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2024-10-21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精选12篇)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篇1

一、企业绩效管理激励相关理论

激励就是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使之为既定目标而努力。组织绩效与员工的积极性密切相关。美国一项研究报告指出, 实行计时工资的员工只发挥20%~30%的能力, 就可以保证其职业而不被开除, 而在受到充分激励时, 员工的能力可发挥至80%~90%, 工作水准相差极为明显。

已有的激励理论主要是从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展开研究的。激励被认为是通过高水平的努力实现企业意愿, 而这种努力以能够满足个体某些需要和动机为条件。因此, 流行的管理激励理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人的心理需求和动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内容型激励理论, 这主要包括默里的需求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麦克莱兰的成就激励理论、阿德佛的ERG理论、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等。

二、企业绩效管理目的

(一) 战略目的。

就是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在企业中期战略发展目标确定后, 每年根据中期战略规划制定年度经营计划和目标, 再将目标层层分解到下属部门、公司和个人。通过企业全体员工的努力, 实现下属部门、公司和个人的目标, 从而最终确保企业年度目标的实现。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导向的绩效管理制度, 其最主要的作用是通过绩效指标的制定、实行、检查及考核评估, 确保员工的工作活动及工作产出能够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 从而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实际上绩效管理也是企业战略管理一个组成部分。

(二) 管理目的。

绩效管理是使组织、团队及个人取得较好绩效的一种手段, 而这种绩效的取得, 是在事前一致认同的目标和标准的前提下, 通过理解和管理绩效表现来实现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核心内容, 就是要建立对人员的考核和评价制度, 评估员工的绩效, 评估员工在组织中的相对价值或贡献, 有利于了解和掌握员工队伍素质状况、员工的能力、表现的个体差异, 为员工激励、晋升、调动、辞退、薪酬评定、培训和发展以及企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的制定等提供依据。

(三) 发展目的。

绩效管理的真正目的是激励员工, 帮助员工成长和发展, 提高员工队伍素质, 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通过两种途径提高员工工作绩效并产生竞争优势。一是引导员工的行为趋向于组织的战略目标;二是监督员工行为以确保战略目标得以实现。

三、企业绩效管理的作用

(一) 节约管理者的时间。

绩效管理可以使员工明确自己的工作任务和目标, 知道领导希望他们做什么, 可以做什么样的决策, 必须把工作干到什么样的地步, 何时需要领导指导。通过赋予员工必要的知识来帮助他们进行合理的自我决策, 减少员工之间因职责不明而产生的误解。通过帮助员工找到错误和低效率原因的手段来减少错误和差错 (包括重复犯错误的问题) , 通过找出通向成功的障碍, 以免日后付出更大的代价, 领导就不必介入到所有正在从事的各种事务中进行过细管理, 从而节省时间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绩效管理就是一种防止问题发生的时间投资。

(二) 避免冲突。

当员工认识到绩效管理是一种帮助而不是责备的过程时, 他们会更加积极合作和坦诚相处。绩效管理不是讨论绩效低下的问题, 而是讨论员工的工作成就、成功和进步, 这是员工和管理者的共同愿望。有关绩效的讨论不应仅仅局限于管理者评判员工, 应该鼓励员工自我评价以及相互交流双方对绩效的看法。发生冲突和尴尬的情况常常是因为管理者在问题变得严重之前没有及时处理, 问题发现得越早, 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管理者的角色是通过观察发现问题, 去帮助他们评价、改进自己的工作, 共同找出答案。如果管理者把绩效管理看成是双方的一种合作过程, 将会减少冲突, 增强合作。员工将会因为对工作及工作职责有更好的理解而受益, 如果知道自己的工作职责范围, 他们将会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潜力。所以, 绩效管理是激发员工积极工作的管理投资。

(三) 促进员工的发展。

根据M=VIE理论, 通过绩效管理, 员工对自己的工作目标确定了效价, 也了解自己取得了一定的绩效后会得到什么样的奖酬, 他就会努力提高自己的期望值, 比如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以提高自己胜任工作的能力, 取得理想的绩效, 个人得到了进步。所以, 绩效管理是促进员工发展的人力资本投资。

四、当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和企业绩效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人力资源总量相对过剩, 造成国有企业内部人力资源总量供求相对过剩, 但局部的有效需求不足。主要表现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扩张型的发展战略使人员急剧增加, 但由于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致使在一些地区和业务领域人才相对不足, 形成内部人力资源供求的结构性矛盾, 导致人均资产和效益偏低。

(二) 具有中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相对缺乏, 分布不均衡, 中西部地区, 尤其是西部地区具有较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严重不足。从全局来看主要有如下表现:一是低学历人员偏多, 高学历人员偏少。二是单一型人才偏多, 复合型人才偏少。员工结构失衡, 阻碍了人力资源整体组合优势的发挥。

(三) 人力资源的配置不够科学合理, 缺乏灵活性, 致使人的潜能没有得到有效的挖掘和发挥。主要表现进人渠道相对单一, 员工的晋升、退出机制尚不够健全和完善。在人力资源配置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缺乏科学的分析和预测。

(四) 收入分配激励作用不强。目前国有企业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员工工资收入偏高与偏低的现象并存, 中高级经营管理人员、高技术人员、高风险人员、高贡献人员的收入水平低于市场价格, 后勤人员、生产操作人员、能力素质与岗位不匹配的管理人员收入水平高于市场价格, 不利于稳定中高级人力资源队伍, 也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业绩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 操作过程中不确定性大, 难以综合全面客观地进行评价;中高级经营管理人员、高技术专业人员、业务骨干的收入水平不仅偏低, 而且长期激励机制几乎不存在。

此外, 根据国有企业业务发展和改革来看, 经营管理人力资源、专业技术人力资源、一线业务人力资源三支人力资源队伍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 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专业人力资源规模不足;专业人力资源队伍不稳定;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对于这部分人力资源的倾斜照顾不足, 收入水平偏低。

五、企业进行绩效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绩效管理是以提升企业价值, 追求投资回报最大化为中心, 以保证企业长期持续稳定发展为目的, 以合同为基础, 以分层分类实施为基本方法, 通过自上而下建立一套绩效考评体系, 形成一种人人有指标, 层层负责任, 用人看绩效, 奖惩凭贡献的激励约束机制, 不断增强企业员工的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使其把主要经历投入到创造工作绩效上来, 确保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基于上述目的, 绩效管理必须坚持如下基本原则:

(一) 绩效优先, 量化评价原则。工作绩效是员工德才素质的综合反映, 是衡量员工工作能力的重要依据。实行以绩效为主、量化评价, 能够科学、准确地评价员工履行职责、完成任务情况, 便于对考核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实施有效的奖惩和有针对性的培养使用人才。

(二) 分层分类、逐级考核原则。根据员工工作责任的大小, 分为不同的层次, 按照工作岗位的差异, 分为生产、经营、职能处室等不同类别;参照组织机构设置和部门职责, 建立起逐级负责的目标责任制, 分别确定相应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

(三) 突出重点, 便于操作的原则。克服形式主义, 注重工作实效, 抓住考核的关键环节和关键岗位特点, 力求考核指标简明扼要, 重点突出;考核标准清晰明确, 便于执行;考核方法简便适用, 操作性强;考核数据真实可靠, 具有实用价值;考核资料完整准确, 便于查询检索。

(四) 考核结果与奖惩使用相结合原则。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把员工的个人利益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 实行严考核、硬兑现, 激励绩效优秀者、鞭策绩效不佳者, 使员工更加注意公司的价值创造, 爱岗敬业、恪尽职守, 努力营造一种争创佳绩的良好氛围。

(五) 坚持以人为本, 注重绩效沟通的原则。给予员工真正做主的机会和权利, 让员工自己制定计划, 进行自我考评, 使员工真诚地参与企业、团队的建设中来, 充分考虑每个员工的个性、特长、价值观、目标等, 使员工得到尊重, 获得满足, 将个人发展计划和工作目标相结合, 积极性、创造性和潜力才能发挥到最大。通过及时、有效的沟通, 消除绩效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以及由于信息不对称、不准确而造成的误解, 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 优势互补, 实现资源共享, 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六) 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组成部分, 是绩效管理的一个环节, 通过绩效考核可以为企业绩效管理的改善提供资料, 帮助企业不断提高绩效管理的水平和有效性, 真正帮助管理者改善管理水平, 帮助员工提高绩效能力, 帮助企业获得理想的绩效水平。绩效考核实质上反映的是过去的绩效, 而不是未来的绩效。而绩效管理更注重的是对未来绩效的提升, 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战略。因此, 绩效考核仅是进行绩效管理的一种手段, 它不包括前端的贯彻理论, 也不包括后端的发展战略。

六、企业进行绩效管理系统实施的保障措施

在绩效管理系统的实施中, 要用系统的思想, 做到环境、观念、系统和执行四项相适宜。即做到组织重视, 观念科学适宜、系统设计科学、公平、合理, 执行得力、配套设施相辅相成, 才能保证绩效管理系统的有效性。

(一) 战略层面的保障措施。

1.绩效导向保障, 强调企业在进行绩效管理时应做到奖惩分明、良性竞争、责权对等、考核对事不对人等。2.柔性化保障, 强调绩效标准的制定和绩效指标的选取应具有一定的弹性, 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实施修正和调整。3.开放性保障, 就是强调员工参与, 包括从绩效计划的制定、业绩考评到绩效诊断与辅导全过程都要求做到员工与主管进行对接。4.发展保障, 强调通过倡导持续发展的组织文化保障绩效管理系统的有效性。5.学习和沟通保障, 要求在绩效管理过程保持持续沟通, 将学习、辅导和培训贯穿于整个绩效管理过程的始终。

(二) 战术层面的保障措施。

1.灵敏性保障, 要求绩效管理体系必须具有较强区分绩效好坏、优劣员工的辨识能力。2.可接受性保障, 强调在绩效管理体系设计时必须考虑到组织中存在的各种人际关系, 所形成的系统必须取得所有与绩效管理系统相关人员的支持和理解。3.实用性保障, 强调绩效目标的制定应建立在绩效标准的基础上, 结合员工个人的实际情况作出安排, 要向员工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工作方向和目标, 以激发员工更好地实现管理者对他们的期望。4.制度保障, 包括绩效管理系统本身和与之配套的制度保障以及绩效考核制度保障, 它是保证绩效管理系统有效运行的硬件措施。

(三) 执行层面的保障措施。

1.培训机制。主要是指要对使用绩效管理系统的人进行绩效管理技能的培训, 它既包含对管理者进行绩效指标、标准设定, 怎样进行绩效沟通等方面实施技能的培训, 也包括对员工进行绩效管理理念、目的、考核过程等内容的宣贯。2.监控机制。主要包括绩效诊断和指导监督两方面。强调管理者要通过和员工的相互沟通来分析引起各种绩效问题的原因, 并帮助他们排除工作中遇到的障碍、进行业务指导和及时调整目标达到提高绩效的目的。3.反馈机制。主要是指在管理者和员工之间进行绩效反馈面谈, 使员工充分了解和接受绩效评价的结果, 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有待改进的地方, 并由管理者指导员工制定绩效改进计划。

七、结束语

(一) 推行绩效管理能将全体员工的积极性集中到提升企业价值和追求投资者利益最大化上来, 集中到调动和发挥员工最大潜能上来, 增加员工的权责意识、价值创造意识和收入风险意识, 营造绩效优先的良好氛围, 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二) 绩效管理体系建立实施要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绩效管理工作要落到实处必须有良好的制度保证, 要针对绩效管理的实施流程、目标指标及标准的设定、绩效反馈跟踪的方式方法、绩效考核及结果应用等制定具体明确、公平公正、操作性强的绩效管理办法, 并严格控制过程实施。

(三) 绩效管理既有结果导向性, 也具有行为导向性。它并不仅仅是绩效结果的管理, 同时也是对过程、行为的管理。因此, 要建立阶段性的绩效评估与反馈机制, 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员工的工作指导, 及时提出绩效改进计划, 既是提升企业价值的过程, 也是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技能的过程。

(四) 绩效管理的实施必须以岗位分析、职责描述为基础, 必须有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支持和合理的薪酬管理体系支持。

(五) 绩效管理是一个持续提高的过程。一个绩效管理周期的结束是另一个绩效管理周期的开始, 因此, 要通过绩效分析, 找出前一阶段绩效管理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 并进行整改。

(六) 绩效管理必须与现代化企业管理手段相结合。例如哈尔滨石化公司就是将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与QHSE体系 (质量、安全、环保、健康) 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建立相结合, 对两个体系的建立运行起到了保驾护航的推动作用, 两个体系的建立也保证了绩效管理体系的先进性、科学性、规范性。

[本文为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高校会计学专业+英语专业双学位模式CGA方向人才培养研究。课题批准号:115A-068。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大课题“黑龙江省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的对策研究”子课题:“振兴龙江经济, 黑龙江外语外贸人才培养研究”, 课题批准号:JX019]

参考文献

[1]王雪玲, 包红芳, 隋玉明.振兴龙江经济与黑龙江省外语外贸人才培养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9 (2) .

[2]姜春碧, 隋玉明, 吕海东.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防范[J].商业经济, 2007 (5) .

[3]隋玉明, 张万全, 姜春碧.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本运营效益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07 (2) .

[4]隋玉明.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管理[J].北方经贸, 2006 (10) .

[5]隋玉明, 张万全, 沙晨鹏.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财务管理[J].商业经济, 2006 (10) .

[6]王雪玲, 隋玉明, 张万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知识产权战略研究[J].商业经济, 2008 (5) .

[7]王雪玲, 隋玉明, 张万全.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并购问题研究[J].商业经济, 2008 (6) .

[8]王雪玲, 杨琪, 隋玉明.大学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J].经济研究导刊, 2008 (8) .

[9]隋玉明, 王雪玲.我国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资产减值的会计政策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 .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篇2

下面从国内企业最高领导层的人性观(关于人的看法)出发,结合国内企业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分析,剖析国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员工在不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下的心理、行为表现,以及不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导致的企业发展命运,并探索适合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参见林泽炎:两种企业,两种命运——中国两种典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分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9年第2期)。

一、国内企业领导层关于人的看法

任何领导者,在对人实施任何管理措施的时候,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对人的本性、本质有些假设、看法。通常是根据这些对人的看法、假设,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因此,我们为了探索中国企业中实施的各种各样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有必要首先探索一下国内企业领导层关于被管理人员的各种各样的看法、假设。

一个人关于周围人、事的各种观念,是在历史传统和现时代环境的交汇中形成的。实际上,一个企业领导集体关于被管理人员的看法形成亦不例外。大到国有企业领导集体,小到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开办的公司。

根据笔者对几十家企业的调查分析及亲身体验,发现国内企业领导集体关于被管理人员的看法不外乎两种类型:

1.员工是一种附属物

在这种企业中,领导集体以自我为中心,将企业员工视为依附于公司的一种廉价的劳动力。员工是被动的,没有思想,没有主张,是为公司赚得利润的工具,一切听从领导集体的指挥就行,毫无主观能动性可言。企业里的所有领导层人员都采用一种自我投射式的方式,想象员工的思想行为表现。关于员工的这种认识观念大多在民营企业、私人企业表现较为明显。

将员工视为公司一种附属物这种观念的形成,通常与公司的“英雄”人物,如公司创始人的思想观念、人格特征、处世行事的方式有着紧密的联系。

2.员工是活动主体

在这种公司中,员工是积极的,主动的,员工的思想观念得到了极为充分的认可和尊重。员工是公司的主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和开发。企业领导集体,首先是把员工作为一个人,一个社会的人来看待,员工有思想,有追求,有七情六欲,他们也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

将员工视为公司主人、活动主体这种观念,大多在领导比较开明、民主,并且公司目标比较明确、所有员工都能认同的公司较为常见。这种观念的形成大多是在残酷的竞争环境中,公司领导集体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明确要求,强制公司所有员工认同的结果。

二、国内企业几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在任何一个企业组织中,认识人和管理人都是相互相成的。就是说,对人有什么样的认识,就有什么样的管理人的措施。这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历史中体现得十分明显。比如经常提到的四种人性假设,即“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自我实现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就是认识人与相应管理措施的一种历史演变。

既然对人有什么认识,对人就会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那么,根据国内企业领导层关于被管理人员的两种典型看法,便可推知国内企业现存的两种典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1.自我中心式、非理性化家族管理

自我中心式、非理性化家族管理是在将“员工视为公司附属物”这种人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这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1)权利掌握在企业核心人物手中,企业的一切决策都是企业核心人物人格、思想的外化;

(2)员工是企业赚取利润的机器,对于企业决策,只有无条件的执行;

(3)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可能是健全的,但一切可能都是机械的,无效的。

(4)将人看作“工具人”,只求人奉献,而不予人以激励;

(5)只想“控制人”,而不会想到尊重人。

2.以人为中心、理性化团队管理

以人为中心、理性化团队管理是在将“员工视为活动主体、公司主人”这种人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这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1)权利定位于公司的所有员工,企业的一切决策都是根据公司员工的思想、行为表现作出的;

(2)所有员工可以参与决策,充分体现民主,决策是在科学程序指导下理性研究的结果;

(3)公司员工是有思想、有主观能动性的社会的人;

(4)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根据员工的心理、行为表现制定的,并不断修正,其目的是为了极大限度地开发员工的潜力、发挥所有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将人看作最为重要的“资源人”,只有给予良好的激励,才能进行充分的开发;

(6)“着眼于人”是企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7)工作绩效是衡量员工的主要标准。

三、不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下人的表现

随着我国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所有人的思想观念、行为表现都得到了极大的尊重。人们的思想观念活跃了,行为开放了。这是人性本身的一次解放,也是人权得到尊重的真正体现。人们都在寻求一种展示自我的机会,大的社会环境也确实给人们提供了这么一种机会。但是,由于这样那样各种旧的积习的影响,人们在一个小的环境,如工作单位中展示自我时,不免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这其中就有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影响。

下面结合国内企业两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谈谈人们在这两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影响下的心理、行为表现。

1.封闭式的自危表现

封闭式的自危表现,是所有企业员工在“自我中心式、非理性化家族管理”这样一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下,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心理、行为现象。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1)人与人之间缺乏沟通,各自表现为心灵闭锁;

(2)员工在工作上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员工为了取悦于“家长”,随意破坏企业管理程序,中层管理人员会失去存在的意义,放弃责任;

(4)企业会形成一些不必要的“小集团”,破坏正常的信息沟通程序;

(5)员工工作绩效平平,却为了保住某一位置,表现出破坏团结的行为;

(6)企业发展缺乏战略考虑,人人都在“为今天”而活着。

2.开放式的悦纳表现

开放式的悦纳表现,是所有企业员工在“以人为中心、理性化团队管理”这样一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影响下,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心理、行为现象。主要有以下特点:

(1)企业员工之间是平等的同志式的关系,彼此悦纳对方;

(2)所有员工在工作上积极主动,充分发挥各自的创造性;

(3)所有员工能以健康的心态对待周围所发生的一切;

(4)企业员工以主人的身份,按照有效的管理程序、信息沟通程序,自觉参与科学决策的制定;

(5)企业员工都明确自己的职责,并在各自的岗位上卓有成效;

(6)每个员工都明确企业发展目标,并团结协作,努力实现企业目标;

(7)员工为在这样的企业工作感到自豪。

四、不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与企业的发展前途

企业是要人来做的,难怪有人说:“办企业就是办人”。人在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影响下,会有不同的行为、心理表现,那这些人的不同的心理、行为表现,又会将企业的发展引向何方呢?让我们先来看看国内知名企业和失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请见下表)。

国内知名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表

主要参考:《领袖商论》(上、下)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8)

国内失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失误表

主要参考:《领袖商论》(上、下)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8),《企业革命》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

根据国内现有成功企业和失败企业的分析不难看出,任何企业只要实施“以人为中心、理性化团队管理”,这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就会迈上科学、有序的轨道,企业员工就会团结协作、积极主动、行为规范、不断创新,那企业的发展前景将是美好的。

如果一个企业在实际管理人力资源的过程中,实施“自我中心式、非理性化家族管理”模式,这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就会步入混乱、无序的轨道,企业员工就会私欲膨胀、各自为政、放弃责任、混时度日,这定会将企业推向衰败。

五、适合中国国情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讨论

根据前面的分析,在我国推行什么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其结论似乎已不言自明:那就是应广泛实施“以人为中心、理性化团队管理”模式。这是我国二十年来,经过无数企业的兴衰、成败所验证了的结论。

那么,具体在一个企业中应如何实施“以人为中心、理性化团队管理”模式?顾名思义,在这一模式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了解被管理者的心态,尊重他们的心态,根据其心态,采取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下面以我国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为例,谈点不成熟的看法。

1.目前国有企业员工的心态调查

中国企业的员工怎么了?一系列资料表明中国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正在下降。积极性滑坡具体表现在:(1)劳动态度和主观能动性发挥的情况不理想。当前企业在转轨的过程中,只有35.8%的工人回答“愿意”超产,只有25%的工人表示愿意接受困难任务。(2)工作责任感普遍不如过去。问卷调查中,回答能高标准地对待产品质量的只有46%的人。回答能平时注意原材料、水、电消耗情况的只有38%的人。(3)主任翁意识趋向淡薄。调查表明:只有32.7%的人认为“自己对企业兴衰也有责任”;64.2%的人不愿关心本企业产品的市场销售情况;有67.5%的人见到损害企业利益的事时,不能出来制止。

郭晋刚等对国有企业员工需要层次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员工需要的层次与需要的满足的层次相差很大,其中最明显的是生存需要,生存需要最需要满足,而满足的情况最差。

全国总工会宣教部关于企业员工价值取向的调查,得到了与以上类似的结论:员工在就业选择上,挣钱是主要目的。北京地区46.4%的青工认为挣钱是工作的主要目的,76.9%的青工认为假如有机会要选择“收入比目前高的工作,不怕工作辛苦和冒险”;有91%的青工表示愿意到合资企业工作,理由是“收入高”。广东地区表明:64.2%的的员工不满意自己的职业,32.9%的员工想调离本单位,30-40%的员工在外搞第二职业。王奋宇的调查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有41.8%的青年对“工作报酬”表示不满意,仅次于对“培训机会”不满意的比例(56.7%)。有41.5%的人对“晋升机会”表示不满。青年对职业的预期,只有10.9%的人愿意做一名一般工人,追求“技术型”职业生涯的人占36%,追求“管理型”职业生涯的比例最高占41%。

但也有例外,中科院心理所的专家研究发现,工资和奖金因素在工作重要性的排列中列第6、第8位。

激励工人的因素并不是高额的奖金,有些企业奖金发得越来越多,但干劲却未见有很大增长的事例并不鲜见。据心理学家研究,管理人员主要满足的方面有:(1)成就感(有41%的提及率);(2)被赏识、嘉许(33%);(3)工作本身(26%);(4)具有一定的责任(23%);(5)晋升的机会(21%);最后才是(6)工资(15%)。很明显,这说明了非金钱因素的重要性。而且,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即便有时工资被当成是一种满足的重要因素时往往也总是与其他因素相联系着,如得到了较高额的奖金就意味着工作取得了成绩,受到了上级的嘉赏等,而不只是单纯为了金钱,是一个孤立的满足因素。

在以人事制度、工资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险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内部改革中,企业员工表现出了各种各样的心态。主要表现:(1)失落感。自豪的“全民员工”变成了“合同工”,“铁饭碗”变成了一纸合同。(2)不公平。“亲亲组合”、“行政权力的干预”等会使人感受到竞争的不规范。(3)实惠不够理想就跳槽。(4)感到缺乏适当的保障。

2.根据员工心态采取合理的管理措施

总之,不管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员有什么样的需要,他们都在努力提高各自的生活水平和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充分展示自己独特的个性,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等,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追求,便是这种心态的外化。这种心态的充分显现,一方面给人们已有的心理承受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目前,员工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愈来愈多,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给现有各部门的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管理者,应摒弃原有“以工作为中心”的管理风格,尝试、实践“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在人际互动的过程中,以“深入理解”方法,站在他人的角度,提出有助于你的下属实现自我价值和组织目标的管理措施,这是现代管理者应追求的管理境界。下面便是如何根据员工的需要,采取有效管理措施的一些建议(见下表)。

需要层次与管理对策表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篇3

关键词:人力资源;企业管理;作用

近年来,人才竞争日趋激烈,高层经理也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的作用。但是,在很多企业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即无法说清人力资源部门到底是干什么的,无法说清“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有何区别。这种混沌看法对人力资源部门的员工来说既是一种伤害,又是一种警示。它提醒我们思考的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和价值到底是什么?从行政职能的角度上看,日常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多属于战术性和行政性的工作,例如组织招聘员工、新员工培训、基本技能的培训、工资的计算与发放、考勤管理、组织文体活动、人事档案管理等等。这些大量的日常工作通常被称之为“人事工作”。由于这部分工作几乎无法从本质上对企业的核心价值产生影响,在一些发达国家,有些公司已经将这部分职能转交给社会上的专业服务公司或顾问人员。从战略职能的角度上看,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之一,是将企业中的员工视为非常重要的资源,是企业价值的重要体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就是将这些资源加以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使之成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推动力。其常规工作包括制订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协助企业进行改组和业务流程的设计、提供公司合并和收购方面的建议、参与提供业务信息与企业竞争、制订人才保留计划、帮助业务人员提升解决难题的能力等等。令人遗憾的是,不少人力资源管理者仅限于履行其行政职能,而忽略了战略职能。有些企业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只是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责,这种看法是对人力资源管理缺乏系统的理解,是造成这一误解的原因。实现对全体员工的价值开发是人力资源工作的目的,这不仅包括基层员工,而且包括中级甚至高级管理层。只要员工存在之处,人力资源管理就应该延伸,整个企业实际上是一个大人力资源系统。许多跨国公司提倡这样的观念:所有部门经理都应是人力资源经理,因为他们对下属负有招聘、考评、开发、激励等职责。人力资源工作要想切实有效,没有各职能部门的执行、配合是不可能实现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价值,是通过提升员工的效率和组织的效率来实现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只有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结合,并将日常工作融合到业务中去,才能创造自身工作的价值。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必须为企业的增值服务,为直接创造价值的部门努力创造达成目标的条件,才能赢得相应的尊敬。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核心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激励员工,使企业内最有潜力的资源--人力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并服务于企业增值的目标。因此,凡与调动员工积极性,并充分发挥员工对企业价值有关的职能,都应包含在一个完整的人力资源系统中。这个系统大到宏观层面,如远景、战略(与人是否配合,是否能够产生激励),小到微观操作层面,如招聘技巧、绩效测评,其间还有企业组织、职位设计、企业文化等中观层面。

一、大人力资源管理涵括组织建设、文化建设与系统建设,通过企业文化整合战略、组织和系统,落实到各个相互配套的操作系统

组织建设包括"硬"的组织结构规划设计和"软"的人力资源队伍建设,经营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决定组织建构并透过组织得以实现。文化建设首先确立核心价值观,再将其有系统的向组织渗透,并有意识的融入管理系统、制度和程序。系统建设既要求操作系统的科学与规范,更强调各系统间的配套衔接,这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人力资源操作系统是对战略由宏观到微观操作层面的细化,其间必须经过一个更为基础的普适性的技术分析过程,我们称之为"人力资源平台"。人力资源平台即通过对工作、人、职位的分析、评估,整理、明确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各操作系统提供技术支撑。招聘、绩效管理、培训发展、薪资福利及人员管理等子系统就是建立在此平台上。

(二)操作系统是连贯一体的,如人才保留不仅是薪资待遇和发展机会的问题,在员工招聘时就应该加以考虑。面试评估标准应关注应聘人的价值观念是否符合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应聘人的发展期望是否是公司可以提供的;如果不相匹配,即使招聘进来也很难长期保留。只有综合、系统地制定各操作方法,才能保证其有效性。

二、人力资源不只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所有管理者,上至总经理下到每个主管以至员工都应承担人力资源管理责任

探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篇4

一、关于大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特点及问题分析

第一, 管理层次复杂多样。实践中, 对于大型企业来说, 其规模复杂而庞大, 其中所涉及到的领域非常的宽泛, 下属企业也比较多, 甚至在国内各地都分布着很多的子公司, 产业链非常复杂, 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难度也比较大。

第二, 用工总量非常的大。大型企业及其产业具有点多、面广和线长等特点, 管理体制层面上看, 层次比较多, 而且人员较分散, 用工量大。大型企业相对比较封闭, 任人唯亲的现象非常的普遍, 以致于很多岗位的设置出现了严重的重复现象, 甚至存在着一岗多人的现象, 冗员现象屡见不鲜。

第三, 缺乏有效的人才考核机制。实践中可以看到, 很多大型企业缺乏科学合理的人才考核机制, 薪酬激励机制也显失公平, 以致于大量的人才严重流失。因人力资源管理不善, 人治现象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以致于企业内部的员工录用以及人员晋升表现出随意性和盲目性, 这对企业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员工队伍出现了不稳定现象, 因待遇不公、奖惩失衡而难留人、难服人, 人力资源管理难度加大。

二、加强大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与方法

通过以上对目前国内大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笔者认为如果想要从根本上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整体水平, 建议从如下方面入手。

1. 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评价体系

(1) 规划指标。

根据大型企业发展战略要求以及企业发展目标, 针对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人力资源变化情况, 对企业人才的供需及时预测和分析, 以此来保证大型企业人才与岗位之间的有效匹配。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衡量依据和标准, 大型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在于人力资源规划; (2) 岗位分析指标。对于大型企业而言, 岗位分析即职务分析, 目的在于确保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能够有章可循, 为企业高层决策的做出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可即岗位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基础性活动。 (3) 招聘指标。招聘人才是为了获取、引进人才为企业发展服务, 实际上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端, 其主要包括选拔、聘用两个独立过程, 以人力资源规划为基础, 是企业实现人力资源、岗位匹配度识别和任用的过程; (4) 培训指标。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评价过程中, 通过构建培训指标体系, 可以实现对企业员工的技能培育与综合素养培训。从实践来看, 为了能够使企业员工的观点、态度和行为等, 都符合实际和客观需求, 以便于能够有效服务于现代企业的发展; (5) 激励指标。企业发展过程中建议采用激励制度, 积极引导企业内部员工行为实践, 这对于有效提高企业经营业绩、组织发展目标落实, 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践操作过程中, 还要试着采用多元化的激励方法和途径, 在企业激励制度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产生的作用衡量过程中, 建议采用薪酬系统设置的合理与否。激励机制是大型企业人才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该机制的建立关系着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对于企业投标阶段的策划而言, 工程总承包联合体管理要达到总承包的效果, 实现优势互补以及1+1大于2的目标, 从项目投标阶段开始进行策划。在企业项目管理过程中, “人”是最为重要因素, 因为项目中所有活动均是由人来完成的。项目负责人应该是一个能集魄力、知识、远见、管理头脑等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 不仅要有全面的项目管理知识、良好的工作业绩, 还要有良好的管理技能、良好的个人能力以及优秀的人格。

在明确各项指标以后,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 构建人力资源评价模型。所谓模糊综合评价, 即以模糊数学作为基础, 通过一些概念、基本原理, 对综合问题进行评价;采用模糊关系合成理论, 对模糊因素进行定量, 同时从不同的视角对事物隶属等级进行合理的评价和分析研究, 并且根据对象条件, 对对象赋予非负实数。具体而言, 其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 先对评价因素及其等级进行确定。将评价因素集合设为U, 则有, 其中, 变数m为评价的对象数量;将评价等级设为V, 则有, 其中, 变数n为因素等级。

第二, 在确定上述因素和等级以后, 对判断矩阵进行构造, 并且明确权重。在此过程中, 首先应当判断但因数, 即对进行单因素判断。将决策等级设为, 其隶属度设为rij, 因此可得出第ui单因素评判集合:。基于此, m个因素评价集构成一个评判矩阵R, 模糊关系矩阵为:

其中, rij为因素ui评判能力为vj隶属度, 通常对其进行归一化,

第三, 根据上述构建的人力资源评价模型和公式, 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模糊合成, 然后做出决策;在此过程中, 根据权向量, 确保所选择的合成算子合理性, 通过合成获得合评价结果, 这对于全面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率, 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2. 建立科学完善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案, 进一步完善人才招聘制度

对于大型企业而言, 最重要的就是建立人力资源管理评价体系,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人力资源规划方案, 这是连接企业发展战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纽带和桥梁。在此过程中, 应当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人才管理、后续目标以及战略制定指明正确的方向。人力资源规划和招聘制度建立, 对人力资源管理整体水平产生着较大的影响, 同时还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业绩。基于此, 我们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和, 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规划和人才招聘方案, 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时, 应注意平衡人才供求。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 应当制定科学完善的规划方案, 这样可以清楚地认识到现代大型企业人力资源。如果人力资源数量不足, 应当从招聘和录用等方面入手;若人力资源的质量不高, 则需及时进行深化教育和培训。通过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方案, 可以使人力资源管理各个环节能够更简单地制定管理细节, 以此来改变大型企业员工队伍组织结构, 对于准确把握人才的供求、调整人力资源结构, 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 不断完善企业人才招聘管理机制。首先, 通过完成企业人才招聘机制, 提高整体效率。实践中可以看到, 招聘的新员工素质水平, 对后期工作和管理产生的影响非常的大, 不适合的人员会对企业业绩;优秀的人才会带给企业新鲜血液, 能够有效适应环境, 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 应当不断完成人才招聘管理机制。

3. 加大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力度

对于大型企业而言, 必须加大培训管理力度, 这对清楚的认识自身所处的环境条件, 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还可以有效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改进传统的培训组织架构, 全面提高人才培训效果, 主要保护人员、组织结构, 包括人才培训中的教材、人员情况, 同时还要增加覆盖率, 提高培训针对性。基于此, 笔者认为在人力资源培训和管理过程中, 应当制定以下培训管理流程, 如下图所示。

4. 执行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

当企业进入到执行阶段的管理控制, 应落实如下重要事项:企业的实施应该以实现项目的预期目标为依据, 避免目标不明确的现象。制定项目目标后, 工程总承包项目部经过分解落实到具体的实施部门及人员, 并应该将项目目标通报给所有项目人员。从现代项目管理的角度出发, 我们还是要强调计划管理的重要性, 项目计划是项目实施的关键和基础, 对于项目成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指导项目实施、进行项目控制、成本控制、激励项目团队。项目角色和职责在项目管理中必须事先明确, 否则容易造成同一项工作没人负责, 互相推诿, 导致最终影响项目目标的实现。为了使每项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就必须将每项工作分配到具体的部门 (或个人) , 明确不同的部门 (或个人) 在这项工作中的职责, 而且每项工作只能有唯一的部门 (或负责人) 。同时由于角色和职责可能随时间而变化, 在结果中也需要明确这层关系。此外由于在工程总承包项目工作中的人员来自不同的单位或部门, 对于人员的需求也可能不是很连续或者不是很平衡, 人员配备没有计划或计划不合理就容易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时间的浪费和成本的提高, 因此在项目实施前期应制定详细的、切实可行的人员配备管理计划, 做到合理地分配人力资源, 节约项目成本, 提高项目运行效率。一个组织中的良好沟通和协调是保证组织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关键因素。项目设计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从事不同的技术专业或管理岗位, 常常来自不同企业或部门、有着不同文化背景, 不同程度加大了项目实施中沟通和协调的困难, 因此此项工作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项目实施中, 对勘察设计、采购供应、施工等环节必须纳入考核机制, 并且针对不同的工作劳动强度、能力以及工作态度和知识技能, 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综合评比。

5. 建立和重塑文化, 增强员工们的归属感

文化是企业建设的软实力表现,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文化氛围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良好的文化可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而较差的文化氛围可能会导致员工产生厌烦感。基于此, 实践中应当立足企业、员工实际情况, 不断丰富文化内涵、丰富员工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从员工的实际出发, 想员工之所想, 为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难题, 以此来提高员工的满意度。通过建立和重塑问题, 可以增强员工们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这是大型企业建设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保障。

三、结语

本文在分析和研究大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基础上, 构建了人力资源管理评价体系, 通过实证研究和评价模型的构建, 对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进行全面的分析和了解;同时, 还从人才招聘、培训以及绩效考核和文化建设等方面, 对如何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企业应当对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加强重视, 立足实际, 不断加大管理力度, 提高员工忠诚度, 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凤军, 林勇.浅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其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2012 (02) :45-46.

[2]包秀华.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1 (02) :48-49.

论连锁商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篇5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09-07-29 08:28:00 ]作者:王文超编辑:studa20

摘 要:分析了现阶段我国连锁商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阐述了中原地区最大的连锁商业企业——河南思达连锁商业有限公司的先进经验,以期对其它连锁商业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提供参考。

关键词:连锁商业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薪酬及福利制度

0 前言

人力资源管理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采取计划、组织、指挥、监督、激励协调、控制等有效措施和手段,充分开发和利用组织系统中的人力资源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在市场经济特别是当今买方市场形成的条件下,连锁店的经营不论是地点的选择,技术设备的引进,商品的开发与销售,策略与制度的拟订,均需要通过人来完成。因此连锁商业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建立适合现代连锁商业经营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理论界的推动下,我国各级政府和企业普遍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很多工业企业纷纷提出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如海尔等)。但在近些年发展起来的连锁商业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受到的关注则明显不够,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理论研究跟不上便是其中原因之一。现阶段我国连锁商业企业HRM存在的问题

(1)人员素质不高、人才极度匮乏。连锁经营自90年代进入我国后,由于时间短,缺乏经营经验,加上连锁较之传统的商业模式,具有范围广、难度大、要求严、技术含量高等特征,从而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人员素质已成为连锁商业企业急待解决的问题。

(2)人力资源开发不够。表现在:一是忽视对在岗职工及管理人员的培训,使培训走入误区。大多数连锁企业为了尽快开张营业,只重视员工上岗前的培训,而在经营中不再对员工实施培训,而在经营中不再对员工实施培训,造成知识更新较慢,跟不上市场的发展。我国连锁商业企业还存在只重视对店面服务人员的培训,而忽视更重要的管理人员的培训。而且培训缺乏系统的计划与行之有效的方法。很多连锁商业企业对店长、店员及其他管理人员都只实施最基础的连锁知识培训,而不是根据职位实施不同课程的培训。

(3)缺少有效激励员工的机制。表现在连锁企业的各连锁分店在物质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连锁总部对各个分店没有实施统一的有效的绩效评估措施,因此大大地降低了员工的积极性,人员离职率较高。在精神激励方面,大多数连锁商业企业缺少一种令员工引以为豪的企业文化氛围。形成企业文化的关键是要尊重现有经营人才,稳住经营人才队伍,防止人才不正常外流。而大多数连锁商业企业缺少对员工的尊重,未对改善员工工作、学习、生活条件下功夫研究,没有形成能渗透到员工心中的内在的激励力量,也就阻碍了员工齐心协力为企业而作。

(4)人员选拔缺少公平合理性。由于大多数企业都是从计划体制下的国有零售企业转变过来,所以在选拔、聘用人才时仍是沿袭计划体制下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的做法,而没有给员工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企业内很少有推行公开选拔的,没有真正营造一个注重员工发

展的企业环境,连锁经营的效益当然难以发挥出来。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

河南思达连锁商业有限公司作为中原地区最大的连锁商业企业,在当地有着“思达无假货,方便千万家”的美称,公司自1995年成立以来,以“立足河南,走向全国”的经营策略,始终保持“方便千万家”的经营风格,成为中原地区连锁商业中一枝独秀。据思达陈东升副总经理讲,思达之所以有今天,大部分功劳来自公司的经营管理方式,尤其是公司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始终走在中原乃至全国的前列。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1)连锁商业企业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

思达连锁商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根据企业经营策略、组织规模与组织要求,做阶段性的调整与配合,将其分为短期、中期、长期三种人力资源发展战略。1995年初公司刚成立时,思达连锁商业为解决基本的人事管理工作,实施短期战略,如:人才的招募、任用等。随后,经过几年的发展,思达连锁商业为配合企业的中期发展计划,开始实施中期策略,预测未来几年内人力供需情况,做好人力规划。如今思达连锁商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已开始将职务历练的论调管理、人员晋升的承续计划及员工的前程管理作为重点,即长期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

(2)连锁商业企业职位规划与管理。

思达连锁商业在进行职位的规划与管理时,首先做好工作分析,以了解职位设置的必要性,对各职位的设置目的、基本要求、在组织中的关系、功能职掌进行明确规定,并定期进行检查是否有修正的必要性;其次是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职位说明书,以有利于职位管理的进行(如表1)。

(3)连锁商业企业的人力开发计划。

随着连锁店经营的扩张,人力需求将成为最迫切的一环,尤其是如何计划人力编制,作适当的人力编制安排,以至人力成本降至最合理,而服务水准仍能维持,成为人力编制的重点。一般人力编制衡量标准可分为量化人力编制与非量化人力编制两种方式。可量化人力编制指可用营业额、店数等量化数据,以数学方程式表示的人力编制衡量方法。如:编制人数= 总目标店数/每人目标店数。非量化人力编制又称工作分析法,以其职位说明书的工作内容,进行工时分析,或是参考相关同业的标准分析,是较为主观的判断。在进行工作分析时多将所负责的各项工作内容各列出,再针对不同的工作内容进行作业时间与作业频率的研究,可得出人力需求预测,目的在于协助人力计划进行的正确性,透过需求预测掌握未来人力需求的状况,避免人力供给过剩或不及。须先做好公司人力现况盘点,配合公司的营运计划,进行人力需求预测,作为人力招募参考及人力调度的依据。据思达连锁商业经三路店魏主任介绍,只要店里出现员工流失现象,他们立即将信息向总部汇报,以便有利于总部对人力的盘点,做好对人力需求的预测。总结出人力需求预测的关键要素:应有编制人数、现任人数(扣除人力损耗)、需求人数(应有人数减去现任人数)。之后,思达连锁总部根据连锁经营的实际和需要,组织和进行员工的招募。在员工新进期间(1-6个月),思达连锁商业借助各种辅导办使其熟悉环境、消除现实震荡,以避免人力流失。对于在职期间(6个月后)思达连锁商业人力资源部李部长认为,如何避免管理方式的不当以及建立明确的计划训练与晋升制度,是稳定人力有效方法。

(4)连锁商业企业的薪酬及福利制度。

由于连锁商业企业较之传统商业企业,固定工所占比例相对较少(50%左右),常根据客流量的变化实行临时工、季节工、小时工、固定工多样化组合,这就需对各类员工实行不

同的工资形式。思达连锁商业正职员工采用固定薪资形式;各店营业人员采用薪资加奖金的形式,以通过奖金的诱因来协调管理、提高服务品质;小时工采用钟点计薪制,以吸引人员延长工作时间的意愿;对于商品包装人员思达实行论件计薪制。连锁商业企业福利制度的制定既要以法规为准绳,又要有连锁商业企业自己的特色,如思达连锁商业在节日庆典期间将店中部分产品按原价定量向本店员工出售。

(5)考评与升迁制度。

员工的考核应由连锁总部的人事部门编制各级岗位人员的人事考核标准表,采取选项划表的方法对被考核者进行考核。考核的内容一般包括:成绩考核、感情和意志考核、能力考核。以思达连锁商业低级员工的考核为例,各项考核内容参见表2。

思达连锁商业为留住人才,稳定员工队伍,建立了标准化晋升通道和晋升制度,如从试用工→正式店员→预备干部→组长→副店长→店长,是行政性职位等级;还有技术性职称等级,如:助理经济师→经济师→高级经济师等。除了这两个晋升制度外,思达还设置一个能级性等级,如新进人员为一级,以后随资历和能力的提高,可逐年或隔年按既定的标准申请高一级的等级。

(6)连锁商业企业的员工培训。

连锁商业企业的经营管理较之传统的商业管理具有范围广、难度大、要求严、技术含量高的特征,因此必须培养一大批连锁经营的专门人才,其培训通常包括新员工培训和企业在岗员工培训两部分。结束语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篇6

关键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构建

企业文化是企业形象的代表,表达了企业发展的宗旨与目标,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强调“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是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构建需要坚持的基本态度,能增强员工的归属感与使命感,凡事将员工的感受与利益放在首位,定会提升员工的忠诚度。

1 企业文化概述

企业文化是指为了保证企业日常生产与经营活动的规范性,对员工的行为、思想予以规范的准则,是每个企业发展的必备内容,只有具备相应的企业文化才能规范企业的相关行为,保证企业的高效发展。

2 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2.1 具有激励性 企业文化的建设,其具有积极性、正面性的特点,能够营造相对积极、正面的企业运作氛围,能够调动员工工作开展的积极性,在相对和谐的状态下开展工作,员工的心情会更好,能够以更加优质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之中。通过企业文化的有效宣传,能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员工的感染,端正其工作心态,将正能量、优质精神灌输给员工,有利于企业良好形象的确立。

2.2 具有凝聚性 团结共赢、和谐相处、共同奋斗隶属于企业文化,该口号的提出,能让员工时刻保持着端正的工作态度,能维持好同事间的关系,处理好诸多的分歧,做到公私分明,不可将私下的小情绪带入到工作中来,一旦进入到工作中状态,员工就是一个整体。通过企业文化的有效影响,能增强员工的凝聚力与团结性,会为了企业的发展而共同努力,共同享受胜利与丰收后的喜悦,对企业来说是一笔重要的财富。良好的企业文化,能让员工内心感到温暖、备受关注,融洽的员工关系、和谐的工作氛围,会让员工对工作更为留恋,能够留住足够的人才,避免发生人才流失的情况。

2.3 具有约束性 企业文化在具备正能量传递的同时,也会产生相应的约束性,通过制定相应的行为准则来规范员工行为,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中,员工数量多,员工管理工作开展难度较大,不同的员工在语言、行为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若不提供相应的行为规范,员工行为不规范,语言不文明,员工关系复杂等等问题层出不穷,员工间的凝聚力相对较差,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针对此项问题,应加强对员工各个方面的约束,保证员工遵守企业规范与纪律,严于律己,维持健康、和谐的企业环境。

3 基于企业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构建策略

3.1 优化与完善人才招聘制度 基于企业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构建,人力资源管理应从招聘阶段予以着手,制定更为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对选拔的对象进行综合性的评定与衡量,保证员工具备足够的素质。为了保证人才招聘质量,应让相关部门与招聘部门共同参与招聘,并提前制定招聘计划,对人才各个方面的表现予以评价,其在具备足够的工作技能外,还要了解其对企业价值观的看法,是否对企业文化表示认同,以便工作的高效开展。在专业评选方面由部门人员负责,而对其选拔目标的综合素质进行评定需要招聘人员予以评定,分别从选拔目标的行为、语言与态度等方面为切入点,从中了解应聘者的性格,进而判断其是否可胜任这项工作。以企业文化为基础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对其工作能力进行规范的同时,还要对企业价值标准予以衡量,从中选拔出优质的人才。

3.2 丰富与充实人才培训体系 在企业的发展与运营中,为了实现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的相互融合,应加强对人才培训体系的完善,能将企业价值观与专属文化气息通入到培训工作之中,在职业培训的过程中灌输企业文化,能充分体现企业发展的目标与宗旨,对企业的发展来说是一项重要工作。招聘工作完成后,要对人才进行岗前的培训工作,凭借专业性的培训来增强员工的工作技能,在技术培训与操作规范的过程中,渗透足够多的企业理念,如诚信度、竞争意识、凝聚力与服务等,作为一名工作人员,必须遵循自己的职业素养,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以更为专业、职业性的态度投入到工作中。例如,消费者购买产品后,发现产品存在质量问题后退货,在此期间消费者表现出了一定的抱怨声、不满,员工应及时向顾客道歉,要秉持着“顾客是上帝”的理念,必须具备优质的服务态度,才能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

3.3 构建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企业文化的建设,“以人为本”也是重要内容之一,主要是考虑员工的切身利益与精神需求,始终从员工的角度出发,激励机制是其重要成果。员工是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重要元素,为了留住人才,应提升员工的忠诚度,为此,应为员工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提倡企业文化建设的人性化,员工在为企业带来利益的同时,还应对员工予以回馈,体贴员工生活与工作中的难处。针对此项问题,为了提升员工的满意度,调动其积极性,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将“人性化”的企业文化考虑其中,实施多元化的激励方法,如物质激励、奖金激励、荣誉激励和晋升激励等,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位给予不同的激励模式,能够满足员工的需求,利于良好工作氛围的营造。

3.4 完善薪资管理制度 薪酬一直是员工最为关注的话题,其决定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其与员工的切身利益直接挂钩,做好薪资的分配与发放是关键。通常条件下,部分企业的薪资发放不够透明,很多员工的薪资水平存在严重差距,会让员工内心产生不平衡的状况,员工关系受到制约。因此,应对原有的薪资管理制度予以完善,保证薪资发放的公平、公正、透明化,让全体员工进行监督,对薪资高的员工通过相应的备注以做好解释说明,员工会信服,内心不会产生歧义与不平衡,以保证和谐的员工关系,在尊重企业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面优化。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的发展依靠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支持,新时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构建,应以企业文化为前提,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融洽的员工关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等,在此基础上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是正确选择。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企业文化,但是普遍都是从诚信、员工关系、竞争、“以人为本”等方面着手,是构建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任沁新.基于企业诚信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03:140-143+148.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探析 篇7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和性质

人力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空间条件下,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的总和。人力资源管理,是指组织为实现其一定时期的战略目标而对其人力资源实行科学合理的更新、配置、使用、开发和激励的一系列管理过程。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是企业的全部劳动资源,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是由人力资源的特点所决定的。具体如下:

(一)人力资源具有能动性。

人力资源的能动性特点主要表现为人的思维分析以及人的主观需求两个方面,这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比其他任何职能管理都更复杂、难度更大。

(二)人力资源具有复杂性。

人力资源的复杂性是由人力资源的差异性造成的,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在素质、能力、态度、绩效等各个方面的千差万别,这进一步强化了人力资源的复杂性和困难性。

(三)人力资源具有社会性。

人力资源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及由此产生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得我们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人的个性,还要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团队关系,考虑这种关系对组织的影响等。

(四)人力资源具有流动性。

人力资源的价值实现有两种状态:一是劳务性的;二是生产性的。对于企业来说,劳动的取得是付了代价的(工资、津贴、福利等),因此在《劳动法》规定的时间内,充分使用劳动力,是企业的基本权利。

(五)人力资源是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源泉,从而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体,物的资源和财的资源是死的,只有通过人的运作才能创造价值,从而产生利润。因此我们说,人力资源是企业之本。基于人力资源的上述特征,决定了人

基于人力资源的上述特征,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与其他职能管理相比具有以下性质:

(一)人本管理。人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最根本的特点,它体现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精髓。人本管理的要义是,以员工为本位,将人作为企业最宝贵的财富,确立人在管理中的主导地位,把企业人力资源的核心放在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面。人本管理适应人力资源能动性的特点,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各种具体业务过程之中。

(二)差异管理。如前所述,企业员工相互之间在素质、能力、态度、绩效各方面都千差万别,体现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复杂性和困难性,这要求我们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必须充分重视差异管理。

(三)团队管理。人力资源具有社会性,主要表现为员工之间的相互交往、相互攀比以及员工对公平性的要求等等,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要注重激发团队的积极性,而不是只注重个别或者少数人才。团队管理也同样应该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

二、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人力资源管理的性质和业务内容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不能再继续沿用过去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而应进行规范管理。对中小企业而言,规范化管理模式取决于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一)中小企业规模中等偏小,硬件落后于大型企业,软件包括企业文化、企业管理方式和企业管理者的素质与能力等也大大落后于大型企业。因此,企业职能部门的划分不可能像大企业那样科学、细致。

(二)企业规模较小,人数较少,一线经理与员工关系紧密,彼此之间的联系多、了解也多。企业管理更多的是靠人际关系而不是靠制度来维持,即所谓“人格化”管理特征明显。在人格化管理条件下,一线经理比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能更多更细的了解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

(三)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无论是组织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还是产业战略的选择,都是由决策层来制定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作为组织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规划必须列入人力资源管理的常规业务内容,并由决策层来主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一线经理及相关人员鼎立协助。这既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也是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必然要求。

三、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3P模式

根据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上述特点,中小企业必须建立起一套在决策层、一线经理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之间科学分工协作的规范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才能真正从人事管理转向人力资源管理。因此,建立一个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问题。而人力资源3P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则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这里所说的人力资源3P管理模式即:岗位管理(P o s i t i o n Management)、绩效管理(Performance M a n a g e m e n t)、薪酬管理(P a y m e n t Management)。

(一)岗位管理(P o s i t i o n Management)。

岗位管理是以组织中的岗位为对象,科学地进行岗位设置、岗位分析、岗位描述、岗位监控、和岗位评估等一系列活动的管理过程。3P模式的岗位管理与以往一劳永逸地岗位设置和岗位分析不同,它的着眼点通过对岗位的管理,既开发出与企业战略相匹配的组织结构、工作流程和工作岗位,又通过工作再设计以适应劳动力多元化和知识工作者的兴趣,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内在激励。

(二)绩效管理(P e r f o r m a n c e Management)。

3P模式的绩效管理是指通过建立:绩效计划与期望——绩效实施与支持——绩效考核与评估——绩效反馈与发展的管理闭环,将以往偏重考评的单一模式发展为考评、反馈、和发展员工工作绩效的系统模式,它是一种提高组织、员工的绩效和开发团队、个体的潜能的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管理方法○4。通过绩效管理不仅在于增加员工的工作投入,提高员工个体绩效和团队绩效以实现企业的经济目标,给员工提供表达工作愿望和期望的机会,从而不断提高员工成就感以及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奉献精神。因此,可以认为3P管理模式的绩效管理是依据员工和他们的直接主管之间达成的绩效协议,来实施一种双向互动沟通过程,它是由绩效的事前计划、事中管理和事后控制所形成的三位一体的闭环系统。

(三)薪酬管理(P a y m e n t Management)。

3P模式的薪酬管理的最大特点是强调分享成功和战略导向,它将薪酬上升到企业的战略层面,主要思考是企业通过什么样的薪酬策略和薪酬管理系统和支撑企业的竞争战略,来帮助员工获得喜悦。因而,在理念上要实现把薪酬福利从视为人力成本向视为人力投资的转变,在具体操作上要实现从交易上的工资分配到共赢式的薪酬管理的转变。3P模式的薪酬管理一方面要满足员工多层次的需要,另一方面要能激发有利于企业战略实现的员工态度和行为,从而夯实竞争优势和核心能力的微观基础。

3P模式的运用,必将在中小企业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在中小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将得到企业高层的重视,并根据企业需求制定长远的人力资源规划,使人力资源管理更具有前瞻性。

2、离员工最近的各一线经理的管理职能和权限得以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业务更加符合企业经营的需要。

3、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更注重基础建设,使人力资源管理能落到实处,实现人力资源的规范化管理,使企业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占据制高点。

大量的实践证明,“以人为本,理性化团队管理”是一种有效的规范化的人力资源管理(HRM)方案,也是中小企业实现从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的重要途径○5。为适合目前中小企业的现实特点,降低管理成本,只能在岗位(Position)职责、工作绩效(Performance)考核、工资福利(Payment)等方面(简称为3P模式)充分体现“认识人性,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核心本质,就可以避免陷入管理的困境,迈上较为规范化、科学化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轨道。

四、结束语

现代管理科学倡导用价值观或者文化理念来导向企业的发展方向,协调每一位员工的行为,从而协调、统一企业所有的行为,形成团队步伐和精神。3P模式的有效实施将逐步使中小企业的管理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避免“人治”主观臆猜等造成的不良后果,在企业中,对事不对人,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个人积极进取,努力奋斗,团结协作,促使企业和所有员工共同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达友:《人力资源管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王先玉、王建业、邓小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英】迈克儿?阿姆斯特朗:《战略化人力资源基础》,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4]、《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年2月

浅析企业薪酬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 篇8

一、薪酬管理简述

薪酬是企业 (或组织) 对它的员工给企业 (或组织) 所做的贡献,包括他们实现的绩效、付出的努力、时间、学时、技能、经验与创造所付给的相应的回报或答谢。其实质是一种公平的交易或交换。从市场角度来看,薪酬是人力资源价值的市场形式,或称“人力资源价格”;从分配角度看,薪酬是企业对员工人力资本要素贡献的回报,一般称作“劳动报酬”。

企业薪酬通常包括基本薪酬、奖励薪酬、福利薪酬。另外,员工持股、股权激励、股票期权等形式也在充实着企业的薪酬制度。

1.基本薪酬。它是以员工的劳动熟练程度、工作的复杂程度、责任大小、工作环境、劳动强度为依据,并考虑劳动者的工龄、学历、资历等因素,按照员工实际完成的劳动定额、工作时间或劳动消耗而计付的劳动报酬。它是员工劳动收入的主体部分,一般包括技能、岗位和年功薪酬等,其具有常规性、稳定性和基准性等特点。

2.奖励薪酬。它是一种补充性薪酬形式,是对员工超额劳动或业绩突出,对企业做出贡献等的一种报酬形式,它能祢补基本工资制度的不足,将员工贡献、收入及企业效益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具有比工资更强的激励功能,具有非常规性、浮动性、补充性和非普遍性的特点。

3.福利薪酬。它是企业满足员工的经济、生活、社交、休闲、安全、自我充实、自我发展等需要支付的薪资或提供的服务。福利薪酬体现了企业对员工的关心,它是对基本薪酬起补充辅助作用的,而且支付形式多样,其具有辅助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4.薪酬管理。是指一个组织针对所有员工所提供的服务来确定他们应当得到的报酬总额,以及报酬结构和报酬形式的一个过程,主要是通过薪酬制度来激发、指引或者控制员工的行为。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看,薪酬管理重要性和基本职能主要体现为分配、调节和激励三个方面,因此,薪酬管理的作用与意义也就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决定着人力效率。现代的薪酬管理通过物质机制、精神机制、团队机制三种机制的综合运用来实现这一目的。 (3) 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在我国现阶段,薪酬是劳动者个人消费的主要来源,保障了劳动者的生活需要,实现了劳动者劳动力的再生产。因此,在薪酬制度的意义中,如果薪酬标准确定过低,劳动者的基本生活就会受到影响,劳动力的耗费就不能得到完全的补偿,如果薪酬标准确定过高,又会对产品成本构成较大影响。薪酬管理成为一种使当前员工的个人利益与更为广泛的企业利益一致起来的有力工具, 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二、人力资源管理简述

人力资源是指一定范围内的人口中所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的总称。它是包括在人体内的一种生产能力,表现在劳动者身上并以劳动者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源。它是现代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它对企业的特殊价值是世界上任何一种物质资源都无法取代的,它是提升企业管理的法宝,是促进企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1. 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性。

人力资源管理指为了完成企业管理工作和总体目标,影响员工的行为、态度和绩效的各种企业管理政策、实践及制度安排。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特性:(1)能动性: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处于主体地位。(2)时效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形成、开发和利用受时间约束而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3)思想性:主体地位的人具有思想,是富有生命力的,这也是区别于其它资源的特征。(4)全面社会性:指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不仅联系双赢的结果,还要关注个体的态度、心理满足等指标。

2. 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与内容。

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是与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和绩效改善目标保持一致的,并在此前提下实现收益最大化、效用最大化和满意最大化。包括内部人员配备(计划、招聘、安置)、人员培训和开发、激励制度、薪酬与福利制度、绩效评估、团队建设等内容。

3. 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1)人力资源管理是作为重要的资源加以开发利用的,它可以挖掘人的潜能,激发人的活力,使员工积极主动有创造性地进行工作,还能帮助企业处理和协调各种关系。(2)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对岗位进行横向或纵向的调整可以实现量才使用,人尽其才,发挥个人特长,体现个人价值,培养员工积极向上的作风,转变思想,提高队伍素质。(3)人是企业拥有的重要资源,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所在。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企业只有一项真正的资源,就是人”。这充分说明了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动力的源泉,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与薪酬管理很好的结合,达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1. 人力资源规划与薪酬管理。

人力资源规划是指根据组织的发展战略、组织目标及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科学预测组织在未来环境变化中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状况,制定相宜的人力资源获取、利用、保持和开发策略,确保组织对人力资源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需求,使组织和个人获得长远利益。企业的薪资总额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中的人员分布状况,即企业员工在不同职务和不同级别上的数量。通过人力资源规划,预测和控制企业人员的变化,逐步调整企业的人员结构,使人员结构尽可能合理化,可以把企业人工成本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上。在这方面,宣钢通过实施整工序岗位对外承包,劳务派遣制灵活动态的用工机制,在新建工程投产人员不足的情况下,不仅较好的解决了人员不足的问题,而且降低了人工成本费用。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效益下滑,为求生存企业根据钢铁市场变化调整生产,适时减少整工序岗位承保人员,减少劳务派遣制用工,为企业降本增效作出了贡献。

2. 人力资源配置与薪酬管理。

人力资源配置是通过各种科学的途径和方法,合理调整人力资源的地域、部门分布和结构,实现人岗匹配,员工互补,适才适用配置人员。要做到员工与岗位相匹配就要使岗位的薪酬标准与个人的动力相匹配。企业在薪酬标准上一方面要考虑岗位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要考虑员工的个人需求。岗位的薪酬标准不仅要满足员工的基本需要,还要使它对员工产生吸引,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样员工才能积极肯干,工作出色,自己也感到满足。

3. 员工业绩与薪酬相匹配。

浅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之薪酬管理 篇9

关键词:煤炭企业,薪酬管理,人力资源

一、煤炭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1. 情绪因素的影响。

由于领导和有关系的一些员工, 村民或亲属等的存在, 和领导之间有着密切关系, 这些人在工作中不认真, 每天做的工作又很少, 游手好闲, 但工资却很高, 升值又快, 这种不平等给基层工作勤恳的员工造成很大的不满情绪, 严重影响了员工积极性, 不利于实际技能的运用, 使得流动性增强, 不稳定性因素提高。

2. 近因效应的作用。

单就近期的表现和业绩确定工资, 不顾员工平日的表现和员工所具有的发展潜力, 但就近期在某一项目中取得的不错成绩, 以此为依据进行薪酬的考核, 这种做法是不合理的, 应该根据长期的表现、自身的工作能力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来进行考核, 从而确定薪酬。

3. 完全和工作量相关。

薪资一直被认为是员工应得的, 是通过努力劳动应该得到的报酬, 但奖金是, 生产劳动再分配剩余价值的体现, 是一种意外收获。而现在企业都是根据工作量的大小来确定工资的多少, 工作的量越大得到的奖金越多, 这就难免会给员工造成一种错觉, 认为这本就是自己应得的工资, 从而有一种没有得到奖励的感觉。

4. 学习曲线不明显。

相对于坡度增长曲线, 学习曲线在管理层面上拥有更快的增长速度, 特别是那些善于技术管理的人员, 他们拥有2~3年的业务经营的实践经历, 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经验都有一定的提升, 相对于普通服务人员, 他们的经验曲线根本就是一个非常小的常数。在绝大多数情况下, 工资增长的幅度应该和员工的经验曲线呈正相关, 例如工程师一类的职业, 相反就应该呈负相关, 例如保安、清洁人员等等。从目前的情况看, 很多正常的煤炭企业对于这两个层面的支付还是缺乏内部竞争力, 这也直接导致了技术管理人员的流失率常年保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准。

二、煤炭企业实行有效的薪酬管理措施

1. 建立以人为本的薪酬管理制度。

建立科学严谨的员工培训体系使员工能因企业的成长而受益, 为员工发掘潜能、施展才华提供舞台, 使员工感受到人格受到尊重, 自觉养成开拓创新、敬业爱岗的良好风气。薪酬要满足不同员工的不同需求, 对于低工资员工要加强奖金效益;对于从事笨重体力劳动的员工, 做好改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的工作便是第一要务, 另外一个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较为有效的方法是提高岗位的津贴和补助;但是对管理干部等收入较高、职位较好的员工来讲可能工作的自由度、职称的奖励或者带薪休假就比较有吸引力。

2. 建立科学的薪酬管理制度。

(1) 做好薪酬管理基础工作。有效的业绩评估机构应该被建立起来, 这样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潜能和工作的有效性。建立工作分析和岗位评价制度, 对组织机构进行优化, 改变机构人员冗余、职能错位等状况。

(2) 深化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 建立工资以绩效为基础的薪酬制度。可变薪酬的比例应该被显著提高, 员工要得到的更多就要有更多的贡献。当然, 绩效指标绝对不可能是片面的, 为了给企业的发展战略提供更加高质量的服务, 我们必须考虑到企业团队合作, 同时也必须考虑个人和全局的关系。

(3) 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 正确确定薪酬标准。科学的考核体系对于实施正确的薪酬制度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 对薪酬进行调查研究, 获得有用的内容和数据信息;然后, 开展劳动就业评价, 比较系统地分析劳动力就业的四大要素, 实施的评估一定要全面且严格, 对劳动差别的区分一定要准确;最后, 科学地对工资构造、标准和形式以及工资晋升的条件等进行分析决策, 完善薪酬标准以及建立正常的增资机制。

(4) 科学地运用薪酬激励艺术。薪酬作为激励措施, 从根本上影响着员工的行为取向。在薪酬激励的作用下, 员工便具有了动力, 会努力地想着要把工作做到最好, 以便可以达到获得薪酬奖励的目的, 薪酬激励还可以使员工向着企业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充分发挥薪酬激励作用, 对员工队伍的稳定发展相当有利, 有必要对薪酬激励制度的功能进行提高, 同时在实践中学习使用一些技巧。另外, 薪金的支付方式也可以充分的利用, 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可以适当的缩短奖励的时间间隔, 进行频繁的奖励措施更有利于提起员工的积极性, 多为企业做贡献。

(5) 设计动态薪酬, 薪酬管理创新战略。企业薪酬总量和员工的实际薪酬可以随市场薪酬、能力发展和业绩贡献发生改变, 这是动态薪酬的核心内容。首先, 企业要注意“取长补短”, 时刻关注其他行业对薪酬的实施方法, 注意竞争对手为保住人才所采取的策略, 提高薪酬管理的动态适应性。其次, 对员工绩效贡献的奖励要体现在工资和奖金上, 而非薪酬等级晋升上。

3.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使薪酬管理获得强有力支撑。

煤炭企业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是相当有必要的, 需要创造出一种核心价值观, 而这种价值观应该能够使全体员工衷心认同。让竞争起到引导安排企业制度的作用, 要使人才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企业既要强调竞争, 又要保证薪酬, 报酬的方式和数额应该科学地根据个人能力的高低来决定。

三、结语

在现今煤炭企业经营的大环境下, 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发展战略, 结合对企业文化、结构的创新, 系统地考虑内部和外部竞争力的薪酬、员工的不同需求、薪酬分配的公平性、企业支付能力等诸多问题, 对激励制度进行评估和改革, 关注个别条件变化对薪酬体系的可能会造成的影响, 进而设计出更加合适的薪酬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凌云, 张龙.论企业薪酬战略与经营战略的匹配[J].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2005 (3) .

[2]唐守合.煤炭企业薪酬管理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3]孙健敏.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与发展趋势[J].中国人才, 2005.

[4]谭章禄.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m].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6.

绿化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探讨 篇10

1、人员组成的多样性和多变性

(1) 就大多数绿化企业而言, 绿化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组成复杂, 就大多数绿化企业而言, 其人力资源的组成是比较复杂的。人员组成是比较多样的, 既有学历低, 但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这样的人员组成, 决定了绿化项目人力资源组成的多样性。

(2) 绿化项目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流动性强, 它没有固定的工作场所, 工作内容也随时间的推移而有较大的不同, 随着项目进展, 绿化项目对施工人员的需求也有很大差别, 这就需要根据绿化项目的实际, 不断的对项目人员进行调整以满足绿化项目的需求。因此, 企业绿化项目在人员使用上具有明显的多变性的特点。

2、人力资源的分散性和流动性

绿化项目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流动性强, 它不像一般的生产型企业, 具有固定的生产场地和生产部门。因此, 绿化企业的人力资源在其布局上就有分散明显、流动性强的特点。由于这些处于不同层次的人才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价值目标, 对于自身价值的实现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 由他们组成的绿化企业人力资源系统具有相当的复杂性。

3、人力资源信息考评收集困难性

随着当前次发达地区对绿化项目的重视提高, 绿化项目遍布许多不同地区, 尽管现今通讯传输技术飞速发展, 但因为各种条件的约束及一般绿化企业人员考评力量的制约, 导致项目人员考评具有相对的片面化和简单化, 使项目人员全面考评具有较大的困难性。虽然目前的信息传输十分发达, 但是由于许多绿化项目的所在地相对较为偏僻, 加之绿化企业在信息网络建设方面还比较落后。

二、绿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1、解析人力资源管理薄弱成因

(1) 管理认识不到位。企业的管理层和决策层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兴衰成败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也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缺少对企业长远发展规划的总体把握和控制。

(2) 用人机制不灵活。在人员的管理储备上, 一方面没有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 选才视野狭窄。不能打破常规、唯才是举, 为优秀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有效空间和良好环境。

(3) 薪酬制度不合理。劳酬是否相符是员工判断自身价值的基本依据。绿化企业薪酬待遇偏低、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与创造性, 这已成为绿化管理企业人才流失的最主要原因。

(4) 企业文化氛围不浓厚。企业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建设相脱节, 以至于员工与企业没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 企业对员工缺乏感召力与吸引力, 员工对企业缺乏依恋感与忠诚度, 一旦企业陷入逆境、生产经营状况不佳, 或是员工自身价值得不到有效发挥之时, 离开企业、另谋高就也就成为员工理所应当的必然选择。

2、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举措

(1) 将人力资源战略同企业竞争战略有机结合, 融为一体。企业在确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时, 首先必须清楚企业的远景规划和战略目标, 然后再确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人力资源战略作为企业发展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实现企业发展的总体战略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2) 把员工培训作为解决人才需求和提高人才素质的有效方法。良好的培训机制离不开科学的培训规划以及提高人才素质的有效制度。绿化管理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国家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和各种社会辅助教育等形式来开展员工培训教育工作, 既要注重培训的内容, 又要注重培训的层次。同时企业也应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 制定多渠道、多形式的业内培训, 以提高员工业务技能、职业素质和敬业精神。

(3) 创造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运作成本从而增加了企业收益;上级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在企业内外提供有偿服务, 逐步演化为利润中心。

(4) 提高员工的福利与待遇。给予员工的福利与待遇、为员工提供优良的工作环境、为员工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和表现机会。

(5) 制定真正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实行激励机制的最根本的目的是正确诱导员工的工作动机, 使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需要, 增加其满意度, 从而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继续保持和发扬下去。如何运用好激励机制也就成为各个企业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激励广大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挑战性, 满足其成就感, 营造员工和企业共同的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旨在使员工更有效地进行工作, 帮助企业成功地实现战略目标。

(6) 以人为本, 热爱理解关心员工。热爱自己的员工是经营者之本。一个优秀的企业, 只有做到了让职工们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让他们具备了充足的自信之后, 才可能与职工们产生内心的共鸣, 事业才能发展;关心员工要从两方面:一是关心员工的家庭;二是关心员工本身。

摘要:目前我国绿化管理企业多数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智力技术型为辅的专业资质施工组织。随着我国绿化市场的快速发展, 绿化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和症结也渐次揭示和显现。具体表现为:其一, 管理方式落后。其二, 队伍结构失衡。其三, 人才流失普遍。这些绿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同时也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绿化企业的正常健康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涉及到人的思想、心灵, 只能通过更多的理性分析来对待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同时人力资源管理所产生的效益是无形的, 潜移默化的, 是通过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 所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被视为一种长期性、动态性、战略性的管理工作, 并将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紧紧结合, 达到企业增值、员工增收的效果。

关键词:绿化管理,人力资源,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润刚、粟茂:《基于胜任力实证调查的HRM专业建设研究》, 《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1, (03) :94-96。

[2]杨月坤:《高校HR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职业时空》, 2011, (10) :47-49。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篇11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合理配置;激励机制;培训

【Abstract】The 21st century is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the competitive strength of the economy is now more ground personnel training, competition, and competition. People are the most active elements of productivity, the most active factor in the initiative, who is also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enterprise remain invincible in the increasingly fierce competition in the market, to a certain extent, even to play a decisive role. Enterprises to survive, to enliven, to develop, we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human resources, attention to explore new trends in the new situation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Today's society, people are a very precious resource,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enterprise competition. For businesses, the establishment of effectiv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mechanism will help enterprises to retain, attract and motivate talented people, thus promoting business development strategy implementation.

【Key words】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Rational allocation;Incentives;Training

21世纪的经济竞争,主要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智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力资源开发及其潜能充分利用的竞争。任何一个企业欲赢得持续性竞争的优势,都必须抢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制高点,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争夺战中争取主动地位。可以说,人才资源管理已成为21世纪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是现代企业要素管理的第一管理。对人力资源的争夺,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当今各类企业及社会组织时刻关注的重心。与此同时,我国正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传统的由国家统一调配的人和管理体制正在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管理体制转变。人才可以自由流动,企业和个人有了双向选择的机会。企业从被动地接受国家配置人才转变为真正自由用人单位。个人从被动地服从国家分配转变为可根据自由意愿自由择业的劳动者。在相对于从前宽松得多的人才流动制度下,企业如何实行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1. 强化人力资源管理 以人为本是关键

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关键的一环。所谓配置,最简单地说,就是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虽然说起来简单,但其对于企业的发展却有着重要的影响。人从性格、气质、兴趣到专业都有着巨大的差别,如果各尽所长,合理配置,对于企业的发展显而易见是有利的。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首先要预测有多少工作岗位,哪些工作岗位需要填补,该岗位的具体要求是什么。企业吸收新成员,一般可分三种目的。

1.1 正常补充。这是针对企业原有职工离职、退休、死亡等情况所作出的补充,其岗位责任明确,对于新职员的要求可比照对原有职工的要求,并不存在太多问题。

1.2 替补缺勤。这一情况与正常补充有相似之处,却又不同于正常补充,举一个例子,企业原来实行6天工作制,现改为5天工作制,企业就需要有更多的人从事原来并不需要这么多人从事的工作,这样才能保证其原定的工作计划的完成。替补缺勤的岗位其职责不完全明确,但由于其职位虽是新设,而工作却是以前所有,故岗位职责并不难确定。

1.3 开设新业务的需要。

(1)细分起来,其中又有两种情况,一是已设立了新的机构,其方向较明确,这样所招募的员工的职责可以预定,尽管不完善,倒也相去不多;二是其方向并不明确的新业务,这就很难列出其岗位的要求了。对于任务工作,要考虑到求职者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对于前面所说的岗位职责明确的工作,可以针对其职责侧重于现实能力。而对于岗位职责不明确的工作,像开设方向并不很确定的新业务,就需要更多地考虑求职者的潜在能力。

(2)通过对岗位和人的双重衡量,从而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也就是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在现实中,业界往往重视人才的现实能力而忽略了人才的潜在能力。重视现实能力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来即能战”,所谓高薪诚聘高级管理人员即是强调现实能力的重要表现。配置是一个基础,在做到相对合理的配置之后,在管理中要考虑的是如何激励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endprint

2. 开发企业人力资源 打赢“人才大战”

2.1 加强对员工的激励。

(1)人本管理以行为科学为理论基础,以激励为管理的核心内容,而人的行为动机,是由生存需要的物质生活和发展需要的精神生活而产生的,因此,在人本管理过程中,要坚持激励原则。科学地运用激励的手段,能激发的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发挥人的潜力,调动员工积极性,维持员工的工作热情,从而保持工作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2)在工作分析中,要学会用激励的手段来激发和维持员工参与工作分析的热情。一要贯彻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相结合的原则,目的是调动员工的需求、责任感和个人荣誉感,以激发员工的成就感。如向他们宣传工作分析所能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切实满足员工的需要;让员工承担工作分析的责任,把工作分析当作他们自己的工作,顺利完成工作分析就如同圆满完成他们自己的工作任务一样。二要贯彻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的原则。让员工参与工作分析的全过程是对员工一种最好的精神激励,因为这会让员工觉得组织很重视他们的意见,信任他们;也可以成立专门的奖项奖励那些积极参与或密切配合工作分析工作的员工,或者以此作为优秀员工评选的一个条件,或者作为优先提升的条件等。对于参加工作分析的员工还要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由于参与工作分析或提供工作分析的支持而影响工作的员工应该照常享受正常工作时的待遇,甚至可以给予另外的工作报酬;对于在工作分析中表现优秀的员工也可给予一定的奖励。

2.2 尊重、理解和相信员工。

(1)员工的人格应该得到尊重,员工的权利应该被告知、被享受和被执行,不允许任何侮辱人格、损害人权的现象存在。理解员工就是要在了解员工的基础上,理解员工面对工作分析中出现的各种现象的自然反应,如员工由于对工作分析目的、意义不清楚而抵触工作分析,由于以前的工作说明书没有实际指导意义而否认工作分析的作用等。相信员工就要充分相信员工在工作分析过程中承担其中一些工作的能力和责任感,善于和敢于把一些重要的工作分析工作交给员工去做。

(2)因此,尊重、理解和相信每一个与工作分析相关的人员,就能够让高层管理者愿意为工作分析的实施和工作分析结果的运用提供更多的制度、人力、财力、物力上的支持,如尽力提供工作分析的相关背景资料,积极参加工作分析动员大会,配给足够的工作分析资金、人力,制定与工作分析结果使用相关的配套政策、制度等。也能让工作分析人员积极投入到工作分析中来,如科学选用工作分析方法,认真细致地收集工作分析信息,撰写好规范的工作说明书等。

2.3 重视与员工的沟通。

(1)企业内部良好的信息沟通,就是要让员工与企业之间相互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增强情感交流,企业这样做可以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从而使企业在确定目标、制定政策方针、做出决策、执行计划等各个方面与员工达成共识。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持续的沟通,工作分析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活动之一当然也不例外,沟通贯穿于工作分析的整个过程之中。

(2)在工作分析实施之前,一要与高层管理者进行沟通,向他们说明清楚企业工作分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需要他们哪些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二要与普通员工沟通,向他们讲清楚工作分析的目的、意义等,让员工知道工作分析不在于了解现有的任职者水平,而是确定岗位职责、改进工作方法、规范工作内容等。

(3)正式开始工作分析时,首先通过与员工沟通,了解将要分析的工作的一些概况,员工的基本情况,员工的主管对于工作分析的态度等,以便做好选取适当的工作分析信息收集方法,合理地安排信息收集的时间和地点等工作。其次,在工作分析信息的收集阶段,本身就是与员工沟通的一个过程,如采用访谈法收集信息就是与员工面对面的交流,通过沟通了解相关工作情况,获取有用信息,这是编写工作说明书所需资料的主要来源之一。再次,整理、分析工作分析信息时,要与员工沟通,让他们对收集的信息做出补充和修正。草拟工作说明书后还要请员工审查,提出意见,再进行修改,完善工作说明书。

(4)在工作分析结束后,还要保持与员工的沟通。工作说明书在指导工作实践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与实际情况不相适应的地方,期望得到他们的意见反馈,及时修改工作说明书。另外,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引起企事业内外环境的变化,从而引起组织结构,工作构成、人员状况等处于不断变动之中,通过与员工沟通,期望他们对工作中发生的新变化及时报告,这有助于更新已有的工作说明书,使其更具有实用价值。

2.4 鼓励员工参与工作分析。

(1)工作分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的工作,在进行工作分析的过程中,需要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所分析的工作的任职者及其同事(主管人员和下属),工作分析的管理者,工作分析人员的相互配合。因此,为了保证工作分析工作的顺利开展,要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工作分析,需要他们的支持与配合。

(2)首先,需要高层管理者的参与,高层管理者可以从战略的角度把握工作分析的总体方向符合企业的发展目标,还能为工作分析的开展给予各方面的帮助与支持,另外高层管理者的参与使工作分析更具有权威性,让员工更加确信工作分析的目的和意义,也能增强员工对于工作分析的认同感。其次,要鼓励普通员工积极参与到工作分析中来,有助于加强他们的归属感,让他们把工作分析当作自己的一项工作,尽心尽力地去完成,从而保证工作分析的顺利开展并收到良好的成效。在工作分析的过程中,工作分析人员与员工一起来讨论工作分析的工作计划,认真听取员工对于工作分析的看法,积极采纳员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员工的参与会使工作分析计划更加趋于合理,并增强了员工投入工作分析的积极性。收集工作分析信息时,可以让员工在了解工作分析的计划后,自己选择适合于他们的信息收集方法,甚至自己去收集相关的信息。整理分析信息时,要让员工参与信息的审核,因为只有他们对于自己的工作是最了解的,所以他们可以对相关的信息进行补充和修正。还可以让员工参与到工作说明书的撰写中来,主要是对工作说明书提出一些修改意见,这样编写的工作说明书不仅更加切合员工的工作实际,而且在以后指导工作实践的过程中,员工更能认同和执行工作说明书,因为这是他们自己制定的东西。endprint

2.5 规范员工的行为。

(1)约束机制的建立是确保人本管理方向的一个重要方面。制度是一种有形的约束,也就是企业的法规,是一种强制约束。企业管理以人为本就应该依法治企,以制度约束员工,规范员工的行为。有些企业认为,人本管理就是人情管理,就是对员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甚至放任自流,一提到对员工从严管理,建立规范的企业法规制度,就会压抑员工的工作热情,因而忽略了规章制度的约束力。其实尊重人,开发人的潜力,调动人的积极性的最佳方式就是建立一套科学的规章制度,以此来规范员工的行为。

(2)在工作分析中渗透人本管理思想也要发挥约束机制的作用,要建立起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员工在工作分析中的行为,保障工作分析的顺利开展。首先要规范工作分析人员的行为。工作分析人员是工作分析的主体,他们工作的水平、态度直接影响着工作分析的成败。要严格规定工作分析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其在工作分析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遵守的纪律,以及他们进行工作分析所要取得的成果的要求。其次,要规范所分析工作的任职者及其同事(主管和下属)的行为。要明确规定员工应该提供的信息内容,提供信息的时间、地点、方式,对于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的保证要求,参与工作分析的程度,对员工在工作分析中的表现的奖惩制度,执行工作说明书的要求等。同时,也要规范工作分析管理人员的行为。工作分析管理人员负责工作分析的整个组织工作,要为工作分析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还要协调工作分析人员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并制定相关制度约束其行为。

3. 充分认识加强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将其纳入企业管理和发展的战略全局

随着钢铁工业从规模化扩张向资源优化配置的转化,市场中技术竞争愈加激烈,技术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已成为最具有全局影响力的竞争。因此,加强对人员的管理、培养和使用,促使大批的技术、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是提高企业整体创新能力的需要,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得竞争优势的需要。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导因素是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知识经济是人才经济,实质上是人力资本主导型经济。如何抓住知识经济这一显著特征,寻求人力资源管理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嫁接与突破,一直是企业界不断探索的课题。

3.1 人力资源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1)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才已经成为成功企业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现代企业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最为重要的资本。只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企业才能获得长久发展的动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从知识角度来看,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知识快速更新,一个刚进入企业的大学生,5年以后,其大学时所学的知识将有一半以上被淘汰。因此,企业的各种培训,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较之知识的培训,更重要的是工作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从组织高层领导一直到基层干部都要有一种信念,一种行为。著名学者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曾有这样一个比喻,根据我们对人性的了解,一种可供选择和更合乎时宜的模式是一种类似农业模式,如何采集各种有用的“种子”,把它们播入适宜的土壤,为了它们施肥、浇水、调节光照,必要时再进行移植等等。种子的潜力蕴藏在种子之中,但组织在创造环境,提供最佳成长的必要条件方面可以扮演一个大角色。

(2)培训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因应多元化的需要,由以往更多以工作取向,转为更多以人取向,因人而不是因任务而异。人都是不同的人,培训更多针对人而设计,同时,开发人成为优于开发工作的更高境界。在培训方式、方法上,无论是公共组织还是私营组织,皆本着学用一致,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呈多元化发展。同时,培训工作应日趋专业化,职业化。一是从用人机制上打破条条框框,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任人唯亲、忌贤妒能以及把安分守己、稳重听话作为选拔人才标准的陕隘的人才观,广泛挖掘各方面、各层次的人才资源,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平等的竞争机会,从政策导向上给予支持,建立健全了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培训和用人机制,激发人才内在动力,让具有真才实学的人尽快走上重要岗位,担当重任。二是将竞争机制纳入人才战略管理,对优秀科技人才、优秀技能人才实施动态管理,建立各种考核激励制度,采取理论考试与工作能力相结合,业务学习与现场解决技术难题相结合的动态考核模式,消除部分员工的惰性思想,激发各类技术人才学知识、钻业务、技术争先的积极性,带动企业整体技术力量的提升。

3.2 突出环境营造。

企业的环境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息息相关,为此我们要营造一个有利的环境,包括:

(1)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环境。员工处于这种环境条件下会深感知识技能的可贵,进而会努力学习,不断丰富知识、提高技能;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条件下,领导用人的原则是“任人唯贤”而不是“任人唯亲”,使企业内真正具有才能的人能在企业中得到信任,担当重任,从而在工作实践中具有成就感,在接受重任的挑战过程中不断成长。

(2)营造竞争环境。竞争能给人以压力,激励员工不断进取,不断成长。企业通过建立合适的竞争机制,使用科学的评价标准,公正、合理地对员工的“德”、“能”、“勤”、“绩”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奖优罚劣,优胜劣汰,形成一个既有动力,又有压力的竞争机制。这既有利于员工奋发向上,积极进取,不断提高素质,同时也为优秀员工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3)营造培训环境。当前企业处于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不但要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同时也要求技术人员不断地开发出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因此对企业员工最突出的问题是要更新知识。企业可根据发展的需要,选拔一些员工到国内大学或科研单位进行深造,同时为适应全球一体化的形势,为造就具有“全球意识”和“国际眼光”的员工,大型企业应注意与国外名牌大学合作,把企业的员工有选择地送到国外进行培训,也可选派员工到国内的大型企业、科研单位参观访问,开阔视野。对于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培训中心,请专家学者来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由于让员工脱离岗位培训代价高、工学矛盾突出,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各大企业推行的“多媒体教育”,企业可以将培训的软件输入相互联网的计算机网络中,企业的员工可以利用软件工具在工作地点及工作时间内及时获得知识和技能。所有这些良好的培训环境,必将促进员工知识更新、思想升华、视野开阔,从而使员工迅速成长。

4. 将人力资源视为“动态的资产”

(1)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讲,人们已经产生一种共识,那就是“人力资源是企业最珍贵的资产”。现在,人力资源不仅是企业最珍贵的资产,而且应该是唯一“动态的资产”。

(2)一个企业,无论是土地,还是设备,还是流动资金,他们的实质都是静态资产。人们认为财务管理首要的是讲“管好钱”。其实钱是属于静态资产,钱是不会跑的,它又没有长脚。如果说钱会跑,是因为有人去动他,所以不是钱的问题,仍然是人的问题。钱是不能主动创造价值的,即使是被投资于很好的项目,也是人做的决定,也是由人在那里管理。所以,唯有人的行为才是动态的;只有人的行为才能创造价值。人力资源是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桥梁,优秀的员工才是企业真正发展的动力,企业最需要的是人才,最缺乏的也是人才。面对人才的竞争,惟有构筑人才高地,抢占人才制高点,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人力资源管理教程》 张一弛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3月.

[2] 《企业中的人本管理思想》 清华管理评论 2004年5月.

[3]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 教程 中华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3年4月.

[4] 《组织行为学》 张德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2月.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之绩效管理浅析 篇12

一、绩效管理概述

绩效,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 是组织期望的结果, 是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展现在不同层面上的有效输出, 它包括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两个方面。组织绩效实现应在个人绩效实现的基础上, 但是个人绩效的实现并不一定保证组织是有绩效的。如果组织的绩效按一定的逻辑关系被层层分解到每一个工作岗位以及每一个人的时候, 只要每一个人达成了组织的要求, 组织的绩效就实现了。

绩效管理是一个系统的过程, 由五部分组成:绩效目标确定、绩效制度建立、绩效过程管理、绩效考核实施和绩效反馈。以上五个部分相辅相成, 缺少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 都将使绩效管理彻底失败;任何一个环节没有做好, 都将使绩效管理大打折扣。

二、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1、绩效目标指定模糊不清

主要问题是员工绩效目标与企业战略没有相关性, 明确的发展战略对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有了清楚的发展战略, 企业可以集中并有效地利用自身的资源, 可以通过借助别人的力量等途径有意识地积累资源, 进而降低资源不足对企业发展的制约作用。企业为了推进战略的贯彻执行, 应该将战略与绩效管理充分结合, 因此, 绩效管理没有起到引导员工行为, 推行企业战略目标的作用, 并且因为各部门的绩效目标并非围绕企业战略目标制定, 所以各部门在制定目标时缺少全局观念, 没有考虑企业整体的利益, 每个部门的经理都会以自己的工作为中心, 忽略与其他部门的协作, 更加不会考虑对其他部门工作的支持与服务。

2、绩效考核指标空乏

主要问题是考核指标不易衡量过于空乏, 尤其是对职能部门的考评, 没有客观的考评指标:比如“工作有条理性, 各项工作安排井井有条”、“工作中积极协调, 遇到问题及时向上级汇报”等指标主观性太强, 不能量化。导致考评时考评者不愿得罪人, 考评结果趋中现象普遍, 或者考核者在进行绩效评价时过多地加杂个人情感, 人为抬高或压低员工考核分数。考核结果不能公平反映员工业绩, 部分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下降。

3、绩效沟通存在障碍

首先, 员工与管理者之间信息严重不对称, 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绩效沟通名存实亡。

其次, 管理者针对员工的错误行为与其进行绩效沟通的目的是, 通过让员工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而引导其纠正错误, “建设性的批评能够传递帮助信息”, 建设性的批评是要让员工感受到管理者对他们的关注、管理者相信他们会进步, 并且会为他们提供充分的帮助;而管理者在员工工作出现问题时, 习惯于对员工进行批评与指责, 这种方式只会起到消极的作用。

第三, 在绩效面谈中, 管理者只是将绩效考核的结果告诉员工, 但并没有就员工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建议性的意见, 比如在发现员工工作中的问题后, 员工不能从管理者处得到改进的建议。

企业在绩效管理制度中, 将绩效考核之后的绩效面谈设计为一种正式的绩效沟通, 但是实际执行中绩效反馈面谈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企业的绩效面谈只不过是走个形式, 员工无法通过绩效面谈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和问题, 也就不可能对行为进行修正, 不可能逐步提高工作绩效。

三、企业绩效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绩效目标指定方法的改进 (1) 分解战略目标

绩效目标是由各个部门经理根据工作内容制定, 再上报公司总经理公司对各部门目标缺少统一的规划与协调。这种方法不利于企业战略与绩效目标的挂钩在制定部门和员工工作目标时, 首先, 应该明确公司的战略和发展规划再确定公司在绩效考核期内的发展目标, 根据这个目标制定各个部门的工作方向工作重点, 从而明确每个员工的工作目标。

(2) 员工充分参与

企业的战略要通过层层分解、细化为员工的工作目标, 再通过员工在日常工作中的具体执行, 才能够得以实现。员工只有对企业的战略有所了解, 并且对自己的工作目标有充分的认同, 才能更好地执行。因此, 企业应该在充分宣传公司战略意图的基础上, 广泛争求员工的意见, 让员工和管理者一起制定自身工作目标, 这样员工从最初就对自己的工作目标有充分的了解和认同,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绩效考核指标的改进

经营阶层在拟定考核绩效的标准时, 首先必须先理清企业经营目的, 为什么在不同时期企业的经营目标不同, 目的也随之变化, 在设计考核指标时, 应该加大销售额的权重, 在市场成熟期, 售量比较稳定, 企业的经营目标转变为保持市场份额并提高利润。此时考核的目的变为引导销售人员在拓展市场的同时做好老客户的维护, 控制成本并保证货款按时回收, 所以利润率客户满意度等指标的权重应适当提高只有根据考核目的突出重点考核项目这样才能使绩效考核变成员工行为的指挥棒作用。

3、绩效沟通的改进

绩效管理至少包含三个方面的过程:目标规划与分解;绩效评估;绩效沟通。而绩效沟通又包含了绩效面谈和教导, 面谈能有效检讨员工目前的工作绩效, 使员工有机会提出改进工作业绩的方法, 主管也得以借此修正员工的工作目标, 职责和绩效指标。沟通与指导是绩效管理循环过程中的核心。具体做好沟通要做好以下几点:

(1) 改变管理者和员工的观念

许多管理者和员工认为评估就是在月末, 季末和年末针对过去的表现和业绩进行的管理行为。而实际上通过评估, 对被评估者的能力提升和职业生涯规划会起到更有效的推动, 并进一步促进管理规范和提高组织绩效。这是实施绩效评估系统的真正目的和意义所在。

(2) 树立绩效反馈沟通与投诉制度

被考核人进行自我考核和由直接领导进行评估的同时, 又受到绩效评估委员会的审核和监督, 当被考核人自评与上级主管评分出现较大差异时, 双方交换意见, 指出缺点与不足, 使得整个执行过程是一个被考核人始终与上级领导相互沟通, 上下级之间相互交换意见的过程。绩效评估委员会的审核和监督保证了监督过程和结果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3) 实施大规模的绩效评估培训

绩效评估是一项从公司总体战略着眼, 本着提高公司整体业绩为目的, 从员工个人业绩出发, 对员工和整体业绩进行考核的业绩管理制度。培养管理者和员工的责任感是有效实施的必要条件, 也是帮助员工掌握绩效评估的技巧和方法的一种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周文, 虞涛.绩效管理[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2]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3]周坤.凭绩效说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21-35.

[4]顾琴轩.绩效管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215-217.

上一篇:尊重与信任下一篇:胎儿窘迫的诊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