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2024-07-17

供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精选10篇)

供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篇1

一、供水成本管理的现状

1、投入不足, 设备管网老化, 成本控制不易。

由于每年用于设备管网更新改造的资金有限, 因此控制成本降耗也很困难。一般情况下, 电费和材料两种单项成本总量占了总成本近1/3的比例。每年由于设备老化和管网漏失造成的电费损耗、管网检修的直接费用占到了总成本1/3的比例, 可见经济损失是很大的。

2、

管理仍显粗放, 全员成本管理意识不强, 管理方法和营销人员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激励机制不完善, 员工的积极性没有充分发挥。

供水企业在内部成本控制上, 对班组和员工的激励考核机制存在不足, 具体表现在成本消耗指标与员工个人责任缺乏有机结合。指标挂钩体系不尽科学, 在风险收入的分配上存在着平均主义色彩。造成收入分配的不合理, 这些问题都制约了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影响到了成本指标的合理控制。

4、水价受政策控制利润空间小, 收费方式被动多于主动。

由于供水企业属于垄断性行业, 国家对水价控制较严, 水费涨价要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供水企业现行的水价为阶梯水价, 这种水价对于水资源的节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由于自来水商品的特性, 用水市场在阶梯水价的作用下, 用户节水意识势必增强, 用水的节约必然导致水费收入降低, 利润空间变小。现在新式IC卡计量水表的用量不大, 老式机械水表用户占有绝对优势, 收费方式以人海战术为主, 由收费员一家一户上门催缴。有时因水表计量, 用户违规等问题极易发生拖欠和争执等现象, 水费收取难, 造成收费的被动性很大。

二、成本控制的必要性

我国现行的水价定价体系非常明确的表达了“价格=成本+利润”的关系。供水行业的特点又决定了在一定的时间内水量销售的相对稳定性, 所以一旦水价确定以后, 内部挖潜, 千方百计降低供水成本就成为增效的主要途径。此时, “利润=价格-成本”。显然, 成本下降, 利润便上升。

保本微利的水价定价原则表明, 价格与成本的关系间, 成本是关键因素, 成本既决定价格又反过来影响利润。有些供水企业对成本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集中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成本控制意识, 在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上, 思想上不注重成本控制, 制度上也缺少相应的保证, 内部成本控制中的许多技术问题和制度问题导致企业劳动生产效率低于行业平均劳动生产效率。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水价的调整上, 将企业的效益寄托于水价的提高。有些管理不善导致亏本的供水企业, 一亏本就要涨水价, 再亏再涨, 形成恶性循环, 不仅损害了广大用户的利益, 也损害了供水行业在群众中的形象。由此可见, 降低成本是每个供水企业经营者必须牢固树立的经营理念。

三、加强成本管理采取的措施。

要使成本管理得以有效控制, 供水企业在实际经营运作中就应积极主动的寻求对策, 促进成本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1、加大资金技术投入, 创最佳效益。

供水企业每年应有计划按比例的筹集和争取并投入一部分资金, 引进先进的技术, 逐步改造一些设备和管网, 虽然一次固定资产投资较大, 但是从长远考虑还是很划算, 只有舍得投入才有真正的效益, 成本控制也会容易些。

2、加大培训, 努力提高员工素质, 激发员工积极性。

供水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业务培训, 每年投入一定的时间和资金, 加强对员工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的学习和教育, 努力改变员工的思想观念, 认真掌握先进技术和现代企业管理方法, 增强创新意识, 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将企业管理人员打造成复合型, 管理方法创新, 务实高效的白领精英, 将员工打造成一职多能、技术精湛、能打能拼的蓝领骨干。这些是降低企业成本的重要因素。员工管理方面, 管理创新同样能带来效益。某些情况下, 同样的技术手段, 不同的管理方式, 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3、加强收费管理采取相应措施。

1) 建立科学指标体系, 加大公关力度, 规范用水市场。供水企业要提高收费额, 首先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科学的收费指标模型, 合理分解落实, 使得指标的实现具有严密性和可操作性;二是对于用水量大户, 缴费大户, 要加大公关力度, 采用切实可行的公关手段, 促进大额水费的及时有效回收;三是严格规范用水市场, 加大监察力度, 力戒人情用水, 对违章窃水用户坚决予以处罚, 维护用水市场的良好秩序。

2) 向上争取水价政策, 采用先进的营销管理手段。供水企业要根据自身企业生存状况, 积极向政府申请价格调控政策, 扩大水费盈利空间, 维持企业自身的健康稳定发展。在水费计量器具的使用上, 根据IC卡水表技术的发展情况, 积极推广IC卡水表使用的普及率, 对于新用户必须全部采用IC卡水表, 对于老用户要逐渐淘汰老式机械表, 逐步更新改造为IC卡水表, 这样可以极大的扭转被动收费的局面, 形成收费主动性。

3) 提高营销管理水平, 打造高素质营销人员团队。有效的营销管理可以提高营销活动的效率, 如何提高管理水平, 首先应该在营销理论思路和方法上深下功夫, 二是在创新管理上狠下功夫,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 创新就是要在技术、制度、组织方面多做文章。对于营销人员要加大业务教育培训力度, 重点加强现代企业营销管理知识的学习, 采取企业培训人员自学等方法, 提高业务水平, 形成合理的人才竞争机制, 努力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营销队伍, 促进营销水平的提高。

对于供水企业来说, 只有科学有效的控制好成本支出, 创造性的开展营销工作, 不断完善管理的手段和方法企业才有更多的利润可言, 企业才能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玄才;浅谈供水企业成本管理[J];上海会计;2002年09期

[2]、谷远萍;期浅谈供水企业成本管理;时代经贸2009年1月中旬刊12J

供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篇2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论文题目:供水企业员工培训问题探究

姓名:身份证号:准考证号:所在省市:所在单位:

供水企业员工培训问题探究

XXXX

[摘要]

员工培训是供水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件大事, 已经成为企业培养高素质员工和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员工培训直接影响到员工的素质和工作绩效并进而影响企业整体竞争力。因此,培训本身的质量对企业发展非常重要,决定企业明天的市场份额。企业领导应该不断加强员工培训,切实作好每一年、每一期的员工培训计划,通过不断培训,全面提高员工素质,依靠这支高素质的企业队伍使供水企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主题词]供水企业员工培训

供水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要提高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企业、员工的“双赢”,就必须在人、财、物上加大投入,创造条件做好员工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知识、技艺、能力及心智等综合素质,锻造一支素质高、绩效好的干部、员工队伍。为了提高企业工作质量及员工队伍素质,近年来,在供水企业中开展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培训,而企业在员工培训与开发过程中却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本文对供水企业员工培训中的问题进行了探究,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一、供水企业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

1、培训机制不健全、不规范。

从体系上看,绝大部分供水企业培训体系不完整,没有专门的培训部,及专门的培训教室和培训器材,培训工作由供水企业各个部门自行组织和安排;从制度上看,绝大部分供水企业虽都有培训制度,但有的制度却不完善,培训上重形式,轻考核,缺乏健全完善的效果评估体系,仅仅把培训作为点缀,或是当成一项任务,任务完成了就好了,没有更多地关注到培训后的跟进管理。受训者在业务上有哪些改进和提高,程度如何,今后的培训需要怎样改进,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绝大部分供水企业的管理者底气不足。

2、管理者不重视培训。

供水企业的管理者对员工培训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而没有按照企业的培训制度,根据企业、员工的实际情况进行培训。一些管理者认为:培训不能增强企业员工才干,反而耗费员工工作时间;企业员工的知识技能已足

够供水企业使用,培训只增长员工才干,对企业没有多大益处,即投入小于产出。由于有这样的认识,很多供水企业员工培训是走形式、赶过场,多是以应付为主,由于缺乏明显的效果,长期以往员工培训就被渐渐视为无用。

3、选择受训员工要有针对性。

管理者在选择受训员工时没有针对性,表现在:其一,不了解受训员工真实的需求,管理者在对员工进行培训之前,没有进行培训分析,盲目地派员工去接受培训,缺乏针对性,导致培训效果不良;其二,培训对象上重基层员工培训,轻管理人员培训很多供水企业的培训计划中,针对基层员工的培训占了绝大部分,而针对管理人员的却少之又少。其原因在于一是一些供水企业领导人错误地认为:培训只是针对基层的管理人员和员工,而中高层管理人员不需要培训,其理由是:他们很忙;他们经验丰富;他们本来就是人才。二是供水企业缺乏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的人才。

4、培训方法单一。

供水企业员工培训一直采用最简单的课堂式教学,单纯的理论灌输,部门培训大都是“传、帮、带”的师徒模式。同时我们很多的培训师也还习惯于单纯的理论讲授,还没有熟练掌握现代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培训内容与实际相脱节,培训效率低下,忽视了运用多样化的培训手段,培训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另外,虽然有些企业也会请外来的专业培训师对员工进行培训,但外来的培训师又很难了解企业和学员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甚至可能不了解企业内的运作,培训内容的确定有很大的主观性或脱离实际。

5、培训课程没有针对性。

由于供水企业和培训机构缺乏沟通,培训机构不了解供水企业和员工的真正需求,培训课程没有针对性,向供水企业提供的课程忽视了企业实际和培训对象的特点。没有严格对员工的个人特长、能力的情况进行分析,要求员工说明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做到“缺什么补什么”,而不是漫无目的培训。

二、供水企业员工培训问题的原因分析

1、供水企业员工培训处于内外交困的局面。在内部,供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自身素质普遍偏低,在相当多的企业里没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其管理者的能力也不高,体现不出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在外部,值得借鉴的经验非常有限,加之国内对企业员工培训还缺乏相应专

业化的配套服务。所以使许多供水企业对员工培训工作感到力不从心,以致出现员工培训极度贫乏。

2、供水企业管理者对员工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投资不足。许多供水企业管理者认为员工培训是一项“不经济”的投资行为。为数不少的管理者认为做员工培训并不划算。一是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投入产出不成比例,有的甚至认为员工的成长与能力的提高是员工个人的事情;二是员工培训有一定的风险,培训好的人才另谋高就,会使企业陷入两难境地。基于以上考虑,许多管理者认为解决用人问题还是招聘更合适。

3、供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自身素质有待提高。供水企业缺乏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而低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又体现不出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于是干脆忽略了人力资源管理。

4、供水企业员工培训体系缺乏科学性与规范性。要做好供水企业员工培训这一工作,就应把它视为一项系统工程,即采用一种系统的方法,使培训活动能符合企业的目标,让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实现员工个人、工作任务和企业组织本身三方面的优化。

三、改进供水企业员工培训的建议和对策

1、做好供水企业员工培训,必须加强内部有关制度建设。要完善员工培训制度,应对供水企业各类不同的人员分别建立一套不同的培训制度。企业或培训机构应对各类人员制定标准,按照标准严格进行培训、考核,同时将考核标准作为员工职务晋升的依据。另外,提供透明而具诱惑力的发展前景,是员工培训制度最好的补充。同时建立有效的培训激励制度,调动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将竞争机制引入人才领域竞争是一种催化剂,它激发人们勤学苦练,奋进向上,多做贡献。正是通过各种竞争,一大批能人脱颖而出,茁壮成长。然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所说的竞争是良性的竞争,要制定的也是科学的、合理的规章制度。

2、做好供水企业员工培训,必须转变观念。要想做好员工培训工作,首先要提高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从供水企业管理者角度必须对员工培训的意义予以重新认识,重新定位培训在企业生产中的地位,把员工培训看成是关系企业未来生死存亡的大事情。企业管理者要有人才的忧患意识,要明白今天的人才就是明天的生产力,今天的培训决定着明天的企业竞争力、信誉度和员工素质结构,培训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保证。

3、做好供水企业员工培训,必须准确选择受训员工。众所周知,烧制陶胚,如果胚材不佳,再怎么煅制,也不会出精品。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最重要的手段,培训与员工的职业发展密切结合是提高员工培训积极性以及培训效果的最重要的因素。供水企业在送培员工时,除了考虑岗位需要,也应考虑员工自身特点,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把岗位需要和员工需求结合起来,做到在受训员工选择中注重资质,注重潜质,开发禀赋,挖掘潜能。

4、做好供水企业员工培训,必须做到培训方式内容要有针对性。培训内容要切合供水企业发展,既注重理论又注重实践。培训结合理论研究、实践探讨进行,边学边练,把学到的知识在岗位上边学边用,在提升理论水平的同时提高业务技能;培训内容要将员工岗位需求与主观意愿紧密结合,从员工的实际能力出发,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内容要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为主,员工技能的提升是企业员工培训中的重点。企业可以根据自己情况,依据培训目标、培训对象、岗位性质、工作压力等条件选择适合的培训方式。

5、做好供水企业员工培训,必须创造自觉的学习氛围。供水企业员工培训的最终目的是要形成一种至上而下的全员学习型文化,进而提高员工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学习是企业创新思想的来源,关键要从转变观念入手,通过观念的转变来形成公司高层、普通员工对培训重要性的深刻认识,进行系统化的培训机制建设,对培训过程进行科学的设计,对培训结果有效利用,以学习型文化来引导供水企业的员工培训行为。

总之,供水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员工培训的重要性,采用合理的培训方法,必须对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各个方面进行不断探索研究,供水企业才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孙琳,国际经验给中小企业培训的启示.人力资源,2004.(9):28—9;

(2)桑玉贵,企业高级技能与管理人的开发.经济论坛.2004.(3);

供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篇3

[关键词]水务企业;电气自动化;加强管理

众所周知,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作的不断推进,居民的饮用水安全问题受到了各方的严密关注,这也给我们水务企业的管理工作,尤其是直接关乎水质安全的设备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水务企业的设备是企业的固定资产,是开展安全供水工作的物质基础。因此,要保证水务企业设备的正常运转,前提是有一个与企业具体情况相适应的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

一、从综合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入手

水务行业虽然是国家众多行业中的新兴者,但从诞生之始就处于不断的变革和发展当中。与国外同类行业相比,我国的管理特别是设备管理工作相对落后,为促使国内企业更稳步地发展,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我国水务企业的管理机制。

首先,要完善设备档案管理。无论是当前的网络时代,还是原来传统的工业时代,企业资料库的建立和完善都是必须要有的环节。因为电气技术设备档案的存在,可以真实记录各项电气设备的进厂日期,及其在不同时间出现的不同故障及其出现原因、改进部位还有处理方法。在设备技术资料搜集完善的过程中,为了防止出现进口高新设备资料看不懂的意外情况发生,我们的相关部门要配备相应的攻关人员做好设备使用资料的翻译工作。

其次,要规范设备综合管理系统。当全新设备投入使用之前,管理部门要组织专门的技术人员针对设备操作、维修养护资料不全的问题开展工作,根据查阅到设备的说明书、使用手册及养护条款,编订符合水务企业具体情况的设备运行安全操作制度,进一步明确新设备的岗位职责、管理制度和方法,落实设备生产安全责任。最终确保设备的管理工作可以按照明晰的章程来进行,让每一项管理工作都能落实到具体的人和单位。只有规范管理,才能使得各项设备在水务企业生产中的生产功能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二、加强设备使用现场管理

要揽瓷器活,就必须得备好金钢钻。要确保水务企业水质生产水平全面提高,就必须加强各项设备的综合管理工作,切实规范各具体设备的操作和责任,保证设备的完美工作状态。

第一、在设备的使用过程中,也要做到无空白的安全检查。

水务企业将设备配发到各个工作单位之后,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加强设备投入使用以后的管理工作。要按周对设备安全进行定期检查并做好记录,要求各岗位员工严格执行设备的安全操作规定,对于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处理,组织安全问题讨论并进行深入分析。不仅是为了确保设备运转的安全与正常,更是为设备使用者——员工的安全负责。

第二、在设备现场运行中,要进行不间断维护。

水务企业要建立部门管理与职工管理结合的模式,要坚持日常养护与计划检修相结合,以日常维修养护为主,认真做好水务企业内生产设备的现场管理工作。

积极开展设备巡检,争取在设备故障出现之前,发现相应的征兆。具体可以通过查看设备的电流及电压正常与否、设备运行的必要附件齐全与否、细听设备运行中有未出现杂音;触摸设备看其运行时温度正不正常;以及注意空气中有没有异常气味等等方式来开展巡查。

第三、加强推选已有管理方法的同时,注意寻求电气设备管理的新途径。

城市用水不间断这一特点,给水务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工作压力,相应地设备的磨损也会不间断的发生。因此管理部门要注意引进新设备运行监测技术系统,以弥补人工巡查无法检查不到的空白处,进而有效延长设备的使用年限。以低压电气自动化在水厂监控系统为例,该系统可以连接企业低压电网的元件,并且对于正在运行中电气设备进行全程控制,在设备出现工艺性故障时,能够及时可靠的启动,严防生产事故的进一步扩大。其控制流程如下

系统装置联网后,系统控制人员就可以在后台直接监控各配电现场低压开关的分/合情况,实时了解电压、电流的动态变化,并随时记录事件报警顺序显示、历史曲线等,方便随时掌握水厂设备的运行状况。

三、抓好参与设备管理的人员素质提升工作。

水务企业员工的素质是企业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企业管理制度执行程度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是企业安全生产的生要保证。促进员工整体素质建设,企业要注意:第一,由于水务企业中多为技术含量高的自动化控制体系和高水平的水电设备,在设备投入使用时,企业要做好对员工的设备使用和检查知识培训,以便增强员工对于设备的应急处理能力,最终达到保障水务企业生产的安全与稳定。

四、倡导社会对水务企业的间接管理,实现

水务产业的一体化市场经营

原先,我国的水务企业投资、管理、经营主要由各级政府直接进行的,但是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的加快,水务工作被进一步的推向了市场。逐渐要求城市水务实现政企分离,引入市场机制,分别建立高效的政府管理与企业经营制度,正确处理水务主管部门与水务企业之间的关系。政府相关部门主要做好该市场的准入与退出监管工作,还有产品、服务的质量和价格监管工作,另外,还要在条件允许时,进行水务产业整合,实现一体化市场经营,结束资源多方管理的粗放式经营状况。这样,倡导对于水务企业的间接管理,也是对于水务企业中包括设备管理在内等各项管理工作的监督。

小结

水务企业设备综合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各水务企业要做到科学地管理设备,合理地使用设备,这样才能保证设备完好和长期使用。这对于当前水务企业现代化设备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丽娟.关于集中式供水水厂管理方面的研究[J].中国科技财富.2010(24):162

[2]黄卫权.自来水厂中电气自动化的运用[J].科技创业家.2011(1):131

[3]李寅权.大力推进水务管理体制改革[J]. 振兴吉林.2012年第1期:30-31

[4]郭太圣,赵洪杰.现代化水厂设备管理新思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7)

[5]肖建伟.水厂电气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J].电力信息化.2008,6(10):88-90

徐红英 女 1967.9 现职称:工程师 研究方向:电气设备管理

供水施工企业如何加强员工管理 篇4

供水施工企业员工管理的特点

1.人员组成的复杂性

大多数供水施工企业人员的构成较复杂, 各方面条件参差不齐。一类是学历偏低但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工人, 在企业基层占有重要的地位;另一类是理论知识水平较高的高校毕业生, 他们为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素质, 但缺乏实践经验;还有一类是企业专门聘请的资深专业技术人员, 他们的经验和理论知识兼备, 在企业技术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处于不同层次的人才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价值目标, 使得员工管理工作更加复杂。

2.人员布局的分散性

供水工程项目的显著特点就是流动性强且在室外施工, 它不像一般的生产型企业, 具有固定的生产场地和生产部门。供水施工企业作为工程项目的建设者, 它的人员配置是随着工程项目的变化而变化, 通常根据某个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 比如项目规模的大小、技术要求的特点、地域情况等组建一个项目部;随着工程项目的结束、下一个新的项目开始, 人员组成又要随着项目的变化进行新的调整, 人员分散明显、流动性强。

3.员工状况的特殊性

供水施工企业一般属于国有企业, 在市场准入、资源保障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但也存在着冗员过多、员工素质偏低、施工效率不高、用人机制僵化、员工管理不规范、考核和激励机制效果不佳等问题。伴随而来的员工管理也必然存在管理手段落后、开发水平较低、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显示出与其他行业的企业较大的特殊性。

供水施工企业员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对员工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的垄断地位, 使得供水施工企业虽然认识到人才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但大都只是简单地认为只要引进了企业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就可坐等人才自动转化为生产力, 而忽略了如何对人才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管理和开发, 因此就出现了引的进、留不住的现象, 甚至出现原有人才流失的局面。

2.缺乏专业的员工管理人才

传统的管理思维模式在供水施工企业中仍然占主导地位, 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能未转变, 还停留在年终考核、职称评定等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 大多数管理人员不具备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技能, 也很少参加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学习, 这种管理观念和方法很难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

供水施工企业加强员工管理的措施

1.建立科学系统的员工管理制度

供水施工企业要提高员工管理水平, 真正实现由传统的人事管理向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人才开发方面的转变, 促进企业发展, 首先要加强对人才重要性的认识, 牢固树立人才是企业第一资源的理念, 在企业内部建立规范的人才开发和管理制度。企业应充分利用现代管理信息化系统, 对人才的现状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分类, 确定待开发、培养的人才, 明确亟需引进的人才, 并制定对人力资源的评价、使用标准体系, 及时收集分散于各工程项目部人员的评价信息, 建立流畅的人才管理信息网络, 以使人才的各项管理机制为企业选才、育才、用才提供科学依据。为了更好地制定、贯彻人才开发和管理制度, 企业还要建立完善的专业化的管理队伍, 对现有的管理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 引进经验丰富的专业管理人员, 实现“用好现有人才、引进亟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目标。

2.建立高效的多方位的人才激励机制

员工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充分开发、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 使员工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是, 建立和实施多方位的激励机制, 实现激励体系的多维化。

供水施工企业采用传统的薪金激励手段虽然有效,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员工对自我价值实现的标准也有所改变, 特别是对青年员工, 仅靠物质激励手段已远远不够。因此, 企业应从其他方面对员工进行激励。

(1) 建立以实现目标为导向的激励机制, 加强对员工的精神激励。

企业具体可采取参与激励、关心激励、认同激励等方式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虽然具有竞争力的薪金能够起到吸引和留住员工的作用, 但是仅仅靠薪金, 企业很难形成对员工的持久的吸引力, 员工也缺乏对企业的忠诚度。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当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时, 更注重社会、集体的认同感及精神上的满足。因此, 在目前供水施工市场竞争激烈、施工企业经营困难的情况下, 员工激励方式的重点应放到如何体现他们自身价值上, 如何提高他们的成就感、认同感, 为他们提供更有挑战性工作机会的激励方向上, 让他们更多地参与企业管理, 激发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如某供水施工企业定期组织开展优秀青年知识分子评比表彰活动, 鼓励、推荐技术骨干参加在职研究生学习, 选派素质好、潜力大的后备人才, 采取交任务压担子、到重点工程和关键岗位挂职锻炼等方式, 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 建立具有长期性、前瞻性的激励机制。

企业若想稳步发展, 必然需要一支相对稳定的员工队伍, 因此供水施工企业应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如实行“终身员工”制, 将为企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聘为“终身员工”;实行“多通道的工资机制”, 使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都有各自的工资晋升通道;为有贡献的员工办理商业保险、补充养老保险, 实行企业年金制等;股份制企业还可采取股权奖励等手段, 使员工与企业的长期发展紧密结合。通过加强对员工的长效激励, 可降低员工的离职率, 稳定员工队伍。

3.加强员工培训, 注重员工的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

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 企业对员工的管理主要强调控制和服从。而供水施工企业由于体制和行业的特殊性, 在这方面表现的就更为突出, 往往忽略了对员工的引导和满足员工的需求。因此, 企业要强化“以人为本”理念在员工管理中的应用, 以“人”为中心, 加强管理者与员工的双向沟通, 把做好“人”的工作视为员工管理的根本, 把促进人事和谐、人机和谐、人际和谐作为员工管理的目标。

城市供水企业资质管理规定 篇5

第一条 为加强城市供水企业的资质管理,保障城市供水的安全、正常,促进城市供水事业发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凡在城市中从事城市供水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城市供水企业,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城市供水企业系指专门从事向社会供水的企业和其他向社会供水的企业。

第四条 本规定所称城市供水企业资质,系指供水企业的设施水平、供水的水质、管网水压、企业人员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等。

第五条 下列城市供水企业应当按照本规定进行资质审查:

(一)全民所有制城市供水企业;

(二)集体所有制城市供水企业;

(三)中外合资经营城市供水企业、中外合作经营城市供水企业和外资城市供水企业;

(四)私营城市供水企业;

(五)需要办理资质审查的其他城市供水企业。

第六条 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城市供水企业的资质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城市供水企业资质管理工作。

第七条 城市供水企业资质按日综合供水能力实行分级审批。

日综合供水能力在100万立方米以上(含100万立方米)企业的资质,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进行预审并提出意见,报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并发证;也可委托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由建设部核准并发证。

日综合供水能力不足100万立方米企业的资质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并发证;也可根据企业规模大小,委托企业所在地城市人民政府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并发证,报建设部备案。

第八条 城市供水企业资质审查按《城市供水企业资质标准》进行。《城市供水企业资质标准》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制订。

第九条 申请资质审查的城市供水企业必须提交下列文件:

(一)城市供水企业资质申报表;

(二)企业法人代表和经济、技术负责人职称证件;

(三)其他有关文件、证明。

第十条 新建城市供水企业的资质审查分初审和正式审查两个阶段。经初审合格的企业,由资质审批部门发给《城市供水企业试运行证书》。企业取得试运行证书后到工商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开业登记。

企业试运行两年后,可向资质审批部门申请资质审查,经审查合格后,发给《城市供水企业资质证书》。审查不合格的,责令限期整顿,整顿后经审查仍不合格的,报请城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停止供水。

第十一条 本规定颁发前已取得营业执照的城市供水企业,资质审批部门按本规定重新对其进行资质审查,审查合格的,发给《城市供水企业资质证书》,审查不合格的,责令其限期整顿。

第十二条 《城市供水企业资质证书》和《城市供水企业试运行证书》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制定。《城市供水企业资质证书》分为正本和副本,正本和副本具有同等效力。

第十三条 城市供水企业应做好供水设施的日常维修养护工作,确保供水的水质、水压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和标准的要求。城市供水企业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第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涂改、出租、借用、转让和出卖《城市供水企业试运行证书》或《城市供水企业资质证书》

第十五条 城市供水企业遗失《城市供水企业试运行证书》或《城市供水企业资质证书》的,必须在报刊上公开声明作废后,方可申请补领。

第十六条 城市供水企业发生分立、合并,应当在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30日内,向原资质审批部门申请办理注销登记,原《城市供水企业试运行证书》或《城市供水企业资质证书》作废。分立合并后的供水企业应当重新申请资质审查。

第十七条 城市供水企业变更法人代表和经济技术负责人时,应当在变更后三十日内,向原资质审批部门申请办理变更登记。

第十八条 城市供水企业取得《城市供水企业资质证书》后,应当在每年三月底以前将企业上一年生产和经营情况书面报告资质审批部门。供水企业资质每五年复审一次,城市供水企业应当在规定复审年份的三月底之前向资质审批部门申请复审。经复审合格者,换发资质证书;经复审不合格者,注销资质证书,并责令其限期整顿后重新申请资质审查。

第十九条 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处以警告、吊销试运行证书或资质证书,并可处以两万元以下罚款:

(一)不按本规定申请办理资质审查的;

(二)申请资质隐瞒情况、弄虚作假的;

(三)不按本规定申请办理资质注销或变更登记的。

第二十条 新建企业未取得《城市供水企业试运行证书》向社会供水的,由企业所在地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处以五万元以下罚款,并责令停业。

第二十一条 本规定颁发前已取得营业执照的供水企业,经资质审查不合格的,资质审批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整顿,限期整顿后资质审查仍不合格的,予以通报,并可处以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二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在接到复议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或者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三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本规定,制定实施细则。

第二十四条 未设镇建制的城市型居民区和集镇供水企业的资质管理,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 本规定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六条 本规定自一九九三年四月一日起施行。

附件: 城市供水企业资质标准 城市供水企业资质标准 为了加强对城市供水企业的资质管理,根据《城市供水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制定本标准。

水源

2.1 供水水源的水质应符合GB3838--8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有关规定。

2.2 供水水源的防护应按国家环境保护局、卫生部、建设部、水利部和地质矿产部颁发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的要求,划分水源保护区,并设立明显标志。

2.3 对取用地表水原水的浊度、PH值、温度、色度等项目应每日进行检测;对取用地下水的原水水质应每月对有关项目进行检测。

对本地区原水需要特别检测的项目,也应列入检测范围,根据需要增加检测次数。

工艺

3.1 水净化处理工艺必须符合国家颁发的《城市给水设计规范》的要求。

3.2 水净化处理工艺设备、设施需满足净水工艺的要求。

3.3 净化处理各工序(车间),应配备相应的检测手段。

水质

4.1 出厂水和管网水均应符合GB5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有关规定。

4.2 对出厂水的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游离余氯、浑浊度等四项指标每日应进行检测;对管网水质检测点的上述四项指标每月应进行检测;对出厂水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所列其余31项指标每季应进行检测。

日供水5000立方米以上的供水企业必须自设化验设施完成上述四项常规指标的检测。日供水5000立方米以下的供水企业可自检也可委托通过计量认证的单位进行检测。《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所列其余31项指标,不论供水企业规模大小,能自检的自检,不能自检的可委托通过计量认证的单位进行检测。

4.3 供水企业除4.2所列日检四项常规指标以外,对本地区水质需要特别检测的项目,亦应列入经常检测的范围,根据需要增加检测次数。

4.4 水质检验采样点的设置应符合GB5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有关规定。

水压

5.1 供水管网干线未稍的服务压力不应低于0.12兆帕。

5.2 供水管网必须按供水面积每10平方公里设置一处测压点,供水面积不足10平方公里的,最少要设置两处,每处都能连续测定压力值。安全生产

6.1 必须具备设备、设施运行及人身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岗位责任制以及相关的安全制度,并已组织认真实施。

6.2 水厂运行岗位(含变配电岗位)必须经过考核合格并持证上岗。

6.3 有保证供水设备、设施完好的维修保养、故障抢修的人员和手段配备。

6.4 氯库、加氯车间的设施应符合有关安全规定,并有必要的安全防范和泄漏处置措施。

6.5 制水人员必须经过严格体检,确保无任何传染疾病。

其他

7.1 主要设备、设施档案完整齐全和实物相符。管网应具有大比例分区切块管网图,有完整的闸门卡片。

7.2 生产、经营、服务全过程有标准规范的原始记录、统计报表及台账。

7.3 有营业章程及服务规范。

7.4 厂水量、电耗、物耗依表核算,向用户售水全部按表计量收费。

供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篇6

一、预算管理推行实践操作的应用

A公司属于供水企业, 自从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以来, 一直在探究预算管理在实务操作中的合理运用, 并逐步建立起预算管理在企业内部管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把预算真正参与到公司整体战略目标的执行和绩效的提升中去。但是, 由于预算本身只是一种预测和计划的体现, 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由于每一年度所处的环境、编制预算的前提等因素的变化, 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以下就A企业近几年在预算管理上碰到的问题, 尤其是在以预算指标作为考核的依据时, 出现在编制、调整、评价等不同时段之间, 在管理层、执行层、受考核层等不同层面之间产生的不同意见和冲突, 提出的一些思考, 意在对相关问题加以改进, 从而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二、预算管理存在冲突问题的列举

(一) 供水行业现状, 导致冲突

长期以来, 供水企业的特点就是牢牢的把安全生产摆在第

部门核对账目, CPA可以获得审计截止日期 (一般为12月31日) 至审计工作日 (一般为次年) 之间的货币资金账, 一般单位次年的第一个月必须付完上年计提的代扣代付的社保款, 如果审计截止日确认的社保款与次年第一个月付出去的款项有差异, CPA就需要到人力资源部门核对账目, 有差异一般存在人力资源部门多代扣、少代扣的情况。

2.单位计提的水电费也是类似的情况, 一般次年的第一个月必须付清上年计提的水电费, 如果CPA核对次年付出去的水电费与上年末的计提的水电费不一致, 一般就是审计单位财务多提或少提水电费金额。

以上谈到的审查方法, 根据单位的不同核算情况来具体确定, 但原理基本一致。因为实务中有些单位的核算不规范, 有一位, 思想还固守于传统国有企业的经营意识, 资源粗放和市场被动等问题束缚了企业的发展后劲。虽然我们一直以安全生产为核心, 在节能降耗上出点子、想办法, 但是对于一个长期平稳运行的供水企业, 成本控制到了一定的瓶颈, 不想也不敢再为了控制那零星的成本而冒生产上的一丝风险, 而财务审批控制和成本核算制度对于成本的节约则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这样有些有利于节约成本的好办法没能得到进一步深化的空间。供水企业的员工思想也囿于传统观念, 害怕变化导致错误, 宁愿固步自封装糊涂, 把安于现状当成理想, 如此这般, 谁也不再努力探究, 创新除了弄虚作假之外, 就成了一句挂在嘴上的空话。

(二) 产品特殊地位, 导致冲突

众所周知, 供水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日常水的供应, 看似单一的产品, 却受到了不可抗力的环境因素, 以及大量的国家法律与行业法规的直接影响。进出水水质受控 (源水水质的变化) , 水量受控 (城市实际需求量的波动) 等特征都决定了供水企业生产运行方式与大规模的生产制造型企业有着本质的不同。也正由于这产品的特殊性, 水厂在主材供货、维修消耗等日常维护支出时, 同样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比如液氯、聚合氯化铝等主要材料的供应商单一, 运输环节又属于危险品专业化范畴, 致使预算压力越来越大;又如企业的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 对进口设备的依赖性也较高。经过多年来不间断的运行, 许多设备的备品已不再生产, 备件供应商单一且有些还需要到国外订货、定做, 受其供货周期的不确定和价格波动的影响, 使得维修成本的预算往往难以准确预计。

(三) 内部利益分配, 导致冲突

在以预算指标作为考核的依据时, 由于各个预算执行体在职责分明、分工明确的情况下各司其责, 浓缩的考核指标容易形成本位主义利益链, 即大家都为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目标的实现而努力, 而最终用于分配的收益和资源与个人或团体的实际需求或欲望之间总是存在着差距。每个人都想

此单位代扣代付的社保款不是通过其他应付款, 而是通过其他应收款, 审查的方法是一样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 企业往来账的确认、计量和列报正确与否, 直接关系到企业经济信息的可靠性。往来账审计涉及的因素比较多, 也具有较大的工作强度, 但由于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 我们应当加强对往来账的审查力度, 特别注意长期不发生变化的呆滞往来账和偶发的大额往来账, 重点关注它们的形成、变化。审计过程要将实质性和符合性测试相结合, 这样才能防范审计风险。

得到更大的收益, 于是个人、部门或单位之间, 预算变为现有生产管理水平下有限资源和利益的争夺。比如常规的预算往往变成上下级之间的讨价还价, 争夺非日常性、突发性的计划外项目费用, 甚至在编制预算时下足功夫, 造成预算松弛, 哪怕是各费用间的节超比例相差悬殊;又如员工收入分配还是沿袭传统的岗位等级制度, 即与职务等级、岗位职称相挂钩, 而与完成预算指标后的收益相关度很小。这种责任风险与收益的不均等, 造成员工对能否完成预算指标差异小而消极的对待, 不利于作为预算实际执行者的他们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四) 信息传递失真, 导致冲突

首先, 由于供水企业预算管理尚处于初级阶段, 预算的编制多以上一年度的指标参考为主, 预算的基础工作还相对比较薄弱。同时, 预算编制方法不够科学, 预算指标的确定往往或高或低, 造成执行后偏离实际;其次, 企业还存在预算的执行控制不力、过程控制力度不够等现象。按季度、月度分解后的预算指标基本上是以班科组团队为执行体, 而没能深入到个人。这样, 评价一名员工的工作业绩时, 不能通过实际运行结果与计划值进行简单比对来判断生产运行质量。就目前我们水厂的管理水平来看, 对一线班组业绩的评价, 往往是通过不同班组之间经济技术小指标的比较来衡量, 容易造成对出现的问题分析不透彻;再次, 水厂预算的编制、执行、评价等过程还仅停留在手工管理阶段, 没有专业化的预算信息系统, 导致预算的编制效率低、执行管控差、评价反馈慢, 造成预算管理的实施结果对企业决策的支持效力相对减弱。此外, 定额管理、成本对标、评价分析等预算管理的基础工作都需要财务部门的人员真正参与到企业管理中去, 而供水企业的财务部门目前还处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型过程, 思想观念、人员素质、管理经验上的欠缺致使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进程缓慢, 加剧了预算管理冲突。诸如此类, 都是导致预算管理冲突的原因。

三、预算管理面对冲突问题的思考

(一) 认识问题, 正视冲突

如何认识预算管理冲突, 是想方设法的去杜绝冲突还是去管理好解决好冲突, 本文认为, 不论是在预算管理过程中, 还是在企业管理过程中, 冲突都是不可避免的。那么, 只有去接受冲突的存在, 贯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多变化的工作方法去解决预算管理中产生的各种冲突。

(二) 树立观念, 协调冲突

预算管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作, 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 而承担企业预算编制工作的财务部门需要大量的信息。然而财务部门并不是直接产生预算信息的部门, 需要各个部门、所有员工之间的通力配合相互协调, 真正实现全员、全面、全过程参与。

(三) 沟通谈判, 解决冲突

预算管理是一种战略管理, 是一个从下到上、逐级编报和审批的过程, 只有加强合作, 实现有效的沟通, 才能使预算管理的相关信息快速传输, 及时反馈到各有关部门, 提高其运行效率和质量。

1. 以人为本, 关注预算道德建设

预算管理与其说是管事, 实际上是管人。人是预算工作的主体, 既是预算的制定者, 又是预算的执行者, 更是预算信息的利用者。因此, 在供水企业的预算实际操作中, 应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全面提高预算工作的效率和效果。由于预算影响到很多人的利益, 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人文的道德问题, 违背了客观、公正、可靠的预算指标, 缺乏道德意识的预算管理必然会影响预算工作的质量。以人为本, 关注预算道德建设就要求我们企业在执行预算工作过程中应该尊重人性, 注重发挥价值链的作用, 鼓励员工能自觉主动的参与预算工作, 在员工中塑造“这是我们的预算”的氛围。

2. 物流交互, 加快信息体系建设

这里说的物流, 并不单指存货这一小物流, 是对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工作流加以集成和综合, 促使各信息之间的数据处理更趋实时化、多元化、开放化、全面化。现阶段, 我们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的集团信息网络系统, 加快用友ERP电子管理系统的推广, 实现预算在控。比如物资模块并不是这些躺在货架上常年堆积的备品材料, 也不是那些四处订货定做的备件产品, 而是希望通过共享大信息环境, 灵活利用备份量来合理调配, 各取所需, 让物资真正流动起来;同样, 各种沉淀闲置资产的调剂, 通用设备材料备份量的评估设置, 特殊设备装置同类企业之间的互通, 已淘汰积压产品的特殊处理以及发挥集中采购量优势签订供应商快速响应条款的少库存模式的探索等等。可以说, 在信息上做文章, 实现互通将成为完善预算的重要手段之一。

3. 指标先行, 完善考核模型建设

科学的利用杠杆管理, 建立预算指标考核模型, 标准化成本考核体系, 为实现准确的经营预期提供坚实的保障。我们在以预算指标作为考核的依据时, 已经将多个会计科目凝缩为一个单位考核成本的控制, 管理人员控制成本只需紧盯单位考核成本即可, 且一直认为低于考核指标就是完成了预算目标。我个人觉得, 实际完成的考核指标应该是在一个预算目标区域范围内上下波动的结果, 可以通过上级下达的预算指标、下级上报的预算指标和实际完成的最终指标的三个数字的权重比例来设置, 这样以预算考核得分为系数的计算结果来进行奖惩, 比直接高于或低于预算考核指标的差异比例结果来进行奖惩更加合理, 应该可以减小预算节超比例相差悬殊情况的发生;同样, 在对于那些非日常性、突发性的例外项目费用的核定时, 由于其历史趋势的非线性, 依据历史数据预测就显得不太科学了, 所以建议是否能根据预算年度前一年的例外项目费用总额, 结合一个幅度波动比率 (波动比率是增长率或降低率, 可以根据数年来的平均发展趋势) 来计算得出例外费用项目预算区间, 再结合企业战略目标实际情况, 根据相应调整系数求得例外费用项目预算金额区域。

经过以上的思考和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预算管理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但这些冲突的产生促使了我们企业在管理上下功夫。同样, 预算管理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是可以协调和解决的, 关键在于相关人员对预算这个管理工具的认知程度。相信经过了矛盾和冲突解决之后的预算将能够更好的指导实际工作, 为企业能够沿着预期的轨道健康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摘要:全面预算管理没有一个能够被借鉴的统一模式, 本文就供水企业开展全面预算管理以来, 在实施预算管理中的一些实践体会, 与大家共同商讨在供水企业内, 全面预算管理如何寻找到适合的切入点, 从而帮助供水企业更有效的提升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供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篇7

一、预算管理与实践相结合

某公司是供水企业,自采用全面预算管理模式以来,该公司十分注重预算管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探究问题,预算管理在该公司内部管理系统中的作用逐步提高。但是,由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该公司每一年度预算编制以及经营环境在变化,管理层、执行层等各个层面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意见和想法。针对这些问题,该公司需要改进方案,进一步做好预算管理工作。

二、预算管理过程出现的几种冲突问题

1. 供水企业缺乏创新意识

一直以来,供水企业始终把工作重心放在安全生产上。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缺乏创新意识,总是保持着传统的经营理念。虽然企业一直以安全生产为出发点,提倡节约资源,以保证公司的稳定发展。但是一旦在资源方面出了问题,经营者却不敢改变现有的发展模式,做进一步的深化改革,他们害怕面对适得其反的结果。总是一味地自我封闭,安于现状,不敢尝试那些更能节约成本的好方法。这样的经营理念一直束缚着企业的发展,不改变保守的传统观念,企业就算可以稳定发展,但是不会有任何的突破和进步。

2. 产品结构过于特殊单一

供水公司为人们提供自来水,这样的产品具有特殊性和单一性。但是,产品虽然单一,却避免不了环境因素、法律法规因素的影响。水质的不同以及水量的实际需求也在不断影响着供水企业的生产方式。同时,供应商在主材料的供应、运输、维修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导致预算工作难度加大。供水企业的很多设备依赖进口,但由于国外供应商很多年后已不再生产该设备的备品备件,需特别订做专用的,致使维修费用的预算工作难以准确预计。

3. 利益分配制度不完善

在预算管理的要求下,每个预算项目负责人都会尽到本分,完成本职工作,同时也都在争取获得更多的自身利益,但是,个人和团体的理想收益和现实收益往往不能一致。由于每个人都从自身利益出发,所以预算往往会成为个人之间、团体之间的利益竞争工具。比如各级之间争夺项目费用,编制预算工作出现漏洞;又比如员工的利益分配制度一直没有创新,而旧的制度一直不能提高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4. 预算信息系统不够专业

第一,预算管理工作还不够成熟,制定的预算指标和方法不够恰当,往往会造成预算与实际不符的问题;第二,企业没有加大对预算过程、执行过程的控制力度,个人的预算指标不够明确。另外,员工或团体的业绩评价体系不够完善,评价内容的针对性不强。就评价一线团体业绩而言,比较的往往是各团体之间的技术指标的大小。这样容易造成预算效率低、实践操控控制力度不大、信息反馈速度慢以及预算结果的有效性不强等问题。第三,供水企业的员工没有较高的专业素质、思想陈旧、缺乏经验,导致预算管理工作进度缓慢,造成更多预算冲突。

三、预算管理中解决问题的对策

1. 直面问题,理解问题

不管是要避免冲突还是协调处理冲突,都要先对冲突问题有一个深入的理解。不管是开展预算管理工作还是企业的管理工作,总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冲突。要想解决这些冲突问题,就必须做好直面冲突、理解冲突的工作,再运用正确的态度和恰当的方法去解决这些冲突。

2. 协调部门,处理冲突

预算管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需要协调好各个部门。其中,财务部门负责公司的预算编制工作,需要的信息一定要完善。但是财务部门并不能自我提供信息,所以需要每个部门、每个员工的参与、配合。

3. 合作沟通,解决冲突

预算管理具有一定的战略性,同时需要上下级的协调与配合。所以做好合作与沟通工作显得至关重要,这样才有利于信息的流通,保证工作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

(1)以人为本,注重人性道德问题

由于预算管理工作离不开人的操控,人既负责制定预算指标,又负责预算的实际操作工作。所以在进行预算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不能忽略“以人为本”观念。注重人文道德建设问题,让预算管理工作尽量不要影响员工们的利益问题,利益分配做到公平公正。同时,企业应该采用一些激励制度以激发员工们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工作中去。

(2)做好物流管理工作,完善信息建设体系

所谓物流管理工作,不只是包括货物存储这一方面,具体还包括企业内部管理中的物流、信息、资金等方面的加工和汇集工作,进一步全面完善信息数据处理工作。同时,要利用好现代的信息网络系统,做好管理系统的推广和宣传工作。就物资模块这方面而言,物资并不是那些实际的备用材料和产品,而是指利用好现有的信息系统,合理配置产品,让产品流动起来。另外,要及时处理淘汰那里闲置已久的产品,多探索一些新的库存模式,做好信息流通工作。

(3)明确指标,完善考核体系系统

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系统,并进一步完善预算指标考核体系。这样有利于保证预期指标的准确性以及预算成本考核体系的标准性。我们进行预算管理工作过程中,仅仅注重加强对成本考核的控制力度,管理人员尤为重视对单位成本考核的控制,而且不明确考核指标和预算指标之间的关系。我对此有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实际的考核指标不会超出预算范围,并且只在目标区域里不断变化,可以通过不同预算指标的最终考核确定结果。另外,奖励与惩罚机制也可以最终考核结果为基础,进一步完善奖惩机制,使得奖惩结果更加人性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预算管理工作总会出现冲突问题,但是这些冲突问题也正暴露着管理过程中的不足。我们应该直面这些冲突,不断进行协调处理。同时,也要注重企业管理问题,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不断改进自身的不足,加强相关工作人员对预算管理这个过程的认识和理解,总结经验教训,为企业完成预定的目标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坚.供水企业预算管理中冲突问题的思考[J].公用事业财会,2013,(2):51-53.

供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篇8

一、供水排水企业机电设备管理现状

近年来, 供水排水企业致力于引进新设备, 旨在提高企业的自动化水平, 进而提高供水排水的效率。毫无疑问, 这种做法使供水排水企业的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 但由于高层管理人员对机电设备的管理问题认识不清, 加之缺少知识过硬而又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 导致机电设备的维修率不断攀升, 甚至机电设备的状态不良或损坏严重致使操作人员的安全遭受威胁, 严重影响供水排水企业的效益。

二、供水排水企业机电设备管理存在问题

目前机电设备管理中常见的问题如下:

1) 供水排水企业的机电管理的制度没有完善。管理层对机电管理的轻视是主要因素, 再加之我国的机电管理的经验不足, 导致机电管理内部有章不循或无章可循, 导致管理松散, 深究其原因, 没有建立完善的制度并严格执行是主要的因素。

2) 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对供水排水企业的机电管理来说, 管理人员是主体, 但是不同于一般的管理人员, 几点管理人员除了具备专业的管理知识, 还应掌握几点机电操作的专业知识, 对机电设备的每一操作环节都应准确把握。但目前的现状是机电管理人员技术水平不高、缺少经验, 整体素质欠缺, 特别是中高级工程师和维修工程师的严重缺乏, 使机电管理水平长期难以提高。

3) 机电管理观念未与时俱进。现阶段的机电管理已经不是过去单纯的设备维护或者是设备维修, 而早已经过渡到综合管理阶段, 包括生产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等方方面面。但是目前我国很多供水排水企业的机电管理的观念还停留在过去, 没有充分重视设备保养和预防性维修工作, 对质量和安全方面也不是注重, 导致机电设备经常性的出现问题, 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来进行维修工作, 浪费了时间, 还致使生产效率下降, 严重时甚至出现质量安全事故。

三、供水排水企业机电管理改善措施

(一) 加强人员管理

对供水排水企业的机电管理来说, 人是活跃也是最容易提高的要素之一, 因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人员的管理:首先, 加强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管理。目前机电管理中, 一些中高级工程师虽然技术水平很高, 但他们的管理观念落后, 管理意识不高, 责任心不强, 严重阻碍机电管理水平的提高, 因此, 应加强对人员的管理, 例如可以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工作, 同时制定严格的奖罚制度, 对认真负责的管理人员予以嘉奖, 对妨碍管理工作的人员作为典型加以处罚, 对情节严重的管理人员通过扣工资等方法来引起注意;其次, 加强管理人员的业务技术管理。在机电设备管理中, 管理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对整个机电管理水平至关重要。可以通过加强技术培训的方法, 切实提高机电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 同时还可以定期举行考试来检测机电管理人员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 对不合格的管理人员实施技能在培训。

(二) 健全机电管理规范制度

现阶段供水排水企业的制度不甚完善已经成为一个共识, 因此, 健全机电管理制度是重中之重。

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 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健全机电管理规范制度:

1) 对机电设备运行的整个过程进行把控, 对一切操作和运行方式方法作具体的规定, 并使设备管理人员严格按照制定、规范办事。

2) 制定质量安全规程, 保证机电设备的各个阶段, 包括运行、报废等阶段, 严格按照规程来操作, 各个环节的行为规范化、流程闭环化、控制严密化和管理精细化。

3) 对每个操作环节指定到人, 实行责任制, 哪个环节出现问题, 就问责哪个环节的管理人员, 并本着“有章可依, 违章必究”。

(三) 加强机电技术管理

机电管理归根到底是技术性管理, 因此, 提高机电管理人员的技术管理水平是根本。首先, 应使机电设备的运行处于良好的状态, 按照设计要求设置机电设备的技术参数, 并使配件以及辅助设备的质量和参数符合标准并与主设备相配套, 对设备的型号、规格以及技术数据进行严格审查, 保证其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同时要求机电的设备的精度、稳定性达到系统要求。其次, 加强对设备的验收和审核, 选择合理的标准, 使之和验收机电设备相一致, 并检查标准规定的落实情况。最后, 加强对操作机审核人员资质的审核, 保证这些质量把关工作的管理人员持证上岗, 专业资格过关。

(四) 加强过程控制

机电设备管理对供水排水企业的安全和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 应加强对全过程的控制, 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 把质量安全事故扼杀在萌芽中。全程控制中, 事前控制是机电设备安全运行的基础, 也是需要重点把控的地方;事前控制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对设计方案的选择和审核, 对机电设备的型号、参数、技术规程的选择;做好事前控制工作能够保证供、排水项目的效益得到充分发挥。事中控制主要是指工程监理和操作施工方相结合, 对机电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工作进行把控;在这个过程中, 监理单位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其要对安装、调试规范严格审核并审查落实情况, 并记录归档, 以供核查。事后控制主要包括对施工文件、机电设备安装调试记录以及竣工资料等文件文档逐一核查, 确保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都能达到设计要求和功能标准。在实际机电管理工作中, 应把握好这三个阶段的关系和关联, 又要注意其区别, 保证机电设备从选型到竣工实现全程控制。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机电管理工作关系着机电设备的整体运行状态和供水排水企业的工程效益, 因此, 应充分认识其重要性, 积极做好机电管理工作, 使其制度化、规范化。同时管理人员应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尝试运用新方法, 不断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管理水平, 为供水排水企业的机电管理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叶建国.对自来水厂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科技资讯, 2010.

浅谈供水企业科研项目质量管理 篇9

1 全员参与,全面提升公司科技与质量管理水平

在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中,全员参与是质量管理八项原则之一,其定义为:“各层次人员是一个组织的基础,全员的充分参与可使他们的能力得以发挥,使组织最大获利”。这里的全员参与就是企业开展群众性的质量管理活动。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全员参与,实现职工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管理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过程的有效性取决于各级人员的意识、能力和主动精神,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国家水质标准的日益严格,全员参与将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原动力。

1.1 全员参与公司各级科研项目运行管理

多年来,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科技计划项目一直采取科技系统人员主导运作的方式,基层单位或职工个人研发的一些能够实现降本增效、促进水质发展的技术或项目有可能被遗漏。在科技资金、科研力量的配置上也存在重点不突出、使用分散等现象。为充分调动基层科研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全员参与科技攻关,形成整体合力,着力解决生产难题,我们着手改变传统的科技计划管理模式,以开放的思路集聚和配置科技资源,制定并颁布《供水公司科技项目管理办法》,将科技攻关项目运行组织工作下沉到基层,重点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一是公开征集重大科技项目和供水技术需求。为进一步增强供水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推进供水技术进步,提升供水质量和效益,按照科技项目管理办法要求,公司科技管理部门通过公司信息交流平台发布通知,要求围绕公司“安全、经济、和谐”的供水目标,在全公司范围内广泛征集重大科技项目和供水技术需求。对征集到的项目或技术需求,公司科技管理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建立统一的、公开的项目库,面向国内外先进技术,为技术项目供需双方搭建桥梁。同时监督项目运行,组织项目验收并推荐参加上级项目评定工作。

二是设立重大科技专项资金,实施成果激励制度。公司科技管理部门集结科研资金,投入重大科技专项,实施跨年度滚动支持。重点支持新型水处理高锰酸钾复合药剂的研发、微污染水库水源生态修复工程等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同时建立科技管理项目及人才激励机制,每年拿出不低于5%的资金用于项目成果和有重点贡献的人才奖励,营造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重用人才的人才生长环境,建立人才高效工作机制,营造人才高效工作环境,让企业人才为供水事业的科技进步创造出业绩和奇迹。

三是上下联动,放大科技资金使用效应。供水公司科技管理部门多方争取山东省、管理局各类科技计划支持,近年来,我们承担了国家水专项、山东省及中石化集团公司等多个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项目依托公司科技管理团队,协同各基层单位成立项目组,着力于解决基层生产难题,有效地推动了公司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确保供水水质目标的实现。通过公司科研部门的上下协调,联动支持,形成省、局、企资源的集成支持,进一步优化了科技资源的分配与组合,为集聚科技资源,发挥公司科技管理部门监督指导职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2 全员参与群众性质量科技管理小组活动

群众性的质量科技管理活动是确保企业质量科技进步的最基本的、形式最好、最生动的活动,良好的质量文化将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无穷的动力。当今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与科学管理,而质量文化则是科学技术与科学管理的内在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在管理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为此,我们在强化科研项目管理的基础上,辅以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从而完善公司科技管理体系。我们本着解决生产实际难题的原则,每年组织完成60余项小组课题活动,活动人员超过500人次。通过群众性质量科技小组活动,加强了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将全员参与公司科技攻关活动引入基层生产岗位职工,促进了公司技术创新的热情,同时,众多优秀活动成果的应用切实解决了生产难题,为公司水质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储备。

2 内部沟通,相互协作,联合预控

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中,内部沟通的目的是通过沟通,促使信息交流,增进彼此间的理解与合作,形成共识,协调行动,促进人员充分参与和持续改进,促使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发挥绩效,从而提高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就供水企业而言,保障供水水质除了要依靠先进的处理工艺和高度的自动化水平外,作为操作者人的因素不能忽视,再先进的工艺与自动化也需要人的维护与管理,其水质保障最终还要取决于人的操作与验证。因此,保障水质还是在于部门执行力和人为因素,还是要侧重于部门与单位、人与人思想上的信息沟通,内部沟通正是能够有效的促进公司上下的信息交流和畅通,杜绝人为因素,有效预控和解决水质问题。

一是开展多层次的水质经验技术交流沟通机制。为加快提高油田供水水质,充分发挥公司各部门、单位的组织领导和监督协调作用,公司成立了水质提高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实施月度工作例会,听取各方面情况汇报,解决生产运行、水质管理与考核过程种出现的各种问题,安排布置下阶段工作。领导小组要求成员每月下基层两个工作日,着力检查水质标准及管理制度执行情况,协调解决公司生产运行中的问题,从而完善了公司上下的生产信息沟通渠道。同时,通过编印水处理技术学习材料,组织水处理技术学习班,开展专题技术讲座、水质经验交流会、QC成果交流会等各种形式的技术交流,打造公司技术沟通平台,提高了队伍的专业理论水平与技术水平,保持部门与基层的交流沟通。在各种形式的沟通中,工作中的问题和疑虑得到解决,基层单位的能量得到释放,上下心齐气顺,各项工作积极性明显提高。良好的内部沟通机制,促进了干群思想上合心、工作上合力、感情上合弦、行动上合拍,形成了互动默契的工作氛围和状态,部门、单位、个人工作执行力显著提升,为公司实现全年水质目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建立和完善水质信息沟通机制。通过内部网络,水质检测信息与在线水质信息可以在第一时间到达技术与生产部门,发现异常,立即启动应急处理程序,根据异常程度不同,分别由公司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生产技术部门组织处理,由于人力、物力的集中使用,可以确保在最短时间内使工艺恢复正常,消除各种因素带来的水质冲击。

3 持续改进,强化培训

质量管理原则中的持续改进是指组织为达到其质量方针和目标,致力于不断提高组织的有效性和效率的过程。归根到底,持续改进终归要依靠人来实现,职工若不持续改进,公司就无法获得发展的后继力,无法满足用户不断提高的水质需求,无法凝聚员工形成有效的和谐团队。人员的持续改进就是要为职工创造重视人才、尊重个人、承认业绩、建立激励机制、提供培训机会、资源支持等有利于持续改进的环境。

3.1 成立公司青工创新创效协会

为提升公司广大青工技术业务水平,发挥其在节能降耗、创新创效中的主力军作用,培养、造就一批优秀的青年技术骨干,我们组织成立青工创新创效和技师协会,丰富了公司科研团队的组成层次,壮大了公司科研技术团队力量。同时,在年度科研经费预算中下拨了专项活动经费,用于扶持其工作创新,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不断深化实践,持续改进,有效地推动青工创新活动深入、持久的开展。极大地激发了青工为公司、个人的创新创效激情。

3.2 强化培训工作的持续改进

按照持续改进的培训原则,公司职工培训工作创新思路,拓宽内容,畅通渠道,改进方式,注重培训实效,强化程序管理,规范化运作。培训重心下移,切实解决基层培训难题。先后为基层单位建成了标准化基层培训室,配备了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基层培训,提供和创造了良好的培训环境和条件。

4 结束语

通过引入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管理方法,实施创新科技管理模式,胜利油田供水公司实现了科技管理工作的新突破,打造了一支和谐高效的科研团队,为东营市与胜利油田的供水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公司的“安全、经济、和谐”供水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摘要:针对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下供水企业在科技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弊端,阐述了通过在科技管理上引入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并推行具有供水行业特色的科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论述了强化供水企业科研项目管理的具体措施。

供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篇10

一、传统供水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对成本管理的全员性意识不强

在过去成本管控的意识形态下, 供水企业的许多高管层以及大部分职工认为成本费用的管理是财务人员的事情, 更不思考控制的方法, 一味地认为安全生产、完成指标就是完成本职工作, 这种片面的思维影响了成本的考核标准。

2. 部门之间缺乏团队精神

过去的成本管理模式让许多车间以及部门之间明争暗斗, 为了本车间 (或者) 部门的利益, 相互拆台, 相互推卸责任, 从自己利益最大化出发, 从没有企业整体效益的概念。这种理念导致各个部门 (或者) 车间为了自身利益, 从而舍弃全局利益, 缺乏团队精神与互助友爱, 这是导致成本居高不下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3. 缺乏完整的考核体系, 责任不到人

我们说考核不只是数据的比较, 它是建立在完整的考核体系下, 对事物的进行分析、比较、总结、评价、处理等一系列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公开的, 是公证的。但是许多供水企业在旧的体制影响下, 考核缺乏系统性, 走形式而已, 无责任的考核也就失去了考核的作用所在, 这样的成本控制也就是纸上谈兵。

4. 缺乏成本控制的全过程

从上述一系列的成本管理我们不难看出, 供水企业在成本管理上强调的是事后的监督。因为他们没有实行全方位的控制如从水源找起, 选择一些距离用户较近的优质水源, 这样可以减少药耗与深度处理;在设计阶段选择质量与经济都佳的设备;在建设上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 缩短建设工期, 减少财务费用;在建成后加强维护管理, 延长设备的使用周期等等方案处理, 只是对使用的结果进行考核监督, 这显然导致成本在管理上混乱无章, 影响成本效益。

二、目标成本管理在供水企业应用的可行性

1. 目标成本管理是以市场为导向, 以客户需求为依据, 这正是供水企业需要改革的重点与方向。

供水企业应该打破过去的计划下体制模式, 也应该向企业那样, 靠竞争去发展自己, 所以这与供水企业的发展战略保持了一致, 比并有助于发展战略的早日实现。

2. 改变了产品从设计到实施的全过程方案, 这正是供水企业需要整改的重要过程。

对于供水企业来讲, 从方案的选择 (水源的确定) 到工程的建设 (包括改扩建) 再到后续管道的维修、管护等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这些关键都是供水企业过去忽略的问题。

3. 加强了企业的团队作业

供水企业的工作地点多, 工作复杂, 管理有一定的难度, 目标成本管理要求企业要有一定的团队作业, 从设计到执行再到最后监督都需要大家的齐心协力, 发挥协同效应, 这也正是供水企业所需要的。这样避免各个基层为了争取自己利益最大化而损害供水企业整体利益的最有效手段。

4. 详细分解, 责任到人

我们都知道供水企业的前身是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过去管理体制下, 使许多员工松懈、懒散、责任心不强的习惯大有人在, 如果只靠说服教育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 那么目标成本管理模式要求将计划成本安排到每个人, 并且责任到人, 这样就迫使每个员工必须进入新的管理模式, 适应新的环境, 所以有助于企业的管理。

三、目标成本管理在供水企业的应用步骤

1. 做好市场的全面调查工作, 科学预测目标成本

企业要想持续发展, 必须适应瞬间多变的外部因素, 所以供水企业必须先进行市场的调研, 这是很重要的一步, 也是目标成本管理的关键所在。在这步骤里企业要派科研调查组进行外部市场与客户心理的咨询工作, 所收集的信息一定覆盖到现在及潜藏的每个用户。并将收集的信息进行统一的整理, 去伪存真。之后经过包括专家在内的科技人员的集体讨论确定了销售利润以及销售收入, 在上述论证的可行下, 集思广益规划目标成本。

2. 通力协作, 科学设计目标成本

这个步骤也是非常关键的阶段, 因为成本的降低在运行中控制是一个小的方面, 重点是在设计阶段控制, 这个过程也叫不变成本, 它的节约可以为企业从整体真正地实现成本的最小化, 这个过程需要跨部门的同力协作, 也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具体地讲, 各个部门发挥协调效应, 运用价值方程进行对各个阶段进行价值分析, 如水厂水源的选择、供水设备以及铺设供水管道的选择、日后的管网改造及方便的管路维修、机泵的耗电、水压水量的控制等等都要在设计阶段全面分析衡量。把每个阶段最优的方案留下, 进入下个阶段, 对不合理的方案也要继续分析, 找出原因, 并加以备注, 以备今后参考。这样经过多次的检验与试生产, 确定了目标成本。

3. 对目标成本层层分解, 做到控制到人

有了科学可行的目标成本就有严格地执行, 认真执行就要全面详细地分解, 这一点正是目标管理全员性的体现。首先制定目标体系与责任体系以及奖励体系, 并将上述指标从全单位分解到每个车间乃至每个人, 这样让企业的每个员工都有个责任感与紧迫感, 更有效益感, 使供水企业的每名职工、每台设备、每道工序、每个过程都紧密地联系起来。

4. 齐抓共管, 注重过程

有了前边的顺利通道, 有了责任的到位, 上到企业的管理层, 下到车间的负责人,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运用成本动因分析法, 本着加大增值作业环节, 缩小或者降低非增值作业环节, 从而降低非增值作业成本。如对药剂投放的时间与剂量、水的过滤、废水的处理等等都进行了科学分析, 使这些非增值费用减少到最小化。另外从工作的点滴入手, 夯实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将节约有奖、浪费严惩意识贯彻到每名职工身上。这样保证了设计的科学前提下, 执行的严格有序地进行。

5. 考核与评价的严肃性

在当今市场经济下, 讲究的是结果, 不相信的是“眼泪”。所以严格考评制度是目标成本管理的最关键一步, 实行“成本一票否决制”是贯彻目标成本管理的关键一环。考核一定要坚持全面性、全员性、公开性、公正性;不迁就、不照顾、不讲客观、奖惩分明。最终结果全部体现在工资中, 取消了工资的固定模式。这种职工的工资与供水企业的效益紧紧地捆绑在一起, 使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的效益在同一起跑线上, 这就是目标成本管理的关键所在。

四、目标成本管理在供水企业应用的思考

1. 提升企业文化, 注意与员工的沟通

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 它所发挥出来的正能量要远远地大于惩罚的消极被动服从管理方式, 所以企业的管理层应该从我做起, 严格要求自己, 放下身价与员工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这种无形的力量使全体职工有着积极向上的凝聚力。因为目标成本管理是全员性, 不是企业的管理层与某个职工就能完成的, 又加上目标成本管理是新事物, 供水职工在过去计划体制的影响下很难理解与适应也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沟通是必要的。通过沟通可以了解基层的问题存在的原因以及职工心理的压力。再通过沟通与处理可以解决问题以及打消职工的抵触情绪, 这样促进目标成本管理的有效实施。

2. 注意企业之间外部价值链协调

我们改变成本管理模式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外部发展需求, 所以企业还要注重外部企业之间的价值链关系, 如遇客户之间、与供应商之间的疏通与协调, 这也是目标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应该提前与他们进行友好的沟通与协调, 最大努力取得他们的支持与帮助, 最终达到互利互赢的目的, 并在外部价值链发生变化使, 要及时调整目标成本以适应外部条件的变化。

3. 要有一定的耐心与信心

目标成本的原理是以外部信息为依据, 改变内部环境去适应外部因素, 我们知道外部因素是瞬间变化的, 所以企业在目标成本管理过程中一定会遇到风险与阻力, 这是难以避免的, 这是需要管理层的冷静思考与果断地判断, 更需要全体职工有一定的信心与耐力, 共同的努力, 不断地进步将企业的目标成本管理工作进行到底。

五、结语

综上所述, 经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 我们相信目标成本管理一定会在供水企业得到很好的应用与完善, 最终达到促进供水企业发展战略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张莎莎.目标成本管理在我国企业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9, (1) :93.

上一篇:主动学英语下一篇:中职机械专业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