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建设(精选12篇)
信息资源建设 篇1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深入使用, 图书馆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作为高等学校教学科研最重要资源与物质基础的文献信息资源, 无论是在载体还是在形式上都发生巨大变化、变得更为丰富和多样化, 信息资源建设的环境、内涵、发生了巨大变化, 以至于信息资源建设理念、理论和方针政策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我们必须重视新信息环境下给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所带来的冲击、影响和发展机遇, 探讨新的信息资源建设理论及其运用, 以信息资源建设的新理念、新理论为指导思想, 探索我校信息资源建设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与措施, 积极促进我校教学科研水平和办学层次的提高。
一、新信息环境对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冲击与影响
1. 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理念、理论的变革
1.1由注重“收藏”到“
收藏和存取”并重, 传统的文献资源建设涉及文献的选择、用户需求分析、馆藏评价等活动, 主要是文献的选择与收藏, 是一种主要以收藏为目的的文献资源建设模式。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文献信息资源激增以及文献信息资源类型的变化, 使图书馆将所收藏的资源提供存取与检索的想法并不多, 从而, 是使传统的文献资源建设模式受到了冲击。这里的“存取是个广义的概念, 它既包括采用多种形式记录信息、排序信息的信息存储过程, 也包括通过一定的设备、采用一定的手段与技巧从信息系统中快速、准确地搜寻所需信息的方法与过程。因此, 现代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不仅对各种类型信息资源的“收藏”, 而且还要强调对各种类型信息资源的存取与保存。
1.2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理念已从注重“拥有”向注重“获取”转变。网络信息资源的生产、传播、检索已成为主流, 用户通过分布式信息系统就可获取远程信息。传统的馆藏建设模式逐渐被抛弃, 馆藏不再是只是传统类型文献实体集合的收藏, 而更多为一个复合概念,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在注重“拥有”同时, 更加注意用户获取能力, 即为用户提供信息和控制能力。
“拥有”与“获取”的新理念从根本上改变了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理论, 并且影响着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方式。
2.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朱强教授认为, Google的图书馆项目标志着对一个图书馆纸质藏书大规模数字化高潮的到来, 而这一浪潮已经并将继续对出版业、图书馆、学术界产生巨大的影响。国内许多高校图书馆数字文献占全部馆藏的比重也在逐年增加, 每年用于购买数字文献的经费占图书馆全部文献购置费的比率正在逐步提高, 改变着馆藏资源的结构。
3. 用户获取信息资源的行为和需求发生变化
由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目前网络信息丰富多彩, 各种数据库, 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的数据随时更新, 用户更多地通过网络随时能获得最新的信息资源。再一方面, 由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用户能够很方便的获取网络资源, 网络为用户提供了“所见即所得”的信息获取方式, 用户不再满足获取文献线索, 而是要能方便地获取最终文献, 这就要求从馆藏建设的开始环节就要考虑资源的使用和服务。
二、新信息环境下美国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实践
美国是图书馆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通过对美国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及服务状况的分析, 希望能够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及服务方面有所借鉴。
1. 美国高校图书馆藏书数量较大、范围比较广、质量较高、内容非常丰富
按美国大学图书馆标准规定:“大学图书馆的馆藏应具有足够的规模和广泛的内容以满足学校的全部教学需要, 促进学校的科研计划”。根据这个标准, 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图书收藏量都比较大。收藏的种类有:大量的纸质文献资源, 大量的数字资源、各种类型的数据库、网络资源等。图书在几百万册以上的馆藏的图书馆就有几十个, 如哈佛大学图书馆, 其馆藏种类非常丰富, 拥有图书、过刊, 现刊, 缩微胶卷、手稿、地图、照片、幻灯片、音像资料、讲演稿, 这些文献资源来自世界各地, 语言多达458种, 覆盖所有学科领域。
2. 美国高校图书馆都重视文献信息资源特色化建设
美国高校图书馆都比较重视馆藏文献的特色化建设, 这也是吸引社会上学生、学者、科研人员来学校学习进修、任教、开展研究重要手段之一。, 体现着学校的图书馆建设水平的因素之一就是水平高、质量高、特色的图书馆馆藏体系, 这些促进了学校的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以及学校声誉的提高。比如芝加哥大学图书馆收藏的数量仅次于政府的有关核子分裂的原始档案和资料。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已经成为专门收集世界各国关于建筑这一学科方面的书籍、资料的藏书中心。
3. 美国高校图书馆都重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建设
美国高校图书馆都比较重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建设, 并且赋予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新的内涵。一是图书馆之间通过计算机联机网络实现图书资源共享。二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信息资源共享的概念也发生了拓展, 不仅包括图书资料的共享, 还有新的数字信息资源共享。如美国华盛顿地区7所大学图书馆成立了华盛顿研究图书馆协会。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 使各图书馆文献的备份数量大大减少了, 节省了大量的图书馆采购经费, 缓解了图书馆空间不足的矛盾。三是建立高度统一的图书馆联盟。
三、新信息环境我国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实践
以建设数字图书馆为前奏的图书馆事业, 在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中得到全面发展, 其实践在不断探索中继续发展与深化。
1、数字图书馆、数据库资源建设及电子文献建设方面
目前数据库资源建设及电子文献建设成为高校实践数字图书馆的主要内容。
北京大学1997年就开始引进数据库资源, 实际上北京大学引进数据库资源可以追溯到1997年以前购买的光盘数据库, 。到2008年北京大学已拥有500多个数据库、近5万种电子期刊、五六十万种电子图书, 其数据库资源建设及电子文献的经费占到总经费的1/3;.中山大学到2008年底数据库数量达到300个。属专业类学校, 虽然不能同综合大学相比, 但数据库建设速度一点也不逊色.许多学校在引进数据库资源的同时开发与建设特色信息资源, 如山西财经大学图书馆自行开发山西票号与晋商数据库、山西经济发展报告库、山西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数据库等
2. 信息资源共享
近年来, 我国高校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方面取得明显进展。1998年启动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 (CALIS) 三期工程已建成投入使用。到目前为止, 已经有1000家高校、科研机构等成为CALIS的成员馆。同时, CALIS通过组织高校图书馆以集团形式进行电子资源产品购买, 并组织高校图书馆自行进行数字化加工文献等, 形成了覆盖所有重点学科的以数字化图书、电子期刊、学位论文为主的的学术文献资源体系。数字资源的记录总条数近4000万条, 构成了目前国内最大的文献保障体系, 比较全面地揭示了高校的文献信息资源, 为高校图书馆间实现大规模的资源共享提供了条件。
信息资源共知、共建、共享成为一种趋势, 各省市自治区高校和同行业高校也纷纷组建各种形式的联盟, 探讨和实践着资源共知、共建、共享的形式。
3. 特色化的馆藏信息资源建设
资源共享范围的扩大, 要求图书馆必须占据一定特色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能力。长远的看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就是拥有特色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能力, 以此立足于信息服务领域。那些既无特色资源, 又缺乏信息服务能力的图书馆将失去生存空间。抢占制高点, 发展特色资源是图书馆生存与立足的关键。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内蒙古大学等一大批重点高校图书馆已建立了大量的具有本校特色的数据库供其它高校图书馆查阅利用。这样既利于集中高质量地收信学科领域的信息资源, 又有利于图书馆之间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共存互补。
4、虚拟资源 (图书馆) 建设
虚拟资源建设和文献传递服务成为馆藏现实的信息资源必要补充、是提高图书馆信息服务能力, 进行信息服务的必然, 也成为图书馆信息服务能力的重要表现。
除此之外, 许多高校图书馆发展虚拟资源一是自我开发虚拟数据库, 图书馆根据本校的学科发展和信息需求建立专业信息指引库, 其发展势头很快。
5、网络信息资源保存
网络上存在着大量无序的、正式与非正式的信息资源, 这些资源的相当部分具有很大的研究利用价值。目前网络信息资源保存 (WA) , 除人工采集保存外, 已出现网络信息采集技术, 通过编码, 利用搜索引擎对设定的主题和内容进行自动搜索和保存, 大大提高搜索的效率和即时网络信息的捕。
四、国内外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启示
综上可见, 国内外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方面非常重视数字资源和数据库的购置, 资金投入数量逐年加大, 采购文献信息资源的数量逐建增加, ;非常注重本馆特色馆藏资源的建设, 并对其数字化以实现特色资源的长期保存和方便使用。在文献信息共建共享方面, 通过研究项目建立了不同类型的知识库并致力实现开放获取。在文献信息服务方面, “以用户为中心”作为图书馆服务工作的理念, 贯穿于文献信息服务的各个方面。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对我校图书馆有以下启示。
1、我校图书馆需应重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
目前, 网络全文数据库已成为用户查阅文献的首选。我馆作为财经类院校图书馆, 在承担本院经济管理类学科的文献战略保障任务的同时, 要顺应我区经济发展需要, 组织力量进一步加强对用户需求调研及国外数据库在学科内容覆盖面、种类、数量、出版形式、国内引进情况、保存方式等方面调研, 然后确定图书馆数据库采集策略, 以提高我馆文献信息资源保障能力, 提高文献信息资源利用率和服务质量。
2、重视开放存取, 拓展我校图书馆文献信息源建设与信息服务途径
开放存取 (Open Access, 简称OA) 是国际科技界、学术界、出版界、信息传播界为推动科研成果利用网络自由传播而发起的运动, 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模式。我校图书馆应重视开放获取, 一是通过挖掘、整理、推荐开放获取文献信息资源, 拓宽馆藏文献资源建设途径;二是通过探索研究项目和管理信息的开放存取, 创新服务模式, 拓展服务内容, 使我校教师及科研人员及时了解最新研究动态, 促进我校各学科研究成果的交流与共享, 进一步提高科研管理水平。
3、应注重网络信息资源保存 (WA)
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正如美国学者Lyman所说:“作为文化产品的网络已经成为最大的信息资源集合”。由于网页平均寿命时间短, 如何保存网络信息, 即保护珍贵的网络文化遗产迫在眉睫。西方国家的国家图书馆档案在20世纪90年代就注意上网络信息, 并提出保存项目和计划, 经过十几年的网络信息保存, 西方国家的网络信息保存项目在保存策略和方法上都取得了很大收获, 自形成各自的风格与特色, 在收集策略上有五种代表性的策略:选择性收集、专题收集、联收收集和与出版者协凋收集。目前西方国家已开始收集我国的网络信息。西方国家如此看重网络信息保存, 提示我们尽快有计划的开展信息保存, 重视网络信息流失问题、法律问题, 注意吸收西方国家网络信息保存的优点, 克服其缺点, 多种策略合理组合。
4、重视期刊采购, 增加期刊品种。
期刊具有出版周期短, 能及时反映科学研究成果、学术新观点, 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国内外高校图书馆都狠注重学术期刊的采购。麻省理工学院, 藏书260万册, 却订购期刊17000种;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现有学生近万名, 订购日文期刊4867种、外文期刊12743种;国内院校如中山大学订购中文期刊4300种、外文期刊2000种.由此可见国内外高校对期刊的重视。
5、纸质资源仍然是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
尽管国内外高校普遍重视数据库资源建设及电子文献的建设, 纸质资源仍然是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 各个高校仍然大量采集纸质图书。从统计结果看, 近五年我国财经类院校, 有36.84%的图书馆平均年进书量为5-8万册, 42.11%的图书馆平均年进书量为8-10万册, 年进数量为3-5万册和10万册以上的图书馆各占总数的10.53%。与相对应注册学生人数比较来看, 均能达到生均新书4册的评估要求。虽然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转变之中, 但短时间内数字资源还不能代替纸质资源, 我们仍需加强纸质资源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韩海涛, 曹晓英.网络环境下面向学科方向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图书情报工作, 2005 (7)
[2]赵春旻.山西师范大学学科建设文献保障体系的研究与确立[J].晋图学刊, 2006 (2)
[3]党亚茹.面向学科建设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研究.情报杂志, 2002 (6)
[4]张芳梅.论高校图书馆重点学科专业文献建设.情报杂志, 2002 (11)
[5]黄迎春.面向重点学科的信息资源体系的建立.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2006 (9)
[6]王静芳, 钟家瑞, 张文瑛, 范义琴.海洋类重点学科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建设.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 (9)
信息资源建设 篇2
档案信息资源建设
第一节
电子文件接收
电子文件接收是指将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向档案管理 部门迁移的过程。
一、电子文件接收机制
数字档案馆从建设开始,就应按照其功能要求来研究确定电子文件的接收范围、入馆标准及技术方法,并根据档案接收范围,建立起科学、通畅的电子文件接受机制,配备必要的技术手段,从源头上保证数字档案信息的真实、完整、可用。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与电子文件形成单位建立法定或者固定的移交、接收关系,从有利于国家、形成单位、社会大众出发,为形成单位的电子文件确定归属与流向。电子文件应经过立档单位档案人员整理、鉴定,符合移交规范后方能向数字档案馆移交。
二、电子文件接收范围
1、接收的内容。数字档案馆接收电子文件的范围与纸质文件大体相同,应参照纸质文件归档移交范围的有关规定制订电子文件接收范围,原则上符合档案价值要求的、各种形式、各种类型的电子文件均应依法纳入进馆范围。电子文件在形式上包括文本文件、图形文件、图像文件、音频文件、视频文件、数据库文件、网页文件和其他各种类型。
2、接收的对象。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国有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机构形成和保存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价值的档案,都可列入接收范围。由于数字档案所占用空间狭小,接收范围可以适当扩大。各单位形成的反映重大事件、重要活动、重大变化的电子形式的记录,均可列入数字档案馆的接收范围。
3、接收文件的构成。列入接收范围的电子文件必须同时收存其元数据等,即电子文件必须与其规范、齐全的元数据一并移交,在移交接收制度中,要详细开列移交文件的内容范围及其元数据模型,以便设计、运行系统时遵照执行。对于非专用格式的电子文件,除接收其主文件外,还需要收存其制作、阅读所需的支持性文件。
三、电子文件接收时序
电子文件向档案馆的移交接收可以分两步进行:登记备案和移交进馆。
1、登记备案。立档单位向档案馆报告其形成的、属于移交范围的电子文件的管理状况,由档案馆进行备案监控,档案馆根据需要对特别重要的电子文件在移交前就进行备份。登记备份是对电子文件实施全程管理,及时采集元数据的有效举措。
2、移交入馆。立档单位根据移交制度向档案馆实际提交电子文件的过程。电子文件的移交接收可分为实时和定期移交两种。实时接收是指立档单位电子文件生成和办理完毕后,随时向数字档案馆(电子文件中心)移交的过程。定期接收是指各单位将整理归档完毕后的电子文件在本单位保管一定时间后集中向数字档案馆移交的过程。定期接收的优点是移交的电子文件均经过系统整理,可以保证电子文件的有机联系和系统性、完整性。
四、电子文件接收途径
移交接收有在线移交和离线移交两种方式。受网络环境限制以及在线办理接收程序不够完备的限制,可以离线接收为主;随着网络环境的发展以及在线安全认证体系的完善,应逐步过渡到以在线接收为主要形式。
1、在线移交。是指立档单位将拟移交的电子文件信息按照规定的格式和规范通过网络提交给档案馆,由档案馆接收保存的移交方式。
2、离线移交。是指立档单位将拟移交的电子文件信息集中下载到可脱机保存的载体上,向档案馆递交载体的方式。
五、电子文件接收要求
数字档案馆应有一套电子文件接收进馆的标准。各立档单位应按照电子文件的进馆标准对移交的电子文件进行整理加工。
1、格式规范。
电子文件的格式包含电子文件的页面版式,如文头、发文字号、正文、落款、发文日期、印章等,和电子文件的存储格式。为便于管理和利用,数字档案馆在接收电子文件前,应规定同一类型电子文件的标准格式。
2、元数据要求。
电子文件元数据是指描述电子文件内容、背景和结构信息及整个管理流程的数据。数字档案馆接收电子文件应遵循国家省颁布的电子文件元数据方案。
3、真实性、完整性和可用性要求
档案馆对移交入馆的电子文件必须进行真实性、完整性和可用性检验,并由责任人签署审核意见,检验和审核结果填入电子文件移交、接收检验登记表。电子文件移交时检测的内容包括硬件环境的有效性、软件环境的有效性、信息记录格式、有无病毒感染等。
4、其他要求
对通用软件产生的电子文件,应同时移交其软件型号、名称、版本号和相关参数、手册、说明资料等,专用软件产生的电子文件原则上应转换成通用型电子文件,如不能转换,接收时则应连同专用软件一并收集。
电子文件管理系统运行过程中涉及电子文件处理的有关参数、管理数据等应作为电子文件的元数据一并移交。
电子文件移交入馆后必须存储到符合保管期限要求的耐久的脱机载体上,一式3套,一套封存保管,一套供查阅使用,一套异地保存。
电子文件存储载体的优先顺序为:只读光盘、一次写光盘、磁带、可擦写光盘、硬磁盘等,不得使用软磁盘作为馆藏电子文件长期保存的载体。
对套用统一模板的电子文件,在保证能恢复原形态的情况下,被套用模板作为电子文件的元数据移交。移交入馆的电子文件必须按规定核定密级和保管期限。
移交的电子文件按类别代码相对集中,存储电子文件的载体或装具上应贴有标签,标签上应注明载体序号、全宗号、类别号、密级、保管期限、存入日期等,载体应设置成禁止写操作的状态。
加密的电子文件,移交入馆后必须解密存储。
立档单位应将移交后电子文件在其原载体中保存至少1年。
第二节
传统档案数字化
传统档案数字化是通过各种设备将不同载体形式的传统档案转换成数字档案的过程。档案数字化是数字档案馆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现阶段档案数字资源的重要来源和途径。
一、档案数字化目的与要求
1、档案数字化的目的
(1)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效率(2)保护历史档案(3)规避安全风险(4)提高库房使用率
2、档案数字化的基本要求
规范性要求。所有数字化的档案信息必须按照规定的技术模式、文件格式和工作标准进行数字化,以避免因存储格式和软件平台的不同而不断转换,造成资源浪费和时间延误,降低信息传输与共享的效率。
安全性要求。第一要确保档案原件的安全。第二,维护档案信息的保密性。
真实性要求。在档案信息的数字化过程中,必须严格维护数字化档案信息内容的原真性,最大限度地保留档案信息的原始面貌,避免由于技术原因造成档案信息的失真,对数字化档案信息的真实性起到了“固化’’作用。
效率性要求。合理控制拟数字化档案的范围、采取最优化的技术方案、实现档案数字化工程的专业化和社会化。
二、档案数字化工作的组织 建立数字化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安全责任,设立档案划控小组、数字化加工小组、技术保障小组、安全保密小组等工作小组等工作机构,要吸收信息化部门、业务部门、技术部门、管理部门、保卫部门、后勤保障部门等专业人员。项目开工后1 0日内,向省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进行项目备案。
数字化加工一般采取自主加工和委托加工两种方式进行:
1、自主加工是档案馆自行配备数字化加工设备,自行组织人力开展数字化加工。
2、委托加工是将应数字化的档案,委托专业公司实施加工。对投标单位进行资格、资历、技术、经历审查,与中标单位签订项目合同、保密协议,并督促中标单位制定种类规章制度,加强对人员的管理。
三、数字化档案文件格式的选择 1.文件的保真度
“忠于原文”是档案数字化的基本要求。数字化可以看成是对档案内容的“拷,贝”,这种改变信息表达方式的拷贝过程极易造成内容的失真。为此,在选择文件格式时首先要考虑其保真程度。严格地说,任何格式的数字文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信息失真,关键是这种失真度是否在可允许的范围。2.文件的大小
数字档案文件通常需要长久保存,其累积空间将十分惊人。为此,在选择文件格式时必须将文件的大小作为一个重要考虑因素。同一档案在数字化时采用不同的文件格式,所占用的存储空间相去甚远。3.与软硬件平台的相对独立性
文件格式根据其对软硬件环境的依赖性可分为“应用软件专用格式”和“中间转换格式”两种。应用软件专用格式是某种应用软件在运行过程中为其数据对象自行规定的记录格式,与其软硬件平台相联系,对其生成环境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中间转换格式是按照跨应用软件、跨软硬件平台要求而设计的。中间转换格式具有较大的兼容性,档案数字化应尽量选择中间转换格式。4.通用性
文件格式必须考虑用户软硬件环境对所用文件格式的支持程度。选择通用性较强的文件格式会得到更多用户环境的支持,便于众多应用系统的开发者实现对该种文件格式的兼容或支持,从而增加其流行度。反之,具有技术专利的文件格式通用性必然受到限制。5.标准化程度
文件格式的产生源于三种情形:配合特定应用软件及其软硬环境而制定的格式(应用软件专用格式);计算机相关厂商为占领或规范市场而推出的文件格式(以中间转换格式居多);国际性组织或协会为规范、统一起见推出或推荐的某种文件格式,或者对某类格式作出的某些技术规范格式。6.数字化档案的用途
文件格式的选择还受制于数字化工作的目的和性质,目的不同所选的数字文件格式有可能不一。为提供查阅利用而数字化对数字文件原真性的要求要比为保管和出版而数字化低的多,假如数字化的对象是纸质档案,前者可选择JPEG或PDF格式,而后者可优选TIFF格式。
四、纸质档案的数字化
纸质档案数字化是采用扫描仪或数码相机对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将其转化为存储在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上并能被计算机识别的数字图像或数字文本的处理过程。
1、纸质档案数字化处理的流程
相比于档案目录信息的录入存储,档案全文的数字化工作要复杂得多,必须建立起一套工作流程和技术规范。纸质档案数字化的基本环节包括:档案整理、档案扫描、图像处理、图像存储、目录建库、数据挂接、数据验收、数据备份等。
2、纸质档案数字化扫描仪的选配
扫描仪是图像信号输入设备。扫描仪有平面扫描仪和滚筒式扫描仪二大类,平面扫描仪使用光电耦合器件CCD,一般用于普通幅面档案的扫描;滚筒式扫描仪使用光电倍增管,性能高于GCD类扫描仪。
档案数字化系统应根据扫描速度方面的要求配置1台或多台自动进纸的中、高速扫描仪,若干台平板扫描仪。平板扫描仪通常幅面为A4、A3两种,由于纸质档案多为普通文档,大幅面的照片、图片并不多(工程图纸除外),所以A4、A3幅面的扫描仪基本满足需要。
扫描仪的功能要通过相应的软件来实现,选购扫描仪时要关注配套软件的品种及其说明材料。
3、纸质档案数字化的加工管理软件
纸质档案数字化系统,除了配备硬件设施外,还需要配置调度、运行这些硬件设施以完成档案数字化工作的软件。纸质档案数字化系统需要用到的软件有两类:系统软件(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平台)和应用软件(在软硬件平台的基础上实现数字化流程的文档扫描、图像处理和数据存储等软件程序)。
流程式纸质档案数字化系统。包括系统注册、原文扫描、图像编辑、消蓝去污、图像拼接、档案著录、档案查询等功能模块。并应力求符合以下要求:适应不同规模的制作环境开发不同的版本;适用不同类型的纸张,兼容各种档次的扫描设备;提供高效的扫描录入和图像处理功能;提供完善的质量保障和工序流程管理,实现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生产;基于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如ORACLE、SQL SER/ER等。
五、照片档案的数字化
照片档案数字化与纸质档案数字化在工作原理、实施方法和操作过程方面是基本一致的照片档案的数字化应遵循《照片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的要求。以下就其不同于纸质档案的方面作简要说明。
1、照片档案数字化对象的选择
照片档案包括底片、相片(习惯称为照片)和文字说明三部分。照片档案数字化应尽可能选择底片作为扫描母版,扫描出来的图像色彩及细节的保真度高。缺点是必须使用专门的底片扫描仪或者在常规扫描仪上加装透扫适配器,对扫描设备的要求比较高。
2、照片档案数字化方式的选择
照片档案的数字化可以采取用扫描仪扫描输入和用高档数码相机对其进行翻拍录入两种模式。
扫描输入是照片档案数字化最通用的方法,所需设备简单,操作过程也比较简便,并适用于各类照片档案的数字化处理。
翻拍录入过程虽然比较快捷,但要配置辅助照明设施,拍摄过程中对变焦、曝光等的调控要求较高,拍摄难度比想象中的大。
3、照片档案扫描分辨率的选择
分辨率越高,扫描照片越清晰,存储空间越大,扫描所需时间也越长。但当扫描分辨率高于一定值后,照片质量不会有明显提升,反而会陡增存储空间,并且延长扫描时间。因此,在设定扫描分辨率时,要在分辨率与图像大小之间认真权衡,区分是底片扫描还是相片扫描,综合考虑被扫描照片的尺寸、原照片的图像质量、利用性质及其还原输出要求等因素确定照片扫描的最佳分辨率。
4、照片档案数字化前的处理
扫描之前对底片、相片上的霉点、斑渍等作适当清理。处理方法是,去处底片上的霉斑,可以用85%的乙醚和15%的乙醇混合后加10%的五氯酚钠的混合液擦拭。去处底片上的手印,可以将底片放入流动的清水盘中,水洗10-15分钟,期间用棉签轻轻擦拭。
扫描前应将照片从相册中逐张取出,对影响照片扫描质量的保护模、封套等应予去除,取出照片时应注意保护原件。照片被固定在芯页上无法取出时,可拆下相册芯页进行扫描。
扫描后照片装册还原时应注意保护照片不被损坏,同时还必须检查照片的数量、位置是否正确,做到安全、准确、无遗漏。
5、照片档案数字化后的图像处理
照片档案与一般的纸质档案是不同的,其侧重的就是图形和色彩。对数字化后的照片档案进行图像处理,极有可能破坏了原作品本来的构图、格调或韵味,使照片档案失去其原始性。与纸质档案图像追求“清晰”不同,数字化后照片图像更注重“原真”,其处理必须十分慎重。照片档案图像处理的内容主要是:旋正,将颠倒或歪斜的图像调整到正直位置;裁白,将扫描图像中原照片以外的空白区域切除;去污,将扫描过程中产生的黑白点和瑕疵修整、去除。
6、照片档案数字化后的保管
作为母版保存的照片档案图像,一般选择JPEG格式保存,重要的、保真度要求更高的档案也可选择无损压缩的TIFF格式保存,但同一图像的TIFF文件将比JPEG文件大很多。数字化照片档案可以用不同文件格式刻录到多套光盘上异地保存,同时存储在服务器上提供在线利用。图像文件存储时,一般根据照片专题数据库中照片号的组成项来分级建立图像文件夹,各级文件夹采用该级对应的照片号组成项命名。通过照片图像的文件名与照片专题目录数据库中该照片号的一致性和唯一性,建立起一一对应关系,实现照片档案目录数据库与照片图像文件的关联检索。
六、音频档案数字化
录音档案是以声音为信息表达方式的档案材料。传统的录音档案主要以录音带、唱片作为记录载体,数字化后的音频档案则记录在光盘、磁盘、磁带等数字介质上。传统的录音档案大多记录在盒式带、钢丝带、开盘带和黑胶产品、塑料唱片之上,其播放依赖于特定的播放设备,由于时间久远,这类播放设备早已淘汰。因而许多珍贵的录音档案濒临“灭顶之灾”,在其彻底淘汰之前采用数字化技术转存为音频文件,既有利于抢救保存,又方便调用管理。
1、音频档案数字化的原理
数字化音频档案的原理是将声音震动转化为模拟的电平信号(通过麦克风等拾音设备),或将己记录在录音带、唱片上的模拟信号转化为电平信号(通过相应的播放设备),这些模拟电平信号输入到计算机中,由计算机中的模数转换设备(声卡)完成模拟电平信号向数字信号的转换,即用二进制数据来表达模拟电平信号。
2、音频档案数字化的软硬件设备
音频档案数字化系统至少要能实现以下功能:对各种传统录音档案的播放;模拟声音信号与数字音频文件之间的相互转换;对数字音频文件的编辑和格式转换;数字音频文件的光盘刻录和在线存储。
音频档案数字化系统至少配置以下硬、软件设备:
传统放音设备。根据音频档案的规格、型号配置相应设备。模数转换设备。模数转换设备是音频档案数字化的核心部件。
多媒体计算机和信息存储设备。配置高主频、大内存、大硬盘容量的高可靠性多媒体微机等。
音频制作软件。具备音频电平控制功能、均衡功能、噪声控制功能、CD“抓取”和制作功能、流媒体支持功能、批处理功能等。
3、音频档案数字化处理的基本步骤
原音带处理。旧磁带普遍存在信号强度减弱、磁粉脱落、霉变、粘连等问题,因此正式数字化前首先要对破【日的录音磁带进行清洁、修复和必要的处理,以获得合乎要求的信号源。必要时,应将【日磁带在放音机中快速倒带一次,用录音机清洁带对放音机磁头进行清洁。
音频线路连接。在关机状态下,使用音频连接线将放音机的音频输出口(line out)与计算机声卡的音频输入口(linein)相连,启动多媒体计算机,选择声音和音频设备属性中的音频选项,将录音控制设置为线路输入开,其他选项关。然后打开放音机和电脑音箱,调整计算机音箱音量到合适为止。
音频采集。打开音频制作软件,创建新的音频文件(文件名与模拟录音文件名相同),音频编辑。采集得到的音频文件可以使用音频制作软件进行编辑处理。主要内容包括音量调节、音调调整和噪音处理。例如,利用图形均衡器对音频文件进行高低音均衡调节,使整个声音文件听起来更加逼真;使用降噪功能去除音频文件中的各种杂音。
音频存储。编辑处理的数字音频信号应选择认可的音频文件格式存储到计算机中。
后期工作。上述过程只是将录音磁带本身进行了数字化,很多情况下录音档案所对应的声音内容(如讲话内容)还需要以文本方式输入计算机,以便对音频文件实现“全文”检索。
七、视频档案数字化
传统录像带中所录制的视频信息为模拟信号,若要在数码设备上存储和播放,必须将模拟的视频信号通过模数转换技术转变为计算机能够识别的二进制数字视频信号,这一过程就是录像(或视频)档案的数字化。将馆藏模拟录像档案数字化,转换成可存储于任何数字媒体的计算机视频文件,是其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必由之路。
1、视频档案数字化的记录原理
视频档案的数字化过程远比音频档案的数字化过程复杂,但基本原理是一致的,都要经过数字化采样、量化、压缩和编码等过程。视频档案的数宁化要同时采集视频图像信号和视频中的音频信号。
2、视频档案数字化软硬件的配置
视频档案数字化系统由四个部分组成:
放像设备。在对模拟录像带数字化之前首先要准备好相应的放像设备。视频采集设备。由高配置多媒体计算机及其内置或外置的视频采集压缩卡组成。
视频采集压缩卡简称视频卡。对模拟视频信号进行采样、量化和压缩编码,是整个录像档案数字化系统的核心部件,其性能好坏对视频档案的质量起着关键性作用。
视频采集、编辑系统(软件)。录像档案的采集、转换和编辑除了视频采集卡外,还需要借助视频采集软件和视频编辑系统来实现。通过视频采集软件,在实现录像档案的数字化采集之前可以设定所需生成的视频文件格式,设置视频文件的各项参数,如调节录像信息的亮度、视频取样标准,以确保采集信号的质量。
3、视频档案数字化的基本步骤
原像带处理。该步骤与音频档案数字化类似,检查磁带的完整性及信号的质量,并作出相应的记录,必要时对原像带进行修复和倒带处理,以获得符合要求的信号源。
设备准备和连接。数字化前先要准备好相关的软硬件设备,确认设备连接无误。
视频采集。按照采集程序,正确设置视频源、视频制式、视频格式、视频码流、图像分辨率、存储路径等参数,并对图像的播放质量严格监控监控计算机上播放的视、音频质量。
视频编辑和格式转换。采集后的视频文件可以根据需要使用视频编辑软件或非线性编辑系统进行剪辑、编排和视频质量及效果调整,必要时根据需要进行格式转换。
光盘刻录。将数字化后的视频档案刻录到光盘中,刻录光盘前要先建立光盘内目录页面,以方便利用者浏览光盘时查找,然后把硬盘上的数字视频和光盘目录一同刻录到光盘上,检查光盘质量,打印光盘封面并将其粘贴到光盘的盘盒上。
后期工作。每一视频片段建立一条数据库记录,每条记录中不仅包括一般的档案著录项目,还要加入视频对象的源盘名称、摄制日期、摄制地点、摄制人或单位、播放长度、源盘制式及技术参数、数字化采集人、存储路径(或光盘编号)、存储格式、存储参数、采录编辑系统或软件、内容提要等字段。
八、缩微胶片数字化
缩微胶片数字化是将缩微胶片通过数字扫描系统处理,使缩微胶片上的模拟影像转换成数字影像之后进行存储和还原。
1、缩微胶片数字化前期处理
数字化范围。纸质和缩微胶片并存的档案,采用缩微胶片转换的方式,不再对档案实体原件进行扫描数字化。
检查整理。扫描之前应检查缩微胶片物理形态无卷曲、变形、脆裂、粘连、乳剂层脱落等情况;无可见性微斑、变色、生霉等情况;密度、解像力等技术指标无明显变化;无影响缩微胶片影像可读性的其他情况。
内容检查。应严格检查档案的完整性,对存在的问题加以记录和说明;检查档案有无漏拍、补拍、分幅、合幅、双幅、重复拍照等情况并进行记录,以便提示工作人员在扫描时按要求进行处理;检查档案的页号顺序和页数,对照档案目录逐条记录页号、页数。
2、缩微胶片数字化基本步骤
调用与归卷。从库房调用缩微胶片时应按有关规定进行温、湿度平衡调整;扫描过程中,应对缩微胶片进行妥善的保管和保护。扫描工作完成后,再次整理缩微胶片,应保持原排列顺序不变,做到齐全、准确、无遗漏。
扫描方式。根据缩微胶片扫描设备的型号和图像质量,选择自动扫描和手动扫描。一盘(张)缩微胶片里影像的密度、解像力、幅面尺寸基本一致时,可选择自动扫描方式;不一致时,可对对比度、曝光亮度、画幅大小进行调整,选择手动扫描方式。
3、缩微胶片数字化后期处理
补扫。对漏扫的文件和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应进行补扫。
纠偏。对方向不正确的图像进行旋转处理,以符合阅读习惯。
去污。对扫描中产生的影响图像质量的黑点、黑线、黑框、黑边等进行去污处理。拼接。为保证图像内容的完整性,应对分幅图像进行拼接。
记录。填写相关图像处理登记表单,记录工作种类、图像出现的问题、处理情况以及责任人等。图像存储。采用黑白二值模式扫描的图像文件,一般采用TIFF(G4)格式存储;采用灰度模式扫描的文件,一般采用JPEG格式存储;提供网上检索利用的图像文件,也可存储为CEB、PDF等格式。
目录建库。确定档案目录的著录项目、字段长度和内容要求,建立目录数据库。图像文件命名,宜用档案目录中的档号作为文件夹名,文件夹内的图像文件,按缩微胶片的盒(片)号及页码顺序命名。
数据校验。每一份图像文件的名称、页数与目录数据中的档号、页数应一致。图像文件的名称与目录数据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联关系。采用人工校对或软件自动校对的方式,对目录数据的质量进行检查。
第三节档案数字资源整理与鉴定
一、档案数字资源的分类
数字档案资源分类是资源管理和提供利用的重要基础。传统档案整理过程中已经形成一整套分类方法与分类体系,可以直接运用到数字档案的管理中来。如,按照全宗(立档单位)整理分类、按照档案性质或者形式进行分类,将档案分为明清档案、民国档案、革命历史档案、建国后档案,将资料分为图书资料、报纸、杂志、地图等。
数字资源分类主要考虑管理的需要,也要兼顾资源检索利用的要求。
二、档案数字资源的鉴定
档案数字资源的鉴定主要包括价值鉴定、开放鉴定和发布鉴定等。价值鉴定是指按照档案保管期限的有关规定判定档案保管期限的一项工作。开放鉴定是指按照《档案法》及有关档案馆档案开放的规定对到开放期的馆藏档案进行划控,开放利用的一项工作。发布鉴定是指甄别和决定对外公布档案内容及其相关信息的一项工作。电子文件或数字化档案的鉴定除了上述三种形式外,还必须通过技术检查(如清晰度、准确性、完整性检查),让利用者有效检索、阅读和理解数字档案信息。
三、档案数字资源划控与开放
划控开放是审慎分析档案数字资源的内容特点,结合不同网络平台的传播范围、用户群体和使用方式等,确定数字档案资源在不同网络环境下的用户范围及其利用权限,准确判定档案内容的开放或控制使用。
1、划控要求
档案数字资源的划控开放是一项政治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国家秘密、知识产权或个人隐私的保护,必须熟悉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合理确定划控档案的开放范围和等级,兼顾档案信息安全保密需求和用户的合法利用需求,协调政府和公众需要、局部与全局需要、特殊性与普遍性需要、短时与长久需要。在网络上发布数字档案信息应健全发布审批机制,凡是在公众网和政务网发布的数字档案资源,都必须办理审批手续。
2、划控等级
数字档案馆拥有局域网、政务网、公众网甚至保密网等众多网络利用平台。不同的网络平台存储和管理着不同的资源,面向不同的用户群体,即便同一网络也要面向具有不同权限的用户群体。因此,在网络环境中将档案简单地划分为“开放”和“控制使用”已经不能满足要求,数字档案馆必须针对不同的网络和不同的用户群体提供与其权限相应的档案划控等级,可根据管理和利用的需要,将数字档案划分为三到四个等级,可视情况而定。
3、划控单元
档案数字资源的划控开放,应以单份文件为单元,传统档案划控开放工作以案卷为单位进行的鉴定模式不再适用于数字档案的开放利用。数字档案的利用划控必须更为具体、准确。
4、划控手段
利用计算机的快捷检索和批量处理功能,结合人工分析判断来对数字档案信息的开放等级进行批量标注。
需要通过阅读全文才能确定开放等级的档案,可以通过链接直接打开全文,依据阅读档案全文来确定文件开放等级。凡是划为开放级的,需要发布到互联网的档案,必须阅读全文,并结合全文内容确定开放等级。
隐私保护成、知识产权保护已成为档案鉴定划控的重要着力点。
第七章
档案数据管理
第一节
档案数据存储管理
一、存储规划
存储管理的关键是对容量的规划。了解有多少存储可用,知道存储的具体位置,以及为用户和应用分配存储资源。
二、存储管理的标准
存储管理一个关键的标准是否能够通过一个单一产品来管理多个存储系统。之后,需要对大量的阵列特性和功能进行研究,来确认哪种工具是适合你具体情况的最佳选择,以及如何鉴别最佳存储管理和容量规划工具。
三、存储管理主要准则
1、了解存储的利用率和其他关键属性
存储管理和容量规划工具的第一基准,就是要确认有多少可用存储空间,报告你的总存储容量有多少正在使用。任何存储管理工具应该能够提供这样的信息,但它必须具有与你的存储平台的互操作性。一个好的容量规划工具将一直监控存储利用率,并为用户提供存储购买建议。
2、将增长率纳入成本的考虑
对存储增长的管理是管理存储成本的最佳方式,了解你的年复合存储增长率是如何与你的存储预算相关联,是非常重要的。据统计,尽管新的存储容量不断扩大,但每年存储价格通常会下降约35%到40%。
3、包括数据分类和迁移的特点
许多较老的存储规划工具还停留在对利用率和性能的分析,新产品对会检查文件的所有权、应用关系何其他需求。一旦数据被识别和分类,就可能将存储资源与特定的数据类型相匹配。任务关键型的数据类型要存储在昂贵的高性能存储中,而不重要的数据可存储在成本较低的近线(near-line)存储中。
4、用异构工具取代较老的工具
要尽可能地减少企业中存储管理工具的数量。较少的工具能够简化存储管理员的学习过程,减少版权的费用支出,并减轻软件的维护任务。然而,存储管理员必须选择一个支持目前所有(或大多数)存储系统的管理工具。
5、使用重复数据册0除使存储效率最大化
重复数据删除消除冗余数据的能力是引人注目的。虽然重复数据删除还不是大多数存储管理工具本身具有的特点,但是这种¨智能压缩¨已成为归档或内容寻址存储(GAS)平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重复数据删除能够提供高达50:1的压缩比。
6、将数据保存纳入到存储增长和管理
存储管理工具要尽可能地支持并增强存储策略。当数据保存期到期时,管理工具应该能够尽可能地确保对不需要的数据进行安全的删除。
7、可扩展性满足近期和长期的存储增长需求
管理工具必须最有扩展性,能够容纳数百台设备,支持几十种操作系统版本,以及能够跨局域网、广域网和SAN网络进行操作。存储管理员必须了解并测试可扩展性的局限程度,并且决定何时基础设施的增长应该需要新的软件版本,或者一个完全不同的管理产品。
8、存储管理应包括虚拟化
服务器虚拟化允许一台物理服务器去主控许多逻辑(虚拟)机;存储虚拟化可以允许不同的物理存储设备或系统被视为一个单
一、无所不在的存储资源。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提高利用率,从而节省对新产品的购买。存储管理工具要始终包括对虚拟化和流行虚拟平台的支持。
第二节
档案数据备份
存储备份是一种数据安全策略,是将原始数据完全一样地复制,严格来说应复制两份,保存在异地。在原始数据丢失或遭到破坏的情况下,利用存储备份的数据把原始的数据恢复出来,使系统能够正常工作。
一、备份技术选择
备份具有三个主要的特点:一是备份最大的忌讳是在备份过程中因备份介质容量不足而更换介质。二是备份的目的是为了防备万一发生的意外事故,如自然灾害、病毒侵入、人为破坏等。三是可管理性是备份中一个关键因素。在选择备份系统时,既要做到满足系统容量不断增加的需求,又需要所用的备份软件能够支持多平台系统。
一个完整的数据备份和灾难恢复方案,应包括备份模式的设定、备份硬件、备份软件、备份策略和灾难恢复计划五个部分。
1、备份模式的设定
备份模式一般分为DAS(Direct AttachedStorage:直连的存储)、NAS(NetworkAttached Storage:网络连接的存储)、SAN(Storage Area Network:存储区域网)。
2、备份硬件
一般说来丢失数据有三种可能:人为的错误、漏洞和病毒、设备失灵。解决方法包括硬盘介质存储、光学介质和磁带/磁带机存储技术。
与磁带/磁带机存储技术和光学介质备份相比,硬盘存储所需费用是昂贵。磁盘存储技术虽然可以提供容错性解决方案,但容错却不能抵御用户的错误和病毒。
磁带机所具有的优势是:容量大并可灵活配置、速度相对适中、介质保存长久,存储时间超过30年、成本较低、数据安全性高、可实现无人操作的自动备份等。
3、备份软件
备份软件主要分两大类:一是各个操作系统厂商在软件内附带的,如NetWare操作系统的“Backup”功能、NT操作系统的“NTBackup”等;二是专业备份软件厂商提供的全面的专业备份软件,如赛门铁克公司的Veritas NetBackup和HP公司的DataProtector等。对于备份软件的选择,不仅要注重使用方便、自动化程度高,还要有好的扩展性和灵活性。同时,跨平台的网络数据备份软件能满足用户在数据保护、系统恢复和病毒防护方面的支持。
二、备份计划
灾难恢复的先决条件是要做好备份策略及恢复计划。日常备份计划描述每天的备份以什么方式进行、使用什么介质、什么时间进行以及系统备份方案的具体实施细则。备份方式主要有全备份、增量备份和差分备份。
全备份所需时间最长,但恢复时间最短,操作最方便,当系统中数据量不大时,采用全备份最可靠。增量备份和差分备份所需的备份介质和备份时间都会少一些,但是恢复起来要比全备份麻烦一些。
三、灾难恢复
灾难恢复措施在整个备份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关系到系统、软件与数据在经历灾难后能否快速、准确地恢复。
磁带存储备份技术是最成熟、可靠的保全数据的方法,不断满足对数据存储备份新的要求;磁带是最便宜的数据存储介质;磁带是可移动的存储介质,同时磁带可以脱机保存,确保了数据的安全性。
磁带库是将多台磁带机、多盘磁带、存放磁带的智能机械臂系统和磁带库管理、控制、监测、诊断系集成在一个箱体里。使用磁带库作为自动存储解决方案有存储容量大、速度快、自动操作、存储备份数据更安全等优点:
做好档案的异地备份工作不能理解成简单的数据拷贝,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管理制度和技术保障的各个方面,重点要做到以下几点:
1、重视数据备份系统的建设
数据备份从本质上来讲是拷贝+管理,在建设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时必须同步建设数据备份系统,采用技术主流、操作简便的专业备份系统,保证重要的档案数据按照优化的策略及时进行备份。
2、加强备份介质有效性的检查
数据备份到安全介质上后,并不是一劳永逸实现安全备份。随着时间的推移介质本身也可损坏实效。根据《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
(G B/T 18894-2002)的规定,对存有档案数据的磁性载体每满2年,光盘载体每满4年要进行一次抽样检验,抽样率不低于10%,如发现可读性出现问题,应及时采取恢复措施;对磁性载体上的档案数据,应每4年转存一次,同时要保证设备的兼容性。
3、必须建立数据恢复的预案 数据备份的目的是为了数据的恢复,只有能够恢复的数据备份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数据备份。数据存储在异地,携带运输不方便,在运输过程中也会有安全风险,在建立起档案数据的异地备份库时,必须同时建立数据恢复的预案,做到当出现数据灾难时,能够使用最少的备份数据,安全、快速、准确恢复数据,保证系统的使用。
4、建立异地备份工作信息化管理
数据备份是一项难度大,专业性强的信息化,要做好这项工作,数据备份工作也必须实现信息化管理,应对出入库的档案数据备份进行详细的记录和管理,随时对异地备份库中档案备份数据的种类、数量、备份时间和使用情况进行查询和统计,再配合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以保证异地备份数据的安全和有序。
第三节
档案资源数据库建设
运用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设备管理数字档案信息,一般采取数据库技术方法进行。数据库从不同角度可以划分为很多类型,所管理的资源数据主要分为结构化的数据(如元数据或目录数据)和非结构化的数据(如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
结构化数据在数字档案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字档案馆对信息资源的管理首先是从结构化数据(即目录数据)开始的。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的关联由业务软件系统来协调,对底层的存储管理则交给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来完成。数字档案馆的数据库一般包括目录数据库、元数据库(集)、内容数据库(原文数据集)等。
一、档案目录数据库
档案目录数据库又称为“档案机读目录”或“档案电子目录”,是存储在计算机内,使用某种数据库管理系统组织管理起来的档案目录数据集合。档案目录数据库是数字档案资源管理的基础,是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关键,它将反映档案内容特征和形式特征的各种目录信息,依照一定的宁段要求存入计算机中,形成用计算机检索的目录数据体系。
根据著录对象的不同,档案目录数据库分为文件级目录数据库、案卷级目录数据库和专题目录数据库三大类。
1、档案目录数据库的设计
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是存储、管理结构化的档案目录数据的最佳工具。构建档案目录数据库,要设计档案目录数据库的库结构,包括确定档案目录数据库将包括哪些著录项目(记录字段),确定每个著录项目的格式(记录字段的字段类型、字段长度和约束条件等)。还要根据目录数据量和用户访问量来选择适宜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确定著录项目。传统档案的机读目录项目可以依据《档案著录规则》的规定来确定。电子文件的机读目录还要补充相应的元数据,形成完整的档案机读目录所要求的项目。
确定数据格式。具体规定每个著录项目(记录字段)的数据类型和字段长度。数据库管理系统所管理的数据对象是结构化的,因此必须事先确定好档案目录数据库各字段的 名称、字段类型、代码体系和约束条件等。2.档案目录数据的著录、标引和录入
录入前的前处理工作。在建库时原始档案及这些档案已有的纸质著录卡片、案卷目录或文件目录要收集起来,进行初步鉴定,确认其准确、完整和系统。对于纸质目录中缺失的项目或不规范、不准确的内容要对照档案原件逐个修改、补充齐全。
录入数据的质量管理。一是成立质量督查机构,严格实施质量抽检制度。抽调相关方面的人员组成质量监督组,制订建库各工作环节的具体要求和质量标准,负责对档案目录数据库进行质量抽检、验收。二是加强对建库人员的培训。对参与建库的人员进行档案著录、数据准备、数据录入方法、标准和规范方面的培训,提高其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三是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来纠正和防止著录、录入错误。
二、档案元数据库
元数据是反映数据属性的数据,是描述或反映档案文件背景、内容、结构及其管理过程的数据。元数据库建设是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管理的必要手段。保存档案文件的元数据是保证数字档案可靠和可用的一项重要措施。《文书类电子文件元数据方案》(DA/T46-2009)《基于XML的电子文件封装规范》(DA/T48-2009)《电子档案基础元数据库结构和封装格式》(DB32/T 1893-2011)。
1、元数据方案设计原则
科学性原则。档案元数据标准的设计必须在文件运动理论的指导下,总结档案文件管理的实践经验,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编制出科学、实用、有效的元数据方案。
一致性原则。要全面收集和系统研究国内外相关标准,遵循或尊重现有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全面性原则。要对元数据的语义、属性、结构及语法进行规范化的描述,在微观层次上使元数据标准化。
可扩展性原则。元数据标准设计应注重元数据体系和每个元数据模块的可扩展性,保留并细化元数据元素的空间,以适应未来需求的变化。
互操作原则。元数据标准的设计必须重视元数据的易转换性,能够方便地将元数据转换为其他系统常用的元数据标准,在不同系统中实现同一元数据标准或不同元数据标准间数据的高效交换或转换。
开放性原则。元数据规范的设计要具有开放性,以适应不同的信息来源和信息种类。
2、与元数据相关的资源分析
资源分析主要用于明确与元数据相关的电子文件资源的特点、范围、选择标准等,主要包括:电子文件类型的定义和范围、档案文件间的关系、著录级别和著录单元、属性语义以及对于具体属性的检索需求等。资源分析可以看作是对元数据结构与语义描述的需求分析。
电子文件元数据所对应描述的数字对象集为通用的电子文件核心元数据,主要为原生电子文件与数字化文件(文本、图像)元数据。电子文件元数据标准选取的元数据种类主要有描述型、管理型、结构型和保存型元数据。
描述型元素的著录包括:文件标识、文件题名、文件主题、文件描述、文件日期、语种、文种、覆盖范围、责任者标识、责任者描述、业务标识、业务描述、关系标识、相关实体标识、关系定义、关系时间等。
结构型元素的著录包括:文件技术环境、存储位置、文件层级、责任者层级、业务层级、实体类型、相关实体类型等。
管理型元素的著录有:文件处置、文件权限、责任者权限、业务权限、业务法规依据、文件管理历史、责任者行为历史、业务处理过程等。
保存型元素的著录包括:签名、锁定签名、编码等。
三、档案内容数据库
1、内容数据库及其类型
内容数据库是指数字档案的原文数据集,其信息类型多种多样,如文本、图片、表格、音频、视频等,它们是数字档案资源建设的主体。
档案的内容数据库通常按照档案内容和形式特点分别建库,一般划分为电子文件数据库、扫描文件数据库、照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等。
数字档案馆建设应按照资源数量、设备条件、用户需求等建立符合实际需要的档案内容数据库。
2、内容数据库系统
数字档案必须将其内容数据与元数据建立持久有效的联系,确保其可靠和可用。建构功能完备的档案内容数据库系统为海量存储系统,存储的信息可能具有异地分布、异种数据结构等特点。档案内容数据库系统应实现以下基本功能:
一是对不同类型、格式的多媒体档案内容信息的获取、存储能力。能够存取传输多种来源、不同形式的档案内容信息,并经转换、压缩等技术处理后存储。
二是独立于内容的数据管理功能。能够按照确定的结构有效组织大量分布式的,不同类型、不同数据结构的数字化档案内容信息,并为之建立有效的检索系统。
三是快速跨库访问和查询功能。档案内容信息为非结构化信息或半结构化信息,其检索需将数据库技术与专门信息技术结合起来,集成丰富的查询技术。四是权限管理功能。提供一系列全面的权限管理工具,对数字档案内容的访问和使用进行许可、控制和监督。
五是网上发布功能。档案内容数据库应能够从所在网络系统上发送信息,利用者可在任何具有图形化用户界面的计算机系统上阅读。
四、数据仓库
数据仓库是对底层基础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集成、转换和综合,面向利用重新组织而成的数据集,主要承担优化检索的计算任务。
数据仓库中的数据由数据抽取工具自基础数据库抽取、处理,并根据一定的主题经过二次加工形成。数据可以来自基础数据库中的一个或多个数据表,也可以是其中的一个或多个字段,源数据表的结构可以是异型、异构的。
第八章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利用
第一节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利用的途径
数字档案馆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利用的途径主要是数字档案的提供利用、电子政务网中的数字档案共享和互联网上数字档案的发布等。
一、数字档案的提供利用
数字档案的提供利用是指基于数字档案馆内网系统的、为来馆查阅利用档案者提供数字档案利用的模式。数字档案馆建设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就是数字档案馆内网建设。由于安全的考虑,数字档案馆内网必须是与其他网络实行物理隔断的局域网。数字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最基本的方式就是在馆内为利用者提供利用数字档案。
二、互联网上数字档案发布
互联网上数字档案发布是指档案馆通过互联网设立门户网站或建立网页等发布经过甄选、编纂可以公开的数字档案和信息,方便利用者利用档案信息资源。需要注意的是在互联网上发布数字档案及其信息等同于公布档案,因此档案馆必须从档案信息安全考虑,对需要公布的档案信息进行必要的鉴定,确保上网公布的档案信息不会产生安全问题。
第二节
档案信息资源的提供利用
档案信息资源的提供利用主要包括接待利用和内部利用两个方面。
一、档案信息接待利用
档案信息接待利用是指在馆内为外来利用者提供利用数字档案及其信息的方式。档案馆的电子档案阅览室利用系统是档案馆业务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子系统)。利用者可根据不同的需求办理相应手续,利用馆藏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媒体形式的电子档案。
二、内部利用
内部利用是指本馆内部有关机构和人员,通过权限控制和利用赋权后在数字档案馆内网系统中利用数字档案及其信息。本馆业务工作中需要利用数字档案及其信息,尤其在本馆档案的接收、整理、鉴定、抢救保护、开放、编研以及展览、陈列等方面有着客观的需求。
第三节
电子政务网中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00 数字档案馆在电子政务网提供的数字档案交换与共享平台0上进行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这包括数字档案馆数字档案的共享、各机关单位现行文件的共享和各机关单位数字档案室数字档案的共享。概括地说就是电子文件中心、数字档案室、数字档案馆在电子政务网中的信息互通、共享和利用。
一、电子政务网提供数字档案交换与共享平台
电子政务网是地区党政机关范围内构建的政务信息局域网,为实现数字档案交换与共享必须应用数字档案交换与共享系统,从而为数字档案(文件)在局域网内互通、共享和利用提供前提和技术条件。
二、电子政务网中电子文件的共享和利用
电子政务网为实现电子文件的交换与共享必须应用电子文件交换与共享系统,从而为电子文件在局域网内互通、共享和利用提供前提和技术条件。电子文件的交换主要是解决电子文件的传输与接收,是办公系统发挥作用和效力的基本功能之一。电子文件的共享主要是指电子政务网中各单位和人员对现行电子文件的各种利用,是电子文件中心(或现行电子文件中心)的基本功能之一。
三、电子政务网中数宁档案的共享和利用
电子政务网为实现数字档案的交换与共享,则必须应用数字档案交换与共享系统,从而为数字档案在局域网内互通、共享和利用提供前提和技术条件。数字档案来源主要是数字档案馆和各单位数字档案室(或电子档案中心)的数字档案。系统应具备可以为电子政务网中各单位和人员提供数字档案的传输与接收、查询、检索、利用等服务功能。
第四节
档案信息资源的发布
档案馆通过互联网设立门户网站或建立网页等发布档案信息必须经过甄选、编纂,确定可以公开,确保上网公布的档案信息不会产生任何安全问题。既要保证公众尽可能地分享档案信息,又要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
一、上网档案信息的需求预测
了解和预测上网档案信息的各种需求,是我们研究上网档案信息的管理方法、确定上网档案信息的范围和标准的前提。
上网档案信息的需求有:一是上网档案信息利用者的需求,这是档案信息上网的根本动因、出发点和最终目的。二是上网档案信息提供者的需求。三是档案信息上网的形式需求。四是上网档案信息的内容需求。
二、上网档案信息的管理方法
档案信息上网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对上网档案信息必须进行科学管理,才能真正使档案信息上网工作有效开展。上网档案信息的管理方法包括档案信息的上网管理、网页(网站)的正常维护、网络信息安全维护以及信息数据库的管理等方面。
1、档案信息的上网管理
档案信息的上网管理主要是指上网档案信息提供者从筛选档案信息上网到上网档案信息管理的全过程,包括档案信息上网管理的组织分工、人员配置、程序步骤等。
档案信息上网管理的组织分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建立领导机构,负责制订政策、计划、制度,组织协调整个档案信息上网工作以及对档案信息上网的鉴定与审批;二是明确档案信息网管机构,负责档案信息上网的行政管理与运作以及技术维护等;三是建立上网档案信息员网络,有效地组织起来,为档案信息上网提供最广泛的基础和支撑,形成具有较大覆盖面、多层次的档案信息网络管理“树”,使档案信息源源不断地提供上网。
档案信息上网管理的人员配置与要求包括:
一是领导机构成员应由单位负责人和与档案信息上网管理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以及网管机构负责人组成,在整体上应具有多方面的知识结构,包括政治、档案专业、现代管理、编辑出版、电子计算机专业等;
二是网管机构的工作包括行政事务、编辑、宣传培训、网站的维护与升级、后勤保障等; 三是上网档案信息员要求具备较高的文字表达能力、档案及其相关知识与研究能力等。
在档案信息上网管理过程中,应形成专门的《上网档案信息报送审批表》和《上网档案信息使用(修改)通知单》等,网管机构应建立《上网档案信息登记簿》和相关统计台帐。
档案信息上网管理的程序步骤:报送(由职能部门或信息员向网管机构报送上网档案信息)、审核(由网管机构初审后报送领导机构)、鉴定(由领导机构的有关专家对上网档案信息进行上网鉴定)、审批(领导机构负责人审定批准)、技术处理(由网管机构有关技术人员进行上网技术处理)、信息反馈(由网管机构将上网档案信息上网情况通知报送部门)。
2、上网档案信息数据的管理
上网档案信息数据的管理极其重要,包括上网档案信息数据的建库与入库、数据的维护检查、数据的取消和备份等。建库与入库。上网档案信息必须建立专门的、相对独立的数据库。上网档案信息数据必须采用标准数据交换格式,以便网络使用方便。上网档案信息入库(建库)的工作程序包括上网档案信息数据录入提交、登记核对、入库(建库)申报、审批、进库(建库)、链接(包括申报、审批、技术链接、核查)。档案馆的所有上网档案信息须由馆领导审查同意后,由网管负责人安排网络管理员发布到网上提供利用。
数据的安全维护。上网档案信息数据的安全维护就是应用通信安全技术和计算机安全技术等,对有关信息数据的安全技术进行结构设计、数据的日常维护和升级维护,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解决并报告情况、防患于未燃,确保上网档案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
数据的备份和撤销。为确保上网档案信息数据的安全,上网档案信息数据必须进行物理异地备份,防止数据库数据的丢失和损毁。备份有即时备份和定时备份两种。
上网档案信息数据库(或数据)撤销与上网档案信息数据入库入库(建库)一样要经过专门的工作程序,包括撤销上网档案信息数据库(数据)的汇总提交、登记核对、申报、审批、撤销链接、删除数据(含备份数据)。
三、上网档案鉴定工作
上网档案鉴定工作是指档案管理机构及其人员根据档案信息上网工作的需要,鉴别和判定档案内容是否可以上网发布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它既是档案信息上网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档案鉴定工作的一个新内容。档案信息内容广泛,其中不乏事关国家安全利益、经济利益、社会影响以及个人隐私等,在档案信息上网时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纠纷、危害和损失。一般来说,有关档案的信息上网发布,只要经过审批即可,而档案内容的上网发布还必须经过上网档案鉴定。
1、上网档案信息鉴定工作方法
上网档案信息鉴定工作方法主要包括上网档案信息鉴定的组织、原则、方式、程序等。
上网档案信息鉴定的组织主要是上网档案鉴定的责任机构、人员和机制相关。上网档案鉴定的责任机构主要包括档案馆档案鉴定工作领导(专家)小组和档案馆档案鉴定工作小组。一般有以下几种:相对独立的上网档案鉴定组织(专门进行上网档案鉴定的专家组织)、档案上网工作组织(由在档案上网工作领导组织中的专家负责上网档案鉴定)、档案鉴定组织(负责档案鉴定的领导或专家组织同时负责上网档案鉴定)、职能部门(明确某个一级内设职能机构负责上网档案鉴定)等。
上网档案鉴定人员是指档案馆负责档案上网鉴定的专、兼职人员。在档案馆实际开展上网档案鉴定工作中应有不同人才进行不同组合,才能更好发挥效能。
上网档案鉴定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制订上网档案鉴定工作计划、建立上网档案鉴定工作领导(专家)小组(负责上网档案鉴定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审核和监督)、建立上网档案鉴定工作小组(负责上网档案鉴定的具体业务工作。
上网档案信息鉴定原则是:上网档案鉴定工作必须遵循的总的方法和要求,就是从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出发,结合馆藏档案的实际情况,运用全面的、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判定档案的内容可否上网公布。
上网档案信息鉴定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直接鉴定法,就是逐件逐份地对档案的内容进行鉴定; 二是间接鉴定法,就是先利用文件级目录进行初步鉴定,然后在对照档案进行简单核对,对有疑问的再进行逐件鉴定。
上网档案信息鉴定工作程序主要由工作启动程序和具体鉴定程序两个具体操作程序组成。
工作启动程序主要包括:制订(修改)档案馆档案上网鉴定工作制度、确定(修改)档案馆档案上网鉴定的范围和标准、调查和了解上网鉴定档案的情况和数量、制定档案上网鉴定工作计划和安排、领导审批、组织上网档案的鉴定等。
具体鉴定程序主要包括:填单(鉴定人员从档案馆调阅档案或文件级目录,填写上网档案鉴定工作单)、初审(鉴定人员审阅档案内容或文件级目录,提出初步鉴定意见)、审核(部门或工作组领导、专家对初审结果进行审查,提出审核意见供领导审批)、审批(领导小组负责人或档案馆负责人对审核意见进行审定,确定是否批准)、移交(鉴定人员将上网档案鉴定工作单移送档案馆网管机构通知上网,同时归还调阅的档案或文件目录)。
信息资源建设 篇3
一、燕山大学概况
燕山大学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始建于1920年。1958年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型机械系及相关专业成建制迁至工业重镇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组建了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型机械学院。1960年独立办学,定名为东北重型机械学院。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1985年至1997年学校整体南迁秦皇岛市。1997年1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燕山大学。1998年,由原机械工业部划到河北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河北省管理为主。
学校占地面积5000余亩,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2700人,其中专职教师近1700人,教师中教授309人(含博士生导师101人),副教授363人。学校现设有18个学院和1个校管系,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近37000人。
学校现设有5个博士后流动站, 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5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专业;有1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0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专业, 14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领域和MPA、MBA专业学位授予权;有60个本科专业,已呈现出以工为主,文、理、经、管、法、教等多学科并举的学科格局。
学校设有5个国家重点学科和11个省级重点学科;有“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极端条件下机械结构和材料学”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轧制设备及成套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学校在重型机械成套设备研制、并联式机器人理论及技术、流体传动及电液伺服控制技术、精密塑性成型技术及设备、大型锻件热处理技术、大块非晶制备技术、亚稳材料科学与技术、工业自动化控制理论与技术等研究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1996年以来,学校连续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承担“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0余项。1999年,学校在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燕山大学科技园。2003年9月,燕山大学科技园被科技部、教育部批准为国家大学科技园,成为当时全国34家国家大学科技园之一。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合作,先后与英国、美国、加拿大、德国、俄罗斯、乌克兰、爱尔兰、韩国及日本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2007年8月,学校在美国托力多大学建立了分院——海外汉语教学中心(托力多学院),提高了学校的国际知名度,拓展了国际发展空间。
二、学校近年来信息化建设成就
20世纪90年代,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信息化浪潮的兴起,我国加快了信息化建设,2007年,河北省制订了《河北省教育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在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时代潮流中,燕山大学紧紧把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步伐,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对保障上下政令畅通和促进各项工作,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地位产生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1.建立健全组织结构,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信息化建设是高等院校一项基础的、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水平是学校形象和地位的重要标志,对提高学校的办公效率和办学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加强信息化建设的领导,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确保信息化建设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燕山大学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指导全校信息化建设,由一名副校长担任组长,成员由中层单位的主要领导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在校长办公室,指派专职秘书负责信息化建设的日常管理工作。
为了使信息化建设工作规范化、制度化、长期化,学校完善了有关规章制度,相继出台了《燕山大学主页建设与维护管理办法》,明确了学校主页制作的标准、主页的栏目和主要内容以及各部门在学校主页建设中的职责;制定了《燕山大学二级单位主页建设和维护管理办法》,对二级单位主页的建设维护情况制定了评分标准。燕山大学的信息化建设有了牢固的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2.加强网络基础建设,夯牢教育信息化平台
燕山大学校园网建设始于1997年,1998年正式投入使用,网络系统采用的是百兆以太网架构,校园网主干线路采用多模光纤敷设,基本覆盖了校内全部建筑,全校共接入计算机将近15000台。随着校园网络规模的急剧扩大和用户数量的增加,校园网络呈现出结构日趋复杂化、业务日趋综合化的发展趋势,校园网络系统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为此,学校于2007年投入近200万元进行校园网络的升级建设。校园网络升级建设严格遵循高性能、安全性、先进性、稳定性、扩展性、经济性等原则进行。网络建设目标是要形成一个覆盖范围广、高速、开放、多媒体的信息“高速公路”,使校园网在教学、科研、管理及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近3个月的建设,校园网络升级改造实现了以下目标:
(1)三个核心系统之间由原来百兆升级到万兆互连,实现网络由原来百兆升级到千兆。
(2)互联网教育网出口带宽由原来的百兆升级到155M,同时需要将原网关系统内核进行升级,提高对外通信能力。
(3)提高网络系统安全和管理能力。
(4)增加网络服务器和存储设备,优化调整校园网络基础服务系统,对学校邮件服务、域名服务、网站资源、音视频资源、教学和办公资源进行网络资源整合,提高校园网络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3.完善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数字化图书馆
为了实现资源整合共享,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学校图书馆采集了轧钢机械、锻压设备与工艺、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加工工艺、自动控制等优势传统特色学科丰富的科研成果及大量宝贵的文献资料,依托TPI平台,建设了集期刊论文、电子图书、会议论文、中外标准、行业专家和科技成果为一体的“重型机械数字图书馆”,该数据库具有明显的重型机械文献资源特色,沉淀着深厚的重型机械文化底蕴。目前该数据库已经投入使用,现有中文期刊论文32162篇,外文期刊论文5734篇,电子图书637种,会议论文7463篇,学位论文3000多篇,中外标准1714条,行业专家63人,科技成果9370篇。
在数据库资源的建设方面,我校图书馆依托学科特色,制定了“保证传统优势学科(即机械、材料等),倾斜重点学科(即电子、计算机等),兼顾新型学科(即信息、文法、外语等)”的数据库资源引进规则,并对各种类型、载体、学科资源的经费比例做了合理的划分。经过多年努力,我校图书馆已形成了以重型机械为特色、门类齐全的数据库体系。
2002年,我校图书馆受河北省教育厅委托,建立河北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采用联合购买的方式,汇集省内各高校资源进行共建共享,现有电子图书80余万册及大型期刊文献数据库包括重庆维普、Springer、WSN等,另外还有丰富的网上特色资源,目前河北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成员馆已达40多家。
4.打造部级科技查新站,建设CALIS河北省文献服务中心
燕山大学从2004年开始开展科技查新工作,一直着眼于资源数量、制度建设、人员配备等方面的建设,并对查新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积极筹备科技查新站资格的申请。自2006年9月起,教育部组织相关专家对我校科技查新申报材料进行评议和审阅,并于10月27日派科技查新考察组进行了实地考察评估,听取了我校申请教育部部级科技查新工作站资格认定工作汇报,从资源数量、制度建设、人员配备、查新质量等多方面对我校科技查新站进行了资质评估和认定。2007年3月,我校从58所申报查新站的高校中脱颖而出,正式获批教育部燕山大学工作站,成为第三批14所教育部部级科技查新站之一。 燕山大学部级科技查新站的成功获批,是对我校科技查新工作和查新资质的肯定,填补了冀东地区部级科技查新站的空白,我校也成为河北省首家拥有部级科技查新站的地方高校。
今后,燕山大学科技查新站将更好地为秦皇岛及周边地区的高校、企业,在科研课题立项、科技成果鉴定和奖励、专利申请、技术交易等方面提供客观评价依据,为解决我校教师盲目科研立项和重复立项提供便利条件,为促进我校科技成果和专利发明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目前,我校的科技查新业务正在不断拓展,发展了项目查新、专利查新和博士开题查新等多种形式,并开始面向高校和社会提供服务。
2005年6月,燕山大学通过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管理中心的审批,成为CALIS河北省文献信息服务中心,由我校图书馆具体承建,确立了我校图书馆在河北省高校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中的牵头地位。该中心是全国唯一一所非“211”高校承建的省中心。省中心成立以来,面向河北高校全面开展“CALIS河北省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各项工作,省中心调集人员,分别参加了“CALIS系统管理员第三期培训班”,“CALIS应用软件——统一检索系统的部署实施培训 ”,“CALIS应用软件部署实施——门户系统培训”和“CALIS西文期刊编目业务培训 ”。目前,各项工作正在顺利进行,开展的业务主要有统一检索、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联合目录等。
2006年,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委托教育部召开的“211工程”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专家验收会上,我校图书馆荣获“十五CALIS项目建设突出贡献奖”。
5.拓宽信息畅通渠道,优化信息资源环境
燕山大学除了重视学校校园网络建设外,还非常重视利用其他信息渠道,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信息传播中的应用和推广,搭建起全方位、立体的、多层次的信息畅通渠道。2007年4月,学校在办公楼显著位置安装了电子显示屏,将各种重要信息及时地传达给全校师生;设立了电子查询机,方便师生和外来客人了解学校概况和基本信息;配置了短信群发器,应用“短信通”软件系统,将学校重大活动和会议通知等重要信息及时传达给有关人员。燕山大学还积极推动办公信息化,在全校范围内推行了无纸化会议。学校还专门下发文件,决定首先从校长办公会开始,推行无纸化会议,以此逐步推行各种会议的无纸化。这样,既节约了纸张,也提高了会议效率。
燕山大学将信息化的建设成果推及到广大师生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实行和完善了校园一卡通系统,一卡通在校内食堂就餐、浴室洗澡、机房上机、图书借阅等各方面广泛使用,方便了广大师生的学习和生活,也使学校的管理更加规范。
6.利用教育信息化平台,促进各项工作提质提速
目前,燕山大学有近50个中层单位,每一个单位都建有自己的网站,形式上各具特色,内容上丰富多彩。为了调动全校师生对信息化建设的关注,调动建设网站、用好网站的积极性,2006年3月,学校开展了学校主页设计大赛和中层单位主页建设维护情况评比活动,全校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学校中层单位都非常重视网站建设,积极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推动信息化工作,促进各项工作提质提速。
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了适应本科教育的发展和学分制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燕山大学采用了现代化的教务管理手段,全面启动和实现教学管理计算机化与网络化。2004年9月,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建设了“燕山大学现代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本科教学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
“燕山大学现代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管理模式是以教务处为控制中心,对所涉及的所有数据进行集中的、统一的管理。其它部门(如各院、系)在教务主管部门的授权下可以对数据进行录入、修改、查询、统计、打印等操作。这样就将教务管理部门的绝大部分工作(如教学任务数据录入与变更、成绩管理、学籍管理、教材计划、学生选课、成绩录入与查询、课表查询、考试查询等)分解到各基层单位,从而能够及时、高效地进行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模型是以教学计划为中心,结合学生学籍数据、教师数据和教学资源数据自动生成开课数据、教材计划数据,并自动提交给学生进行选课、生成成绩录入清单、自动排课数据、考试安排数据及教学工作量统计数据。
燕山大学现有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近37000人,对如此大规模的学生进行管理是一个挑战。燕山大学坚持以学生为本,加大对学生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把学工处网站建设作为沟通学生的重要平台和渠道,及时在网上发布有关学生管理、就业等方面的相关信息,也通过网络途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并安排专人关注网上学生集中的各大论坛,时刻掌控学生思想动态;设立就业信息咨询室,配备计算机30余台,方便毕业生随时查询就业信息;引进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系统”,该系统涵盖了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人格类型和职业生涯阻碍因素四个方面的测评内容,能同时生成职业测评报告,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轻松地得到自己的职业测评报告,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等方面内容;建立全校学生自然情况信息数据库,方便了对学生的管理,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信息采集数据库,及时掌握困难学生情况,合理分配资源;使用河北省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管理系统,实现了贷款审批发放数据化管理,方便了数据汇总、统计、查询,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工作的透明度。
三、总结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教育部部长周济曾说过:“推进教育信息化不仅是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了建设“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这是继“985工程”、“211工程”、《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之后的又一项重大建设工程, 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势必对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信息资源建设 篇4
关键词:新信息环境,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
新信息环境的产生, 为图书馆建设提供新的发展方向, 促使信息资源的建设出现本质的改变, 优化资源配置, 保障信息资源处于网络化、数字化的建设空间, 进而实现各类信息资源的快速传递。信息环境下的资源信息不仅可以突破地域、时间的限制, 还可有效解决用户求知过程中的不同问题, 同时彰显信息图书馆资源的丰富和开放。
1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原则
目前高校读书群体的规模日益增加, 与此同时高校信息资源建设的过程中, 衍生出电子产物, 读者群体越来越偏重于电子产物, 为高校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创建发展途径[1]。因此,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必须以网络化、数字化和信息化为原则, 首先构建以网络为中心的图书馆信息资源环境, 保障信息资源处于统一的发展状态, 将更多的信息资源利用网络的形式展示给读者群体, 使其通过网络享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其次建设数字化的信息资源, 目前高校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基本都存在Web版, 不论是印刷型还是电子型的资源, 都可得到Web数字型优化;最后创设信息化的网络资源使用方法, 在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得到丰富建设的同时, 为其配备多样化的使用方法, 借助新信息环境的要求, 拓宽信息资源的使用途径, 为读者群体提供便捷、快速的阅读方法。
2 传统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的问题
传统高校图书馆在进行资源建设时, 同样存在较多问题, 主要体现在管理、建设方向、建设渠道以及资源体系方面, 导致信息资源建设出现综合性、多类型的问题[2]。例如:信息资源建设中的管理较为零散, 缺乏合适的管理手段, 而且其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盲目性, 极其不符合读者的需求;建设方向始终处于最传统的层次, 既无法保障建设方向的创新业无法保障建设方向的准确性;建设渠道较为单一和局限, 不能满足大规模读者群体的需求, 降低读者的积极性;传统高校图书馆在资源体系方面偏重于实体方式, 实体方式所能提供的资源和面对的群体范围极其有限, 由此导致部分读者因享受不到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而降低为图书馆的信任。
3 新信息环境中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途径
在新信息环境的要求下, 结合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 提出合理有效的信息建设途径:
3.1 利用网络手段提高信息资源建设的管理
高校图书馆主要提供三种类型的信息资源, 满足读者的需求, 传统印刷式、电子式以及网络式, 实质信息资源建设中更偏重于印刷式, 因此必须制定合理的信息资源建设管理手段, 在保障印刷式有效管理的基础上, 实现电子式与网络式资源的发展, 在信息资源建设的过程中, 引入信息资源管理体系, 便于清晰管理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 例如:通过管理体系, 图书馆管理人员可大致了解信息资源建设中各类文献的占据比例和动态发展, 进而有效制定文献购进规划, 满足读者需求, 同时管理人员还可在管理体系中, 规划文献的借还情况, 保障文献借还过程中, 可为读者提供阅读服务, 进而在文献闲置时期, 将其转化为电子式或网络式, 丰富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
3.2 根据读者群体的动态挖掘信息的资源建设
高校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为全体师生, 图书馆通过师生对信息资源的借阅情况即可发现信息资源的建设方向, 首先图书馆需根据读者的动态需求, 了解热门文献的类别, 大致熟悉读者群体的需求, 有目的实行信息资源建设, 为信息资源的建设提供指导性的规划[3]。例如:读者群体对科研类的文献需要量特别大, 高校图书馆在资源信息建设过程中, 可适当增加科研类文献的采购数量, 同时在采购过程中, 以多类型的文献资源为采购依据, 拓宽图书馆信息资源的规模, 定期组织调查人员对读者群体进行调查访问, 了解读者的心理需求, 确保文献供应的及时性。
3.3 采用跨区信息资源建设的方式保障信息来源渠道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最主要的是保障各类文献信息的来源, 传统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仅来源于高校内部, 缺乏与外界的联系, 但是实际信息资源在建设过程中, 必须建立合理的关系网, 利用网络实现各大高校信息资源的传输。例如:各大高校可建立跨区式的信息资源网络平台, 在集中管理的基础上实行分区策划, 保障各大高校之间能够在统一的平台内交流, 主要是对知识、文献以及信息资源进行交流、传递, 以互动的方式促进各大高校之间的沟通, 实现高校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借阅, 进而丰富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
3.4 构建以网络为中心的信息资源建设体系
在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过程中, 增设网络体系, 不仅可以保障信息资源使用的速率, 而且可满足读者的多项需求。例如:以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为中心, 建设信息资源网, 形成以网络为中心的资源库, 读者可利用不同设备访问资源网, 为读者创建更多信息资源使用的便捷途径, 保障读者随时随地可浏览图书馆的文献, 同时信息资源网的建设还可帮助读者实现网上预订、网上阅读以及网上浏览等, 既可以节约读者的搜索时间, 又可以提高阅读效率。
3结束语
图书信息资源建设是高校发展的主要内容, 一方面信息资源建设关系到高校知识、信息的发展, 另一方面关系到信息流通的速度, 很大程度上推进高校进步, 因此, 以新信息环境为背景, 构建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途径, 为高校学生提供庞大的信息资源库, 满足学生对知识信息的需求, 保障高校在社会发展中占据一定的地位。
参考文献
[1]付昕, 杨柏勤.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 (04) .
[2]韩爱萍, 曹安斌.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应遵循的原则及策略[J].内蒙古电大学刊, 2011 (06) .
医院信息建设建设考察报告 篇5
智慧医疗是以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为手段,通过技术上高度集成和应用上的深度整合,实现医疗卫生信息自我采集、自我总结、自我完善、自我管理、自我提高、达到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系统的医疗卫生信息共享最大化,并以此建立新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全面提升医疗卫生行政管理水平和服务群众水平。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构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加快推进智慧医疗建设,向社会提供优质高效智能的医疗服务,成为必然趋势。为此,集团公司领导对xxxx医院的信息化建设高度重视,并委四人于2018年6月19日前往北京、大庆等地的2家医院、2家软件公司总部进行考察。我们这次考察选择都是在医疗信息行业做的非常不错的公司及在信息化方面具有代表的医院。现将考察情况尽量客观的汇报如下:
首先、黄永镇副组长对xxxx医院的基本情况分别向本次考察学习的四家单位进行介绍。根据中国xxxx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战略规划,为满足员工及周边地区群众医疗保健需求,xxxx集团公司出资xx亿元,在公司职工医院基础上投资扩建一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新医院命名为“xxxx医院”。新医院位于xxxx城区,用地面积约105亩,建筑面积约22万平米,规划床位1000张。新医院将于2018年7月开工修建,计划在2020年上半年开业。xxxx医院战略目标是:xxxx第一、西南一流、全国知名;医院定位是:面向员工、服务xxxx、走向全国。为加快xxxx医院信息化建设步伐,适应医院建设发展和管理的需求,在临床服务、运营管理、患者服务、知识管理、后勤管理、区域协同、物联网运用等七个维度进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实现从信息化向智能化转变,最终建设成现代化的智慧型医院。希望两家软件公司从以下方面展开介绍;
1、贵公司的成功案例;
2、实地考察贵单位产品在医院信息化实际运用;
3、贵公司和其他医院的合作模式;
4、希望结合xxxx医院实际情况起草一份详实的信息化建设的方案。
一、北大医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2003年,北京大学和方正集团共同成立北大医疗产业集团,并着手筹建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项目,同年收购北大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以此为基础,成为一家集医疗医药于一身的健康产业集团。北大医疗产业集团是北京大学医学部的产学研平台,在国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产业的政策指引下,北大医疗产业集团紧密依托北京大学医学部,受益于北京大学顶级医教研体系、丰富的专家资源和医院管理经验。以及方正集团强大的资金实力和产业整合能力,积极参与公立医院改革,探索多元化办医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医疗产业集团之一。
产品经理魏勇通过区域卫生、智慧医院、互联网、医疗大数据四个方面讲述了该公司在信息系统的优势。全国有3000多家的卫生机构、200多家的三甲医院、全国百强医院中有10多家核心系统用的北大医信。并承建xxxx省卫计委管辖下200多家医疗机构电子病历云化存储。积极助力医院在电子病历评级、Himss评级、医院信息系统互联互通评级等相关服务。为xxxx医院提供3到5年信息化的规划。首先满足医院开业时基础信息系统搭建;其次在医院的系统评级目标下,规划建立相关业务系统;最后优化流程使得医院在患者服务、临床诊疗、运营管理、区域协同整体提升。
二、北京大学国际医院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座落在北京市昌平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的北京大学医疗城内,是北大医疗城的旗舰项目。医院以“建设国际一流医院,领跑医疗体制改革”为使命,由北京大学和方正集团共同投资兴建,性质为非营利性综合医院。作为北大医学部第九家附属医院,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在医疗、教学和科研方面得到了北京大学医学部及其附属医院系统的大力支持,并力图整合资源,传承和创新北医系统的学科优势,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与就医环境,满足民众日益提高的医疗服务需求,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医院管理模式与标准。医院总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总投资45亿元人民币,核准床位1800张,设有60余个医疗临床和医技科室,将是国内医院信息系统最早达到HIMSS(美国医疗信息和管理系统学会)7级的医院之一。医院设备设施先进、技术领先。患者在这里可以得到高素质医护团队充满人文关怀的多学科诊疗服务,并享受优质的医疗就诊环境。作为北京大学和北大医学部的医、教、研平台,国际医院拥有6层用于教学和科研的建筑及3252平方米的核心研究实验室,将在医疗临床与创新研究间搭建桥梁,同时也为医疗行业培养下一代国际化的领导者和储备人才。国际医院信息中心王丽副主任首先对xxxx医院考察组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其次非常认可北大医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医疗软件及技术团队。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投资2.4亿元建设信息化,目前拥有的230多个子系统,由北大医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北京市第一人民医院集成整合、运行稳定后平移到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再次希望两家医院能在远程医疗、医护培训、人才培养、医疗信息共享等多方面进行合作。最后建议xxxx医院在信息化建设中;
1、统一规化、分期实施。医院信息化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不可能一次性部署完毕。后期会根据重点学科、特色专科、科研项目进行定向研发。
2、寻求一家资质齐全、技术力量雄厚的国内优秀的医疗软件集成商进行合作。
3、以电子病历评级、himss评级、互联互通评级为目标,促进医院信息化的建设(简称以评促建)。
三、北京联想智慧医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联想智慧医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 2016 年,是联想创投集团旗下专注于医疗信息化的独资子公司。联想智慧医疗在公司成立之前,已经在联想集团内部孕育孵化了三年时间,在医院信息化领域与战略合作伙伴温医一院共同打造了全新的“温一模式”。全新独 立的联想智慧医疗将定位于向医疗机构提供基于全新医院管理理念开发的联想智慧医疗整体解决方案。除了联想智慧医疗直接提供的产品及服务外,公司还与母公司联想集团的业务有紧密的结合。本着“以病人为中心”的信息化建设理念,针对不同医疗机构的个性化需求与业务实际情况,联想提供为客户量身定制的一站式医疗 IT 解决方案,助力各级医疗机构实现业务流程的优化和再造,解决诊疗资源配置不均衡、利用率不高等问题,改善医患关系、缓解看病难的问题。联想智慧医疗致力于将最优秀的解决方案提供给更多医疗机构,提升中国智慧医疗水平,为患者创造更佳的医疗新体验。
联想智慧医疗交付与实施部经理崔立兵通过以下方面概述联想在智慧医疗行业;
1、联想智慧医疗发展历程,2013年联想集团内部创业项目孵化。2014年开始智慧医院产品研发。2015年在医院信息化领域与战略合作伙伴温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同打造了全国知名的“温一模式”。收入42亿,同比增加19.28%,门诊406万,同比增加18.5%,住院13.9万,同比增加17.5%,超过1300家医院,15000人次参观,获得亚洲医院管理奖、医院科技创新奖、智慧医院品牌。2016年正式从联想拆分成为联想创投旗下战略性发展业务。2017年东北、云南智慧医院标杆。2018年大型三甲医院标杆建设,区域卫生平台协同建设,医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AI。
2、联想作为技术支持联合医慧科技、曼茶罗软件及13家医院参与国家卫健委《智慧医院评价体系》项目。制定《智慧医院评价指标体系》、《智慧医院国家标准》、《智慧医院建设指南》。
3、医院信息化建设基础系统四个核心体系。3.1账号体系;患者主索引、电子就诊卡、绑定社保卡、实名认证。3.2预约体系;全渠道预约、精准到分钟、全场景预约、全号源预约。3.3支付体系;全渠道支付平台、支持商保接入、诊间支付、全移动支付。3.4数据互通体系;就诊记录连续性、数据代替人跑、实现过程管理、医疗业务闭环。
4、医院信息化基础系统建设的亮点;4.1立体多渠道预约模式,缩短患者候诊等候。4.2诊间结算模式,减少患者多次往返排队缴费。4.3全功能自助机全面应用,提升服务能力,改善就医体验。4.4护士站床旁结算模式,入院出院护士站办理,病人少跑路。4.5开放性预存缴费平台,现金、银行卡、支付宝、微信、闪付。
5、医院信息化阶段案例说明;5.1基础核心业务系统。云南、大庆,通过信息化建设,进行流程再造,大幅改善患者就医体验,获得国家健卫及媒体多次奖项和提名表扬。5.2信息平台及大数据基础应用。河北,在完成第一阶段基础上,建设信息平台、集中解决数据孤岛,实现互联互通和医疗业务闭环,达到电子病历6级、互联互通4级、HIMSS6/HIMSS7的目标。5.3 CDSS、人工智能&区域大数据中心和医联体整体方案。根据国家“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行动目标,结合一、二阶段建设成果,在区域大数据中心、分级诊疗、医联体、人工智能等方面纵深打造新的标杆。
四、大庆龙南医院
大庆龙南医院地处石油、石化企业中心区域,始建于1997年,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三级甲等医院,现有4个成员医院(乘风医院、东海医院、让北医院、五官医院)组成。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开放床位900余张,共设34个病区,46个临床科室,年门诊量110万余人次。历经21年的建设,大庆龙南医院用深圳速度,诠释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奇迹。
医院信息中心王维主任介绍到大庆龙南医院以黑龙江省实施新一轮改善医疗服务3年行动计划为依据建设智慧医疗。考察组先后5次到访温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并进驻相应科室深入学习。龙南医院一期信息化(2015--2017年)投入2000万与联想智慧医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进行智慧医疗建设。目前就医环境大幅改善、患者满意度逐年提高。获得“2017全国改善医疗服务优秀医院管理者”的医院。并参与起草《黑龙江省智慧医院建设指南》。二期信息化(2018--2020年)预算收入1800万进行智慧医院建设。以电子病历评级、HIMSS评级、互联互通评级为目标进行展开。三期主要以医疗大数据挖掘为目标进行投入建设。大庆龙南医院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与xxxx医院有着企业开办非营利性综合医院的相同性质。可以通过多方面的交流学习促进两家医院共同发展。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多个软件厂家、硬件厂家推诿扯皮的事情时有发生,建议xxxx医院在信息化建设中;
1、初期甄选优质的系统集成商尤为重要。
2、做好与当地社会保障局及其软件厂商协调医保病人适时结算接口工作。
西部地区信息资源建设的后发劣势 篇6
[关键词]信息资源后发优势西部地区后发劣势
在我国西部地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中,人们一般都比较关注其未来发展中潜在的“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的总结和发掘,对自身存在的“后发劣势”问题谈的较少或者基本没有涉及。而我国目前西部地区信息资源建设并不尽人意,因此,重新审视以往的资源观特别是如何理解其“后发劣势“将对我国西部地区信息资源建设将起到有益的促进作用。
一、西部信息资源开发“后发劣势”发展观的一般描述
后发劣势这一概念是美国经济学家沃森提出来的。其基本含义是说,落后国家由于发展比较晚,所以有很多东西可以模仿发达国家,而模仿有制度模仿和技术模仿两种形式,落后国家由于模仿的空间很大,所以可以在没有好的制度的条件下,通过对发达国家技术和管理模式的模仿,取得发达国家必须在一定制度条件下才能取得的成就。但是,落后国家用技术模仿取代制度模仿,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取得非常好的发展,但是会给长期的发展留下许多隐患,甚至长期发展可能失败。
由于后发优势的存在,西部地区可以在借鉴发达地区信息资源建设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取长补短,充分利用后发优势更快更好地发展自己。但后发优势是相对落后在积极意义层面上的理解,是一种潜在优势,并非落后地区实际拥有的优势。它只是为落后地区加速发展提供了可能,而非必然。如果不能正确识别和把握潜在的后发优势,一味地引进、模仿,将可能陷入“后发陷阱”,长期依赖、受制于外部世界。因此,认识和克服西部大开发的后发劣势,是我们理性选择西部大开发信息资源开发战略的重要策略,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西部地区的后发劣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制转型缓慢,形成后发的体制劣势
我们应当看到,西部在体制转型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西部地区市场经济的体制还没有完全确立,计划经济的色彩仍相当浓厚。各级各类信息产业及信息服务机构主体仍是国有为主,自主化程度不高,公共性的信息服务与商业性的信息服务业务不分,没有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单一的国有体制有着很高的体制成本,运作低效,这些都不利于扩大再生产和产业化发展。从信息服务市场发展看,多数企业还处于初级竞争阶段,还不懂得利用信息工具回避风险,大部分企事业单位还没有形成花钱买信息的观念与习惯,这使得许多信息服务企业没有足够维持生存的用户数目。在信息化建设上,本来就不大信息市场,由于行政隶属的原因,存在各方的利益分割,致使西部地区的信息资源的开发各自为政、重复建设,信息政策不配套,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客观上造成了网络分割壁垒和资源垄断.
同时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方面进展缓慢,限制了人才向西部的流动。这些制度的障碍,是西部开发过程中最大的后发劣势。因此,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必须把改革旧体制、形成新体制视为重要工作来抓。
2.历史与文化传统习惯势力强大,思想观念落后
正统的信息资源观,对于发达地区而言是合适的,但对于西部地区来说,则并合适,这是因为长期以来,西部地区由于封闭自守,知足常乐的经济化观念其影响和作用远远超过东部发达地区,观念的落后成为制约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因素。“等、靠、要” 等保守依赖思想。严重地影响着西部地区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有的人甚至还认为,信息资源建设是经济发展以后才能实施的。信息化发展就是在图书馆摆上几十台计算机,能够上网聊天。致使投入机制不灵活, 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设备利用率不高, 资源共享和校际交流不足。“肥水不流外人田” 的保守思想还导致各信息机构在信息资源建设方面自成体系,搞“大而全”、“小而全” 的现象比较普遍,分工与协作程度弱化不利于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实施规模信息效益。在信息资源的建设中,在观念上往往把制度看成终极目标,而不仅仅是一种手段,从而造成了管理者的长官意识专权,使一些技术引进或束之高阁,或形同虚设。出现了可用信息不足和有价值信息闲置并存的局面。
3.人口增长过快,高素质人才缺乏,人力资源状况不佳的劣势
人才是信息资源开发战略的根本, 要加快西部地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关键是造就一大批信息人才。但从西部现实的人口素质状况来看,西部地区人口总量虽然远远小于东部,但西部人口的增长是非常快的。人口的过速增长,也必将导致人均资源的相对紧张,生存、生活质量的下降,也必将影响经济的发展速度,从而导致贫困的恶性循环。在西部地区文盲比例大大高于全国水平,如云南为25.48%、贵州为28.98%、甘肃为28.65%。另外,用人机制的不健全而导致的人才外流已是不争的事实,据统计,西部地区12个省市每年毕业的大专院校的学生中,有90%的研究生和70%的毕业生都流向了外地特别是东部地区,这就造成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是本地区的人才不断外流得不到应有回报的尴尬局面。事实上,人力资本缺乏是制约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也是东西部地区信息差距不断拉大的重要原因。
4.长期生活贫苦,东西部收入水平悬殊巨大
西部地区地广人稀,自然环境、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经济不发达,生活贫困,儿童失学和辍学率高,文盲和半文盲也都集中在我国西部地区。由此,解决温饱脱贫致富就成了西部地区各级政府的艰巨任务。信息基础建设难以摆上议事日程,使越贫困信息越落后的恶性循环长期得不到解决,信息闭塞已经成为西部地区发展的瓶颈之一。此外,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不仅降低了人们的信息需求欲望,也削弱了信息供给能力。从地区发展来看,2005年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占全国GDP的比重分别为60%、24%和16%,并且差距在扩大,人均GDP东部高出全国平均水准58%、而中部和西部不到全国平均水准的70%和55%;这构成了西部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和速度不强,信息资源建设薄弱的主要原因。
二、发挥后发优势,克服后发劣势,实现西部信息资源建设大飞跃
根据以上的分析,由于后发劣势的存在,要实现西部信息资源建设更快的发展,赶超东部,并使之后来居上,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必须充分认识、分析其后发劣势,并有效地加以利用。
要有一个稳定的制度和开明的政策环境,以及正确并适时灵活的发展战略。这就要求政府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解放思想,不死守自身的所谓比较优势,而应积极主动地挖潜开发后发优势,在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上做文章、下功夫,利用產权制度来调配社会不同主体之间的服务关系,即保证信息的畅通,最大限度地推动信息资源的有效流动和利用。将信息生产者和所有者的利益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考虑。
在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的过程中,还应当把对外学习转变成内在的创新能力上。因为后发优势中的技术学习和制度学习存在一种边际报酬递减的倾向,无论学习来的技术还是制度都是外在的,如果不注意转化为内在的创新能力,后发利益将递减为零。因此,从西部地区的实际出发,信息资源建设必须要有经营理念,西部地区应该集中力量,积极寻找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投资方,通过市场机制筹措经费,提高信息资源开发能力,共同研制和开发一系列的特色数据库和书刊最利于发展“西部特色经济”。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已形成了全球性的市场运作机制。一方面,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经济互补日益增强;另一方面,“特色经济”愈来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实力,西部经济要从根本上提高市场竞争实力,必须在西部特有优势方面大做文章,这就需要系统、全面、及时地了解和掌握有关“特色经济”领域的最新信息,这就需要完善与之相适应的专门的数据库体系和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同时,还要积极挖掘因特网的经营潜力,把特色数据库和电子书刊的研制开发与销售经营等与因特网技术应用结合起来,惟有这样,才能激活资本、技术和人才的后发优势,加快信息资源开发和建设的速度。
参考文献:
[1]陈龙华:我国西部地区信息资源建设定量分析.中国图书馆学报[J],2003(9)
[2]朱刚:论电子信息资源的特点与利用.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J],2006(1)
[3]徐仁杏:国外电子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可借鉴性.呼兰师专学报[J],2000(11)
[4]国家统计局编.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5]王贵彬:西部地区信息产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图书与情报[J],2000(4)
[6]邓曦东:论西部大开发的后发优势.湖北社会科学[J],2004.6
信息资源建设 篇7
信息化作是解决目前企业出现的问题的有效途径在电力行业已经达成共识。信息化已成为不少电力企业的一项基本战略。利用信息技术来解决上述这些热点问题是电力企业义不容辞的工作和任务,迅速变化的环境对电力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K公司信息化建设分三个阶段完成,分别为:信息资源规划与重点专项应用建设阶段;以集成应用为主、全面应用推进阶段;综合决策应用建设阶段及各信息系统集成阶段。
1 K公司信息化目标
K公司是一家大型电力公司,在全国各地有一定数量的分公司和子公司,公司急需进行信息化改造。
1)基于对公司业务体系的分析,构建集团整体的信息资源模型体系,实现对集团、分/子公司和发电企业的人、财、物、信息等所有经营资源的记录和描述。
2)构建集团统一的信息资源技术架构,支持信息资源的利用与管理;建立统一的数据结构和信息平台,对数据进行统一的管理,满足不同应用系统的数据要求,满足公司的信息整合要求。
3)建立集团统一的信息资源编码体系,实施集团统一的信息编码,实现信息的唯一性、同一性,避免数出多源、信息失真、信息缺失,实现信息共享,支持协同工作、综合分析。
所以,K公司需要对信息资源进行规划,全面、系统的审视集团信息资源,构建信息资源的模型体系,建立统一的信息编码体系,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实现集团范围的信息共享与整合,以满足集团对信息综合利用的需求。对各个信息系统进行整合
2 信息资源规划和信息系统设计
K公司信息系统根据电力行业生产的特点,将信息系统根据电力企业业务分为四大支撑体系。建设支撑系统主要为工程建设管理系统;生产支撑系统包括生产管理系统和生产调度管理系统;经营支撑系统主要包括燃料管理、物资管理、营销管理系统,支撑公司系统发电主业的燃料、物资、营销管理;管理支撑系统包括财务管理系统、资金结算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计划与统计系统、企业绩效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协同办公系统包括办公自动化、远程办公、视频会议、档案管理系统;企业信息门户内部信息门户和外部信息门户。系统用户通过综合的接入渠道接入,并通过身份认证,按照给定权限访问各应用系统。各应用系统与后台的数据库、数据仓库连接,为业务与管理提供全面的支持。本节将对各应用系统的内容进行阐述。根据公司的业务情况对信息系统功能模块结构如图1所示。
2.1 建设支撑系统
K公司建设支撑系统主要指工程建设管理系统。K公司工程建设管理涉及到集团内部的四层主体(集团工程部、分/子公司、项目公司、工程建设管理分公司)和外部的设计机构、工程公司、监理单位、设备制造安装单位,项目管理复杂,信息交互多。支持公司建设项目的管理,包括新建火电项目、水电项目、核电项目的项目开发、项目建设,以及技改工程项目、燃机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建设管理系统面向工程建设项目,以项目管理实施机构(工程建设分公司)为主体,贯通公司本部管理部门、分/子公司、项目公司,同时对项目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开放,对设备生产、安装、调试单位等外部单位开放,成为项目相关参与者信息交互的平台、集团管理部门监督管理的工具。
工程建设管理系统的功能有工程建设安全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工程造价管理;投资与资金管理;设计管理;设备管理;采购招标管理;项目审批管理;合同管理;工程档案(图纸、文档、标准等)管理;综合查询;统计分析等。
2.2 生产支撑系统
生产支撑系统建设的目的是建立安全生产的有效管理监督机制、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建立集团生产调度管理体系,加强设备管理、提高设备健康水平、提高生产可靠性、降低维修维护成本,加强生产技术管理。生产支撑系统主要支持K公司的生产管理活动,包括生产调度管理、安全管理、运行管理、设备管理、技术监督、可靠性管理以及环保管理、节能管理等。
生产支撑系统根据公司在生产管理上的三级管理体制和“分级管理、越级监督”的特点而建设。公司总部对各发电企业的安全生产、运行、设备、可靠性、节能、环保等进行统一管理,实行“分层管理、分级负责、上下贯通、协调一致”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分、子公司对所属区域内的发电企业生产安全、运行、设备、可靠性、节能、环保管理等进行协调、指导、监督和管理。基层企业负责对本企业安全生产实行全面管理。发电运行分公司、区域检修公司承担专业的运行、检修职能。生产支撑系统建设应以公司发电运行、检修的专业化、集约化管理模式为出发点,公司新建电厂的发电运行以运行分公司为管理主体,公司的检修工作由区域检修公司承担。具体有以下一些子系统。
生产支撑系统的功能有:生产调度管理系统、运行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安全管理系统、生产技术管理系统。建设集团统一的生产技术管理系统,为集团技术监督、可靠性管理、节能管理、环保管理的提供支持手段,提高集团生产管理的及时性与效率。
2.3 经营支撑系统
经营支撑系统主要包括燃料管理、物资管理、营销管理系统,支撑公司系统发电主业的燃料、物资、营销管理。燃料、物资、营销管理系统覆盖公司三级机构,对于相关产业的企业,如煤炭企业、环保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可根据行业和企业特点建设相应的专业系统,通过应用接口与公司系统建立连接。如燃料管理系统是适应公司在燃料管理方面的专业化、集约化管理模式,为保证电力生产的燃料供应、控制燃料成本提供支持。建设公司统一的燃料管理系统,包含公司本部、区域燃料公司、区域分/子公司、基层发电企业燃料管理在内的统一的燃料管理系统。同时,燃料管理系统需与财务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建立联系,形成公司财务、物流集成化系统,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统一。它的功能有燃料计划管理;燃料采购合同管理;燃料收耗存管理;燃料市场信息查询;燃料运输运力查询;燃料生产、调运管理;燃料质量验收管理;燃料成本管理等。
2.4 管理支撑系统
管理支撑系统主要对集团的综合计划、财务、资金、人力资源等支持性管理活动提供支持。根据公司三级组织和管理特点,管理支撑系统应覆盖公司三级机构。管理支撑系统建设的目的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公司上下贯通、横向渗透的管理渠道,提高管理效率与效益,促进集团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强K公司的竞争能力、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管理支撑系统主要功能有财务管理系统、、资金结算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计划与统计系统、资本市场与股权管理系统、监察审计系统、科技管理系统、企业绩效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如财务管理系统的功能有预算管理;资产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现金管理;成本费用;应收应付;燃料管理;销售管理;物料管理;投资管理;税务管理等。
2.5 协同办公系统
K公司协同办公系统包括集团办公自动化系统、远程移动办公系统、视频会议系统、档案管理系统。
1)办公自动化系统,适应于公司本部、区域分/子公司、新建电厂组织机构设置精干化的特点,为了便于集团办公效率的提高及各级机构之间建立流畅的文件流转渠道,建立集团化办公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引入工作流技术,提供对办公管理流程的客户化定制。
2)远程移动办公,公司的资产遍布全国各地,公司本部领导、员工经常出差在外,每人承担的工作都具有不可替代性,为了便于领导、员工出差的情况下仍能处理职责内的相关工作,而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建设远程移动办公系统。
3)视频会议系统,建设集团视频会议系统,以公司本部为中心点,以各二级单位为分中心,建立起集团会议、交流的辅助工具。
4)档案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的目标是建立集团“数字档案馆”。
2.6 企业信息门户
企业信息门户作为连接企业内、外部各种资源与各类群体的桥梁,为企业员工提供信息发布与共享的平台,连接原有的各信息孤岛,使信息的沟通变得更主动更有条理;对于企业的商业伙伴与客户,企业信息门户提供了一个使他们能方便及时地了解企业的窗口。当前,企业信息门户为企业所提供的价值已远远超过传统意义上的企业网站。基于K公司信息化需求分析和K公司业务、管理、组织设置的特点,K公司企业信息门户平台的建设内容将包括提供信息展现与交流的内、外部信息门户和提供信息管理等方面。
1)外部信息门户,主要为K公司的合作伙伴、客户、外部用户提供了解K公司的窗口与交流的渠道,具体内容包括外部网站,建立与完善公司外网,对外发布K公司的企业概况,对外公布的公司新闻、公司动态,以及专题介绍。
2)内部信息门户,主要为K公司各级机构、各个部门提供信息发布与共享的平台,包括内部网站,在企业内部发布公司新闻、动态、通知、公共信息,建立信息专栏等,包括公司信息发布、部门信息发布;知识管理系统,建立K公司统一、集中的知识管理系统,提供对工程建设、发电运行、核电工程建设、核电运行、生产技术的知识管理,提供对法律信息、政策信息的管理等。
3)信息管理,K公司企业信息门户将企业的各种应用和数据集成到一个信息管理平台上,以统一的用户界面提供给集团内各级机构的用户内部和外部用户使用浏览器就得到自己需要的数据、分析报表及业务决策支持信息。
K公司信息门户平台在信息管理上须具备的功能包括:统一的信息访问渠道、用户身份认证、用户权限管理、统一用户管理,单点登录、信息集成、应用集成、竞争情报管理、内容管理、搜索和处理各种格式的文档、个性化的应用服务。企业信息门户根据用户的权限,提供相应的应用,实现个性化应用服务。
3 信息系统应用集成
K公司实行集团化管理,为加强集团资源、信息的整合,加强管理、提高效率,应用系统应按集成化的目标与思路建设,包括信息集成、系统集成与业务集成。为此,应考虑应用系统的集成关系。
在大型企业应用系统建设中,通常有两种应用系统构建模式——集成化方案与最佳组合方案。集成化方案是一个企业的主体应用系统都采用一个软件供应商的解决方案(如包含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设备资产管理、项目管理等),由其提供一套集成化的应用系统方案,实现企业业务、管理系统;最佳组合方案是企业在各个业务领域(如设备管理、燃料管理、物资管理、发电企业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的应用系统建设中都采用本领域最佳的方案,将各业务领域的系统组合在一起,实现企业整体的应用系统建设。
集成化方案由于采用相同的平台、系统间整合化、一体化程度高,所以集成性强、效果较好;最佳组合方案由于采用的平台不同、系统开发方各异,所以整体性差、容易造成系统孤立。
对于业务紧密度高、具有行业共性的、软件供应商有相应解决方案的应用系统采用集成化应用,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资管理系统,集成化方案将能实现系统集成和业务集成,达到较好的业务整合,实现业务协同。对于企业业务与管理模式具有特殊性、集成化方案不能提供的应用系统采用专项应用系统,包括生产调度管理、燃料管理、运行管理、工程建设管理、集团协同办公系统等,专项应用根据需要通过集成平台(应用服务器、EAI平台)实现与其他应用的信息集成或系统集成。
4 结束语
K公司需要一套切实可行的信息化规划来指导其信息化建设,因此,在当前形势下研究K公司的信息化资源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K公司信息化体制方面的原因,其内部在信息化组织、管理流程等方面均存在不足之处,在信息资源规划的同时要对各信息系统进行集成,实现信息系统资源共享,提高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1]林韩.电力企业一体化信息集成平台的研究与实践[J].电力信息化,2007(10):66-69.
[2]赵永彬,丛培贤.信息资源整合集成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电力信息化,2007(10):74-77.
[3]黎曦.电力企业信息集成平台中的数据集成模型研究[J].电力信息化,2007(10):81-84.
[4]王国梁.企业级统一信息平台的构建及开发[J].电力信息化,2007(9):67-69.
[5]刘俊瀛.火电厂信息资源整合与开发[J].电力信息化,2007(9):70-73.
[6]赵建华,何锐.银南供电局管理信息系统整合[J].电力信息化,2007(9):74-75.
信息资源建设 篇8
一、数字环境下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变化发展
1. 传统性文献信息资源的变化发展。
就公共图书馆来看, 纸质书籍、报纸、杂志仍然是最主要的信息资源, 仍然是教学资料、知识获取的主要途径。所以, 在数字环境下, 传统文献信息资源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 它是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 数字环境给传统信息资源带来了变化和发展, 为传统的信息资源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第一, 促进管理服务手段的现代化。数字化技术的出现给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管理和服务带来了变革, 使管理和服务变得更加方便。调查显示, 通常情况下, 传统印刷文献资源的利用率只有40%, 较高的也只能达到70%, 而将数字技术运用到文献资源的管理中, 能够有效地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 提高管理水平。此外, 还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建立自动化管理系统, 使其具有网络信息技术服务功能, 从而将文献的类别、目录、条形码、内容提要、检索等变成信息化和自动化。从而使信息资源的管理和使用变得更加快捷方便, 数字化技术准确无误, 更加有利于文献资源的管理和服务。第二, 使信息资源的查阅更加方便。数字技术在公共图书馆的运用能够使信息资源的查阅变得更加方便。可以根据学科建设的特点和专业使用的要求, 运用数字化技术, 对传统文献资源进行分类, 对专业信息进行录入、整理和加工。第三, 方便读者对信息资源的获取。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使读者获取信息资源变得更加方便。公共图书馆为了满足读者的需要, 在对传统的印刷文献资源进行建设的时候, 可以对原有的信息资源进行规范和整理, 建立电子信息栏目。
2. 数字环境下信息资源多元化的拓展。
数字技术给传统信息资源带来了变革和发展, 它使信息资源的存储、流动、获取、管理、服务等发生了变化, 也改变了信息资源的存储方式, 将公共图书馆原来单一的印刷文献资源转变为实体信息资源和虚拟信息资源相结合的多元并存的形式,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信息资源数字化。在资源建设数字化的背景下, 传统印刷文献资源进行了数字化转换, 通过录入的方式使其成为电子信息资源, 这样既减少了存储空间, 又方便了信息资源的存储。此外, 为了方便读者对图书信息资源的检索和查阅, 这些资源还可以建成数目数据库形式。第二, 阅读方式多样化。在数字环境下, 信息资源的阅读方式进一步多样化, 可以采用多媒体对信息资源进行阅读, 如电子文献数据库、电子期刊数据库、多媒体图像数据库等等。第三, 信息传播快捷化。在数字环境下, 信息资源能够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于网络节点中, 并可以借助互联网进行传播, 它的形式多种多样, 内容无限丰富, 且成本低廉, 实效性强, 传播快捷, 能够为读者提供快捷的网上信息服务, 大大方便了读者信息资源的获取。第四, 信息资源共享。在数字环境下, 可以计算机为媒介, 采用存储技术对经过数字化处理的信息资源进行存储, 并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对信息资源的传播和共享, 还可以借助数字化技术, 实现不同公共图书馆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
二、数字环境下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变化发展
1. 信息资源数字化。
在公共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中, 电子文献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并呈上升趋势, 同时以光盘和网络发布的信息资源也越来越多, 更加方便人们获取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的数字化, 给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带来了变化, 服务重点逐步转向了对网上读者服务, 尽可能采取措施给网上读者提供更好更优质的信息服务。
2. 信息传输网络化。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公共图书馆的信息服务, 传统的在固定地点向读者提供纸质文献资源服务的模式被打破, 网路信息传递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这种优越性越来越吸引更多的读者。公共图书馆则迫切需要改变传统的信息服务模式, 以适应信息传输网络化的要求。
3. 信息需求社会化。
在数字环境下, 信息交流日益广泛, 也变得越来越方便, 信息需求的开放程度不断增加, 公共图书馆信息需求的读者逐渐向社会信息需求的模式转变。为了应对信息需求社会化的挑战, 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公共图书馆可以组织读者访问数字化图书馆和信息数据库, 也可以通过网络向读者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数字化知识内容。
4. 信息服务现代化。
现代化的信息服务是一种以计算机、现代通讯技术为先导的全新的信息服务方式, 它为公共图书馆开展网上服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计算机网络为读者提供各种功能强大、使用方便、操作灵活的检索工具, 为读者检索和使用各种网上数据资源提供了方便。在数字环境下, 信息服务现代化主要表现为服务模式的变化与发展:服务对象进一步扩大、服务内容进一步深化、服务手段更趋先进、服务人员角色逐渐转变、服务评估浮出水面。公共图书馆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运用计算机技术有效地开展网上服务, 使公共图书馆更好地服务读者, 不断跟上信息服务现代化的步伐。
三、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的策略与思考
1. 加强软件硬件设施建设。
这是做好数字环境下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第一步, 只有这样, 才能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创造物质条件。具体的措施可以是:完善局域网各项设施建设、装备好多媒体视听设施、建立电子阅览室、加强信息资源管理等, 只有这样才能使公共图书馆更好地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此外, 还要加强网络资源建设, 尤其是重视特色资源库的开发和建设, 不断丰富网络资源的种类, 不断满足读者的需求。
2. 提高图书馆馆员素质。
公共图书馆馆员需要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较强的业务技能, 从而在数字化环境下更好地为读者提供各项服务。现实中, 很多馆员的业务素质不高, 知识水平较低, 这制约了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开展。因此, 有必要提高图书馆馆员的素质, 使他们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知识和网络技术, 适应数字环境下信息服务的需求。数字环境下, 公共图书馆馆员既是网络专家, 又是信息咨询专家, 他们能够帮助读者快速地找到所需要的资源, 实现信息资源的快速检索与查询。此外, 公共图书馆馆员还应当具有开发信息资源的能力, 能够根据读者的需求, 为读者提供增值服务。公共图书馆馆员还应当是信息咨询和信息管理方面的专家, 应当具有广阔的知识面, 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 较高的知识分析能力和知识评价能力。
3. 促进信息资源共享。
数字环境下, 信息资源没有地域限制, 信息资源的交流变得更加方便, 从而为信息共享创造了条件。公共图书馆在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前提下, 需要积极推动信息资源共享。一方面, 通过互联网积极运用数据库资源, 将自己融入资源共享的环境之中, 不断丰富自己的数据库资源, 创造最佳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信息资源利用环境。另一方面, 加强自身特色数据库的建设, 为公共图书馆之间的共享提供信息资源, 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读者, 服务于社会。
4. 开展多元化的贴近读者的信息服务。
第一, 开展读者教育服务。馆员在做好公共图书馆咨询服务的基础上, 需要开展对读者的教育服务, 着重加强对读者的咨询指导, 让读者知道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的所在位置, 并采用何种方式快速地获取这些信息资源。开展读者教育服务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比如对读者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开展专题讲座和培训等, 还可以通过互联网介绍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使用方法, 让读者了解信息资源的使用方法, 提高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第二, 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由于公共图书馆针对的是不同的读者群, 而这些读者群的需求不一样。即使是同一读者群, 不同读者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 因此, 有必要根据不同读者的需求, 开展个性化服务, 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第三, 开展检索式信息服务。检索式信息服务不但可以提高信息检索的效率, 还可以在信息检索的引导下, 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第四, 开展互动式信息服务。互动式信息服务包括网上文献预约、续借、催还、传递等, 它为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提供了崭新的模式。第五, 开展查询式信息服务。主要包括公共图书馆电子公告、读者意见、读者建议、读者指南等, 查询式信息服务既方便读者获取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 又能够吸引更多的读者访问公共图书馆, 因而该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而言之, 数字化是公共图书馆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 我们要在数字环境下加强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 做好信息服务工作, 以适应新形势的需求, 不断满足读者的需要, 不断推动公共图书馆各项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摘要:为了应对数字化给信息服务带来的挑战, 更好地服务读者, 在未来的工作中, 应该加强公共图书馆软件硬件设施建设、提高图书馆馆员素质、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开展多元化的贴近读者的信息服务。
关键词:数字环境,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麦玉珍.数字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及服务[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6 (9) .
[2]吴晓英.浅谈数字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J].中国校外教育, 2011 (z1) .
[3]唐艳春.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2002 (3) .
信息资源建设 篇9
1森林资源信息化管理的现状
1.1 信息化意识不足
森林资源管理需要林业部门的引导与支持, 并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传统的森林资源管理已经不能满足实际要求, 需要借助现代化信息手段。然而, 林业部门的领导对森林资源管理不重视, 缺乏信息化管理意识, 阻碍了森林资源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2]。目前, 我国林业部门比较重视发展经济树木的种植, 诸如, 红松、针叶松、冷杉等, 忽视了对于森林资源的信息化管理。
1.2 缺乏信息化管理实践
从实践到认识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森林资源信息化管理也不例外。目前, 我国很多森林部门将森林资源信息化管理看作是理论上的管理, 并进行实际的系统管理建设。简单地说, 我国很多林业部门对森林信息化管理停留在空想阶段, 导致这项工作准备不够充分, 缺乏技术的实践。这种缺乏信息化管理建设实践的管理, 导致信息管理比较盲目, 不具有目的性和实际意义, 不仅造成管理资源的浪费, 而且达不到预期的管理效果。
1.3 预测准确程度不高
目前, 远程控制系统、地形探测系统、卫星定位系统、决定和思考系统、研究人员系统等多元化的技术以及许多生态建设与新兴成分技术, 在林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十分突出。同时, 在森林资源管理阶段, 要注意相关信息的准确度, 以此更好地进行相关管理。同时, 森林资源信息的准确掌握, 有利于预测自然灾害出现的时间、维持生态系统平衡、防止水土流失[3]。
1.4 缺乏相关资金
森林资源的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强、周期较长的工程, 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显著的效果, 因此, 管理部门经常缩减资金的投入, 影响了信息化管理的进步。此外, 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 能够投入的可流动资金不足, 森林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 无法得到足够的资金补充, 加剧了落后程度。
1.5 专业技术水平过低
森林资源管理需要专业人员进行, 但是现有人员缺乏专业技术。由于林业部门人员结构复杂, 知识水平比较低, 本科以上水平占10%, 专科以上水平占30%, 中专、高中水平占60%。如果想要发展林业项目, 更加需要强化人员技术水平。人员技术水平主要从2 方面提高, 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专业技术教学, 同时, 林业部门要注意对相关人员的培训。不仅可以提高林业人员的专业能力, 而且也是林业发展的重要一部分。然而, 无论是政府, 还是社会, 对于林业资金的投入还远远不够, 严重制约了森林资源信息管理工作的开展。
2森林资源信息化管理建设的优化对策
2.1 资金和信息化
政府、林场领导要加大对森林资源信息的投入, 通过对资源的优化整合, 改善资源结构。同时, 采用现代化信息管理手段, 加大资金投入, 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政府和林场领导要制定合乎于现实情况的发展路线, 加大筹集投资商的资金股份, 搞活林场经济。森林信息化管理涉及网络系统、电子器械以及软件、硬件的购置, 所以需要强大的经济后盾。总之, 政府和林场领导优化林场经济结构, 合理投入资金, 保证信息化建设符合林业发展要求。
2.2 加强建设人才队伍
林业的发展首要任务就是建立一个全面的信息系统, 特别是专业的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现代化管理系统的应用, 需要相关的专业人才, 所以, 要加强森林资源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首先, 加强工作人员某一专业能力, 然而管理阶层和设计技术阶层则需要全面发展, 在多个方面同时进步, 员工水平可以实现短期质的飞跃。技术设计人员、管理阶层和专项员工相组合, 成为一支全面的信息化林业企业型队伍。与此同时, 对于农民从事林业时的知识也要加强指导, 使得林农更进一步了解现代化林业的发展, 使林农的思想、技术、创新意识等方面也可以发生质的变化。
2.3 改善林场基础设施
由于部分林场地区条件落后, 林场缺乏自身发展潜力, 使其一直处于贫困状态, 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林业问题。面对这种情况:一方面应受到国家、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 加强投资, 调动全社会的力量, 积极建设林场, 改善林场经营环境;另一方面林场内部也应当进行改革, 优化管理体制, 定期展开对林场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4,5]。与此同时, 也需要抓紧与其它产业的联合发展, 包括农业、种植业和畜牧业, 通过各个产业的相互扶持, 促进林业的发展, 为林业的发展提供保障。不仅可以使国家林业发展在各地没有短板, 也可以使贫困林业厂家不断向信息化、现代化发展。
2.4 加大林场保护力度
(1) 保护国家级林场的根本利益, 避免外来人员偷窃国有林场资源, 破坏国家级林场建设的情况发生, 需要全方面保护国家林场的利益和发展, 保护国有林场的合法权益[6]。 (2) 国家林场周围环境中的绿色植物,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优化林场周围环境, 所以, 应建立防护林带, 保护国有林场周围的绿色植物。建立一个良好的林场周围绿化环境, 是保护国有林场环境的重要一环。
3结语
综上所述, 森林资源的信息化管理需要多个方面因素的有效结合, 包括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时, 林业部门要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改善林场建设条件, 培养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有效促进森林资源信息化管理技术的不断进步, 提高我国战略资源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甜.森林资源管理.[J]林业经济发展研究, 2012
[2] 赵楠.对林业信息化的几点思考[J].科技经济市场, 2013
[3] 黄钦.林业可持续利用管理问题初探[J].林业经济, 2010
[4] 王国聪.信息化在林业管理中的应用[J].森林资源商业, 2011
[5] 赵亮雅.森林资源信息化管理及信息系统建设研究[J].森林管理, 2013
兵团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研究 篇10
一、兵团文献概述
1. 兵团文献的概念和分类标引。
“狭义”的兵团文献是指兵团地方史料, 而“广义”的兵团文献包括兵团地方出版物、地方人士著述、口述资料等, 较“狭义”的兵团文献概念内容宽泛了许多。笔者认为, 给一个概念下定义对事物的本质不能忽略, 不能将事物本身的涵义进行无限扩大, 也不能只看到事物的一小部分就当做是事物的全部。所以笔者认为兵团地方文献应该定义为是记录有兵团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风俗、特产、人物、名胜古迹的一切载体。就当前我国图书馆对于地方文献的分类方法并不能保持一致, 这主要是因为所选用的分类表有所不同。石河子大学图书馆兵团资料文库的分类标引采用的是《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2. 兵团文献的属性。
文献是固化在物体上的或者是记录知识的载体, 而地方文献就是文献的众多分类中的一种。因此我们可以看出, 兵团文献是记录所有兵团知识的载体, 但是在记录的内容上与其他文献却有所不同。第一, 具有史料性, 兵团文献就是记录了兵团较为全面的历史资料, 它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第二, 具有地域性, 就是说兵团文献所记录的方方面面都是发生在一定区域内的。第三, 具有综合性, 即兵团文献不单单是记录军事方面的内容, 它也记录了当时的自然、历史、社会等诸多方面, 以此来避免人们对它的片面性认识, 能够客观地对兵团进行研究和分析。第四, 较为系统性。
3. 兵团文献重要性。
第一, 是科研、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兵团文献对于认识兵团社会、经济、科技、文化, 寻求适于兵团发展的战略是十分重要的。并且兵团文献具有真实性、科学性、连续性、实用性等特点, 能帮助兵团从政者着眼于整体, 是其制定决策的科学依据。第二, 是编志修史的重要资料。作为兵团的百科全书, 兵团文献是兵团的历任官府、学者不断记录、修撰并流传下来的珍贵历史记录, 是人们了解西域历史变迁、查询史料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献。第三, 是文艺艺术创作的素材。五十多年以来, 兵团人在创造精美的艺术作品和文化遗产、传播科学的文化观念等方面做很多贡献, 已经营造了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化存在。第四, 是进行“兵团精神”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二、兵团文献资源的建设模式
1. 兵团文献资源的搜集。
要成立兵团文献库, 首要就是要通过各种途径去采集大量文献, 文献采集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决定兵团文献库建设工作的开展。采购是最主要、最有保障的采集方式;征集也是资源获取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们可以对各级地方的党史研究室、地方志办公室、文联等相关单位或个人进行深入征集;同时, 对图书馆与个人之间、馆际之间进行不定期或者定期的资料交换, 馆藏互补, 这也是文献的一种来源。
2. 兵团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
目前, 社会和科技发展迅猛, 对于信息资源也是一个“大爆炸”时代, 图书馆要一改传统、被动的经营模式, 不能只是单纯提供和拥有文献, 还应主动、合理地利用和开发相关资源, 尤其是地方文献更应该是这样。兵团文献资源的基本开发手段, 包括编印兵团地方文献馆藏目录、联合目录、专题目录、专题文献索引、报刊索引等。2013年石河子大学图书馆编制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地方文献目录-石河子大学图书馆馆藏分卷》, 这既是对兵团地方文献资源的梳理, 也是对文献的再次开发, 为兵团文献资源藏书体系的建设提供了依据。此外, 合理利用和开发兵团文献资料的相关有效途径之一是对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建立。地方文献数字化能更好地揭示兵团文献的资源信息, 要对兵团特色资源进行重点的宣传以及提供更加便捷的检索途径, 更大程度地实现共建和共享兵团文献资料, 让它成为真正意义上为大众服务的文化产品。
3. 网络环境下兵团文献数字化资源建设。
目前, 兵团文献资源的建设仅依靠图书馆有限的物力和人力资源, 是不能够将兵团范围内的所有资源“据为己有”的, 这就需要积极探索资源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网络是一个海量资源库, 对兵团文献馆藏资源的有效完善和补充模式主要表现在有相关网站、网页的链接以及网上资源的采集。同时, 我们要对网络信息进行严格的把控, 要进行明确的分类, 以便于文献的查找、利用和管理。兵团很多地方网站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门户网、天山网、新思路网等本身就是兵团文献, 其内容时效性和专业性强, 对于兵团文献资源都是一个良好补充。
4. 口述历史、影像拍摄及当地艺术品。
口述历史在地方文献中是难得寻获的原始珍贵资料, 有着独特的学术和收藏价值, 有效地将地方文化遗产保留下来, 这也是地方文献补充馆藏的途径之一。当地艺术品和所拍摄的影像资料都是建设地方文献的新方法。可以将新建这一特定区域内的风土人情、民俗表演和手工技艺等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拍摄成影像资料来丰富馆藏资源。
三、兵团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兵团文献缺乏总体的规划和协调。
兵团文献资源建设缺少一个具有科学藏书体系和鲜明馆藏特色的系统规划, 同时对文献的开发、整理、利用和组织都缺乏科学规划。因为对兵团文献的利用、采访和开发不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所以特别容易导致数据库开发和藏书建设缺少系统操作。此外, 兵团文献工作无论是在征集、采访、信息加工中, 还是在研究上, 懂得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比较少, 也是导致不能提供较高质量的兵团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的原因。
2. 开放利用缺乏力度。
目前, 我国各地图书馆大多数书籍搁置在架上, 使得“轻用重藏”成为我国地方文献资源的现状, 这就导致图书馆保管工作繁重、库房紧张;兵团文献还基本停留在传统的借借还还、坐等读者上门阶段, 缺乏外向开拓型的措施和行动, 对兵团文献用户的信息需求很少进行调研, 对专业深度和历史也缺少衔接, 以至于大大削弱了兵团文献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利用率。
3. 政府的财政支持和制度保障。
兵团文献因为具有地域性, 不同于其他文献的采集, 所以资源建设工作离不开政府的财政保障;此外, 对兵团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的质量可以通过政府的法规来确保, 这也是体现政府对地方文化事业支持力度的最好方式。
四、兵团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对策建议
1. 制定兵团文献资源建设规划。
对兵团文献资源建设需要有规划, 可以成立兵团文献资源数字化研究中心, 从兵团文献的收藏范围出发, 协调、统一规划兵团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工作。1999年6月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办公厅批准, 在石河子大学图书馆组建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资料文库》;2005年3月成立了《兵团资料文库》办公室和组建兵团资料文库书库, 2011年3月成立石河子大学图书馆特藏部。目前收藏各类兵团文献38000余种, 共计76000册, 主要包括兵团志、兵团史、组织史、大事记、兵团年鉴、回忆录、口述史等, 还有一套具有极高学术价值的新疆地名图志。但仍存在缺藏、漏藏的现象, 需要不断完善藏书结构, 以适应文献保障体系的需求。
2. 加强业务学习, 提高馆员素质。
由于地方文献的特殊性, 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不仅需要配备性格特点和专业特长适合的业务人员, 还要确保人员的相对稳定性及知识结构的更新, 以保证业务工作的深度和延续性。
3. 加大对兵团文献的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电视、电台以及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进行宣传, 鼓励社会各界捐赠兵团资料或提供线索, 同时进行网络征集, 增强大家对兵团文献重要性的认识;举办兵团文献展览, 宣传馆藏、推荐文献与征集地方资料。
4. 建立兵团文献数字化管理。
兵团文献资源组成互相关联的数据组合需要用科学的方法, 这样有利于全球用户的利用和检索, 以此来推动整个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赵永斌.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 2011.
[2]刘伟华.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探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0, (2) :58-61.
[3]张沛黎, 陈宝安.兵团地方文献的存在、收藏与开发研究[J].图书馆, 2007, (6) :102-104.
[4]周亚丽, 展群霞, 何雪琴.浅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地方文献的分类标引——以石河子大学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3, (16) :44-45.
[5]张沛黎.兵团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与兵团经济发展的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8, (6) :22-24.
[6]李跃忠.厦门市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分析与思考[J].福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0, (2) :55-58.
[7]张伟, 闫卫华, 付娟.兵团精神与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J].云梦学刊, 2013, (2) :89-91.
[8]赵小娟.网络环境下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J].图书馆学研究, 2003, (2) :57-59, 62.
[9]林仁贞.信息全球化背景下的地方文献资源建设[J].福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7, (2) :61-62+41.
信息资源建设 篇11
1.1明确要求,落实责任为加强农机化信息体系建设,吉林省农机局下发了加强农机化信息网络工作的通知,制定了《农机化信息采集与处理办法》,并召开会议进行部署。要求各单位把信息工作当作工作重点来抓,遇有重大活动或动态应及时上报市局,目前全市农机系统各单位都已明确了分管领导和信息员,建立了完善的信息员制度,规范了信息上报工作。所有上报信息均通过电子邮件或软盘交换方式报送,切实做到了信息发送及时、准确,使信息工作逐步形成制度化、规范化。这不仅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水平,而且为业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
1.2信息网络功能逐步完善随着网站建设进程的加快,网站内容也日趋丰富,由建站时的基本资料,逐步扩展成为集资料性、动态性、公务性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信息网络,其中包括了综合信息、报刊文摘、市场信息、产品鉴定、农事宝典、专家论坛等一系列栏目。网络资源的系统性、相关性也日益增强。
1.3开放性的信息发布平台《农业机械化论坛》是舒兰市农机局开办多年的信息发布平台。它为各级领导宏观决策和为基层微观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农机部门通过《农业机械化论坛》及时向各级领导、有关管理部门反映农业机械化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情况,使领导决策和指导农机化工作有了科学依据。
2农机信息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信息缺乏,质量不高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各类信息机构、信息市场和信息系统应运而生,推动了信息事业健康、有序、快速的发展。有人把网络比作信息高速公路,把计算机软、硬件比作高速公路上跑的车,把信息资源比作“货”,当前的问题是“车”严重空载和“货”的质量不高,影响了农机化信息工作的健康发展。
2.2信息化队伍素质亟待提高面对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业机械化信息服务工作目前还存在信息化队伍素质亟待提高的问题,迫切需要加快农机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个高效畅通的信息网络体系是搞好信息工作的基础,也是将客观情况转化为价值信息的主要渠道。目前由于名区县信息员队伍参差不齐,信息的采集传递不畅致使信息不能在网上及时发布。
2.3信息化功能开发工作有待完善目前信息开发应用主要局限于电子邮件收发与内部信息交流和互联网浏览,而对信息化工作服务于基层、服务于广大农民机手,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传播有关农机新技术新产品的科研动态、科研成果、市场需求等信息;面向社会、面向基层,及时、准确地提供各类农机化信息,切实发挥农机化信息在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引导作用以及服务政府宏观经济决策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3建议
3.1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建设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体系的目的就是要把握时代脉搏,更好地利用信息资源,从而促进农机事业的发展。因此,要解放思想、改变观念、充分认识信息工作的重要性,对农机化信息工作要思想认识到位,领导力量到位,机构人员到位,资金投入到位,组织协调到位。坚持创新与求实相结合,依靠和联合相关力量,充分提高对信息化工作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3.2加强对信息的采集、加工和传递工作信息的采集是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的基础。信息收集要针对农业、农村发展新阶段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适应农民在农业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中的新需求,突出重点,从政策信息、市场信息、科技信息和农情信息人手,积极采集各类农机化信息。信息服务要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报刊、简报、传真和电话等多种传媒,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立体的信剧报务窗口。
3.3明确信息服务对象,有效开展信息服务农业机械化信息服务要明确定位,根据不同服务范围、对象和内容开展工作,体现服务的层次性、针对性、时效性和有效性,为服务对象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提供一条捷径。根据区域特点、生产情况对接收的信息进行取舍,传递农业机械化管理信息、推广信息等,为农业主体服务,为农业部提供农业信息支持。交流信息服务的经验和做法,提供农机科技信息、经济信息、市场信息、政策信息等服务。了解农机具推广信息,开展农机咨询服务,解答农民疑难问题,传播推广农机化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3.4建立和完善农机信息服务各项管理制度建立一套信息采集、报送和发布制度,统一和规范农业机械化信息的发布方式、管理权限和范围。建立—套农业機械化信息考核制度,促进农机化信息工作的发展。同时,经常性地开展分级培训,不断提高网络管理、信息采编人员和广大干部的计算机应用和信息服务水平。
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创新 篇12
关键词: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工作创新
城建档案方面信息资源, 同城市的建设规划与日常管理运转等具有着紧密的关联性, 在我国目前城市的发展建设快速前进背景下, 获得了极为广泛的利用, 且获得了显著的成绩效率, 一度被作为档案领域的典范, 成为城市数字化建设发展的主要信息来源。但是伴随着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及国家经济体制和政策体制日益深入完善的大发展背景下, 城市建设档案的信息资源建设, 逐渐呈现出了社会适应度不足, 技术服务不到位等问题因素, 诸多挑战相应的出现, 迫切要求了城市建设档案信息建设工作方面的创新。
1 我国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分析
根据2007年全国城建档案业调查统计可知, 目前我国已陆续构建的城市建设档案馆与城建档案科室达近1700个, 其中包含了地级单位以上的城市建设档案馆250余个, 馆藏资源总量逾4000万卷之多, 全国近60%的地级城市陆续构建了城市建设档案馆、30%左右的县市级城市建设档案馆, 进行了独立门户网站的搭建, 从软硬设施配置的综合情况来看我国当前多数地级概念以上的城建档案馆, 已陆续构建了档案信息管理系统, 实现了馆藏资源的计算机信息化管理。从07年的调查来看, 对档案目录方面实施机损与管理的馆室为532个, 实现对档案的全文进行数字化形式管理的馆室为187个, 所构建地下管线系统共计75个, 手工进行管理发展的机构共1098个, 占据了总体数量的百分之六十以上, 以此可知我国目前城市建设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进程, 仍具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
2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当前因为各地域经济水平的不同, 所以城建档案的建设发展程度层次, 也存在着相应的差异化, 产异化的背后同时也隐形的存在着村类问题, 诸如馆藏资源单一问题及技术运用不足问题等等, 其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探究:
首先从档案归属及流向方面来讲。伴随国家的体制改革不断推进, 城市建设职能愈加复杂明细化, 这使隶属于城市建设部门管辖的城建档案馆在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方面呈现出更大的困难型, 相关资料信息收集不足, 逐渐成为工程竣工资料充斥的保管单位, 馆藏资源单一等情况相应呈现, 使得城建档案方面的资源信息价值及利用效率急剧下降。
此外在发展中城建档案专业性能得不到满足, 在相关新设计勘察资料及新材料工艺方面的资料得不到有效地收集利用, 且在发展中相关管理人员存在着重视资料收集, 轻视档案资源的利用开发情况, 从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方面而言, 无论是经验还是经费抑或条件与理论水平等各方面, 均显视出十分欠缺的情况, 对于基础理论的积累及创新相对匮乏, 这为城建档案的实际工作持续化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再者在档案信息化发展方面, 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信息处理和数据库技术方面的发展, 尤为薄弱, 这对于时代发展的要求呈现着明显的违悖情况。同时因信息化发展程度的地下, 也为档案的查阅使用的有效性大大降低, 因此数字化档案的建设, 在当前也愈发成为城市档案管理工作开展中, 一项丞待解决的问题事项。
3 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创新策略分析
3.1 促进体制创新
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创新从体制上讲, 就是要创新城建档案管理体制, 创新城建档案内在工作机制和工作方式, 使城建档案工作更加充满活力, 不断丰富和完善城建档案信息资源, 提高城建档案工作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利用建设行政职能强化城建档案业务指导、规范编制和及时报送, 确保城建档案的原始性、真实性、完整性和系统性, 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成果更加显著, 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做出的贡献更加突出。应该说, 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二十多年的经验证明, 城建档案与建设职能是鱼和水的关系, 只有融入建设行政职能之中, 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才能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3.2 加强理论创新
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理论创新至少有两条途径, 一是通过借用成熟的档案学理论体系, 对城建档案工作中“档案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建立起城建档案工作的理论框架;二是对城建档案业务工作展开研究, 突出“城建”特色, 充分汲取规划、勘测、设计、施工、监理、结算以及材料等科学技术领域理论, 组织起城建档案工作的理论骨骼和肌体。
笔者认为在理论肌体构建方面至少要开展三个方面的研究, 一是对建设过程进行研究, 归纳出城建档案生成理论, 显然这个生成理论不同于档案生命周期理论, 它是对城建档案生成程序进行研究, 不是对某一档案生命进行描述;二是对城建档案类别进行研究, 归纳出城建档案编制和库房管理理论, 考虑档案来源、专业属性、工程类别等等。三是对城建档案载体、文件、图纸、格式、符号进行规范研究, 形成各种国家标准, 这是一项非常艰难细致的工作, 对城建档案理论创新具有基础性价值。城建档案信息资源要能解读才会有保存价值和可开发性, 而城建档案的解读远比一般的文本文件要复杂得多, 必须要以系统性的技术标准做基础。
3.3 强化技术创新管理工作
3.3.1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要围绕档案收集、保管来开展。要将档案编制的数字化、多媒体化与档案接收和保管的数字化、多媒体化结合起来, 不断引进和开发硬件设备和应用软件平台, 提高编制质量, 提高接收效率, 创造开发利用条件。
3.3.2 安全管理:
档案资源的积累是一个长期高耗的过程, 网络时代也是一个安全性脆弱的时代, 这一对矛盾提示我们技术创新既要高度重视安全管理, 又要用技术创新提高安全水平。安全管理既包括信息不会丢失、不被破坏, 还包括信息不被窃取、不被滥用。
3.3.3 人才队伍建设:
人是实现技术创新的根本力量, 又是运用技术创新成果的主体。人才一靠培养, 二靠引进, 关键是要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锻炼人、发现人、培养人、提拔人。对人才既要有专业知识上的要求, 也要有从业操守上的要求, 通过制度的不断完善, 进行管理深层次加强, 推进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
参考文献
[1]李文华.论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创新[J].档案学研究, 2008, 102 (3) :21-24.[1]李文华.论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创新[J].档案学研究, 2008, 102 (3) :21-24.
[2]王伟征.试论城建档案管理工作[J].云南档案, 2009, (7) :51-52.[2]王伟征.试论城建档案管理工作[J].云南档案, 2009, (7) :51-52.
[3]耿玲玲.城建档案的动态管理[J].档案管理, 2010, (4) :87.[3]耿玲玲.城建档案的动态管理[J].档案管理, 2010, (4)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