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牧业

2024-10-26

现代牧业(精选12篇)

现代牧业 篇1

1 我国畜牧业转型的重要性以及紧迫性

目前我国畜牧业大多是分散饲养、畜禽混养,这种现象大量存在,当某种传染病发生的时候,管理员就很难防止交叉性的传染,在不能控制病疫的情况下,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养殖户的利益,不利于农牧民效益的增收,也不利于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 我国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两种模式

2.1 西部——特色型

我国西部农区地域异常辽阔,有着丰富的资源,但是西部地区的畜牧业相较于中部或者东部来说,发展异常的缓慢,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推进,西部畜牧业发展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其中“特色畜牧业”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作为西部地区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必须注意一下几点:(1)西部地区应充分的利用自身优势,不断加快畜种的改良,比如可以发展奶牛、肉牛以及肉羊养殖等;(2)对于优质的牧草,要加大其育种管理,在筛选品种的时候,要大面积的推广那些优质的品种,此外,西部地区还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自然条件,开展人工种植优质牧草;(3)大力推广西部无公害、绿色畜产品,对于国内或者国际存在的、先进的管理经验,要及时的引进,在保证自身特色以及质量的同时,不断的提升西部地区畜产品的内在价值;(4)紧抓西部地区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这样的生产基地工作重点是技术的推广,不断促进畜产品生产的规模化、优质化、产业化以及市场化。

2.2 城郊现代畜牧业建设模式

不同于农区现代畜牧业建设模式,城郊模式主要满足的是城市、农矿区居民的需要,在这个地区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以及优越的生产条件,此外,在城郊地区有着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支撑。它主要满足的是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对鲜活畜产品的需求,具有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特点;其次,以高科技出名的现代畜牧业。城市不管是在资金方面还是科技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优势,他们能够第一时间知晓并使用新型的兽药、饲料添加剂,此外,他们能够使用最为先进的生产加工设备;最后,以都市型出名的现代畜牧业。这种畜牧业旨在为城市居民提供相关的休闲娱乐场所,最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3 今后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方向

我国畜牧业要想实现不断地发展,就必须重视调整和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也就是说,它必须实现自身的“六个转变”,比如由散养型转向规模化、集约化以及工厂化,由不合理结构生产转向合理结构生产等。那么,怎么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并促进“六个转变”呢?有以下几点措施:加大新科技的推广及应用,在畜禽良种培育过程中,建立健全的、完善的繁育改良体系,它既有利于提高畜禽的生产水平和供种能力,也有利于改良和更新品种;重视畜产品的质量问题,人们提出了几个全新的概念,比如“无公害”、“绿色畜产品”等,这些全新概念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树立了人们的品牌意识,为畜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重视畜产品的加工转化,为此,人们提出必须做到精加工,这是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前提。

现代牧业 篇2

一、传统畜牧业

通常是依靠农牧民直接的生产生活经验,简单地利用自然条件和畜禽的生理机能进行生产,规模狭小,缺乏必要的社会分工和生产协作。在传统畜牧业模式下,农村畜牧生产中混放散养、人畜(禽)共居的落后养殖方式,必然造成养殖环境差、畜禽发病率高、养殖效益低下等问题。

二、现代畜牧业

现代畜牧业就是在传统畜牧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现代畜牧兽医科学技术和装备及经营理念武装,基础设施完善,营销体系健全,管理科学,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质量安全,优质生态、高产高效的产业。

以布局区域化、养殖规模化、品种良种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商品市场化、服务社会化为特征。

探讨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措施 篇3

【关键词】畜牧业;新农村建设;发展措施

畜牧业发展水平是农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当前,畜牧业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头戏”,大力发展畜牧业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展畜牧业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一方面可以拉动粮食、饲料等种植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可以促进粮食消费转化,实现粮食增值,平衡粮食供求关系;发展畜牧业有利于大量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畜牧业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因此,发展畜牧业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但是,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规模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地方品种资源消失、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资源消耗大和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也随之出现,对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带来潜在的不利影响,这就要求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畜牧业发展,提高运行质量和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1 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基本要求

1.1 现代畜牧业是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畜牧业

在我县发展现代畜牧业将是一个较长时期的渐进过程,要加快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高的畜禽养殖场建设,充分满足市场对畜产品的需求。

1.2 现代畜牧业是技术密集型、工程化程度高的畜牧业

要建立现代化的畜禽养殖企业,应使用优良畜禽品种,采用先进的饲养、兽医、加工技术以及排污治污技术设备,实行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手段,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

1.3 现代畜牧业是优质、高产、高效和安全的畜牧业

畜禽养殖企业生产的畜禽及其产品必须优质、高产才能确保企业取得高效益。同时,必须确保畜禽及其产品的质量安全可靠,既要让人民群众放心消费,更要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营养水平。

1.4 现代畜牧业是一个饲料、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的产业体系

在畜牧业发展中,各个环节都要相互配套、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以实现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2 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措施

2.1 强力推进产业化经营, 确保农村生产快速发展

通过建设和改造一批畜产品加工企业, 制定和落实对企业的扶持政策, 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与农户连接机制创新上给予重点扶持指导,尽快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带动机制好、带动农户多的重点龙头企业。同时引导龙头企业打破地域和行业界限, 向跨地区、跨行业、跨集团化方向发展, 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 增强辐射带动功能, 建立起“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养加销一条龙和商工牧一体化的龙型生产经营体系”。

2.2 积极搞好示范带动, 确保农民生活更加宽裕

以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为重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围绕优势区域和主导品种, 积极支持养殖专业大户发展, 建立富有特色的“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养殖业。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精深加工基地和出口外销基地,提升畜产品的竞争力,形成特色经济,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的着力点,确保农民生活更加宽裕。

2.3 切实加大畜牧科技推广,确保乡风更加文明

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宣传引导,使广大农民崇尚科学、依靠科技、文明生产;同时,大力推广现代适用技术,提高科技含量,提高技术人员的服务技能和农民应用实用技术的能力;重点在养殖小区培训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 对规模养殖户进行实用技术培训, 不断提高养殖水平, 促进乡风更加文明。

2.4 加快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确保村容更加整洁

以大力发展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为重点,达到品种优良化、粪便处理无害化、环境生态化、防疫达标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科学化、经营市场化和产品绿色化,实现饲养方式与畜牧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畜牧业发展与环境和人类健康要求相和谐。

2.5 大力培育畜牧专业合作组织, 确保管理更加民主

积极引导、扶持和发展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和经纪人队伍,把更多的农民组织到一起,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降低农户经营风险。同时,充分发挥各类协会和合作组织在技术培训、技术推广、信息服务、集中采购和销售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2.6 加强健康标准的养殖体系建设

加快建设标准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的现代畜牧企业,把广大畜禽养殖户作为畜牧龙头企业的生产点,以股份合作制等改造傳统的养殖方式;由畜牧龙头企业或大型养殖场、专业养殖大户牵头,建立畜禽养殖小区,规范养殖小区生产标准,严格养殖户的生产行为;畜牧龙头企业要与农户建立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提升对散养农户的生产带动能力;推行畜禽标准化生产规程,包括畜禽良种、饲料供给、疫病防治、养殖技术、环境治理、质量安全等,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加强畜禽质量安全监管,从畜禽生产、销售、加工等各环节入手,确保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到位;积极开发优质饲料资源,提高饲料工业产品质量,加快饲料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建立饲料监测机构和饲料安全预警体系;建立健全动物检疫检测体系,完善检疫检测手段和设备设施,加大对畜禽及其产品的质量安全监控力度;加快推行畜禽标识追溯信息系统建设,提升动物防疫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凤山,黄本军.浅议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意义与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7,06(20).

[2]王平,马兰花.关于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8,08(20).

[3]史绪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畜牧业要挑大梁[J].中国畜牧兽医报.

[4]钟肖,黄达军.加快畜牧业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J].畜禽业,2010,06(15).

现代牧业 篇4

1中国畜牧业转型的重要性以及紧迫性

目前我国畜牧业的发展还面临很多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1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

就中国现状分析, 各养殖户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大多是买卖关系, 也就是说, 企业与养殖户之间还没有形成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以及风险共担的关系, 更多的时候, 两者之间是独立的, 这是畜牧业产业链短、产业化程度低的根本, 同时它还是畜牧业运行不够规范、养殖户自我服务能力弱的重要原因。总之, 除了一些传统的、旧式的活畜交易市场外, 还没有形成辐射面较广的交易市场。

1.2动物病疫等对畜牧业的发展存在很大威胁

受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 目前我国畜牧业大多是分散饲养、畜禽混养, 这种现象大量存在, 当某种传染病发生的时候, 管理员就很难防止交叉性的传染, 在不能控制病疫的情况下, 这些病疫会不断的扩散, 最终影响的会是所有的畜禽,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养殖户的利益, 不利于农牧民效益的增收, 也不利于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我国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2.1农区现代畜牧业建设模式

我国商品粮生产基地数之不尽,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农区, 因为农区有着丰富的资源比如农作物副产品、秸秆等, 这些资源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饲养原料。我国农区面积很大, 不同的地区又有着不同的饲养方式, 本文就中、东部分别展开论述。

2.1.1东部———外向型我国东部地区有着天然的优势, 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 这是现代畜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一直以来, 东部地区都是我国主要的畜产品出口基地, 在这里, 畜牧业能够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但东部地区也存在很多的不足, 比如劳动力缺乏、土地资源紧张等。为此, 本文指出必须发展外向型的畜牧业, 那么发展外向型的畜牧业又应当怎么做呢?首先, 要不断加快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建设。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的防止传染病可能带来的损失, 同时, 它还有利于树立标杆作用, 引导和带动其他有条件的地区展开类似的建设;其次, 要加强对兽药以及饲料添加剂的管理。再次, 加强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 确保生产出来的产品无公害、绿色、有机;最后,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 让畜产品能够通过“绿色通道”出口出去。

2.1.2中部———农牧有机结合型 (1) 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如秸秆、饲草等, 促进传统畜牧业向节粮型畜牧业的转变, 这是资源合理化利用或者说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 同时它还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前提。 (2) 不断加大对散养农户养殖设施的改造, 他们的力量是薄弱的, 但改善这些散养农户的养殖设施无疑会影响畜牧业的转型升级。 (3) 重点抓好散养农户中的疫病防疫问题。散养农户大多没有专业的知识, 对于疫病防疫的相关知识他们也是知之甚少, 为此我们必须大力提高基层兽医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2.2城郊现代畜牧业建设模式

不同于农区现代畜牧业建设模式, 城郊模式主要满足的是城市、农矿区居民的需要, 在这个地区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以及优越的生产条件, 此外, 在城郊地区有着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支撑。为此, 本文提出城郊地区必须稳步推进畜牧业的现代化, 其中主要又涉及以下几点:首先, 以优质鲜活出名的现代畜牧业。它主要满足的是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对鲜活畜产品的需求, 具有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特点;其次, 以高科技出名的现代畜牧业。城市不管是在资金方面还是科技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优势, 他们能够第一时间知晓并使用新型的兽药、饲料添加剂, 此外, 他们能够使用最为先进的生产加工设备。

3结语

综上所述, 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我们要做的, 是不断的提高现代畜牧业的生产能力, 真正意义上的推动畜牧业生产方式的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以及社会化, 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为此, 我们必须不断寻找新的畜牧业建设模式并明确畜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这是实现畜牧业高产、高质、高效的根本。

关键词:传统,畜牧业,现代,转型升级,解决措施,问题,意义

参考文献

[1]田兆龙, 等.传统畜牧业如何向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J].中国牧业通讯, 2011, 05:38-39.

现代畜牧业发展经验做法 篇5

——**县建设现代畜牧业重点县的实践与探索

**年,**县被列为全省首批现代畜牧业培育重点县,几年来,该县紧紧抓住机遇,围绕建设“山区现代畜牧经济强县”目标,坚持抓龙头建基地、上规模扩总量、强科技创品牌,突出四带”,加快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年全

县畜牧业实现总产值18.0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5.7%;农民人均畜牧业现金收入3720元,占农民家庭经营现金收入的62.8%。其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基地带园区,以标准化建设壮大规模养殖

在建设现代畜牧业重点县过程中,**县坚持走“改造传统畜牧业,发展现代畜牧业”的路子,以建设产业基地和养殖园区为抓手,引导农户由分散向适度规模养殖转变,着力夯实畜牧产业发展基础。全域规划科学布局。依托**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制定了《**县**-2015年现代畜牧业发展规划》,以生猪、牛羊、土鸡养殖为重点,围绕交通主干线和新农村示范片,实施“五线十片百区千场万户”工程。“十二五”期间全县重点打造10个畜牧养殖示范片,建设300个标准化示范小区,培育1000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带动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户5万户。打造园区扩大规模。推行“龙头企业+专合组织+适度规模养殖户”的模式,通过土地集中、项目配套和技术支持,连片建设标准化的养殖园区,形成“大园区、小业主”发展格局。到**年已建成驷马镇、元山镇、灵山乡等畜牧产业示范片5个,中岭村、通木村等示范园35个,养殖小区181个,规模养殖场1726个。**年全县出栏生猪130万头、家禽396.7万只、肉牛8.9万头,畜禽规模养殖出栏比重达65%以上。培育主体抱团发展。大力培育专合组织、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引导专合组织、规模养殖基地横向联合,采取“四供一统”、订单养殖等经营模式,构建养殖基地带小区、小区带大户、大户带农户的格局。全县培育各类新型经营主体700多个,带动农户3万多户。

二、坚持龙头带大户,以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

坚持把引进培育龙头企业作为产业化经营的关键举措来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资金、技术、管理优势,强化引领带动作用。培育龙头延伸产业链条。加大政策、项目、资金扶持力度,通过改造重组一批、招商引进一批、新建培育一批,促进畜牧养殖和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壮大。2011年引进广东温氏集团投资7.5亿元,建设50万头生猪一体化养殖基地项目,建设年产30万吨饲料厂和5个年产10万头仔猪扩繁场。目前,温氏30万吨饲料厂、通木村种猪场全面投产,发展合作养户370户。全县培育畜禽加工龙头企业11个,年产值9.8亿元,带动养殖园区35个,带动农户6400户人均畜牧增收4500元以上。“四方联盟”铆劲利益链条。推行龙头带动、专合组织、农民参与、部门服务“四方联盟”机制,龙头企业通过品种推广、科技示范、效益带动和市场服务等方式组织农民进入产业链,企业把生产环节的利润让给农户,重点在销售和加工环节赚钱,实现“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对接。**温氏公司采取“公司+家庭农场”的发展模式,实行“六统一保”运行机制,即统一圈舍标准、统一提供良种猪苗、统一提供饲料和药物、统一培训技术、统一组织疫病防控、统一回收育肥猪,保证养户每头商品猪获利润150元以上。产销一体拓展市场链条。大力发展畜禽产品精深加工,通过健全市场体系帮助畜禽产品拓展销售市场,促进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提升畜牧业附加值。引进四川德源食品公司投资6400万元建设年屠宰加工生猪100万头生产线,生产的“德锦源”牌猪肉产品远销重庆、上海等地;**本地企业生产的“巴山土鸡”、“朱老头”腊肉等产品畅销市场。

三、坚持科技带质量,以规范化生产提升发展质效

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品质品牌为目标,促进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标准化、粪污处理无害化,实现畜牧产业可持续发展。品种改良优化结构。以规模养殖场为重点,建立“长白、大约克、杜洛克”等瘦肉型猪和西杂牛良种生产基地,大力推广生猪、肉牛人工授精,“良种场+精液供应中心+养殖户”的良种推广体系基本形成,畜禽饲养周期明显缩短、产品品质明显提升。全县建成28个生猪集中供精站、38个肉牛改良点,生猪以DLY为主的良种面达到90.6%,肉牛良种面达到92.8%。生态养殖提升品质。大力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养殖基地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对接,推行“畜+沼+x”、“园中场”、林下养殖等养殖模式,实现粪污处理无害化或资源化利用。驷马启昌生猪扩繁场利用猪粪带动周边3个村农户种植商品蔬菜1200亩,户均增收3500元以上;四川欣昌林生态牧业有限公司利用牛粪种植优质牧草150亩,年节省饲料费用12万元。依托优

势打造品牌。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全面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产畜禽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全县申报认证启昌、鑫旺等无公害畜禽产地及产品17个,国家工商注册“思千里”土鸡、“朱老头”腊肉等品牌8个,“昌陵牛肉” 获国家著名商标,镇龙瓦灰鸡申报认定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四、坚持项目带投入,以市场化运作激活发展活力

**县

现代牧业 篇6

1. 建立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制度,保障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畜禽遗传资源是培育畜禽新品种和配套系、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是世界上畜禽遗传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约占世界畜禽遗传资源总量的1/6,有畜禽品种、类群576个。长期以来,由于单纯追求畜禽产品数量增长,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致使畜禽品种骤减。通过立法保护畜禽遗传资源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普遍做法,通过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对畜禽产品的多样化、提高畜牧业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畜牧法规定国家建立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制度,其主要内容:一是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以国家为主。二是在畜禽遗传资源调查工作基础上,公布经国务院批准的畜禽遗传资源目录,该目录就是本法的调整范围。三是确定畜禽遗传资源分级管理制度,明确中央和省级政府在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工作中的责任,并规定基因库、保种场、保护区作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主要手段。四是对畜禽遗传资源进出境管理作了规定,境外机构和个人取得列入两级保护名录的畜禽遗传资源必须经我国政府批准同意,并提出共享惠益方案;从境外引进畜禽遗传资源需要报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评估论证后批准。

2. 加强种畜禽管理,提高种畜禽质量

种畜禽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是畜牧业生产力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畜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国务院颁布的《种畜禽管理条例》,对培育的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实行推广前二级审定制度,对种畜禽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实践证明,这两项制度有助于保障和提高种畜禽质量。但是,《种畜禽管理条例》有关种畜禽生产经营行为的规定过于原则,难以遏制无证和超范围生产经营现象。

2.1新品种、配套系审定制度 将原来的二级审定改为一级审定,规定培育的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和新发现的畜禽遗传资源在推广前,应当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或者鉴定。

2.2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分级管理制度 规定国务院和地方二级管理,生产家畜卵子、冷冻精液、胚胎等遗传材料的生产经营许可证,由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其他种畜禽的生产经营许可证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发放。

3.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

发展适度规模养殖,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是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畜牧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的迫切需求,是提高畜禽产品竞争力的关键措施。一方面要推进畜禽养殖的规模化、标准化,另一方面要对农户散养给予必要的引导和规范;对于草原牧区,要注意优化畜禽结构,逐步实现畜草平衡,改善草原生态。遵循规模养殖和农户散养分类指导原则,畜牧法主要对规模养殖进行了规定:一是支持养殖场、养殖小区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这些规模养殖用地按照农业用地管理。二是根据各地饲养水平不平衡的实际,授权省级人民政府制定畜禽养殖场的规模标准和备案程序。三是建立畜禽标识管理和养殖档案制度。四是对畜禽养殖投入品的使用、环境污染控制进行了规定。

4. 落实质量追究制度,提升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现代牧业 篇7

1转变生产方式,推进标准化、生态化畜牧业发展

持续开展标准化示范场创建活动,推动养殖场“五化”建设,提高标准化养殖水平。积极探索农牧结合、种养结合、林下养殖、畜-沼-茶等生态养殖模式,促进畜牧养殖与环境保护和谐发展。

2融合一二三产业,推动畜牧产业化发展

加强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延长畜牧产业链条。鼓励养殖企业拓展生产范围,逐步形成畜禽养殖、畜产品加工和产品销售的商业模式或“企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化模式,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融入当前网络经济时代,借助电商平台大胆尝试饲料、兽药、畜产品等网上销售模式,缩短产销路径,拓宽销售渠道。

3发挥资源优势,打造高效特色畜牧业

现代牧业 篇8

关键词:传统畜牧业,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

传统的畜牧业是指将家畜通过人工饲养、繁殖后以获取肉、蛋、奶、羊毛、山羊绒、皮张、蚕丝和药材等价值,但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的大浪潮不断的涌起,人们对畜牧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的要求都在不断的提高,这就使得传统畜牧业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因此要使传统畜牧业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技术发展,延长产业链,不断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贯彻落实可持续的、绿色的发展的方针,向着现代畜牧业的方向大步前进。

1传统畜牧业面临的危机

1.1传统畜牧业供不应求

虽然国家在畜牧业方向上每年都有拨款,但是传统发展畜牧业的人却还是资金不足。国家对畜牧业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拨款不够,再加上人口的不断增长,人们对畜牧产品的数量要求上在不断地增加,传统畜牧业的畜牧产品的质量不高,传统的靠国家扶贫资金和社会群体捐助资金发展畜牧业的方法已经远远不能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了,资金不足,畜牧业就不能大规模化扩展,只能停留在传统的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上,集约化程度低,那么畜牧业产量就不会增加多少,另外,专业技术人员短缺,技术不够发展,也会使传统畜牧产量减少,在市场的高需求的影响下,这就形成了畜牧业供不应求的恶性循环了。

1.2传统发展畜禽易受传染

传统的畜牧业大多是小规模饲养,一家一户,集约化程度低,这就不利于畜牧业进行统一杀毒和接种疫苗。另外由于小规模化生产,饲养和管理动物的经费不集中,无法进行更多更高级的疫病防御检测和治疗试验,疫病防御检测和治愈的技术不够发达,不能够很迅速地检测出传染病,致使大量的牲畜被传染,畜牧业遭到大量损失,据统计,像这样每年由于传染疾病而造成的畜牧业的损失多达几百个亿,这对我国经济发展来说是巨大的损失。还有近些年随着化学药品的大量使用,小家小户为了减少畜禽生病死亡而大量使用抗生素等化学药品,使得很多不安全的畜牧产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1.3我国传统畜牧业受国际市场冲击

我国传统畜牧业技术不发达,受各种因素影响产值偏低,产品质量不优良,产业结构太单一,还只停留在初级的生产和消费上,而世界上的许多发达国家,像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本身的自然条件就很适合发展畜牧业,技术又发达,培育出很多优良的品种,而且他们还将简单的畜牧产品进行加工改造,生产出高品质的畜牧产品,使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创造出受欢迎的创新型的特色产品,以吸引消费者,抢占国际市场。而我国受到这些发达国家的冲击,国际市场占有比率偏低,畜牧产品一直处在低端,无法迈向国际市场。

2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措施

2.1加强市场监测以便合理规划牧区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市场的监测就需要加强,市场的一个风吹草动都可能是畜牧业转型发展的契机,对市场进行监测,有利于了解市场需求,一定程度上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可以更好的满足消费者对畜牧产品的要求,而且也会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畜牧业供不应求的突出问题。“众人拾柴火焰高”,就单个养殖户而言,他们的力量是薄弱的,可以加强畜牧业的集约化,大规模的标准化养殖发展,有利于提高畜牧业发展效率,增加畜牧业的产量并提高畜牧业产品的质量,减少畜禽疾病发生率。但是一个地方的植被是有限的,如果不合理安排载畜量,发展畜牧业,会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引起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这就不利于畜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了。

2.2发展技术以预防疾病

减少抗生素等化学药品的使用,生产出放心安全的优质畜牧产品是未来畜牧业发展的重要要求,这是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的,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对畜牧业污染的治理力度加强畜牧产品安全检测,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一方面有利于消费者获得安全健康的优质畜牧产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减少化学药品的污染,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等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另外,提高技术的发展,加强传染病的预防、检测和治疗,积极培育出体质好、抵抗力强的优良品种,降低传染病的发病率。

2.3延长产业链并优化产业结构

随着国际化趋势的加强,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加强畜牧业在国际上交流发展,提高我国畜牧业在国际畜牧业市场上的地位和影响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畜牧业发展的差距。开拓海外市场,实行优质优价销售。促进收购、加工、贮藏、运输等一体化发展。另外做好畜牧业发展规划,优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根据各地的自然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大力发展地方特色养殖,打造地方特色名牌产品,促进畜牧业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提高科技实力。创新畜牧业发展方式,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优质安全的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3结语

积极发展现代农牧业 篇9

现代农牧业, 是农牧业现代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如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 强调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即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 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 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 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 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这就是现阶段的现代农牧业。近年来, 我区按照中央“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 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 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的要求, 在一系列惠农惠牧政策的支持下, 加大现代农牧业建设力度, 农牧业现代化进程加快, 为自治区经济发展和国家农畜产品有效供给做出了巨大贡献。2010年, 全区粮食总产达到431.64亿斤, 牧业年度全区牲畜总头数达到1.08亿头 (只) 。我区农牧业已具备年产400亿斤粮食、230万吨肉类、900万吨牛奶、45万吨禽蛋、10万吨绒毛、10万吨水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2010年, 全区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增加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3.7%, 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高, 多元化的产业格局正在形成。农牧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水平进一步提升, 农牧业科技贡献率达到48%, 农牧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8.3%。农牧民收入从“十一五”初的3000元, 达到2010年的5530元。

但是, 目前我区的农牧业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和制约因素也越来越多:农畜产品供求平衡趋紧、农牧业生产高成本、一产业劳动力不稳定、工农城乡联系更紧密的国情, 农牧业基础比较薄弱、生态环境依然脆弱、农牧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农牧民收入水平低“两弱”“两低”的区情, 对我区农牧业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必须按照中央十二五规划中“三化同步”的要求, 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 积极发展现代农牧业。

一、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

畜牧业是我区的重要的基础性产业, 牧民收入的70—80%来自于畜牧业。但是目前我区畜牧业发展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草原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棚圈、饲草料基地和水利等基础设施不适应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防灾减灾的需要。二是畜牧业生产方式比较落后。畜禽养殖仍以千家万户的小规模、分散饲养为主, 吸纳先进技术、抵御风险能力很差。三是缺乏强大的科技支撑及健全的畜牧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良种繁育场基础设施陈旧、老化, 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优良畜种供种能力不能满足生产需要, 主要牲畜品种个体产出水平低。基层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基本处于“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被动局面, 四是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和卫生隐患严重。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完善, 监管手段薄弱, 市场主体的准入机制尚未建立, 缺乏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在这种情况下, 我区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的具体措施和工作任务是:

首先, “在牧区、半农半牧区坚持以草定畜, 因地制宜发展草原畜牧业, 在农区大力发展设施畜牧业, 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支持百万头奶牛、百万头肉牛和千万只肉羊高产工程建设, 加强饲草料基地、储草棚、青贮窖等设施建设。”即在牧区、半农半牧区以草定畜, 农区扩大养殖规模。“以草定畜”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区开始实施的一项草原管理措施。是以核定草原的产草量为基础, 以草确定养畜数量, 达到科学合理的载畜量, 实现草与畜之间的动态平衡。实施草畜平衡制度, 可以有效缓解草原退化程度, 达到畜牧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的双赢。在农区要发挥土地资源、饲草资源、环境和区域优势, 大力引进带动能力强的畜禽养殖和加工龙头企业, 加快舍饲圈养和标准化规模养殖步伐。“双百千万工程”高产创建工程是自治区2009年提出并开展试点的一项推进牲畜良种化进程的工作。该工程的主要内容是对百万奶牛、百万肉牛提供良种冻精进行人工授精, 为千万只肉羊基础母羊提供良种公羊和良种冻精开展人工授精。通过此项工程旨在进一步提高我区优势畜种的个体产出水平, 改善品质, 提高效益。该项工程已正式列入《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其次, 要“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控、畜禽良种繁育和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加大重大动物疫病和布病等人畜共患病防控工作资金投入。扩大牧区畜牧良种补贴范围, 在对肉牛和绵羊进行补贴基础上, 将山羊纳入补贴范围。”一要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控、畜禽良种繁育和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这个体系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支撑。从自治区成立之初, 就一直在自上而下努力构建这三个体系。但随着近年来改革力度加大, 这些体系的公益性投入大幅度减少, 工作人员、设备、手段远远不能适应畜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动物疫病防控体系, 全区16351名防疫员年平均工作量4万头只 (羽) 次以上, 年平均工作时间210天以上, 但年平均收入只有4000元, 工作量太大、经费严重不足, 防疫员队伍极不稳定, 防疫密度和质量难以保证, 公共卫生安全隐患非常大。解决的方法是增加基层防疫站经费。建立健全嘎查村级动物防疫室, 配套疫苗冷链、交通等基本工作条件, 增加防疫员补贴。要加大对畜牧业良繁体系和推广体系建设的投入, 突出其公益性。二要加大防控投入。近年来我区布病、结核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出现严重反弹, 布病在人间发病率呈上升态势, 占全国新发病人数的一半, 位居全国第一。由于国家现行的病畜扑杀补贴标准太低 (1800元/头) , 补贴范围小 (仅限奶牛) , 地方财政承担扑杀补贴压力太大, 致使病畜得不到全部扑杀, 疫点不能及时扑灭。此外, 对布病流调、溯源、诊断、消毒、病畜无害化处理等相关经费缺乏补贴, 地方财力不能全部解决, 严重影响工作开展。加大重大动物疫病和布病等人畜共患病防控工作资金投入, 是一项非常及时的政策, 必将推动我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三要扩大良种补贴。为了扩大畜牧业良种率, 提高牲畜的质量和效益, 加快畜牧业集约化、规模化步伐, 国家和自治区先后实施了畜牧良种补贴政策。国家畜牧良种补贴是从2005年开始实施的, 对国家指定项目旗县 (市、区) 使用良种精液开展人工授精的母猪、奶牛、肉牛养殖场 (小区、户) 以及存栏绵羊能繁母羊30只以上养殖户实施补贴。我区从2006年每年安排2720万元对项目区内肉牛、肉羊予以补贴。2010年自治区开始对牧区种公羊、肉牛冻精和肉牛母牛进行补贴。但牧区特别是边远牧区的主要畜种山羊不在补贴范围内。国家这次特意把山羊列入了牧区畜牧良种的补贴范围, 体现了国家对我区牧区农牧民的极大关怀。

再次, “对牛羊肉、羊绒、羊毛等大宗畜产品实施价格保护政策。”牛羊肉、羊绒、羊毛等畜产品是我区农牧民、特别是牧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直接关系着他们的生产和生活。近年来这些畜产品的价格一直处于波动状态, 直接影响了我区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也影响着畜产品的稳定供应, 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目前价格保护政策主要有最低保护价收购、价格补贴、国家收储等。

最后, “完善牧业机械补贴政策。”提高畜牧业机械化水平, 是实现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从2010年, 我区实施对牧区牧民购机累加补贴。即自治区33个牧业旗和21个半农半牧旗县的牧业苏木镇以及3个还草工程旗县的项目区苏木镇的牧民, 购买牧业机具, 在国家财政补贴30%的基础上, 自治区财政再补贴20%。同时自治区还对牧区牧民购买18-20马力直齿传动轮式拖拉机、18-24马力皮带传动拖拉机、装载机、太阳能饲养暖棚、储草棚、风光互补设备等急需机具、设备给予销售价30%的补贴。下一步牧机补贴政策要围绕牧区机械化发展重点, 按照草业生产、养殖环节、生产生活装备三大领域, 指导牧区机械化科学发展。结合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落实, 禁牧区重点补贴舍饲圈养模式和集中饲养模式, 单一禁牧模式和转产模式不予补贴;草畜平衡区重点补贴集中饲养模式, 转产模式不予补贴。突出扶持大型家庭牧场, 发展机械化现代装备;引导小型牧场与牧户联合, 发展联户、专业合作社经营模式;促进畜牧业规模经营与机械化规模作业相结合, 推动畜牧业现代化。

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农业现代化就是通过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 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 健全农业产业体系, 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其基础是科技进步和体系完备, 其目的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目前我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瓶颈问题日益突出, 实现农业现代化压力很大。一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 保持现有耕地数量和质量的压力不断加大;水土流失严重, 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低。二是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物质装备水平低, 社会化服务不配套, 基层农牧业推广机构不健全, 专业技术人员少。三是农业劳动者以“5060”人员为主, 素质不适应现代农业建设需要。

针对以上问题,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建设现代农业的任务和方向。

首先,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整治, 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和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种植业结构。”粮食生产能力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标志和目的, 土地数量和产出能力是基础。为此, 保护耕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目前我区实行的耕地保护制度是:划定永久基本农田, 建立保护补偿机制, 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从严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同时, 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改造中地产田和对土地进行综合开发, 也是保障和平衡生产用地和建设用地的重要方法。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般包括:农田水利建设, 农产品流通重点设施建设, 商品粮棉生产基地建设, 农业教育、科研、技术推广和气象基础设施等。当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意见》明确提出“开展农牧业高效节水示范, 加大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支持力度。”

其次, 加强科技保障措施。“完善技术推广体系,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强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专业统防统治, 发展现代种业,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提倡保护性耕作, 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推广体系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纽带和桥梁。要创新推广体制机制, 整合技术资源, 改善乡镇区域站的条件和装备, 提高其服务水平。现代种业就是用现代技术进行育种和生产, 形成科研分工合理、产学研相结合、资源集中、运行高效的育种新机制。发展现代种业, 就是要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 建设一批优势种子生产基地, 打造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 健全种子管理体系, 显著提高优良品种自主研发能力和覆盖率。测土配方施肥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 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 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 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我区从2005年开始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 截至2009年已覆盖全区所有旗 (县、市、区) 和农牧场。病虫害专业统防统治是指具备相应植物保护专业技术和设备的服务组织, 开展社会化、规模化、集约化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的行为。通过这两种技术手段, 可以显著提高施肥效果、病虫害防控效果、降低农药使用风险, 是促进粮食稳定增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的有效途径。保护性耕作是以机械化作业为主要手段, 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 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 减少风蚀、水蚀, 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这种耕作方式可以改善土壤的可耕作性, 增加土壤有机质, 锁住土壤水分, 提高水分利用率, 减少土壤侵蚀, 提高水的质量。旱作节水农业是综合运用农艺、生物和工程等技术措施, 以优化水资源配置为核心, 合理安排农业布局和种植业结构, 应用节水保墒技术, 采取防旱抗旱措施, 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 保障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再次, “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 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设施农业和都市观光农业。支持赤峰、通辽、乌兰察布等地区建设绿色、有机蔬菜基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集食物保障、原料供给、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市场服务等产业于一体的综合系统, 是多层次、复合型的产业体系。构成:一是农产品产业体系。二是多功能产业体系, 包括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生物能源等密切相关的循环农业、特色产业、生物能源产业、乡村旅游业和农村二、三产业等。三是现代农业支撑产业体系, 包括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加工、市场流通、信息咨询等为农服务的相关产业。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可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农产品产业体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 推进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设施农业是采用具有特定结构和性能的设施、工程技术和管理技术, 改善或创造局部环境, 为种植业、养殖业及其产品的储藏保鲜等提供相对可控制的最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度等环境条件, 以期充分利用土壤、气候和生物潜能, 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而进行有效生产的农业, 是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 走向现代化工厂化农业生产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区设施农业发展迅速, 2010年设施蔬菜面积129.8万亩, 设施马铃薯179万亩。都市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 它是利用农牧业景观资源和生产条件, 发展观光、休闲和旅游的一种新型农牧业生产与经营形态。观光农牧业在我区刚刚起步, 到目前有规模不等的企业1495家。赤峰、通辽、乌兰察布等地区具备建设绿色、有机蔬菜基地的条件, 气候条件适宜, 光照充足, 日照时间长, 空气相对湿度低, 病虫危害少, 生产区水源、土壤、空气符合国家绿色标准, 具有独特的生产无公害、绿色蔬菜的条件。适宜发展设施蔬菜的坡地和荒地也较多, 后续发展的空间较大。这几个地区与北京、天津、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大城市距离较近, 劳动力资源丰富, 运输成本较低, 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蔬菜集中上市时间与沿海及南方广大地区果类菜生产季节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另外, 这几个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 农牧民增收渠道窄, 也需要发展绿色、有机蔬菜等高效农业增加农牧民收入。需要支持的重点是温室、大棚建设, 绿色、有机蔬菜生产的技术指导和设施蔬菜种植农业保险等环节。

最后, 通过鼓励措施发展现代农业。一是“把马铃薯列入国家良种繁育补贴范围, 逐步扩大马铃薯原种生产补贴规模, 对种植马铃薯脱毒种薯给予良种补贴。”二是“对粮油生产大县 (旗) 加大奖励性扶持力度。”良种补贴是国家、自治区对广大农民使用优良品种、配套先进栽培技术措施, 实现技术累加效应, 实行财政补贴的一项惠农政策。国家良种推广补贴项目从2002年开始实施, 已经由推广项目变成了国家的惠农政策。2009年实现了大豆、玉米、小麦、水稻、棉花全覆盖。同时, 对马铃薯原种扩繁进行补贴, 原种生产补贴的规模为20万亩, 补贴资金2500万元。但马铃薯良种繁育、脱毒种薯种植不在补贴范围, 原种生产补贴的规模也很小。这次国家扩大了我区马铃薯良种的补贴范围和规模, 必将提高马铃薯生产水平, 促进马铃薯产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为把我区打造成全国的马铃薯种薯生产基地、商品薯生产基地、专用加工薯生产基地起到积极的作用。对粮油生产大县 (旗) 是国家已经实施的一项奖励性扶持政策, 我们要积极进行争取。

三、深化农牧林业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解放了农村牧区生产力, 极大地调动了农牧民生产积极性, 为我区其他领域的改革奠定了理论和物质基础。但随着农牧业现代化的日益推进, 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体制出现了许多不适应, 也难以与大市场有效对接, 制约着现代农牧业发展和农牧民收入提高。而实现规模经营, 是农牧业实现现代化的基本条件。

首先, 仍然要“稳定农村土地和草原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 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制度基础。巩固家庭承包经营基础地位, 核心是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要做好土地延包后续完善工作, 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 切实加强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管理。

其次, 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规范引导农村土地、草牧场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 稳妥推进农牧业规模化经营。”“鼓励农牧区集体和个人以土地、草场使用权入股等方式参与当地资源开发建设, 增加农牧民财产性收入。”在稳定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 允许土地经营承包权合理流转, 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土地向具有资金、技术、管理等优势的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企业等经营主体集聚, 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可以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 促进了农牧业增产和农牧民增收。在流转中要充分尊重农牧民的主体地位。土地草牧场流转必须坚持市场机制为主、政府政策引导为辅的原则。要充分认识到, 农牧区集体和农牧民对自己的土地、草牧场有经营权和收益权, 采取多种形式增加土地、草牧场等财产的收益, 是农牧民的经营自主权。建立资源开发企业与农牧民利益共享机制, 是整顿矿山开发秩序、维护群众利益的迫切需要, 更是实施富民与强区并重、富民优先战略的内在要求。农牧民以土地、草场使用权入股, 增加财产性收入, 是建立企业与农牧民利益共享机制的有效举措。增加财产性收入, 也是调整收入来源构成的有力措施, 有利于调整农牧民收入来源构成。目前规范引导土地流转, 需要全面落实土地流转合同制和备案制, 以基层经管部门为依托, 搭建土地流转服务平台, 健全土地流转市场体系。

再次, 农垦系统改革是农牧业经营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农垦系统具有管理上的区域性特征。国家和自治区经济较大发展后, 推出了一系列惠及“三农”的政策, 农牧场在许多方面享受不到。如目前国家在实施“以工补农”政策, 农垦还在“以农补企”、“以农补社会”。虽然农垦的经营体制有较大的先进性, 但在沉重的社会负担面前, 也显的无能为力。因此,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深化农垦体制机制改革, 建立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经营管理制度, 将国有农牧场纳入强农惠农政策范围, 逐步实现垦区与地方的资源共享, 支持垦区企业集团和国有农牧场发展。”下一步工作一是理顺国家和自治区的政策通道, 充分享受惠及“三农”的政策。特别是未由乡镇管理的农牧场, 要实行计划单列, 解决因体制问题造成的政策障碍。二是社会负担由政府承担, 给农牧场彻底减负。在农牧场区域设立农垦管理区, 与国家各职能部门对接, 完善国家在农垦的管理体制。

四、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产业

发展资源深加工产业是自治区经济建设的首要任务。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 有利于加快农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 提高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 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是构建多元化农牧业产业体系、加快建设现代农牧业的突破口和有效途径。要“依托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 做大做强乳品和羊绒生产加工业, 加快培育肉类、粮油、果蔬生产加工龙头企业, 打造一批绿色知名品牌。”“鼓励龙头企业在农牧区建设原料生产加工基地。”要“加强原产地产品及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初探 篇10

关键词:现代畜牧业,科技养殖,生态养殖

1 方山县畜牧业发展现状

畜牧业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近几年来,方山县坚持把发展畜牧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畜牧业生产力水平和规模化程度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随着经济体制特别是价格体制的改革,畜牧业的发展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如方山县畜牧业生产方式较为传统,养殖方式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规模化养殖程度不高等,既影响了实用技术的应用,又给疫病防控带来困难,同时也影响着农村公共卫生;畜牧业龙头企业不强,且与当地生产场户产销衔接不紧,导致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化程度低;政府支持保障体系不到位,抵御风险能力弱,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必须进一步巩固畜牧业发展基础,转变传统的增长方式,加快建设发展现代畜牧业,以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消费需求。

2 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对策

所谓现代畜牧业,就是指在传统畜牧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立足于当今世界先进的畜牧兽医科技,基础设施完善,营销体系健全,管理科学、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高效产业。畜牧业现代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畜牧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畜牧业,用现代管理方式管理畜牧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从而使畜牧业生产技术、生产手段和生产组织向世界先进水平靠拢,逐步发展为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运行质量和效益皆高的可持续发展强势产业。

2.1 加快规模养殖基地建设

1)以扶持养殖小区和大型养殖场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快规模养殖基地建设步伐。把加快规模化发展与推进农民增收结合起来,把加快规模化发展与农民现时收入规模水平结合起来,形成合理的规模化体系。引导农户扩大规模,形成专业化生产户;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农户”形式建设养殖基地,增加养殖户收入;引导养殖户向养殖小区集中,形成区域规模优势;引导大型规模养殖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带领广大农民增加收入。

2)抓好分类引导。围绕龙头企业,发挥农业大县粮食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猪禽等食粮型畜牧业,充分做大畜牧业总量;围绕肉牛肉羊优势产区这张品牌,发挥农业区饲草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牛羊等草食型畜牧业,做好特色产业;围绕市场需要,积极发展特种养殖畜牧业,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3)多手段、多途径,加快规模养殖发展。实施以奖代补政策,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扶持养殖小区建设,重点扶持大型规模养殖场和多户联建小区建设;通过各类项目扶持养殖小区建设,鼓励养殖大户牵头,群众参与,集中联片,分散饲养,共同发展小区。

2.2 加快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广大农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经营体制创新,是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的有效组织形式。近年来,伴随着规模养殖的发展以及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引导扶持,畜牧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发展。配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实施,进一步加快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高畜牧业的组织化水平:一是按照“先运行、多扶持、后规范”和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鼓励、支持、扶持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二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合作意识。让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合作经济组织,并在其中发挥应有作用。三是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对新成立的专业经济组织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鼓(下转第62页)

励畜牧致富带头人领办、创办养殖协会。四是鼓励畜牧科技人员和技术推广单位领办、创办合作组织。五是加大培训力度,引导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运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3 健全机制落实措施

以奖代补,建立多渠道投入的激励机制,破解畜牧业发展资金短缺的瓶颈制约。

健全体系,建立技术服务机制,解决基层畜牧技术体系不健全、公益性技术没人推广、动物疫病没人防治的局面;建立技术工作的保障机制,加大科技人员的现场指导力度,加大科技人员示范推广力度,加大对科技人员的技术培训力度,加大畜牧兽医技术的咨询服务力度,努力提高畜牧业发展的科技贡献率。

完善政策,建立环境保障机制。进一步优化各类畜牧业发展主体的创业环境,为畜牧业发展创造“宽松、优惠、公正、优质”的发展环境,促进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河南太康:向现代化畜牧业迈进 篇11

生态化饲养篇

太康县畜牧局紧抓国家大力发展“三农”的机遇,认真落实支农惠农政策,持续加大对畜牧业畜禽污染源治理和改造力度,引导企业进行升级改造,走生态化饲养之路。

几年来,太康县累计投资4000多万元,建成了200立方米以上规模新型沼气池44座,其中500立方米以上规模6座。今年又投入资金307万元,支持15个饲养企业新建储尿池16500立方米。其中,太康县宏展良种猪场先后筹措资金60多万元,建成了大型沼气池、沉淀池、储尿池、堆粪场等污染物处理设施,实现了雨污分离,并对周边200多亩农田实行免费灌溉,实现了“猪-沼-果”“饲养-种植-饲养”的零排放。太康县三叶绿色养殖生态园是一个集饲养、园林绿化、种植等多位一体的绿色饲养生态循环农业公司,猪场粪便经过发酵,干粪施入林地、农田、藕池,沼液用于浇灌蔬菜、绿化树、藕池等,真正做到不施农药、化肥,粪污无污染零排放,实现了生态循环发展的目标。

规模化饲养篇

当前,传统饲养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科学饲养水平不高、饲养规模不大、抵抗风险能力不强、畜产品流通不畅等问题,针对这些情况,太康县畜牧局通过内引外联、招商引资等一系列措施,培植壮大畜牧龙头企业,牧原、大用、三木、雏鹰等知名企业相继落户太康县。目前,全县已发展各类规模饲养场1098个,其中万头猪场3个,1000头以上猪场72个;百头畜位肉牛育肥场12个,百头畜位奶牛场两个;100只以上羊场26个;万只鸡场100多个。牧原集团太康县分公司以打造太康县生猪饲养龙头企业为目标,2016年~2017年将在太康县投资17亿元,建成饲养场21个,年出栏生猪规模150万头;饲料加工厂1座,年生产饲料45万吨;配套无害化处理场和有机肥场若干个,可实现年利润4.5亿元。

加工增值篇

深加工是畜产品保值增值的重要环节,太康县委、县政府着力优化企业环境,强力推进畜牧企业产业集聚,强力扶持一批畜牧龙头企业,努力打造一流畜牧企业,实现太康由畜牧大县向畜牧强县的跨越式发展。

河南省豫康农牧有限公司始终以“科技兴农,创造价值”为经营理念,经过20多年的努力,已发展成集科研、技术、生产三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目前投资1.2亿元,占地100多亩新建全程自动、智能化饲料场1个,现代化孵化场1个,年产畜禽配合饲料、浓缩料、预混料30万~40万吨,年产值将突破10亿元,是太康县畜牧产业扶贫基地之一。河南省明正清真食品有限公司是集饲养、屠宰、肉熟食加工于一体的科技型规模化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带动了周边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为周边贫困户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和致富渠道。

措施推进篇

太康县各级领导非常重视畜牧业的发展,县委、县政府制定强有力的措施,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还为畜牧企业传经送宝,分忧解难。太康县畜牧局大力开展科技推广,专门组建领导机构,抽调精兵强将,选聘29名科技指导员,与46个饲养示范场和两个饲养基地结成帮扶对子,进行跟踪技术指导服务,直接培训指导各级各类饲养专业技术人才1276人次。

加快发展巴中山区现代畜牧业 篇12

1.1 优势条件

1.1.1 生态环境的优越, 有利于发展无公害畜产品。

巴中市山青水秀, 森林覆盖率高达56%, 加之, 远离大中城市, 工业污染源少空气、水质达到或基本达到国家有关标准, 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从而有利于发展质量安全的畜产品。

1.1.2 天然屏障的形成, 有利于防控重大动物疫病。

巴中地处秦巴山区, 地势沟壑纵横交错, 农户居住分散, 隔离条件相对较好, 有着有效防控动物疫病的良好条件。

1.1.3 草地资源丰富, 有利于发展牛羊草食牲畜。

全市现有草山草坡面积710万亩 (1亩=667平方米, 下同) , 年产农作物秸秆160万吨, 利用成本低廉的饲草饲料发展草食牲畜, 能大大提高养殖业的比较效益。

1.1.4 旱粮作物比重大, 有利于发展节粮型畜牧业。

旱作农业是巴中农业的一大特点, 2008年全市旱粮面积占粮食总播面的73.3%, 玉米、小麦、豆类、红苕、洋芋等旱粮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70%。其中年产玉米50万吨以上, 这是山区利用旱粮发展畜牧业的独特优势。

1.2 不利因素

1.2.1 畜产品的销售运距远。

目前巴中是四川省唯一没有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和航运的“四无”地级市, 离成都、重庆、西安等大中城市相对较远, 交通不便、运输成本较高, 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畜产品的生产经营成本, 无形之中降低了养殖效益、加工效益和经营效益。

1.2.2 农民商品生产意识低。

长期以来, 由于山区农民受传统习惯势力的影响, “养猪为过年, 养牛为耕田, 养禽为挣油盐钱”的思想依然存在, 对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畜牧业没有形成共识。1.2.3畜牧生产科技含量低。据典型调查, 目前全市农村生猪DLY三杂面不到30%, 优质杂交牛占存栏牛总数不到10%。与发达地区相比, 全市畜禽良种化率较低, 畜牧业标准化程度较低, 畜牧生产科技含量不高。1.2.4畜牧业组织化程度低。我市地处山区, 农户居住分散, 畜牧业生产经营信息闭塞, 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衔接的矛盾没有解决, 存在着生产与销售脱节的问题, 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1.2.5 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低。

目前我市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差、生产方式落后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观, 大多畜产品加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缺乏市场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和优势产品, 而且与养殖生产业主未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龙头带动能力不强, 存在着畜牧业生产与畜产品加工脱节的问题。

2 确立山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突破口

2.1 合理调整发展结构

根据我市畜牧业发展现状和市场需求, 当前和“十二五”前后, 巴中市调整和优化畜牧业结构应坚持“市场导向提高效益、依靠科技提高质量、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扩大规模精深加工”的调整原则和“注重提高生猪质量, 大力发展牛羊草食牲畜, 积极发展优质禽兔”的调整思路, 使巴中山区畜牧业朝着“优质、安全、高产、高效畜牧业”方向发展。其调整重点有三:一是调整畜牧业品种结构。大力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瘦肉率三元杂交猪和优质肉牛, 积极引进推广良种禽兔, 使良种畜禽在商品畜禽中的比重达到90%以上。二是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充分利用丰富的草山秸秆资源, 加快发展以南江黄羊、空山黄牛为特色的草食牲畜, 逐步将非猪畜牧产值比重提高到50%以上。三是调整畜牧业产销结构。大力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 逐步形成产加销一体化、贸工牧一条龙的畜牧业生产经营格局。

2.2 积极打造山区品牌

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品牌经济”。要充分利用巴中地处山区、生态环境优越的良好条件, 从抓“健康养殖”入手, 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 切实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监管, 有效解决畜产品卫生安全问题, 大力发展无公害的生态畜产品。同时引导畜产品加工企业根据资源特点以及消费者需求, 研发特色畜产品的生产制作技术、生产工艺和花色品种, 形成同一畜产品的优质品牌集群, 用集约的方式把产品的质量、服务等综合信息传递到消费者心目中, 坚定不移地走“被市场认可”的品牌之路, 提高行业竞争能力。

2.3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

一是充分利用丰富的草山秸秆资源。立足全市710万亩草山草坡和年产160万吨农作物秸秆资源, 大力发展牛羊草食牲畜, 增大节粮型畜牧业比重。二是充分利用宝贵的南江黄羊品种资源。突出抓好南江黄羊选育保种和扩繁增量, 尽快建立南江黄羊基因库与生产性能测定站。同时, 以四川北牧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 以南江黄羊纯繁基地乡镇和繁殖场户为网点, 着力培育高繁、快长、大型和黑色四个南江黄羊主体品系, 进一步提高南江黄羊品种质量, 不断扩大饲养总量, 真正把巴中建成中国最大的南江黄羊种羊基地。三是充分利用充足的旱作粮食资源。巴中十年九旱, 发展旱作农业具有良好基础。为解决长期以来种粮效益低的问题, 要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开展玉米、红苕、洋芋、小麦等旱粮及其附产物的利用转化, 大力发展畜牧产业, 从而提高旱作粮食的转化效益。

2.4 切实转变发展方式

重点是大力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首先, 要培育好龙头企业, 重点对原有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改造、优化和提高。采取与国内知名企业合资、联营等方式, 或积极引进国内外上市公司、国家级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 实施大集团战略。其次, 要积极发展畜牧合作社、专业协会等中介组织, 使其成为畜牧产业化经营的有效载体。第三, 要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的养殖大户和养殖小区, 逐步形成畜产品加工企业的原料基地。第四, 要以“公司+协会+基地+大户”, “大户带散养农户”的运行机制为核心, 积极引导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合同定单、股份合作、畜禽保险、两次返利等多种形式, 促进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降低农户养殖投入风险、疫病风险和市场风险, 实现企业与农户双赢的目标。

2.5 建立完善市场体系

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 是推动山区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一是从建立一批畜产品交易市场和批发市场入手, 逐步形成一定规模具有山区特色的畜产品集散中心。二是抓好信息市场建设, 定期向社会发布各种信息, 以市场需求引导农民发展畜牧生产。三是注重营销队伍建设, 实行多渠道经营, 特别要加强培养农民自己的畜产品运销组织, 鼓励农民组建联合体, 统一组织生产, 共同面对市场。四是延伸销售触角, 通过在大中城市设立畜产品销售窗口, 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 或者与外地大型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联合, 借助外力销售我市畜产品。

3 构筑山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保障线

3.1 强化政策扶持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已出台的一系列有利于畜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政府对贫困地区、边远山区畜牧业的政策扶持和项目支持力度。

3.2 强化队伍保障

尽快实施兽医管理体制改革, 切实解决好人员编制、人头工资和业务经费等具体问题, 为山区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实施组织保障。

3.3 强化科技支撑

一是要在畜禽饲养环节增加科技含量。通过深入开展“科技助农增收行动”和认真实施“畜牧科技入户工程”等多种形式, 切实加强对养殖业主的科技培训,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养殖效益。二是要在疫病防控环节增加科技含量。特别要尽快建立与世界贸易组织接轨的动物防疫保护体系, 确保畜产品卫生质量, 提高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三是要在畜产品加工环节提高科技含量。引导加工企业开展ISO9000质量认证和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 (HACCP) 系统建设以及实施良好作业规范 (GMP) , 全方位改进生产工艺与加工技术, 进一步提高畜产品质量。

3.4 强化配套服务

上一篇:区域物流发展分析论文下一篇:教师专业发展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