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业资源

2024-09-11

牧业资源(共8篇)

牧业资源 篇1

牧业人常说, 畜牧业是一个承农启工的行业, 它上接农业下连加工业, 因此, 对于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乃至广大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 我市通过实施“打造牧业大产业、建设牧业经济强市”战略, 使牧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养殖规模不断攀升, 大市场、大公司不断涌现, 牧业小区、标准化示范园区随处可见, 牧业呈现出一派繁荣发展的景象。

我市的畜禽饲养量约占全省1/4, 产值占我市农业总产值60%以上, 已经成为重要的基础性产业,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总体上看, 我市畜牧业相关延续产业滞后, 牧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 畜产品加工业发展仍然处在起步阶段, 产业规模不大, 精深加工产品较少, 特别是对地方财政贡献还不大。在今后一个时期, 我市应该用工业思维谋划牧业, 用牧业资源培育工业, 打造牧业全产业链, 走养殖富民加工强市之路。

1 用工业思维谋划牧业是新形势发展的必然选择

正如大家所看到的, 畜牧业正在由传统牧业向现代牧业转型。在发展空间、发展要求以及作用上也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

1.1 在发展空间上

已从畜禽养殖快速拓展到牧业生产资料的生产与经营、畜产品的加工与经营等多个领域, 从一产向二产、三产快速延伸, 更加注重实现养殖业、饲料工业、畜产品加工业、兽药制造业和牧业投入品、畜产品经销业等多产业协调发展。

1.2 在发展要求上

已从追求总量扩张向以市场为导向,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上转变, 更加注重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 实行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 走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之路。

1.3 在作用发挥上

已从满足社会对畜产品供给的需求向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上转变, 更加注重增加农民收入和带动县域经济突破。这一新的发展形势要求我们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 跳出就养殖抓牧业的框架, 从促进牧业经济要素合理流动的角度, 从促进牧业产业化发展的高度, 来抓牧业。通过发展加工业和相关产业, 实现一业做大多业并举, 推动产业兴市;形成一个新的工业门类, 推动工业立市;培植新的税源, 推动税源富市。

2 牧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市工业的发展奠定了资源基础

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我市畜禽年饲养规模已达2亿多头 (只) , 形成了一个新资源优势。以现阶段我市牧业发展水平来看, 需要各类工业饲料近200万吨、各种兽药近10亿元, 牧业发展可提供各类鲜活产品近200万吨、皮张近800万张、可利用的畜禽粪便近3000万吨。这些资源为饲料加工业、兽药制造业、畜产品加工业、皮革制造业、生物有机肥加工业等提供了资源基础, 使这些行业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如果我市的牧业资源开发利用率总体上能达到50%, 将会增加产值150亿元, 利税近10亿元。因此, 围绕着丰富的牧业资源, 培育相关产业, 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既是我市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更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3 全力打造牧业经济强市

从现在的发展潜力来看, 我市的牧业经济腾飞指日可待, 目前, 我们所要做的, 就是全力打造牧业经济强市, 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 我想我们应该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3.1 要切实抓好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 保证加工企业的资源供给

要加大扶持力度, 继续抓好牧业小区和规模牧场建设, 创新现代牧业生产方式, 大力发展牧业经济合作组织, 充分调动和发挥加工企业的带动作用, 建立政府牵头协调, 加工企业、牧业经济合作组织、生产基地和农户“四位一体”, 横向联动, 形成新型的合作机制, 提高基地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水平, 建设一批生产条件好、产品质量优、供给及时稳定的加工原料基地, 形成“企业围绕养殖办, 养殖围绕企业转”的良性发展局面, 从而促进牧业经济全面发展。

3.2 依托资源特色, 打好“品牌”战

要强化品牌意识, 追求精品牧业, 对新认定名牌产品的企业给予重奖, 在惠牧政策方面给予倾斜, 提供全方位支持。同时, 也可以通过展会、推介会, 以及一切可以宣传利用的平台, 广泛宣传, 扩大影响, 合力打造一批名牌企业、特色产品、区域品牌, 提升我市畜产品整体竞争力。

3.3 依靠科技, 延伸产业链

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依赖于产业的精深发展, 我市在这方面还比较欠缺, 多数产品还处于初级加工阶段。因此, 我们应着力建立畜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公共平台, 鼓励、支持、引进一批新的投资企业, 加快养殖、加工、饲料、兽药、物流业的全面发展, 不断延伸产业链条。重点向绿色畜产品、生物制药、保健食品等领域扩展, 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打造牧业全产业链条。

3.4 以畜产品加工特色产业园区为核心, 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

以四平、公主岭、梨树为核心, 以两个千万头猪饲养基地为依托, 进一步加强产品功能区和产业平台建设。把一批养殖密度大、带动性强的好项目、大项目落实到园区, 共同打造四平——公主岭、四平——梨树牧业产业集群带。以红嘴农高等龙头企业为重点, 以李连贵老字号为载体, 开发具有我市特色的系列食品, 做大做强肉食品加工业, 打造北方肉食品工业城, 充分发挥集群效应。

3.5 加强整合政策性资源, 积极打造畜产品加工业发展平台

(1) 加大政策扶持, 在财税、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出台突破性、创造性措施; (2) 国家和省已经出台的惠牧政策要向与加工企业关联度高的小区倾斜; (3) 积极开展“三争取”, 抓住国家和省加大对牧业扶持力度的契机, 各级领导拿出一定精力, 向上争取资金、争取项目、争取政策, 借力发展我市畜产品加工业和相关产业; (4) 各级财政应支持加工企业组建担保公司、构筑融资平台。同时, 积极向银信部门推介企业和项目, 促进银企衔接与合作, 解决我市畜产品加工企业和相关企业发展资金问题。

四平市的畜牧业规模庞大, 基础雄厚, 比较薄弱的就是加工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只有依托雄厚的基础, 依靠党的领导和强有力的惠牧政策, 四平市的畜牧业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摘要:本文论述了如何用工业思维谋划牧业, 用牧业资源培育工业, 打造牧业全产业链, 走养殖富民加工强市之路。

关键词:工业思维,谋化牧业,牧业资源,培育工业

牧业资源 篇2

为认真贯彻落实自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方案〉的通知》(自府办发〔2017〕105号),自贡市农牧业局印发了《关于印发畜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暨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任务责任清单的通知》(自农牧函〔2018〕34号)。半年来,自贡市畜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既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绩,现就工作完成情况总结如下:

一、畜牧业转型升级发展工作

(一)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1、产值目标:截至2018年6月,畜牧业产值、增加值占农业总产值及增加值比重提高2%,非猪产值占畜牧业总产值比重提高4%,农民牧业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农民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提高1%。

2、生产目标:截至2018年6月,全市生猪出栏107.94万头、牛出栏2.57万头、羊出栏65.47万只、家禽出栏0.218亿羽、兔子出栏0.3459亿只,蜂群2.22万群、蜂蜜0.123万吨、蜂王浆1.12万吨、蜂花粉2.27万吨,人工草地建设1.898万亩,基本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要求。

3、生态目标:截至2018年6月,全市建立了健全科学规范、权责清晰、约束有力的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构建种养循环发展机制,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93.67%,粪污综合利用率73.45%。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重点任务完成情况

1、优化完善任务布局

各区县在十三五畜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结合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禁养区划定情况,细化完善畜牧业绿色发展规划和区域布局,明确区域内养殖总量,形成养殖场布局图。

截至2018年6月,全市所辖6个区县,全部完成禁养区限养区调整划定工作,并上图斑向社会公布。

2、调整优化畜禽结构。

富顺县:以德康公司为主导,以30万头生猪产业化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发展生猪养殖家庭农场为基础,积极稳定和发展我县传统生猪产业;目前已经完成8个生猪养殖家庭农场主体工程建设。以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推进行动和省级羊标准化生产基地县等项目为依托,充分利用天然草山草坡资源禀赋,加快人工草地建植,目前已经完成0.42万亩人工草地改良,大力发展肉羊、肉牛、肉兔、肉鹅等节粮型草食畜禽产业。

贡井区:利用天然草山草坡资源,开展农作为秸秆青(微)贮,并推广“粮-经-饲”三元种植模式,推行“50%秸秆+30%种草+20%野杂草”养畜模式,大力发展奶牛、肉牛、肉羊、肉兔等节粮型草食畜禽产业,形成了以建设镇为中心的奶牛、肉牛、肉羊产业带,以桥头镇、章佳乡为中心的肉牛产业带,以莲花镇、牛尾乡、五宝镇等为中心的肉羊产业带、以莲花、成佳镇为中心的肉兔产业,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效益良好的养殖结构,提高全区非猪畜牧业的生产水平和能力。

大安区:以3500万羽肉鸡一体化项目为依托,全面带动肉鸡产业快速发展,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效益良好的养殖结构,提高全区非猪牧业的生产水平和能力。

全市畜牧业以项目建设为依托,积极发展环境友好型生猪产业,稳步提升优质肉猪生产能力和加工能力,同时各区县利用自身优势,结合产业发展规划,已逐步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效益良好的养殖结构趋势。

3、生产方式转型升级

为提升畜禽养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两分离、三配套、零排放”畜禽粪污治理措施,制定“一控二改三建四消”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对乡镇畜牧兽医站技术人员和规模养殖户进行技术培训与技术推广;大力发展种养循环农业,推广农牧结合生态治理模式,精准引导畜牧业和种植业发展。目前全市已建成种养循环示范场12个;今年上半年建成标准化示范场31个。

4、经营方式转型升级

荣县引进培育了四川巴尔农牧集团、自贡市毓祥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新希望、正邦等行业龙头,利用“公司+农户”的代养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实现经济利益链接及养殖技术提升,加快了规模化养殖的推进。

5、品牌化创建

“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乡村产业发展必须注重特色畜牧业、品牌畜牧业、优势畜牧业的发展,全市着力打造“川南黑山羊、四川麻鸭、自贡冷吃兔、盐帮厨子”等特色畜产品品牌创建,发挥品牌效应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提升畜产品附加值。

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一)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截至2018年6月底,通过建立科学规范、权责清晰、约束有力的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构建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机制。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3.45%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3.67%以上,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稳步提升。病死畜禽基本实现集中收集、统一无害化处理。

(二)重点任务完成情况

1、出台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利用工作方案。2018年3月底,各区县人民政府根据2017年12月出台了“自贡市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方案”(自府办发〔2017〕105号)的要求,出台了畜禽养殖资源化利用方案,并报市农牧业局备案。

2、部门协同,强化养殖准入。严格执行养殖区域划分规定、环境影响评价(或环评备案登记)和“三同时”制度。全面落实环境准入制度,禁养区、限养区范围内禁止新建、扩建、改建畜禽规模养殖场;宜养区内新建、改建、扩建养殖场必须符合当地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畜牧业发展规划,并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或环评备案登记,严禁未批先建;粪污处理利用设施要与养殖场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竣工投运。

3、强化畜禽养殖信息化管理。开展了畜禽养殖摸底普查,完成了全国畜禽规模养殖信息服务云平台登记更新工作,完善了监管体系,加强了畜禽养殖信息化管理。

4、推进种养循环发展。推行“以种定养、以养定种、种养平衡、生态循环”的绿色发展模式,坚持畜禽养殖粪污就地消纳利用和异地处理利用相结合,大力促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建立健全畜禽养殖废弃物收集、转化、利用体系,形成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路线图和畜禽养殖废弃物“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追溯机制。

5、推进畜禽粪污沼气转化利用。着力推进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建设,推进沼气深度开发利用。荣县、富顺县、大安区推行ppp模式畜禽粪污综合处理利用,建成年产生物天然气1500万m3,生物有机肥10万吨的大型沼气工程。富顺县利用四川鑫宇环境资源开发有限公司集中对农业废弃物、养殖粪污、餐厨垃圾实施生物天然气工程综合开发利用。目前该公司在富顺县晨光工业园区内建成占地面积78亩,利用有机废弃物年产1000万m3生物天然气国家试点工程。日处理养殖粪污560吨,农作物秸杆100吨。年处理粪污18万吨,秸秆3.6万吨。年产生物天然气1000万m3,生物有机肥6万吨,生物冲施肥3万吨。

6、推进畜禽粪污能源化和肥料化利用。推进畜禽粪污沼气转化利用,不断提高养殖场(小区)沼气工程配套率,积极促进富顺、荣县规模化生物天然气试点项目达标入网、发电上网。推进固体粪便肥料化利用,大力支持发展以“神奇生物肥”为代表的畜禽粪便为原料的商品有机肥产业。由富顺县神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畜禽粪便、秸秆、稻壳、菌种等为原料生产生物有机肥,减轻畜禽粪污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推进畜禽粪污“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生态化”的循环综合利用。目前该公司在富顺县永年镇菜湾村已建成年产生物肥2万吨,年处理粪污20万吨的生物肥加工厂。2017年已正式投产生产生物肥1.5万吨,处理粪污15万吨,产品除满足当地需要外,大多销往广西等地。

7、强化环保主体责任意识。督促畜禽规模养殖场切实履行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按要求建设污染防治配套设施并保持正常运行。鼓励畜禽规模养殖场、养殖专业户在周边流转土地、签订粪污消纳协议,实现养殖废弃物就地还田资源化利用,实现种养循环。或者通过与第三方机构签订粪污消纳处理协议,养殖废弃物用于生产有机肥、生物质天然气等进行资源化利用。

8、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绩效评价考核制度,并纳入了市对各区县人民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县对各乡镇政府绩效评价考核体系。

9、定期督查。局成立了以局长李勇同志为组长,各分管局长为副组长,局相关科室、站、办、所为成员的畜禽养废物资源化利用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畜牧科),不定期到各区县督促指导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各项工作。

10、加强病死畜禽管控。全市建成8个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集中收集点,全市各区县与内江市环态动物无害化处理有限公司负责集中收集,统一无害化处理,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建设资源节约型畜牧业 篇3

1 大力调整畜禽结构,增加草食畜禽比重

草食畜禽具有少与人类争粮食,将人类不可食植物产品秸秆、牧草等转化成人类可食动物性产品,既满足人们膳食的需要又能减轻粮食生产压力。每生产1 t粮食将会有1 t秸秆产生,义县年产粮食产量27万t,秸秆产量也可达到27万t。为科学配置资源,以畜产品单位计算应当保持耗粮型猪禽产品与草食畜禽产品的比重为1∶1。

2 提高畜禽出栏率,加快改良品种速度

我国猪的肉料比3∶1,说明我国单位畜产品耗能还很高,应引进外国品种进行改良,提高饲料转化率。中国黄牛、绵羊出栏率低、出栏体重小、生产周期长、单位生产效率不高,应引进国外优良品种进行改良,降低用于维持的能量、蛋白消耗,探索经济实用的杂交模式提高生长速度,推动种畜禽和商品畜禽的分级管理、分场饲养,提高饲料资源的合理利用。

3 加快饲料工业发展,推进秸秆利用工业化进程

科学的饲料配方是提高畜禽饲料转化率的关键,所以应加快饲料工业发展,提高配合饲料、全价饲料的使用范围。我国秸秆资源尚处于初级开发加工阶段,秸秆处理尚未实现工业化,靠一家一户对秸秆青贮、氨化和微化,处理过程浪费多,处理效果不显著,亟待推进秸秆处理工业化进程,提高秸秆利用率和转化率。

4 提高兽医卫生水平,减少畜禽死亡

兽医卫生工作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畜牧业具有重要的作用,以猪为例九五期间死亡率是8%,按全国出栏5.92亿头计算,死亡约4 796万头,从这个角度来说,不死就是多养,所以要提高兽医卫生水平,加强防疫工作,确保无重大疫情发生,减少畜禽死亡,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畜牧业的重要措施之一。

5 农产饲养方式有助于建立循环经济模式

在我国除规模饲养外,农户小规模饲养有利于就地取材,构不成工业饲料原料的薯藤、草叶、酒糟等非常饲料的使用能大大节约饲料粮。据我县山区调查表明,大量青粗饲料算不上全价,但能满足畜禽生长育肥85%的蛋白、60%的能量、维生素矿物质的大部和全部,仅用规模养猪一半左右的饲料粮,其肉食安全性较高,深受消费者的欢迎。能够实现“畜-肥-粮”循环经济模式,资源充分利用,种草养畜、果园养鸡、粮田养鹅等模式可以推广。但要解决标准化、卫生质量的问题。

6 加强粪污无害化处理,促进农牧结合和可持续发展

牧业资源 篇4

根据200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畜牧业长长的阴影—环境问题与解决方案》(Livestock a major threat to environment-Remedies urgently needed),畜牧业在全球范围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而且也正在进入对稀缺的土地和自然资源的直接竞争之中,放牧活动占用了地球陆地面积的26%,而饲料作物的生产则需要全部可耕地的大约三分之一。国内在讨论畜牧业发展约束时,多从环境承载力角度探讨区域土壤和地表水资源对畜禽粪便的消纳能力[9,10,11,12,13,14],部分学者从资源承载力角度研究区域土地对畜牧业所需饲料的供给能力[6,15,16],而将两个视角结合起来研究我国畜牧业资源环境承载压力的学术研究较为少见。综合考虑畜牧业环境承载力和资源承载力两大因素,科学选取定量分析指标,全面评估我国畜牧业资源环境承载压力,有助于在政策层面合理引导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基础数据以1991-2011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为主,部分数据来源于《中国畜牧业年鉴》和《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年鉴》,另行注明的除外。

为评估特定区域资源环境对畜牧业的承载能力,假定畜禽粪便不跨区域流动、畜禽饲料不在全国范围内流通,从土壤、地表水资源对畜禽粪便的消纳能力和土地对畜禽饲料的生产能力两个角度测算特定区域对畜禽粪便环境承载能力和对畜禽饲料的资源承载压力。基于此,选取土壤环境承载压力、水环境承载压力、饲料粮自给压力和饲草自给压力4项指标,采用面板数据测算了1990-2010年中国及2010年国内各地区畜牧业资源环境承载压力,由于数据的可得性和畜牧养殖数量小等,港澳台地区除外。

1.1 土壤环境承载压力

土壤环境承载压力是指一定时期内,某区域可承载土壤中氮、磷养分投入量所需要的土地面积与该区域可承载土地面积的比值。农业生产系统中氮、磷平衡状态,是决定作物产量、土壤肥力以及对农业环境影响的重要因素[17]。化肥和畜禽粪便是农业生产系统中养分输入的主要来源,作物移走和养分损失则是养分输出的主要途径。根据土壤表观养分平衡模型,良性农业生产系统中氮、磷输入量与输出量应相等,即:氮、磷超载量=作物移走氮、磷量—化肥氮、磷输入量—畜禽粪便氮、磷输入量。农业生产系统中氮、磷养分缺失会使土壤肥力不足,造成农作物减产;氮、磷养分盈余则会导致土壤养分流失,造成环境污染,营养盈余问题就会显现[18]。综合考虑化肥使用等因素,可得畜牧业土壤环境承载压力计算公式:

αsoil:区域土壤环境承载压力指数,根据土壤施肥的木桶效应原理,取土壤对氮、磷养分承载压力的最大值作为最终的土壤环境承载压力指数;Srequired:承载土壤中氮、磷养分投入量所需要的土地面积;Sland:可用于承载土壤中氮、磷养分投入量的土地面积,包括耕地、园地和可利用草地;Ssurplus:承载土壤中氮、磷养分盈余量所需要的土地面积;Fsurplus:氮、磷养分盈余量;Ymanure:畜禽粪便中氮、磷养分含量;Yfertilizer:化肥中氮、磷养分折纯量;Ycrop:农作物移走的氮、磷养分量;Ypasture:饲草移走的氮、磷养分量;fmax:单位土地面积所能承载的氮、磷养分的最大量,假定每公顷土地承载的氮素为225kg[19]、磷素为35kg[20];i:畜禽类别;Qi:第i种畜禽的存栏或出栏量(猪、肉牛、家禽采用出栏数据,役用牛、奶牛、马、驴、骡、羊采用存栏数据[21]);ri:i类畜禽的粪便排泄系数;pi:第i种畜禽的粪便的氮、磷养分含量(具体参照表1数据);Mi:牧区、农牧交错区大牲畜(牛、马、驴、骡)存栏量;ρ:牧区、农牧交错区大牲畜粪便作为燃料直接燃烧的比例,本文取ρ=0.2[22,23],j:农作物类别;Cj:j类农作物年产量;θj:j类农作物100kg产量所需氮、磷养分量(表2);W:草地鲜草产量,按2482.62kg/hm2计算[24];S:可利用草地面积;η:单位饲草干物质含量,按经验数据20%折算;ε:饲草干物质中氮、磷养分含量,氮素按1.6%计算[25]、磷素按0.3%计算[26]。若αsoil>1,则土壤环境超载,区域土地资源不能完全消纳土壤中的氮、磷养分投入量,存在环境污染风险;若αsoil燮1,则土壤环境不超载,区域土地资源能够消纳土壤中的氮、磷养分投入量,不存在环境污染风险。

注:数据1-6来自文献[21],数据7-8来自文献[27]。

注:数据1-13来自文献[28],数据14经文献[21,24-25]核算而得。

1.2 水环境承载压力

水环境承载压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既定水环境标准下,某区域畜禽粪便进入水体后所需用于稀释污染物的地表水资源总量与该区域可用于稀释污染物的地表水资源总量的比值。畜禽粪便入水率受自然条件、粪便处理方式和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暂时还无统一取值标准。结合国内已有研究[29,30,31],畜禽粪便入水率按30%计算,牧区、农牧交错区大牲畜粪便燃烧率按20%计算[22,23]。参照《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标准(COD:20mg/L,BOD5:4mg/L,NH4+-N:1mg/L,TN:1mg/L,TP:0.2 mg/L),根据畜禽粪便中流入水体的各类污染物总量,用各类污染物的入水量分别除以既定环境标准下该类污染物的上限值,从而把各类污染物的排放量转化为既定水环境标准下稀释该类污染物所需要的地表水资源量,各类污染物所需要的地表水资源总量的最大值即为承载畜禽粪便所需要的地表水资源量,可得畜牧业水环境承载压力计算公式:

βwater:区域水环境承载压力指数;Lrequired:既定水环境标准下稀释畜禽粪便所需要的地表水资源量;Lwater:可用于稀释畜禽粪便污染物的地表水资源总量,即可承载水资源总量;Ci:畜禽粪便排入水体中的i类污染物含量(表3);ci:既定水环境标准下i类污染物含量上限值。若βwater>1,则水环境超载,排入水体的畜禽粪便超出区域地表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将对水体造成污染;若βwater燮1,则水环境不超载,排入水体的畜禽粪便在区域地表水资源承载范围内,不会对水体造成污染。

(单位:kg/t)

注:数据来源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文件(环发[2004]43号)。

2.3饲料粮自给压力

饲料粮自给压力是指一定时期内,某区域畜牧业耗粮总量与该区域饲料粮生产总量的比值,计算公式如下:

χgrain:区域饲料粮自给压力指数;Tconsume:畜牧业年耗粮总量;Tproduction:粮食年总产量;μ:修正系数(表4),即饲料用粮占区域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因对粮食的需求为刚性需求,除饲料用粮之外的口粮、工业用粮消费均在短期内改变较小,Tproduction×μ表示粮食总产量中可用作饲料粮的数量;i:畜产品类别,包括猪肉、牛肉、羊肉、禽肉、牛奶和禽蛋;Pi:i类畜产品年产量;ti:单位畜产品耗粮(数据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若χgrain>1,则饲料粮自给不足,区域粮食生产能力不能满足畜牧业饲料粮需求,存在自给压力;若χgrain燮1,则饲料粮自给充足,区域粮食生产能力能够满足畜牧业饲料粮需求,不存在自给压力。

注:数据来源FAPRI(美国粮食与农业政策研究所)。由于数据不可获得,1990-1999年全国μ值取2000-2010年μ值的平均值43.56%;2010年全国各省份μ值取2010年全国μ值。

2.4饲草自给压力

饲草自给压力是指一定时期内,某区域生产畜牧业所消耗的饲草所需要的草地资源与该区域可利用草地资源的比值,计算公式如下:

δlawn:区域饲草自给压力指数;Srequired:生产畜牧业消耗的饲草所需要的草地面积;Sarable:可利用草地面积;i:畜产品类别,仅包括草食畜肉产品:牛肉、羊肉和牛奶;Pi:i类畜产品年产量;si:生产单位畜产品消耗的饲草所需要的草地面积,牛肉:280.15kg/m2、羊肉:470 kg/m2、牛奶:73.34 kg/m2[32]。若δlawn>1,则饲草自给不足,区域可利用草地的饲草生产能力不能满足畜牧业饲草需求,存在自给压力;若δlawn燮1,则饲草自给充足,区域可利用草地的饲草生产能力能够满足畜牧业饲草需求,不存在自给压力。

2 结果与分析

2.1 时序特征分析

据计算,21年间衡量中国畜牧业资源环境承载压力的4项指数αsoil、βwater、χgrain和δlawn总体上呈现出“逐年上升—平稳回落”的两阶段特征(表5)。1990-2006年为逐年上升阶段,αsoil指数由1.01增至1.15,增幅13.86%;βwater指数由1.07增至2.87,增幅168.22%;χgrain指数由0.33增至0.93,增幅181.82%;δlawn指数由0.37增至2.12,增幅472.97%;2007-2010年为平稳回落阶段,除βwater指数仍有波动外,αsoil、χgrain和δlawn3项指数均呈现回落态势。历年βwater指数都大于1,且高于其他3项,且2000年之后始终保持在大于2的压力水平上,排入水体的畜禽粪便污染物已大大超过地表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水环境超载已成为我国畜牧业发展面临的首要环境约束;历年αsoil指数均大于1,但变动幅度较小,最大值仅为1.15,较之水环境超载状况,土壤环境超载程度相对较低;χgrain指数均小于1,饲料粮消耗仍在耕地资源承载能力之内,但自2004年起,χgrain均保持在0.8以上,已接近自给上限,危及粮食安全;δlawn指数增幅最大,1999年之后δlawn指数超过1,并于2001年超过αsoil指数,仅次于βwater指数,饲草自给不足成为制约我国畜牧业发展的首要资源约束。

2.2 空间特征分析

据测算,2010年中国大陆31个省份的畜牧业除西藏自治区外均面临资源环境超载(表6)。其中:28个省份面临水环境超载,27个省份面临土壤环境超载,26个省份存在饲草自给压力,7个省份存在饲料粮自给压力。8个省份4项指数超标,16个省份3项指数超标,5个省份2项指数超标,青海省仅水环境指数超标。

四大地区(表7)、牧区、农牧交错区与农区(表8)间对比表明:水环境超载已成为各地区畜牧业发展面临的首要环境约束,土壤环境超载次之;四大地区、农牧交错区和农区均面临饲草自给压力,牧区饲草自给压力指数值为0.85,已接近自给上限,饲草自给不足已成为制约畜牧业发展的首要资源约束;饲料粮可满足各地区畜牧业发展需要,但除牧区外,其压力指数值均大于或等于0.5,饲料自给能力已成为制约畜牧业发展的潜在威胁。

农区以耗粮型养殖结构为主,饲料粮自给压力明显高于牧区畜牧业;牧区草原广阔,牧草丰富,饲草自给充足,农区饲草自给严重不足,农牧交错区次之。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注:根据2011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经济区划,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

注:根据中国畜牧业协会公布的畜牧业区划,我国牧区省份包括:内蒙古、西藏、青海和新疆;农牧交错区省份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四川、甘肃和宁夏;农区省份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贵州、云南和陕西。

中国畜牧业发展正面临资源环境的双重约束,本文选取土壤环境承载压力、水环境承载压力、饲料粮自给压力和饲草自给压力4项指标,测算了1990-2010年中国及2010年国内各地区畜牧业资源环境承载压力,研究表明:21年间中国畜牧业资源环境承载压力总体上呈现出“逐年上升—平稳回落”的两阶段特征,水环境超载成为中国及各地区畜牧业发展面临的首要环境约束,土壤环境超载次之;饲草自给不足成为制约中国及各地区畜牧业发展的首要资源约束;饲料粮虽能自给,但从全国范围看已接近自给上限,农区省份尤为明显。

3.2 建议

(1)强化畜禽养殖业环境监管,缓解水环境承载压力。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畜禽粪便经无害化处理需达到排放标准才能排入水体;鼓励发展大中型沼气工程,通过工程技术手段,降低畜禽粪便入水量,倡导养殖废水综合利用。

(2)合理规划布局畜牧业发展,促进畜禽粪便还田利用,减轻土壤环境承载压力。畜禽养殖规模应与周围农田消纳粪便的能力相适应;鼓励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种养结合,减少化肥施用量,改善土壤生态。

(3)加强草原保护,积极推进人工种草,提升牧草供应能力,缓解饲草供给压力。加快实施牧草良种补贴,扩大优质牧草种植面积;研究推广牧草青贮等技术,大力推广种草养畜。因地制宜推行禁牧、休牧、轮牧和草畜平衡等制度,推动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减轻草原压力;开发推广牧区牧草冬春储备技术,促进牧草使用的季节性平衡。

(4)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扩大奶牛、肉牛、肉羊、绒毛羊、兔和鹅等节粮型畜禽养殖规模,充分利用牧草、农副产品、轻工副产品等非粮饲料资源,减轻饲料粮供给压力。

摘要:中国畜牧业发展正面临资源环境的双重约束,本文选取土壤环境承载压力、水环境承载压力、饲料粮自给压力和饲草自给压力4项指标,测算了1990-2010年中国及2010年国内各地区畜牧业资源环境承载压力,研究表明:21年间中国畜牧业资源环境承载压力总体上呈现出“逐年上升-平稳回落”的两阶段特征,水环境超载成为中国及各地区畜牧业发展面临的首要环境约束,土壤环境超载次之;饲草自给不足成为制约中国及各地区畜牧业发展的首要资源约束;饲料粮虽能自给,但从全国范围看已接近自给上限,农区省份尤为明显。最后,立足研究结论提出了强化环境监管、推动畜禽粪便还田、加强保护草原以及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等建议。

牧业资源 篇5

玛曲天然草场是当地畜牧业发展的基础,资源承载状况关系到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的生产生活。人为因素是玛曲草场生态失衡、草地退化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因素[1],平衡人口生存需求和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玛曲社会发展亟需解决的一大难题。

1 玛曲资源承载力测算

1.1 研究方法及指标确定

在分析方法上,采用黄宁生提出的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和计算方法,即设定一个比研究区更大的一个或数个参照区作为对比标准,将研究区的资源存量与参照区的资源存量进行对比,计算出研究区各种资源类型的相对承载力。由于相对资源承载力是相对数的计算,以参照区为标准折合成一个相对的数值进行对比,这样使其数值更具可比性和科学性,能较准确合理地反映出地区的资源承载状况。

根据玛曲的具体情况,选用当地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草地资源作为自然资源,牧业产值作为经济资源。为了更好地反映草场的承载状况,在确定人口指标时将人口细化到牧业人口。从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的相似性出发,选择青海、内蒙古两个典型牧区(包括半牧区)作为参照对象。计算公式为[2]: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Crl=Il×Ql(Il=Qpo/QI0)。式中,Il为相对自然资源承载指数,Ql为研究区草地面积,Qpo为参照区牧业人口数量,Ql0为参照区草地面积。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Cre=Ie×Qe(Ie=Qp0/Qe0)。式中,Ie为相对经济资源承载指数,Qe为研究区牧业生产总值,Qp0为参照区牧业人口数量,Qe0为参照区牧业生产总值。在计算出以上两种承载力之后,对两者加权计算得到综合资源承载力:Cs=W1Crl+W2Cre。

根据玛曲的具体情况,在确定权重时考虑到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在维护黄河生态安全中的重要作用,将保护草场生态环境置于头等重要位置,发展畜牧业经济次之,设定W1=0.7,W2=0.3。得出综合资源承载力后,通过与实际资源承载人口比较,得到不同时间段该地区相对于参照区域的承载状态,包括三种类型:①富余状态——综合资源承载力(Cs)大于实际资源承载力人口数(P),即Cs-P>0;②超载状态——综合资源承载力(Cs)小于实际资源承载力人口数(P),即Cs-P<0;③临界状态——综合资源承载力(Cs)等于实际资源承载力人口数(P),即Cs-P=0。本文数据来自2001—2009年《甘肃统计年鉴》、《中国畜牧年鉴》。

1.2 实证分析

以青海省为参照区:从表1和图1可知,与青海相比,玛曲实际牧业人口数量远远超出草场的承载能力,9年来平均超载人口1.79万人,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相对综合承载力均呈超载状态,2007年之前三者数值呈细微波动,2007年之后出现较快上升趋势,但仍然超载。其中,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最高,说明在玛曲天然草场综合承载力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畜牧业经济资源。总体看,玛曲畜牧业发展水平低于青海,草地自然资源的人口压力较大。

以内蒙古为参照区:根据表2和图2的计算结果可见,与内蒙古相比玛曲天然草场综合资源承载力整体上呈富余状态,承载状态较好,原因是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较高,对综合资源承载力拉动较大。主要超载年份是2001年和2009年,超载原因是经济资源承载力过低。总体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资源承载力明显偏低,超载严重。相对而言,自然资源资源承载力较富余,说明玛曲草地畜牧业发展水平落后于内蒙古,但人均草地占有量较高,原因是内蒙古作为畜牧业发展大省,畜牧业较发达,相应对草地资源消耗较大,相比之下内蒙古牧区其草原人口压力更大。

1.3 结论

由上述分析可知,玛曲天然草场综合承载力呈上升趋势,但总体承载状况以超载为主,人口的增长已经超过了草地的承载能力,草场面临较强的人口压力。所谓地广人稀只是一种表象,资源利用方式呈不可持续状态。从自然资源承载力和经济资源承载力看,与青海相比,玛曲草场经济资源承载力高于自然资源承载力,而与内蒙古相比则自然资源承载力高于经济资源承载力。出现这种差异与参照区的特点有很大关系,内蒙古属温性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牧区,自然资源条件较好[3],是畜牧业较为发达省份,畜牧业经济产值较高;玛曲与青海同处于青藏高原高寒地带,草地生产力水平很低,畜牧业发展水平落后。由此可见,虽然玛曲草地畜牧业较落后,但已超出草地的支撑能力。

2 从草场资源承载力看玛曲畜牧业发展困境

2.1 深受自然资源和环境约束

玛曲处于青藏高原高寒地带,其草地生产力水平很低,草地生态环境极为脆弱,草场的承载能力相对较弱,由于放牧强度增加,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产生了大的扰动,影响了草原的生态环境,湿地面积萎缩,水源补给能力减弱,危及到整个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如果任其发展下去,自然生态系统中的良性循环将遭到破坏,甚至会影响较大地域范围内的气候变化规律和自然环境的恶化[4]。传统落后的畜牧业生产机制又偏重牧畜而不顾及养草,致使草地生产能力变弱,相对于国内其他草地面积辽阔的区域而言,玛曲畜牧业生产发展速度较慢,受资源和环境的约束较大。

2.2 牧业人口增长过快

牧业人口的增加造成玛曲人均草场占有量下降,2001—2009年玛曲牧业人口增长了14.67%,而人均草场面积下降了15.21%。牧业产值连年提高,但人均牧业产值和其他地区相比仍然较低。2009年玛曲人均牧业GDP为0.81万元,低于青海、内蒙古两地,分别为1.08万元和1.95万元。长期的人口压力造成对草地资源过分的利用,人类的剧烈活动以及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趋利行为加剧了草原生态的退化程度[4]。

2.3 经济效益低

玛曲天然草场作为甘肃省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和全国八大牧场之一[5],草地畜牧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牧民90%以上的收入都来自畜牧业。玛曲与青海、内蒙古两省相比,畜牧业经济资源承载力提升不大,经济承载力远低于实际承载人口,反映出该县畜牧业发展的低效性。在玛曲粗放式的草地畜牧业大肆侵蚀着草原时,能为草原经济发展带来效益的草原文化旅游业开发程度却很低,未能帮助牧民脱贫致富。

3 畜牧业转型策略

3.1 牧民转型

要想实现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保持适度的草原人口。通过拓展非牧业化的生计方式,将牧业人口转移到其他行业中,让牧民摆脱单一向草场索取经济资源的生存方式,减少对草场的依赖,使草场不再担负供养牧民的重任。首先,通过发展教育,让少数“牧二代”通过升学向城市流动,步入城市精英的行列,同时也能使更多的受教育者从基础义务教育和职业培训中学到谋生、就业、创业和发展的知识与能力。此外,在草场“三化”、湿地萎缩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可考虑生态移民。玛曲是一个4万人左右的小县,尽管人口的增长超出了草场的承载能力,但人口总量不大,很适合进行易地迁移安置。从已有的移民经验看,生态移民能同时解决人口脱贫和生态系统的恢复问题,特别是对生态脆弱区和环境恶化较严重的区域,能较快停止人类活动,加快生态系统自然恢复的速度。

3.2 草场转型

由于草地畜牧业发展中的最大问题是牧草短缺,尖锐的草畜矛盾引起了草地沙化和水源涵养能力减弱。因此,草场在转型时应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功能联系起来,从转变草场功能入手,将草场生态效益置于首位,弱化草场的经济功能。今后,草场不应再以供养畜牧业为主,而是通过建植人工草地,发展牧草生产基地,运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恢复草场植被,重塑草地的水源涵养功能。

3.3 牧业转型

作为一个草原生态脆弱区,畜牧业发展的定位应以稀有、高效和优质为出发点。玛曲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适合发展具有高原特色的稀有畜种畜牧业,并形成产业链。即畜牧业的发展应当是“限制性发展”或“适当发展”,改变“原料型畜牧业”的生产方式,发展可持续性和具有生态效益的“高原品牌畜牧业”。在牧业人口转移出草场之后,对已脱离草场的牧民,草地可通过产权流转方式,集中到少数经营大户手中,实行区域化专业生产,饲养方式以“低密度放养”为主。当草原人口数量减少后,牲畜数量就容易控制,在草场的载畜量范围内发展集约型的放养是可行的,且放养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畜产品品质方面有一定的优越性。

3.4 产业转型

作为黄河重要的水源涵养湿地,其重要的生态地位决定了资源消耗性的产业开发要受到限制。在畜牧业限制性发展后,新的主导产业出路应定位在发展旅游业上。玛曲是全国唯一以黄河命名的县,是“母亲河的蓄水池",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生态公园,境内藏传佛教寺院、岩画、雕刻、自然形成的嘛呢石、嘛呢石堆、修佛洞、经幡飘动的神山、壮观奇丽的高原湖泊、西麦朵合塘、原始的天葬场等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广为分布,形成了独特的具有探险意味的名胜风景点,这些资源在发展草原旅游业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草原旅游业的发展既是对畜牧业“退位”的补充,又是产业发展方向由资源依赖型向可持续发展型的转变,有利于草场的保护和永续利用。

参考文献

[1]曾明明.玛曲草地退化的成因及环境管理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黄宁生,匡耀求.广东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问题[J].经济地理,2000,20(2)∶52-56.

[3]张立中,王云霞.中国草原畜牧业发展模式的国际经验借鉴[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4,25(6)∶119-123.

[4]杨勇,王琳.黄河首曲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调查分析[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110-114.

牧业资源 篇6

1 牧业产业园区基本情况

1.1 牧业园区规划建设情况

目前, 该县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规划建设了生猪、特种野猪、生态肉牛、蜜蜂、长白山梅花鹿、林蛙、生态蛋鸡等7个牧业产业园区, 其中特色牧业产业园区6个。

1.2 园区畜禽饲养情况

截止到2009年底, 该县猪、牛、鹿、禽、特种野猪、林蛙、蜜蜂放养量分别发展到12万头、9万头、8 000头、110万只、1.6万头、2.7亿只、2万群, 同比分别增长30%、16%、25%、15%、30%、9%、13%。

2 牧业产业园区建设的特点

抚松县在牧业产业园区建设上采取各种措施保证园区建设顺利进行, 具体做到“六个突出”。

2.1 突出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特色畜牧业

抚松县是长白山生态资源最具代表性的县份之一, 发展生态特色型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全县森林覆盖率88.1%, 林地面积54.2万hm2, 林下可利用草地和天然草地面积20.6万hm2, 可食性天然植物1 200多种, 为发展特色养殖创造了良好的饲料和生存条件。林中野生经济动物有126种, 可供驯化养殖的有梅花鹿、野猪、狍、中华蜜蜂、貉、獾、环颈雉、林蛙等数十种, 为发展特色养殖提供了丰富的种源。因此, 该县在“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中, 明确提出了“利用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特色畜牧产业”。

2.2 突出政策导向作用, 牵引社会资金注入特色畜牧业

为了鼓励和引导人们从事养殖业, 吸纳资金投入养殖行业, 抚松县先后制定《抚松县加快发展现代特色牧业经济的意见》、《抚松县“十一五”时期加快发展现代特色牧业经济重点项目实施方案》、《抚松县加快长白山特种野猪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抚松县畜牧业加快发展三年攻坚战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县政府从2007年始, 连续3年累计投入180万元, 对从事特色牧业养殖的156个养殖场 (户) 进行了奖励。在政策的引导和有关项目的推动下, 几年来, 吸引社会投入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1.5亿元, 大大提高了该县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2.3 突出企业辐射带动作用, 拉动特色畜牧业持续发展

目前, 该县共有14家畜产品加工企业, 加工能力已达到1 000万头 (只) 。其中抚松县天祥土特产有限公司年加工蜂蜜5 000 t;抚松县付记生态旅游食品有限公司年加工能力达到2 000 t;抚松县万河参茸有限公司年加工林蛙油能力达到100 t;抚松县吉鹿园鹿业开发有限公司加工3万头鹿的能力, 并开发出鹿茸提取物、保健饮品等四个系列十几种产品。各畜产品加工企业与养殖场建立了稳定的利益连接关系, 形成良好的联动机制, 促进该地区特色畜牧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4 突出标准化规模化饲养, 提高特色畜牧业市场竞争能力

该县一直把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场 (小区) 做为畜牧业发展的重点工作来抓, 全力实施“退户入区, 以区建园”工程。2010年, 该县新 (改、扩) 建养殖场 (小区) 49个, 占地41.3万m2, 建设面积2.7万m2, 新增加畜牧业基层建设投入1 800万元。预计到2010年年底, 该县特色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比重将达到80%, 大大提高了其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增强了市场的竞争力。

2.5 突出发挥良种优势, 夯实特色畜牧业快速发展基础

近年来, 该县坚持“引育繁”相结合的方针, 采取企业为主体、政府扶持、市场化运作的方式, 突出生猪 (特种野猪) 、肉牛、奶牛和家禽品种改良。全县补贴奶牛性控冻精1 000剂, 还建设了2个生猪扩繁场, 1个特种野猪原种场, 3个特种野猪扩繁场, 1个长白山梅花鹿原种场, 1个长白山梅花鹿扩繁场, 3个综合人工授精站。生猪、特种野猪、生态肉牛、长白山梅花鹿奶牛的良种率分别达到了90%、95%、90%、95%、96%, 为特色牧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6 突出科技推广和普及, 提高科学饲养水平

年初以来, 该县畜牧业管理中心通过发放资料和光盘、举办培训班等形式, 重点推广畜禽良种繁育、现代养殖、标准化生产等实用技术。年初以来, 全县共举办科技讲座、培训班46次, 培训1 000人次, 共发放科普资料4 800份。该县还与相关部门联合出版发行了《长白山森林猪繁育和生态放养技术》光碟, 并向全县养殖户发放120套, 指导养殖户科学饲养。

3 今后工作打算

3.1 加强特色畜牧产业发展工作

围绕县域优势产业建设, 进一步提高全县畜禽饲养量。一是加大特种野猪产业建设。努力完成露水河李家林子特种野猪加工厂建设项目, 走深加工之路, 争取尽快迎接比利时客商的考察, 达到吸引外资注入的目的, 完善产业链条。二是加大中华蜜蜂产业建设, 重点完成中华蜜蜂保护地设立工作。加强天祥土特产公司及北岗安保养蜂专业合作社产品开发及市场营销工作, 打造省内知名品牌, 完成天祥土特产公司省级龙头企业的认证工作。三是加大生态蛋鸡产业建设。加强营养蛋、绿色蛋鸡场的建设力度及品牌建设工作, 积极推广松江河明辉鸡场利用鸡粪加工有机肥的先进做法。四是加大生态肉牛产业建设。充分利用长白山优势资源, 加大生态肉牛生产力度, 力争年内建设1个圈舍面积超过2 000 m2, 年出栏能力达到1 000头的标准化肉牛示范场, 带动肉牛产业发展。五是加大长白山梅花鹿产业建设。充分利用省政府提出壮大梅花鹿产业的有力契机, 加大产业发展投入力度, 发展壮大梅花鹿产业。在鼓励吉鹿园鹿业开发有限公司和新华鹿场加强规模化养殖的基础上, 进行鹿产品的研发。

3.2 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坚持以免疫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 强化口蹄疫、禽流感、猪瘟、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 确保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加强对规模养殖场 (小区) 的动物防疫监管和技术指导, 最大程度地降低疫病风险。深入开展布病、结核病等人畜共患病扑杀净化工作, 加强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 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3.3 加强草原饲料工作

围绕肉牛、奶牛、梅花鹿、特种野猪等草食动物, 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户的发展模式, 加快推进粗饲料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进程。

3.4 加强良种繁育工作

坚持“引育繁”相结合的方针, 采取企业为主体、政府扶持、市场化运作的方式, 突出生猪、特种野猪、梅花鹿、生态肉牛、奶牛和家禽等品种, 做好优良品种引进和推广工作;加强配种站点建设, 完善冷链体系;加大畜禽地方良种的保护和开发力度。

3.5 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牧业资源 篇7

1 主要经验和做法

1.1 切实加大宣传和服务力度, 增强综合利用秸秆意识

多年来, 河北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 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讲座、发放明白纸等方式进行培训服务。仅2008年, 全省就举办培训班323期, 培训人员2.58万人, 印发明白纸、宣传册12万份。与省技术监督部门制订了《秸秆青贮操作规范》和《秸秆氨化操作规范》。在全省推行了“双轨承包责任制”, 即“行政部门包发动、包物资、包数量;畜牧部门包培训、包技术、包效益”, 真正做到贮存一窖, 成功一窖, 贮存效果比以前有很大提高。通过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行视察、指导等方式, 使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到开发利用秸秆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 总结出了秸秆开发利用的“一个转变、一个提高、一个支持”的十二字方针, 即将发展畜牧业转化秸秆资源由部门行为转变为政府行为和群众行为;将秸秆资源转化提高到两个文明建设的高度来认识;要让各级政府、各部门对秸秆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支持常抓不懈。为更大规模的开发利用秸秆资源, 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1.2 重点抓好国家秸秆养畜示范县建设

目前河北省已建国家秸秆养畜示范基地67个, 涉及49个县。示范带动作用十分突出, 49个秸秆养畜示范县占全省总县 (市、区) 数的27.2%, 但秸秆处理利用量占全省的42%。牛、羊的饲养量分别占全省的40.2%、43.5%。49个示范县培育了61个以示范场为龙头的牛、羊产业化基地。根据多年的示范县建设经验, 总结出4个“落实”。 (1) 机构落实。各秸秆养畜示范县都建立由政府主管领导任组长, 各有关单位为成员的秸秆养畜领导小组, 定期召开会议, 协调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 营造良好的项目建设环境。 (2) 示范工程的落实。各示范县在项目建设中, 首先要选好示范场、示范户, 制定相应的标准, 达不到标准, 没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不能申报实施示范项目。 (3) 配套资金的落实。目前, 已经验收的国家秸秆示范县, 省、市、县配套资金全部及时足额到位, 并严格按农业开发部门关于资金使用的有关规定支付。 (4) 项目建设内容及各项任务指标落实。各示范县在建设过程中, 按照项目设计任务书的要求, 逐条逐项落实到位。为了规范国家秸秆养畜示范县项目建设, 河北省畜牧兽医局专门制定印发了《河北省国家级秸秆养畜示范县建设指导意见》, 使示范县建设真正做到“出经验、出政策、出效益、出技术、出成果”的要求。对于已经通过国家验收的示范县, 进一步加强后期管理, 使之继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1.3 围绕重点项目, 推进秸秆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 全省先后实施了“河北省千万吨奶工程”“禁牧舍饲”“风沙源治理”“一退双还”和“农机补贴”等项目, 通过整合上述项目, 完善秸秆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了秸秆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围绕重点项目建设, 全省新建永久性青贮氨化池23.6万m3, 购买秸秆处理机械11.5万台 (套) , 新建标准化畜舍49.7万m2。在农机补助总额中专门划拨出15%~20%, 用于补助秸秆处理机械, 目前全省有1.1万台新购买的秸秆处理机械享受了30%的补助。大型秸秆处理机械的购置, 进一步提高了秸秆处理能力。

1.4 易地育肥, 推动秸秆畜牧业的发展

近年来, 充分利用河北的区位、地理、气候、饲料资源的特点, 大力发展易地育肥。河北省北部是张家口、承德等广阔的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及燕山山区, 西部是太行山山区, 气候寒冷, 草料缺乏, 而东南部是华北大平原, 气候温和, 秸秆饲料资源充足, 历史上就有北繁南育、西繁东育的习惯, 只是数量比较少。最近几年, 通过建设饲料生产基地、成立养牛羊协会、强化活畜交易市场、调整畜群结构、培训购销队伍等措施, 有效地加快了北部、西部地区牛、羊的周转, 解决了草场严重超载放牧、草畜矛盾的问题, 增加了当地农牧民的收入。同时, 发挥东南部平原气候温和, 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 玉米、麸皮等农副产品充足的优势, 大大缩短了牛羊的饲养期, 提高了畜产品的质量, 使秸秆资源得到了充分合理地利用。开展易地育肥工作以来, 河北省秸秆处理利用量每年都以8%~10%的速度增长。通过易地育肥, 改善了牛、羊肉的品质, 培育形成了廊坊、沧州等牛羊屠宰加工基地。

1.5 不断探索秸秆处理利用的新途径, 新技术, 新办法

由于青贮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工作强度大, 商品青贮在河北省保定、廊坊等市发展势头很猛, 商品青贮专业户、专业队发展迅速。他们利用人员、机械、物资、时间的优势, 在牛羊养殖小区周围, 进行大规模青贮, 然后再将青贮饲料卖给养殖户, 每千克青贮饲料可获利2~3分钱, 2008年河北省共制作商品青贮101.3万t。试验表明饲喂带穗青贮比喂普通青贮奶牛的产奶量可以提高10%~15%, 奶质也有所提高。特别是带穗青贮可以避免与农业争时, 2005年河北省开始大面积推广带穗青贮, 效果很好。2008年全省共制作带穗青贮324万t (鲜重) , 与此同时, 大力支持青贮专用玉米种植, 全省种植青贮专用玉米46.67亿m2。为解决秸秆不利于运输的难题, 大力发展秸秆压块、打捆等饲料。张家口市万全县生产的秸秆压块饲料销往内蒙古等地, 效益比较理想;保定市金土地公司生产的秸秆打捆饲料, 年产近万吨;邯郸市广平县14家秸秆饲料生产企业组成了经济共同体。目前, 全省秸秆压块、打捆饲料厂家已达40余家, 年生产能力达到100万t。

2 今后工作的打算

2.1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和全国秸秆养畜现场会的有关精神

认真抓好河北省的秸秆资源开发利用工作, 并根据国务院办公厅的《意见》精神, 对全省的秸秆资源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 并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河北省秸秆资源开发利用中长期发展规划。

2.2 继续抓好“二环三线”秸秆利用示范带建设

牧业资源 篇8

多年来, 在国家、省相关政策的促动下, 全市畜牧业经济取得了稳步增长, 质量显著提升, 重点产业凸显, 经济效益提高的喜人局面。到2013年末, 全市猪、牛、羊、禽分别发展到65万头、12.5万头、100万只和750万只;肉、蛋、奶、毛总产量分别达5.8万吨、3.5万吨、17万吨和0.19万吨, 牧业总产值实现24亿元。特别是近年来, 国家和省对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越来越大, 洮南市畜牧业经济发展正面临重大战略机遇期。为此, 要把握资源, 理清思路, 明确方向, 奋力开拓, 尽全力发展现代畜牧业经济, 进而有效拉动全市经济社会健康、高效发展。

1 洮南市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可行性

1.1 资源优势明显

洮南市发展畜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一是空间资源优越。洮南市现有大量的草原、废弃地和盐碱地等土地资源, 有利于解决企业用地, 有利于各产业的合理布局。草原面积232万亩, 可容纳100~200个大、中型的规模养殖场, 同时, 全市的废弃地、盐碱地及农村的低产田等约有100万亩以上, 均可利用发展畜牧业经济。另外, 洮南市的872个自然屯, 通过城镇化的集中建设, 还可有大量的空间和土地资源闲置, 空间资源优越于我省的中、东部等地区。二是人力资源充足。全市总人口46万, 农村劳动力近20万人, 洮南每年只能种植一茬农作物, 农民每年累计工作日不足80天, 有大量的闲暇时间可以利用, 而且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 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达到30%以上, 全市年均农村富余劳动力近10万人 (次) , 通过大力发展畜牧业, 所有劳动力均能就地转移解决。三是饲草饲料资源丰富。全市粮食总产量25亿斤左右, 粮食秸秆产量150万吨, 除去用于食用的部分, 剩余粮食可养殖奶牛15万头、生猪300万头;秸秆可养殖羊263万只;草原正常年景可产鲜草20万吨以上, 载畜量可达150万个羊单位。四是区位优势明显。洮南市地处东北三省与内蒙东部交界的中心, 年平均日照3 005小时, 年均气温4.9℃, 是最佳的畜禽养殖带。境内有京齐、呼海铁路和111国道、长白公路通过, 南可入关进京, 直达沈阳、大连;北可直达齐齐哈尔、海拉尔等地, 且城乡全部实现了村村通, 交通运输十分便利。

1.2 政策支持有力

近年来, 从国家到地方都不断出台各类惠牧政策, 扶持畜牧业快速健康发展。一是国家政策有利。畜牧良种补贴政策、畜牧标准化规模养殖支持政策、动物防疫补助政策、“菜篮子”产品生产扶持政策等各种传统政策依旧持续实施;特别是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将加大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 实行新增补贴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倾斜政策, 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二是省级政策全面。近些年, 我省围绕畜牧业发展三年攻坚战和现代畜牧业四年提升计划, 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牧业经济的意见》、《关于加快生猪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加快生猪、肉牛奶牛和家禽产业发展的意见》等多个政策性文件, 初步构建了涵盖规模养殖、良种繁育、精深加工和疫病防控等产加销各环节的政策保障体系, 每年省里用于扶持生猪、奶业、梅花鹿等专项资金和用于牧业的一次性投入资金在6亿元以上, 将直接拉动21亿元社会资金投向畜牧业。如果用足、用好、用活这些有利条件, 争取资金支持, 完全可以加快畜牧业发展, 提升产业层次, 推进牧业大市强市建设进程。三是市本级扶持到位。近年来, 洮南市委、市政府将畜牧业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主要领导亲自抓, 并结合洮南实际, 制发了《全市加快发展畜牧业的意见》、《加快发展奶牛产业的意见》、《加快牧业小区建设的意见》、《加快发展品种蛋鸡养殖的意见》和《洮南市奶牛规模养殖场 (园区) 扶持政策》等, 并结合这些意见和政策, 相继编制了项目的实施方案, 为全市畜牧业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3 保障体系完备

一是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逐步完善。按照“业务部门保免疫质量”的原则, 推行防疫工作目标管理, 通过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使全市动物防疫工作“有安排、有部署、有督促、有指导”, 强化市、乡、村三级体系建设, 完善各项工作制度, 保障了防疫工作顺利开展, 全市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二是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全面强化动物卫生监管, 着重加大动物卫生监督违法案件查处力度, 全面开展产地检疫, 实现从产地到产品的全程监管, 有效保障了动物食品卫生安全。加强兽药饲料市场监管, 严格落实兽药采购备案制度、兽药购销和用药记录制度, 加大日常检查频次, 保证了投入品的安全卫生。三是畜牧科技推广体系逐步完善。加强畜禽繁育体系建设, 全面落实良种补贴政策, 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加快基层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步伐, 启动实施了全市畜禽健康养殖科技服务“345”行动计划, 共遴选科技示范户221户, 结合全市阳光工程和退耕还林政策, 进行畜牧兽医实用技术培训, 累计培训人员6 800余人次, 有效提高了农民科学养殖水平。

2 制约洮南畜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2.1 战略摆位不够, 发展基础不牢

多年来, 洮南市畜牧业发展投入了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但没有取得理想性的突破, 这与干部、职工和群众的思想认识不足、认识不清有很大关系, 畜牧业发展定位不准、思想观念不强、发展决心不坚定、创新思维不足, 特别是对畜牧业的成长性、主导型的认识不高, 直接导致了全市畜牧业经济的发展投入上不去、规模上不去、拉动能力上不去的尴尬处境。

2.2 发展方式落后, 组织化程度低

目前, 洮南市畜产品加工业与畜牧业原料基地的产业链尚未真正形成, 畜产品加工业原料的需求与农户生产的畜禽之间, 尚未形成完整有效的连接体系, 分散的畜牧业生产提供的原料, 在品种、品质、规格等方面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 原料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 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缺乏稳定可靠的原料保障。同时, 洮南市的各类畜牧专业合作社虽然发展数量较多, 有88个, 但大多数都只是停留在形式上, 合作社相关人员不专业、信息不灵通、制度不健全、服务手段不先进等, 根本没有发挥实质性作用, 基本上不能为养殖户提供相关的服务, 养殖户也都不愿意参与到有名无实的合作社中来, 这也极大地制约了洮南市畜牧业经济发展。

2.3 良种化水平不高, 科技贡献率偏低

目前, 全市畜禽良种化水平还相对较低, 与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对良种的要求极不适应。全市现有畜牧专业技术人员246人, 基层技术推广人员工作范围广、内容多、任务繁重, 面对人员少、推广经费严重不足、服务设施不健全等实际问题, 加上技术服务激励机制不够, 现代畜牧业科技整体应用水平相对较低。

2.4 政策支撑有限, 推动能力不强

近年来, 国家和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扶持畜牧业发展, 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政策支撑的实际效果看, 支持覆盖面还不广, 扶持力度也还不够, 支持手段单一, 特别是对畜牧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对因市场波动和疫病风险引起的损失补偿机制还不完善。除了国家和省里对畜牧业的扶持政策外, 洮南市虽然针对奶牛、蛋鸡、肉羊等重点产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鼓励新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 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 但因财政能力有限, 在资金扶持上显得力不从心。

2.5 产业化水平低, 产业链条脱节

由于洮南市大多数的畜牧业生产还停留在“散、小、单”阶段, 基地规模不大, 很难吸引大型的龙头企业落地。而洮南市现有的畜产品加工企业21家 (含13家屠宰点) , 二季度末销售收入为3.173 4亿元, 利润总额104.75万元。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 洮南市从事畜产品深加工的龙头企业比较少, 企业规模小, 盈利能力弱, 带动作用还不明显, 尤其是畜产品附加值低, 大部分只能以原料或初级加工品输出, 特别是品牌建设严重落后, 畜产品的销售市场不稳定, 畜产品的销售难以获得理想的价格。由于畜牧业从“产、加到销”的各个环节衔接不上, 难以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

2.6 发展融资困难, 资金投入不够

养殖业投入大、风险高、效益相对较低, 规避风险的机制还未真正建立, 金融机构对养殖场户放贷门槛太高, 贷款周期又很短, 很多是一年一还, 这与养殖业周期长的特点极不相符;特别是养殖户不能用圈舍和牲畜作为抵押担保, 造成养殖场户贷款融资非常难。而养殖场户也缺乏正确的融资理念, 严重依赖贷款, 没有充分利用自有资金和社会闲散资金实行滚动发展, 严重制约着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3 对今后洮南市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建议

3.1 要利用大草原, 建设大牧场

充分合理利用全市草原资源, 大力发展现代草地畜牧业, 结合草原补奖政策, 积极推广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种植。要根据气候特点和牧草及家畜生长发育的规律, 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缩短天然草地畜牧业生产的周期, 达到草畜同步、生态平衡, 从而提高牲畜的周转率、出栏率和商品率, 实现规范化、低成本、高效益的发展轨道。

3.2 要依托大粮食, 搞好大养殖

依托丰富的粮食资源, 大力发展畜禽舍饲养殖。要重点支持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自建和联、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村党员建设标准化规模畜禽养殖场, 鼓励高起点、大规模建设标准, 加强监督检查, 强化服务指导。同时, 加强畜禽良种繁育场建设, 扶持企业和个人引进优良畜禽品种, 做好畜禽良种的扩繁与推广工作, 重点抓好奶牛、肉牛、肉羊、生猪等品种改良, 提高全市畜禽良种化水平。

3.3 要利用大空间, 开展大布局

根据全市空间和资源分布状况, 统筹规划各产业区域布局, 明确各类畜禽的集中生产区, 同时根据实际养殖情况和远景目标, 分步分阶段规划发展规模。洮南市奶牛重点发展区域为瓦房、野马、那金、东升、万宝乡、万宝镇、胡力吐、聚宝和永茂等9个北部乡镇;肉牛重点发展区域为洮府、向阳、二龙、黑水、车力、大通、蛟流河、聚宝和野马等9个乡镇;生猪重点发展区域为二龙、大通、黑水、向阳、蛟流河和安定等6个南部乡镇;肉羊重点发展区域为大通、安定、二龙、蛟流河、永茂、胡力吐、东升和那金等8个乡镇;蛋鸡重点发展区域为洮府、向阳、大通、福顺、蛟流河、万宝乡、万宝镇和胡力吐等8个乡镇。

3.4 要发展大规模, 打造大产业

立足洮南市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资源优势, 通过各种要素优化整合, 大力发展规模经营, 做大做强重点产业, 要优先扶持生猪存栏1 000头以上、肉牛存栏1 000头以上、肉羊存栏1 000只以上、奶牛存栏100头以上和蛋鸡存栏10 000只以上的“五个一”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的发展, 全方位带动重点产业优先发展。

3.5 要培育大企业, 吸引大投资

深入开展招商引资活动, 采取多种方式, 广泛推介、积极宣传洮南市各类政策、资源, 吸引国内外知名的奶业加工、肉牛肉羊养殖、禽类加工等龙头企业投资建厂。要积极指导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强技术开发, 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大力推进企业产品向更深、更高、更精层次迈进, 延长产业链条, 实现全加工、全利用, 构建畜产品生产、加工、综合利用、梯级增值的产业格局。

3.6 要通过大合作, 实现大发展

搭建合作平台, 加强政策引导, 强化市场运作, 从而实现互利共赢。要按照自愿、互助原则, 扶持和鼓励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参与到园区建设中来。同时, 要使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成为企业和养殖户之间的有效衔接载体, 成为畜产品与外阜市场对接的载体, 成为联户融资破解资金瓶颈的主要力量, 成为推进畜牧业现代化的载体。

3.7 要依靠大政策, 实现大突破

把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里出台的强牧惠牧政策作为推进畜牧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 精心组织, 严格落实。同时, 要继续研究和出台支持地方畜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 使惠牧政策切实、接地气, 有可操作性, 有效破解广大养殖企业和个人缺少发展资金的“瓶颈”问题。通过政策扶持, 加快重点产业发展, 实现畜牧业的大突破。

3.8 要强化大防控, 确保大安全

上一篇:社会化管理下一篇:自我隐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