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业调查报告

2024-09-12

牧业调查报告(通用8篇)

牧业调查报告 篇1

畜牧贷款风险高,惧贷心理加重。

过去,**市辖区内农业银行和农信社曾多次承办畜牧业贷款,对当地畜牧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受市场、经营、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大部分畜牧业贷款出现不良,甚至形成风险。截至2008年末,全市畜牧业不良贷款余额2.2亿元,占畜牧业贷款投放总量的73%,这一巨额不良贷款的形成,致使承办贷款的金融机构产生了惧贷心理,贷款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据对某县农业银行调查了解,2003年办理一批奶牛贷款,贷款规模为2000万元,共计63户,购买奶牛216头,期限为3年,于2005年到期。目前,该批贷款共计收回本金137万元,其余1863万元全部形成不良,不良率高达93.15%。

户多面广、分散经营不利于管理。

几年来,**市70%以上的养殖户还处于分散经营,庭院养殖,遍布各村屯,给承办贷款的金融机构增加了经营成本和管理难度。例如某县农行2000年发放的养羊贷款,共计2380万元,养殖户1017户,分布10个乡、97个村、225个自然屯,每名信贷员平均负责170个养殖户。距离该行最远的养殖户村屯达120公里。这样就导致信贷员到户率低,跟踪管理不到位,对养殖户和养殖情况发生变化不能得到及时了解和掌握。

例如,该县包拉温都乡五道营子村养殖户王志刚贷款2.5万元,购买羊76只,仅半年时间,由于饲养能力和越冬缺少饲养,便把羊一次性全部卖掉,卖羊款用于子女办婚事。目前,该笔贷款已全部形成风险。

缺少产业化龙头企业,使市场与养殖户难以形成产业链条。

目前,畜牧业产品市场发育并不完全成熟,全市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仅有22户,覆盖率低,对养殖户经济利益联结不够紧密,拉动作用小,养殖户直接面对市场,只要市场价格或需求出现较大波动或变化,不但畜牧产品难以转化为商品,而且养殖业主的经营理念和信心也会产生变化,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收入的不稳定性,导致对农户经营规模,经营项目受到严重制约,致使畜牧业贷款存在风险隐患。

相关部门之间缺乏协调联动机制。

无论是当地政府、牧业管理部门或金融机构,在过去项目建设中,往往表现为重扶持、轻管理;重投入、轻回收。这种项目后期管理不足或管理不到位现象,是严重缺少部门之间协调联动机制的典型表现,后果是把养殖户风险直接转嫁给了承贷的金融机构。

以某市农信联社为例,2004年奶牛贷款项目启动后,从开始申报贷款、筹建奶牛园区,到养殖户办理贷款,购回奶牛。项目竣工之后,畜牧部门及推介该项目的乡镇政府便完成使命,后续的经营管理、经济效益、资金偿还、安全隐患等全部由该联社承担。这种严重缺乏部门之间协管理的现状,致使畜牧业项目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不仅给金融业带来新的风险,而且严重影响了牧业生产的积极性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牧业调查报告 篇2

一、晋中市畜牧业从业人员基本状况

(一) 晋中市畜牧业从业人员学历结构状况。

通过对问卷分析显示, 晋中市畜牧业从业人员小学学历拥有者占38.72%, 初中学历拥有者占58.06%, 高中学历拥有者占3.22%, 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者不足1%。可以看出晋中市畜牧业从业人员学历水平偏低, 学历层次主要集中在小学初中。目前, 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3%, 晋中市畜牧业从业人员中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者极少, 此结果或受抽样调查样本容量限制, 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畜牧业从业人员学历结构与畜牧业发展趋势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不相匹配。

(二) 晋中市畜牧业从业人员专业结构状况。

因小学初中都是基础教育, 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者很少, 与此相应受到系统的畜牧兽医专业知识教育的从业者也少。所以这里用畜牧业相关专业培训、讲座等指标来衡量晋中市畜牧业从业人员专业水平。根据调查问卷显示, 参加过畜牧业相关专业培训的从业人员占45.16%, 参加过专业讲座的从业人员占12.80%, 两者相加共占58.06%。与此同时, 在调查中“您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这一项, 有54.83%的受访者表示是与畜牧兽医专业密切相关的疫病、养殖技术等。可见晋中市畜牧业从业人员在原来专业知识欠缺的情况下, 虽然接收了一些专业知识方面的相关培训, 但仍有一半以上的受访者感到没有充分解决生产中遇到的疫病、养殖技术等问题。

(三) 晋中市畜牧业从业人员兼业状况。

调查问卷显示, 晋中市畜牧业从业人员大都为本地人, 且存在一定比例的兼业行为。有外出打工兼业行为的占25.80%, 未来职业意愿为外出打工的占19.35%。畜牧业从业人员不稳定, 一方面高层次人才进入少, 另一方面现有从业人员存在流出现象。选择兼业或外出打工与从业的收入水平、职业意愿、职业满意度等有关。

二、存在的问题

(一) 文化知识及专业知识水平偏低。

受晋中市畜牧业客观发展水平所限, 调查问卷显示存在一定比例的庭院养殖, 与现代化规模养殖相比属于传统落后的模式[2]。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晋中市畜牧业从业人员学历偏低的现象。在传统背景下, 畜牧业生产力水平低, 科技含量低且技术进展缓慢, 主要依靠外延式手段扩大再生产。畜牧业的经营主体多为家庭, 单位简单劳动力 (未受一定教育者) 所创造的经济收益, 可能比经过教育培训的复杂劳动力所创造的经济收益还高。即经营主体倾向于用多投入简单劳动力的数量来外延式扩大再生产。显然, 低文化水平的畜牧业从业人员不适合现代化规模养殖。从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等国的经验看, 现代化规模养殖要求畜牧业从业人员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素养, 能够应用已知技术, 消化新技术, 主动寻求知识和信息。澳新两国的畜牧业从业者很多来自大专院校或科研院所, 文化水平专业水平高, 这样的从业人员能够及时推广科研成果, 及时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我国目前正致力于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文化知识及专业知识水平偏低的畜牧业从业人员很难适应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要求。

(二) 人才培养存在不足。

从调查问卷的情况看, 虽有一定数量的专业培训和讲座, 但是人员、内容、时间均难控制, 质量无法保证。晋中市畜牧业发展某种程度上仍受制于传统观念, 仅将从业人员作为一般资源使用, 畜牧业从业人员很少有进修或提高的机会, 从业者的潜能尚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 从业人员知识更新及新技术应用乏力。从企业社会责任的角度来看, 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是对社会公益事业的物质捐助, 也不仅是保证企业产品的质量安全 (特别是畜牧业, 产品的质量安全尤其重要) , 还包括对从业人员的培养, 提升畜牧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竞争力和职业满意度, 这是符合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的。可通过对从业人员的人力资本培育, 使原有水平得到提升, 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但以目前调查情况看, 无论是对畜牧业从业人员培养的动机, 还是从可操作的技术层面上建立、完善相关培养培训体系, 都存在不少有待完善之处。

(三) 畜牧业从业人员后备不足。

如果说畜牧业从业人员质量难以与先进地区相比的话, 那么从数量上弥补的可能性也不容乐观。根据经济学“理性人”假设, 从微观层面讲, 每个“理性人”会依据自身的相关情况, 为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 在不同行业间进行选择。劳动就业是人们谋生的手段, 为提高生活质量, 人们自然偏好那些劳动报酬高的产业部门, 而不偏好劳动报酬低的产业部门。相对二三产业, 农业具有弱质性, 畜牧业条件相对较差, 缺乏吸引力, 存在人才要不到留不住的现象, 更加上近年畜产品市场波动过度, 严重干扰畜牧业经济效益的稳定, 进而影响到劳动力的供给。在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中都发现, 一方面畜牧业基层技术人员很缺乏, 另一方面畜牧业相关专业毕业生存在找工作难的现象。从劳动力供给的有效性来看, 通常学校教育偏重理论知识, 学生接触实际的机会较少, 与劳动力需求方的要求存在一定偏差。正如德国名言所说“理论是灰色的, 而生活之树长青”, 偏多的理论不利于学生兴趣的生发及增长。兴趣或热爱是大学毕业生进行职业选择的重要考虑因素, 学生兴趣的不足会影响到畜牧业对高级人才的吸引及后续储备。相较之下, 实习在德国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占有很大比重, 特别是农科、理工科等, 以年累计实习时间的不在少数。正如勒庞指出“他们的工程师并不是在学校, 而是在工厂里训练出来的”。

三、对策

(一) 提高畜牧业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专业技能。

一个国家只有提高国民的知识和劳动技能, 并将知识和劳动技能有效应用于国民经济, 这个国家才可能获得长远发展。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指出, 人口质量的改善和知识的增进是改变穷人福利的决定性生产要素, 而非人们通常认为的耕地、能源和空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哈比逊教授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 人力资本是国家富裕的最基本组成部分。目前, 经济学界的共识是:一国的人力资本, 而非物质资本, 根本性的决定了一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性质与速度。与发达国家比较, 中国高等农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累计数量偏少, 不仅数量少, 而且农业院校的大学生毕业后改行的居多[3], 这就导致每万名农业从业人口拥有的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数远低于发达国家。畜牧业也不例外, 调查显示晋中市畜牧业从业人员大都来自周边农村地区, 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普遍偏低。这种情况从长远看, 不利于晋中市畜牧业推广应用科学技术, 实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需要全面提高晋中市畜牧业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专业知识以实现突破。政府应逐步增加教育经费, 设立教育发展基金, 引导从业者进行教育消费。切实加强畜牧业技术教育, 办好夜校, 举办各类文化补习班、技术培训班等。通过多种渠道提升畜牧业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专业技能。

(二) 建立分级人才培养体系。

首先是高层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高层人才是指既掌握现代高级畜牧业科技手段又精通产业化管理的创新型人才, 位于人才体系的顶层。一方面, 通过本地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培养高层人才或通过优厚条件吸引外地人才。另一方面, 充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 选拔专业过硬、热爱畜牧事业的从业人员定期到国内外畜牧业发达地区考察培训, 以开阔视野、解放思想, 或到高等院校接受再教育, 以提高其综合业务素质。其次是中层人才的培养。中层人才即畜牧业技术推广人员和企业中层管理干部, 应定期开展专题讲座、技术培训, 使其接触新思想、掌握新技术。中层人才培养应着力打通科研成果转化的绿色通道, 大力推广模式化简便化的畜牧技术产品, 把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技术产品提供给基层畜牧业从业人员, 使先进实用的科技成果早日走出实验室, 更快步入应用领域创造价值。再次是畜牧业基层从业人员的培训。一方面以“内容基础简明, 受教人员广”为原则, 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另一方面, 重视基础教育, 力保九年义务教育, 发展成人教育, 切实提高基层从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

(三) 优化畜牧业高等教育。

充分挖掘山西农业大学及省内其他农业院校在畜牧学科上的优势, 扩大课程设置范围, 拓宽专业口径, 完善畜牧兽医教育体系, 实施畜牧兽医教育改革, 加大实践环节比重, 由“教科书、手册+背诵+考试”模式向“理论理解+劳动实践+创新”模式转变。通过职业意愿引导、实践实习强化, 不断提高学生对畜牧事业的兴趣和热爱, 进而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法国思想家泰纳指出:“观念只有在自然而正常的环境中才能形成。要促进观念的培养, 需要年轻人每天从工厂、矿山、法庭、建筑工地和医院获得大量的感官印象”。所以要进行大量实践, 在实践前, 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论学习, 形成了概念框架, 在实践过程中, 能将迅速观察到的感官印象储存进去, 不知不觉获得的各种细节在心中逐渐积累, 能够促进新理论和新观念的形成显现。在和学徒制更接近的制度下, 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发展, 他不但成了一个有用的工作者, 甚至可能具备自我创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建平、张存根:《加入WTO对我国养猪业的影响及对策措施》《农业经济问题》, 2000年第4期。

[2]姜法竹.黑龙江省畜产品竞争力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

林源镇牧业生产调查 篇3

【关键词】大庆市林源镇;牧业示范镇;牧业生产调查

1 走生态养殖道路,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模式

在倡导饲养跨年猪的同时,该镇着力发展生态养猪,从2010年起,每当引资建设大型养猪场的时候,在方向上始终坚持环保理念,力求循环利用,既要促进发展,又要净化环境,两手抓、两手都硬。该镇长林村的盺鹏养猪场是2010年引资千万元建设的集优良种猪培育、商品猪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养猪场,年出栏生猪近万头。为了充分利用生猪粪便,在养猪场东侧建设了一座大型沼气池。养猪场的粪便直接流入沼气池,作为沼气池的供给原料,以满足沼气池的产气需要。而产生的沼渣沼液可作为有机肥料满足1 000栋绿色温室的需要,形成良性循环,促进经济发展。这种生态养猪、循环发展模式正在向全镇铺开。

2 走退出庭院道路,发展“三进三退”模式

该镇按全市畜牧养殖“三进三退”要求和建设现代牧业示范镇的标准,大力推进标准化养殖模式,改变传统屯内圈养的落后方式,将畜禽退出庭院、退出 农户、退出村屯,进入小区,进入广场,远离生活区,以此优化生活环境。目前已建立奶牛广场55个,肉牛广场22个,标准化养猪场35个,肉鸡蛋鸡小区19个,养鹅小区12个。其中投资3 000万元建设的大庆市跨年猪养殖有限公司和投资1.2亿元建设的笨嘴养猪有限公司,成为全省标准最高的现代化养猪企业,不仅创造了经济收入,而且带动了当地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和劳动力大规模转移。

3 走一村一品道路,发展专业村屯模式

为了抱团闯市场,增强市场竞争力,打造区域集约优势,该镇根据各村实际和农户饲养习惯,走一村一品、一屯一品发展模式。全镇共建设奶牛专业村 3个,大鹅专业村2个,特种养殖专业村1个,肉牛专业屯3个,养羊专业屯2个,养猪专业屯1个。该镇对喜村是奶牛养殖专业村,从事奶牛养殖的奶牛户占全村总数的85%以上,奶牛存栏 5 700 头,今年奶业收入4 500 万元,成为该村强村富民的支柱产业。

4 走规模经营道路,发展专业大户模式

在一家一户小规模养殖的基础上,该镇通过采取优先包草原、低息给贷款、奖励饲料地等政策措施,大力扶持有发展后劲、有技术支撑、有管理能力的养殖户,使其发展壮大,成为规模以上的专业大户。现在,全镇奶牛、肉牛、生猪、绵羊等各类专业养殖大户达到480户。养猪大户李有德现在生猪存栏5 100头,今年出栏肥猪3 500头,养猪一项纯收入175万元。蛋鸡大户郑学平,今年饲养蛋鸡5 000只,养鸡一项纯收入14万元。因此,这些养殖专业大户的发展壮大,引领全镇畜牧业健康前行,同时也推动着全镇畜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方向發展,专业户就是畜牧业兴衰的晴雨表和领头雁。

5 走合作经营道路,发展组织化闯市场模式

为实现牧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进一步增强广大养殖户抱团闯市场和化解风险的能力,提高组织化程度和致富安全系数,该镇打破传统一家一户分散饲养、各自经营、独立管理模式,先后成立奶牛合作社、肉鸡合作社、生猪合作社等各类畜牧养殖合作社6个,带动农户共同闯市场、共同奔富路。该镇对喜村奶牛专业合作社目前共有社员1 879人,全村所有养殖户都是合作社社员,奶牛养殖户入社之后,奶牛的饲养管理有专业人员指导,鲜奶销售方面有合作社协调乳业进行收购,奶资领取也不用愁,合作社按月统一领取之后会按时送到养牛户家里,因此合作社就是奶牛养殖户的娘家人、主心骨。

由于政策促动、典型带动、科技拉动、机制牵动,再加上高标规划、高点站位,促进了林源镇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在三年前该镇就已经成为万头奶牛乡镇。

目前,该镇奶牛等各种畜禽总量达到89万头(只),不仅畜禽发展总数全市第一,而且肉、蛋、奶等畜产品产量也占据全市各乡镇首位。今年,该镇牧业增加值达到4亿元。畜牧业的强势发展促进了综合实力的增强,林源镇一跃成为黑龙江省乡镇二十强,大庆市十强乡镇,全国文明乡镇。

参考文献

[1]大庆市林源镇牧业示范镇建设情况汇报[R].2013-12-21.

[2][N].中国采招网,2011-11-18.

[3]湖北省畜牧强县暨现代牧业示范区建设创建方案[R].2012-1-20.

[4]重庆国家现代牧业示范区、核心区的探索与实践[R].2013-6-25.

现代畜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4

各位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五月下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毕礼伟带领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对全市现代畜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先后到各区市实地察看了部分鱼粉加工企业、畜禽养殖厂和皮毛加工企业,详细了解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及污染治理情况,并听取了相关部门工作汇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畜牧部门按照“发展现代农业”和“抓特色促跨越”的总体要求,立足我市畜牧业区域特点和发展优势,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步伐,大力发展生态高效特色现代畜牧业,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全市畜牧业产值达76.3亿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18.1%。畜牧业已成为我市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一)畜牧业发展区域优势比较突出。各区市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合理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符合本区域特点的重点产业。如:文登区重点发展特种动物、生猪、奶牛产业,荣成市重点发展特种动物、奶牛、蛋鸡产业,乳山市重点发展肉鸡产业。畜牧业发展在有效保障全市各类畜禽产品充足供给的同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文登水貂、文登奶山羊和荣成水貂分别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畜产品认证。

(二)高效特色畜牧业发展成效显著。皮毛业、肉鸡业和鱼粉加工业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市畜牧业的三大高效特色产业。皮毛业方面,全市貂皮年产量常年保持在1300万张左右,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年加工服装5万多件。从开始,连续举办了四届中国(文登)国际皮草博览会,20成功举办了毛皮交易订货会,成交额达8000万元。文登区被授予中国毛皮产业发展示范市。肉鸡产业方面,以引进的福喜(威海)牧业有限公司为龙头,形成了集饲料供应、种鸡饲养、孵化、商品鸡饲养、屠宰加工、产品销售和无害化处理完整的肉鸡产业链条,年可出栏肉鸡6000万只,加工熟食8万吨。去年,全市肉鸡总产值突破2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4000多个,带动养殖户增收1亿多元。鱼粉加工业方面,从去年开始严格按照环保的有关要求对鱼粉加工企业进行升级改造,关停不达标企业。目前全市共有37家鱼粉加工企业获得省畜牧兽医局颁发的饲料生产许可证,年产量达30万吨,约占全国产量的三分之二。

(三)畜牧养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程度日益提高。一是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数量不断增加。近年来,我市通过积极组织开展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打造建设了一批具有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畜禽养殖示范基地。目前,全市已建成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13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场44个,市级标准化示范场187个,规模养殖场标准化率达到55%。二是产业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逐步壮大。水貂产业方面,目前全市有7家皮毛动物繁育、养殖、加工企业被评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文登区规划建设了占地1000多亩的皮草产业园区,引进皮草加工企业25家,建成了海宁皮草总汇交易市场,进驻商家80多家。三是产业经济合作组织稳步发展。全市依托镇级畜牧兽医站,以龙头加工企业和养殖大户为主体,组建了肉鸡、特种毛皮等畜牧合作经济组织192个,80%以上的养殖户加入了产业化经营体系,带动了饲料、兽药、加工、冷藏、物流等相关产业发展,入社社员7000多户。

(四)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初步建立。畜禽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关系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一是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根据胶东半岛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简称“无疫区”)项目建设评估要求,设立了市级动疫控制中心和动监所,按照国家生物安全二级兽医实验室标准整合了市级和环翠区两级兽医实验室,在全市52个乡镇设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初步建立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二是加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先后开展了“瘦肉精”、生鲜乳违禁物质、兽用抗菌药经营使用、生猪屠宰、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多项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整治和执法行动,及时查处违法违规问题,建立畜产品黑名单管理制度,对企业实行安全信用等级管理。同时,对全市规模养殖场全部实行程序化免疫,对社会散养畜禽开展春秋两季重大动物疫病集中强制免疫,应免畜禽免疫率多年保持100%。三是加快推进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信息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现代网络等科技平台,对全市规模养殖场、饲料和兽药生产经营单位、生鲜乳收购站、防检疫等实行网络监管,初步实现了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

(五)畜牧养殖污染整治工作初见成效。一是进一步完善畜禽养殖发展政策。先后制定出台了《威海市“十二五”畜禽养殖业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实施方案》、《威海市畜禽养殖业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验收方案》等,对全市686家较大规模畜禽养殖场进行污染治理,明确要求养殖企业实现“零排放”的治污标准。同时,出台了《威海市畜牧业发展资金使用奖励办法》,对达到治污条件的养殖场予以奖励。二是深入开展重点畜禽养殖区域污染整治活动。集中对全市规模养殖场和水源保护地区域内的畜禽养殖进行重点整治,积极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固体废物和污水贮存设施。目前,全市共建成污水处理设施386个、固体废物贮存设施496个、无害化处理设施49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废弃物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的情况看,虽然我市的现代畜牧业发展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障市场供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畜牧业结构调整有待于进一步优化。一是生产方式落后,组织化水平较低,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突出。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差,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二是产业化程度偏低,品牌意识不强,缺少行业话语权。各类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较少,规模偏小,产业链条短、缺乏精深加工,或者产品质量不高,没有形成品牌优势。

(二)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一是违规使用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的现象仍然存在。在畜禽疾病的防治过程中,不按规定使用兽药的现象仍个别存在,特别是抗生素的使用已形成恶性循环,剂量一再加大。兽药休药期制度执行不力,从而造成畜产品药物残留超标。二是私屠滥宰行为时有发生。目前保留的5家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由于地理位置和运输成本原因,不少养殖场户不愿到定点屠宰企业集中屠宰。三是基层兽医体制改革问题亟待解决。部分县市区的乡镇兽医站人员配备严重不足,加之没有全额拨款,为了经济效益,忽略了应有的监管职能。部分畜产品检验检测机构资质不全,检测设备比较陈旧,从事检疫人员力量相对薄弱,检测手段落后。

(三)畜禽养殖污染现象仍然存在。近年来,虽然我市的现代畜牧业发展较为迅速,但整体上看,中小规模养殖户数量多,多数家庭畜禽养殖户环境较差,粪便满地,污水横流,造成浅表水源污染,农村居民生产和生活环境严重恶化。部分规模化养殖场由于缺少完备的粪污处理设施,导致养殖过程中存在污染物乱排乱放现象,治污不彻底。此外,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措施还不完善。

三、几点建议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统筹畜牧产业发展。一是要坚持生态优先、适度发展原则。要正确处理畜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充分考虑我市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调优畜禽养殖结构,科学规划布点养殖场区,合理控制养殖规模,做到养殖场布局规模与土地、水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二是严格执行实行畜禽养殖准入制度。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域内禁止养殖,其他区域的养殖企业(场)要严格实行建场的有关制度,必须配备完善的治污设施。三是坚持发展生态健康养殖。强化政策引领,全面提高畜禽养殖场粪污治理和综合利用水平,加快推广应用发酵床养殖、沼气工程等治污新模式,尝试推进农牧结合、种养结合,实现有机肥资源化利用;同时,严格实施病害畜禽无害化处理。

(二)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现代畜牧业整体发展水平。现代畜牧业区别于传统畜牧业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规模化养殖实现生产、管理的标准化,提升产品品质,确保畜产品的优质和安全。一是要提高标准化水平。要依托各类畜牧业发展项目,推行以适度规模饲养为重点,以农户标准化养殖、养殖小区为基础的养殖模式,对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实行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标准化管理和组织化生产,规范农户的养殖行为。二是提高组织化水平。要依靠各类养殖合作社组织开展指导培训、科学饲养等,提高养殖户科学养殖水平。依靠合作社的平台,协调畜牧企业与养殖户之间的利益关系,形成企业和养殖户之间的强力纽带,维护行业合法权益。三要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加工企业一头连着农户,一头延伸向市场,要把发展畜产品加工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环节,不断培育、发展、壮大骨干龙头企业,形成“农户+龙头企业+基地”的生产经营模式,打造标准化程度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强的利益共同体。四是要培育优势品牌。强化企业的品牌意识,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档次,扩大产品和企业的知名度,提升品牌价值,把优势产品变成名牌产品,加快实现由养殖基地到商品基地的转变。

(三)理顺体制、加大投入,不断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一是要加强基层畜牧兽医站建设。基层畜牧兽医站是动物防疫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措施得以有效落实的关键,财政要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基层监管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做到人员、设施配备齐全,不断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二是要提高检测水平。健全完善畜产品检测机构及其资质认证,进一步充实检测检验设备、完善检测手段、加大检测频率,不断提高检测能力和水平。三是提高畜产品认证率。要紧紧围绕我市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的相关工作,加快推进有关无公害、绿色和有机畜产品的认证工作,提高认证率。四是加大执法检查力度。结合最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加大宣传,帮助企业牢固树立诚信经营的理念。对使用违禁药品和私屠乱宰等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严格检查、严厉打击,确保畜产品安全。同时,对定点屠宰场的设置重新进行合理化论证,务必使其便民利民,运作有序。

生态畜牧业调研报告 篇5

木里镇地处天峻县城北部,距县城150公里,是一个纯牧业的乡镇。草场面积255万亩,其中可利用面积58万亩,境内煤炭资源丰富,占全省煤炭资源的66.7%,分布有大面积高原草甸植被和沼泽地。辖行政村4个,牧户283户,人口 1054人,牧业人口993人。

一、我镇畜牧业的发展现状

2011年,我镇年末大牲畜存栏30028头(只),其中牛存栏14409头,羊存栏15529只。全镇牧民人均纯收入6450元,以家庭为生产主体的畜牧业是重要的支柱产业。

1、草原基础设施落后,牧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通过增建畜棚、围栏、储草棚、定居房设施,强化草原基础设施建设,牧民以草场和现金的方式入股,通过以草定畜,合理载畜,积极引进优良野血牦牛品种,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木里镇4个行政村基本村村通车,但里程相对远,群众居住分散,随着游牧民定居工程和奖励性住房建设,方便了牧民生活、孩子上学和就医等。

2、第三产业发展迅猛,拉动畜牧业经济发展。木里镇4个村基本都已建立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合作社把停车场建设作为第三产业发展的亮点,把收取停车费,收取彩钢板房租金作为主要收入,安置了60多名牧民就业,形成了停车场周围饭馆、超市、修理厂遍布的景象,拉动了畜牧业经济发展,并且动物防疫措施到位,每年春、秋两防镇村两级签订责任书,定指标、定任务,对防疫工作实行行政部门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工作机制。做到“镇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加大二维耳标佩戴工作,力求佩戴率100%,动物防疫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无口蹄疫、1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发生。

3、煤炭开采直接影响我镇畜牧业生产。随着煤炭的大量开采,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但环境受到影响,水资源受到一定的破坏,空气中粉尘污染加剧,采空区的面积和范围在不断扩大,草地覆盖度降低,产草量降低,优质牧草减少,劣质牧草、毒害草增加,极大地影响了采空地区生态畜牧业的发展。煤矿开采对草地的破坏主要表现为矿区开采破坏草地,矿区修路破坏草地,矿渣倾倒破坏草地,爆破震动也影响着周边牧民生活和正常的生产秩序。

4、大力推行草原生态补偿奖励机制。草原生态资源是我镇广大牧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由于长期以来的过度放牧和开发煤炭资源,使得草原植被遭到严重破坏。为尽快恢复草原植被,保护草原生态资源,我镇今年起实施了草原禁牧休牧制度,将全镇部分草场阶段性休牧和禁牧,为推动草原建设和保护起到了积极的现实作用,禁牧工程实施后,畜牧业产值取得不降反升的良好成效,禁牧和季节性休牧采取了补偿,提高了牧民的积极性,截止2011年底我镇已涉及280户休牧禁牧牧户,禁牧面积118万亩,草畜平衡面积129万亩,存栏85136个羊单位,核定载畜量88556个羊单位。

二、畜牧业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1、畜牧业生产方式落后,群众文化素质不高。木里镇畜牧业生产方式没有脱离靠天养畜的局面,加上自然灾害频繁,海拔高,气候多变,多大风、雨雪天气,制约了生产的发展,形成规模很小、科技含量较低、效益不明显,且无力抵御市场风险。木里镇人口少,牧民文化素质差,自主创业能力差。

2、畜牧业基础设施滞后,不具备规模化条件。突出表现为围栏、定居点、防灾基地、畜棚少,疫病防治体系、市场信息服务网络不健全、不配套,技术装备差,服务手段落后,镇里缺少专业人才。牧民放牧以散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化养殖水平,龙头企业与散养户之间都是单纯的买卖、回收等关系,尚未形成相互支持、相互促进、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牧户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3、煤炭资源开采,牧民草场资源及环境受到影响。木里镇现有庆华、义海、兴青、焦煤、江仓能源、圣雄6家主要煤炭开发企业,还有中铁公司等企业以及各类勘探、施工企业在木里实施各类项目,一方面拉动了全县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产生了大量的负面效应,使木里镇草场资源遭到征占用和破坏,粉尘污染加剧,水资源污染严重,爆破震动剧烈等,这些都限制了畜牧业的发展。

三、今后畜牧业工作思路和措施

1、加大草原基础设施建设,突出野血牦牛等资源优势。以改

善和提高牧民生产发展条件为重点,解决水、电、路的问题,增加暖棚、围栏、储草棚、人畜饮水设施建设,实现草畜平衡。解决游牧民定居点的附属设施建设,突出木里野牦牛资源优势,通过牲畜入股的形式,以富裕户、规模户带动其他牧户的方式,建立生态生产基地。加大政府对畜牧业的投入力度,争取贴息贷款,实施各类项目,积极引导和鼓励牧民发展畜牧业,鼓励企业以村企共建形式,增加畜牧业资金投入,为畜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2、以合作社为纽带,以湖源公司为龙头企业,加大牲畜出栏。以合作社为纽带,稳定和拓宽销售渠道,减少流通中间环节,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增产增收,与龙头企业订单销售牛羊肉、羔羊、羊

毛、奶制品等优势畜产品,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逐步延伸产业链条,对曲拉、炒面、酥油统一销售,延长产业链。

3、做好畜疫防治,提高畜群结构质量。在镇兽医站的指导下,积极开展疫病防疫,提高免疫水平。引进、选育、推广优良品种,调整畜群结构,通过淘汰老弱牲畜,提高羔羊成活率,增加后备母畜等手段,提高畜群生产能力。增强服务队伍,为加快推进生态畜牧业试点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畜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6

畜牧业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标志,加快畜牧业发展,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局对全区畜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区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提质增效、增强产业竞争力为主线,经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使全区畜牧业得到了协调、稳定、持续发展,龙头企业和养殖小区规模不断壮大,养殖户收益不断提高,畜牧经济总量再上新高,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40%。截止到目前,全区生猪饲养量62万头;牛1.8 万头;羊饲养量 4.4万只;禽饲养量163 万只。畜牧业发展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畜牧业主导产业地位初步确立

畜牧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又有新提高。今年全区畜牧业总产值将占农业总产值40%,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将越来越大。畜牧业在加速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和地方财政收入,保障市场供给和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将做出越来越多的贡献。另外,大用集团、华英集团均已落户我市,投资成立综合性龙头企业和大型家禽养殖小区,这更将推动我区畜牧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二)、饲养规模上水平,基地建设发展迅速

2008年新建养殖小区19个,其中生猪养殖小区6个,肉牛养殖小区5个,蛋鸡养殖小区3个,肉鸡养殖小区5个,这些小区的建成不仅使我区畜牧业发展上了新台阶,同时又带动周边养殖的积极性。

(三)、建立完善疫病防控监测体系

一是建立了区动物疫病建设中心化验室,并通过了省市项目组的验收,近期将投入使用。化验室的建成将迅速提高了我区动物疫病的诊断能力,为全县养殖户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二是通过实施4个乡镇防检站建设项目,提高乡级动物疫病的防控能力。三是加强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目前全区聘任村级防疫员 名,通过村级防疫员队伍建设,完善了县、乡、村三级动物疫病防控与服务体系。彻底解决了养殖农户的技术服务之忧。四是认真落实春秋两季重大动物疫病集中免疫和免疫监测工作,保证了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近年来全区没有重大动物疫情发生。

(四)、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国内外畜产品市场发展。近年来,我们在加大对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的同时,严格了饲料、兽药执法监管。每年开展了两次畜产品质量安全拉网式大检查,严肃查处违法案件,重点打击了无证经营及生产经营假冒伪劣饲料、兽药的行为,杜绝了使用瘦肉精、苏丹红等违禁药品的现象,从源头上保证了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保障了群众的肉食品安全和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五)、积极争取项目资金 稳步推进发展

2008年我区共争取生猪标准化建设项目3个,资金 万元。母猪补贴 万元。基层乡镇项目 个,资金 万元,这些项目的引进,有力的推进了我区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六)、建立合作组织,带动产业发展

为了提高专业化规模化养殖户的素质,创立品牌形象,提高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区委、区政府及畜牧等部门积极引导,成立了由养殖大户为主的产业合作社6个,他们在防疫、引种、饲料、销售、价格等形成合力,并定期开展培训和座谈。目前,参加产业合作社的会员已达500多户,这些会员既是科学养殖的示范户,又是自治组织的带动人,通过他们宣传,示范带动了我区养殖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我区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区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畜牧部门的努力下,我区畜牧业协调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有些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产业化结构有待完善

目前,我区的畜牧业产业化水平较低,特别是能形成一定规模和带动效应的加工龙头企业数量较少。农民与企业间大多是单纯的买卖关系,尚未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养殖户受市场影响的因素较大。行情好时,都抢着饲养;行情不好时,又都放弃生产,造成了产品的“短缺”和“过剩”的交替出现,市场难以搞活,产销衔接不畅,市场竞争力弱,影响了畜产品的附加值和综合效益,制约了畜牧业的快速长远发展。

(二)、发展资金较为短缺

畜牧业同种植业一样,属弱质产业,自身积累能力差。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对发展畜牧业投入能力较弱,所以很难满足畜牧业发展的需要。很多农民对奶牛、生猪、蛋鸡等畜禽的养殖愿望非常迫切,已有养殖场的还想再扩大规模,但资金不足,只能到农村信用联社贷款。而农村信用联社发放贷款时需要担保,散户一般经济实力较差,很难找到人来担保,影响了养殖户的正常经营和发展。另外,信用社对养殖户的贷款利息高、周期短(利息超过一分,周期一般不超过1年),对见效周期较长,一般要一年以上才能见成效的产业不适用(例如:养牛户往往没等到有收益时就需偿还信用社的贷款),这也制约着畜牧业的发展。

(三)、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亟待解决 目前,畜牧业正由分散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随着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规模越来越大,一个村里每家都养,或者一户养上千头猪、万只鸡,仍然作为庭院经济,所产生的大量粪尿等排泄物如不及时处理,随时都能对人类和畜禽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农业上由使用有机肥逐渐转向使用化肥,使大量畜禽粪便等有机肥积压浪费、造成公害;由于规模化、集约化畜牧业的发展,使用抗生素、维生素、激素、金属微量元素已成为畜禽防病治病、保健促长的需要,经济利益驱动和科学知识的不足,滥用上述药物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畜产品的药物残留及环境污染。同时由于城区发展迅速,原来的饲养区很多变成了市区,不再适合养殖。

三、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 提高认识,大力营造现代畜牧业发展环境 发达的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农业建设的突破口。大力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是高层次、高起点、高水平、战略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是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业附加值,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区的畜牧业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副业,而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产业,它已撑起了农业经济的半壁河山。当前要进一步加大畜牧业在农业中所占重要地位、重要作用的宣传,营造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氛围,真正把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列入现代农业建设,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

(二)多渠道破解资金、土地难题。资金不足的问题一直是制约畜牧业发展的瓶颈,加大地方金融部门的支持力度。规模发展畜牧业,离开金融支持寸步难行。商业银行、农发行和基层信用社要将本地规模养殖户纳入信贷重点,对农户发展规模养殖要适度提高授信等级,增加信贷额度,放宽抵押贷款条件,允许养殖户利用养殖场房、设备等进行抵押贷款,以解养殖户燃眉之急,推动畜牧业跨越式发展。新建养殖场征地依照政策属农业用地,征地时需各级主管部门协调解决。

(三)抓好技术培训工作。通过有计划的培训,提高畜牧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各乡镇每年要结合防疫工作的开展,切实加强对村级防疫员的技术培训,提高村级防疫员的技术能力,通过扎实开展动物防疫工作确保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对农民进行培训。培养一批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民,尤其是要加大对村干部的培训,使他们成为生产的组织者,又能成为生产的服务者,通过他们带动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形成有机连接。

(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切实增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要认真落实扶持龙头企业的各项政策,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指导和搞好服务,引导和帮助龙头企业开发和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发展精深加工,打造名优品牌,开拓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我区畜产品的外销量,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凡兴办畜产品加工企业的,按照有关规定享受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现有的龙头企业要采取设立风险资金、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无偿技术服务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更加紧密、稳固、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实行订单农业等方式,为农户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供应和产品销售等多种服务,实现双方在资金、劳动力、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互惠双赢。同时发挥合作组织的应有作用,形成我们自己的航母舰队,去迎接市场的挑战。

(五)强化区域布局,突出抓好适度规模养殖

适度规模养殖是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标志,是建设现代畜牧业的有效途径。按照“布局区域化、品种良种化、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的要求,着力抓好现代养殖示范区、以年出栏生猪3000头以上,肉鸡5万只以上,蛋鸡存栏3万只以上,奶牛存栏150头以上为标准,高标准发展适度规模养殖,重点培育一大批规模养殖专业户。

(六)坚持科学治污,切实解决畜禽养殖面源污染问题 随着规模养殖业的形成,畜禽粪污污染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环保问题,要下大力气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当前,要结合我区实际,可采取“雨污分流——干湿分离——沼气池——沼液存储池——人工供给蔬菜果园利用——生产无公害蔬菜水果,沼气池供自家利用”的模式,最大限度地减少畜禽粪便对环境的污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把沼气建设走出村子,紧跟养殖(场)户,同时大力推广生态养殖,努力为当地群众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生活环境。

(七)加大动检、疫情防控力度,确保动物卫生和畜产品安全 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认真按照“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切实做好春秋普防、月月补打工作,特别是要高度重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口蹄疫、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做到“应免尽免,不留空档”,确保免疫动态密度达到 100%,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 70%以上。进一步完善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预案和应急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一旦出现疫情,要迅速启动预案,按照“早、快、严”的原则,落实“五强制,两强化”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确保“有疫不流行,有病不成灾”。

要加强疫病预防与监测,重点指导和帮助养殖小区、规模场(户)完善防疫设施和制度,强化日常消毒。加大市场运输等环节的监督管理,全面推进动物标识和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严格产地和屠宰检疫,扩大监测范围,提高监测密度和频率。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严格行业准入,从源头保障饲料安全,强化畜牧业投入品的监管,进一步规范和整治饲料兽药市场,加大“三素二精”的查处力度,确保老百姓放心消费畜产品。

阜蒙县畜牧业发展的情况调查 篇7

1 畜牧经济成倍增长

2011年, 全县畜牧业产值达到72亿元, 增加值实现20亿元, 分别比2005年增加4.8倍和4倍。

2 畜牧生产总量快速增加

2011年, 全县猪、牛、羊、禽饲养量分别达到285万头、24万头、250万只、4400万只;出栏分别达到200万头、12万头、165万只和3300万只;奶牛存栏实现5万头, 肉驴饲养量达到30万头, 出栏12万头。

3 畜产品产量成倍增长

2011年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37万吨、6.6万吨、15万吨, 分别比2005年增加3.89倍、2.29倍和4.95倍, 成为全国肉类百强县。

4 畜牧业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

一是规模化生产经营有了显著提高。到2011年, 全县建设各类养殖小区761个, 发展各类规模养殖大户2.2万户, 牛羊等草食家畜大面积舍饲圈养实现了新突破, 秸秆饲料利用率明显提高, 畜牧业规模效益成倍增长。二是龙头企业发展迅猛, 拉动作用明显加大。自2007年以来, 先后有阜新华禾鹅业、阜新关东肉业、阜新兴尧驴业等企业相继建成投产, 阜新华星薰兔等老企业生产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扩大。2010年, 新引进的日处理鲜奶达800吨的阜新伊利乳业正式开工建设;之后又引进了国内最大的肉食品加工企业江苏雨润集团畜禽屠宰项目已入驻阜蒙县民族工业园区并开工建设。这些龙头企业的相继建成投产, 对全县畜牧业的发展发挥着前所未有的强力拉动作用。三是各类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组织踊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一头连接千变万化的大市场, 一头连接千家万户小生产, 是农产品走向市场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建立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 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 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促进了畜牧业生产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推进了现代畜牧业建设进程。

5 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得到完善

阜蒙县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县兽医管理体制改革, 在畜牧局原体制上组建了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局, 成立了17个乡镇动物卫生监督所, 在全县招骋了526名村级防疫员, 形成了县、乡、村三级防疫网络。动物防疫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有力地保护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

6 畜产品安全监管进一步加强

近年来, 阜蒙县重点加强了对奶站、兽医饲料经营场所及畜产品市场的监督检查工作力度, 打击了经营劣质奶, 假、劣兽药和病死畜禽产品的行为, 确保了市场畜产品的安全。

7 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阜蒙县加强了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建设工作力度, 按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建设项目要求, 完善了各项防疫制度, 健全了动物疫病防控体制, 为全县动物防疫及防疫监督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8 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渐完善

牧业调查报告 篇8

关键词:西域畜牧业;中原农牧业;贡献;唐代

我国古代农牧关系的重要特点之一,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耕民族同以畜牧业为主的游牧民族相互依存,通过交换等方式实现经济的交往。就唐代而言,中原与西域地区各民族的这种交往十分频繁,西域畜牧业对中原农牧业生产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如下:

1.推动了中原农牧业生产的发展

西域地区地域广大,草场辽阔,牲畜资源丰富,品种优良齐全,其中以马、牛、羊、驼、驴、骡等数量最多。在民族间友好的经济交往中,西域输入中原的牲畜以马为最大宗,此外还有牛、驼、骡、驴等。长期以来,这里一直是中原王朝良马的主要供应地之一。历史上的西域良马,最著名者当为大宛马和乌孙马。据史载:“(大宛)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大宛旧有天马种,蹋石汗血,汗从前膊出如血,号一日千里。”而乌孙马则是乌孙人培育的优良马种,这种马毛色润泽,骨骼高大,经久耐用,汉人称之为“天马”。此外,西域良马还有龟兹马、于阗马、结骨马等。

对此,唐政府积极引进。如高祖武德年间(618~626年),从康居国引进大宛种骏马四十匹。史称其马“形容极大,……今時官马,犹是其种”。贞观二十一年(647年),瀚海骨利干种族遣使来朝贡,献良马百匹,其中十匹尤骏,唐太宗奇之,各为其名,号为“十骥”。唐玄宗时,还从突厥引进蒙古马,“其后突厥款塞,玄宗厚抚之,岁许朔方军西受降城为互市,以金帛市马,于河东、朔方、陇石牧之。既杂胡种,马乃益壮”。通过努力,西域大批良马由此引进中原。西域良马的引进,促进了中原畜种的改良,进一步发展了中原地区的畜牧业,支援了中原的农牧业生产。

除了大量引进西域良马,唐政府还引进不少骆驼、牛、羊、骡、驴等。这些牲畜主要在西北边郡今陕、甘、青、宁等地宜牧区饲养,并设有48个监牧。据史称:“自贞观至麟德四十年间,马七十万六千,置八坊岐、豳、泾、宁间,地广千里……八坊之田,千二百三十倾,募民耕之,以给刍秣。八坊之马为四十八监,而马多地狭不能容,又析八监列布河西半旷之野”。此外,其他各地还有六十余所监牧。至于饲养的数量,据《唐会要》卷66记载:天宝十三载(754年)六月一日,陇石群牧都使奏:牲畜“总六十万五千六百三头(匹口):马三十二万五千七百九下二匹,牛七万五千一百一十五头,驼五百六十三峰,羊二十万四千一百三十四只,骡一头”。同书卷72还载:“开元中,尚有(马)二十七万,杂以牛羊杂畜,不啻百万”。同书《王毛仲传》亦说:“初,监马二十四万,后乃至四十三万,牛羊皆数倍”。可见数额之大。

西域畜牧业对中原农牧业的支持,在半农半牧区反映得特别明显。上述陕、甘、青、宁边境地区是秦、汉以来直至唐代的半农半牧区。从西域引进的大量牲畜在这些地区的官私牧场中畜养繁殖,不仅成为中原王朝战马和其他军事用畜的重要来源,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为农区的农耕和运输提供了动力。尤其是耕牛等役畜直接支持农区的农业生产具有特别意义。唐代,耕牛已成为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畜力来源。官民饲养大量的耕牛,不但发展了中原畜牧业,而且为中原农业生产中的畜力耕作提供了保障。如武德八年(625年),突厥与吐谷浑请求与唐互市获准,其牛马杂畜的输入,对恢复唐初受战乱破坏而凋敝的经济,曾起了很大作用。史称:“先是,中国丧乱,民乏耕牛,至是资于戎狄,杂畜被野”。[5]说明农业离不开耕牛,耕牛对农业生产有特殊意义。

此外,骆驼、驴、骡等“奇畜”的传入同样有着重要的价值。如前所述,陇右地区即养驼500余峰,它们是西域与内地之间的重要交通运输工具,被誉为“沙漠之舟”,在加强国内各民族经济联系以及促进中外经济交流方面,其作用不可低估。还有驴、骡,早在汉魏时期已被用于军事运输,以驴挽犁驾车的现象亦已出现。唐天宝年间,交通道上的客店都设有“驿驴”供交通运输之用。唐人杜佑在描述“开元之治”的盛况时曾说:“每店有驴凭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欧阳修也把“店时即驿驴”作为当时太平盛世的标志。唐代以骡作为运输工具同样有所记载,当时即有所谓“骡子军”。可见驴、骡在中原所起作用不小。它们利于山区使用,适合农村耕作和运输。

唐代,西域畜物业对中原农牧业生产的支援,还有苜蓿的推广。当时,苜蓿得到大规模推广种植,如陇右“莳商麦、苜蓿千九百顷,以茭蓄御冬”;“凡驿马给地四顷,莳以苜蓿”。苜蓿为豆科植物,适应力强,产量高,其茎、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磷以及胡萝卜和多种维生素,营养全面,适口性也好,是饲养牧畜的优质牧草。唐中原地区广为种植,并使之成为农作制度的有机一环,这对于发展中原畜牧业,推进中原农业进步,起了重要的作用。

2.促进了中原畜牧技术的提高

随着大批西域良种牲畜的引进,在积极的饲养实践过程中,唐代的畜牧技术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首先,建立了较为完备的马籍和马印制度。

马籍的建立,在我国起源很早。到了唐代,马籍制度更加完备,并以登记马种优劣为重要内容。对于马种的选留,知道“十三岁以下可以留种”,马种的标准为“戎马八尺,田马七尺,驽马六尺”,并建立马籍。据《新唐书•百官志》:“马之驽良,皆著籍,良马称左,驽马称右。每岁孟秋,群牧使以诸监之籍合为一,以仲秋上于寺”。与马籍制度相配合,唐政府还建立了马印制度。《唐会要•诸监马印》说:“凡马驹以小官字印印右膊,以年辰印印右髀,以监名依左右厢印印尾侧”;“至二岁起脊,量强弱,渐以飞字印印右膊,细马、次马俱以龙形印印项左”;“其余杂马齿上乘者,以风字印左膊,以飞字印左髀”。显然,唐代的马籍和马印制度,把良马与驽马、强马和弱马区别开来,不仅为了征调的便利,同时含有去劣存优的意义。

其次,掌握了合理的饲养管理方法。

经过不断摸索总结,对于牲畜的饲养管理,唐代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张说在《大唐开元十三年陇石监牧颂德碑》中对马的生活习性及饲养要点曾作了生动扼要的说明。碑文云:“日中而出,日中而入,焚原燎牧,除蓐宜厩,时其事也。洁泉美荐,庑凉栈湿,翘足而陆,交颈相靡,宣其性也。攻驹教姚,讲驭藏朴,记得之剔之,羁之策之,就其才也”。指出了养马值得注意的关键要素。还有,从唐代使用的牲畜饲养工具看,也反映了饲养技术的提高。如养马工具,主要有马勺、马槽、马刷、铡刀、簸箕、背架及拴马桩等。就其中的铡刀而言,作为切草的工具,由固定的木质底座上带刀具,带长柄的上切刀与座刀顶端相铆而结合为一体。铡刀既省力,又使工作效率高,堪称较先进的养畜工具。唐代铡刀,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直到近代,中原农村还基本保留着唐代铡刀的使用方法。另外,对于各种牲畜饲养和饲料的供应,唐代也有较严格的标准,规定详细具体,《唐六典》所载充分反映了这方面的情况,在此略论。

再次,提高了一定的兽医水平。唐代,在中央政府和监苑牧场中分别设有行政畜牧兽医官员和专职兽医师。太仆寺内就有专职兽医六百人,尚乘局内有兽医七十人。而民间兽医则更多。他们不仅做兽病的防治工作,而且还从事畜养技术的指导。至于兽医的来源,民间一般为师徒相传,父子相授,政府则在太仆寺内设立兽医教育机构,“兽医博士四人,学生一百人”。由于畜养的牧畜增多,刺激了兽医科学的发展,使唐代的兽医科学开始走向独立发展的阶段,有专门兽医著作问世。如唐人李石所著《司牧安骥集》,即集中体现了唐代兽医水平的提高,此书成为我国现存较完整的一部兽医古典著作,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兽医教科书,对后世兽医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卷123)[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王 溥.唐会要(卷72)[M]北京:中华书局.1955

[3]欧阳修.新唐书(卷50)[M]北京:中华书局.1975

上一篇:上半年湖南省低压电工作业试题下一篇:班主任个人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