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西南州

2024-10-02

贵州黔西南州(精选10篇)

贵州黔西南州 篇1

摘要: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民族地区城乡收入差距表现更为突出, 民族地区过大的城乡收入差距, 直接影响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关系到民族地区能否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本文以贵州黔西南州为例, 从城市化、工业化、城乡二元结构和农民素质等方面, 对贵州民族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问题进行研究, 分析民族地区城乡差距的原因, 并提出对策建议, 以期能够为促进民族地区的城乡协调发展, 缩小城乡差距, 与全省、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等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贵州,民族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思考

1 贵州民族地区城乡居民收入现状

1.1 贵州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区及少数民族分布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 全省有49个民族成份, 少数民族成份个数仅次于云南, 居全国第二位。有3个自治州, 11个自治县, 2010年全省总人口3474.65万人, 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254.8万人, 占36.1%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常住人口) 。“三州” (黔西南、黔东南、黔南) 地区总人口953.05万人, 少数民族人口568.94万人, 占“三州”地区总人口的59.70%, 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45.34%。其中黔西南州总人口281.02万人, 少数民族人口112.97万人, 占全州总人口的40.2%, 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9%。

1.2 贵州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城乡居民收入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贵州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到2010年, 贵州民族自治地方生产总值达到1261.89亿元, 人均生产总值9319元, 比2001年的333.83亿元和2145元分别增长3.78倍和4.34倍。“三州”地区生产总值976.38亿元, 人均生产总值10244元, 黔西南州2010年生产总值307.13亿元, 人均生产总值10929元。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5001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46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到4.62, 比上年有所缩小。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7.6和49.1, 人民生活总体进入小康。

2 贵州民族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变化及影响因素

2.1 黔西南州城乡收入差距变化

从2000~2011年城乡居民收入变化来看, 由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基础差、总量小、水平低, 经济发展滞后, 民族地区城乡收入差距迅速扩大, 到2008年黔西南州城乡收入差距由2000年的3.46扩大到5.52, 高出全国城乡差距平均水平2.21, 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29。从图1中数据分析, 2000~2008年黔西南城乡收入差距迅速扩大, 2009年后开始呈缩小趋势, 但是黔西南州城乡收入差距远大于全国平均水平 (表2) 。

2.2 民族地区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

2.2.1 工业化水平较低

按照国际惯例, 工业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水平测度, 一般是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工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等多方面来衡量 (表1) 。贵州民族地区长期以来, 一直是以农业为主导产业, 工业化发展较慢, 工业化水平较低, 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带动支撑力不显著。以黔西南州为例, 2010年生产总值为976.38亿元, 人均生产总值10244元, 不到2000美元, 全国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9680元, 已经超过3000美元。从产业构成和就业构成来看, 2010年, 黔西南州三次产业结构为17.5:38.4:44.1, 就业结构为63:9:28。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但是就业结构失衡, 在第一产业上聚集了大量的劳动力, 成为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根本矛盾。从与全国2010年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比较中可以得出, 第一产业明显过高, 第二产业明显偏低。黔西南州工业化水平低, 农村就业人员在第一次产业中的比重一直较高, 在第二产业中的就业比较低, 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成为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注:表中A、S、I分别代表第一、二、三产业。

2.2.2 城市化发展缓慢

长期以来, 民族地区城市化发展进程缓慢, 城市化水平较低, 严重制约了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以黔西南州为例, 2000年, 黔西南州城市化率20.62%, 全省为23.87%, 全国为36.2%, 黔西南州城市化率与全省、全国的差距为3.3和15.6个百分点, 到2012年, 黔西南州城市化率提高到32%, 年均增长0.95, 贵州省和全国分别提高到了36.4%和52.6%, 年均增长分别为1.04和1.37。城市化水平差距也从3.3和15.6扩大到4.4和20.6。从同期城乡居民收入变化来看, 2000年黔西南州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4726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1364元, 城乡差距为3.46, 2000年贵州省城乡差距为3.73, 全国城乡差距为2.79, 到2012年, 黔西南州、贵州省和全国的城乡差距分别为4.21、3.95和2.78。城镇化水平低, 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弱, 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向企业转移。城市化发展缓慢, 是黔西南州城乡收入差距比全省、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更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资料来源:2001至2012年《黔西南统计年鉴》、《贵州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

2.2.3 城乡二元结构明显

民族地区城乡二元结构相对更为突出, 农村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 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首先,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将城市和农村割裂开来, 限制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未被充分利用, 农村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 农民收入受到限制。其次,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农民在教育、医疗、劳保、养老、福利保障及国家提供的公共服务等社会待遇上不平等, 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居民在以后获取收入和机会方面与城镇居民的差距, 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处于一种刚性的状态。第三, 在就业方面, 与城市劳动者相比, 在受教育条件和个体素质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 导致就业机会的不均等。即使进城务工, 由于没有城市户口, 在就业机会及社会地位等方面几乎不可能与城市居民同等。另外, 城乡劳动力流动和城乡市场相对分割, 限制了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 致使城乡之间在资金、劳力、技术等资源配置上失衡, 造成农业与非农业、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发展机会和条件的不均等, 使农民收入增长也受到了限制。

2.2.4 农民素质普遍较低

人口素质低是造成贫困的深层原因, 也是产生城乡差距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 由于民族地区农村教育落后, 农村教育发展缓慢, 农民素质普遍较低, 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农民素质是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 从黔西南州与全国、贵州省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和文盲人口比较来看, 2000年和2010年, 黔西南州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口为5.2%和9.3%, 十年增加4.1个百分点, 同期全省和全国为7.5%、12.6%和14.7%、23.3%, 同期相比远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 2010年文盲率远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 (见表2) 。农民文化素质低, 一方面, 直接影响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实用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另一方面, 从全国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化来看, 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工资性收入在农民收入结构中的比重不高。农民文化素质低, 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能力, 直接影响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

数据来源:黔西南州、贵州省、全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3 贵州民族地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思考

3.1 加快工业化步伐

在工业化初期向中期发展的过程中, 农村社会生产要素资源, 如劳动、资本、土地、人才等将从农业生产领域向制造业领域转移, 从而增加工业产品的产出量, 使工业产出量在社会总产出中所占的比重扩大, 同时, 工业领域所需的劳动力资源的数量在社会就业的劳动力总人数中所占的比重也会同步上升。2010年, 全州的工业化水平为34.1%,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即40.1%。因此, 加快民族地区工业化, 能够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工业领域转移, 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 创新民族地区工业发展思路。在抓好煤炭、电力、机械制造等工业发展的同时, 大力发展民族工艺品制作、民族医药生产、农产品精深加工等轻工业, 鼓励企业和民间走“小商品、大产业”, “小企业、大集群”的道路, 努力把民族地区建设成为全省重要的民族工艺品制作基地、民族药业基地和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 走出一条适合民族地区特点的轻工业发展之路,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

3.2 加快推进城市化

城市化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城市化发展缓慢使民族地区城镇吸收劳动力的能力不强, 也会影响工业化进程, 影响第三产业的发展, 农民转移就业的机会就减少, 农民收入增长也就受到影响。可以说, 解决民族地区贫困问题要靠城市化;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要靠城市化;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要靠城市化;加快工业化也需要城市化。因此, 推进城市化是民族地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途径。在扩大民族地区现有城市规模和完善城市功能的同时, 有序发展特色小城镇, 推进建设一批综合服务功能配套的旅游型城镇、工矿园区型城镇和特色农业型城镇。

3.3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各级各有关部门应大胆解放思想、继续深化改革、切实找准突破口和采取有效措施,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 让改革发展成果共同惠及城乡居民。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推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布局、公共服务、体制制度等方面实现一体化和进行改革, 具体而言:

一是要在城乡规划建设上体现一致性, 在土地规划上统筹谋划实现“一张图”, 在发展规划上通盘考虑实现“一盘棋”, 在建设规划上着眼长远实现“一揽示”;

二是在产业布局上做到一体化, 推动产业下乡、资金下乡、生产要素下乡, 推动城乡利益共享;

三是在公共服务上扩大城乡覆盖面, 主要应在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 (住房、子女受教育、劳动就业保障、医疗保险、劳动力就业等) 、现代文明等方面覆盖城乡, 缩小城乡差距;

四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性差距, 构建城乡平等发展的一体化制度, 实现体制共融、利益共享、发展共赢;

五是一方面要深入化户籍制度改革, 简化农民工进城落户程序和手续, 实现农村人口向城镇自由迁移, 另一方面要健全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彻底消除农民工进城后在住房、子女受教育、劳动就业保障、医疗保险、劳动力就业等方面的政策差别。

只有彻底消除体制制度障碍, 才能有效实现黔西南州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缩小城乡差距。

3.4 大力发展以民族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

黔西南州旅游资源丰富, 旅游业是黔西南州最重要的优势产业, 也是支柱产业。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 是民族地区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途径。依托民族地区雄奇壮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 把推动以民族旅游业发展作为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 不断扩大旅游业规模, 着力加强旅游总体规划编制、旅游精品线路开拓、特色旅游品牌打造、景区配套设施建设等工作, 促进民族旅游业成为民族地区的支柱产业。2011年, 全州旅游接待人数达787.9万人次, 旅游收入为47.69亿元, 相当于生产总值的12.71%。2012年全州旅游总人数为850.59万人次, 比上年增长7.9%, 其中国内旅游人数843.02万人次, 增长7.8%。旅游总收入67.99亿元, 比上年增长42.6%, 其中国内旅游收入67.01亿元, 增长43.8%。旅游业已经成为贵州民族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资料来源:2005~2012年《黔西南州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5 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进城问题的关键。黔西南州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 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

一是加大民族地区教育事业投入力度, 要发展民族教育, 普及民族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 不断推进“双语”教学, 开展特色民族文化教育。

二是大力举办发展民族职业技术教育, 举办各类培训, 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 增强就业能力, 将是促进农民增收能力的重要举措。

三是加大医疗卫生、农业科技投入力度, 进一步方便群众看病就医, 提高现代农业种植水平, 充分发挥科技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贵州省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贵州调查总队.2011贵州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

[2]黔西南州统计局.黔西南州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11.

[3]刘世锦, 冯飞, 李佐军, 等.对工业化的重新认识及其现实意义[J].当代经济科学, 2004 (3) .

[4]庞彩芹, 李秀杰.大庆市:工业化发展阶段分析[J].统计与咨询, 2012 (3) .

[5]梁娟.福建省工业化水平实证分析与评价[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2009 (4) .

[6]骆英, 伍应德.六盘水市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研究:基于工业化城市化问题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分析[J].理论与当代, 2010 (8) .

[7]国家统计局.2011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

[8]黔西南州统计局.黔西南州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R].2011.

[9]黔西南州统计局.黔西南州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01.

[10]李迎生.我国城乡二元社会格局的动态考察[J].中国社会科学, 1993 (2) .

[11]刘斌, 张兆刚, 霍功, 编著.中国三农问题报告[M].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4.

贵州黔西南州 篇2

会(精选多篇)

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下乡心得体会

麻风病俗称“大麻风”、“癞病”,古称“疠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早期主要侵犯病人的皮肤和周围神经,晚期对机体各个系统和脏器产生破坏性损害,造成病人残疾或死亡,是严重威胁和摧残人类身心健康的疾病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麻风病人达200万例,分布在经济较为落后的亚、非、拉各国。

在浙江省皮研所严丽英书记的带队下,我们一行9人于5月19日晚抵达黔西南州,州皮防中心王应琼院长热情 的接待了我们,在他们的妥当安排下,分为四个组,我与杭州市疾控李欣、慈溪市皮防院周娴一组,安排到麻风病高流行县市-兴义市,其他三组分别去了兴仁、安龙、晴隆县市进行现场交流学习。

兴义市属贵州省麻风病高流行县之一,全市21个乡镇8个街道办事处及顶效开发区具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可能与地理位置经济落后,生活质量低,人口密度大,居住条件差等因素有关。

根据兴义市皮防站麻风病防治终期评估报告显示,截止到2014年底止,全市累计发现麻风病人1862例,其中多菌性816例,少菌型816例,累计治愈1734,死亡及其他减少1107例,累计复发68例,其中dds单疗复发59例,mdt治愈复发9例,患病率0.47/万,发现率为1.37/万。其中存活麻风病人755例,死亡927例,外迁13例,失访167例。存活的755例病人中,社防病人681例,麻风村74例。2014年底尚有现症病人38例,治愈者717例,i级畸残病人536

例,ii级畸残病人144例,存活病人中可见畸残率达19.07%。

从2014年到2014年,兴义市累计发现新复发麻风病人60例,其中新发病人56例,复发4例,新发现病人中男性45例,女性为11例,男女之比为4.09:1。mb 42例,pb 14例。15岁以下儿童麻风占5.35%,ii级畸残率23.21%。对发现的新复发病人及时给予了联合化疗。现在的麻风病人,也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包容和关爱。

5月21日上午,“兴义市皮防站麻风病防治科”,王永红科长正在为一名年轻小伙做检查,这名小伙是威舍镇人,二十来岁,属于新发病人,前段日子检查出感染了ll麻风,于是专门前来要求检查。王科长同意我们前来观摩学习,病人也很配合,我们很激动,因为来兴义市的第三天,我们就面对面实训了一堂生动的麻风课程,这天,我们主要参加了对该病人的健康状况的调查,密切接触者的检查以及对病人讲解了预防麻

风畸残需要注意的事项等,并在王科长的指导下,我们分别对该病人的神经功能做了相应的检查并将检查结果记录在“麻风病人神经功能记录表上”。

王科长查看了患者手上、背上和腿上的皮肤损害,还拉着患者的手,用笔轻触患者手上还有脚上的部位,探查患者的知觉反应。小伙子手上的知觉还是有的,但脚上知觉已经全部丧失了,已经有伤口了,并且开始溃疡,王科长用软膏给他涂抹伤口,并给患者发了一个月的治疗药品,并叮嘱要及时、坚持用药。

5月23日一早,我们就来到了兴义市皮防站,王科长告诉我们,去各乡镇给病人送药换药称为下乡,有时他们一下乡就需要走遍十几二十个乡,可能20多天才能回家。我们知道这次下乡应该也不例外,所以早早准备好了一些必备的洗漱用品了,由于有几个病人过来拿药,我们耽搁了一会。9点半左右开始出发了 沿途的风光就像书上说得那样

山清水秀,贵州山里的人们都在忙碌地为生活而奔波,有的骑着摩托车赶着上班,有的在路上匆匆地走过……可是可以看出这里的每个人都流露着一种满意的笑容,因为他们还有希望记挂着。

花了三个多小时的车程才能到达雄武镇,可是我们每个人都快被凹凸不平的山路给震得散掉骨头了。大家相互取笑道,如果每天这样的在山路上颠簸,肯定能瘦身,比吃任何减肥药效果都好哦。沿途看见的除了山还是山,偶尔看见的几个路人也是已经被岁月吞噬的长者,随着雄武镇的靠近路人也没有再出现过了。最难走的那段石头路我们只能全队的人下车帮忙推车才能过去。不通车不通路的地方只能手脚并用的爬,有些山路边上就是悬崖,稍不留神掉下肯定会粉身碎骨了,大家一路上胆战心惊的,慢慢的向前移动着,王科长一脸的欣慰,道你们没来之前我还怕你们不习惯走山路呢,看来是我想多了,你们真的很不错,这种亲身体会将使你们终生

难忘呀!

深深地记得一下车感觉自己就像被一圈的大山包围着,密不透风。只有三三两两的房子,也就是这里的村民居住的地方了。尽管之前已经有心理准备我们将会面临着怎样的恶劣环境,可是看见了前面快要塌的茅草屋顶,还有为了防止漏水而铺上的快要掉下来的席子,黑漆漆的厨房,阴森恐怖的洗澡房,还有那些为了生计已经担起生活重担的儿童,我感受到这次我们是真真正正地要融入到当地村民的生活当中了。可惜的是,我们去的第一户病人不在家,听他们邻居说他们外出了,心里有点小小的失落,王科长说,他们也常碰到这样的情况的。

从这名患者家中到停车点要走30分钟,该去下一户病人家了,在早春暖阳直晒下,大家都走得浑身发热直冒汗。其实对于王科长来说,这样30分钟的路程根本不算什么。在过去的岁月里,为麻风病人发药、上药、做检查,他的足

迹踏遍了兴义市的29个乡镇及街道办事处,走路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到一名患者家中的情况,已是家常便饭。

兴义市境内多山,沟壑纵横,辖29个乡镇,33个社区,180个行政村,聚居着汉、布依、苗、水、回等27个少数民族,由于当时的经济水平限制,交通极其不便,同一个村的两个组,单程走路甚至需要三四个小时。一般是先坐汽车到能通路的乡上,然而再走路到各病人家中。

用王永红科长的话来说,麻风病工作,不是病人来找医生,而是医生去找病人。兴义市的麻风病人分布在各乡各镇,或者个别小村庄,有时候跑了半天,才找到患者的家,但是患者有可能上山放羊或干活去了,所以只能第二次再来。“能顺利找到患者,是一件非常值得高兴的事情。”

就这样穿行在山岭沟壑间,走访每一名麻风病人,辛苦归辛苦,好在由此也熟悉了每一名病人的情况,跟他们建

立亲近、信任的关系,这对于麻风病的防治工作极为有益。王科长称,很多年前,他去病人家中,已经不会穿上白大褂,戴上手套和口罩了,那种“全副武装”的日子已经成为过去。他表示,这样做一是源于正确的防治知识,二是给病人一种心理上的接近感。用王永红科长的话来说,麻风病工作,不是病人来找医生,而是医生去找病人。兴义市的麻风病人分布在各乡各镇,或者个别小村庄,有时候跑了半天,才找到患者的家,但是患者有可能上山放羊或干活去了,所以只能第二次再来。“能顺利找到患者,是一件非常值得高兴的事情。

在有些村子里没有煤气,没有自来水,甚至没有电,有的话也是限量供应的,我们带过去的手机也成了摆设,由于山里面没有信号,只能看看时间咯,第一天下乡总共拜访了4户人家,其中一户不在家,实际只走了3家,因为去到第二家的时候已经到吃中午饭的时间了,时间比较紧,我们就在车上把早上

特地买的30多个包子当中午饭了。吃了一顿简简单单的午饭。我们又开始工作了,这里的村民,大都是老人,平均年龄65多岁。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了,虽然他们都是已经康复的麻风病患者,但是他们或多或少都有些后遗症。主要是:神经损伤主要见于周围神经干,表现为皮肤的感觉障碍和受损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变的软弱无力。周围神经损害后的并发症:如手足麻木、无汗,晚期可出现皲裂、溃疡,甚至骨和组织吸收。所以这里的老人大多数是行动不太方便的,有的更是已经被截肢了,有的皮肤溃烂得已经发臭了。哪怕由感冒、高龄等原因引发并发症,由于医疗条件的限制也没法得到足够的医疗护理。可是他们都很热情,对我们的到来都表示很开心。

忙碌了一天,晚上11点左右,我们的车到了一家小餐馆,大家都饿的不行了,可是在山里面,的确不容易找到吃的,一上来热乎乎的饭菜,虽然没几个菜,就被我们一扫而空了,每个人都

吃了满满三大碗米饭,大家都很兴奋,要知道我们三个女孩子在家最多才吃一碗米饭的。不过我们并不是娇生惯养的,很快我们就可以融入到这里的生活方式中了。

第二天我们起得很早,继续到病人家中进行关于家庭用药知识的宣传和老人用药现状的调研。这里的老人大多数每天只吃两顿饭,而且很多早饭跟晚饭一起做好。而且他们有些不能下田种菜,只能种些白菜,玉米之类的食物,对于肉类也只能靠外面偶尔有些卖剩之后拿来村里卖的猪肉,而且那些肉的卫生条件很不好。

黑夜降临,这里的夜晚来得比较晚,8点半才天黑的,抹黑在山路上颠簸,每个人心里都怕的要命,旁边都是悬崖,而且还没有路灯。只有车上的两个微弱的灯光照射着前方蜿蜒陡峭的山路,师傅是个驾龄30多年的老司机啦,不过还是开的很慢,举步维艰呀。第三天晚上等我们回到住的旅馆之后,也差不多11

点左右了,大家都急冲冲的想去洗澡,没想到竟然停水了,我们只能靠着几瓶矿泉水洗漱。更恶劣的是我们住的地方连床单枕套都是黑的,看来这里缺水也是蛮严重的呀。由于我们一直在调研,所以住的地方也是不固定的,通常住的地方离我们第二天要去的乡镇会比较近点,这里还经常会停电,停电之后更是什么都干不了了。或许夜晚对于这里的人们来说比白天更加恐怖吧。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相继走了鲁布格、捧乍、猪场坪、七舍等几个乡镇,每个乡镇相继呆了几天,在路途中,连司机都走错好几次路了,平常也几乎没有司机肯进村里。既然这里的生活这么地单调,这么地恶劣,为什么他们不离开这里,去麻风村居住呢?原因有好几个,第一,他们以为麻风村是把他们关押起来,不会再拥有自由和自己的财产。第二,家里还有小孩要带,小孩的父母都去打工了,孩子没人照顾。第三,已经不想离开这里了,而且他们已经安于

现在这种不被打扰的生活了,突然间叫他们离开这个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那也已经是不可能了。

当我们要离开的时候,有些病人,还是一直站在高高的石头上看着我们远去,霎时间我们都被感动了。短短几天的工作我们能够为他们做的也只是聊聊天,派发一下药品而已,帮不了多少忙。短短几天也让我知道在我们不远处还有个被世人遗忘的角落,他们与世隔绝,却不是桃花源记里面那个美丽的小村庄,而是一个迫切需要世人去注目、去关心的简陋的小村子。我们呼吁消除对麻风病康复患者的歧视,同时也希望他们能够得到相应及时的药物以及医疗治疗,祝愿他们都身体健康!

王科长告诉我们,其实外界对于麻风病人的害怕,主要是麻风病晚期给人体带来的畸残,事实上麻风病可防可治,只要早发现、早治疗,许多病人治愈后不但不会留下畸残,而且和正常人完全一样。

至此,我们2周的下乡访村的行程结束,我得到了很多,看到了很多人看不到的方方面面,感受了很多以前未曾有过的感受,当然也认识了很多新的朋友。只希望往后的日子里,我们都可以珍惜一切,懂得宽容,宽容别人,宽容这个世界,也希望不久的将来我们还能相聚。更多的,还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关注这一弱势群体的行列,让我们在彼此的世界里都不再孤单。

兴义市赵家渡金苹果幼儿入园须知

1、切记不要追问孩子。家长总是十分关心孩子刚入园的情况,但是刚入园的日子里,孩子常常很不喜欢幼儿园,不要追问孩子“幼儿园好吗?”“老师好吗?”“老师喜欢你吗?”等问题,这往往会造成孩子更大的心理负担。

2、切记不要为孩子加餐。孩子从幼儿园回到家中,家长免不了给孩子准备丰盛的食物,但孩子由于生活规律改变,很容易生病。所以,家长应为孩子

准备白开水和水果,避免暴饮暴食。

3、切记不要时送时停。有些家长为了满足孩子的心理,常常会送两天停两天。这样不利于孩子适应新的环境,当初入园的孩子哭闹时,应坚持送孩子上幼儿园,但可采取适当提早接孩子回家的方法来缓解孩子紧张情绪。

4、切记不要打破孩子的生活规律。幼儿园的生活是很有规律的:定时午睡,定时午餐。如果孩子在家休息时,父母打破了这些规律,孩子再回到幼儿园时,会需要再调整回原来的休息时间,很容易感到不适应。

5、家长控制自己的情绪,用积极,轻松的情绪去感染幼儿。

用愉快的口气谈论与幼儿园有关的人或事,把孩子入园当作一件喜事来讨论与迎接,给孩子一个正确的引导。

给孩子正确的心理暗示,“姐姐本领真大,宝宝上幼儿园后也会这么能干的!”“一个人玩不开心,幼儿园里的小朋友真多,玩起来一定会很开心!”让孩

子对上幼儿园有期待、向往心理。

尽早给孩子灌输这样的想法:你已经长大,不再是小孩子了,你要暂时离开家,离开爸爸妈妈,到幼儿园与老师、小朋友一起生活,因为小朋友长到这个年龄,都要上幼儿园,等等。

6、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集体观念。可以多让孩子与邻居或朋友接触,鼓励孩子拿出自己的玩具和小朋友一起玩,这样有利于孩子入园后的合群。

黔西南州兴义一中高二班周末离校管理协议书尊敬的各位家长,按照我校德育安全管理思路,我校住校学生在周末离校时,需离校学生到班主任处登记,填写周末离校单,办理离校手续外,家长发送短信到班主任电话上,经班主任审核后方能离校。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行,为保障学生离校安全,减轻家长和学校的管理压力,报经学校政教处研究决定,现对该项工作作出调整和改进:

一 家长同意每周自己的子女都必需离校回家,该生家长与学校政教处和

班主任通过签订学生周末安全离校协议,来取代发送短信的方案。:监护人:

代表:学生:

二〇一四年月日二〇一四年月日

黔西南州“三区”支教教师

学校:兴义市敬南镇中学教师:黄发泽时间:2014年5月19日

黔西南州“三区”支教教师心得体会

兴义市敬南镇中学黄发泽

有机会参与这次“三区”支教活动,我带着感激之情来到位于黔西南州兴义市、兴仁县、安龙县三县交界的安龙县海子乡海子中学,从事九年级、班的体育教学和八年级班的英语教学。一年的时间实在是短暂,有一种转瞬即逝的感觉,总觉得自己做的太少,即将面对离去的时刻,依依不舍之情已经由心底悄

然升起。在即将结束的这一个多月的时间,我将用更多的时间与精力面对教学,加强这一年在教学环境条件、学生综合情况、学生家庭教育分析、社会综合影响、学校学习氛围等方面通过比较、反思、感想等方式形成自我汇总材料和自己教育生涯的精神财富,慢慢咀嚼与回味,更加用心的投入教育教学工作。

海子中学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与支持下、学校领导的重视与努力下、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海子中学的教育教学环境已经有了非常巨大的变化,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就餐管理、寝室管理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改变。在教师住宿条件、学生学习条件、课余活动条件等校园文化平台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因此我相信,海子中学在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即将步入教育发展的腾飞阶段。

在这里工作、生活的一年中,我深刻体会到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许多地方。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这里取得了

“乡村文化少年宫”的项目,上级匹配了许多的文体器材,通过纪念“五四”文体活动的顺利开展,充分体现了老师与学生具有组合和开发这些器材的潜能与信心,在学校领导与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全校教师参与,精心组织、合理分组、使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向常态化落实和发展,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积极参与锻炼和发展自己文体特长。“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的有效开展将使这里的校园文体活动逐步成为学校办学的一个特色与亮点。这也是我在支教期间值得学习的地方,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我将致力于这项活动能在我校获得构建,需要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与认可,为我校学生构建相应的校园文化生活平台。通过观察,“乡村学校少年宫”的顺利开展,可以有效降低在校学生的辍学率、发展学生的文体特长、构建适应学生年龄特点与兴趣爱好的活动平台、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等积极作用。

意识决定行动,把一年的支教经历作为自己珍藏的精神财富,促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始终与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相关法律法规保持一致;使自己在面对未来的工作时,总是以“爱”为主线作为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源源动力;激励自己在将来的教育生涯中,不断前进,积极进取,加强自我意识形态管理,使自我思想意识在面对年复一年、复杂的教育教学现状面前保持良性心态。“爱”是我们作为教育行业的一员必备的心理基本条件,没有真正的、源自内心的对学生的“爱”,哪怕一个眼神、一个无意识的动作,在讲台上的我们都可能会对学生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我们在像他们的父母一样对他们寄予期望的压力的时候,我们更应该主动走近他们,去了解他们真正的想法和真实需要,力所能及的给予他们在学习需求上的帮助。在我们生气的时候、就算像有的老师那样,手握教鞭,但我们的眼神也不应该是带有“恨”意的,因为眼睛是我们

心灵的窗户,学生是会用心来观看我们的窗户的。因此,我非常赞同“大爱无言,师爱无痕。”爱学生是我们职业道德标准的基本要求,也应该是我们自我教育意识的重要前提,所有教育前辈告诉我们的真理中,我们应该相信“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高尚的师德,这绝不是一朝一夕的言谈说教,应体现在平时的分分秒秒、点点滴滴。”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者意识,从职业道德意识和自我意识的高度指引我们引导学生向正确的、符合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体系的方向上去实现他们的自我价值。

因此,在平凡的工作中,我总是带着愉悦、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亮点、特长。这里的学生虽然成绩基础相对差一些,但他们真诚、淳朴、快乐,同学之间总是和谐、友好相处。每天近一半的自习时间、整个校园、一年之中的学生之间很少有芥蒂、争吵、打架行为。常常听见同学们相互称呼乳名,甚至有的老师也会这样称呼同事,令您感到惊

讶!这一点让我觉得与他们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和谐!而对于他们的成绩虽然相对较差,我相信只要老师用心的去教育他们,引导他们,构建适合于他们的校园成长平台,他们的成绩也会有很大的提高的。因为他们需要时间的洗礼与磨砺,他们是树苗,只要给予他们适合的土壤,给予他们需要的环境和阳光,我坚信他们一定能够茁壮成长。

一年的支教时间,也是我对教育教学深刻反思的时间,在两校的教育教学比较中能够静静的思考教育教学的许多现象,对我回岗之后,自己负责的体艺教研组需要做的工作具有了更清晰、具体的目标。

回岗之后,我将以更加积极地心态和行动付诸于教育教学工作,并有借鉴性的去实现敬南中学体艺组值得努力完善的地方。以“在其位谋其职”为基本要求,服务和协助于学校总体管理要求为根本出发点,把如何协助学校领导搞好德智体的协调发展?如何合理构建适合

学生校园体艺活动平台?如何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与管理?如何促进学生学习与锻炼的时间与精力的合理分配等问题?作为敬南中学体艺研组的教学研究方向。通过5月16日这次的交流机会,与海子中学教师回到敬南中学的时间,看到了学校的巨大改变,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校的体艺教学环境、条件有了很大的改观,特别是教学器材的大量补充、教学场地的拓展与合理规划,敬南中学体艺教育教学资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变。经过学校历任领导具有前瞻性、接力般的努力,学校环境

基本具备了教学区、运动区、就餐区、就寝区域的合理划分,运动区域增加了塑胶跑道,校园更加美观了、校园文化氛围得到了有效构建。在具备以上条件的前提下,更加激发了我对体艺教研组工作的积极创造性,使我更加有信心、有目标的去团结本组教师,特别是团结体育教师,虚心向美术、音乐教师求教和了解,进一步构建学生的文体艺

术平台。具体思路和原因如下:

1、在新的一年,我将郑重向学校申请,请求申办敬南中学“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以争取更多的文体器材和管理体系支持,进一步有效构建与管理学校体艺教育教学工作平台,加强本组教师的凝聚力,规划本组教师教育教学前景,激发本组教师对本职工作的教育教学潜力,做好特长生培养工作。

同时,协调和促进学校对体育、音乐、美术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为体艺组教师争取合理的教育教学价值体现,让本组教师对本职工作充满更大的热情,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的研究与拓展中去。

2、为协助班主任和学校“控辍保学”工作,构建学校体艺文化平台。促使学生自愿、愉悦的加入学校的各项课余活动中,激发学生热爱校园、乐于在校的情感,减少学生辍学几率,帮助班主任及学校搞好“控辍保学”工作。

3、发展学生特长,增强学生自信

心。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职责。追求成就感是每个人内心中自然成长的一种重要需求,我们有能力、有条件、有责任去实现他们的愿望,给予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与平台。

4、形成体艺组教师合力,追求体艺组教学学科特色。综上所述,我们有理由、有条件、有责任去思考和构建校园体艺文化与校园建设的协调发展,为我校德智体美劳的协调发展贡献自己应尽的职责,使校园体艺文化平台有效构建,有序发展,逐步形成校园文化自身的特色,走向更加广阔的前景。

2014年5月19日

宁波市5年帮扶贵州省黔西南州1.88亿元

宁波市对口帮扶贵州省黔西南州贫困群众发展致富,5年间无偿对口帮扶黔西南州资金达1.88

亿元,当地群众增收明显,生活条件日益改善,两地经济交流和劳务合作

逐渐加强。

自开展对口帮扶工作以来,我市致力于帮助黔西南州的贫困群众改善生活条件,拓宽增收门路,在黔西南州重点实施了“甬黔对口帮扶示范村”工程和“甬黔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工程。5年来,我市投入3500万元帮扶建设了58个示范村,同时帮助20多个村寨改善了道路等基础设施。此外,还投入630万元帮助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扶持当地发展传统优势农业产业,建设了杨梅、黄花梨、核桃等高效生态农

业示范基地。

在进行物资帮扶的同时,我市积极开展“智力帮扶”,实行两地党政干部双向挂职交流学习制度。5年间,我市选派了16名处级干部赴黔西南州挂职锻炼,接收了对方20名县级领导干部来我市挂职学习。5年间,我市为黔西南州举办10多期干部培训班,帮助培训县级中层干部500多人。同时,投入500余万元专门用于各种人才培训,如农民技术培

训、干部领导能力培训、师资素质提升培训、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等。我市教育部门还接受了黔西南州60多名校长来甬挂职培训,同时,派出了两批讲师团就地培训师资。为帮助黔西南州改善办学条件,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我市组织开展了“支教百校”和“万人助学”活动,通过政府引导、媒体宣传和社会动员,激发了市民献爱心的热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5年间,我市连续组织开展“甬黔携手、万人助学”、“甬黔携手、图书传递”、“温暖午餐、万人助学”、“百校手拉手爱心结对”等大型社会公益活动,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热烈响应。据了解,我市已投入帮扶资金9070万元,帮助黔西南州新建、改建、扩建教学楼、学生宿舍200多栋,资助了近2万名大中小学贫困学生。其中,84%的资金来自于社会捐助。另外,还投入1600余万元,用于改善医疗条件和其他公益事业。“把‘优势互补、合作互惠’作为深化对口协作工作的重要手段,积极推进两地经

~ 26 ~

济交流合作和劳务合作。”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我市组织开展了“宁波企业贵州行”、“万人游贵州”等活动,组织10多批50多家企业赴对口地区开展投资考察和劳务合作洽谈,并利用我市每年召开的国际服装节、茶博会、浙洽会等大型展会,帮助对口地区企业来甬参展和推介。目前,甬商甬企投资的普安县九龙水泥厂、安龙县百兴焦化厂等均已投产。雅戈尔、申洲等大型用工企业已在黔西南州设立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长期

开展劳务合作。

贵州黔西南州 篇3

农村种植、养殖业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营方式的转变,催生了黔南州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科普基地的成长。“十一五”末,黔南州有各类农村专业技术协会496个,农村科普示范基地38个,农村科普示范户和带头人1 033(户)人。他们在黔南农村经济建设大潮中各出奇招,各显其能,百花齐放。龙里县谷脚镇谷脚村蔬菜协会采取“协会+基地+农户”模式,利用本地夏季温凉的气候资源,充分发挥组织、技术、基地优势,拓市场、扩基地、强服务、创品牌,带动周边10个乡镇的2万多农户种植蔬菜品种100多个,面积4万多亩,产值超2亿元,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经营着“花果山”的平塘县苗二河乡新寨村果蔬协会不断引进优质品种,形成了产业化经营,全村桃发展到6 000亩,葡萄发展到 200亩。

近年还引种美国红提和法国青提葡萄30亩,种梨树 、桔树近300亩,年产量200多万公斤,产值400多万元。惠水县好花红乡辉岩村金钱桔种植协会在品种更新、栽培技术上都有了新的突破,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村里建起了农民文化园,村寨文化体育广场、露天舞台、桥头广场、金钱桔游园,他们组建了30人的布依族民族科普宣传队,经常开展科普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对村民进行科技、法律、新农村建设、民族文化发展宣传培训。福泉市大华养殖场建立外二元母猪及外三元商品仔猪良繁基地,已完成养殖场A生产线建设,饲养母猪350头,年产外二元仔母猪3 150头,商品仔猪3 000头。龙里县优丰果业协会有会员

1 600户,他们种植果树8 500余亩,辐射12个乡镇 的130个村,带动7600多户群众种植果树29 000余亩。去年,产水果1 600多万公斤,收入 5 000多万元,协会会员人均收入6 500元,比全县农民人均收入高出35%。

都匀市平浪镇香米种植协会种植的香米,由4年前的1 100亩发展到今年的

8 000亩,总产从750吨提高到4 000吨,组织农机户进行机耕、机插、机防,运用机械化、规范化、规模化生产方式进行生产管理,使该基地建设步入产业化、标准化和现代化轨道。罗甸县龙坪镇五星村从事蔬菜生产年收入1至4万元的有300多户,户户都新建了砖混结构的楼房。全村拥有小轿车14辆,摩托车380辆,电脑90台,99%的农户用上了固定电话或手机,电冰箱、电视机等家用电器。福泉市双谷水果科普示范基地实施果品改良示范项目、低产梨园改造和新品种高头换接技术,改良新品种1 000余亩,改造低产梨园120亩,利用基地果园生态资源优势打造乡村旅游,举办一年一度的“金谷春雪”、“梨花节”。

三都自治县水晶葡萄科普示范基地通过辐射带动,今年水晶葡萄推广到全县21个乡(镇),种植4.5万亩。交梨乡形成了村村寨寨种果树,家家户户种葡萄的生产格局,成为“一村一品,一乡一特”远近闻名的“水晶葡萄之乡”。惠水县贵州•天圣竹鼠养殖科普示范基地负责人李勇,在竹鼠养殖过程中采用一系列自主研究的高新技术让竹鼠养殖如虎添翼,竹鼠养殖年总产值达180余万元,种苗销往全国13个省、区。他多次接受中央电视台、贵州电视台记者采访,他的养殖经验在台湾地区电视台播出。

独山县尧梭乡尧梭村花木种植户黄胤淞,立足于自己的“胤淞园林苗圃基地”,成立了店下村花卉种植协会,构建“大市场+花卉+苗木+协会+大经济人+基地+农户的花卉苗木产业链”,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平塘县平湖镇双桥村的李瑞珍,看准了大市场的精品水果销售行情,开发荒山创办生态葡萄园,引进法国青提、美国红提、日本黑蜜、罗马利亚红提等优质品种进行试种。在州、县科协的支持下,走科技特派员+科研单位+协会+示范基地+农户的发展路子,发展态势好 ,前景广阔。

2006年,中国科协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以来,黔南州实施项目27个。获奖补资金450万元,项目覆盖11个县(市),8万户农户受益。极大地促进了黔南州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建设和农村科普带头人队伍的巩固和发展。

各路“精英”利用黔南州“科普惠農兴村计划”项目现场交流会之机,参观了惠水贵州•天圣竹鼠养殖场、惠水县高镇镇涟江花卉科普示范基地、惠水县好花红乡辉岩村金钱橘种植协会,通过异地学习、观摩实践和理论交流,“精英”们对走过的路感到欣慰和自豪,对黔南州现代农业的发展,对种植、养殖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带动当地群众致富、走共同富裕之路充满信心和希望。(彭潇必 袁世芳 编辑:丁贵清 刘启)

(贵州省科协)

贵州省黔西南州民族文化中心 篇4

业主:贵州省黔西南州文化局

建设地点:兴义市兴义广场

设计单位:西线工作室+贵阳建筑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用地面积:11 388.25 m2

建筑面积:44 949.1 m2

建筑层数:地下2层, 地上6层

建筑高度:31.7 m

建筑结构:混凝土框架结构

建筑材料:白色石材, 彩色玻璃, 穿孔板, 环氧砂浆

项目负责人:魏浩波, 谢劲松

建筑设计:魏浩波, 谢劲松, 周可, 欧明华, 周令, 朱智鹏, 亢洪森

结构设计:李元平, 杨小强, 付定平

设备设计:石洪波, 等

甲方代表:杨光灿

施工单位:贵州建工集团第三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设计时间:2011年

建成时间:2016年

图纸版权:西线工作室

摄影:谢劲松

贵州省黔西南州民族文化中心位于黔西南自治州首府兴义市城市中心—兴义广场南侧, 是一座集图书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三者于一体的大型城市文化综合体, 具有重要的地标意义。

平行成组

民族文化中心所处区域为方格网布局, 文化中心从外部空间到内部空间均贯彻了此种纵横向平行的空间控制体系。群众艺术馆、博物馆与图书馆三馆功能虽然有较大差异, 但经分析发现, 其主要功能区配置均可遵循大空间主功能区域、库存区域与管理研究区域三区域格局方式, 同时兼顾结构合理性与经济性的大空间群与小空间群平面布局各自成组, 确立了由南向北的三条平行带的空间布局控制模式:南部条带以库存区与为其服务的垂直交通设施为主;中部为若干大空间主功能区与天井交错成组;北部为可灵活调整的小空间区域。其中, 中部大空间区域是设计控制的重点, 以天井组与大功能空间组间配的方式来组织空间秩序, 这样处理有四大益处:其一, 为中部日照匮乏区引入光照, 为不同的功能体制造优质的光氛围;其二, 服务与疏散流线布局便捷合理, 电梯与疏散梯打包成服务设施单元, 分布在东中西三段, 为三馆综合使用;客货分离、分区运行是电梯的主要运营方式;其三, 中部空间序列的空间质量的提高提升了建筑整体内部环境质量;其四, 中央大厅弥漫着白色天光, 配以若干多彩点光源, 构成彩蝶纷飞的浪漫联想, 试图营造散发布依族韵味的、纯净而高品质的入口公共空间。

功能配置

文化中心由群众艺术馆、博物馆与图书馆三大部分组成: (1) 群众艺术馆由一层各种活动、培训空间群和主体西部通高四层的大剧院两部分组成;一层中部为各类活动空间群, 并配有两个直射光与反射光组合的漫射光天井来调节光氛围, 四周则以小空间群环绕, 南侧外部布有相应的采光天井;大剧院部分由650座观众厅、带有侧后台的T型舞台区、辅助功能区及休息厅四部分组成。观众厅与舞台位于中部, 休息厅位于南北两侧, 剧院主入口位于三层, 可通过入口大厅中庭处的景观大楼梯与电梯进入, 次入口则位于二层。 (2) 博物馆位于文化中心的二至四层, 中部为带有两个天井的展厅区, 南侧为库房区, 北侧为联系上下参观流线且沐浴阳光的景观坡道与研究空间;博物馆展厅采用串联式布局, 由6个可分可合的主展厅与若干小展厅群构成, 各主展厅间以天井间隔, 天井为展厅提供有质量的光背景;博物馆主入口位于二层入口大厅东侧, 人流经悬浮在半空中的浮桥引入展厅, 人在展厅区游历仿若在高山峻岭间云中漫步…… (3) 文化中心五、六层由变幻的彩色玻璃包裹, 仿佛或山型或云端的空中图书馆;中部为大空间阅览区, 分层退台, 主要以明亮的天面采光, 照度充分, 打造高质量的阅览空间;南部为书库;北部为小型与研究型阅览区。群众艺术馆、博物馆与图书馆三馆的分布位置是综合考虑功能、光照、氛围与结构关系的结果。

源于地缘的形态组织

贵州黔西南州 篇5

健壮、黝黑. 初见张俊,与想象中无异. 张俊是黔西南州邮政局的一名普通投递员,初次见面他在我面前显得十分拘谨.接下来的采访,我却感觉:这是一个思维活泼的.人,一个感情细腻的人,一个人格高尚的人.

作 者:孙璐璐  作者单位: 刊 名:当代贵州 英文刊名:GUIZHOU TODAY 年,卷(期):2007 “”(2) 分类号: 关键词: 

★ 邮局英语词汇

★ 邮局请调报告范文

★ 投递员个人工作总结

★ 投递员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 邮政局邮政先进个人材料

★ 邮政局辞职申请书

★ 关于邮政局实习报告

★ 邮局的表扬信

★ 年度个人总结范文邮局

贵州黔西南州 篇6

一、贵州多民族省份的社会特点

1.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省份贵州全省有49个民族,其中世居的少数民族有苗族、侗族、彝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羌族、满族、畲族、土家族、布依族、仡佬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等17个,其少数民族成分个数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二位。贵州少数民族人口相对其他省份较多,占全省总人口的37.9%。少数民族成分复杂多样,饮食、服饰、民居、语言、信仰、禁忌等大多与汉族有区别。

2.贵州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省内发展不平衡省份

贵州经济发展水平与东部城市相比有较大差距,特别表现在工业化程度低、高科技产业不发达上。同时,贵州省内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较大。省内辖贵阳市、六盘水市、遵义市、安顺市、铜仁市、毕节市6个地级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市)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和仁怀市、威宁县2个省直管县级单位。从这11个地区2013年的生产总值及产业构成看,贵阳、遵义、毕节三市遥遥领先,其中贵阳、遵义两市2013年全年的生产总值均是黔西南、黔东南、黔南2倍以上。与贵阳、遵义汉族占人口大多数地区相比,少数民族自治州、少数民族占人口大多数的县,如威宁县,其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值较低,第一产业占总产值比重较高。③由于地形复杂、气候恶劣、交通不变、信息闭塞、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发展有限,很多村民还在使用最原始的人畜力耕作方式进行农耕,存在人为排斥工业化及现代高新产业发展情况的黔西南州苗民抱怨说,你们汉族都有贵阳了,为什么一定要来我们黔西南。你们开矿、办工厂搞坏了环境,我们又得不到钱。这种将汉族与其他民族利益严格对立的观点在贵州少数民族观念里不在少数。除经济外,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也相对滞后。

3.贵州是一个山地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异彩纷呈的省份

“走遍大地神舟,最美多彩贵州。”特殊的地形赋予了贵州特殊的山地文化。贵州地处云贵高原,是名副其实的山国。天下之山,萃于云贵;连亘万里,际天无极。”④为克服地形给农业带来的困扰,贵州农民修筑梯田、发展林业;由于潮湿、临山,很多少数民族形成特殊的民居特色,如吊脚多为两层木质结构,一层养牲畜,二层住人;山地经济使贵州人形成吃苦耐劳、任劳任怨、耿直无华的品质,也使他们安于现状、封闭狭隘、不喜远迁、不善创新。

多民族赋予了贵州多彩的民族文化。例如,语言文化。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满族使用或部分使用汉语外,其他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本民族语言。贵州少数民族年轻后代自小接受汉语教育,较早融入外部社会,部分人已对本民族传统语言不太熟悉,而老一辈人日常生活还大多使用本民族语言。又如宗教文化,不同少数民族生活环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不同,宗教信仰不尽相同。贵州“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种信教群众,少数民族占70%左右。各少数民族传统的民间宗教,在本民族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⑤宗教信仰的不同会使人形成特定的生活习惯。比如,回族多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教规中“猪”是一种污秽动物,因此回民喜牛羊肉而忌猪肉,甚至忌讳听到“猪”这个字。其他不太了解的民族会由于用语不当或产生误会,甚至冲突。

贵州又是红色文化富集区。如遵义会址、息烽集中营旧址、凯里古州红七军军部旧址、江界河风景区等。这些红色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的文化瑰宝,也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源。

4.贵州是一个维护社会稳定压力大、任务重、难题多的省份

近些年,三股势力在我国抬头,不断制造各种恶性流血事件,如西藏“3.14”事件、新疆“7.5”事件、云南“3.1”火车站流血事件等,给各族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很大损失,影响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也给维稳工作带来巨大挑战。贵州省虽没有发生重大暴力流血事件,但地处西部,与新疆、西藏、云南等地较近,加上民族宗教成分复杂,有可能成为恐怖分子传播极端思想的备选之地。特别是邻省——云南火车站暴恐事件发生后,省内常流传“恐怖分子逃至贵州”的谣言,使人心惶惶、人人自危,社会气氛紧张。此外,走私、贩毒、非法宗教活动在省内未完全杜绝,也给贵州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带来巨大挑战。

二、贵州省黔西南州社会治理情况及存在难题

黔西南位于贵州省西南面,地处贵州、云南、广西三省区结合部,辖兴义市和普安、晴隆、兴仁、贞丰、安龙、册亨、望谟7个县以及义龙新区,有布依、苗、汉、瑶、仡佬、回等3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占自治州总人口的39.7%。与贵州中东部地区相比,黔西南经济发展水平低,整体竞争力较弱。

1.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和不平衡

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相辅相成。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会有更多资源考虑发展社会福利,人民安居乐业、满足感提升,自然会减少摩擦与矛盾,促进社会稳定,降低社会治理难度;相反,经济发展滞后,人民对生活现状不满,容易引发冲突,破坏社会秩序,使社会治理难度加大。

黔西南州土地资源多样,水能和矿产资源丰富,又有国家少数民族自治州、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支持,但与贵州中东部地区相比,经济发展仍然滞后。从2011-2013年贵州各地区生产总值排名看,黔西南州基本靠后。同时,农业为主、工业(特别是高科技产业)薄弱的产业结构也制约了该州发展,造成大批无业或待业人口,成为社会安定隐患。尽管省及州政府采取很多措施扶持少数民族发展特色旅游业和食品、手工艺品加工业,这里的经济状况仍不容乐观。

2.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和普及给社会治理带来新的挑战

黔西南地区有较为丰富的旅游资源,比如双乳峰、万峰林、三岔河等。又如,保存较为原始的布依族、苗族村落。这些少数民族在政府及社会组织帮助下,开始利用网络传播本民族文化,让外界了解本民族;利用网络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业,经销本民族特色商品;利用网络及时了解外界信息,安排生产生活,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新型商业模式等。然而,网络自身没有净化功能,很多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到了民族村落,造成民众心理恐慌,甚至诱发各种影响社会治安问题。由于黔西南与云南省毗邻,云南鲁甸地震后,网上散步黔西南州也将面临一场大震的虚假信息,造成普遍的社会恐慌。同时,一些民族分裂或宗教极端分子通过网络传播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反动信息,蛊惑人心,对一些意志薄弱、不明是非的群众洗脑,引诱其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对社会安定造成极大危害。

3.宗教、习俗、禁忌的差别使得社会治理无法简单“一刀切”

由于不同民族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禁忌上有所差别,这就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马克思主义主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不同民族的治理必定不能采取千篇一律的模式。

笔者走访过黔西南的一个苗族村落,了解到该村由村长和村支书统筹村里各种大小事物,村里还有一位德高望重的人物,村民称其为“能干人”。“能干人”除了能将家里家外事物打理得妥妥当当,还具有公正、诚实、稳重、孝顺等种种值得称颂的品德。村里大多数人都“服”他。人们一旦发生纠纷,在村长和村支书没办法解决时,往往会请这位大家信服的“能干人”主持公道。传统的“人治”成了“法治”的有效补充。同时,苗族有信鬼神的传统,我们不能一味主张取缔苗族各种鬼神祭祀活动。

4.社会组织发展不成熟

社会组织通常称为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公民社会、第三部门、志愿者组织等。具有非政府性、非营利性、独立性、志愿性、公益性等基本特征。社会治理光靠政府等国家职能部门并不能发挥很好的作用,反而民间根据需要自发形成的自组织能较好地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为国家机构的社会治理减轻负担。

就黔西南州来看,民间自发形成了各种少数民族文化、语言研究学会以及各种爱国主义协会。比如,黔西南州文化产业协会、科学技术协会等社会组织等。但是,这些社会组织往往对政府依赖性较强,有些聘请政府官员做会长、顾问,没有摆脱“官本位”色彩,往往形同虚设,没有很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现代社会的治理更具复杂性,对社会治理协同角色的要求也更多样。充分发挥多类社会自组织的作用,形成“人人参与”的局面是现代社会治理所不可或缺的。

三、创新贵州多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几点思考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针对民族事务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创新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体制、改进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方式不仅需要具有全局眼光,从顶层、宏观上进行统筹规划,还要在坚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民族采取不同治理方略。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多方参与。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⑥。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⑦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⑧创新贵州省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社会治理方式就要坚持党的领导作用下的多方治理,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市场等多元主体的协调配合、互助互补、相辅相成作用,共同为社会治理贡献力量。同时要大力发展社会组织,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对“虚会”“虚职”进行废除和规整。

第二,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经济落后是社会动荡的本源,因此,促进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最根本的做法是大力发展民族经济。发展不仅仅是全省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更是省内各地区的协调发展。发展不是片面强调工业化,而是发挥优势,因地制宜,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升级。发展不是片面强调速度,以牺牲少数民族地区利益,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而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协调发展。贵州有奇特的地形地貌、独特的气候优势,省内少数民族很多保留了最原始的村寨风貌和风俗习惯,贵州还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和相关特色制造业,可以成为贵州经济发展的一大优势。带动少数民族富起来,才能使各民族相处和谐起来。

第三,坚持社会治理的法治化原则,灵活运用治理方式。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依法治国、依宪治国的重要性。运用法治思维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实现社会治理法治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人治”“理治”方式早已不能满足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治理需求,而“法治”必将成为社会治理的方式和目标。坚持社会治理的法治化不是简单地用法律作为社会治理的工具,而是要将其内化为社会治理的本质与灵魂。法治程度的高低与能够实现善治是息息相关的。传统的少数民族部落多依靠“人治”或沿袭下来的习惯去处理内部事物,存在很大的或然性和不公平性。对少数民族聚集区进行法治宣传,促进其治理进一步向法治化靠拢,是一项坚定而艰巨的任务。在法治化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传统习俗带来的阻碍,我们不应急于求成,而要灵活变通,在循序渐进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种过渡形式,促进法治化进程。

第四,净化网络环境,严抓信息监督管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信息可以为社会治理提供必要的信息、技术支持,另一方面网络化也会给社会治理带来很大隐患。一些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宗教极端主义分子利用通讯网络向国内少数民族信教群众传播大量反动信息,企图挑起社会事端,制造社会动乱,破坏经济社会稳定。我们要充分发挥信息网络的积极作用,尽量避免其消极作用,就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对网络信息进行依法监管,过滤有害信息,净化网络环境,对蓄意反动的责任人依法追究、严惩不贷。

第五,加强对民族宗教事务的引导与管理。民族事务往往是和宗教事务联系在一起的。贵州省要重视加强对宗教事务的引导和管理,一方面要依法规范宗教事务,取缔非法宗教及其活动;另一方面要对信仰宗教的少数民族同胞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其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意识。同时,对一些少数民族沿袭下来的宗教仪式和宗教传统要给予充分的尊重,不应用过于激烈的手段进行取缔。要在引导的基础上规范宗教行为,促使少数民族宗教文化为社会主义文化增光添彩。

总之,少数民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是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屏障。历史已反复向我们证明,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发展、繁荣是全社会稳定、发展、繁荣的关键所在。贵州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需要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了解贵州社会特点,正视贵州社会治理难题,从而对创新多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方式进行思考,是促进贵州社会稳定的基础性工作。

摘要:本文以黔西南州社会治理情况及存在的难题为切入点,探究了贵州多民族社会治理遇到的问题,并做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贵州,黔西南州,多民族,社会治理

参考文献

[1]坦龙.贵州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J].贵州文史丛刊,1986(01).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01).

[3]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1/12/c_118113455.htm,2013-11-12.

[4]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14-10/24/c_127138435.htm,2014-10-24.

[5]王允武.创新民族自治地方治理理念和模式[J].四川统一战线,2014(07).

贵州黔西南州 篇7

1 研究区地质环境背景

1.1 地形地貌

研究区龙场煤矿地貌为高原丘陵、低山, 地形起伏较大, 最高海拔标高为1659.0m, 最低海拔标高为1235.00m, 最大相对高差为424.00m。山体走向大体为北北东—南南西向, 地势总体西南较高, 北东部较低。

1.2 地层岩性

研究区煤矿地层自老至新有:二叠系中统茅口组 (P2m) , 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 (P3β) 、龙潭组 (P3l) 、长兴组 (P3c) , 三叠系下统夜郎组 (T1y) 、茅草铺组 (T1m) 、三叠系中统松子坎组 (T2s) 和第四系 (Q) 。

1.3 地质构造

研究区地质构造属于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遵义断拱毕节北东向构造变形区和贵阳复杂变形区的交接部位, 且构造形迹呈一系列北东或北北东向、向北转南东东向的宽缓近乎对称的背、向斜。

1.4 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类型以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水为主, 基岩裂隙水次之。地下水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 地表水补给次之。大气降水与地表水通过溶蚀裂隙等以面状分散的形式或者直接通过落水洞、漏斗等以直接灌入的点状方式补给, 地下水径流以管道流为主, 裂隙渗流次之, 受含水层空间结构特征的影响, 地下水径流明暗交替, 最终以泉水、地下暗河的形式排泄。

1.5 工程地质条件

依据各岩组的岩性、物理力学指标等工程地质特征, 可将井田内的工程地质岩组划分为三类, 即灰岩、砂岩类坚硬岩组, 粉砂岩、泥岩类软弱岩组, 第四系松散岩组。煤系地层主要包括粉砂岩、细砂岩、泥岩、泥灰岩、石灰岩、炭质泥岩和煤层。工程地质类型确定为三类二型, 即层状岩类中等型。

2. 研究区煤层地质特征分析

2.1 含煤地层总体分析

研究区含煤岩系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 (P3l) , 平均厚度215.58m。含煤15~26层, 可采煤层多分布于P3l2中下部, P3l上部及下部见少量达可采厚度煤层。整个煤系地层 (P3l) 为典型的海陆交互相沉积, 相环境较稳定, 变化较小, 规律性较明显, 标志层及煤层层位清楚、稳定, 易于对比。煤矿内可采、局部可采煤层八层, 其煤层穿过孔数、可采点、可采面积等参数见表1。

2.2 煤层煤质特征分析

2.2.1 物理性质特征

矿区煤层各煤层均为黑色, 深褐、黑褐条痕色, 粉末状为主, 其次为块状;弱玻璃、沥青、玻璃光泽;断口以阶梯状、参差状为主, 其次为棱角状、其他物理性质。煤岩组分主要以亮煤为主, 暗煤次之, 夹镜煤条带, 半亮型煤多见, 各煤层以宽条带状结构为主, 其次为均一状结构。层状、块状构造, 内生裂隙较发育。

2.2.2 化学性质特征

矿区煤层化学性质特征可以由煤层水分、挥发分产率、氢含量、碳碳含量得出, 经过分析发现, 矿区各煤层变化不太大, 煤层灰分略有增高、煤层灰分最高, 灰分与发热量及浮煤回收率成反比。

a水分:各煤层原煤水分变化于0.90~4.70%之间, 平均含量1.97%。

b.灰分:根据取样分析, 9、16、18、19、20、21、25煤层原煤灰分平均值为21.08%~23.71%之间, 均为中灰分煤, 两极值变化于13.73~38.34%之间。28煤层原煤灰分平均值为30.59%, 属中高灰煤外。

c.硫分:9、18、19、20、21、25煤层原煤硫分平均值为1.89%~2.78%之间, 均属中高硫煤。16、28煤层为3.17%、5.30%, 属高硫煤。

2.2.3 工艺性能

根据勘查工作对煤层进行取样分析和试验, 对煤层的主要工艺性能进行研究, 其主要结果显示如下:

a.发热量:根据取样分析, 9、18、20、21、28煤层原煤干燥基高位发热量变化于21.38~30.31MJ/kg之间, 属低热值~特高热值煤;16、19、25煤层变化于23.41~30.33MJ/kg之间, 属中热值~特高热值煤;9、16、18、19、20、21、25煤层高位发热量平均值为25.72~27.57MJ/kg之间, 均属高热值煤。28煤层平均值为23.63MJ/kg, 属中热值煤。

b.灰熔融性:9、16、19、21、28煤层灰熔融性 (ST) 平均值均小于1250℃, 属较低软化温度灰;18、20、25煤层大于1250℃, 属中等软化温度灰。各煤层灰熔融性变化于1060~1500℃之间, 属于低~较高软化温度灰。

c.可磨性:9、16煤层可磨性指数变化在84~96之间, 属易磨煤。18、20煤层变化在42~146之间, 属较难磨~极易磨煤。19煤层变化在64~105之间, 属中等可磨~极易磨煤。21煤层变化在65~92之间, 属中等可磨~易磨煤。25煤层为57, 属较难磨煤。

d.可选性:矿区煤矿对煤层分别做了1件简易可选性试验, 样品重量分别为7.32kg、6.10kg, 长度采取率分别为100%、97%, 重量采取率分别为100%、91%, 样品均为优质点, 煤层简易可选性曲线见图1所示。

简易可选性曲线图符号说明:

λ———灰分特性曲线, 表示浮煤的累计产率与其灰分的关系

β———浮物曲线, 表示浮煤的累计产率与其累计灰分的关系

θ———沉物曲线, 表示沉煤的累计产率与其累计灰分的关系

ε———密度0.1曲线, 表示任一密度0.1产率

δ———密度曲线, 表示任一密度的浮煤和沉煤的累计产率

由图可知, 煤层灰分随着粒级的降低逐渐降低, 以13~6mm粒级的最高, -0.5m粒级的最低。煤层浮煤产率主要集中在-1.3密度级内, 其次在+1.8密度级内, -1.6密度级内产率最少, 灰分随密度级的增大而增大。

3. 矿区煤层资源评价

3.1 资源量估算方法

各煤层均以井田西南部F1断层两侧煤层露头为界, 划分为东区和西区。断层两侧资源量在探明或控制的块段内按断层落差大小, 两侧各留一定水平宽度的块段作为推断块段。采用地质块段法估算资源量。当块段煤层倾角<15°时, 由采用煤层伪厚和水平面积估算块段资源量;当块段煤层倾角≥15°时, 由采用煤层真厚和斜面积估算块段资源量。计算公式如下:

煤层倾角<15°时:T=10-4S×H×D

煤层倾角≥15°时:T=10-4S/cosγ×h×D

式中:T为资源量 (万吨) , S为水平面积 (m2) , H为采用煤层伪厚 (m) , h为采用煤层真厚 (m) , D为视密度 (T/m3) , γ地层倾角。

水平面积由MAPGIS图形中各块段区属性中读取。

3.2 资源量估算参数选择

在对钻探和测井分别确定的煤层厚度进行分析对比后, 结合煤质资料综合定确定采用厚度。块段平均厚度采用块段内和邻近控制点的见煤点煤厚, 以算术平均法求得。煤质视密度采用各个煤样的视密度算数平均值进行资源量估算。

3.3 资源量评价结果

根据资源量评价结果, 矿区内共探获8层可采煤层, 共获得煤炭资源量 (331+332+333) 28315万吨, 均为无烟煤。其中:331资源量2948万吨;332资源量7540万吨;333资源量17827万吨, 331+332资源量为0488万吨, 占总煤炭资源量的37%。另有原煤硫分平均值>3%资源量2764万吨, 均为无烟煤。

4 结束语

通过对研究区煤层资源量进行分析和评价, 得出煤矿共获得可采煤层8层, 煤炭资源量28315.0万吨, 均为无烟煤。煤层以中灰、中硫、易磨、中~高热值煤为主。煤层开采技术条件为中等类型。在今后的煤矿开采过程中, 由于煤矿各煤层原煤硫分含量较高, 建议煤矿加强洗选, 采取脱硫措施。

摘要:龙场煤矿位于原西南三省煤炭资源远景调查时划分的黔西煤田, 区内煤层产于二叠系, 资源储量大。文章通过对该矿区地质环境、煤层及煤层特征的总结与资源评价, 为更好地对该矿区煤炭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开采利用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黔西,龙场,煤矿,地质特征,资源评价

参考文献

[1]黄春慧, 等.贵州省黔西县龙场井田煤炭勘探报告[R].山东泰山地质勘查公司, 2007.

[2]王银宏.矿产资源潜力定量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 2007.

[3]张亚旭, 胡欣.资源评价技术在煤矿勘探开发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11, 09.

贵州黔西南州 篇8

1.1 背景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以下简称林权改革) 是当前我国农村改革的一件大事。贵州省从2006年开始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 2007年底全面铺开, 2009年底林权改革的主体改革 (主体改革主要是指林权改革前期的宣传动员和明晰产权, 发放林权证) 基本结束。实施的配套政策改革有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试点;尝试用林权抵押贷款等解决融资问题, 颁布了《贵州省森林林木林地流转条例》, 但目前农民没有增收、流转不规范。黔东南是贵州省的主要林业生产地区, 本文旨在通过对贵州省重要林区黔东南实施的林权改革进行调研, 了解分析目前改革的现状以及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林权改革达到更好的效果提出建议。

1.2 研究地点和方法

研究地点选择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锦屏县和黄平县。前两个县位于黔东南州东部, 森林资源丰富, 农户对林业的依赖性强, 而后者则位于黔东南西部, 农户对森林资源的依赖程度不高。该州总人口402.41万人, 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2717元, 森林覆盖率高达62.78%。黄平县是一个以苗、汉两族为主的多民族杂居县, 属国家级贫困县, 农民人均收入2344元 (2008年) ;总人口35.56万人, 农业人口占93.17%, 苗族占54.69%, 贫困人口占26%;全县森林覆盖率41.87%, 农村人均集体林业用地0.26hm2。黎平侗族自治县人口52万人, 1.58万户农户, 农民人均收入2347元 (2008年) , 森林覆盖率71.82%, 主要为杉树。锦屏县总人口22万人, 苗侗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8%, 农民人均纯收入2268元 (2009年) , 森林覆盖率72%, 活立木蓄积量769万m3, 是中国南方典型集体林区县、贵州省重点林业县、全国三大优质杉木区重点县、贵州省首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 锦屏县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乡村林场占的比重大。

本次田野调查时间为2010年4月至8月。采用的主要方法为二手资料收集、关键信息人访谈、个别访谈和小组讨论。调研对象包括县林业局和乡镇林业站职工、村干部、村民。

2 林权改革现状

自2006年开始林权改革试点以来, 黔东南州积极尝试配套政策的改革, 成立了林业交易市场, 简化木材砍伐和交易程序, 同时进行林业保险试点。至2009年7月, 除有冲突的林地还没有发放林权证外, 林权证已归档。锦屏县是全国林权改革试点县, 是贵州省10个重点林业县之一。全县属于乡村林场管理经营的6.36万hm2山林, 其权属已有86%明确到农户手中, 县里汲取“锦屏文书”明晰产权的经验, 让农民群众心里踏实, 从而成为林业改革的决策者、实施者和受益者, 实现了“山定权、人定心、树定根”, 有效激发了农民造林护林的积极性。乡村林场管理以外的6.29万hm2集体山林, 其权属已有99.3%明确到农户手中。黎平县林权改革于2007年11月开始试点, 2008年4月正式启动, 纳入林权改革确权发证的集体林地面积33.53万hm2, 面积确权率达到99.4%。以单户发证的面积28.99万hm2, 占集体林地面积的90.3%;以均股、联户等方式发证的占集体林地面积的9.7%。该县林改工作小组还充分发挥了寨老的积极作用, 以主动协商、民间调解为主, 化解矛盾纠纷, 调处率达到89.7%。黄平县林权改革涉及28.52万人。黄平县林权改革工作从2008年1月26日启动。在林权改革前及林权改革中, 全县发生山林纠纷894起, 已经调处857起。截至2009年12月中旬, 已确权发证的面积发证率96.3%。

3 林权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3.1 工作不仔细

林权改革由于时间紧、人员少、任务重, 这就肯定会留下许多后遗症, 如以前诸多次林权改革也总是留下了不少的问题一样。如黎平县还有在内业 (图、文、表) 整改工作和林权证核发工作量十分复杂, 加上技术人员少, 为整改工作和发证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少数村级林改档案资料收集不全, 整理不规范。

3.2 群众对林权证的作用不清楚

对整个林权改革来说, 群众的反映不是非常强烈, 因为许多地方就是发放林权证, 而许多林地已经在1982年“三定”时期就分到户了。林改目前没有让群众得到实惠, 群众说得多的话就是“五元钱买一个绿本子”、“有了林权证, 矛盾肯定会少了”, 有了林权证后自己有信心去管理, 有责任心。但是对它今后的诸多作用大多数人是不清楚的, 他们提得多的也是林改前后并没有多大的变化, “改”并没有给农民带来真正的实惠。农民认为林子的作用主要是满足修建房屋和薪柴的需要。群众不是非常清楚地知道以后申请砍伐指标时需要, 更不知道以后还可用作抵押贷款。

3.3 冲突严重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 林改中的纠纷多, 类型多样, 白云和徐晓光在黔东南州也有类似的研究结论。以前存在纠纷的解决不彻底, 新的隐含的冲突现时出现。村庄内的纠纷相对容易解决, 村与国有林场之间, 村与村之间或两乡、县之间的纠纷解决下来的不容易。黎平县中潮镇一村庄的林权纠纷主要是很多村民都没有自己到山上划界, 有的是走到半路就回来了, 有的只是在图上画画, 有的是组上的几个代表去山上 (包括村里代表和党员代表) 。另外, 林地升值, 大家争地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有两个邻村的林地主要是1970年左右分的, 参加分地的老人都陆续过世了, 这样两村庄的边界就说不清楚了, 平时大家都没有太多争, 但这次在发林权证时两个村庄就开始争地了。

3.4 联户持证普遍

这一现象在部分村庄非常普遍, 如黎平县杨庄村基本上每家都和他人联户持证, 当然这主要是因为不少农户有和他人联户的林地只有一两分, 没有办法勾图。但这肯定没有一家一户的好, 今后可能会有纠纷产生。当然有的也是因为扯不清楚最后只能发一本林权证, 其实纠纷并没有解决, 只是隐含下来或者推迟了。

3.5 采伐指标申请困难

群众发展林业生产的积极性不是十分高涨, 尽管对目前的林地管理还是比较好, 他们不能采伐, 因此也就主要希望发展来家用。有的木材加工厂有专人负责来申请采伐指标。多数县为了管理方便, 都规定只有几个加工厂能够收购和加工, 这样就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压价的情况, 让许多群众得到的利益更少。一般群众申请指标困难, 但村中的精英申请到指标倒卖的现象也常有发生。群众认可天然保护林应该好好保护, 但认为太密的地方应该可以砍。往往这些地方的树种植密度大, 应该允许间伐, 否则应该给生态补偿, 一些天保林多的农户生活条件较差。群众认为现在申请指标困难, 除了修房子申请10多方容易外, 其它的如果自己想卖掉一片山, 则申请不到指标。黎平县一村庄只有9户申请, 有一农户自己最近2天在申请指标, 在申请时他写好了申请, 在村里开了证明, 复印了林权证, 同时也知道砍后要及时造林, 但不知道要多长时间才能得到批准。群众普遍反映有关系的申请容易, 每年的指标被木材加工厂的老板或中间商用完了。其实群众连片达100m3木材的人少, 一般可能连片的有达到30~40m3的, 另外, 多数群众都表示申请到指标后他们也不可能乱砍, 但就是很难成功申请到指标。

3.6 林业生产技术缺乏

目前林地由于多年砍伐数量少, 林木比较茂盛, 松毛虫和蚊子特别严重, 群众在割松油和利用其它林副产品时非常不容易, 因此群众对防虫的要求比较强烈。另外, 他们对经果林生产管理技术的需求也很强烈。许多经果林种植几年后被砍掉, 或者收入少, 技术缺乏是很大的一个原因, 他们有不少的群众提道:“听说另一新技术十年树木就可砍了, 在种植前两年要放磷肥, 但我们寨还没有这种技术。”林业技术的传播现在主要来自于外地人在当地租地种植, 从而为当地群众起到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如当地的茶叶种植就主要是由浙江、福建等地的技术人员来传播。

3.7 林地流转不规范

因为群众目前不太愿意流转, 认为这是他们的家产, 流转了则会被认为是“败家子”。但少部分群众进行着林地的不规范流转, 多数流转的情况是因为卖树给加工厂, 实行“砍树还土”管理, 当然还土的时间以及价格都不一。如在黎平县中潮镇一村庄, 全组的20多hm2林地中有50%已经卖给砍树的老板了, 有合同, 现在合同还没有到期, 买林地的老板也没有来砍树, 如果老板逾期, 林木上可能就会有纠纷, 当时卖的价格是10447元/hm2, 随着林木的升值, 由于不规范的流转可能会带来更大的纠纷。

3.8 乡村集体林场受到很大的冲击

乡村林场面临逐渐解体。群众愿意卖树还土, 而把林地分到户。如锦屏县地茶村的村集体林场已经有50年的历史了, 在这次林改中正在逐步“卖树还土”而分到户, 他们卖树木的收入是150万元, 这样集体的林地管理就不存在了。另外, 锦屏县春雷林场是全国先进集体林场, 也有30多年的历史了, 但由于历史原因和采伐管理制度, 它的发展也同样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砍伐指标少, 林场员工的收入太低, 积极性得不到发挥。

3.9 妇女参与林权改革少

妇女参加林权改革动员会议、确权勘界和林业生产培训的机会都比较少, 对林权改革政策的了解也非常有限, 如在黎平县佳所村的调研中发现, 106位村民中只有4名妇女参与到林权改革的勘界过程中来。调研中不时有妇女提道:“村里开会都是男人的事情, 我们女的去干什么, 我们又不懂, 去了也插不上嘴, 全是一帮男人我 (们) 也不好意思去。”但妇女对于纠纷的解决和处理却非常关注。

4 结论和建议

4.1 林权改革中出现的冲突问题要及时解决, 特别要发挥寨老和妇女的作用

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 以后解决起来会越来越困难。纠纷的解决要注意发挥当地寨老的作用, 另外其它的锦屏县的传统的“林契”管理方法也应该引起重视。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 很多地方都有年纪比较大的有威望的老人, 他们是整个寨子的寨老, 很多事情都是由他们来解决的。村民们相信他们, 对他们很尊敬, 都愿意找他们帮忙, 而他们也很乐意。这对于解决民间纠纷之类的问题具有很大的好处。例如黎平县杨庄村一农户的林子在三年前发生了火灾, 然后又重新种上了树。在2008年的时候与邻居在林地面积问题上发生了纠纷, 他们没有找村委会进行调解, 而是找比较年长的老人来帮忙进行解决。另外, 由于留守妇女在林业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需要在调解过程中充分发挥她们的作用, 使纠纷解决更快和更合理。

4.2 联户持证现象要引起重视

联户持证现象目前群众的反映这种“共用一个本子不是太好”, 但也不知道今后会有多少纠纷发生。但毫无疑问, 随着今后林权证的其它用途, 发生纠纷肯定会越来越多。因此, 一定要注意对联户持证多的地方和农户关注, 尽可能找到一个好的解决办法, 避免日后更多的纠纷发生。

4.3 林业技术服务

应该要特别强调的是, 当地品种的种植群众有他们的传统知识和经验, 但新引进品种的管理和新技术则是一个不小的问题。已经在国有林场使用了多年的成熟的技术对群众来说简直还很遥远, 只是听说, 没有看见过, 也不知道如何做。尽管群众之间在相互学习, 但如果政府能够从政策和资金上支持农民到农民的技术传播, 让他们之间有一个比较好的学习交流平台, 这样效果可能会更理想。

4.4 采伐指标申请手续要简化

群众目前成林的申请砍伐指标太困难, 他们只能卖给中间商, 这样他们的收益大为减少。如果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 而林权改革则是解决他们的增收问题, 那就一定要简化申请的程序, 有利于农民增加收入。

4.5 流转要规范

目前群众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打工, 而林权改革对他们增收基本没有太大影响, 他们对林业生产的依赖性在降低, 现在不少人是留着山林当家产保护着。但今后随着外出打工者年龄增大而回到家乡, 林业生产可能对他们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因此流转一定要注意他们自己的意愿。

4.6 乡村林场发展

贵州省是有名的南方集体林区, 这次改革对乡村林场的冲击特别大, 如何发挥集体林场的积极作用, 还有待进行深入研究。

摘要:通过对黔东南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调研发现:在主体改革过程中由于政府官员时间紧、任务重, 忽视细节时埋下了许多隐患, 不少冲突没有得到真正彻底解决, 没有让林农满意, 联户持证为将来进一步深化改革带来困难;乡村林场在林改中面临很大的冲击, 生存困难;林木采伐手续繁琐和技术培训缺乏。提出林权改革应该特别关注的问题及建议。

关键词:林权改革,政策制订,冲突,集体林场

参考文献

贵州黔西南州 篇9

1 把握机遇, 确保兽医实验室改造资金到位

兽医实验室是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技术保障, 只有完善兽医实验室软硬件配套设施, 加强兽医实验室管理水平, 才能提高动物疫病防控机构的技术水平和工作效能。2012年之前的黔西南州兽医实验室相比其它市 (州) 还比较落后, 满足不了工作需要, 存在的问题有: (1) 施设备不足; (2) 实验室面积不够; (3) 实验室人员少, 软件管理跟不上; (4) 实验室混杂在办工与生活区之内, 生物安全得不到保障; (5) 实验室的废水、废弃物难于处理等。为了改变黔西南州兽医实验室落后的现状, 我中心积极主动多次向主管部门领导汇报, 把握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机遇, 最终得到领导的认可与支持, 确保了兽医实验室改造的资金到位。一是汇报好2010年1月1日起施行的《兽医系统实验室考核管理办法》;二是汇报好《贵州省地级兽医实验室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三是汇报好兽医实验室的重要性及生物安全风险;四是汇报好我州兽医实验室的改造思路;五是汇报好《黔西南州动物防疫检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2012年全省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项目》的资金使用建议。由于汇报工作积极, 思路清淅, 方法得当, 建议合理, 在2012年初主管部门形成了局党组会议纪要, 敲定了我州兽医实验室改造的资金来源及整合。

2 巧干加实干, 确保兽医实验室的改造顺利实施

2.1“巧干”体现在

(1) 依据局党组的会议纪要内容, 一鼓作气, 用最快时间完成兽医实验室改造的设计方案及资金预算; (2) 加强与州政府采购部门的沟通, 摸清楚仪器设备采购程序; (3) 理清现有设施设备, 避免重复购置; (4) 落实好需新购置的仪器、办工设施、标准、数量、名称及查询与设置设施设备技术参数等; (5) 有计划有步骤完成兽医实验室所需要做的工作。

2.2“实干”体现在

认真完成好兽医实验室检测监测工作, 撰写检测分析报告, 预警预报动物疫病风险, 建议对兽医实验室检测的阳性动物进行扑杀、销毁、无害化处理等, 真正体现兽医实验室的重要性和所发挥的作用。2011年采集高致病性禽流感病原学监测样品 (咽喉、泄殖腔拭纸) 320份、口蹄疫病原学监测样品300份、猪瘟病原监测样品300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原学样品300份等送省中心。全年血清学监测:鸡血清1 856份, 猪血清1 589份, 牛血清624份;布病全州共检测羊血清1 349份 (册亨的羊检出阳性56份, 扑杀阳性及同群羊109只, 并作无害化处理) 。

2012年采集高致病性禽流感病原学监测样品 (咽喉、泄殖腔拭纸) 380份、口蹄疫病原学监测样品350份、猪瘟病原学监测样品350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原学样品350份等送省中心。同时还承担了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流行病学调查的样品送检。全年血清学检测鸡血清3 712份、猪血清1 570份、牛血清639份、羊血清1 040份, 血清样本共7 000余份, 检测8个病种, 检测15 000余 (次) 份样品。布病全年监测3 750份 (包括流行病学调查的监测数) , 其中牛300份、羊2 950份、猪500份, 经虎红平板试验猪、牛样品全部为阴性, 羊样品虎红平板检出32份阳性, 后用试管试验作最后确诊, 32份阳性, 检测结果已出具《布氏杆菌病监测报告》送达普安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于2012年6月17日普安县农业局组织技术人员对全部阳性羊进行了扑杀销毁处理, 同时做好了隔离、消毒、无害化处理、流行病学调查等相关工作。

3 实实在在地完成兽医实验室软硬件配套设施, 确保今后的工作能正常开展

3.1 实验室完成情况

黔西南州兽医实验室于2012年11月全面建设完毕, 已向省农委兽医防检处呈递了考核验收申请。

3.2 实验室设施

实验室的内外环境均按标准规范建设, 外环境有封闭的围墙、大院铁门、空地和库房等。内环境干净整洁, 实验台面用石英石制作, 门及窗户密闭性良好, 实验室配备有摄像头、应急照明设备、停电应急发电机、灭火器等。实验室的警示标识清楚、个人防护装备齐全。

3.3 仪器设备

实验室现有仪器设备41台, 其中主要仪器设备有PCR仪、电泳仪、凝胶成像与分析系统等19台, 一般仪器设备有恒温培养箱、超声波清洗器等22台。仪器设备状态良好, 所有仪器在2012年10月已经安装校检并有使用说明书, 均运行正常, 主要仪器设备制定了仪器操作规程, 主要仪器设备有专人管理, 并有详细的使用记录。

3.4 实验室工作人员

实验室现有5名工作人员, 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达到100%, 中级职称以上比例达到33.3%。其中实验室主任、副主任均为本科学历、高级兽医师, 从事动物防疫工作都在10年以上。其他工作人员从事兽医实验室工作均在5年以上。实验室所有人员都经过专业技术、生物安全防护、标准化、质量监督与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培训;每年制定并落实实验室相关人员的培训计划, 将培训、考核情况记录档案。

3.5 实验室管理

(1) 建立了与检测工作相适应的质量管理制度并能正常运行; (2) 建立了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并能正常运行; (3) 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实验室检验工作流程, 对每个环节制定了相应的工作制度和操作程序; (4) 制定了严格的样本接收程序, 对样本的流向及检验进度进行监督; (5) 按标准、规范开展相应的实验室检测工作, 交接环节有相关人员签字, 实施了检测、校准二级签字审核制度; (6) 出具检测报告严格实施批准人、审核人、制表人三级审核制度。

3.6 档案管理

贵州黔西南州 篇10

一、黔南州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 一) 县域经济不断发展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六大中央提出“壮大县域经济”的发展战略以来,黔南州的县域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些发展进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黔南全州共用12个县( 市) ,县域总面积达26197平方公里( 见图1) 。根据黔南州统计资料,2013年全州县域地区生产总值642亿元,相比上年增长16% ,其中突破50亿元的县( 市) 有6个( 见表1) ; 县级财力进一步增强,县域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亿元,其中突破4亿元的县( 市) 有2个;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138亿元,增长15. 8%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黔南州县域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2.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根据黔南州统计年鉴,自改革开放以来,黔南地区基础设施累计完成投资达517亿元。铁路方面,黔桂铁路、湘黔铁路和正在规划建设的贵广高铁、沪昆快铁、贵南高铁贯穿全境,四通八达;公路方面,贵新、贵广、惠兴、惠百、马瓮、贵瓮等高速公路交叉成网,2013年通车总里程达34279公里,路网密度60. 9公里/百平方公里,县县通高速的格局正在形成; 水利设施方面,正在建设的罗甸红水河港区和瓮安江界河港区,将为黔南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实现黔南通江达海的夙愿。到2003年为止,黔南州所有县( 市) 通讯、网络实现全覆盖,信息化不断完善,信息技术应用开始被广泛推广。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黔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不断的完善。

3. 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产业结构升级,是指由于技术进步和比较优势的变化,产业结构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转变的过程[3]。随着经济的发展,黔南地区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和升级,表现为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稳步上升。根据统计资料,2013年黔南县域地区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为25. 05% ,比上年降低2. 5个百分点,而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44. 62% 和30. 13% ,较上年分别上升3. 22个百分点和4. 8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第二产业正快速成为该地区县域经济增长的原动力。这表明,黔南州县域经济结构正在不断得到优化。

( 二) 县域经济发展背后的县域贫困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黔南州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们仍要看到该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背景下长期的县域贫困问题。据统计,黔南州2013年常住人口为323万,其中贫困人口就有88万,贫困发生率为27. 24% ( 贫困人口县域分布见表2) ; 贫困乡镇88个,贫困乡镇发生率37. 77% ,比全省平均值高出2. 67个百分点; 全州12个县( 市) 均有贫困人口,其中还有6个县被列入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4]( 见图2) 。2013年,贵州省以地区生产总值5701. 84亿元在全国31个省( 市、自治区) 中排26位,以人均GDP16413元居第31位; 而黔南州以地区生产总值443. 59亿元在贵州省九个地级行政单位中位居第五位,以人均GDP13765元在贵州省排第四位,比全省平均水平还低2648元。相比之下,2013年东部发达地区人均GDP已超过8万元,而黔南人均GDP还未突破2万元大关,表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还是相当落后的。社会经济的其他方面,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网络覆盖情况、开放教育与教育现代化建设、社区建设等更是远远落后于我国中、东部地区[5]。可见,黔南州县域经济发展背景下的县域贫困问题依然十分突出,这种情况下,就有必要对该地区县域贫困的原因及扶贫开发的对策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二、黔南州县域贫困的根源分析

贫困是一个地区自然、社会、历史和现实诸多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可划分为客观性致贫因素和主观性致贫因素[6]。下面就从这两方面对黔南州县域贫困的原因进行详细分析。

( 一) 黔南州县域贫困的客观性致贫因素

客观性致贫因素是指导致一个地区贫困的外部环境条件,如自然环境条件恶劣、生产力水平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资源短缺、技术落后、国家经济政策有局限等[7]。根据黔南州的实际情况,认为导致该地区陷于贫困的客观性致贫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信息建设滞后。我国大部分贫困地区远离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而且地形复杂,交通条件差,信息不畅通,黔南州也不例外。黔南州位于贵州省中南部,邻接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土地以山地、丘陵和高原为主,地理位置偏僻,属于我国经济最不发达的西南偏远地区( 黔南州地理位置见图3) 。尽管自西部大开发以来,黔南州县域地区交通信息建设已经取得很大成效,但与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基础设施建设依然十分落后。2012年,黔南州县域地区公路通车里程15559. 63公里,其中等级公里9239. 98公里,等级公里所占比重59. 38% ,远低于我国等级公路84. 1% 的国家水平; 高速公路426. 23公里,高速公路仅占全部公路里程的2. 7% ,这一比重也大大低于发达地区水平[8]。黔南州县域地区信息网络覆盖率为46. 2% ,在12个县级行政单位中,网络覆盖率最高的都匀市也仅为56.6% ,网络覆盖率最低的平塘县,更是仅仅为34. 5% ,无论从黔南总体网络覆盖率,还是从各县的网络覆盖率来说,都远低于东部发达地区,甚至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2. 工业落后,经济基础薄弱。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因素的影响,黔南州各县曾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工业落后,经济基础十分薄弱。虽然改革开放后该地区经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总体来说,经济规模依旧弱小。2013年,黔南州工业经济增长33. 05% ,达到178. 90亿元,这已是该地区工业经济连续持续了十余年的增长。尽管这样,这一数字还远低于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黔南州各县农产品及工业原料至今仍多以初级形式外销,欠缺深加工、精加工; 工业企业存在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生产规模小、效益差的问题。长期以来,工业发展的落后及薄弱的经济基础,严重制约了黔南州县域经济的发展。

3. 耕地面积狭小,土地生产力水平低。贵州是中国乃至世界亚热带喀斯特地区分布面积最大、发育最强烈的高原山区,喀斯特面积达1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73. 8%[9]。黔南州处于贵州中南部地区,地处云贵高原东南部向广西丘陵过度的斜坡地带,是贵州省喀斯特森林地貌保存最完整的地区。黔南州全州土地总面积26197平方公里,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面积占72. 53% ,丘陵面积占21. 3% ,平坝面积占6.17% 。土地中,耕地占21. 93% ,其中水田108725公顷,旱地79794公顷,全州人均耕地面积仅有0. 16公顷。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影响,黔南州石漠化发展迅速,导致农户本来就不多的可耕地面积更是大幅减少,更为甚者,由此造成的该地区水土保持能力的下降,直接影响了农户的生产能力和土地的生产力水平。表3为黔南州各县域耕地面积统计表。

4. 贫困区域集中连片,脱贫难度大。黔南州12个县( 市) 都有扶贫开发任务,贫困人口均集中在深山区、石山区、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致贫原因错综复杂,脱贫难度很大。而且,黔南州12个县( 市) 中还有6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这6个县都是民族发展问题比较突出的地区,也是黔南州贫困发生率最高的地区。这几个县的贫困人口占到全州贫困总人口的80% ,因此黔南州被列为贵州省首批集中连片特殊贫困区域,由此带来的扶贫难度之大也是可想而知的。

( 二) 黔南州县域贫困的主观性致贫因素

主观性致贫因素主要是指导致一个地区贫困的人的内部条件,包括人口劳动力素质低、干部思想意识落后等内在因素[10]。近年来由于主观性致贫因素的影响,黔南州县域扶贫难度越来越大。导致黔南州县域贫困的主观性致贫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

1. 思想文化落后,人口素质低。由于黔南州各县地理位置偏僻、经济落后,文化教育长期处于停滞落后的状态,致使人口素质难以提高。根据统计资料,2013年全州各县域常住人口中,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约有14万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约有22万人,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口约200万人,可见黔南州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很低。相比之下,该地区文盲率却高达17. 21% ,更是比全国6. 18% 的平均水平高出足足11. 03个百分点。由于县域贫困与人口劳动力文化素质正相关,因此,如果不加快文化教育发展,努力提高人口素质,黔南州发展前景令人担忧。

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人口素质低,黔南州很多农民仍在坚守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广种薄收、粗放经营、靠天吃饭。一些贫困农民的生活目标仅仅是生存,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粗放的生产方式和过低的生活目标还造就了人们“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和有了钱不进行生产性投资而是挥霍浪费的畸形消费观念。这套观念体系就是贫困文化,是主观性贫困地区贫困的根源所在[11]。

2. 干部队伍素质低,社会管理缺乏效率。贫困地区干部多在贫困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缺乏开拓进取精神,等( 照顾) 、靠( 救济) 、要( 帮助) 思想比较普遍。贫困地区发展条件普遍较差,而上级部门在解决贫困地区发展问题上常常有急于求成的心理,贪功冒进,导致巨大的财力投入和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大量心血和精力白白损失。干部队伍素质低会严重影响社会管理水平,社会公共管理不到位,又会使国家政策法令难以有效落实,这就为滋生腐败创造了条件,也成为黔南州县域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黔南州县域贫困程度分析

在区域经济学中,贫困缺口和贫困线指数是用于测度贫困程度的两个主要指标[12]。贫困缺口按其测度方向不同可划分为贫困缺口总额、平均贫困缺口和贫困缺口率三类。贫困线指数反映相对于全社会居民平均收入水平的贫困程度。贫困线指数越大,贫困人口的相对贫困程度就越高; 反之,贫困人口的相对贫困程度越低[13]。由于制定的贫困线标准不同,所测定的贫困程度不同,本研究采用国家2010年制定的1500元贫困标准,结合2013年黔南州统计年鉴和实地调查数据,计算出的黔南州各县( 市) 贫困程度如表4所示。

上表显示,黔南州各县平均贫困缺口达到1315元,与1500元贫困线的标准接近,说明在此标准下黔南州贫困缺口相对不大,但若在2013年2300元的贫困标准下,贫困缺口就会放大很多。而如果从黔南州各县贫困缺口总额来看,要使该地区各县所有贫困者都达到贫困线标准,那么所需要的社会财力就大约为97亿元。同时,黔南州各县贫困程度是非常不均衡的,其中长顺县、三都县和平塘县的平均贫困缺口率达到了1. 357,1. 495和1. 359。从贫困线指数来看,贫困线指数相对较低,说明在1500元贫困标准下,相对贫困程度较低,但由于国家贫困标准不断提高,近年来黔南州的贫困线指数尚未呈现下降趋势,相反,还略有提高。

通过对黔南州县域贫困程度进行测定和分析,可以看出当前该地区贫困问题依然严峻,扶贫工作迫在眉睫,加强扶贫力度更是刻不容缓。但是目前该地区县域扶贫开发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扶贫效率。下面就对当前黔南州县域扶贫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阐述。

四、当前黔南州县域扶贫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 一) 政策与管理体制问题

当前黔南州各县扶贫方式仍以救济为主,实践证明,救济式扶贫对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而导致的贫困是必要的,也是十分有效的。但是,救济式扶贫只能救急,不能救穷,对于由于自然和历史因素造成的长期的地区性贫困,救济式扶贫方式就不再那么奏效了,把救济式扶贫用于黔南州扶贫开发,显然是一项政策失误,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带来很高的返贫率。再者,目前政府扶贫机构设置仍然存在着体制不完善、管理不畅通的问题,从州政府,到各县各乡各村,战线太长,中间环节太多,路途消耗太大。由于很多具体的扶贫工作是由多部门管理实施的,使得各类扶贫资金种类多,投入分散,职权不一,甚至各自为政,难以形成扶贫资金的合力,降低了县域扶贫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 二) 经济基础薄弱,扶贫开发后劲不足问题

黔南州各县山区面积大,自然条件与经济条件差。虽然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建设,但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远远低于东部发达县市。该地区县域经济基础薄弱,突出表现为资金不足或者严重短缺。“八七”扶贫期间,各县财政扶贫资金平均不足800万元[14],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无论是资源开发还是项目建设,均是一个不可回避而又十分重要的制约因素,这也直接导致了黔南州各县扶贫开发后劲不足的问题。

( 三) 社会化服务不到位问题

发展县域经济离不开社会化服务,完善的社会化服务是确保县域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15]。目前黔南州各县的社会化服务水平还远不能适应产业化发展的要求,体系不完善,功能不健全,尤其是乡、村两级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松散,甚至有其名而无其实,多数只停留在一些简单的技术示范、推广服务上,而在资金融通、信息咨询、市场开拓、培养龙头和中介服务等方面却严重欠缺。社会化服务不健全,组织程度低,功能弱化,对该地区县域扶贫开发作用小,对县域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大。

( 四) 人力资源欠缺问题

目前,黔南州各县农民的文化素质还普遍较低,农民高中以上文化人数少,而文盲、半文盲比重却很高。单就各县贫困山区而言,农民的文化程度就更低了,再加上有文化、有技能的人不愿意去山区工作,就导致贫困地区科技人才的匮乏。而这种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的欠缺,又成为阻碍黔南州县域扶贫开发最大的问题。

五、对黔南州县域扶贫开发的政策建议

针对当前黔南州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扶贫开发的政策建议:

( 一) 转变传统扶贫模式,完善扶贫体制

大量事实和经验表明,外生性扶贫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甚至会导致“越扶越贫”的局面,因此转变传统扶贫模式更显迫切。要转变传统的“父爱”式外生扶贫模式为参与式扶贫,这种新型扶贫方式是与市场经济接轨的模式,它的优点就体现在扶贫项目的选择、规划的制定、项目的实施中,使贫困区民众真正拥有知情权、参与权、实施权和管理权。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贫困区居民权力共享、责任共担,把群众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和紧迫感同各级政府的扶持措施结合起来,把被扶持对象的努力与全社会的积极支持结合起来,把扩大基层民主与上级的指导帮助结合起来,以形成治理贫困的巨大合力。参与式扶贫有利于反贫困资源的整合、传递和接受,有利于贫困人口素质的提高。总之,参与式扶贫主体是贫困区民众,政府要发挥的是引导性作用,要明确政府的权责限制,集思广益,动员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努力变一元扶贫为多元扶贫的格局[16]。

( 二) 强化扶贫资金投入与管理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加大扶贫贴息贷款投放力度,可以考虑改革中国农业银行独家投放扶贫贴息贷款模式,确定农村信用社、农发行等多家银行从事扶贫贴息贷款业,走“公司 + 基地 +农户”的扶贫模式。强化资金管理,在现行扶贫资金管理体制下,资金使用必须实行“阳光工程”。依据黔南州各县县域扶贫开发的总体要求和规划,统筹安排,捆绑使用,确保重点,突出效益。严格执行公告、公示和报账制度,接受群众监督,保证扶贫资金分配、管理、使用的各个环节公开透明。扶贫资金要严格按照省、州要求,专户储存,避免资金外流和挪作他用。建立对扶贫项目资金使用的检查、监督机制,对其进行阶段性审计,及时报告,以避免随意变更、滞留、挤占和挪用。

( 三) 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工程

大力发展农村产业是实施扶贫工程的重要内容。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质量,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脱贫目的。围绕发展农村产业,黔南州各县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 1)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根据市场需求,按照“一村一品”定位,发展品种优良、特色鲜明、附加值高的优势产业。黔南州各县山区面积大,发展绿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势。同时,强化非农产业发展,积极扶持以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为重点的加工业; 加强小城镇建设,吸引并积极引导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 镇) 务工、经商。( 2) 注重农业新技术推广,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大量参与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投入体系,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对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给予专项补贴。( 3) 引进、扶植农业龙头企业。扶植发展龙头企业是实现带动一方经济发展、使农民脱贫增收的重要途径。这恰恰是黔南州各县扶贫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应当予以重视。( 四)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实现农村产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应加快现有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明确产权,充分调动农民建设、管好、用好基础设施的积极性[17]。

( 四) 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建立以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为重点,国家经济技术部门为依托,农民自我服务为补充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加强县、乡农技、植保、种子、农机、气象等服务组织网络; 完善县、乡、村农业专业协会,为产业发展提供全程服务; 深化农村供销社和农村信息化改革,为农村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建立农业信息网络服务中心,为农民农业生产提供信息支持。

( 五) 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推进教育扶贫进度

在黔南州这样的贫困地区,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对于县域扶贫显得格外重要。开发贫困地区人力资源,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综合素质是实现脱贫目标的根本,“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因此,要多方位提高黔南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脱贫致富的基本技能。为此,首先要加强各县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 其次,要鼓励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去农村就业,真正把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贡献给农村、农民; 最后,要加强对各县贫困人口的劳动技能培训,以此带动贫困人口从业和增收,最终实现脱贫目的[18]。

摘要:县域贫困问题一直是困扰各地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重要问题,反贫困研究也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从贵州黔南州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从现实和理论上分析了该地区县域经济贫困的原因,指出了其在县域扶贫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该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上一篇:老年鼻出血的临床诊治下一篇:产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