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苗及产量

2024-10-01

出苗及产量(精选7篇)

出苗及产量 篇1

近年来,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健康意识也在不断提高, 也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苦荞种植主要集中于我国西南地区的云南、四川、贵州、重庆等高海拔山区、高原和高寒地区[1], 因富含蛋白质、淀粉、膳食纤维、矿质元素、维生素、黄酮类化合物 (芦丁) 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 具有特殊的营养价值和保健活性[2], 尤其是芦丁能够影响胰岛β细胞的功能, 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从而降低血糖[3]。苦荞菜因口味独特, 可炒食或做汤, 备受家庭的青睐[4]。通过苦荞菜大田试验, 探讨和研究苦荞菜种植的最佳密度、施肥量, 以提高苦荞菜产量, 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安排在倘甸两区红土地镇花沟村委会苦荞试验地内, 海拔2 580 m, 年平均气温14.5℃, 年降水量1 136 mm, 年均日照256 d, 土壤质地为红土。

1.2 试验材料

试验选用的苦荞菜为武定苦荞。

1.3 试验设计

1.3.1 不同种植密度试验。

密度是影响产量的一个因素, 根据种植密度不同, 试验设5个播量处理, 分别为225 kg/hm2 (A1) 、300 kg/hm2 (A2) 、375 kg/hm2 (A3) 、450 kg/hm2 (A4) 、525kg/hm2 (A5) 。3次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面积4 m2 (2 m×2 m) , 各小区间设0.5 m×0.5 m过道。观察出苗情况、紧凑度, 小苗鲜嫩程度, 确定最佳的种植密度。

1.3.2 不同肥料对苦荞菜产量的影响试验。

根据肥料种类和用量不同设7个处理, 分别为施尿素200 kg/hm2 (B1) 、250kg/hm2 (B2) 、500 kg/hm2 (B3) 、750 kg/hm2 (B4) , 有机肥7.5 t/hm2 (B5) 、10.0 t/hm2 (B6) 、12.5 t/hm2 (B7) , 以不施肥作对照 (CK) 。3次重复, 小区面积4 m2 (2 m×2 m) , 各小区间设0.5 m×0.5 m过道。观查苦荞菜的出苗率、叶片颜色、植株高度和长势, 分析不同肥料及不同肥料的施用量对苦荞菜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密度对苦荞菜产量的影响

由图1可知, 处理A1、A2苗明显稀疏, 产量相对偏低, 产量不足2 500 kg/hm2;处理A3苗稍微紧凑, 整齐, 出苗率达90%以上, 产量达到4 000 kg/hm2;处理A4苗紧凑, 整齐, 出苗率90%以上, 产量最高, 达到4 625 kg/hm2;处理A5出苗较弱, 产量较低, 仅为3 750 kg/hm2。

2.2 不同肥料和施肥量对出苗率的影响

由图2、3可知, 施用尿素的苦荞菜, 叶片绿, 长势好, 出苗整齐, 但随着尿素施用量的增大, 苦荞菜出苗率降低;处理B2出苗率达92%以上;处理B4出苗率不足40%, 受施肥

3 结论与讨论

不同密度对苦荞菜产量影响较大, 播量为450 kg/hm2处理产量最高。苦荞菜施用肥料产量及生长状况均优于不施用任何肥料, 施用尿素比施用有机肥叶片表现较绿;在施用尿素的处理中, 用量为250 kg/hm2时出苗率最高。施用有机肥各处理出苗率变化不大, 但均高于不施肥处理。

参考文献

[1]林汝法.苦荞举要[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8.

[2]秦培友.我国主要荞麦品种资源品质评价及加工处理对荞麦成分和活性的影响[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

[3]闫红.荞麦的应用研究与展望[J].食品工业科技, 2011 (1) :363-365.

[4]王安虎, 熊梅.苦荞菜及其栽培技术[J].中国蔬菜, 2002 (5) :45.

出苗及产量 篇2

在我国各马铃薯产区, 影响马铃薯产量的主要因素是苗期的烂种, 主要由土壤中的真菌和细菌引起的。近些年来, 黑龙江省马铃薯品种超期服役、品种退化严重, 致使马铃薯的土传病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黑龙江省早春低温, 种薯种植后, 在土壤中长期低温烂芽。据不完全统计, 2012年, 仅伊春地区约有470 hm2马铃薯烂种。2012~2013年, 哈尔滨近区也有不同程度的低温烂种。一般年份马铃薯烂种发病率大约在15%~30%, 严重年份甚至可以达到60%以上, 导致马铃薯产量明显降低, 有时甚至绝产, 严重影响马铃薯产量。

拌种剂是一种用于作物或其它植物种子处理的农药制剂。常用的拌种剂是由农药原药 (杀菌剂) 、激素和种肥加工制成的, 在土壤中拌种剂所含的农药和种肥等物质缓慢释放。拌种剂具有防治苗期病害和系统性病害的作用, 可提高种子发芽率, 促进种苗健康生长, 减少种子用量等功效, 能够防病、保苗壮苗、提高马铃薯产量[3]。拌种剂的使用减少了农药在环境中的扩散以及对非靶标的接触量, 在保护环境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播种前按规定的种药比拌种使用, 可综合防治苗期病害, 省药、省时、省工、省钱, 有利于环境保护, 又能促进作物生长, 使其根系强大、抗逆性强, 可保产、增产, 经济、生态效益显著。因此, 马铃薯拌种剂的使用是防治马铃薯苗期烂种, 提供肥源, 实现马铃薯增产的有效措施。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前茬为玉米, 土壤肥力中等。秋耙地, 春耢地, 春起垄, 春施肥。施磷酸二铵75kg·hm-2、尿素45kg·hm-2、硫酸钾450kg·hm-2。

1.2 材料

供试材料为马铃薯品种尤金885脱毒种薯。供试药剂有农用链霉素、多菌灵、金雷和滑石粉。

1.3 方法

1.3.1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6个处理, 处理1:农用链霉素100g·hm-2+滑石粉22.4kg·hm-2;处理2:多菌灵720 g·hm-2+滑石粉21.8kg·hm-2;处理3:金雷720g·hm-2+滑石粉21.8kg·hm-2;处理4:农用链霉素100g·hm-2+多菌灵720g·hm-2+滑石粉21.7kg·hm-2;处理5:农用链霉素100g·hm-2+金雷720g·hm-2+滑石粉21.7kg·hm-2;处理6 (CK) :不使用拌种剂。随机区组试验设计, 4行区, 小区行长5 m, 株距0.3m, 行距0.7m, 3次重复。5月初种薯切块, 薯块大小为30~40g, 切刀用0.1%KMnO4浸泡消毒, 播种前1d将马铃薯拌种剂与薯块充分混匀, 摊开阴干装袋。5月5日播种, 人工开沟, 等距点播, 播深15cm, 人工覆土踩实, 机械镇压。开花初期所有处理均喷施金雷1次, 防治晚疫病。整个生育期, 中耕培土3次, 马铃薯苗出齐时进行第1次中耕, 培严土, 培土厚度5cm;发棵期进行第2次中耕, 培土厚度3~5cm;封垄前追肥进行第3次中耕培土。人工除草6遍, 做到试验区全田无大草。7月中旬马铃薯试验区喷灌1次;喷药预防马铃薯晚疫病5次, 每次间隔7~10d。

1.3.2调查项目

生育期调查;出苗15、30d调查苗率和保苗率;花期后间隔15d进行病害调查;调查病害发病率、病情指数, 计算防效;马铃薯收获期测产, 收中间行, 计算小区产量, 计算大中薯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拌种剂对马铃薯出苗率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 各药剂处理的马铃薯出苗率为76.67%~92.49%。使用拌种剂处理后, 马铃薯种薯出苗率均较对照有所提高。处理5出苗率和保苗率最高, 分别为92.49%和92.13%。处理4次之, 分别为89.20%和88.92%。处理1、处理4、处理5出苗率和保苗率与对照差异达显著水平, 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处理2和处理3出苗率和保苗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

注: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在0.05水平显著。下同。Note:Different lowercases mean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0.05level.The same below.

2.2 拌种剂对马铃薯病害防治的影响

由表2可知, 对照区的马铃薯发病率为33.5%, 病情指数为12.8%;使用拌种剂后, 马铃薯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较对照低, 各处理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降低, 均与对照差异达显著水平。处理5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最低, 为14.8%和3.2%。处理2次之, 且与处理5差异不显著。

2.3 拌种剂对产量的影响

由表3可知, 各药剂处理大中薯率和产量与对照差异显著, 处理5大中薯率和产量最高, 分别为89%和3.18kg·m-2, 比对照增产23.7%。处理4次之, 为3.06kg·m-2, 比对照增产19.1%。且处理1、处理3、处理4和处理5产量差异不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研究表明, 使用马铃薯拌种剂可提高马铃薯的出苗率和保苗率, 降低马铃薯病害的发生, 进而提高马铃薯的产量。该试验结果表明, 农用链霉素100g·hm-2+金雷720g·hm-2+滑石粉21.7kg·hm-2效果最好, 出苗率为92.49%, 保苗率为92.13%, 比对照增产23.7%。据调查, 黑龙江省大部分马铃薯产区, 由于受春季干旱及土传病害的影响, 在生产中都存在着切块种薯出苗率低的问题, 出苗率仅为70%左右。传统的药剂拌种和浸种防病虫方法存在着拌种药剂不均和药效持续时间短的问题。由于土壤干旱或冷凉潮湿引起的土传病害造成种薯腐烂, 以及地下害虫引起的缺苗断垄问题, 都可以通过马铃薯拌种剂这项技术来解决。马铃薯拌种剂的使用, 可以提高种薯的出苗率, 还可以有效地降低晚疫病中心病株的发生率, 致使晚疫病的发生时间延后, 缩短了晚疫病菌的侵染时间, 因此, 收获时降低了田间烂薯率。另外, 防虫增产型及防病防虫增产型马铃薯拌种剂也在试验当中, 有待于做进一步研究。

摘要:为了防治马铃薯苗期病害和系统性病害, 提高马铃薯出苗率, 促进种苗健康生长, 以马铃薯品种尤金885脱毒种薯为试材, 研究了拌种剂对马铃薯出苗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农用链霉素100g·hm-2+金雷720g·hm-2+滑石粉21.7kg·hm-2效果最好, 出苗率为92.49%, 保苗率为92.13%, 比对照增产23.7%。

关键词:马铃薯,拌种剂,出苗率,产量

参考文献

[1]范双喜.现代蔬菜生产技术全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504.

[2]Fabeiro C, Martin de Santa Olalla, F, de Juan, J A.Yield and size of deficit irrigation potatoes[J].Agric.Water Manage.2001, 48:255-266.

出苗及产量 篇3

一、床面板结

播种后床土表面干硬结皮, 则阻止空气流通, 不利于发芽, 引起土壤板结的主要原因是土质粘重, 有机质含量少, 播种后浇水又未妥当保墒, 使床面干裂。防止板结的有效方法是配制好营养土, 特别是盖籽用的营养土, 要适当多掺些熟厩肥、细沙、炉渣灰等, 播种后至出苗前, 尽量保持地面温度, 一般不宜浇水。

二、不出苗、出苗不齐

种子陈旧、受伤、吸水不足或过量, 覆土深浅不一, 床温过低或床温不均, 肥料尤其是化肥施用过量都是造成出苗慢而不齐的原因, 所以一定要严格控制种子处理过程, 提高播种质量, 保持床土湿润, 尽量提高种子出土前的床温, 是实现一次播种保全苗的关键技术环节。

三、幼苗病弱及“戴帽”

幼苗病弱不壮, 大多是由于土温过低, 出苗时间长, 种子在出土过程中消耗养分过多或受到病菌的侵染。种苗“戴帽”除与土温有关外, 种子秕瘪、覆土太薄或太干, 使种皮受压不够或种皮干燥发硬而不易脱落;另外瓜类种子直接播种, 也会出现幼苗带种皮出土、子叶不能展开的弊病。因此要讲究种子质量和播种质量, 保证播种后的适宜土温是消灭“戴帽”现象的关键。幼苗刚出土时, 如床土过干要立即用喷壶喷水保持床土潮湿, 发现有覆土太薄地方, 可补撒1层湿润细土。出现“戴帽”现象时, 可趁早晨湿度大时, 或先用喷雾器喷水使种皮变软再以人工辅助脱去种皮。

四、幼苗顶盖

幼苗出土时, 把盖籽土一块块顶起来, 俗称顶盖。顶盖的主要原因是:播种量过大, 培养土过粘, 盖土过厚。出现这种现象时, 可将盖子敲碎, 或稍洒些水。

五、幼苗倒苗

倒苗又叫化苗, 是冬春季节瓜类蔬菜育苗中发生比较普遍的问题。这主要是因猝倒病和立枯病造成的。预防倒苗的措施是: (1) 苗床要避风、向阳, 排水良好。 (2) 床土要清洁无病, 不要在重茬地上打苗床或长期使用旧苗床。 (3) 加强管理, 创造祛病壮苗的条件, 其主要方法:尽快提高床温, 降低床内湿度;从小开始炼苗, 增强抗病力。 (4) 苗床已发生倒苗的, 将病苗拔除, 覆盖干细土或草木灰, 降低床土湿度。同时加强通风和光照, 抑制病害蔓延。

六、烂种

烂种是由于低温高湿, 施用未腐熟粪肥或粪土掺和不匀, 种子出土时间长, 长期处于缺氧条件下造成的。造成烂种的原因与种子本身成熟度不够、贮藏过程中霉变、浸种时烫伤有关。通过确保播种质量, 加强播种后的苗床管理, 是可以防止的。

七、沤根

新出土的幼苗发生沤根, 根皮呈锈色, 逐渐腐烂、干枯, 瓜苗萎蔫, 严重时枯死。沤根主要原因是由于苗床土温长期低于12℃, 加之浇水过量或遇连阴天, 光照不足, 致使幼苗根系较长时间在低温、过湿、缺氧状态下造成的。为提高地温, 可采用电热温床, 苗床温度在16℃以上。播种时一次浇足底水, 整个育苗过程中适当控水, 严防床面过湿。发生轻微沤根后, 苗床加强覆盖增温, 及时松土, 促使病苗尽快发出新根。

八、冻害

制种玉米出苗率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篇4

1.1 选用的自交系不符合国家标准

由于自交系本身发芽势弱, 种子的发芽率逐年降低, 在播种时, 采用的自交系种子不是上一年繁育的, 就会影响成苗。过期的种子和繁育的自交系没有达到国家标准的, 种子的胚多数会丧失生命力, 如果误播了这些种子, 会使发芽率降低, 造成不出苗;不同品种的自交系, 其种子寿命长短、发芽势的强弱也有较大的差异;另外, 收获时种子的成熟度也决定翌年种子发芽率的高低。

1.2 种子处理方法不规范

一般生产中玉米制种种子都要进行种衣剂的处理, 但于由于药剂处理的方法不得当, 会造成出苗率降低。如果种衣剂的浓度过高, 会因表面浓厚的药剂, 造成种皮内氧气不足, 抑制种子的呼吸, 降低种子发芽率, 严重时导致种子胚坏死, 种子播种后不易出苗;药剂使用量过大, 还会使萌动的胚芽产生畸形或死亡, 影响田间成苗。

1.3 种子发芽温度不适宜

玉米种子发芽, 除必须有充足的水分和养分条件外, 还要具备一定的适宜温度。玉米种子一般在6~8℃条件下可发芽, 生产上常以5cm土层稳定在10~12℃作为适时早播的温度指标[1]。如果玉米种子发芽时的温度过低, 会严重影响玉米种子的发芽率, 甚至出现种子霉烂、腐烂等现象, 从而降低种子的出苗率。

1.4 播种时田园清洁和墒情控制不当

玉米制种播种要求比较严格, 在这个过程中容易出现由于管理不当而使种子出苗率降低的情况。如整地后土壤中留有残膜、残茬, 造成幼苗生长弱小或幼苗生长不出来;土壤田间持水量过大, 土温降低, 沤烂种子和幼苗刚发出来的根, 降低了种子的出苗率[2];土壤田间持水量过小, 种子所需要的水分不足, 也影响种子的发芽和出。

1.5 忽视光照对种子的影响

玉米是具有高光效的作物, 因此玉米制种应采用覆膜技术。播种后光照可以增加土壤温度, 诱发种子发芽, 尤其对种子破胸出根更为重要, 它不但影响种子的出苗率, 也直接影响到能否长出好苗、壮苗。

1.6 机械播种技术不到位

机车作业前, 一是检查播种机械, 避免在播种时停车次数过多, 出现空穴和断垄, 而影响出苗率;二是播种时不检查清理播种箱和点播器, 造成杂物混入堵塞, 种子不能播下, 而造成穴穴或断垄现象, 使出苗率降低;三是注意播种深浅, 过浅, 墒情不好出苗不整齐;过深, 出苗困难, 苗弱、抗性差。

1.7 对地下害虫危害不够重视

春季播种时, 地温回升, 地下害虫在土层中活动频繁, 咬食种子的胚、胚芽及幼苗根系, 大大降低出苗率。

2 对策

2.1 合理安排自交系繁殖

在繁殖自交系时, 要做好计划, 根据翌年制种面积合理安排自交系的繁殖面积, 尽量避免一年繁、多年使用的现象, 做到一年一繁, 确保自交系的质量。

2.2 严把种子质量关

对于玉米制种田使用的自交系, 应选用上一年生产的种子, 选用成熟度好、饱满的自交系种子, 尽量不使用陈种;如无法确认是否达到国家标准的种子时, 应由质检员进行发芽率测定, 达标后才能播种。如出现发芽率较低的情况, 在播种时加大播种量, 以保证田间出苗率。

2.3 做好播前种子处理工作

播前进行人工粒选, 易除破碎粒、瘪小粒等有明显缺陷的种子, 种子播前要提前晒种2~3d, 以激活种胚内酶的活性, 打破种子的休眠, 促使种子后熟, 提高种子发芽率;同时正确进行种子包衣处理[3], 促进种子的萌动发芽及提高幼苗的抗病性, 以保证田间出苗率。

2.4 确定合理播期, 清洁田园

根据当地气候, 合理确定播种时期, 待播田块要有足够的底墒, 秋翻前结合深施肥。播前用联合整地机合墒耙地, 边耙边进行化学除草工作, 最终达到地平土碎、上虚下实;人工捡拾地表残膜、残茬, 深施基肥, 不重不漏播, 使田间无根茬、残膜、杂物等, 地表干土层不超过2cm, 为一播全苗奠定基础。

2.5 选择覆膜技术

播种后的玉米种子经地膜覆盖能增温、提墒、保墒, 保全苗, 促早发, 充分利用光、热、水资源, 膜面光亮, 膜内水珠等反射强烈, 种子近基部地表光增强;而且使土层疏松, 通透性好, 土壤盐分受抑制, 提高出苗率, 确保田间基本苗。

2.6 把好播种质量关

播种的土壤严格做到“墒、平、齐、松、碎、净”六字标准, 才有利于出苗。播种时不宜将种子加得过满, 防止在行走中把种子压实, 而造成输种管下种不畅;在跟车作业时不停地敲打输种管处, 避免断垄, 确保播种量, 提高出苗率。

2.7 加强田间管理

播后出苗前如遇雨后及时破板结, 利于出苗, 对出现的小断垄, 用浸种方法进行人工补种, 在播种后或2d对漏播行、地边、地头、有浮籽处补种, 补种用的种子应用水浸泡, 做催芽处理[4]。人工辅助放苗, 确保出苗率。加强地下害虫的防治, 要注意虫害的大发生, 经常查看本地区虫情测报数据, 如发现虫口基数高于正常年份, 要对土壤进行药剂处理, 以保证一播全苗。

摘要:分析了制种玉米出苗率的影响因素, 并提出对策, 以期为提高制种玉米的出苗率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制种玉米,出苗率,影响因素,对策

参考文献

[1]龚绍先.粮食作物与气象[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8.

[2]石根鹿, 骈跃斌, 孙贵臣.影响玉米出苗的因素分析[J].玉米科学, 2005, 13 (3) :123-27.

[3]孙建军, 铁双贵, 卢彩霞, 等.不同剂型剂量的药剂拌种对甜玉米出苗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 2005 (11) :56-59.

出苗及产量 篇5

1 影响春播玉米出苗率的因素

1.1 影响春播玉米出苗率的外在因素

1.1.1 温、湿度对春播玉米出苗率的影响

在温度上, 玉米种子萌发适宜25℃~30℃, 低于20℃时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都较低, 萌发减缓, 幼苗生长受阻。辽西地区早春气温较低, 地温回升缓慢, 玉米播种后常遇低温, 种子在吸胀期可能遭受冷害。低温对种子发芽影响很大, 轻者导致发芽率降低, 延缓出苗时间, 重者使种子完全丧失活力, 造成缺苗断垄。在湿度上, 辽西地区是雨养农区, 春季大风少雨, 土壤墒情差, 种子吸水不充分也是影响春播玉米出苗率又一重要因素。

1.1.2 土壤条件及播种质量对春播玉米出苗率的影响

首先是土壤条件, 玉米栽培虽需8年轮作, 但受种植结构的制约, 我区玉米常连年栽培, 轮作倒茬困难, 加之化肥施用量加大, 有机肥逐年减少, 造成土壤溶液盐分过高, 渗透压高, 种子难于吸水萌发。其次是播种质量, 耕作粗放, 坷垃多, 土壤透风跑墒, 水分不足, 播下的种子不能与土壤密切接触。另外, 播种深浅不一, 太浅种子落在干土上;太深, 幼芽顶土困难。

1.1.3 病虫害及药害、肥害等对春播玉米出苗率的影响

病虫害如地下害虫蝼蛄、蛴螬、地针虫等春季随地温的升高, 活跃性增强, 可在土中取食种子, 咬断幼芽, 造成缺苗断垄。有的甚至苗高10多厘米, 还会咬断幼茎。出苗后在高温低湿的情况下不抗病的品种易受病菌侵袭而发病死苗。另外, 种衣剂浓度过大或拌种不均、除草剂浓度过大都会造成药害。播种时施肥过多或不均、种肥未隔离都会烧坏幼芽造成缺苗。

1.2 影响春播玉米出苗率内在种质因素

1.2.1 种子本身遗传特性的因素

种子自身受遗传因素的限制, 芽鞘长短、芽势强弱、种皮薄厚都会影响出苗。因此, 购买种子时首先搞清品种的特性, 掌握适宜的播种深度以避免出苗率低的结果。

1.2.2 种子本身质量因素

目前种子良繁体系尚不够完整, 建昌种子市场每年销售的玉米品种200多个, 品种多、杂、乱现象突出, 不合格的玉米种子仍占有较大比例, 部分农民贪图便宜, 从小商贩或非正规种子经营部门低价购买劣质种子, 芽率不高、芽势不强。

2 应对措施

2.1 适时抢墒播种, 充分利用返浆水

据辽西地区气候特点, 秋收后要及时整地翻地, 灭茬保墒。春季多风少雨, 气温回升较快, 蒸发量大, 对土壤保墒不利, 此时要充分利用返浆水, 抢墒播种保全苗。当气温稳定通过7℃~10℃, 10 cm地温稳定在10℃以上时时即可播种。适时早播, 有利于抢墒抓苗, 保全苗是实现高产的前提。我县早播时间为4月15~25日之间, 最佳时间为4月20日。玉米种子在10℃~12℃的温度下发芽较快而且整齐, 作为开始播种的最低温度指标。但忌过早播种, 有的地方过早播种, 土温低、气温尚未稳定, 从播种到出苗往往需要20 d, 其间如遇阴雨或寒潮, 常造成出苗不齐或种子霉烂。

2.2 精细整地提高播种质量

秋季“蓄水”保春耕据。据辽西地区气候特点, 秋收后要及时整地翻地, 灭茬保墒。秋后灭茬整地方式土壤含水量要大于刨茬, 刨茬大于留茬, 春季播种要精耕细做, 耙平整细, 均匀一致。播种深度一般以5~6 cm为宜;在熵情较好的黏土应适当浅播, 以4~5 cm为宜;疏松的砂质壤土, 应当适当深播, 以6~8cm为宜。如土壤水分较大, 适宜浅播;土干则应适当深播。干旱时要重镇压;而土壤水分过多时, 则不要镇压。

2.3 提高种子质量推广种子包衣

出苗及产量 篇6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部, 具有高寒高海拔、气候干旱、降水量少、受季风影响大等特点, 由于受恶劣气候条件的限制, 植被覆盖率低, 造林树种单一, 人工林结构不合理, 加强对本地乡土树种的人工培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霸王作为干旱荒漠区草地上的主要植物种, 能形成稳定的霸王群落, 在干旱荒漠区有成苗生长快、不易死亡的特点。霸王抗风沙、耐干旱, 对恶劣环境具有极强的适应性, 能降低近地面风速, 增强土壤粘结力, 改善局部小环境, 固持土壤, 可以作为青海优良的固沙植物和优良的水土保持树种。并且霸王营养价值高, 蛋白质含量10.49%~12.68%, 家畜喜食, 是一种值得在干旱地区推广种植的小灌木[2]。

一、材料与方法

试验设在西宁市城北区玛可河林业局育苗基地, 该区为半干旱大陆性气候, 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7、8、9月, 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 年平均降水量368mm, 年平均气温6℃, 元月份平均气温-8.4℃, 7月份平均气温17℃, ≥10℃积温为2037℃, 平均海拔2200m, 无霜期120d, 植物生长期为150d~160d, 年日照时数2762h, 年辐射总量612.5KJ/cm2, 雨热同季, 有利于植物生长。育苗温室内温度、湿度可人工控制。

㈠材料所用种子为2007年10月初采集于大通县东峡林区的野生霸王种子。育苗基质所需原料为泥炭、珍珠岩、原土 (玛可河林业局育苗基地的栗钙土) 。育苗容器为山西省林科所生产的蜂窝状塑料育苗钵 (5×8穴) , 规格为4.8㎝×12㎝。

㈡试验方法试验采用单因素7水平完全随机设计, 按照不同基质的体积配比 (见表1) 设置7个处理, 每处理40穴, 2个重复。试验播种时间为2008年1月18日, 容器播种育苗, 每穴播种3粒, 播好后覆土, 覆土厚度为0.5cm。出苗27d后进行间苗、补苗与定苗。

㈢观测指标完全出苗后调查霸王的出苗率, 每处理随机抽取35穴 (每穴播种3粒) , 重复2次。2008年4月初进行株高的测定, 5月底进行最后一次株高观测, 并对地径进行测定。每处理5×8穴, 在并列的8个穴中随机抽取3株幼苗, 每处理重复5次, 共重复10次。

二、结果与分析

㈠不同基质对霸王出苗率的影响经对不同基质上霸王出苗率进行调查, 基质S1、S2、S3、S4、S5、S6、S7的出苗率依次为41.0%、28.6%、31.4%、25.7%、35.2%、25.7%、25.7%, 出苗率以S1最高, S5次之, 再次为S3、S4、S6、S7则较低。

㈡不同基质对霸王株高的影响5月24日调查的株高结果见表2, 对表2进行方差分析得表3。由表3可知:处理间的相同概率只有P=0.0001<0.01的极显著差异水平, 说明不同基质上霸王的株高有很大的差异。

进一步进行多重比较得表4。

从表4中可以看出, 霸王幼苗在基质S3中植株最高, 与基质S5、S2中的幼苗无显著差异, 与基质S7、S1、S4和S6中的幼苗达到极显著差异。说明基质S3、S5、S2对霸王株高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就单株幼苗而言, 由于株高反应出叶量多少, 体现光合能力和蒸腾面积的大小, 因此株高在一定程度上能很好地反映幼苗的生长量。

不同时期平均株高生长趋势见图1。从图1中可以看出, 基质S3中的霸王幼苗生长势最好, 其次为S5、S2, 恰与株高和生长量的关系相符。在7种基质中, S3中所含的有机质较多, 具有较多的养分, 毛管孔隙度适中, 同时全N、碱解性N、速效P和速效K的含量也较高, 能满足幼苗生长过程中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S5和S2中也含有较多的养分, 能较好地满足幼苗生长。基质S1中的养分含量虽然是所有基质中最多的, 但毛管孔隙度较大。基质S6和S7的p H值 (均为8.0) 较大, 呈碱性, 同时透气性不好, 不利于幼苗生长。从图1中还可以看出, 大多数霸王幼苗在4月3日到4月20日之间生长缓慢, 从4月20日开始进入生长高峰期, 但5月15日后生长趋于缓慢, 原因是此时幼苗的根系已在容器内形成团, 需要移栽到苗床, 以利于幼苗的生长发育。

㈢不同基质对霸王地径的影响对地径的调查结果见表5。对表5进行方差分析得表6。由表6可知, 处理间的相同概率只有P=0.0002<0.01的极显著差异水平, 说明不同基质上霸王的地径有很大的差异。

进一步进行多重比较得表7。从表7中可以看出, 霸王幼苗在基质S3中地径最粗, 与基质S7、S2、S5中的幼苗无显著差异, 与基质S1中的幼苗达到极显著差异。说明基质S3对霸王地径的作用最好, 基质S7、S2、S5较好, 基质S1最差。地径粗壮的幼苗具有更强的支撑、抗弯曲能力, 在虫害、动物破坏以及高温损害等方面, 基质S3中幼苗的耐力要大于其它基质中细弱的幼苗。

三、结论

基质S1 (100%泥炭) 的出苗率最高, 为41.0%, 其次为S5 (80%泥炭+20%原土) 、S3 (60%泥炭+40%珍珠岩) 和S2 (80%泥炭+20%原土) 。基质S3对霸王幼苗的株高、地径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基质S2和S5对霸王生长的影响与S3无显著差异。霸王容器育苗较理想的基质为S3 (60%泥炭+40%珍珠岩) , 其次为S2 (80%泥炭+20%珍珠岩) 和S5 (80%泥炭+20%原土) 。

参考文献

[1]周向睿, 周志宇, 吴彩霞.霸王繁殖特性的研究[J].草业科学, 2006, ⑹.

出苗及产量 篇7

1.1 干旱影响

1.1.1 症状。秋收后遇干旱天气, 土壤墒情不足, 常抢墒播种或浇水未浇足、浇透、浇匀, 从而影响小麦出苗质量。此时有些种子若埋在土中没有萌动, 一旦墒情好转, 则尚可继续萌发。

1.1.2 对策。对因干旱而引起的缺苗, 应及时喷灌补救, 促进麦苗生长正常、苗壮蘖多。

1.2 种子质量不高

1.2.1 症状。感病的小麦种子, 如果精选不彻底, 则发芽率很难达标。隔年种子由于在贮藏过程中受到高温、霉变、虫蛀等影响, 发芽率低、发芽势弱, 在干旱年份表现更为明显。

1.2.2 对策。每667 m2基本苗在10万以下的田块要考虑重播。在小麦3 叶期, 对全田出苗较好, 只有少数地方缺苗、少苗的麦田, 可采取在同一块田内“移密补稀”的方法带土移栽, 移栽时做到上不压心、下不露白, 埋严盖实后浇水, 并适当补施肥料, 以利于缓苗。

1.3 整地质量差

1.3.1 症状。秸秆还田后未深耕, 秸秆粉碎质量不好, 土壤翘空不实等均会导致小麦出苗后根系生长不良, 麦苗难以很好地吸收土壤中的养分, 最终导致缺苗断垄现象严重。土壤明暗坷垃过多, 也会使麦苗出土受阻, 形成立针苗。

1.3.2 对策。精细整地, 提高整地质量。早茬地要及时灭茬、施肥, 随耕随耙, 多蓄秋雨, 增加底墒。近年来, 麦田旋耕面积逐年扩大, 连年旋耕使耕层仅有10 cm左右。因此, 秸秆还田麦田必须进行深耕, 旋耕田块必须耙实, 连续旋耕2~3 a的麦田必须深耕1 次, 实行机耕机耙, 提高整地质量。在小麦齐苗后及时查苗, 对严重缺苗断垄的麦田, 要抢在出苗初期用同一品种的种子进行补种。

1.4 播种深浅不一致

1.4.1 症状。农业生产中多采用旋耕机整地, 旋而不耙, 造成土壤虚而不实, 加之土壤墒情差, 农民有意识加大播种深度。由于播种过深、出苗慢, 因而造成地中茎过长, 消耗种子养分过多, 幼苗生长缓慢, 叶片细长, 根系生长不良, 麦苗黄弱。播种浅、覆土薄的种子虽然出苗快, 但在太阳暴晒下失墒快, 同样影响出苗。

1.4.2 对策。对于播种过深引起的出苗不良, 可扒掉部分覆土, 帮助麦苗出土, 或进行表土清理, 以促进麦苗生长, 再结合灌水和中耕改善土壤通气状况, 促进侧根发育。对播种过浅引起的缺苗, 可及时移栽或补种。

1.5 药害

1.5.1 症状。种子吸水变软不发芽, 或发芽后扭曲、顶土慢、苗黄, 多数是因拌种药剂引发的药害。常见引发药害的原因有:用药品种不对路, 如使用氧化乐果、除草剂拌种;拌种药量过大, 如过量使用三唑类杀菌剂会影响小麦种子发芽率;拌种后堆闷时间过长, 没有及时拌种或晾干。

1.5.2 对策。对因施药不当引起的伤苗应浇水补救, 并及时松土。

2 小麦冷害、冻害特征及预防措施

豫东地区的小麦冷害和冻害有3种类型, 即越冬冻害、早春冻害和低温冷害。

2.1 小麦越冬期间

即12月下旬至翌年2月中旬, 持续低温 (多次出现强寒流) 或越冬期间因天气反常造成冻融交替而形成的小麦冻害。冬季长寒型是由于长期受严寒天气的影响而导致小麦地上部严重枯萎甚至成片死苗;交替冻融型是进入越冬期的麦苗因气温回升而恢复生长, 抗寒力下降, 又遇到强降温成的冻害。

越冬冻害一般以冻死部分叶片为主要特征, 初期部分或全部叶片呈水渍状, 而后逐渐干枯死亡。叶片死亡面积的大小因冻害程度而定, 冻害越重叶片干枯面积越大。另外, 整地质量差的麦田, 特别是旋耕未镇压的麦田及沙土地麦田, 年年都有越冬期冻死苗现象。墒情差的情况下, 也可形成严重冻害, 即主茎和大分蘖冻死, 心叶干枯。

2.2 早春冻害 (倒春寒)

早春冻害是指小麦在立春后进入起身拔节阶段, 却因寒潮到来地表温度降到0 ℃以下而发生的霜冻危害。因为此时天气已经逐渐转暖, 又突然来寒潮, 故称为倒春寒。在3—4 月份, 河南省小麦完成春化阶段发育, 其抗寒力就会降低, 拔节后会完全失去抵御0 ℃以下低温的能力。此时若有寒潮来临, 夜间地表层温度骤降至0 ℃以下, 便会发生早春冻害。发生早春冻害的麦田, 叶片似开水浸泡过, 经太阳光照射后麦苗便逐渐干枯, 茎秆、幼穗皱缩死亡, 抽穗后出现残穗、空穗 (只有穗轴) 、哑巴穗、无子粒穗 (穗完好但不能结实) 。幼穗受冻死亡的顺序依次为:主茎→大蘖→小蘖。

2.3 低温冷害

小麦进入孕穗阶段后, 因遭受0 ℃以上低温发生的危害称为低温冷害。

2.3.1 原因。小麦拔节后至孕穗挑旗阶段处于含水量较多、组织幼嫩时期, 其抵抗低温的能力大大减弱, 此时若最低气温低于5~6 ℃就会受害。

2.3.2 特点。茎叶部分不受害, 受害部分是穗的全部或部分小穗, 表现为延迟抽穗或抽出空颖白穗, 或麦穗中部分小穗空瘪, 仅有部分结实, 严重影响产量。

2.4 冻害预防措施

2.4.1 选择优良品种。选择半冬性、抗寒性强的品种, 如周麦28、众麦1号等。

2.4.2 适当晚播, 合理密植, 培育壮苗。在适播期内适当晚播, 根据品种特性、土壤条件等确定播量, 加强苗期管理, 培育壮苗。

2.4.3 及时追施氮素化肥, 促进小分蘖迅速生长。对于主茎和大分蘖已经死亡的麦田, 要分2 次追肥。第1 次在田间解冻后进行, 每667 m²沟施尿素10 kg, 并适时小水喷灌;第2 次在小麦拔节期进行, 每667 m2追施尿素10 kg。

2.4.4 浇水御寒。注意天气预报信息, 在倒春寒到来之前浇水御寒。对生长过旺的麦田, 为提高植株抗寒性, 可每667 m2用15%多效唑40~50 g兑水30 kg叶面喷雾。

上一篇:绿色移动通信技术综述下一篇:合谋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