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指标

2024-08-14

质量指标(精选12篇)

质量指标 篇1

物流指完整供应链中, 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1]。物流活动, 是在物流过程中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与信息处理[1]。我国现代物流发展时间短, 迄今为止没有形成完善实用的物流指标体系, 对于商贸物流业发展的指标体系, 则极少有学者加以研究。

1 什么是商贸物流

目前, 我国物流业突破了传统物流产业的技术边界、业务边界、组织边界和市场边界, 处在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时期, 各种联系错综复杂。商贸物流是现代物流的一种, 是在商业贸易活动中产生的物流配送过程, 是指与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等商贸服务业及进出口贸易相关的物流服务活动[2]。直观地说, 它是介于生产物流和消费物流之间, 即贸易流通中的物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电子商务在全球商业贸易活动中广泛运用, 使得现代物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商贸物流与电子商务曾经被认为是关联度不高的两个领域, 但在目前物流和网络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两者之间的关联性越来越强。电子商务与商贸物流业两者集成后, 通过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提供多种服务, 减少产业间进入壁垒, 以提高商务交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最终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互补性融合。下图是电子商务促进商贸物流发展图:

2 建立衡量指标是商贸物流迅速发展的迫切要求

随着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地位凸显, 市场对物流产品数量或物流服务的整体需求到达了一定程度, 商贸物流企业出于对节约物流成本、信息高速传递、获得更多企业利润的需要, 将主动实现与电子商务融合, 而商贸物流的信息化正在极大程度上推动商贸的发展, 形成对商贸物流业的更大需求。未来商贸物流业的业态, 将由电子商务主导下的现代商贸物流来取代传统意义上的商贸物流, 虚拟商铺和传统实体商铺融为一体, 通过实现商贸物流业与电子商务的融合发展来有效推动商贸物流业转型升级, 形成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格局, 从而使“坐商”变成“行商”。

发展商贸物流业, 对促进商贸服务业转型升级, 提升流通产业竞争力,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探索商贸物流业发展的衡量指标体系, 有利于观测和分析其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寻求发展对策, 从而促进商贸物流业全面繁荣发展。

3 商贸物流发展衡量指标的选取

物流本身是质和量的全方面统一体, 根据统计学原理, 商贸物流发展的衡量指标, 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两大类。

3.1 数量指标

数量指标, 专门反映商贸物流总体的单位数目和标志总量。世界性历史趋势的指标演变规律告诉人们:刻画事物范围 (整体/部分) 不同、指标计量形式 (实物型/价值型) 不同等因素, 均可作为指标分类的标准;无论对于物流整体还是单个要素, 输入—处理—输出过程的不同阶段划分 (供给/需求/实现) , 也可以作为指标的分类标准。选取的物流数量指标, 首先应具备宏观性, 一般应从全社会经济活动的角度进行统计;其次应为原始统计指标, 即在既有统计指标体系中存在的指标。

可见, 全社会物流需求是其输入的驱动力, 商贸物流及其要素的运作能力是处理过程的支撑体, 而且构成了供给能力, 而输出则在需求与供给的交集下实现。

(1) 产业基础类指标。包括近年公路、水路、地方铁路等完成固定资产的投资额及其比率, 公路、水路和铁路的总里程, 公路网密度、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农村公路等基本情况等。

(2) 规模类指标。包括近年商贸物流总额及其增长率, 以及商贸物流结构规模指标, 如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以及进出口贸易等分别的物流总额及其增长率等。这些指标揭示商贸物流业发展的趋势及结构。

(3) 企业发展类指标。包括物流基地建设情况, 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以及进出口贸易企业情况, 以及商贸物流的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等。

(4) 经济贡献类指标。包括近年商贸物流业增加值、增加率以及其与地区GDP、服务业等增长率的对比, 还有商贸物流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及其变化、占地区服务业的比重及其变化和商贸物流结构中增加值的变化情况。

3.2 质量指标

商贸物流的运行质量, 应当建立在商贸物流质量的基础上, 专门反映总体一般水平和各种数量对比关系。物流质量, 指以下五个方面内涵:

(1) 物流服务质量, 服务质量是整个物流的目标, 因用户要求的不同而不同;

(2) 物流工作质量, 具体表现和反映在物流各环节、各工种、各岗位具体工作中;

(3) 物流工程质量, 指在对质量指标进一步分类时, 是建立在宏观物流整体和要素的基础上, 具体刻画整体和要素的各方面质量;

(4) 商品质量保证, 物流的对象有合乎要求的等级、尺寸、规格、性质、外观等, 物流过程在于转移和保护这些质量, 以实现对用户的质量保证;

(5) 商品的质量改善, 指通过流通加工、运输包装等手段。使商品的质量可以得到改善与提高。

与此相适应, 选取商贸物流运行质量的指标, 应当主要从物流费用方面来考虑, 具体可以包括:

(1) 商贸物流总费用和变化率;

(2) 商贸物流总费用的构成, 包括运输费用、管理费用、保管费用等, 通过对比费用总额及其变化率, 来观测运行质量变化的原因;

(3) 商贸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的变化, 若是下降表明运行质量提高, 反之则表明运行质量降低。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J].交通建设与管理, 2007 (10) .

[2]李红启, 刘凯, 李电生.宏观物流指标体系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05, 4 (3) .

[3]毛爱英, 高鹏翔.电子商务下供应链物流协同的研究[J].物流技术, 2007 (02) .

质量指标 篇2

通常描述苗木质量所采用的指标有两大类,一是对苗木的形态或物理测量,另一是对苗木生理或内在质量的测量。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对苗木质量的研究已从单一形态品质指标逐渐过渡到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相互结合的领域,并延伸到分子水平。苗木质量评价也从育苗过程延伸至包括起苗、贮藏、运输、栽植、直到栽植后早期生长的整个过程中。由于苗木生理质量的测量结果不直观、有些方法的结果不稳定、有些方法是破坏性的、而且需要专门的仪器设备和技术,因此只适合于研究用,不适合于生产应用。因此,通过研究找到各种生理指标与形态指标的相关关系,确定出各树种和各苗龄型在各个地区最能代表苗木质量的主要和辅助形态指标、以及便于测量和应用的生理指标,应用于生产实际,是苗木质量评价研究的重要任务。形态指标

苗木质量形态指标主要有地径、苗高、高径比、根系指标、重量指标、茎根比、顶芽状况,以及综合的质量指数等。形态指标在生产上简便易行、用肉眼可观测、用简单仪器可以测定、便于直观控制,而且各形态指标都与苗木生理生化状况、生物物理状况、活力状况及其他状况等有相关关系,如苗茎有一定的粗度可使苗木直立挺拔、有适当的根量保证向苗木提供水分和养分等。因此,形态指标始终是研究和生产上都特别关注的苗木质量指标。(1)地径、苗高、高径比(2)根系状况

(3)苗木重量与茎根比(4)质量指数(5)顶芽

苗木质量生理指标主要有苗木水分状况、矿质营养状况、碳水化合物含量、生长调节物质状况、细胞浸出液电导率、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有丝分裂指数、打破芽休眠的日期、胁迫诱导挥发性物质等。(1)苗木水分状况(2)苗木矿质营养状况(3)苗木碳水化合物含量

(4)苗木体内的生长调节物质(5)导电能力(6)根系活力

(7)叶绿素萤光及叶绿素含量(8)有丝分裂指数(9)打破芽休眠的日期(10)胁迫诱导挥发性物质 生物物理指标

苗木质量生物物理指标主要有电阻抗、热量差、苗木体表温度等。(1)电阻抗(2)热差分析(3)苗木体表温度 活力指标

苗木质量活力指标根生长潜力、苗木耐寒性、OSU活力指数等。(1)根生长势

(2)苗木耐寒性测定(3)OSU苗木活力

5.10.2.6 不同苗木质量指标之间的关系(1)各种苗木形态指标之间的关系

(2)苗木形态指标与根生长和新梢生长的关系(3)苗木形态与苗木生理的关系

三农八大珍品:日本红叶乔木紫薇(1号)美国红火箭紫薇 金叶水杉 红叶樱花 日本红枫三季红 速生红丹桂 红叶赤果 红宝石海棠

紫薇系列:红火球紫薇 速生紫薇 美国红叶乔木紫薇(2号)玫瑰红紫薇

红枫系列:日本红枫红舞妓 石榴红羽毛枫 日本红枫橙之梦 日本红枫蝴蝶枫,欧罗红枫 中国红枫 美国改良红枫(秋火焰)美国改良红枫(十月光辉)美国改良红枫(夕阳红枫)红国王挪威槭 花叶挪威槭 花叶复叶槭 粉叶复叶槭 金叶复叶槭

桂花系列:状元红桂 日香桂 八月金桂 丹桂 月月红桂 速生银桂 喜得贵籽 金球桂 天香台阁 金满堂桂 中华龙桂 佛顶珠桂

海棠系列:王族海棠 印第安魔力海棠 垂丝海棠 亚当海棠绚丽海棠 东红海棠 道格海棠 西府海棠 木瓜海棠 贴梗海棠

樱花系列:染井吉野樱 飞寒樱(速生樱花)日本早樱 关山樱

茶花系列:四季金花茶 凹脉金花茶 十八学士茶花 克瑞墨大牡丹茶花 贝拉大玫瑰茶花 午夜魔幻茶花 香太阳茶花 烈香茶花 女皇二号茶花(宽彩带)迷茫的春天茶花 伊丽莎白织女茶花 红叶贝拉茶花 童子面茶花 黑魔法茶花 皇冠茶花 花宝珠茶花 红露珍茶花 红叶茶花

彩柳系列:黄金香柳 红叶柳 金丝柳 美国变色龙柳 9901柳 美国竹柳

彩化小乔木或大乔木系列:红叶臭椿 欧洲金叶杨 四季红杨 金叶银杏 红叶寿星桃 金边马褂木 紫叶合欢 金叶白蜡 金叶刺槐 金叶国槐 金叶栾 北美红栎

彩化小灌木或小乔木系列:红叶赤果 红色五彩金银花 金宝石 南方红豆杉 珍品罗汉松 雀舌罗汉松 红叶美人梅 素心蜡梅 黄金花柏 蓝色花柏 加拿大红叶紫荆 欧洲花叶木槿 紫叶锦带 金叶锦带 红叶南天竹 花叶夹竹桃 金叶红瑞木 金叶黄栌 美国紫叶红栌 玛瑙石榴 牡丹花石榴 三色金丝桃 紫叶风箱果。

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指标的现状探析 篇3

【关键词】 临床检验;指标质量控制;现状;对策

临床治疗除了有赖于检验数据的真实客观外,检验质量控制指标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质量指标可以识别、纠正和持续监测临床实验室服务中的问题,其也用于临床检验关键过程一致性的提高和标准化。目的是改善医疗机构中临床实验室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的利用率。现代生物的迅猛发展为免疫学快速检验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免疫功能不但能检验包括免疫球蛋白G、M等,感染性疾病的免疫学还能检查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抗链球菌激酶(ASK)等,此外还有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 甲胺苯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实验(TRUSR)等。这些指标的评价都有赖于指标数据的规范、客观。我院结合我院实际研究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指标的现状,并针对影响检验指标质量的各种因素采取对应综合措施,下面就此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指标现状

1.1.1 观念重视程度不够 对于实验前的质控、质量管理、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指标等等,在现阶段医院以临床和医技类科室为重点,在观念上没有足够的重视。

1.1.2 标本人体因素 由于患者各自的身体差异,有的患者基础性疾病的不同,这都影响着检验结果。

1.1.3 采血操作因素 临床检验分析前,采血时间、姿势、溶血、部位等因素对于标本的准确性很重要。

1.1.4 操作差异失误 某些人为的因素导致错误的实验室试验或错误的标识标本,包括可能由血型不符导致的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标本。研究证明患者或标本标识错误是引起ABO血型不符所致的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主要原因。

1.1.5 标本运输环节 标本量是否充足也是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指标的一个重要环节,我院在实践中发现,其量化的标准能够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1.1.6 分析标准不一 数据结果出来后,是否与标准值不符,标准值本身的界定是个很大的问题,目前各医院依据的分析标准来源不一,有的已经过时,某些数值的上下限界定也未统一。

1.1.7 危急值报告 危急值报告是临床实验室中的重要活动,一旦延迟报告就可能严重威胁患者安全的检验结果,我院实际中有部分危急值延迟现象发生。

1.2 质量指标控制

1.2.1 观念上的改进 协调各科室间的统一配合,在思想观念上统一认识。以临床医生对于实验室服务的满意度为标准判定整个质控环节的实施效果。纠正实验室报告,采取预防措施来减少不正确报告的发放。

1.2.2 标本采验改进 采血完成后,应尽量减少运输和贮存时间,尽快处理,尽快检验。标本存放时间过长易使该物质本身分解,发生多种生化反应。

1.2.3 措施上的改进 采用临床实验中先进、实用性、灵敏度较高的检测方法,如受外界因素干扰少,重现性好、快速,稳定的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ECLIA)。指标标准上采取统一,各数据如靶值±固定的浓度限值,±固定百分数依据最新的检验标准。区别性的制定各疾病种类的报告周转时间(TAT),对于危急值报告采取紧急的检验结果,快速及时地向临床医生提供并评估。

2 结果

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指标受重视程度、人体因素 、操作差异、标本运输、分析标准多种因素影响,通过针对影响检验指标因素的有效控制,极大的提高了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指标。

3 讨论

临床检验质量指标应该评估实验室检测全过程中任何阶段。美国医学研究院(IOM)中对质量指标的要求是具有安全性、及时性、有效性、公正性、效率性。因此我们需要一种系统的、透明的和连贯的方法来收集和分析质量指标数据,并针对影响检验指标质量的各种因素采取对应措施。

我院针对检验质量控制指标的现状分析得出,其质控指标受重视程度、人体因素 、操作差异、标本运输、分析标准多种因素影响。标本的好坏与否决定于从生物学、采血方式、标本运输、贮存等多种非疾病因素的影响,也和指标标准的统一、标本采集等主观因素相关。

我院建立一套具有科学性,并能用标准化数据完成的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指标。对检验质量指标而言,标准化的术语、测量规范、采集数据的方法、填补质量差距的证据都是需要的。我们在实践中还发现,标本容器、标本错误可能对试验结果报告产生副作用,延误患者的诊断和质量,影响患者的满意度。监测标本的可接受性会提供质量改进(QI)的机会,也是临床医生对于检验的一种反馈。危急值报告因其能影响临床决定、患者安全和手术效率,一旦延迟报告就可能严重威胁患者安全的检验结果。需要快速及时地被临床医生评估,有时可能导致医生治疗方案的改变。对于报告周转时间(TAT),某些急性病证如急性心肌梗死的心脏肌钙蛋白報告速度可能会决定整个病程的发展。在完善质控方法上,还应该完善各项制度按规范化、系统化要求严格控制好各环节,保证高质量的标本,为提高质量提供前提条件。

综上,细致、全面、标准、规范的检验质量指标控制对策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标本影响,有效控制影响因素,提高临床检验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刘波;以系统观点论基因诊断在临床检验中的作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05:48—49

[2]程玉萍,免疫学快速检验技术的应用与进展[J].《当代医学》2009,(15)卷21期,17-18

质量指标 篇4

美国潘顿于1928年提出9项医疗质量考核指标,美国Megibony于1962年将潘顿9项增加到20项,日本三藤宽氏提出13项医疗评价指标,中国郭子恒提出15项指标,1989年卫生部《综合医院分级管理标准》中对终末质量提出了23项指标,2005年卫生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中提出了46项指标,卫生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版)》提出了47项指标,中国医院协会提出79项指标建议,国际医疗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IQIP)提出了285项指标。美国卫生政策研究所(AHCPR)1999年发布的医疗质量评价计算机系统(CONQUEST)提出了1197个质量考核指标[1,2,3]。2008年在借鉴国际经验、并参考中国国情的基础上,中国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China Healthcare Quality Indicators System,以下简称CHQIS指标体系)提出44类医疗质量评价指标,包括730个单项指标和2610个复合指标,可通过计算机系统自动采集数据和自动分析获得[4]。

2 材料与方法

2.1 传统医疗质量评价指标

选择卫生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版)》提出的47项指标[5]。例如:三级综合医院评价指标及参考值。(1)法定传染病报告率100%。(2)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率100%。(3)药品和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手术、麻醉、特殊检查、特殊治疗履行患者告知率100%。(4)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比例1 0 0%。(5)入出院诊断符合率≥9 5%。(6)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95%。(7)临床主要诊断、病理诊断符合率≥60%。(8)CT检查阳性率≥70%。(9)MRI检查阳性率≥70%。(10)大型X线机检查阳性率≥70%。(11)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80%。(12)治愈好转率≥90%。(13)清洁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97%。(14)清洁手术切口感染率≤1.5%。

2.2 CHQIS指标体系

选择住院死亡相关、非计划重返相关、不良事件相关三大类11个1级指标和33个2级指标,以样本中的最理想情况为基准[6]。

11个1级指标为:(1)住院死亡率;(2)手术死亡率;(3)DRGs组死亡率;(4)关键病种死亡率;(5)抢救失败率;(6)非计划重返手术室率;(7)非计划重返重症监护室率;(8)不良事件发生率;(9)医院感染率;(10)手术部位感染率;(11)压疮发生率。

33个2级指标:例如住院死亡相关。(1)住院死亡率:(1)新生儿住院死亡率;(2)根据出生体重四级分类新生儿住院死亡率;(3)根据出生体重四级分类直接入院新生儿住院死亡率;(4)根据出生体重四级分类转入院新生儿住院死亡率。(2)手术死亡率:(1)DRGs组手术死亡率;(2)关键手术死亡率;(3)围手术期总死亡率;(4)关键手术“围手术期死亡率”;(5)高死亡风险DRGs组手术死亡率;(6)低死亡风险DRGs组手术死亡率;(7)重返手术室总死亡率;(8)于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内重返手术室死亡率。

2.3 医疗质量评价指标的比较方法

指标属性比较、评价手段比较、数据采集路径比较、指标导向比较、指标作用比较。

3 结果

传统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主要是:管理者导向,用主观的参考值比较,通过人工抽查采样数据,评价综合表现,发现显在的个人缺陷,问题明显,容易干预控制。CHQIS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主要是:病人导向,用客观的基准比较,通过计算机自动采集数据,评价直接结果,发现非故意潜在组织缺陷,问题不明显,干预控制比较困难。见表1。

CHQIS医疗质量评价指标区别传统指标的主要特征是:

3.1 选择指标的目标和用途不同

本项目重新认识医疗质量评价的意义,从传统的评优奖惩到聚焦改进工作,从注重数量管理到注重质量管理。例如:用“抢救失败率”代替“抢救成功率”,用“非计划再入院率和非计划重返手术室率”代替“床位周转率和平均住院日”,逐步转变质量评价的观念。

3.2 指标内涵不同

选择可定义、可测量、可比较的事件结果如死亡、重返、不良事件直接代表医疗结果的指标,为数字化医疗质量管理与评价创造了基础条件。

3.3 计算机实现

用计算机代替人工进行事件分析和干预效果测定,减少人为因素对指标结果的影响,提高信息的可视化程度。在CHQIS的基础上,可开发配套的质量管理与评价软件。该软件在常规的计算机环境下,利用医院病案首页等现有数据,即可实现计算机自动采集数据和自动分析生成《医疗质量监测分析报告》,便于用户使用。

3.4 可纵横比较

纵向自我比较,发现好转、恶化、系统失控的质量变化趋势;横向与他人比较,显示目标对象在同行中处于上游、中游、下游的位置,确认最好和最差的情况,客观建立医疗质量从不可接受到卓越的基准。

3.5 学习领先者

第一是要认识领先者,第二是要学习和研究领先者,第三是要超越领先者。实现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

3.6 可供医院用于内部管理

既可以对医院的医疗质量状况进行自查、比较,及时发现存在的医疗质量问题,以及与其他医疗质量卓越医院之间的差距,也可以对科室之间、个人之间的医疗质量进行分析、比较、评价,使得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落实到实处。

4 讨论

CHQIS采用基准比较(Benchmarking)的方法评价各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CHQIS筛选使用“住院死亡类指标”、“重返类指标”和“不良事件类指标”评价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这些指标均为国际公认的评价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这些指标已得到国内(北京、上海、广州、天津、西安等地)100多位医院管理专家的论证。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选择什么标准评价医疗质量?是沿用传统标准还是使用国际通用标准?这不仅直接关系到能否科学、客观、准确地评价医疗质量,而且直接关系到能否持续地改进医疗质量。因为,如果医疗机构不能准确地了解自身医疗质量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如果医疗机构不能将自身医疗质量的监测结果与其它医疗机构进行比较,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就是一句空话!

摘要:传统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主要是:管理者导向,用主观的参考值比较,通过人工抽查采样数据,评价综合表现,发现显在的个人缺陷,问题明显,容易干预控制。CHQIS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主要是:病人导向,用客观的基准比较,通过计算机自动采集数据,评价直接结果,发现非故意潜在组织缺陷,问题不明显,干预控制比较困难。

关键词:医疗质量,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M.I.Roemer and C.Montoya-Aguilar.Quality assessment and assurance in primary healthcare[M].Switzerland,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1998.

[2]Abby Ghobadian,et al.Service quality concepts model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y&Reliability Management,1994,11(9):43-66.

[3]马骏.实用医院质量管理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9-13.

[4]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中国医院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及应用研究结题报告[R].2008:34-35.

[5]卫生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版)[S].2008:11-13.

ICU质量与安全指标 篇5

一、基本制度

(一)严格遵守各种医疗规章制度和诊疗操作规程,进行正确诊断,合理检查和治疗。

(二)加强对进修、实习医务人员的管理,对无执业医师资格证医师的不予处方权,不单独安排值班,不准单独诊疗病人。

(三)进一步加强死亡病例讨论记录、疑难病例讨论记录、会诊记录和交接班记录。坚持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和医疗纠纷登记报告制度。

(四)加强各种知情同意书的签署制度:

1、入院病情告知书

2、手术同意书

3、麻醉同意书

4、输血同意书

5、“有创或特殊”检查或治疗同意书

6、“病情属危急重症或恶化”与家属或单位代表谈话记录书

(五)建立经治医师轮科制度:

1、新分配来院的医师在实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期间,每人必须到质控科、医务科轮科1个月;

2、住院医师晋升主治医师以前,到质控科轮科1个月。

(六)成立质控组。组长:段崇浩,组员:杨兴菊,焦念会,杨逢永,魏学军,刘海峰负责住院病历及相关文书的质控,严格按规定进行质控。

(七)建立出院病案科控讨论制度

每月10~20日左右由质控组长将上个月出院病历从病案室借回,进行科内质控和病案讨论,及时完善病历资料,及时把病历归还病案室。

(八)建立科室环节质量月报告制度

每月20日以前及时将上个月的科室质控统计月报表填好并交质控科。

(九)建立业务学习、研讨制度,每月两次疑难症讨论;每月1次治疗进展研讨会。

(十)每年选派1~2名医师外出学习、培训、进修,时间1~3个月。

二、建立医疗安全警示制度

根据诊疗过程中责任人实际造成的影响医疗安全的缺陷性质、程度,将医疗安全警示分为二级:

(一)一级医疗安全警示及警示人

1、由于责任人过失,造成医疗缺陷,经调解,给病人经济补偿未超过2000元人民币。

2、在诊疗过程中,有一定医疗缺陷,但无由此医疗缺陷引起的不良后果。

3、各种医疗操作不当或不成功,病人有投诉,但无由此医疗缺陷引起的不良后果。

4、三级医师未及时查房,连续两次以上,病人有投诉,但无由此医疗缺陷引起的不良后果。

5、上班时间脱岗。

6、其它医疗缺陷虽未引起不良后果,但有病人投诉的诊疗行为。一级医疗安全警示由科室(病室)负责人向被警示人发出与处理。

(二)二级医疗安全警示及警示人

1、由于责任人过失,造成医疗缺陷,经调解,给病人经济补偿超过2000元人民币。

2、未完成手术记录、麻醉记录、入院记录、抢救记录、首次病程记录、出院记录、死亡记录、各种知情同意书等重要医疗文书影响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的。二级医疗安全警示由医务科或护理部发出与处理。

三、奖惩

(一)奖励

1、每季度对岗位职责落实得好的人员和防范医疗事故有功的人员要及时给予表彰和奖励,并作好评先评优和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

2、在医院三基理论知识、技术操作和病历书写比赛中获得前10名者,给予适当奖励;对门诊病历和处方抽查中优胜者予以适当奖励。

(二)责任追究

1、因责任原因引起的医疗纠纷,医院承担全部经济损失的60%,责任科室承担20%,责任人承担20%,责任科室和个人承担部分均从奖金中扣除。

2、因技术原因引起的医疗纠纷,医院承担全部经济损失的80%,责任科室承担10%,责任人承担10%,责任科室和个人承担部分均从奖金中扣除。

3、属于医疗意外的医疗纠纷,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程序处理,根据具体情况,研究处理。

档案信息质量评价之指标体系构建 篇6

关键词:档案信息质量评价指标指标体系

档案信息资源是整个人类信息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信息社会,是否拥有并善于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已成为人类社会正常运行与顺利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我国拥有极为丰富的档案资源,据统计,在我国3995个各级各类档案馆中,仅国家综合档案馆就保存有1.3亿卷档案。面临如此浩瀚的资源。其保存质量状况如何,尚无法知晓。关于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但直接涉及档案质量评价的主要是传统档案价值鉴定理论,档案鉴定作为档案管理的重要环节,主要关注档案个体信息,但也未能突破个体范围而从馆藏整体或者用户角度全面评价档案信息。笔者试图从档案个体、档案集合(馆藏)、档案用户三维构建一套全方位的档案信息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希望通过层次分析法精确计算出各个指标的权重。为实际工作提供量化标准指导。

1、构建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1.1档案信息具有多维属性,需要多角度的评价指标,档案信息反映的是社会各项活动的记录,包罗万象,具有多方面性和社会性的特点:档案信息的最终确定需要经过收集、鉴定、保管、利用等流程,具有操作复杂,质量确定较难的特点;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服务普及难度大、效果不明显,具有复杂性、隐含性、模糊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对档案信息的评价不可能只单方面而必须从全方位、多角度进行,以形成相辅相成的指标组即系统、全面、科学的指标体系。

1.2可供利用的档案质量并不明朗,需要全方位的评价指标。陈永生教授认为“档案利用的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就是要知道有多少档案和有哪些档案可供利用”,不过需要补充的是“量”的确定并不能保证利用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用户需求的满足,只有全方位了解和评价档案的“质”,才能较为全面掌握可供利用的档案情况,使档案工作者清晰地知晓档案信息的生存状态、区分优劣,使档案用户明明白白“消费”、轻轻松松利用档案信息。

1.3传统档案信息评价(鉴定)未能从馆藏和用户角度考虑。曾有资料统计表明档案已供利用的情况是“档案利用与99%以上的人不相关,与90%以上的档案不相关”,造成如此结果的原因在于传统档案鉴定工作以“客观价值”为主要标准,没有充分考虑馆藏质量和用户需求。另外,目前我国对档案信息质量评价研究的较少,直接涉及档案信息相关评价指标、构建相关指标体系的研究则更少,已有的也只有极少量的关于档案利用、网络档案信息及数字档案馆等方面的质量评价研究。

2、档案信息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评价档案信息质量,基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指标。本文沿着档案形成到进馆保存再被利用的时间主线,从形成时的“个体”,到进馆之后的“集合”馆藏,最后用户的利用“效用”三个角度来构建档案信息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2.1档案信息个体质量指标。客观性,档案反映的事实总是某个客观事物的某一方面的属性。它要求按事物本来面目去考察,与一切个人感情、偏见或意见无关,不带有自己的偏好和利益。有些学者也提到真实性、可靠性等,笔者认为真实性、可靠性必须通过客观性来保证,客观是真实、可靠的本质和内核,具体反应在三个方面:一是档案信息应当与其所要表达的客观事实保持一致或吻合:二是具有相似背景的不同用户分别采用同一方法对同一事件加以分析。应能得出相同的结果:三是档案信息应减少档案工作人员的偏差,不应有预定结果的偏向。例如,在纸质档案数字化的过程中,档案信息的客观与否就通过反映的真实即数字化后的档案内容是否与原事实保持一致、能否仍然可证实以及在数字化的过程中有否因为人员的偏差而出现错误来判断。

正确性,相对客观性而言,正确是指符合事实、道理或某种公认的标准。事实上,档案信息的形成、利用等过程中完全不具有个人的主观性是不可能的,即在一定程度上档案信息具有较大的主观性,但这种主观性的引入必须与事实、公认的道理和标准相一致、相符合,这种主观性在档案信息质量中就表现为正确性。

权威性,一指档案信息来源的权威,档案信息形成者的权威越高,则档案信息权威性越大:二指档案进馆后对档案信息的处理方式和处理手段是可靠的,如在进行档案信息检索时所用到的方法或公式应该使用户觉得是有道理的:三指提供档案信息来源的公信力,提供档案信息的部门公信力越高,则档案信息权威性越大。

背景性解释,指与档案信息密切相关的背景性信息,有助于了解和表达档案信息,其本身也是档案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电子文件而言,为了使电子文件能够长久保存,诸如扫描方式、各种处理和保管格式、所处的软硬件平台等背景性解释在某种程度上说决定电子文件信息质量。

2.2档案信息集合质量指标。全方位研究档案信息的质量,除了保证个体档案的质量外,集合质量也是确保档案信息质量必不可少的部分。因为个体质量高只是为集合质量提供了充分条件,我们不能确定一份份个体质量高的档案信息堆积在一起就形成了档案信息资源的“金山”,相反,如果缺少了集合质量,档案信息不能优势互补、发挥整体效应,很多档案就只能成为“信息垃圾”或“鸡肋”。

丰富性,指档案信息应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多收集与主题范围、时间范围、地区范围、重要人物范围等相关的档案,提高可用的资源数量,实现档案类型和特色的多样性。

优化性,指以最低限度的消耗,保存所需利用的最大限度的档案信息资源,对没有利用价值或对利用者无用的档案信息给予清除,提高管理效率。

相关性,指档案与档案之间各信息元素的关联程度,馆藏质量高的档案信息应该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这样目的明确的用户能快速知晓自身所需的信息与馆藏的匹配程度,而毫无关联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将使用户不知所云,无法使用。

完整性,是指作为信息集合,必须具有一定的结构,这样才能完整地表述事实、描述事物。具体而言,某单位、行业、地区、国家的档案馆(室)收藏的档案应该反映所代表的单位、行业、地区和国家的全貌。例如,单位的档案室,无论从时间、责任者、档号等哪一方面检索,档案信息都应具有连续性,如果缺少了某年某个档号的档案,所反映的档案信息结构就是不完整的,不能完整地记录机构的历史。

2.3档案信息效用质量指标。怎样的档案信息对用户而言是最好的?当然是在合适的时间对用户是有用的,在数量上是适当的用户容易查找利用的,在内容上是独特的最好与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匹配一致。

有用性,指档案信息与用户期望的信息内容的差距。具体来说,主要包括能满足不同用户的相类似的档案信息需求:能满足不同用户不同需求层次、需求层面、需求方向的档案信息需求;能满足不同职业用户的档案信息需求:能满足不同用户档案信息的使用、能满足社会和国家的各种档案信息需求等。

实时性,指档案信息有一定的时间限制,超出这一时间限制的档案信息可能会失去价值。档案信息的实时性可以用过去的时间长度来度量,档案信息能够发挥效用的有效时间越长,则实时性越好。

适量性,指档案信息量应该尽可能适当,不管是何类型的档案用户,其需要的档案信息量都不是无限的。档案信息量不足,会使用户得不到所需的详细信息,无法满足用户的档案信息需求:档案信息量过量,会浪费各种管理资源,增加用户利用的难度。

独特性,指档案信息是否有自己的特色,是否存在别人在别处无法获得的档案信息。具体说来,主要是指反映历史上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要机构内容的档案:年代特别久远的档案;名人档案、文革档案、特别稀少的珍贵档案:涉及重大秘密的档案等。

浅析审计质量的替代指标 篇7

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复杂的资本市场环境, 资本市场如果想在复杂的环境下健康稳步的发展肯定离不开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近年来频繁发生的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件和审计失败的案例使得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信誉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健全注册会计师行业以提高审计质量是目前审计界亟需解决的问题。审计质量一直是审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低劣的审计质量不仅会降低财务报表使用者对于报表的信任的程度, 同时也会误导投资者依据有问题的财务报表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 以此造成损失。更有甚者可能会引起整个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的下降, 严重的可能会危及国家的经济安全。审计质量是整个审计工作的核心, 同时也是审计工作者执行审计工作的终极目标。纵观学者们对审计质量的研究, 得出审计质量不是一个可以量化的指标, 如何对审计质量进行科学的评价一直都是研究的热点。通过对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 我们发现目前对于审计质量替代指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审计意见类型、审计收费、盈余管理程度、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和审计任期。但是到底哪一个指标能够更好地衡量审计质量的高低还没有一个定论。本文主要是对这几个替代指标分别进行分析, 在市场经济变化和会计师事务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 审计质量替代指标的有效性是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二、文献综述

第一位研究审计质量的是美国学者D e A ngelo (1981) , D e A ngelo对审计质量的定义是注册会计师发现并报告出被审计的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弊的概率。注册会计师发现被审计的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弊主要取决于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而审计人员把财务报表的重大错弊报告出来则取决于其独立性。同时D e A ngelo认为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也可以用来衡量审计质量的高低, 事务所的规模越大则审计质量就越高。事务所的规模大说明事务所有能力花时间与精力在被审计对象上, 同时事务所规模大也说明了事务所会注重审计人员素质的培养, 愿意招聘专业素养高的审计人员, 每年还会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C live S.Lennox (1999) 认为规模大的事务所的资本实力相对比较雄厚, 现金流量也比较充裕。当发生审计失败成为被诉讼对象时, 可以担负赔偿的损失。刘运国 (2006) 发现审计意见的类型与四大事务所并不在统计水平上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M agee and T seng (1990) 认为审计收费与审计质量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正相关, 而是呈现出一种倒U型的关系。B ecker et al. (1998) 发现经“八大”审计过的公司的操纵性应计利润显著低于经“非八大”审计的公司的。马倩 (2003) 指出, 在特殊普通合伙制的组织形式下, 合伙人不需要再为其他合伙人的错误或者是舞弊行为负无限连带责任, 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合伙人的后顾之忧。同时, 每个审计师要为自己的执业行为承担无限责任, 他们就必须要谨慎执业, 这样就提高了审计质量。陈信元 (2006) 认为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之间呈现一种倒U型的关系, 当审计任期小于一定年份时, 审计任期增加会对审计质量产生积极影响。

三、已有结论的进一步分析

在上面的研究中, 如果只看其中的一篇或者几篇会发现在他们的结论在逻辑上都是说得通的, 但是都没有提及到把审计质量的替代指标进行比较, 从而得出哪种指标更加有效的结论。本文通过对审计质量替代指标的参考文献的解读, 分别分析不同替代指标的有效性, 最后给出作者的理解。

用事务所的规模来替代审计质量是很多学者所认同的。事务所的规模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事务所有足够的金钱和人力。有实力的注册会计师为了自身的职业发展会选择规模大的事务所, 同时规模大的事务所更加愿意招聘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注册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的水平比较高, 与此同时规模大的事务所的从业人员比较多, 在审计业务上投入较多, 当然更加容易发现被审计单位的舞弊或者错报。

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 最终发表审计意见。审计意见的类型主要分为五种:标准无保留、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保留、否定和无法表示。我们通常把后面四种称为非标准审计意见。如果注册会计师发表了非标准审计意见类型一定是被审计单位存在舞弊或者是错报, 同时舞弊和错报被注册会计师识别出来了。因此非标准审计意见类型越多, 就意味着审计质量越高。当然如果审计人员发表标准无保留意见并不是说被审计单位一定就不存在舞弊或者错报, 也有可能是注册会计师执行了审计工作后没有发现问题, 从而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审计人员识别出了舞弊或者错报, 但是迫于被审计单位的施压, 审计人员没有把问题报出来, 直接发表了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这说明审计人员的独立性相对较差, 审计质量也是低下的。总的来说, 会计师事务所发表的非标审计意见的单位数量占所有被审计单位的数量的比例越高, 事务所的审计质量就越高。但是近年来, 由于监管越来越规范, 事务所在不断的发展, 注册会计师在执业时更加谨慎, 以前出现的审计意见购买行为也在进一步减少。由此看来, 审计意见类型已经渐渐地不再适合替代审计质量。

正常的市场交易中, 质量好的产品相应的价格会较高, 但是价格高的不一定都是质量好的。和市场交易一样。审计质量高, 收费相应地也会更高。但是这不等同于审计费用越高, 审计质量肯定也越高。审计收费高还会出现另外一个问题, 有的被审计单位被审查出存在问题时, 会通过逼迫或者高价购买审计意见。已有学者研究出来审计收费和审计质量是存在倒U型的关系的, 当审计收费出现异常时, 通常要考虑导致审计收费异常的原因, 有没有出现审计意见购买行为。审计收费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不能在统计上和审计质量呈现某种关系, 因此不能笼统的用审计收费来替代审计质量。

盈余管理反应的是财务人员对于会计政策选择导致的一种经济后果的具体表现。基于经济理性人的假设, 管理人员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审计人员通过2提0供16被审年计第单5位期的盈下余旬管刊理评价报告, 一方面提高了会计信时息的可代靠 (性总, 另第一6方25面也期让) 管理人员有所束缚。被审计单位的可T操i纵m应e计利润越低, 说明管理人员在财务上作假的可能性越低, 这就得出审计人员的审计质量也就越高。

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分为独资、普通合伙制、有限责任公司制和特殊普通合伙制。近年来, 各大型的会计师事务所纷纷实现了向特殊普通合伙转制。在特殊普通合伙制下, 合伙人之间没有连带责任, 每个合伙人只对自己在执业中的重大过失或舞弊行为承担无限责任。审计人员的独立性有所加强, 同时审计人员为了自身的利益, 在执业过程中会更加谨慎, 审计人员的审计质量有所提升。这也说明了这种组织形式更加适合市场的发展, 同时为审计质量也提供了保证。

目前对于审计任期有硬性的规定, 必须实行5年一轮换以保证被审计单位和事务所之间不会因为交情而影响审计质量。但是在现实生活中, 一些实际的操作会让这一硬性的规定形同虚设。比如说一家事务所为一家公司连续五年提供审计。如果五年期满后想要继续保持这家客户, 只需要在审计期间快结束时把名字做一些小的表动就可以重新登记继续提供审计服务了。国内许多大型事务所并购改名大多也是考虑到了这个因素。

根据上面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一些指标在特定的时间或者是资本市场中具有一定的替代价值。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一些内在的因素在渐渐地发生变化, 一些以前适合的指标变得不再适合,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替代指标。基于以上的讨论, 我们发现盈余管理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来反映审计质量的高低。审计质量高说明事务所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事务所的规模是一种实力的象征, 也可以为审计质量提供一些参考价值。审计意见类型这个指标具有一定的时间价值性, 目前对于审计质量的替代上, 有效性不大。审计收费与审计质量的关系不能简单地理解成某种统计关系, 因为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众多, 会受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不具有参考价值。事务所的组织形式是事务所本身的一种转变, 它反应的是责任的归结问题, 而且事务所的转制有些是在政策的影响下完成的。它可以看作是一个辅助的参考量。审计任期中金存在一融系列的人为操纵和私人情感, 不是一个客观的N变O量.。5,

摘要:对于审计质量替代指标的研究一直都是理论界关注的一个热门问题。本文首先对目前研究中提及到的替代指标进行相关的文献综述, 接着对各个指标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随着时间的变化和资本市场的发展, 一些指标在实务中可能渐渐没有了替代价值, 同时也会出现新的替代指标。最后给出了作者对于审计质量替代指标的理解。

关键词:审计质量,替代指标,有效性

参考文献

[1]De Angelo, L.E.1981.Auditor Size and Audit Quality.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3 (3) :183~199.

[2]武晓玲, 王海东, 周水龙.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5, 27 (3) :121-123.

[3]刘峰, 周福源.国际四大意味着高审计质量吗——基于会计稳健性角度的检验[J].会计研究, 2007 (3) :79-87.

[4]Francis, J., and J.Krishnan.1999.Accounting Accruals and Auditor Reporting Conservatism.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16 (1) :135~165.

[5]刘运国, 麦剑青.论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初步证据[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46 (3) :118-123.

[6]Magee, R., and M.Tseng.1990.Audit Pricing and Independence.The Accounting Review, 65 (2) :315~336.

[7]漆江娜, 陈慧琳, 张阳.2004.事务所规模·品牌·价格与审计质量——国际“四大”中国审计市场审计收费与质量研究.审计研究, 3:59~64.

[8]Becker, C., M.Defond, J.Jiambalvo, and K.R.Subramanyam.1998.The Effect of Audit Quality on Earnings.

[9]Management.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15 (1) :1~24.

[10]马倩.关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选择的思考[J].会计之友旬刊, 2003 (5) :20-21.

煤炭统计指标质量控制 篇8

关键词:煤炭,统计指标,质量控制

一、煤炭统计指标质量控制的目的与意义

对于煤炭行业而言, 数据统计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对日常生产活动进行监督, 并在数据统计与分析的基础为煤炭企业的科学化管理提供数据基础, 统计数据将作为企业运营计划、制度制定、战略目标制定的重要依据, 也是推动煤炭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础。

煤炭企业开展统计指标质量控制的意义是多方面的。煤炭是我国的重要能源, 煤炭行业的发展状况也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前景, 煤炭统计工作更关系到能源安全与经济发展大局, 精确的煤炭统计数据能够为政府、社会大众了解行业现状提供便利。在当前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的背景下, 企业生产经营中所面临的风险也不断增加, 而数据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则为风险规避措施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当前, 煤炭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 准确的数据统计也恰好为企业决策提供了详细的数据参考, 从而帮助管理者更为客观、科学得规划煤炭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煤炭统计指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煤炭统计指标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煤炭企业统计指标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下述几个方面:首先是煤炭统计指标更新速度的缓慢, 近年来出现了更多新的统计指标, 但是很多企业仍然沿用原有的价格计算原煤总产值;而且现有数据的在体现力方面所暴露出的滞后问题愈加显著, 统计报表软件更新速度的缓慢也极大地影响了煤炭统计质量的提升。其次, 在当前的煤炭企业数据统计中, 某些指标已经停止使用了, 但在报表中仍然会出现, 如高档工作面效率、高档工作面单产、高档工作面单进等, 这些指标在很早以前就不再使用了, 且这类统计指标对于煤炭统计报表也是一种浪费。另外, 当前煤炭数据统计人员对指标含义的理解与把握也存在问题, 在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与计算的过程中没有依据相关规定, 这也导致统计数据质量的大幅下降, 在对所列项目的统计过程中容易出现遗漏等问题。

(二) 煤炭统计指标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煤炭统计指标存在失真、滞后等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对各个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可以得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主观原因, 多数煤炭对于统计指标的重视度也不足, 统计方法较为单一, 统计工作只注重数据的采集与统计, 而忽略了数据分析, 导致统计指标更新较慢, 难以满足煤炭企业现代化发展对统计数据的要求;煤炭企业各级领导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 这也极大的影响了统计水平的提高。二是企业基层统计数据的偏差较大, 基层部门对与数据统计的重视程度不高, 在未对统计指标进行深入理解的前提下即开始数据收集工作, 销售部门、财务部门编造、修改数据的情况屡见不鲜, 这也导致统计数据难以反映企业实际的运营情况;另外, 在原始记录、统计记录的保存方面, 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也普遍不高。三是统计数据发布的不规范, 反过来影响到统计指标的质量控制, 同时统计工作效率较低, 申报制度、监管机制尚未完善, 数据统计人员的职位变动也较为频繁, 这些因素都影响了煤炭统计数据的质量控制。

三、加强煤炭统计指标质量控制的具体策略

(一) 煤炭企业控制重要指标的方法

煤炭企业重要的统计指标主要包括投入产出率、科技贡献率、劳动生产率、百元产值物耗及能耗。具体而言, 投入产出率主要是用来定量的描述投入产出比, 其中投入总量既包括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的等物资消耗总和, 也应包括工资、薪金、福利等方面的投入。科技贡献率主要是用来描述某个产业技术水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 由总产出运行速度、资金投入运行速度、劳动投入运行速度等三个数据所得出, 对于煤炭产业而言, 工业增加值与资金总额将分别替代产出指标与资金投入。三是劳动生产率则主要是用来衡量煤炭产业的粗放与集约程度, 煤炭产业劳动生产率计算公式为:全员效率=总产量/生产人员实际工作日数。四是而百元产值物耗及能耗指标主要是用于单位产值物耗与能耗的分析, 也是当前节能减排背景下出现的一类重要生产指标。

(二) 加强煤炭统计数据组织与管理

在对煤炭统计数据进行计算时, 需要根据行业发展状况、时间变化对统计指标进行及时的更新, 原煤价格等实时数据需要与市场行情保持一直, 从而提高统计指标的准确性。在完善现有数据表现方法的基础上, 解决以往“一套表”的体现方式, 根据统计指标的来源、统计方法、分析方法、服务对象的差异, 引入多种形式的数据体现形式 (见表1、图1) , 使统计数据更为直观、易懂。另外, 做好统计专业与统计整体之间的有效协调, 在基础数据存在误差的情况下认真分析统计对象、统计范围的不同对整体统计结果的影响, 提高统计指标的精确性。各部门负责提供基础数据的人员应重视数据统计工作, 在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秉持职业道德, 提高数据统计的质量与效率, 为后续的数据整理与分析工作提供便利。

四、结语

煤炭指标统计是煤炭企业一项非常重要的日常工作, 对于煤炭企业的健康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针对当前煤炭统计指标存在失真、滞后等问题, 究其原因, 可归结为主观原因、企业基层统计数据偏差较大、统计数据发布不规范等三个方面。煤炭统计指标质量控制可以从投入产出率、科技贡献率、劳动生产率、百元产值物耗及能耗等几个重要指标入手, 并不断加强煤炭统计数据组织与管理, 根据煤炭行业发展状况、时间变化对统计指标进行及时的更新;完善现有数据表现方法, 引入多种形式的数据体现形式;做好统计专业与统计整体之间的有效协调, 提高统计指标的精确性;提升基础数据统计人员综合素质, 提高数据统计的质量与效率, 从而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

参考文献

[1]邵兰英, 李晓静.浅论统计质量对统计的重要性[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 2010 (02) .

[2]高芳.对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探讨[J].甘肃科技, 2009 (19) .

[3]白卫疆.对同级数据质量及质量控制方法的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报, 2009 (S2) .

钢丝绳脂质量指标浅析 篇9

关键词:钢丝绳脂,表面脂,麻芯脂,增摩脂

钢丝绳是矿井提升的重要部件, 合理的结构和有效的润滑将大大延长钢丝绳的使用寿命。而目前我国矿用钢丝绳因为使用环境恶劣和维护不当, 使用寿命普遍在2 a之内。钢丝绳脂是钢丝绳的专用防护脂, 主要包括钢丝绳表面脂和麻芯脂, 其中前者主要用于钢丝绳表面的防护, 而后者则主要用于内部麻芯的浸渍和对表面油脂的补充。本文将根据SH/T0387-92钢丝绳表面脂、SH/T0388-92钢丝绳麻芯脂对钢丝绳脂各项质量指标进行分析, 并对其测试方法进行简要介绍。

1 外观

钢丝绳脂的外观是指通过目测和感观来控制其质量的检查项目, 在实验室里, 主要检查钢丝绳脂的颜色、光泽、透明度、软硬度、黏附性等。检测方法是在光线下直接用肉眼观察均匀涂抹在玻璃板上的油脂样品。虽然这个项目简单且带有明显的人为经验, 但却可以用来初步判断润滑脂的质量优劣、黏附性和机械安定性。如笔者在钢丝绳检测检验过程中, 就发现国外进口钢丝绳表面用油脂颜色较浅, 且黏稠性、拉丝性和附着力明显优于国内钢丝绳脂产品。

2 滴点、低温性能

滴点和低温性能决定了钢丝绳脂的使用温度范围, 是钢丝绳脂的重要指标。我国钢丝绳使用地区较广, 自然条件差异悬殊, 部分地区在夏季温度高达40 ℃, 而部分地区在冬季最低气温可达-30 ℃。为使钢丝绳脂在高温下不融化流淌、低温下不脆裂脱落, 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保持防护作用, 就需要钢丝绳脂具有良好的高低温性能。其中, 滴点的检测方法是将钢丝绳脂装入特定脂杯加热融化, 记录开始滴出第1滴脂液的温度。此温度可表征钢丝绳脂的热安定性能, 预测钢丝绳脂的最高使用温度。润滑脂的滴点越高, 其耐温性能越高, 使用温度也就越高。一般来讲, 润滑脂的使用温度应低于滴点15~20 ℃[1]。从现行标准可以看到, 麻芯脂的滴点要比表面脂低得多, 一旦麻芯脂被挤出与表面脂混合, 则会造成钢丝绳表面脂滴点的下降, 这是造成钢丝绳表面油脂流淌的主要原因。因此, 国内外部分钢丝绳生产企业通常将钢丝绳表面和麻芯采用相同的表面脂。而低温性能的检测方法是将涂有脂样的铜片在规定的-30 ℃条件下保持30 min后, 弯曲180°, 观察是否有脆裂的现象。钢丝绳脂在低温环境下, 稠度和黏度都会增大, 脂膜开始变硬龟裂脱落, 导致防护失效, 钢丝绳就会受到磨损, 从而缩短使用寿命。

3 运动黏度

对于钢丝绳的使用部位, 通常要求钢丝绳脂具有较强的附着力, 能够承受机械运动, 以免从钢丝绳中甩落出来, 这就要求钢丝绳脂要有一定的黏性, 具体表现在合适的黏度上。黏度是度量流体黏性大小的物理量, 是表明液体流动特性的一项指标。黏度越大, 油膜附着力越强, 越不容易流动甩落。钢丝绳脂运动黏度的测定方法是在规定的100 ℃条件下, 一定体积的脂液在重力作用下流经标定好的毛细管黏度计所用的时间, 利用黏度计的毛细管常数与流动时间的乘积可计算该温度下钢丝绳脂的运动黏度Vt。Vt=ct, 其中c为毛细管黏度计常数;t为试样的平均流动时间。

4 水溶性酸或碱

钢丝绳脂中的水溶性酸是指溶于水的低分子有机酸和无机酸, 水溶性碱是指溶于水的碱和碱性化合物。其来源一方面是基础油和添加剂生产过程中残留的, 一方面是成品油脂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氧化变质产生的。特别是低分子有机酸的存在, 会对金属产生腐蚀作用, 还会使油脂变稀, 破坏胶体的安定性。水溶性酸或碱的测定方法是用一定量的中性蒸馏水与钢丝绳脂在一定的温度下混合, 加热融化至沸腾, 利用蒸馏水将润滑脂中的水溶性酸和碱抽提出来, 过滤出蒸馏水溶液, 用指示剂或酸度计测定它的酸性或碱性。

5 腐蚀试验

腐蚀试验是测定润滑脂对金属有无腐蚀的一种方法。产生腐蚀的原因有:①润滑脂本身含有过量的游离有机酸、碱、活性硫化物等;②润滑脂氧化安定性差, 储存和使用过程中被氧化, 产生新的有机酸等[2]。测试过程是将金属试片浸入润滑脂在100 ℃条件下经过3 h后, 观察金属试片所发生的颜色变化, 以此确定润滑脂对金属的腐蚀性。

6 滑落试验

钢丝绳脂在工作环境下, 要求具有良好的黏附度, 特别是在较高的温度下能够保持, 以免钢丝绳在使用过程中被甩落而导致防护失效。滑落试验是将涂好钢丝绳表面脂的钢片置于55 ℃条件下, 经1 h后观察表面脂从钢片表面滑落的情况。由于麻芯脂滴点低于55 ℃, 所以无需进行此项试验。

7 水分

钢丝绳脂属于烃基润滑脂[3], 其水分的主要存在形式是游离水。水分被吸附或夹杂在润滑脂中, 对润滑脂有害, 会降低润滑脂的防腐防锈性、机械安定性和化学安定性。水分的测定方法是利用蒸馏的原理, 将一定量的试样与无水溶剂混合, 在规定的水分测定器中进行蒸馏, 溶剂和水一起蒸发出并冷凝在一个接收器中不断分离, 因为水的密度比溶剂密度大, 水便沉淀在带刻度的接收器下部, 溶剂返回蒸馏瓶进行回流。根据试样的用量和蒸发出水分的体积, 求得水分的质量百分比X (%) 。一般认为接收器中水的体积小于0.03 mL时, 认为合格。X=100V/G, 其中V为接收器中水分的体积;G为试样质量。

8 湿热试验、盐雾试验

经常处于冰雪、雨水、风沙、含硫气体、盐雾、盐水等恶劣环境, 钢丝绳会受到较大的腐蚀作用, 钢丝绳脂的使用可以有效阻断有害物质与钢丝绳的直接接触, 减少电化学反应, 从而减少锈蚀, 保护钢丝, 延长钢丝绳的寿命[4]。湿热试验、盐雾试验主要评价钢丝绳脂的防锈性能, 即润滑脂阻止与其接触的金属部件生锈的能力, 是润滑脂的重要指标之一。湿热试验和盐雾试验是模拟特定的使用环境, 将涂覆有脂样的钢片置于湿热试验箱或盐雾试验箱内, 达到规定的时间后, 评定钢片的锈蚀度。

9 结语

钢丝绳脂的各项质量指标是对其性能要求的体现 (如防护性能、防腐防锈性能、增摩性能等) , 为此在选购钢丝绳脂时, 应考虑具体的使用用途和环境 (如摩擦式提升与缠绕式提升所用钢丝绳脂是不同的, 必须采用增摩脂) ;另外, 目前有的煤矿企业对钢丝绳的维护并不了解, 采用黄油或机油代替维护油脂, 这是不科学的, 维护油脂要与钢丝绳生产时所采用脂的类型和型号相同。

针对中原地区的气候特征和矿山企业的实际情况, 应优先选用滴点大于60 ℃、低温性能达到-30 ℃条件下不脆裂、其他指标满足标准要求的表面脂及相应的维护脂产品。总之, 只有正确地选择和定期的维护, 方可有效加强钢丝绳的使用效果, 延长其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王先会.润滑油脂生产技术[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9.

[2]谢凤, 郑发正.润滑脂的质量指标及使用意义[J].合成润滑材料, 2003, 30 (1) :43-45.

[3]朱延彬.润滑脂技术大全[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9.

质量指标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产妇200名, 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 对照组年龄为25~40岁, 顺产68例, 剖宫产32例, 平均胎次为2次;观察组年龄为22~38岁, 顺产72例, 剖宫产28例, 平均胎次为2次。抽样研究对象的年龄、分娩方式等,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取产后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1.2.2观察组在产后护理质量指标管理下进行护理, 其护理方法主要针对产后护理质量指标, 包括新生儿呛奶及误吸发生率、新生儿鹅口疮发生率、产科病房产后大出血发生率、产后乳房胀痛发生率、产后尿潴留发生率。护理方法如下:

1.2.2.1预防新生儿呛奶及误吸的发生:入院时由当班的责任护士对产妇及家属进行初次的健康宣教, 指导喂养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每日下午由高级责任护士一对一再次宣教, 并核查产妇及家属喂养知识的掌握程度, 模拟新生儿呛奶时的处理方法;夜间所有母婴同室的宝宝均向右侧睡, 并加强夜班巡房制度的落实。

1.2.2.2预防新生儿鹅口疮的发生:入院时仔细检查新生儿口腔有无溃烂、异物、破损等, 每天分别于早上及下午对所有新生儿用生理盐水涂口, 做好口腔护理, 指导产妇及家属在喂养时做好清洁, 预防交叉感染。

1.2.2.3预防产后大出血的发生:要求当班责任护士了解产妇的一般资料及情况, 对于有高危因素的产妇, 如双胎、疤痕子宫、前置胎盘、产程过长等, 要密切观察宫缩情况及阴道流血情况, 指导家属按摩子宫的方法并持续按摩两小时, 必要时冰敷子宫底, 及时通知医生, 遵医嘱尽早用药, 对症治疗。

1.2.2.4预防乳房胀痛的发生:落实早吸允、早开奶, 做好母乳喂养的宣教, 对于有喂养困难的产妇及时给予一对一的帮助, 保证100%的母乳喂养率, 一般产后三天易发生奶胀, 因此对于第三天的产妇, 要求查房时着重检查乳房情况, 询问喂养情况, 并将乳房胀奶情况纳入交接班内容, 对于母婴分离或暂停母乳喂养的产妇, 通过书面或电视滚动播放的方式指导并督促产妇挤奶, 帮助产妇建立母乳喂养的信心。

1.2.2.5预防产后尿潴留的发生:对于顺产的产妇, 评估膀胱充盈程度, 指导饮水, 尽早排小便;对于剖宫产的产妇指导夹闭尿管, 提前锻炼膀胱肌, 术后第一天拔管后鼓励产妇一小时内下床活动排小便。当班护士要加强巡视及关注, 若排尿困难的, 及时给予开塞露、膀胱中频理疗、盐敷脐周、穴位按摩等对症治疗。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产妇住院期间对护理的满意度;两组产妇实际住院天数实际住院天数;两组产妇护理质量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产妇住院期间对护理的满意度

观察组和对照组产妇住院期间对护理的满意度分别为96.8%、88.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两组产妇实际住院天数对比

观察组和对照组产妇实际住院天数分别为 (2.16±0.53) 天、 (3.51±1.12) 天,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两组产妇护理质量指标对比

观察组和对照组产妇护理质量指标 (新生儿呛奶及误吸发生率、新生儿鹅口疮发生率、产后大出血发生率、乳房胀痛发生率、产后尿潴留发生率)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体会

护理质量指标是衡量护理质量的标准, 也是持续质量改进的依据。在“以病人安全为中心”的JCI管理理念的引导下所形成的护理质量指标更加体现了医院的精髓, 保证了医院的护理及医疗质量, 更大程度的满足病人的需求。护理质量指标的管理需要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管理。同样有学者指出随着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 大量仪器、技术涌入护理界, 使得传统护理模式被仪器所替代, 导致护患沟通、交流下降, 医患关系的物质化, 造成护理质量下降, 医疗纠纷增加、医疗费用上升、服务态度降低。

我科对护理质量的检查主要包括对患者护理质量的监察和对护士护理操作技术质量的监察。对患者获得护理质量的监察一般采用现场查看的方式, 如晨间护理等基础护理的完成情况;对护士完成技术的质量监察一般采用临床考核的方法。每月由专人负责统计各护理指标值, 若高于上一年的平均值, 则召开全员科务会议, 采用PDCA循环的质量管理方法, 通过让护理质量循环上升, 达到持续质量改进的目的。护理质量指标的建立, 保证了不同资质护理人员相同的护理效果。通过护理质量评价指标, 指引护理人员共同关注患者的护理问题, 避免了因护理人员的资历、专科水平的参差引起患者的护理成效迥然不同的后果。同时, 将患者安全融入质量指标中, 从而提高了护理人员对患者安全的风险意识, 从而减少了患者安全意外的事件发生[3]。

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和对照组产妇住院期间对护理的满意度、产妇实际住院天数、产妇护理质量指标 (新生儿呛奶及误吸发生率、新生儿鹅口疮发生率、产后大出血发生率、乳房胀痛发生率、产后尿潴留发生率)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因此本文认为护理质量指标是衡量护理质量的标准, 也是持续质量改进的依据。在“以病人安全为中心”的JCI管理理念的引导下所形成的护理质量指标更加体现了医院的精髓, 保证了医院的护理及医疗质量, 更大程度的满足病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冰.新形势下护理质量指标筛选与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4, 3 (11) :18-20.

[2]张利荣, 曹东海.护理质量指标管理在急诊危重症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8 (11) :2633.

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篇11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模型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6-0166-02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从诞生到现在不过三年左右时间,尚处于创品牌、提高社会认可度的阶段,但随着规模的扩大,培养质量已受到社会的关注。培养质量如何,关系到培养的可持续性。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有别于在职攻读专业学位和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具有其自身的特色。制定一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其培养特色的质量评价体系,处理好质量与规模的关系,有利于指导培养工作的健康发展。

一、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的因素分析

(一)政策导向

尽管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确认了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没有高下之分,但自1991年开展专业学位至2011年首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的20年时间,由于每年10月份参加考试的在职攻读专业学位者,毕业后只有学位证,而参加一月份考试的学术型和少数专业学位专业,如MBA和法律硕士等都发双证,这种差异化的学位政策导向,导致在社会用人制度上存在重学历,轻学位的导向,社会认同度低。进而使得人们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标准也产生疑惑。

(二)培养目标

对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目的认识不到位。尽管一些高校在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方案中都有关于培养目标的规定,但这更多地只是一种文字表述,并未能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得到实际体现[1]。而没有专业学位培养经验的高校,还存在简单化地将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方案移植过来,或者存在模仿其他高校的培养方案的问题,未能从本校实际出发制定培养方案,导致培养目标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培养质量不高。

(三)培养模式

在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中,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较早,长期居于主导地位[2]。因此,针对培养对象为应届本科生的特点,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中,大多各学校都自觉不自觉地存在着沿袭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倾向,在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及教学管理等各具体环节,以学术学位培养模式为蓝本,包括教学方式、方法以及对论文和答辩程序的要求,也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基本相同。再加上目前双证专业学位招生人数限制,有的学校也难以组织有效的教学而不得不与学术型研究生或与在职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上课,培养质量无法保障。

(四)师资队伍

一些学校缺乏实践能力强,了解社会职业需求的教师,又缺乏社会合作教育的渠道,既不能或不愿意从有关企业或行业部门聘请到高水平的专家参与教学和指导工作,又不能为研究生的职业实践和论文选题、研究提供实际帮助,致使双导师制有名无实,使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缺乏实践锻炼空间和机会,应用性人才培养教育丧失了应有的生命力。

(五)自我评估

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学校的质量意识和质量保障体系发挥着关键作用。高校重视质量与否,是否建立了质量保障体系,直接决定了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高低。目前各高校普遍重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教育,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教育方面建立了体系相对严密的自我评估体系和规范的质量评估活动。而很少有高校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评价纳入到常规工作范畴,去制定专门的教育质量标准和自我评估体系。

二、评价指标的选取思路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已经知道,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还存在诸多影响培养质量的问题,怎样提高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质量已成为各招生院校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和社会关注的问题。一方面,学校要加大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投入,使之在教育质量生成的各环节方面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要求和程序,构建系统严密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另一方面,更要建立一个衡量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并切实进行评估,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评价指标有别于学术型和在职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的评价指标,要突出“全日制学习”和“专业学位”及“应用型人才”的特色,强调培养其解决实践中具体问题的能力,对其培养质量的评价指标都应围绕这一特色来设定。鉴于专业学位培养的特殊性,选取评价指标及构建指标体系时应考虑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突出的导向性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的选取及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当体现社会需求的培养应用性人才导向,在考虑学术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思想基础上,重点着眼于对其应用性能力培养上进行评价,以引导培养单位重点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使其适应社会对高层次、高技术专门人才的需求。

(二)代表性和完备性

选择的指标必须具有代表性,应该充分符合教学规律,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评价指标体系所涉及的事物属性应能全面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评价的目标。其次,确立指标时,应尽量对培养过程中所包含的要素进行全面考量,避免以偏概全[3]。

同时在指标的权重分配上又能够主次分明,不能一概而论。在整个评估指标体系内每个指标在共同体现专业学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各评价指标又要具有相对独立性,即评价指标体系中同一层次的各项指标,必须各管一面,不能互相重叠。另一方面,通过对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评估,能准确反映各高等学校专业学位的整体培养情况,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等客观条件是否适合现有的培养规模,能否保证专业学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培养质量的提高[4]。

(三)可操作性

实施专业学位教育质量评估旨在落实专业学位培养目标,提高专业学位培养质量,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专业学位教育。这就要求指标体系中所设置的具体指标必须具有一定的可测性、可操作性。也就是说在评估过程中可以通过实验观察予以测量而获得准确的信息,从而做出明确的结论。另外在采取测量手段时,应尽可能使指标量化,例如,可以在评价等级中根据不同等级设定具体的评价标准,并给出相应的分值,以增加评估的可操作性。

(四)可行性与层次性

紧密结合培养实际,构建的指标简单易用,应尽量选择信息量大、切实可行、易于被专家理解与掌握的指标。同时,建立的指标体系应该层次分明,包含各个要素的子系统指标以及各个子系统分解后的指标因素。

(五)动态性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是动态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对象的变化,在内容、方法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所以其评价指标必须是动态的和发展的。

三、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一)指标选取

选取指标是关系到指标体系建立成败的重要环节,为了考虑指标的全面性和代表性,我们结合学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际,挑选了一定数量指标,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征求意见,问卷对象包括我校部分从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教师和管理人员,校外同行专家,实务部门专家,以及部分在读研究生和已毕业的学生(包括在职攻读专业学位的研究生)。

(二)专家咨询组成员选择及指标确定

为更好体现评价的客观性和合理性,在调查问卷取得指标数据的基础上,成立专家组。目的进一步选取指标,确定指标权重,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本着选取的专家不仅应当是熟悉专业学位教学、教育评价、统计等相关学科领域及其进展,而且还应熟悉层次分析法、专家咨询法等科研方法的应用的原则。成立了专家组,成员15人,其中校内5人,实务部门3人,毕业专业学位研究生5人,校外同行专家2人。采取研讨会的形式向专家咨询。形成了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学过程、学位论文、教学管理等6个一级指标及相对应的22个二级、25个三级指标构成指标体系。

(三)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及权重确定

权重的大小决定着评估指标在完成、实现整体评估目标中的贡献程度,也决定着评估指标是否能够真实反映培养质量。因此,分析这些评估指标的权重,找出能正确有效反映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评估指标,是建立科学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重要基础[5]。通过研究近年来有关文献,我们发现,许多较为成熟的评估方案中大多采用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进行权重选择,即初始权重的确定采用德尔菲法,之后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初始权重进行处理和检验,以生成各层指标的权重,来解决以上问题[3]。

鉴于此,本研究在运用专家咨询法筛选的评价指标及权重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统计与综合分析,形成了各级指标的权重,以此建立了课堂教学质量递阶层次评价体系表。同时,根据经验,为方便计算我们将评价结果设为5个评价等级,每个等级给予的权重赋值分别为:1.0、0.8、0.6、0.4和0.2。

四、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组织实施部门可以是招生院校管理机构,也可是校外评估机构或教指委指派专家,评价对象一般为招生院校的研究生培养院(系)。评价人员主体在校学生、已毕业学生,也可聘请一些校内外具有代表性专家参与,保障评价的科学、合理。

评价方法很多,在教学质量评价中,一般采用层次分析法较多,但由于凡是教学质量评价问题,其评价标准均具有主观性,而描述这种主观评价标准的最好手段是采用模糊数学的核心,即隶属度函数来进行模糊综合评判法,在考虑评价指标众多,各评价因素还具有模糊性和层次性等特点,近年来,综合模糊层次评价方法已被广泛运用教学质量评价工作中。原因在于,模糊数学作为一门研究和处理模糊现象的数学分支,由模糊数学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而产生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原理,运用于综合评价,不仅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还可以很好地使定性评价问题的量化,且同其它方法比较目前的应用较为广泛,方法也比较成熟。限于篇幅,本文就不详细阐述综合模糊层次评价方法。在实际评价时,运用本评价方法即可进行三级综合评判,得出评价结果。

五、结束语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还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有宽广发展前景,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创新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考核评价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各种主、客观因素,也需要平衡各种目标,更需要动态地完善。本文对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的研究都不是很深入,还有许多需要探讨的地方,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思考、不断完善,以探索出符合实际的评价体系。仅此抛砖引玉以引起研究生培养单位的重视,目的促进培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别敦荣,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反思与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9,(3):42-48.

[2]别敦荣,康宏.合作教育: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新方向[J].教育研究,2005,(2):26.

[3]白君贵.MBA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模型的探索[J].学理论.2010,(25).

[4]孙名符,李玉泉.面向西部经济发展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甘肃省专业学位教育质量评估初探[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21-23.

企业盈余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篇12

一个健全的盈余质量评价体系, 有利于提高信息使用者对会计盈余信息的综合评判, 合理利用财务信息分析和评价企业的盈余质量, 进行相关决策。一个完整的盈余质量评价体系包括评价主体、客体、目的、标准、方法、指标、报告等要素, 而其中评价指标是整个评价体系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

一、现行企业盈余质量评价指标的不足

1、没有专门的企业盈余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我国对企业盈余质量的评价被包含在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中, 从财务报表的盈余数据对盈余质量进行分析, 用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指标反映企业盈余。相关部门尚未制定一套公认的评价企业盈余质量的指标体系。但随着经济的发展, 企业盈余与传统的企业业绩分别作为对企业两个不同方面的评价功能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 有限的几个包含在业绩评价中的指标的盈余评价功能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2、以“应计制”为基础, 忽视现金流量信息。

由于受传统收益确定模式等因素影响, 会计盈余并不能提供对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最有价值的信息。现行的会计盈余是基于权责发生制衡量企业最终经营成果的产物, 它是以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的基础, 即有收入时就记录, 有费用发生时也记录, 不论在报告期内是否同步发生现金的流入或流出。市场经济条件下, 竞争异常激烈, 企业要想站稳脚跟, 不仅要想方设法把自身的产品销售出去, 更重要的是要及时回笼货款, 以便以后的经营活动能够顺利开展。现金流量信息更能体现公司的综合盈利水平和偿债能力, 更能透视出公司的盈余质量。

3、主要针对企业的历史盈余, 对企业的未来盈余能力关注不够。

盈余具有持续的成长性是盈余质量良好企业的一个关键特征, 当期账面盈余数额较高并不能说明企业具有良好的盈余质量, 高质量的盈余水平不但当期盈余表现良好, 而且盈余在未来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现行的评价指标只反映己经实现的历史收益, 排斥或忽视其它未实现的价值。如果企业当前的盈余水平很高, 但缺乏持续性, 仍然是盈余质量不高的表现。

二、企业盈余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影响盈余质量的因素很多, 评价指标的构建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本文希望基于合理实用的原则, 在现行的主要反映企业历史盈余相关指标基础上, 引入衡量盈余的变现能力和未来盈余预测的指标。

1、企业历史获利能力指标。

获利能力是指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 它是企业的重要经营目标, 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该类指标是以“权责发生制”为记账基础, 反映企业的历史盈余。

(1) 资产报酬率

资产报酬率=净利润÷资产平均总额

(2) 股东权益报酬率

股东权益报酬率=净利润÷股东权益平均总额

(3) 销售毛利率

销售毛利率=销售毛利÷销售收入净额

(4) 销售净利率

销售净利率=净利润÷销售收入净额

(5) 成本费用净利率

成本费用净利率=净利润÷成本费用总额

2、盈余的变现能力指标。

市场经济条件下, 竞争异常激烈, 企业要想站稳脚跟, 不仅要想方设法把自身的产品销售出去, 更重要的是要及时收回销货款, 以便以后的经营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基于现金流量分析企业盈余质量能弥补权责发生制下确定盈余的不足, 既具较强的稳健性, 又比净利润等指标更能体现企业的综合盈利水平和偿债能力, 了解公司的净利润由多少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作为保障, 更能透视出企业的盈余质量。

经营活动是公司的主要业务活动, 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是公司现金流量的主体。从对企业净利润的影响来看, 经营活动是确定企业净利润的主要事项, 它可以说明企业在不动用企业外部筹得资金的情况下, 通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里是否足以偿还负债、支付股利和对外投资。因此, 引入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的分析, 对于评价企业盈余质量是十分有必要的。

(1) 应收账款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赊销收入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市场经济条件下, 商业信用被广泛应用, 应收账款周转率是评价其流动性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企业在一年内应收账款的周转次数, 可用来分析企业应收账款的变现速度及其管理效率。一定期间内, 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 周转次数越多, 表明企业应收账款回收速度越快。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效率越高, 资产流动性越强, 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同时, 较高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可有效地减少收款费用和坏账损失, 从而相对增加企业流动资产的收益能力。反之, 较低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则表明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效率较低, 企业需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和催收工作。

(2) 营业利润现金比率

营业利润现金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营业利润

该指标反映经营活动所创造盈余的现金保障水平。企业在业务稳定发展阶段, 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应当与企业的经营活动所对应的利润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在一般情况下, 比率越大, 企业盈余质量就越高。如果比率小于1, 说明本期营业利润存在尚未实现现金的收入, 在这种情况下, 即使企业盈利, 也可能发生现金短缺而使企业面临财务危机。

(3) 股东权益现金比率

股东权益现金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股东权益平均总额

该指标反映企业股东获取现金性投资报酬的能力。比率越大, 说明股东获取投资报酬的现金性保障越大, 如现金股利的分配。相反比率越小, 说明股东获取投资报酬的现金性保障越差。

3、未来盈余预测指标

对未来盈余的关注是相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这涉及到企业盈余的持续性和发展。未来盈余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盈余结构与盈余发展趋势。因为主营业务是企业的基本业务, 它的变动性相对其他业务较小, 一个持续经营的企业总是力求保持主营业务的稳定性, 其结果也会使盈余水平相对稳定。主营业务带来的盈余最具持久性, 它是企业最稳定、长期的盈余来源。所以企业主营业务利润在企业盈余中所占比重, 可以反映出企业盈余结构稳定性的强弱, 进而对企业盈余的成长性产生影响。

(1) 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比率

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比率=营业利润÷利润总额。

利润总额中营业利润属于持续性盈余, 营业外收支则属于一次性盈余, 不具有持续性。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比重越大, 企业盈余持久保持的可能性越大, 盈余质量越高。

(2) 主营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比率

主营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比率=主营业务利润÷利润总额。

该指标实质是主营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比重, 是衡量盈余质量水平的重要指标。主营业务利润是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的主要活动所创造的利润, 它是企业净盈余的源泉。因此企业要能持续发展, 只有扎根主业, 锻造核心盈利能力, 不断提高主营业务利润的比重, 才能增加企业的价值。

(3) 销售增长率

销售增长率= (本期主营业务收入-上期主营业务收入) /上期主营业务收入

销售增长率是体现企业成长性的一个最重要的指示器, 销售增长率的高低可大体反映企业所处的成长阶段。一般而言, 处于初创和成长期的企业销售增长率较高, 处于成熟期的企业销售增长率较低, 而处于衰退期的企业销售增长率为负值。显然, 销售增长率越高, 表明企业未来盈利增长的空间越大, 盈余质量越好。

(4) 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

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 (本期主营业务利润-上期主营业务利润) /上期主营业务利润

该指标体现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的历史增长态势。从中短期来看, 企业的未来很可能是过去的延续, 除非外部环境出现有利于该企业的重大变化, 或该企业拟进行根本性的业务、资产、制度、管理重组, 如果缺乏这方面的佐证信息, 我们只能合理推断在未来一段时期内, 其主营业务利润仍将延续历史的增长态势。

盈余质量的评价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在综合分析以上评价指标的基础上, 还应该结合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行业发展等情况进行一系列的定性分析, 才能得出适当的判断。

摘要:基于盈余质量的内涵, 应从企业历史盈余能力、盈余的变现能力及未来盈余能力等三方面评价其盈余质量。与此相应, 企业盈余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也应根据这三个方面来构建。

关键词:盈余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变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化成, 佟登.控股股东与盈余质量--基于盈余反应系数的考察, 《会计研究》, 2007.2

[2]、李娟, 吴国栋.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电子财会》, 2007.2

上一篇:重要用途下一篇:职业影响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