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食品添加剂(共12篇)
解读食品添加剂 篇1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备受人们关注, 然而食品包装作为食品的“隐形添加剂”, 往往被人忽视。在生活中, 很多包装材料及其使用的添加剂都可能含有有毒有害物质, 由于这些物质的释放和迁移大部分是隐、慢性的, 并且有些包装材料或使用的添加剂只有在一定时间、温度、湿度、酸碱度等条件下才会释放有毒有害物质, 因此不易被察觉。从食品安全角度讲, 食品包装有害物质存在的安全隐患会直接威胁到消费者的健康, 导致各种慢性、亚慢性甚至癌症等疾病的发生。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安全, 保障食品包装行业的健康发展, 2008年9月9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GB 9685-2008) , 该标准为强制性国家标准, 于2009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
国家标准对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允许使用添加剂明确列表规定
新标准参考了美国联邦法规 (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 第21章第170-189部分、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食品接触物通报 (Food Contact Notification) 列表, 以及欧盟2002/72/EC指令食品接触塑料 (Comission directive relating to plastic materials and articles intended to come into contact with foodstuffs) 等相关法规, 并增加了术语、定义及添加剂的使用原则, 批准使用添加剂的品种由原标准中的几十种扩充到959种, 并以附录的形式列出了允许使用的添加剂名单、化学文摘登记号 (CAS号) 、使用范围、最大使用量、特定迁移量 (SML) 或最大残留量 (QM) 及其他限制性要求。该标准明确强调“未在列表中规定的物质不得用于加工食品用容器、包装材料。”
本标准适用于所有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的生产、经营和使用者, 特别是对食品接触用塑料、纸制品、橡胶等材料中用到的增塑剂、增韧剂、固化剂、引发剂、促进剂、防老剂、阻燃剂及有关胶黏剂、油墨、颜料等, 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标准中的术语和定义
1.食品容器、包装材料 (f o o d containers and packaging materials)
包装、盛放食品用的纸、竹、木、金属、搪瓷、陶瓷、塑料、橡胶、天然纤维、化学纤维、玻璃、复合包装材料等制品和接触食品的涂料, 包括食品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接触食品的机械、管道、传送带、容器、用具、餐具等。
2.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 (additives used for food containers and packaging materials)
在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生产过程中, 为满足预期用途, 所添加的有助于改善其品质、特性或辅助改善品质、特性的物质;也包括在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生产过程中, 所添加的为促进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 而不是为了改善终产品品质、特性的加工助剂;为便于管理, 本标准也包括了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加工过程中所使用的部分聚合物的单体或聚合反应的其他起始物。以上这些物质, 在本标准中简称为添加剂。
3.最大使用量 (maximum level)
添加剂在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加工时所允许加入的总量, 一般以添加剂占总基材的质量分数表示。
4.最大残留量 (maximum permitted quantity;QM)
添加剂在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终产品中的最大残留限量, 一般以mg/kg或mg/dm2表示。
5.特定迁移量 (specific migration limit;SML)
添加剂在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终产品中迁移到与其接触的食品或食品模拟物中的最大限量, 一般以mg/kg或mg/dm2表示。
6.不得检出 (not detectable;ND)
在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终产品中, 所使用的添加剂采用具有规定检出限 (detection limit, DL) 的分析方法不予检出。
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的使用原则
1.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在与食品接触时, 在推荐的使用条件下, 迁移到食品中的添加剂及其杂质水平不应危害人体健康。
2.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在与食品接触时, 在推荐的使用条件下, 迁移到食品中的添加剂不应造成食品成分、结构或色香味等性质的改变。
3.使用的添加剂在达到预期效果下应尽可能降低在食品容器、包装材料中的用量。
4.使用的添加剂必须符合相应的质量规格标准。
特定迁移量的判定
1.食品容器、包装材料中各添加剂在食品中的特定迁移量除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外, 还应符合相应食品容器、包装材料产品国家卫生标准的规定。
2.特定迁移量的测定应采用国家标准检验方法。在尚无相应国家标准检验方法的情况下, 可以参考欧盟、美国等官方认可的检验方法。
几种常用添加剂举例说明
1.聚丙烯 (CAS号9003-07-0) (标准第135页)
2.聚乙烯 (CAS号9002-88-4) (标准第140页)
3.滑石粉 (CAS号14807-96-6) (标准第121页)
4.碳酸钙 (CAS号471-34-1) (标准第174页)
5.石蜡和烃蜡 (CAS号8002-74-2) (标准第165页)
6.三聚氰胺甲醛树脂 (CAS号9003-08-1) (标准第160页)
未列入国家标准物质的使用规定
目前, 市场上用于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的添加剂种类繁多, 即使新修订的《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 9685-2008中允许使用的产品已增至959种, 但与实际相比, 仍显不足。针对没有列入国家标准中的添加剂及用于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的相关物质, 卫生部组织起草了《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行政许可管理规定》 (以下简称《暂行管理规定》) , 并公开征求意见。
《暂行管理规定》 (征求意见稿) 中明确了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的许可范围、申请与受理程序及需要提交资料等内容。
适用于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许可的范围
《暂行管理规定》 (征求意见稿) 明确指出以下情况应及时报卫生部行政许可审批:
1.尚未制定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 用于食品包装材料、容器和食品生产经营工具、设备直接接触食品的材质或成型品;
2.未列入《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GB 9685) 的添加剂;
3.未列入卫生部公告名单的食品包装材料、容器和食品生产经营工具、设备直接接触食品的材质或成型品及其加工用添加剂;
4.已列入《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GB 9685) 或卫生部公告名单的添加剂, 但需要扩大使用范围或使用量的;
5.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风险的, 用于食品、食品生产经营工具和设备、食品包装材料和容器的洗涤剂新原料;
6.未列入《食品用消毒剂原料名单》的, 用于食品、食品生产经营工具和设备、食品包装材料和容器的消毒剂新原料。
食品相关产品卫生行政许可申报程序
1.国产食品相关产品.国产食品相关产品经生产能力审核和产品检验后, 直接向卫生部申报卫生行政许可。但申报许可前, 应当向生产企业所在地省级卫生监督部门提交产品配方 (申报器械和设备许可的, 提供产品结构图) , 生产工艺, 生产设备清单及卫生监督部门要求提供其他与生产有关的技术资料, 申请对所申报产品的生产能力进行审核。
新产品申报时, 还需要如实提交产品研制报告、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及国内外使用情况等有关材料。
2.进口食品相关产品.进口食品相关产品经产品检验后, 直接向卫生部申报卫生行政许可。必要时, 卫生部将根据具体情况组织现场审核和抽样复验。申请中, 进口食品相关产品除需要提交国产相关产品所需资料外, 还需要提交生产国 (地区) 政府或者其认定的机构出具的允许生产和销售的证明文件及对生产者审查或认证的证明材料。
3.进口食品相关产品转中国境内生产、加工或分装.进口食品相关产品转中国境内生产、加工或分装的, 应当作为国产产品重新申报卫生行政许可。
4.省级卫生监督部门负责对国产食品相关产品进行生产能力审核。
5.卫生部或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食品相关产品检验机构 (以下简称检验机构) 按有关规定承担对相关产品的检验工作。
食品相关产品卫生行政许可申报资料注意事项
1.申请资料应当真实、合法。
2.提供原件1份, 复印件4份, 电子文本1份。复印件应由原件复制, 复印件应当清晰并与原件完全一致。
3.申请资料应使用A4规格纸张打印, 使用明显区分标志, 按规定顺序排列, 并装订成册。
4.申请资料应当完整、清晰, 同一项目的填写应当前后一致。
5.除检验报告及官方证明外, 申请资料原件应逐页加盖申报单位公章或骑缝章。如为个人申请, 申请资料应逐页加盖申请人名章或签字, 并提供身份证复印件。
6.申请资料中的外文应译成规范的中文, 并将译文附在相应的外文资料前, 但本规定要求使用英文或拉丁文的成分名称、人名以及外国地址等除外, 国外文献资料可附中文摘要。
7.申请提交补充资料的, 需提供补充资料原件1份, 逐页加盖申请单位印章 (或申请人签名) , 并注明补充资料的日期。
食品相关产品卫生行政许可审批与公布
卫生部评审机构受理食品相关产品行政许可申请后, 组织专家委员会进行技术审查, 经评审委员会建议批准的, 上报卫生部并公开征求意见。卫生部评审机构汇总、整理意见, 再次组织评审委员会进行研究, 并将研究结果上报卫生部, 由卫生部做出是否许可决定。
《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GB 9685-2008) 已正式实施, 国外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将大量涌入国内市场, 国内添加剂生产企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在此提示国内食品容器、包装材料添加剂生产企业, 要及时学习了解该标准, 加强技术研发力度, 提高自身产品竞争力。此外, 新标准中并未对959种添加剂的检验方法做出明示, 这对检验机构的检验工作将造成极大的困难, 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制定并出台与该标准配套的检验方法标准, 减少由于检验标准缺失、不统一甚至引用混乱给企业生产以及执法部门执法带来的混乱。食品安全也包括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 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生产企业正确使用添加剂不仅是对自身产品的质量保证, 更是为保障食品安全多加了一把锁。
解读食品添加剂 篇2
据长沙新东方烹饪学院记者了解,新的《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与原《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相比,做出了9大改变。其中,增加了规格的标示方式,修改了生产者、经销者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的标示方式,修改了食品添加剂的标示方式,最引人关注的是增加了食品中可能含有致敏物质时的推荐标示要求。
食品标识应当清晰醒目
根据《通则》的规定,食品标识应当清晰醒目,标识的背景和底色应当采用对比色,使消费者易于辨认、识读。食品标识所用文字应当为规范的中文,但注册商标除外。食品或者其包装最大表面面积大于20平方厘米时,食品标识中强制标注内容的文字、符号、数字的高度不得小于1.8毫米。
标注营养成分必须符实
加强对预包装食品标签的管理,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要,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另一方面是生产者和经销者的需要。他们通过标签来扩大宣传,让广大消费者了解企业和产品。
新的《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要求,食品标签上绝不能含“可能”字样。食品标识内容应当真实准确,科学合法。
标签上必须标明9大项
1、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
2、成分或者配料表;
3、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
4、保质期;
5、产品标准代号;
6、贮存条件;
7、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在国家标准中的通用名称;
8、生产许可证编号;
9、法律、法规或者食品安全标准规定必须标明的其他事项。注意事项
非法食品添加物解读——硼砂 篇3
硼砂,化学名称四硼酸钠,是一种无色半透明晶体或白色结晶粉末。无臭,味咸。易溶于水、甘油,微溶于酒精。水溶液呈弱碱性,在酸性条件下可转变为硼酸。
硼砂产于干旱地区盐湖和干盐湖的蒸发沉积物中,与石盐、天然碱、钠硼解石等其它少见的硫酸盐等伴生。根据含水量的不同,硼砂可以是:无水物、五水物或十水物。
硼砂是一种用途很广的化工原料,主要用于玻璃和搪瓷行业。在玻璃中,可增强紫外线的透射率,提高玻璃的透明度及耐热性能。在搪瓷制品中,可使瓷釉不易脱落而使其具有光泽。在特种光学玻璃、玻璃纤维、有色金属的焊接剂、珠宝的粘结剂、印染、洗涤、化妆品、农药、肥料、医学用消毒剂等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
硼砂使用和禁用历史
不久前,中央电视台曝光了十多家食品工厂为获取利润,在萨琪玛中违法添加化工原料硼砂的“黑幕”。硼砂再次引发了公众对非法食品添加物的关注。近年来,硼砂对于公众已经不是一个新名词了。人们时有发现,食品生产厂家和商贩在食品中非法添加硼砂。
早在2000~2001年,科研人员对某省城部分市场食品采样,检测硼砂添加情况。结果发现,42份牛肉丸检出率为57.1%;65份米粉检出率为43.1%;45份面条检出率为35.5%;22份腐竹检出率为13.6%。
在国家卫生部1996年月发布的《食品卫生检验方法(理化部分)》中,硼砂已被列为禁用防腐剂检验项目。由此可知,我国相关部门对禁止在食品中使用硼砂的态度是早已明确的。
在2008年卫生部发布的《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名单(第一批)》中,第一批17种可能在食品中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中就包括硼砂。
为什么在食品中违禁添加硼砂
硼砂之所以被用到食品中,主要是因为硼砂在水中呈现弱碱性。就跟拉面使用的蓬灰,或者做馒头用的面碱一样,弱碱性使得面团更加筋道、有弹性,从而产生更好的口感。所以,硼砂常被用于拉面、饺子皮、挂面、糕点等面食中。
加入硼砂可以使成品湿面和腐竹等产品色泽亮丽,韧度高,久煮不糊,在肉丸、面制品、腐竹、粽子、米粉等食品中违法添加硼砂,可作防腐、保鲜用。
硼砂对人体有哪些危害
硼砂通过口服进入人体后,不易排出体外,即使是含有微量硼砂的食物,长期食用也会在体内不断蓄积,严重影响人体消化道酶类发挥作用,导致有害物质不能及时排出,继而对人体的健康产生极大的危害,引起食欲减退、消化不良、抑制营养素吸收。
硼砂中毒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在心脏血管、神经、胃肠、生殖泌尿、体温调节和皮肤等多个方面。人食用含有硼砂的食品后,轻者会食欲减退、消化不良,严重者会造成呕吐、腹泻、红斑、循环系统障碍、休克及昏迷等硼砂中毒症状。硼中毒者的病理检查可见胃、肾脏、肝脏、脑和皮肤出现非特异性病变,主要有肝脏充血、脂肪变性、肝细胞混浊肿胀;肾呈弥漫性水肿,肾小球和肾小管均有损害;脑和肺出现水肿。
鉴别硼砂肉的方法
看肉的色泽 凡是在肉的表面上抹了硼砂后,都会使鲜肉失去原有的光泽,比粉红色的瘦肉要深暗一些。如果硼砂刚抹上去,则肉的表面会有白色的粉末状物质。
摸肉的滑度 用手摸一摸肉面,如有滑腻感,说明肉上抹了硼砂。如果硼砂抹得多,手触时,还会有硼砂微粒粘在手上,并能嗅到微弱的碱味。
用试纸验色 到化工商店或药店购买一本广泛试纸,撕下一张试纸,贴到肉上。如果试纸变成蓝色,说明肉中含有硼砂。
鉴别硼砂粽子的方法
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 篇4
关键词:食品添加剂,食品安全,应用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三鹿奶粉中的三聚氰胺、面粉中的增白剂、“镉”大米……这些事件使人们对食品添加剂“谈添色变”,现在提到添加剂人们就片面地认为有害。由于对其片面地认知,导致食品添加剂与非法添加或过量添加混为一谈。食品添加剂是指加入食品中的天然或者化学合成物质,其目的是为了改善食品品质、色香味、防腐和满足加工工艺的需要。由此可见,食品添加剂对食品种类和口味的丰富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提高了人们的饮食质量,但是过量或者是滥用就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正确使用食品添加剂对于食品安全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的定义
1.1 食品添加剂的定义
食品添加剂不同于食品营养强化剂,一般不具有营养成分与营养价值。我国于2009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对食品添加剂作出明确的定义,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1]。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共同建立的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对食品添加剂的定义为:有意识地一般以少量添加于食品,以改善食品的外观、风味、组织结构或贮存性质的非营养物质[2]。然而从维持生命、促进健康的角度出发,食品添加剂与食品最大的区别是,它不是人们获取并食用的一种本能需要,非维持生命的必需物质。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比食品更严格,其每日允许摄入量(ADI值)比食品低,以致安全性更低。其使用标准包括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使用范围、使用目的(工艺效果)及使用限量或残留量,其中使用限量即ADI值,是使用标准的主要数据。食品添加剂在较低使用量下具有显著效果,其ADI值比食品要低,超限量使用将严重威胁人体健康[3]。
1.2 食品安全的定义
“食品安全”是指:“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生产或食用时不会对消费者造成损害的一种担保[4]”,食品安全强调食品中不应含有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物质或因素;它是一种科学概念,也可表述为“食品的种养殖、加工、包装、运输、贮藏、销售等活动符合国家的强制性标准和要求”。要求食品绝对安全是不可能的,食品安全一般指相对安全性,指一种食品或成份在合理食用方式和正常食用量下不会导致对健康损害的实际确定性。在有效控制食品有害物质或有毒物质信号的前提下,食品是否安全,还要取决于食品制作、饮食方式的合理性、适当使用数量以及食用者自身的一些内在因素。
2 食品添加剂的作用
2.1 改善食品的感官指标
食品的色、香、味、形态和质地是衡量食品质量的重要指标。食品加工过程一般都有碾磨、破碎、加温、加压等物理过程。在这些加工过程中,食品容易褪色、变色、有一些食品固有的香气也散失了。因此,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适当地使用着色剂、食用香精香料、食用色素、调味剂、增稠剂、乳化剂等,可明显提高食品的感官质量以满足人们对食品风味和口味的不同需求。
2.2 保持和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
在食品中适当地添加一些属于营养强化剂类的添加剂,可大大提高和改善食品的营养价值。这对于防止营养不良,保持营养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2.3 有利于食品加工操作
食品加工过程中,有些工序需要消泡、助滤、稳定和凝固等,如果不用食品添加剂就无法顺利进行。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使用增稠剂、乳化剂、稳定剂和凝固剂等,常用来达到乳化、增稠、分散、起酥、助滤、稳定、发泡或消泡等目的,有利于实现生产的机械化和连续化使食品的加工操作更加方便。
2.4 有利于食品保鲜和运输
各种生鲜食品和加工食品,如不采取防腐保鲜措施,出厂后将很快腐败变质。为了保证食品在保质期内保持应有的质量和品质,必须使用一定量的防腐剂、抗氧剂和保鲜剂。
综上所述,食品添加剂作为现代食品工业中不可缺少的辅料广泛应用。对于消费者来说,加工后的食品除了有丰富的营养外,还要有漂亮的色泽、诱人的香味等;对于生产者来说,使用食品添加剂可以改善食品品质和组织结构,方便改进生产工艺和提高生产效率,延长食品货架期,最终实现商品价值。
3 食品添加剂应用现状和存在问题
3.1 现 状
我国食品添加剂行业虽起步较晚,但是随着现代食品工业的崛起,我国食品添加剂已由当初品种少、产量低、质量不稳定以及生产企业小而分散的状况发展成为初步标准化、国际化,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体系,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统计,2001年我国公布批准的食品添加剂有1618种,截至2011年6月,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已超过了2314种[5,6]。目前,我国食品添加剂按其主要功能特点分为23类,2010年我国食品添加剂总产量在710万吨左右,同比增长约11%,产品销售额约720亿元,同比增长12.5%,创汇约32亿美元。随着消费者对食品营养、质量及色、香、味的追求,食品产品中添加和使用食品添加剂成为现代食品加工生产的需要。
3.2 存在问题
3.2.1 非食品添加剂的违法使用
非食品添加剂属于工业使用的添加剂,一般指一些化工原料或者非食用的化学物质,该类添加剂已经被证实对人体的危害具有很大的作用,是国家卫生局所明令禁止使用于食品行业的添加剂,但是由于其低价或可以更好的改变食品的某一性能所以就被一些企业非法使用,使消费者食用后中毒或者导致死亡。
常见的非法添加有吊白块,化学名称为次硫酸氢钠甲醛或甲醛合次硫酸氢钠(sodium formaldehyde sulfoxylate),其化学式为NaHSO2·CH2O·2H2O,分子量154.11,呈白色块状或结晶性粉末状,易溶于水,常温下较为稳定,因在高温下有极强的还原性,使其具有漂白作用,是一种工业用漂白剂。吊白块水溶液在60 ℃以上就开始分解为有害物质,120 ℃下分解产生甲醛、二氧化硫和硫化氢等有毒气体。食用含“吊白块”食品后可引起过敏、肠道刺激等不良反应,严重者可产生中毒,肾脏、肝脏受损等疾病。
苏丹红是一类偶氮苯基萘酚化合物,其品种主要包括苏丹I、II、III、IV(又名苏丹红1号、2号、3号、4号)等多种。苏丹红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红色染料,常作为工业染料被广泛用于如溶剂、油、蜡、汽油的增色以及鞋、地板等的增光等方面。苏丹红本身不会对人体产生有害的影响,但其初级代谢产物苯胺对人体具有强烈的致癌作用。体外和动物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苏丹红为三级致癌物,即动物致癌物。
“瘦肉精”泛指一类具有相似结构的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简称β-激动剂)化合物。“瘦肉精”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苯乙醇类,如盐酸克伦特罗(clenbuterol,CL)和沙丁胺醇(salbutamol),另一种是双苯烷胺类,如莱克多巴胺(ractopamine)等。由于盐酸克伦特罗价格便宜,且毒性最大,世界范围内的“瘦肉精”中毒事件基本都是由盐酸克伦特罗造成的。盐酸克伦特罗的化学名称为α-[(叔丁氨基)甲基]-4-氨基-3,5-二氯苯甲醇,分子式为C12H18Cl2N2O·HCl,分子量为313.65,呈白色或类白色的结晶粉末状,无臭,味微苦,化学性质稳定,熔点174~175 ℃。毒性试验表明:盐酸克伦特罗在动物组织中残留,尤以肝脏等内脏器官残留较高。当人们食用了含“瘦肉精”残留的动物内脏和肉品后,常造成急性或慢性食肉中毒,当摄入量较大时对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具有刺激作用,引起心悸、心慌、恶心、呕吐、肌肉颤抖等临床症状。摄入量过大,还会危及生命[7]。
3.2.2 超标使用食品添加剂
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规定了食品添加剂在各类食品中的最大使用量,超出这些范围和品种就是不合格的产品。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同样是违法的,经常见到的比如防腐剂的使用,虽然延长了食品的保质期,降低了企业的成本,但是同样对人体有着极大的危害。
3.2.3 伪劣添加剂的使用
一些过了保质期、含有铅、汞等有害物质的食品添加剂,对产品的质量和消费者的健康都有着严重的危害。还有生产过程中卫生条件不达标也同样存在着安全隐患,造成这样的原因无非是企业为了减少生产成本采用非食品级的食品添加剂。
4 食品添加剂的发展
为了保证食品添加剂的安全使用,政府应该高度的重视食品添加剂的管理。关于食品的卫生安全法、管理办法、规范等条例等内容要做到统一规范,督促管理食品生产单位完善其食品添加剂的管理模式,做到生产、使用、管理科学规范。发挥各方资源优势,建立食品安全营养评价体系。运用高新技术,提高我国食品添加剂的质量,加强食品添加剂使用的监管,不断完善相关技术标准,保障食品添加剂更安全、有效的应用是现代食品工业健康发展的基础。
综上所述,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并不是对立的矛盾,社会上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添加剂其本身并没有过错,错误的是在于人们对它缺乏充分的认识、了解和错误的使用。人们应当理性的正确认识、理解食品添加剂,完善对它的管理、监控,消除对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存在的各种疑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S].20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食品营养强化剂卫生管理办法[S].1986.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管理办法(卫生部第73号令)[S].2010.
[4]王凤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5(10):162-164.
[5]吕咏梅.食品添加剂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J].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2007(1):17-20.
[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S].2011.
解读食品添加剂 篇5
一、进行采购检查和进货验收的食品包括食品(食用油及食品原料);食用农产品;食品添加剂。主要为畜禽产品、蔬菜、豆制品、粮油制品、调味品、食品添加剂等。采购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应向供货者索取许可证复印件(指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取得许可的)和购进批次产品相适应的合格证明文件。
二、对购入的食品,索取并仔细查验供货商的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或者流通许可证、标注通过有关质量认证食品的相关质量认证证书,进口食品的有效商检证明,国家规定应当经过检验检疫食品的检验检疫合格证明。上述相关证明文件应当在首次购入该种食品时索难验保证在有效期内。
三、零星采购的食品,必须到证照齐全的生产经营单位或市场采购,并现场查验产品一般卫生状况和包装、标识,购买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产品,留存盖有供货方公章(或签字)的每笔送货单,发票或购物凭证等。购入食品时,索取供应商出具的正式销售发票;或者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索取有供货商盖章或者签名的销售凭证,并留具真实地址和联系方式;销售凭证应当记明食品名称、规格、数量、单价、金额、销货日期等内容。
四、索取和查验的营业执照(身份证明)、生产许可证、流通许可证、质量认证证书、商检证明、检验检疫合格报告和销售发票(凭证)应当按供货商名称或者食品种类整理建档备查,到期证照及时索要更新,相关档案应当妥善保管,保管期限自该种食品购入之日起不少于2年。
进货查验记录制度
1、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食品采购、查验以及台帐记录等工作。
2、采购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应建立和保存进货查验记录,每次购入食品,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
浅谈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 篇6
关键词:食品添加剂 食品安全 防腐剂
中图分类号:TS2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5)06-0000-00
1 食品添加剂的概念和范畴
1.1 食品添加剂的定义与特征
食品添加剂和食品营养强化剂有很大不同,一般是没有营养价值和营养成分的。我国很早就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对食品添加剂也有很明确的规定和定义,主要是对食品的外观、色泽、以及贮存保险、防腐等,虽然我国将以增强食品营养成分为目的的食品营养强化剂列入天然营养素范围的食品添加剂行列,但是除此外大部分食品添加剂都是不具备营养价值的,对人体也没有很多益处,其营养价值是“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
全国范围内对于食品添加剂的概念定义都各不相同,但是有关于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度包括了食品添加剂的以下这几个方面特征:
(1)与食品中天然存在的一些物质相区别,食品添加剂是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有意添加到食品中去的;(2)可以在食品中添加的添加剂都是符合一定的工艺标准要求的,可以提高食品贮藏的稳定性和品质,同时也可以改变食品的“色、香、味等。(3)食品添加剂的本质是化学合成或者天然存在的物质;(4)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和范畴是依据所在国的食品法律规范规定的。
1.2 食品添加剂的范畴
食品添加剂的范畴是指食品添加剂的物质种类,全国各地对于食品添加剂的要求标准以及规范都有一些“异曲同工”之处,比如美国,会把添加剂分为二种,一是直接食品添加剂,二是次直接食品添加剂(类似于我国的加工助剂)次直接食品添加剂(相当于我国食品中有迁移的食品包装材料)。
2 食品添加剂使用应该遵循的原则
(1)经过规定的食品毒理安全评价程序和评价证明,在使用限量内,长期使用对人体安全无害。(2)不影响食品感官性质和原味,对食品营养成分不应有破坏作用。(3)食品添加剂应有严格的质量标准,其有害杂质不得超过允许限量。(4)不得由于使用食品添加剂而降低良好的加工措施和卫生要求。(5)不得使用食品添加剂掩盖食品的缺陷或作为伪造的手段。(6)未经卫生部允许,婴儿及儿童食品不得加入食品添加剂。
3 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
3.1 食品添加剂是否直接影响食品安全
添加剂一般不会影响食品的安全,只有在不恰当量添加或是非法使用非食品添加剂的物质时才会有食品安全问题出现。
3.1.1 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认识误区
首先,目前大多数消费者对于食品添加剂的功能、内涵等都没有很深入的了解吗,从而导致消费者认为但凡是含有食品添加剂的食物都是不安全的,食用后都会危害人体健康,并且,一些商家利用消费者的认识误区,大肆的宣传自己的食品不含添加剂,以此更加加深了消费者的误解。其次,消费者不能够正确的区分食品添加剂和非食用添加剂,所以较容易混淆将二者混为一谈,更有些不良商家在食品中添加非食用添加剂,继而引发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则会误以为是食品添加剂的原因,误认为是食品添加剂危害了人体健康。
3.1.2 规范、科学及合理地使用食品添加剂并不会危害人体健康
(1)在食品生产过程中,相关人员对于食品添加剂都会采取检验的,对于食品中的添加剂也会做毒理学安全的分析和评价,从而确保食品中的添加剂在不会毒害消费者的范围内。(2)食品添加剂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推动了食品产业的发展更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食品添加剂通常价格低廉、方便管理、加工使用也比较方便、来源也很丰富,对于食品加工中起到不小的作用。(3)国家明文禁止添加非食用物质到食品中,比如三聚氰胺、吊白块、苏丹红等,非食用物质并不是食品添加剂。(4)有一些添加剂是有一定的营养价值的(比如:乳链菌肽的新型防腐剂,它既能很好地抑制幽门螺旋杆菌,又因为是一种氨基酸而能强化营养,但因为其包括维生素A、E及锌、硒、铁等微量元素,所以不可超标使用)。
3.2 食品添加剂对提高食品安全的作用
我们在对食品添加剂的各种研究探讨,最终目的便是食品安全的这一目标。我们应该了解,食品添加的种类很多、且功效又各不相同,如果没有食品添加剂,我们所能食用的便只有一些保鲜期、保质期短的食品了,也将会面临由食物变质产生霉菌繁衍等一系列更为严重的不良因素,危害人体健康,影响食品安全。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科学、合理地使用食品添加剂有助于提高食品的安全性。
3.2.1 防腐剂对提高食品安全的作用
防腐剂主要用途于延缓防止食物发生霉变、变质、的物质。较为常见的一些有(丙酸及其盐类、对羟基苯甲酸酯类、双乙酸钠、化学防腐剂有山梨酸及其盐类、苯甲酸及其盐类、脱氢乙酸及其钠盐等)化学防腐剂能防止食品因为微生物滋生引起的变质、腐败等问题,也能使食品在自然条件下更久的保存期,提高食品的安全性。正确使用食品添加剂不仅不会影响食品的营养价值等特性,个别食品添加剂本身还是一种营养物质。常见化学防腐剂的作用与机理、使用范围及对人体的危害 表1所示:
3.3.2 抗氧化剂对提高食品安全的作用
和防腐剂一样,抗氧化剂对于食品的安全保存等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抗氧化剂能够防止食品因分子氧化发生霉变,延缓保质期,有效的提高了食品的安全和稳定性。按照性质划分,抗氧化剂可以分为:脂溶性抗氧剂和水溶性抗氧剂。水溶性抗氧化剂多用于蔬菜瓜果因氧化而变质;脂溶性抗氧化剂多用于防止食品酸败和变质、变味。有很多添加剂对人体健康有很大益处(比如:抗氧化剂可以消除人体产生的内源性活性氧自由基,阻断自由基对人体细胞膜和大分子的损伤,防止炎症和恶性肿瘤的发生。
4 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屡有发生,新闻电视都可以看到很多类似事件发生,这些有关食品安全的案例告诉我们使用合格安全的食品添加剂,对于人体的安全是没有危害的。但是使用不合格以及超量的、劣质的非食品用的添加剂对人体健康是有非常大的损害,更甚至会危及生命。因此。生产企业要有诚信,监察部门要加强食品安全的检查和管理,从而保证食品的安全,消费者自身更需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只有这样环环检查防范,才能为消费者创造一个放心安全的消费环境,保证人们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徐瑾,张檬.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J].广州化工,2013(15).
[2] 王静,孙宝国.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J].科学通报,2013(26).
[3] 韩明凯,赵慧敏.浅谈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安全的影响[J].科技传播,2011(02).
收稿日期:2015-03-05
作者简介:陈如溪(1981—),男,广东人,本科,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中级,现就就职于广东省食品工业研究所、广东省食品工业公共实验室,研究方向:食品添加剂技术推广和研究。
解读食品添加剂 篇7
随着我国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 食品添加剂广泛用于食品工业生产中, 并且已经成为食品工业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然而, 食品生产环节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导致的食品安全事件是层出不穷, 这不仅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甚至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形象。因此, 当前分析研究食品生产环节如何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非常必要。笔者认为, 要在科学认识食品添加剂的基础上, 认真分析食品生产环节使用食品添加剂存在的问题, 进而提出食品生产环节如何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对策。
1 科学认识食品添加剂
1.1 食品添加剂的定义
我国《食品安全法》和《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GB 2760—2011) 均对食品添加剂作了同样的定义:“食品添加剂, 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曾引发严重食品安全问题的苏丹红、三聚氰胺、吊白块、塑化剂等物质不是食品添加剂, 而是被不法生产者添加到食品中的非法添加物。
1.2 食品添加剂的管理
我国《食品安全法》是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管理的主要法律依据。该法严格规定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使用食品添加剂等内容, 并将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列入强制执行的食品安全标准范畴。目前, 我国现行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主要是GB2760-2011《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和GB14880-2012《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 是指导食品企业正确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技术法规和食品监督机构的重要监管依据。
1.3 食品添加剂的作用
食品添加剂大大促进了食品工业的发展, 并被誉为现代食品工业的灵魂。正确合理地使用食品添加剂在改善食品品质, 保护食品安全, 保持或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 满足食品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等诸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的食品添加剂还能满足特殊人群的需要, 如替代蔗糖的甜味剂, 让不宜吃糖的糖尿病人吃到甜食;作为营养强化剂的低分子海藻酸盐可以降血压等。然而, 食品添加剂也不是完全无毒无害, 如长期食用色素含量超标的食品, 有的能导致过敏, 有的能引起儿童多动症等。因此, 要把握慎用、少用的原则, 更要杜绝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
2 食品生产环节使用食品添加剂存在的问题
2.1 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
在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物质甚至是有毒有害物质是严重威胁人民群众饮食安全、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日前, 卫生部汇总公布的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达47种。近年来, 很多不法分子利欲熏心, 将工业原料等非食用物质甚至是有毒有害物质添加到了食品中, 引发了一系列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事件, 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典型例子就是2008年三鹿奶粉等婴幼儿奶粉被查出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三聚氰胺;最近的是今年6月, 江西等地的松花蛋生产企业被查出在加工过程中非法使用工业用硫酸铜。
2.2 滥用食品添加剂
2.2.1 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
所谓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就是指超出了强制性国家标准GB2760-2011《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所规定的某种食品中可以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范围。曾经发生的“染色馒头”事件, 就是超范围添加了一种叫柠檬黄的色素。
2.2.2 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所谓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是指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剂量超出了强制性国家标准GB2760-2011《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所规定的最大使用量。学术界有句话叫“剂量决定危害”, 如果超过安全限量, 食品添加剂就会变成有毒物, 对人体产生危害。
2.2.3 使用有质量问题的食品添加剂
一些食品生产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 使用过期、不合格和不符合质量安全要求甚至假冒伪劣的食品添加剂, 严重影响食品的质量安全。
2.2.4 不规范标注食品添加剂
某些厂家缺乏食品安全意识, 隐瞒所用食品添加剂, 对用量标示不准确甚至不标, 使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长期食用超标食品添加剂, 健康安全受到损害;有的厂家为误导和欺骗消费者, 标注自己的产品“不加任何食品添加剂”“不含任何防腐剂”等。
2.2.5 食品添加剂使用管理不严
一些食品生产小企业、小作坊条件简陋, 管理混乱, 未能制定和执行严格有效的食品添加剂使用管理制度, 导致食品添加剂受污染或超标, 甚至误用有毒有害物质而引发中毒事件。
3 规范食品生产环节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对策
3.1 强化企业使用食品添加剂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3.1.1 加强培训, 提高认识
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加大员工培训和教育力度, 通过普及学习和严格执行食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知识, 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及其使用标准, 掌握各添加剂品种在各类别食品中的正确使用, 提高企业对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或食品添加剂危害性的认识, 切实担负起主要负责人为防止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原材料采购和生产配料的人员为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3.1.2 诚信自律, 正确使用
食品生产企业要强化诚信意识和自律意识, 本着对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 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定的范围和限量规范地使用食品添加剂, 不在食品生产中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外的任何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同时, 还要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认真了解食品添加剂的适用条件、作用机理等理化性能。使用的食品包装标签必须符合《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7718-2011) 的规定, 明示其所使用的添加剂的具体名称及用量。
3.1.3 完善制度, 规范管理
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要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食品添加剂采购验证、进货验收、入库保存、领取、食品生产加工中规范使用等一整套规章制度, 建立采购、进出库和使用台帐。食品添加剂的管理要做到专人保管、专柜 (库) 存放、专册登记和专人添加, 对涉及添加剂使用的计量器具要依法定期送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检定或者校准, 确保添加剂使用计量准确。企业应加强防控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所必须的检测能力, 特别是乳品生产企业要严格落实产品出厂前按批次检测三聚氰胺制度。
3.1.4 科学选择, 防范风险
食品生产企业应逐步建立起企业自身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预警的系统, 将可能存在的食品添加剂使用风险置于可控制可管理中, 最大限度地降低安全隐患。在配方研制和设计开发之前充分考虑食品添加剂的品种和含量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要求。要科学选择品种, 充分了解各类品种的毒性、使用范围和有效使用环境等, 原则上有天然品种不选择化学合成品种。添加量不得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最大使用量, 有因其他原料带入的带入量和添加量总和不得超过标准规定的最大使用量, 同一功能的食品添加剂在混合使用时, 各自用量占其标准中最大使用量的比例之和不应超过1。尤其不能将国家标准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最高残留限量当成最高添加量, 误解或歪曲国家规定或标准的真正目的。
3.2 加强食品生产环节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监督管理
3.2.1 监督服务
监管部门要按照食品质量安全“三抓手” (质量管理体系、索证索票和监督抽查) 监管要求, 加强食品生产企业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监督、监测和抽查以及使用备案管理, 建立非法食品添加物和不合格添加剂快速追查溯源机制, 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理, 确保质量溯源和责任追究。同时, 要充分发挥技术优势, 帮助企业制定合理、科学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方案, 提供有关食品添加剂标准的检索和查询服务, 指导企业制定严格有效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全过程管理制度及台账记录, 引导企业正确、规范的使用食品添加剂。
3.2.2 严厉查处
监管部门要对食品生产企业非法添加和滥用添加剂的违法行为保持高压态势, 严厉打击。通过日常巡查与重点监管相结合的方式, 严厉打击“两超一非” (超范围、超用量、非食品添加物质) 和使用回收食品等违法行为, 将企业的这些违法行为列入黑名单, 向社会公布, 提高其违法成本。同时, 要加大打击处罚力度, 情节严重的, 应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3.2.3 技术保障
当前, 食品添加剂标准及相关检测技术严重滞后, 政府应加大食品添加剂标准制定的力度并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 加强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能力建设, 提高对食品添加剂监测的准确性和迅捷性, 有效控制和打击食品添加剂滥用行为。国家相关科研部门应加强对食品添加剂安全性和必要性的科学研究, 根据研究进展不断调整标准, 为保障食品添加剂使用安全提供技术支持。
3.3 鼓励社会各界监督企业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
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 曝光食品中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事件和查处的典型案件, 震慑和打击违规违法行为。要鼓励消费者特别是企业内部人员积极向政府执法部门投诉举报食品添加剂领域的违法行为, 让违法分子没有生存的空间。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监督作用, 避免行业“潜规则”的出现。同时, 政府还应建立完善并落实有奖举报制度, 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GB 14881-1994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S].
[2]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GB14881-2013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S].201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 2760—2011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S].2011.
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安全与人体健康 篇8
1.1 定义、分类与特点
1.1.1 定义
食品添加剂是指, 为了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的食品中的天然或者化学合成物质。
1.1.2 分类
食品添加剂按其原料和生产方法可以分为化学合成添加剂和天然食品添加剂。一般说来除了化学合成的添加剂外, 其余的都可以归为天然食品添加剂, 主要来自植物, 动物, 酶法生产和微生物菌体生产。
我国是按食品添加剂的主要功能分类的。可以分为21大类:酸度调节剂、着色剂、乳化剂、防腐剂、甜味剂、抗氧化剂等。
1.1.3 特点
品种繁多, 销量大, 变化迅速, 日新月异。
1.2 主要品种介绍
1.2.1 甜味剂
甜味剂是指能赋予食品甜味的调味剂。常用的有糖精钠, 甜蜜素, 阿斯巴甜, 安赛蜜等。价格便宜, 等甜条件下, 价格比蔗糖便宜, 故应用广泛。
1.2.2 乳化剂
食品乳化剂是食品加工中使互不相溶的液体 (加油和水) 形成稳定乳浊液的添加剂。在食品添加剂中乳化剂用量约占1/2, 是食品工业中用量最大的添加剂。常用的是大豆磷脂和脂肪酸多元醇脂及其衍生物。
1.2.3 酸性调节剂
酸味剂也称酸性调节剂, 在食品中添加酸味剂, 可以给人爽快的刺激, 起增进食欲的作用, 并有一定的防腐作用。一般分为无机酸和有机酸。食品中常用的无机酸是磷酸, 常用的有机酸有:醋酸, 柠檬酸, 酒酸, 苹果酸, 抗坏血酸, 乳酸, 葡萄糖酸等。柠檬酸是功能最多, 用途最广的酸味剂。磷酸在饮料工业中可以代替柠檬酸和苹果酸, 特别是不宜使用柠檬酸的非水果型饮料中作酸味剂且用量少价格低。
1.2.4 鲜味剂
鲜味剂也称呈味剂或风味增加剂。主要是增强食品风味, 使之呈现鲜味感的一些物质。味精是人们最常用的鲜味剂。主要成分是L-谷氨酸钠。
1.2.5 防腐剂 (Preservatives)
防腐剂是抑制微生物活动, 使食品在生产, 运输, 储藏和销售过程中减少因腐败而造成经济损失的添加剂。在我国允许使用的主要有山梨酸钾及其盐类, 对羟基苯甲酸脂, 丙酸及其盐类。
1.2.6 着色剂
着色剂又称“食用色素”。在现代食品工业中是装点食品的重要添加剂。我国允许使用的食用合成色素均已列入GB2760-1996中, 共有13个品种, 它们是:苋菜红及苋菜红铝沉淀, 日落黄, 亮蓝等。1994年我国正式宣布中国食品添加剂发展方向是“天然, 营养, 多功能”。应此到目前为止, 我国政府批准允许使用的60种食用着色剂中, 有47种是天然色素。
2 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
2.1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现状
近年来, 由食品添加剂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呈逐年上升趋势, 这也暴露了我国食品添加剂标准中存在的问题。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九个部门2005年联合出台了食品国家标准的修订计划, 将对现有食品行业的国家标准体系进行调整, 保障食品安全成为新体系的首要目标。根据最近公布的《全国食品标准2004-2005年发展计划》, 现行加工食品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都将在两年内进行彻底整顿, 合并部分标准, 一些过时的标准将被淘汰。同时加大采用国际标准的比例, 从以前的23%提高到55%、根据计划, 今后在标准中明确列出所有禁止添加物质的名单, 检测食品质量时, 将首先检测产品中可能含有的有害物质。
2.2 食品添加剂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在日常中发现, 食品生产加工制作过程中使用食品添加剂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3 未经国家批准使用或禁用的添加剂
我国允许生产、经营和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必须是《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规范》和《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规范》所列的品种。但是, 一些不法商贩和生产单位在利益驱动等因素支配下, 违法使用未经批准的添加剂。像在果脯、蜜饯、酱菜中超限量使用甜味素, 有的甚至在蜜饯类食品中糖精钠最高含量超出允许限量12倍之多;超量使用护色剂亚硝酸盐加工肉制品;在馒头制作过程中滥用硫磺熏蒸馒头, 致使馒头中维生素B2受到破坏;在干豆腐、香肠、冰棒中加入柠檬黄、胭脂红等合成色素;甚至在婴儿食品或奶制品中添加糖精、香精等食品添加剂。有的将荧光增白剂掺入面条、粉丝用于增白, 而这些增白剂中二苯乙烯三嗪衍生物等有害成分会直接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采用农药多菌灵等水溶液浸泡, 虽然对果品起到防腐作用, 但多菌灵等农药残留物量却大为增加, 有毒添加剂吊白块被一些生产经营者用于面粉漂白;甲醛被用于鱼类防腐;硼砂用于扁肉、蒸饺中增加脆感。
2.4 添加剂使用超出规定范围
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必须按《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规范》中规定的使用量添加才会对人体无害。但在现实中, 不按国家规定标准而随意添加现象较为明显, 食品生产企业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心理, 增加食品的视觉效果, 更改了食品添加剂的适用范围。例如在地产葡萄酒的生产中就采用了超范围使用的情况。地产葡萄酒往往以绿色食品为销售手段, 在产品生产加工中, 加入胭脂红等食用色素, 达到色彩艳丽的目的。我国葡萄酒生产严格规定, 不允许加入香料、色素类添加剂, 消费者长期食用会产生中毒现象, 毒素在体内停留时间过长会引发身体机能紊乱, 导致器官病变。
2.5 使用工业级添加剂代替食品添加剂
国家严格规定不准使用工业级添加剂替代食品级添加剂用于食品加工。但目前食品添加剂流通渠道及经营方式较为混乱, 且添加剂市售环节卫生监督管理相对薄弱, 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有些生产经营单位弄虚作假, 追求经济利益, 任意将工业级化工产品假冒伪食品级添加剂销售、使用。如:将工业级添加剂改换为食品包装和标签, 并出具假检验报告, 冒充食品添加剂出售、使用。我们在监督检查中发现其多为亚硫酸钠、碳酸氢钠等。
2.6 食品添加剂还存在的问题有转化产物问题、产品质量问题、营养强化剂的使用问题、食物中毒事件等
为了人类的健康, 在食品加工、生产过程中, 应该严格按照食品添加剂使用的卫生标准和卫生管理办法来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使用原则是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 可多用可少用的尽量少用, 而且食品添加剂本身要符合质量标准, 提倡使用天然食品添加剂, 但不能盲目推崇天然物质, 忽略合成物质的使用, 对结构安全、质量达标、效果显著的合成物质没有任何理由排斥。总的来看, 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和管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 差距还很大。但我们相信, 通过共同的努力, 我国食品添加剂的研究和卫生管理水平将会有很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于江虹.食品添加剂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食品科技, 2003, 24 (6) .
[2]阎炳宗.食用着色剂发展趋势[J].食品科技, 2004, 25 (2) .
[3]张胜帮.食品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J].食品科学, 2003, 24 (8) .
解读食品添加剂 篇9
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及其在食品生产中发挥的作用
随着食品加工业的蓬勃发展, 食品添加剂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更加广泛, 可以说, 食品添加剂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国际上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种类已达到14 000余种, 其中直接使用的约4 000余种, 常用的在1000种左右。中国已公布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已有1 400多种, 其中食用香料近千种。
我国《食品添加剂卫生使用标准》 (GB2760-2014) 将食品添加剂定义为:为了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 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的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食品用香料、胶基糖果中基础剂物质、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也包括在内。按照这个定义可以看出食品添加剂一方面是加入到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天然物质, 另一方面是食品加工助剂。目前, 我国食品添加剂按用途分为23类, 包括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着色剂、护色剂、酶制剂、增味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甜味剂、增稠剂与香料, 等等。例如:酸度调节剂是添加于食品中的酸味物质, 能改善食品风味, 提高防腐和抗氧化能力, 其包括各种有机酸 (柠檬酸、琥珀酸、苹果酸) 及其盐类 (柠檬酸钠) , 大多存在于各种天然食品中, 可参与体内代谢, 毒性很低, 可以按照生产需要适量使用。而着色剂又称色素, 是通过使食品着色后改善其感观性状, 增进食欲的一类物质, 分为天然色素和合成色素两大类。增味剂是补充、增进、改善食品中原有的口味或滋味及提高食品风味的物质。按化学性质分为:氨基酸系列、核苷酸系列。例如:氨基酸系列, 谷氨酸钠 (味精) 增加肉味、鲜味。核苷酸系列增加肉味、鲜味, 效果是味精的10倍, 与谷氨酸类合用有明显的协同作用。不同的食品添加剂在食品生产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主要的作用包括:改善食品的感官性能、保持和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为食品的生产加工提供便利等。但食品加工助剂的作用是保证食品加工能顺利进行, 与食品本身无关, 比如:助滤、澄清、吸附、脱模、脱色、脱皮、提取溶剂及发酵用营养物质等。总之, 食品添加剂在食品生产中发挥的作用为食品工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食品添加剂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
食品工业的迅猛发展, 促进了食品添加剂工业的快速发展。目前, 食品添加剂的应用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 与此同时, 在食品生产应用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影响食品安全的问题。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现状
目前, 我国经过有关部门批准公布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23大类。随着食品工业的迅猛发展,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越来越多, 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但是近年来随着“增白剂”“增塑剂”“三氯氰胺”等事件的频频发生, 大众对食品添加剂的认识和了解也逐渐深入, 人们对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问题也越来越受关注, 食品添加剂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也日益凸现。2014年12月31日, 国家卫计委发布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GB 2760-2014) 》, 该标准将代替GB 2760-2011食品添加剂标准, 并于2015年5月24日起实施。
相比2011版标准, 新版食品添加剂标准将公告增补至国家卫计委2014年17号公告。将食品营养强化剂和胶基糖果中基础剂物质及其配料名单调整由其他相关标准进行规定。修改了3.4“带入原则”, 增加了3.4.2条款, 即当某食品配料作为特定终产品的原料时, 批准用于上述特定终产品的添加剂允许添加到这些食品配料中, 同时该添加剂在终产品中的量应符合此标准的要求。在所述特定食品配料的标签上应明确标示该食品配料用于上述特定食品的生产。新修订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修改了附录A、B、C、D、F中的部分内容。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GB 2760-2014) 》的实施, 进一步规范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 为食品添加剂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保障。
食品添加剂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
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中不断发展, 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备受人们的重视, 主要因为在食品加工、贮运等一系列过程中起到了以下几方面的作用:①便于采收、加工、保存、销售及家庭制作;②控制食品的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微生物变化, 以减少变质损耗, 降低微生物危害, 保证食品质量;③延长食品的有效保存期;④改善食品的感官性能及营养性能。
食品添加剂由于种类繁多, 功能各异, 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其中日常应用添加剂最广的食品业主要有:糖食制品、口香糖、碳酸气糖果、冷饮食品、饮料、饮料粉、强化食品、各种酒类加工、肉食制品、调味料等。近年来, 尤其在面食制品方面, 添加剂的应用非常广泛, 数量增加速度很快。比如:面质改良剂 (无机盐类) 在面制品加工中的应用。无机盐类主要有复合碱和氯化钠两种, 它们最常应用于我国的挂面生产中, 它们使面筋结构发生收敛作用, 从而达到强化面筋结构, 改良面团的目的。也有观点认为复合碱与氯化钠因与小麦蛋白中碱液与盐液蛋白组分呈负相关关系, 调节了这两种蛋白组分在面筋形成中的作用, 宏观上改良面团的效果。食盐则使面筋紧缩, 增强其粘弹性和强度, 减少加工过程中的断条率, 在工业制面中因需要, 使用量约为2%~3%。香精香料类添加剂在调味料、肉制品中的应用:肉味香精是人们借用先进的仪器分析出各种肉香成分后, 运用现代科技将酶解技术、美拉德反应、调香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微胶囊技术等综合运用于香精的生产, 形成以美拉德反应物为主体, 通过调香生产出具有各种肉香和肉味的香精。在肉制品加工中香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一, 丰富和增强产品的特征香气;第二, 提高产品的吸引力;第三, 协调产品的香气使口感更加圆润、丰满;第四, 掩蔽或修饰产品本身固有的风味;第五, 产品营养平衡所需;第六, 降低产品成本。其应用领域涉及鸡精、方便面调料、方便米粉调料、香肠、火腿肠、罐头、烤鸡、各类熟食制品、香辣酱、速冻水饺及各种休闲食品。此外, 食品添加剂在保持和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各种生鲜食品和高蛋白质食品如不能及时加工或加工不当, 出厂后将很快腐败变质, 带来巨大损失, 而食品防腐剂和抗氧化剂既可防止食品在加工储藏的过程中氧化腐败变质, 保证食品可以在保质期内保持应有的品质, 又对保持食品的营养价值具有一定意义。目前, 我国常用的食品防腐剂主要有苯甲酸及其盐类、山梨酸及其盐类、丙酸及其盐类、对羟基苯甲酸酯类;常用的抗氧化剂主要有丁基羟基茴香醚 (BHA) 、二丁基羟基甲苯 (BHT) 、没食子酸丙酯 (PG) 等。此外, 在食品中适当地添加一些属于天然营养素食品营养强化剂, 可大大提高和改善食品的营养价值, 这对于防止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 保持营养平衡, 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 各种各样的添加剂应用而生, 更新之快, 应用之广, 使食品添加剂成了一门独立的生产工业。
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
现代食品工业的大规模发展, 就是建立在食品添加剂的基础上的。由于食品添加剂的功能和作用, 其被广泛运用于食品生产加工中。社会上各式各样、品种不一、琳琅满目的食品中几乎都含有食品添加剂。近年来, 由于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倍加关注, 对食品添加剂的应用也提出了许多思考, 食品添加剂是否安全, 是否应该在食品中添加食品添加剂, 添加了食品添加剂的食品是否安全, 等等。其实, 食品添加剂从生产到使用都经过非常严格的审批、评价和检验。并且还要经过第一阶段急性毒性试验, 第二阶段遗传毒性试验、传统致畸试验、短期喂养试验, 第三阶段亚慢性毒性试验 (90D喂养试验、繁殖试验、代谢试验) , 第四阶段慢性毒性 (包括致癌) 试验等四个阶段的食品安全性毒理性评价。在确认对身体没有安全隐患时才被批准使用, 确保人体食用的安全性。我国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明确详细地规定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使用范围及最大使用量或残留量。因此, 食品添加剂只要在使用范围内使用整体安全性是比较高的, 不会引起不良反应。
食品添加剂在使用中存在的不安全性
在我国仍存在许多不法商人, 为了追求利润, 在食品中超范围、超用量、滥用及违规添加食品添加剂。极大地损害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为此, 人们应该充分认识安全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重要性。
1.超范围使用
在国家标准中, 每一种食品添加都有适用的范围,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不能超出适用的范围, 不能将只允许在A食品中添加的食品添加剂添加到B食品当中去。比如:柠檬黄是一种仅限于冷冻食品、配制酒、糖果等食品的着色剂, 绝不允许在其他食品中添加。
2.超限量使用
食品添加剂使用过程产生的诸多问题中, 超剂量使用的现象最为突出。几乎在所有披露的食品添加剂违规使用的案例当中, 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食品添加剂超剂量添加的现象。这一方面是由于某些厂家缺乏食品安全意识, 盲目追求食品添加剂对食品色泽、口感、外观以及保质期的改进效果, 超剂量地使用食品添加剂;另一方面, 有些厂家生产设备简陋, 生产人员素质低下, 缺乏准确的计量手段和负责任的生产态度, 往往是没有计算物料配比, 凭感觉添加食品添加剂。
3.滥用食品添加剂
近年来, 随着食品行业的不断发展, 市场空间广阔, 各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很激烈, 在这种情况下, 一些不法商家不摆正心态, 为了争取更多利润, 便降低生产成本, 不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操作, 滥用食品添加剂, 从而出现了违规、违禁、超标使用食品添加剂行为, 成为食品安全的一大隐患。
4.在食品中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
在食品中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是指将不能在食品中添加的化学助剂加入到食品当中, 如三聚氰胺、吊白块、孔雀石绿、苏丹红等。这里面也有两种情形, 一是有意识违法添加, 比如:2008年震惊国人的“三聚氰胺事件”, 就是有意识在食品中违法添加非食品添加剂的典型案例。为了提高牛奶中蛋白检测指数, 不法商贩们在牛奶中竞相添加三聚氰胺, 危害食品安全, 并最终导致中国乳业元气大伤, 至今仍没有复原。另外一种是无意识间接添加, 例如:“塑化剂”事件, 有一些情况就是食品包装里的塑化剂成分渗透到产品当中去。
结语
解读食品添加剂 篇10
目前, 各类食品中最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就是抗氧化试剂及防腐剂, 抗氧化剂的作用是减缓食物被氧化的过程, 延长保质时间;防腐剂主要是为了避免食品由微生物分解造成的变质现象。各国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不同但是都制定了相关标准进行控制, 保证食品安全。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食品添加剂的检测对食品安全监管有重大意义。
本文的模拟实验检测将选用平日里最常见的食品作为实验材料, 奶制品、油脂物及面包等, 分别是一些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高、组成复杂的食物材料。实验中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来精准测定实验材料中苯甲酸、脱氢乙酸、山梨酸、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对羟基苯甲酸甲 (乙、丙、丁) 酯以及乙氧基喹等8种食品防腐剂, 以及10种被测抗氧化剂。
材料与方法
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有奶制品、油脂物和面包, 实验用到的色谱纯有甲醇、乙氰, 分析纯有正己烷、盐酸、乙酸、氯化钠等物质, 另外实验过程中所用到的实验分析试剂都纯度很高, 符合标准, 出自正规工厂。此外, 还要进行标准品的定容, 标准液的储备。
实验仪器和设备
配有紫外线检测器和色谱工作仪的高效液相色谱仪;德国进口的离心机和超纯水器等大型实验仪器设备;化学检测实验的基本仪器, 例如, 试管等。
实验方法
实验材料的样品处理: (1) 称量少量低油脂或不含油脂如面包溶解并均匀放入50 m L的离心管中, 之后, 多次分别将棕榈酸、氯化钠饱和溶液及盐酸溶液滴加进去, 充分振荡并利用超声波技术和离心仪器分层提炼再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测定; (2) 将油脂类食品如奶粉、油炸物等充分搅拌混合后放置在离心管中, 再依次不同量的加入乙氰、盐酸、氯化钠和饱和正己烷等, 然后重复上述分离提取的方法, 再进行有机过滤, 最后可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测定。
实验中的色谱条件:色谱柱 (250mm*4.6 mm, 5 um) , 乙氰 (30%~48%) , 10.0~13 min, 乙氰 (48%~53%) , 13.0~25.0 min等;流速:1.0 m L/min;柱温:30℃, 进样量为20μL, 检测波长为280 nm。
实验结果和分析
实验所用食品提取液的选用
由于食品中涉及的食品添加剂种类繁多 (本次主要注重检测其中18种食品添加剂) , 所以对添加剂的提取试剂与方法各有不同, 但是了解到乙氰具有很好的提取效果, 而且不易受到样品中化学物质的干扰, 所以最终实验利用乙氰进行实验样品的提取工作, 效果颇佳。
实验过滤净化的选择
18种食品添加剂种类多, 有着大小不同的极性, 吸附性、饱和性、酸碱性等都存在很大差异, 而且过滤净化的效果会影响到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的进行。对油脂类食品添加剂进行过滤净化是应用乙氰、正己烷进行多次的液液萃取, 试验得出结论, 过滤净化3次就取得了较高的回收率。另外, 可以应用饱和氯化钠、乙氰组合对低油脂物质进行液液萃取, 从而除掉具有水溶性的化学杂质, 还可以通过适量增加苯甲酸、山梨酸等酸性物质进行分离提纯, 效果会更好,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回收率。中等程度的油脂类物质可以用饱和氯化钠和盐酸溶液、乙氰、正己烷进行三相液液提取, 也达到了理想的实验效果。
实验提取效果会受抗氧化剂的影响
本实验中采用抗坏血酸棕榈酸酯和乙氰来提取混合溶液的溶剂, 这是因为如果直接利用乙氰去提取特丁基对苯二酚效果不佳, 回收率较低。而采用二者试剂的组合进行提取工作就会使回收率大大增加, 超过80%, 所以, 实验提取工作时要考虑到抗氧化剂的影响并选择最佳组合试剂进行溶剂提取。
优化实验液相色谱的使用条件
在实验中, 要严格控制色谱仪测定精度, 色谱应用前要进行不同动相、不同酸碱度及不同梯度洗脱工作条件的实际考察, 还要考虑到不同的色谱柱对食品中的18种食品添加剂的分离程度和保留程度。另外, 实验结果证实液相色谱的峰值和分离程度和溶液的酸度大小有关, 酸度越大, 实验效果越理想, 所以最终选择乙氰和乙酸组合进行实验, 得到了18种食品添加剂的理想峰形和分离度。
结语
食品添加剂 篇11
7月2日,华中农业大学举办“被误解的食品添加剂”科普讲座,讲座一开始,主办方请每位听讲座的市民吃雪糕。华中农大食品科技学院黄文教授告诉大家,一支雪糕里可能有10种左右的食品添加剂。“比如鲜艳的色彩是用了食用色素,诱人的香味是用了香精。为了让雪糕松软,采用了增稠剂和乳化剂。”黄文说,食品添加剂的摄入在生活中不可避免,普通人每天可能摄入十几种食品添加剂,比如食盐里添加了抗结剂,做馒头要用到酵母,炒菜用到味精,这些都是食品添加剂。“很多人认为味精里含有多种食品添加剂,不够天然,所以做菜时也不放。其实食盐所含的食品添加剂,不比味精少。”
“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黄文介绍说,食品添加剂广泛存在于啤酒、蛋糕、冰激凌等食品中,用来改善色香味等指标。普通人每天可能吃进肚子的食品添加剂就多达几十种。
“我们不应仇视食品添加剂,它其实是个好东西。”黄教授表示,国际上目前被广泛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已达两万种,我国的食品添加剂名录都经过了严格的安全性鉴定,按规定使用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不加防腐剂,食品可能还没运到超市就腐败变质了。就连我们平时食用的食盐,也加入了碘和防止结块的抗结剂。”她说,想在市面上购买到绝无食品添加的食品,基本不可能。
“媒体上曝光的苏丹红、三聚氰胺等其实都不属于食品添加剂的范畴。”黄教授表示,在国家有关标准范围内食用食品添加剂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大可不必谈“添加剂”色变。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孙宝国说:“几乎所有食品中都含有食品添加剂。”他认为,食品添加剂不但对身体没有坏处,反而是确保食品安全的物质。“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食品安全。”
食品添加剂不仅能够改善食品的“品相”和口感,还有利于食品加工,能更适应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最重要的是,食品添加剂方便食品保存,能够防止变质。“比如,以前的零打酱油放置时间久了会长毛,很不卫生,但加入防腐剂以后这一问题就不存在了。”
对于有特殊需要的人群来说,食品添加剂甚至是“救星”。“糖尿病人不能吃糖,就需要无营养甜味剂或低热能甜味剂,这些食品添加剂实现了无糖食品供应。”孙宝国说。
其实,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理与药物一样,关键在于衡量剂量与效应的对应关系。孙宝国表示,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需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必要性。食品加工如果可以不用食品添加剂就不能加。例如,卫生部于今年3月1日正式发布公告,撤销面粉增白剂。第二,安全性。除了科学实验之外,至少有两个发达国家使用后证明安全可靠的食品添加剂,我国才会给予批准(少数例外,如桂皮等)。第三,合法性。食品企业只有使用国家批准的食品添加剂才是合法的行为。
正确看待食品添加剂 篇12
食品添加剂有化学合成和天然两大类。天然食品添加剂是以动物、植物或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为原料, 经提取后获得。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都是采取化学的方法通过某种元素或某几种化合物发生一定化学反应而制得的。
食品添加剂的存在是必要的, 使用食品添加剂可以保持或提高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 比如高钙饼干、高铁酱油里的营养强化剂, 它还被用来作为某些特殊膳食用食品的必要配料或成分, 比如婴幼儿配方食品中使用的酸度调节剂碳酸钾、碳酸氢钾, 它还能提高食品的质量和稳定性, 比如食用油中的抗氧化剂, 改进食品感官特性, 比如冰激凌中的乳化剂、增稠剂, 以及便于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或者贮藏, 比如果肉罐头里的防腐剂和充气包装中的氮气。不少人对于防腐剂望而生畏, 但实际上, 不使用防腐剂具有更大的危险性, 这是因为变质的食物往往会引起食物中毒的疾病。另外, 防腐剂除了能防止食品变质外, 还可以杀灭曲霉素菌等产毒微生物, 在规定范围内添加防腐剂无疑是有益于人体健康的。但是, 未经批准的任何所谓“食品添加剂”都是绝对禁止使用的。例如一些食品生产企业及餐饮行业铤而走险, 只追求色香味而不考虑健康问题非法添加, 例如一些餐饮单位使用来源不明、标识不清的食品调味料, 火锅店私自添加罂粟壳、罂粟粉、工业石蜡等其他非食用物质制成“化学火锅底料”, 造成食品安全隐患。还有不法之徒用硫磺或盐酸为荔枝保鲜;用吊白块使粉丝变白;用甲醛为水发产品防腐, 用“玉米精”熬煮玉米增香等都是有害的, 也是非法的。而黑心商家私自添加的这些造成严重食品安全问题的东西, 都不属于“食品添加剂”, 但公众还是倾向于将责任都归到食品添加剂那一堆里。这也都是由于公众对于食品添加剂的认识不足, 而导致谈“剂”色变。
我国目前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2000种左右, 按功能分为23个类别, 大家最熟悉的可能是防腐剂、膨松剂、香料 (香精) 、着色剂 (色素) 等, 不太熟悉的比如加工助剂、营养强化剂等。其中香料种类最多, 有1000多种, 除香料以外大约300种左右。其中绝大多数是用人工合成的方法制得, 并且它们都是经过多次严密的安全性实验经规定程序审批后才被允许使用的。这里举两个例子, 低盐酱菜很易变质, 国家允许在每公斤低盐酱菜中加化学防腐剂山梨酸0.5克。那么山梨酸的毒性有多大呢?经过对大白鼠的实验的结果证实, 可使一半大鼠死亡的山梨酸剂量是每公斤体重7.3克, 如果折算到50公斤体重的人, 要达到中毒致死剂量是365克山梨酸, 相当于吃加了山梨酸的低盐酱菜1460公斤, 可想而知, 没人会一下子吃那么多酱菜。再从太浓的山梨酸会使酱菜口感不佳及引起吃的人咽喉部不适等方面考虑, 最后才定下来既不影响口味, 又不会对人产生危害, 还有良好防腐剂作用的加入剂量。又如使用很广的人工合成色素, 在使用大剂量的情况下虽可干扰机体脂肪、蛋白质的代谢及有致癌作用, 但因允许使用的剂量较小, 可以随人体代谢排出, 所以, 在规定剂量使用的前提下也是很安全的。
天然食品添加剂中的绝大多数是安全的, 但在提取过程中常需使用一些化学试剂, 成品中很可能会有化学试剂残留, 且天然植物也可能曾经使用过农药并有残留。有的天然食品添加剂的毒性不亚于合成食品添加剂, 例如从豆科种子中提取的天然香料香豆素对肝脏有明显的毒性, 故而不准被使用。现在可以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香料有近2000种, 而经过认定属安全范围而允许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的则是屈指可数的几种, 就是这个道理。而且也不是所有的天然食品添加剂都能让顾客买账, 例如天然色素——“胭脂虫红”, 名字里有“虫”, 的确也来源于“虫”。去年4月, 星巴克因为采用胭脂虫提取物给所售食品染色, 引发美国当地超过6500人联名抗议。抗议者称, 染色剂竟然是“荤”的, 令他们无法接受。致使星巴克声明停用昆虫着色剂。天然食品添加剂常有一个显著弱点即是要用较大的量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例如天然色素不但稳定性差、着色力低, 需要用比人工合成色素大几十至几百倍才能达到理想的着色效果, 即使加的量很大, 仍很容易褪色。由于其有这些弱点, 故而要想达到和人工合成色素相同的效果必须花更多的成本, 这就限制了它的实用价值。
【解读食品添加剂】推荐阅读:
解读食品安全热点传言08-27
专家解读食品安全误区12-21
解读食品行业之五:食品行业的十大发展规律12-21
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解读10-04
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05-20
食品风味添加剂09-13
食品添加剂行业10-01
论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安全的重要性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