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食品添加剂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的思考

2024-11-25

对食品添加剂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的思考(通用8篇)

对食品添加剂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的思考 篇1

对食品添加剂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的思考

摘要:介绍了食品添加剂的概念及应用情况,综述了食品添加剂的`安全问题及其起因,并指出相应的对策,最后展望了食品添加剂的发展方向.作 者:胡慧媛 甘小平作者单位:胡慧媛(华东师范大学理工学院化学系,上海,41)

甘小平(安徽农业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安徽合肥,230009)

期 刊:农技服务 Journal:SERVES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年,卷(期):,26(11)分类号:X836关键词:食品添加剂 食品安全 问题及对策

对食品添加剂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的思考 篇2

2009年1月22日, 三鹿毒奶粉的事件最终以三鹿前董事长田文华被判无期徒刑, 三鹿集团高层管理王玉良、杭志奇、吴聚生则分别被判有期徒刑15年、8年及5年画上了句号。 (1) 然而, 食品安全的问题并没有因为这起轰动一时的毒奶粉案件而画上休止符。随着人们对食品的安全越来越关注, 2009年以后, 皮鞋酸奶, 有色馒头, 掺假羊肉, 注水猪肉等事件的曝光让人们逐渐意识到了法律对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乱象, 翻看这些案件可以发现策划这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背后的已经不在是小打小闹的小作坊了, 而是一家家具有独立主体地位的企业法人。我国法律明确承认公司人格的存在, 公司人格意味着公司具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 理论上董事、高管这些决策者并不需要对其作出的决策对第三人的损害承担相关的责任。在目前我国商业诚信缺失的背景下, 对相关公司社会责任和董高的忠实勤勉义务的法律应该作出重新的审视和判断, 扩大董事, 高级管理人员对消费者注意义务会不会产生良性的效果呢?

二、扩大董、高对消费者注意义务的理论依据

传统的公司法理论认为公司的利益和股东的利益是一致的, 其建立起来的原则是: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在法律上对股东承担受信义务, 公司只应对股东利益最大化承担责任, 即所谓的“股东至上”。 (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公司的绝对营利性的理念会对社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公司在追求其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 与一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是负相关的关系。人们开始讨论, 公司是否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而不仅仅是为股东赚钱的工具。

(一) 公司社会责任理论

公司社会责任的争论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的美国, 早在1930年代已经萌芽, 并形成了两派观点鲜明的对立立场。赞成公司社会责任的人通常基于下列的论点:首先, 现代社会对公司组织的期待发生了变化, 已由纯然的经济组织的看法转变为兼具社会性使命;其次, 从长远的角度来衡量传统公司行为的公司追求“利益最大化”, 公司负起社会责任, 可以改善公司所处的环境, 提升公司隐形的投资, 有利于公司长远的发展;最后, 公司有道德上的义务帮助处理社会上的问题, 因为某些社会上的问题是由公司造成的。而反对者则依然坚持传统的公司行为和责任标准。

公司社会责任的理论确实对现代法律产生了影响。到了1980年代开始, 现代法律意识到了其重要性, 并将这一理论写进了法律之中。在商法比较发达的国家, 比如美国的标准公司法和《公司治理准则》中, 都包含着有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内容。我国的立法也逐渐重视公司、董事的社会责任。比如说我国将“社会责任”写入了法律, 《公司法》第5条明确实用了公司“社会责任”这一概念。根据该条规定, 公司从事经营活动, 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 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 诚实守信, 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 承担社会责任。 (3) 《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第81条:“上市公司应当尊重银行及其他债权人、职工、消费者、供应商、社区等相关利益者的合法权益。”第86条:“上市公司在保持公司持续发展、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 应当关注所在社区的福利, 环境保护、公益事业等问题, 重视公司责任。” (4)

(二) 董事、高管对利益相关者的义务

公司的社会责任最终应该具体落实到公司内部哪个机构呢?关于社会责任的争论实质上就是从这一个问题衍生而来的。公司社会责任的争论的历史上述已经提及, 具体在1927年到1932年之间, 这场争论的焦点就是董事和经理应当为谁负责。

董事、高管应该对消费者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吗?利益相关者理论是解释公司社会责任的主要理论依据, 也可以解决董事、高管是否应该对消费者承担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理论提出, 公司是一个由物质资本提供者 (股东) 、人力资本 (管理层、雇员) 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 (居民、消费者) 之间组成的契约网, 各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投入各种要素, 以取得单个主体无法获得的合作收益, 公司就是各种要素的组合和利益相关者的联结。公司的设立于存续并不仅源于股东的投入, 不能将公司捆绑于股东之上, 相反, 公司是一个独立并超越于股东的、有着自身利益的自我实体。基于公司创立形成一个独立的法律秩序和法律人格, 该法律人格不仅仅源于股东, 还源于其他利益相关者。 (5) 按通常的理解, 公司的社会责任是以非股东利益相关者为义务相对方的。但利益相关者的范围究竟多大呢, 并未达到完全的共识, 最广泛的理解指那些能够影响公司目标现实的以及能够被公司实现目标过程影响的任何个人和群体。这些群体和个人主要包括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社区、自然环境以及整个社会。 (6) 关于如今从债权人、雇员、或者自然环境来论述公司社会责任或者董高责任义务的文献较多, 然而很少从公司社会责任角度来谈及董事、高管与消费者之间义务关系。

从我国的立法情况来看, 也有扩大董事、高管义务的这种趋势《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第43条:“董事会应该认真履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规定的职责, 确保公司遵守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规定, 公平对待所有股东, 并关注其他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公司法修改草案专家建议稿的147条增加了董事对第三人的责任 (7) , 但是该条建议并未在新的《公司法中》得以体现。

(三) 董事、高管对消费者的责任

公司的社会责任既然依赖于董事、高管履行, 那对于消费者而言其承担的责任的范围又是多大呢?实际上, 董事、高管对于利益相关者的义务也是有层次的。类比自然人的注意义务, 不同情况下董事对利益相关者的义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8)

第一层, 董事、高管应尽的基本义务, 就是保证公司遵纪守法、合规经营。这是法律意义上的公司社会责任。公司的社会责任与个人社会责任在核心上个共通点。在社会中, 个人有追求自己的幸福快乐, 公司也有权追逐利益。然而个人虽有权追求幸福快乐, 其行为需要符合社会行为规范的要求;同样公司以营利为目的, 其行为也不能逾越法律的界限;第二层, 董事、高管对利益相关者承担较高层次的义务, 就是基于商业伦理的要求负责人的经营, 这是在商业伦理意义上承担的社会责任, 可称之为商业伦理责任。某种程度上, 公司承担商业伦理与自然人以伦理为行事准则有着相似性。公司的商业伦理责任在某种程度上是基于公平正义的伦理观念分配给公司承担公平责任;第三次, 董事、高管对利益相关者承担更高层次的义务, 这类的责任可称为社会公益责任, 对公司的要求较高, 是基于慈善目的利用公司的资源回馈社会。

董事、高管于消费者的义务应该属于应尽的基本义务, 在不跨越法律底线的前提下, 确保公司盈利追求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三鹿奶粉的董、高之所以受到法律的制裁, 是因为他们逾越刑法的底线, 未履行董事、高管对消费者的基本义务。因为社会环境的和外部法律的缺陷, 董事、高管也应该负起第二层所说的较高的义务, 更好的保护消费者。

三、扩大董事、高管对消费者注意义务的现实必要

刚从理论方面剖析了扩大董事、高管对消费者义务的可能性。若从三鹿等食品安全的案例出发, 单就食品类公司现今的社会环境、外部法律、监管效率等方面考虑, 可以发现从公司内部挖掘一种内在的约束力来抑制食品安全问题是有客观必要的。

首先, 截止最新的统计数据:在2013年7月, “英国经济学人智库”发布的《全球食品安全指数报告》中, 从家可供给的食品、食品的利用率以及食品质量和安全性三方面评估了107个国家的食品安全状况。数据显示, 去年全球食品安全平均53.5分;发达国家仍然占据排名的前1/4, 美国继续高居榜首, 挪威和法国分列第二和第三。相较此前一年, 中国的食品安全得分减少了2.2分, 排名下降4位, 60.2的得分排在107国中的第42位, 处于世界中上游、发展中国家前列。千万不要被这单纯的排名蒙蔽了双眼, 与发达国家相比的话, 中国的食品安全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9) 还有一份想当震撼的数据, 一位叫吴恒的复旦研究生在2012年时候发表了一份名为《易粪相食, 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形势图》的调查统计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其收集了从04年开始到11年为止各个地区的关于食品安全的大约3000份新闻报道。 (10)

其次, 虽然那些反对公司社会责任的一直以社会的问题需要法律来指引、评价、教育、预测以及强制, 这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指数排名靠前, 和其法律本事的完全和监管实践的效率是分不开的。实际上, 就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 仅靠《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来控制董事、高管不为了过分追求公司的利益而作出一些损害消费者利益的政策是完全不够的。我们已经把董事、高管对消费者的义务清楚的分了层次, 对于第一层来说, 这是一种法律责任。尽管三鹿的董事长触及了法律的最低线而受到的刑罚, 但这样类似的食品安全案例在中国少之又少。在吴恒的《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形势图》中, 那并未触及刑法而类似掺杂掺假、非法添加剂的食品安全问题数不胜数。我们是不是应该试问下我们法律底线是不是过于宽松了呢, 或者法律本书存在着多多少少的缺陷呢?以《食品安全法》为例, 其85条仅规定了, 对经营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的行为进行行政处罚, 未涉及非法添加剂的问题。○11再者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例, 虽然49条规定的双倍赔偿的条款, 但是真正要得到双倍赔偿并非易事情。因为, 消费者要得到双倍赔偿必须满意以下条件:一是经营者有欺诈的故意;二是消费者有因欺诈而上当受骗的结果;三是消费者上当受骗的结果与经营者的欺诈有因果关系。在实践中, 要满足这几个条件并有效的举证是比较困难的, 甚至是不可能的。

所以说, 由于外部环境和法律本事的缺陷, 在混合各种行政监管体系混乱等因素, 依靠外部法律来保护消费者的权益是靠不住的。如若从公司内部的管理机制出发, 扩大公司的决策者即董事、高管对消费者的义务, 来保障公司不触及法律的底线或者公司对消费者负担更高的义务是有这种现实必要的。

四、扩大董事、高管对消费者注意义务的制度设计

由于公司独立的法人人格和独立的责任主体地位, 所以董事、高管对于其作出的违法的决策, 只要不触及刑法犯罪的底线, 就可以免除其的责任。这样的制度设计, 减轻了董事、高管的违法成本。而对于公司的股东来说, 在这样的监管混乱, 法律不完善的食品生产行业, 为了追求最大的利润, 宁愿冒着可能被行政处罚的危险, 也会支持董事、高管的政策。所以说, 法律是不是应该建立一些列的制度, 从公司的内部根源入手, 增加董事、高管的违法成本来杜绝这种不诚信的商业决策的出现。

第一, 鼓励公司章程中加入董事、高管对消费者注意义务。公司章程是公司治理的重要依据, 公司依据章程来约束其成员, 并以此章程作为该种组织的行动指南。对于公司的管理者而言, 他们是基于对已经发生效力的公司章程的认同而加入公司。○12如果法律鼓励股东在创立公司时候把管理者对消费者注意义务写入公司章程中, 就能更好的约束管理者的决策。其次, 公司章程中加入此类的注意义务, 公司的股东就会成为董事、高管的潜在监督者。根据《公司法》的规定, 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 给公司造成损失的, 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股东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对于鼓励公司章程中加入董事、高管对消费者的注意义务其实质就是呼吁股东在创立公司的起初考虑到其服务的消费者的权益, 更把公司的利益着眼于长期。

第二, 在《公司法》中明确董事、高管对消费者承担的民事责任。公司法对董事、高管的民事责任的规定相对趋于保守, 我国的董事民事责任在公司法律规范中占据微弱的地位, 董事的民事责任体系并没有建立。纵观整部《公司法》许多条款只是举例了董事的义务, 却忽略了违背义务的民事责任的规定, 更不用说是违反对消费注意义务后所要承担的民事责任了。就像诸多食品安全的案例来看, 对于董事、高管更依赖于刑法和行政法的规范。与刑事责任, 行政责任相比, 董事的民事责任是保护受害者、恢复正义最为直接和有效的一种责任形态。刑事责任由国家负责追究, 行政责任以及处罚由主管机关追究, 而因为近年来食品安全监管的紊乱, 造成了许多董事、高管甚至是公司违反的法律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其的违法成本, 这也是近年来食品安全案件频发的一个内在原因。民事责任是由蒙受损害的受害人根据本身的意愿直接追诉, 请求损害赔偿。《公司法》中明确董事、高管对消费者的民事责任, 不仅仅可以使消费者除了向公司进行求偿, 也可以向作出违法决策的管理者进行追索, 这一点也符合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立法宗旨。除了以上所说的补偿功能外, 确定董高的民事责任还具有威慑和预防的功能, 董事的赔偿责任不同与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中的罚金, 常常具有不确定性, 使董高惧于高额的赔偿罚款, 从而选择正确的行为。

摘要:三鹿奶粉事件以来, 食品企业的诚信问题不断被曝光。在如此诚信缺失, 外部法律不健全、监管不效率的环境中, 从公司内部的治理结构和制度出发寻求一种新的监管和治理方式是否更为效率呢?本文从公司法的理论依据与中国食品安全企业的社会环境角度出发, 探讨公司更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 扩大董事、高管对消费者的注意义务的可能性, 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社会责任,食品安全,注意义务

参考文献

[1]施天涛.公司法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

[2]楼建波, 甘培忠.企业社会责任专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3]王保树.中国公司法修改草案建议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5]李建伟.论社会公司责任的内涵界定与现实机制构建[J].清华法学, 2010.

对食品添加剂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的思考 篇3

关键词:食品安全;企业社会责任;措施政策;监管监督

一、引言

企业社会责任已成为全球的一个热门话题,它的核心就是提倡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应当拿出一定的精力来回馈社会。笔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成功企业保持生命力、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运用自身的专业优势,解决社会、环境、员工等一些方面的问题,使得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经济效益也得以同步提升,即企业的责任竞争力得到增强,这是企业与社会的“双赢”之路。

二、企业责任的概述

尽管发展到今天,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并没有很清晰而全面的定义,它正在不断变化而且试图囊括进更多的内容。笔者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是指在持续发展与和谐共存的前提下,企业对于自身以及社会构成体之间的应尽责任,以及社会对其构成体“企业”的社会关系行为规制的总和。其基本构成要素包括法律责任、经济责任、道德责任和公益责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任玉岭从以下八个方面确立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准:1.确保产品货真价实承担明礼诚信的责任;2.交纳税款与承担科学发展的责任;3.承担可持续发展与节约资源的责任;4.承担保护环境和维护自然和谐的责任;5.承担公共产品与文化建设的责任;6.发展慈善事业扶贫济困和的责任;7.确保职工待遇和保护职工健康的责任;8.承担发展科技和创自主知识产权的责任。然而,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水平相一致,中国的现代企业社会责任尚处于初期阶段。

三、食品安全问题的引出

依法生产安全、可靠、高质量的产品是企业的责任,产品质量不仅直接影响到消费者需求的满足程度以及市场的规范、有序发展,而且在市场国际化的条件下还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但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假冒伪劣、以次充好、虚假广告等欺骗误导消费者的现象时有发生。近些年来,中国发生了一系列引起人们高度关注的食品安全事件,具体事件列表如下(2011年上半年的部分主要食品安全事故事件):

事发时间事件内容概况

2011年3月双汇“瘦肉精”瘦肉精是一种人工合成的β-肾上腺素能兴奋剂,具有扩张支气管的作用,常用来防治哮喘、肺气肿等肺部疾病。

2011年3月过期的板鸭超市工作人员油炸过期的板鸭,以熟食再销售。

2011年4月粪坑里掏“地沟油”商贩从粪坑里掏出“地沟油”,运往“土作坊”加工后进入市场销售。

2011年4月墨汁粉条淀粉制品中添加非食用物质墨汁和工业石蜡,以及食品添加剂柠檬黄、果绿、面粉改良剂。

2011年5月避孕药黄瓜正常情况下,黄瓜成熟后,顶部的小黄花会自然枯萎、掉落。而使用了生长素类激素的黄瓜,它的成熟期也会变短,成熟时顶部还留有鲜艳的黄花。

2011年6月塑化剂事件牵涉很多食品,饮料、果酱、益生菌粉都有牵连。专家称,塑化剂的毒性远高于三聚氰胺,还广泛分布于各种食物内。

消费者是企业的“上帝”,离开消费者,企业连生存下去都不可能,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只有企业给消费者提供安全的产品、优质的销售,使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对产品的安全、质量给予充分认可,企业才有可能留住原有的消费者,并逐步开拓新的客户群,赚取更多的利润,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上述的食品安全问题让国民对企业的行为产生了严重的畏惧心理,也同样影响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笔者认为企业在食品安全问题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样政府也负有连带责任。我国政府企业之间存在着“利益同盟”的结构,这种结构严重阻滞了政府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监管活动,造成政策执行的“梗塞”现象普遍存在。有关数据显示2010年政府有关部门共检查各类食用农产品、食品及相关产品生产经营单位3552万户次,查处各环节违法违规行为13万起,取缔和停产违规企业单位10万余家。然而这些数据的真实性被民众怀疑。

四、针对食品安全问题应当采取的积极措施

(一)从企业角度看

想要实现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双赢局面,做为企业,能否将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发展战略、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国际化形成一个主动自觉的过程,是企业能否积极推动社会发展,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前提,在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管理中,企业必须根据内外部实际情况选择切合实际的社会责任战略。总体来看,企业首先应从伦理的角度对自身经营思想、营销行为等进行规范、约束和控制,它是企业内在的、自觉的行动和制度安排。在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制定具体的社会责任目标,企业还必须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总体来看,企业需要依据自身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适时制定和调整具体的社会责任目标和战略,更需要企业从自身的营销行为、经营思想进行内在的自觉的行动,进行有力的规范、自发的约束和主动的控制)(其次,企业不仅要树立正确伦理营销观念和在营销过程中不仅要处理好企业与顾客的关系,更应该特别重视和正确处理好企业与顾客、他人、社会的利益关系,重视企业决策中企业伦理的作用。

企业如果发现有某项活动不符合企业社会责任战略,一种选择是取消这种产生不利影响的活动来消除其影响。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往往难以有预谋项活动对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就彻底地取消那种活动。企业的另一种选择是把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外部压力转变为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机会,实现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的双赢。

(二)从政府角度看

1.是推进企业社会责任法制化,健全完善配套法律法规,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中,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良好的法律和政策环境。强化企业的守法行为,让企业严格按照国家现行的各项法律进行生产经营、创造利润、为社会贡献,势必能有效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

2.是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西方发达国家的很多跨国公司都把社会责任的履行当做必要的经营内容,设定了专门负责部门和经费保障,更有配套的规范管理程序。这和西方发达国家对企业的评判是分不开的,在西方,经济指标仅仅是一个企业的基本评价指标)(在我国,依然保持对企业的评价以经济指标为主,这种指标实际已经远远落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要求,不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方面,市政府需要负担起紧迫的责任

3.是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培训和指导。首先,应该进行必要的培训,让政府工作人员和企业管理者对于社会企业责任对企业以及地方发展的重要意义有清晰的认识。其次,要帮助企业建立社会责任的管理体系,是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尽快与国际接轨。最后,要加大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让全社会都来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参与到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运动中来,营造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社会氛围。

4.是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督,加强执法力度。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些内容在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中已有规定。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的法律法规在执行上不尽如人意,执法不严实目前落实企业社会责任的关键环节。因此,对表现良好的企业,我们应该及时表彰,领导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对违法企业要坚决打击,严厉处理,起到警示作用,对有关部门的执法责任,更应该严格要求和严格追究执法不力或者不做为的行为,加大执法力度,真正落实政策法规。与此同时,地方政府要依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政绩观,不能以为单纯追求经济指标的增长,默认甚至“保护”那些不履行社会责任的违法悖德企业。

五、总结

总之,尽管我们倡导企业社会责任,但也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企业、政府,甚至社会公众都存在企业滥用社会责任的可能。中国目前既缺少市民社会基础,又缺乏社会运动的推动,政府在推进企业社会责任方面仍然发挥着主导的作用。加之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崇拜行政权力的国家,我国的企业又刚刚从计划经济中解放出来,许多国企迄今为止还没有完全摆脱“企业办社会”的影响。因而防止政府对企业责任的滥用很有必要。因此,必须明确政府在推进企业社会责任中的职责,以法律规范政府的权力范围、限度和程序,使政府及其部门和工作人员依法行政,避免行政权力对企业的过度干预,防止以企业社会责任为名干涉或限制企业经营自主权,防止回到计划经济“企业办社会”的老路上去。(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参考文献

[1] 卢岚,刘开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实施指南[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2] 匡海波.企业社会责任[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32—36.

[3] 张国庆,吴有家.企业社会责任与中国市场经济前景[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 王玲.经济法语境下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M].中国检查出版社,2008:280.

[5] 黄晓鹏.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与中国实践[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01.

[6] 姜启军,顾庆良.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战略选择[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对食品添加剂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的思考 篇4

沈泽如

(西南交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1)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甚至连人们日常的油、盐、酱、醋、茶也与“毒”结缘,严重危害到人们的身心健康,使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产生了恐慌,对其生产企业产生了信任危机,使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产生了矛盾和抵制情绪,从而引发新的社会冲突,导致和谐社会的建设和经济发展滞缓。

关键词: 食品安全;社会冲突;经济发展;突出;健康;矛盾

从古至今,都是“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严重化,使得广大民众不得不借助群体性事件与力量来引起相关部门和媒介的高度关注,从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和生命财产安全。虽然,有关食品安全的问题早已经在各国政府,乃至民众中引起注意和有所防范,但还没有上升到更高的层面,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事实上,人们一直认为社会冲突的主要根源在于宗教派别之争、能源之争、民族矛盾之间的战争与自然灾害等方面。殊不知,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冲突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影响到人们健康的指数。可以直言不讳地讲,食品安全问题如果仍然得不到很好地解决,必将引发更多的社会矛盾,加剧社会冲突。因此,食品安全问题不容我们再继续忽视,我们应该全局出制定相匹配的长效机制,并作好长远打算,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持久战;并要果断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化解食品安全问题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和消除国际的、国内的、社会的负面影响,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一、日趋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实在是令老百姓无限担忧,今天检测出苏丹红,明天又报道瘦肉精,毒白菜、毒黄瓜、毒米、毒面、毒油、毒盐、毒茶、毒酒„„,老百姓开门见天的油、盐、酱、醋、茶,也件件都与“毒”结缘,这如何让我们有心情享受生活、品味佳肴、欣赏美景呢?现在食品安全问题的情形,采用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监督司副司长王步步的话来说就是“形势比较严峻,问题比较突出,已经成为全社会的热点;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引起了老百姓的恐慌,直接损害了我国的国际形象”。具体来讲,食品安全问题凸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食品安全问题俨然影响到国民的健康生活

根据目前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食品安全(food safety)是指食物中有毒、有害物

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换句话说,食品安全就是要求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水准,并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的危害。同时,食品安全不仅涉及到食品加工、存储、销售等环节,而且还要确保食品卫生及食用安全、降低疾病隐患、防范食物中毒等多个社会领域。

但是,事与愿违,食品安全问题频频爆料,给人们在心理上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恐慌”心理,已然成为公众的一块“心病”。来自《小康》杂志社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对全国12个城市开展公众安全感调查显示,食品安全以占72%的比例位居公众最担心的安全问题之首,并且其中有超过半数的人表示,会常常因为儿童吃哪个牌子的奶粉,我们吃什么肉类、蔬菜、水果,喝什么饮料等才是安全的问题而颇感焦虑。据不久前的调查统计发现,在我国公民中,大约有15%的人是健康的,15%的人非健康,70%的人基本上呈亚健康状态。就当前而言,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提升国民健康水平所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二)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根据食品安全检测(Food Safety and Inspection)报告组调查发现,我国存在这样的一些主要食品安全问题,如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天然毒素、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引起的化学性污染;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以及非法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正因如此,人们对自己本国内的食品不放心,宁可花高价去购买进口的日用商品。以奶粉为例,中投顾问发布的《2009-2012年中国奶粉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目前洋奶粉已经在中国高端市场占领了85%份额。从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洋奶粉”每次提价幅度均在10%左右。“洋奶粉”在中国涨价几乎处于野蛮生长的状态。究其原因,经专家分析指出,由于近年来,国产奶粉质量问题频发,使我国消费者产生“崇洋”心态,而“洋奶粉”的生产商和销售方则很好地利用了这种心理,采取了相应的营销策略,让我国消费者心甘情愿地争相购买。而国内的奶乳业市场却大大缩水,导致很多企业转行,甚至倒闭。

(三)透过食品安全问题,暴露出一系列的社会弊端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真是层出不穷,真让老百姓担心“以食为天”的这片“天”的安全性。尤其是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主要消费群体的食物、营养品、保健品被添加大量的色素、超标的防腐剂以及各类致癌物质,导致下一代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摧残,如出现儿童生理早熟、遗传基因紊乱、大头娃娃、畸形婴幼儿、儿童肥胖病等症状。在搜狐网上开展的一项关于食品安全的调查结果表明:最让消费者深恶痛绝的食品安全问题是劣质奶粉以及小杯装果冻致婴儿死亡事件。在接受调查的消费者中,有68%的人对当前的消费环境没有安全感;占84%的消费者认为提供安全的食品是企业最基本的义务和

社会责任。现在民众普遍认为,食品安全问题,固然与企业生产、销售环节监管滞后,甚至出现“漏洞”和“真空地带”紧密相关,但主要的问题还是源于一些企业利欲熏心、道德沦丧,缺乏最起码的公众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而政府的职能部门、食品监管部门、食品检测部门总是在事态已经相当严重时才出来善后。这折射出他们没有把日常的监管工作真正落实到位,很多时候是在迫于舆论压力的情况之下,实行例行检查,使本该严格的生产监管流于形式或者故意“放水”。所以,给不法分子钻了空子。甚至不排除个别部门及其领导失职,滥用职权,贪污受贿,导致监管不严,缺乏对大众的安全负责的责任意识和最起码的道德良知,使不法分子在高额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投机专营,使得食品安全隐患防不胜防。当然,客观地讲也有检测标准、检测手段和技术有限的问题,但这是可以通过培训检测技术人员,完善检测标准,从而提高检测技术水平来避免的。

(四)食品安全问题无小事

其实,我们心里都清楚被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仅仅只是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而已,而且这些企业毕竟还算是比较“规范的、诚信度比较高的企业”,试想这些企业尚且如此,那无数的小企业、小作坊所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就更不用说。虽然,科技的进步与发展给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很多的变化,包括制造出很多的转基因食品、合成高级的营养品和工农业产品;但是,最近一二十年来,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问题在考验着公众的耐性,企业的诚信。食品安全问题让人们对赖以生存的瓜果蔬菜失去了舒适感、安全感。原本是为了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各类产品却成为慢性“毒药”和诱发疾病的导火索;而用来强身健体的保健品、营养品、护肤美容食品等却演变成致人死亡的催化剂。如果这样下去,公众安全感何在,必将引起全社会的信任危机;同时,难免会对相关职能部门产生抗议与冲突,严重时甚至危及到国家的稳定和公共安全,进而影响到经济发展的有利环境。准确地讲,食品安全能够引起全球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它不是一件坏事,这正是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是一个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进步的表现。食品安全问题,从社会学的角度讲,它涉及到个人、家庭、企业、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如个体的健康、家庭的幸福、企业的经营管理、社会对公民的责任与义务,等等。从经济学角度讲,它涉及到企业的生存发展、国民的经济收入与分配、消费动态等问题。

俗话说得的好,“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当前,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是老百姓最为关注的重大的民生问题,它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根本利益。每一次食品安全事故,无不牵动着民众敏感的神经,令他们忧心忡忡、忐忑不安,受着身心与肉体的双重折磨。食品生产过程的安全监管不到位,无疑让老百姓基本的日常生活失去幸福感和

安全感。所以,要确保让百姓吃得放心,吃得开心,有效防范不安全食品进入人们的口中,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要求有关部门把食品安全工作放在首位来抓,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法》,制定比较严格的食品安全生产检测程序,采用先进的检测手段,加大力度、集中打击、整治非法添加和违法生产加工等不法行为,并且要更进一步细化、深化和落实食品安全工作细则,使人民群众不再受到“‘食’面埋伏”之苦!

(五)食品安全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

在和平时期,人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工作、学习、享受人生的层面上,几乎人人都希望健康长寿,这既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也是大家的普遍心理。但是,食品安全问题却让人们的美好愿望难以实现,不仅如此,甚至还危及到人们的身体健康。虽然,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还只是发生在小范围内,参与的人群也还是少数,政府的解决方案基本上还处于可控阶段。然而,随着国民维权意识、安全意识的提高,我们有理由相信,会有更多的公民自觉自发参与到维护食品安全问题上来。如果政府和有关部门还是不能很好地遏制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那么长时间累积的怨恨、矛盾超过冲突的堤坝防线,集中爆发社会冲突是在所难免的。到那时,稳定的社会局面没有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遭受重创,甚至倒退。所以,我们要正视和面对食品安全问题并分析其隐患因素,切实找到妥善解决问题、化解老百姓与不法食品生产者、销售商等之间的矛盾,不让事态进一步恶化,加剧社会矛盾。

二、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哲学思考

(一)矛盾的对立统一性:消费者和生产销售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在一定条件是相互转化的,应该换位思考。

食品安全牵涉到社会两大类主体的利益:消费者和生产销售者。毫无疑问广大消费者的利益是代表着大多数人的权益,属于正当的利益,也体现了社会学中的群体性利益分配原则;然而,生产销售者他们也是社会中的一员,他们在社会中只是由于分工不同,暂时与消费者人群分离,即他们同时兼有两种对立的身份: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所以说食品安全牵涉到所有人的经济利益,并统一于社会利益之中。因此,食品安全问题是直接或者间接关系着每一个公民的切身利益和身心健康,可以说食品安全,人人有关,人人有责,每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另外,我们应该通过各种宣传、教育来使他们明白他们的行为必然是害人害己,并且一旦查处还将受到法律的制裁,良心的谴责。

(二)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到质变引起的:应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食品安全问题并不是说在过去几十年才开始出现的,而是由于过去信息不对称,媒介的力量有限,加之工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有限,经济的发展规模还比较小,所以问题没有像现在这样大规模地、成批量地披露出来。那时候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是以次充好,假冒伪劣商品者居多,对人体的危害程度还不算大,基本上还处于量变的积累阶段。这个时期,如果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加大力度纠正食品安全中的不良行为,也许今天的食品安全问题就不会越演越烈,以至于发展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熟话说:一本万利。在利益面前人们胆大妄为,不惜铤而走险,就是由于没有遏止住这种恶势头,才有今日大量毒食品流进市场的现象。因此,前车之鉴,在处理食品安全的问题上我们应该未雨绸缪,不要做“事后诸葛”才好。

(三)辨证地看待食品安全问题,为进一步提高我国食品质量、净化食品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提供改革良机。

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凸显,为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机制创造了条件,为我国经济转型带来了重要契机。

首先,食品安全问题已是社会的热点话题和人们日常关注的焦点。正是迫于这样的情形,政府职能部门才能将压力转变成工作的动力,积极应对食品安全问题。毕竟,食品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是从人最本质的利益出发,维护人最根本权利——生存权,这是非常契合我国政府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自然辩证法原理的。

其次,辩证地看待食品安全问题,是我们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发点。正如黑格尔的名言“存在就是合理”。食品安全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它的存在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它是人劣根性的必然反应,它暴露出人性利己不利他的弱点和阴暗面,说明我们的国民教育还要大大加强,国民的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另外,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也反映出:(1)我国社会经济体制和法律制度还不健全、还不完备;(2)政府对企业生产监督的力度不够;(3)企业家个人的良知泯灭、自律性差,缺乏对公众的责任心。俗话说,人最大的恐惧来之无知,最大的敌人来之无形。既然问题出来了,我们就转守为攻,主动出击,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应对自如,并且可以积累经验,杀一儆百,有效防患于未然。

最后,我们的政府正在为此积极应对,并通过开展国际间的交流来汲取经验。国际食品安全论坛已在北京连续成功主办了三届。今年的4月19-20日的会议是以“共

享全球经验、保障食品安全、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此次大会汇聚众多国际一流专家的智慧,能有效导入国际先进的食品安全管理及预防理念,并与国际食品企业开展交流有关食品安全工作的先进经验,为政府、经济界、科技界、工业界的专家提供交流、学习与沟通的高端平台,目的是使我国食品安全事业获得好的发展和成就。同时,政府也在积极作为,寻找突破口,如今年针对食品安全问题最为突出的六个方面正在进行专项整治。

通过政府整治、群众的自发监督检举、社会学家的广泛呼吁,经济学家的大力支持,以及其他来自社会各界的努力,我们相信食品安全问题是能够得到很好掌控的。

三、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几点建议

频频爆料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给我们的经济学家敲响了警钟,高端的食品市场被“洋流化”,大把的人民币流入外人“田”,长此以往,我们如何保持市场经济的健康、稳步前进的步伐?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反省的问题。为此,我从建设经济的角度出发提出几点建议:

(一)正本清源:严控生产许可证的颁发数量和严格通过生产年检的手续,取缔劣质企业,促进企业食品优化升级,扶持优质企业。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家对于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应当从源头着手,目前公认的一种观点是:安全的食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靠监管出来的,更不是检测出来的。而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的根由在于食品加工企业,所以应该从源头上把好产品质量安全关。国家质检总局从酱、米、面粉、油、醋等五类食品安全入手,进行抽样检查,结果表明:全国这五类食品生产企业平均合格率为59.9—60%。针对这一严重的不合格现象,国家质检总局给出了合理的解释,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绝大多数食品生产企业规模过小,基本上属于家庭作坊式的,根本不具备生产的工艺、设备和条件,所以也无法保证食品生产安全和检验能力。因此我们应该促进食品产业优化升级,取缔劣质企业,扶持优质企业。而目前我们食品行业的准入许可程序简单、门槛较低,导致规模小,分布广而散,加大了执法监管部门执法的难度,出现质检监管疏漏和空挡在所难免。以生猪养殖为例,美国养殖规模在500头以上的养殖户所提供的生猪出栏量占到全国的96.6%,而我国养殖规模在500头以上养殖户仅占全国的31.5%。所以,取缔和逐渐淘汰小作坊加工,有利于形成产业规模,提高生产效率,便于市场监管,随时查清食品来源渠道,及时对不合格产品进行集中处理,减少对大众的危害。

(二)严厉打击不法分子,相应提高企业领导的素质和道德水平,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食品安全问题有其矛盾的特殊性,可以说人为的因素占到99.9%以上。而企业的主要领导或者直接负责人是担负食品安全的主体,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俗话说: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所以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应该首先从提高企业领导者的道德素质、管理水平抓起。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他们的监管、培训、教育,让他们明确国家的政策法规,增强其社会责任感、荣誉感。

(三)建立企业诚信档案,加大媒体披露力度,使公众切实拥有知情权,监督权。

食品安全问题说到底,是一个有关于道德的问题、诚信的问题、良知的问题。当前由食品安全引起食品行业的诚信问题,让人们深感失望。食品生产的过程几乎没法做到时时刻刻监管,这主要依靠生产者的诚信和自律来约束和抵制不正之风的诱惑。为了鼓励企业诚实经营、合法生产,国家应该加大考核力度,然后给与一定的物质或者政策性奖励,同时,借助媒体广为宣传,并建立诚信档案,使公众切实拥有知情权,监督权。目前,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处于自身的而不负责任的考虑,往往隐瞒不报、延迟报道公布、甚至为撇清责任,为不法商家开脱。鉴于此,老百姓需要在第一时间得到告知,特别是在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时,信息的透明度更加重要,相关部门应该与媒体广泛合作,建立起信息发布的长效机制。一旦查出违法生产者,就该披露曝光,决不姑息,并相应地追究责任人。对于参与其作假的工作人员也不能放过,他们就是帮凶,就是助纣为虐。相反,如果有检举者应该给与奖励,并保护其人身安全,打消他们的顾虑。

(四)加强行业自律,规范行业行规,发挥行会的积极作用。

中国人最讲究家法帮规,制定行业行规,有利于行业自律。虽说现在是依法治国,但也有法做不到的地方。鉴于食品安全事件多发的态势,部分行业已经在积极探索和思考“如何通过加强行业自律来确保食品安全”的问题。如艺康集团在北京发起成立“诚信自律联盟”,旨在分享和维护食品安全的经验,并致力于推动本行业内所有企业承担起食品安全的社会责任和发挥行会的积极作用。

(五)应与国际食品安全要求接轨。

鉴于食品对于人体作用的特殊性,有些需要长时间的食用,才会爆发出它的问题。但是一旦集体出现或者大范围出现不适的症状,后果已经非常严重或者为时已晚了,导致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了。如因食用劣质奶粉导致出现“大头娃

娃”,使多少个孩子、家庭受到巨大伤害。另外,现在市场比较繁荣,国际国内的食物新品种越来越多,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层出不穷,花样百出。要检测这类食品对人体是否有危害,需要长时间考察才会有结果。但我们如果与国际食品安全要求接轨,可以借鉴其先进经验,引进先进的检测技术和手段,获得更加、精确的检测数据,使之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节约成本,缩短时间,减少隐患,少走弯路。

(六)执法监管部门应廉洁自律,提高自身的执法能力和技术水平。

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除了始作俑者的生产商之外,还有执法监管部门也应该负有重大责任。食品安全工作为什么进展滞缓,为什么许多食品安全事件不是他们检测出来,而是媒体曝光之后,他们才出来开会总结,搞形式主义,大放“马后炮”,充当“事后诸葛军师”„„。究其根源,首先与执法部门内部人员腐败、失责失职有重大干系;其次是执法部门人员素质不高,检测技术和程序不科学、不合格,执法能力不强等多种因素综合所致。因此,上级主管部门应该规范、管理下属执法部门,把责任落实到位,同时加强廉洁自律,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和工作作风。对于,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者应当严查严办。

当然,食品安全问题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必将成为社会冲突的新源头。但我们不需要恐慌,规避它的危害。事实上,它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社会的进步。伴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的标准要求也随之提高,因此对我们生活关系密切的食品安全问题必然高度重视与关注,这是一种正常的社会化、人性化的反应。只有当我们明确了矛盾冲突的双重性,我们才能有积极的心态面对当前的问题。正如科塞所说,“社会冲突绝不是一种相互毁坏一切的、消极的因素,而是能够对社会结构的重组、保持群体和集体的团结一致、巩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控制社会变迁等起重要作用„„。”所以,辨证地认识食品安全的问题成为社会冲突的趋势,有助于我们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化解社会矛盾;有利于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我国经济健康转型。

本文仅仅从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的视角为主来探讨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旨在希望能引起有关人士高度关注我们国民的健康,让大家吃得放心,吃得开心,吃出幸福与平安。

参考文献

对食品添加剂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的思考 篇5

第二十八条 禁止生产经营下列食品:

(一)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的食品;

第四十六条 食品生产者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标准关于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的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得在食品生产中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第四十七条 食品添加剂应当有标签、说明书和包装。标签、说明书应当载明本法第四十二条第一款第一项至第六项、第八项、第九项规定的事项,以及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用量、使用方法,并在标签上载明“食品添加剂”字样。

第四十八条 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书,不得含有虚假、夸大的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生产者对标签、说明书上所载明的内容负责。

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书应当清楚、明显,容易辨识。

食品和食品添加剂与其标签、说明书所载明的内容不符的,不得上市销售。

第八十五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一)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或者在食品中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食品;

(二)生产经营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

(九)利用新的食品原料从事食品生产或者从事食品添加剂新品种、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生产,未经过安全性评估

第八十六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二)生产经营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食品添加剂或者标签、说明书不符合本法规定的食品、食品添加剂;

第八十七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一)未对采购的食品原料和生产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进行检验;

(二)未建立并遵守查验记录制度、出厂检验记录制度;

对食品添加剂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的思考 篇6

2011-4-27 14:19 来源:法律教育网 【大 中 小】【我要纠错】 文

号:国食药监食[2011]188号 发布日期:2011-4-27 执行日期:2011-4-27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北京市卫生局、福建省卫生厅: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切实加强食品添加剂监管的通知》(国办发〔2011〕20号)、《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瘦肉精”专项整治方案〉的通知》(食安办〔2011〕14号)要求,严厉打击餐饮服务环节添加非食用物质违法犯罪行为,切实规范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有效维护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现对开展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工作提出以下要求:

一、地方各级监管部门应迅速组织召开餐饮服务单位、保健食品、相关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会议,传达贯彻全国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国办发〔2011〕20号文件和《2011年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实施方案》(国食药监食〔2011〕180号)要求,采取更加坚决、更加深入、更加有力的措施,严厉打击餐饮服务环节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规范餐饮服务单位经营行为和国家公布的“严禁用于食品和饲料加工”的药品标识和销售管理,坚决打好这场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切身利益、维护国家食品安全信誉的特殊战役。

二、地方各级监管部门应于2011年5月底前组织各餐饮服务单位向所在地监管部门和广大消费者作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承诺:认真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严格落实餐饮服务食品采购索证索票规定,严格规范食品添加剂采购和使用行为,依法诚信经营,不采购和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外的任何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不采购和使用标识不规范的、来源不明的食品添加剂。

三、地方各级监管部门应要求自制火锅底料、自制饮料、自制调味料的餐饮服务单位于2011年5月底前向监管部门备案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名称,并在店堂醒目位置或菜单上予以公示。凡未及时备案或未及时公示而使用的,要责令其进行整改。对消费者询问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的,餐饮服务单位必须如实告知。

四、地方各级监管部门应要求各餐饮服务单位严格按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和《餐饮服务食品采购索证索票管理规定》(国食药监食〔2011〕178号)等规定,对食品添加剂采购、贮存、使用以及食品原料采购、储藏、制作加工等环节进行全面自查,发现安全隐患和薄弱环节的,应立即进行整改。自查及整改情况,要及时报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部门。

五、地方各级监管部门要全面落实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责任,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实行网格化监管,分片包干,责任到人,消除监管死角和盲点。要对提供火锅、自制饮料、自制调味料等服务的餐饮服务单位、集体用餐配送单位、中央厨房使用食品添加剂情况实施重点监管,尤其要加大对小餐饮的巡查和抽检力度。各省级监管部门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定检查的频次和方式,每季度应不少于1次,确保重点单位无遗漏。要认真核查餐饮服务单位落实食品采购索证索票和查验记录制度,以及食品添加剂“五专”(专人采购、专人保管、专人领用、专人登记、专柜保存)管理制度。2011年底前,对所有的餐饮服务单位和保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各地在监管中发现新的可疑添加物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要立即通报省级人民政府、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

六、增加餐饮服务单位自制饮料、自制调味料为2011年国家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必检品种。地方各级监管部门要认真执行《2011年国家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抽检计划》(国食药监食〔2011〕124号)要求,加大对各类必检品种的监督抽检力度,提高抽检频次,强化不定期抽检和随机性抽检。同时,要积极推广应用快检筛查技术,提高抽检效率。要针对集体用餐配送单位、中央厨房、保健食品生产企业,提出加强企业自检的指导意见,督促企业建立健全检验制度,加密自检频次。

七、地方各级监管部门要加大保健食品生产企业违法添加等行为的查处力度,重点加强对易发生违法添加行为产品的抽检,检测是否添加与声称功能相关的药物。要加强对委托生产行为的检查,重点检查生产企业所用原料、生产工艺以及标签标识、说明书是否与批准的内容一致。

八、地方各级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药品生产流通监督检查。生产“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卫生部公布)和“饲料、养殖中禁用药物和物质清单”(农业部公布)中相关药品的药品生产企业,必须于2011年6月底前,在其出厂产品标签上加印或加贴“严禁用于食品和饲料加工”等警示标识,对原料药应在标签上加印或加贴,对制剂(局部用药除外)应在标签或说明书上加印或加贴。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应严格按照《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从事药品经营活动。药品生产、批发企业应当建立购销台账,实行实名购销制度,药品零售企业应严格执行药品分类管理制度。严禁向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销售国家公布的“严禁用于食品和饲料加工”的药品。药品生产企业未经批准不得接受药品委托生产,不得在药品生产车间(生产线)生产其他非药品类产品。各级监管部门应组织开展对药品生产企业外租厂房、车间行为的全面排查,如发现生产“瘦肉精”或国家公布的“严禁用于食品和饲料加工”的物质,应立即移交相关部门。对不按规定销售药品致使流出药用渠道的,应加大处罚力度,情节严重的取消其生产、经营资格。

九、地方各级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强化特殊药品监管,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加强对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生产、经营的监督检查,结合第二类精神药品专项检查,监督企业切实加强安全管理,严格执行生产(需用)计划,严格按规定渠道销售,对违法违规生产经营导致流入非法渠道的,及时移交公安机关查处。

十、地方各级监管部门要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对各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按照法定幅度规定的上限实施处罚。对故意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的,一律吊销相关许可证,依法没收其非法所得和用于违法经营的相关物品,并立即移送公安机关,严禁以罚代刑、有案不移。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将组织对各地重大案件进行抽查复核,确保处罚到位。

十一、地方各级监管部门要在当地主流媒体或政府网站上公布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投诉举报电话及电子邮箱,广泛发动群众举报餐饮服务环节各类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要根据举报线索及时追踪调查,对举报属实者实施奖励。要加快建立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员队伍,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员的作用。

十二、地方各级监管部门要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加强正面宣传、主动宣传,充分发挥主流新闻媒体作用,积极宣传专项工作的措施和成效。加大对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知识,尤其是食品添加剂相关知识的培训。2011年5月底前,要组织张贴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等9部门发布的《关于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严格规范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使用的公告》;将国家局统一编制的宣传材料,印制张贴至每一个餐饮服务单位、保健食品企业和相关药品企业。组织开展案例警示教育,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责任意识。

十三、各省级监管部门要及时汇总本地区专项工作进展情况,包括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效、案件查处情况、社情民意和舆论反应等,并将有关信息及时报送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每周应至少报送1期,重要情况及时报告。专项工作相关数据(格式见附件1、2)应在每月30日之前报送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将适时对各地工作情况进行督查。

联系人:刘一晨,李天书

电 话:010-88330733,88330528

传 真:010-88372194

邮 箱:sfdaspxx@163.com

附件:1.餐饮服务环节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检查情况报表

http:///lytj20110427/f1.rar

2.药品生产经营环节监督检查情况表

http:///lytj20110427/f2.rar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闻之色变的食品添加剂问题 篇7

关于中国食品, 到底怎么样?我们看几个统计数据, 2006年日本厚生省统计, 中国进口食品的不合格率为0.58%, 美国为1.36%;2007年美国FDA统计, 拒绝进口食品比例中国排名第6, 日本排名第4。我国2010年发布的食品合格数据为97.6%。中国食品看来并不是我们一直认为的那样。那为什么群众对国产食品还是不信任呢?一方面我国作为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 据统计食品生产企业有40多万家, 这么庞大的基数, 不合格率再小, 给群众造成的印象也不会是少数;另一方面, 现代社会传媒不同于以往, 即使少数事件, 也会引起社会极大关注。但同时必须承认, 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食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关系到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还关系到政府的公信度、社会稳定和国家的形象。

人们现在不必盲目的谈添加剂色变, 是否致病、致癌, 要经过毒理学安全评价, 经过长期的动物试验来确定。国家禁止滥用食品添加, 但合理正确的使用是安全的, 目前添加剂限量标准都是经过动物试验确定安全后, 再缩小百倍来制订的, WHO (世界卫生组织) 等国际组织公认也是安全的, 其实添加剂对调整食品色香味、保鲜起着重要作用, 组织大规模生产是十分必要的。美国卫生基金会统计, 食品安全事件中, 只有约6%是由添加剂引起的。我们每天都在食用的食盐, 一个人一次吃500g就会致死, 常见的防腐剂山梨酸一次食用630g也会致死, 但是没有人会如此食用。肉制品中的亚硝酸盐没有公开证据表明其必然会生成致癌的亚硝酸胺, 反而可防止肉毒杆菌产生, 利于保存和生产, 使寻常百姓的餐桌很容易地得到各色美味的香肠、酱肉等制品。食品安全要兼顾6大因素:营养、致病菌、自然毒素、环境污染、非食用物质、生产事故, 把监管的重点仅仅放在添加剂, 很可能忽视其他更致命的致病菌等因素。

食品安全有两个层面的含义, 一是不能对人体造成伤害, 二是满足社会对食物的基本需求,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 要把握好两者的平衡。在我国当前生产水平条件下, 以我国有限的农牧资源, 我们是否能忍受市场食品货架上空空如也, 价格飞涨, 限量供应之苦呢?要理智地认识到食品绝对零风险是不现实的, 整治食品问题需要一个时间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我国特有的食文化和众多的小规模企业数量是相关的, 调查统计, 我国食品工业技术水平低下, 小作坊占到70%, 其中三分之二不具备出厂检验条件, 四分之一不对原料进行任何把关, 更加严重的是,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小商贩的诚信和法治意识缺失。发达国家在快速发展时期也曾暴露出各式各样的食品安全问题, 比如, 20世纪初美国的染色牛奶, 日本20世纪60年代化学污染的食用油等。如今, 无论政府还是社会舆论, 都把食品当作重点来关注, 企业在种种压力下不按市场规律、不得要领地盲目投入, 而监管部门的突击检查, 未必能保证质量的提升, 反而导致成本增加。另一方面, 主营产品创新升级所需不足, 比如不切实际地投入高端检测设备而缺乏相关的检测人员, 应付检查所消耗的人力物力等, 都加剧了成本的上升, 而对提高产品质量徒劳无益。照此下去, 食品市场很可能发展到另一个极端, 那就是市场充斥所谓绿色、天然概念食品, 企业照此弄虚作假, 品质没有提升, 反而造成价格恐慌。整治食品问题需要一个时间过程, 具体涉及到企业的管理、人员、设备及整个社会的诚信和质量意识的提高, 这都需要一个扎实的过程, 尤其在社会转型快速发展期, 我们要客观正视这个过程。这是全社会的一个系统工程。

食品添加剂安全问题的探讨 篇8

关键词:食品;安全;探讨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食品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在日益经济化的社会中,各类非自然的新物质层出不穷,人类在享受这美好的生活的同时也在注意着对自己身体好坏的东西,尤其是在人类每日必须的餐饮方面。“美好火腿肠,不添加任何防腐剂……”这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语提醒着人们食品的安全。食品结构向多样化,营养化和方便化的高档食品转化,食品添加剂正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设置专业系科,科研单位和生产企业积极开发,食品行业竞相应用,我国的食品添加剂的品种和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食品添加剂在近十年来有较大的发展,1987年已被批准的添加剂已有623种(其中香料有496种)。然而由于应用开发工作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食品添加剂在质量上远不能适应食品工业发展的需要,还存在很多问题。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一、食品添加剂概述

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很多,按照其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天然食品添加剂与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两大类。天然食品添加剂是利用动植物或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等为原料,经提取所得的天然物质。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是通过化学手段,使元素或化合物发生包括氧化、还原、缩合、聚合、成盐等合成反应所得到的物质。目前使用的大多属于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07)按功能将食品添加剂分为23大类。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防腐剂、护色剂、着色剂、酸度调节剂、漂白剂、乳化剂、稳定剂和凝固剂、膨松剂、增稠剂、品质改良剂、抗氧化剂和食品用香料等。食品乳化剂是食品加工中使互不相溶的液体(如油和水)形成稳定乳浊液的添加剂。它只需添加少量,即可显著降低油水两相界面张力,使之形成均匀、稳定的分散体或乳化体。在食品添加剂中乳化剂用量约占1/2,是食品工业中用量最大的添加剂。常用的是大豆磷脂和脂肪酸多元醇脂及其衍生物。为了得到色香味俱佳的食品,离不开食品调味剂。调味剂一般分为咸味剂,酸味剂,甜味机,香料,辣味剂,鲜味剂,清凉剂等。 酸味剂也称酸性调节剂,在食品中添加酸味剂,可以给人爽快的刺激,起增进食欲的作用,并有一定的防腐作用。一般分为无机酸和有机酸。食品中常用的无机酸是磷酸,常用的有机酸有:醋酸,柠檬酸,酒酸,苹果酸,抗坏血酸,乳酸,葡萄糖酸等。柠檬酸是功能最多,用途最广的酸味剂。磷酸在饮料工业中可以代替柠檬酸和苹果酸,特别是不宜使用柠檬酸的非水果型饮料中作酸味剂且用量少价格低。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中占有的地位是多么地重要。但是近年来,国际,国内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发展,引起了消费者的极大不安,我国的食品安全形式也不容乐观,对食品添加剂的管理和控制也应该更加严格。

二、食品添加剂滥用的原因

食品添加剂滥用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处罚乏力;政府监督覆盖还存在薄弱面;企业主的法律意识薄弱,道德诚信淡漠;企业管理混乱,技术低下;企业主见利忘义,偷梁换柱等。为了保证食品质量和安全,我国已正式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准入制度(QS标志)。这对于加强从源头管理,规范市场将起到很大的作用,也将对合法使用食品添加剂起到促进作用。

三、对策

针对食品添加剂使用中暴露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健全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法律制度,提高企业进入市场的门槛,确保食品安全。食品加工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生产条件。比如:食品加工企业必须具备相应的生产设备、检测手段、计量仪器、质量治理制度等基本条件,能申请颁发《食品生产许可证》,才能从事食品生产加工。同时要求食品加工企业对出厂的产品必须加贴质量安全标志,建立食品生产、经营记录制度,实现食品质量的可追溯性,保证消费者能够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2)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建立食品安全的预警机制,切实改变过去那种当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才处理的现象,食品安全真正从源头抓起。 (3)完善食品安全治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开展全面的食品质量控制,提高我国的食品安全性。对不适应食品安全需要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和完善,改革现行的标准化治理体制,实现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接轨;建立有效的监督治理和监控检测体系,要从源头把好质量关,推行良好农业规范、兽医控制规范、加工操作规范、及良好的实验室规范等,形成了全方位、立体控制食品质量的体系,确保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对食品加工企业实行分类治理,加强重点食品的监管,对涉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食品,要实行市场准入制度,规范无公害食品的治理,推行质量体系认证,食品质量体系认证采用ISO9000族质量治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完善食品检测制度,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强化食品质量安全标准执行;树立企业的诚信自律意识,消除食品质量安全隐患,促进企业健康地生存和发展,同时提高食品质量的安全水平,提高广大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消费信心。(4)加大对危害食品安全行为的惩罚力度。国家在建立食品安全应急机制的同时,应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应急机制各部门及其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对主观上故意瞒报、不作为、隐瞒信息等行为,都必须追究法律责任。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必须实行责任追究制度,要从重从快处罚,对那些没有认真履行执法责任的失职人员也要承担相关的责任。

四、结语

上一篇:公司财务会计社会实践报告下一篇:2022年建筑安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