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要点解读

2024-07-21

《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要点解读(精选7篇)

《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要点解读 篇1

《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要点解读

板块:法规解读

1制定背景

近几年,我国的互联网经济飞速发展,一些新兴业态也随之快速增长,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餐饮服务和互联网的结合。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外卖小哥已经成为城市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一些外卖平台全国单日订单量甚至可以高达上千万,同时有越来越多的创业者把目光投向了外卖平台。网络餐饮服务促进了餐饮业的发展,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是随着外卖平台的“井喷式”增长,也逐渐暴露出很多问题,主要有:一是很多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并没有履行对网络餐饮服务者严格把关的义务;二是多数网络餐饮服务提供者无证经营,生产环境堪忧,没有食品安全意识,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三是网络餐饮服务的经营主体和经营环节有所增加,使得法律关系更加复杂。四是由于网络餐饮服务的虚拟性,同时存在着跨地域服务的特点,当消费者权益受到威胁时,维权行为以及行政管辖管理等存在着很多问题,使网络餐饮服务比较难于监管。由于上述问题的出现,使得新的管理办法的制定需求显得尤为迫切。因此为了加强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规范网络餐饮服务经营行为,保证餐饮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2017年9月5日,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共四十六条,11月6日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局长签署第36号令并公布,该办法自2018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2主要内容

2.1明确平台提供者和自建网站提供餐饮服务者义务

首先,平台提供者和自建网站提供餐饮服务者需要在通信主管部门批准后30个工作日内,分别向所在地省、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备案内容包括域名、IP地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或者备案号、企业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姓名等。若第三方平台提供者设立从事网络餐饮服务分支机构的,需要备案分支机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姓名等内容。

第二,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建立、执行并在网上公开食品安全相关制度,其中包括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审查登记、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制止及报告、严重违法行为平台服务停止、食品安全事故处置等制度。

第三,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配备专职的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并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

第四,平台提供者需要履行审查登记的义务,对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的食品经营许可证进行审查,对入网络餐饮服务提供者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及联系方式等信息进行登记,同时第三方平台提供者还需与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签订食品安全协议,明确食品安全责任。

第五,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和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履行公示义务,不仅需要在餐饮服务经营活动主页面公示餐饮服务提供者的食品经营许可证,还需要公示餐饮服务提供者的名称、地址、量化分级信息。

第六,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和自建网站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履行记录义务,对网络订餐的订单信息,包括食品的名称、下单时间、送餐人员、送达时间以及收货地址都应进行如实记录。

第七,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履行抽查和监测的义务。第三方平台应当对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的经营行为进行抽查和监测。若发现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存在违法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并立即报告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所在地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现严重违法行为的,应当立即停止提供网络交易平台服务。

2.2明确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义务

首先,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具有实体经营门店并依法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按照食品经营许可证载明的主体业态、经营项目从事经营活动,不得超范围经营。简单来说,只做外卖也要有实体店,而且外卖的食品必须保质保量保安全。监管部门对于外卖实体店的最小经营面积、房屋类型、餐厨比例并没有特别严格的要求。实体店的存在使监管也能落到实处,同时如果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能够在监管之下找到责任主体。

其次,如今很多消费者反应在第三方平台订餐后,会出现送来的食物与平台照片差距较大的现象出现,针对此问题,《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规定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在网上公示菜品名称和主要原料名称,公示的信息应当真实。最后,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履行安全加工制作餐饮食品的义务,为了保障网络餐饮的安全,《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要求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制定并实施原料控制要求,选择资质合法、保证原料质量安全的供货商,同时在加工过程中应当检查待加工的食品及原料,发现有感官性状异常的,不得加工使用。此外,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定期维护和校验设施、设备并保证其运转正常。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还需要在自己的加工操作区内加工食品并保证网络销售的餐饮食品应当与实体店销售的餐饮食品质量安全保持一致。

2.3明确《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对送餐人员及送餐过程的要求

送餐过程是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之间重要的连接桥梁,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也对送餐人员和送餐过程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中指出,送餐人员应当保持个人卫生,使用安全、无害的配送容器,保持容器清洁,并定期进行清洗消毒。送餐人员应当核对配送食品,保证配送过程食品不受污染。此外第三方平台和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也不能当“甩手掌柜”,应当加强对送餐人员的食品安全培训和管理。委托送餐单位送餐的,送餐单位应当加强对送餐人员的食品安全培训和管理,且培训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两年。

《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对于送餐过程中使用的食品容器、餐具和包装材料也做出了一定的要求。首先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保障配送容器安全无害、清洁卫生,并对餐饮食品进行包装,避免送餐人员直接接触食品,确保送餐过程中食品不受污染。若食品容器、餐具和包装材料是第三方平台提供的,也要保证配送材料无毒清洁,同时鼓励使用可降解材料。若配送食品需要保鲜、保温、冷藏或者冷冻等特殊要求,应当采取能保证食品安全的保存、配送措施。

2.4明确小餐饮从事网络餐饮服务的条件

针对小餐饮从事网络餐饮服务的问题,《食品安全法》的第三十六条已经有了规定: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等的具体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参照此规定,《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也将小餐饮能否从事网络餐饮服务的决定权交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行决定。例如湖北省食药监局在2016年出台了《湖北省小餐饮经营许可管理办法(试行)》,辽宁省在2017年6月制定出台了《辽宁省小餐饮经营许可管理办法(试行)》,对小餐饮许可要求和经营管理进行了细化明确。

2.5明确处罚措施

首先,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不具备经营条件的,许可信息不真实的,未履行原料控制等要求的,未采取能保证食品安全的保存、配送措施的;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提供者未履行审查登记义务的,提供的餐具等材料不符合要求的,发现违法行为未及时上报或处理的;送餐人员未履行使用安全、无害的配送容器等义务的行为将按照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此外,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提供者未履行备案或建立、执行并公开相关制度的,未设置专门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并进行培训考核的,未与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签订食品安全协议的,未按要求进行信息公示和更新的,未对送餐人员进行培训的,为履行记录信息义务的,未履行抽查监测义务的,未建立举报制度的;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将订单委托加工的,未履行相应的包装义务,将受到责令整改,给予警告的处罚措施。最后,若对责令整改项目拒不改正的,则需要交付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2.6明确《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与《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之间的关系

为了依法查处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加强网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保证食品安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于2016年7月13日发布了《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此法于2016年10月1日起施行。《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与《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属于并列的规章,两法遵循的原则是后法优于先法,特别法优于一般法。针对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要优先使用《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若《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中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办法没有做明确规定的,要按照《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的处罚办法执行。

3结语

食品安全与人民群众的健康息息相关,其中飞速发展的网络餐饮对食品安全又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的发布与实施不仅对于网络餐饮的规范和监管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样对于保证餐饮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网络餐饮的良性发展不仅要依靠政府的执法监管,更要取决于企业的自律和消费者维权意识的提升,三方共同努力才能共建网络经济时代餐饮业的健康发展。

《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要点解读 篇2

为了便于农业机械生产厂家、销售部门、维修部门及广大机手能尽快熟悉本条例, 现与广大读者一同学习本条例。

1.《条例》建立了缺陷产品召回制度

农业机械生产者、销售者发现其生产、销售的农业机械存在设计、制造等缺陷, 可能对人身财产安全造成损害的, 应当立即停止生产、销售, 及时报告当地质量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通知农业机械使用者停止使用。农业机械生产者应当及时召回存在设计、制造等缺陷的农业机械。

2.为了减少事故隐患《条例》对厂家作出的规定

农业机械生产者应当按照农业机械安全技术标准组织生产, 并建立健全质量保障控制体系。对依法实行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农业机械, 其生产者应当取得相应资质, 并按照许可的范围和条件组织生产。农业机械经检验合格并附具详尽的安全操作说明书和标注安全警示标志后, 方可出厂。出厂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3年。上道路行驶的拖拉机, 依法必须经过认证的, 在出厂前应当标注认证标志, 并符合机动车国家安全技术标准。

3.为了减少事故隐患《条例》对销售者作出的规定

农业机械销售者对购进的农业机械应当查验产品合格证明。对依法实行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依法必须进行认证的农业机械, 还应当验明相应的证明文件或者标志。农业机械销售者应当建立销售记录制度, 如实记录农业机械的名称、规格、生产批号、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销售流向等内容。销售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3年。农业机械销售者应当向购买者说明农业机械操作方法和安全注意事项, 并依法开具销售发票。

4.为了减少隐患《条例》对维修者作出的规定

《条例》明确了农业机械维修企业设立条件、程序并规范农业机械维修行为。规定从事农业机械维修经营的, 应当有必要的维修场地、维修设施、设备和检测仪器, 有相应的维修技术人员, 有安全防护和环境保护措施, 并取得相应的维修技术合格证书。农业机械维修经营者应当遵守国家有关维修质量安全技术规范和维修质量保证期的规定, 确保维修质量。维修农业机械不得使用不符合安全技术标准的配件、不得拼装或者改装农业机械整机、不得承揽维修已经达到报废条件的农业机械等。

农业机械维修经营者使用不符合农业机械安全技术标准的配件维修农业机械, 或者拼装、改装农业机械整机, 或者承揽维修已经达到报废条件的农业机械的, 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责令改正, 没收违法所得, 并处违法经营额1倍以上2倍以下罚款;拒不改正的, 处违法经营额2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 吊销维修技术合格证。

5.《条例》对使用者作出的规定

《条例》强调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实行牌照管理。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投入使用前, 其所有人应当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申请登记。经安全检验合格的, 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应当予以登记并核发相应的证书和牌照。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操作人员不得操作与本人操作证件不相符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 不得操作未按照规定登记、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安全设施不全、机件失效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

使用者在使用操作过程中发现农业机械存在产品质量、维修质量问题的, 当事人可以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质量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投诉。

6.《条例》规范农业机械事故处理程序

浅谈供电企业安全监督与管理要点 篇3

摘要:供电企业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在企业的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需要企业全体人员树立安全管理意识,相关责任人对安全器具进行严格管理,并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安全管理力度,从而加强供电企业的安全管理,保证其自身利益,为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能源。

关键词:供电企业;安全监督;管理

引言

电力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之一,其安全生产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供电企业的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建立,可对供电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起到有效的保障,它是供电企业安全生产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分析供电企业的安全监督与管理问题,探讨了供电企业安全管理与监督的要点。

一、供电企业安全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意识薄弱。

供电企业因受到环境条件因素,对各种安全技术没有良好的管理意识,工作人员缺乏安全保护管理经验,在工作中因为经验不足,常常出现各种安全事故。因为施工安全技术水平不足,采用不合理的操作方案,造成意外事故的问题常常发生。

2、法律法规制度不到位。

电力企业的法律法规制度管理不严,受到经济条件发展的约束,供电部门的安全意识管理薄弱,没有对电力电网的安全生产有具体详细的培训,在施工现象常常会看到各种电线混杂绕在一个电力杆上的状况,暴露在室外,长期会造成线路老怀,没有安装警示标牌,一旦发生意外事故,责任的认定就无法确定,这是不利供电公司管理的。

3、管理方式

管理方式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在当前电网建设的快速发展下,常出现电力工程多地点同时施工、多地点同时检修的情况,造成各级安监人员无法保证对每一个工作现场进行安全监督。因此,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供电企业当前的安全监督方式和手段。

4、安全管理

由于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具有单一性,导致供电企业的安全监督工作容易被理解为常态检查。此外,由于对安全监督工作的切入点研究不具备较为成熟的操作经验,容易使供电企业的专项监督工作形成过于随机且对安全监督考核无法良好把握的状态,进而导致供电企业的安全监督工作变质为以事后检查为主的承受型管理。

5、安全器具管理混乱

供电企业的生产工作带有一定的危险性,这就使得工作人员在生产过程中要经常用到一些特殊的工具以保证自身的安全。而部分企业对安全器具的管理不到位,部分安全器具质量不过关,或者数量不足,都会给工作人员在进行实际生产时带来安全隐患。同时,有些供电企业的管理者不能及时对安全器具进行检测,安全器具不出现问题就得不到管理人员的重视,甚至当部分安全器具出现损坏得不到及时的修理和更换。

二、供电企业安全监督与管理的要点

1、树立安全监督管理意识

解决供电企业的安全监督管理问题,需要整个供电企业树立安全监督管理意识。要提升供电企业管理者的安全监督管理意识,让其将安全监督管理提升到与追求企业经济效益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监督管理者要制定一个比较系统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并将其下发到各部门,并在进行学习之后应用到实际生产工作中去,使安全监督管理制度发挥其应有的效用。同时要安排相关的监督人员,对各部门安全监督管理守则落实情况进行监督,违规操作的要予以处分。还要对供电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予以解决,通过各种手段不断提升企业的安全标准。企业管理者还要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包括安全监督管理规章制度的学习以及安全操作知识技能的学习,提高员工的安全操作水平。

2、建立和完善安全制度

电力企业的安全监督工作要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因此,作为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执行部门,电力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对当前安全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工作中的实际经验,从安全监督工作应遵循的规律和原则出发,制订更为科学、合理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如制定反违章处罚细则、安全生產奖惩规定等。

强化安全基础工作。如抓好《安规》的学习,组织过好安全例会、班组安全日活动等。

3、做好完全监控工作

在供电企业进行安全监督相关工作时,一定要制订好安全责任制和安全目标,并且确定好各管理层各部门之间的问责。

第一,在现场作业之前,必须要对设备安全进行确认,并且不定时进行检修与维护,做好现场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与技术测试,确保作业规范化操作,杜绝习惯性违章操作。第二,在作业中,要预先掌握异常现象的认定,并且对控制方法进行了解,并对作业中的危险点、关键点加以明确,以便在现场安全监督工作中,对施工人员进行必要的指导,以保证安检工作的实效。第三,处理好阶段生产与连接生产的关系,力求使安全监督工作贯穿到整个生产过程中,按照安全监督工作的职能,对生产工作做出相关的任务布置,实行动态安全监督。强化问题整改、落实,抓好闭环管理。

4、抓好现场安全管控。

确保现场安全措施落实到位,防范发生各类安全事件,是安全监督工作的重点。一是要发挥保障体系的监督作用,做到“谁主管,谁负责”;二是监督体系要强化督查。

5、加强安全执行管理。

依照安全生产管理级别,对各种安全问题进行划分。通过分析,确定安全考核标准,对违法行为依法惩治。对各种违法乱纪的星期进行依法问责,及时分析事故造成损坏的基本标准,对事故进行统计分析,确定事故有效解决方案。

6、提高安监人员综合素质。

供电企业组织开展安全技术培训工作的管理,通过提高供电部门技术安全人员的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逐步完善设备的有效运行标准,按照技术检修标准进行设备维护管理,提高维修效果,提高工作效率,改善设备运行质量,确保供电设备的运行标准。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建立本单位安全理念。

7、监控预警系统和应急技术

在供电企业的监察工作中,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供电企业中的一些大型设备进行远程控制,运用先进的手段,建立起监控预警和应急救援系统,这样可以有效地对设备进行监管,对灾难性的事故进行防止,供电企业的安全供电提供了另一层的保障。

8、严格管理安全器具

混乱的安全器具管理方法也为供电企业的安全管理带来了阻碍,是引发安全事故的重大原因。供电企业的管理者要注意引进质量合格的安全器具,并为相关操作人员配备足够的必须安全器具,保证员工的人身安全。同时需要企业管理者安排相关的检查员,专门检查安全器具的工作情况,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安全器具及时进行修理和替换。还要安排安全器具的管理人员,让其对安全器具进行分类管理,从而保证安全器具的使用年限,减少损耗,并能够在另一角度监督操作人员对安全器具的使用情况。

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我国对安全生产工作的法制化建设和监督力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安全生产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因此,供电企业作为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其安全监督与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本文着重分析了供电企业安全监督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由此提出了相关的完善措施,以供相关人员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金鸣. 普洱供电局安全目标管理研究[D].云南大学,2014.

[2]叶刚进. 供电企业安全风险辨识与管控体系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4.

[3]温海峰. 供电企业安全监督3G便携视频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华北电力大学,2014.

[4]刘美龙. 基于风险管理理论的电力营销安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4.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要点参考 篇4

总体目标: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四个最严”和“四有两责”的要求,严格按照x市局、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立足新起点,以“创建食品安全城市”为抓手,进一步筑牢风险防控、日常监管和依法治理“三个基础”,全面提升监管效能,实现新跨越,确保全区食品药品安全形势稳定向好,监管工作始终走在全市前列,为最终实现“目标考核先进单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深入开展二项创建工作

(一)全力实现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目标。进一步突出亮点,打造特色,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晓率和满意度,认真整改完善省市级验收反馈问题,扎实做好迎接国家、省市级验收准备工作。

(二)继续加强基层监管所标准化创建工作。加快基层监管所标准化建设进度,实现全区基层监管所建设全部达到“十个一”标准。同时,全力做好省级示范所创建验收工作,力争x家通过验收。

二、加强风险防控体系建设

(三)督促企业开展自查,主动排查隐患,明确风险点源,落实原料采购、生产过程、出厂检验等制度规范。

(四)强化风险隐患排查,落实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严控的要求,深入摸排食品药品风险隐患和监管薄弱环节,善于发现破解“潜规则”,将潜在风险纳入监管视野,将苗头性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让监管“跑”在风险前面。

(五)进一步加强现场检查,根据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产品类别、管理能力、信誉度等要素,划分安全风险等级,明确监督检查频次,及时组织日常检查。

(六)加大检验检测力度,统筹安排抽检计划,全面落实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每千人x份要求,全年共计抽检xxxx批次。突出日常消费量大、风险高、易受环境影响等人民群众最关注品种的抽检,突出开展农兽药残留、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添加剂、非食用物质、真菌霉素等指标,突出对大型超市、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等主要销售环节的抽检,突出对高风险药品、中药饮片和医疗器械的抽验,全力做好不合格产品的核查处置工作。

三、进一步强化日常监管

(七)着力推进注册许可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强市场准入管理,严格审查标准,优化许可流程,缩短办理时间,提高办证效率。

(八)严格落实“两图两档一承诺”和“网格化”管理要求,不断完善“两档”建设标准,进一步筑牢“两责”意识。

(九)全面开展“双随机一公开”工作,综合运用日常巡查、联合检查、明察暗访等多种方式,提高问题的发现率,降低事故的发生率。

(十)全面推进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在大型企业全面推行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在食品生产小作坊全面实行“一票通”制度,继续抓好乳制品、白酒生产企业监管“八项制度”的落实。

(十一)加大对注射类高风险药品、无菌和植入类高风险医疗器械,以及基本药物的监管力度,扩大对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管理规范执行落实情况的检查覆盖面,加大生产环节质量管控力度,确保药械产品质量安全。

四、加大依法治理工作力度

(十二)聚焦群众关切,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环节、重点品种和突出问题的专项治理。严厉打击在“四品一械”生产经营过程中掺杂造假、冒牌欺诈、虚假宣传、过期翻新等违法违规行为。继续推进畜禽水产品抗生素超标、禁用化合物及农兽药残留超标专项整治行动。加强农村食品安全治理,规范农村集体用餐管理,持续开展学校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整治,严防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加强网络食品经营监管,落实网络第三方平台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严厉打击无证经营、销售假冒伪劣食品和保健食品“四非”行为,进一步净化食品市场环境。持续开展中药饮片及中成药生产销售、药品“挂靠走票”、违规销售处方药和药店药师不在岗等专项治理,规范药品市场秩序。

(十三)强化“行刑衔接”机制,建立“公、检、法、食药监”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加大稽查办案力度,重点查办“两超一非”、制假售假、互联网违法犯罪等违法犯罪行为,不断提高稽查办案的能力和效率,在注重案件数量和质量的同时,集中力量查办大案要案,以铁腕治理震慑违法犯罪分子。

(十四)完善案件办理流程,对重大复杂案件严格执行集体讨论规定。

五、健全完善诚信体系建设

(十五)全面实施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分级分类监管,健全企业诚信档案,严格落实诚信承诺、警示约谈及退出机制。在严格行政处罚的基础上,增加检查频次,加大对失信企业的惩戒力度。进一步完善“黑名单”制度,及时公开失信企业名单和行政处罚信息,监督食品药品安全主体责任落实,不断增强企业产品质量意识和诚实守信意识。

六、积极开展民生提升重点工作

(十六)创建区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街区x条,市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街区x条;创建xx户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单位;完成餐饮服务单位明厨亮灶建设xxx户,全区学校食堂、xxx㎡以上餐馆、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和中央厨房四类重点餐饮服务单位全面实现明厨亮灶。

(十七)健全食用农产品市场食品安全管理和监管信用档案,加强检测人员技术培训。加大食用农产品快速检测密度,切实保障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

七、全面推广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

(十八)进一步优化食品安全监管方式,在全区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全面推广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积极开展农村集中用餐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试点,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承担食品安全风险,推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进程。

八、持续抓好“三小”行业规范治理

(十九)严格执行《x省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及摊贩管理条例》及配套制度,持续加大“三小”治理力度,创新监管方式,建立长效机制,扎实推进食品小作坊整治提升,严格小餐饮许可,加大对已登记备案食品摊贩的监管力度,加强对“三小”从业者的帮扶指导,全面提升“三小”监管水平。

九、继续推进药品零售企业精细化管理

(二十)全面实施慢性病处方药建档备案管理制度,引导企业积极开展“微问诊”远程开方新模式,推进零售药店与医疗机构网络远程诊疗融合试点工作,逐步解决群众购买处方药难和零售药店违规销售处方药问题。

十、不断完善食品药品检验监测体系

(二十一)进一步完善快检室的设施设备,加大快检人员的业务培训,切实提高快检人员业务素质。

(二十二)持续推进药械化妆品不良反应(事件)监测工作,创新监测方法,充分发挥各级医疗机构的报告主渠道作用,不断提高化妆品和药物滥用监测工作水平。

十一、全面提升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建设水平

(二十三)加大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建设力度,在前期广泛应用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搭建全区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信息共享平台,全力打造集许可审批、日常监管、稽查办案、检验检测信息共享和社会共治等功能为一体的“智慧食药监管”平台,进一步提升监管工作效能。

十二、努力构建食品药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

(二十四)认真组织“食品安全宣传周”、“安全用药月”、“投诉举报主题宣传日”和食药宣传“五进”等活动,积极宣传法律法规,全面普及食药安全知识,大力展示监管工作成效,进一步提振消费者的食药安全信心,不断提升市民群众的知晓率和满意度。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篇5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餐饮服务监督管理,保障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餐饮服务的单位和个人(以下简称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全国餐饮服务监督管理工作,地方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餐饮服务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 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食品安全标准及有关要求从事餐饮服务活动,对社会和公众负责,保证食品安全,接受社会监督,承担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责任。

第五条 鼓励社会团体、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开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普及工作,增强餐饮服务提供者食品安全意识,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能力;鼓励开展技术服务工作,促进餐饮服务提供者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餐饮服务相关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引导餐饮服务提供者依法经营,推动行业诚信建设,宣传、普及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知识。第六条 鼓励和支持餐饮服务提供者为提高食品安全水平而采用先进技术和先进的管理规范,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配备先进的食品安全检测设备,对食品进行自行检查或者向具有法定资质的机构送检。

第七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均有权对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进行社会监督,举报餐饮服务提供者违反本办法的行为,了解有关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信息,对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二章 餐饮服务基本要求

第八条 餐饮服务提供者必须依法取得《餐饮服务许可证》,按照许可范围依法经营,并在就餐场所醒目位置悬挂或者摆放《餐饮服务许可证》。

第九条 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配备专职或者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

被吊销《餐饮服务许可证》的单位,根据《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二条的规定,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自处罚决定作出之日起5年内不得从事餐饮服务管理工作。

餐饮服务提供者不得聘用本条前款规定的禁止从业人员从事管理工作。

第十条 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的规定,建立并执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建立从业人员健康档案。餐饮服务从业人员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每年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合格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

从事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的人员患有《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的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应当将其调整到其他不影响食品安全的工作岗位。

第十一条 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组织从业人员参加食品安全培训,学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和食品安全知识,明确食品安全责任,并建立培训档案;应当加强专(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相关食品安全管理知识的培训。

第十二条 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食品、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采购查验和索证索票制度。

餐饮服务提供者从食品生产单位、批发市场等采购的,应当查验、索取并留存供货者的相关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等文件;从固定供货商或者供货基地采购的,应当查验、索取并留存供货商或者供货基地的资质证明、每笔供货清单等;从超市、农贸市场、个体经营商户等采购的,应当索取并留存采购清单。

餐饮服务企业应当建立食品、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采购记录制度。采购记录应当如实记录产品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或者保留载有上述信息的进货票据。

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产品品种、进货时间先后次序有序整理采购记录及相关资料,妥善保存备查。记录、票据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第十三条 实行统一配送经营方式的餐饮服务提供者,可以由企业总部统一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产品合格的证明文件等,建立食品进货查验记录。

实行统一配送经营方式的,企业各门店应当建立总部统一配送单据台账。门店自行采购的产品,应当遵照本办法第十二条的规定。

第十四条 餐饮服务提供者禁止采购、使用和经营下列食品:

(一)《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二)违反《食品安全法》第四十八条规定的食品;

(三)违反《食品安全法》第五十条规定的食品;

(四)违反《食品安全法》第六十六条规定的进口预包装食品。

第十五条 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食品安全标准采购、保存和使用食品添加剂。应当将食品添加剂存放于专用橱柜等设施中,标示“食品添加剂”字样,妥善保管,并建立使用台账。

第十六条 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严格遵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餐饮服务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在制作加工过程中应当检查待加工的食品及食品原料,发现有腐败变质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不得加工或者使用;

(二)贮存食品原料的场所、设备应当保持清洁,禁止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及个人生活物品,应当分类、分架、隔墙、离地存放食品原料,并定期检查、处理变质或者超过保质期限的食品;

(三)应当保持食品加工经营场所的内外环境整洁,消除老鼠、蟑螂、苍蝇和其他有害昆虫及其孳生条件;

(四)应当定期维护食品加工、贮存、陈列、消毒、保洁、保温、冷藏、冷冻等设备与设施,校验计量器具,及时清理清洗,确保正常运转和使用;

(五)操作人员应当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

(六)需要熟制加工的食品,应当烧熟煮透;需要冷藏的熟制品,应当在冷却后及时冷藏;应当将直接入口食品与食品原料或者半成品分开存放,半成品应当与食品原料分开存放;

(七)制作凉菜应当达到专人负责、专室制作、工具专用、消毒专用和冷藏专用的要求;

(八)用于餐饮加工操作的工具、设备必须无毒无害,标志或者区分明显,并做到分开使用,定位存放,用后洗净,保持清洁;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具、设备应当在使用前进行消毒;

(九)应当按照要求对餐具、饮具进行清洗、消毒,并在专用保洁设施内备用,不得使用未经清洗和消毒的餐具、饮具;购置、使用集中消毒企业供应的餐具、饮具,应当查验其经营资质,索取消毒合格凭证;

(十)应当保持运输食品原料的工具与设备设施的清洁,必要时应当消毒。运输保温、冷藏(冻)食品应当有必要的且与提供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保温、冷藏(冻)设备设施。

第十七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开展抽样检验时,被抽样检验的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配合抽样检验工作,如实提供被抽检样品的货源、数量、存货地点、存货量、销售量、相关票证等信息。

第三章 食品安全事故处理 第十八条 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本级人民政府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制定本部门的预案实施细则,按照职能做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

第十九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日常监督管理中发现食品安全事故,或者接到有关食品安全事故的举报,应当立即核实情况,经初步核实为食品安全事故的,应当立即向同级卫生行政、农业行政、工商行政管理、质量监督等相关部门通报。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时,事发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及时做出反应,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依法处置,并及时按照有关规定向上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开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事故调查,有权向有关餐饮服务提供者了解与食品安全事故有关的情况,要求餐饮服务提供者提供相关资料和样品,并采取以下措施:

(一)封存造成食品安全事故或者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其原料,并立即进行检验;

(二)封存被污染的食品工具及用具,并责令进行清洗消毒;

(三)经检验,属于被污染的食品,予以监督销毁;未被污染的食品,予以解封;

(四)依法对食品安全事故及其处理情况进行发布,并对可能产生的危害加以解释、说明。

第二十一条 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定期检查各项食品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食品安全事故隐患。

第二十二条 餐饮服务提供者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应当立即封存导致或者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及用具、设备设施和现场,在2小时之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部门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并按照相关监管部门的要求采取控制措施。

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配合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进行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按照要求提供相关资料和样品,不得拒绝。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三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根据餐饮服务经营规模,建立并实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量化分级、分类管理制度。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聘请社会监督员,协助开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履行食品安全监督职责时,发现不属于本辖区管辖的,应当及时移送有管辖权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接受移送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将被移送案件的处理情况及时反馈给移送案件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接到咨询、投诉、举报,对属于本部门管辖的,应当受理,并及时进行核实、处理、答复;对不属于本部门管辖的,应当书面通知并移交有管辖权的部门处理。

发现餐饮服务提供者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及有关要求的食品原料或者食用农产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其成因属于其他环节食品生产经营者或者食用农产品生产者的,应当及时向本级卫生行政、农业行政、工商行政管理、质量监督等部门通报。

第二十六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履行职责时,有权采取《食品安全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的措施。

第二十七条 食品安全监督检查人员对餐饮服务提供者进行监督检查时,应当对下列内容进行重点检查:

(一)餐饮服务许可情况;

(二)从业人员健康证明、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和建立档案情况;

(三)环境卫生、个人卫生、食品用工具及设备、食品容器及包装材料、卫生设施、工艺流程情况;

(四)餐饮加工制作、销售、服务过程的食品安全情况;

(五)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进货查验和索票索证制度及执行情况、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制度及执行情况;

(六)食品原料、半成品、成品、食品添加剂等的感官性状、产品标签、说明书及储存条件;

(七)餐具、饮具、食品用工具及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的清洗、消毒和保洁情况;

(八)用水的卫生情况;

(九)其他需要重点检查的情况。

第二十八条 食品安全监督检查人员进行监督检查时,应当有2名以上人员共同参加,依法制作现场检查笔录,笔录经双方核实并签字。被监督检查者拒绝签字的,应当注明事由和相关情况,同时记录在场人员的姓名、职务等。

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辖区餐饮服务环节的抽样检验工作,所需经费由地方财政列支。

第三十条 食品安全监督检查人员可以使用经认定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进行快速检测,及时发现和筛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及有关要求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及食品相关产品。使用现场快速检测技术发现和筛查的结果不得直接作为执法依据。对初步筛查结果表明可能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及有关要求的食品,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检验。

快速检测结果表明可能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及有关要求的,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食品安全保障措施。

第三十一条 食品安全监督检查人员抽样时必须按照抽样计划和抽样程序进行,并填写抽样记录。抽样检验应当购买产品样品,不得收取检验费和其他任何费用。

食品安全监督检查人员应当及时将样品送达有资质的检验机构。

第三十二条 食品检验机构应当根据检验目的和送检要求,按照食品安全相关标准和规定的检验方法进行检验,按时出具合法的检验报告。

第三十三条 对检验结论有异议的,异议人有权自收到检验结果告知书之日起10日内,向组织实施抽样检验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书面复检申请,逾期未提出申请的,视为放弃该项权利。

复检工作应当选择有关部门共同公布的承担复检工作的食品检验机构完成。

复检机构由复检申请人自行选择;复检机构与初检机构不得为同一机构。复检机构出具的复检结论为最终检验结论。复检费用的承担依《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五条的规定。

第三十四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辖区内餐饮服务提供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记录许可颁发及变更情况、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违法行为查处等情况。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餐饮服务提供者实施重点监管。

食品安全信用档案的形式和内容由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作出具体规定。

第三十五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将吊销《餐饮服务许可证》的情况在7日内通报同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第三十六条 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公布下列日常监督管理信息:

(一)餐饮服务行政许可情况;

(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和抽检的结果;(三)查处餐饮服务提供者违法行为的情况;(四)餐饮服务专项检查工作情况;

(五)其他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信息。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七条 未经许可从事餐饮服务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的规定予以处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按未取得《餐饮服务许可证》查处:

(一)擅自改变餐饮服务经营地址、许可类别、备注项目的;

(二)《餐饮服务许可证》超过有效期限仍从事餐饮服务的;

(三)使用经转让、涂改、出借、倒卖、出租的《餐饮服务许可证》,或者使用以其他形式非法取得的《餐饮服务许可证》从事餐饮服务的。

第三十八条 餐饮服务提供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一)用非食品原料制作加工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制作加工食品;

(二)经营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

(三)经营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

(四)经营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

(五)经营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及其制品;

(六)经营未经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肉类,或者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制品;

(七)经营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八)经营国家为防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经营的食品;

(九)有关部门责令召回或者停止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后,仍拒不召回或者停止经营的;

(十)餐饮服务提供者违法改变经营条件造成严重后果的。

第三十九条 餐饮服务提供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一)经营或者使用被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的食品;

(二)经营或者使用无标签及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有关标签、说明书规定的预包装食品、食品添加剂;

(三)经营添加药品的食品。第四十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条第一款、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二款、第十六条第(二)、(三)、(四)、(八)、(九)项的有关规定,按照《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八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第十项的规定,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一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四十三条 餐饮服务提供者违反本办法第九条第三款规定,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二条第二款进行处罚。

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所称违法所得,指违反《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从事餐饮服务活动所取得的相关营业性收入。

第四十五条 本办法所称货值金额,指餐饮服务提供者经营的食品的市场价格总金额。其中原料及食品添加剂按进价计算,半成品按原料计算,成品按销售价格计算。

第四十六条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执法中,涉及《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八十六条、第八十七条适用时,“情节严重”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情形:

(一)连续12个月内已受到2次以上较大数额罚款处罚或者连续12个月内已受到一次责令停业行政处罚的;

(二)造成重大社会影响或者有死亡病例等严重后果的。第四十七条 餐饮服务提供者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或者有其他法定情形的,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第四十八条 在同一违反《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案件中,有两种以上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分别裁量,合并处罚。

第四十九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作出责令停业、吊销《餐饮服务许可证》、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当事人要求听证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组织听证。

当事人对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五十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不履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或者其工作人员有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对相关负责人员或者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或者降级的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的处分;其主要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

第六章 附 则

第五十一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根据本办法的规定制定实施细则。

第五十二条 国境口岸范围内的餐饮服务活动的监督管理由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依照《食品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以及相关行政法规的规定实施。

水上运营的餐饮服务提供者的食品安全管理,其始发地、经停地或者到达地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均有权进行检查监督。

铁路运营中餐饮服务监督管理参照本办法。

《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要点解读 篇6

2017年,全区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总的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四个最严”、食品安全战略和“四有两责”,牢固树立“责任重于泰山”的监管理念,以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为中心任务,以“食安岱岳”建设为引领,以创建省级食品安全先进区为抓手,坚持源头监管、全程监管、风险监管、依法监管、综合监管、创新监管、智慧监管,大力加强监管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监管能力,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一、加强基层建设,狠抓责任落实

(一)夯实基层基础。加强基层食药所标准化建设,提高执法装备水平。强化快检设备配备,提升基层检验检测能力。加强区镇两级监管执法联动,推进行刑衔接,完善区域合作、线索通报、案件联合督办、重大案件督办、信息共享和联合发布等机制。

(二)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完善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考核评价体系,改进考核内容和形式,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推动乡镇(街道)党委、政府落实党政同责、“四有两责”要求,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保障力度,确保食品药品安全。

二、强化综合协调,推进示范创建

(三)突出创建省级食品安全先进区,抓好创建工作。启

动省级食品安全先进区创建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体制机制,加大督导检查和考核评估力度。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乡镇(办事处)围绕创建工作,明确职责,落实任务,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力争用两年的时间,克服一切困难,确保省级食品安全先进区创建成功。继续深入开展省级食品安全城市创建工作,持续推进“食安泰安”品牌引领行动,实施分级、分类、分业态创建,打造“品牌方阵”,促进食品产业健康发展和转型升级。

(四)进一步加强食安办综合协调职能。立足于食安办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督查考核等方面职责定位,主动协调、大胆协调、善于协调,促进各部门密切配合、互相支持、形成合力。借鉴省市局及其他市县经验做法,完善食安办联席会议、重大事项督办等制度,搭建行刑衔接、信息共享、联合执法、联合督办、重大问题联合会商等联动机制平台。

三、加强法治建设,规范行政执法

(五)加强系统法治建设。认真做好新颁布(修订)法律法规的宣贯工作,贯彻落实省局《关于全面加强全省食品药品监管系统法治建设的实施意见》,建立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制度。规范行政权力行使,提高科学决策和依法行政能力。建立常态化执法监督机制。组织开展系统“七五”普法工作。

(六)推进简政放权。深入推进职能转变、简政放权和优化服务,动态调整审批目录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公共——

服务事项目录清单,承接省市局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积极推行网上审批,简化办事流程,规范审批行为。继续推动食品药品信用体系建设,实施信用分级分类管理,完善联合通报和惩戒机制。

四、着眼于源头严防,落实食品生产监管措施

(七)强化日常监管。推进建立食品生产分层监管工作制度。突出重点问题和高风险企业,强化飞行检查,完善通报制度,建立食品生产监管现场检查体系。推进食品企业分级分类监管制度,调整完善企业风险等级,实施差异化监管。采取许可审查、监督抽检、不合格核查处置等措施,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探索引入第三方监管,执法人员按照第三方查找的问题隐患督促企业落实整改,最大程度降低食品生产安全风险。强化信用体系建设,落实食品企业安全管理制度、主动报告制度、自查制度以及责任约谈等制度,不断提升食品生产监管水平。

(八)坚持风险管理。加强风险问题管理,及时组织开展风险信息会商研判,修订完善《食品生产环节风险和问题清单》,落实防范措施。突出食品生产重点主体、重点食品、重点区域三大方面的风险,深入开展隐患治理整顿。今年要抓好乳制品、饮用水、肉制品等高风险食品,白酒、调味品、食用油等传统食品以及茶叶等特色食品集中加工区域的整治,分区域、分行业规范治理,确保不发生区域性、行业性食品安全问题。

(九)推进追溯体系建设。在乳制品、白酒、肉制品、食

用油等行业以及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积极推进追溯体系建设试点,鼓励规模以上企业进行电子信息追溯体系建设。在其它中小食品生产企业,建立完善记录制度,全面建立纸质追溯体系。引导鼓励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全面实施良好行为规范或建立HACCP管理体系认证,推进追溯体系建设的深入开展。

五、坚持问题导向,加强食品流通监管

(十)强化经营行为监管。科学制定年度日常监管计划,按照网格化监管的要求,指导督促食品经营主体落实进货查验和查验记录、食品安全自查、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考核等制度要求。积极推进信用分类监管,建立经营者信用档案,实施信用分类差异化监管。以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重点,强化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监管。指导督促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者强化自检和市场准入管理,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加强风险防控。

(十一)开展进口食品和畜禽水产品专项治理。重点查处无国家进出口检验检疫部门出具的检验检疫合格证明的进口食品,以及标称进口食品却无产地、无保质期、无厂名厂址、无中文标识或无合格中文标识的产品。加强畜禽水产品专项治理。规范畜禽水产品市场销售行为,对不建立查验记录制度、不使用“一票通”等销售凭证的销售者进行重点监督,督促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者履行市场准入等主体责任,严厉打击随意添加禁用药物及化合物的行为。

(十二)开展示范农贸市场和“放心肉菜”示范超市创建工——

作。试点推行示范农贸市场引领管理升级工作。在全区选择 2个市场(泰城共选择5个)为示范试点,按照有样板可看、有制度可学、有经验可鉴的“三有”标准,创建自律型示范市场。扎实开展创建“放心肉菜”示范超市工作,严格实施肉菜市场准入、信息公示等措施,建立完善追溯体系,全面提升肉菜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大力推进“农商互联”、“农超共建”,优化肉菜供应链条,减少肉菜流通环节。

六、聚焦重点难点,加强餐饮服务食品监管

(十三)加强日常监管。继续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检查机制,全面实施模块化、规范化、痕迹化“三化”监管模式,提高食品经营许可证持证率,增加A、B级数量。巩固和完善餐饮环节“一票通”规范管理,加强小饭桌、鲜奶吧、网上订餐等业态监管。继续推行餐饮服务量化分级管理及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电子网络信用体系和企业“黑名单”制度,倒逼企业遵章守法。积极探索建立农村集体聚餐监管机制。

(十四)开展专项治理。加强学校食堂及校园周边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进一步规范提升小餐饮和露天餐饮经营行为,消除食品安全隐患。组织开展旅游沿线、景区及周边地区旅游餐饮食品安全专项治理,重点查处无证经营和违反食品安全有关规定的违法违规行为,消除各类食品安全隐患。

(十五)创新监管方式。推进大中专院校及高中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快检室建设,推行学校食堂米面肉等大宗食品集中采

购制度,加强中央厨房及集体配送餐饮单位监管,完善“互联网+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继续推进餐饮品牌创建、“明厨亮灶”工程、清洁厨房建设和“寻找笑脸就餐”活动。

七、从严监管,净化保健食品化妆品市场

(十六)加强日常监管和监督抽检。进一步加强经营企业信用档案建设,督导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针对重点产品、重点区域,开展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督抽检,加大对不合格产品打击力度,提高监管靶向性和执法效能。

(十七)突出监管重点。开展保健食品非法会销专项整治,加大对无证销售保健食品和涉嫌虚假宣传的打击力度。开展宾馆酒店、美容美发店使用化妆品专项整治,规范购进和使用化妆品行为,加大对不合格化妆品的查处力度。

(十八)开展示范创建。开展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示范乡镇(街道)、示范店创建工作,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点带面,全面提升监管水平。

八、风险严控,加强药品生产监管

(十九)强化日常监管。认真贯彻落实《山东省药品生产日常监督管理办法》各项要求,健全完善监督检查、检验、监测协同机制,对药品生产企业监督检查覆盖率达到100%。重点加强基本药物、高风险品种、高风险企业监管。

(二十)加强药包材和特殊药品监管。认真落实《山东省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管理办法》,开展药包材监督——

抽验,强化高风险药包材监管,排查风险隐患。加强特殊药品经营企业和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生产企业监管,严控麻黄碱等特殊药品原料药的购用量,跟踪核查相关药品的销售流向,发现隐患,及时处置,严防发生流弊。

九、多措并举,治理整顿药品市场秩序

(二十一)加强药品经营使用日常监管。严格监督实施药品经营使用质量管理规范,督促药品经营使用单位加强质量安全管理自查内审,进一步完善药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对辖区内药品经营、使用单位现场检查覆盖率达到100%。实施风险分级分类管理,定期收集汇总行政审批、监督检查、药品抽验、行政处罚等数据,确定涉药单位安全等级,建立健全监管档案。

(二十二)开展药品流通使用领域专项整治。组织开展药品零售连锁管理专项整治。督促连锁总部加强对门店的统一管理,引导实施“统一企业标识、统一管理制度、统一计算机系统、统一人员培训、统一采购配送、统一票据管理、统一药学服务标准”等,促进药品零售行业不断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组织开展中药饮片流通质量专项治理。借助快速鉴别设备和抽验技术手段,依托药品流通使用安全专家等专业技术力量,开展中药饮片质量专题调研,规范涉药单位采购管理行为,严厉查处非法经营使用假劣中药饮片行为。

(二十三)组织开展药品经营使用示范创建活动。开展全

区“药品经营质量管理示范药店”评选工作,加强对药品零售和使用环节的检查指导,联合卫生行政部门,开展年度“示范药房”评选活动,引导全区药品流通行业规范化发展。

十、规范提升,抓好医疗器械监管

(二十四)开展医疗器械“质量管理规范实施年”活动。按照省市局的统一部署,通过示范引领、集中培训、现场指导等方式,开展医疗器械二类生产企业质量管理规范单位创建活动,确定一到两家规范企业为样板,以点带面,共同提高,确保年底前所有生产企业达到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督促二、三类经营企业符合《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

(二十五)加强高风险产品监管。依据医疗器械生产经营分类分级管理办法及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加强日常监督检查,进一步明确检查内容、程序和频次,规范检查行为和记录,实现日常检查规范化、程序化、痕迹化。强化医疗器械监督抽验工作,坚持抽样与日常监管相结合,提高抽验的靶向性,加大对不合格产品的处置力度。

(二十六)深入开展医疗器械专项整治。开展体验式销售医疗器械专项检查,引导参与体验的消费者理性消费,严厉打击非法经营、夸大宣传等违法违规行为。开展医疗机构在用医疗器械专项检查,巩固2016年民营医疗机构专项检查成果,综合运用现场检查、渠道溯源、产品抽检、不良事件监测等手段——

进行检查,加强在用医疗器械产品质量监管。

十一、发挥“利剑”作用,全面提升稽查执法能力

(二十七)严惩重治违法犯罪行为。严厉打击行业“潜规则”,对不法分子出重拳、严处重罚,坚持露头就打,保持高压态势。严格落实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公开和“黑名单”制度。完善稽查协作、行刑衔接和举报奖励等工作机制,广拓案源,深挖线索,提高办案数量和质量。

(二十八)加强稽查执法办案能力建设。主动争取配备完善交通工具、取证、快速检测等必要的执法装备,选优配强稽查执法队伍。组织内部选拔,积极参加全市第六届食品药品稽查技能竞赛,提升稽查人员稽查办案能力。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办案程序,严肃执法纪律,提高办案质量。

(二十九)做好投诉举报处理工作。提高投诉举报受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畅通投诉举报受理、回复渠道,进一步提升投诉举报人对处置工作的满意度。落实有奖举报制度,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实现投诉举报应奖尽奖。

十二、强化技术支撑,提高监管水平

(三十)加强抽检快检体系建设。积极发挥乡镇快检、企业自检与第三方检测的辅助补充作用,加大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提升区、乡抽检快检能力。突出问题导向,改进抽检快检方式,增大抽检覆盖面,避免抽检重复交叉和空白盲区。加强抽检快检结果运用和不合格产品核查处置,及时全面公开抽检

结果和核查处置情况。

(三十一)加强不良反应监测能力建设。加强一级及一级以上医疗机构监测网络的有效覆盖,充分发挥医疗机构在监测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定期开展督导检查和情况通报。积极开展药物滥用和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积极参加课题研究,组织业务技术专家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价,挖掘风险信号,及时发现问题,防控风险。扎实做好监测人员业务培训,拓展监测信息来源,全面提升报告数量和质量。

(三十二)推进“智慧监管”信息化建设。按照省、市局统一部署,做好食品药品监管业务系统的对接和应用。开发利用好“食药执法终端”,抓好推广应用,切实提升全系统监管信息化水平。

(三十三)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处置机制,建立舆情信息处置模板,提升处置工作规范化。加大舆情管控力度,积极防控和妥善处置食品药品安全群体性舆情事件,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组建危机应对智库,提供决策咨询。完善应急案例库,开展应急培训演练,提升队伍实战水平。

十三、坚持齐抓共管,推进社会共治

(三十四)加强宣传引导。转变宣传理念,以“公众视角”改进宣传工作,增强服务功能,大力宣传食品药品科普知识,加大对监管先进人物和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诚信典型的宣传报道——

力度,调动公众参与监督,提升社会共治水平。整合优势资源,发挥主流媒体、自媒体、新媒体特点,围绕省级食品安全先进区创建、省级食品安全城市创建和“食安岱岳”建设,策划特色主题活动,开展“大宣传”,营造“大氛围”,打造宣传品牌。

(三十五)推进多元共治。充分发挥企业、消费者、社会和部门联动作用,建立健全有奖举报、内部吹哨人等制度,畅通社会监督渠道。发动专家深度参与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支持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积极构建企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食品药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

(三十六)推进信息公开。完善信息公开程序,提高信息公开工作制度标准化水平。拓宽信息公开渠道,发挥政府门户网站信息公开第一平台作用。扩大信息公开范围,依法主动公开行政审批、抽检检验、核查处置、行政处罚等各类监管信息,接受公众监督。扎实做好政策解读工作,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十四、持续改进作风,着力加强自身建设

(三十七)加强作风建设。巩固拓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果,强化问题整改落实。按照“忠诚可靠、执法如山、敢于担当、求实创新、严守纪律”要求,进一步强化争先进位、走在前列、当排头兵的意识。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改进调查研究工作,加大督查力度,狠抓工作落实。

(三十八)强化监管队伍建设。科学制定培训计划,组织开展监管技能大培训,提升基层监管人员能力。继续推进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创新,实施项目化管理。

(三十九)坚持从严治党。落实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规范“三会一课”等党建工作制度,组织开展“五型机关”、“五化五星”基层党组织创建。开展经常性党风廉政警示教育,深入排查廉政风险,完善防控措施,强化执纪监督。

(四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扎实做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大力推进全国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行业创建。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的要求,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加强终止妊娠药品等计生药械的监督检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深入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全面完成招商引资任务,为“打造泰城新区、建设幸福岱岳”做出积极贡献。

——

泰安市岱岳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办公室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流程 篇7

法治动态检索

请输入要搜索的内容:

搜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行为,保障和监督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有效实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制定本程序。

第二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行使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时,必须遵守本程序。第三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行使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应当遵循合法、公正、高效、公开的原则。

第四条 上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下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

工作实行监督检查,并有权纠正下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行使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职责时的不当行为。第二章 管 辖

第五条 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管辖范围:

(一)本辖区内从事餐饮服务经营活动的食品安全监督;

(二)本辖区内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

(三)本辖区内餐饮服务经营者食品安全违法案件的查处;

(四)上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指定或移交的食品安全监督事项;

(五)本辖区内的其他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事项。第六条 设区的市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管辖范围:

(一)本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直接管辖的餐饮服务经营者的食品安全监督;

(二)本辖区内较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

(三)本辖区内较大、较复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违法案件的查处;

(四)上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指定或移交的食品安全监督事项;

(五)法律、法规、规章直接授权设区的市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行使的其他食品安全监督职责。

第七条 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管辖范围:

(一)本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直接管辖的餐饮服务经营者的食品安全监督;

(二)本辖区内重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

(三)本辖区内重大、复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违法案件的查处;

(四)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指定或移交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事项;

(五)法律、法规、规章直接授权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行使的其他食品安全监督职责。第八条 上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认为必要时,有权管辖下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管辖的餐饮服务活动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违法案件;也可以把自己管辖的餐饮服务活动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违法案件移交下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管辖。

第九条 下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自己管辖的餐饮服务活动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违法案件,认为需要由上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管辖的,可以报请上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管辖。

上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接到请示之日起七日内作出管辖决定。

第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履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职责时,发现不属于自己管辖的,应当及时移送有管辖权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被移送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将移送案件的处理情况及时反馈给移送案件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第十一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因管辖权发生争议的,争议双方应当在争议发生之日起十五日内协商解决;不能协商解决的,报请共同的上一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指定。上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接到请示后十五日内作出指定管辖的决定。第三章 监督检查

第十二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对餐饮服务经营者进行监督检查时,至少由2食品安全监督人员参加,向被检查人出示监督证件,说明来意,根据法律、法规、规章以及规范的规定进行监督检查。可将下列内容作为重点进行检查:

(一)餐饮服务许可证;

(二)食品从业人员健康证明、管理制度和健康档案以及和食品安全培训及其档案情况;

(三)食品安全管理组织、人员和管理制度执行情况;

(四)环境卫生、个人卫生、食品用工具及设备卫生、食品容器及包装材料、卫生设施、工艺流程情况;

(五)食品生产加工经营过程的卫生情况;

(六)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及其执行情况;

(七)食品原料、半成品、成品的感官性状等质量安全、储存以及定期检查情况;

(八)食品添加剂采购、查验、记录、保管、使用情况;

(九)餐具、饮具、工用具及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清洗、消毒和保洁;

(十)用水的卫生情况;

(十一)洗涤剂和消毒剂采购、查验、记录、保管、使用情况。

第十三条 食品安全监督人员进行巡回监督检查时,可以进入餐饮服务经营者的生产经营场所;对生产经营的食品进行抽样检验;查阅、复制有关合同、票据、账簿以及其他有关资料。第十四条 食品安全监督人员进行巡回监督检查时,应当制作现场监督笔录,笔录经被监督单位负责人或有关人员核实无误后,由食品安全监督人员和被监督单位负责人或有关人员共同签字。需要修改之处由被监督单位负责人或有关人员签名或者印章覆盖。

被监督单位负责人或有关人员拒绝签字的,食品安全监督人员应当在笔录上注明拒签事由,同时记录在场人员的姓名、职务等。

第十五条 食品安全监督人员在巡回监督检查过程中或监督检查完毕后,应当根据情况提出指导意见。对违反《食品安全法》和《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章需要实施行政处罚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食品安全法》和《实施条例》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行政处罚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程序执行。第四章 采样和检验

第十六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监督检查工作中需要对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容器及包装材料、食品用洗涤剂、消毒剂、食品用工具等进行采样检验时,至少由2名监督人员,出示监督证件,根据检验目的以及食品安全标准规定的方法采集样品,出具采样凭证,购买抽取的样品,不得收取检验费和其他任何费用。

第十七条 食品安全监督人员根据检验目的,按照食品安全标准规定的检验项目,填写样品检验通知单,按照规定的方法及时将样品送达委托检验的机构,并支付相关检验费用。委托检验的机构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认证认可的规定,取得资质认定的机构。

第十八条 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可参照同类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或者企业标准确定检验项目。

疑似污染、变质、掺杂、掺杂食品,以及引起食物中毒的食品,根据调查需要和食品生产经营者提供的有关资料确定检验项目。

第十九条 检验机构应当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的检验方法进行检验;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可以参照同类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检验方法、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检验方法、或者国际、发达国家推荐的方法进行检验。

第二十条 检验人员应当验收样品,并在样品检验通知单上签字。

检验机构应当在收到样品检验通知单后,十五日内出具食品安全检验报告;对中毒食品或可能引起中毒的食品的检验,应在五日内出具检验报告;特殊情况需要延长出具检验报告时限的,应当与送检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协商。

检验人员应当填写检验原始记录,制作检验报告。检验报告经核实无误后,由检验人员签名或者盖章,并加盖检验机构公章,移交送检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第二十一条 送检的样品在出具检验报告后至少保存一个月或者按照送检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求保存样品。

检出致病菌的,应当保留菌种至少一个月。

第二十二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收到检验报告后,应当对检验结果进行核对。对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地方标准或者企业标准的,应当在5日内将检验报告送达被抽检的餐饮服务经营者,并制作《产品样品确认通知书》。

第二十三条 被抽检单位对检验结果有异议时,应当在收到检验报告之日起十日内,向实施抽检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上一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书面复检申请,并说明理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收到书面复检申请之日起十日内作出是否同意复检的答复。同意复检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将保留在检验机构的样品及时送达承担复检的食品检验机构复检。不同意复检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书面通知被抽检单位,并说明理由。

第二十四条 微生物检验和其他规定不得复检项目不得进行复检。

第二十五条 承担复检的食品检验机构名录由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卫生行政、农业行政等部门共同公布。

复检的食品检验机构出具的复检结论为最终检验结论。

复检结论表明合格的,复检费用由原检验机构承担;复检结论表明不合格的,复检费用由申请复检的餐饮服务经营者承担。第五章 食品安全事故处置

第二十六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日常监督管理中发现食物中毒、食品污染等食品安全事故,或者接到有关食物中毒、食品污染等食品安全事故的举报后,应当立即通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并向上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第二十七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接到卫生行政部门有关餐饮服务食物中毒、食品污染等食品安全事故后,应当积极配合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调查处理。第六章 信用档案

第二十八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辖区内餐饮服务经营者的食品安全信用档案。记录许可颁发情况、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违法行为查处、量化等级等情况。

第二十九条 餐饮服务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中许可颁发情况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核准的餐饮服务经营者名称;

(二)地址;

(三)法定代表人(非法人单位为负责人)或者业主;

(四)许可类别;

(五)许可证号;

(六)发证日期及有效期限。第三十条 餐饮服务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中日常监督检查结果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监督检查日期;

(二)监督检查的人员;

(三)监督检查的内容及结果;

(四)抽检样品名称及数量;

(五)检验项目及结果;

(六)现场采取临时控制措施。

第三十一条 餐饮服务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中违法行为查处情况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立案日期及立案决定书编号;

(二)案由;

(三)主要的违法事实、情节及证据

(四)行政处罚决定书编号;

(五)行政处罚种类及执行结果。

第三十二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食品安全信用档案的记录,确定餐饮服务经营者的食品安全信用等级。对信用等级不良的餐饮服务经营者应当列入黑名单,增加监督检查频次;对信用等级良好的,可以适当减少监督检查频次,但不得免检。第七章 行政控制

第三十三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有证据证明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违法使用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以及用于违法生产经营或者被污染的工具、设备应当实施查封、扣押。

第三十四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违法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场所应当实施查封。第三十五条 实施查封、扣押等临时控制措施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使用封条,并制作行政控制决定书。

封条上应加盖有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印章。

第三十六条 当事人对被查封、扣押的食品及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以及工具、设备应当承担保全责任,不得私自转移。当事人拒绝承担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实施异地保全,保全所需全部费用由当事人承担。

第三十七条 对查封、扣押的食品及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以及工具、设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下列要求处理:

(一)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违法使用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予以销毁;

(二)被污染工具、设备食品,责令清洗消毒,消除污染后,予以解封;

(三)违法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场所在停止违法生产经营活动后,予以解封。第三十八条 作出解封决定时,应送达解除食品安全行政控制决定书,并开启封条。第八章 信息公布

第三十九条 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获知《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二条第一款规定的需要统一公布的信息,应当向上级食品药品监督部门报告,由上级食品药品监督门立即报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必要时,可以直接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第四十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公布下列职责范围内的食品安全日常监督管理信息:(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计划、部署;(二)依照食品安全法实施的行政许可;

(三)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监督检查结果和食品检验结果;(四)实施重点监督管理的食品、食品添加剂的名录;

(五)责令停止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名录;(六)查处食品生产经营违法行为的情况;(七)专项检查整治工作情况;(八)其他食品安全日常监督管理信息。

前款规定的信息涉及两个以上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职责的,应当与相关部门联合公布。第四十一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公布食品安全日常监督信息时,应当同时对有关食品可能产生的危害加以解释、说明。

第四十二条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公布信息,应当做到准确、及时、客观。

第四十三条 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获知的食品安全信息可能涉及相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应当及时通报相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第九章 附

第四十四条 本程序下列用语的含义:

餐饮服务,指通过即时制作加工、商业销售和服务性劳动等,向消费者提供食品和消费场所及设施的服务活动。

食品相关产品,指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容器、洗涤剂、消毒剂和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

第四十五条 本程序规定使用的文书,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的格式和要求执行。第四十六条 本程序所指时限为工作日。

第四十七条 本程序自发布之日起施行。《食品卫生监督程序》同时废止。第四十八条 本程序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解释。

上一篇:配餐管理员岗位职责下一篇:世界华人运动会九周年庆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