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五

2024-07-16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五(精选11篇)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五 篇1

餐饮企业从业人员培训材料

时间:2012年4月7日 地点:一中礼堂 参加人:全体从业人员 主讲人:孙国超

培训内容:《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五

今天我们学习相关的各项法律责任: 未经许可从事餐饮服务 的法律责任:

根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的规定予以处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按未取得《餐饮服务许可证》查处: 擅自改变餐饮服务经营地址、许可类别、备注项目的;(2)《餐饮服务许可证》超过有效期限仍从事餐饮服务的; 使用经转让、涂改、出借、倒卖、出租的《餐饮服务许可证》,或者使用以其他形式非法取得的《餐饮服务许可证》从事餐饮服务的 《食品安全法》 第八十四条:违反本法规定,未经许可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或者未经许可生产食品添加剂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经营禁止经营食品的法律责任: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第三十八条的以下规定与《食

品安全法》的第八十五条配套: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第三十八条餐饮服务提供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根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1)用非食品原料制作加工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制作加工食品;(与法同)

(2)经营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与法同)

(3)经营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与法同)

(4)经营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与法同)

(5)经营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及其制品 ;

(与法同)

(6)经营未经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肉类,或者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制品;(与法同)

(7)经营超过保质期的食品;(与法同)

(8)经营国家为防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经营的食品;(与法同)

(9)有关部门责令召回或者停止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后,仍拒不召回或者停止经营的;(与法同第八十五条第十项同)

(10)餐饮服务提供者违法改变经营条件造成严重后果的。(与条

例第五十五条配套而新增)

《条例》第五十五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生产经营条件发生变化,未依照本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处理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的规定给予处罚。

《条例》第二十一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生产经营条件发生变化,不符合食品生产经营要求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立即采取整改措施;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潜在风险的,应当立即停止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并向所在地县级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或者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需要重新办理许可手续的,应当依法办理。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第三十九条的以下规定对《食品安全法》的第八十六条餐饮管理方面作出配套和补充:

餐饮服务提供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1)经营或者使用被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的食品;

(2)经营或者使用无标签及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有关标签、说明书规定的预包装食品、食品添加剂;

(3)经营添加药品的食品

《条例》在《法》基础上规定的处罚内容:《条例》第五十六条(第一款)餐饮服务提供者未依照本条例第三十一条第一款规定制定、实施原料采购控制要求的,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六条的规定给予处罚。(第二款)餐饮服务提供者未依照本条例第三十一条第二款规定检查待加工的食品及原料,或者发现有腐败变质或者其他感官性状

异常仍加工、使用的,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的规定给予处罚 《条例》第三十一条 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制定并实施原料采购控制要求,确保所购原料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餐饮服务提供者在制作加工过程中应当检查待加工的食品及原料,发现有腐败变质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不得加工或者使用。

3、经营过程不符合要求的法律责任: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第四十条的以下规定对《食品安全法》的第八十七条就餐饮管理不符合要求处罚作出配套和补充: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四十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条第一款、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二款、第十六条第(二)、(三)、(四)、(八)、(九)项的有关规定,按照《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五 篇2

1 内容与方法

1.1 内容

卫生许可证管理、食物中毒事故、建筑布局、食品不得与有毒有害物品同库存放、卫生管理、建筑与布局、食品与食品原料采购与储存等。

1.2 方法

采用“评分法”的形式进行调查, 评分表分为关键监督和一般监督, 关键监督项中全部符合要求, 一般监督项标化评分后达到85分以上可评为A级、达到75~84分可评为B级、达到60~74分可评为C级;关键监督项中只要有一项不符合要求, 一般监督项标化评分后达到60分以下可评为D级卫生信誉单位。

2 结果

2.1 评比过程

检查评比分3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自查申报阶段:申报对象根据市卫生局制定的《餐饮业食品卫生量化评分表》组织自查, 申报卫生信誉级别。第二阶段为检查、评分、指导阶段:由一级审核员根据评分表, 从该市464家餐饮业户中选出21户餐饮业户进入二级审核阶段;二级审核员按照审核表再次进行检查评分, 最后筛选出卫生信誉达到A级15户, B级126户, C级299户, D级24户。第三阶段为公示宣传阶段:根据评出的得分结果确定等级, 对评为A、B、C级卫生信誉度的餐饮单位授予卫生信誉度牌匾和标识。

2.2 成效

2.2.1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提高企业自律水平

通过餐饮业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工作, 进一步明确了食品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卫生第一责任人, 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自觉的做好食品卫生及食品安全工作, 采取措施, 加大对自身硬件和软件管理的投入, 从而提高了食品经营单位自身的管理和诚信水平。

2.2.2 加强对卫生关键环节的监督, 降低执法成本, 提高执法效率

自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后, 卫生监督部门建立了明确的监督效果评价标准, 规范了卫生监督行为, 从过去高频率、松散式的监督转向有针对性集中式的企业卫生关键环节监督。增加监督检查的科学性、公正性和严肃性, 从而合理分配卫生监督人力资源, 可以节约部分人力、物力, 加大对条件差的生产经营单位监督力度, 进一步提高执法效率, 推动卫生监督工作。

2.2.3 增强消费者的消费风险意识

卫生监督机构通过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 定期公布企业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信息。可以广泛发动社会参与, 充分调动消费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消费者及时、方便了解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情况, 做到知情消费, 合理选择消费, 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

3 讨论

3.1 及时总结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是一种较为先进和具有科学性的管理模式。因为推行时间不长, 所以要及时总结、分析实施量化分级管理后取得的成绩和不足。

3.2 坚持公开、公正、公平、透明原则

卫生监督机构在评审工作中必须公开、公正, 要制定相应的制约机制和纪律约束, 这样才能树立起政府卫生执法队伍的良好形象, 得到广大群众的信任和认可。

3.3 加强卫生行政抽检, 与评定结果互相对应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五 篇3

[关键词]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

1 全面制定和完善公开从田间到餐桌食品安全信息的规范体系。

公开的核心是从田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体系和食品的身份证制度信息,建立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监控的食品安全公开体系。其次,以《信息公开条例》为依托,确立以主动公开为原则,公民申请公开为例外,严格限制保密范围的公开原则。通过国务院条例或者国务院通知的方式全面制定监管机关需要主动公开的信息,涉及公众身体健康等方面的信息必须公开。比如说针对地沟油,关键是从地沟油产生的源头着手,建立一套监控体系。而不是在技术尚不具备的情况下,将地沟油的检测技术作为重点。而检测是地沟油已经流向社会,依据检测结果进行惩罚的环节,到了这一环节危害可以说已经造成了。如果有了食用油身份证制度,通过食用油编号很容易确定该食用油的产地及其它生产销售信息,也很容易落实身份证的真假,就比事后救济而必须通过惩戒来起到警示作用有效的多。

2 建立信息共享、快捷高效、无缝对接的全程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由于食品安全涉及食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流通和消费等诸多环节,任何一家监管部门都难以单独承担安全监管的重责大任。分段监管体制虽然有助于督促相关部门各司其职,避免“一个部门管不了”的现象,但也出现了“多个部门管不好”的弊端:监管部门之间既存在着监管重复,也存在着监管盲区。在“田头”到“餐桌”的各个食品生产经营环节,似乎都有农业、质监、工商、卫生等部门“重兵把守”,但有毒有害食品仍在市场上泛滥成灾。由于职责分工不清,有些部门在小集团利益的驱使下,采取了“有利就抢着管,无利就让着管”的实用主义思维,必然削弱监管部门的监管效率,甚至贻误最佳监管时机。

为彻底打破“一个部门管不了、多个部门管不好”的恶性循环,《食品安全法》在坚持和完善多龙治水、分段监管体制的同时,要求建立信息共享、快捷高效、无缝对接的全程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为充分挖掘相关监管部门的监管资源,实现各监管部门之间的分工负责和职责明晰,立法者坚持和完善“多龙治水、分段监管”的多元监管体制,厘清了监管部门的法定职责。

3 废除食品免检制度,建立市场级检测体系

禁止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食品实施免检,并要求加大食品检验力度:一是要求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食品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抽样检验;二是规定上述部门在执法工作中需要对食品进行检验时,要委托符合该法规定的食品检验机构进行,并支付相关费用。建立市场级检测体系即在中、大型超市、农贸市场设置检测仪器、提供检测方法,随时对有关食品主要质量参数进行检测,可由市场专职检测人员或人民群众开展抽检。国家应投入一定费用开展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供市场快速确认质量。

4 建立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并增加媒体透明度

为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食品生产经营者应该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进货验货、出厂检验、索证索票、标签标识、不合格产品召回、从业人员卫生防疫等关键制度。建立食品安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大型食品企业要建立食品安全管理机构,确保各项食品安全措施落实到位。研究制定针对企业负责人的责任追究制,对企业负责人落实食品安全管理措施不力甚至授意企业违法生产经营的行为,要研究制定严格的经济处罚、从业禁入等措施。以督促企业落实查证验货、购销台账、过程控制、产品召回等各项质量安全控制制度和建立食品安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为重点,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在网上、电视台、报纸应有计划、有针对性适时报导食品检测结果,对优质、合格产品进行表彰,引来认购者,使其受益,不合格者暴光,让其下架或受冷落,令其整改或停产,多方面、全方位开展关注,持之以恒。及时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加大抽样检验及信息发布工作力度,加大不合格食品的曝光力度,督促企业自律经营。各监管部门要建立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及时或按月通报不良信用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名单。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奖励举报线索,保护举报人合法权益,积极支持新闻媒体舆论监督,认真追查媒体披露问题,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公开查处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案件。

5 结语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政府和国家的形象。食品安全已成为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社会治理水平和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因而,我们更要加强对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的监管。

参考文献:

[1]张奇志,邓欢英.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措施[J].中国食品与营养,2006,(05).

[2]高仰山.食品安全重在治本[J]中国保健营养,2004,(07).

[3]吴澎,王明林.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题目及应对策略[J]中国食品与营养,2004,(04).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五 篇4

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防止食物中毒等食品安全事故发生,保障师生饮食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范围内各级各类学校(含托幼机构)食堂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

为学校供餐的集体用餐配送单位(以下简称供餐单位)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学校食堂(供餐单位)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组织开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定期向教育行政部门通报学校食堂(供餐单位)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情况。

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学校食堂及学生统一订餐的管理,将食品安全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对学校的考核。督促学校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完善食品安全设施设备,落实食品安全保障措施,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并定期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通报学校食堂及学生供餐情况。

第四条 学校应按照满足学生用餐需求设立食堂,鼓励和支持学校食堂设立食品安全检验室,采用HACCP管理体系等先进技术和管理规范,提高学校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第五条 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学校食堂建设的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推进食堂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和厨房建设透明化。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逐步推行学校食堂(供餐单位)食品安全远程视频监管。

第六条 鼓励学生家长委员会对学校食堂的社会监督。提倡举办学校食堂开放日活动,邀请学生家长代表及新闻媒体记者等社会各界人士实地考察、评议学校食堂。

第七条 学校食堂应以学校校长为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申请办理餐饮服务许可证,具体办理程序和要求按照《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执行。

第八条 学校食品安全工作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是学校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分管校长是学校食品安全具体责任人,食堂经营者承担食品安全直接责任。学校应设置食品安全管理机构,配备专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明确相关工作职责,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及管理人员情况应在食堂餐厅内公示。

第九条学校统一为学生订购学生餐的,应对供餐单位的食品安全条件、供餐能力、运输车辆以及食品安全管理机构、人员配备和职责履行情况等进行实地考察,并在符合食品安全的送餐半径内选择取得餐饮服务许可证的供餐单位送餐。学校应提供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分餐和就餐场所。

第十条 学校应定期组织开展学校食堂食品安全自查,采取有效措施排除食品安全隐患。学校应及时向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学校食堂食品安全自查情况及统一订餐情况。

学校和供餐单位不在同一行政区域的,学校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及时将相关情况通报供餐单位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第十一条 学校应建立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及岗位责任制度,包括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和培训管理制度,加工经营场所及设施设备清洁、消毒和维修保养制度,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采购索证索票、进货查验和台账记录制度,关键环节食品加工操作规程,餐厨废弃物处置管理制度,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方案,投诉受理等制度。

第十二条 学校应制定并组织实施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计划,建立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检查及从业人员健康、培训等管理档案。餐饮服务从业人员(包括临时工作人员)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取得有效健康合格证明和培训证明后方可从事餐饮服务。从业人员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第十三条 学校食堂(供餐单位)加工场所的布局及工艺流程应符合相关规定,加工场所面积应与提供就餐的学生人数和加工经营品种相适应,应分别设置原料储存间、粗加工间、烹调间、餐具洗刷消毒间和备餐间等场所。

第十四条 学校食堂(供餐单位)应严格把好采购供应关。应向取得食品生产或流通许可证的生产经营单位采购食品,米、面、油、蛋、奶等大宗食品及原辅材料宜通过公开招标、集中采购、定点采购的方式确定供货商。采购查验食品时严格执行《餐饮服务食品采购索证索票管理规定》。禁止采购供应下列食品:

(一)河豚鱼、毛蚶、小海螺等高风险水产品;

(二)三文鱼、醉虾、醉蟹等生食水产品;

(三)非本食堂加工的散装馅料、肉串及散装熟肉制品;

(四)法律法规规定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等其他品种。

第十五条 学校食堂(供餐单位)餐饮加工过程应认真执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需要熟制烹饪的食品应烧熟煮透,其烹饪时食品中心温度应不低于70℃。

严禁高等院校以外的学校食堂加工制作冷荤凉菜,严禁各类学校食堂违规加工制作豆角(四季豆),严禁各类学校食堂采购、贮存、使用亚硝酸盐,严禁学校食堂使用非食用物质加工制作食品。

第十六条 烹饪后的食品应在备餐间存放。烹饪后至食用超过2小时的,应当在高于60℃或低于10℃的条件下存放。分餐应当在备餐间或符合要求的加工经营场所内进行。

供应后多余的食品应冷藏,冷藏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再次利用时,在确认没有变质的情况下,必须经高温彻底加热后方可供应食用。不得将回收后的食品再次加工销售。

第十七条 学校食堂(供餐单位)加工制作的每餐次的食品成品必须留样,按品种分别盛放于清洗消毒后的密闭专用容器内,在专用冷藏设施中存放48小时以上。每个品种留样量应满足检验需要,不少于100g,并记录留样食品名称、留样量、留样时间、留样人员、审核人员等。

第十八条 餐用具应按规定进行清洗、消毒,消毒后的餐用具应储存在专用的保洁设施内备用,保洁设施内不得存放其他杂物或私人物品。

第十九条 供餐单位送餐车辆及工具应保持清洁卫生。每次运输食品前应清洗消毒,运输装卸过程中注意保持清洁,运输后进行清洗,防止食品在运输过程中受到污染。

第二十条 供餐单位的食品不得在10℃-60℃的温度条件下贮存和运输,从烧熟至食用的间隔时间(保质期)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烧熟后2小时的食品中心温度保持在60℃以上(热藏)的,其保质期为烧熟后4小时。

(二)烧熟后2小时的食品中心温度保持在10℃以下(冷藏)的,保质期为烧熟后24小时。供餐前应加热,加热时食品中心温度应不低于70℃。

第二十一条 发生学生食物中毒等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事故的,学校应立即组织救治病人,及时报告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

学校食堂(供餐单位)应立即停止供餐活动,封存导致或者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原料、工具、设备设施和现场,按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要求采取控制措施。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进行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按照要求提供相关资料和样品。

第二十二条 学校食堂(供餐单位)实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严格按照《山东省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和等级公示管理规定》开展食品安全量化等级评定。

第二十三条 量化分级等级达到A级的学校食堂,可以由学校向当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申报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学校食堂。示范学校食堂的具体标准和申报程序由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会同省教育厅另行制定。

第二十四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与学校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制定《学校食堂(供餐单位)餐饮安全监督管理责任表》(附件1),实施网格化监管,明确监管责任人。

第二十五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建立学校食堂(供餐单位)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对学校负责人、分管负责人、食堂负责人、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员的有关信息和食堂的经营方式、范围、从业人数、就餐人数等内容进行登记,填写《学校食堂(供餐单位)餐饮安全基本信息表》(附件2),连同检查情况存入信用档案中,并及时更新相关内容,完善执法检查记录。

第二十六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建立学校食堂(供餐单位)季度监督检查制度。按照《学校食堂(供餐单位)餐饮安全监督检查表》(附件3)所列项目进行监督检查,并当场制作《现场检查笔录》、《监督意见书》或《责令整改通知书》等相关执法文书。

第二十七条 建立学校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对玩忽职守、疏于管理,导致学校发生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事故,或发生事故后迟报、漏报、瞒报的,由相关部门依据有关规定追究学校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对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单位及人员,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追究其责任。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五 篇5

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1年6月30日以粤食药监法〔2011〕129号发布 自2011年9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员制度,加强对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员的管理,提高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水平,保证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辖区内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员的管理。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食品安全管理员是指在餐饮服务单位从事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经统一培训考核合格,取得由餐饮服务监管部门发放的《广东省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员培训证书》(以下简称《培训证书》)的从业人员。《培训证书》在全省内有效。

食品安全管理员分为高级、中级和初级。

第四条 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根据经营规模和范围配备1名以上食品安全管理员,并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员在职培训、工作考核和任免制度。

第五条 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全省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员管理工作的监督、指导,负责食品安全管理员培训大纲和考核要求的制定,并负责高级食品安全管理员培训的管理以及食品安全管理员的考核发证工作。

各市、县(区)餐饮服务监管部门分别负责辖区内中级、初级食品安全管理员培训的管理工作。

第六条 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建立全省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管理员基本情况档案数据库,并纳入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系统。

第二章 条件与设置要求

第七条 食品安全管理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身体健康并具有餐饮从业人员健康合格证明;

(二)具备相应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知识和工作实践经验。高级食品安全管理员还应当具备相关专业的大专以上学历;

(三)经合法培训机构培训后,考核合格,取得《培训证书》,并按要求参加继续教育培训。

第八条 食品安全管理员应当掌握下列知识:

(一)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

(二)常见的食品污染因素及其预防控制措施;

(三)食物中毒和其他食源性疾病的预防处理原则;

(四)餐饮加工场所环境卫生、流程布局、设备设施方面的要求;

(五)食品采购、储存、加工制作、销售、运输和餐饮具清洗消毒过程的食品安全要求;

(六)从业人员个人卫生要求;

(七)餐饮业其他相关食品安全管理要求。

第九条 食品安全管理员设置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特大型餐馆、连锁经营餐饮服务单位的总部、集体用餐配送单位、中央厨房、供餐人数3000人以上的集体食堂以及承担重大活动接待任务的餐饮服务单位应当设置独立的食品安全管理部门,部门负责人应当为专职的高级食品安全管理员;

(二)大型餐馆、供餐人数3000人以下的学校食堂(含托幼机构食堂)、就餐人数在500人以上3000人以下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食堂应当配备专职的中级或高级食品安全管理员;

(三)其他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配备相应级别的专职或兼职的食品安全管理员。

食品安全管理员不得同时在两家以上餐饮服务单位从事食品安全管理工作。

第十条 餐饮服务提供者依照规定配备符合要求的食品安全管理员后方可向餐饮服务监管部门申请办理餐饮服务许可事项。

第十一条 食品安全管理员发生变更的,餐饮服务单位应当在30天内向原餐饮服务许可证发证机关上报新的食品安全管理员名单备案。

第三章 职责与权利

第十二条 食品安全管理员负责拟订本单位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推动本单位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保证体系,对本单位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工作负直接管理责任。

第十三条 食品安全管理员的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制定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建立培训档案;

(二)对从业人员进行健康管理,建立健康档案,督促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对患有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人员提出工作岗位调整意见并督促落实;

(三)对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采购索证索票、进货查验、采购记录和食品添加剂贮存、使用进行管理;

(四)组织制定食品安全检查计划,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情况、食品加工制作过程的食品安全状况、食品安全操作规范的执行情况定期进行检查并记录、存档。对检查中发现的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行为应及时制止并提出处理意见;

(五)对场所环境卫生和餐厨垃圾处理进行管理;

(六)所在单位发生疑似食物中毒和食品污染事故时,及时将事故发生情况报告当地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及餐饮服务监管部门,采取措施防止事态扩大,配合监管部门调查处理;

(七)积极配合餐饮服务监管部门开展的监督检查工作,并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八)其他保证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有关的管理工作。

第十四条 食品安全管理员依照规定履行职责,任何人不得干涉、阻挠。

食品安全管理员发现本单位有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行为或者存在重大食品安全隐患,所在单位拒不改正的,有权向餐饮监管部门反映或举报。

第十五条 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为食品安全管理员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应当支持食品安全管理员接受相关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并为其学习活动提供便利。

第四章 培训与考核

第十六条 高、中、初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上岗前应当分别接受不少于30学时、20学时、15学时的食品安全培训。食品安全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与餐饮服务有关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标准;

(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基本知识;

(三)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技能;

(四)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知识;

(五)其他需要培训的内容。

第十七条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员的培训应由合法的培训机构承担。培训机构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持有工商营业执照、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或者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有从事培训活动的业务范围;

(二)具有与其开展的食品安全培训活动相适应的师资、设备设施等条件。

第十八条 符合条件的培训机构可以向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备案,从事相应级别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员的培训工作。

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定期向社会公布经备案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员培训机构名单。

第十九条 培训机构应当建立食品安全管理员培训档案,详细记录每期参加培训的人员名单、培训师资、考勤情况等,并定期报当地餐饮服务监管部门。

第二十条 食品安全管理员凭合法的培训机构出具的培训记录,参加广东省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员网络远程考试平台的食品安全管理员考核。考核合格的,统一发放《培训证书》。

高、中、初级食品安全管理员应当分别取得《培训证书(高级)》、《培训证书(中级)》和《培训证书(初级)》。

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委托广东省执业药师注册中心组织实施全省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员考核及发证工作。

第二十一条 食品安全管理员应当每年至少参加一次餐饮服务监管部门组织的继续教育培训,培训记录应记入《培训证书》。

高、中、初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员每年继续教育培训应当分别不少于12学时、8学时和4学时。

高、中、初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分别由省、市、县(区)餐饮服务监管部门组织实施。

第二十二条未按要求参加继续教育的食品安全管理员,按新上岗人员要求重新参加培训和考核。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三条 餐饮监管部门应当将食品安全管理员的设置和履行职责情况列入日常监督检查内容。

餐饮服务单位未按要求设置食品安全管理员或食品安全管理员履行职责不到位的,餐饮服务监管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法予以处理。

第二十四条 餐饮服务监管部门对食品安全管理员履行职责情况的监督检查主要包括:

(一)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和健康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二)对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采购索证索票、进货查验、采购记录和食品添加剂贮存、使用管理方面的情况;

(三)食品安全检查计划制定和实施情况;

(四)场所环境卫生和餐厨垃圾处理情况;

(五)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监督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行为的整改情况等信息报送情况。

第二十五条 食品安全管理员的日常考核采取扣分制。扣分情况记入《培训证书》,一年内累计扣满10分的,按新上岗人员要求重新参加培训和考核。

(一)没有建立从业人员建康档案的,扣1分;

(二)未督促从业人员按规定进行建康检查或者没有对患有有碍食品安全疾病上岗的人员工作岗位调整提出意见并督促落实的,扣2分;

(三)没有建立从业人员培训档案的,扣1分;

(四)没有按要求组织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的,扣2分;

(五)对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采购索证索票、进货查验、采购记录和食品添加剂贮存、使用管理不落实的,扣2分;

(六)不能提供定期食品安全检查记录(包括检查计划、现场检查情况、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行为的处理意见等)的,扣2分;

(七)对场所环境卫生和餐厨垃圾处理管理不落实的,扣2分;

(八)发生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时不按要求报告的,扣2分;

(九)不按要求向监管部门报告本单位违法行为整改情况的,扣2分;

(十)日常检查中发现无正当理由不在岗的,每次扣2分。

第二十六条 餐饮服务单位应当督促食品安全管理员认真落实食品安全管理职责。对履行职责不到位的食品安全管理员,餐饮服务单位应当将其解聘,同时将有关情况报当地餐饮服务监管部门备案。

对连续3次被不同餐饮服务单位因履行职责不到位而解聘的食品安全管理员,信息系统会将其自动列入黑名单。

第六章 附 则

餐饮业食品卫生监督与管理 篇6

姓名:姜瑶班级:食安学校:东北农业大学1

1001班

摘要

餐饮业的场所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商业店铺周边,临街店面,居民区附近,学校工厂的集体食堂,这些餐饮场所每天为大量人群提供食物、水,关系到民众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因此食品的安全性十分重要,这些餐饮场所大到星级酒店,小到街边排挡,规模不一,形式多变,这就在食品卫生监督与管理上有严格要求。本文阐述了对餐饮食场所品卫生现有的监督与管理措施。

关键词:餐饮业特点、法规、隐患、意见 1 我国餐饮业的特点

我国餐饮业场所分布极广,遍布所有大街小巷,为出行人群解决就餐问题,方便人民群众的生活。餐饮场所规模大小不同,形式多样,有高档次的星级酒店,有中档规模的餐厅,还有街道两旁的小排档,这些场所的服务环境差别巨大,卫生状况也大不相同。据估计,我国餐饮业从业人员达2000多万人。由于餐饮服务多不是技术性强的职业,人员培训或不培训皆可迅速山岗工作。这就造成了从业人员素质水平差距大,一些规模较大、档次较高的餐饮场所有能力、有条件可以培训从业人员必要的卫生安全知识及技能,而一些营业收入较低的街边排挡,路边小店则很难有经费接受培训或培训其他人员,这样的小店数量多,分布不均不易于国家和地方行政部门监管。2近年餐饮业中毒事件

2007年6月29日,广东省高州市某小学发生一起集体食物中毒案该校部分师生吃完早餐后48名学生及2名教师出现呕吐等不适,无人员死亡。

2008年2月23日,深圳市龙岗区工业区一小食店发生某公司员工因到该饭店吃午餐引起集体食物中毒,入院63人,死亡2人,后经查明,是因亚硝酸盐污染了食物所致。

2011年4月15日,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黄金镇寺门村寺门小学,发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26名小学生在食用了路边摊的食物后,发生头晕、呕吐现象,被紧急送医院治疗。2011年10月15日,张家口市桥西区民族幼儿园42名儿童发生食物中毒,部分幼儿出现腹泻、呕吐、发热等症状。2012年7月29日凌晨,河南新野县德字号烤鸭店部分就餐人员其中57人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呕吐、腹泻、发烧等症状,32人出现胃部不适症状,初步诊断为细菌性食物中毒。2012年8月1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鄂尔多斯饭店参加了朋友小孩的生日宴会, 参加同一场宴会的12名小孩和十多名成人共三十多人都出现相同的上吐下泄症状,诊断为食物中毒。餐饮业的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的法规

我国为加强对餐饮业卫生的监督管理,先后出台了多部专门针对餐饮业的法规和管理办法,历经多年不断发展和完善,为更加符合餐饮业特点,制定出实施性强,效果好,管理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

3.1《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

2005年6月27日,卫生部发布《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共六章四十六条,分别对名词解释,卫生管理,食品采购和贮存,食品的加工要求,餐饮具的卫生,餐厅服务和配备食品卫生做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3.2餐饮业卫生管理制度

餐饮业卫生管理制度规定了餐饮业公共场所经营单位卫生管理制度,证照制度,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制度,公共用品用具购买,验收制度等。

3.3GB/T 27306-2008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餐饮业要求

本标准规定了餐饮业建立和实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特定要求,包括人力资源、前提方案、关键过程控制、检验、产品追溯与撤回本。3.4SB/T 10267-1996 餐饮业开业的专业条件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规定了餐饮业的定义和开业应具备的经营服务场地、生产服务设施、经营管理和业务技术的基本要求。3.5其他有关食品法规

除了已颁布餐饮业的相关法规和条例,卫生部还制订了相关产品的管理办法,有《粮食卫生管理办法》、《豆制品、酱腌菜卫生管理办法》、《水产品卫生管理办法》、《调味品卫生管理办法》等。餐饮是食品原材料经加工后的产品,食品原材料,调料的管理办法同样适用于餐饮业。

为了保证食品安全性,保证人民身体健康和安全,我国从根源加强对食品的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在食品原材料的采购,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都规定了明确的管理办法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由农业行政,卫生行政,工商行政管理,质量监督,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严格监督管理,对提高餐饮业卫生状况有良好的推动作用,大大改善了餐饮业的服务质量和安全管理,减少了食品中毒事件和食源性疾病的发生。4 餐饮业存在的安全隐患

餐饮业是我国食品行业中消费额最大的行业,场所规模大小不一,分布地点无规律,服务对象流动性强,行业情况良莠不齐,高档餐馆管理上比较规范,从业人员对行业知识了解较多。国家或地方的行政主管部门或监督部门的管理业都到位,而一些规模较小的餐饮店如排挡,烧烤店的卫生情况不容乐观,存在严重隐患,时常有食物中毒事件发生或用餐后有个别人群腹痛腹泻。存在隐患的原因有采购原料不合格,如有农药兽药残留,化学污染,霉变质变等问题。小餐饮店由于营利小,获利少缺乏资金购置冷藏和杀菌设备,导致食品变质或被微生物致病菌污染。还有一些餐饮场所的卫生状况不好,有鼠害,虫害,蚊蝇等问题。对于小餐饮场所,管理也是难题,不能像要求高档次酒店那样严格,承受能力不同,需要视情况而定。我对餐饮业安全现状的看法

通过了解我国对餐饮业颁布的法律法规,和我国餐饮业现状以及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说明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对餐饮业的管理还不够完善,存在漏洞。以下,我有几点看法。5.1法规细化

国家制定有关餐饮业食品的法规对规模较大的餐饮场所有所执行效果,而对于那些规模小的场所应降低某些方面的要求,但要强化卫生要求。细化法规,分出餐饮场所规模大小的界限,实施执行不同法规和要求,对于经营场所大的餐厅要求杀菌设备、冷藏设备完备,有食品安全相关人员把关,对每天原料采购监督索要合格证,进行记录,对剩菜监督进行处理运送到统一指定部门,对于经营场所规模小的餐厅严格要求餐具杀菌原材料卫生,食品安全相关从业人员可以没有,但餐厅经营者须了解一定的食品安全常识并负法律责任。5.2加强监管力度

即使国家已经有明文法规条例约束监管餐饮业的安全卫生情况,但仍有缝隙让不法分子钻入。这就需要质量监督,食品药品监督局,工商行政管理共同加大监管力度。同时地方监督机构应当实施抽检调查方法检测餐饮食品安全性,有无毒素或致病菌。派出食品检测人员随机抽查餐饮店原材料采购和成品(毒素致病菌检测),以及餐厅内卫生状况(虫害、鼠害、蚊蝇)。抽查后并做记录,有卫生严重不合格者可以让其停业整顿,直到合格之后才可以从新得到营业许可。多次抽查记录良好的餐饮店可以少去抽查但不可以不查,严查那些易出问题频率高的餐饮店,这样可以提高效率,节省人力。政府监管人员毕竟有限,可以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加入到监管的队伍中,发现问题,汇报问题,解决问题。5.3加大惩罚力度

严重违反我国《食品安全法》的餐饮店应给与严厉惩罚,处以罚款(罚款应在营利的十倍 以上,不分营业场所大小)和停业整顿并记录档案。严重情节包括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和添加非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危害人身体健康,经营病死,毒死或死因不明的食品和发生重大中毒事件及至人死亡等事件。除了惩处违法的餐饮店经营者,对于贪赃枉法,徇私舞弊的执法人员也要加大惩处力度,追究刑事责任。5.4鼓励研究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

受科学技术水平制约,在食品安全检测方面缺乏快速、有效、操作方便、成本低廉的方法,使食品检测环节不能全面检测食品的安全性,只能粗犷检测常规项目,不能避免突发因素带来的危害。我国应大力支持鼓励科学研究,更深入探究影响食品安全性的因素,开发出快速,成本低的检验食品各方面指标的新方法。如果解决这一难题,那么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会容易解决。参考文献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五 篇7

为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保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近日下发了《2010年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抽检计划》。

2010年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更具有针对性。《计划》按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对沙拉、凉拌菜、生食水产品、鲜榨果蔬汁、熟肉制品、非发酵豆制品、盒饭等高风险食品和餐盒、一次性筷子、集中消毒餐具等餐饮具进行重点抽检,将学校食堂、幼儿园食堂、建筑工地食堂、农家乐旅游点、小型餐饮单位作为监督抽检的重点场所。二是更具有科学性。《计划》的抽检内容,是根据2009年食品安全调查与评价结果、食物中毒报告及日常监管的实际情况,通过风险评估和综合评价确定的。三是更具可操作性。《计划》将国家统一要求与各省实际情况相结合,既包括全国必检的品种,也包括各省(区、市)根据本区域实际情况选择的可选品种和自行安排的抽检品种。

浅谈公共体育服务管理监督 篇8

[关键词]公共体育服务;政府职能;体育场地设施;体育协会;体育信息;体育赛事活动

公共体育服务的管理和监督涉及: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和监督、体育协会的管理和监督、体育信息的管理和监督、体育赛事活动的管理和监督以及体育产业中有关公共体育服务业的市场管理和监督。其中,体育产业中有关公共体育服务业的市场组织与管理更多的地是工商行政部门、国税地税税务部门、质量技术监督局等政府行政机关进行相关的监管。所以,政府体育职能部门对于公共体育服务的管理和监督体系主要包括前面四方面。在公共体育服务管理和监督体系中,管理模式和监督机制是核心与关键。要创新管理模式与加强监督机制。

一、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监督

公共体育服务的场地和设施(如全民健身中心、区县体育馆、区县体育场、区县游泳馆等)通常是由政府体育职能部门即市、区县体育局直接管理,属于自主运营管理运营模式。但某些体育场地设施政府职能部门会交由其他社会组织(如体育协会)或企业机关但闻具有运营管理资质的单位进行合作运营或委托管理。无论是采取怎样的管理运营模式,政府体育职能部门都有权利对公共体育场地和设施的日常维护、使用合法性与合理性以及广大群众正当使用公共场地的合法权益进行监督和监管,以杜绝场地设施的非正常损坏和废旧、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挪为他用等现象。

二、体育协会的管理监督

政府体育职能部门对于各类体育协会和社团的管理贯穿协会整个生命周期发展过程。协会社团的申请、管理工作的范畴界定、体育活动的开展、工作计划和开展情况等各个方面的工作都应当接受合理的监管。随着,国家46号文件及其后续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为减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职能行政效率,放开体育市场,政府体育职能部门对于体育协会的活动审批的行政环节进行权利下放和减少审批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各类体育社团组织活动的合理的监管,以确保政府行使职能的有效性和体育市场秩序的规范性。

三、体育信息的管理监督

随着多媒体技术、新传媒、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广大群众可以通过QQ、微信、微博等信息平台任发布与传播信息,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随之伴生出一些问题。发布虚假信息歪曲事实的案例不再少数,体育信息捏造也不例外。“2015年6月1日,《足球报》刊登了一篇题为《总局批复足协机构改革方案》(记者贾蕾仕)的报道。在此前4月30日,《足球报》刊登了《“中国足球改革领导小组”成立——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任组长、蔡振华任办公室主任》(记者贾蕾仕)的报道。两篇报道中涉及多处足球改革的机构名称、人员任职、部署及改革的具体措施。经中国足球协会向国务院足球改革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国家体育总局等相关单位求证核实并同意,证实《足球报》刊登的上述两篇报道系严重失实,属误导公众的虚假新闻。我们对这种行为表示谴责,并保留通过法律等必要手段对相关媒体和个人进行责任追究的权利”。政府体育职能部门和国家网络信息办公室等政府行政机构在对于体育信息采编、处理、传播与接收过程中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需予以动态监管,及时辟谣不实体育信息,对不实报道的个人和单位机构予以严厉惩处。

四、体育赛事活动的管理监督

体育赛事活动是体育事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对于赛事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流程操作,对于参与赛事活动的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以及观众都要采取有效措施和手段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控。杜绝运动员在赛场上使用兴奋剂的行为,杜绝教练员和裁判员违规操作和暗箱操作,杜绝球迷的非法违规的行为(足球流氓),以保证体育赛事的公平、公正、透明和公开。对于体育商业赛事活动,政府体育职能部门要对票务的销售进行有效监管,防止黄牛倒卖兜售赛事门票的现象。

五、结语

政府职能部门应让社会和市场通过合理的模式和方式承担更多的公共体育服务的社会责任,适当放开和减低市场门槛,在发展体育产业市场的同时兼顾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做好公共体育服务中对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日常维护和使用权的监管,对体育协会的权利使用与活动举办的监管;对体育信息的正确编写、传播、接受和宣传整个过程的适时监管,对体育赛事活动的公平公开公正举行以及赛事商业活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管。外松内紧,开放市场,监管到位,为更好地做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体育服务,满足群众在日常生活中体育健身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新浪体育. 足协发声明谴责失实报道 称属舞蹈公众的虚假新闻[EB/OL]. 新浪体育,2015-06-02.

作者简介: 王威茗(1989—),男,湖南郴州人,重庆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体育学。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五 篇9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位于新疆西部边陲,北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面积2.7万平方公里,边境线长385公里,辖博乐市、精河县、温泉县、阿拉山口行政管理区、兵团农五师及其所属的11个团场,全州有35个民族、46万人口,其中68%为农牧业人口。博州药品监督管理局2002年4月8日挂牌成立,今年6月将成立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身处工商业相对落后,经济欠发达的农牧业地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如何定位?如何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呢?本人谈点自己的看法:

首先,要紧密联系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开展食品药品监管工作。食品药品与全社会的每一个人都有关系,食品药品的监管效果如何,既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也与当地领导机关及部门的重视和配合程度有关,当然也与每个人的综合素质有关。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内涵十分丰富。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成效如何,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新疆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众多,语言文化丰富多样,民族风情浓郁。要做好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必须熟悉和了解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必须选拔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必须善于做民族工作。博州地广人稀,人口分布相对比较分散,特别是农牧民群众居住更加分散,集中购买能力弱,难以吸引零售商店及药品零售企业在农村发展。因而,受政治经济的影响,博州地区农村医疗卫生系统相对比较健全,几乎村村都有卫生室。因而,我们将规范医疗机构的药品管理作为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建设的重点。另一方面,由于点多面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人手少、监管成本高,就难以有效对农村的食品药品进行有效监管,使得假劣食品、药品流向农村的趋势日趋明显,所以,农村药品监管网络建设在新疆显得成为迫切。新疆边远地区工业企业极少,水和大气污染都比较轻,有生产绿色食品的优良环境。但由于新疆的科技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各族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较内地偏低,全社会生产绿色食品的意识都不够强,农药和化学添加剂污染、化肥污染,包括废旧电池污染等问题在农村没有得到高度重视。作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的综合部门,我们有责任配合地方党委政府指导农民科学使用农药、化肥,科学回收废旧电池等物品,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产品污染问题。同时,我们也可以在协调相关部门制定农业生产标准、推进农业产业化等方面大有作为,以此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并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其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当务之急是提高农牧民群众的综合素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归根到底是依法行政的工作,是人与人打交道的工作。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做得好不好,既取决于监管人员依法行政水平的高低,更取决于全社会群众依法办事、依法保障自身权益能力和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农村法治化和农民知识化进程,而农村法治化、农牧民知识化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农牧区之所以能够成为假劣食品和药品的销售终端,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农牧民的知识相对匮乏,对食品药品的常识知之甚少;二是农牧民的法律知识欠缺,既对有关食品药品监管的法律法规缺乏了解,也不善于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而目前,农牧民仍然占全体公民的大多数,做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必须将提高农牧民的综合素质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好,这方面,我们可以在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引导群众方面大有作为。我们有必要列出专项经费,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开展各类宣传活动,同时我们也可以自行组织各类宣传活动。近几年,我们在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引导群众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感觉到力度仍然不够大,效果仍然不够明显。从边远地区农牧民接受法律知识的渠道来看,电视是一个主渠道,来自社会上的宣传教育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是次渠道,掌握了这个规律,就抓住了宣传工作的要点。今年,我们与地方有线电视台合作,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每天在几个固定的频道滚动播出关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的法规法规、政策规定和食品药品安全科普知识,投入产出比非常高,效果非常好。农村集贸市场既是农牧民从事商贸活动的集散地,也是农牧民了解信息的窗口,所以我们分阶段、分重点地印制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资料,灌制录音带,长年累月地坚持在各个农村集贸市场发放和播放,宣传效果也十分明显。此外,我们还针对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强,在家庭中的影响力大,宣传辐射面广,而在学校又便于集中开展宣传活动的特点,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农牧区学校开展法律和食品药品安全

知识宣传活动,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宣传工作做好了,就能够更好地发动群众自觉抵制假劣食品药品、配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打假治劣,并积极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此基础上,我们才可以引导农牧民群众遵循科学规律,既做到科学用药,保障自身的身体健康;也能够科学施药、科学施肥、注重环保,按照无公害食品生产的要求为全社会提供合格的农产品。而且,农村法治化、农牧民知识化,不仅有利于推进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也有利于推进农村民主进程,促进农牧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要在综合协调和健全机制方面下功夫。新疆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相对较慢,全疆地县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至今年4月尚未挂牌成立,但我们已经及早开始学习有关食品监管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为履行食品监管职能做好了准备。博州经济以农牧业为主,二、三产业总量不大、层次不高,有规模的食品生产企业极少,主要集中在以农产品粗加工为主的制糖、面粉加工、油料加工及糕点房、卤制品加工店等。在流通领域的经营户较多,以商店、餐馆、小吃店,包括一些虽无许可证件但在经营的摊点,如经营少数民族传统面食—馕、烤肉、夜市饮服摊点等。如前所述,食品监管的薄弱环节在原材料领域主要是农药化肥残留及废旧电池等化学污染;在生产领域的主要问题是食品添加剂不合标准或超量,以及原材料、包装物不符合质量要求等;在流通领域的主要问题是企业采购、储存、销售等环节不合法合规问题。所以,农村食品的综合监管,关键是要抓住“源”和“流”这两点。所谓源就是食品的来源,就是农产品的质量源,这方面我们要配合地方政府,协调农业、畜牧、科技、环保、水利等部门各司其责,尽快健全农业生产的质量标准,引导农牧民严格按照质量管理规范科学种植、科学管理、科学用药、科学存贮。所谓“流”,就是要协调有关部门管好农药、化肥、种子及可能污染农产品的生物化学制品,并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和环境监测,保证农产品不受污染;同时,要管好流向农村的各类食品,把住产品质量关,防止农村成为不安全食品的垃圾站。另一方面,要结合建立农产品质量体系,健全农产品价格机制,通过政策扶持、科普宣传、舆论引导等方式,建立一整套优胜劣汰、质优价廉的农产品价格体系,强化农牧民的产品质量意识,通过价格机制引导农牧民种植符合质量要求的农产品。

第四,要在建立健全信用体系上下功夫。食品药品生产、加工、经营和监管工作既是社会活动、也是经济活动,既受法律的监督和制约,也受道德的规范。从食品药品生产、加工和经营者的角度看,法律和道德约束都直接对其经济效益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而且,道德的影响力、长远性往往较法律大且深远。以现实生活中的个案为例,如果一个药品经营企业经销的某个品种的药品为假药,往往可能面临几百至数千元的处罚。但如果让其选择是接受经济处罚还是选择在媒体上对其进行通报,企业方面往往会选择前者。同理,一个酒店在发生食物中毒案件时,宁愿接受万元的处罚,也不愿大小媒体对该酒店的案件进行报道。究其原因,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面对的是人,企业的生产经营是建立在消费者对其信任的基础上的,企业没有信用就没有人会相信它,就不会产生交易,就不可能产生利润,就不会有生存和发展。所以,食品药品监管必须实现“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的惩戒体系,一条腿是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信用体系,二者缺一不可,共同促进。从药品监管方面的实践看,近年来,博州药品监督管理局定期在报纸、电视及政府网站上通报违法违规企业的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当然,食品较之药品涉及的面更广、范围更大、环节更多,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食品安全信息的征集、评价和披露制度,信用体系的组织构架及运作机制等。围绕建立食品药品安全,必须建立政府主导,全民参与,部门各司其责,经营者自觉行动,媒体积极介入的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体系,使诚实守信、合法经营的思想深入人心,并转化为每个食品药品从业人员的自觉行动。所以,信用体系建设也是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对改善乡风民风,促进农牧民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第五,农村药品“两网”建设要因地制宜,突出在“管用”上下功夫。“两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保证农牧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解决农牧区药品监管相对滞后的问题。如何达到这个目的,各地由于情况不同,采取的手段和方法也不尽相同。鉴于博州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相对丰富,乡镇卫生院、卫生室及个体诊所是农村药品供应的主渠道这样的事实。近年来,我们以发挥现有农村医药卫生资源作用,规范现有农村医疗机构药品管理为重点,结合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开展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建

设。2004年博州药监、卫生两部门联合印发并执行了《博州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药房(药库)规范化管理办法》,两家携手指导推进医疗机构药品规范化管理工作,至2005年,博州辖区100%的乡镇医疗机构和46.5%村级卫生室药房(药库)达到规范化要求。今年,村级卫生室规范率将达到70%以上,个体诊所药房规范化管理将达到50%以上。与此同时,我们还积极引导药品批发和连锁企业向农村延伸服务网点,加强了对2005年通过GSP认证后的农村药品零售企业的跟踪检查,确保这些企业经营质量不滑坡,保证农牧民用药安全、方便、价廉。在监管网络建设方面,我们一方面重视与公安、工商、卫生、邮政、质监等部门的联系和协作,通过建立并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集会议,互通信息,交流工作,联手治理药品流通秩序,形成了合力。另一方面,近几年我们先后聘请了45名药品协管员、326名信息员,采取了专题学习、以会代训、跟踪走访等多种方式对他们进行培训和指导,努力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着力在发挥“两员”作用上下功夫,并且对“两员”进行了动态的考评,根据他们的工作情况,及时调整“两员”的地域结构、人员结构,在提高监管网络覆盖面的同时,不断提高监管质量,优化监管网络,完善监管措施,使“两员”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真正使他们发挥了“耳目”、“助手”作用。抓好“两网”建设对于保证农牧民用药安全有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举措。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五 篇10

关于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和服务

工 作 方 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工作部署,根据《攀枝花市东区关于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和服务的试点工作方案》的安排,本着进一步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和服务工作的目的,结合我局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幸福攀枝花发展目标,按照“扩大发展规模、加快发展速度、提升发展质量”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组织领导

我局高度重视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和服务工作,成立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和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具体 1

负责贯彻落实此项工作,其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xxx局长

副组长:xxx副局长

xxx副局长

成员:xxx办公室主任

xxx药械科科科长

xxx保化科科长

xxx办公室工作人员

该项工作由副局长xxx同志分管,具体工作由办公室负责落实。

三、工作目标

力争通过我局认真落实工作,探索形成一套富有特色的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和服务的制度、方法和载体,努力营造非公制经济发展的宽松环境。简化审批程序,完善办事规则,促进非公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四、工作重点及工作措施

(一)强化安全监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

1.积极营造平等竞争的、公平经营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我局结合食品药品安全整治工作,全面贯彻落实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药品,规范药品生产经营秩序。首先严格执行药品经营许可制度,规范药店行为,保证经营单位持证率; 其次向公众宣传有关药品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基础用药常识,引导公众从合法渠道获得药品,自觉抵制假冒伪劣,维护自

身健康权益。

2.东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把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作为中心任务,全面履行餐饮食品安全监管职责,深入开展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进一步强化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一是加强队伍建设。组织执法人员认真学习食品安全、餐饮监管等相关业务知识。二是严格落实《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规范餐饮服务单位许可准入条件和范围,加强对不符合条件的小餐饮的宣传引导与整治,严格餐饮服务许可准入,提高餐饮服务单位持证率。三是开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通过调查摸底,在掌握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开展学校食堂、建筑工地食堂等重点领域和凉菜、食用油、食品添加剂等重点品种的餐饮安全专项整治,全力排查食品安全隐患,严格落实原料采购、索证索票等规范管理措施。

3.大力开展查处无证无照经营专项整治行动。首先对未依法取得许可证擅自从事经营活动的或超出核准登记经营范围的经营单位进行整治;其次对已经办理注销登记或许可证有效期届满未换证,擅自继续从事经营活动的经营企业进行整治。

(二)及时处理投诉举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建立了受理投诉举报“首问责任制”,做到有报必接、有报必查。不断提高稽查人员的责任意识,要求稽查人员全面把握投诉举报的情况内容,第一时间出动人员,迅速到现

场进行检查。能够当场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跟踪处理,确保矛盾能有效化解,问题能及时处理和控制。同时认真做好反馈工作,将投诉举报的处理结果及时反馈给投诉举报人,听取举报者对办理结果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公布了投诉举报电话2238562(食品)和2236149(药品),提高了消费维权效率,营造了良好的消费环境。

五、工作时间和步骤

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和服务性工作时间为一年,从2012年年初开始到2012年结束,大体分为全面启动、整体推进、总结提高三个阶段。

六、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深化认识

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和服务,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必须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要深刻认识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和服务试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做好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和服务试点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要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强化领导,落实责任,力争圆满完成工作方案所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实现我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五 篇11

【关键词】卫生统计质量;卫生监督;管理服务

伴随着卫生监督体制的不断改革,各个卫生监督部门已经进入了计算机信息化的管理方式,而卫生统计学在卫生监督工作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及,将卫生统计信息的功能有效的发挥出来,可以持续提升卫生监督部门的管理能力。笔者将自身多年的防疫监督工作经验总结如下,希望为卫生监督工作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卫生统计学的作用

统计学(statistics)是研究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一门科学,有效的帮助人们研究分析占有的信息,从而达到去伪存真和正确认知世界的一种重要方法。而卫生统计学指的是采用统计学的手段来分析人类的健康情况与卫生相关方面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的一门科学。

卫生统计学在免疫疫苗接种结果调查、传染病分类及流行病调查等疾病预防类的应用非常普及。2001年卫生防疫工作才将卫生监督工作分离出来,让其成为一个独立的执法机构,在卫生防疫工作中已经广泛的应用到了卫生统计学,卫生统计工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国家与卫生部门对于卫生监督工作的政策恰当与否,以及基层卫生监督工作的落实顺利与否。

2实施信息化管理来提升卫生统计工作的效率是把卫生统计落实到监督工作的有力保证

各级卫生监督部门都设置了信息科,信息课内部设置有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以及统计人员,而卫生监督部门的统计工作从传统的依靠手工操作转变到信息化管理,极大的降低了输入及反复填报的工作,强化了各级卫生监督部门之间的交流沟通,从而提升了统计工作的效率。电脑拥有计算准确度高、效率高及储存量大的特点,建设计算机网络,可以有效的使用并储存财务、图书、仪器设备、档案及人事等各方面的信息,计算机网络覆盖的统计信息非常广泛。吉林省统计年报的上报内容新加了财务及人事方面的板块,这就属于统计工作创新的方向,卫生监督部门的统计工作不能只是统计卫生监督工作,还要统计综合管理方面,必须要对卫生监督部门进行全面的管理,并收集相关信息,以此来发挥整体的作用。

2011年,卫生部发布了卫生监督信息报告平台,把卫生监督工作改革后的各类相关工作进行了整理,发布了十种信息卡。当前,吉林省的卫生培训工作已经全面完成,形成了一个全面且准确的信息数据库,有效的规范了吉林省卫生监督工作,从而提升了吉林省的卫生监督工作效率。

3保障统计资料源头的准确无误是把卫生统计工作应用到监督工作的重点

3.12011年建立的数据库,可以真实有效的映衬出卫生监督工作的情况,卫生监督工作触及社会层面与各行各业的范围与其工作的任务量是成正比的,卫生监督工作的报告可以有效的映衬出各个卫生监督部门工作的具体成绩。

3.2制定适合卫生行政部门的卫生监督计划及规划,并提供科学的根据。制定合理的卫生监督工作计划,尤其是有针对性的卫生关键产品的抽样调查计划,必须要先确定卫生监督中的主要情况,要研究出现这些情况的源头,同时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根据相应情况采取对应的方针。

3.3为政府部门制定卫生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卫生监督计划在评价与实施进程中的各个细节,都会出现许多政策问题,政策必须要有科学的依据,而卫生监督相关信息是政府部门制定决定所不可或缺的。

3.4为卫生监督的评价考核工作提供重要根据。各类卫生监督计划工作在完成以后,要对整体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价,以便总结经验与改进不足,从而实施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3.5为社会报告卫生监督情况提供相应的信息。卫生监督工作的领域非常广泛,其关系着人们工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定时向社会报告卫生监督的相关情况,并鼓励大家参与其中,这样才能够促进卫生监督工作的健康发展。

4开展综合质量信息评价工作是把卫生统计应用到监督工作的技术支持

卫生监督统计信息收集的资料,因为参与调查的数据信息量大且人员多,导致出现的情况也比较多,所以不仅要在调查之前做精密的计划,还要在资料收集完成以后,做大量的资料整理。刚刚收集的原始资料是非常繁杂无序的,必须对其进行对应的整理归类,以便进行统计分析后上报领导。原始资料的整理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4.1核查原始资料,并对其进行补充、修改,及合理的删除。一是要分辨已经调查研究的个体情况是否在规定的调查范围内。被调查的人群,不仅要关系到某种危害疾病,且必须是在所在范围内工作的。

4.2整理总结表格完成以后,要依据调查分析的实际情况,把原始数据统计到整理表格中。在完成对原始资料的整理后,最后分析该资料。

5强化人员素质建设,提升分析質量是把卫生统计应用到监督工作的人员基础

上一篇:的食品营销策划设计方案下一篇:作文 美丽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