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1方

2024-08-04

眩晕1方(精选4篇)

眩晕1方 篇1

原发性高血压是心病科的一种常见病及多发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其导致的心、脑、肾并发症,使病人加重了躯体负担和经济负担,从而降低了生活质量。尿酸(UA)是人体内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其与高血压病、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日益受到关注。近年来,多项基础实验和临床研究显示,尿酸增高可能是高血压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1,2]。运用眩晕1号方治疗痰湿壅盛型原发性高血压,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纳入标准

中医证候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辨证属痰湿壅盛证者[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第3版)[3],符合高血压病2级(中度)者。

1.1.2 排除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年龄在18岁以下或65岁以上;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继发性高血压;合并有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精神病病人;过敏体质或对多种药物过敏者。

1.1.3 病例剔除及脱落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纳入后发现不符合纳入标准,或未按试验方案规定用药的病例,需予剔除;纳入病例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出现并发症不宜继续接受试验,盲法试验中被破盲的病例,自行退出或未完成整个疗程而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的病例,均应视为脱落。

1.1.4 病例中止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临床试验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者应中止试验;出现严重并发症或病情迅速恶化者应中止试验。1.1.5研究对象入选病例96例均为2014年1月—2015年6月心病科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治疗组男25例,女23例;年龄45岁~65岁(55.61岁±1.12岁);病程2年~12年(7.12年±0.51年)。对照组男24例,女24例;年龄46岁~66岁(55.52岁±1.00岁);病程1年~13年(7.27年±0.50年)。治疗组和对照组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10),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给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2.5mg(施慧达药业集团吉林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1083)口服,每次2.5 mg,每日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眩晕1号方,组方:天麻9g,制半夏9g,钩藤后下15g,石决明先下15g,川芎18g,川牛膝15g,茯苓15g,生白术9g,黄芩12g,陈皮12g,生甘草3g。由本院中药煎药机制成密闭包装药汁,每日1剂,分2次服。两组均治疗4周。

1.3 观测指标

血压测量参照2010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方法[4],记录治疗0周及治疗4周测量的血压值。中医证候疗效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将眩晕、头痛、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心悸、失眠、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等临床症状,按无、轻、中、重分别计0分、2分、4分、6分;舌、脉按有、无记录。两组均于治疗前后观测血清尿酸。对治疗前后血、尿、大便常规和肝功能进行检查。记录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情况。

1.4 疗效评定标准

1.4.1 血压

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显效:舒张压下降10 mmHg以上,并达到正常范围或舒张压虽未降至正常范围,但已降至20mmHg以上;有效:舒张压下降不及10mmHg以上,但已达到正常范围或舒张压较前下降(10~19)mmHg,但仍未达正常范围或收缩压较前下降30 mmHg以上;无效:未达以上标准者。

1.4.2 中医临床证候

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70%(含3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1.5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21.0统计分析系统。所测得的值若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予以重复测量检验;若呈非正态分布,以中位数表示,予以非参数秩和检验;等级资料予以非参数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血压疗效评价比较

2.1.1 两组治疗前血压值

治疗组血压(163.97±1.04)/(104.42±0.58)mmHg;对照组血压(166.67±0.56)/(105.36±0.61)mmHg,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收缩压=0.126,P舒张压=0.841)。

2.1.2 两组治疗后(4周)血压疗效评价比较(见表1)

2.2 两组中医临床证候疗效评价比较

2.2.1 两组治疗前(0周)中医证候积分

治疗组(23.18±5.36)分,对照组(24.24±6.65)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433)。

2.2.2 两组治疗后(4周)中医证候积分疗效评价比较(见表2)

2.3 两组UA比较

两组治疗前(0周)UA均无统计学意义(P=0.558)。两组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4周)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详见表3。

2.4 不良反应

在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均未发现有出血、皮疹等明显不良反应发生,血、尿、便常规及肝功能检查两组均未见异常变化。

3 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根据临床症状隶属于祖国医学“眩晕”“头痛”“头风”等范畴。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气血失和,气机升降失调,水液代谢紊乱,积聚成痰,痰凝气滞,阻于络脉,痰浊瘀血交结,加之肝肾阴亏,水不涵木,肝阳化风,风阳挟痰瘀,上冲头目而发病。元·朱震亨提出“无痰则不作眩”,认为“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故而发病。治疗当以治痰与熄风并重[4]。

眩晕1号方是我专科多年运用的临床验方,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中,为治痰要药;天麻平肝潜阳,以熄肝风,有定眩晕之专长,为治风要药,二者共为君药。脾为生痰之源,用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茯苓健脾利湿,使脾旺健运,湿去痰消;陈皮理气化痰,与半夏为伍,又可降逆和胃,使痰消浊降,三者同为臣药。钩藤、石决明均入肝经,有平肝熄风之效;黄芩清热,灭引痰之火;痰湿日久,引动肝风上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加用川芎活血行气,川牛膝引血下行,直折肝阳;此五味皆为佐药。甘草健脾和胃,调和诸药;诸药和参,共奏燥湿化痰、平肝熄风之功。

尿酸主要由细胞代谢分解的核酸和其他嘌呤类化合物以及食物中嘌呤经酶的作用分解而来。血尿酸高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5]。血清高尿酸可以增强氧化应激,起到促氧化活性和炎症反应的作用,从而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6]。研究表明,尿酸可直接作用于内皮细胞使一氧化氮(NO)水平减低[7],继而可上调内皮细胞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活性,增加AngⅡ和超氧化阴离子的生成,引发血管收缩,导致显著和持续的高血压。

眩晕1号方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中医证候积分疗效以及血压疗效均有显著改善,其降压作用可能与降低UA水平有关。

摘要:目的 探讨眩晕1号方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96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8例。在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口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眩晕1号方,两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压疗效以及血清尿酸水平。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和血压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01,P=0.041);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尿酸比较,组内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治疗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91.79±93.07)mmol/L vs(387.45±78.12)mmol/L,P<0.01]。结论 眩晕1号方能对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病人临床效果显著,可能与降低血清尿酸水平有关。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眩晕1方,尿酸,痰湿壅盛,眩晕

参考文献

[1]Wen CP,David Cheng TY,Chan HT,et al.Is high serum uric acid a risk marker or a target for treatment?Examination of its independent effect in a large cohort with low cardiovascular risk[J].Am J Kidney Dis,2010,56(2):273-288.

[2]Mazzali M,Kanbay M,Segal MS,et al.Uric acid and hypertension:cause or effect?[J].Curr Rheumatol Rep,2010,12(2):108-117.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3-77.

[4]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9(7):576-615.

[5]翁玮.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与冠心病发生的相关关系[J].实用医药杂志,2010,27(2):121.

[6]刘克坚,刘佳铭,王园园,等.冠心病伴高血压与血清尿酸水平的关系[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33):49.

[7]Gersch C,Palii SP,Kim KM,et al.Inactivation of nitric oxide by uric acid[J].Nucleosides Nucleotides Nucleic Acids,2008,27(8):967-978.

眩晕1方 篇2

教师:张洪海

1、树立“到学生中去,到学生心中去”的教育理念,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增强教师与学生的心灵沟通,依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1)精神振奋、情绪乐观,让微笑走进课堂。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教育教学工作,因此,要求教师精神振奋、情绪乐观,面带微笑,给学生一个亲切感,架设心灵沟通的桥梁,消除两代人心理上的鸿沟,使教与学融汇在一起,增强教学效果,同时也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熏陶学生,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教育。

(2)面向全体、关注差异,让正直进课堂。

初中阶段以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为基础目标,为社会培养合格加特长的有用人才为己任,为此要求教师教学面向全体,课堂提问、演练习题,不只提问那几个学习好的,让每个学生都动脑,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尊重每一名学生,同时又要做到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次教学,对于基础不同的学生,可以确定不同学习目标,使全体学生各有受益,公平对待每一名学生。

(3)尊重学生、赏识学生,让成功进课堂。

树立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更是成功之母的教育观,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尊重学生,赏识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与自豪,增强学生自信心,进取心。鼓励是教师的法宝,赞赏是教师的武器,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加以表扬,并引导学生走向成功。

(4)规范语言,讲究艺术,让文明进课堂。

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求教师认真备课,钻研教育教学理论及素质教育课堂模式,把课堂教学做为教师的艺术表演舞台,使学生受到智慧的启迪,美的熏陶。贯彻规范课堂用语,即“请坐、请你回答一下、你能不能说一下、请安静、我说明白了吗、好、很好、有进步、对不起,老师讲错了、老师问的不具体、这节课就上到这”等。

2、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贯穿到教学之中。

各个学科内容丰富,很多学科的思想政治性很强,各位任课教师根据本学科特点和教学实际,制定思想政治教学计划,在具体教学中予以实施,学校领导在教案检查、说课、评课中把思想政治教育做为一项重要检查内容,其目的是营造一个教学过程育人的良好氛围,调动激发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推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深入。

眩晕1方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7月本社区门诊收治的70例气虚血瘀型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患者男20例,女15例;年龄22~86岁,平均年龄(53.67±11.22)岁;病程1.6~10.5个月,平均病程(5.63±2.26)个月。对照组患者男22例,女13例;年龄24~85岁,平均年龄(51.34±10.23)岁;病程1.4~9.5个月,平均病程(5.13±2.07)个月。两组患者出现眩晕的主要原因在于椎-基底动脉供血及脑供血不足、颈椎病、晕动病及其他疾病。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经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一般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盐酸氟桂利嗪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自拟眩晕定方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口服盐酸氟桂利嗪,10毫克/次,1次/天,睡前服用。治疗组患者自拟眩晕定方主要由川芎9 g、丹参14 g、地龙9 g、黄芪16 g、葛根21 g、当归9 g、三七粉6 g以及党参11 g等12味药。并且根据患者病情的实际情况对药材进行适量地加减,其中脘闷、腹胀以及纳呆的患者,在上述药材的基础上加入白蔻仁10 g、砂仁5 g、木香7 g;出现泄泻及便溏的患者,在上述药材的基础上加入薏苡仁29 g、泽泻9 g;出现怔忡及不寐的患者,在上述药材的基础上加入珍珠母29 g、夜交藤14 g以及酸枣仁16 g。加水对其进行煎服,1剂/天,分2次进行服用。

1.3统计学方法: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χ2进行检验;计量资料采取均数±方差(±s)表示;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1%,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4.3%;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对其进行血、尿以及便常规检查并未发现明显变化,且患者的肝、肾功能以及心电图安全性检测中也没有出现明显变化。两组患者并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3讨论

我国传统中医认为眩晕属于一个较为独立的证,为了提高对眩晕患者的治疗效果,需要在治疗前对其病因及病机有充分的认识[2],在治疗的过程中将患者的病证结合,并且采用辨证的治疗方法才能取得较好治疗效果。而我国临床上对于眩晕患者病因病机的论述一般为风、火、痰、虚以及瘀[3]。认为眩晕在临床上属于本虚标实,本虚在于患者的肝肾,标实则主要以风、火、痰为主。因此,治疗眩晕患者的总体思路主要在于补虚,其中对于补虚的眩晕患者来说主要以补气药为主。但根据相关的资料研究证明,目前现代人出现眩晕的主要病因病机在于血瘀,气虚血瘀是现代人出现眩晕的主要证型[4]。

自拟眩晕定方主要是根据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等理论,眩晕患者主要的病因病机以及出发点为气虚血瘀,笔者是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的眩晕定方[5]。自拟眩晕定方中药材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川芎9 g、丹参14 g、地龙9 g、黄芪16 g、葛根21 g、当归9 g、三七粉6 g以及党参11 g等12味药。其中党参及黄芪的主要功能在于健脾益气;地龙的主要功效在于通经活络;川芎、当归、赤芍以及丹参的主要功效在于行气活血,调和气血,经脉通畅。12种中药材的联合使用能起到益气活血以及化瘀通络等功效。而现代医学认为黄芪在临床应用上具有扩张血管的功效,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以及营养状况;大剂量的川芎中在临床应用上能扩张患者的血管,促进其血液循环,从而降低患者的血黏度。而葛根中的葛根素在临床应用上能显著地改善患者细胞变形的能力,降低患者血液的黏稠度,解除其红细胞的聚集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分解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并且避免患者的血小板出现凝集等状况。除此之外,还能扩张患者的冠状动脉及脑血管,能有效地降低患者的心肌耗氧,起到活血化瘀并且改善患者微循环的作用。

综上所述,自拟眩晕定方治疗气虚血瘀型眩晕患者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能显著地改善中医证候及患者脑循环的血流量,从而降低患者血脂,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血流变学指标,疗效确切。值得大量地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自拟眩晕定方治疗气虚血瘀型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7月本社区门诊收治的70例气虚血瘀型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盐酸氟桂利嗪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自拟眩晕定方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1%,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4.3%;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尿以及便常规、肝、肾功能以及心电图安全性检测中没有出现明显变化和严重不良反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结论 自拟眩晕定方治疗气虚血瘀型眩晕患者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能显著地改善中医证候及患者脑循环的血流量,疗效确切。

关键词:自拟眩晕定方,气虚血瘀型眩晕,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田丽君,王净净,肖磊,等.自拟眩晕定方治疗气虚血瘀型眩晕30例疗效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1,17(3):21-23.

[2]班文明,陈伟,徐兵,等.自拟汤剂辨证论治脑动脉硬化性眩晕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12):1041-1042.

[3]朱颖玲,唐晓华,潘平雷,等.自拟健脾化痰定眩饮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观察[J].陕西中医,2015,26(2):158-159.

[4]罗海龙,李欣,姜爱英,等.定眩止晕汤联合西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69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6):268-269.

痰湿阻滞型眩晕验案1例 篇4

患者王某, 女, 66岁, 于2015年5月9日就诊。主诉:头晕伴失眠1年余。现病史:患者自诉患抑郁症1年来经常头晕, 感觉周围环境在转动, 伴有失眠、呕吐、腹泻、全身乏力甚, 曾服用西药治疗无效, 现胃纳少, 大便无规律, 或两三日一行, 或一日两三行, 或便溏, 或便秘, 舌红苔黄腻, 脉虚弱。中医诊断:眩晕。辨证分型:痰湿阻滞。方药:柴芍合六君子汤合天麻钩藤饮合温胆汤加减:法半夏10g、白术15g、天麻15g、陈皮10g、茯苓15g、甘草6g、熟党参15g、柴胡6g、白芍15g、乌药15g、熟地黄15g、黄连5g、吴茱萸3g、黑枣15g、川芎10g、白芷10g、枳实10g、竹茹15g。共5剂, 日1剂, 早晚分服。随访:5天后复诊, 患者述头晕症状较前缓解, 余症状减轻, 效不更方, 继续服前方5剂。再次复诊诸症皆解除, 嘱患者注意饮食调护, 保持心情愉悦, 随访未见复发。

2 讨论

眩指眼花或眼前发黑, 晕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 故称为 “呕吐”, 轻者闭目即止, 重者如坐车船, 旋转不定, 不能自立, 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扑倒等症状[1]。《内经》对此早有论述, 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言:“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灵枢 · 卫气》说:“上虚则眩。”其病因病机有虚实之分, 虚者为气、血、精不足, 髓海失养;实者风、火、痰、瘀扰乱清窍。《丹溪心法·头眩》言:“无痰不作眩”, 在眩晕的病变过程中, 各种病因病机相互影响或转化, 如脾胃虚弱、气血亏虚而生眩晕, 而脾虚又可聚湿生痰, 二者相互影响, 表现为气血亏虚兼有痰湿中阻证候。眩晕的治疗当以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为原则, 虚者当补益气血, 滋养肝肾, 填精生髓;实者当潜阳熄风, 清肝泻火, 化痰行瘀。本例患者由于抑郁症影响肝之疏泄, 肝气不舒, 导致脾之运化失常, 脾虚聚湿生痰则呕吐、腹泻、全身乏力甚、胃纳少;脾胃气虚邪则大便无规律, 或两三日一行, 或一日两三行, 或便溏, 或便秘;湿痰中阻, 郁久化热, 形成痰火为患, 甚至火盛伤阴, 阴亏于下, 痰火上蒙, 上扰清窍, 出现头晕, 感觉周围环境在转动, 伴有失眠。故药用法半夏、陈皮降逆止呕、健脾化痰, 白术、茯苓健脾祛湿, 天麻平肝潜阳熄风, 甘草调和诸药, 熟党参养阴生津, 柴胡疏肝理气, 白芍养阴柔肝, 乌药、吴茱萸温肾暖肝散寒, 熟地黄填精益髓,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 黑枣补益脾肾, 川芎行气止痛, 白芷散寒通窍止痛, 枳实化痰除痞, 竹茹清热化痰。全方清、补、消为一体, 使热得清, 脾肾得健, 痰自消, 诸症得解, 疗效肯定。

参考文献

上一篇:初中新生如何写好作文下一篇:分布式电源并网论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