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基底动脉系统眩晕

2024-09-09

椎-基底动脉系统眩晕(精选8篇)

椎-基底动脉系统眩晕 篇1

椎-基底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一种以眩晕及运动功能障碍为主,且可伴发恶心,呕吐,面部麻木,共济失调、四肢无力等临床表现的疾病[1]。常以中老年人为高发人群,近年来发病人群有年轻化趋势。近年来,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所致眩晕治疗方法较多,常见有西医治疗,中医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但TIA常预后差,容易出现脑梗死,复发率较高,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对于改善预后和降低复发率有重要意义[2]。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本院84例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性眩晕患者的治疗效果,以探讨倍他司汀与丁咯地尔在该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1月~2011年4月于我院神经科经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确诊的84例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所致眩晕患者。其中男性48例,女性36例,年龄分布为27岁~72岁,平均年龄47.5岁,病程有2年~29年。两组观察对象的年龄、性别、入院时血流变学指标、入院时脑血流图及临床体征等基线信息经调整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1)排除对丁咯地尔或倍他司汀过敏的患者;(2)排除有肝肾功能障碍及心血管系统器质性病变的患者;(3)排除妊娠期及哺乳期的患者;(4)研究开始前1个月以内未服用其他药物或进行相关治疗;(5)排除具有其他不适合纳入研究因素的患者。

1.3 研究方法

1.3.1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镇静,0.75g胞二磷胆碱,西比灵等常规支持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采用盐酸倍他司汀片(上海科兴实验室设备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00375-200903,规格:100mg)口服,每次1片,2次/d。对照组采用丁咯地尔(上海柯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00001-200504,规格:100mg)口服,每次150mg,2次/d两组疗程均为2周[3]。

1.3.2 观察指标

研究分析两组患者临床体征(眩晕及运动功能障碍,恶心,呕吐,面部麻木,共济失调、四肢无力等)、脑血流图、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低切粘度,全血高切粘度,血浆比粘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不良反应等。

1.3.3 疗效判断

根据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治疗标准[4],将疗效分成4类:(1)痊愈:临床体征完全消失或基本缓解,脑血流图检查结果正常,血液流变学指标基本正常或明显改善;(2)显效:临床体征基本得到缓解,脑血流图检查结果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改善;(3)有效:临床体征有所缓解,脑血流图检查结果有所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变不显著;(4)无效:临床体征,脑血流图检查结果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无改变。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数×100%。

1.3统计分析

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x2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照组与观察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治疗组总有效率92.9%,数据经x2检验校正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 2=8.92,P<0.05)。具体数据详见表1。

2.2 对照组与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比较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发现,治疗组的血液流变情况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详见表2。

2.3 不良反应事件

治疗组治疗期间发现食欲不振2例,恶心呕吐1例,无一例患者诉有口干、头痛、心悸、皮炎等不良事件,不良事件发生率为7.14%,患者耐受性佳。对照组治疗期间发现胃肠不适4例,头痛头晕2例,皮肤刺痛灼热感1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6.7%。

3 结论

椎基底系统TIA是一种由于脑、脊髓或视网膜局部缺血所引起的,未伴发急性梗死的短暂性运动神经功能障碍等临床症状的疾病[5]。该病高发于患有动脉硬化或有颈椎病病史的中老年人,且近年来有发病人群年轻化的长期趋势。近年来,TIA所致眩晕的治疗方法较多,且药物种类繁多。有研究发现盐酸倍他司汀具有明显的椎基底系统动脉扩张作用,可显著增加心、脑及周围血管的血流量,从而改善供血不足所致头晕、动脉硬化、高血压所致耳鸣及眩晕等[6]。同时,盐酸倍他司汀的不良反应少且症状轻微,几乎不影响患者治疗和生活治疗,因而耐受性佳依从性好。近年来,盐酸倍他司汀常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高血压所致的直立性眩晕、耳鸣,美尼尔氏综合征,血管性头痛,脑动脉硬化等疾病。

盐酸丁咯地尔为临床常用的α-肾上腺素能受体抑制剂,可显著改善脑及四肢微循环血流量,抑制血小板凝集,改善红细胞形态学异常改变等[7]。临床上常用于周围血管疾病,慢性脑血管供血不足引起的症状等的治疗。但近年来发现盐酸丁咯地尔具有一定的肾损害作用,因而使用时必须考虑患者的肾功能状况[8]。若过量使用或肾功能不全者使用会导致严重的神经和心血管不良反应。

本研究资料分析发现,盐酸倍他司汀组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盐酸丁咯地尔对照组,且倍他司汀组的血液流变情况较丁咯地尔组改善更为明显,提示盐酸倍他司汀在该病的治疗过中疗效显著优于丁咯地尔,且疗效更为稳定。这一结果可能与盐酸倍他司汀可显著增加椎-基底动脉系统、周围循环系统、耳蜗、前庭的血流量,改善血液循环有关。同时,本研究发现倍他司汀组在治疗期间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丁咯地尔组,说明倍他司汀治疗TIA所致眩晕安全性更高,患者耐受性更好,有利于治疗的顺利进行。这一结论可能与丁咯地尔在治疗中对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有关。

综上所述,倍他司汀应用于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所致眩晕治疗,具有疗效显著,疗效稳定,安全性佳,耐受性佳,依从性好等优势,较丁咯地尔在该病治疗中具有更显著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研究进展[J].吉林中医药,2009; 29(1):86-88

[2] Gregory W.A.Antithrombotic therapy fo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ischemic stroke[J].Journal of thrombosis and thrombolysis,2001,12(1):19-22

[3]车法亮,丁天才,陈伟锋,等.倍他司汀与丁咯地尔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4):134-136

[4] CH Millikan.FH McDowell.Treatment of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2008,9:299-308

[5]麦泉云,黄载文.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疗效观察[J].疑难病杂志,2005;4(4):216-218

[6] N.A Hood.Disease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J].British Medical Journal,2005,4:398-400.

[7] James J.S,James F.T,William Kitto,et al.A comparison of betahistine hydrochloride with placebo for bertebral-basilar insufficiency:A double—blind study[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2005,6:116-120

[8]董哲,张伟才,邵丽华.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14):2695-2698

椎-基底动脉系统眩晕 篇2

【关键词】 银杏达莫;丁咯地尔;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a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多见于中老年人群,患者多有动脉硬化或颈椎病病史。但近年由于职业因素导致青年人群发病率逐渐上升,该病易反复发作,治疗不及时发展严重者可发生相应区域脑梗死。我科于2009年10月~2011年12月采用银杏达莫联合丁咯地尔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3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为我科住院患者,男13例,女17例,年龄35~72岁。其中颈椎病17例,高血压病6例,高脂血症5例,糖尿病2例。均符合1996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的诊断标准。[1]

1.2 治疗方法

用银杏达莫注射液30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 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滴,丁咯地尔注射液0.2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 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滴,均1次/d,连用10 d。高血壓病、高脂血症、糖尿病患者常规给予降压、降脂、降糖治疗。

1.3 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治愈:眩晕等症状消失,TCD结果恢复正常。有效:眩晕等症状明显缓解,TCD结果改善50%以上。无效:眩晕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TCD结果无改善或改善50%以下。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经1疗程治疗,结果30例患者治愈20例,有效8例,无效2例。有效率达93.3%;

2.2 不良反应

有1例患者出现头痛症状,对症治疗后头痛症状消失。

3 讨论

大多数学者认为VBI性眩晕主要是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发生硬化;血液粘稠度增高,血液呈高凝状态或微血栓形成状态;颈椎病椎动脉受压导致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脑干、小脑及大脑半球后部等灌流区的机能障碍所表现的眩晕症状。

银杏达莫注射液的主要有效成分有银杏黄酮甙、银杏内酯和双嘧达莫。银杏黄酮甙能调节血管张力,降低血管阻力,扩张脑血管的作用,银杏内酯具有抗血小板凝聚,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血液粘稠度,防止微血栓形成,解除平滑肌痉挛,并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2] 双嘧达莫能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机制可能为⑴抑制血小板摄取腺苷,而腺苷是一种血小板反应抑制剂;⑵抑制磷酸二酯酶,使血小板内环磷酸腺苷(cAMP)增多;⑶抑制血栓烷素A2(TXA2)形成,TXA2血小板活性的强力激动剂;⑷增强内源性PGI2。

丁咯地尔为α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能通过阻滞血管平滑肌的肾上腺素受体使周围和中枢微血管扩张,松弛血管平滑肌,有效地增加末梢血管及脑部缺血组织的血液灌注和血氧供应。还有改善红细胞变形性、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增加氧分压的作用。在较短的时间内能改善局部缺血组织营养血供的数量和质量,眩晕和伴随症状缓解快。

银杏达莫联合丁咯地尔治疗具有协同作用,疗效高,副作用少,疗程短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1

[2]张桂芬.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2):1044-1045

椎-基底动脉系统眩晕 篇3

关键词:椎底动脉供血不足,CT血管成像

椎基底功能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病症, 大多发生于中年以上的患者, 其病症特点为反复发作, 缠绵难愈, 易致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因此早期诊治是预防和降低脑梗死的发生率有效措施。随着椎动脉CTA的临床应用, 把椎基底动脉和周围结构同时很好地显示, 丰富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诊断手段, 本文收集67例行64层螺旋CT椎动脉血管成像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资料, 以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病诊疗过程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7例, 均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 男36例, 女31例, 平均年龄61.3 (46-77) 岁。

1.2 检查技术

使用东芝64层螺旋CT扫描仪。Nemotodual shot双筒高压注射器。造影剂使用优维显370, 患者仰卧位, 经肘静脉注入, 流速5mL/s, 造影剂用量70mL, 盐水40mL。当主动脉弓CT值达到160Hu时, 延迟5s后, CT自动触发扫描。监测点选在主动脉弓下水平之升主动脉, 扫描范围扫描范围从主动脉弓到Wills环上方约1cm, 扫描参数为120kV, 50mA, 层厚0.625 mm, 扫描时间为4.63s。

1.3 图像分析方法

所有重建数据传至后处理工作站中进行操作, 首先分析原始轴位图像和MPR图像, 寻找病变, 然后利用血管分析法获得再建图像, 360度旋转, 选取显示病变最佳图像。

1.4 图像评价

图像均由两位以上副主任医师审核。

2 结果

67例患者双侧椎动脉CTA检查, 32例显示由钩椎关节增生压迫造成或横突孔狭窄压迫所致椎动脉受压狭窄迂曲 (图1) ;67例显示由动脉粥祥硬化斑块所致椎动脉起始部或者椎动脉颅内部狭窄, 其中椎动脉起始部43例 (图2) , 4例血管闭塞 (图3) ;8例椎动脉局部无受压痉挛狭窄;椎动脉先天变异3例, 椎动脉全程均匀性纤细狭窄或不显影。

3 讨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指在颈椎两铡的椎动脉及其进入脑部后的基底动脉的供血不足。椎动脉CTA可根据需要可进行多角度、多种技术的三维重建, 并可以选择性添加骨性标志等[1], 为血管的病理改变部位与程度提供了直接证据, 这一点对需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椎动脉CTA上发现椎动脉被增生的钩锥关节压迫出现椎动脉狭窄迂曲或横突孔处椎动脉狭窄的患者行钩锥关节切除术及横突孔切开减压术。椎动脉起始部或者椎动脉颅内部狭窄的患者, 可以用球囊扩张术及支架置入术相结合的方法。对局部无受压痉挛狭窄[2]且症状较重, 旋转试验阳性的患者, 建议颈椎MRI及颈椎动力位片检查, 发现椎间盘退变或颈椎失稳[3,4]行椎间植骨融合术等。椎动脉发育异常、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或有禁忌证的患者, 均接受抗动脉粥样硬化与扩血管等正规非手术治疗。

椎动脉CTA血管成像能为临床医师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病因及治疗提供了客观、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可作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常规影像学检查方法, 及早期预防脑中风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华扬, 孟秀峰.椎动脉起始部狭窄影像学的比较[J].中国脑血管病, 2007, 10 (4) :10.

[2]刘丽芬, 苏秉亮, 张拓塞, 等.椎动脉CTA结合轴位图像对VBTIV的诊断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4, 23 (10) :839-842.

[3]夏岳满, 王文军, 余建民.颈椎失稳的X线特征及临床意义[J].衡阳医学院学报, 2000, 28 (6) :585-586.

椎-基底动脉系统眩晕 篇4

1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120例, 均合VBI诊断标准[1]眩晕症状持续均超过24 h。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60对, A组与B组各60例。所观察120例患者, 男72例 (60%) , 女48例 (40%) , 平均年龄 (59.6±11.7) 岁。其中动脉硬化87例, 颈椎病%例, 心血管疾病78例, 24例有糖尿病, 脑梗塞16例。有92例行颅脑CT检查有脑梗塞16例, 120例行颈椎X线照片有%例有颈椎骨质增生。

1.2 方法

A组用药为络泰粉针0.8+0.9%生理盐水250 ml静滴, 1次/d。B组为倍他司汀30 mg+0.9%生理盐水250 ml静滴, 1次/d;二组患者疗程均为四周。治疗观察中不使用其他能够减轻眩晕症状的药物, 禁用组胺拮抗剂, 精神类药物。其他基础治疗药物均可使用如降糖药, 降压药及抗心律失常药。

1.3 疗效判定

按以下指标的变化进行。

1.3.1 眩晕发作的频率

0级:1月内无眩晕样感觉和眩晕发作;Ⅰ级:每周8~10次眩晕样感觉和 (或) 每周1~2次眩晕发作;Ⅱ级:每天5~6次眩晕样感觉和 (或) 每周4~5次眩晕发作;Ⅲ级:持续性的眩晕发作。

1.3.2 眩晕严重程度

0度:没有不适感;I度:轻微不适, 但不影响活动;Ⅱ度:眩晕需坐下休息;Ⅲ度:有眩晕发作不能进行户外活动;Ⅳ度:眩晕发作无法进行户内活动;Ⅴ度:眩晕呈持续状态, 患者必须卧床。

观察指标还包括发作期间的不稳定感, 伴随的职务神经系统症状和耳蜗症状, 前庭功能的损害症状等。药物的安全性评估由涉及以下内容的问卷调查完成:嗜睡, 乏力, 胃肠不适, 焦虑以及椎体外系症状。在治疗前 (DO) , 治疗后2周 (D14) , 治疗后4周 (D28) 即治疗结束时, 对参试者分别进行评估。

2结果

经过4周的治疗后, 在减轻眩晕的程度与发作频率上, A组比B组效果明显 (见表1, 表2) 。此外从治疗中出现的副作用比较:A组的主要副作用为轻度的头痛、胃部不适, 多在用药时间3周后出现;B组的副作用头痛、胃部不适重于A组, 多在用药早期第一周即出现。

注:*P<0.05

表1显示, A组治疗2周, 4周与B组比较眩晕发作的频率均有明显的减少, 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

注:*P<0.05

表2显示, A/B组治疗2周眩晕程度减轻基本相似P>0.05, 4周时A组优于B组, P<0.05。

3讨论

VBI缺血性眩晕, 临床上相当多见, 主要病因, 主要与动脉硬化和颈椎骨质增生有关, 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及骨刺压迫致血管狭窄和骨刺刺激脑血管壁上的交感神经造成痉挛, 致一过性狭窄, 随着病程的延长, 狭窄程度可加重[2]。评价眩晕的治疗效果一般较困难, 需要运用许多不同的标准, 包括客观指标, 如发作频率、发作时间, 以及伴发症状。主观指标, 如眩晕的程度、发作间隔时间、不稳定感等, 本文主要运用上述指标作为观察指标。

络泰是由中药三七中提取的三七总皂甙精制而成。其主要成分为人参皂甙Rg1、Rb1。其药理作用, 能显著降低红细胞压积和血中纤维蛋白原含量, 使血液粘稠度降低, 血流速度增快。可扩张血管, 增加心脏等重要器官的血流量, 从而使病灶的血流量增加, 可降低机体耗氧量, 提高机体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力, 并对抗氧自由基和钙超载作用, 从而减轻缺血, 缺氧对脑组织而产生的损害作用。此外, 该药对因缺血引起的脑细胞膜及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 脑组织内拿水储留引起的细胞毒性水肿等均有保护作用[3], 从而有助于缺血后所致的眩晕恢复。

笔者对60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所致患者使用络泰, 从改善症状出现的时间及改善症状的程度上均优于倍他司汀, 且未发现有明显副作用, 是一种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致眩晕安全有效的药物。

参考文献

[1]王新德.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精神病杂志, 2008, 21 (5) :60.

[2]王俐, 何小峡, 等.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TCD改变.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7, 13 (2) :243.

椎-基底动脉系统眩晕 篇5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部107例均为门诊患者, 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 并经经颅多普勒检查 (TCD) 确诊。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排除其他颅内病变。将107例患者分为治疗组58例, 其中男31例, 女27例;年龄36~67岁, 平均51.2岁;病程1~20年, 平均6.5年;其中合并高血压21例, 高血脂症28例, 脑血管硬化15例, 无特殊合并症10例;病变程度:轻度 (每月发作2次, 持续时间<30分钟, 不影响工作) 为15例, 中度 (每月发作3~6次, 持续时间30分钟~2小时, 不影响工作) 24例, 重度 (每月发作>6次, 持续时间>2小时, 发作时需卧床休息) 19例。对照组49例, 男26例, 23例;年龄34~66岁, 平均50.8岁;病程1~18年:平均5.9年;其中合并高血压20例, 高血脂症24例, 脑动脉硬化13例;无特殊合并症13例。轻度12例, 中度21例, 重度16例。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神经疾病诊断》[1]拟定: (1) 多为中老年人; (2) 多有动脉硬化、心血管疾病、颈椎病史; (3) 突然发生眩晕, 常与头位、体位有关, 持续时间短暂; (4) 眩晕发作时常有一种或数种神经缺血的症状或体征; (5) 常在24小时内减轻或消失, 可反复发作。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口服自拟麻葛汤治疗。方药组成:天麻9g、葛根15g、黄芪20g、淫羊藿5g、白芍15g、熟地6g、丹参15g、川芎9g、红花9g、三七粉3g (冲服) 、丹皮6g、地龙9g、胆南星5g、甘草3g。辨证加减:失眠多梦心悸者加酸枣仁20g、龙骨 (先煎) 30g、牡蛎 (先煎) 30g;伴有恶心呕吐者加半夏9g、陈皮6g、生姜9g;肝阳上亢者加石决明 (先煎) 15g、钩藤 (后下) 12g;肝火旺盛者加夏枯草15g、龙胆草6g;痰盛者加半夏9g、浙贝母6g;湿盛者加砂仁6g、泽泻9g;颈肩部疼痛者加羌活9g、姜黄9g、桑枝15g;上肢麻木者加水蛭9g、桂枝9g。每日1剂, 水煎取400ml, 早晚2次分服, 2周为1疗程。对照组:口服盐酸培他啶片 (上海三维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 每次8mg, 每日3次;盐酸氟桂利嗪胶囊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 每次5mg, 每晚睡前服, 2周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主要症状、体征的变化及治疗前后TCD的变化。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评定。

3.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结果见表1。

χ2检验;与对照组比较△P<0.05

3.3 两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变化

见表2。

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5, **P<0.01;组间治疗后比较△P<0.05

4 讨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属于中医学“眩晕”范畴, 其病因病机是由于风、痰、虚、瘀引起清窍被扰或失养而致。风为肝风, 即肝阳上亢, 风阳升动, 上扰清空;痰为痰湿中阻, 清阳不升, 浊阴不降:虚为气血亏虚, 清阳不展, 脑失所养, 以及肾精亏虚, 髓海不足;瘀为血行不畅, 瘀阻窍络, 脑髓失养。麻葛汤方中天麻平抑肝阳、息风止痉、祛风通络;葛根升举清气、通脉活络;黄芪补中益气;淫羊藿温肾壮阳;熟地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白芍养血敛阴、平肝潜阳;丹参、川芎、红花、三七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丹皮凉血活血;地龙息风通络;胆南星化痰息风;甘草益气、化痰且调和诸药。据现代药理研究证明[3,4]:天麻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促进脑部血液循环, 具有抗眩晕、降压、镇静的作用;葛根扩血管、降血压、抗血栓形成, 可使脑血管阻力下降、脑血流量增加而改善脑循环;黄芪、熟地促进和调节免疫功能、扩血管、降压、促造血功能;白芍抗血栓、抗脑缺血;淫羊藿增强免疫、强心降压、扩张脑血管、改善血液流变性;丹参、川芎、红花、三七抗血栓、抗脑缺血、改善血液流变性;丹皮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脑缺血;地龙抗血栓、降血压;胆南星抗血小板聚集;甘草调节免疫、降血脂、抗动脉硬化。诸药合用, 改善脑部椎-基底动脉血液循环, 共奏平肝潜阳、补气益血、生精补髓、祛湿化痰、活血通络之功, 使肝阳得潜、气血阴阳得补、痰祛瘀化、窍络通畅而眩晕自止。

参考文献

[1]周光斗, 刘振光, 陈俊抛.临床神经疾病诊断学.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80.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6.

[3]侯家玉, 方泰惠.中药药理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0:190, 33, 229, 233, 139, 150, 153, 65, 52, 194, 223.

椎-基底动脉系统眩晕 篇6

选取本院2011 年3 月~2012 年10 月住院的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患者, 诊断标准参照文献[1], 并经头颅彩色多普勒检查证实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减低。共104 例, 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2 例中男32 例, 女20 例; 年龄37 ~68 岁, 平均年龄 ( 44.3 ±7. 0) 岁; 其中合并糖尿病8 例, 颈椎病16 例, 高血压14 例, 低血压7 例, 冠心病7 例。治疗组52 例中男30 例, 女22 例, 年龄43 ~72 岁, 平均年龄 ( 47. 5 ±6.8) 岁; 其中合并糖尿病10 例, 颈椎病14 例, 高血压16 例, 低血压6 例, 冠心病6 例。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 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mg, 睡前服, 1 次/天。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归脾汤治疗。方药: 黄芪30 g、白术15 g、龙眼肉10 g、酸枣仁12 g、木香9 g、川芎9 g、三七9 g、丹参9 g、远志6g、合欢皮9 g、当归9 g、甘草9 g。水煎, 每日1 剂, 早晚分服, 连服14天。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两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变化。血流速度采用美国GE公司VIVI7 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3 结果

3. 1 疗效标准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

3. 2 两组疗效比较对照组52 例, 治愈30 例, 好转14 例, 无效8例, 总有效率84.62%; 治疗组52 例, 治愈42 例, 好转9 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98.08%。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 P <0.05) 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椎- 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见表2。

组内治疗前后较*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P<0.05

4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液循环障碍所致。笔者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认为归脾汤加减合盐酸氟桂利嗪 ( 西比灵) 能有效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 减轻眩晕症状。盐酸氟桂利嗪为选择性钙拮抗剂, 在脑细胞缺氧时, 它能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 降低血液黏度, 改善末梢血管循环, 增加脑细胞的氧供应[3]。该病属于中医“眩晕”范畴, 气血亏虚是病机关键。治宜益气养血、活血通脉。本文归脾汤加减方中重用黄芪为君, 补益元气; 当归补血活血; 白术健脾益气; 川芎、三七、丹参活血通窍, 增加脑血供改善微循环; 酸枣仁、远志养血安神; 龙眼肉补血养心; 合欢皮定神志; 木香理气醒脾, 以防补益之品滋腻滞气; 甘草调中和胃, 调和诸药。

本文结果表明,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 P <0.05) ; 治疗后两组两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提高 ( P <0.05) , 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 ( P <0. 05) 。提示, 归脾汤加减能有效增加脑血流量, 改善微循环,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史玉泉, 实用神经病学.2版,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1072.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201.

椎-基底动脉系统眩晕 篇7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76例, 男45例, 女31例;年龄35~77岁, 平均年龄61.8岁;伴有高血压病52例, 糖尿病12例, 血脂异常12例。全部患者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VBI的诊断标准[1];全部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 排除颅内出血, 梗死和肿瘤病变。7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两组治疗前后眩晕特点及伴随症状、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应用丁咯地尔150~200mg/d加入5%GS 250ml或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 疗程14d。对照组应用血塞通注射液0.4mg/d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 疗程14d。全部患者均予阿司匹林0.1g/d;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治疗。

1.3 疗效标准

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 根据临床及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评定。 (1) 显效:眩晕症状及伴随症状消失, 疗程中未复发, TCD显示椎基底动脉血流基本正常; (2) 有效:眩晕及伴随症状明显减轻, TCD显示椎基底动脉血流接近正常水平; (3) 无效:眩晕症状未减轻, 伴随症状存在, TCD显示椎基底动脉血流无明显改变。

1.4 统计学处理

所测数据采用表示, 治疗前后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判断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2.2 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进行血、尿常规, 肝、肾功能检查, 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3 讨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 它不仅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2], 而且, 当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异常引起大脑缺血, 导致脑干、小脑或枕叶皮层短暂缺血, 甚至引起脑血栓形成。其主要病因有动脉硬化, 血管痉挛、高血压、高血脂等。其中有5%可演变成完全性脑卒中, 一旦发生, 病死率达20%~30%[3]。因此, 对脑供血不足的治疗原则, 主要为控制血压, 扩张血管, 抗血小板聚集, 改善脑代谢及保护神经细胞等治疗。丁咯地尔是一种具有多种药效特性及作用于血管的药物。它通过抑制a-肾上腺素受体, 抑制血小板聚集[4], 改善红细胞变形性及非特异性微弱钙拮抗作用, 对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起治疗作用。丁咯地尔治疗VBI眩晕有明确的药理学基础。

本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研究中未发现有明显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贾建平, 主编。神经病学新进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30-141。

[2]许雅琴, 陈泽峰, 杨云华。赛莱乐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观察[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2, 5 (2) :54。

[3]王芳。赛莱乐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病杂志, 2007, 10 (6) :102-103。

椎-基底动脉系统眩晕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门诊及住院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80例, 随机分为观察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 其中男25例, 女15例;年龄45~82岁;病程2 h~7 d;合并高血压病15例, 颈椎病14例, 冠心病5例;.糖尿病4例。对照组40例, 其中男26例, 女14例;年龄47~83岁;病程2.5 h~9 d;合并高血压病17例, 颈椎病15例, 冠心病4例, 糖尿病5例, 2组患者一般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病例选择参考《临床神经病学》有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标准:①年龄40岁以上。②符合脑血管病发病规律。③反复发作性眩晕、呕吐。④一侧或两侧肢体感觉障碍、无力或共济失调。⑤脑彩色多普勒 (TCD) 检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⑥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眩晕。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倍他司汀注射液20 mg加入250 ml 5%葡萄糖注射液 (或250 ml生理盐水) 中静脉滴注, 1次/d, 胞二磷胆碱注射液0.5 g加入100 ml 5%葡萄糖注射液 (或100 ml生理盐水) 中静脉滴注, 1次/d,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醒脑静注射液20 ml (云南大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Z53021640) , 加入250 ml 5%葡萄糖注射液 (或250 ml生理盐水) 中静脉滴注, 1次/d, 2组疗程均为10天。2组中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及冠心病者, 均予降压、降糖及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

2疗效判断标准

参考《中药新药治疗眩晕的临床指导原则》标准。① 治愈: 眩晕等症状消失, TCD显示椎基底动脉基本正常, ②显效: 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 头稍有昏沉或头晕、 目眩轻微, 不伴自身及周围物体旋转感, 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TCD 显示椎基底动脉供血明显改善。③有效: 眩晕等症状减轻, 仅伴有轻微自身及周围物体旋转感, 生活和工作部分受影响, TCD无明显改善。④无效: 眩晕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TCD 与治疗前相同。

3结果

观察组40例, 治愈9例, 显效20例, 有效8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92.5%, 对照组40例, 治愈7例, 显效12例, 有效14例, 无效7例, 总有效率82.5%。两组疗效比较,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中, 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

4讨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好发于中老年人, 其病理基础为脑动脉硬化及颈椎退行性病变导致脑血液循环障碍, 从而引起的缺血性脑病。本病病情易反复发作, 严重者可引发脑卒中。醒脑静注射液是由传统中药经现代科学加工而成的中药注射液。主要由麝香、 冰片、 栀子、 郁金等中药组成, 麝香性辛温香窜, 开窍醒神; 郁金芳香走窜, 行气开郁;栀子清热除烦, 凉血降火;冰片回苏开窍, 能引药直达脑部。诸药配伍具有开窍醒脑、 安神定志、 凉血行气、 清热解毒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醒脑静注射液具有清除氧自由基和抗氧化作用, 可以保护脑细胞的超微结构, 兴奋大脑皮质, 增强脑细胞营养, 改善脑细胞代谢, 提高脑细胞活力, 促进脑功能的恢复[1]。改善大脑血液供应[2] 还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认识、 记忆、 操作、 计算和日常生活的能力 [3]。

本临床观察表明, 在传统西药胞二磷胆碱及盐酸倍他司汀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疗效好, 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胡国强, 田菲, 李平, 等.醒脑开窍针法对脑缺血及再灌注家兔脑自由基病理学超微结构的影响.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1996, 8 (1) :57, 62, 封2.

[2]李爱民.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观察.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7, 7 (5) :593-594.

上一篇:钛合金髌骨爪下一篇:创新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