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治疗眩晕

2024-11-04

怎样治疗眩晕(通用6篇)

怎样治疗眩晕 篇1

近年来临床治疗发现, 中医药在眩晕症的临床治疗中有着确切的临床效果, 本研究从我院门诊接收的眩晕症患者中选取200例作为研究对象, 应用自拟眩晕汤对观察组患者实施临床治疗, 旨在分析探讨眩晕汤在眩晕症临床治疗中的疗效, 现将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眩晕症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在临床上均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和胸闷以及视力模糊等, 均经心电图、生化检查、血常规、X线和CT以及MRI等临床检查得到确诊, 且符合中医临床诊断标准:头晕目眩、头重、视物旋转, 伴有耳鸣、恶心、呕吐, 且胸闷、多汗等。排除标准:糖尿病、脑梗塞、脑出血、颅内感染、重度贫血、脱髓鞘脑病和肿瘤以及脏器衰竭等严重的系统类疾病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 对照组患者中, 男性57例, 女性43例, 年龄37~70岁, 平均年龄 (48.5±6.4) 岁, 病程3天至5年, 平均病程 (3.3±1.2) 年。对照组患者中, 男性55例, 女性45例, 年龄33~71岁, 平均年龄 (47.5±6.3) 岁, 病程6天至4.5年, 平均病程 (3.1±1.0) 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以及平均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曲克芦丁以及西比灵进行治疗。5%的葡萄糖溶液或体积为250mL低分子右旋糖酐内加入0.6g曲克芦丁注射液, 进行静滴, 1日1次;同时于睡前常规口服5mg西比灵, 1日1次。观察组患者应用自拟眩晕汤进行治疗, 药物组成为:白术20g、黄芪15g、丹参20g、天麻15g、茯苓20g、生姜8g、制半夏12g、龙胆草8g,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行加减治疗:气血虚患者加当归、黄芪;阴虚患者加入龟甲、怀牛膝;湿盛者加苍术、白蔻仁;痰热者加胆星、竹茹;挟有瘀血者加当归、红花、山甲。水煎至200mL, 1日1剂, 分2次服用。两组患者的疗程均为20天。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治疗后, 患者眩晕以及呕吐等症状消失;好转:治疗后, 患者眩晕以及呕吐等症状有所好转, 且发作的次数和程度以及持续时间等均有所减少, 患者睡眠和耳鸣等症状均得到有效改善;无效:治疗后, 患者眩晕以及呕吐等症状和体征未有改善或加重, 患者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总有效率= (治愈+好转) 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8.0%,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n)

3 讨论

眩晕症是内科中常见的临床症状, 属于一种位置性运动性错觉, 致使人和周围环境以及空间的相互关系在人体大脑皮质内的反应出现失真现象, 使人体产生旋转和倾倒以及起伏等不良感觉。临床上按照眩晕的不同性质可将其分为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其中, 真性眩晕往往伴有自主神经功能性障碍, 例如恶心、呕吐及出汗等, 而眩晕严重者的生活会受到病症的严重影响。以往的临床治疗和研究均发现, 高血压病、眼科疾病、颈椎类病和贫血及脑动脉粥样硬化等临床疾病都能够诱发眩晕症状。而中医研究认为, 眩晕症为头晕以及目眩的总称。

中医理论认为, 眩晕主要是内伤为主, 往往是由于虚损所致。其发病原因在于饮食不节、跌倒扑伤、久病失血、情志郁结和年老体弱及外感风邪等。其中, 肝肾亏虚和气血不足为眩晕症之本, 《黄帝内经》有言, “诸风掉眩, 则皆属于肝”。有研究人员认为, “无虚则不能作眩”。风、痰和火以及瘀为眩晕症之标, 临床研究认为, 眩晕症通常表现为标本与虚实的相互交错。在中医研究领域, 眩晕多分为以下几种证型:气血亏虚、痰浊中阻、风阳上扰、瘀血阻窍及肝肾阴虚等, 而治疗的重点多在于调整阴阳气血等。近年来临床研究表明, 自拟眩晕汤在治疗眩晕症中有着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其主要成分为白术、黄芪、丹参、天麻、茯苓、生姜、制半夏以及龙胆草等, 能够有效缓解眩晕症患者的各种临床症状, 临床上得到越来越多研究人员的重视和运用。

本研究选取200例门诊眩晕症患者进行分组研究, 依据中医治疗理念, 以辨证思想为指导, 依据患者眩晕症的病因和病理以及主要证型来制定治疗方案, 并依据平肝熄风、补气活血、燥湿祛痰的法则进行临床治疗。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8.0%, 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5.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应用眩晕汤对眩晕症患者进行临床治疗, 可有效缓解患者的各种临床症状,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眩晕汤在眩晕症临床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0例眩晕症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曲克芦丁以及西比灵进行治疗, 观察组患者应用自拟眩晕汤进行治疗。治疗20天后,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8.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眩晕汤治疗眩晕症具有确切的效果,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眩晕汤,眩晕症,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郑献敏, 邱明霞, 唐金福.止眩汤对眩晕症患者血脂的影响[J].河南中医, 2008, 28 (12) :61-62.

[2]吉顺忠.“茯泽汤”治疗眩晕症25例[J].江苏中医药, 2004, 25 (4) :37-37.

[3]陈爱武, 王月清.运用自拟眩晕宁汤治疗眩晕症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 2012, 31 (5) :5.

怎样治疗眩晕 篇2

饮食失节,过食肥甘,会使脾胃运化失常而聚湿生痰,痰浊中阻,蒙蔽清阳,发为眩晕。此型眩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重昏蒙,胸闷恶心,时呕痰涎,不思饮食。治疗此症应以化湿祛痰为主。

方药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取半夏10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橘红10克,天麻10克,牡蛎30克,泽泻15克,竹茹10克。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无风不作眩

中医认为,肝为风木之脏,主动主升。忧郁恼怒,可致肝气不调,气郁化火,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窍,发为眩晕。此型眩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头胀或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耳鸣口苦,面色红赤,血压偏高等。此症多因情志刺激而诱发。治疗此症应以平肝熄风为主。

方药可用镇肝熄风汤加减:取杭芍15克,玄参15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代赭石15克,龟板10克,天麻10克,钩藤15克,夏枯草15克,夜交藤15克,牛膝10克。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无虚不作眩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思虑劳倦或饮食不节,可损伤脾胃,或因脾胃素虚,皆能导致气血不足,气虚清阳不升,血虚使脑失濡养,发为眩晕。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脑为髓海。房劳过度,或有遗精滑泄之疾,或年老体衰,肾精耗伤,脑髓不足,也为眩晕之因。气血亏虚型眩晕者,动则加剧,劳则即发,面 色萎黄或苍白,唇甲无华,心慌气短,食少身倦。治疗此症应以补益心脾,培补气血为主。

眩晕发作时该怎样应急 篇3

应将病人安置在安静、暗淡、空气清新房间的床上,固定头部,限制躯体活动,以便缓解症状。其次,要看护好病人,避免跌倒受伤、呕吐物吸入等意外并发症。如遇呕吐,可将头部转向一侧,吐入容器;并且暂停进食,以免加剧呕吐。为缓解症状可以自行选用下列2种左右的药品。

镇静止吐剂

安定2.5毫克(1片)口服或氯丙嗪25毫克(半片)口服。伴有恶心的病人,可加服吗丁啉10毫克(1片)或维生素B620毫克(2片);亦可选用眩晕停25毫克(1片)口服。或用中成药晕可平冲剂10克(1袋),冲服。针灸或指压风池、百会、印堂、合谷、足三里等穴位也有一定效果。

抗组织胺类药物

该类药物可减少迷路水肿而缓解症状,尤其对多数因内耳迷路积水造成眩晕的中年病人,更为合适。如乘晕宁50毫克(1片)或非那根25毫克(1片)口服。

血管扩张剂

此类药物可抑制血管痉挛,改善血循环,从而改善症状,尤其对老年人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等原因引起动脉粥样硬化,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发作更为适用。可选用抗眩啶4毫克(1片),或西比灵5毫克(1片),或阿托品0.3毫克(1片)口服。家庭有供氧装置时,可以给予吸氧。

注意!以上所有列举的药品剂量均为成人剂量。小儿、高龄老人或伴有严重肝肾等脏器疾病的病人,剂量应作适当调整。

由于引起眩晕的原因很多,因此,经初步处理后,应将病人及时送至医院就诊,明确诊断后,再作进一步处理。

某些原因所致的眩晕,可以反复发作,应注意预防复发。如梅尼埃病人,应避免精神紧张、过度疲劳,适当限制食盐和过多水分的摄入,以减少眩晕发作。

眩晕宁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我院于2008年4月~2009年10月共诊治颈性眩晕患者1 10例按入院时间先后顺序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60例,男22例,女38例,平均年龄(48.2±8)岁,对照组50例,男18例,女32例。平均年龄(51.3±8)岁,两组患者均有典型的眩晕症状,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1.2 入选标准

1.2.1 有眩晕主诉,并符合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

1.2.2 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眩晕。

1.3 实验方法

治疗组给予眩晕宁片,每次3片,每日3次,口服;对照组应用倍他司汀片每次2片,每日3次,口服,观察期限为30天。

1.4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眩晕及伴随的症状消失,在观察期内无眩晕发作,TCD的血流速度、血脂、血流变学等指标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有效:眩晕症状缓解,TCD的血流稍有改善,但仍时有头部昏沉不适感,恶心呕吐,视物旋转感消失;无效:临床症状未得到明显改善或加重。

1.5 统计分析方法

计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注:与组内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注:与组内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 结果

2.1 疗效对比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椎动脉血流速比较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血流变学结果比较

3 讨论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常伴随许多疾病而出现,其病因亦多种多样,但总的来说,其病理因素不外风、火、痰、瘀四端。早在很久之前中医学对眩晕病已有深刻认识,《灵枢·海论》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视”;《灵枢·卫气》认为:“上虚则眩”;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作的原因之一;张景岳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为“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痰火者不过十中一二耳。”中医前贤对眩晕的病因病机有较深的认识,认为虚证、痰证在眩晕症中所占比例较大,且眩晕易反复发作,久病则易致瘀,久虚易致瘀,瘀血阻于经脉,清阳不升则发为本病。眩晕宁方在此理论基础上遵循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原则,针对本病的病理特点用茯苓、白术益气健脾为主药,脾胃后天之本,脾喜燥恶湿,脾气盛,则运化水湿功能旺盛,脾气盛则气血旺,气血充足则血行流畅。且《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的功能在气血运行与生成方面起到十分重要作用;配以半夏、陈皮燥湿化痰,泽泻渗湿泄浊,以上五药合用而达到痰消瘀去之目的,墨旱莲、女贞子滋补肝肾,菊花平肝、清热而利头目;牛膝补肝肾,甘草调和诸药。诸药配合而达到养五脏、调阴阳、益肝肾、痰瘀并去而治疗眩晕之功。

摘要:目的:评价眩晕宁片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纳入60例采用眩晕宁治疗,对照组50例采用倍他司汀片治疗,于治疗前后应用TCD测定脑部平均血流速度,并检查血脂、血流变学。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血流速度,血脂,血流变学测定,眩晕宁组总有效率96.67%,而对照组总有效率78%(P<0.01)。结论:眩晕宁可有效改善脑部血流,降低血脂。

关键词:眩晕宁,颈性眩晕,血液流变学,治疗

参考文献

[1] 郑莜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85~89

药物治疗神经性眩晕的治疗体会 篇5

关键词眩晕;利多卡因;治疗

眩晕是一种主观性运动幻觉,常有旋转感或感觉摇摆、升降沉浮,倾倒等错觉,眼睛睁开时周围的景物便开始移动,因此它与晕厥症状明显不同。常伴有眼震、恶心、呕吐、平衡障碍等,一般情况下运动可使眩晕加重。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引起眩晕的疾病很多,神经内科除外,还涉及到内科、耳鼻咽喉科疾病及骨科的疾病。随着对脑缺的基础研究的深入和研究技术的发展[1]。对后循环缺m(PCI)的临床和病因亦有了重要认识。2012年2月-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眩晕病患者30例,总结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并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2年2月-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眩晕病患者30例,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患者年龄l8~75岁,平均54岁。18—39岁以下13例,40—7O岁17例。患者临床表现符合下列标准:主要症状均以眩晕起病,眩晕呈反复阵发性发作、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后自行缓解,眩晕持续2—3d以上。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出冷汗,耳鸣、听力下降,眼花、黑朦,头痛,头、面、上肢麻木,眼球运动障碍,眼球震颤,瞳孔异常等症状。将30例患者分成A/B两组,每组患者15例,分别采用利多卡因与纳洛酮进行治疗,分析疗效。

1.2方法A组15例,其中男10例,女5例,平均5l岁,按利多卡因2~3mg/kg加入1O%GS250ml中,1h内滴完,纳洛酮0.8mg加入NS100ml中,1h内滴完,每日1次,连用3d。B组15例,其中男7例,女8例,平均43.5岁,采用654一II10mg加入10GS250mi中静滴,每日1次,连用3d。

1.3统计分析利用spss19.0软件对临床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u检验,对比分析显效率与有效率(%),结果显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

1.4疗效判断标准(1)显效:患者临床恶心、呕吐、麻木等症状完全消失,(2)有效:患者临床恶心、呕吐、眼花等症状得到明显缓解;(3)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变化或症状有加剧恶化征象。

2结果A组患者经利多卡因治疗显效12例,有效2例,无效1例,B组患者经纳洛酮治疗显效8例,有效3例,无效4例,统计学处理,两组显效率比较P<0.05;显效率加有效率比较P<0.05,说明A组与对B组的疗效存在显著性差异。

3讨论眩晕病分为中枢性、周围性两类,鉴别主要依赖于一些伴随的症状(如耳聋、复视等)以及发作的特征与前后情况(如良性体位性眩晕)。患者可发生水平性或旋转性眼球震颤。但在脑干损害时症状趋向持续,垂直性眼球震颤仅在脑干损害后出现。

临床上根据病变的解剖部位将眩晕分为系统性眩晕和非系统性眩晕两大类。系统性眩晕又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系统性眩晕系前庭系统病变引起,包括内耳前庭感受器、前庭神经及核、内侧纵束、小脑、大脑的前庭中枢颞叶等。本组30例患者中系统性眩晕眩晕18例,非系统性眩晕12例。30例患者中BPPV20例(占全部患者66.7%)其次PCI10例(占全部患者33.3%%)。

本组患者中门诊以BPPV和神经症诊断居多,住院患者以PCI为主,住院患者可能与病情轻重有关。而大多数住院治疗的BPPV患者人院初步诊断均为VBI。其原因是一些传统的认识和诊断概念不清,以及未做Dix—Hallpike试验而误诊。本组患者年龄分析显示,18~39岁组以BPPV为主,可认为BPPV是本组眩晕的主要病:40—70岁组BPPV所占比例有所下降,但仍为第一病,PCI增加较明显;70岁以上PCI已是主要病因。

对眩晕患者应常规行Dix—Hallpike试验以便迅速识别最常见病凶。对这些检查的临床局限性缺乏认识。未做Dix—Hallpike检查,把BPPV当做头颅CT/MRI检查所见的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或颈椎检查所见的颈椎退行性病变[2]。导致患者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和医疗资源浪费。对PCI患者及时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分析和确定病因,积极改善这组患者的疗效和预后。

目前利多卡因是临床上的主要作用是用于麻醉,是较為普遍的麻醉药,起到麻醉作用的同时能够调整心律、控制室速、室颤有显著疗效,是临床不可或缺的药物。其治疗眩晕症疗效满意,其治疗机理与以下几个环节有关:(1)可以稳定细胞膜,挽救脑血管病变导致的细胞离子泵功能衰竭.阻滞钾离子外溢和钙离子内流所引起的再灌注水肿、缺氧;(2)能有效改善由脑血管和迷路血管引起的痉挛症状,改善脑组织、前庭和内耳的微循环,降低内耳淋巴压力,从而迅速消除眩晕症状。纳洛酮治疗眩晕症的主要动力学作用机理是抑制脑缺血以及缺氧后脑内啡肽浓度值得升高。纳洛酮通过抑制脑内啡肽升高,有效改善脑缺血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减轻脑缺血时的脑水肿,达到治疗眩晕的目的[3]。

通过本研究显示,A组患者经利多卡因治疗显效12例,有效2例,无效1例,B组患者经纳洛酮治疗显效8例,有效3例,无效4例,统计学处理,两组显效率比较P<0.05;显效率加有效率比较P<0.05,说明A组与对B组的疗效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临床根据不同病因对症下药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更能探索药物的新用途,通过本组病例显示利多卡因药物的作用效果与机理对眩晕者有显著疗效。

参考文献

[1]关秀萍.国人晕症的病因及治疗综合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25(7):755~756.

[2]粟秀初.眩晕的临床诊断[J].中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5,5(5):292—297.

中药汤剂治疗眩晕临床疗效观察 篇6

【关键词】眩晕;中药汤剂;疗效

眩晕是指轻者头晕眼花,重者如坐舟车、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西医学之梅尼埃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高血压病、颈椎病(椎动脉型)、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前庭神经元炎等属该病范畴。2010年4月-2011年4月我科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眩晕8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88例均为我科住院患者,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1],符合眩晕诊断标准。①均有头晕、视物旋转;②可伴随: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平衡感失调、耳鸣耳聋;③经颅多普勒(TCD)、颈椎X片、头颅CT或MRI、心电图、血常规、肾功、五官科检查电测听力等,排除脑干、小脑、枕叶梗死或出血等病引起眩晕的患者。88例患者均以眩晕为主诉就诊,其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29例,前庭神经元炎11例,颈椎病(椎动脉型)16例,梅尼埃病13例,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8例,内听动脉卒中7例,不明原因眩晕4例。

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8例,男21例,女27例;年龄38-79岁,病程1-6天,平均2.4天。对照组40例,男13例,女27例;年龄41-80岁,病程1-7天,平均2.5天。2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临床症状及并发症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2组常规应用天麻素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或丹参注射液分别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00mL中静脉滴注,1次/d,7天为一个疗程。入院时头晕、视物旋转、呕吐明显者予异丙嗪针25mg肌肉注射,口服地芬尼多片25mg,3次/d;内耳性眩晕以及TCD提示脑血管痉挛者加用东莨胆碱静滴或氟桂利嗪胶囊口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辨证使用中药汤剂水煎服,每日1剂,7天后观察疗效。

临床常见证型:①肝阳上亢型头晕目眩,头胀痛,口苦,烦躁易怒,颜面红赤,舌红,苔黄,脉弦或数。治以平肝潜阳、清火熄风,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②痰湿中阻型头目晕眩,头重昏蒙,胸闷呕恶,呕吐痰涎,纳差,多寐,神疲倦怠,舌淡红,苔白,脉濡滑。治以化痰祛湿,健脾和胃,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③气血亏虚型头晕,视物昏花,劳则加剧,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唇甲无华,心悸失眠,纳少,舌淡苔白,脉细弱。治以补益气血、调养心脾,方用归脾汤加减。④肾精不足型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膝酸软,少寐多梦,健忘,两目干涩,视物昏花,耳鸣,耳聋,咽干口燥,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或面色白,形寒肢冷,舌淡嫩,苔白,脉弱。治以补肾填精、充养脑髓,偏于阴虚者,左归丸加减,偏于阳虚者,右归丸加减。⑤瘀血阻窍型眩晕,头痛不移,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暗有瘀斑或瘀点,治以祛瘀生新,活血通窍,方用通窍活血汤加减。

临床可据上述证型,临证加减化裁。

1.3观察指标:①临床症状:头晕,视物旋转,恶心,呕吐,行走漂浮,耳鸣,耳聋。②体征:血压、心率、眼球震颤、颈椎椎旁压痛、听力。③平均住院天数。

1.4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制定眩晕疗效判定标准。痊愈:眩晕等症状、体征消失。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可以正常工作和生活。有效:眩晕等症状减轻,生活和工作有影响。无效:眩晕和头晕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 结果

2组治疗前后疗效比较治疗组痊愈20例,显效18例,有效9例,无效1例,治疗组总有效率97.9%,对照组痊愈14例,显效13例,有效7例,无效6例,对照组有效率85.0%,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临证举例:患者,张某某,女,56岁,以“头晕、视物旋转、呕吐2天”入院,患者有左耳鸣、听力下降、闭塞感10余年,右耳鸣数年。有反复眩晕发作史,有左耳外伤史。证见:眩晕日久不愈,腰膝酸软,少寐多梦,健忘,耳鸣,耳聋,咽干,双目干涩,舌红少苔,脉细数,查体:血压正常,吐词清楚,无眼球震颤,两耳粗测左耳听力明显下降,心肺腹阴性,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指鼻试验阴性,跟膝胫试验阴性。经头颅CT除外颅内病变,TCD提示:基底动脉痉挛,五官科会诊检查左耳鼓膜内陷,左耳听力下降。考虑诊断:梅尼埃尔病。治疗予血塞通针0.4g、天麻素针0.6g分别加入葡萄糖液200ml中静滴,地芬尼多片25mg每日3次,氟桂利嗪胶囊10mg每晚1次,中药左归丸加减水煎服,方药组成:熟地15g、山茱萸10g、山药15g、龟板10g先煎1小时、鹿角胶10g(烊化服)、杜仲10g、枸杞15g、菟丝子10g、怀牛膝10g、牡丹皮10g、石菖蒲10g、郁金10g、柏子仁15g,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2日后患者头晕减轻,无视物旋转及呕吐,5日后左耳闭塞感好转,7日后无头晕,10日后患者右耳鳴明显减轻,左耳听力略好转,患者出院,继以中药丸剂杞菊地黄丸口服巩固治疗1月余,患者症状无复发。

3讨论

眩晕是指因前庭神经系统病变,引发人体的空间定向障碍和平衡动能失调所致的一种运动性幻觉,常表现为突发性的自身或外物按一定方向旋转、浮沉、漂移、翻滚,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且反复发作。据统计,人群中眩晕的患病率为0.5%,患者发作时除眩晕外,常伴恶心、呕吐、倾倒等症状,甚至出现濒死感,对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社交等的影响较大,甚至连日常生活有时也难以自理。临床眩晕的解剖、生理、病理和诊疗工作较为复杂,我科运用中西结合方法,辨证加入中药汤剂治疗本病,收到较单纯使用西药及中成药更好的疗效。中医认为眩晕的病因主要有情志、饮食、体虚年高、跌仆外伤等,其病性有虚实两端,属虚者居多,如阴虚易肝风内动,血虚则脑失所养,精亏则髓海不足,均可导致眩晕[3]。《类证治裁·眩晕》所言:“良由肝胆乃风木之脏,相火内寄,其性主动主升;或由身心过动,或由情志郁勃,或由地气上腾,或由冬藏不密,或由高年肾液已衰,水不涵木……,以致目昏耳鸣,震眩不定。”《灵枢·海论》言:“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多治以补肾填精,平肝潜阳,补益气血。属实者多由于痰浊雍遏,或化火上蒙,而形成眩晕。《丹溪心法·头眩》有“无痰则不作眩”之说。多治以燥湿化痰,健脾和胃,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此方加法半夏即是用于化痰。我们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和不同的兼证分别给予不同的中药汤剂口服进行治疗。根据临床观察辨证予中药汤剂较单纯西医、中成药治疗能显著改善眩晕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症状、体征和预后,减少住院天数,降低住院费用,减轻患者家庭经济负担,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43.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3.

上一篇:凝血因子抑制剂下一篇:船舶舵机的安全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