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援指挥车

2024-10-15

救援指挥车(精选9篇)

救援指挥车 篇1

民航总局第208号令(民用运输机场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管理规则)规定,以跑道中心为圆心,周围8公里的范围为机场及其邻近区域,也就是机场责任区域。当民用机场发生突发紧急事件时,应急救援指挥车必须在3分钟内达到事发现场,成立现场指挥中心,并派出单兵拍摄人员,将事件现场实际情况的高清视频通过单兵发射机传回指挥车,供车内救援专家分析与决策。指挥车上需配备微波收发设备、视频会议系统、计算机、激光一体机、集群对讲系统、监控及安保警示系统、局域网设备以及照明系统等,传统车载供电方案都采用大功率柴油或者取力发电机配合铅酸蓄电池组组成供电系统,由于发电机和蓄电池组功率不匹配不仅造成了能源的浪费,而且对蓄电池的寿命有极大损害。并且传统的供电方案缺少专门的蓄电池组维护和管理监控功能,造成了蓄电池的维护困难。长时间不使用蓄电池组供电,则造成蓄电池的虚电,这对于应急救援指挥车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隐患。而本文所设计的新型车载供电方案可以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

1应急救援指挥车载设备概况

1.1指挥车车载设备统计

1)微波收发设备。微波收发设备主要用于接收单兵拍摄人员传回的无线高清视频,并将高清视频通过无线发射机传到8KM范围内的机场指挥中心。

其主要设备包括车载无线微波接收机、无线微波发射机以及功率放大器。

2)视频会议系统。视频会议系统主要用于显示现场情况或者指挥中心与指挥车之间的视频会议。

其主要设备包括一台46吋液晶显示器、两台22吋显示器、音视频矩阵分配器、影音设备。

3)车载办公系统。车载办公系统主要为车载人员实现简单的自动化办公。

其主要设备包括一台计算机、一台激光扫描打印一体机、互联网交换机/路由器。

4)车载集群对讲系统。

5)监控及安保警示系统。该系统主要用于监控并记录指挥车内外的实时情况,为后续事故调查分析提供依据。

其主要设备包括三防夜视监控仪一台、车内摄像头一台、高音扩音器、长条警灯及蜂鸣器、外围示宽灯。

6)照明系统。照明系统主要用于为车内办公和指挥车周围提供照明。

其主要设备包括车内LED照明、车外卤素大灯照明、应急照明。

7)日常电器。指挥车上要备有基本的日常生活电器,例如中央空调、冰箱、饮水机等。

1.2指挥车车载电气系统的特殊要求

应急救援指挥车的车载电气系统不同于普通车载电气。

①负载的兼容性要求。指挥车上的车载设备以各种无线通信设备为主,这些无线通信设备绝大多数是整流开关类或者感性负载,对负载的兼容性要求很高。②充放电维护性要求。应急救援指挥车对蓄电池组充放电性能要求苛刻,并且应急救援指挥车使用频率低,大部分时间处于待命状态,故对蓄电池组的可维护性和管理性能要求极高。③发电机与蓄电池组和车载电器的匹配。为了使用方便,指挥车采用取力发电机,取力发电机与车载电器匹配不合理将会造成能源的浪费或者供电不稳定,严重时更可能损坏贵重的车载通信设备[1]。

2指挥车供电系统方案

一个合理的指挥车供电系统必须满足以下四个要求:第一,无论何种供电方式,必须保证供电的可靠和质量。第二,发电机的功率匹配要合理,取力发电机的功率过大则会造成能源和成本的浪费,功率过低则达不到供电需求。第三,蓄电池组的日常维护方便。第四,供电保护措施要完善[2]。

本设计严格按照上述基本要求,首先详尽计算车载电器的功率、配载和使用图线,实现发电机、蓄电池组和负载三方面的合理匹配。然后采用区块化供电设计,最大限度地保证供电的可靠性。最后,采用合理的蓄电池组监测和可视化管理方案,可方便地对蓄电池组日常维护和管理。

2.1车载电气设备的使用情况

在十次实战演习中,模拟了一级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指挥车状态为夜晚紧急出动,要实施24小时不间断现场指挥。按最大值法并取整统计使用率,列出负载使用时率表如表1:(时间段为17:00至次日17:00)

从表1中可以计算出,指挥车用电最高峰的瞬时功率达到4 700W,考虑到设备的标称功率和峰值功率,故取5 000W作为保守估计最高峰瞬时功率。

根据以上统计,按照最恶劣的使用情况,做出如下时率曲线:

2.2供电方案

供电过程为:

1)未接入市电并且指挥车发动机不运转时,蓄电池组作为主供电部分,由UPS逆变供AC负载工作,当检测器监测到蓄电池组的剩余电量小于40%时,检测器输出指示信号,这时驾驶员启动发动机带动发电机,经UPS一体机为蓄电池组充电并提供AC负载电力,当AC负载处于高峰5KW时段,UPS一体机提示启动发电机并同时逆变蓄电池组电力来供AC负载。

2)当指挥车发动机运转时,由发电机为AC负载供电,同时为蓄电池组充电。

3)当接入市电时,UPS一体机立刻启动为蓄电池组充电,此时的AC负载完全由市电供电。

有了以上供电方式,发电机的功率和蓄电池组的容量都低于传统供电方式。

所用发电机的发电效率平均为80%,UPS为蓄电池组充电电流为70A,充电电压为30V,转化效率为85%。

Wg=Wlη1+Wcη2=5ΚW80%+70A×30V85%×10-38.73ΚW

式中:Wg为发电机功率

Wl为负载功率

Wc为充电功率

η1为发电效率

η2充电效率。

故发电机选用9KW。

而本方案中UPS逆变充电一体机可以通过逆变提供3 000W的功率,因此发电机功率可按70%比例选取,只需6.3KW,因此选用6.5KW的发电机即可。

从实际使用功率曲线图中可以得知,当用电功率在3 000W以下时,由蓄电池组逆变供电,2 000瓦×10小时的电量,因此选用蓄电池组容量为24V/1 200AH,这样蓄电池组供完电容量剩余300AH以上,完全适用。

2.3整体供电方案的实现

确定了供电方案、发电机及蓄电池组之后,还需要解决以下两点问题:

1) 供电管理。

2) 降噪节能。

采用蓄电池组监测仪,该监测仪可实时在线监测蓄电池组的状态,并带有远程控制和管理面板,显示蓄电池组的剩余电量及可用时间,控制面板上带有供电管理模式选择,平时的维护只需要在面板上点击选取修复或者充电管理模式即可。

选用3 000W的UPS一体机(该一体机可以通过逆变为负载提供额定3 000W的功率)在用电高峰时段17:00至次日凌晨3:00,这期间需要指挥车发电机供电,并为蓄电池组充电。在24小时不间断现场指挥中,发电机需工作10小时。当负载总功率超过发电机额定功率的80%时,一体机启动电源逆变,协助供电,将发电机降速,减少能耗和噪音。

上述对比表明,本文所用方案在可靠性、成本、能耗以及管理上都有明显优势。

3结论

传统供电方案的发电机和蓄电池组无法相互协调与配合,在使用中需要全程使用发电机,只有发电机故障时才使用蓄电池组,这样就需要发电机和蓄电池组都必须保证满足峰值功率才能正常供电,这无疑造成成本的浪费和蓄电池组的维护性很差。

新方案采用UPS逆变充电一体机和先进的蓄电池在线监测管理技术,克服了以上缺点,并在实际测试中取得了预期效果,是一个实用可靠的方案。

参考文献

[1]帅希士,吁苗.整车供电系统的设计[J].汽车电器,2009(12):10-12.

[2]盛荣辉.车载通信方舱供电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电子工程师,2007(1):21-23.

救援指挥车 篇2

训练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灭火救援组织指挥机构与职责、组织指挥的程序和方法、作战原则与战术方法、跨区域灭火救援组织指挥、现场新闻发布和灾害事故信息报告等有关内容。通过学习,要明确组织指挥机构及职责、组织指挥的程序和方法、掌握作战原则和战术方法、跨区域灭火救援组织指挥的要求、熟悉现场新闻发布的组织程序和灾害事故信息报告的有关要求。

灭火救援组织指挥,是指在火灾扑救和灾害事故现场所进行的应急处理和领导活动,是消防指挥员的神圣职责。

灭火救援组织指挥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它贯穿于从接警调度开始,至灭火救援战斗结束全过程。特别是大型复杂的火场和抢险救援现场,涉及诸多方面,时间紧迫,任务艰巨,灭火救援组织指挥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火灾扑救和抢险救援的成功与失败。

第一节 组织指挥机构与职责

灭火救援作战组织指挥机构的设置,应根据参加灭火战斗力量的多少和火场情况确定。通常情况下,公安消防部队灭火救援组织指挥机构有班、中队、大队、支队、总队五个层次。

一、总、支队火灾扑救指挥机构及职责

(一)总、支队指挥机构

总队、支队指挥员到达火场后,应视情成立现场灭火指挥部,总指挥由到场的总、支队职务最高的领导或本级执勤首长担任,副总指挥由总指挥指定。指挥部下设作战、供水、宣传、调度、通信组及其他作战保障人员。

(二)总指挥员职责

灭火总指挥员全权负责整个灭火救援工作的组织指挥,履行以下职责: 1.了解现场情况,组织灾情侦察和分析,制定总体作战方案。2.视情设立作战组、宣传组、保障组等。必要时划分战斗段(区),分别组织实施灭火与抢险救援任务。

3.向参战的下级指挥员部署作战任务,组织参战单位协同作战。根据现场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力量部署。必要时,可组织群众参与辅助性行动。

4.决定使用各种水源,利用临近建筑物及其相关设施,切断现场及其周边区域内的电力和可燃气体、液体输送,限制用火用电。

5.划定警戒区,组织疏散人员和物资,作出拆除或者破拆毗连(邻)建筑物、构筑物的决定。

6.提出调动供水、供电、燃气、电信、卫生、环保等有关单位的联动力量,申请调集公安机关相关警种警力,通过政府请调驻军和武警部队力量参加救灾。

7.决定采取其他必要的应急措施。

8.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审核新闻发布的相关内容。

副总指挥员协助总指挥员工作,在总指挥员离开火场现场时,履行火场总指挥职责。

二、大、中队火灾扑救指挥机构及职责

(一)大、中队指挥机构

大、中队灭火救援指挥机构由大队指挥员、中队指挥员、班长、通信员、单位知情人组成。

(二)大、中队指挥员职责

大、中队指挥员由大、中队值班首长或到场职务最高的领导担任,履行以下职责: 1.组织灾情侦察,确定救人、灭火、排险和保护、疏散物资等措施,及时向上级报告现场情况,视情调集辖区内的其他力量或者请示增援。

2.向各参战班(组)下达战斗任务,检查执行情况,根据现场情况的变化,调整力量部署。

3.及时向增援力量布置任务,组织协同作战。

三、抢险救灾指挥机构

根据《消防法》的有关规定,抢险救援的组织指挥由政府负总责;公安机关是具体的组织者、指挥者;消防总、支队指挥员参与总指挥部工作,具体负责消防部队的作战行动;如果党和政府领导授权消防部队领导全权指挥,消防部队指挥员要勇挑重担,不辱使命。

四、灭火救援总指挥部

凡遇有燃烧面积大、参战力量多、灭火救援时间长、情况复杂或伤亡重大、损失巨大的现场,都应当成立由地方党政领导亲自挂帅的灭火救援总指挥部,以实施统一指挥、统一组织、统一部署灭火救灾行动。公安消防部队在总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设立现场灭火救援指挥部,负责指挥具体的灭火救援工作。

1.灭火救援总指挥部构成

灭火救援总指挥部通常由总指挥员1人,副总指挥员若干人;下设灭火作战组、通信联络组、宣传报道组、后勤保障组等各若干人组成。根据现场实际需要吸收有关单位的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和专家参加。

灭火救援指挥部在现场总指挥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在部队内部应当保持独立的指挥体系,对整个灭火救援行动实施统一指挥。

2.灭火救援总指挥部职责

(1)制定总体决策和战斗行动方案,及时掌握现场情况变化,提出相应措施,整合全社会应急救援联动力量,组织协同作战;

(2)组织灭火救援总指挥部与中央、省市政府的联络,保持与公安机关、医疗救护部门和社会相关单位之间的通信联络,保障现场前后方的通信畅通;

(3)发布的各项决策、战斗命令和上级首长的指示;

(4)保障灭火救援器材装备、灭火剂、燃料、饮食、衣物以及抢险救援所需物资供应和医疗救护工作;

(5)根据灭火救援的紧急需要,决定截断现场区域内电力、可燃气体和液体输送;(6)根据现场的情况,划定警戒区,组织疏散警戒区内的人员、物资,下令限制人员和交通工具进入,必要时下令拆除或者破拆毗邻的建(构)筑物;

(7)根据紧急需要,可以要求供水、供电、供气、通信、医疗、救护、环卫、交通运输以及驻军、武警部队、交通警察等有关单位提供协助;

(8)按照上级指示,收集、审核新闻发布的相关内容。3.灭火救援总指挥部的设置和标志

灭火救援指挥部是灾害事故现场实施组织指挥的核心所在地,应设在接近现场,便于观察,便于指挥,安全明显的地方。

火场指挥部要设立明显的标志。一般情况下,白天以红旗(旗上标有“灭火救援指挥部”字样),夜间以红灯(应区别于一般消防车的警灯)为标志。

灭火救援指挥部成员应佩戴统一规格样式的标志。

第二节 组织指挥的程序和方法

一、组织指挥原则

灭火组织指挥原则,是指在组织指挥灭火战斗中各级指挥员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公安消防部队执勤战斗条令(试行)》中规定:灭火战斗中,公安消防部队的组织指挥原则是:统一指挥,逐级指挥。

(一)统一指挥

火灾现场情况复杂,任务艰巨,经常涉及参加灭火以及协同灭火作战的各种社会力量,只有实现统一指挥,才能使灭火组织者准确地掌握和正确的调用各种参战力量,保证作战部署的整体性和作战行动的协调性,使之步调一致地贯彻执行火场总体决策,有效的完成灭火战斗任务。灭火战斗中,若干战斗环节紧密相连、相互影响,一处发生偏差,往往导致灭火工作的全面失败。实施统一指挥,可以加强总体协调,互相弥补不足,及时堵塞漏洞。

(二)逐级指挥

无论火势大小、参战力量多少,灭火战斗行动的组织指挥具体实施一般都要逐级进行。实行指挥逐级负责制,以充分发挥部署贯彻执行命令的积极性和坚定性,避免指挥混乱。火场上下级必须服从上级,对上级指挥员的命令若有异议,可以提出,但当上级没有改动决定时,下级必须严格执行。

在上级指挥员紧急调动下属或更动原来命令,而下属的直接领导没有在场的特殊情况下,火场的命令可以越级下达,但越级下达命令者必须讲明身份。随后,下达命令和接受命令的双方都要及时通知和报告接受命令者的直接领导。

二、组织指挥的程序 灭火救援组织指挥程序,即灭火救援指挥员实施指挥灭火救援作战的先后次序。它具有连续性,是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的过程,贯穿于灭火救援战斗的始终。灭火救援组织指挥的程序是:搜集掌握现场情况,确定总体作战方案,下达作战指令,并根据现场情况变化,适时调整力量部署。

(一)搜集掌握现场情况

迅速搜集和掌握与灾情有关的各种情况,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准确地判断灾情发展趋势,抓住灾情的主要方面,是制定灭火救援决策和组织实施方案的前提。因此,指挥员要通过各种手段,全面了解掌握灾情的基本情况,掌握参战官兵的业务素质、作战特长以及灭火剂、灭火器材装备的保障和周围消防环境等情况,为确立主攻方向,提出灭火救援最佳行动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1.需要掌握的灾情信息主要包括:

(1)燃烧物质的性质,燃烧范围,火势蔓延速度和方向;

(2)有无人员受到高温、烟气、火势的威胁,其数量和所处地点以及抢救疏散的通路;(3)有无爆炸、毒气、触电和建筑物倒塌的危险;

(4)有无受到火势、高温威胁的重要物资、设备、档案和资料,其数量、位置和实施疏散、保护的可行性;

(5)可利用的水源及供水能力;

(6)作战对象(建筑物)的建筑特点、建筑消防设施和毗邻情况;

(7)参战人员的素质、战斗能力、作战特长和器材装备、灭火剂等情况;(8)灾害现场周围的道路及周围环境等情况;(9)气象变化情况;

(10)其它应了解掌握的情况。

(二)确定总体作战方案

确定总体作战方案是指挥员在灭火救援组织指挥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工作。正确的决策是灭火救援行动的依据,是取得灭火救援战斗胜利的基本保证。火场指挥员要对搜集掌握的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根据上级下达的任务和指示,依据火势发展规律,结合到场的参战力量,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进行认真分析,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最佳灭火救援总体作战方案。1.指挥员确定总体作战方案的主要依据

主要是现场基本情况,灾情发展趋势,到场参战力量,事故发生单位(部位)建筑布局,消防水源以及气象状况等。

2.决策的内容

包括作战意图,采取的技术战术措施,主要作战方向,战斗力量部署,协同作战和后勤保障等。

3.决策的要领

灭火救援决策是组织指挥的核心。科学地实施作战决策最主要的是处理好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火场指挥员决策时要明确作战任务,确立作战目标;准确判断情况,科学权衡利弊;集思广益,确定最佳方案。

(三)下达作战指令

总体决策和行动方案确定后,下达命令,组织实施是贯彻落实总体决策和行动方案的关键。在灭火救援战斗初期,由于情况紧急、复杂,容易造成秩序混乱和盲目行动。指挥员在下达作战指令时要沉着冷静、坚决果断,以稳定部队。战斗行动展开时,可分批分组进行,边展开边完善,切忌急于求成而造成无序和混乱。多力量、多警种联合作战时,指挥员要亲自进行协调,确保战斗行动顺利进行。战斗部署完成后,要对落实情况进行检查,保证抢险救援行动按照总体决策进行。

(四)根据现场情况变化,适时调整力量部署

灭火救援过程中,指挥员要按照确定的总体作战方案,不间断地实施指挥。在火场情况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时,应坚决将作战意图贯彻到底;当火场情况发生突变时,要根据变化的情况,适时调整力量部署,纠正偏差,确保灭火救援行动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对一些重大战斗行动和环境异常艰苦的部位,指挥员要亲临一线组织指挥,随时掌握部队的进展情况。

三、组织指挥的方法

(一)督促检查、协调部队行动

指挥员应组织指挥机关不断的督促检查各参战单位执行命令、指示和有关规定的情况,并根据灾情变化和战斗态势,协调部队战斗行动,保证作战决心和方案的实现。

协调的重点是部队战斗行动。一是协调主管中队和增援中队;二是协调前方与后方;三是协调各参战单位之间的配合。目的是确保整体作战效能地提高。

(二)适时调整部署

火场情况是不断变化的,指挥员作出灭火救援决策后,并非一劳永逸,要根据现场的情况变化,适时调整灭火救援力量,纠正偏差,保证灭火救援战斗顺利进行。

调整要紧紧围绕火场主要方面进行;按照执行主要任务、辅助任务、机动力量、后勤保障力量的顺序,分步骤妥善实施,防止现场出现混乱。当救援任务基本完成,主要作战行动已经结束时,指挥员应及时组织参战单位,分批分步撤离火场。

(三)善于使用现场指挥图指挥 现场指挥图是指用图示的方法,快速反映现场情况和指挥员战斗意图的作战文书,是指挥员在实施现场指挥时的重要辅助手段。

1.现场指挥图的作用:

(1)有助于现场指挥员正确地部署作战力量。(2)有利于现场指挥员介绍作战意图。

(3)可以作为下达作战命令的附件,一目了然。(4)可以作为检验现场指挥正确与否的原始材料。

(5)可以作为分析战况、进行灭火救援总结与战评的原始依据。2.绘制现场指挥图的原则

绘制火场指挥图必须坚持准确、醒目、简要、易行的原则。

第三节 作战原则与战术方法

在与火灾作斗争的过程中,人们都希望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最小的消耗迅速扑灭火灾,并把火灾损失控制到最小的限度。为了这一目的,需要在灭火救援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研究灭火救援战斗指导规律,总结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作战原则与战术方法,来指导部队的灭火救援作战实践,不断提高灭火救援能力。

一、作战原则

(一)救人第一

积极抢救人命是公安消防部队在火灾扑救和其他灾害事故的抢险救援中的首要任务。拯救生命和疏散人员是消防部队现场指挥和作战行动优先考虑和竭力实现的首要目标,是火场指挥员作战部署的重点和立足点。当火场有人受烟火围困时,应集中全力救人,确定救人的途径、方法、措施;并根据需要组织部分力量射水开辟通道,掩护救人或减少烟火对被困人员的威胁;随着救人任务的逐步完成,再把到场力量逐渐转移到消灭火源上来。

(二)先控制、后消灭 先控制,后消灭的作战原则,是根据火灾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灭火战斗实践相结合而提出来的。经过多年来灭火战斗实践验证,这一原则切实可用。

1.先控制

先控制是指积极控制。消防队到达火场后,先把主要力量部署在火场火势蔓延的主要方面,在主要方向上,设兵布阵,积极阻止火势蔓延或减缓火势蔓延速度,为全面进攻火势,消灭火灾创造有利条件。

对不同的火灾,有不同的控制方法。一般地说,有直接控制火势,如直接阻击火势,防止灾情扩大;也有间接控制火势,如对燃烧的和邻近的液体或气体贮罐进行冷却,对化工装置的冷却降温,对建筑结构的冷却保护,以及转移火场内危险物品,重点突破消除险情等都是先控制战术原则的应用。

2.后消灭

消灭是在控制火势的基础上,主动向燃烧区展开全面进攻,逐一或全面彻底消灭火灾。消灭火灾是灭火战斗的最终目的,彻底消灭火灾总是在控制的基础上最终完成的。控制是消灭火灾战斗行动的一部分,而且是最关键、最重要的一部分。后消灭,不能理解为消极地等待控制之后,再组织进攻消灭火灾。消灭往往是伴随着控制同步进行的,只是完成消灭在后。

3.先控制、后消灭作战原则包含着控制与消灭、被动与主动的辩证关系

先控制、后消灭,在灭火战斗的实际应用过程中,二者是紧密相联,不能截然分开的。前者是扑灭火灾减少损失的有效手段,后者是前者的继续和发展,在控制过程中有消灭,在消灭之前必须实施控制。

在火场上,当灭火力量优于火势发展时,灭火战斗行动是主动的,此时应在控制火势过程中积极、主动、及时地消灭火灾。当灭火力量处于劣势时,灭火战斗行动是被动的,此时应从控制火势入手,将主要力量部署在火场的主要方面,积极控制火势蔓延或减缓火势蔓延速度。在控制火势的同时,尽快调集增援力量,变被动为主动,去夺取灭火战斗的全面胜利。

(三)集中兵力、准确快速

1.集中兵力是指在灭火战斗中集中兵力于火场,集中兵力于火场的主要方面,使灭火力量与火势的对比形成优势,保证有足够的灭火力量来控制火势,消灭火灾。

(1)集中兵力于火场

集中使用兵力,就是根据灭火预案和火场的实际需要,即使迅速地调足兵力,包括第一出动力量和增援力量,为火场控制火势,消灭火灾创造条件。(2)集中兵力于火场的主要方面

就是在火场兵力不足,灭火力量没有形成优势时,注意抓住火场的主要矛盾,确定火场的主要方面,把兵力集中使用在主要的进攻阵地或行动,以在局部造成优势,进而控制全局,掌握灭火战斗主动权。

2.准确快速

准确快速的实质就是体现一个“准”字,突出一个“快”字,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实施战斗行动,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火灾蔓延,快速扑灭火势。

(1)准确。准确的意义一是正确,强调用整个灭火作战过程的正确性。如准确受理火警,准确调集力量,准确选择战机,准确使用灭火剂,准确采取技战术措施等,其中任何一项的正确与否都事关灭火成败。二是科学,在灭火指挥中,善于分析判断,科学决策指挥,战术运用正确,作战部署周密,力量计算精确,灭火效能明显。

(2)快速。分秒必争,以快著称,是消防部队的本质特征。在火场,要不失时机地堵截火势,争分夺秒地抢救人命,果断快捷地排除险情。从组织指挥的角度来说,快速是实现指挥员战术意图的基本保证,因为在准确的前提下,快速有超乎寻常的效应和作用。

(四)攻防并举、固移结合 攻防并举、固移结合的作战原则,是根据灭火战斗实践和现代消防设施的发展而提出来的。是在实战中得充分运用,有利于有效控制火势,快速消灭火灾的作战原则。

1.攻防并举

攻防并举是进攻和防御同时进行,主动进攻与积极防御相结合的作战原则。攻防并举的概念一是在火场部署进攻的同时,必须加强指战员个人防护,有效防护是为了积极进攻,防护不力就意味着伤亡。二是在确定进攻阵地时,要考虑阵地的安全性,作战阵地必须便于进攻,便于观察,便于转移和撤退。三是整个灭火过程都要防止灾情突变,特别是防止出现爆炸、倒塌、中毒等险情,有备而无患。四是在灭火进攻中,确定主攻阵地,确定防御阵地,主攻是打击火势,防御是防止扩展蔓延,如扑救地下建筑火灾,从上风口进攻,在下风口防御;扑救建筑火灾,在着火层进攻,在着火层上下层进行防御都是攻防并举作战原则的具体运用。

2.固移结合

固移结合是指消防部队平时要加强对固定消防设施的熟悉演练,发生火灾到达现场扑救时,要将固定灭火设施与移动灭火装备结合使用,充分发挥两者的作用,快速有效地控制火势、扑灭火灾。固移结合的方式主要有:

(1)利用室内消防设施直接出水灭火,实现人和资源的结合。这是最主动、最省时、最有效控制火势,消灭火灾的手段。

(2)利用消防车通过水泵结合器给室内管网供水,增加水压和水量,借用固定管网出水灭火。

(3)利用消防车铺设水带直接出水灭火,补充水枪数量不足。

(4)利用举高消防车救人灭火,减轻消防电梯、防烟楼梯救人灭火的压力,弥补消防电梯、防烟楼梯等固定设施进攻、疏散的不足。

(5)利用固定排烟设施和移动排烟设备结合排烟,为救人、灭火创造有利条件。(6)利用固定防火分隔设施设置水枪阵地,阻止火势蔓延等。

二、战术方法

灭火战术方法是从多年灭火战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控制火势,消灭火灾的基本方法。它的主要内容有:堵截包围、上下合击、穿插分割、重点突破、强攻近战。公安消防部队在灭火战斗中要根据火场的不同情况适时地灵活运用。

(一)堵截包围 堵截包围,即在火势蔓延的主要方向部署主要力量,设置阵地,阻止火势发展,不使其继续蔓延;同时在其它方向部署其余力量,向火势展开全面进攻,构成对火势的包围。这是一种积极防御与主动进攻相结合的灭火战术方法。堵截包围的重点是堵截,其次是包围,其实质是先行控制火势,阻止蔓延;进而全面消灭火势。

(二)上下合击

上下合击,即在燃烧层(或火点)上面和下面都部署力量,形成上堵下截的态势,向燃烧区进攻,阻止火势既不能向上扩展,也不能向下蔓延,进而消灭火灾。上下合击的战术,通常用于扑救楼层、石油化工生产装置和竖向管道等呈立体燃烧的火灾。

(三)穿插分割

穿插分割,即强行深入火场内部,将燃烧区分割成两个或两个以上战斗区段,分别部署力量,各个击破,快速、彻底地消灭火灾。穿插分割的战术,通常用于燃烧面积大,情况复杂的大型火场。

(四)重点突破 重点突破,即在火场的主要方面选准突破口和进攻路线,集中精干的人员、优良的装备、有效的防护强行进攻,开辟通道。重点突破的战术,通常用于完成比较艰巨的灭火、救人和排险任务。如开辟救人通道、消除爆炸威胁等。

(五)强攻近战。强攻近战,即在火场的主要方面集中主要力量,强行进攻,近距离控制火势,消灭火灾。强攻是近战的前提,近战是强攻的保证。只有强攻才能接近火场,只有近战才能保证强攻的效果。强攻近战的战术,通常用于控制火势、抢救人命、排除险情、保护要害等危急场所。

上述各种战术方法,仅仅是指导灭火战斗的基本方法。这些方法应该有多种运用形式,什么样的火灾,运用什么样的战法不是固定不变的,关键是要在理解这些基本战法的基础上,根据着火目标特点,火势大小和兵力多少等情况灵活运用。

第四节 跨区域灭火救援行动组织指挥

公安消防部队跨区域灭火救援行动是指本地区灭火力量难以独立处置管辖区内发生的重特大灾害故事或突发事件的情况下,通过上级机关跨省、跨地区调集消防力量联合作战,共同完成灭火救援任务,以实现人员、技术装备、灭火剂等消防资源共享的一种救援行为。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不断发展,高速公路网络体系的不断形成,为跨区域灭火救援行动提供了现实可行性。

一、跨区域灭火救援行动的特点

(一)情况复杂,任务艰巨。这类事故都是重特大恶性灾害事故或事件,一般都具有规模大、损失大、危险性大、政治影响大的特点。处置这类事故的防护和技术要求高、作战时间长、物资消耗大。单靠本辖区内的力量、技术装备已无法完成处置任务。

(二)异地作战,不利因素多。跨区域救援,近跨地、市,远跨省,长途奔袭,路上颠簸时间长,指战员风餐露宿容易疲劳;非责任区作战,环境、情况不熟。

(三)参战力量多,指挥协调难。这类灾害事故处置,需要水、电、气、公安、消防、医疗救护、当地驻军等多部门、多警种共同参与,在短时间内难以形成一个高效的作战体系和指挥网络。

(四)后勤保障任务重、难度大。跨区域灭火救援行动使部队远离本土,突破了原有保障体系,除了做好燃料、食宿保障外,还要做好机械长途跋涉,长时间运转后的维护保养工作。困难多,压力大。

二、跨区域灭火救援行动的实施步骤

(一)接受任务

1.问清请求救援的单位地址、联系方式、途经的主要城市及路程; 2.问清救援类别,救援单位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 3.问清灾害状态及发展趋势;

4.问清途中可提供保障的单位、地址、电话号码、接洽地点。

(二)组队集结

1.迅速按救援类别确定行动方案;

2.人员抽调原则上要精干,车辆装备要有机动; 3.配足相关器材,并留有备份;

4.备足所需燃料、灭火剂、给养、急救药品等;

5.确定行驶路线,标出交通行驶图,规定前后方车辆联络方法; 6.做好战前动员,宣布行动方案,交待注意事项。

(三)编队开赴

1.编队按序号行驶,前有开道车,后有后勤保障车;

2.控制车速,保持车距,随时联络,在交通受阻或途径险段时前车应迅速向后面车辆通报情况,提醒驾驶员注意行车安全;

3.妥善安排好补给及休息;

4.不间断地向本单位及驶至地区公安交通部门、受灾单位当地消防部门报告编队所在位置,并请求当地做好交通引导和接应工作。

(四)到达现场

1.增援力量指挥员向属地消防首长汇报编队力量到场情况; 2.听取灾害现场情况介绍;

3.编入参战序列,领受战斗任务;

4.提出协同配合要求和需要保障的有关事项; 5.布置战斗任务,开展救援行动。

三、跨区域灭火救援行动组织指挥的要求

跨区域灭火救援行动面对的多为重特大恶性灾害事故,在纷繁复杂的灾害现场实施灭火救援,涉及面广,而且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如何提高部队快速反应能力、迅速把握现场灭火救援的主动权,增强有效处置的能力,在组织指挥上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逐级调兵,快速准时集结 消防部队多支队跨区域联合参战时,兵力的调集要按照职能逐级实施。本省(市)所属支队由总队调集,友邻省、市所属支队由公安部消防局调集。参加抢险救灾的社会力量由省、市政府协调解决,驻军由政府看法军队领导机关按调兵程序调集。调集的各单位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要求组织抢险救援车辆、人员和所需器材到达集结地点报到,等候战斗命令。

(二)完善指挥机构,坚持科学指挥 为保障各项灭火救援行动的有序实施,当地消防部队指挥员在上级领导到场前,应成立灭火救援指挥部,负责现场的组织指挥工作。

为了统一组织指挥现场抢险救援工作,迅速协调各方力量,当地党政领导和上级领导到场后,迅速建立现场总指挥部。总指挥部由到场的最高党、政、军和消防部队主要领导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对抢险救援工作做出重大决策,并负责调动各有关方面的人力、物力,保障抢险救援任务的完成和后勤生活物资的供应。并根据需要和任务区分设立分指挥部和前沿指挥部,如消防灭火救援指挥部、医疗救护指挥部、后勤保障指挥部等。

消防灭火救援指挥部由公安消防部队领导为主,有关单位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组成,在原当地消防部队灭火救援指挥部的基础上组建。其主要职责是向总指挥部汇报现场情况,提出抢险救援方案,参加总指挥部的决策,会同其他部门、其他警种、军队的救援力量协同一致地实施抢险救援行动的组织指挥。参战的公安消防部队、企业专职消防队、专业抢险队,以及参战的其他协同力量在消防救援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实行本系统内的纵向逐级指挥。

(三)制定救援方案,实施计划指挥 跨区域灭火救援的参战力量多,救援行动的准备时间短,灭火救援指挥部应根据灾害事故现场特定的环境和条件,迅速为现场总指挥部提出相应的总体救援方案,内容应包括指挥机构组成、抢险救援步骤和方法、险情处置的战术技术措施、各参战力量的具体任务划分及协同方式、灭火剂补给、通信、安全保障等,并在整体行动上坚持按计划实施组织指挥。

(四)发挥指挥员的优势和专长,灵活运用“属地指挥”或“授权指挥”

跨区域灭火救援行动,参战力量多,现场指挥部要充分发挥各种力量主观能动性,既要各司其职,又要加强协调配合,实现优势互补,人员、物资、装备共享,使整个抢险救援行动达到最佳效果。在公安消防部队内部,在上级指挥员未到现场前,应坚持实施“属地指挥”。因为属地指挥员熟悉了解本地情况,有利于迅速组织和协调初期的灭火救援行动。上级指挥员到达现场后,根据实际需要,也可授权给属地指挥员或抢险救援经验丰富的指挥员指挥。实施授权指挥,被授权的指挥员必须承担指挥责任。

四、跨区域灭火救援行动的注意事项

(一)正确选择便捷的交通道路和运输工具,确保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组队集结和安全到达救援现场。

(二)加强信息反馈,保持通信联络畅通,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连续性。

(三)服从救援指挥部的统一指挥,自成体系,保证各项命令、指示得到贯彻落实。

(四)加强与有关单位的协调配合,提高救援效率。

(五)加强个人防护和安全措施,确保行动安全。

(六)统一宣传口径,慎重发布灾情和相关新闻。

第五节 现场新闻发布

为了进一步规范灭火救援现场的新闻报道工作,密切与新闻单位的合作,准确、及时的发布有关火灾信息,防止偏差、片面、疏漏甚至虚假的灾害事故报道的发生,在发生重特大以上或其它影响较大的火灾或其它灾害事故时,现场指挥部要按照上级指示,确定新闻发言人,进行新闻发布。

一、现场新闻发布的内容

(一)火灾或其它灾害事故发生的单位、地点、接警时间、力量调派(中队、人员、车辆)等情况。

(二)受灾面积、燃烧物品、采用战术、扑救过程、抢救物资、疏散被困人员、保护面积及部位等情况。

(三)事故发生地的消防背景资料,包括起火建筑的结构、建成时间、使用性质、火灾危险性、隐患现状及审批验收等相关监督执法情况。

(四)灭火救援成效的总体评价和现场主要感人事迹。

(五)人员伤亡情况。

(六)在灭火救援战斗过程中,现场可能发生重大突变,需要紧急通报的情况。上述内容汇总后,经现场指挥部总指挥员同意后向现场的新闻媒体通报。

二、现场新闻发布的时机

现场新闻发布一般选择在以下时机进行:

(一)灭火救援战斗结束后;

(二)灭火救援战斗取得阶段性成果

(三)灭火救援战斗受挫或遇到重大阻力;

(四)现场发生重大突变。

现场新闻发布的具体时间由现场指挥部确定,由现场担任宣传任务的同志负责通知相关新闻媒体。

三、现场新闻发布的地点

在警戒区外适当地点设立现场新闻发布会场,设立明显标志。由现场担任宣传任务的同志召集现场新闻记者,在核实身份后进入新闻发布会场。

四、现场新闻发言人

由已确定的单位新闻发言人或现场指挥部临时指定的新闻发言人发布。

五、现场新闻发布的注意事项

(一)发布灾情、险情时,要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社会恐慌。

(二)对新闻单位提出的敏感问题,应按统一的口径慎重回答。

(三)对事故原因、损失在没有核对准确之前不得随意发布。

(四)强化保密意识,对涉密单位、涉密事件的有关情况不得对外发布。

(五)严格执行有关规定,除现场新闻发言人之外的所有官兵不得随意接受新闻采访,擅自提供情况。

(六)现场新闻发布结束后,要将通报情况迅速形成文字材料,由现场担任宣传任务的同志与各新闻单位联系,统一口径,正确报道。

第六节 灾害事故信息报告

各地发生重要火灾和处置灾害事故时,为了让各级首长和领导机关及时掌握情况、指挥决策、指导处置,各级公安消防部门必须进一步加强灾害事故信息报告工作,及时、准确、全面、规范地收集、上报。

一、信息报告范围

(一)重要火灾信息

1.死亡10人以上(含本数,下同);死亡、重伤20人以上;重伤20人以上;受灾50户以上;直接财产损失100万元以上的特大火灾事故。

2.死亡3人以上;死亡、重伤10人以上;重伤10人以上;受灾30户以上的重大火灾事故。

3.死亡1至2人的火灾事故。

4.发生在国家级、省级、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火灾事故。

5.发生在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公众聚集场所的,规模较大,有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政治和社会影响的火灾事故。

6.正在发生的规模较大、有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社会影响的火灾事故。7.发生在重要场所或部位的火灾事故。8.其他需要上报的重要火灾信息。

(二)处置灾害事故信息

公安消防部队参与处置的有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及社会影响较大的灾害事故或已经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紧急灾情、突发事件及其他紧急情况。灾害事故类型包括:

1.化学灾害事故。2.自然灾害。

3.市政公共设施事故。4.建筑物坍塌事故。5.交通工具事故。

6.恐怖袭击和破坏事件。7.其它灾害事故。

(三)消防官兵在灭火救援中的伤亡信息。

二、信息报告内容

(一)重要火灾信息报告内容 1.火灾信息速报(1)必须报告的信息

火灾发生时间、地点及单位名称;起火单位基本情况(包括建筑层数、使用功能、生产性质、危险化学品储存种类、数量等);人员被困及伤亡情况;火势发展情况;接报警情况、调派力量等。

(2)尽可能报告的信息

灭火救人的措施及进展情况;火灾现场相关情况(有无倒塌、爆炸等危险,是否对周围建筑构成威胁等);起火单位详细情况(包括隶属关系、经济类型、内部消防设施、建筑耐火等级、是否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等);党委、政府、公安机关领导和消防部门负责人到场情况等。

2.火灾分析报告

对特大火灾事故和死亡3人以上;死亡、重伤10人以上;重伤10人以上;受灾30户以上的重大火灾事故,省级公安消防部门要在火灾事故发生后的10日内,向公安部消防局上报火灾分析报告。内容主要包括:火灾基本情况;起火单位详细情况(包括消防安全管理情况);灭火救人情况;火灾事故调查、财产损失核定和工作进展情况;善后处理工作进展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教训及采取的工作措施等。

3.火灾总结报告

对特大火灾事故和死亡3人以上;死亡、重伤10人以上;重伤10人以上;受灾30户以上的重大火灾事故,省级公安消防部门要在火灾发生后的30日内,向公安部消防局上报火灾总结报告,主要内容除将火灾分析报告的内容进一步核准、补充外,还应包括火灾事故责任认定及有关责任人员查处结果或进展情况,已采取的和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具体措施等。

4.火灾月度报告

对每月发生的重特大火灾及亡人火灾,省级公安消防部门要写出简要分析报告(包括总体情况、纵向对比,重特大火灾及亡人火灾案例或简况),于次月10日前上报部消防局。

(二)灾害事故信息报告内容

1.必须报告的信息

灾害事故发生时间、地点;灾害事故类型,受灾范围,受灾人口数,伤亡人数;灾害事故发生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生产性质,致灾危险化学品的理化特性、种类和数量等);人员疏散情况;灾害事故发展情况;接报警情况、调派力量等。

2.尽可能报告的信息

采取的主要措施,救援的进展情况;现场相关情况(对周围人员或建筑构成威胁的情况等);灾民居住环境状况;灾害事故单位详细情况(包括隶属关系、经济类型等);党委、政府、公安机关领导和消防部门负责人到场情况等。

(三)、消防官兵灭火救援伤亡信息报告内容

伤亡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及部队名称、年龄、职务、警衔、政治面貌等);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经过;伤亡原因;受伤官兵救治措施、善后工作情况。对已采取的和下一步将要加强的工作及具体措施等要及时做好续报。

(四)、重要节假日火灾及部队出动情况报告 春节(农历除夕至正月初七)、“五一”(5月1日至7日)和“十一”(10月1日至7日)期间的火灾及公安消防部队出警行动情况,省级公安消防部门要在长假后的第一天10时前上报。

三、信息报告程序

(一)凡发生上述火灾事故以及公安消防部队参与处置的灾害事故,辖区内的县级公安消防部门要立即上报地(市)级公安消防部门,地(市)级公安消防部门要立即上报省级公安消防部门,省级公安消防部门要立即上报公安部消防局。

(二)发生特大火灾事故和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或社会影响较大的灾害事故后,地(市)级公安消防部门要在上报省级公安消防部门的同时,立即上报公安部消防局。省、地(市)级公安消防部门要确定专人具体负责信息的收集和上报工作,并与公安部消防局总值班室随时保持联系。

(三)对正在发生的规模较大、有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或重大政治、社会影响的火灾事故,当地公安消防部门要立即向上级公安消防部门报告。省级公安消防部门要立即确定专人建立与事故现场的直接联系,随时向公安部消防局总值班室报告现场火灾发展和扑救情况。

(四)公安消防部队在灭火救援中,无论何种原因造成消防官兵伤亡的,各级公安消防部门都要立即逐级上报。同时,要及时跟踪续报医疗救治和善后处理等情况。

四、信息报告要求

(一)初次报告要快,补报、续报要新,总结报告要全,报告内容要准。

(二)对正在发生的重要火灾和部队正在处置的且社会影响较大的灾害事故。必须做到: 1.根据事态发展、处置措施和救援进程,县、地(市)公安消防部门要随时逐级上报相关情况;省级公安消防部门要不超过两小时向公安部消防局上报一次相关情况。

2.各级公安消防部门值班人员要高度负责,必要时要确定专人负责信息的收集、整理、报送和反馈工作,并主动与处置现场指挥人员保持联系,及时沟通情况,上报下达。带班领导要亲自掌握情况,审查信息在时间、地点、单位、人物、事件、原因、过程、结果等基本要素上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督促报告上级机关。

3.信息报告的方式,可先用电话报告,随后及时补报书面信息。

(三)、实行信息报告责任制

1.总队、支队、大队主要领导对信息报告及处理工作负总责,分管领导全面负责,主管部门领导和承办人员具体负责。

2.对因工作不力造成重要信息迟报、漏报或误报的,要严格实行责任倒查,视情节及造成的后果和影响,严肃追究直接责任人员和有关领导的责任。

3.对隐情不报、故意瞒报的,要从严查处,依法依纪追究直接责任人员和有关领导的责任。

思考与练习

1.灭火救援组织指挥机构的层次及构成。2.灭火救援总指挥员的职责。

3.灭火救援指挥部设置的条件和要求。4.灭火救援组织指挥的程序。5.灭火救援作战原则的内容。6.灭火战术的内容及理解。

7.跨区域灭火救援行动组织指挥的要求。

8.跨区域灭火救援行动组织指挥应注意的问题。9.现场新闻发布的内容及注意事项。

救援指挥车 篇3

1.1 关系着灭火救援的成败

基层指挥员的指挥水平决定着灭火救援的成败。在一些大型火灾和大型灾害事故的处置中, 如果基层指挥员的水平较低, 则会出现判断不准确、命令发布不及时、处置程序和措施错误, 导致“小火”变“大火”和“小事故”变“大事故”, 进而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将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如果基层指挥员的水平较高, 则能驾驭灾害事故全局, 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和人员伤亡。

1.2 影响消防部队的形象

公安消防部队是一支军事化的与火灾作斗争的队伍, 是党和人民信赖的队伍, 负有保卫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的重任。如果消防指挥失误, 则会造成严重的事故, 直接影响消防部队在当地政府和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进而对日后的消防工作和部队建设造成严重影响。

2 灭火救援指挥现状

2.1 对指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部分基层指挥员缺乏对指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表现出学习积极性不高、刻苦钻研精神不足、训练针对性差和基础理论薄弱。

2.2 缺乏综合知识

在一些重特大火灾和特殊化学事故的救援中, 不仅需要消防理论知识, 还需要具备物理、化学、数学、力学、建筑学和气象学等方面的综合知识, 否则会对灾害事故的科学、合理处置造成影响。

2.3 指挥经验不足

有少数基层指挥员因参加重特大火灾和特殊灾害事故的次数少, 所以缺乏备战经验, 仅靠基础的理论知识支撑现场指挥, 导致处置效果不佳。这主要表现在部分中队、支队中较年轻的消防专业的基层指挥员和一些非灭火专业的大学生身上。

3 提高灭火救援指挥水平的对策

3.1 夯实灭火救援指挥理论基础

各级基层指挥员是灭火救援的领导者、决策者和指挥者, 决定着火灾和抢险救援事故处置的成败。因此, 应从以下3方面入手夯实基层指挥员的灭火救援指挥理论基础知识: (1) 提高灭火救援基层指挥员对指挥理论认知深度。每个基层指挥员都要充分认识到灭火救援组织指挥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将学习好理论知识作为成功灭火救援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并端正理论学习态度, 提高自学积极性和主动性, 树立学无止境的思想, 克服厌学情绪和畏难情绪, 不仅要学好灭火、社会救援处置方面的理论知识, 还要学好有助于灭火的燃烧学、气象学、心理学、力学和建筑学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 基层指挥员可全面、准确地掌握各种火灾、社会救援事故的特点、处置原则、战术要求、注意事项和力量调度等, 并能灵活运用到火灾和救援事故的处置中。 (2) 加大对基层指挥员的培训力度。支队或总队要加大对基层支队中队、司令部人员和支队领导基层指挥员的培训力度, 做到每年必训、未训必训和持证上岗。 (3) 开展灭火救援理论调研交流会。支队、总队每年要定期组织基层灭火救援基层指挥员开展特殊火灾、特殊事故处置交流会, 并邀请国内外有实战经验的专家授课, 从而更好地交流实战经验和汲取失败的教训。

3.2 准确掌握基层战斗力和辖区状况

战斗力由战斗人员和器材装备组成。对战斗力的掌握是合格的基层指挥员必须具备的素质要求, 是成功处置火灾救援事故的重要条件。具体可从以下3方面入手: (1) 熟悉掌握器材装备的配备和使用情况。灭火救援指挥人员要熟悉和掌握公安消防队、政府和企业专职消防队器材装备的数量、种类、用途、性能和技术参数, 并合理调度装备和发挥装备的优势。 (2) 熟悉掌握各队的战斗力和个人特长。基层指挥员要熟悉掌握各队的整体作战能力, 了解官兵在疏散、灭火、救人、堵漏、进攻、撤退、通信和供水等方面的特长, 在火场上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3) 熟悉掌握辖区内的主要状况。灭火救援基层指挥员要熟悉掌握辖区内的交通道路、水源分布、水源使用和重大危险源的位置、规模、危害特性和处置对策。

3.3 参与重点单位的实战演练

基层灭火基层指挥员要积极参与辖区内重点单位开展的实战演练, 掌握重点单位的基本概况、防火特性、消防力量、战斗力的部署、战术措施和注意事项, 做到心中有数。

3.4 参加火灾扑救和社会救援

灭火基层指挥员, 特别是基层中队、支队的基层指挥员要多参加辖区内的火灾扑救和化学事故救援的处置指挥, 并参与一些重特大火灾和特殊化学灾害事故的战评总结, 在参与中积累经验、丰富知识, 以不断提高自身的灭火救援指挥水平。

3.5 加强对基层指挥员心理素质的培养

面对严重的灾情、惨烈的场景和复杂的局面, 基层指挥员要做到沉着冷静、处险不惊、把握全局, 以控制和消除危险, 达到最优化的灭火救援效果。要想做到上述几点, 就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基层指挥员心理素质的培养可从以下2方面入手: (1) 提升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基层指挥员在日常工作、火灾扑救和化学事故的处置中要有意识地提升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做到调控自如, 不因事故场景而恐惧、焦躁和惊慌失措。 (2) 加强心理素质培训。支队、总队要定期邀请心理专家到中队、支队对灭火指挥人员进行心理素质培训, 授其提高心理素质的技巧和方法。

摘要:针对基层指挥员对指挥的重大意义认识不充分、灭火救援知识不全面、对重特大灾害事故处置的心理素质较差、实战经验不足等情况, 应提高基层指挥员的指挥水平, 从夯实灭火救援指挥理论根基、准确掌握基层战斗实力和辖区情况、增强基层指挥员心理素质等方面出发, 满足消防部队灭火指挥的要求。

关键词:基层指挥员,消防部队,火灾事故,事故处置

参考文献

[1]崔金帅.加强消防员在灭火救援行动中自身防护的研究[J].青年文学家, 2013 (24) .

[2]田杰.新形势下全面提升消防部队应急抢险救援能力的思考[J].安防科技, 2011 (08) .

救援指挥车 篇4

人防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建设是城市公共安全框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防部门代表政府实施协调、指挥、调度的重要机构和场所之一;是反映人防部门应急和危机管理水平及城市综合信息化应用能力的标志;是城市危机管理的重要支撑设施建设。

随着2006年《**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出台,我市应急体系中需要人防部门解决的应急目标逐渐明朗化,用什么样的技术和手段解决突发公共事件变得十分紧迫。建设什么样的人防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是直接关系到“防空防灾”一体化职能是否能正常发挥,关系到该中心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建设怎么样的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在国内外没有固定的模式,虽然国外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多年,也是各不相同,加上国内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及地域特点不同,也没有统一的建设模式。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考虑本市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做好应急救援指挥系统的基础性研究,加强城市人防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建设。

1、政府管理体系与人防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的技术体系关系的协调

从人防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建设来看,所建的系统平台将统一各应急反应业务,提高部门之间的协调能力和应急反应速度,但也带来了不同部门之间的体制冲突,这还包含着各个部门自身长期工作形成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指挥方法和习惯之间的协调,怎样体现具有良好协调关系的指挥平台是人防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建设首先要精心考虑的问题。

另外,国家政府体系多数是树形的垂直构架,其行政特征是对上负责,而快速反应机制的城市人防应急救援指挥系统是以事件为中心的扁平结构,要求其对事件直接负责,这种结构和管理的不一致也是城市人防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建设和运行也需要协调的问题。

2、人防系统的智能化建设

目前的人防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建设,多数是基于特定灾种,将不同类型的应急指挥系统或信息系统按照一定的预案要求所进行的需求组合和系统集成,更多的是体现“面向过去和已知”这个概念。应急事件虽有一定的共性,但不可预见性是城市应急的个性特征。怎样建设即“面向过去和已知”又能面向不确定的“未知”;既能贯彻预案又能适应一些从未出现过的综合性、边缘性应急事件;使建设的城市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具有“脑子”作用,能为决策人员提供一个便利的、交互式的操作平台,迅速、动态地识别事件;构造针对特定应急事件的信息处理和调度系统,真正体现建设的意义所在,这是衡量城市人防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先进型和长期性的重要指标。

3、城市人防应急救援指挥系统的标准化建设

建设专业化、智能化的城市人防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必须建立一套适应指挥的应用标准和应用支撑标准体系。虽然人防部门信息化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取得丰硕成果,但也存在缺乏相对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标准的问题,这对建设综合性和基础性的人防指挥中心带来内联问题。同时,标准化建设应包括对应急事件的描述机制、数据单元描述、技术接口描述等,使建设的城市人防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只有一种“共同语言”。怎样确定适合**市人防应急救援指挥系统范围内的规范化标准,对建设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指挥中心、避免出现“信息孤岛”有着重要意义。

4、人防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和各指挥中心的网络构架

目前的指挥构架有决策型、管理型和协调型等数种,体现不同的指挥特征和效果,不同的指挥结构形成不同的指挥网络。**市已有不少部门针对一些特定类型的事件建有各自的指挥中心,虽现有的部分中心内部建设具有相当的专业性和先进性,但系统对外部的延伸仍缺乏手段。构架一个合理的全市范畴的城市人防应急救援指挥系统,使在重大事件面前,保证信息获取、协调指挥的效率与城市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形成良好的匹配,通过技术的手段清晰的体现各中心之间的职责关系,将会增强人防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网络构架的合理性,促进对应急救援事件的快速协调和处理能力,避免形成“指挥盲区”、制约救援中心的正常发挥。

5、人防应急救援指挥中心需要全方位发展

**市人防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性质是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核定数及成员整体素质对满足城市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需求有不少差距。还需要加大相关专项经费的投入,增强指挥中心软硬件建设,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培训应急救援队员,强化专业队员能力、素质,加强指挥中心组织、指挥、协调功能,早日实现人防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在城市应急救援体系内核心地位的确立。

救援指挥车 篇5

1 做好相应的灭火作战规划和方案, 规范其操作和流程

对于火灾救援队伍来说, 首先就必须确保他们指挥得当, 保证从发现敌情到救援结束都没有浪费一分钟, 把整体战果拉到最大, 对此, 灭火救援队伍就必须要做好不同程度、性质火灾事故的相关灭火救援方案, 并对这些作战规划进行统一规范其操作和流程, 使得整体灭火能够系统化、科学化和规范化。要做到这些, 就必须要从三个阶段进行分别注意, 把握每个灭火阶段的火势规律和灭火目标, 这样才能够在目标明确的基础上做到有的放矢。第一阶段, 也就火灾初期阶段, 救援指挥队伍必须要在看到火灾事故现场的第一眼起就要抓住灭火救援的重点, 找准作战计划的突击方向。在灭火过程中, 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一般情况下, 灭火救援指挥队员必须要熟悉各种火灾发生变化的规律, 并在火灾初期就抢占制高点, 迅速扑灭火灾, 防止蔓延。第二阶段, 在灭火中期阶段, 指挥队伍的科学指导就十分关键, 对此中级阶段的火灾, 就必须要最大限度的控制火势, 并减少对人们的危害性, 此时火势要比初期迅猛, 并具备一定的规律性, 指挥员必须要在了解火情的基础上, 组织好救援物资和设备, 夺取救援灭火的控制权。第三阶段, 在最后的灭火时期, 一般都是由指挥首长来进行收尾, 此时主要是防止火势的反扑, 尤其是有可能形成大规模的火势反复的状况, 这种情况下就会造成人员混乱、火灾复杂性增加, 此时就更需要能力强, 经验丰富, 指挥得当的人来统筹大局, 进行科学的扭转局势, 取得最后的胜利。

2 提高灭火救援队伍指挥人员的综合水平

灭火救援就如同作战, 都需要一个将才或帅才来进行统领指挥, 在很大程度上, 灭火救援队伍指挥员的表现直接影响其作战后果, 因为一旦灭火救援指挥员发挥失误, 就会造成火势的加重, 并会给后期灭火造成极大的阻碍和困难, 同时也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极大的生命危害和重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提高救援指挥员的综合水平就尤为重要。一方面, 作为一名火灾指挥员, 能够迅速考察火情, 掌握火灾发生规律, 并对未来发生的火灾变化有一定的准确判别能力, 才是其能够做好灭火作战计划和决策的前提条件。因此, 提高救援指挥员火情预判能力, 就十分重要。对此救援指挥员必须要在平时就多多学习一些火灾救援作战案例, 并多多向一些老火灾救援员学习了解, 充分做到各类火灾规律、火灾情况了然于心。除此之外, 救援指挥员还可以自己平时多多参加、开展一些专业的作战指挥的培训, 切实提升指挥员的知识结构和火灾判断能力。最后, 也要养成良好的决策记录习惯, 这样不仅容易留下决策文字草图, 使得自己对火情更加清楚了解的同时, 也利于其他队员对灭火要领的掌握。另一方面, 灭火救援指挥员还必须要有沉稳的心态、冷静的态度和果决的决策行动力。在一些火情复杂的事故发生地, 火势越反复、场地越复杂, 就会使得指挥难度越大, 因此, 优秀的指挥员就必须要充分调查好火宅现场的地势、了解火灾现场相关情况、明确火灾着火点, 从而制定好最好的救援灭火对策, 并迅速安排组织人员, 进行实施。与此同时, 救援指挥员还必须要兼顾全局, 充分考虑救援次重点和各个因素, 务必迅速扑灭消除火灾, 及时寻找解决火灾矛盾的最优方案, 使得作战成果达到最大化。

3 加强灭火救援队伍的实地演习, 提升其队伍的配合能力

灭火救援队伍的整体合作能力也是影响作战成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灭火救援过程中, 如果一旦救援队伍之间缺乏彼此默契度, 就无法形成快速、高效率灭掉火势强烈处, 甚至还有可能会造成火势变大、反复、蔓延, 因此只有队员彼此之间相互熟悉、相互了解、彼此信任, 才能够发挥团队的能量。因此, 救援灭火的实地演习必不可少, 一方面通过这种演练, 能够加强彼此之间的默契度和合作程度, 增强合作发挥的效果, 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这种训练, 提高救援队伍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心理素质, 能够有效的防止在真正火灾事故现场救援队员手足无措或者惊慌失措的状况, 从而影响全局。对此, 救援指挥队伍可以根据队员的综合水平, 来在各种环境恶劣的情况下, 进行演练, 并把每场训练都要当做是真的事故来看待, 这样才有助于端正自己的心态, 才能够提升自己的水平。

4 结语

综上所述, 可以看出要想全面提升灭火救援指挥队伍的整体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 就必须要从工作制度、规范和流程上科学化, 并强化其队伍的日常训练和演习, 综合提升队伍之间的默契度和信任度, 并着力培养每个队员的应急反应能力, 系统提升队员的综合作战能力, 从而使得灭火救援队伍能够快速分辨火灾程度、迅速决定救援方案, 高速进行火灾救援, 将事故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为社会、国家和人们做贡献。

参考文献

[1]王霖.提高灭火救援指挥能力的若干思考[J].江西化工, 2013 (1) .

[2]王军.论提高灭火救援组织指挥能力[J].武警学院学报, 2010 (4) .

[3]李开伟.试论如何提高灭火救援组织的指挥能力[J].科学咨询, 2013 (28) .

泥石流灾害应急救援的指挥要点 篇6

1 泥石流灾害的成因

泥石流灾害成因复杂,其地质结构、地形高差、山坡坡度和水系结构是主因。

1.1 地质结构

泥石流易发区域主要地层为侵入岩,岩性以斑状黑云母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主。受弧形断裂地层切割作用、地震及火山影响,岩体破碎松散,极易遭受风化,一般在20~30 m,最薄的风化层为10 m,最厚超过100 m。而石炭轻变质的深灰色砂岩、粉砂岩、板岩,其岩体更为破碎,风化层厚度一般超过10 m。新地质构造(地震活动)运动十分强烈,具体表现为地表水广泛渗出,山地隆升,盆地下陷,为滑坡泥石流的发育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和能量条件。

1.2 地形高差

滑坡泥石流发育的基本地形多属中山和低山区,以中山为主。河谷和沟谷海拔在1 000~1 500 m,岭谷高差在1 000~2 500 m,海拔悬殊、地势坡度和切割深度大,势能条件十分优越,属泥石流易发区。在中、高山地带形成主要的降雨集中带,为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激发动力。

1.3 山坡坡度

典型的中、高山深切峡谷区,坡陡谷深,地表层破碎,植被稀少。个别山坡坡度>40°外,绝大多数山坡在30°~35°。发生沟谷泥石流的沟床比降在20%~30%,而坡面泥石流坡度在30°左右。

1.4 水系结构

受向西延伸的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度洋季风低压的共同影响,出现较大范围的强降雨过程。支河水系发达,支沟众多,灾害主要在支流与支流汇合处形成,呈叶脉状分布于河流两岸,沟谷及河谷大部呈典型的“V”字形。河谷两岸泥石流堆积扇形地及部分峡口堵塞挤压,部分河段形成山间盆地和“U”字形谷地。

2 泥石流灾害的特点

2.1 成灾迅速

区域性特大暴雨强度大,持续时间短,范围相对集中,加之暴雨多发于深夜又有较大前期降雨,山高坡陡,坡长沟短,爆发突然,破坏力强。在其形成的前期伴有边坡坍塌和崩塌等,后期有漂木流、高含砂山洪。成灾的滑坡泥石流规模大,一次性冲出几万至几百万立方米,对山坡边部及坡底处的房屋损毁极大,人员难以防范和躲避,死伤及财产损失惨重。崩塌、滑坡和泥石流致沟床和河床上漂砾杂物淤积,堵塞严重。

2.2 山区延伸至平坝

由特大暴雨激发,首先在沟谷上游和山坡上形成崩塌、滑坡和坡面泥石流。滑坡、崩塌在坡面径流冲蚀下,部分直接转化为坡面泥石流堆积在坡脚和沟道中,经山洪冲蚀形成沟谷泥石流。泥石流出沟后与主流洪水形成高含沙洪水,并挟带大量漂木和石块向下游运动。从暴雨—滑坡—泥石流—山洪—漂木流—高含沙洪水,构成灾害链。灾害由山坡转向坡脚,再扩展到平坝区,危害由山村延伸到乡镇。

2.3 危害集中

特大暴雨造成的滑坡泥石流,少则几处,多则几十处,但绝大多数规模较小(堆积物大都在数百立方米)并位于村民点和农田以外。暴雨范围集中,局地性强,灾害和危害仅发生在乡(村)镇毗邻地区,其他区域由于降水较少,灾害和损失相对较轻。泥石流冲入河道,造成河道堵塞,致主沟槽迅速淤积,河流改道,堤坝溃决,大面积淤堵淹没转眼间形成。

3 应急救援指挥要点

消防部队泥石流灾害应急救援成效受第一时间到场力量多少、自然地形、气象水源、灾害规模和危害程度等因素影响。泥石流灾害形成的泥浆极易使掩埋人员缺氧窒息,水、泥吸入肺后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国外试验得知,人浸在低温(10~15 ℃)泥浆中最多能坚持5~6 h,随着人体热能的大量散失,体温下降,死亡很快威胁掩埋人员。临床医学对1 896例人体不同温度对应的症状表象及人浸于不同温度泥浆中的预期存活时间,见表1。从表1看出,泥石流发生后的6~12 h为应急救援的黄金时间。因此,距离泥石流灾害发生地最近的首到公安消防中队指挥员,能否科学运用好救援黄金期应急技(战)术,及时准确通报灾情给后援部队,关乎总体应急行动成效乃至救援的成败。

3.1 充分准备,高效响应

中队值班干部接到指挥中心泥石流灾害应急救援出动命令后,从救援行动的最不利点(应急救援时间长,特种装备如超声波生命探测仪、液压扩张器和搜救犬等使用受限)考虑,率队带齐救援器材和生活必需品,如JDG-S型双极液压救援顶杆、充电式手持钢筋剪断器、开门器、奥姆MX21有毒气体检测仪、GASALERT型可燃气体检测仪、特安MR220智能型水质分析仪、铁铤(锹)、液压无火花工具、救生气垫、多功能救援三脚架、粘稠液体抽吸泵、移动供气源、YAMAHAEF5500移动式发电机、移动照明灯组、闪光警示灯、手持扩音器、手持强光照明灯、出入口标志牌、隔离警示带、危险警示牌、移动式空气充填泵、躯体固定气囊、肢体固定气囊、伤员固定板、急救药箱、医用简易呼吸器、婴儿呼吸袋、强制送风呼吸器、多功能担架、折叠式担架、超薄耐磨手套、雨衣、拐杖、手电筒、对讲机和手机充电器、食物、矿泉水和卫生纸等,合理编排出动力量(照明车、后勤保障车随同),用最短的时间进行战前动员,鼓舞士气,使应急救援官兵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乘首车带领中队救援力量安全迅速地赶赴泥石流灾害发生地点。沿途主要岔路口设置标志牌,为后援部队指明开进路线。

3.2 加强防护,确保安全

中队应急指战员着轻型连(分)体式防水服或灭火防护服,头戴内置式通话接口型头盔,肩佩G.E.M.S型无线传输生命呼救器、腰系保险绳、手持扩音器等,与前后救援队伍(车辆)保持适当的安全距离。接近泥石流灾害现场外围时要密切观察山体崩塌、滑坡、堤坝溃决等险情,确认无再次滑坡坍塌危险征兆时,指挥本队救援人员车辆快速通过坡底、山崖或其他潜在障碍路段。到达泥石流灾害现场后,应急指战员务必掌握救灾的方位、预警信号和快速撤离路线,救援车辆停靠和中队指挥地点的设置要与可能再次发生滑坡、塌崩的潜在危险保持足够安全距离,避免车辆移位或人员掩埋的事故发生。

3.3 收集灾情,预测灾态

第一到达的中队指挥员负责确定警戒区域,设立现场警示标志,迅速带领特勤班长和通信员组成侦察小组,查清泥石流灾害的波及范围和不同掩埋区域的危险等级;有无需要特殊保护的贵重物资和爆炸、毒害物质;有无次生灾害发生或危害程度;有无可供直升机起降的场地等,并速报灾情于后援力量最高指挥员。在幸存者指引下有目标地搜寻遇难、遇险(被困)人员、掩埋大致位置,制定营救疏散的方法、可靠的行动路线,确定可供疏散利用的设备、物资数量及所需的救援力量、灾害现场周边的环境气象、地形地质、地貌植被、建(构)筑物、交通水源、电力通信等。预测灾害态势是泥石流灾害应急技(战)术实施的重要环节,中队指挥员可采用直觉判断法(指挥员凭借实战经验和灾情发展规律预测现场灾情)、案例类比法(指挥员根据以往泥石流应急案例中类似现象的发现来预测现场相似灾情的发展趋势)和灾情征候法(通过发现某种危险现象出现前的征兆来预测灾情)来预判灾情。

3.4 力量编成,科学施救

中队指挥员将本中队应援人数(25~35人)合理编成攻坚救援组、紧急预备组和急救担架组等,具体由侦察(搜索)、救援、技术、医疗、保障等人员组成,自成体系确保现场救援有序进行。可采用快速清除掩埋及倒塌建(构)筑物上的堆积物,使内部通风透气,再用锯、撬和搬移等方法救人。科学施救应考虑被救者的生还可能性,如生还的可能性明显不大,而救人难度又特别大,且应急人员的自身安全得不到保障,这时决策就要慎重。到场应急力量薄弱,救人任务繁重,力量安排应以保护或挽救有明显生命体征的被困者为要则。中队指挥员要冷静分析,必须慎重权衡。救援初期慎用挖掘机、推土机等工程机械,组织救援力量用手或铲、镐等小心刨挖,对泥石流冲击导致倾斜或倒塌的较重(大)建筑构件可用吊车移除。指定专业技术人员使用经纬仪等建筑物监测设备或设立观察哨,对已严重倾斜且与掩埋建筑物毗连的未垮塌建筑物进行不间断定点监测,及时报告监测情况,必要时应进行加固,以确保对埋压人员的应急行动顺利进行。对总高6层或7层而1~2层被泥石流掩埋且整体性尚好的房屋,果断实施竖向和横向疏散救人技(战)术,快速竖向架梯或建立缓滑索道,横向逐层破拆、切割开洞,搜索集中被困人员。要尽可能使用滑轮和半机械化起吊设备,实施下部提拉救人。救人要灵活、机动,多途径、全方位实施,不靠唯一的绳梯救人。后援力量到场后,在当地政府的统领下,立即成立泥石流灾害现场救援指挥部,将驻军、警察、民兵等组成梯队轮流作业。首到中队指挥员迅速到现场指挥部汇报前期处置情况,领受本队救人任务,明确作业区域,与现场指挥部保持联系,服从调遣。

3.5 灵活指挥,因情制变

中队指挥员密切注视泥石流灾情发展并把握应急行动进程是灵活指挥的前提。对救援难度大的作业点,中队指挥员应当而且必须靠前指挥,避免盲目应急作业。应急点多且作业难度不大时,中队指挥员应逐点指导,掌握动态救人情况,确保施救行动按预定计划进行;情况特殊时,中队指挥员应授予特勤班长施救作业指挥权、灾情突变危及应急人员生命安全时无需请示的撤离指挥权。中队指挥员要跟踪救援进度和质量,仔细分析本队应急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协调救援任务,落实动态保障,完善应急行动方案,帮助解决技(战)术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确定本中队一线应急人员轮换的时机,将机动应急力量投放到正确的方向。当气象情况突变、应急力量严重不足或发生意外直接影响救援任务完成,以及原定应援力量部署出现较大漏洞,支(大)队指挥员认为需要调整应急力量时,要坚决执行上级命令,果断调整本队应急力量部署。即使上级决策有不细之处,也不能纠缠于过细的情节,更不能情绪化影响到本队应急人员技(战)术的稳定发挥。将本队救援难点速报现场指挥部,力争技术和保障支持。

3.6 以人为本,保障有力

中队指战员应急救援过程中沉稳操作,尽最大努力减轻被困人员伤害(痛苦)并实现应急人员零伤亡,是泥石流应急救援的最高境界。发现被困待救人员时,鼓励、劝导、抚慰,减轻恐惧程度。在稳定被救者情绪的同时,可视情况清洗、喂食物(水)和供氧等,维持生命支撑。无论是撑顶、挖掘、包扎、提拉等操作必须准确无误,确保险恶环境改善、生成指数提高。发现掩埋遇难者遗体时,应设法先暴露头部,再用小型工具如凿子凿或实施人工抠挖战术,顺着躯干清理周围泥土,视情况移(抬)出,尽量保全尸体。中队指挥员要牢固树立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救援作战理念,主动与友邻应急力量保持联系,交流救人经验,及时互通信息,努力营造相互支持、密切协同、功能互补和以人为本的泥石流应急救援氛围。带领本中队开辟适当空地搭建帐篷,提供简易的休整场所,方便恢复体(战斗)力,确保连续作战。负责落实及时补给饮用水、食物、药品、衣物等生活必需品,关注本中队应急人员健康。用移动式汽(柴)油发电机提供电能,架设移动式照明分灯或灯组,保障中队夜间救援作业场(点)的正常照明。道路条件许可,救援现场外围由大功率照明消防车负责照明,提高作业环境能见度。淤泥掩埋层内部缝隙,用移动式强光灯、应急手电筒、头灯等照明器材配合使用,增强现场作业能见度。

4 建 议

4.1 主动参与,信息共享

对雨季辖区内易发泥石流灾害的公安消防中队,中队指挥员要邀请专家来队专题讲授泥石流灾害发生机理、特点及联合应对举措,并派员参与到当地国土部门开展的有关泥石流险患专项详查和评估论证工作中去。知晓处于蠕滑阶段或滑动前临界状态的滑坡地带,做到信息资源共享。雨季中,当地国土和气象部门将利用遥测雨量计、气象雷达和GPS监测滑坡位移变形等科技手段综合作出的泥石流灾情数据预报,第一时间传报辖区公安消防中队,以便掌握灾害可能发生的地点、发展趋势和大致危害范围。

4.2 健全组织,配强装备

泥石流易发地镇(乡)政府要建立健全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镇(乡)政府统一领导,辖区消防中队牵头制定预案,建立起相关部门和科研单位密切配合的协调应对机制。选派素质较高的指挥员去国外相关院校山地灾害救援专业深造,加深相互间的协作。专业技术优势和各级指挥员丰富的泥石流背景知识是强化装备配备软实力的重要举措。针对性强、科技含量高的硬件装备(如TM雷达生命探测仪等),决定消防部队在泥石流应急救援战斗中的地位、攻防技(战)术的运用和战斗方式。

4.3制定预案,实地演练

辖区公安消防中队根据调查掌握的一手资料,在组织全队官兵充分讨论、权衡利弊的基础上,科学制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泥石流灾害应急救援预案》。制定预案时,一定要充分听取泥石流易发地村(居民)群众的意见,预案初步形成后还应征求他们的意见,并根据意见及时修改预案。重视应急技(战)术的研究训练,不断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在雨季来临前组织中队官兵开展实地演练,知晓赶赴行进路线、准确停车位置、营救疏散方式、救援力量编成、增援调集范围和应急保障模式等。

参考文献

[1]周志军,张玉升,王鹏.公安消防部队处置灾难性事故若干问题的思考[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6,25(6):802-805.

[2]唐邦兴,周必凡,吴积善,等.中国泥石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唐邦兴.山洪泥石流滑坡灾害及防治[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4]公安部消防局.中国消防手册[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救援指挥车 篇7

1 建设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的重要性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明文规定, 公安消防队除承担火灾扑救工作外, 还承担重大灾害事故和其他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工作, 应当充分发挥火灾扑救和应急救援专业力量的骨干作用。消防部队已经从原来的火灾扑救逐渐向综合应急救援领域扩展, 职责范围不断扩大, 拓展了消防部队应急救援范围, 在处置危及生命安全、重大经济命脉的抢险救援行动中, 消防部队担负着攻坚克难的关键作用, 成为政府应急救援力量体系中的“主力军”和“攻坚队”, 在许多重特大灾害事故中承担着越来越繁重的抢险救援任务。

为此, 建设应急救援指挥中心, 统筹力量, 整合资源, 完善机制, 着力构建以消防部队为主, 上下衔接, 统一指挥、相互协调, 快速反应、功能齐全的综合应急救援力量体系, 实行24小时值班执勤, 及时有效应对和处置各类灾害事故, 依法担负应急救援工作的组织指挥、综合协调、资源统筹、力量调度等职责和重大灾害事故应急处置及抢险救援任务, 才能有效保障各项突发公共事件的成功处置。

2 建设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的有利条件

近年来, 随着武警消防部队“十二五”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建设成果的运用, “十三五”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启动, 消防部队加强了应急通信建设, 各级消防部队的配备了3G、4G、卫星、短波、超短波和微波等应急通信设备, 很好的解决了将事故灾害现场的音频、视频和数据传输到各级消防指挥中心, 目前, 全国各级消防部队正开展消防通信指挥中心建设, 全面推广部署灭火救援指挥系统。我们应该抓住这一契机, 全面统筹, 根据各地政府应急管理实际, 将综合应急救援指挥调度功能作为灭火救援指挥系统的个性化部分进行综合考虑, 将两者融为一体, 充分利用消防指挥中心24小时值班, 45秒接警的特点, 实现不增人员, “一支队伍, 两块牌子”的运行模式, 既避免重复投资, 又能充分发挥公安消防部队的专业优势, 与其他专业救援队伍相互协作, 更有效地应对各类灾害事故, 满足了随时快速响应突处置发事故灾害的需要。

3 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建设的瓶颈

国务院颁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 明确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分级分类和预案框架体系, 规定了应对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体系、工作机制等内容, 各级政府成立了应急管理办公室, 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但是, 由于政府应急管理平台建设的滞后, 一定程度的影响了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的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的建设。

一是机制建设不健全。各职能部门履行职责是实现应急管理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部门之间的协调是政府应急管理高效运行的关键。但当前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关系并不十分明确, 存在职责交叉和管理脱节, 信息不对称、资源不共享等现象, 每次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时都要临时开会或下文协调, 没有形成常态化的长效机制, 极大的制约了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作用, 不能体现指挥调度的及时高效, 降低了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灵活度。

二是网络建设不统一。由于政府应急管理部门没有一个较为具体的系统建设技术方案, 来指导各职能部门的应急管理方面的信息化建设, 造成了各应急职能部门的指挥平台不在一个网络上。如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用电子政务网, 公安机关用金盾网、消防部队用消防指挥网;指挥视频系统选用不同的品牌, 各系统相互兼容差, 不能数字级联, 只能通过模拟方式进行连接, 造成操作使用不便捷, 视频效果较差。

三是指挥系统不兼容。各应急职能部门基本上都建设了本专业的指挥系统, 由于没有统一的数据标准规范, 各指挥系统的数据结构、数据代码不一致, 不能实现互联互通, 数据不能共享, 形成了“信息孤岛”, 无法满足信息化发展的要求。突发公共事件信息都需要通过电话或传真获取, 再录入的指挥系统中, 工作效率较低。

4 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建设的建议

一是加强协调机制建设。积极主动与本级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沟通协调, 加强部门之间工作交流, 建立日常联系、信息互通、定期会商等制度, 及时研判安全形势, 研究应对措施, 加强工作交流;建立战时联动机制, 一旦发生相关灾害事故, 第一时间互通信息, 第一时间调派相关力量, 做到相互支持、紧密协同、有效应对。

二是加强应急救援通信指挥网建设。依托电信运营商, 建设一个覆盖技术先进、相互兼容、抗毁能力强的应急救援通信指挥网络, 为各应急职能部门指挥系统的互联互通提供重要的基础。例如云南省下发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云南省应急救援通信指挥光缆网的通知》 , 要求云南省综合应急救援总队牵头完成省、市 ( 州) 、县 ( 市、区) 三级政府、综合应急救援队和各专业救援队、消防安全重点单位互联互通的通信指挥光缆网建设。

三是完善应急救援指挥功能。消防部队正在开展灭火救援指挥系统和图像、语音综合集成建设工作, 需积极与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和应急联动单位协调, 明确访问权限, 可以相互查询和调用指挥系统的数据, 实现系统数据资源共享, 完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处置预案, 在灭火救援指挥系统的个性化开发中实现应急救援指挥调度功能。将各部门图像资源接入消防图像综合管理平台, 如道路监控、平安城市监控、重点单位内部监控等, 为可视化指挥提供有力的保障。

四是加强应急通信队伍建设。应急通信队伍是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的核心, 承担着应急通信保障和接警调度的重任, 建设一支经验丰富、技术过硬、快速反应的应急通信队伍是非常关键的。指挥中心人员不仅要懂消防接警调度的知识, 还需要了解掌握应急联动单位的相关专业知识, 能够第一时间科学调度力量和获取应急联动单位的有力支持;在灾害事故现场保障人员要能熟练维护使用各种应急通信装备, 熟悉各类应急通信保障预案, 能够第一时间搭建指挥通信网络, 确保通信不间断。需要通过专业培训、岗前培训、岗位练兵、到各联动单位交流学习等形式提高应急通信保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水平。

摘要:在突发公共事件频发背景下, 消防部队的作用日渐凸显, 获得了人民群众的肯定和赞誉, 在政府应急管理工作中的地位日渐提高, 各级政府依托消防部队成立了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作为消防部队的通信指挥枢纽, 消防指挥中心建设采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 担负着消防部队的科学指挥调度, 为领导提供辅助决策, 有效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文章对政府应急管理以及消防部队指挥中心在政府应急管理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提出加强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政府,应急管理,应急救援,指挥中心

参考文献

[1]姜兰.论我国突发事件管理体系的构建[D].华东政法大学, 2007.

救援指挥车 篇8

近年来,国内应急指挥通信设备发展较快,矿山应急指挥通信系统呈以下发展趋势: 1从用于井下 “单一指挥”的救灾电话,发展到适合井下到地面 “区域指挥”的通信系统,再发展到适合天空、地面和井下“联合指挥”的通信系统; 2从单一的语音通信,发展到集语音、图像、环境参数、人员健康监测和定位参数的灾区全方位、多信息融合通信; 3从有线组网方式发展到无线组网方式,再发展到有线加无线混合组网方式; 4从单一的执行式应急指挥通信系统向决策式、智能式应急指挥通信系统方向发展[1,2]。

但是,目前国内救护队使用的矿山应急指挥通信系统主要以各种现场救援需求为基础,缺乏系统理论体系支撑,通信模式难以统一,主要体现在各厂家的通信系统采用的组网模式、通信协议、通信频段各不相同,难以与国内各级应急指挥通信技术平台配接,同时,现有通信系统技术框架固定、技术规格和功能参差不齐,很难适应瞬息万变的应急救援现场灾情[3]。因此,本文以点状和面状应急救援模型为技术框架,对现有国内外矿山应急指挥通信系统进行归类和分析,探讨了矿山应急指挥通信模式。

1矿山应急救援模型

假设: 1第一时间响应( 到达地面指挥基地时间小于30 min或救援半径小于20 km) 的是属地救援力量; 2增援力量位于远程指挥中心,增援距离跨越县级以上行政区域( 到达地面指挥基地时间大于30 min或救援半径大于20 km) ; 3救护队携带的矿山应 急指挥通 信系统齐 全,工作半径 大于10 km。

1.1点状应急救援模型

点状应急救援模型如图1所示。属地救援力量第一时间赶赴地面指挥基地并投入救援; 增援力量根据地面指挥基地的调度需求从远程指挥中心赶赴灾害区域,主要进行伤员救助、现场清理,排除二次灾害隐患。点状应急救援模型的适用范围为单个工作面或作业点,救援半径在500 m以内。

1.2面状应急救援模型

1.2.1全局分散救援模型

全局分散救援模型如图2所示。属地救援力量第一时间赶赴地面指挥基地,并同时对灾点1、灾点2、…、灾点N进行救援; 远程指挥中心的增援力量根据调度指令分散投入到灾点1、灾点2、…、灾点N。

全局分散救援模型适用条件: 多个工作面受灾严重、发生二次灾害可能性较大,救援工作需要在各救援点同时展开并短时间内完成。该救援模型适用范围: 多个工作面、多个巷道或局部矿井,救援半径为0. 5 ~ 2 km。

1.2.2全局顺序救援模型

全局顺序救援模型如图3所示。属地救援力量第一时间赶赴地面指挥基地,并对灾点A1、灾点A2、…、灾点AN进行顺序救援; 远程指挥中心的增援力量根据调度指令顺序投入到灾点B1、灾点B2、 …、灾点BN、灾点AN,最终与属地救援力量汇合,完成整个搜救任务。

全局顺序救援模型适用条件: 受灾现场的破坏程度不严重,搜救区域大而救援力量有限,属地救援力量无法在合理时间内完成整个区域的救援。该救援模型适用范围: 多个巷道、局部矿井或整个矿井, 救援半径为5 ~ 10 km。

1.2.3局部分散救援模型

局部分散救援模型如图4所示。属地救援力量第一时间赶赴地面指挥基地,对受灾最严重区域的灾点A1、灾点A2、…、灾点AN进行救援; 远程指挥中心的增援力量根据调度指令投入到受灾较严重区域的灾点B1、灾点B2、…、灾点BN。

局部分散救援模型适用条件: 受灾严重、灾害区域大且分散、救援时间短、易发生二次灾害,属地救援力量必须集中在重灾区,增援力量从较严重灾区进入作业。该救援模型适用范围: 多个巷道、局部矿井或整个矿井,救援半径大于10 km。

1.2.4混合救援模型

混合救援模型如图5所示。属地救援力量第一时间赶赴地面指挥基地,并同时对受灾最严重区域的灾点A1、灾点A2、…、灾点AN进行救援; 远程指挥中心的增援力量根据调度指令投入灾区,首先支援受灾最严重区域的灾点A1、灾点A2、…、灾点AN,随后对受灾较严重区域的灾点B1、灾点B2、…、 灾点BN进行顺序救援。

混合救援模型适用条件: 灾害影响范围广,需要集中力量处理重灾区,增援力量既要支援重灾区,又要对较重灾区进行处理,既需要分散救援,也需要顺序救援。该救援模型适用范围: 局部矿井、整个矿井或地面矿区,救援半径为10 ~ 100 km。

1.2.5特大面状灾害救援模型

特大面状灾害救援模型如图6所示。属地救援力量第一时间赶赴地面指挥基地,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在灾区A和灾区B开展救援; 同时,增援力量根据调度指令投入到灾区A和灾区B,根据灾情选择救援模式实施救援。

特大面状灾害救援模型适用条件: 灾害影响范围广,造成的破坏极其严重,受灾人数多,需要调动国内其他省市救援力量,需要增援力量大; 救护队到达时机不定,需要多个救护队多种救援模式组合。 该救援模型适用范围: 整个矿井、多个矿井、地面矿区或远程区域,救援半径大于100 km。

2矿山应急指挥通信模式分析

2.1分析样本选取

样本选取方法: 1具有煤矿产品安全标志证书; 2满足应急救援相对独立的要求,可以独立供电方式运行; 3因漏泄通信技术规格差异较小,且多采用井下交流电网供电,选择2个典型产品为分析样本。选取17个厂家( 国内12个,国外5个) 的25个典型矿山应急指挥通信系统( 国内20个,国外5个) 作为分析样本,覆盖了现有救护队90% 以上的矿山应急指挥通信系统。

以井下救援通信技术为主要统计内容,国内、国外主要矿山应急指挥通信系统技术分析分别见表1、表2。

2.2应急救援模型与应急指挥通信模式选择

( 1) 应急指挥类型: 单一指挥类型,区域指挥类型和联合指挥类型[18]。

( 2) 通信距离。各通信系统通信技术差异较大,因此通信距离差异也大; 即使采用同一通信技术,由于设计和作业环境不同,通信距离也存在一定差异。矿山应急指挥通信系统的技术规格参差不齐,不仅使得救护队选择救灾通信设备困难、技术演练模式难以统一,还影响实际应急救援作业的有效性。因此,以国内应急救援采用的主要通信技术为基础,对通信距离( d) 指标进行划分: 1 d≤0. 5 km ( 无信号中继) ,包括Wi Fi[19,20,21]、Zig Bee[10,22,23]、漏泄通信技术[9,24]、PHS、CDMA[25]等; 2 d≤2 km,包括多跳无线Mesh网络[7,11,15,20,25]、Ad hoc网络[25]、透地通信系统[16,17]、单级感应通信[9]、中频段无线通信技术[26]等; 3 2 km≤d≤5 km( 无信号中继) , 5 km≤d≤10 km ( 多级信号中继 ) ,包括多模光纤 ( 100 Mbit/s光端口) 技术、x DSL技术[6,27,28,29]、感应通信技术等; 4 d≥10 km( 无信号中继) ,包括单模光纤( 100 Mbit/s光端口) 技术[30,31]。

( 3) 通信子网: 独立通信网络。

( 4) 应急指挥层次: 救援终端( 现场指挥) 、井下指挥基地( Ⅰ级指挥) 、地面指挥基地( Ⅱ级指挥) 和远程指挥中心( Ⅲ级指挥)[32]。

( 5) 通信系统兼容性: 在井下断电情况下,相对独立的不同应急指挥通信系统之间的配接和协同作业能力; 在监控系统工作条件下,应急指挥通信系统与现有矿山数字监控系统、国内各级应急指挥通信技术平台的配接通信能力。

( 6) 覆盖区域: 井下作业点、工作面、巷道( 组) 、局部矿井、整个矿井、地面矿区 和远程区 域 ( 矿区外) 。

( 7) 典型技术: Wi Fi、Zig Bee、超短波频段技术、 漏泄通信技术、有线电话技术、感应通信技术、多级中继技术、x DSL技术、混合组网技术、卫星通信技术、互联网等。

( 8) 通信模式: 无线对讲机,灾区语音电话,无线 ( Wi Fi、Zig Bee等) Mesh网络,有线( 电缆、光纤等) 通信系统,有线和无线Mesh网络混合通信系统,综合通信系统( 有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系统、卫星通信系统、互联网和各通信运营商的通信网络) 。

应急救援模型和矿山应 急通信模式分 析见表3。

3结语

点状和面状应急救援模型是救援人员、物资和信息流动的基础,以此作为矿山应急指挥通信模式的基础框架,可使矿山应急指挥通信系统具有通用性,更加符合应急救援实际应用情况。研究矿山应急指挥通信模式有利于提高应急指挥通信系统的利用水平,使应急救援通信由简单的“信息传递”向 “辅助决策”方向发展。

摘要:针对中国现有矿山应急指挥通信系统存在通信模式不统一、难以与国内各级应急指挥通信技术平台配接和灾变环境适应性差等问题,以点状和面状应急救援模型为基本技术框架,对现有矿山应急指挥通信系统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得出6种矿山应急指挥通信模式,可为救护队选择救援通信设备提供有效的技术依据。

救援指挥车 篇9

2003年, 在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建设项目的设计规划方案中, 我们明确提出了适应功能定位和功能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需求和空间, 体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建设流线。

在用地规划上, 考虑急救中心的特殊职能, 大胆预留

紧急医疗救援中心选址在郑东新区, 北邻城市东西主干道金水路, 西邻南北主干道中州大道, 同时可以实现5~10分钟路程进入京港澳高速、连霍高速和绕城高速三条高速公路, 交通便捷, 环境适宜, 同时周围的配套设施完善。

依照郑州市城市建设规划及卫生事业第十个五年发展规划, 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建设项目占地30亩, 在用地上做了大胆的预留, 院区四周用围墙与外界相隔, 围墙内四周环绕为应急通道。

建筑呈“一”字型设计

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位于总体用地的中央, 坐南朝北, 成“一”字型设计, 主要包括:通讯调度指挥大厅、综合行政办公区、急救医疗培训用房、应急物资储备库、后勤保障用房等功能区。主建筑前方为中心广场, 面积多达3000m2, 一方面用于应急演练、应急培训, 另一方面为日后开展“空中急救”预留为停放急救直升飞机的停机坪。主建筑后方一部分为绿化用地, 占地约3000m2, 预留为后续建设更高层次的急救培训综合楼以及应急物资储备库;另一部分为运动场馆和综合培训场馆;总体布局流线明了, 科学定位, 布局合理。

指挥调度大厅设在最高层, 面积200m2, 设12个调度席位

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指挥调度业务用房设在主建筑的最高层, 独占一层空间, 面积达400m2, 空间开阔, 功能完善、布局合理, 充分考虑保密性和避免被干扰的要求。包括指挥调度大厅、维护机房、首长指挥室、工作人员更衣休息室等。指挥调度大厅面积200m2, 设置12个调度席位, 完全可以满足郑州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急救医疗服务需求。在指挥调度大厅西侧相连设置首长指挥室, 面积为60m2, 可以通过透明玻璃墙, 看到指挥调度大厅的整体情况, 包括指挥调度大厅的多媒体视频墙。现场救治情况也可以通过指挥调度大厅切换到首长指挥室, 一旦遇有突发事件, 便于领导的指挥、调度、决策, 及时有效应对突发事件。

综合办公区流线高效

综合办公区设在主建筑二楼。各职能部门形成独立一层工作流线, 便于沟通、节省时间, 提高效率。

院区道路规划设计为环形通道

设有应急车辆流线指示牌, 大门安装自动电动门, 应急车辆可以按照规范线路快速通过, 达到快速、高效、便捷的车流目的。

打造独立的工作、生活、应急功能区域

主建筑楼后方东侧为一长排一层建筑, 主要用于应对突发事件职能的业务用房, 我们称为“特勤大队”, 其职能主要是为了弥补急救中心对急救现场指挥职能缺失的不足。特勤大队的作用主要在于现场的指挥协调, 合理调配, 规范分流。其用房包括有急救人员值班室, 常用应急物资储备室 (只备部门职能的应急物资) 。

主建筑楼后方的西侧为一长排两层建筑, 二楼为应急专家公寓, 一楼为餐厅及应急车辆停放车库。车库主要停放应急指挥车、应急通讯指挥车、应急炊事车、应急物资转运车等。打造独立的工作、生活、应急功能区域, 确保有力、高效应对突发事件。

设有两个应急医疗物资储备库

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有两个应急物资储备库, 一个是中心储备库, 设在主建筑的半地下层, 并充分考虑了物资储备的特殊性, 进行了防潮处理, 设置了抽湿排风装置。一般来说, 半地下层的物资储备库只适合于北方少雨干燥地区。另一部分为车库, 车库与储备库之间有应急通道, 平时闭锁, 在紧急调用物资时, 便于运输。另外一个储备库是前面提到了小储备库, 为特勤大队储备库。

近几年来, 各类突发事件、自然灾害事故、传染病疫情的时有发生, 现有的储备库房面积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而当年预留的建设空间时刻都可以派上用场, 救援中心正在积极的向上级有关部门请示, 在预留的空间建设更大规模的应急医疗物资储备库。

培训用房占据主建筑楼三楼全层

救援中心内部设置有培训部, 同时也是河南省卫生厅急救管理干部培训基地, 具有开展行业内专业岗位培训职能、面对全省急救管理干部的培训职能、更有面向社会普及急救知识、急救常识和急救技能的职能。培训用房占据主建筑楼三楼全层, 包括有能容纳200人同时授课的多媒体教室, 创伤急救实训室、指挥调度员培训模拟电子教室、基础生命支持培训室、高级生命支持培训室等培训用房。自2005年成立以来, 培训部已经承担郑州市全部院前急救人员的轮训, 全省指挥调度员的定期培训, 以及公安、消防、企事业单位、中小学校、社区居民等的急救知识和常用急救技能的普及培训任务, 受益人群到十几万人次。

网络培训室和能容纳200人的多媒体教室位于三层

后勤保障设施考虑全面

*供电系统

指挥调度大厅、消防用电、空调系统、应急照明用电为二级负荷, 办公及场区内附属设施用电为三级负荷, 在室外安装200KV箱式变压器一台。并设置配电房, 配备沃尔沃柴油发电机一台, 能持续提供200kW的供电, 当市电中断时, 能快速发动, 简单切换, 保障电力供应正常不中断。

主建筑后方的西侧为一栋, 两层建筑, 一层为餐厅及应急车辆停放车库;二层为应急专家公寓

指挥调度大厅等关键部位配备了UPS电源, 在突然停电等情况下, 能保证通讯指挥调度畅通无阻, 避免数据信息的丢失。

*采暖及空调系统

主建筑楼在建设设计时采用中央空调系统, 配置水冷机组, 夏季开机自行制冷;并连接外网热源, 实行冬季供热。

*消防安全

根据建筑规范要求, 配备安装了消防监控自动报警系统和喷淋灭火装置。一旦发生火情, 能够及时报警, 迅速扑救。

*避雷装置

按照建筑规范要求, 在主体建筑和指挥调度系统管网设计并安装了避雷设施, 保证楼体和指挥调度系统的运行安全。

建后感言

*急救站的设置应合理利用和整合有效的医疗资源

指挥型急救中心, 以城市各级各类具有一定综合实力的医疗机构为依托, 建设急救站, 因此, 急救站在其功能定位和布局思路上, 应充分考虑城市发展和规划实际, 根据服务人口的多少, 因地制宜, 并合理利用和整合有效的医疗资源。

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目前下设35个急救站, 依照河南省卫生厅《河南省急救站建设基本标准》建设设置, 有独立或者与各急诊科共有的业务用房, 急救站设在医院一侧或前部, 紧邻急诊科, 并有专门的救护车停放区域和专用通道, 建筑面积不小于200m2, 设有医护办公室、调度室 (连接急救中心指挥调度网络终端) 、医护值班室、司机值班室、急救物品准备室、急救人员培训室等。

*后勤保障功能与自身特点结合, 设计注重细节

上一篇:腔隙性脑梗塞眩晕下一篇:SO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