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途径

2024-08-16

现状途径(共12篇)

现状途径 篇1

1 行政文化的内涵

行政文化指的是文化在公共行政管理领域所表现出来的文化,从广义上讲行政文化既包括行政意识形态和,还包括行政组织机构及其制度体系。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物质文化指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使用到的一系列的工具,以及人们通过使用这些工具生产生产厂食物、衣服等物质形态的东西。精神文化是人类在从事物质文化基础生产上产生的一种人类所特有的意识形态,包括世界观—哲学思想、科学、艺术、道德、教育、风俗习惯等。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文化在不同的社会领域、社会团体和社会成员身上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具有不同的特征。[1]在公共行政领域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可称为行政文化。

2 多元与多变:中国行政文化的现实状况

新中国成立来,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民增强了权利、法治等意识。当前的中国任处于变革发展之中,人们的社会观念也在不断地变化,行政文化也不例外的处于变迁过渡阶段,呈现出了多元、多样、多变并存且本来就相互矛盾的特征,具体的是通过行政理念、行政道德和行政方式来表现的。

2.1 多元并存行政理念

行政理念指的是社会公职人员及普通人民对于行政的本质的认知所产生的行政思想、行政观念、行政意识和行政价值等。[2]我国目前的行政理念多元性体现主要是,传统的行政理念根深蒂固,现代文明的行政理念也很明显;既有着鲜明中国的特色,又有着西方民主政治的成分。

多元并存行政理念,首先体现在对行政地位的认识上,是以官为本和以民为本的理念并存。以官为本的行政理念,产生与封建社会,是权力高度集中的产物是一种高度集权的权力关系。以民为本的行政理念产生与新中国成之后,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行政体现以民为本,但是我国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和高度垄断的计划经济,使得我们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以官为本的社会观念。

2.2 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行政方式

行政方式指的就是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而运用的管理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政府的行政方式也在由传统的向现代的过度。很多政府部门和地方单位的行政方式人保留着传统的风格。所谓的“内部文件”、“行政命令”等的随意性都很大,比如内部文件大于相关法律法规,地方规章大于国家法律法规。但是从整体来看这种行政方式在发生着很大改变。

3 我国行政文化的转变途径

行政文化是行政管理活的灵魂,政府的改革不仅要有制度的创新,更要重新塑造新的行政文化。目前我国政府改革的基本目标和方向是建立服务型政府、法治型政府、责任型政府和廉洁型政府。这就对我国行政文化的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此学术界也有着多种不同的认识。部分学者简单的将行政文化的发展划分为统治型行政文化、管理型行政文化和服务型行政文化。但绝大部分学者则对于行政文化转型从不同侧面予以分析。

文化既不是无根之水,也不是无本之木,行政文化的创新离不开中国古代传统的行政文化、现代世界主流的行政文化以及西方优秀的行政文化这三种已经存在的资源。也就是说它的转变途径也有三种:

3.1 在中国传统行政文化中吸取养分

中华传统文化发展悠悠数千载,必然有着很多的精华值得挖掘,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任何一个国家或着民族都需要做的,这是其区别于其他国家或民族的重要表现,也是其民族特性的体现。我国古代传统文化这方面的内容十分广泛,比如,体现和表达民族精神的内容,如“与其忍辱生,不如报国死”的爱国主义精神;“位卑不敢忘国忧”的忧国意识;“杀身成仁”的人生价值观;“三军可夺其帅,匹夫不可夺志”的人格正气等。

3.2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公共行政以社会主义理论为基础,而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观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和“为人民服务”。行政文化现代化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三个有利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立足点和归宿,掌握行政文化的结构、功能、产生、发展及作用规律,着力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3.3 借鉴国外先进文化

在经济、知识和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在经济、政治和科技领域呈现出既竞争又合作的局面。开放、自由、平等、透明、民主、法治等等都是西方优秀的行政文化。而且这些价值观念都已经通过了历史和实践的证明。对于这些优秀的行政文化我们应该大胆的借鉴,并且在其基础上勇于创新,大胆变革,将其发展成为适合中国社会发展行政文化。

参考文献

[1]刘凌旗.行政文化、行政伦理与行政责任[J].重庆社会科学,2014(1):26.

[2]蔡林慧.行政文化的特质和要素分析[J].理论探讨,2003(4):77.

[3]许耀桐.行政文化的研究分类[J].新视野,2014.1;37.

[4]周文彰.用行政文化创新推动行政体制改革[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70.

[5]颜佳华,吕兵.行政文化评价模型构建研究[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5.10(157):147.

[6]陈建平.行政文化研究述评[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8(3):93

现状途径 篇2

摘要;监事会作为公司内部控制的一种形式,发展到至今其重要性不言自明,但是从我国股票市场及新股发行的表现,以及监事会在公司的实际功效就足以知道我国监事会的治理和完善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而认清我国监事会的现状,是找到完善我国监事会制度的有效途径。关键词:监事会,现状,完善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公司的巨型化导致股权分散,竞争激烈、复杂多变的市场又要求公司迅速、灵活的作出反应,因此有效的经营决策只能委托具有专业知识的董事和经理人等经营层进行。这就导致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分离。“基于此,股东与管理人员之间形成了私法上的委托代理关系”[1]。股东或公司债权人与公司董事、经理之间的利害冲突和目标的不一致产生了“委托——代理”问题。由于受代理成本理论和分权制衡学说的影响,在公司内部组织机构设置上体现了权力分立和制衡的原则,在这一原则下公司监事会制度逐步趋于成熟与完善,在规范公司经营活动、保护股东合法权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我国监事会的产生的背景

我国监事会是在参考了两种公司治理结构并结合我国国情的情况下产生的,这两种公司治理结构简述如下:

1、一元制公司治理结构下的监督模式的基本架构 英美是实行一元制公司治理结构的代表,英美传统公司立法规定公司设立股东大会和董事会。股东通过股东大会表决选举董事组成董事会,将公司的经营管理权授予其行使,董事会任命高层管理人员管理日常事务,高层管理人员的行为受董事会的监督。虽然英美公司立法赋予董事会包括从任免公司总裁到战略决策在内的极广泛的权力,甚至规定

[2]但实际上公司的经营管理权力集中“所有公司权力应当由董事会行使”,在管理层手中。管理者权力集中,失去制约,主要是由英美公司董事会制度的结构性缺陷造成的。由于上市公司的股权非常分散,以至于没有一个股东能够对公司进行有效的控制,导致内部人控制问题的产生。而独立董事制度正是为解决由于股权分散而导致的内部人控制问题而建立的,希望通过对董事会这一内部机构的适当外部化,引入外部的独立董事,对内部人形成一定的监督制约力量。至此,英美国家公司的内部监督机制得到了补充和完善:虽然在公司机构设置上没有独立的监督机构,但其在现有的一元制公司治理结构下,通过内部监督机制的改良,加强董事的独立性,使董事会能够发挥监督管理层的功能,起到相当于独立的监督机构的作用。

2、二元制公司治理结构下的监督模式的基本架构

德日是实行二元制公司治理结构的代表,德国和日本都是通过设置和完善公司内部专门的监督机构对业务执行者进行监督。德国公司的专门监督机构是监事会,日本公司的专门监督机构是监察人和监察人会。在德国,监事会主要是监督机构,不干涉董事会的经营业务。在监事会内部构成上,德国立法明文规定了职工监事制度,成为德国监事会制度中的亮点。

日本公司法上的监事会(监察人)是一个与董事会平行的机构,监事会的监督是一种平行监督。监事会与董事会的权力界限清晰,监督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监督权局限于业务监督和财务监督,其外部监察人制度的设立,增强了监事会的独立性,监察人职权范围规定得较为详细,并可以根据企业规模的大小,区分监察人的构成和监督内容,监察人之间各自独立开展工作,虽然需要向监察人会报告工作,但监察人会只是议事协调机构,监察人会的存在并不影响监事的独立判断和独立履行职能。

由于与英国、美国完全不同的历史传统、政治理念、国民意识、资本结构和外部市场环境,导致德国和日本不可能主要通过外部监督方式对公司经营管理者进行监督。这样就导致了德日以内部监督方式为主的监督模式。

而我国在参考了两种公司治理结构下的监督模式之后,结合我国的国情,引入了德日的二元治理结构下的监督模式,同时也借鉴了美日的监事制度,引入了独立董事制度。公司监事会制度是公司法人机关权力制衡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公司健康、稳定发展的保证。但是在我国监事会制度没有发挥出英美德日监督机制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我国监事会的现状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监事会虽然在保护股东合法权益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还存在严重的不足和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司治理结构的特点决定了监事会的设立先天不足

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采用的是双重监控模式,股东大会下设两个机构:董事会和监事会,即由董事会对经理层进行监控及监事会对执行董事、经理层进行监控。这样的监控模式下,如果公司治理结构健全,监事会自然会起到监督的作用。而现在大部分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少数大股东控制董事会进而操纵股东大会,使得监事会形同虚设。

2、监事会人员构成的特点决定了监事会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我国《公司法》等都规定,监事会的人员应由股东代表及公司职工组成,这就是说,监事会成员主要来自公司内部,股东代表、监事、董事会、经理都来自同一单位,而监事会成员的报酬、奖励、晋级、工作关系等都由董事会或总经理决定,这就决定了监事会很难对董事会及经理们进行有效的监督。

另外,监事会成员的业务能力有限。我国有关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监事会的人员应该具备法律、财务、会计等方面的知识,可是,现有的监事会成员中不懂法律、不熟悉财务会计知识的大有人在,这样,即使发现了问题,也很难进行有效的处理。

3、监事会职权范围的限制使得监事会的监督职能作用的发挥受到限制

尽管《公司法》等有关法规中都规定监事会有检查公司财务、对公司董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监督等权力,但是公司的法人是董事长,监事会的监督检查要受到董事长的授权,而董事长并不希望自己权力的实施受到阻碍,这样监事会的监督职能就大打折扣。同时,由于监事会不能参与公司决策,对公司的经营状况缺乏了解,所以,对公司各种决策的妥当性及合法性的监督也就不会深入。

三、我国监事会监督不力的原因

1.思想观念上

首先,就文化背景而言,中国历史上有着长期权力集中的传统,缺乏权力制衡的理念。在这种传统的影响下,顺其权力集中的措施,易于通行。相反,逆其权力集中的措施,则会遇到阻力,或者,虽能推行某种制衡措施,但在实践中会变得无力。立法虽然规定了监事会制度,但相当多数的上市公司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监事大多是在原来国有企业中地位偏低的人。而这些人在担任监事后又没有从隶属服从的观念转变为监督的观念,因此,不可能形成对董事、经理的有效监督。再加上中国传统的集体观念、熟人社会的背景,很难激励监事有效的行使监督权。其次,我国缺乏良好的商事公司传统。作为一种法律制度,西方国家商事公司的雏形在中世纪时期就已存在。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西方国家不但逐步形成完善的公司法律体系,而且还具有良好的商事公司传统,公司内部组织的种种运作机制规范合理、为世人所熟知。而在我国,商事公司一直没有较大的发展。

2.立法上

首先,监事会法定职权缺乏必要的实施手段。其一,监事会虽有权监督公司董事、经理的行为,却没有监督措施的立法保障。其二,当董事和经理的行为损害公司的利益时,监事会有权要求董事、经理予以纠正,却没有不予纠正的处罚措施。其三,对监事会的独立地位缺乏保护性规定,监事的独立性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其次,监事会激励机制不健全,责任不明确,对监事会的业绩缺乏一个衡量的标准。公司监事会监督权是由出资者所有权决定的,是出资者所有权的延伸。监事本身作为出资者的代表,理所当然,出资者的利益就是监事的激励要素。实践中,公司监事的担当者往往是公司中的工会工作人员或中层职员,要让他们对“上级领导”董事和经理进行监督是困难的,或不敢监督、或无力监督。而在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也没有一个制止监事偷懒、激励监事忠实履行监督职能的有效措施。

3.体制上

首先,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主要出资者仍为国家或国有法人企业,股东选出的监事多为国有资产或国有法人资产的代表,这些监事对公司的经营状况和经营效益缺乏一种内在的深切关注,而公司内部又普遍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督促其履行职责。

其次,监事的人事任免体制存在致命的缺陷——监事会和监事缺乏必要的独立性。其一,监事与公司的经营管理者大多来自同一单位,仍残存一种上下级关系,如职工监事、党委书记监事等,大胆的监督不仅可能使其失去监事资格,还会使其在原单位的利益遭受损害。其二,实践中监事会成员的选任依赖于董事,得不到董事支持的人员很难当选监事。其三,监事会在组织上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监事的任职均为兼职,无自己的常设办事机构,监事会的日常监督职能根本无法正常发挥。监事会行使监察权所必须支付的费用,在实践中受制于经营管理人员,这也严重影响了监事行使职权的独立性。其四,监事会中懂经营、善管理、会理财、熟悉政策法规的人才没有法定要求,监事会没有权威,对公司各种业务的监督难以到位。其五,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的信息不对称,公司的经营信息掌握在董事会和经理人员手中,监事会完全依靠经营管理层提供的信息进行监督或根本得不到应有的信息而无法监督。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造成公司监事会监督权难以有效行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观念上的因素,还包括立法上和体制上的因素。企业公司化改造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呼唤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优化,呼唤公司监事会制度的完善。

四、我国监事会制度的完善

由于从观念和体制入手,尤其是从观念入手完善公司监事会制度费时长、风险大、见效慢,而且也有学者指出,“我国现行公司立法存在较多的漏洞是造成公司监事会虚化的最主要原因。” [3]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应当着力于填补公司立法上监事会制度的缺陷,通过立法的完善,逐步加强监事会的监督权力,促使体制转变和人们观念更新,实现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优化,最终为我国企业公司化改造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理顺独立董事制度与监事会制度的关系

将监督职能同时赋予独立董事和监事会,冲突在所难免,我们应结合我国公司运作中的实际情况,合理界分二者的权限与职责:监事会的监督对象是全局性的,其监督范围包括职务行为监督和财务监督,并且应以财务监督和对职务行为的违法性监督为主。至于独立董事的监督职权,则以职务行为的妥当性监督为主,财务监督为辅。在公司财务的审核和控制方面,独立董事也可协助监事会进行财务监督。独立董事应着力于“决策科学”,即通过参与董事会的决策过程,为公司提供战略决策支持,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实现内部制衡和促进管理的作用。此外,独立董事还可以帮助公司拓宽信息获取渠道,通过向董事会提出问题来施以影响,为公司提供多样化的思维角度。

(二)强化监事会的监督职能 1.监事(会)独立性的保障

作为与董事会互相牵制的一个力量,要发挥监督作用,就必须保证其独立于董事会。这不仅要求监事会成员的选任不受董事会的干涉影响,还要求监事会有独立行使职权的物质基础。独立性是监事会生命力之所在。同时,为贯彻股东待遇平等的原则,保护少数股东的利益,监事会还应保证少数股东代表有机会参与监事会,如股东代表的选举可以采用累积投票制。

2.监督力量的保证

笔者认为,监事会人数应保持一定数量,这是监督机制发挥效力的前提;此外,监事(会)还要有足够的权力实施监督,并且有足够的物质保障为基础。

3.监督时间的延续性 目前我国的监事会监督属于事后监督,无事中或事前监督权。面对我国上市公司在设立过程中的违法违规现象,应该考虑将公司成立后设置的监事会的监督权,延伸至公司设立整个过程。如规定监事会可以在公司成立之后设立专门委员会,对公司设立过程进行专门监督,并有义务向股东会提出报告,说明调查情况及处理意见。

4.有效的监督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

为了防止监事会和监事滥用权力或怠于行使权力,公司法应设立一套义务和责任制度。在赋予监事(会)权利的同时,还要用义务予以约束。为了使监事尽到勤勉义务,切实发挥监督的作用,我们可以考虑规定监事的报酬与其工作业绩相联系,对有重大业绩者予以奖励;或者以一定的股票期权作为对监事的一种激励。虽然监事应尽量保持独立性,但人的趋利性决定监事只有在一定的激励基础之上才能更好的发挥监督职能。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能够寻求一个平衡点,既能激发监事的工作动力,又能让其对经营管理层进行有效的监督。另外,公司法还须完善对监事责任的具体规定和责任免除,以增强法律规定的可操作性。

(三)改革监事会的成员构成 1.股东监事

基于出资人所有权而产生的对公司的监督权,勿庸置疑。但由于我国“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大股东直接左右监事会成员的选任,中小股东的利益往往被忽视。原《公司法》修订后,公司可自己决定是否采取累积投票制的方式来选举监事。这使得代表中小股东利益的监事的产生具有了可能性。我们应努力改善企业的外部环境,通过市场竞争淘汰机制,使企业主动的采取能够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累积投票制来选举产生股东监事。

2.职工监事

作为职工参与管理重要途径的职工监事制度须进一步予以完善。首先,完善职工监事的选举和罢免程序。实务中,职工监事一般由工会委员会联席会议提名,由职工代表大会按民主程序,实行差额、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未经选举机构同意其他部门不得罢免。此外,在选举监事会的职工代表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其一,在组成结构上,必须保证代表比例的平衡,以确保少数人的利益能得到保护;其二,必须保证所有雇员能参与选举;其三,选举只能以秘密投票的方式进行;其四,在选举过程中,必须保证雇员能自由表达意见。其次,赋予职工监事一定的权利。我国立法应明确职工监事在任期内与其他监事享有同等的权利。

3.独立监事

在我国,监事会是对股东大会负责的专司监督的公司内部机构,不依赖于董事会而独立存在,监事会在任何意义上均不应受制于董事会。但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监事会却普遍缺乏独立性:通过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股东监事实际上受大股东、董事会的控制;而职工监事受制于职工的地位,隶属于公司,且自身素质往往有欠缺,也无法进行独立的监督。其关键原因在于,监事会成员与公司经营管理层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法摆脱公司经营管理层的不当控制。为此,笔者认为,可以考虑引入独立监事制度。所谓独立监事,有的学者也称外部监事,简言之,是指由公司外部人充任的监事。外部监事制度则属于董事会之外的监督制度,具有经常性监督、事后监督、外部性监督的特点,外部监事专司监督之责,其职责要广泛得多,既包括对公司财务的监督,又包括监督董事、经理经营决策和业务执行行为是否合法。此外,在当今信息社会中,具备专业特长的外部监事作为公司的“外脑”资源,对公司业务和财务进行的监督工作,对于保证公司的长远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明确监事的权利、义务与责任 1.监事的权利

权力制衡只有在权力相当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在公司董事会权力日益扩大的今天,监事的权力当然也要随之变化,否则便会威胁监事会的独立性,从而造成监督不力。监事会现有的职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会议召集权、财务监督权、职务行为监督权、人事权、提案权、代表公司诉讼权。笔者认为,还应赋予监事(会)监事单独行使职权的权利。监事会不可能天天开会,但监督却要天天进行,所以赋予监事单独行使监督权很有必要。特别是职工监事,因其全日制在公司上班,有及时行使监督权的优势,避免了不能经常召开监事会的不足。

2.监事的义务

监事的义务与责任制度的完善与权利的完善是相辅相成的。权利是基础,义务与责任是使监事忠实履行职权的保障。监事的权利是一种职权,既是监事的权利也是监事的义务所在。监事必须履行自己的职权,怠于行使即构成失职,就会产生责任。关于监事的义务,许多国家的法律规定准用董事义务的有关规定。从立法上看,我国监事的义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忠实义务、股份报告义务、禁止泄露公司秘密的义务和禁止兼职义务、接受股东质询的义务。此外,笔者认为,立法还应该明确一项义务——亲自履行义务。即监事会成员必须亲自完成自己的义务,非因不可抗力不出席会议的,股东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应当予以撤换。

3.监事的责任

监事与公司之间系委任关系,因此,监事在执行其监督职务时,应对公司负忠实义务和善良管理人之注意义务,否则,就应对公司负损害赔偿责任。此外,监事对公司负损害赔偿责任而董事亦负其责任时,该监事及董事为连带债务人。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1)监事应向股东会报告工作,如果报告内容有虚伪、重大遗漏,监事应当承担责任;(2)监事应附署公司中期报告、年度报告、财务决策报告、招股说明书等文件,如果报告内容有虚伪、重要遗漏或令人误解等情况,监事应与董事负相同责任;(3)监事因不能及时、合理、有效行使监督权而使公司或第三人受到损失时,有关监事应对公司或第三人负赔偿责任,或和公司董事、经理对公司或第三人负连带赔偿责任;(4)监事失职或损害公司利益,股东可以向董事会提出书面请求,要求起诉监事。” [4]但是,在以下情况下,可以免除对监事责任的追究:一是股东大会对监事审核的财务表册或代表公司与董事发生交往的事项予以承认后可视为公司已解除监事的责任;二是公司对监事所享有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已过诉讼时效期间,当公司法没有规定时,遵从民法以及其他法律规定。对于责任的追究,则可以基于股东会的决议或少数股东权的股东请求由公司追诉,或者由少数股东权的股东提起代表诉讼。

公司内部监督机构的设置,不是凭空想象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要从本国当前的经济政治状况、文化社会背景出发,设计出最适合本国国情的内部监督制度。我国公司监事会制度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并非这种制度有何致命的结构性缺陷,而在于我国的监事会制度规定不完善,缺乏使之落实的机制。当前我们应当做的是在已确定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的前提下,做好内部监督权力资源的再分配,理顺独立董事制度与监事会制度的关系,最大限度的发挥两者的监督职能。更为重要的是,要进一步完善作为公司内部专门监督机构的监事会。通过强化监事会的监督职能,赋予监事会独立的法律地位,才能使监事和监事会依法独立行使其监督职权,而不受董事会、经理或其他人员的干涉,才能使监事会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真正发挥分权制衡的监督职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市场纷繁复杂,必然要求公司对市场变化作出迅速、灵活的反应,经营层当然的被赋予了广泛的权力,而自由的权力被干涉则是经营层所不愿接受的,所以,监督权力的有效行使依然面临重重困难。

参考文献

[1]申振华.公司监事会法律制度研究[D].[出版地不详]:吉林大学,2006.[2]何美欢:《公众公司及其股权证券》(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第 1 版,第 512 页。[3]常健、饶常林:《完善我国公司监事会制度的法律思考》,《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1 年第 3 期,第 143 页。

中学历史教学现状及解决途径 篇3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 现状 途径

一、中学历史教学现状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历史,所以说历史是一门非常古老的学科。俗话说“读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鉴”,自古以来的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历史的作用,由此可见历史的重要性。然而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在拜金主义的影响下,大部分学生对历史学习缺乏兴趣,他们认为历史学科枯燥、乏味、没有意思,尤其是认为历史知识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没有多大的作用。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现象的出现呢?

二、原因分析

学生为什么普遍对历史学习不感兴趣呢?原因如下:

1、教材编写不如人意。历史是记叙已经发生过的人和事,历史教科书本应该是由一系列有血有肉的鲜活的事件构成的。然而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历史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同一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艺术,而现在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不同时期的政治或者不同时期的经济、不同时期的文化。打个比方:以前给学生的是许多散珠子,要求学生最后用线穿成一串项链,而现在给学生的只是一条线,然后让学生再去找珠子穿成一条项链,这样就加大了学习难度。记得一位学者说过:“历史不是让人哭的,也不是让人笑的,而是让人了解它的。”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道出了史学价值的真谛,道出了史学学习与讲授的难度。实际上,“当祖先创造的历史的鲜活形象被人为分割成历史概念的时候,历史本身即被窒息了,教育实践者的主体也被窒息了”。[1]教材的枯燥乏味,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方法陈旧单一。经过观察,笔者发现造成学生不愿意学习历史的原因还在于教学方法陈旧单一。在现代教学中,照本宣科的教师已经不多见了,大多数教师都是充分挖掘教材中历史事件的背景,淡化事情的经过,深刻分析其历史影响,这种“重两头、轻中间”、“重结论、轻事实”的做法势必让学生对历史学习感到索然无味。再加上课堂上教师只注重讲解、讲授,不注重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和结论,对学生来说,听课倒成了一种负担,更不用说学习是一种兴趣了。所以大部分学生对历史学习不感兴趣。

3、应试教育左右为难。虽然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全面进行,要求教学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但是高考制度不改革,课程改革只能是空谈,只能流于形式。尤其是历史学科从原来的3加2模式到3加文综模式,再到现在的3加大综合模式,所占分值越来越少,致使学生更不愿意学习历史了。

4、实用主义推波助澜。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在拜金主义的影响下,实用主义日益盛行。据调查:很多学生认为学习历史知识对以后的工作没有用处,即使是文科班的学生也认为历史学习只是为了应付高考、历史只不过是通向大学的一块敲门砖等等,这些思想使本来就很难学的历史越来越没有人感兴趣了。

三、解决问题的方法

根据以上问题我对症下药找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1、挖掘教材,充实内容。教材是权威学者编写的,我们没有办法去改变它,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思想。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只要能够吃透教材、深入研究教材,就能发现教材也有其闪光点,也就能使教材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比如教材中缺少的人和事,我们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穿插一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尤其是把一些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引入课堂,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历史课变得生动有趣。现在的高考是3加大综合,那么我们可以把历史事件和现实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比较、分析中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使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2、改进教法,优化课堂。历史由于距离学生比较遥远,想让他们真正理解有很大的难度,所以历史学习的最佳氛围是较为真实的历史学习环境。而仅仅靠“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方法很难突破历史学习的特点,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生动形象的历史教学挂图,栩栩如生的历史事件的录像、电影,多媒体课件,互联网等在教学中的运用,能为历史教学创造一个较为真实的历史环境,也能体现出历史学科生动有趣的特点,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转变观念,全面发展。“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种“唯分论”的评价机制只关心学生的分数,评价方法片面、单一,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情感观念和心理素质等的全方位的评价。新一轮课改要求:“历史教学必须做到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因为学生的发展不仅仅需要具备知识、智力、能力等方面的素质,还必须具有道德和人格的力量。所以,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还必须关注学生在德育、体育和美育等方面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2]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真真实实地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培养学生质疑、挑战权威的精神,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能力,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4、提高素质,苦练内功。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我们没有力量改变教材,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我们应该认识到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的重要性。我们只有具备比中学历史教材更深更广博的知识,只有对中学历史教材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们才能更正确地处理教材,才能更加准确地理解教材,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同时,教师要转变观念,确立教书的本质是育人,在课堂上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帮助学生正确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正确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影响。尤其是要多给学生一些独立判断和思考的空间,使学生在学习中善于探索发现、比较判断、灵活运用。这样教师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自己的渊博知识影响学生,使历史这一古老的学科充满活力和生机。

总之,要改变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们无法改变教材,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教学方法,可以改变我们的观念,可以提高自身的素质,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参考文献

[1]祈成军《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年第7期。

农电企业现状分析与发展途径思考 篇4

1 五大难题困扰农电企业发展

1.1 难题一:电网投资严重不足,农村配电网十分脆弱

由于投资渠道不畅,电网建设资金难以落实,农村配电网十分脆弱,特别是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十分低下。根据目前政策,网、省电力公司负责110 kV及以上电网建设与运行维护,而35 kV及以下配电网建设与运行维护由农电企业自行承担。由于农电企业购售电价由政府和电网企业掌控,盈利空间十分有限,盈利能力低下,难以拿出大笔资金进行电网建设与维护。而社会经济发展对电力负荷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电网建设投资需求越来越大。加之从县乡电网改造以来,农村电网资产猛增,低压电网运行维护费用剧增,本已捉襟见肘的农电企业更是步履维艰。

1.2 难题二:电力法律法规执法主体缺位,合法权益难以维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和《电力设施保护条例》是农电企业赖以维权的主要法律,其执法部门不是供电企业,而是地方经贸委。执法主体的缺位,使农电企业难以及时有效地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一是电力设施保护困难重重。解决线路保护区内树障清理,难度较大,不仅群众阻挠,而且林业公安派出所过度干涉。二是工程民事纠纷难以解决。民事纠纷严重妨碍电力工程建设,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规定对破坏、阻碍电力建设应给予治安处罚,但谁来依法采取强制手段,最终只有农电企业花钱了断。三是查处窃电处罚力度减弱。现在农电企业只有检查和追补电能量的权力,而没有处罚权。不少地方采用警企联合的办法查处,经常会出现追补来的款项被用作警方办案费用,办案成本较高,有些得不偿失。

1.3 难题三:企业超编严重,人员综合素质偏低

由于历史的原因,农电企业大都超编严重,人员大部分综合素质偏低。有的县供电公司供电能量不足2亿kW·h,正式员工竟达上千人,工资发放都成问题。归口行业管理和改制以后,农电企业滥进人员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并且采取向多经企业分流、减员增效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但不论是三产还是主业,吃的还是“一锅粥”,农电企业并没有真正甩掉沉重包袱。人员过多必然导致企业的各种资源相对匮乏,人才密度很低,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1.4 难题四:农电工工作不安心,农电工队伍难以稳定

农电工不安心工作的主要原因有4个方面。一是报酬低。农电工收入一直较低,皖北地区农电工平均月收入大多在500元左右。这对农电工的工作积极性影响很大。二是任务重。如皖北某县农业人口130多万,农村电力客户33.58万余户,在编农电工468人,人均抄表、服务700~1 000户,加上配电网设备运行维护,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三是社会地位降低。过去农电工在农村具有较高的地位,掌握停供电并享有各种特权。现在“权力电”、“关系电”、“人情电”被杜绝,优质服务的“紧箍咒”越套越紧,农电工没有了特权。四是缺少安全感。农电工虽然与农电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但随时有被解聘的可能,经常有农电工因安全、行风、培训抽考或其他问题受到严肃处理。

1.5 难题五:服务承诺与客户期望相互攀升,优质服务陷入怪圈

客户对服务的满意程度不仅取决于企业员工的服务质量,还深受其他背景客户的影响。而现在的农电企业正陷入一个供电服务承诺与客户期望相互攀升的怪圈,社会上对供电系统提倡优质服务有着某种曲解和误解,视优质服务为“保姆式”的无偿服务。而就当今的农电现状而言,多数农电企业根本无力提供如此高标准的服务承诺。一部分客户的不满必然引发投诉,上级部门为了改善行风往往会提出更高的优质服务要求,于是就会形成了服务承诺与客户期望的非良性互动。这种压力会给农电员工精神带来很大的压抑,不利于激发农电员工内心的工作热情。

2 七路招式护航农电企业和谐发展

2.1 招式一:向政府要环境

紧紧依靠政府,努力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才能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一要让政府信赖农电企业。要向政府多请示、多汇报、多沟通,让政府了解农电企业的难处,取得理解、信任和支持。二要把握和政府的关系度。既不能对政府无条件答应所有超出自身能力的要求,也不能因为是行业管理而对政府提出的要求置若罔闻、置之不理。三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要把自身的工作做好,特别是关乎政府形象的事。如迎峰度夏(冬),重要节日、重大活动等保电工作。该做的事情做好,该汇报的汇报到,政府就会信任,就会支持。四要有“蚂蟥精神”,盯住问题不放松。比如,输变电工程施工、电力设施保护、线路清障等民事纠纷难题,农电企业要依靠各级政府,加大协调力度,合理有效地解决问题。

2.2 招式二:向上级要政策

面对上级多谏言,积极争取有利政策。一要真情实报。在上级部门考察调研时,要敢于说真话,讲实情。不搞报喜不报忧。成绩、困难都要说,主观、客观都要讲,让上级领导真正了解下情,了解实情。这样才能给上级领导决策提供真实依据,才能促使上级出台能够有效解决基层实际困难的好政策。二要坚持谏言。要主动向上级反映农电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积极争取合理的电价空间,促使配售电价按成本加收益的方式核定,使电价能反映购售电成本及电力供需情况,拓展农电企业必要的盈利空间,实现电网投入不断增加,保证主电网和配电网的协调发展。

2.3 招式三:向管理要效益

尽管受政策所限,农电企业的利润空间很小,但毕竟还有着得天独厚的一方市场,有着潜在的盈利能力。只要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和内部调控,努力增收节支,实现利润增长还是有希望的。一要千方百计开拓电力市场。要发挥绿色环保能源的优势,强化电力需求侧的服务与管理。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的电价政策,通过优质服务,以期赢得更多终端能源消费者的青睐,不断扩大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市场的占有份额。二要加强营销抄核收业务和线损管理。电能供得出去,电费收得回来,损耗降到最低,这是农电企业的经营目标。降低线损就是提高企业的利润。因此,在营销管理上下功夫,通过优化电网调度管理,尽量少停多供,多供一千瓦时是一千瓦时;加大电费回收力度,多措并举,多管齐下,能收一分是一分;切实落实线损“四分”管理,推进台区营销精细化管理,努力降低电网损耗。三要强化预算管理,重视成本控制。农电企业一定要精打细算,开源节流,压缩非生产经营性开支,最大限度地节约不必要的开支,积累资金用于电网建设。

2.4 招式四:向服务要形象

优质服务是生产力、是竞争力、是农电企业的生命线。一要固化服务理念,树立品牌服务意识。我们应当着力引导员工在潜移默化中将服务理念转化为“处处是服务窗口,人人当服务标兵”的具体行动,从而实现让创造性的服务走向全体员工、走向生产经营,提升到企业各个层面,牢固树立“客户至上,细节赢心”的服务意识,努力实现“规范自己、方便客户”的服务愿景,努力打造“阳光电力”的品质和形象。二要加强“内质外形”建设,塑造企业形象。“三个十条”是国家电网公司加强“内质外形”建设,规范员工行为的核心制度,也是“红线”制度,是为农电优质服务保驾护航的“铁护栏”。恪守“三个十条”是农电企业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提升社会满意度、塑造企业良好形象的重要措施。

2.5 招式五:靠电网养根本

供电企业靠供电,供电靠电网。国家电网公司“一强三优”战略第一条就是电网坚强,农电企业也不例外。一要认识到位。配电网是农电企业的根本,没有坚强的配电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企业形象等都无从谈起。对农电企业的发展来讲,“电网”就是一个数最前面的“1”,其余都是“0”。二要切实转变投资观念,改变投融资渠道和模式。要积极向上级部门或政府争取资金和政策,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搞电网建设,确保配电网健康运行。农电企业要打破对电网建设“有多少钱办多少事,钱多多投,钱少少投,没钱不投”的观念,努力做到有资金要投入,没有资金挤出资金也要投入,挤不出资金贷款或采取其他融资渠道和模式也要投入。

2.6 招式六:靠安全固基础

安全是基础、是效益、是稳定,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保安全要一保人身、二保电网、三保设备。搞好安全工作,一是强化员工安全素质,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让员工牢记并执行“两防、反六不”和“三防、十要”保安全口诀,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二是按章办事,遵守安全规程,坚决反对习惯性违章;坚持“两票三制”,实施“一票一卡”制度,落实以“三铁”反“三违”。三是加大安全投资,包括安全教育培训投资、安全工器具投资、安全技术保护用品投资等。四是把好现场安全关。提前分析危险点,办好工作票,做好方案,开好班前会,做好施工安全的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和保证措施,做到施工作业“四清楚”。

2.7 招式七:靠队伍蓄后劲

浅析我国劳资冲突现状及解决途径 篇5

摘要:劳动与资本的关系是市场经济下各种经济关系的基础。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同时也伴随着劳资矛盾的凸显。劳资冲突发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妥善处理劳资双方的矛盾,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劳资冲突;劳方;资方;合理解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市场化的劳资关系已取代计划经济下的劳动用工关系,成为我国基础性的经济关系。与此同时,劳资矛盾也开始凸显和加剧,各种纠纷不断,并不时引发一些激烈的群体性劳资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隐忧。劳资矛盾发生的原因以及如何解决劳资矛盾是本文所想探索的问题。

一、我国劳资冲突现状

(一)劳资冲突的含义

劳资冲突是一种典型的社会冲突。劳资关系专家常凯认为,劳资冲突是“指劳资纠纷和劳资矛盾激化和公开化,劳动关系双方以某种特定的方式———集体争议和集体行动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和争取自己的权益的社会行为”。目前我国的劳资冲突主要以集体行动的形式呈现,例如罢工、集体上访、静坐、示威游行、集会、堵塞交通要道、围堵政府甚至诉诸暴力等。

(二)劳资冲突的表现

2010年5月初,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的本田厂工人因工资待遇过低、同工不同酬等问题举行罢工。以此事件为开始,仅5月25日到7月12日,广东省就发生了36起因员工要求加薪而引发的停工事件。并且此次停工潮不仅在珠三角发生,还扩展到全国,江苏昆山美资KOK书元机械近千名工人集体停工,北京星宇科技有限公司1000余名员工停工,西安日资兄弟工业公司两家工厂约900名工人发起停工„„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而劳资冲突具体有哪些表现呢?

1. 侵犯劳动者权益现象严重。

如劳动合同虚无化、形式化、单边化、短期化。签订率低、期限短、内容不规范,在劳动合同的内容上,存在对职工不利的条款甚至违法的条款;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没有得到全面执行,拖欠、克扣、压低员工工资的现象经常发生;超时加班现象比较普遍,劳动条件差;忽视职工劳动保护,工伤事故经常发生,职业病危害严重;社会保险覆盖面窄、统筹层次低,欠缴保险费现象严重; 劳动保障监察力度不足,劳动争议处理周期长、效率低。2. 劳资收入分配差距加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国民收入出现了快速增长,但是劳动和资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不合理,在利益分配上出现了收入与贡献的逆向偏离,劳动收入占 GDP 的比重持续下降。近年物价房价上涨,造成劳动者实际生活水平下降。3. 劳资争议案件数量增加。

在劳动者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的情况下,法院、仲裁机构等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剧增,且多以仲裁方式解决。劳资争议主要集中在劳动报酬、社会保险、解除劳动合同方面的不平等,从 2001年开始关于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险方面的劳动争议案件以每年上万件的增幅大幅度上升,关于解除劳动合同方面的争议也在逐年增加。

二、我国劳资冲突的特点及原因

(一)特点:

1.由劳资冲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增速明显。

近些年来,因劳方不满资方而引发的群体性冲突事件增多,劳资冲突成为引发社会不稳定、导致社会冲突的新的导火索。诸如2008年7月的云南孟连事件、11月的湖北武汉下岗职工上访事件和广东东莞劳资纠纷事件令人印象深刻。2.劳资冲突过程中的破坏性和暴力化倾向增强。

近几年中国的劳资冲突出现非理性、激烈化趋势。劳资冲突的破坏性扩大,停产罢工造成企业无法正常生产,冲上街头、围攻政府、警民对峙,既导致了企业和劳动者的双输,又浪费了大量公共资源,更是影响了人们正常生活和工作以及社会稳定。3.集体行动意识和组织化意识越来越强。

近几年,劳资冲突表现为一种群体性的、集体的抗争行为。当劳资之间矛盾和纠纷无法通过正常的途径进行调解时,劳动者深切地感到自身的利益被侵害,除了以上访这种高

成本的方式表达不满以外,没有更好的途径可以改变自身的状况。这时一旦资方有恃无恐的行为超过了劳方的承受底线,他们便联合起来发挥集体行动的力量,就使劳动纠纷解决走向显性的对抗方式,甚至爆发大规模的群体性冲突。

(二)原因:

1.买方约束型的劳动力市场。

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是一个供求不平衡的买方市场。劳动力的供给大大超过需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和大学生连年增加的人数使劳动力的供给压力越来越大,而社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很难保障就业机会平等,这就导致了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劳动者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选择就业和报酬的余地相对狭小,企业常常以“你不愿意干,有的是人干”相要挟,迫使劳动者为了保住就业岗位不得不做出让步,放弃一些合法权益,并忍受企业提出的苛刻条件,加深了劳资关系主体不平等的程度,为日后发生劳资冲突埋下了隐患。2.利益分配失衡

利益分配失衡指劳资关系中资本对劳方利益的无偿占有。马克思认为“分配的结构完全取决于生产的结构。分配本身就是生产的产物,不仅就对象说是如此,而且就形式说也是如此。就对象说,能分配的只是生产的成果,就形式说,参与生产的一定方式决定分配的特殊形式,决定参与分配的形式。”因此,生产要素占有上的失衡必然造成利益分配失衡。资方作为资本的占有者,在利润最大化原则的驱动下,会利用资本主导权加强对劳方的剥削,劳方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必将反抗资方从而直接引发劳 资冲突。

3.企业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

富士康深圳厂区接连发生跳楼、坠楼事件后,富士康集团负责人公开“检讨”:“不管出于什样的原因,不管员工选择了什么方式,毕竟在富士康的厂区内,员工在工作期间出现了问题,我们应该在管理上、企业文化上检讨自己的问题。”据悉,富士康在深圳的31万普工中大多数是80后、90后。新生代职工与上一辈职工相比有一个显著区别:上一辈的诉求主要是“能够挣到工资”,而新生代职工则要求有自己的工会为自己主张各种权益。公司当然要重视员工的心理需求,加强人文关怀。针对富士康事件,有学者指出: “尽管富士康为工人设有浴室、游泳馆等公共活动和娱乐空间,在天天加班的情况下,工人月工资也能拿到 2000 - 3000元左右,他们要获得体面的、有尊严的生活,就必须‘被加班’,也就不可能有更多时间留给自己休闲。” 4.劳资关系调节体系不健全。

我国有关劳资关系的法律体系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执法监督体系的有效建立;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职能在实际操作中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使得劳方在与资方的博弈中处于弱势地位;目前体制内维权渠道还不畅通;政府对劳资矛盾往往都是“事后被动介入”;在工会组织不健全的条件下,劳工权益的保护更多地来自于政府的立法及其监察机制,这些方面工作的不完善,致使劳工利益受损的情况极易发生,必然导致劳资纠纷增多。

三、解决我国劳资冲突的一点建议

(一)制定完善的法律是处理劳资冲突的必要手段

尽管我国在劳资领域颁布了一些法律,如《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但却缺少一些专门的法律,法律上的漏洞让许多不法企业有机可乘。健全的法律制度在劳资冲突的解决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国家应加大力度完善《公司法》以及 《劳动法》的相关规定,明确规定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劳动条件、劳动工资以及福利等。当有劳资冲突发生时可以有法可依,使劳资双方更好的解决问题,从而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

工会的重要职能就是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协调劳动者与企业、雇主之间的关系,以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所以我们要积极完善工会组织。一方面,使工会真正成为劳动者利益表达渠道。首先,劳资双方确立劳动关系以后,劳动者要积极加入工会组织。工会能将分散的个人组织在一起,组织度越高,与资方谈判的力度就越大,这可以有力地改变劳动者在劳资关系中的弱势位。其次,加强工会自身建设,切实做到为劳动者维权。工会可以借助政府部门、媒体舆论和其他社会力量,大胆创新工作方式、维权模式,实现维权目标。

(三)增强劳资双方的法律意识。

充分运用各种舆论工具和宣传载体,广泛开展劳动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促进劳资双方依法履行权利义务。促进用人单位自觉规范用工行为。通过法律意识的增强,使双方用工时能自觉签订劳动合同,约定各自的权利义务,明确工资报酬数额或计算方法,避免产生劳资纠纷。同时,通过正、反面案件的宣传教育,使劳动者认识其采取极端手段的违法性和社会危害性。注意发挥新闻舆论和人大、政协的监督作用,对违反劳动法、用工严重不

规范,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等方面的典型案件,进行曝光和批评。

(四)国家加大法律援助

在劳资争议纠纷案件中,多数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有的纠纷发生时,劳动者经济十分困难,个别的甚至连衣食都难以保证,如不能及时处理,可能引起矛盾激化,从而影响社会安定。因此,法律援助中心要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律援助,法院要积级开展司法救助。对经济困难,无力缴纳诉讼费,保证有理、有据、无钱的人,打得起官司。要坚持公正裁判,强化效率意识,充分运用诉前保全、诉讼保全和先予执行等法律手段,及时解决劳动者的生活困难和后顾之忧,确保劳动争议纠纷案件快立、快审、快结。

(五)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增强维权能力

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劳动力价格较低、地位不高。为提高在劳资谈判中的地位,获得更多的收入,劳动者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如果不注意更新知识很容易被社会淘汰。劳动者只有不断积累知识、提高技能,才能在与资方的谈判中形成一种潜在的要价能力,为利益分享创造条件。

(六)加大政府的执法和监督力度

在“强资本弱劳动”的现状下,单个劳动者的力量是有限的,要实现和谐的劳资关系,政府需要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我个人认为最有效的方式是加大企业的违规成本。现行劳动法律对资方的违规处罚力度不够,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资方违法的可能性。例如,我国对企业欠薪没有刑事责任的约束。对一些欠薪的企业只是对其进行数额较低的罚款,这对企业没有威慑作用。在欠薪成本低于罚款成本的情况下,企业更愿意欠薪。由此导致个别企业恶意欠薪,从而引起劳方集体讨薪的不正常社会现象。因此,政府要适当加大企业的违规成本,使企业不敢违法,减少劳资纠纷。

(七)积极开创网络解决劳资冲突的新平台

网络化治理作为一种多中心治理结构,主张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第三部门、私营部门、公民个人)等众多行动主体的协调与合。网络化治理所意涵的理论模式已广泛的渗透至社会科学的不同学科领域之中,成为社会科学解释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的重要理论工具。在网络化治理模式下,劳资主体合作关系的制度性构建成为可能,这对当前的劳资冲突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的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其中伴随的劳资争议成为我国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议题。处于买方市场的现状让中国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这就导

致资方的强势。从而出现诸多劳资争议,这需要劳资双方,国家社会长足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王艳.《中国当前的劳资冲突及其预防和解决途径》.经济与社会2011(3)【2】周斌。《2010劳资关系大事记》

界首刺绣的现状及发展途径研究 篇6

关键词:界首刺绣;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J5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205-02

刺绣是将人的设计以针线在织物上穿刺的手法绣制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刺绣起源于虞舜时代,经过历朝历代优秀刺绣人的努力,发展为今天以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四大名绣为代表的民间刺绣文化。刺绣的技法也在不断丰富和创新,如网绣、满地秀、锁丝、平金、戳纱、挑花等。刺绣也从最初生活用品上的应用发展到服装、包装、书籍装帧等现代商业化的应用上来。

一、界首刺绣的现状

界首刺绣属于民间刺绣的一种,历史悠久,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形成其特有的风格。界首刺绣在2010年被列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多次参加全国大展,受到全国人民的喜爱。界首刺绣的传承主要靠口传心授,界首著名的传承人代表刘兰英,其刺绣作品远销到日本、澳门、香港、新加坡等一些国家和地区,得到行业专家和广大刺绣收藏者的认可和赞誉。她的绣品既有北方的粗狂、质朴、大气,又有南方的细腻、流畅、生动,被专家称之为“艺苑独秀”。

(一)界首刺绣的艺术特点

界首刺绣的发展及其缓慢,原有的经典绣品也在不断的遗失和破坏,能完整保留下来的作品是极少数的。又由于愿意从事刺绣的人数逐渐减少,市场上鲜有精品出售,即使是地道的界首人现在也很少想到使用界首刺绣。界首刺绣来源于民间,绣品细腻,内容丰富,图案以花卉动物、民间故事及民俗文化为主,寓意深刻。例如儿童的虎头鞋、虎头帽等,预示着孩子成长健康、虎头虎脑。物象介于写实与抽象之间,过渡自然,通过色彩的阴阳浓淡来体现图案的体积与块面。在针法上主要以平针为主,绣品的主要布料选择是红、黄、蓝的绸缎,绣线以大红、大绿、大紫为主色调,再以金银线、金属片、金丝穗进行搭配,形与形之间用线隔开,通过整齐的图案和块面效果来塑造物象的体积,使绣品精美别致。在构图上,界首刺绣也很讲究,先确定主题、构思、勾勒出草图,选好布料和线,然后用笔将草图勾画在布料上,或者将草图剪成纸样贴在布上进行套绣,再使用平针的手法进行刺绣,平针有上绣和下绣之分。巧妙的构图与娴熟的技法是界首刺绣高水平的标志,也是能够在北方刺绣中独树一帜、流传至今的原因。

(二)界首刺绣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问题分析

1.绣品数量的减少。刺绣作为一门传统的的民间工艺,在时代变迁中,不管是作为美化服饰的拥有量还是其使用的频率,都在不断的减少,界首刺绣在民间正在逐步丧失其生存的基础。原因有:第一,界首刺绣的发展是从民间流传开来,直到现在还没有相应的管理部门对其进行管理,政府也没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第二,界首刺绣没有形成规模性产业,它的流通渠道多是亲戚之间或者邻里之间的手口相传,也只是在农闲之时或者茶余饭后才会进行的一项活动,一般不会在市场上交易,都是自家使用或者赠送亲友;第三,界首刺绣进入高档次场合的机会很少,主要存在于平民的日常生活中。所以,界首的刺绣作为情感寄托或民间的精神的载体,就很难得到足够的重视,进行商业的运作,成为商品的机会就少,也没有高加价值,导致生产量萎缩,精品少。

2.传承人的断层。近年来,界首市政府开展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传习活动,借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一批批传承人进入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如刘兰英、张敏等,大大的提高了界首刺绣的知名度。但是界首刺绣绣工的年龄结构偏高,如刘兰英今年已经75岁高龄,年轻一代的绣工少之又少。又由于界首刺绣的制作工艺复杂,加工时间长,难度大,所以成品的出产量极少,无法快速产生经济价值。对于这一技术的传承,从众的心理、追逐时尚心理、趋利心理都使人们对这项传统工艺提不起兴趣,导致愿意从事刺绣的人越来越少,界首刺绣面临着传承断层的问题。

二、界首刺绣发展途径研究

(一)借鉴地方刺绣发展的经验,为界首刺绣提供参考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想要寻求发展,不仅自身要努力,更要善于总结和学习成功的经验。全国各地的刺绣产业发展如火如荼,除了四大名绣外还有京绣、杭绣、鲁绣、扬州刺绣等,都在进行产业化。例如镇湖为了发展镇湖刺绣产业,提升刺绣品牌,镇湖政府建造了刺绣艺术展示中心、绣品街、中国刺绣艺术馆,打造了一街一馆一中心的产业格局。经过资源的整合,刺绣业一跃成为当地的重要支柱产业,刺绣也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和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又如杭州刺绣的传承与发展问题,杭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在杭州的传统艺术领域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杭绣也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使这项技术得到传承和发展,当地政府出台了许多保护政策,把杭绣列为传统工艺美术的重点保护品种;建立专项扶持资金,把杭绣列为重点扶持项目;设立国家级工艺美术博物馆及大师工作楼,以此对杭绣作品进行展示;扶持帮助刺绣大师招收弟子等。逐步建立起杭绣保护发展的平台。界首刺绣要借鉴这些成功经验,使这门手工艺发扬光大。

(二)政府加大支持力度,营造优质良好的发展环境

界首刺绣来源于民间,缺乏政府的支持和保护,没有形成规模优势,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人们的收藏意识不强,导致刺绣后继无人的局面。近来地方政府开始重视民间手工艺,把界首陶瓷、剪纸、刺绣等都列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界首刺绣又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然而,这仅仅是发展的第一步,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首先成立界首刺绣的专业机构或者小型的博物馆,加大界首刺绣的宣传力度,增强其影响力,让大家对刺绣有个新认识。其次,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鼓励广大的刺绣人员和刺绣爱好者积极参与进来,扩充绣工数量,增加绣品产量,扩大绣品的使用范围,促进其市场销售量。第三,帮助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刺绣传承人进行宣传,招收弟子,将精湛的传统工艺传承下去。第四,开设刺绣的培训课程,培养学生的刺绣技能,让他们在保持界首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积极汲取民族优秀的传统工艺文化,增加界首刺绣的艺术内涵,丰富刺绣的种类,开拓创新。

(三)丰富传承人的知识和年龄结构,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

界首刺绣的代表传承人在文化程度上普遍偏低,年龄偏高。很多的年轻人对刺绣这门传统手工艺根本不了解,更不要说对刺绣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了。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不应仅仅停留保护和传承上,更主要的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着的现代社会,才能为现代的人们所接受和喜爱。例如,2015年“台绣”第三代传承人的设计师林霞,她发明的“纤艺绣”、“高清晰刺绣”等工艺在国内刺绣行业是一个重大突破。是她近年创作的作品,立体感强,抢人眼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增强了“台绣”的文化生命力。界首刺绣要想得到长足发展,就要创新,而解决传承人知识和年龄结构的问题是创新的前提。现在很多大、中、小学都开设艺术欣赏、手工制作等课程。应该把界首刺绣也列为基础课,地方学校就要体现当地的工艺美术特色。让学生从小对当地的传统文化产生兴趣,了解界首刺绣的历史,认识和学习刺绣知识,将界首刺绣的理论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在以后的艺术实践中做到与现代市场相结合,才能够创新发展。

(四)提高界首刺绣附加价值,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地方文化,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上的综合反映与特殊表现,一般都是以民间的工艺品作为物化表现形式。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人们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手工艺品,都是根据当地的文化,依据当地的技术、材料、功能、形态、构图、色彩等创作出来的,这些独特的文化成为区别他者的重要标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具有这种民族文化特色的典型。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首先要以民族文化的保护为主,让它不至于消失在现代化的大潮中。我们要将这些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民间工艺以产业化的方式来活态的保护并力求使其发扬光大,使其具有新时代的特征的的时候,我们就要更准确的把握“民族文化”的含义。保护和传承是发展的前提,而发展又是传承和保护的有效手段。把非物质文化资源转变为生产力,把作品变为商品推向市场,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形成产业化规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界首刺绣的名气主要是在研究界和工艺美术界,界首刺绣的传统工艺与背后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民俗等文化内涵,让民众从其中能体会到一种文化的回归,这其中包含的经济价值是很可观的。文化产业的形成是自然而然的,是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的,我们要保留它的多样性,一方面可以做批量化的生产,将界首刺绣图案移植到其他载体上并形成产业化规模。例如让它成为纺织产品的图案,成为服装、挎包的装饰,或者靠垫、窗帘、床品等的装饰。另一方面,制作刺绣精品,创民族文化的品牌,如刺绣荷包、旗袍、花枕头、虎头帽、虎头鞋、绣花鞋等民族工艺品,将绣品打造成有收藏观赏价值的艺术精品。总之,我们在进行产业化的同时要努力创造民族文化的专业化、品牌化、规模化,不仅推动界首经济发展,更使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弘扬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道一.中国民间美术词典[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5.

〔2〕魏玉龙.刺绣在现代服饰中的创新设计与运用研究[D].江南大学,2009.

〔3〕李芳.浅谈中国当代刺绣产业所面临的问题及发展趋势[J].艺术与设计,2007,(02).

〔4〕傅丽.叶松.传统刺绣在现代丝绸服装中的创新应用[J].丝绸,2009,(11).

中职生德育现状分析与途径探究 篇7

一、中职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

目前, 中职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总体上分析, 难以达到社会及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虽然中职生中不乏各行各业的精英, 但是有相当一部分中职生缺乏基本的职业素质和敬业精神。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思想不求上进, 无目标, 无追求。有的中职生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思想上没有远大的人生理想, 行为上比较散漫, 得过且过。第二, 文化素质欠缺, 存在厌学心理。有的中职生文化基础薄弱, 学习方法不科学, 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学习缺乏兴趣。上课时迟到, 玩手机, 打瞌睡, 精力不集中。第三, 自卑心理强, 缺乏探究质疑精神。部分中职生对自身没有正确的评价, 遇到问题, 总是逃避, 以失败者自居。还有抄袭作业, 考试作弊的现象发生。

二、中职生思想道德成因分析

通过对中职生思想道德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调查, 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原因。第一, 家庭原因。目前, 离婚率偏高和突发事故, 导致部分学生生活在单亲家庭, 学生的心理缺乏安全感, 有问题不能及时与家长交流。一些长期在外打工的父母和孩子交流机会很少, 也会造成孩子上述心理。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 百依百顺;有的过分强制, 实施全方位监管, 都会给孩子造成不健康的心理。第二, 社会原因。当前社会, 随着改革开放, 一些腐朽思想也在部分人心中滋长, 对青少年心理造成了不良影响。随着社会上的文凭热, 也使得有的学生家长、学校对学生考名牌大学期望值很高, 对学生心理压力较大。第三, 学校原因。由于就业和升学压力, 部分学校重视文化技能, 轻视思想道德教育。虽然开设部分德育课程, 但离社会现实比较远, 形式单一, 内容枯燥, 学生对此类课程学习仅仅流于形式。第四, 学生个人原因。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期, 很容易受各种环境的影响, 有时对遇到的问题不能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做出正确的分析。部分学生喜欢用宿命论和个人私利为自己辩护, 养成了享乐的心理。当面对家长的期望、就业压力和考试时, 部分学生采取逃避的做法, 不努力, 不拼搏, 自甘落后。

三、加强中职生思想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 多与家长交流, 构建完整有效的学生德育网络。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有的学生家长只关心学生的学习和就业, 进行的是实惠教育;有的家长对学生在校表现漠不关心;一些离异家庭、文化程度偏低父母甚至放弃对学生的教育。这都会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 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要先同家长沟通, 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学生家庭情况。要求家长能对自己的孩子给出正确评价, 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 逐步树立自信心。第二, 教师要以身作则, 加强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教育。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 任何道德箴言, 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的表率力量是巨大的, 对学生有强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在教学中, 要贯穿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例如, 在讲授三系配套杂交育种时, 给学生讲袁隆平如何育成杂交水稻, 以及杂交水稻对世界粮食的贡献。让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 感受到科学家严谨认真的科学研究态度和乐于吃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第三, 知行统一, 改革德育课程教学方法。教育部印发的《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与教学安排的意见》要求德育课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 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因此, 德育课不能停留在原有抽象的说教上, 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 做到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 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第四, 学校要加大投入,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和行为。学校应设计全方位的学校文化, 开展形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生活, 以活动为载体, 让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 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例如, 我校开办了绘画、民间艺术等工作室, 每年各个专业展示本专业学生作品, 开展如乒乓球、羽毛球各类竞赛, 适时举办各种主题班会、庆典会、报告会。给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空间和平台, 使学生在参与各种活动中, 既能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 又让他们充分释放亮点, 燃烧激情, 从中认识自己潜在的能力, 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唤起他们奋发的动力。创造条件, 让学校与社会文化、企业文化衔接起来, 这样, 可以让学生正视社会, 提高学生对是非好坏的辨识能力, 指导学生将来在社会上正确践行。

四、结束语

总之, 对中职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应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实际。只有这样, 思想道德教育才能春风化雨, 育出芬芳的桃李。

摘要:加强中职生思想教育, 要多与家长交流, 构建完整有效的学生德育网络;教师要以身作则, 加强理想信念职业道德教育;知行统一, 改革德育课程教学方法;学校要加大投入,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中职生,思想道德,现状,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小琴.浅析中职学校德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 2010.

[2]郑开锦.加强中职生德育教育的路径选择[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 (06) .

高中英语写作现状及其解决途径 篇8

一、高中英语写作的现状

(一) 教师方面

首先,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把更多注意力集中到语法的讲解和阅读课中, 很少有独立的写作课。其次, 作文大多数时候只是被当做一项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 教师没有给学生词汇、语法、文章结构和写作技巧上的指导。也就是说, 是终结性的评价, 而不是过程性的。除此过程外, 大多数的高级中学的班额比较大, 为教师批改作文带来极大的挑战, 与此同时, 教师批改作文一般注重词汇和语法而轻视结构和层次。

(二) 学生方面

提高写作水平是一个耗时长、收益慢的过程, 再加上缺乏系统的指导和良好的写作习惯, 学生不愿意在写作上下工夫。体现在作文中的问题具体为:1.受母语迁移的影响大。比如, I very like you...He against the idea.显然学生对句子的基本认识还不足。2.词汇量不足。表现在:词汇匮乏, 搭配不当;在一篇作文中反复使用同一单词或词组, 或是基本功差, 单词拼写错误多。可以想象, 如果要写一个句子, 10个单词有半数单词拼写错误或拼写不出, 另外的单词用法不当, 是很难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的, 更别提篇章结构。3.逻辑缺乏, 结构混乱。学生在写作之前没有对文章形成一个基本的结构框架, 想到什么写什么, 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缺乏必要的连接, 写的话颠三倒四, 不知所云。4.书写潦草。书写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一篇整齐美观的作文会给评阅教师留下好的印象。5.缺乏良好的写作习惯。由于语言环境的限制, 大多数高中生一个学期的练笔次数也就是五六次, 能够得到教师的反馈的机会也不多, 这对提高写作能力显然是不足的。

针对以上在写作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英语教师应在详细地分析其成因, 对症下药, 从基本功、教法、习惯的培养等方面入手, 帮助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 培养兴趣, 树立信心, 提高写作能力。

二、改进写作教学的途径

(一) 加强基本功训练

基本功的训练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强化书写。书写训练应从高一开始, 不但要严格化而且要长期化, 同时还应把标点的正确使用结合起来练习, 而且教师在平时的板书中为学生起到榜样作用。2.加大词汇教学的力度。缺乏单词是学生写作的主要障碍, 在此过程中, 教师应针对高中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 注重记忆策略的指导, 比如说联想记忆, 分类记忆, 复习记忆, 加强督促和抽查。3.熟记常用句型。要让学生首先意识到一个句子的核心是谓语动词, 在此基础上了解最简单的五个基本句型, 再由这些简单句发展到复杂的句子。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应把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用所学的词组及句型进行造句练习, 为学生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教学方法的改变

1.背诵—默写—仿写法。古人云:“熟读唐诗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我国英语界老前辈葛传教授在其专著《英语写作》中提到怎样去解决中国学生用英语写作的困难时说:“你应该仔细地朗读, 不仅如此, 还要大声地读, 如此反复直到烂熟于心, 就好像是自己写的一样。”这就清楚地说明了熟读成诵对写作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方法表面上有些“笨”, 其实最笨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2.过程—体裁法。在写作之前,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大量某一体裁的范文, 学生必须阅读此种体裁的范文, 熟悉其模式。另外,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分析范文的语篇结构和语言形式, 如作文的结构如何, 每一段的主题, 可供选择的词汇、句型有哪些, 可使用哪些句型。接下来就是仿写,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题目,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发挥, 可要求学生注重体裁而轻内容, 每种体裁可仿写3-5篇。过程—体裁法尤其是对高中学生篇章结构组织能力和灵活使用不同体裁的语言形式能力的提高效果明显。

(三) 改变评价方法

写作评价应多元化。在教学中, 可采取:1.教师应该争取时间给每位学生有一次当面批改的机会, 使学生与教师之间有一种良性互动与信息反馈。面对面平等对话, 表面上批改的是作文, 但实际上交流的是情感。尤其是平时作文水平差的学生, 教师要指出闪光之处, 热情地鼓励, 同时恰如其分地指出作文中的不足。2.每次的评阅的注重点可以有所不同, 比说说这一次是文章的结构, 下次是动词的时态, 这样既可以减轻学生负担, 又给学生指明方向, 使学生有所“警醒”与收获。3.自我评价。首先, 由教师对范文从篇章结构和语言形式等进行分析, 为学生评价提供示范。其次, 学生对自己的从写作困难, 本文的佳句、不足、病句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最后, 由教师对学生的自我评价写出意见后反馈给学生。4.合作评价。首先教师对范文也要进行分析。其次, 两个平行班互换作文, 再由水平相近的学生组成四人小组轮流进行批阅和总结。最后, 每位学生根据同伴的评价进行反馈重写, 教师检查结果。教师要善于总结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典型错误, 集中进行订正。

(四) 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除了平时的练笔之外, 教师可安排学生每周写两三篇日记, 开始简单写, 用一两句或三四句把意思表达清楚;然后逐渐增多, 利用课文中的重点句型或模仿某一种体裁, 比如在高二学完Poem这个单元后, 让学生学些写一首英文诗。教师可随机检查, 也可经过小组推荐的方式, 在全班进行讲评, 既可使学生受到鼓励, 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的机会。

总的说来, 基础写作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教师要针对学生在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及需求, 不断探索, 寻求解决方法, 在严格要求的同时充分调动和保护其兴趣和积极性, 进行科学有效的训练, 由简单的教师批改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过程, 实现学生写作能力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Badeger, R&White, G..A process genre approach to teaching writing[J].ELT Journal, 2000.

[2]刘德林, 黄晨辉.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对策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 2010.

[3]王莉.高三学生英语书面表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3.

现状途径 篇9

一、背景调查的重要性

由于我国早期对劳动力资源实行的是计划方式的配置, 从学习到就业一般衔接较紧密, 大多数人都是从学校直接到单位工作, 也很少出现职业的变动。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在逐步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 各地人才市场基本都已建立起来, 出现了全国性的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局面。由于人才在市场上整体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 用人单位招聘门槛越来越高, 对求职者的学历、工作经验、个人特长等要求水涨船高, 求职者面临极大压力, 相当部分求职者在求职时对自己进行包装, 求职书越做越精美, 工作经历越来越丰富, 其实水分很大。那些文凭低、工作经验不足的选手为迎合用人单位的需要, 纷纷弄虚作假, 致使假文凭、假职称证书到处泛滥。国际上最大的入职前背景调查服务提供商First Advantage公司 (FADV) 提供的一项调查显示, 在中国的求职者中, 有10%左右的职位申请人的实际情况, 会与其简历存在“出入”。在这10%的人当中, 99%都是在就职经历或者教育经历方面做手脚。

防假于未然, 背景调查是拒假于门外的有利武器, 放弃背景调查意味着公司失去了基本的免疫力。因没有对员工做背景调查而使企业遭受严重损失的案例比比皆是。比如可口可乐公司因没对一位有过盗窃其他公司机密文件行为的低职位秘书做背景调查, 使得可口可乐公司险失可口可乐机密商业文件和产品样品, 而这位秘书最终被美国一家法院以窃取商业机密的罪名, 判处8年监禁。上海某高档小区保安利用职务之便入室抢窃, 残害业主。经查证, 该名保安有盗窃犯罪前科, 物业公司在招聘该保安时没有对其进行背景调查。业主最终将物业管理公司告上法庭, 物业管理公司不得不面临巨额索赔。广东一家微电子企业在招收了5名技术开发人员后的半年里, 公司的许多重要技术被竞争对手掌握, 凡是新开发产品, 对方都会抢先一步推向市场, 专利也会被抢先申请, 为此, 公司遭受巨大损失。后经调查发现在当初招聘的5名技术人员中, 有一人原是竞争对手的员工, 他的任务就是窃取技术秘密。后来虽然公安检察部门作了处理, 但是企业遭受的损失却已无法弥补。由此可见, 员工背景调查在企业招聘中必不可少。

二、背景调查面临的问题

目前, 由于难以得到求职者原单位的配合以及准确性等问题, 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选择基本上还是采取个人材料结合测评的方法, 背景调查极少被采用。背景调查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如下问题:

1. 我国人才流动性大、个人信息不健全

目前员工个人档案的保管部门是国有单位的人事部门和人才交流中心, 按照规定, 他们对档案的传递有一套严格保密手续, 因此, 档案的真实性比较可靠。相对而言, 国有单位人事部门对自己员工的资料补充较好, 每年的考评结果都会入档。但目前人才中心保管的档案存在资料更新不及时的普遍缺陷。我国人才流动频繁, 流动区域不断扩大;员工在流动期间的资料往往得不到补充, 完整性较差;甚至部分高校毕业生直接进入企业工作, 工作数年、更换单位数个但个人档案未作任何补充, 仍停留在学校的纪录。而且企业招聘的人员大部分来自于非国有单位。个人档案的不完善不利于企业对求职者实施背景调查。

2. 常用的调查方法难以获得真实全面的求职者信息

现在企业对求职者进行背景调查遇到的最大难题就在难以获得求职者真实的评价信息。由于种种原因, 用人单位间往往不愿意互相配合。最明显一点就是, 由于目前就业形势比较紧张, 求职者的前任雇主或公司评价者往往会从正面的角度对他以前的同事进行评价, 并不太愿意对他的缺点进行真实的说明, 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的一番话会让别人失去工作的机会。与此同时, 即使求职者的前任公司评价者很客观, 愿意提供真实的看法, 可有些应聘者往往不愿意让原公司知道跳槽的动机, 在新单位决定录取之前不愿与原公司摊牌, 怀有很多实际的顾虑, 因此仍然会千方百计想办法弄虚作假, 如提供虚假的公司电话;让自己的朋友冒充前任公司评价者等等。再则, 也有一些雇主或有关人员故意诬陷求职者, 对其进行恶意诽谤。如此一来, 企业很难获得客观、公正的求职者的信息。

3. 缺乏完善的求职者背景调查体系

在国外, 求职者若向企业提供虚假信息, 录用后被发现, 不仅将受到处罚甚至辞退, 而且将被记入职业记录, 对个人整个职业生涯将造成毁灭性的影响, 因此求职者的诚信状态普遍较好。同时国外几乎所有的企业都会采用不同的手段在决定是否录用求职者之前设法获取一些关于求职者的背景信息。背景调查是国外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对企业外部申请者进行筛选的最基本、最常用的办法。主要背景核实方式为推荐信核实, 其次为电话核实, 也有利用商业调查公司进行的。商业调查公司通过公共纪录系统, 购买信用纪录的企业已经计算机化的纪录资料。同时法律为了防止侵犯个人隐私或防止就业时的歧视, 对背景调查有一定的限制;而且原雇主提供的材料不真实或出于恶意传播给无关的人有可能会被控为诽谤, 要负相应的民事责任。目前, 我国对求职者背景调查还无完善的体系支持, 无论法律规范、制度规范以及社会舆论对此都还处在探索阶段。这样信用体系的不健全使得企业根本无法获得求职者真实的信息。

三、完善员工背景调查的途径初探

一方面是求贤若渴的人才空缺, 另一方面是鱼龙混杂的人才市场, 企业在人才遴选中通过对求职者背景调查达到去伪存真, 去芜存菁。根据我国背景调查的现状, 完善员工背景调查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诚信机制建立是完善背景调查体系的关键

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大了造假者的成本,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建立求职者背景调查体系提供可能。而社会诚信的建立、法律和制度上的保证才能从根本上完善求职者背景调查体系。现在学历造假司空见惯, 办理各种假证件的“牛皮癣电话广告”成为大多数城市市容整治的难题。这反映出公众对造假的漠视, 这也成为造假者层出不穷的缘由。只有个人信用、社会诚信的健康建立造假者才会无地自容, 同时法律和制度对个体和企业的利益保护才会使背景资料证明人或企业敢于说真话、造假者由此才会销声匿迹, 企业才会获得真实的员工信息。

2. 个人信息资料建立及完善是完善背景调查体系的基础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建立求职者背景调查体系提供可能。一般来讲, 员工背景调查主要可分为学籍调查、历任公司调查以及个人信用和特别记录调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员工信息获取比以前容易。我国已经对近年来颁发的高等教育毕业文凭进行了电子注册, 用人单位可以通过网络方便地检验出学历的直伪。对没有上网的文凭, 可以通过与高校有关部门联系来证实, 甚至部分高校已将学校历年毕业的学生名单挂在网上, 随时供查询。同时依托互联网的中国企业从业人员管理系统的网站也已开通运行, 只要是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注册成为其用户就可以凭密码进入该网站查询应聘者的个人履历、学历、在原单位的表现、工作能力以及是否有不良记录等历史资料。我国虽然还未从法律层面对这些网站的人事管理权已于确认, 但企业可通过这类网站快速获得员工的背景信息, 而且对造假者有一定威慑作用。国家相关行政执法部门信息网络的建设和发展也为员工背景调查提供及时信息。比如First Advantage公司已经针对中国人才市场, 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数据库和系统解决方案。同时, First Advantage公司已经和国内30多家法庭、200多个派出所、180所大专院校的学籍处建立了合作关系。新乡人才

3. 企业内外部调查相结合是现阶段企业背景调查的最优方式

针对背景调查现状, 用人企业对新进员工进行背景调查首先应根据企业的规模、实力决定背景调查的强度。另外, 不同的职位对背景调查的要求是不同的。背景调查的强度取决于招聘岗位本身的职责水平, 责任较大的岗位要求进行准确、详细的调查, 对于管理人员、重要的职能及关键岗位的聘用时尤为重要。因此可通过工作分析确定对岗位的调查内容。对不同工作岗位要根据其性质确定调查重点。比如招聘财务人员就要重点核查信用情况和品质。背景调查的一般内容有:工作证明, 以前工作的地点、任职的时间、头衔、薪资水平、教育背景、有无不良记录等。在确定了调查的内容后, 背景调查工作可由人力资源部完成或委托中介机构。在调查前企业应与被调查者协商, 让被调查者以书面的形式签订诚信调查授权书, 同意企业对其进行背景调查。企业在进行背景调查时应采用适当的方式以确保不触犯劳动法及其它相关法律的规定。

人力资源部进行员工背景调查, 首先可从网络或学校学籍管理部门查阅应聘者的教育情况, 分辨文凭真伪。二是从员工历任公司了解到应聘者的工作业绩、表现和能力, 但历任公司的评价是否客观需要加以识别, 可通过一些人力测试来佐证历任公司的评价。第三是档案管理部门。但如前所述, 目前人才中心保管的档案存在资料更新不及时, 员工在流动期间的资料往往得不到补充, 完整性较差。因此到求职者历任公司核实是重要的步骤, 设法取得历任公司的合作需要调查者通过感情交流, 与历任公司相关证明人建立起融洽的关系, 打消他们的戒备和疑虑, 以期获得真实信息。

背景调查也可以委托中介机构进行。选择一家具有良好声誉的调查咨询公司, 向其提出需要调查的纲要和具体要求, 双方签订合同。调查公司在约定日期交付调查信息, 方便快捷是这种方式的优点。但是我国目前有大大小小的这类调查咨询公司近千家, 良莠不齐且普遍存在人才匮乏的现象。所以此种方式成功与否的关键是选择一家优秀的调查公司。

当然, 背景调查并不是万能的, 错误和失真有时难以避免, 但如果将背景调查同其他甄别手段相结合, 就会大大提高人员选择的正确度。细节决定成败, 把背景调查工作做好做细, 企业才能在人才选聘中达到去伪存真, 获得企业最优秀、最合适的人才。这也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败的关键要素之一。

参考文献

[1]黄海莹:背景调查企业招聘的暗器[J].中国新时代, 2008年05期

[2]姚莉萍 毛海强:员工招聘中背景调查的技巧[J].人才开发, 2005年08期

[3]姚莉萍 毛海强 罗 洁:浅论科技型企业招聘中的背景调查[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年04期

[4]陈维政等: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高级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现状途径 篇10

在美国, 小企业的生产总值已占到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1%, 销售额占全国商品销售额的47%。小企业的就业人数占美国总就业人数的2/3, 在新增就业机会中, 小企业更是占到了80%左右。正因为如此, 美国历任总统对小企业都格外重视, 而中国的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缓慢, 就业机会少, 在这种情况下民营中小企业急切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

据资料调查,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总数已超过800万家, 占企业总数的99%, 其工业产值、实现利税、出口总额, 分别占全国的60%、40%、60%, 解决城镇75%的就业人口。可以看出, 在我国国民经济高速成长的环境下, 民营中小型企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势力之一。

当然, 在国民经济中不能没有大企业, 但更不能没有中小企业。决定企业规模的因素有:企业的产品、先进技术、市场规模、资源状况、企业组织形式、管理模式、资金多少等。最后都要看企业的效益如何。

这次调查研究的中小企业是民营性质的中小纺织企业, 主要是关于民营纺织中小企业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本文研究的中小企业是唐山金翔纺织集团。

唐山金翔纺织集团位于唐山市丰润区岔河镇工业园区。金翔纺织集团始建于1997年, 是一个集棉花种植收购、各类纯棉纱生产、废旧聚酯回收、复纺涤纶短丝和房地产开发、金融投资等项目为一体的民营中小纺织企业。企业占地400亩, 员工1, 600余人, 总资产4.5亿元。有纺棉织机3万锭, 5万锭的设计规模, 2万锭没有上, 涤纶短丝生产线6条, 宽幅针刺法非织造布生产线2条。年销售收入6, 400万元, 实现利润300万元。

二、民营中小纺织企业问题分析

(一) 资金与人才不足。在我国, 银行一般不愿意给中小企业贷款, 因为企业要求贷款数额小, 给中小企业贷款会大大增加银行的经营成本, 同时中小企业难以向银行提出贷款的担保。中小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困难重重。因此, 国家应该对民营纺织中小企业在棉花配额方面, 技术设备投入改造和资金支持力度等方面加以扶持。但这些困难大多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 (资金不足、设备落后、发展缓慢、产值效益很低等) 所决定的。该企业有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 (不发展、效益低、福利差) , 人才外流, 导致该企业发展进度迟缓, 不能快步发展。

1、无论是生产规模, 还是人员, 资产拥有量以及影响力都要小于大企业。这使得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难以提供高薪、高福利来吸引人才。而且, 一般来讲中小企业的稳定性比大企业差, 不管内部还是外部环境的变化, 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比大企业的影响大得多, 所以对于人才而言, 在中小企业发展的风险要高于在大企业。

2、个体对企业的贡献大, 影响也大, 企业的发展更多地依靠每个人的能动性, 往往没有一个系统的、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 也没有一个持续的、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这也不利于中小企业有计划地引进人才。

3、家族观念严重, 仅限于某个家族的企业缺乏先进人才, 不能更好地推动企业发展与进步。该企业有浓厚的家族观念, 家族裙带关系覆盖几乎整个管理层, 容易致使人才外流, 管理模式落后, 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

(二) 管理是民营中小纺织企业的重要环节。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 中小企业大多面临技术落后、融资困难、人才短缺等问题。据调查, 真正的问题在于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对管理的不重视, 而落后的管理水平造成大多数中小企业对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尤其是战略经营管理的认识尚浅, 以至于不能够适应现今变化迅速的竞争环境。只有科学的管理能为企业带来生命力, 让企业可持续发展和获取利润。只有重视管理, 中小企业才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决策迅速、灵活应变、效率较高、周期短) , 从而获得成功。

(三) 环保意识差。目前, 在世界范围内出现多达十余种“绿色纺织品”的标志。这些标志对纺织上所含有的有毒物质范围限制很严, 从PH值、染色牢度、甲醛含量、致癌染料、有害重金属、卤化染色载体、特殊气味等化学刺激因素和致病因素到阻燃要求、安全性、物理刺激等众多方面都作了严格的限定。绿色生态纺织品要求纺织过程是清洁的, 一是生产全过程要求采用无毒低毒的原材料和无污染、少污染的工艺和设备进行工业生产;二是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 对于产品则要求从产品的原材料选用到使用后的处理和处置, 不构成和减少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三、民营中小纺织企业发展途径

(一) 担保贷款是中小企业一条有效的融资之路。要积极向省里的有关部门、银行等申请贷款, 争取得到资金支持。尤其是银行等金融机构, 扩大贷款范围, 担保贷款, 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可构筑企业的长期激励机制, 大力吸纳先进技术人才, 提高高技术人才的待遇, 增加奖励津贴, 做好企业文化和企业愿景留住人才, 尽量减少家族裙带关系, 招纳外界人才, 这样才可以长久稳定发展。

(二) 创新发展理念, 优化管理模式, 提高纺纱生产的效率, 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让金翔纺织企业可持续发展。提高金翔纺织企业的知名度, 通过网络、报刊等媒体宣传企业文化, 企业理念, 利于树立公司的品牌形象。加强科技创新, 根据市场需要开发产品满足市场。民营中小纺织企业文化以德兴企, 致富思源。该企业应积极弘扬先进文化, 教导员工对人礼貌热情, 乐于助人, 管理者应该起到先进的榜样作用, 让员工信服。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软实力, 要以积极的文化带动企业较快发展。因此, 推广“以德兴企, 致富思源”的优良文化有助于民营中小企业持续快速发展。

(三) 提高纺织企业员工素质, 技能管理人员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这点在金翔纺织企业得到很好的显现, 该企业董事长秉承德信原则, 以德服人, 诚信与人, 在员工中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

通过对金翔纺织的办公、厂房等地的实地调查研究, 分析得出民营中小纺织企业面临资金短缺、人才不足、管理落后、规模小、创新意识缺乏等问题。该企业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家族观念太严重, 缺乏创新人才, 只有摆脱浓厚的家族观念, 吸纳外界人才, 推举贤才, 才能带动企业资金、技术、管理等各方面的发展。

摘要:民营中小纺织企业面临资金短缺、人才不足、管理落后、创新意识差等问题, 需要通过扩展资金、创新理念、广纳人才等途径,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中职计算机教学现状及改革途径 篇11

【关键词】中职 计算机教学 问题 改革

计算机行业从在大陆地区兴起,再到如今的举国信息化大潮,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其他事物的发展。也正是由于信息化的大趋势,中职的计算机教育一直就保持着十分迅猛的增长率,但是在扩招大潮中,我们也不难发现,由于片面注重毕业生的数量输出,不注重对教育的投入,导致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带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宏观性,那么,作为普通的教学工作者,我们能够从哪些方面改进自己的工作呢?以下我们就从问题和方案两方面经行浅析。

一、教学内容老化、教学方法死板

不少教学工作者在长期的教学中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并且乐于让学生来接受自己的风格。从教育方法来讲,这是不合理的,因为我们教师都不能从学生的特点出发,那学生也就容易形成自我为中心的态度。最关键的是,不分年龄、不分时代、不分背景进行一刀切式的教学往往收效甚微。很多教师不愿意更新教材,愿意用"老书",理由是老书熟悉,便于讲授。这就是我们教学工作者缺乏内容更新的典型表现,不看新教材中出现的新知识,体现的新精神,只顾自己便于讲授,不注意自身的学习,最终难以让课堂内容被学生积极接受。计算机专业最大的特点在于速度,之所以要注重内容的更新,原因在于,计算机专业知识和行业的发展速度是其他事物比拟不了了。例如去年还上榜的中国超级计算机:"天河-2"的计算速度早已经被更新的超级计算机代替,计算机硬件从最初的单核演变成现在的四核、八核,软件从最初的DOS系统演变到如今的64位视窗系统,所用的时间不过短短十年甚至更短。所以,对于内容的更新,必须引起重视,加之我们很多教师并不是专业计算机出身的,只是通过短期学习就转行教计算机,对专业知识和行业的动态了解不是很充分,这就对教学内容的老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另一方面,计算机教学更应该广泛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等方法,这样不仅会让学生感觉到所学的实用性,也会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所以,我们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定期培训和进修学习,防止老师不能回答学生问题的尴尬局面。同时,也应该大力应用新型的教学方法,例如多媒体教学和信息远程技术教学等。

二、生源问题

由于高校的扩招,实际上导致了现在中职学校的生源吃紧。另一方面,中职学生往往是考试失败,被迫将中职学校作为选择,家长可也有把学校当做托儿所的不正常心态,当这两方面的心态结合在一起时,就容易给我们的教学造成很恶劣的影响,导致学生抱着混文凭的态度,再加上由于计算机专业需要一定的理科知识和外语知识,导致了一部分同学有畏难情绪。所以,新入学学生的问题不解决,将会对接下来的教学工作造成十分消极的影响。而实际上,在中职学校的学生中,通过刻苦专研专业技能而获得巨大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

针对生源紧缺和学生素质的问题,我们可以将招生工作的主动性提高,同时做好入学前的培训。在生源目标学校,我们可以对有意向的学生进行一些提前的培训,让他们在入学之初能够更好地适应专业的学习。

三、教学设施的问题

计算机教学尤其需要以实践作为基础,尤其是各种应用技术、操作管理技术等必须通过实地观摩考察、亲自动手实训才能掌握。有的学生在面对书本的时候能够轻松地将程序语言写下来,可是面对计算机的时候,却往往出现各种错误。有的学生在MS-office操作中,往往会因为一些老师没有讲到的小意外就停步不前,例如软件兼容导致的乱码问题、word改写问题等等,这些离开动手实践老师是没有办法讲清楚的。必须让学生在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基本知识的同时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技能和实用技术。但是,一些条件产生了制约作用。尤其在西部地区,由于历史原因,经济水平较低,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参差不齐,部分学校难以投入较大资金改善实验实习条件,教学设备不足、设备老化是普遍现象。计算机专业是目前各种专业中,知识变化最多、更新最快的一个专业,一些计算机专业的教师由于学校缺少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培训、向他们提供与外界接触的机会、以及教师本身没有对自己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不断进行更新和提高,对计算机新知识、新软件缺乏必要的学习和了解,知识和观念落后于形势的发展,这是无法提高计算机教学水平、提高学生质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些学校即使对计算机专业加大了关注,增加了设备投入,但还受师资、管理水平等因素的严重制约,实践教学受到限制。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就应该多鼓励学生在生活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而不是单单把学习放到课堂,另外,和企业建立合作,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操作机会,或许是可行的办法。

四、和企业良性合作不够,实习工作缺乏计划、管理

企业是行业技能更新的排头兵,也是检验专业知识的最前线。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因此,对他们的教学不能停留在闭门造车阶段,而是应该让他们接受最先进的行业知识,这就不是哪一个学校能够达到的了。如果能够和企业进行良性合作,将我们的课堂开到生产一线去,那将对学生的眼界开阔和职业规划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另一方面,按照国家要求,中职学校将统一安排学生的实习工作,但是在这个期间,学校往往只是简单将教师的责任义务简单的转移到了企业,导致了学业实际被提前搁置了。企业的任务是创造价值,他们很难肩负学生专业知识更新的使命,而且由于管理资源有限,他们一般都将实习生安排在用工紧张的的岗位上定岗实习,这样也违背了学校教育的初衷。

如果能够将知识的传授、专业的实习和职业规划具体到和企业的合作之中,既能弥补学校教学资源的不足,又能够为企业培养更合格优秀的人才,将是一个共赢的举措。

【参考文献】

[1]徐明. 计算机教学的时代意义J]. 中职教育, 2007,(11)

[2]刘雪昌. 如何建立良性的企业合作[J]. 化工职业技术教育, 2006, (02)

[3]张军政. 从学生心态出发[J]. 陕西教育(教学版), 2009,(Z1)

项目来源:河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中职学校学生学习特点和学习行为存在的不足及解决途径》(ZJY11277)

(作者单位:河北省霸州市职业技术中学)

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与改善途径 篇12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目前,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有目共睹, 据统计, 每年大概有1/3的高校毕业生不能如期就业。这主要是由于自1999年以来全国各个高校的不断扩招, 导致了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 供过于求, 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这也使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学历门槛越提越高, 专科、三本的学生就业难度加大。笔者曾经看到一副对联, 上联——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生生不息, 下联——本届生上届生往届生届届失业, 横批——愿读服输。这副对联尽管有点夸张, 但是非常形象地展现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经济学家胡鞍钢认为, 21世纪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高失业。统计数据显示, 2008年, 我国有560万高校毕业生, 其中150万不能按期就业;2009年, 我国有610万高校毕业生, 只有410万如期就业, 剩下200万未能如期就业。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症结

1. 受经济增长速度变缓影响, 由经济增长带动的就业能力有所减弱。

受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 近几年, 我国经济发展增速变缓, 很多中小企业, 尤其是私营企业纷纷倒闭, 使得就业岗位急剧减少, 就业压力增大, 很多应届大学毕业生由此不能按期就业, 或者就业不久又失业。

2. 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

专业设置对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但是我国有很多高校的专业设置不太科学, 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具体来说, 国内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专业名目繁多, 甚至重复。由于我国高校存在专业重复设置, 设置同一专业的高校过多, 又同时扩大招生规模, 一些专业培养的大学生的规模供过于求, 毕业生就业必然困难。二是专业设置滞后。很多专业的设置滞后, 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 很多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麦可思公司公布的2007、2008、2009届大学生失业量最多的前10个专业统计数据显示, 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会计学、电子信息工程、汉语言文学等本科专业为连续3届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这些专业基本上属于重复开设最多或是与市场需求脱节的专业。

3. 高校毕业生对自身定位不准, 好高骛远。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 绝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 在家里都被视为掌上明珠, 很多大学生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 不愿意从事服务行业或者需要付出体力劳动的行业, 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很多毕业生在就业时只想选择稳定的、坐办公室的工作, 不愿意选择营销行业、服务行业、需要野外作业的行业, 在这一就业意愿的推动下, 我国出现每年几百万大军报考公务员的现象也就很正常了。当然, 这也与我们国家的国情关系密切。但是公务员的岗位是有限的, 我国也多次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机构裁员、缩编。所以, 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与社会人才需求就形成了两条平行线。一方面是很多大学生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另一方面是很多行业职位空缺。另外,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不断加大, 很多新兴行业以及传统行业的更新换代对劳动力文化素养、专业技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而很多大学生对这些变化并不了解。最近10年来, 很多高职技术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形势很好, 很多学生还没毕业就已经签约, 有的在校学习期间就已经工作。

4. 高校毕业生过于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或者追求经济利益, 不考虑社会需求和国家利益。

大学生重视自我价值, 具有人本精神, 体现了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在择业时如果一味重视自我价值, 忽视社会价值和社会的要求, 不能主动适应社会需要, 就会被社会淘汰。目前, 很多大学生在择业时一味注重经济利益, 呈现出明显的功利化倾向;就业的首选城市是现代化的大都市、沿海地区或者发达国家, 而对偏远地区、需要为社会奉献的贫困地区很少有学生选择。择业时期望过高, 也导致大学生就业难。一方面很多岗位没有人做, 另一方面有些岗位供过于求。

5. 用人单位盲目提高用人门槛。

如今, 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 不看专业水平、业务能力, 先看学历。这样就会把一批没有高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阻挡在外。因为我国目前很多专业技术人才都是各种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出来的, 学历层次偏低。所以很多单位招聘了高学历人才, 其实在单位没有用武之地, 而一些需要有技术能力的岗位却招不来合适的人才。

三、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途径

1. 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一种与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就业服务体系是当务之急, 这样才能更合理地配置人才资源。一是要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 鼓励一些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 完善未就业毕业生见习制度。二是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 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用人单位要根据需要引进不同层次的毕业生, 不能为提高自身形象, 故意抬高门槛, 要录用合适的、需要的人才, 形成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 在用人上不能一味追求工作经验, 刚毕业的大学生知识结构新, 有胆识、有魄力, 更易于接受新的思想和观念, 更具有创新精神。另外, 各用人单位要加强与高校的合作, 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训基地, 为培养人才作出自己的贡献。要认识到, 人才培养不仅仅是高校的责任, 更是全社会的责任。高校培养的人才是为用人单位服务的, 因此各用人单位也应参与到大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去, 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适合各用人单位发展方向的人才, 大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才能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帮助学生锻炼实际的动手能力和具体的操作能力, 为以后找工作积累经验。

2. 从基础教育着手, 改变教育理念, 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在我国已经广泛深入开展, 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应试教育的影子处处存在, 这就必然导致大学生的高分低能, 以及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与年龄的不相符。基础教育对人的影响非常关键, 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 要从小做起, 而不是到大学才开始。由于应试教育, 每个家庭都把孩子的学习成绩看得至关重要, 而忽略了对孩子人格和社会认知能力的培养。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 很多孩子在小学、初中阶段很活泼、机灵, 但到了高中阶段就深陷各种题海, 在其中摸爬滚打, 好像变笨了, 这是因为应试教育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和活泼的天性。而到了大学阶段, 高中阶段为了应试所学的知识又基本上被抛弃了。而高中阶段对于孩子人格、心理的培养基本上是缺失的, 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必然是功利的、短视的、身心不健康的。

3. 高校要改变行政化的管理模式, 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加强

就业指导。国内很多大学过多地受着行政化办学模式的影响, 落后的办学思路和管理模式培养出很多不合格的大学生。今后, 在专业设置方面, 高校相关工作人员要及时、深入地调研, 了解社会的真正需求, 要有长远的眼光, 避免专业的重复设置、趋同设置。大学多元性定位是一个社会发展、科学研究、技术进步和人才多样化需求的必然结果。近几年, 国内的很多高考状元都热衷报考香港的大学, 原因就在于香港高等教育充分体现了以社会需求为参考的高校定位, 各类型高校分工明确, 避免了专业设置重复及盲目追求学校升格而出现的专业设置大而全的问题。

4. 大学生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为就业做准备。

归纳起来, 高校毕业生要想以后事业有所建树, 应该具备专业能力、通用技能和一些综合能力。一是专业能力。专业学习是未来事业的开端, 大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要勤奋学习、刻苦钻研, 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培养科学地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是通用技能。通用技能是指语言技能、网络技能的培养。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 需要通晓多种语言、具有多种文化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为了将来能更顺利地与一些涉外企业交流合作, 大学生需要熟练掌握一门外语。随着科技的发展, 网络技术已经普及, 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与网络密不可分, 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懂得网络技术, 熟悉国际惯例, 能利用网络进行全球性的交流和沟通, 提高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三是一些综合能力。大学生还要具备一些综合能力, 主要是有针对性地参加一些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 了解社会上的各行各业的基本特点, 不断从图书馆、大众传播渠道和对社会的广泛接触中汲取大量的信息, 增进对社会的了解、对生活的体悟, 培养生活情趣, 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基本能力。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有宽广的胸怀, 能够把自己从繁琐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 给心灵放个假, 进行心理调节。另外, 还要具备接受新知识和不断进行知识更新的能力。现代社会日新月异, 大学生要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 不断更新知识, 学习新的知识, 深入了解本学科专业发展的前沿动态, 并有针对性地不断充电, 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需求。

5. 高校毕业生要勇于创业。

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 创业型就业是美国就业政策成功的核心。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创业教育, 在硅谷、128公路创办了大量的中小型企业, 这些企业于1980—1999年创造了3 400万个新的工作机会。其中, “创业一代”公司经营着这些中小企业中5%的年轻的和快速增长的公司, 创造了其中77%的工作机会。大学生自主创业已经成为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秘密武器, 同时也造就了很多富豪。大学生自主创业可以把自己的专业和兴趣紧密结合起来, 既能够实现人生价值, 又能够愉悦身心, 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自觉能动性;创业可以促进科技创新, 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还有助于培养年轻的管理人才。当然, 创业需要大学生具备优秀的专业技能、生存技能、组织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

上一篇:拓荒精神下一篇:脑梗塞康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