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护理常规

2024-07-19

肠易激综合征护理常规(精选11篇)

肠易激综合征护理常规 篇1

护理干预对75例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疗效评价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患者的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75例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和评价症状改善情况。结果75例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护理干预有效。结论护理干预可以显著减轻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症状,临床应推广应用。

【关键词】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护理;症状

随着临床医生认识水平和诊断水平的日益提高,肠易激综合征已经成为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在我国人群中的发病率已经高达7.5%,该病近年来已引起消化学界的高度重视,对其病因病理和发病机制的研究明显加强。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肠道的功能紊乱性疾病,以腹部胀痛、便秘或者腹泻等为主要临床症状,该病需要经过相关检查在排除了器质性肠道疾病之后方能诊断,也是一种排除性诊断。目前临床上根据患者的症状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和混合型这三种类型,便秘型较其他两型的发病率略低[1]。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预后一般较好,但少数患者症状反复,以致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鉴此,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实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规范性用药,同时做好各项护理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作者对1月~11月本院收治的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75例,经治疗与精心护理,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现将护理心得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月~月收治的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75例,其中男27例,女48例,年龄18~72岁;病程6个月~25年;所有患者均符合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诊断标准,均排除了消化道有关的器质性疾病。

1.2疗效判断标准经干预后48h临床症状改善者(腹痛、腹胀减轻或消失,能较顺利排出大便)为有效,超过48h临床症状未改善、未能排除大便者视为无效。

1.3护理干预措施

1.3.1一般护理嘱患者遵医嘱定时按量服药,虽然目前IBS-C的治疗尚无特效药物,但药物治疗仍是IBS-C治疗的重要一环。

1.3.2心理干预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多见于中青年女性,此类患者因为工作、家庭等诸多原因常常出现紧张情绪,尽可能地从各方面予以帮助,以期获得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在确诊之后进行宣教,让患者了解该病的病因病机和病情可能的进展情况,让患者明白这是一种良性疾病,打消患者对该病的疑虑。

1.3.3饮食指导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症状发作与否跟其饮食之间存在着某些联系,部分患者亦有这方面的经验。就IBS-C患者来说,要嘱其进食高纤维素食物,医护人员将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做成菜末供其方便食用,另外嘱患者每天都要摄入充足的水分,保证24h饮水量在2500~3500ml。

1.3.4患者生活方式的干预该类患者往往想法多,顾虑多,整天郁郁寡欢,担心病情恶化,这时就要求患者摆正心态,调适心情,加强与患者的思想交流,与患者交朋友;进行必要和适度的体育运动,晚餐后快步行走40min~1h;嘱患者坚持腹部按摩疗法,具体操作为:患者仰卧,自然放松,患者自己用手的大小鱼际于脐周按顺时针方向按摩,每次20~30min,于便前30min进行,这样可以加强腹部肌肉的力量,使排便更有力,利于粪便的排除,同时通过按摩,也会加强结肠推进功能,减少粪便在结肠的停留时间。运动本身也能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规劝患者戒除抽烟酗酒等不良嗜好。

1.3.5开塞露通便用注射器抽吸开塞露20ml,接一次性导尿管,导尿管前段涂上石蜡油,然后把导尿管徐徐插入距肛门齿状线20cm处,缓慢推入药液10ml后,边拔尿管边推剩余液体,并嘱患者保留5~10min。

肠易激综合征护理常规 篇2

1 IBS的危害

IBS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性肠病, 是一种非器质性疾病, 对病人全身健康状况无影响, 但由于症状反复发作或慢性迁延, 病程较长, 给病人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觑。其主要危害有:①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②给病人造成极大的精神压力, 由于症状的反复发作, 很多病人怀疑自己患了严重的疾病, 因此情绪低落;③经常腹泻可降低身体的抵抗力, 使人体对传染病及各种感染的抗病能力减弱;④可以导致营养吸收不良、贫血及维生素缺乏。

2 IBS的分型

IBS依据粪便的性状可分为:便秘型、腹泻型、混合型和不确定型[2]。

3 IBS的护理

3.1 一般护理

嘱病人定时按量服药, 但药物主要是对症处理, 对治疗疾病无作用, 因此, 如无必要, 可不使用药物治疗。

3.2 心理护理

IBS多发生于中青年, 尤以女性居多。多数病人由于工作、家庭、生活等引起长期而过度的精神紧张, 因此我们对他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怀, 自入院始尽可能给予他们方便, 使他们对新的环境产生信任感和归属感。在明确诊断后更要耐心细致的给他们讲解病情, 使他们对所患疾病有深刻的认识, 避免对疾病产生恐惧, 消除紧张情绪。我们耐心细致的讲解, 也会使病人产生信任感和依赖感, 有利于病情缓解。

3.3 饮食护理

IBS不论哪种类型都或多或少与饮食有关, 王国红等[3]研究, 腹泻为主型IBS 病人80%的症状发作与饮食有密切的相关性。因此, 应避免食用诱发症状的食物, 因个人而异, 通常应避免产气的食物, 如牛奶、大豆等。早期应尽量低纤维素饮食, 但便秘型病人可进高纤维素饮食, 以改善便秘症状。

3.4 改变排便习惯

尤其是对于腹泻型病人, 可以通过人为的干预, 尽量改变排便习惯, 以终止恶性循环, 利于病情缓解。

3.5 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

①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心胸开阔、性格开朗, 遇事多与人沟通, 建立良好的工作、家庭及社会关系。②适度的体育锻炼, 不仅可以增强自身的抵抗力, 增加腹肌和膈肌的运动, 刺激肠蠕动, 更可以缓解压力, 减轻焦虑、忧郁等不良情绪。③戒除烟酒, 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④作息规律, 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 睡前温水泡足, 不饮咖啡、茶等兴奋性的饮料。

参考文献

[1]Fang XC, Ke MY, Pan GZ, et al.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overlapping symptomor a single complex syndrome-Astrati-fies randomized epidemiologic study by cluster sampling in north China[J].Gastrienterol, 2006, 130:513-514.

[2]Longstreth GF, Thompson WG, Chey WD, et al.Functional bowel disorders[J].Gastroenterology, 2006, 130 (5) :1480-1491.

得了“肠易激综合征”咋办? 篇3

南京 刘 薇刘薇读者: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较常见的以腹部不适、腹痛伴排便性状、频率、排便不净感;便急、大便费力及腹胀等特征的功能性肠病,既往曾称为痉挛性结肠炎、粘液性结肠炎等。该病常迁延不愈,病程有长达十余年者,表现为间歇性发作或在一定时间内持续发作,但无器质性病变或异常生化指标。多数人有痢疾或肠炎病史。该病具有内脏感觉异常,如每天解3次以上稀便或每周解少于3次干硬结便,便后腹痛减轻或缓解。最新研究发现中枢神经状态如紧张或应激、焦虑或抑郁、激素水平波动会诱发应激反应,加重症状。不少妇女月经期症状会加重。

采用小剂量抗抑郁药如百忧解等有助明显减轻患者症状及伴发的精神心理障碍;服用黄连素片对缓解腹泻、粘液便及腹痛有较好疗效;便秘型可用缓泻剂福松、欧车前制剂与替加色罗,对改善便秘、腹痛、腹胀有效。

专家指出,少吃油炸食品、高脂快餐,避免食用产气食物如豆类、甘蓝,尽量不吃辛辣之物和含咖啡因的饮料,适当增加富含纤维素的粗粮、蔬菜、水果。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酒,防过劳,放松自己,自我调整,精神愉快,腹部按摩,适当运动,均有助缓解症状。此外,中医药及针灸治厅也有一定疗效。

肠易激综合征2例分析 篇4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1

男, 28岁, 体重53kg, 患者大便为少量稀散不成形便或稀水便, 有时因含有大量气体而呈“爆喷样”, 同时伴紧迫便急感, 多发生于晨间或进餐后。腹泻常是排便次数增多, 每次粪量少, 非频繁的水样泻, 并不出现脱水症状, 病程长而全身情况良好。便前的腹痛、腹胀便后完全或部分缓解。使用放射性核素现象技术显示, 肠易激综合症口-盲肠通过时间较正常人明显增快。腹痛以左下腹为主, 心理压抑。

1.2 病例2

女, 18岁, 体重48kg, 患者主要表现为大便干燥, 想便时迟迟解不下, 腹部肿胀疼痛、肠道痉挛。症状在月经期更加频繁, 焦虑的症状明显。有时便秘与腹泻交替, 腹胀, 肠鸣及失气等, 有的粪便中带较多粘液, 症状至少持续3个月。使用放射性核素现象技术显示, 肠易激综合症口-盲肠通过时间较正常人明显减慢。

2 讨论

目前研究认为, 肠易激综合症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主要是胃肠动力学异常和内脏感觉异常。肠易激综合症的致病因素很多, 诸如精神因素、生活工作压力大、高强度工作、不良生活习惯等[1]。本病症状发作或加重均与情绪紧张有关, 焦虑、抑郁、激动、恐惧等情绪不安因素刺激机体, 影响了植物神经功能, 从而引起结肠和小肠的运动功能改变及分泌功能的失调。约1/4肠易激综合症患者的症状起自胃肠炎、痢疾或其它直接影响胃肠功能的疾病。研究认为, 各种细菌、病毒感染因素可引起肠粘膜下巨细胞或者其它炎性细胞所释放的细胞因子, 可能引起肠道功能紊乱而发生肠易激综合症。肠易激综合症有明显的家族集聚倾向。国外调查研究表明, 约30%的患者有家族史, 国内与此接近, 而且同一家族中肠易激综合症患者的临床表现雷同, 食物本身并不引起肠易激综合症。肠易激综合症患者可因乳糖酶缺乏发生乳糖类消化不良, 很多病人可因进食或刺激性食物发作, 可能对某种或多种食物不耐受, 致使肠腔扩张和肠蠕动正常功能发生紊乱而发病, 吃辣椒、生气均可引起病情复发。

患者当出现腹痛、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便秘及排便困难等症状时, 首先要到医院检查, 排除如感染、肿瘤等器质性病变。采用国际认同的罗马Ⅱ诊断标准, 病例1为肠易激综合症腹泻型, 病例2为肠易激综合症腹泻便秘交替型。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最好办法是健康饮食, 避免加重症状的食物以及控制好生活压力的影响。富含纤维类食物可能对肠易激综合征有效, 纤维可以改善肠道的工作。肠易激综合症患者在饮食方面要少吃生冷食物, 避免受凉。药物治疗:腹痛可使用抗胆碱能药如阿托品、普鲁苯辛、莨菪碱等, 但应注意不良反应, 也可使用相对特异性肠道平滑肌钙离子通道拮抗剂, 如匹维溴铵。腹泻可选用洛哌丁胺或复方地芬诺酯, 但注意便秘、腹胀的不良反应。便秘可使用导泻药, 一般主张使用作用温和的轻泻药, 以减少不良反应和药物依赖性。常用的有容积形成药如欧车前制剂或甲基纤维素, 渗透性轻泻剂如聚乙二醇 (PEG4000) 、乳果糖或山梨醇。5-HT4受体部分激动剂替加色罗对改善便秘、腹痛、腹胀有效, 适用于便秘型肠易激综合症患者。抗抑郁药对腹痛症状重而上述治疗无效, 特别是伴有较明显精神症状者可试用。症状严重而顽固者, 经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无效者, 应考虑予以心理治疗、认知治疗、催眠疗法和生物反馈疗法。

摘要:目的 探讨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及诊治标准。方法 对临床常见的肠易激综合征病理进行分析。结果 肠易激综合症属于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 临床以腹泻型、便秘型两种为主。结论 肠易激综合症作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 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 爱运动人群发病率低, 此病通过饮食、药物、心理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症,分析

参考文献

什么是肠易激综合征等 篇5

问:什么是肠易激综合征,主要症状有哪些?

热心读者

答:肠易激综合征指的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黏液便等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往往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且已排除可以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这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患者以中青年居多,男女比例约为1:2,其病因不明,有研究认为精神心理障碍是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的重要因素。

肠易激综合征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腹痛以及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的改变。

1、腹痛。几乎所有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痛部位不定,以下腹和左下腹多见,多于排便或排气后缓解。

2、腹泻。一般每日3~5次左右,少数严重发作期可达十几次。大便多呈稀糊状,也可为成形软便或稀水样,多带有黏液,部分患者粪质少而黏液量很多,但绝无脓血。部分患者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生。

3、便秘。排便困难,粪便干结、量少,呈羊粪状或细杆状,表面可附黏液。

4、其他消化道症状。多伴腹胀或腹胀感,可有排便不尽感及排便窘迫感。

5、全身症状。相当部分患者可有失眠、焦虑、抑郁、头昏、头痛等精神症状。

肠易激综合征除了对症治疗外,患者要注意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腹胀和气胀的患者应少食或不食豆类、卷心菜和其他含可发酵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少吃苹果、葡萄汁、香蕉、各种坚果和葡萄干,也可减少胀气的发生。乳糖不耐受患者应减少牛奶或乳制品的摄入。山梨醇、甘露醇、果糖也可使肠道功能紊乱,应适当予以避免。

淡菜是蔬菜吗?

问:淡菜是蔬菜吗?

湖北杨洁

答:淡菜并不是蔬菜,而是贻贝的肉经烧煮曝晒而成的干制食品,因为煮晒时不加盐,故名淡菜。

淡菜的营养价值很丰富,每100克淡菜中蛋白质在50克以上,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尤以碘、钙和铁含量为高,而脂肪含量较低。中医则认为,淡菜性温味成,具有治疗虚劳伤脾、精血衰少、吐血久痢、肠鸣腰痛等功效。

淡莱的食用方法是,将其放入碗中,加入热水烫至发松回软,捞出摘去淡菜中心的黑色肠胃,褪去沙粒,在清水内洗净,然后放入锅中,加入清水,用小火炖烂即可。淡菜可以跟排骨或鸡一起煨汤,也可和萝卜同炒。

松花粉的保健作用有哪些?

问:松花粉的保健作用有哪些?

天津关静风

答:松花粉又名松花、松黄,是马尾松、油松、红松、华山松和樟子松等松属植物雄蕊所产生的干燥花粉,为鲜黄色或淡黄色细粉,其性味甘平无毒,是我国传统的食药用佳品,迄今一些传统食物,如松花糕、松花团子、松花酒等仍使用和添加松花粉。

松花粉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天然食品中营养成分最全面的物质之一,不仅具有低脂肪、高蛋白的特点,而且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物质,如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黄酮、酶及辅酶等200余种营养成分及生物活性物质等。

研究显示,松花粉的保健功能有:增强免疫功能,降低氧化速度,延缓衰老;耐饥渴,延缓肌肉疲劳,增强机体耐力;调节胃肠代谢,防治便秘和肠道菌群紊乱;减轻酒精损伤,保肝护肝;降血脂,降血糖,防治心脑血管疾病;降低机体激素水平,抑制前列腺增生;减肥,美容;外用可治疗湿疹、黄水疮、皮肤糜烂、脓水淋漓、外伤出血、尿布性皮炎等。

需要注意的是,松花粉虽然营养丰富,但其细胞外壁是由纤维素、果胶质和孢粉素等致密物质构成。具有耐酸、耐碱、耐高温、耐高压的理化特性。人体很难直接消化吸收其中的营养成分,同时也阻止了提取时营养物质的释放。因此,最好选择经过破壁处理松花粉产品。

松花粉可以长期食用吗?

问:松花粉有没有副作用?可以长期食用吗?

天津关静风

答:通过对破壁松花粉进行急性毒性试验、微核试验、精子畸形试验和30天喂养试验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表明松花粉作为保健食品是基本安全的。但要注意,由于松花粉是纯天然花粉,也具有花粉类药物的抗原性,可能引起机体的过敏反应,对花粉过敏的人要小心服用。

什么是水中毒?

问:我听说喝水喝多了也会发生中毒,是这样的吗?

河北顾朝阳

答:医学上的水中毒又称低渗性水过多或者高容量性低钠血症,是指机体的摄入水总量超过了排出水量,以致水分在体内潴留,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和循环血量增多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人的细胞膜是半透膜,水可以自由渗透,如果饮水过量,细胞外液首先被被稀释,此时渗透压降低,水就会渗透到细胞内,使细胞发生肿胀。而脑组织固定在坚硬的颅骨内,一旦脑细胞水肿,颅内压力会增高,因此出现一系列的神经刺激症状,如头痛、呕吐、嗜睡、呼吸及心跳减慢,严重者还会产生昏迷、抽搐甚至危害生命。同时。血液中水分过多,血液中的氯化钠浓度下降,病人会出现全身肌肉疼痛和痉挛。

什么情况下会发生水中毒?

问:什么情况下会发生水中毒?

河北顾朝阳

答:水中毒并不都是喝水过多引起的。

急性水中毒多发生于严重肾病患者,肾上腺皮质功能衰退,以及输低张液过多过快时,其发病急骤,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如头痛、视力模糊、定向力障碍、精神失常、嗜睡与燥动交替、共济失调、肌肉抽搐、癫痫抽搐发作以至昏迷,如形成脑疝则可致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但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健康人如果饮水不当,也会发生轻度水中毒,尤其常见于长期超大量喝水和短时间内大量喝水时,前者多见于所谓的“饮水减肥法”,后者则多出现于剧烈运动出汗后大量饮水者。轻度水中毒的症状较轻,一般为头昏眼花、虚弱无力、心跳加快、恶心呕吐、嗜睡,有时也会出现肌肉疼痛。

益肠煎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篇6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肠功能紊乱性疾病。此病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叫法,如肠功能紊乱、结肠过敏、肠痉挛等。

IBS是胃肠道最常见的功能性疾病,约占消化道门诊病人的1/3~1/2。现代医学研究表明,IBS是由于肠道的敏感性(即结肠末端的兴奋性)增高、肠道过度蠕动和肠道对胃肠激素(如肠促胰酶肽)、感情压力、情绪波动的反应性增强所致。中医将本病纳入“泄泻”、“腹痛”范畴,认为是患者情志失调,致肝郁气滞,横犯脾胃,脾胃运化失常,引起肠道气机不利,传导失司,病人表现为腹泻、腹痛、腹胀、便意窘迫、胸胁痞满、纳呆食少等。基于中医认为IBS的基本病机为肝脾气机不调,治疗以调理肝脾气机为主的认识,我们采用具有舒肝健脾、理气止痛作用的益肠煎治疗腹泻型IBS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益肠煎基本方为:陈皮10克,云苓15克,半夏10克,厚朴10克,苏梗15克,炒白术10克,砂仁6克,焦三仙30克,白芍15克,甘草6克。根据病人不同情况还可酌情加减,如腹痛者加元胡、炒川楝,以活血理气止痛;腹泻者加乌梅、石榴皮,以酸敛收;乏力明显者加党参,以补气健脾;嗳气频作者加沉香,以理气降浊。每剂煎取400毫升,分早晚两次服。方中陈皮、厚朴、苏梗,具有舒肝理气的作用;炒白术、半夏、云苓具有健脾祛湿的作用;砂仁、焦三仙有消食除胀的作用;白芍、甘草可以缓急止痛。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炒白术、半夏、茯苓、厚朴对肠道运动失常有明显的调节作用;陈皮、焦三仙能促进胆汁及胃液分泌,帮助消化;白芍、甘草具有解痉、镇痛的作用。故本方既符合中医传统理论,又与现代药理学研究相吻合。根据我们在临床应用的情况看,有效率可达86.7%。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辩证治疗体会 篇7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证型,治疗

肠易激综合征 (IBS) 是由腹部不适或腹痛伴排便异常为主要特征的肠功能障碍性综合征, 常无器质性或生化指标的异常, 属于一种功能性疾病, 其发病机理不明。与内脏感觉过敏、脑肠轴的改变、胃肠动力学的异常、精神行为的异常等有关。辩证治疗以疏肝健脾、理气温肾最为常用选取临床2011年2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60例中医辩证治疗方法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60例肠易综合征患者, 其中男42例, 女18例;年龄23~56岁, 平均39岁;发病时间2~9年, 平均5年。

1.2 临床症状与诱因

60例患者中, 腹痛伴腹泻21例, 腹泻为主16例, 腹痛为主11例, 腹痛伴便秘9例, 腹泻便秘交替出现3例, 并有不同程度的腹压痛。精神刺激37例, 饮食不规律15例, 工作经济压力8例。

1.3 辩证分型

肝郁脾虚型:便秘或腹泻, 少腹窜痛, 便前腹痛, 便后痛缓, 烦躁易怒, 胸胁胀满, 暖气吞酸, 口苦目赤, 乏力气短, 失眠健忘, 纳呆脘胀, 完谷不化, 食后腹泻, 面色不华, 舌边红、有齿痕, 苔薄白或滑, 脉弦或细弱[1]。脾胃虚弱:大便时溏时泻, 水谷不化, 不思饮食, 食后脘闷不畅, 稍进油腻与刺激性食物, 大便次数即明显增多, 上腹部隐隐作痛, 面色萎黄, 精神疲惫, 舌淡苔白, 脉缓弱。寒热夹杂:腹中作痛, 便下黏腻不畅, 或夹泡沫, 或见腹泻与便秘交作, 烦闷不欲饮食, 脘腹痞胀, 口干, 脉弦滑。阴虚燥热证:大便秘结, 数日一行, 或粪如羊屎, 外裹黏液, 口干咽燥, 小便淡黄;舌红, 苔黄少津, 脉细数。

1.4 方法

1.4.1 肝郁脾虚

抑肝扶脾, 痛泻要方加味。常用药物补脾理气可用白术、山药、陈皮、党参、木香、枳壳;柔肝可选用白芍、防风、郁金、佛手、柴胡、素馨花等。白术, 白芍, 党参, 佛手, 防风, 陈皮, 郁金, 甘草, 柴胡, 煨木香 (后下) , 煨葛根, 枳壳。烦躁易怒者加龙胆草, 栀子、牡丹皮, 清泄肝火;夜寐不安者加炒枣仁、夜交藤、磁石 (先煎) 安神定志。

1.4.2 寒热夹杂

调和胃肠, 寒热并用, 乌梅丸加减[2]。常用药物乌梅, 细辛, 当归, 黄连, 黄柏, 党参, 附子, 炮姜, 木香, 白术, 茯苓, 白芍, 枳壳, 柴胡, 甘草。少腹冷痛, 胀满不适去黄连加香附, 乌药;胃脘灼热, 口苦者去川椒、炮姜、附子、吴茱萸;腹痛甚者加川楝子, 元胡, 湿邪内阻, 腹满后重者去党参, 加厚朴、槟榔、藿香。

1.4.3 阴虚燥热证

阴津亏虚, 燥热结肠, 养阴生津, 清热润燥。增液汤合麻仁丸加减, 常用药生地黄、火麻仁, 麦冬、玄参、大黄、枳壳、赤芍, 杏仁, 蜂蜜适量。头晕肢乏, 加太子参、山药;右胁不舒, 加柴胡、川楝子。

2 结果

肠易激综合征呈良性经过, 预后良好, 不会发生营养不良, 也不会发展或转变为癌症及炎症性肠病。本病一般不危及生命, 经适当治疗后大部分病例能收到暂时的缓解, 其中一部分人可获得持久的缓解。经3~5个月治疗, 症状好转45例, 减轻15例。

3 讨论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肠紊乱性功能性疾病, 临床症状无特异性, 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了, 目前多认为, 病因多与精神因素、遗传因素、胃肠动力学变化及食物、药物、结肠分泌及吸收功能改变、神经内分泌改变及肠道急性感染有关。肠易激综合征多责之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 其病位在脾, 与肝、肾两脏密切相关;其辨证多属于肝郁脾虚、湿热夹寒, 重症多属脾肾阳虚。中医治疗, 以疏肝健脾、理气温肾为主;以腹泻为主者, 多以痛泻要方、柴胡疏肝散等加减;病久及肾, 则治以温肾健脾, 固涩止泻, 四神丸、附子理中丸等加减;以便秘为主者多以顺气润肠为法, 用六磨汤、润肠丸等加减。药物治疗的同时, 应注意建立良好生活规律, 慎食生冷油腻之品, 宜食清淡少渣、易消化食物;同时, 改善患者的行为心理方式, 要避免精神紧张, 努力调整良精神与情绪, 方有助于本病的康复;适当的体育锻炼, 如气功、瑜珈等, 可提高机体的功能状态, 减少复发。

肠易激综合征实际上是一个全身性表现的综合征, 在病名上, 很难用中医的“泄泻”、“腹泻”、“便秘”或“肠郁”等几个病证概括。在病机上, 没有严格的演变规律。在辨证分型与治疗结果、评定标准上, 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 仍停留在对症和分型的阶段, 在辨证中难以体现出本病的特异性, 治疗结果缺乏足够的满意的实验数据的支持。另外, 还有相当一部分文献没有设对照组, 前瞻性研究较少, 结论的说服力不强。

参考文献

[1]陈志光.辨证治疗肠易激综合征80例.甘肃中医, 2010, 09.

肠易激综合征护理常规 篇8

1 病因病机

中医学中并无肠易激综合征之病名, 而是根据临床表现将其归于“腹痛”“腹泻”“便秘”“郁证”等范畴。古代医家认为该病的病位在肝、脾、肾, 病因除感受外邪、饮食所伤、脾胃虚弱、命门火衰外, 还与情志因素关系密切, 其关键病机在于脾虚与湿滞。现代医家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临床实际, 发展并丰富了该病的理论学说。徐景藩教授[1]认为:脾虚湿盛是该病的主要发病机制, 久则累及肝、肾。脾虚失于健运, 水停成湿, 谷精留而为滞, 清浊相合, 便生泄泻。气血生化乏源, 先天失养, 且久泄耗气伤阳, 造成命门火衰, 阴邪更盛。土虚木贼, 肝脏疏泄太过, 最终形成肝脾不和。劳绍贤教授[2]从三因制宜的理论出发, 提出该病的病因在于“内外相合, 天人相应”, 在内体现为现代人饮食不节, 饥饱寒热无常, 使脾失健运, 水湿停聚, 最终郁而化热形成湿热或情志失调, 导致肝郁化火, 再伤太阴, 湿热内生;在外体现为湿热之气可从口鼻肌肤侵犯人体发为本病。医家于宁等[3]以“肺与大肠相表里”为理论基础, 提出该病病位在大肠, 与肺脏相关的新论点, 认为该病腹痛、腹泻等症状的发生是由肺主气、通调水道、主治节等诸多功能失调共同作用引起的。王建康等[4]认为D-IBS患者的发病症状符合风性善行、发病迅速、主动、开泄, 易袭厥阴肝木等致病特性, 提出该病以肝郁生风为基本病机, 脾虚湿阻、心神失宁共为协同病机, 三者相互影响, 最终导致该病的发生。李佃贵教授[5]在对肠易激综合征认知方面创新性地提出“浊毒学说”, 认为该病的病位虽在肠, 却与肝脾密切相关, 发病机理总为肝脾病变导致肠道浊毒内蕴, 传化失司。

2 辨证分型及治疗

2010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了《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6], 其主张将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分为肝郁脾虚、脾虚湿阻、脾胃湿热、脾肾阳虚等四类证型, 也有不少医家从自身临床实践出发提出了诸多经验分型。

2.1 肝郁脾虚型

王复龙等[7]将100例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患者以痛泻要方为基础方加味治疗 (肝郁脾虚较重者加党参、柴胡、枳壳;脾胃虚弱较重者加黄芪、党参、茯苓、煨草豆蔻) , 对照组予以洛派丁胺, 治疗4周后, 中药治疗组痊愈18例, 显效17例, 有效12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为94.0%;对照组痊愈8例, 显效18例, 有效13例, 无效11例, 总有效率为78.0%, 表明痛泻要方治疗效果明显。叶柏等[8]以调肝运脾方治疗该病48例 (具体方药为:白芍、炒党参、炒白术、炮姜、茯苓、防风、陈皮、川黄连、煨木香、肉豆蔻、木瓜、炒建曲) , 并与同等数量的舒特对照组相比, 结果表明中药治疗组患者腹痛、腹部不适、大便次数、大便性状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脾虚湿阻型

郭爱华等[9]给予治疗组36例患者参苓白术散 (具体药物加味:腹痛明显加延胡索、炒白芍;腹胀明显加厚朴;久泻肾虚加肉豆蔻、杜仲) , 给予对照组32例患者蒙脱石散、谷维素。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腹痛、腹胀、排便频次等改善情况较为明显, 总有效率为86.11%, 对照组为68.75%,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薛梅等[10]采用风芍六君子汤治疗该病42例, 作为治疗组, 并给予另外41例患者蒙脱石散及马来酸曲美布汀, 作为对照组, 治疗3周后, 治疗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脾胃湿热型

彭林[11]以清浊安中汤为基本方治疗该病132例, 药物组成为:藿香、川朴、法半夏、茯苓、广木香、苏梗、陈皮、延胡索、郁金、蒲公英。随症加减:腹胀加枳壳、大腹皮;口甜、苔厚腻加佩兰, 恶心加生姜;胸闷加菖蒲;口干加芦根;苔黄腻而厚者易藿香为菖蒲, 加白蔻仁;无腹痛去延胡索、郁金。治疗28天后患者总有效率为96.2%, 效果较满意。马玉萍等[12]采用升阳益胃汤治疗D-IBS患者38例, 治疗8周后与治疗前相比, 患者腹痛、腹胀、腹泻、大便急迫症状缓解明显, 其中治愈17例, 显效12例, 有效6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为92.11%, 疗效尚佳。

2.4 脾肾阳虚型

刘弼等[13]将60例脾肾阳虚证患者随机分为四神丸治疗组及对照组 (给予双歧杆菌胶囊和复方地芬诺酯片) , 治疗两周后,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腹痛腹泻积分及总体疗效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高颖[14]给予60例患者温肾健脾方治疗 (组成为: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吴茱萸、党参、茯苓、炒白术、陈皮、山药、白芍、炙甘草、炮姜) , 作为治疗组, 对照组59例给予口服美常安。疗程结束后, 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2.9%, 中药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3%, 中药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2.5 经验分型

寒热错杂型:胡庆昌[15]给予治疗组23例患者伤寒名方———柴胡桂枝干姜汤, 对照组患者给予马来酸曲美布汀和双歧杆菌。治疗14天后, 治疗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 3个月后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络脉瘀阻型:张艳国[16]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通络安肠饮治疗组 (方药组成为:丹参、当归、元胡、香附、白芍、炒白术、茯苓、吴茱萸、山楂炭) 及马来酸曲美布汀对照组, 治疗4周后, 治疗组患者腹痛、腹泻次数, 黏液便等症状缓解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心肾不交型:陆敏等[17]以交通心肾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理论基础, 使用自拟方———肠康方 (具体药物为:熟地黄、菟丝子、川黄连、防风、白术、白芍、陈皮、神曲、山楂、黄芩) 治疗D-IBS患者48例, 结果显示治疗总有效率为85%, 效果满意。

3 其他治疗方法

除口服中药治疗外, 中医尚有针灸、推拿、热敷、灌肠等多种治疗手段, 配合辨证论治的思想治疗该病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充分体现了中医在治疗方法上的灵活多样以及治疗效果上的明显优势。

李浩等[18]采取随机法分组, 给予治疗组35例患者针刺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太冲治疗, 并在双侧天枢穴行电针刺激, 以口服匹维溴铵的3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治疗4周后, 针刺治疗组患者腹痛、腹泻、便次多等症状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且治疗组患者3个月后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P<0.01)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陈顺喜[19]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采用热敏灸 (从天枢、中脘、下脘、大肠俞、肾俞等选取1~3个热敏穴施以灸疗) 治疗, 对照组患者服用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治疗1个月后,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33%,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0%,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王新芳等[20]采用当归、干姜、川芎、独活等制成的热奄包配合TDP照射治疗D-IBS患者43例, 并将采用匹维溴铵治疗的40例作为对照组, 治疗4周后治疗组患者腹痛、腹胀、腹部不适症状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郝德飞等[21]采用推拿配合白术芍药散治疗该病60例 (取穴中脘、天枢、关元、肝俞等采用一指禅推法及按揉等并口服白术芍药散治疗) , 对照组患者仅口服白术芍药散治疗, 均治疗21天后观察结果,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时晶[22]将64例脾虚型及大肠湿热型D-IB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0例, 治疗组中脾虚型患者给予山药、炒荆芥、白芍、甘草、地榆、黄芩、制大黄, 大肠湿热型患者给予苦参、败酱草、地榆、青黛、白及、白花蛇舌草。此外, 治疗组患者均分别煎液100mL保留灌肠。对照组患者口服阿米替林、易蒙停, 均治疗20天。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8.2%,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4 结语

目前西医治疗IBS并无特效方法, 常用药物包括解痉药、止泻剂、导泻剂、钙通道阻滞剂、肠道动力感觉调节剂、微生态制剂和抗抑郁药等, 作用单一且副作用较大, 因此在临床应用方面均受到较大限制。中医学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理论指导下治疗该病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 特别是在控制愈后复发率、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较西医优势明显, 且不良反应小, 毒副作用少, 治疗方法灵活多样, 患者易于接受。

肠易激综合征护理常规 篇9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特定穴;取穴规律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2-220-02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功能性肠道疾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近年来认为内脏敏感性增高是IBS的病理生理特征,是IBS患者症状产生的重要基础和症状多样化的原因,甚至被学者视为IBS患者的生物学标志[1],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腹胀,大便习惯和性状改变,实验室常规、细菌学及生化检查多无异常发现。而针灸治疗内脏性疾患具有确切的疗效,也有文献报道了针刺治疗IBS有明确疗效[2],为明确针灸取穴对其治疗的规律,笔者对近15年来的相关临床文献报道进行了统计学处理,对常用取穴和归经等进行了分析。

1资料与方法

资料选择 以“肠易激综合征”为主题词,系统检索近15年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数字化期刊中所有相关文献,所有单纯采用针灸治疗的医案均录入数据,医案报道中凡有配合中药内服或采取其他治疗手段者一律不予录入,共录入115个医案。

统计学方法 所有入选病例,按照取穴、归经的顺序,分类录入Excel表格,进行相关统计学处理。然后选取出现频次较多的13个腧穴,依照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中对这些腧穴的特点进行统计分析,分析IBS的取穴规律。

2结果

取穴频次、频率研究,见表1在115例病例中,以足阳明胃经为最多,足厥阴肝经次之。主要穴位为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中脘、太冲、章门、期门等。其中天枢穴使用次数最多,115个病例中出现107次,占93.1%,其次是足三里穴,出现101次,占87.8%,上巨虚穴,出现96次,占83.5%,再其次为中脘穴,出现85次,占73.9%。

具有祛风除湿的太冲穴,出现91次,占79.1%,健脾和胃,利湿升清的脾俞穴出现72次,占62.6%,此外还有理气降逆,调和脾胃的大肠俞穴,出现69次,占60%,调和肠胃,通经活络的章门穴,出现78次,占67.8%,健脾疏肝,理气活血的期门穴,出现63次,占54.8%。

3讨论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上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本病属于中医“腹痛”、“便秘”和“泄泻”等范畴。近年来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以肝郁脾虚型最为多见,其病机与情绪失调、饮食不节、体虚劳倦、感受外邪等因素有关,尤其与情志失调关系密切。在临床上IBS主要症状表现为腹痛、腹泻、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而针刺治疗IBS及内脏性疾患具有确切的疗效[3]。在针刺治疗IBS的研究中,主要以足阳明胃经穴为首选取穴,足厥阴肝经为配穴。115篇病例分析亦表明,治疗IBS的穴位以健脾和胃,配合疏肝理气为最多,其中以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三穴,居所取穴次数之首。天枢穴为足阳明胃经腧穴,是大肠精气汇聚于腹部之募穴,是治疗大肠功能失常,腑气不通之要穴。有关文献记录天枢具有疏通肠腑、消食导滞、化湿和胃、理气通便之功,对各种胃肠病及胃肠相关病证有突出疗效。现代研究表明,针灸脾虚泄泻大鼠天枢穴可使CD4+细胞含量增加,SIgA分泌增加,CD4+/CD8+比值趋向正常,增强肠道局部细胞免疫功能[4]。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五腧穴的合穴,胃的下合穴,诸多文獻记载足三里具有调和脾胃、宽肠导滞、清热除秽、降逆顺气、善治一切脘腹疾病的作用。正如《四总穴歌》中提到“肚腹三里留”充分地概括了“合治内腑”的含义。《针灸大成》曰:“主脏气不足,……,大肠冷,食不化,飧泄,劳瘵,夹脐腹两胁痛,肠中切痛雷鸣”。经现代研究表明电针对慢性应激刺激所致内脏高敏性大鼠上巨虚穴可降低其结肠中SP含量,显著增加结肠中的VIP含量,提示电针上巨虚穴可能通过降低胃肠道局部的SP来抑制胃肠壁内神经元的兴奋性,并加强VIP对胃肠道的抑制作用,降低胃肠运动,减轻肠道高敏状态和动力功能紊乱,达到减轻内脏痛敏作用[5]。从取穴频次分析可看出,太冲出现的次数仅次于首选三穴,占79.1%,而章门、期门出现的次数也均占50%以上。这提示,选用肝经腧穴在IBS治疗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待广大医疗工作者的继续探讨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Mertz H, Naliboff B, Munakata J, etal Altered rectal perception is a biological marker of patients with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 Gastroenterology,1995, 109(1):40-52.

[2]逄紫千.针灸天枢穴对脾虚泄泻大鼠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江苏中医药,2005,26(4):27-28.

[3]王威.针刺天枢、上巨虚穴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6):6335.

[4]孙丹丹参苓白术散并痛泻要方配合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57例[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9,6(3),36-37

肠易激综合征护理常规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4例患者随机分为西医组和中医组,每组各42人。西医组中男性15人,女性27人;年龄32~58岁;病程7月至10年不等。中医组中男性13人,女性29人;年龄30~59岁;病程6月至9年不等。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诊断标准[3]

近3个月内每月不少于3 d腹部反复不适或疼痛,同时至少具有排便后临床症状改善、大便性状改变及排便频率改变中的两项。还应注意诊断前不少于6个月内出现上述临床症状,且近3个月内症状持续存在,观察期间一周不少于2d出现腹部不适或腹痛。以下症状可确诊为IBS:排便频次异常如大于3次/d或不超过3次/周;粪便性状异常如块状或稀水样便;排便费力、急迫感或不尽感;排黏液;腹胀。

1.3 临床治疗

1.3.1 西医组腹泻为主者口服易蒙停2 mg/次,tid;便秘为主者口服普瑞博思10 mg/次,tid;腹痛明显者可口服硝苯地平10 mg/次,tid;精神症状明显者可口服百忧解20mg/次,tid。

1.3.2 中医组根据患者不同证型进行辨证治疗[4]: (1) 脾胃虚弱型:表现为腹痛、腹胀、腹泻、食欲差、乏力、舌苔薄、脉搏细弱。治则是除湿和胃、益气健脾;可选党参、芡实、薏仁、莲子、淮山及扁豆各30 g、白术及茯苓各15 g、砂仁及桔梗各10 g。 (2) 脾虚肝郁型:表现为腹胀、腹泻、腹痛、心乱、急燥、易怒、失眠、纳差、舌苔厚腻、脉弦细弱。治则为健脾抑肝;可选炒白术、炒陈皮及防风各10 g、炒白芍15 g,失眠、烦燥者可加龙齿及磁石各30 g,严重心乱者加五味子10 g、浮小麦及大枣各15 g。 (3) 脾肾阳虚型:表现为腹泻或便秘、腹痛、腹胀,伴夜尿多、四肢不温、腰膝酸痛,舌苔湿润、脉沉迟。治疗以温肾健脾为主,可选五味子、肉豆蔻、补骨脂、川芎及吴茱萸各10 g,腹泻明显者加赤石脂及禹余粮各30 g,便秘者可加白芍及当归各15 g、熟地30 g。 (4) 瘀阻肠络型:表现为便秘、腹胀、腹痛,腹痛又以夜晚为重,舌淡暗,脉细弱涩。治疗应散瘀止痛、健脾疏肝,可选炙甘草5 g、薄荷6 g、煨姜8 g、柴胡、茯苓、当归、五灵脂、蒲黄及白术各10 g。上述中药经水煎后服用,早晨服用头煎,晚上服用二煎,1个疗程10 d,连服3疗程。

1.4 疗效标准[5]

治愈:症状全部消失,停药3个月无复发;显效:症状消失,停药后短期内复发;有效:症状明显减轻;无效:症状无改善甚至恶化。

2 结果

两组疗效对比如下表。

运用SAS v9.0软件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统计值4.6972, P=0.0302,表明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中医治疗效果优于西医治疗。

3 讨论

肠易激综合征为消化系统的常见多发病,为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与精神因素以及胃肠道动力学、吸收、分泌功能等异常相关。中医学将其归于“腹痛”、“腹泻”、“便秘”、积聚”、“郁证”等范畴;起病和肝、脾、肾、胃及气血等密切关联,脾胃虚弱可导致运化失职,肾阳虚弱可导致温运不力,从而出现腹痛、腹胀,水湿滞留、注入肠络而致腹泻,血气生化不够则出现失眠、心烦,肝气郁结则加重腹部胀痛,气机不顺则致便秘。中医治疗时应该则先辨证后施治。党参、白术、茯苓等健脾益胃,肉豆蔻、川芎、补骨脂等能够补肾、温肾,当归、熟地、白芍等起到补血通便的作用,柴胡具疏肝解郁之效,莲子、淮山、赤石脂、芡实等可止泻除湿,浮小麦、五味子等能够养心安神,这些中药针对不同证型效果明显。本研究西医与中医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中医治疗IBS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426-428.

[2]刘川云.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治疗[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 17 (3) :5650.

[3]刘新光.肠易激综合征与罗马Ⅲ诊断标准[J].胃肠病学, 2006, 11 (12) :736.

[4]曾宽.中医治疗结肠易激综合征70例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 2006, 27 (4) :595.

肠易激综合征护理常规 篇11

【摘 要】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日益成为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鉴于该病病程长、症状易反复的特点,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凸显出明显优势,在辨证治疗方法、病因病机、证候分型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笔者结合近年来研究,概述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进展。

【关键词】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治疗;综述

【中图分类号】R2563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20-0048-03

肠易激综合征(L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典型的慢性疾病,具有病程长、易反复的特点。目前还未找出彻底根治的治疗方法,易使病人生存质量下降,耗费过多医疗资源。基于罗马Ⅲ诊断标准[1],IBS被划分成4种临床亚型(Diarrhea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①腹泻型;②便秘型;③混合型;④未定型,而临床以腹泻型尤为多见。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IBS在西方国家发病率为10%~15%,在亚洲国家的发病率也达到了5%~10%。IBS发病人群无明显受限,男女均有患病的可能,而相对而言,女性发病率更高,男女患病基本保持1∶[KG-*3/5]2的比例水平[3]。笔者结合近年来的研究,现将中医药治疗IBS-D的概况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中医学中没有涉及“肠易激综合征”的描述,但可以根据IBS-D 腹痛、腹泻,并容易因情绪因素而诱发或伴有抑郁焦虑等临床症状,将IBS-D 归于“腹痛”“泄泻”“郁证”等病证范畴。古代医家认为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是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如《素问·咳论》曰:“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泄泻叙论》中提出:“喜则散,怒则激,忧则聚,惊则动,脏器隔绝,精神夺散,以致溏泄。”《景岳全书·泄泻》云:“泄泻……或为饮食所伤,或为时邪所犯。”《景岳全书》所云:“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挟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医方考》云:“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

李郑生教授及李柏群等学者[4]认为肝郁脾虚是本病产生及发展的关键。脾属阴,与肝木的升散疏泄相调和才不会凝滞中阻;肝为刚脏,脾运化精微对其柔润濡养才能防止其刚强太过。若平素脾胃气虚,而今又受情志不畅的因素侵扰,则肝的疏泄条达失司,横逆乘脾,则脾更虚,运化失常,升降失司,清浊并走大肠而发泄泻。蔡淦教授及高志远[5]等认为本病病机主要是肝脾失调,久病及肾。主要病因包括情志失调,饮食不当伤及脏腑。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脾的运化有赖于肝的疏泄功能,若情志不遂,神志郁结,则肝气犯脾,脾胃升降失司,清浊不分,水湿并走肠间而见泄泻。

2 辨证分型

吴兵等[6]将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按症状具体分类为下述5种证候:肝郁脾虚、脾胃虚弱、肝气郁结、脾虚湿盛、肝脾不和,并认为其中以肝郁脾虚证最为常见。沈淑华等[7]认为IBS-D主要包括下述证型:脾虚湿盛证、肝郁脾虚证、脾气虚证、肝旺脾虚证、大肠湿热证、肝郁气滞证、脾肾阳虚证、肾阳虚证,并进一步提出“肝脾气血阴阳不和”是IBS-D发病的基础。

3 治疗

31 辨证论治 彭林[8]认为,IBS-D辨证首在脾胃气虚,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具体分型论治:①脾胃失调型(12例),治以健脾益气、调和脾胃,方选参苓白术散化裁;②湿浊中阻型(25例),治以益气健脾、和中化湿,方以四君子汤合藿香正气散化裁;③肝木乘土型(15例),治以行气疏肝、益气健脾,方以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汤化裁;④脾肾阳虚型(6例),治以健脾温阳、固肠止泻, 方以四神丸合理中汤加减。共治疗患者58例,有效率为 966%,效果满意。范汉淮[9]将IBS-D分为3型:①肝气乘脾型(12例),治以抑肝扶脾、调畅气机 ,方选痛泻要方化裁;②脾胃虚弱型(20例),治以益气渗湿、健脾和胃,方选参苓白术散化裁;③寒热错杂型(8例),治以滋阴补阳、益气温中,方选乌梅丸加减。四型共治疗40例患者,有效率900%,疗效满意。

32 经验方、基本方加减 李柏群等[10]以风芍六君子汤(党参、白术和白芍等九味药),顺气健脾,燥湿祛痰,治疗因脾胃虚弱而致土虚木乘,脾受制于肝,湿浊内藏,气机升降紊乱的IBS-D病人,总有效率为844%。潘宁平[11]采用肠宁方(黄芪、延胡索、白芍、甘草等)对IBS-D病人进行治疗,治疗组中的脾虚湿阻证型患者、肝郁脾虚证型患者的总有效率皆是1000%,均高于对照组(分别是778%和900%)。岳妍等[12]采用清心醒脾方(蒺藜、黄连、茯苓等)治疗IBS-D患者,治疗组总有效率867%。对照组总有效率567%,结果显示治疗组优势明显(P<001)。

33 中西医结合治疗 张怡等[13]嘱病人口服金双歧同时予益气调营法进行治疗。汤剂选用补中益气汤合桂枝汤(炙黄芪、炒白术、陈皮、白芍等)。总有效率是9167%。赵洁等[14]人采用参苓白术散合附子理中汤合盐酸舍曲林片联合治疗IBS病人,帮助病人缓解郁闷和焦躁等不良情绪,总有效率为923%。黄霖颖[15]采用思密达合痛泻要方(陈皮、柴胡、白芍、白术、甘草等)治疗法,其总有效率为9211%。李玲[16]对采用参苓白术颗粒和匹维溴胺片合并治疗IBS-D病人的效果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治疗组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随访半年发现治疗组的复发率依旧比对照组要低。

34 外治法

341 针灸治疗 孔素平等[17]予患者针刺加隔姜灸治疗。针刺百会穴、太冲穴、足三里穴等腧穴。隔姜灸双侧天枢和关元穴。西药对照组总有效率821%,针刺组总有效率897%,针灸组总有效率933%。裴丽霞等[18]将65名IBS-D肝郁脾虚证病人施以针灸治疗,其中治疗组采用针灸法进行治疗,主要取下述几大穴位:天枢(双)、印堂、足三里(双)以及百会等;对照组予口服西药“舒特药物”。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00%,药物对照组800%,2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不同,且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包连胜等[19]对肝郁脾虚型IBS-D病人施予穴位埋线联合隔姜灸治疗,埋线取穴:中脘、天枢和足三里等(皆为双侧)、水道、外水道以及归来(皆为左侧),肝郁脾虚型加肝俞。隔姜灸取穴如下:中脘、天枢和神阙以及关元。在腹部、背部、四肢等部位,取百会、大椎、中脘、关元、天枢、脾俞、肾俞、足三里、太冲等穴位,或皮下有硬结、条索状物等反应物部位进行回旋、雀啄、往返灸,灸至皮肤灼热,其总有效率是7781%。付勇等[20]对灸量使用量不同对IBS病人症状的改善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显示,相对于传统灸量的热敏灸为治愈率444%,饱和灸量的热敏灸为治愈率750%,在减轻病人腹胀或者腹泻等症状方面效果更佳。

342 灌肠疗法 胡团敏等[21]采用黄术灌肠液灌肠治疗IBS-D。其中观察组病人(76例)予黄术灌肠液进行灌肠治疗,对照组病人(70例)予口服匹维溴铵治疗。对两组治疗之前和之后的腹痛、腹泻等主要症状评分进行统计,且根据内镜下显示的结肠黏膜改变情况对取得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显示观察组病人的腹泻症状减轻情况及内镜下黏膜改变情况相较照组更为理想(P<001);腹痛腹胀改善情况,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乔敏[22]以中药(白术、厚朴、炒白芍等)灌肠疗法对79名IBS-D病人进行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923%,对照组725%。

343 穴位贴敷疗法 雷淼娜等[23]将60名脾胃虚弱型IBS-D病人予以中药膏穴位贴敷治疗,其结果提示治疗组总有效率867%。董靖等[24]将60名IBS-D病人予以安肠散穴位贴敷治疗。治疗组予穴位(中脘、足三里、脾俞、上巨虚等)贴敷安肠散;对照组予口服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是9333%,对照组7000%(P<001,P<005)。

344 推拿手法 徐运瑜[25]用背部走罐治疗病人48例,958%的有效率,证明刺激足太阳膀胱经的大肠俞, 可能对张力运动亢进的肠管产生抑制效应, 可使肠管病理性痉挛、充血、水肿等得到缓解。连宝领等[26]采用一指禅推拿手法治疗IBS-D病人40例,所选穴位包括中脘、神阙、气海、天枢、足三里、肝俞等,对照组38例,选用口服匹维溴铵片治疗。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553%。

345 食疗 建议多食用绿色蔬菜和新鲜水果,一餐不可过饱,可采用少食多餐的饮食方式,忌食冷瓜果。朱慧渊[27]提出能够通过食补达到健脾止泻的效果,根据药食同源理论,选用具有健脾作用的食物及甘淡健脾的药物同煮,如薏苡仁粥、百合山药粥等以健脾除湿。张金钟等[28]采用民间食疗方“山高红粥”治疗脾虚泄泻疗效甚佳。山药补脾胃,益气阴;高粱益气和中止泻;红糖温中暖胃、化瘀止泻,米粥温养脾胃,调和诸食、药之效,使健脾止泻之功明显。蒲昭和[29]采用山药苡仁粥治疗顽固性泄泻,方药:生山药500g,薏苡仁1000g,共研成细末,调匀取50g,做糊状粥,加白糖适量,每天早晚各一次,连服半月,临床效果较好。

[JP2]346 其他 强化心理排解,免受不良因素刺激,切忌易怒、暴躁、抑郁,保持心情愉悦。精神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能够影响人体消化功能,影响患者对疾病的感知以及对疾病的发展和预后产生干预。IBS-D患者也常伴有心理和生活压力,因此它们也是IBS-D的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30]。[JP]

4 小结

IBS-D是近些年来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功能性疾病,中医药在治疗此病上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不过当下所进行的研究依旧存在许多不足之处:①基础理论及实验研究都不充足,仅以临床研究较为丰富;②关于IBS-D的辨证分型数以及应用标准尚未达成统一,且临床研究中所参考的诊断标准以及效果评估指标未保持一致,不利于进行客观研究以及综合效治疗效果的评估;③中医药治疗此病的治疗效果评估还未形成统一的评价标准,未明确规定具体治疗时长,临床随访记录不全善,因此中医药的改善率以及治愈率均偏高。很多中医临床实验设计有失系统化、规范化,主要表现在盲法的应用、入选条件设定等方面。对于以上各种不足和问题,需进一步强化基础性探索实验分析,优化实验设计,联合采用多种分析方法,构筑一个规范、标准且健全的证型诊断标准以及疗效评估机制。同时,中医药研究应当充分汲取西医精华,全面而细致地研究IBS-D。

参考文献

[1]姚欣,杨云生,赵卡冰,等.罗马Ⅲ标准研究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特点及亚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8,16( 5) : 563-565.

[2]Chang FY,Lu CL.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n the 21st century: per-spectives from Asia or Southeast Asia[J].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7,22( 1) : 4-12.

[3]Grundmann O,Yoon SL.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epidemiology,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n update for health—care practitioners[J].JGastroenterol Hepatol,2010,25( 4) : 691-699.

[4]李柏群,王恩元,王奎.李郑生教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经验[J].中医研究,2014, 27(1):36-38.

[5]高志远,张正利.蔡淦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 2008,(10):1474-1475.

[6]吴兵,张声生.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的证候学研究进展[J].北京中医,2007,26(5):312-314.

[7]沈淑华,黄宣,吕宾,等.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证型及证候要素的文献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5):1538-1540.

[8]彭林.辨证分型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58例[J].江西中医药,2005 ,36(6):27.

[9]范汉淮.辨证分型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40例[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6 ,8(1):47-48.

[10]李柏群,王恩元,王奎,等.风芍六君子汤治疗脾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评价[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4,9(1):25-26.

[11]潘宁平,廖进.肠宁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观察[J].中医中药,2013,10(22):110-112.

[12]岳妍,杨强,陈大权,等.清心醒脾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30例[J].中医杂志,2010,1:56-57.

[13]张怡,张晓云.益气调营法治疗表虚气陷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J].中国中医急症,2914,23(3):496-497.

[14]赵洁,孙梅花,张冬生.参苓白术散合附子理中汤加减联合盐酸舍曲林片治疗肠易激综合征39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4,36(3):344-345.

[15]黄霖颖.痛泻要方加减联合思密达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的随机对照观察[J].中医中药,2014,12(3):173-174.

[16]李玲.参苓白术颗粒联合西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12(10):87-88.

[17]孔素平,王文琴,肖宁,等.针刺配合隔姜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10):895-898.

[18]裴丽霞,孙建华,夏晨,等.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临床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1):27-29.

[19]包连胜,高燕.穴位埋线结合隔姜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4):36-37.

[20]付勇,章海凤,熊俊,等.热敏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不同灸量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14,34(1):45-48.

[21]胡团敏,郑溪水,胡俊,等.黄术灌肠液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J].人民军医,2010,53(12):930-931.

[22]乔敏,闫风.中药灌肠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3,28(176):124-125.

[23]雷淼娜,朱叶珊,石志敏.中药膏穴位贴敷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3,31(1):135-137.

[24]董靖,章涵.安肠散穴位贴敷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J].新中医,2011,43(8):106-107.

[25]徐运瑜.背部走罐治疗肠易激综合征48例[J].浙江中医杂志,2007,42(3):163.

[26]连宝领,朱鼎成,萧枫.一指禅推拿手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40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1,45( 3):60-61.

[27]朱慧渊.基于”脾主运化”探讨IBS内脏高敏感性的临床辨证分型及治疗 [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6):100-101.

[28]张金钟,李伟.山高红粥治疗老年脾虚泄泻 [J]. 中国民间疗法,2001,9(2):61.

[29]蒲昭和.山药苡仁粥治顽固性泄泻[N].民族医药报,2006-07-21(3).

[30]Surdea-Blaga T,B ban A,Dumitrascu DL.Psychosocial determi-nants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World J Gastroenterol,2012,18(7):616-626.

上一篇:谈严以用权心得体会下一篇:计算机原理的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