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型肠易激综合征

2024-06-03

腹痛型肠易激综合征(共10篇)

腹痛型肠易激综合征 篇1

肠易激综合征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是一组以肠胃功能紊乱为基础病理改变、以慢性或复发性腹痛、腹泻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1]。临床上, 部分IBS患者仅表现为腹痛症状, 而无腹胀、排便习惯及大便性状的改变, 这类肠易激综合征称为腹痛型肠易激综合征。近年来, 随着新型西医药物的不断研发和投入临床应用, 腹痛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效果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但只能起到短期改善症状的作用, 导致患者频繁就医, 疗效不甚满意。本文以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石龙博爱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80例腹痛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40例患者行三联活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80例腹痛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2]。入院时, 均行大便常规、内镜、潜血、B超及生化检查等排除器质性病变。其中, 男43例, 女37例。年龄21~67岁, 平均 (36.5±8.8) 岁。病程1~6年, 平均 (2.5±1.5) 年。随机将本组80例患者分为两组, 即观察组40例, 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病程以及一般体征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通便、解痉等对症治疗。对照组40例患者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行氟西汀治疗, 即予以患者口服氟西汀, 20 mg/次, 1次/d, 共治疗7 d。观察组40例患者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行双歧三连活菌治疗, 即予以患者口服双歧三连活菌, 420 mg/次, 3次/d, 共治疗7 d。

1.3 观察指标

1.3.1 临床治疗效果

于患者治疗后,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3]分别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评价标准为: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 肠道功能恢复正常, 大便次数1~2次/d, 便软, 成形;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 大便次数3次/d, 大便性状正常或接近正常;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 大便次数>3次/d, 且大便性状异常。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3.2 复发率

于患者治疗后, 分别对两组临床治疗中显效和有效的患者进行6个月的追踪随访, 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复发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 计量检测数据以 (±s) 表示, 计数检测数据以率的形式表示, 组间两均数比较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 对照组为82.5%, 两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2.2 两组患者复发情况

观察组临床治疗后, 随访期间, 22例显效患者和16例有效患者中, 共3例患者复发, 复发率为7.89% (3/38) ;对照组临床治疗后, 随访期间, 16例显效患者和17例有效患者中, 共5例患者复发, 复发率为15.15% (5/33) 。两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后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3 讨论

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结构的改变, 神经、精神、感染因素所致的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对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一般来说, 中青年是高发人群, 其中女性发病多于男性, 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腹痛型肠易激综合征是肠易激综合征较为常见的类型, 临床上对本症多采用综合治疗, 包括饮食和生活调整、针对主要症状的对症治疗 (包括通便剂、高选择性钙离子通道拮抗剂及解痉剂等) 。然而,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 15%~20%患者经常规治疗无效或效果欠佳, 症状持续或反复发作, 患者频繁就诊[4]。本研究中, 对照组患者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行氟西汀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行双歧三连活菌治疗。其中, 双歧三连活菌主治因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急慢性肠道疾病, 能够对肠道菌群平衡进行调整, 清除或抑制肠道中致病菌, 降低肠源性毒素, 促进机体对营养的消化, 进而起到治疗腹痛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效果。本研究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 对照组为82.5%,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随访期间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为7.89%, 对照组为15.15%,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后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因此, 三联活菌治疗腹痛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显著, 且复发率低, 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三联活菌治疗腹痛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80例腹痛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即观察组40例, 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通便、解痉等对症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行氟西汀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行双歧三连活菌治疗。分别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同时分别对两组临床治疗中显效和有效的患者进行6个月的追踪随访, 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 对照组为82.5%, 两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随访期间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为7.89%, 对照组为15.15%, 两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三联活菌治疗腹痛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显著, 且复发率低, 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腹痛型肠易激综合征,三联活菌,氟西汀

参考文献

[1]吴蓉.多塞平联合双歧三联活菌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中国药师, 2011, 6 (09) :142-143.

[2]庄晓莉.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辅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7 (34) :167-168.

[3]吴立刚.参苓白术散合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50例.中外医疗, 2010, 2 (27) :69-70.

[4]吴远玉.肠易激综合征护理疗效观察.中外医疗, 2011, 5 (11) :216-217.

腹痛型肠易激综合征 篇2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患者70例,均为门诊治疗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均经肠镜排除器质性病变。男39例,女31例;年龄33.5±16.3岁,病程5.0±3.8年。随机分为两组,胃风汤组40例,男19例,女21例;痛泻要方组,男20例,女1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国际罗马Ⅲ标准及《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关于肠易激综合征腹泻为主型的诊断标准,经理化检查排除引起排便习惯改变的器质性疾病。

治疗方法:胃风汤组应用胃风汤。药物组成:党参30g,白术20g,茯苓30g,桂枝12g,当归12g,白芍12g,川芎12g。水煎,2天1剂,每天3次口服。痛泻要方组应用痛泻要方,药物组成:白术20g,白芍15g,陈皮12g,防风12g。水煎,2天1剂,每天3次口服。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腹泻为主型肠易激综合征。①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②显效:大便正常,腹痛与其他症状消失,短期无复发;③有效:大便次数减少,腹痛与其他症状减轻;④无效:症状未见改善。

结 果

胃风汤组临床痊愈22例,显效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5%。痛泻要方组痊愈10例,显效8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60%。两组比较,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讨 论

腹痛型肠易激综合征 篇3

1 病因病机

中医学中并无肠易激综合征之病名, 而是根据临床表现将其归于“腹痛”“腹泻”“便秘”“郁证”等范畴。古代医家认为该病的病位在肝、脾、肾, 病因除感受外邪、饮食所伤、脾胃虚弱、命门火衰外, 还与情志因素关系密切, 其关键病机在于脾虚与湿滞。现代医家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临床实际, 发展并丰富了该病的理论学说。徐景藩教授[1]认为:脾虚湿盛是该病的主要发病机制, 久则累及肝、肾。脾虚失于健运, 水停成湿, 谷精留而为滞, 清浊相合, 便生泄泻。气血生化乏源, 先天失养, 且久泄耗气伤阳, 造成命门火衰, 阴邪更盛。土虚木贼, 肝脏疏泄太过, 最终形成肝脾不和。劳绍贤教授[2]从三因制宜的理论出发, 提出该病的病因在于“内外相合, 天人相应”, 在内体现为现代人饮食不节, 饥饱寒热无常, 使脾失健运, 水湿停聚, 最终郁而化热形成湿热或情志失调, 导致肝郁化火, 再伤太阴, 湿热内生;在外体现为湿热之气可从口鼻肌肤侵犯人体发为本病。医家于宁等[3]以“肺与大肠相表里”为理论基础, 提出该病病位在大肠, 与肺脏相关的新论点, 认为该病腹痛、腹泻等症状的发生是由肺主气、通调水道、主治节等诸多功能失调共同作用引起的。王建康等[4]认为D-IBS患者的发病症状符合风性善行、发病迅速、主动、开泄, 易袭厥阴肝木等致病特性, 提出该病以肝郁生风为基本病机, 脾虚湿阻、心神失宁共为协同病机, 三者相互影响, 最终导致该病的发生。李佃贵教授[5]在对肠易激综合征认知方面创新性地提出“浊毒学说”, 认为该病的病位虽在肠, 却与肝脾密切相关, 发病机理总为肝脾病变导致肠道浊毒内蕴, 传化失司。

2 辨证分型及治疗

2010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了《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6], 其主张将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分为肝郁脾虚、脾虚湿阻、脾胃湿热、脾肾阳虚等四类证型, 也有不少医家从自身临床实践出发提出了诸多经验分型。

2.1 肝郁脾虚型

王复龙等[7]将100例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患者以痛泻要方为基础方加味治疗 (肝郁脾虚较重者加党参、柴胡、枳壳;脾胃虚弱较重者加黄芪、党参、茯苓、煨草豆蔻) , 对照组予以洛派丁胺, 治疗4周后, 中药治疗组痊愈18例, 显效17例, 有效12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为94.0%;对照组痊愈8例, 显效18例, 有效13例, 无效11例, 总有效率为78.0%, 表明痛泻要方治疗效果明显。叶柏等[8]以调肝运脾方治疗该病48例 (具体方药为:白芍、炒党参、炒白术、炮姜、茯苓、防风、陈皮、川黄连、煨木香、肉豆蔻、木瓜、炒建曲) , 并与同等数量的舒特对照组相比, 结果表明中药治疗组患者腹痛、腹部不适、大便次数、大便性状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脾虚湿阻型

郭爱华等[9]给予治疗组36例患者参苓白术散 (具体药物加味:腹痛明显加延胡索、炒白芍;腹胀明显加厚朴;久泻肾虚加肉豆蔻、杜仲) , 给予对照组32例患者蒙脱石散、谷维素。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腹痛、腹胀、排便频次等改善情况较为明显, 总有效率为86.11%, 对照组为68.75%,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薛梅等[10]采用风芍六君子汤治疗该病42例, 作为治疗组, 并给予另外41例患者蒙脱石散及马来酸曲美布汀, 作为对照组, 治疗3周后, 治疗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脾胃湿热型

彭林[11]以清浊安中汤为基本方治疗该病132例, 药物组成为:藿香、川朴、法半夏、茯苓、广木香、苏梗、陈皮、延胡索、郁金、蒲公英。随症加减:腹胀加枳壳、大腹皮;口甜、苔厚腻加佩兰, 恶心加生姜;胸闷加菖蒲;口干加芦根;苔黄腻而厚者易藿香为菖蒲, 加白蔻仁;无腹痛去延胡索、郁金。治疗28天后患者总有效率为96.2%, 效果较满意。马玉萍等[12]采用升阳益胃汤治疗D-IBS患者38例, 治疗8周后与治疗前相比, 患者腹痛、腹胀、腹泻、大便急迫症状缓解明显, 其中治愈17例, 显效12例, 有效6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为92.11%, 疗效尚佳。

2.4 脾肾阳虚型

刘弼等[13]将60例脾肾阳虚证患者随机分为四神丸治疗组及对照组 (给予双歧杆菌胶囊和复方地芬诺酯片) , 治疗两周后,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腹痛腹泻积分及总体疗效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高颖[14]给予60例患者温肾健脾方治疗 (组成为: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吴茱萸、党参、茯苓、炒白术、陈皮、山药、白芍、炙甘草、炮姜) , 作为治疗组, 对照组59例给予口服美常安。疗程结束后, 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2.9%, 中药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3%, 中药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2.5 经验分型

寒热错杂型:胡庆昌[15]给予治疗组23例患者伤寒名方———柴胡桂枝干姜汤, 对照组患者给予马来酸曲美布汀和双歧杆菌。治疗14天后, 治疗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 3个月后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络脉瘀阻型:张艳国[16]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通络安肠饮治疗组 (方药组成为:丹参、当归、元胡、香附、白芍、炒白术、茯苓、吴茱萸、山楂炭) 及马来酸曲美布汀对照组, 治疗4周后, 治疗组患者腹痛、腹泻次数, 黏液便等症状缓解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心肾不交型:陆敏等[17]以交通心肾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理论基础, 使用自拟方———肠康方 (具体药物为:熟地黄、菟丝子、川黄连、防风、白术、白芍、陈皮、神曲、山楂、黄芩) 治疗D-IBS患者48例, 结果显示治疗总有效率为85%, 效果满意。

3 其他治疗方法

除口服中药治疗外, 中医尚有针灸、推拿、热敷、灌肠等多种治疗手段, 配合辨证论治的思想治疗该病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充分体现了中医在治疗方法上的灵活多样以及治疗效果上的明显优势。

李浩等[18]采取随机法分组, 给予治疗组35例患者针刺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太冲治疗, 并在双侧天枢穴行电针刺激, 以口服匹维溴铵的3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治疗4周后, 针刺治疗组患者腹痛、腹泻、便次多等症状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且治疗组患者3个月后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P<0.01)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陈顺喜[19]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采用热敏灸 (从天枢、中脘、下脘、大肠俞、肾俞等选取1~3个热敏穴施以灸疗) 治疗, 对照组患者服用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治疗1个月后,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33%,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0%,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王新芳等[20]采用当归、干姜、川芎、独活等制成的热奄包配合TDP照射治疗D-IBS患者43例, 并将采用匹维溴铵治疗的40例作为对照组, 治疗4周后治疗组患者腹痛、腹胀、腹部不适症状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郝德飞等[21]采用推拿配合白术芍药散治疗该病60例 (取穴中脘、天枢、关元、肝俞等采用一指禅推法及按揉等并口服白术芍药散治疗) , 对照组患者仅口服白术芍药散治疗, 均治疗21天后观察结果,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时晶[22]将64例脾虚型及大肠湿热型D-IB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0例, 治疗组中脾虚型患者给予山药、炒荆芥、白芍、甘草、地榆、黄芩、制大黄, 大肠湿热型患者给予苦参、败酱草、地榆、青黛、白及、白花蛇舌草。此外, 治疗组患者均分别煎液100mL保留灌肠。对照组患者口服阿米替林、易蒙停, 均治疗20天。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8.2%,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4 结语

目前西医治疗IBS并无特效方法, 常用药物包括解痉药、止泻剂、导泻剂、钙通道阻滞剂、肠道动力感觉调节剂、微生态制剂和抗抑郁药等, 作用单一且副作用较大, 因此在临床应用方面均受到较大限制。中医学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理论指导下治疗该病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 特别是在控制愈后复发率、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较西医优势明显, 且不良反应小, 毒副作用少, 治疗方法灵活多样, 患者易于接受。

腹痛型肠易激综合征 篇4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腹泻;舒肝健脾;中药

【中图分类号】R574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21-0104-02

Abstract:

Keywords:

肠易激综合征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消化系统较为常见的功能性肠病,以腹痛、腹部不适,排便习惯和性状改变为主要临床表现,临床上主要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和混合型,以腹泻型最为多见,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西医主要采取对症治疗,部分患者虽取得一定的疗效,但长反复发作,迁延难愈。长期以来,中医药采取辨证论治的方法在防治IBS中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1]。近年来,笔者通过临证总结分析,运用自拟舒肝健脾方治疗腹泻型IBS,并与西药进行对照研究,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6月至2016年2月在我院消化科门诊就诊的136例腹泻型IBS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罗马Ⅲ的诊断标准[2]进行,并且属于腹泻型。②中医证型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3]进行,符合肝郁脾虚证。主症: 腹痛即泻,泻后痛减,急躁易怒,善太息,发作常和情绪有关。次症:两胁胀满;纳少泛恶;脉弦细,舌淡胖,边有齿痕。③近半个月未进行任何治疗者。排除标准:①肠道细菌感染或全身疾病等原因引起的腹泻者;②结肠镜检查提示器质性病变者;③胃肠道手术史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和肝肾功能障碍者;④精神疾病者;⑤未按时服药和未能获得随访者。所有患者均符合本研究纳入和排除标准,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8例。观察组男27例,女41例;年龄24~78岁,平均年龄(399±67)岁;对照组男29例,女39例;年龄22~80岁,平均年龄(406±71)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基础治疗两组均予注意休息,改善不良情绪,清淡饮食等基础处理。

122观察组采用舒肝健脾法为主要治则进行辨证论治,选方为自拟疏肝健脾方。组方:柴胡15g,延胡索15g,枳壳12g,白芍20g,陈皮15g,白术15g,茯苓15g,防风9g,车前草30g,薏苡仁 30g,甘草9g。腹部刺痛加蒲黄12g,川芎12g;神疲乏力加党参15g,黄芪15g;大便次数过多加用砂仁9g,豆蔻12g;大便有粘液加用黄柏15g,白头翁12g。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 2次口服,连续服用1个月。

123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马来酸曲美布汀片(国药准字 H20103802,浙江东亚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01g,每日3次,口服,连续服用1个月。

13疗效评定

131中医症状积分采用症状计分评分法[4],观察大便频率、大便性状、腹痛、 腹胀、排便急迫感、食少等主要症状,各项症状均以4分法评价。根据症状的轻、中、重度分别记 1、2、3分,无症状则记 0分。

132临床疗效评价[5]临床痊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总积分较治疗前减少>90%;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总积分较治疗前减少<90%而>70%;有效: 临床症状减轻,总积分较治疗前减少<70%而> 30%;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总积分较治疗前减少<30%。总有效率=(临床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χ±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大便频率、大便性状、腹痛、腹胀、排便急迫感、食少等单项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症状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1个月后观察疗效,观察组临床痊愈14例,显效37例,有效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82%;对照组痊愈5例,显效19例,有效17例,无效27例,总有效率为603%;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目前,I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显示可能与胃肠动力异常、内脏神经敏感、肠道免疫动能改变和心理因素等有关。截至目前,尚没有治疗IBS的特效药物和固定方案,临床上主要采取对症治疗,绝大数患者疗效不甚理想[6]。

腹泻型IBS属于中医学“泄泻”、“腹痛”等范畴。笔者在长期临证中发现,腹泻型IBS主要与情志失调、感受外邪、饮食不节、劳倦内伤等有关,其中情志失调是本病发生的重要病因,肝气失和,郁结不疏,横逆克脾,或土虚木贼,气机失调,则见泄泻。正如《知医必辨·论肝气》所载:“肝气一动,即乘脾土, 作痛作胀,甚则作泻”。此外,笔者还发现,在临证中,无论辨证有无肝气郁结,均可加疏肝之品,可提高临床疗效。因此,笔者确立了以疏肝健脾法为主要治则,兼顾平衡气血阴阳,选用自拟疏肝健脾方为基础进行辨证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方中柴胡、延胡索疏肝解郁;陈皮健脾理气,白术、茯苓健脾化湿,枳壳既能行气,以增强疏肝理气的效果,又能消积,治疗食少纳差;白芍调肝气,疏脾土,缓解挛急腹痛;防风可疏肝醒脾、升阳除湿,又能升清,使肝气得舒,气机畅达,痛泻自止;车前草、薏苡仁淡渗利湿,使湿浊下渗,大便自实,取“利小便以实大便”之意;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疏肝健脾,化湿止泻之功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大便频率、大便性状、腹痛、腹胀、排便急迫感、食少等单项症状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达882%,明显高于采用西药治疗的对照组,说明采用自拟疏肝健脾方辨证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总体疗效较高,这与文献报道[7]相似。

综上所述,自拟疏肝健脾方辨证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明显,但本病病程长,易迁延反复,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参考文献

[1]祁勇. 中药联合脐疗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128例[J].光明中医,2015,30 (3):548-549.

[2]Drossman DA.The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and the Rome 11I Process[J].Gastroent erology,2006,130(5):1377-1390.

[3]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 J].中华消化杂志,2008,28(1):38.

[4]吴少桢,吴敏.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305-306.

[5]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 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139-143.

[6]刘修莉,李玲.马来酸曲美布丁联合匹维溴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J].临床消化病杂志,2011,23(4):210-211.

[7]查景园,唐喜玉,盛红艳,等.中药序贯疗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43例[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4(5):29-31.

腹痛型肠易激综合征 篇5

关键词:金双歧杆菌片,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观察,回顾性分析

功能性胃肠病是非常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肠易激综合征(IBS)则是最常见的功能性肠病,且常与其他功能性胃肠病重叠。IBS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疾病,不同患者表现的症状不同,涉及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也各不相同,可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在我国南方社区人群中IBS患病率约为5.7%,其中22%曾因IBS症状就诊[1],在消化门诊的IBS患者也占15.9%之多[2]。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失调与IBS的发生关系密切。本文对我科2006年—2008年103例以腹痛、腹泻为主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应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商品名金双歧)治疗的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03例患者均为门诊患者,男31例,女72例,临床症状均以腹痛、腹泻为主,年龄23岁~54岁,平均年龄38.5岁;病程1年~15年,平均8年;既往有肠道感染史24例,自行服用抗生素无效者19例。入选者均进行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甲状腺功能、心电图、B型超声、电子肠镜等检查以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和其他明显引起胃肠症状的疾病。所有患者均符合罗马Ⅱ诊断标准[3],即每年至少12周连续或非连续出现腹痛或腹部不适症状,并伴有以下症状中的2项:(1)便后腹部症状缓解;(2)腹部症状发作伴有大便频率的改变;(3)腹部症状发作伴有大便性状的改变,其中患者如以排便次数增多、大便不成形、黏液便以及排便不尽感等腹泻为主要表现,则诊断为腹泻型IBS.

2方法

全组患者除给予谷维素、维生素B1口服调节植物神经功能,并避免产气的食物如乳制品、大豆等,以及避免生冷食物等常规治疗外,加用金双歧片4片/次,3次/d,口服[金双歧为内蒙古双奇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S19980004)],连用4周,禁用抗生素。

3结果

103例患者腹痛、腹泻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腹痛、腹泻均消失者67例(65.1%),腹泻消失者94例(91.3%)。

4讨论

腹痛型肠易激综合征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1.1.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罗马Ⅲ诊断标准[2]诊断前出现症状至少有6个月,就诊之前3个月内,每个月至少有3 d出现反复腹痛或不适症状,且必须符合:水样便或稀便所占比例≥25%,块状便或硬便所占比例<25%。并同时具备下列中的2项或2项以上:(1)伴随排便频率的改变(≥3次/d);(2)排便后症状缓解;(3)伴随粪便性状的改变(水样便或糊状便)。

1.1.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和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发布《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4]拟定,分为脾虚湿阻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脾胃湿热证4种证型,即:(1)脾虚湿阻证。主症:大便时溏时泻,腹痛隐隐。次症: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神疲纳呆,四肢倦怠,舌淡,边有齿痕,苔白腻,脉虚弱。证候确定:主症必备,加次症两项以上即可诊断。(2)肝郁脾虚证。主症:腹痛即泻,泻后痛减,发作常和情绪有关,急躁易怒,善叹息。次症:两胁胀满,纳少泛恶,脉弦细,舌淡胖,有齿痕。(3)脾肾阳虚证。主症:晨起腹痛即泻,腹部冷痛,得温痛减,形寒肢冷。次症:腰膝酸软,不思饮食,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4)脾胃湿热证。主症:腹痛泻泄,泄下急迫或不爽,肛门灼热。次症:胸闷不舒,烦渴引饮,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1.2 纳入标准

(1)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且为腹泻型IBS,同时符合中医诊断标准中脾虚湿阻、肝郁脾虚、脾肾阳虚、脾胃湿热4种证型之一;(2)经过结肠镜或钡剂灌肠检查证实无肠道器质性病变;(3)肝肾功能、血尿常规检查属正常范围;(4)自愿作为受试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1)不符合腹泻型IBS;(2)排除慢性肠胃炎、溃疡性肠炎、外肠道肿瘤、类癌综合征等疾病引起的腹泻;(3)妊娠或哺乳期妇女;(4)合并有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精神病患者;(5)过敏体质或对多种药物过敏者。

1.4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均来自2008年7月~2012年12月我院门诊患者,共75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男21例,女17例;平均年龄(38.66±10.50)岁;病程10个月~13年;其中脾虚湿阻证9例,肝郁脾虚证10例,脾肾阳虚证10例,脾胃湿热证8例。对照组37例,男17例,女20例;平均年龄(36.08±12.36)岁;病程1.5~17年;其中脾虚湿阻证10例,肝郁脾虚证8例,脾肾阳虚证11例,脾胃湿热证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方案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5 治疗方法

1.5.1 治疗组

以肠宁方治疗(我院协定处方,由制剂室提供,农本方由南宁培力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处方:黄芪15 g、党参12 g、茯苓12 g、白术(炒)10 g、山药(炒)15 g、肉桂6 g、补骨脂9 g、延胡索10 g、白芍10 g、木香12 g、赤石脂(煅)9 g、甘草(炙)15 g。1剂/d,水煎400 m L,分早晚2次服用,每次200 m L,温服。1周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观察期间停服其他治疗胃肠道的药物。

1.5.2 对照组

水口服匹维溴铵(法国苏威制药厂生产),50 mg/次,3次/d。疗程3周。

1.6 观察指标

1.6.1 中医证候观察

大便次数、大便性状、腹痛、腹胀、排便不尽感、黏液便、舌象、脉象等中医证候。症状分级量化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标准修订[2],分为无症状、轻、中、重4级,分别计0、1、2、3分。

1.6.2 实验室指标

采用放射免疫法在治疗前、治疗后测定患者血清中5-羟色胺(5-HT)及胃动素(MOT)水平。

1.7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1)临床痊愈:临床痊愈泄泻症状消失,大便成形,每日1~2次,中医证候的主症、次症消失,舌苔基本恢复正常,证候积分减少>95%。(2)显效:大便次数每日2~3次,近似成形,或便溏每日仅1次,中医证候的主症、次症改善程度在2级以上,证候积分减少>70%。(3)有效:大便次数和质、中医证候的主症、次症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4)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总有效率=(临床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症状疗效、证型疗效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的标准修订的症状分级量化标准拟定。

1.8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不同时间点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给药治疗3周后,治疗组临床痊愈为47.4%,总有效率为92.1%,对照组分别为24.3%和81.1%。两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经过3周治疗后,治疗组的中医证候总积分为(8.52±3.43)分,而对照组为(13.01±2.50)分,两组中医证候都得到比较大的改善(P<0.01),两组间比较,治疗组中医证候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2。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

2.3 两组各中医证型疗效比较

两组各中医证型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好于对照组,其中脾虚湿阻证、肝郁脾虚证、脾胃湿热证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2.4 两组5-HT、MOT变化比较

两组在治疗后,血清中5-HT、MOT的水平显著降低(P<0.05),表明治疗组和对照都能降低5-HT、MOT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降低5-HT、MOT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5-HT:5-羟色胺;MOT:胃动素

3 讨论

腹泻型IBS由多种因素诱发,目前多数认为与胃肠动力异常、内脏感觉异常、脑-肠轴改变、情绪焦虑抑郁、细菌感染等有关,有研究表明,5-HT、MOT在体内水平与腹泻型IBS具有密切的关系[5,6]。特别是5-HT内脏感觉异常、脑-肠轴改变、情绪焦虑抑郁密切相关[7],近年来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发现,选择性5-HT可通过改变IBS患者内脏痛觉传入神经及胃肠道转运时间等机制改善患者的肠道功能及精神心理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8]。5-HT是脑肠神经递质大家族中的一种,参与人体多种生理功能。在肠道,不仅调节肠道动力、感觉和分泌功能,同时还是痛觉传导系统中的重要调节物质;在中枢神经系统,与心理异常有重要关系。5-HT合成、释放、与相应受体结合以及重摄取等信号转导系统中任何环节的异常均可导致胃肠道动力及分泌功能异常和内脏高敏感性的产生。有研究表明[9],腹泻型IBS患者活动期血浆5-HT含量明显高于缓解期,而缓解期血浆S-HT含量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浆5-HT水平与IBS病情程度呈正相关。MOT为多肤,由22个氛基酸组成,其在腹泻型IBS发生过程中,也起到非常重要作用。MOT升高可引起奥狄括约肌及胆囊收缩,结肠运动与十二指肠运动加强[10],从而使水电解质通过肠道时间缩短,导致了腹痛、腹泻症状的产生。这与腹泻型IBS患者出现的腹痛、腹泻症状相一致。多数研究发现[11,12],IBS-D患者空腹血浆胃动素浓度统计学意义升高,表明血浆MOT升高可能是腹泻型IBS发病因素之一,它也能作为评价药物疗效的客观指标应用于临床。本研究也表明,肠宁方能有效地抑制腹泻型IBS患者体内的5-HT、MOT,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这可能是肠宁方治疗腹泻型IBS的作用机制之一。

中医无“IBS”之病名,其属于“泄泻”“腹痛”“郁证”之症。其初多为肝脾不和,气滞致脾虚,久则可引起疲、湿、痰等病因,继而出现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等病机,病久及体弱年老多以脾胃虚弱,脾肾阳虚为主。特别是腹泻型IBS,泄泻之本在于脾,多以脾虚为主,而脾肾关系密切,脾为生气之源,肾为生气之根,气来源于脾肾。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脾之健运,化生精微,须借助于肾阳的温煦,治疗上还应补肾。肠宁方由黄芪、党参、茯苓、白术、山药、肉桂、补骨脂、白芍、延胡索、木香、赤石脂、甘草。方中黄芪能补脾益气,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气虚水肿等症;党参具有补养中气、调和脾胃之功效;茯苓具有利水消肿、渗湿、健脾、宁心之功效;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开胃、去痰涎、除寒热、止下泄之功效;山药具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之功效;木香具有理气止痛之功效;延胡索具有活血、利气、止痛之功效;白芍具有肝火、酸敛逆气、缓中而止痛之功效;肉桂具有温中散寒、补脾肾之功效;补骨脂具有补肾助阳之功效;赤石脂固涩下焦,煅用更增其止泻、止血之功;甘草具有补脾益气、缓急止痛、调和诸药、清热解毒之功效。方中人参黄芪、党参、茯苓、白术健脾胃渗湿为君药;配以山药助其以健脾益气,兼能止泻,为臣药;肉桂、补骨脂温补脾肾,白芍、延胡索调和气血,止痛;木香行气散结,散寒止痛;赤石脂固涩下焦,煅用更增其止泻、止血之功,以上均为佐药,甘草缓急,调和诸药为使。综观全方,补中气,渗湿浊,行气滞,使脾气健运,湿邪得化,水谷精微生化恢复,则诸症自除。

本研究对肠宁方的临床疗效表明,肠宁方可有效改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患者体内的5-HT、MOT水平表达有关,而其是否还有其他的机制,还需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摘要:目的 观察肠宁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效果。方法 将2008年7月~2012年12月桂林市中医医院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75例随机分成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7例。治疗组采用肠宁方治疗,对照组采用匹维溴铵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中医症候积分及血清中5-羟色胺(5-HT)、胃动素(MOT)水平。结果治疗组临床痊愈率和总有效率(47.4%、92.1%)均优于对照组(24.3%、8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医症候积分平均为(8.52±3.43)分,而对照组为(13.01±2.50)分,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在各中医症型疗效比较中,治疗组中脾虚湿阻证型、肝郁脾虚证型总疗效均为100.0%,优于对照组(77.8%、9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两组中脾肾阳虚证型、脾胃湿热证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5-HT、MOT血浆中表达水平分别为(433.4±72.6)ng/L、(240.1±11.8)ng/L,均低于对照组[(433.4±72.6)ng/L、(314.1±60.7)ng/L],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肠宁方可明显改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5-HT、MOT水平有关。

腹痛型肠易激综合征 篇7

l 资料

1.1诊断标准

参照罗马Ⅲ功能性胃肠疾病分类及便秘型IBS的诊断标准 (2006年) , 内容如下:

1.1.1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 最近3个月内每个月至少有3天出现症状, 合并以下2条或多条症状:排便后症状缓解;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发作时伴有大便性状 (外观) 改变。

1.1.2以下症状不是诊断所必备, 但属常见症状:排便频率异常 (每周<3次) :粪便性状异常 (块状/硬便) ;粪便排出过程异常 (排便不尽感、费力) ;胃肠胀气或腹部膨胀感。

1.1.3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

1.2纳入标准

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的便秘型IBS患者;年龄上8~65岁的患者;近1个月未采用中西医治疗;自愿加入本试验, 并签定“知情同意书”者。

1.3临床资料

90例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腹部推拿组和传统推拿组, 每组各45例患者, 腹部推拿组患者平均年龄为40±11.5岁, 男性20例, 女性25例;病程平均为2.34±0.6年。传统推拿组患者平均年龄为44±15.22岁, 男性23例, 女性22例:病程平均为2.8±1.1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均有可比性 (P>0.05) 。

2 方法

2.1 腹部推拿组治疗

2.1.1 按腹:

腹部掌按中脘、气海、关元穴:然后用右手掌小鱼际部重叠在左手食指掌指关节的背面, 并随患者的呼气徐徐着力向耻骨联合、脊柱方向按压, 当按压到一定深度时, 应按而留之, 并维持此时的压力及其所达到的深度, 待患者腹部、腰部、会阴部及双下肢出现酸、麻、胀的得气感觉后, 医者的右手随患者的吸气徐徐上提。

2.1.2 揉腹:

患者仰卧位, 医者位于患者左侧, 用拱手状双手的掌面重叠扣放在中脘穴上, 使右手掌大鱼际重叠在左手拇指的背侧面, 左手拇指悬空不接触腹部, 通过腕关节婉转回环的绕动, 使右手掌小鱼际尺侧和小指的尺侧、小指至食指的指面, 顺沿至左手食指至小指的指面、尺侧、小鱼际的尺侧, 直至左手掌腕部、右手掌腕部依次接触腹部, 此为双掌揉法一次揉动的完整动作。而后, 再顺沿至右手掌小鱼际的尺侧, 周而复始地操作;并以中脘穴为圆心在中下腹部逆时针方向旋转揉动。揉动频率宜缓, 每分钟20~30次, 治疗时间约5min。

2.1.3 运腹:

腹部掌运神阙穴:患者仰卧, 医者位于患者左侧, 用拱手状右手掌食、中、无名、小指的指面和掌根的大小鱼际部, 沿垂直机体纵轴方向, 对置地扣放在神阙穴的两侧, 通过腕关节的伸屈活动, 先使掌根的大小鱼际部着力, 将腹部向右侧作弧形推动, 继以手指的指面着力, 将腹部向左侧作弧形回带, 如此反复, 周而复始地操作8次。

2.1.4 推腹:

腹部指推任脉, 患者仰卧, 医者位于患者左侧, 用双手拇指指腹的挠侧面偏峰, 对置地按在巨阙穴处, 双手的四指分别附于两侧固定, 当患者呼气时先用一手拇指着力沿任脉循行推至神阙穴, 在患者吸气时, 医者将手收回原位, 待患者再次呼气时, 另一手拇指着力进行第二次推动。如此交替操作36次。

2.2 传统推拿组治疗

参照推拿学 (五版教材, 俞大方主编) 中便秘的操作方法。

2.3 疗程

每周治疗5次, 连续治疗4周共20次。

3 疗效及结果

3.1 疗效判定标准

参考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及疗效判定标准》制定标准治愈:排便规律, 每天1~2次或1d~2d1次, 排便通畅, 每天便量正常;有效:排便次数增多但少于正常, 排便较前通畅, 便量基本正常;无效:排便次数、便量均无改变, 排便不规律。

3.2 结果见表1。

注: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4 讨论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 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及大便性状异常, 但缺乏形态学和实验室异常的依据。肠易激综合征的病理生理机制还不十分清楚, 中西医治疗手段较多, 但缺乏安全、高效、经济的治疗方法。

肠易激综合征属中医学“便秘”、“腹痛”等范畴, 推拿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历代医籍中有关摩腹法治疗“腹泻”、“腹痛”等类似肠易激综合征病证的记载较多, 成为防止胃肠病较为经典的传统推拿手法。但近年来有学者对摩腹法改善胃肠动力进行了研究, 其结果与传统预想的有一定差距[2]。

笔者在借鉴传统推拿治疗胃肠病的特色优势, 并在推拿专家胡秀璋教授创立的“胡氏腹部按摩”法的基础上, 根据脏腑经络学说, 挖掘并创新性总结出按腹、运腹、揉腹、推腹等独特手法为技术核心的具有分层补泻特色的腹部推拿法, 该方法在传统的点按相应穴位的基础上, 运用按、运、揉、等手法作用于胃肠体表投影的腹部区域, 通过手法力的直接作用, 以有效激荡肠腑, 促进胃肠道蠕动, 疏通肠胃升降之枢。从治疗结果看, 该方法能够有效改善便秘型IBS患者的临床指征, 总有效率为93.3%, 疗效明显优于传统推拿法, 且方法简单, 无药物源性和毒副作用的不良后果, 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 便秘型,推拿治疗,腹部推拿

参考文献

[1]陈治水, 张万岱, 危北海.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 (草案) [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05;13 (1) :65~67

腹痛型肠易激综合征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我院门诊病例, 均符合肠易激综合征的中西医诊断, 选择符合腹泻型的患者共60例, 按入组的先后顺序,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0例, 其中观察组男12例, 女18例, 年龄22~49岁, 平均34.2岁, 病程1.7~4.8年, 平均3.3年;对照组男15例, 女15例, 年龄26~52岁, 平均37.2岁, 病程1.5~4.6年, 平均2.9年;临床主要表现为排便频率异常, 每天>3次、排便性状异常 (稀便、水样便或伴黏液) 。检查方面所有病例3次粪便常规、培养及粪便隐血试验均阴性, 且缺乏症状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其他原因, 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 表明资料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参考内科学第七版教材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综合制定其诊断标准, 排除组织结构或生化异常对于症状的解释, 在过去的12个月内, 至少有12周时间 (不必连续) 出现腹部不适或疼痛症状, 且这些症状具有以下3种特性中的2种:症状可因排便而缓解;症状的发生与排便次数改变有关;症状的发生与大便性状改变有关。

1.3 治疗方法

观察组以采用温针灸治疗, 基础方:天枢、中脘、足三里 (双) , 脾虚配脾俞 (双) , 肝郁配肝俞 (双) , 肾虚配肾俞 (双) , 每次留针20 min。对照组口服黄连素2片/次, 3次/d;蒙脱石散3 g/次, 3次/d;谷维素片20 mg/次, 3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为1个疗程, 疗程间休息3 d, 连续治疗2个疗程。治疗期间均停服其他药物。治疗结束后及治疗后3个月随访统计其临床疗效。疗效评定标准:

1.4 疗效

主要临床症状消失, 每天大便1~2次, 成型, 无黏液, 稳定半年以上;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大便基本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 大便次数比治疗前明显减少, 或偶有黏液;无效:临床症状或大便次数无改善或较前加重。

2 结果

结果表明, 治疗结束时观察组治愈17例 (56.67%) , 显效9例 (30.00%) , 有效3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达到96.67%;与对照组治愈14例 (46.67%) 、显效11例 (36.67%) 、有效1例 (3.33%) , 总有效率86.67%相比具有明显差异 (P<0.05) 。治疗结束后3月随访观察复发情况对照组复发70%与观察组36.6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 讨论

肠易激综合征是门诊常见疾病, 有资料表明发病有上升趋势[1], 临床上表现为病程长, 易复发等特点, 在祖国医学中属于“腹痛”、“泄泻”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泻责之脾, 痛责之肝, 肝责之实, 脾责之虚, 脾虚肝实, 故令痛泻。疏肝健脾为本病的主要治疗原则, 针灸治疗所选中脘、天枢、足三里能调整胃肠之运化与传导功能, 以止泻;天枢穴位于腹部, 是针灸治疗肠腑病的要穴, 艾灸此穴可调肠腑, 理气滞, 更能扶阳固本, 鼓舞机体正气[2]。针脾俞可加强健脾益气的作用;肝俞可疏肝解郁;肾俞助以命门, 可温肾壮阳, 温养脾肾, 运化水谷以治本。同时现代研究表明, 针灸可镇痛、调整机体各系统的功能和增强机体的防疫免疫功能等三方面发挥中药作用, 针刺对胃肠道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 对胃肠功能紊乱的疾病最为合适, 同时能提高机体免疫力, 影响大脑皮质的神经活动过程, 具有使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恢复平衡的调整作用。本研究表明, 治疗结束时观察组治愈17例 (56.67%) , 显效9例 (30.00%) , 有效3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达到96.67%;与对照组治愈14例 (46.67%) 、显效11例 (36.67%) 、有效1例 (3.33%) , 总有效率86.67%相比具有明显差异 (P<0.05) 。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观察复发情况对照组复发70%与观察组36.6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3,4]。综上, 温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具有加强疏肝解郁、健脾和胃、调畅气机以及镇痛、降低肠道敏感性、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 对腹泻型IBS有较好的疗效, 并且无任何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对6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采用温针灸治疗的方法, 分析其疗效优势。方法 将6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温针灸治疗, 对照组口服黄连素、思密达、谷维素治疗, 两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2个疗程。结果 治疗结束时观察组治愈17例 (56.67%) , 总有效率达到96.67%;与对照组治愈14例 (46.67%) 、总有效率86.67%相比具有明显差异 (P<0.05) 。治疗结束后3月随访观察复发情况对照组复发70%与观察组36.67%相比具有显著的差异 (P<0.01) 。结论 温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具有加强疏肝解郁、健脾和胃、调畅气机以及镇痛、降低肠道敏感性、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 对腹泻型IBS有较好的疗效, 并且无任何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温针灸,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参考文献

[1]尉秀清.陈曼湖, 王锦辉.等.广州市居民肠易激综合征及功能性便秘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华内科杂志, 2001, 40 (8) :517-520.

[2]LIU Hui-rong, WU Huan-gan, WANG Xiao-long.Clinical Re-search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Treated by Electroacupuncture on Tianshu (ST25)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 2007, 5 (2) :91-94.

[3]郭光丽, 鲍虎豹, 张亚滨.温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9 (16) :1998-1999.

腹痛型肠易激综合征 篇9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马来酸曲美布汀;贝飞达;黛力新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6年6月~2009年6月腹泻型肠易激综合症患者108例,经内窥镜、X线、B超、生化检查等,排除器质性疾病和其他系统疾病,符合罗马Ⅲ肠易激综合征诊断标准[2]。患者表现为腹痛、大便次数多、稀水样便,部分患者有抑郁焦虑或睡眠障碍的等症状,根据罗马Ⅲ标准,均诊断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病程6个月~8年。随机将108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4例。治疗组,男23例,女性31例,年龄(38.4±6.7)岁,病程3.4±1.6年;对照组,男24例,女性30例,年龄(39.7±8.5)岁,病程3.2±1.4年。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两组所有患者在心理护理基础上,治疗组马来酸曲美布汀0.1g,3次/d;口服黛力新1片/次,2次/d;口服贝飞达(双歧三联活菌胶囊),4片/次,3次/d。对照组给予马来酸曲美布汀0.1g,3次/d。两组疗程均为4周。

1.3观察指标疗程开始至结束共复诊3次,观察腹泻、腹痛等症状变化,详细作体格检查,治疗前及治疗第1周及第2周查血、大便常规、肝肾功能;疗程结束时进行总疗效评定。

1.4疗效评定治疗开始到结束记录患者的主要症状(腹痛、腹泻等)。显效:腹痛、腹胀基本缓解,大便控制在每天3次以内;好转:腹痛腹胀明显减轻,大便控制在每天3~5次;无效:腹痛腹胀无改善或改善不明显,大便在每天5次以上。

1.5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见表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不良反应两组患者治疗后未见药物明显毒副作用,肝肾功能等检查未见异常肝肾功能异常。

3讨论

肠易激综合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或反复发作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患者表现为腹痛、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和(或)大便性状异常,而临床检查未发现器官形态学改变和生化检测异常。此病可能与肠道感染、胃肠的动力学异常、胃肠内菌群失调、内脏神经功能失调、社会心理因素刺激、免疫异常、体内激素变化、食物不耐受等诸多因素有关。研究表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精神心理异常,其中焦虑和抑郁症状以及躯体化表现尤其突出。对于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由于其发病机制比较复杂,现在主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马来酸曲美布汀是一种胃肠道运动节律调节剂,对消化道的运动具有兴奋和抑制的双向调节作用,使便秘或腹泻症状显著改善,大便次数和性状趋向正常,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药物。马来酸曲美布汀通过阻断细胞膜钙通道,抑制钙离子内流,从而抑制细胞兴奋并作用于胆碱能受体,抑制乙酰胆碱释放,从而抑制平滑肌运动[3]。黛力新由小剂量二盐酸三氟噻吨和小剂量四甲蒽丙胺组成。三氟噻吨是一种神经阻滞剂,根据其不同剂量有不同的药理作用,小剂量三氟噻吨主要作用于突触前膜的多巴胺自身调节受体(D2受体),促进多巴胺的合成和释放,使突触间隙中多巴胺的含量增加,起到抗焦虑和抗抑郁的作用。四甲蒽丙胺是一种双向抗抑郁剂,可以抑制突触前膜对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的再摄取作用,提高突触间隙的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两种成份的合剂具有协同的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抗抑郁、抗焦虑和兴奋特性。贝飞达(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含有长型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和粪肠球菌等。双歧杆菌是人体肠道内最多见的原藉菌,具有拮抗致病菌、免疫增强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口服贝飞达后三联活菌扩散定植于肠粘膜表面,形成一个具有保护作用的生物学屏障,阻止病菌的定植与入侵,直接补充人体肠道内有益的正常生理性细菌,改变肠道内的微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腹痛型肠易激综合征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组86例患者, 男36例, 女50例, 年龄18岁~70岁, 平均年龄40.5岁;病程3个月~6年, 平均3.0年;临床表现有腹泻、腹痛、腹胀、排便异常 (排便困难、便急、排便未尽感) 及大便性状异常 (黏液便、稀或水样便、硬便) 等症状。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治疗前均经电子结肠镜或X线钡灌肠检查, 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检验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尿常规及肝功能、血糖、电解质均正常, 便常规病原体检查阴性, 常规检查正常, 可有黏液, 并排除以下情况: (1) 对该药物过敏的患者; (2) 有心脏、内分泌疾病及肝肾功能损害患者; (3) 有胃肠道及其他脏器器质性疾病者; (4) 有手术史 (包括腹腔手术) 者; (5)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1.2 治疗方法

停用所有药物, 给予口服痛泻宁颗粒, 5 g, 3次/d, 腹泻严重者 (每天超过5次) , 禁酒及辛辣食物, 适当控制饮食, 加用洛哌丁胺, 2 mg, 1~2次/d, 疗程4周。治疗期间每周复诊1次, 记录病情变化, 疗程结束时再行上述化验检查。

1.3 诊断标准

对大便性状、频率及排便异常、腹胀、腹痛等症状分三级:Ⅰ、Ⅱ、Ⅲ。症状程度分级:0级=未见临床表现;Ⅰ级=偶尔有轻度临床表现 (一般无症状, 经医生提示后才自觉有症状) ;Ⅱ级=有中度临床表现 (自己可感觉到症状, 不影响正常生活) ;Ⅲ级=有重度临床表现 (症状严重, 已经影响正常生活) 。按频率:0级=大便次数正常;Ⅰ级=大便次数偶尔大于3次 (1/4以下时间) ;Ⅱ级=大便经常大于3次 (1/4~1/2时间内) ;Ⅲ级=大便持续大于3次 (1/2以上时间) 。腹痛分级:0级=未见疼痛症状;Ⅰ级=偶尔有疼痛症状, 不影响正常生活、工作, 无需治疗;Ⅱ=经常有疼痛症状, 影响生活、工作或需要治疗;Ⅲ级=经常有严重的疼痛, 不能正常生活及工作, 一般治疗效果差。

1.4 疗效判断标准

效果好, 症状完全消失;效果一般, 症状部分缓解, 可减轻1~2级以上;效果差, 症状未见改善。总有效率=效果好+效果一般。

2 结果

通过对治疗前后症状分级评分变化对比, 痛泻宁颗粒对肠易激综合征总体改善明显, 见表1。治疗中未见不良反应 (患者记录及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化验) 。

3 讨论

IBS是常见的肠道功能紊乱性心身疾病, 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大量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IBS是世界性的常见病, 总的来说, IBS症状在人群中患病率约在5%~25%之间, 年龄多在20岁~50岁之间, 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常见, 以中青年多见, 但老年人和青少年也同样可患此病。我国总患病率约在5%左右[4], 而且有逐年上升趋势, 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1.1~2.6倍。

IBS发生机制仍不明确, 目前公认与三方面因素有关:内脏过敏、胃肠运动紊乱及心理障碍。同时有相关研究表明与几种神经递质有关, 如神经降压素、降钙素相关肽、P物质及5-羟色胺 (5-HT) 、胆囊收缩素、胃泌素、血管活性肠肽、生长抑素等。但这些激素的具体作用尚未完全明确, 大量资料报道5-HT可调节胃肠道运动及疼痛, 5-HT4与IBS病理生理及胃肠道功能有关[5]。

现有IBS治疗措施主要是对症处理, 矫正与症状相关的病理生理, 改善胃肠动力, 解除痉挛, 减少肠内产气, 同时辅以必要的安慰、饮食及心理治疗等。到目前为止尚无一种方法或药物有肯定的疗效, 中医药可能将成为治疗IBS的一种新手段之一。痛泻宁颗粒由白芍、白术、青皮及薤白等组成, 具有柔肝缓急止痛, 疏肝行气消胀, 理脾运湿调便的功效, 作为经验方治疗IBS-D已应用多年[6]。其主要有5方面作用: (1) 通过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 减少5-HT、组胺等递质的释放, 减低血清中5-HT等递质含量, 减弱背角神经元兴奋性, 提高内脏痛阈。 (2) 有明显有明显解痉止痛作用。 (4) 抑制小肠平滑肌自发性收缩, 减缓小肠功能亢进, 减少肠蠕动, 具有显著的镇痛和止泻作用。 (5) 对多种肠道致病菌有抑制作用, 并能促进巨噬细胞吞噬功能[7]。

本组结果表明, 痛泻宁颗粒对腹泻腹痛型IBS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IBS的伴随症状如里急后重、排便紧迫感、排便未尽、腹胀及情绪紧张时腹泻加重、食欲不振、嗳气等症状也有相应改善, 停药后可明显延长腹泻复发或加重的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新光.解读功能性肠病罗马Ⅲ诊断标准[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6, 26 (21) :1691-1693.

[2]邓国楠, 谢夏南.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与抑郁和焦虑的相关性研究[J].海南医学, 2011, 22 (20) :37-39.

[3]陈克河, 李士坤, 卢世健.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治疗肠易激综合症46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5, 13 (17) :2166-2168.

[4]熊理手, 陈惠新.广东省社区人群肠易激综合症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 2004, 84 (4) :278-281.

[5]吴晓锐, 詹志刚, 张峰.马来酸替加色罗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92例效果观察[J].临床误诊误治, 2007, 20 (4) :32-33.

[6]王刚, 李延谦, 王蕾, 等.痛泻宁颗粒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肝气乘脾证) 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06, 6 (2) :84-89.

上一篇:建设工程电气专业下一篇:社会生活环境论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