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临床护理措施

2024-07-06

综合性临床护理措施(共12篇)

综合性临床护理措施 篇1

我科于2013年3月开始实施综合性临床护理措施, 目的在于降低剖宫产率, 减少产后并发症, 本文旨在分析其应用效果, 并与综合性临床护理措施实施前相比较,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2月在我科分娩的临床资料完整的产妇480例作为对照组, 年龄23~41 (29.4±5.3) 岁;平均孕周 (39.6±2.4) 周;初产妇298例, 经产妇182例。选择2013年3月-2014年5月在我科分娩的临床资料完整的产妇510例作为护理干预组, 年龄24~42 (30.1±5.9) 岁;平均孕周 (39.2±2.1) 周;初产妇306例, 经产妇204例。2组产妇年龄、孕周、孕产次、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产科常规护理措施, 护理干预组给予综合性临床护理措施。

1.2.1 产前护理:

对于分娩不同产妇具有不同的心理状态, 产妇入院后对其全身情况及心理状态进行评估, 及时发现产妇的消极心理及不良情绪, 并积极给予疏导安慰, 提供心理支持, 缓解产前焦虑;根据产妇不同的文化层次给予通俗易懂的知识讲解, 使其初步了解正常的分娩过程、正确的配合方法, 以及顺产和剖宫产的适应证、利弊等, 必要时请自然分娩顺利的心态乐观的产妇现身说教, 调动产妇的分娩积极性, 使产妇能够以科学心态对待分娩, 做到心态平和、情绪平稳、充满信心;指导并协助产妇做好日常生活护理及合理饮食, 劳逸结合, 同时向产妇宣教母乳喂养的优点、正确方法及育儿常识等知识[1]。

1.2.2 产时护理:

采用一对一陪伴分娩机制, 指定一位态度和蔼、感染力强、亲和力佳的助产士专门负责一位产妇的分娩过程, 第一产程不必全程陪护, 根据产妇产程进展安排适当的观察时间和观察频率, 积极答复产妇及其家属的疑问, 处理其反映的实际需要, 并适时进行心理疏导和支持;第二产程需助产士全程陪伴, 持续进行心理支持和鼓励, 使产妇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 能够积极主动配合分娩机制, 最终顺利完成分娩[2]。

1.2.3产后护理

产后1d内产妇身体较为虚弱, 需实时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指导并协助产妇家属为产妇做好生活护理, 保持个人卫生, 同时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补充营养;产后30min内使母婴进行皮肤接触;产后第2天开始帮助产妇强化母乳喂养操作及相关护理操作, 并与产妇家属制定护理计划, 指导并协助共同完成, 以促进产妇机体康复。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娩方式

护理干预组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及顺产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产后并发症

护理干预组产妇各种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体会

综合性临床护理措施使不同阶段的产妇均能够得到积极有效的心理支持, 缓解产前焦虑、紧张情绪, 始终保持分娩信心, 以积极平和的心态迎接分娩, 同时可不同程度地提高产妇痛阈, 增强其对产痛的耐受力;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工作使产妇对分娩有了科学正确的认识, 能够积极主动参与配合;一对一导乐陪伴分娩机制中助产士的全程陪伴给产妇带来强大的心理支持, 使产妇感到安全、可靠, 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分娩过程中, 促进产程进展。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护理干预组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及顺产率高于对照组 (P<0.05) , 产妇各种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P<0.05) 。提示综合性临床护理措施能够明显降低剖宫产率, 减少产后并发症, 值得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综合性临床护理措施降低剖宫产率, 提高分娩质量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2月在医院分娩的临床资料完整的产妇480例作为对照组, 选择2013年3月-2014年5月在医院分娩的临床资料完整的产妇510例作为护理干预组, 对照组给予产科常规护理措施, 护理干预组给予综合性临床护理措施。结果 护理干预组剖宫产率及顺产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护理干预组产妇各种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综合性临床护理措施能够明显降低剖宫产率, 减少产后并发症的发生, 值得应用。

关键词:综合性临床护理措施,剖宫产率,产后并发症,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梦轩.运用综合性临床措施降低剖宫产率的临床探究[J].临床合理用药, 2014, 7 (2) :32-33.

[2] 周巧敏, 吴秀英, 陈巧素, 等.降低剖宫产率的措施与临床效果分析[J].医院管理论坛, 2013, 30 (9) :39-40, 52.

综合性临床护理措施 篇2

随着护理学的不断发展,护理教育工作者的理念也在不断的更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护理专业提供实用的人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以适应现代临床护理工作的要求。如何提高护生在临床综合护理中的能力,为护理专业培养合格的护理人员,引起了各级护理管理者的重视。我院护理部在培养护生临床综合护理能力方面,重点对职前培训、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培训、护理轮和换部门轮换考核方法,并取得一定成绩,为临床提供合格的护理专业人才。

临床综合护理能力是指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应具备的理论联系实践、技能操作、沟通协调、人文关怀和健康教育等能力。由于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护士必须具备临床综合护理的能力,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如何培养合格的护理专业人才,是临床教育工作者应重视的问题。近年来我院护理部针对护生的特点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培养护生临床综合护理能力的方法报告如下:

注重护生的岗前培训,帮助护生尽快适应角色的转变

1.1护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从学校进入临床实习时,对医院环境的不熟悉和带教老师的陌生感,立即陷入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的心理状态[1]。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取岗前培训的措施,培训的内容包括医院规章制度和医院环境介绍、医德医风教育、预防院内感染基本知识、护理安全知识及护理工作方法等培训,使护生减轻紧张的心理,更好地适应角色的转变。

1.2同时护生到科室后,还要进行入科教育,由科室护士长或主带教介绍科室的环境,如治疗室物品摆放的位置,抢救设施、急救物品摆放的位置等,使护生能尽快熟悉科室的工作环境。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为提高综合护理能力奠定基础

2.1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护理的内涵不断丰富,对护理工作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护生虽然经过学校2-3年的理论学习,但医学基础理论知识仍较薄弱,不能满足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为此,护生本人系天天论文网就职11年的资深论文编辑;工作中与各大医学期刊杂志社进行学术交流过程中建立了稳定的编辑朋友圈,系多家医学杂志社的特约编辑,常年为医学期刊杂志供稿,负责天天论文网医学论文·分检·编校·推送·指导等工作!工作企鹅1:1550116010 工作企鹅2: 766085044在临床实习期间,仍应加强学习,拓宽知识面。一方面要求护生通过自学以巩固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医院定期为护生举办专题讲座,为护生传授整体护理、健康教育指导等相关知识。

2.2实习科室通过开展业务小讲座,以提高和巩固护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在讲课时结合本科室病例进行讲解,把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地联系起来,使护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好基础。

2.3各科室根据实习大纲的要求,制定本科室的教学计划和阶段目标,并要求带教老师和护生都应熟悉。护理部定期对科室的临床教学工作进行考核,促进护生更好地完成实习大纲的要求。带教老师根据教学目标,通过经常性的提问、考试等形式来促进护生学习,完成教学计划。重视培养护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带教模式影响了护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很好地培养护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这一状况,我们在带教过程中提倡“以护生为中心”的带教理念。通过组织护生进行护理查房,即由护生收集病人资科、介绍病例、提出护理问题、制定护理措施等形式,来激发护生的学习热情。并通过护理查房培养护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化护生操作技能的再培训,改进技能考试方法

4.1护生在进入临床实习的前期,护理部仍组织对护生进行基础护理操作技能的再培训,使护生加深对各项操作规程的掌握,对各专科护理方面的操作则由各科室组织培训。

4.2护生在各科室实习结束前都必须进行技能考试,方法为每人抽考一项,当一名护生在考试时,同组其他同学必须在旁认真观看,考试结束后,由观看的护生指出该项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再由监考老师进行点评,通过此种方式以培养护生的观察能力。同时也加强了护生对该项护理操作技能的掌握。

加强医疗安全实践能力的培养

医疗安全是医院管理永恒的主题,我们对护生加强医疗、护理安全知识的教育。并严格要求护生遵循各项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工作,减少差错的发生,使护生充分认识到医疗安全的重要性。

注重带教老师的选择与培训

6.1带教老师的选择是做好临床教学工作的一个关键环节。带教老师不但应具备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还应有较好的人文关怀知识和沟通协调能力,更应具备带教的能力。因此应尽量选择具有大专以上学历,5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的护士担任临床教学工作。

6.2随着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护理教育者的理念也应不断更新。带教老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已的理论知识水平,医院定期选送带教老师外出参加各类培训班,以拓宽视野,更新护理教育观念。

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综合护理 篇3

【关键词】:急性胆囊炎;综合护理;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2-0097-02

急性胆囊炎是一种常见的胆囊化脓性炎症,该病在中老年群体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该病的临床症状具体表现为右上腹部阵发性绞痛,临床上普遍采用手术疗法。有文献资料显示,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提高手术成功率,促进患者痊愈。本次选取2011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86例急性胆囊炎患者,作为探讨急性胆囊炎患者应用综合护理的临床效果的研究对象,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86例研究资料均为我院2011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急性胆囊炎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有23例,女性患者有20例,患者年龄为35-62岁,平均年龄(48.3±8.3)岁;观察组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别为24例、19例,患者年龄36-63岁,平均年龄(48.7±8.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可进行对比(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医护人员在术前一天,对患者实施碘过敏试验,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评估临床表现,向患者讲解手术相关注意事项,术后给予患者饮食干预等。

观察组:医护人员给予患者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操作如下:

①术前护理措施:护士协助患者采用舒适的卧位,有腹膜炎和积脓症状的患者,采用半卧位。给予患者饮食干预,让患者食用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提高手术耐受性,医护人员在术前需要对患者实施禁食、禁饮,同时对患者进行胃肠减压。遵医嘱给予输液治疗,保证水、电解质平衡;若患者出现高热、寒战、阵发性绞痛等症状,确诊后给予患者适量的镇痛药物。同时,医护人员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让患者及家属熟练掌握疾病相关知识。

②术中护理重点:医护人员在术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一旦出现异常情况要立刻报告给手术操作者。观察患者体位摆放及皮肤受压情况,各种管道连接是否正确、牢固、通畅。

③术后护理工作: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检查患者伤口是否出现渗血、感染等不良症状,定时监测患者腹腔引流管中引流液的情况。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医护人员需要为患者制定科学的饮食方案,指导患者展开康复锻炼。患者出院前,医护人员做好出院健康指导并让患者掌握引流袋的使用方法,叮嘱患者相关的注意事项。

1.3 效果判断标准

显效:患者临床症状、临床体征完全消失;有效:患者临床症状、

临床体征显著改善;无效:患者各项临床症状基本上没有发生变化,更甚者病情加重[1]。显效、有效患者所占比例即为护理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的方法

汇总处理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后,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若P>0.05,则差异不具备可比性,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的临床效果

对照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为83.72%,显著低于观察组97.67%,两组数据差异较大,经统计学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可以参见表1。

2.2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对比情况

由表2可以知道,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要长于观察组,对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两组患者术后均出现了不良反应,对照组中,10例患者出现胆漏症状,7例患者术后切口出血,6例患者术后肝内胆管残余结石,4例患者术后切口感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79%;观察组中,术后出现胆漏、切口出血、肝内胆管残余结石、切口感染的例数分别为3例、2例、2例、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60%,对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X2=17.393,P<0.05)。

3 讨论

急性胆囊炎的发病机制为胆囊管阻塞或者细菌侵袭,该病主要的临床症状为右上腹阵发性绞痛,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触痛、腹肌强直等症状[2]。临床治疗急性胆囊炎患者普遍采用手术疗法,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减少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术前准备工作时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基础,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是减少手术风险的关键,术后病情观察、饮食护理等能够最大限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3]。

在本院此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其中,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达到97.67%,显著高于对照组83.72%,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命体征。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164.9±63.8)毫升,明显低于对照组(278.5±30.4)毫升,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48.5±12.6)分钟、(2.2±0.9)天、(7.3±4.0)天,显著短于对照组(92.7±50.1)分钟、(5.4±0.4)天、(14.2±3.2)天,观察组各项临床指标均要优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够减少患者出血量,缩短患者痊愈时间。有文献资料显示[4],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减少急性胆囊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中有8例患者术后出现不良症状,发生概率为18.60%,对照组中有27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79%,两组数据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上述研究结果完全相符。综上所述,给予急性胆囊炎患者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命体征,促进患者痊愈。

参考文献:

[1]杨薛涛,李丽红.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综合护理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4,13(5):113-114.

[2]刘雪松.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综合护理体会[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4,08(6):672.

[3]杨小莉.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综合护理分析[J].医药前沿,2014,(27):277-278.

综合性临床护理措施 篇4

关键词:骨筋膜室综合征,临床预防,护理

骨筋膜室综合征指肢体的骨筋膜间隔区因急性严重缺血造成骨筋膜室内的压力升高而出现挤压综合征[1]。若患者无法及时接受治疗可加重病情, 甚至威胁生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 诊断符合2014年WHO诊断标准。其中男28例, 女12例;年龄30~68岁, 平均 (47.4±3.2) 岁;车祸19例, 摔伤10例, 其他11例;包括前臂骨折20例, 胫腓骨骨折10例, 踝关节骨折1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20例, 两组年龄、性别和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护理, 即止血、消肿、止痛等。观察组进行更科学详细的预防措施和护理, 具体如下。

1.2.1 临床预防

(1) 立即给患者的伤口止血。 (2) 对患者的患肢进行局部冷敷, 减少局部充血。 (3) 对患者切开的皮肤用凡士林纱布松散填塞, 外用无菌敷料包扎, 待患肢消肿后再进行延期缝合。

1.2.2 护理措施

(1) 早期护理:患者在住院接受治疗时, 及时对发病部位释放压力。密切关注患者发病部位情况, 了解患者的疼痛感知, 记录患者病情。对患者解释关于骨筋膜室综合征相关知识, 排除患者对疾病的忧虑。 (2) 术后护理:手术后要定期对患者病情进行观察和记录, 进一步诊断。对患者心理疏导, 使其保持乐观情绪, 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 帮助其减轻疾病的思想负担, 从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患者心态积极, 可配合医院治疗, 对医院和患者有重大意义。此外, 对患者饮食进行科学管理, 遵照医嘱进食[2]。患者因大量丧失体液, 需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保证适当的运动可有效防止发病部位异位长期静止而出现畸形, 对患者恢复关节和肌肉功能有显著作用。利于肢体的血液循环, 以免出现肢体坏死等情况。

1.3 效果判定

早期疗效表现为剧烈疼痛消失、肿胀消失、血压回到正常血压、体温回到正常体温。痊愈为患肢可正常伸缩、患者可正常活动。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接受了临床预防与科学的护理, 痊愈19例, 关节和肌肉的活动能力得到较好的恢复, 未痊愈1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 痊愈14例, 未痊愈6例。观察组的患者痊愈率 (95.0%) 高于对照组 (70.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因此, 对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实施临床预防和护理值得推广。

3 讨论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一种常见并发症, 病情严重可能会出现肢体坏死甚者死亡。因此, 实施有效的临床预防及护理措施至关重要。本研究观察组实施有效的临床预防以及护理措施, 对强患者的饮食进行科学管理, 遵照医嘱进食[3]。保证适当运动, 对患者的疾病恢复具有很大帮助。通过临床预防和护理, 患者肢体功能得到有效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痊愈率高于对照组。说明对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进行临床预防及护理, 可明显地减少骨筋膜室综合征给患者带来的危害,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实施。

参考文献

[1]胡方艳.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护理现状[J].当代护士 (中旬刊) , 2014, 20 (11) :4-6.

[2]刘萍.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预防与护理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 2015, 18 (19) :2681.

[3]冯敏, 童玉梅, 符永青, 等.不同处理方式预防严重胫骨平台骨折后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对比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1 (22) :2455-2456.

综合性临床护理措施 篇5

【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在腹型过敏性紫癜中的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护理资料,对其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腹型过敏性紫癜采取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之后,50例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均获得有效治疗出院。同时也对腹型过敏性紫癜护理盲区加以避免,将护理的质量显著提高。结论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不仅对治疗效果的提高有着显著的意义,同时对于护理质量的提高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腹型过敏性紫癜;综合护理;干预措施

腹型过敏性紫癜作为儿科临床中常见的一种病,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一种免疫复合物在小血管沉积,进而导致的一种胃肠道广泛性毛细血管炎,常伴有胃肠道的基本症状,并伴有消化道的出血,临床上常常误诊为外科急腹症[1,2]。本院旨在提高腹型过敏性紫癜治疗效果和护理质量,对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实施了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现将总结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2年5月~2013年8月收治的50例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男30例(60%),女40例(40%);年龄最大12岁,最小2岁,平均年龄5.2岁。其中30例(60%)伴有脐周痛,10例(20%)为右下腹痛,5例(10%)为全腹痛,5例(10%)为上腹痛。25例(50%)伴有呕吐,10例(20%)伴有腹泻,10例(20%)伴有黑便,5例(10%)伴有腹胀。30例(60%)患儿是先出现腹痛之后出现的皮疹,20例(40%)患儿主要是先出现皮疹,进而出现的腹痛。

1.2综合护理方法

1.2.1心理护理心理因素作为患儿疼痛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本院通过对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心理进行分析,并做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有效缓解患儿的心理压力,和患儿认真交流,向患儿讲解疾病主要的发病原因以及其治疗特点,并对成功事例加以介绍,将患儿抑郁和焦虑的心理加以消除,进而增强患儿战胜疾病的信心。

1.2.2皮肤护理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卧床休息时,对患儿皮肤受压情况仔细观察,并保持患儿皮肤的清洁干燥,对皮肤破溃、感染以及出血情况加以避免,患儿皮肤瘙痒处用少量的止痒剂,患儿应着装宽松的棉质内衣。

1.2.3胃肠道护理对患儿的病情密切关注,并查看患儿的面色、体位、表情以及腹痛的程度等,查看患儿是否出现不良表现,观察患儿肠型以及包块大小,并取标本进行检验,对肠套叠并发症加以预防。

1.2.4饮食护理本院护士通过对患儿讲解饮食控制对疾病治疗的重要性,严格的控制患儿的饮食,对患儿进行个性化的预制饮食计划,基于一些营养含量高,同时易于消化的蛋白饮食,禁止患儿服用一些致敏性的药物,患儿在发病的初期,尽量服用一些素食。严格控制饮食,限制异种蛋白进入患儿体内,使抗原不能与抗体相结合,进而避免高敏变态反应的发生。

1.2.5药物治疗护理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药物治疗护理过程中,首先对患儿应用钙剂治疗护理,患儿采取过敏治疗的.过程中,推注钙剂时保证针头在患儿的血管内,保证药液没有外渗,并及更换将患儿的注射部位。其次对患儿进行激素治疗护理,消化道症状的患儿应用地塞米松治疗,并消除患儿的紧张顾虑心理加以。

2结果

腹型过敏性紫癜采取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之后,50例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均获得有效治疗出院。同时也对腹型过敏性紫癜护理盲区加以避免,将护理的质量显著提高。

3讨论

腹型过敏性紫癜多发于幼儿,其主要的症状多为消化道症状,常伴有腹痛、头图、便血、恶性以及感染等症状,该病发病的过程中,容易被误诊,同时在实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更要进行积极彻底的治疗,治疗期间患儿常伴有各种各样的病痛,为了更好的保证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是关键[3,4]。

干燥综合征的临床护理模式探讨 篇6

【关键词】 干燥综合征;临床护理;护理模式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4.09.019

干燥綜合征(sj?gren's syndrome,SS)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病,主要累及外分泌腺,临床以口干、眼干、鼻腔干燥,以及皮肤干燥无华、咽干、阴道干燥等症状为主,也有腺体外其他器官受累而出现多系统损害的症状。在我国人群中患病率为0.29%~0.77%,男女比为l∶9~20[1],是目前仅次于类风湿关节炎的第二大风湿病。本病临床治疗无特异性,需综合治疗控制病情。笔者在临床中采用合理的临床护理方法,对患者的症状改善及病情恢复有良好的促进意义。

1 一般护理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要教育患者正确认识本病,了解其治疗原则、药物的用法及常见不良反应等,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使其能够配合治疗,保证治疗的可持续性。并嘱患者避风寒,做好皮肤、眼睛、口腔、呼吸道的护理。SS患者可出现肾小管酸中毒并发低钾血症,因此进食应注意补充香蕉、橙子、桔子等富含钾离子食物。病情稳定后,可以进行适当的、有规律的体育锻炼,保持关节功能,并进行减少激素引起骨质疏松不良反应的运动,如慢跑、打太极拳、做健身操等。

2 专项护理

2.1 心理调护 SS是慢性病,病程长,目前无治愈手段,易反复发作,且会出现多系统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导致患者焦虑与抑郁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患者认知、情绪和行为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会使患者产生恐惧及猜疑心理,阻碍医患双方的交流[2]。患者长期以来受到的严重心理困扰,常表现为忧郁、歇斯底里和抑郁症倾向。因此应对患者进行疾病的健康教育,心理疏导,让他们认识病情,了解病情,从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生活护理 对于口干燥症患者,应禁止吸烟、饮酒,避免服用引起口干加重的药物,以免加重症状。患者口腔分泌物减少,应注意口腔卫生和做好口腔护理,减少龋齿和口腔继发感染。对有皮肤干燥、脱屑和有瘙痒症状的患者,应选用中性肥皂,少用或不用碱性肥皂,可用复方甘油止痒乳、维生素E乳及市售润肤露等对症护理。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同时要注意营养结构的合理搭配,以滋阴生津类食物及水果为宜,如丝瓜、芹菜、西瓜、梨等。忌食辛辣、香燥、温热之品。食物要新鲜,荤素搭配,少食多餐,以适合口味为宜,并保证充足的营养[3-4]。同时嘱患者适当进食香蕉、橙子,既可保持大便通畅,又能补钾。一些药物如利血平、普萘洛尔(心得安)、阿托品、麻黄碱等有抗胆碱能作用,可加重SS的临床症状,应引起注意。

3 治疗调护

3.1 口、眼、鼻的护理 SS患者口腔唾液腺萎缩,分泌减少,易发生口腔溃疡及继发真菌感染。此外,50%以上的患者可出现猖獗性龋齿,因此,口腔护理十分重要。笔者在临床上常给予患者每日2次的口腔护理,并教会患者做好口腔护理,(下转第74页)

(上接第71页)保持口腔清洁。可用质量分数0.1%~0.2%洗必泰漱口液,以消除牙齿上的菌斑。对于眼干涩明显的患者,除应用必要的眼药水外,在护理的同时应告知患者尽量避免应用降低泪液分泌的制剂,如利尿药、抗高血压药、抗抑郁药。注意休息,避免熬夜及异物内侵,保护眼结膜,必要时夜间可戴软性眼罩,以防泪液蒸发。鼻腔护理可用生理盐水每日4次滴鼻,保持鼻腔湿润,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可自行按压鼻旁的迎香穴,每次5~10 min[5]。

3.2 关节护理 对于有关节炎症状的患者,急性期应多卧床休息,注意保暖,保护关节,缓解疼痛。缓解期应正确指导患者加强活动,进行功能锻炼,包括手指的抓捏练习,腕、肘、膝关节的屈伸练习,观察患者的关节肿痛、活动情况。

3.3 预防感染 当白细胞计数降低时,嘱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必要时予保护性隔离,减少感染因素,尤其是呼吸道和肠道感染。

3.4 其他护理 有阴道干燥瘙痒、性交灼痛者,可适当使用洁尔阴洗液或润滑剂如甘油、蓖麻油等。注意观察患者有无皮肤及黏膜的溃疡,注意保护,以防外伤和感染。观察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告知患者用药注意事项。合并肾脏损伤时,准确记录出入水量,了解肾脏功能。

4 讨 论

SS是一种慢性疾病,病情恢复相对较缓,疗程较长。研究结果显示,SS患者存在不顺从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6-7];因此,加强患者的护理管理,消除不利因素,确保药物按标准治疗方案使用,以提高药物疗效、控制疾病进程、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通过对临床中SS患者的护理,笔者体会到,本病多系统发病,临床症状明显,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常使患者忍受无法言述的痛苦。因此,护理工作人员要对患者的症状做细致观察,提供及时合理的护理。笔者通过在临床中不断的自我探索及查阅文献,总结出上述护理模式,并在护理工作中推广,以期减少患者的痛苦,促进病情的康复。

5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干燥综合征诊断及治疗指南[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0,14(11):766-768.

[2]阎小萍.常见风湿病诊治手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28-40.

[3]娄玉钤.中国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209-2216.

[4]侯智锐,张彩艳.干燥综合征的护理体会[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2,28(2):93-94.

[5]孙琳,王熠.干燥综合征的中西医结合护理进展[J].天津护理,2010,18(4):245-246.

[6]谢素兰,周世红.干燥综合征患者治疗不顺从性原因调查和护理对策[J].安徽医药,2012,16(4):543-544.

[7]何素梅,王善萍,吴荷英.综合护理在干燥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体会[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70-72.

收稿日期:2014-05-14;修回日期:2014-08-04

综合性临床护理措施 篇7

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收治肾病综合征患者77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45例,年龄15~79岁。治愈患者6例,好转出院62例,症状改善不明显6例,死亡3例。

2 护理措施

2.1 活动与休息:

凡全身水肿严重,同时合并胸腔积液、出现呼吸困难的患者应采取卧床休息,取半卧位,必要时吸氧,卧床时间视病情而定。但长期卧床会增加血栓形成的机会,故应保持适度的床上及床旁活动。定时翻身、给于双下肢按摩。待患者病情缓解,水肿消退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应避免劳累以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病室宜温暖、空气清新、定时通风、减少探视和陪护人员,避免不良因素刺激。

2.2 饮食指导:

嘱患者低盐优质蛋白饮食。成人每人每天进盐<3 g为宜,禁食腌制食品,少用味精及食碱。如果进食含钠的盐过多,容易使水潴留在人体内诱发或加重水肿。无盐饮食也不科学,时间长了,易出现乏力、头晕等,造成低钠血症。对于未出现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应给与正常量0.8~1.0 g/(kg·d)优质蛋白饮食;如鸡蛋、牛奶、瘦肉等。少进动物内脏、肥肉、某些海鲜产品等,富含胆固醇及脂肪的食物摄入。对于出现慢性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则应进低蛋白饮食0.65 g/(kg·d)优质蛋白饮食。对于尿少浮肿严重的患者,需要记录24 h出入液体量及尿量的变化,入水量按前1 d尿量加500 mL为宜。定期检测患者的体质量和腹围。向患者及家属说明饭前饭后漱口的意义,防止发生口腔感染。

2.3 心理护理:

肾病综合征的治疗病程长,疗效慢预后差,部分患者易出现焦虑,悲观等不良情绪。通过我们了解患者的心里反应和患者家庭成员的沟通,了解患者家庭经济状况,对医疗费用的来源是否充足,参加哪些医疗保险等。通过与患者及家庭成员的沟通后,增加了对患者的关心程度。了解患者的用药治疗情况,尽量解除患者对疾病的后顾之忧。尤其对那些家庭经济收入低的患者,我们更加关心体贴患者,让患者感觉到在医院治疗期间有一种安全和信赖感,对患者提出的有关问题我们耐心细致地解答,提高患者对我们的信任,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2.4 皮肤护理:

由于患者皮肤水肿,皮肤的弹性降低,机体抗病能力差,机体内的蛋白质等营养元素大量流失,血液循环速度缓慢,皮肤很容易受损。有些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导致患者皮肤血液循环更差,很容易损伤皮肤造成感染。因此我们必须做好患者的皮肤护理。定时为患者翻身,保持床单清洁、干燥、平整,尤其是在床上使用便器的患者,不能用力拖拉患者的皮肤。注意使患者的臀部抬高,避免对皮肤的擦伤。经常用温水给患者擦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促进皮肤血液循环,提倡患者穿宽松柔软的棉织衣服。结果:通过我们的精心护理,77例肾病综合征的患者在住院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生褥疮及皮肤感染。症状明显改善的患者68例,症状改善不明显的9例,在治疗中有效率达88%以上。

3 用药治疗护理

3.1 消肿利尿药物的应用

3.1.1 氢氯噻嗪25 mg,每天3次口服。

通过抑制钠和氯的重吸收,增加钾的排泄而利尿。长期服用应防止低钾、低钠血症。

3.1.2 螺内脂20 mg,每天3次口服。

主要作用于远曲小管后段,具有排钠、排氯、潴钾作用。主要适用于低钾血症的患者。单独使用时利尿效果不显著,可与氢氯噻嗪合用,长期服用需防止高钾血症,对肾功能不全患者应慎用。

3.1.3 呋噻米20~120 mg/d,分次口服或静脉注射。

主要作用于髓袢升支,具有强力的抑制对钠、氯和钾的重吸收作用。应用时需防止发生低钠血症、低钾及低氯血症现象。

3.1.4 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

静脉输注血浆或白蛋白均可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促进组织中水分回吸收并利尿,但由于输入的蛋白均将于24~48 h内由尿中排出,可引起肾小球高滤过及肾小管高代谢造成肾小球脏层及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促进肾间质纤维化,轻者影响糖皮质激素疗效,重者可损伤肾功能,因此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对严重低蛋白血症,高度水肿而又少尿,尿量少于400 mL/d的患者,在必需利尿的情况下方可以考虑使用,心力衰竭的患者应慎用。

3.2 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肾病综合征,可以抑制免疫反应和炎性反应,降低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的分泌,调节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从而起到消除蛋白和利尿的作用。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不良反应多,治疗时间长。常用药物泼尼松1 mg/(kg·d),口服8周,必要时可延长至12周;足量治疗后每2~3周减原用量的10%,当减至20 mg/d时,症状易反复,应更加缓慢减量。最后以最小有效量(10 mg/d)再维持半年左右激素可采取全日量饭后顿服或在维持用药期间2 d量隔日1次顿服。由于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患者可出现血压升高,血糖升高,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个别患者还可能发生股骨头无菌性缺血性坏死。我们应监测血压、血糖变化,口服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由于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患者可出现满月脸,向心性肥胖、多毛等一些外貌上的变化。加上药物的一些不良反应,常常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精神负担。患者往往悲观失望,尤其年轻患者,不愿配合治疗,这都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通过我们向患者及家属耐心细致的解释与沟通,让患者及家属知道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目的及风险,了解到有些不良反应及外貌上的特殊变化,一旦停药后即可逐渐消失,尽量减轻患者的思想顾虑。

在患者接受大剂量激素冲击疗法治疗时,应注意做好患者口腔护理,预防感冒;同时给患者穿宽松柔软的棉织品衣服,保持浮肿皮肤清洁千燥,防止皮肤擦伤继发感染。由于大量免疫球蛋白自尿中丢失,血浆蛋白降低,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使患者全身抵抗力下降,必要时可以对患者采取保护性隔离,限制上呼吸道感染者探访。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在激素治疗期间要坚持按医嘱用药,不可擅自改变药物剂量,漏服或突然停药,以免引起反跳现象加重病情。

在使用激素治疗无效或者激素依赖型或反复发作型,因不能耐受激素的不良反应,可以试用细胞毒药物治疗。环磷酰胺是最常用的细胞毒药物,在体内被肝细胞微粒体羟化,产生有烷化作用的代谢产物,而且有较强的免疫抑制作用。应用剂量为2 mg/(kg·d),分1~2次口服;或200 mg加入生理盐水注射液20 mL内隔日静脉注射累计量6~8 g后停药。使用环磷酰胺时应多饮水,以促进药物从尿中排泄。环磷酰胺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中毒性肝损害,并可以出现性腺抑制(尤其男性),脱发、胃肠道反应及出血性膀胱炎。环磷酰胺可引起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导致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因此我们应该给患者定期复查白常规及尿常规肝功能等,若发现患者出现血尿应立即通知医师采取有效措施。

由于输入的蛋白均将于24~48 h内由尿中排出,可引起肾小球高滤过及肾小管高代谢,造成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及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促进肾间质纤维化。轻者影响激素治疗疗效,重者损害肾功能。故应慎重选用静脉输入蛋白治疗。

3.3 补充微量元素:

由于肾病综合征患者肾小球基底膜的通透性增加,尿中除丢失大量蛋白外,还同时丢失与蛋白结合的一些微量元素,致使人体钙、镁、铁等元素缺乏,应适当补充。鼓励患者进食维生素及微量元素丰富的蔬菜、水果、杂粮等。

3.4 预防血栓:

因患者活动少,静脉瘀滞、血液浓缩使黏滞度增加而血液易发生高凝状态。所以待患者水肿消退、病情缓解后应逐渐增加活动量。当血浆白蛋白浓度小于每升20 g时,提示存在高凝状态,即应开始预防性抗凝治疗。给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双密达莫每天300 mg或阿司匹林每天100 mg,还应该给抗凝肝素治疗。用药时注意观察是否出现皮肤黏膜、口腔、胃肠道等出血倾向。一旦出现应及时减药并给予对症处理,必要时停药。血栓栓塞一旦发生即应尽快进行溶栓治疗。6 h内最佳,3d内仍可望有效。应用抗凝药物应监测凝血时间,根据凝血时间调整药物剂量,维持凝血时间于正常1倍,避免药物过量导致出血。结果:通过我们对77例肾病综合征患者的有效护理,采取各种有效的护理措施,及时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师给患者及时处理。症状较前明显改善者为74例,有3例症状无明显改善,护理服务工作满意率为96%以上。

体会:肾病综合征患者是一组病理表现不同,但临床表现相似的一组症候群。基本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和高脂血症为特征。水肿是肾病综合征最突出的体征,其发生与低蛋白血症所致血浆胶体渗透压明显下降有关。高脂血症以高胆固醇血症为常见,其发生与低清蛋白血症刺激肝脏代偿性增加脂蛋白合成以及脂蛋白分解减少有关。部分患者经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和限水、限钠后可达到利尿消肿目的。对不能达到消肿利尿的患者可用利尿剂,但使用利尿剂同时,应24 h记录尿量,正确指导患者及家属收集尿量方法。防止发生血容量不足,监测血清钾、钠及氯等以免出现电解质紊乱。肾病综合征患者的高胆固醇血症除用低脂饮食控制外,还需口服降脂药如洛伐他汀等。患者在服用糖皮质激素的期间,一定要按医嘱正确服用,定时定量,绝不能擅自漏服、停服及减量。通过我们向患者及家属说明用药的目的及用药的注意事项,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积极配合,减少患者及家属因病程长、易反复发作的思想顾虑。患者在住院期间,我们护理工作人员要严格做好患者的皮肤护理。避免患者局部皮肤长期受压、磨擦、损伤皮肤发生皮肤感染,加重患者病情变化。保持病房温暖、空气新鲜、定时通风、减少家属探视,避免不良因素刺激。肾病综合征的预后取决于肾小球疾病的病理类型、有无并发症、是否复发及用药的疗效。一般情况下,微小病变型肾病以儿童多见;系膜增生性及系膜毛细血管性好发于青少年,起病急骤;膜性肾病多见于中老年,起病隐匿。

4 出院指导

肾病综合征病情复杂,疗效长。在急性期病情控制或尿蛋白转阴后,常需院外继续维持治疗,因此应加强肾病综合征患者的出院指导。①定时服药:严格按医嘱服激素,不允许漏服、擅自增减或停药,以免导致复发。应该由专业医师调整激素用药剂量,因复发后药物治疗的效果较差。②注意安全:因长期服用激素会出现骨质疏松,所以应避免摔伤发生骨折。口服钙片和维生素D3,减轻骨质疏松的症状。③预防感染:尽量避免去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避免受凉,预防感冒。④补充维生素:避免摄入高脂肪饮食,平时多食用绿叶蔬菜,西红柿、萝卜及新鲜水果。在激素治疗过程中,患者的饮食量猛增,应注意适当控制食量。⑤注意观察尿的变化:注意尿量、尿色及尿泡沫增多时,应及时复诊。定期监测肾功、血压、有变化随时复诊。

总之,肾病综合征是由多种原因导致肾脏损害,引起肾小球滤过膜对血浆通透性增高,大量血浆白蛋白自尿中丢失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病程长、易复发、因此对肾病综合征患者的护理十分重要。护理质量的好坏关系到患者病情的发展,病程的长短,以及治疗的效果。我们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心理、生理、社会环境等因素去护理患者,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护理。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处于最佳治疗状态和治疗环境,促进疾病早日恢复。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2.

[2]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

[3]王涤非,刘新民.全科医生诊疗手册[M].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4]高竹英.老年住院患者安全护理的探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5):567-568.

[5]薛青青.30例肾病综合征患者的护理[J].医学信息,2010,23(11):3269.

综合性临床护理措施 篇8

关键词:肾病综合征,下肢动脉,栓塞,护理

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即肾综,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种非独立性疾病,其发病诱导因素往往与人体多项系统紧密相关,包括机体免疫系统、凝血系统、纤溶系统及激肽等系统有密切联系[1]。其病理特征主要表现为肾小球的病变,如肾小球基膜通透性增加或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等。由于NS发病机制涉及多个系统,因此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也相应复杂,主要表现为高脂血症、大量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水肿及其他代谢紊乱症状。此外,NS患者往往并存诸多并发症,其中血塞为其中严重发症之一,因为患者血流量少,血黏稠度增高,造成血小板聚集性增强,最终使血液呈高度凝集状态形成血栓,最终形成栓塞。因此,NS患者极有可能因为栓塞而造成下肢体功能障碍。目前治疗NS主要药物为激素,而机体长期外服激素会引起诸多不良反应。因此,对NS合并栓塞早期预防措施与正确临床护理较为关键。现对本院近年收治的26例NS患者合并下肢动脉栓塞的预防措施及护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护理观察的于2003年11月至2014年11月在我院进行化疗的26例肾病综合征合并下肢动脉栓塞患者,年龄21~79岁,平均年龄(49.5±4.7)岁,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2例,病程0.5~15年。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确诊为肾病综合征合下肢动脉并栓塞,其中NS诊断标准符合高脂血症;大量蛋白尿,超过3.5 g/d,可有脂质尿;低白蛋白血症,清白蛋白<30 g/L;水肿。所有患者中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有17例,占到65.38%,继发性肾病综合征9例,占到34.62%。

1.2 护理方法

1.2.1 预防栓塞形成护理:

因为NS患者血流量少,血黏稠度增高,造成血小板聚集性增强,最终使血液呈高度凝集状态形成血栓,极易形成栓塞。因此护理人员应在NS患者未合并栓塞时给予患者高度重视护理,预防栓塞的发生[2]。例如护理人员在采集血液时若发现患者血液黏稠度较以往增加,采集的血液较易凝集,或患者较平常更易出现饥渴,下肢疼痛等现象时应及时提醒主治医师及患者,及时尽早进行化验,以预防血栓的发生。此外,未合并栓塞的NS患者应减少每日胆固醇摄入,避免高血脂症加剧。由于目前NS疾病主要治药物为肾上腺皮质激素,因此患者较易出现食欲增加现象,护理人员应提示患者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以防止高脂血症加剧,饮食应以多食用蔬菜水果。同时,由于血液纵向流动时会因静脉回流升高而造成静脉血栓,因此患者应多卧床休息,并适当抬高下肢,以改善微循环。

1.2.2 心理护理:

NS合并下肢动脉栓塞患者具有患病时间较长、病情易反复、预后性差及病情严重等特点,容易导致患者出现焦虑、失望、悲观、恐惧的不良心理反应。因此护理人员应对接受治疗的NS患者做好相应有效的心理疏导,对其消极悲观的负性心理亲切的言语和友善的态度进行安慰,从而加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或应用疏泄方法使患者倾诉其不良情绪,从而解脱于焦虑的困境[3]。护理人员应采用亲切有礼貌的态度详细询问患者的病情及身理状态,通过亲切交谈以及仔细观察而进行护理评估,并于患者建立良好的交流互动与信任,进而根据患者自身实际情况制订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干预方案。在患者接受治疗前,护理人员应对其进行亲切有礼貌的舒缓交流,主动介绍手术环境及主治医师,进而降低患者的焦虑、烦躁、恐惧的心理情绪,使其在较佳的心理环境下愉快的进入治疗。护理人员应通过适当的方式让患者家属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状态,并鼓舞其家属采用各种有效方式对患者表达关怀,爱意及支持,进而稳定患者情绪,使其安心治疗,从而将亲情在心理护理中的重要作用发挥至最大限度。此外还需教导患者及其家属注意其饮食起居,劳逸结合,少食多餐的生活方式,杜绝吸烟及酗酒等。

1.2.3 预防感染护理:

目前治疗NS主要药物为糖皮质激素,而机体长期外服激素会引起诸多不良反应,如患者机体免疫力减弱,同时由于NS患者临床低蛋白血症及高度水肿等临床症状及医院病菌较其他地方多的生态环境,极易使其再次出现各种感染,如尿路感染,腹膜炎、呼吸道感染等,从而加重了病情。因此护理人员应对NS患者病房进行严格消毒措施及无菌操作,并严格对探患者员进行消毒,尽量避免过多人员探视。此外,NS患者病房应定期进行通风换气工作。对于患者自身及其家属,护理人员应提示引导他们摄入蛋白,并尽量避免去人员较多的地方,以防止交叉感染。

1.2.4 药物护理:

于NS发病机制涉及多个系统,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也相应复杂,此外,NS患者往往并存诸多并发症,因此针对NS治疗药物需根据其具体病情而遵医嘱给药。目前,糖皮质激素为治疗NS的主要药物,但长期服用激素会给人体带来诸多不良反应,同时使机体血液呈高度凝聚状态,因此给予患者药物时,护理人员应把握基本药物信息与其带来的不良反应,密切监测血液凝集状态变化,观察服药后患者反应,并检测机体血液黏稠度变化而告知主治医师,以调整患者给药。对于主治药物激素,应随时提示患者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可自行随意减少或增加服用。若患者服药治疗期间出现向心性肥胖现象,护理人员应亲切的嘱咐患者穿着尽量宽松舒适,以避免穿着过于紧而导致的机体血管压迫性损伤。若患者服用药物中有利尿药物,护理人员则应密切监测患者是否有电解质紊乱情况发生,并密切监测患者每日尿量及每日水肿状态。若患者下肢出现高度水肿现象,护理人员则应明确鉴别是水肿原因所致还是命脉血栓所致,以及时做到预防措施。

1.2.5 饮食及健康护理:

支气管哮喘往往是因为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引起的,所以护理人员应对即将出院患者做好相应的卫生健康宣教,教导患者及其家属注意其饮食起居,劳逸结合,少食多餐的生活方式,如宜进食清淡且易消化食物,如水果和鱼类、蔬菜、纤维谷物及富含钾的食物。患者重症支气管哮喘发病诱因一般有过敏、过度劳累、病原体感染及精神过度紧张等,因此患者出院后护理人员应对其进行健康宣教,防止患者受凉、防止接触刺激性气体、粉尘、动物,避免精神紧张。患者运动时应坚持动静结合,循序渐进的扩大运动量,若活动时出现不良反应,如呼吸困难、心悸、胸痛、疲乏、头晕、大汗及低血压等情况时,应即使停止活动,若休息片刻后症状并未缓解应及时就医。出院后应采用多种方式和患者家属建立有效的联系,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并引导家属给予其心理支持。

1.2.6 出院指导:

若患者出院,护理人员则应教导患者及其家人相应的护理措施。如患者若要运动时,则应依据自身病情及爱好,选取较为科学合理,且较为缓和的运动方式,如散步、练习太极拳等。护理人员特别需要注意的向出院患者进行药物服用教导,对其进行详细的药物服用方法及禁忌事项,需教导患者必须遵医嘱服用药物,切忌随意增减或停用药物。并引导患者及其家属,使其定期到医院复诊。在患者出院后护理人员应采用多种方式和患者家属建立有效的联系,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并引导家属给予其心理支持。

2 结果

通过对26例NS患者合并下肢动脉栓塞患者实施全面的预防措施与临床护理后,发现护理后患者所伴随的不良反应有所缓解,缓解人数达19例,护理效果较为显著。患者的精神状态有所好转,服药后不良反应率有所降低,且睡眠质量提高,护理效果良好。

3 讨论

肾病综合征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种非独立性疾病,其发病诱导因素往往与人体多项系统紧密相关,主要表现为肾小球病变,因此目前主要治疗药物是糖皮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然而长期服用会给机体带来诸多不良反应。而肾病综合征往往会伴有诸多合并症,如栓塞就是严重合并症之一,因此对肾病综合征合并下肢动脉栓塞患者实施有效的预防措施及临床护理以有效协助临床疗效至关重要,本文对本院26例肾病综合征患者合并栓塞患者实施全面预防措施及临床护理后,取得的效果较为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谢彤,唐德.肾病综合征并发血栓栓塞的临床研究[J].医师进修杂志,2003,26(8):21.

[2]韩淑晶.肾病综合征的临床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2):305.

综合性临床护理措施 篇9

关键词:甲状腺癌,根治术,围手术期,综合护理措施,临床效果

甲状腺癌属于临床常见的颈部恶性肿瘤疾病,该疾病于青壮年女性群体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甲状腺癌患者占所有甲状腺疾病患者的7%~10%,且随着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大,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1,2]。临床治疗甲状腺癌通常采用手术切除的方式,但由于甲状腺癌根治手术涉及范围较大,加之甲状腺解剖复杂,人体重要神经血管于颈部密集分布,患者手术后病情容易反复,术后并发症与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较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3]。由此可见,给予患者科学、有效的围术期护理干预于帮助患者术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4]。本研究采用了围手术期综合护理方案对患者展开护理服务工作,并收获了良好临床效果。现将研究详细情况与相关护理措施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4年4月-2016年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根治手术的甲状腺癌患者中随机抽选76例作为本研究的护理对象,所有入选患者均依照国际抗癌联盟制定的甲状腺癌诊断标准被确诊为甲状腺癌。按照护理方案的不同,采用数字抽选的方法将所有入选患者平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8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如下:观察组中,女34例,男4例;年龄22~53岁,平均(37.69±5.25)岁;病理类型:髓样癌2例,滤泡腺癌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30例。对照组中,女33例,男5例;年龄22~54岁,平均(37.74±5.18)岁;病理类型:髓样癌2例,滤泡腺癌7例,甲状腺乳头状癌29例。将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病理类型等一般资料进行综合对比分析,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案

分别给予两组患者不同的护理方案,其中,对照组进行临床常规护理,主要包括疼痛护理、切口负压引流管护理、用药指导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1)心理护理:在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应热情主动地与患者交流,尽快消除护患间的疏离感。帮助患者熟悉病房及医院周边环境,掌握医院常规设施的使用方法,以缓解患者对环境的陌生感。在了解患者的性格特点、生活背景等其他相关个人情况的基础上,护理人员可鼓励患者抒发内心对于癌症、手术的焦虑与恐惧。由于患者还会担心疾病给未来工作生活带来的影响,因此,护理人员可为患者列举相关疾病的治疗成功案例,强调手术医师的高超技术与手术的安全性,为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术前护理:手术前1 d,护理人员应主动探视患者,并为患者详细讲解手术治疗对于疾病治疗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引导患者以正确的心态接受手术治疗。另外,护理人员要将手术的进行流程、术中注意事项以及配合事项提前告知患者,使患者能够提前做好心理准备。此时,护理人员要以温和、亲切的态度耐心回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以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提醒患者于手术前6 h以内禁止饮水,12 h以内禁止饮食,必要时还可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的锻炼,使患者提前掌握手术结束后的正确咳嗽、呼吸方式。(3)呼吸护理:手术结束后,为患者除去枕头,保持身体平卧体位,使患者将头部偏向一侧,以确保患者于麻醉状态下呼吸顺畅。当患者逐渐清醒,且血压波动趋于平稳状态后,可适当改为半坐卧位,便于患者能将痰液顺利咳出。此外,半坐卧位还能使渗出的液体得到引流,护理人员要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与性状,避免因引流管发生堵塞而导致患者手术切口出血。同时,护理人员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给予相应的应急措施。(4)饮食护理:手术结束后,患者应禁食6 h,当无恶心、呕吐等情况出现时可适当给予少量易于消化的温凉流质饮食,为了防止手术部位血管扩张、加重切口渗血的情况,选择的食物温度不宜过热,避免选择辛辣刺激的食物。当病情与身体功能缓慢恢复时,可逐渐调整饮食结构,循序渐进地实现流食至半流食的过渡。若患者出现音调降低、饮水或进食时发生呛咳的现象,护理人员则应帮助其坐起进食,少量慢咽,防止误吸。通过减少甜食的摄入,而尽量减少呼吸道分泌物对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5)并发症护理:由于患者的手术创面较大,颈部血管压力有所增加,因此,术后出血的情况时有发生。为防止术后出血现象的出现,护理人员要注意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变化情况,及时为其更换敷料。患者出现饮水、饮食呛咳的现象表明患者的喉上神经内支神经可能受到损伤,所以,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应认真记录患者发音是否嘶哑,以准确判断神经损伤程度。当患者出现口唇发麻、手足搐搦或痉挛性抽搐等症状时,护理人员应及时将情况告知主治医师,并提前为其做好补钙准备。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护理干预后,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如切口出血、声音嘶哑、手足抽搐等,计算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并比较两组间数据的差异。不良反应发生率计算方法:发生率=(发生例数/总例数)×100%。此外,请所有患者填写笔者所在医院自制的医疗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以评价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问卷内容应包括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护理舒适度以及护理技巧等,设置问卷总分为100分,95~100分表示患者为非常满意;85~95分表示患者基本满意;85分以下表示患者不满意。统计两组患者的满意情况,分别计算满意度,并比较组间数据的差异。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6%,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04%,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15,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满意度为94.74%,对照组的满意度为71.05%,观察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7.52,P<0.05),见表2。

3 讨论

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带动了医疗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追求高质、舒适的护理服务逐渐成为患者与医护人员共同关注的焦点[5,6,7]。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不仅能够帮助患者巩固手术治疗效果,更能使患者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配合治疗,于推动患者康复进程具有正面积极作用[6]。

在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干预办法的指导下,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消除了护患之间的疏离感,增加了患者对疾病治疗的信心;手术前,护理人员为患者讲解手术事宜,使患者提前做好心理铺设,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配合度;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与并发症护理则是为了进一步巩固患者的治疗效果[8,9]。此外,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干预在临床应用中受到了大部分患者的认可,显著提高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04%;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4.7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05%,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给予采用根治术治疗的甲状腺癌患者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干预,不仅能有效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还能显著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该护理方案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采用。

参考文献

[1]周丽波.甲状腺癌根治术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医药前沿,2014,4(32):320-321.

[2]张艳,彭南海.1例甲状腺癌术后并发食管瘘的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5):71-72.

[3]李丽贞.综合护理干预在甲状腺癌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5,15(12):1827-1829.

[4]张健冰,余洁明,王颖.舒适护理应用在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护理中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7):70-73.

[5]李晓霞,曾定芬,阳静,等.综合护理干预在青少年甲状腺癌患者围术期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17):2679-2681.

[6]杨悦,龙磊,赵晶.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实施疼痛管理对护理人员疼痛控制知识和态度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2):78-81.

[7]庞艳萍,洪香君.人性化健康教育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8):93-96.

[8]樊晓丽.综合护理方法在131I放射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中的应用评价[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7):121-122.

综合性临床护理措施 篇10

关键词: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综合护理干预,临床应用

全子宫切除术是临床妇科常见的手术, 以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经阴道子宫切除及经腹子宫切除, 然而上述方法创伤较大、手术后恢复时间较长、术后并发症较多且术后风险较高, 患者不易接受[1]。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进步, 腹腔镜在临床广泛应用。目前, 腹腔镜辅助阴式全子宫切除术凭借其操作简单、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出血量少、手术恢复快、安全性高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广大女性的青睐[2]。现选取笔者所在医院妇产科2011-2014年收治的60例行腹腔镜辅助阴式全宫切除术患者, 对其围手术期采用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 先收集其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妇产科2011-2014年收治的行腹腔镜辅助阴式全宫切除术患者60例, 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30例。观察组年龄40~65岁, 平均 (46.8±6.9) 岁, 其中, 子宫脱垂7例, 子宫肌瘤12例, 子宫出血8例, 子宫内膜增生3例。对照组年龄39~64岁, 平均 (45.7±5.8) 岁, 其中, 子宫脱垂6例, 子宫肌瘤15例, 子宫出血7例, 子宫内膜增生2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上述两组患者均采用气管插管并全身麻醉成功后, 在腹腔镜辅助下行阴式全子宫切除术。对照组患者实施腹腔镜辅助下行阴式全子宫切除术围手术期的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根据腹腔镜辅助下行阴式全子宫切除术的特点, 实施综合护理干预, 具体措施如下。

1.2.1 术前护理

1.2.1. 1 心理护理

在手术开始前1 d, 护理人员除了提供常规的心理支持外, 还要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状态, 并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合理的沟通[3]。主要对其讲述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子宫全切术的优点和安全性, 让患者对手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消除术前紧张、恐惧心理, 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以此对医护人员产生信赖心理, 为建立良好的护患和医患关系打下基础。

1.2.1. 2 术前准备

(1) 常规检查, 对患者进行实验室检查, 并进行心电图及胸部X光片检查。对于患有高血压及糖尿病的患者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待各项指标达到正常之后再行手术[4]。 (2) 阴道准备, 所有患者在手术前3 d采用碘伏进行阴道清洁, 清洁部位到阴道后穹窿部, 2次/d。 (3) 胃肠道准备, 于手术前1 d对所有患者均进行灌肠2次, 并禁食12 h、禁饮6 h。 (4) 皮肤准备, 所有患者均于手术当日清晨备皮, 要注意患者会阴及脐孔的清洁护理。由于该手术需要在肚脐孔部位进行, 且该处皮肤比较细嫩且清洗困难, 容易造成细菌生长繁殖, 因此, 对脐孔处的清洁需先用石蜡油软化后再用碘伏进行消毒。

1.2.2 术中护理

由于患者在手术中, 需进入一个比较陌生的环境, 多数会伴有紧张、恐惧心理。麻醉前, 护理人员要安抚并鼓励患者, 让其注意深呼吸, 并对患者进行亲切交流, 转移其注意力, 以放松患者情绪, 有利于麻醉的顺利完成。手术过程中, 护理人员需要认真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血氧及尿量变化, 并随时调节输液速度[5]。

1.2.3 术后护理

1.2.3. 1 一般护理

手术结束后, 患者返回病房, 护理人员需要嘱托患者保持去枕平卧姿势, 并告诫患者家属要注意给患者保暖, 防止感冒发生。护理人员需对患者定期进行常规心电监测, 认真观察患者生命指征的改变, 要留心患者腹部穿刺部位是否有血液渗出, 注意定时为患者更换敷料, 以防止手术部位发生感染[6]。如果患者出现伤口渗血、心率加快、面色苍白等现象, 需立即进行处理。

1.2.3. 2 管道护理

(1) 静脉输液管道护理, 护理人员要经常巡视病房, 注意观察输液管道以保持其通畅, 要注意观察输液滴数, 查看患者穿刺部位是否有渗血及红肿现象。 (2) 导尿管护理, 在患者留置导尿管期间, 护理人员需要对其会阴部进行护理, 2次/d, 告诉患者及其家属不可牵拉、折叠导尿管, 并嘱托患者要多饮水, 在留置导尿管2 d后将其去除。 (3) 腹腔引流管护理, 如患者需要留置腹腔引流管, 在留置期间, 护理人员要密切注意引流球是否保持负压状态, 要注意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及数量, 要告诫患者及其家属不可压引流管, 保持其畅通[7]。

1.2.3. 3 日常起居护理

手术结束8 h后方可进食, 以流质食物为主, 避免过饱, 禁止食用辛辣有刺激的食物[8]。手术后1 d, 责任护士除鼓励患者下床活动外, 还指导患者手法进行腹部按摩, 以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1.2.3. 4 出院指导

在患者出院前, 护理人员要对其及家属进行卫生保健护理宣传教育, 告诫患者要注意休息, 嘱托患者家属要注意给予患者加强营养, 并注意饮食清淡, 多食用水果及新鲜蔬菜, 要注意保持患者大便畅通。另外, 护理人员要嘱托患者及其家属每天进行会阴部清洗, 要勤换内裤, 防止感染的发生。术后2个月内禁止性生活, 禁止盆浴, 不能久坐, 不要骑车及从事过重的体力劳动[9]。要告诫患者及其家属密切观察阴道是否出现出血现象, 若出现异常出血现象要及时到医院就诊。所有患者均于手术后30 d回医院复查。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对自身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比

两组患者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X2=4.81, P<0.05) , 详见表1。

例 (%)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两组护理满意度相比,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6.67, P<0.01) , 详见表2。

例 (%)

2.3 两组患者住院天数对比

观察组住院天数为 (7.6±1.5) d, 对照组住院天数为 (9.3±2.1) 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316, P<0.05) 。

3 讨论

子宫切除术是临床妇科疾病常用的治疗方法, 传统的子宫切除手术需经开腹才能完成, 然而该法腹壁切口较长、创伤较大、肠道干扰较多、术后恢复较慢且并发症较多, 患者不易接受[10]。近年来,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阴式子宫切除和腹腔镜子宫切除等微创手术日益被临床推崇, 并逐渐在临床应用。然而, 对于巨大子宫切除术, 单纯采用阴式子宫切除术和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全子宫切除术凭着其手术创伤小、手术后恢复较快并且风险较小的优点, 逐渐代替上述方法, 很受广大女性患者青睐。尽管如此, 大多数患者在不了解该手术的情况下, 可能会出现焦虑、紧张、恐惧等心理, 这种现象的发生妨碍了机体的防御机能, 容易造成术后并发症[11]。因此, 在对患者行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全子宫切除术围手术期采用综合护理干预, 可以增进护患交流, 有助于及时发现患者病情的改变, 保障患者安全[12]。本组患者围手术期采用不同的护理干预, 观察组患者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优于对照组 (X2=4.81, P<0.01)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 (X2=6.67, P<0.01) ;观察组患者住院天数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孕妇产后出血的临床护理措施探讨 篇11

【关键词】产后出血;护理工作;发病率;子宫收缩

产后出血临床上指分娩后24h内出血量大于500毫升者,相关文献报道:孕妇产后出血发生率为2%~3%。孕妇分娩后快速地大量失血可能会引起失血性休克,甚至造成垂体的缺血性坏死,严重影响孕妇生命健康[ 1 ]。为了探讨孕妇产后出血的临床护理措施,笔者回顾性总结我院收治的产后出血孕妇50例资料,现将总结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资料对象来自于2004年1月至2011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产后出血孕妇50例资料,年龄范围为20~38岁,平均年龄为(28.4±6.7)岁,其中有30例产后出血患者系在本院分娩,剩余20例为产后出血转入本院治疗。产妇分娩方式:30例为剖宫产手术分娩,1例为吸引产,1例为臀位牵引,另18例为顺产,患者产后出血量范围为850~2100毫升,平均出血量为(1442.2±450.7)毫升。

1.2 诊断标准 诊断依据为《妇产科学》[2]中规定的孕妇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新生儿分娩后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毫升记为产后出血。出血量测定方法:一是可以通过目测法,有经验的医师目测即可估计和判断产妇是否为产后出血患者。二是容量法,通过量杯对弯盘内的血液测量,超过500mL记为产后出血。三是称重法,提前称出敷料和产包的重量,产后再称重量后减去敷料和产包的重量,所得数据按照1.05的比重换算为血液的毫升数。

1.3 护理方法

1.3.1 要密切观察阴道出血情况,一旦发生产后出血情况,护理人员必须冷静镇定,反应迅速,立刻通知医生,保证抢救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积极配合医生采取止血措施,给予吸氧、保暖,建立静脉通道,按摩子宫或给予缩宫素注射或静脉滴注,配血,补充血容量,防止休克的发生,严密观察产妇的脉搏、血压、呼吸和子宫复旧情况,精确测量出血量,详细做好护理记录单。同时协助产妇采取平卧位,并安慰产妇不要惊慌,安静休息,鼓励产妇进食,消除产妇的紧张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1.3.2 在分娩前要准备好急救物品和药品,以待紧急需要。同时做好手术前的准备工作。

1.3.3 密切观察产妇的病情变化,对产后出血的产妇要有专人护理,观察出血的情况,特别是产后两个小时内的出血量,详细记录,定时测量生命体征,回病房后,护理人员应督促并协助产妇及时排尿,以防止胀大的膀胱影响子宫收缩,必要时给予留置导尿,同时密切观察产妇有无面色苍白,烦躁,出冷汗体温下降等症状,防止休克的发生。

1.3.4 注意室温要适宜,室内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新鲜。

1.3.5 产后出血的产妇,生产后要绝对卧床休息,在加强营养的同时,鼓励产妇早期哺乳,母乳喂养可以促进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病情稳定后鼓励下床活动,活动量应逐渐增加。

1.3.6 做好产后出血的预防工作,能明显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病率,预防工作应贯穿产前,产时和产后的每个环节。

2 结果

本例50例产妇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产道裂伤现象,有2例因为无效而死亡,入院时检测均无心跳。

患者按照出血原因分类:子宫收缩乏力者37例(占74%),胎盘因素 8例(占16%),子宫破裂 2例(占4%),软产道损伤 3例(6%)。有妊娠合并症18例,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31例。有产前检查45例,无5例。转归:治愈47例(占94%),死亡 2例(占4%),转院 1例(占2%)。从病例可以看出,产后子宫收缩乏力是引起大出血的主要原因。

3 讨论

在产妇出血量的判断方面还可以选择面积法,即按照血液浸润两层敷料面积计算:2mL血量的面积为5×5cm,5mL血量的面积为10×10cm,10mL血量的面积为15×15cm,最终可以通过测量面积来估算出血量。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笔者发现目测法、容量法、称重法和面积法各有利弊,但容量法具有简单、直观、易行的特点,可以广泛推广应用,尤其适合于基层医院。

除了文中护理方法以外,治疗前的心理护理支持有利于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和积极性[3],将各种护理评估和处理施均给予详细解释,以降低忧虑、害怕。产后期指导产妇进行子宫按摩,检查子宫收缩的状况及会阴伤口的自我保护。教导有关子宫复旧的过程和恶露的变化,指导会阴护理。 指导其如何加强产后锻炼,逐步增加活动量,以促进身体的康复。教导有关产后出血的症状及需立即就医的状况。 给予再次保证,让产妇了解自己的病情康复情况,并鼓励其说出内心的感受。

最后,在对产后出血患者预防感染方面[4]:给产妇补充足够的循环血量,且让其充分休息、睡眠、加强营养,注意补充蛋白质、铁、维生素C,以增强抵抗力。按医嘱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严格会阴护理,用1∶5000高锰酸甲溶液会阴冲洗,每日二次,每日大小便后应增加冲洗次数,同时观察会阴伤口情况及恶露量、色、味的变化。尽量保持产妇的床单清洁干燥、舒适、勤换产垫,使用专用便盆,以免交叉感染。

参考文献

[1]罗琳,赵晓霖.产后出血的急救措施及原因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2,19(3):188.

[2]乐杰. 妇产科学[M]. 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44.[3]唐新华.产后出血的病因调查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2):46-47.

4S综合征的护理措施探究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介绍

1.1.1 患儿1:

男性, 年龄5岁6个月。发现周身红斑, 双眼睑、阴茎水肿伴痒感3天为主诉入院。3天前发现无明显诱因周身出现红色斑疹, 双眼睑及阴茎水肿, 诉伴痒感, 体温正常, 无咳嗽, 无发绀及闷气, 无寒战及抽搐, 无吐泻, 无尿频、尿急、尿痛, 给予口服药物“氯雷他定”、“清热解毒口服液”一次, 无好转, 发病来, 神志清, 精神好, 纳食好, 大便及尿量正常。家长诉曾有海鲜过敏史。体格及智力发育同正常同龄儿。来时表现:患儿神志清楚, 精神反应好, 呼吸平稳, 面色红润。周身皮肤潮红, 触摸有粟粒感, 可见小疱疹, 以颜面、颈部、躯干为主, 口周放射状皲裂, 触痛明显, 结膜稍充血, 可见少许脓性分泌物, 巩膜无黄染。

1.1.2 患儿2:

女性, 年龄3个月。发现皮疹1 d为主诉入院。1 d前无明显诱因患儿口周、眼睑周围及颈部皮肤出现红斑, 伴低热, 门诊医师给予“头孢”、“利巴韦林”口服, “呋喃西林”外敷治疗, 红斑逐渐融合成大小不一水泡, 部分破溃, 夜间皮疹明显增多, 躯干、四肢及臀部相继出现, 无咳嗽、流涕、吐泻, 无惊厥、寒战, 发病来, 神志清, 精神尚好, 纳奶欠佳, 大便正常, 尿量不少。既往无过敏、患病及治疗史。出生后人工喂养, 现会竖头。来时表现:患儿神志清楚, 精神反应一般, 呼吸平稳, 多哭闹。口周、眼周、耳后、躯干部、臀部、会阴部以及腋窝、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可见较多散在疱疹, 疱壁薄, 松弛易破, 部分皮损处可见鲜红色湿润面, 似烫伤样, 触痛明显, 皮肤黏膜无黄染, 弹性正常, 前囟平软, 口唇红润, 心脏听诊正常。

1.2 临床表现:

两位患儿均是由面部起病, 最初患儿口周出现皮肤潮红, 并有少量皲裂现象, 呈以口为中心的放射状皲裂, 在48 h内迅速向周围扩展。面部可见浅黄色痂, 口周围可见密集放射状皲裂, 头部很少受侵犯。鼻腔黏膜、眼结膜都受到影响, 有些出现鼻炎, 眼部出现角膜溃疡。患者2~3 d内, 出现全身皮肤潮红, 且潮红皮肤部位出现密集、大小不一的水疱。触痛明显、疱壁薄、松弛易破, 尼氏征阳性。表皮极易剥脱, 露出鲜红色湿润面, 颇似烫伤样。疱液为浆液性, 也可混浊似脓疱病。疱液细菌培养常见金黄色葡萄球菌, 也可见链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发病初期患儿常伴有发热、腹泻等全身症状, 有的因继发支气管肺炎、败血症、脓肿或坏疽等而死亡, 多发于婴幼儿, 病程急剧, 病死率较高。

1.3 诊断与鉴别诊断:

(1) 诊断:本病起病急骤, 多发生于婴幼儿短时间内皮肤出现广泛性红斑, 松弛性大疱, 表皮剥脱, 尼氏征阳性表现。 (2) 鉴别诊断:a.落屑性红皮症表现有皮肤增厚, 无松弛性大疱, 可鉴别;b.非金葡菌型中毒性表皮松懈症大多为药物过敏, 发病年龄主要为成人, 细菌培养常阴性, 表皮全层坏死等可以鉴别。

1.4 治疗

1.4.1 全身治疗:

早期足量选用对金葡菌有效抗生素。如去甲万古霉素, 哌拉西林,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 青霉素, 新青霉素, 头孢哌酮舒巴坦等, 以清除存在体内的金葡菌感染灶, 终止细菌毒素产生, 并作抗生素敏感试验, 以便选用适宜抗生素。注意水、电解质平衡、补充营养, 加强支持疗法, 如使用静注人免疫球蛋白 (丙球) 中和毒素。为减少全身不良反应可加入适量糖皮质激素[4]。

1.4.2 局部治疗:

破损的皮肤轻轻涂擦百多邦和氧化锌, 相当于潮湿、裸露部位的皮肤使用上温和的润滑剂, 不粘连的敷料覆盖在剥裸面上, 可减轻摩擦和减少体液的丢失。眼部可使用妥布霉素滴眼液点眼, 每日4次, 每次1滴。

2 结果

两例患儿经治疗和精心护理后, 体温趋于正常, 皮肤潮红逐渐消退, 疱液出见结痂, 后自然脱落, 治愈后皮肤未见瘢痕, 恢复良好。

3 护理

3.1 护理问题:

(1) 皮肤黏膜受损:与皮肤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关; (2) 疼痛:与皮肤破损有关; (3) 有感染的可能:与皮肤破损失去保护功能有关; (4) 焦虑:与家长对此病了解过少有关。

3.2 护理措施:

(1) 患儿的安置及环境要求:保持安静, 减少刺激, 要勤翻身, 避免腰骶长期受压部受压, 更换体位时, 要尽可能减少被褥与皮肤之间的摩擦, 防止因摩擦而造成的皮肤破损。注意患儿的清洁卫生, 及时更换尿布, 注意保暖, 定时通风,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病室温度控制在22~24℃, 湿度为55%~60%[5]。 (2) 床单位的要求:保持床单位的清洁、干燥、平整、无皱褶、无痂皮, 遇有污染应及时更换, 患儿所用的床单、被套、枕套及衣裤均送高压灭菌。 (3) 护理人员在接触患儿前后, 应清洁双手, 换药时戴无菌手套, 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有化脓性皮肤病的医护人员或家属均不能与新生儿接触。 (4) 皮肤护理:剥脱、卷曲、坏死的表皮应及时用无菌剪剪去, 避免用手撕取剥脱的表皮, 以防皮肤破溃渗血引起继发感染。伤及表皮的皮损, 直接涂百多邦软膏于皮损处, 有渗出的皮损, 用生理盐水清洗后用凡士林油纱包裹, 外层予吸水纱包裹, 伤及真皮的皮损, 用生理盐水清洗后用湿润烧伤膏涂擦, 外层予吸水纱包裹[6]。 (5) 治疗的护理:认真执行医嘱, 早期正确使用足量的抗生素, 按时给药, 保证有效血药浓度。静脉给药时, 使用静脉留置套管针, 必要时采用PICC[7]。在操作过程中, 要求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动作应轻柔、熟练, 敏捷。留置针在使用无菌贴膜固定后, 可使用弹力绷带松松固定于手、足或头部皮肤, 避免使用胶布固定留置针, 防止因取胶布牵拉皮肤造成皮肤破损。 (6) 眼部及口腔护理:金葡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可累及眼结膜, 使结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 对眼部进行护理时, 可用无菌棉签蘸取少量生理盐水, 将眼周分泌物拭去, 用妥布霉素眼液点眼时, 不可用手去分开患儿上下眼睑。为避免口腔黏膜溃疡, 每日以生理盐水涂擦口腔黏膜2次。 (7) 恢复期护理:适当约束患儿, 及时为患儿修剪指甲, 避免抓破皮肤而再次引起感染, 及时清理脱落的痂皮。

综上所述:4S综合征属于细菌性感染疾病, 患儿发病快, 临床表现突出, 病死率较高。及时有效的诊断、治疗和护理干预对患儿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海霞.小儿4S综合征的护理探讨[J].北方药学, 2013, 10 (12) :174-175.

[2]青昆丽, 黄静, 黄梅贤.4S综合征重症患儿1例的护理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4 (28) :411.

[3]李海霞.5例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患儿的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 2013, 10 (7) :331.

[4]王俊秀, 张静.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患儿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10, 8 (32) :3124-3125.

[5]林维嘉, 柯晓苹.金黄色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11例临床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2, 16 (5) :319-320.

[6]徐洪.1例金黄色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病人的护理[J].全科护理, 2009, 7 (15) :1376.

上一篇:沥青路面建设下一篇:骨关节疼痛的另类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