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防控措施(精选12篇)
综合防控措施 篇1
新城疫是鸡的头号杀手, 严重威胁养鸡业健康发展。该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主要侵害鸡和其他禽类。
一、流行特点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但以春秋季多发, 这取决于不同季节的管理水平。如果鸡舍内通风不良, 氨气浓度高, 温度忽高忽低控制不好, 饲养密度掌握不准, 特别是密度过大, 就会使鸡群抵抗力下降, 当有新城疫强毒株存在时就可发生流行。
鸡新城疫在一个鸡群流行时, 刚开始多数鸡处于潜伏期中, 以后的4~6天内, 病死率会呈直线上升, 且多表现为急性型。
由于疫苗的作用, 目前多表现为非典型性, 呈散发, 并以混合感染出现。
二、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1. 症状类型
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程长短, 可分为最急性、急性、慢性3种类型。
最急性型:多见于流行初期, 常不表现特征性症状而突然死亡, 雏鸡和中雏多见。
急性型:发病初期鸡体发烫, 精神沉郁, 减料, 渴欲增加。产蛋鸡产蛋下降或停止, 软壳蛋增多, 蛋壳颜色变浅, 有时出现畸形蛋。随后出现咳嗽, 呼吸困难, 张口伸颈呼吸, 时常发出怪叫声。嗉囊胀满, 将病鸡倒提起, 有酸臭液体从口中流出。病鸡下痢, 排出黄白色、绿色的稀粪, 有时排出蛋清样粪, 并混有绿色。有的出现头颈振颤。
慢性型:以出现瘫痪鸡, 头颈向后或一侧扭转, 或软颈多见。多伴有下痢, 排出黄白色或绿色的稀粪, 有时排出混有绿色的蛋清样粪。
2. 病理变化
典型鸡新城疫的主要病理变化为全身败血症样变化, 以呼吸道和消化道最为严重。腺胃乳头、小肠前段出血明显, 尤其是十二指肠黏膜和浆膜出血。盲肠扁桃体肿大、出血和坏死, 坏死呈岛屿状隆起于黏膜表面。呼吸道病变见于鼻腔及喉, 内部充满污浊黏液, 黏膜充血, 偶而也有出血。产蛋母鸡的卵泡和输卵管显著充血, 卵泡膜极易破裂, 以至卵黄流入腹腔, 引起卵黄性腹膜炎。肝脾无特殊病变, 肾多表现充血及水肿, 输尿管内积有大量尿酸盐。
非典型性新城疫的病理变化最常见肠道各淋巴滤泡肿胀并出血, 十二指肠降端有岛屿状突起, 出血、坏死;卵黄蒂下2厘米处有豆瓣样 (或枣核样) 大小出血;回肠起始端有豆瓣样 (或枣核样) 大小出血。直肠黏膜条状出血或点状出血。
三、预防方案
1. 加强饲养管理降低饲养密度, 搞好舍内空气消毒。最重要的是改善鸡舍通风。
2. 做好疫苗免疫
在一般的疫区, 可以采用下列免疫程序:7日龄用新城疫Ⅳ系+H120点眼、滴鼻, 每只1羽份, 同时注射新支二联油苗每只1羽份;23日龄用克隆30或新城疫Ⅳ系3倍量饮水;33日龄用克隆30或新城疫Ⅳ系4倍量饮水。
在新城疫污染严重的地区, 1日龄用新城疫传支二联弱毒疫苗喷雾或滴鼻、点眼;8~10日龄用新城疫弱毒疫苗饮水, 新城疫油苗规定剂量颈部皮下注射;14日龄用法氏囊弱毒疫苗饮水;20~25日龄新城疫弱毒疫苗饮水。
疫苗免疫时操作要仔细, 点眼滴鼻要确保吸入后再放鸡。所用疫苗要现配现用, 不能受热, 半小时内用完。用疫苗的前后各1天内不用病毒药和清热解毒的中药。用疫苗前后3小时内不用抗生素、电解多维和维生素C。
3. 严格消毒
在养殖场大门口和鸡舍门口都要设置消毒池。在消毒池里先放置一些稻草或草苫子, 再倒入消毒液。消毒液可用2%~3%的氢氧化钠或5%的来苏儿。消毒液的注入量应以浸过草为宜, 每天定时 (早晨7:30) 将消毒液更换1次。
鸡舍消毒坚持每天1次, 鸡舍里外以及各种养殖用具都要进行消毒。消毒液可用泰威金碘 (聚维酮碘) 、3%~5%的来苏儿、0.2%~0.5%的过氧乙酸。但在免疫前、中、后至少1天内不可带鸡消毒。
鸡舍消毒后按规定空舍2周, 然后再上鸡。消毒可按下列顺序进行:舍内从上到下 (从屋顶、墙壁、门窗至地面) 均匀喷洒消毒液 (如2%的氢氧化钠) →搬出和拆卸用具和设备→从上到下清扫→清除粪尿等污物→高压水充分冲洗→干燥→从上到下在空舍中用消毒药喷雾→干燥→换另一种类型消毒药喷雾→密闭门窗后, 用甲醛高锰酸钾熏蒸消毒, 必要时3天后再用过氧乙酸熏蒸1次, 封闭空舍7~15天, 才可认为消毒程序完成。如急用, 在熏蒸24小时后, 打开门窗通风24小时, 无刺激气味后再使用。
四、治疗方案
1. 第一发病阶段
多在3~4日龄段发病。初期表现为头部振颤、偏瘫, 4~5天后, 可见扭颈、转圈的鸡只。对出现症状的鸡要及时集中焚烧。对鸡群用lasota疫苗2倍量滴鼻、点眼;同时接种新城疫油苗。接种后可饮用黄金多糖, 每袋1 0 0克对水800公斤, 促进免疫系统发育, 诱导机体抗体生成。
2. 第二发病阶段
多在19~21日龄段发病。这个日龄段的鸡, 母源抗体消失, 接种疫苗后所产生的外周抗体水平还较低, 形成了免疫空白期, 处于易感状态。因此, 只要鸡场处于新城疫高发区, 人员流动频繁, 消毒意识差, 这种情况发病的可能性就大, 临床症状典型, 死亡率高, 难控制。
一旦发病, 要立即采取紧急接种措施。但新城疫Ⅳ系或克隆30紧急接种效果差, 在接种第3天后往往死亡率骤升。可选用下列方案:
方案一:剖检腺胃乳头出血, 肠道3处 (十二指肠降端、卵黄蒂下2厘米处、回肠起始端) 淋巴滤泡出血严重时, 可选用德国罗曼公司生产的克隆88或以色列VH苗, 3倍量点眼或注射, 24小时后可产生免疫力。
方案二:新威灵3倍量+新城疫核酸A液1羽份+生理盐水, 混合后肌肉注射, 每只鸡0.15毫升, 24小时后再用新城疫核酸B液饮水。3小时后, 可配合黄金多糖+氟菌净 (氟苯尼考, 每袋100克对水200公斤) 饮水, 强力调补拌料, 多维素、电解质、益生素等每袋200克, 拌料100~200公斤, 以提高机体免疫力, 防止继发感染。
新威灵为梅里亚公司生产的嗜肠道型疫苗, 接种后呼吸道症状减轻, 并可在接种3~4天后, 使抗体效价迅速得到提升;新城疫核酸分A、B液, A液注射, B液饮水, 可以快速消除新城疫症状。
3. 第三发病阶段
多在30日龄后发病。多为非典型、继发感染。症状多为打呼噜、咳嗽、瘫痪、软颈、排绿色粪便;死亡率较低。
治疗可用干扰素3倍量饮水, 连用2天。同时配合感康 (黄连、黄芩、黄柏提取物等) , 每袋100克对水100公斤, 集中饮用, 连用4天。出现混合感染时, 可配合传支冲剂 (洋金花、麻黄、苦杏仁等中药制剂, 每袋100克对水100公斤) +氟菌净饮水。
综合防控措施 篇2
规模猪场的疫病综合防控措施
随着养猪业不断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养猪技术、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规模猪场的防疫工作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要确保养猪的防疫安全,提高规模化猪场的`养猪效益,必须抓好以下综合防控措施.
作 者:邵伟民 作者单位:临安市昌化镇人民政府,311321 刊 名:浙江畜牧兽医 英文刊名:ZHEJIANG JOURNAL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年,卷(期): 34(2) 分类号:S8 关键词:综合防控措施 篇3
一、小麦全蚀病综合防控措施
小麦全蚀病的防控策略和目标是:加强检疫,保护无病区,封锁零星病区,控制重病区。通过3~5年的时间,把小麦全蚀病发生危害控制在较低程度,达到小麦全蚀病“不扩散、不危害、不成灾”的目的。
(一)保障措施
1.政府主导,财政支持。2006年,焦作市政府开始下发通知开展小麦全蚀病防控工作的文件,当年5月在孟州市召开各级政府防控现场会,随后各县(市)政府成立了由主管农业的副县(市)长任组长,农业局、财政局及有关乡镇(办事处)领导参加的小麦全蚀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防控资金、物资、防控措施的落实和督导。市县两级财政在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政府资金用于统一招标和采购物资。以后每年各地政府财政都对全蚀病防控资金予以预算列支,确保防控资金落实到位。政府主导,财政支持,有力推动了小麦全蚀病综合防控工作的开展。
2.加强检疫,封锁源头。加强植物检疫工作,进行种子源头管理对遏制小麦全蚀病的发展蔓延具有重要作用。首先是加强小麦种子产地检疫,病区不得安排种子基地,对在田检中发现有全蚀病发生的种子田坚决予以报废;其次是加强调运检疫落实备案制度,不得在病区引种和调出;再次是开展检疫执法大检查,打击违法调运事件;最后是做好除害处理,凡种子田必须用指定药剂拌种,否则不予检疫,不得做种用。
3.技术指导,宣传培训。各地都成立了以植保专家为主的小麦全蚀病防控技术组,负责制订封锁和防控方案,对防控的各个环节进行技术指导和督查。利用各种手段进行宣传,印发宣传和技术资料,对基层农技员、农民群众进行技术培训,确保防控效果。
4.试验示范,科学防控。2006年小麦播种时就开始安排小麦全蚀病防控试验研究项目,同时安排综合防控示范区。多年来,焦作市的试验示范始终没有停止,2013年还与河南省植保站、河南农大合作,在发病较重的南庄镇青龙村进行了防控小麦全蚀病试验研究。通过试验、示范,为焦作市科学防控提供了依据,也为群众自觉防控树立了榜样,带动大田开展普遍防控。
(二)技术措施
1.农业防治。重病区轮作倒茬,改种蔬菜、棉花、油菜、春甘薯等非寄主作物。平衡施肥增施有机底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施用化肥应注意氮、磷、钾的配比,适期晚播等。这些措施都能有效减轻全蚀病危害,延缓病害的扩展蔓延。
2.化学防治。土壤处理:严重发生区域,麦播前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每亩4千克,加细土20~30千克,翻耕后均匀撒施再混土。药剂拌种:用2.5%咯菌腈20毫升/亩加3%苯醚甲环唑40毫升/亩加水250毫升混合后,拌麦种10千克。或用12.5%硅噻菌胺20毫升/亩拌种。药剂喷洒:小麦返青拔节期,用12.5%烯唑醇30克/亩根部喷洒两次。
二、综合防控成效
多年来,通过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的不懈努力,小麦全蚀病发展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焦作市小麦生产稳定发展。主要取得以下几方面成效:
(一)发生分布面积大幅度下降。2014年调查结果显示,小麦全蚀病在全市发生面积比高峰年份下降64.9%,重发生(白穗率在20%以上)面积下降99.5%。
(二)综合防治效果良好,增产显著。经调查,采用土壤处理、拌种、生长期喷施农药方法的试验区,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达到87.7%。综合防控示范区平均防效达68.4%,亩产净增116.5千克,投入产出比1∶8.5,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三)社会效益显著。虽然在封锁防控过程中全蚀病发病面积还有一定的增加,但连片发生和大幅度减产地块再没有出现过。焦作市小麦生产连年稳产高产,2014年夏粮总产再创历史新高,实现了夏粮生产“十二连增”。通过小麦全蚀病的防控工作,宣传教育了群众,提高了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密切了干群关系,树立了政府形象,群众路线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仔猪腹泻的综合防控措施 篇4
1.1 抓好饲养管理
首先是母猪哺乳期间不要随便改变饲料的配方或更换饲料, 禁用发霉变质的饲料, 在饲料中添加脱霉剂。配制母猪料, 要限定玉米等能量饲料的比例不能超过60%, 粗蛋白的含量不能低于18%;仔猪补喂全价饲料, 饲料营养要均衡;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条件, 做好夏季降温, 冬季防寒保暖, 增强母猪的体质;及时清除粪便, 保持圈舍卫生干燥, 产房先彻底消毒后再进猪, 然后每2~3天对猪舍和环境各消毒一次, 每周应对母猪乳房用消毒药消毒1次。
1.2 增加营养吸收、控制仔猪应激
在断奶前后的仔猪饲料中适当补充矿物质、微量元素、维生素、有机酸、复合酶制剂和微生态制剂等, 既可防止仔猪营养因子缺乏, 又可弥补其内源性消化酶不足, 保持胃内酸度, 提高胃蛋白酶活性, 提高饲料蛋白质的消化率, 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制定完整的猪群药物保健计划, 仔猪在断奶、转群或者其他应激因素时, 除在饲料中添加抗菌药物外, 还应加入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抗应激药物。为减少断乳应激, 通常采用早期补料、断乳前1周开始给母猪减料、增加仔猪饲喂次数、逐步断乳、移母留仔等方法减少仔猪营养、心理、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1.3 加强预防免疫
母猪免疫:母猪产前1个月肌肉注射仔猪红痢菌苗5毫升, 2周后再注射10毫升, 预防仔猪红痢。K88、K99、K98三价灭活苗或K88、K99双价基因工程苗在母猪产前15~20天免疫注射1次, 预防仔猪黄白痢;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苗, 母猪临产前15~30天接种4毫升, 新生仔猪20日龄肌肉注射猪瘟细胞苗2头份;25日龄肌肉注射伪狂犬1头份;30日龄肌肉注射仔猪副伤寒活疫苗1头份。
1.4 做好仔猪保健
3日龄注射长效土霉素+血旺 (补铁硒钴) 每侧一针;7日龄注射长效土霉素;10日龄补饲加生血素+电解多维+VC连用7天, 12日龄注射亚硒酸钠VE针;25日龄全群驱虫 (伊维菌素) 。
2 治疗
2.1 细菌性腹泻
细菌性腹泻时, 应通过药敏试验或根据本地感染情况进行确诊, 然后选择相应的抗菌药物, 进行药物治疗。
一般可用电解多维加口服补液盐饮水, 白头翁散加抗生素 (仔猪黄白痢, 用蒽诺沙星、硫酸粘杆菌素、丁胺卡那、土霉素、庆大霉素等;仔猪副伤寒, 用氟苯尼考、磺胺甲基异恶唑、盐酸环丙沙星、强力霉素等;猪痢疾, 用痢菌净、硫酸新霉素) 拌料较好效果。
2.2 病毒性腹泻
病毒性腹泻, 一般可用抗病毒药、细胞因子、黄芪多糖等, 多用黄芪多糖加口服补液盐饮水、排疫肽、转移因子等治疗措施, 能取得效果较好。
2.3 非病原微生物因素腹泻
综合防控措施 篇5
核心提示:
猪场的生物安全措施是指为预防野生动物和昆虫将传染病和污染物传入猪群并阻止传播而采取的有效防控措施。蚊蝇是将新病引入猪场和老病猪群传播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当前,正值春末夏初季节,是蚊蝇繁殖活动的高峰期,特别是沿海地区蚊蝇将更加猖獗。因此,广大养猪生产者必须提高对生物安全重要性的认识,把驱蝇灭蚊作为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重要一环来抓,多措并举,确保猪群健康安全,提高养猪经济效益。蚊蝇对猪场的危害
笔者在养猪生产中发现,许多养猪生产者小看了蚊蝇的危害,殊不知,驱蝇灭蚊是消灭疫病传染源和切断其传播途径的有效措施,小蚊蝇不除容易酿成大祸患。
1.1 影响猪的生产性能
夏秋季节,由于受天气炎热等应激因素的影响,猪本来就食欲不佳,敏感性增强,抵抗力降低。如果再受白天苍蝇的爬行骚扰和夜晚蚊子的吸血叮咬,生猪躁动不安、得不到充分的休息,轻则影响其生长发育和饲料利用率,重则猪被咬得遍体鳞伤、体无完肤,更甚者还会导致贫血、过敏、红肿等症状,抵抗力严重下降,埋下疫病隐患。
1.2 威胁人的身体健康
蚊蝇之所以令人讨厌,是因为它们不仅影响饲养人员的工作生活,蚊子还可传播人类的疟疾、乙脑、登革热、丝虫病等l00多种疾病,苍蝇能传播人类的痢疾、伤寒、肝炎、霍乱、结核、白喉、沙眼、蛔虫病等30多种疾病,更重要的是蚊蝇是人猪共患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对人的身体健康危害极大。通过蚊子传播给人的主要猪病有乙型脑炎、猪弓形体病和猪流感等。特别在夏秋乙脑高发季节,蚊子叮咬病猪后,病毒随血液进入蚊体内,携带乙脑病毒的雌蚊吸吮人血时,就容易把病毒注入人体内使人患病。
1.3 传播猪的各种疾病
蚊蝇来自污处,可黏附l 700多万个细菌和病毒,是许多猪病的重要机械传播媒介,如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附红细胞体病、猪乙型脑炎、猪弓形体病及其他血液寄生虫病、圆环病毒病、疥螨病、沙门氏菌病、猪痢疾、传染性胃肠炎、伪狂犬病、蛔虫病、布氏杆菌病、古典猪瘟、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A型和C型引起的腹泻、埃希氏大肠杆菌病、猪丹毒、口蹄疫、球虫病、钩端螺旋体病、分支杆菌病、巴氏杆菌病、脂溢性皮炎、乳房炎、链球菌性脑膜炎等。蚊蝇的生物学特性
蚊蝇都属于昆虫纲有翅目亚纲双翅目,分别具有刺吸式口器和舔吸式口器。但蚊蝇具有各自特殊的生活习性和繁殖方式。
2.1 蚊的生活习性和繁殖特点
一般蚊子每年4月开始出现,至8月中下旬达到活动高峰。秋天气候变冷温度降到l0℃以下时,蚊子就会停止繁殖,不食不动进入冬眠。蚊子的一生经过卵、幼虫(孑孓)、蛹、成虫4个时期。成蚊生活于陆地上,蚊的卵、幼虫、蛹皆生活在水中,如小河水、雨水洼、水塘、池沼、稻田等处。在温暖的季节里,卵大约3天就可孵化为孑孓并开始吃水里生长的极小的微生物及原生生物等;孑孓经过蜕皮,最后停止吃东西、活动减少而变为蛹;大约两三天后,蛹又来到水面蜕去皮而羽化为成虫(即蚊子)飞出来。蚊的活动则与温度、湿度、光线和风力有关系,伊蚊多在白天活动,库蚊和按蚊多在晚问活动。蚊子还具有对二氧化碳敏感、趋光、追随气流、喜群聚的生物特性。雄蚊只吸草汁、花蜜过活,不吸血;雌蚊在交配怀孕后必须吸人或动物的血,卵才能发育成熟,雌蚊饱吸1次血能产l次卵,一生可产卵6~8次,每次200~300粒,所以早期消灭一只蚊子,等于消灭了成百上千只。
2.2 蝇的生活习性和繁殖特点
养猪场内常见的苍蝇有小家蝇、绿蝇、丽蝇和大头金蝇。它们的生活史都是分为卵一幼虫f蛆虫)一蛹一成蝇4个时期。除成蝇阶段,其他3个时期都在阴暗潮湿的孳生地中发育。卵产于人、畜粪内或任何潮湿腐烂的有机物上,羽化成幼虫,成熟幼虫钻入松土变为蛹,蛹羽化为成蝇。成蝇在7℃~8℃时停止活动,30℃时活动非常活跃。在炎热时常栖息于猪舍内,喜甜食饲料、粪便、污物及各种腐败物质。有不停地叮爬食物、边吐边吸、边吃边排粪的习惯。成蝇寿命仅2个月,但繁殖力极强,雌蝇l次能产100~250个卵,一生可产卵约600个,卵呈乳白色,多粘成团状。驱蝇灭蚊的有效措施
驱蝇灭蚊应与蚊蝇的生物学特性结合起来,蚊子的生活史中4个虫态有3个(卵、幼虫、蛹)在低洼沼泽的积水中生活,苍蝇的生活史中4个时期也有3个(卵、幼虫、蛹)在肮脏潮湿的环境中发育。最好抓住蚊蝇发育过程3个最弱时期,对蚊蝇孳生地进行生物、化学、物理等歼灭措施。
3.1 生物学方法是驱蝇灭蚊最持久的治本方法
3.1.1 植树栽花种草 猪场场区及周围可栽植柳树、果树、银杏、松树、丁香等绿化树木,可种菊花、玫瑰、灯笼花、地瓜花、香槟草、苜蓿等多年生美化花草,有条件者还可在室内摆放盛开的夜来香、食虫草、逐蝇梅、万寿菊、七里香、茉莉花、米兰、薄荷或玫瑰等。此外,还可将苦楝树叶或艾叶扎成小把,浸上柴油,悬挂在猪舍窗门口,蚊蝇因不喜欢芳香的气味而躲避。净化环境对驱蚊灭蝇也很重要,可以使蚊蝇失去繁衍孳生场所。为此,对场区及周边要经常性地割除杂草、填平低地,搞好舍内外的清洁卫生,经常清洗食槽、水槽,及时清除舍内地面及排粪沟中的积粪、积水和垃圾,加强通风换气,保持舍内干燥干净,切实解决撒落料问题。
3.1.2 粪便生物发酵畜禽粪便是蚊蝇的主要孳生物,猪场的干粪可直接进农田作肥料或饵料,最好用塑料密封或建沼气池进行生物发酵无害化处理,可起到除臭、除湿、杀灭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塑料密封发酵比较实用,就是将每天产出的猪粪定期用塑料布盖严,使其不进气、不漏气,靠密封发酵产热将苍蝇虫卵闷死在塑料布中。液体部分可进行生物氧化、厌氧处理后,用于浇灌农作物、牧草地、果树地。
3.2 化学方法是驱蝇灭蚊最有效的简便方法
在蚊蝇数量太多或紧急防治时,用化学方法来防治蚊蝇最为简便有效。但可能存在药物安全隐患、维持时间短、花钱多的缺点。在选用化学药剂时,必须遵循经济、简便、安全、高效的原则,选用无毒或是毒性较小的药剂,做到既能有效杀灭蚊蝇,又能确保生猪的正常生长发育。最好选择多种不同种类的药物制剂轮换使用,防止产生耐药性。
3.2.1 饲料中添加药可以按说明在饲料中添加蝇得净(10%环丙氨嗪)预混剂。环丙氨嗪是一种高效昆虫生长调节剂,它对双翅目昆虫幼虫体有杀灭作用,尤其对在粪便中繁殖的几种常见的苍蝇幼虫(即苍蛆)有很好的抑制和杀灭作用。用法与用量:苍蝇孳生季节开始时,每1 000千克饲料添加本品50克,混合均匀,连续饲喂4~6周或直到苍蝇孳生季节结束后停止使用。
3.2.2 孳生地喷药蚊子的幼虫最易扑灭,因为孑孓必须生活在水中,死水中下药可使蚊子在成虫前被杀死。所以,每周对有死水的地方,如排粪池、污水沟、积存的雨水、水塘、杂物堆放处,定期使用高效农药化学杀虫剂,如优士(10%氯氟菊酯)和阿维菌素等,使蝇、蛆、蚊虫无孳生地。
3.2.3 栖息地涂药将杀虫剂涂抹或喷洒在苍蝇栖息的场所,如房梁、墙壁、高床下、水槽底、阴沟、墙角等处。在纱门、纱窗上涂长效杀虫剂如灭蚊窗纱涂剂(成分一般为氯菊酯、氯氰菊酯)等。灭蚊窗纱涂剂是利用蚊虫的向光性和药物的缓释原理,蚊蝇接触窗纱涂抹药物30秒后,就可达到驱杀蚊蝇的作用。
3.2.4 用蚊香驱蚊天黑前在猪舍里面点燃蚊香,或者接通液体电蚊香包括电蚊香片,可以使蚊子少进入猪舍。但是某些低劣的蚊香,除含有除虫菊酯之外,还含有六六六粉、雄黄粉等有害的有机化合物,会危害人猪的健康。因此,使用蚊香时应保持空气流通。
3.2.5 用洗衣粉水灭蚊在猪舍门窗前放置一个盆子,盆中加点混合洗衣粉的水,洗衣粉水中有香料,会让母蚊误以为有食物就把卵产在其中。因为洗衣粉带碱性,蚊子是不宜生长在碱性水中,从而就达到了灭蚊的效果。
3.3 物理方法是驱蝇灭蚊最安全的实用方法
3.3.1 安装红色灯泡室内安装橘红色灯泡,或用透光的橘红色玻璃纸套在灯泡上,开灯后蚊子因惧怕橘红色光线会驱避逃离。
3.3.2 使用纱窗或蚊帐小规模猪场在傍晚采用大蚊帐将整个猪舍罩住,规模猪场门窗最好全天装上铁纱或细密的纱布以阻止蚊子飞进,白天可用黏性较好的粘蝇纸黏附苍蝇。但纱窗或蚊帐的方式防蚊蝇存在通风不足等隐患,如果在舍内装上机械通风设施,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3.3.3 使用灭蚊新产品 使用高科技产品防蚊灭蚊,如紫外线灭蚊灯、仿生灭蚊器、光触媒灭蚊器、电子捕蚊器、SW-009E吸蚊机等产品,经济实用、绿色环保、安全有效。光触媒灭蚊器是采用光触媒技术,能产生蚊子喜欢的光线、热量、二氧化碳、水蒸气、流动的空气,模拟人体呼吸引诱蚊子;电子捕蚊器结合蚊子的趋光性,令周围的蚊子主动飞向灭蚊器;紫外线灭蚊灯是利用蚊子的趋光性及对特殊波长光线的敏感性(紫外光对蚊子有吸引力),以灯管诱捕蚊子接触高压电网面,使蚊子瞬间烧焦;吸蚊机是利用灯光、风扇、电网等原理让蚊子自投罗网。
试论猪呼吸道疾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篇6
【关键词】猪;呼吸道疾病;综合防治
0.前言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在世界范围内危害养猪业。猪呼吸道疾病已成为养猪生产的主要问题,发病率在30—80%,死亡率在5—30%或以上,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大,也是养猪疫病防制中十分突出和十分棘手的问题。PRDC见于不同管理和设施的猪场,包括规模化养猪场,在猪的各个日龄段,从母猪、哺乳仔猪、保育猪、育肥猪都存在呼吸道疾病的危害。PRDC是一多因子疾病,因为在典型的病例中可以检出多种病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肺炎支原体(MH)、猪圆环病毒Ⅱ型(PCV2)、猪瘟病毒(CSFV)、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猪多杀性巴氏杆菌(PM)、猪副猪嗜血杆菌(HP)是诊断试验室从有PRDC临床症状的猪呼吸道内最常分离到的几种病原。PRDC最典型的症状包括体温升高、呼吸困难、咳嗽、饲料转化率降低以及生长缓慢和发育不均匀、死亡率升高等。
1.猪呼吸道结构和呼吸道疾病的关系
猪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和呼吸道结构特点息息相关。正常猪成熟的呼吸系统由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组成,构成三道天然的屏障,各自有一系列完整的组织结构和各自强有力的特异防御机能,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也是猪与环境的一个重要接触部位。三道防线密不可分,相互保护和促进,一旦某一道防线受到破坏则往往波及其他防线,致使病情加重。
1.1第一道防线
鼻腔内含丰富的血管和黏液腺,增加吸入气体的温度和湿度,粘住吸入气体中的尘埃和微生物,鼻孔中的鼻毛捕获较大的颗粒如尘埃,其沉积在鼻甲周围被排出。
造成这道防线严重破坏的是猪萎缩性鼻炎的病原,其对猪鼻黏膜纤毛上皮细胞有强烈的亲嗜性,产生数种毒素,还可定居在呼吸道,引起繼发感染,发生化脓性支气管和肺炎。此外,氨气、尘埃首先侵袭的也是这道防线。
1.2第二道防线
喉和气管的黏膜上皮细胞上有定向摆动纤毛,借助于咳嗽将异物排出;分泌的黏液中含有溶菌酶、干扰素、免疫球蛋白、铁蛋白和β溶解素等多种杀菌杀毒的生化物质,使进入呼吸道的微生物失去感染力;上呼吸道分泌的IgA主要产生黏膜免疫保护作用。
猪肺炎支原体是破坏此天然屏障的重要病原,也是呼吸综合征发生的主导病原体,为许多病原体的入侵打开了门户,常致继发性混合感染,如继发猪蓝耳病、胸膜肺炎、副嗜血杆菌等。
1.3第三道防线
这道防线分泌的IgG固定补体、调理活性,内含的大量吞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可清除外来物质。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病毒严重损伤第三道防线,并发生严重的免疫抑制,且使机体对其他病原体的易感性增高,如可同时造成圆环病毒、副猪嗜血杆菌及胸膜肺炎等病原体的感染。
此外,在外观正常猪的扁桃体和呼吸道某些器官中,常潜在有许多病原体,如支原体、萎缩性鼻炎、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等,在猪群免疫力低下或发生应激时,这些细菌常成为继发性或机会性病原,使病情加重。
三道防线密不可分,相互促进,有利于整个呼吸系统的安全和健康。
2.呼吸道疾病临床症状
多发生于6-10周龄的保育仔猪,有时1-3周龄的哺乳仔猪,最普遍的是10-20周龄育肥猪。体温升高,食欲下降或废绝;呼吸困难、喘气、咳嗽,呈腹工呼吸;眼结膜发炎,眼睛内分泌物增多,流泪,有时眼眶水肿;有的出现腹泻,喜堆卧在一起,生长缓慢、消瘦,死亡率升高。
病变肺炎,弥温性、间质性肺炎或花斑样病变;淋巴结肿大,轻度充血、出血;有的可见胸腔腹腔纤维蛋白渗出,严重者粘连。1-3周龄发病的仔猪可见心、肝、肺有出血性病变。肺脏、尖叶、心叶和膈叶的前缘都会发生实质硬度如肉颜色变紫变红、胸腔积液,有心包炎的症状。
3.综合防治措施
3.1加强饲养管理
(1)建立和完善消毒卫生的猪场生物安全体系,严格把关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通过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有效地控制病原菌的传入。
(2)引购种猪严格隔离,新引进的种猪隔离21-28天。
(3)坚持严格执行定期或不定期对猪群进行疫病检测和搞体水平检测,以便逐步净化。
(4)严格执行全进全出制度,杜绝将不同来源的猪只或日龄相差很大的猪只混群饲养。
(5)降低饲养密度。
(6)防寒保暖,外界环境气候骤变防止贼风侵袭。
(7)搞好舍内空气流通,减少有害气体对呼吸道的侵袭。
(8)控制好了猪舍内的湿度。
(9)设立病猪隔离栏,病猪、弱猪及时隔离护理及治疗。
3.2提高营养水平和控制霉菌毒素
应用优质营养丰富的饲料,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在仔猪断奶、转群、天气气候突变,免疫接种时,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或VC。定期清理料槽,防止槽底部饲料时间过长而发霉变质,以防霉败饲料中毒。
3.3免疫接种
着重加强猪瘟(HC)、伪狂犬(PR)、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PRRS)、猪肺疫(PM)、猪肺炎支原体(MPS)、猪胸膜怀肺炎(APP),猪萎缩性鼻炎(AR),猪链球菌(SS)等疫苗的免疫接种工作。
3.4药物防治
料中添加高于正常剂量30%的敏感药物;通过饮水给药方法给药;病猪注射抗生素3-5天;对症治疗;策略性用药;血清疗法;间隔用药。
3.5控制方案
(1)根据实际加强做好PR、HC、PRRS、MP3、AR、APP、PM等疫苗的免疫接种。
(2)母猪分娩前7-14天驱除体内外寄生虫。
(3)母猪产前及产后一周、饲料中添加药物:80%的泰妙菌素125g/T+15%全毒素300-400g/T+阿莫西林150-200g/T。
(4)加强母猪营养,提高自身抵抗力,饲料中添加VE或电解多维。
(5)后备母猪做好免疫和同化工作。
(6)配种怀孕猪及公猪饲料中定期添加了药物。
(7)做好分娩舍、保育舍清洁消毒工作,选用双链季胺盐、消毒3次,空栏5天以上。
(8)仔猪做好“三计”保健工作(3、7、21天)选用长效霉素,断奶后7天及保育舍转出7天饲料中添加药物。
(9)隔离及淘汰病残仔猪。
4.小结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养猪生产条件的变化,猪只密度过大,导致猪的呼吸系统疾病和气源性的全身性疾病成为当前养猪场最严重的问题,常常带来巨大的损失,轻则生长缓慢、延迟上市,重则大批死亡。因其发病原因极其复杂,通过改善饲养管理,提高营养水平从而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因其疫苗免疫做了铺垫,给予药物发挥疗效的基础,但任何一种抗生素受抗菌谱的限制,对病原菌的敏感程度不一,不可能适合所有疾病,必须合理使用药物,视病情缓急轻重对症联合针对性的投药。
规模猪场疫病综合防控技术措施 篇7
1 建造利于疫病防控的标准圈舍
圈舍的建造必须符合《动物防疫条件审核管理办法》的规定, 主要内容有:
1.1 猪场选址
距离生活饮用水源地、动物屠宰加工场所、动物和动物产品集贸市场500 m以上;距离种畜禽场1 000 m以上;距离动物诊疗场所200 m以上;动物饲养场 (养殖小区) 之间距离不少于500 m;距离动物隔离场所、无害化处理场所3 000 m以上;距离城镇居民区、文化教育科研等人口集中区域及公路、铁路等主要交通干线500 m以上。猪场的选址要符合GB/T 18407.3的规定。猪场要选在地势高、干燥, 平坦 (在丘陵山地建场的应尽量选择阳坡, 坡度不超过20°) , 排水良好的地方, 且有良好的水、电、路等公用配套条件。
1.2 猪场布局
场区周围建有围墙, 场区出入口处设置与门同宽, 长4 m、深0.3 m以上的消毒池。
生产区与生活办公区分开, 并有隔离设施;生产区入口处设置更衣消毒室, 各养殖栋舍出入口设置消毒池或者消毒垫;生产区内清洁道、污染道分设;生产区内各养殖栋舍之间距离在5 m以上或者有隔离设施。
圈舍按“四分离”的要求, 做到人畜分离、粪便干湿分离、净道污道分离、雨水污水分离。按生活管理区、生产区和隔离区3个功能分区布置, 各功能区之间界限明显。
猪舍排布:按生产流程依次排列为种公猪舍→空怀母猪舍、后备母猪舍→配种猪舍→怀孕母猪舍→分娩哺乳猪舍→保育猪舍→肥育猪舍。
猪舍面积:根据体重大小、强弱分群饲养, 种公猪8~10 m2/头, 种母猪6~8 m2/头, 仔猪0.5~0.6 m2/头, 育肥猪0.8~1.0 m2/头, 使用高床分栏饲养工艺。
1.3 猪场设施设备
场区入口处配置消毒设备;生产区有良好的采光、通风设施设备;圈舍地面和墙壁选用适宜材料, 以便清洗消毒;配备疫苗冷冻 (冷藏) 设备、消毒和诊疗等防疫设备的兽医室, 或者有兽医机构为其提供相应服务;有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无害化处理、污水污物处理设施设备;有相对独立的引入动物隔离舍和患病动物隔离舍。有必要的防鼠、防鸟、防虫设施或者措施;根据需要, 种畜场还应当设置单独的动物精液、卵、胚胎等采集的区域。
此外, 还应当有与其养殖规模相适应的执业兽医或者乡村兽医。患有相关人畜共患传染病的人员不得从事饲养工作。
2 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
提供优质安全、科学配制的猪饲料, 是增强猪只自身免疫力的关键。猪只的不同生长阶段, 对饲料的营养指标要求不尽相同。各阶段猪的营养指标分述如下:
2.1 仔猪饲料营养指标
仔猪饲养阶段分为哺乳期和保育期, 其营养指标见表1、表2。
2.2 公猪饲料营养指标
重视维生素A、D、E和B族维生素、微量元素和必需氨基酸的补充。体重150 kg以内的公猪, 日喂饲料2.3~2.5kg;150 kg以上的公猪, 日喂饲料2.5~3kg。应根据膘情适当调整喂料量。
2.3 母猪营养指标
母猪的饲养分为后备母猪、怀孕母猪、哺乳母猪、空怀母猪4个阶段。
后备母猪采食量:生长期 (断奶~70 kg) , 采食量1.5~2.5 kg。培育期 (70~100 kg) , 采食量2.5~2.8 kg。适配期, 在配种前2周每头增加0.45~0.9kg/d, 配种当天把饲料量降到每天每头1.8~2 kg。
怀孕母猪采食量:怀孕前期 (怀孕0~85 d) , 日采食量1.8~2.0 kg, 注意添加微量元素、维生素。怀孕后期 (怀孕85 d~产前3 d) , 日采食量为2.0~2.5kg。
围产期日投料4~6 kg/头。旺乳期 (产后7 d~断奶前3 d) , 产后1周基本上可让母猪自由采食, 母猪每天给料量以2.5 kg/d为基础, 每多带一头仔猪增加0.25~0.3 kg饲料。断奶准备期 (断奶前3 d~断奶) , 体况良好的母猪于断奶前3 d适当减料至3 kg, 体况差的不减料。空怀母猪, 其日粮的营养浓度与哺乳期母猪相同, 在离乳前3 d开始减料, 离乳当天不喂料, 离乳后第二天至配种前增加饲喂量, 日喂量加至2.5~3 kg/d, 一旦配种后, 立即降到1.8~2.0 kg/d。
MJ/kg、%、kg
MJ/kg、%、kg
MJ/kg、%、kg
MJ/kg、%、kg
3 建立引种隔离制度
从外地引种猪时, 应派兽医和遗传育种专业人员到非疫区、有资质的健康种猪基地选购, 并与引种基地签订有关合同, 出具检疫合格证明。购回的种猪要按有关引种隔离观察的规定进行隔离观察, 隔离期不得低于45 d。以此防止因引种而引入传染性疾病和确保购入种猪的品质。对病死猪要进行无害化处理。
因为存在个体差异, 仔猪的抵抗力不同, 难免有发生疾病的情况。一旦有仔猪发病, 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 查出病因, 进行治疗, 防止相互感染。
4 加强抗体监测与制定合理适用的免疫程序
4.1 抗体监测
4.1.1 口蹄疫:
(1) 监测范围:不同年龄、品种的猪、牛、羊。重点对种畜场、规模饲养场、屠宰场、发生过疫情的地区以及边境地区家畜进行监测。 (2) 监测时间:春季集中监测在5月底前完成, 秋季集中监测在11月底前完成。日常监测根据实际情况安排, 发现可疑病例, 随时采样, 及时送检。 (3) 监测数量:按当年上级下达的任务并结合疫病流行情况进行监测。 (4) 检测方法:O型口蹄疫用正向间接血凝试验或液相阻断ELISA。结果判定标准:正向间接血凝试验, 免疫21 d抗体效价≥25为免疫合格;液向阻断ELISA, 免疫21d抗体效价≥26为免疫合格。存栏猪免疫抗体合格率≥70%时为群体免疫合格。 (5) 检测结果处理:病原血检测结果为阳性的, 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病原检测结果为阳性的, 样品要及时送国家口蹄疫实验室进行确诊和病原分离鉴定。对阳性畜进行扑杀, 必要时对同群畜进行扑杀, 并无害化处理。将阳性情况按快报要求报告。
4.1.2 猪瘟:
(1) 监测范围:不同年龄、品种、用途、饲养方式的猪; (2) 监测时间:春秋两季各集中监测一次, 春季集中监测在5月底前完成, 秋季集中监测在11月底前完成。日常监测根据实际情况安排, 发现可疑病例, 随时采样, 及时送检。 (3) 监测数量:按当年上级下达的任务执行。猪瘟监测采样可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口蹄疫监测采样结合。 (4) 检测方法:正向间接血凝试验判定标准:免疫21 d抗体效价≥25为免疫合格。存栏猪免疫抗体合格率≥70%时为群体免疫合格。用荧光免疫抗体或RT-PCR或ELISA方法, 对流产、死胎及以高热为特征的死亡病例进行病原学检测。 (5) 监测结果处理:病原学检测为阳性猪所在的猪场应采取净化措施。
4.1.3 高致病性蓝耳病:
(1) 监测范围:重点对种猪场、中小规模饲养场、交易市场和发生过疫情地区的猪进行监测。 (2) 监测时间:春秋两季分别进行集中监测; (3) 监测数量:按当年上级下达的任务执行; (4) 检测方法:ELISA。判定标准:活疫苗免疫28 d后, 高致病性蓝耳病ELISA免疫抗体IRPC值>20为合格, 存栏猪免疫抗体合格率≥70%时为群体免疫合格; (5) 监测结果处理:对病原学检测结果为阳性的猪群或猪场, 要结合猪群免疫背景、流行病学调查等情况综合分析, 并按农业部的有关规定处理。
4.2 免疫程序的制定
免疫程序的制定要针对本地区、本养殖场动物疫病流行的情况、种类、发病时间、年龄、疫苗等特点, 并结合抗体监测情况, 制定适当的免疫程序和防疫操作规程, 群体免疫密度达到90%以上, 应免密度要达到100%, 确保防疫工作对本场猪只起到最大的保护作用。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的动物疫病分类, 猪的一类疫病有口蹄疫、猪水泡病、猪瘟、非洲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等, 其中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为强制性免疫, 必须列入免疫程序中。
5 哺乳仔猪保健方案
5.1.1仔猪出生后1日龄与4日龄, 每头各肌注猪白细胞介素-4, 每次0.25mL, 可增强免疫力, 提高抗病力。吃初乳之前用嗜酸乳杆菌口服液, 每头喷嘴1 mL, 第二天每头再喷嘴2 mL。
5.1.2仔猪3日龄时, 每头肌注0.1%亚硒酸钠-维生素E注射液0.5 m L或者肌注铁制剂1~2 mL, 可防治缺铁性贫血、缺硒及预防腹泻的发生。仔猪7日龄补料开食, 可于1 t饲料中添加益生肽C211 500 g, 饲喂10 d, 可促进消化机能, 调节菌群平衡, 提高饲料吸收、利用率, 促进生长, 增强免疫力, 提高抗病力, 改善饲养生态环境。
5.1.3仔猪断奶前3 d, 每头肌注转移因子 (免疫核糖核酸) 0.25 mL, 可有效的防止断奶时可能发生的断奶应激、营养应激、饲料应激及环境应激等。
5.1.4仔猪断奶前后各7 d, 于1 t饲料中添加氟康王 (氟苯尼考, 微囊包被的细胞因子) 400 g, 加黄芪多糖粉500 g, 连续饲喂14 d, 可有效的预防断奶应激诱发断奶后仔猪发生的多种疫病。
MJ/kg、%、kg
MJ/kg、%、kg
5.1.5饮水加药, 饮用电解质多维加葡萄糖加黄芪多糖加溶菌酶80 g, 饮用12 d。
5.2 保育仔猪保健方案
于1 t饲料中添加猪用抗菌肽500g, 加板蓝根粉600 g, 连续饲喂12 d。保育仔猪转群前口服丙硫苯咪唑, 10~20mg/ (kg体重) , 驱除体内寄生虫1次。
5.3 生产母猪的药物保健方案
于1 t饲料中添加抗菌肽500 g, 加黄芪多糖粉600 g、溶菌酶120 g, 连续饲喂7 d, 每月1次即可。母猪产前、后各7 d, 于1 t饲料中添加喘速治600 g, 加黄芪多糖粉600 g, 板蓝根粉600 g, 连续饲喂14 d。
6 加强卫生消毒工作
6.1 消毒剂选择原则
6.1.1 选择的消毒剂具有效力强、效果广泛、生效快且持久、稳定性好、渗透性强、毒性低、刺激性和腐蚀性小、价格适中的特点。
6.1.2 充分考虑本场的疫病种类、流行情况和消毒对象、消毒设备、猪场条件等, 选择适合本场实际情况的几种不同性质的消毒剂。
6.1.3 充分考虑本场的疫病种类、流行情况和疫病可能的发展趋势, 选择对不同疫病消毒效果确实的几种不同性质的消毒剂。
6.2 消毒程序
采取清扫→冲洗→消毒→干燥→再清扫→再冲洗→再消毒→再干燥的程序, 并注意更换不同的消毒药, 确保杀死所有病原后才进猪饲养。猪场应坚持“全进全出”原则。进栏前, 用消毒液严格消毒后方可进栏。
6.3 消毒措施
轮换使用消毒剂, 定期进行外围消毒、场区消毒、饮水消毒、饲料袋消毒和其它常规消毒, 注重产房的卫生。6.3.1外围消毒: (1) 人员消毒:采用沐浴消毒时, 进场人员应在更衣室内脱去衣物, 全身淋浴后, 换穿场内专用工作衣、工作鞋, 双手在消毒池 (盆) 内浸泡消毒后, 经消毒通道进入生产区内; (2) 车辆消毒:本场车辆自外返回需进入生产区时, 应在大门外经喷洒消毒剂对其外表及所载物体表面消毒后, 通过消毒池进入。消毒池液体每周至少更换2次。 (3) 生产用品消毒:生产用材料 (如扫把、铁锹等) 可用消毒剂对表面消毒即可, 但在有疫情时经熏蒸消毒后才可用于生产。
6.3.2 场区消毒:
(1) 非生产区:包括生活区、办公区和饲料加工区。经常清扫, 保持其清洁卫生, 每周或半月定期消毒一次。 (2) 生产区:舍外主干道每日清扫, 每周使用规定之消毒剂消毒1~2次。场外有疫情威胁时, 增加消毒次数。 (3) 对赶猪通道、装猪台每次使用后立即清扫、冲洗并喷洒消毒剂。称重地磅必须在清扫后进行擦拭消毒。 (4) 尸体剖检室或剖检尸体的场所及运送尸体的车辆, 经过的道路使用后立即进行消毒, 酌情使用喷洒法或浇泼法、浸泡法等方式进行消毒。 (5) 猪舍消毒:每天至少对猪舍清洁2次, 将收集的粪便、饲料残屑、垫草等运往粪场集中处理, 清洗食槽、水槽、排污沟。配种怀孕舍、中大猪舍每周至少对地面、栏杆、墙壁、走道消毒2~3次。疫情严重时应酌情增加消毒次数和提高消毒剂使用深度。 (6) 空栏消毒:猪舍空出后, 彻底清扫, 冲洗栏舍, 包括猪床、排污沟、地面及墙壁、保温箱、天花板、饲槽等仔细洗净, 不留死角;使用2%火碱喷洒地面、饲槽、栏杆等, 0.5~1 h后冲洗掉火碱液;再用0.3%过氧乙酸或氯制剂对整个猪舍喷雾消毒。或密闭门窗进行熏蒸消毒, 按每立方米用福尔马林30 mL, 倒入适当容器内再加入高锰酸钾15 g/m3, 舍内温度不低于15℃。或不加高锰酸钾, 用猛火加热福尔马林, 使其迅速蒸发, 灭了火种, 24 h后开窗通风。
6.3.3 饮水消毒:
在使用江河、湖塘水饮用水源又未进行过滤净化时, 可使用氯制剂、有机酸制剂等通过定量加药器加入水中对其消毒。在腹泻病多发场尤应采用。
6.3.4 饲料袋消毒:
每月清洗并浸泡消毒1次。
6.3.5 其它常规消毒:
(1) 病死猪剖检时的消毒:对死亡原因不明的猪只剖检应在剖检室内或场外规定场所进行, 运送猪尸时应防止其对环境的污染。剖检开始前应使用消毒剂对猪尸清洗消毒。剖检完毕后对猪尸做无害化处理。剖检人员的双手及鞋要消毒, 剖检器械浸泡消毒。所采集病料应妥善保管, 剖检场地用消毒剂泼洒清洗或浸泡。 (2) 工件服、鞋的消毒:职工工作中穿戴的衣服、鞋应定期清洗, 置日光下暴晒消毒。工作人员接触病猪后将工作衣、鞋置消毒剂中浸泡消毒后再进行洗涤。 (3) 医疗器械消毒:注射器、针头应采用煮沸或高压消毒法消毒。消毒时金属注射器应拆卸开, 玻璃注射器应将内芯抽出, 用纱布包裹, 自然冷却后再进行装配使用;体温计应在每次用后立即用酒精棉擦拭干净;刀、剪、等器械用后洗净放入消毒液浸泡消毒。
6.4 注重产房的卫生
猪蓝耳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篇8
为了及时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猪蓝耳病疫情, 最大限度地减少生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笔者特提出以下7 个方面的防控措施, 与大家共同探讨。
1 强化免疫接种, 确保免疫效果
加强免疫接种是防制该病的有效办法。 因此, 对所有养殖的生猪都必须照按程序进行强制免疫, 做到头头免疫, 防止免疫空白, 确保免疫效果。 根据该病的发生情况, 特推荐如下免疫程序。
仔猪免疫。15~21 日龄进行一次免疫, 使用弱毒疫苗, 剂量为1 头份。公、母猪免疫。母猪在仔猪断奶后加强一次免疫, 使用弱毒疫苗, 剂量为1 份头。 公猪每隔6 个月加强1 次免疫, 使用弱毒疫苗, 剂量为1 头份。为了减少免疫应激, 在免疫接种前应对疫苗进行预温, 然后再注射。 建立免疫档案, 穿挂免疫标识。 确保一旦出现免疫失败或发生疫情时, 能够为流行病学调查与溯源提供依据。
2加强饲养管理, 提高生猪健康水平, 增强猪群抗病力
制定生猪养殖模式图, 全面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 充分挖掘生猪的生长潜能, 尽量满足生猪营养需求, 促使生猪正常健康生长, 提高生猪免疫力和抗病力。
为生猪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猪舍保持较好的通风条件, 适当降低饲养密度, 确保每头育肥猪有1m2以上的活动空间。 做好防寒保暖和避暑降温工作, 搞好猪舍环境卫生, 减少应激, 增强猪体抵抗力。 提供优质饲料, 提倡预防性给药。 饲料必须采用无病原污染的原料加工而成, 并配制成优质安全的全价配合饲料, 严禁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 根据生猪生长繁殖和气候变化情况, 在饲料和饮水中阶段性投入预防性药物, 同时要严格遵守“休药期”制度。
3 推广先进养殖技术, 加强科学管理, 严防疫情传入
大力推广封闭式饲养、适度规模饲养、自繁自养、全进全出分段式养殖及生态饲养等先进的养殖方式。
养猪场严禁外来人员进入生产区, 到场人员需做好登记。 不准接触和携带染疫的相关物品, 不准养殖其他类动物。 饲养员进入猪舍需更换衣和消毒, 所有车辆进入猪舍前必须经过消毒池消毒。 在场技术员严禁对外服务。 管理人员进入猪舍前应穿好工作服和戴好工作帽及更换鞋子。
实行全进全出制, 严禁出栏的生猪再运回场内, 防止带入其他疫病。坚持自繁自养, 同时尽量采用繁殖、培育和育成分开的分点生产模式。外来引进的生猪必须隔离, 经检疫合格后在其中混入1头本场生猪, 使外来生猪适应本场微生物群体后, 再放入正式饲养栏饲养。不同品种、批次和日龄的生猪禁止混养。
4实施严密的消毒制度, 有效杀灭养猪场病源
消毒工作是养猪场的一个重要环节, 既可以杀灭或减少猪场的病原微生物, 又可以预防外面病原的侵入, 确保猪场的安全。 猪场大门口要设立消毒池, 旁边备有人员消毒设施, 生产区入口处再设立消毒池, 人员、车辆进出必须经过严格的消毒。 全场大环境每周消毒1 次, 走道及场内主要道路每周消毒2 次。 空栏后需清洗干净并消毒, 空一段时间后再消毒方可重新养猪。 不要长期使用同一种消毒药物, 需要定期更换, 防止产生抗药性, 影响消毒效果。
5 加强生猪检疫工作, 防止疫情传播
(1) 实施生猪屠宰检疫网络化管理, 严防病害猪肉流入市场。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 应严格按照生猪屠宰检疫规程开展生猪的屠宰检疫工作, 做到生猪宰杀凭《准宰通知书》, 检出病猪和病害产品处理凭《无害化处理通知书》。 检疫合格加盖印章, 凭《检疫证明》出场, 杜绝病害生猪及其产品流入市场, 传播疫情。
(2) 开展生猪产地检疫, 把疫情控制在源头。 开展生猪产地检疫工作, 落实分片责任人, 做到有报必检, 有检必严, 实施程序化操作、规范化检疫, 确保对生猪疫情能早发现、早报告。 依法果断处置, 坚决消除隐患, 把疫情控制在栏头。
6 加强执法监督, 防止外地疫情传入
加强防疫督查, 严防免疫漏洞。 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和各乡、镇 (街道) 农办对辖区内的生猪“蓝耳病”免疫工作进行常态化监督, 查找防疫隐患, 防止免疫漏洞, 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责令及时整改, 消除安全隐患。 开展防疫巡查, 确保防疫工作落到实处。 当地防治动物疫病指挥部要充分发挥场所监管责任人和疫情测报员的作用, 经常对养猪场、生猪交易场所、定点屠宰场等重点场所进行防疫巡查, 重点检查防疫设施、各项制度落实、生猪免疫和疫病发生等情况, 防止防疫漏洞和隐患, 确保防疫工作全面落到实处。 加强流通监管, 严防外地疫情流入。
7 建立养猪场的治污机制, 确保生猪生产安全
夏季猪场蚊蝇的综合防控措施 篇9
1 蚊蝇的特征
蚊蝇在炎热时成虫常栖息于畜禽舍内, 喜甜食饲料、粪便、污物及各种腐败物质, 通过不停地叮爬食物、边吐边吸、边吃边排粪, 其体内外携带大量的病原体及寄生虫卵而机械性传播疾病, 成为传播疾病的重要媒介。
2 蚊蝇的危害
蚊蝇是猪瘟、伪狂犬病、布氏杆菌病、猪丹毒、口蹄疫、猪痢疾、沙门氏菌病、仔猪附红细胞体病、传染性胃肠炎等畜禽疾病的传播媒介。蚊子的密度达到一定程度, 叮咬时将对猪的休息产生骚扰, 严重时猪将产生应激, 影响猪的生长发育。另外, 在产仔舍内, 蚊蝇可引起母猪严重的乳房炎, 还可以传播链球菌, 引起仔猪链球菌性脑膜炎。同时蚊蝇对工作人员的正常生活也产生很大影响。
3 灭蚊蝇措施
规模养殖场蚊蝇的控制应采用综合措施, 要根据苍蝇生活史, 只有通过环境控制、药物杀灭、生物防治三者结合的方法, 才能经济、简便、有效的控制和杀灭蚊蝇。
3.1 环境控制
3.1.1 搞好卫生及时清除生猪排出的粪尿, 保持栏舍通风干燥, 控制舍内湿度, 减少蚊蝇赖以孳生的环境。
3.1.2 清除杂草
杂草往往是蚊子白天栖息的地方, 如果猪场里面没有杂草, 蚊子也就没有了藏身的地方;消除杂草会使蚊子无处藏身, 也是减少蚊子的办法。
3.1.3 解决猪舍撒料
猪舍不注意卫生, 特别是撒在地面上剩料长时间不清理, 将变成苍蝇孳生的地方;定期检查猪舍撒料现象, 并及时解决, 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苍蝇的数量。
3.1.4 处理粪便
建粪便发酵池, 将每天产生的粪便进行密封发酵, 杀死苍蝇的虫卵。另外, 用塑料布密封粪便也是杀灭虫卵的一种办法。
3.2 药物防治
药物防治是灭蝇的重要措施, 它可杀灭成蝇, 迅速降低成蝇密度。常用的杀虫剂有菊脂剂、拟菊脂类、有机磷等, 可采用喷洒、涂抹粉刷、自制毒饵、毒蝇绳等方式使苍蝇接触杀虫剂而中毒死亡。也可用纱窗、捕蝇瓶、灭蝇灯、粘蝇纸等捕捉消灭苍蝇。
3.3 生物防治
在粪便中培养蚊蝇的天敌 (蜘蛛、壁虎、甲虫等) , 在自然情况下, 生物防治是较化学药物控制苍蝇的最有效的方法。
猪高热病及其综合防控措施 篇10
导致猪高热病发生的三大主要因素是肺炎支原体、各种应激、霉菌毒素侵害。其中, 肺炎支原体是导致高热病发生的第一元凶。
猪高热病流行特点:流行区域广, 粗放多发, 不同日龄、不同品种的猪都可发生, 治愈率相对低。
1 猪高热病临床症状
1.1 猪群突然发病, 体温升高至40℃~42.5℃, 精神沉郁, 采食量下降或食欲废绝。眼结膜发红, 后期可见结膜炎, 部分病猪眼睑水肿, 眼分泌物增多, 多有泪斑。发病初期若使用抗生素和退热药物治疗, 可见体温下降和症状缓解, 但是数小时后又反弹, 高热稽留, 直至临死前体温下降。
1.2 病初皮肤发红, 随着病情发展, 耳部、臀部、腹下等多处皮肤出现明显紫红色斑块或出血点, 有些猪毛孔有铁锈色渗血点 (特别是在脊背部) , 病程稍长的病猪全身苍白, 出现贫血现象, 被毛粗乱。
1.3 呼吸道症状明显。部分猪鼻塞, 打喷嚏和流涕, 后期流脓涕 (但有些猪场并未见到喷嚏和流涕的症状) , 随着病程发展病猪出现咳嗽 (犬坐姿势) 和呼吸困难 (肚子一波一波地呼吸) , 鼻镜干燥, 喜伏卧, 精神高度沉郁。
1.4 病猪粪便恶臭, 部分猪只可见粪便干结呈球状, 少数带白膜, 也有部分猪拉稀, 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病猪尿少而黄, 颜色加深, 甚至呈茶褐色;小母猪阴户红肿;有的猪有呕吐现象。
1.5 不同猪群的病程长短不一, 短的2~3天死亡, 长的达10~20天甚至更长;部分猪后肢无力走路摇摆, 甚至麻痹不能站立, 临死前出现昏迷、角弓反张和划水样神经症状, 最后全身抽搐而死, 死后部分猪口吐白沫呈败血症。
1.6 母猪高温用药后体温正常, 但出现厌食、便秘, 部分怀孕母猪出现流产、产死胎、弱仔和木乃伊, 产后无乳、不发情、假发情和屡配不孕;还有些全身有出血点, 气味难闻;公猪出现性欲降低、死精和无精。
2 猪高热病病理变化
2.1 皮下有出血点, 皮下脂肪黄染;心包积液, 心脏表面有出血点, 部分猪冠状沟黄染, 如有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心包被一层黄色被膜包被, 如有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感染出现肺浆膜与胸膜或心包纤维粘连。
2.2 肺部出现水肿, 呈出血性弥漫性肺炎, 肺间质水肿增宽, 肺变硬、肿胀, 呈不能收缩的橡皮肺, 如有支原体感染肺尖叶、心叶、隔叶、中间叶呈肉样或虾肉样病变, 如有放线杆菌或巴氏杆菌感染则肺呈紫色、斑驳状褐色大理石样变化, 气管内充满泡沫或黏液, 肺门淋巴结肿大出血明显。
2.3 肝肿胀, 有出血斑点, 质变脆, 肝表面有坏死灶或白斑, 个别猪肝脏与胸膈膜粘连, 胆囊肿大或萎缩, 胆汁呈渣状。
2.4 部分猪胃底黏膜出血、溃疡, 小肠黏膜出血, 少数猪回盲口有溃疡, 部分病猪喉头出血。
2.5 部分猪脾脏肿大, 边缘有梗死灶或呈锯齿状, 有些质地变脆。
2.6 病死猪肾脏肿大, 甚至外观可见麻雀蛋颜色或表面有出血斑点, 有些变形凹凸不平, 被膜黏连撕不开, 切开皮质和髓质有出血点。膀胱有些有出血点或出血斑, 磺胺类药物使用过多则有药物沉积现象。
2.7 淋巴结广泛肿大, 特别是腹股沟淋巴结和肺门淋巴结。
2.8 多发性浆液纤维素性胸膜炎和腹膜炎, 腹腔内大量黄色积液, 有纤维性渗出物。
2.9 有神经症状的解剖发现其脑膜充血、腔内积液。
3 猪高热病综合防控措施
本病混合感染严重, 因此, 目前采取的主要对策是实行全进全出、加强饲养管理、科学引种 (严格检疫, 避免从不同地方种) , 消毒、疫苗和药物等综合防控措施, 以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3.1 加强消毒
对碘离子消毒剂特别敏感。平时一周两次消毒, 疫情时一天1次消毒。
3.2 疫苗紧急接种
疫情爆发时, 可进行针对性紧急免疫接种, 如自家苗、蓝耳苗、猪瘟苗等;日常做好猪瘟、蓝耳病、伪狂犬等病毒性疫苗和某些菌苗 (针对猪场实际而定菌苗) 的接种。平时有些菌苗可用预防保健类药物替代预防。
3.3 药物预防
拌料:饲料加入 (1) 氟苯尼考粉 (20%含量) 500克/每吨料或替米考星预混剂 (20%含量) 200克/每吨料+ (2) 林可-壮观霉素预混剂 (各2.2%含量) 1000克/每吨料或盐酸多西环素 (10%含量) 500克/每吨料+ (3) 脱霉剂1000克/每吨料 (防制饲料霉菌毒素中毒) 。
3.4 药物治疗
3.4.1 对因防制
3.4.1. 1 饮水:
葡萄糖多维。
3.4.1. 2 拌料:
饲料加入 (1) 氟苯尼考粉 (20%含量) 500克/每吨料或替米考星预混剂 (20%含量) 200克/每吨料+ (2) 林可-壮观霉素预混剂 (各2.2%含量) 1000克/每吨料或盐酸多西环素 (10%含量) 500克每吨料+ (3) 中药增免抗应激抗病毒 (如黄芪、板蓝根等) 2000克/每吨料+ (4) 脱霉剂1000~2000克/每吨料 (防制饲料霉菌毒素中毒) 。
3.4.1. 3 肌肉注射:
盐酸林可霉素注射液 (10%含量) 0.2毫升/千克体重+氟苯尼考注射液 (10%含量) 0.1毫升/千克体重;严重时用注射用头孢噻呋钠0.1毫升/千克体重。一天1~2次, 连用3天。
3.4.2 对症治疗
退热用对乙酰氨基酚 (10%含量) 0.2毫升/千克体重等。
4 结论
综合防控措施 篇11
【关键词】 综合性医院;妇产科;医院感染;防控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71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718-02
随着医学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医院感染的控制、预防和管理研究工作亦越来越引起重视。对于妇产科这一特殊科室,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及预防工作尤为重要。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收治的病例病种多,合并症复杂,病情严重。本文通过调查分析我院妇产科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并提出相应对策,旨在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调查对象为2010年2月-2012年1月我院产科收治出院病人1000例,年龄20-76岁,平均(37.5±11.6)岁。所有患者均符合国家卫生部(2001)2号文件《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并依照医师,护士的记录和病人的各种化验结果。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根据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内容,获得医院感染病例共81例,按不同年龄,感染部位,住院天数,危险因素等状况进行分析。
诊断标准
2 结 果
2.1 产科医院感染的发病率 2010年2月-2012年1月我院产科收治出院病人1000例,发生院内感染共81例,感染率为0.81%。产科1000例出院病人平均住院天数为4.82d,81例医院感染病例的平均住院天数为7.6d(5-13d),所有感染病例均大于平均住院天数。
2.2 产科感染部位分布 产科以呼吸道和泌尿道为主,其次为切口和胃肠道。
2.3 医院感染与危险因素 产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妊娠合并并发症的患者17例,占21%,留置导尿的患者64,占79%,住院天数大于平均住院天数的患者81例,占100%。
3 讨 论
3.1 感染因素
3.1.1 产妇生理因素 产程延长,产前、产后出血过多等因素使产妇抵抗力下降;产妇胎膜早膜、多次肛诊或阴道检查、助产手术、宫腔探查等操作增加感染机会;产道损伤、会阴侧切、子宫胎盘附着面更是细菌入侵的门户,易造成感染[1]。
3.1.2 环境因素 产房室内空气中细菌数大于正常范围,易使产妇受到感染。
3.1.3 交叉感染 部分产房医护人员预防医院感染意识差,消毒隔离制度不严,无菌操作不严格,物品消毒灭菌不彻底,双手不洁等导致交叉感染。
3.2 防控措施
3.2.1 加强产房工作人员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的学习,正确掌握有关医院感染知识,增强医院感染防控意识;建立健全与产房医院感染有关的规章制度,严格履行医院感染的管理规范,认真执行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技术规范,杜绝医院感染的发生。
3.2.2 加强手卫生管理 产科人员不可避免地接触产妇的血液、羊水、分泌物及排泄物,手易被大量细菌污染,极易引起交叉感染。有效清洗后可清除手上99%以上的各种暂住菌,切断通过手传播感染的途径[2]。因此,产房工作人员在进入或离开产房前、处理污染物品后、护理特殊感染产妇前后、无菌操作前后均应严格洗手或手消毒,并且加强监督检查产房工作人员手指带菌情况,防止医护人员的手作为传播媒介造成交叉感染。
3.2.3 加强产房室内环境管理 ①产房采取湿式清扫,每天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拖地及擦拭物体表面,保持室内清洁卫生;每天用紫外线照射60min消毒,定时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每月做1次产房空气细菌培养,定期进行紫外线灯管强度监测。②严格限制非工作人员进入产房;医护人员进入产房更换工作服、鞋、帽并戴口罩;产妇进入产房换鞋,更换清洁干净的患者服。拖鞋每次使用后要用含氯液消毒液浸泡消毒后,冲洗、晾干备用。
3.2.4 产房工作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严密观察产程,减少不必要的肛诊次数,肛诊检查前用消毒纸覆盖阴道口,避免粪便污染阴道;尽量减少阴道检查,必须行阴道检查时应严格消毒外阴后进行;接生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面在无菌区谈笑、咳嗽、打喷嚏,无菌物品疑有污染或已被污染应重新更换,产包打开≥2h仍未分娩时应重新更换并再次消毒外阴。会阴裂伤侧切缝合时应重新消毒,并尽快完成,避免缝合时间过长、增加感染机会[3]。
3.2.5 产房消毒物品的管理 ①产房内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要分开放置,并做明显标记,所有消毒物品和器械应固定放置、专人管理、定期消毒。定期检查无菌物品的有效时间,及时更换消毒。无菌持物钳采用干筒盛放,每4h更换1次,并注明时间。无菌物品一人一用一消毒[4]。②用后的一次物品及胎盘放入双层黄色塑料袋,密闭运送,无害化处理。使用过的注射器、输液器、输血器等物品进行初步消毒后送供应室集中销毁处理。
参考文献
[1] 李梅花.老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监测与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10):928-929.
[2] 糜琛蓉,李和姐,等.妇产科医院感染调查分析与护理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21(2):16-17.
[3] 刘兵,王嘉.导尿引起尿路感染的预防对策及研究进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8.
猪口蹄疫综合防控措施 篇12
1 口蹄疫传染病的特点
口蹄疫一旦发生,传播快,发病率高。对断奶前后仔猪损害大。不同年龄的猪易感程度不完全相同,一般是越年幼的仔猪发病率越高,病情越重,死亡率越高;猪口蹄疫多发生于秋末、冬季和春季,尤以春季达到高峰,但在大型猪场及生猪集中的养殖小区,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本病常呈跳跃式传播,主要发生于集中饲养的猪场、养殖小区、城郊猪场及交通沿线;畜产品、人、动物、运输工具等都是本病的传播媒介。
2 猪口蹄疫与蹄裂病的区别
猪口蹄疫和蹄裂病的典型症状都是发生在蹄部,因此,治疗中一旦混淆就会导致严重后果。猪口蹄疫潜伏期2-8天,病初发热,厌食,体温升高到40℃~41℃,患病猪出现俯卧、颤抖,足发热,以口腔、蹄、鼻、母猪乳房皮肤出现水泡为主要特征,病死子猪心包膜弥散性及点状出血,心肌坏死、柔软、煮熟样,熟称“虎斑心”,急性胃肠炎。怀孕猪流产;哺乳猪感染常整窝死亡;成年猪一般良性经过。临床典型症状表现为猪蹄冠、蹄趾间、蹄踵部形成水泡,水泡破溃以后,颜色发白,有些露出粘膜。病情严重的,蹄甲脱落。有些猪鼻镜也出现水泡,母猪乳头附近出现水泡,体温通常都会升高,是一种烈性传染病,传染非常快,通常会大群发病。二者关键区是:蹄部病变的部位、体温是否升高、是否大群发病。
3 口蹄疫的综合防控
(1) 疫苗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适用高发区使用,主要是口蹄疫O型浓缩灭活苗。口蹄疫需要常年免疫。目前通过实践证明,在中国较为有效的免疫程序为:以种猪场,子猪45日龄猪进行首免,间隔1个半月进行二免,间隔4个月后进行三免,以后每4个月免疫一次;商品猪场可以每年9月末10月初开始进行全场首免,11月二免,次年2月进行三免;母猪一年进行3次~4次全场免疫,可以选择在10月、1月、2月,5~6月份进行。免疫后10天才产生保护力,理想保护期一般为5~7个月,建议在每年11月~12月期间对全群做一次抗体检测以确定免疫效果。其中,后备母猪配种前接种4~5ml/头,产前30天接种4~5ml/头;经产母猪产前30天接种4~5ml/头,产前10天再次接种一次4~5ml/头;公猪每4个月一次,每次接种4~5ml/头;仔猪出生后35天接种3ml/头,7~10天后加强接种5ml/头。注射病愈后20~80日龄的口蹄疫康复猪血清,每头用3~15ml, 根据猪群体重的大小,猪群使用毒扰素(复合金银花提取物)500g+93%维生素C500g/吨,拌料饲喂。
(2) 药物预防治疗方案
口蹄疫有六种血清型,治疗中很难预防到其他血清型。对于小猪的注射疫苗只能预防一到两种血清型,可采用以下预防治疗方案。
(1) 发病猪出现心肌炎症状
1 5㎏以下猪,新必妥3ml+福莱欣(5头/支),另一边康肽1ml,每天1次,连用3天。15~25㎏猪,新必妥5ml+福莱欣(4头/支),另一边康肽1ml,每天1次,连用3天。25㎏以上发病猪,新必妥10ml+福莱欣(2~3头/支),另一边康肽2ml,每天1次,连用3天。发病母猪,新必妥15ml+福莱欣1支,另一边康肽3ml(或2头/支),每天1次,连用3天。在打针治疗的同时,加强消毒,信得真金碘原液或威碘每天涂抹两次,主要涂抹蹄部、嘴巴,以及在饮水中加入纳维200ml+Vc300g兑水500斤,饲料中添加混感刹2000g(抗病毒超微粉中药)+阿莫西林500g(或猪健素2000g)拌料一吨,连用15天。
(2) 发病猪没有心肌炎
15㎏以下猪,新必妥3ml+阿莫西林3头/支,另一边珠康1ml,每天1次,连用3天。15~25㎏猪,新必妥5ml+阿莫西林(2头/支),另一边珠康1.5ml,每天1次,连用3天。
25㎏以上发病猪,新必妥10ml+阿莫西林(1头/支),另一边珠康2ml,每天1次,连用3天。在打针治疗的同时,饲料中添加混感刹2000g(抗病毒超微粉中药)+阿莫西林500g(或猪健素2000g)拌料一吨,连用15天。
发病治疗后两周内还有复发可能,所以我们要在饲料中还要添加混感刹2000g+阿莫西林300g (或猪健素2000g) 拌料一吨,连用两周。最后1头发病猪痊愈后21天内不再出现发病,视为猪场度过危险期。另外要注意:不要让感染部位破裂,防治病毒的流行;发病期要注意除尘、控温、抑菌、消毒和保温等方法。
4生物安全措施
【综合防控措施】推荐阅读:
综合办公室廉政风险点及防控措施08-17
禽流感综合防控技术06-16
肉鸡呼吸综合症防控11-02
玉米螟综合防控技术11-19
奶牛乳房炎的综合防控09-15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06-04
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指南08-31
瑞丽市狂犬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10-15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防控策略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