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综合防控技术(精选7篇)
禽流感综合防控技术 篇1
随着我国规模鸡场鸡只养殖数量的不断发展与扩大, 动物疫病发生、传播的风险也日渐突出。目前, 许多规模养鸡场虽有禽流感的防控意识和措施, 但往往抓不住关键环节, 只注重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控, 忽视低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控, 不能有效防范禽流感的发生, 在该病的防控方面总是处于被动局面。因此, 迫切需要简便易行的技术方法、规范, 用来指导规模鸡场的禽流感防控工作。为此, 制定了《规模蛋鸡场禽流感综合防控技术规范》河北省地方标准 (DB13/T1387-2011) 。本规范针对规模鸡场重大动物疫病 (禽流感) 的防控工作, 提出了防疫的技术措施, 指出了工作重点和关键环节。本规范对提高我国规模养鸡场禽流感防控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 环境控制
1.1 鸡场应距离交通干道1000米以上, 距一般公路50米以上, 距离居民区1000米以上, 距离其他饲养场1500米以上, 距离屠宰厂、禽产品加工厂、化工厂等2000米以上。
1.2 鸡场应有围墙或防疫沟, 围墙外建立绿化隔离带。
1.3 场内布局符合动物防疫要求, 生产区、管理区和生活区分开, 在生产区的下风向建隔离区, 鸡舍东西向排列, 鸡舍间距及鸡舍与围墙栏距离不少于30米。
1.4 净道与污道分开, 互不交叉。
1.5 具有完善的采光、通风、保温、隔热、防鸟、防蚊蝇、防鼠和污物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
1.6 鸡场大门附建门卫、消毒房和消毒池, 场门口设警示标志。
2 管理措施
2.1 制定并严格执行人员管理、饲养管理、卫生消毒 (环境消毒、人员消毒、鸡舍消毒、用具消毒、带鸡消毒等) 、无害化处理等制度。
2.2 对所有鸡舍建立防疫档案等。
2.3 建立完整的投入品使用记录、免疫记录、疫病诊疗和用药记录, 并能整理归档。
2.4 场外人员及车辆不得随意进入生产区。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须严格消毒, 更衣换鞋。
2.5 场区内不能饲养其他动物, 不能开展对外诊疗和配种工作, 不能带入可能染疫的畜产品。
2.6 鸡场应有专业兽医人员。
2.7 坚持全进全出制度。鸡只出栏后, 鸡舍要严格进行清扫、冲洗和消毒, 并空舍21天后方可再用。
2.8 必须从外场引进鸡苗时, 要确认产地为非疫区。选择种鸡健康水平高、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鸡场选购雏鸡。新引进的鸡群要在隔离舍隔离观察至少21天, 经检测合格后方可并群饲养。
2.9 投入品的使用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3 免疫接种
3.1 规模鸡场应根据本场特点、当地情况及疫苗种类制定免疫程序。
3.2 在做好禽流感免疫的同时, 也要做好其他疫病的免疫。
3.3 推荐免疫程序
3.3.1 蛋 (肉) 种鸡, 7~14日龄注射禽流感H5N1灭活疫苗, 35~42日龄注射禽流感H5N1和H9灭活疫苗, 75~80日龄注射禽流感H9灭活苗, 120~130日龄注射禽流感H5N1和H9灭活疫苗。
3.3.2 商品蛋鸡, 7~14日龄注射禽流感H5N1灭活疫苗, 35~42日龄注射禽流感H5N1灭活疫苗, 75~80日龄免疫禽流感H5-H9二联灭活疫苗, 120~130日龄注射禽流感H5N1和H5-H9灭活疫苗。
3.3.3 商品肉鸡7~14日龄时注射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 (r L-H5) , 14~21日龄注射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 (r L-H5) 。
3.4 当周围地区发生禽流感疫情时, 要按照当地兽医部门的要求进行紧急免疫。
4 疫病监测
4.1 免疫效果监测
4.1.1 监测的时间、频率和比例。弱毒疫苗, 商品代肉雏鸡第二次免疫14天后采集样品检测一次;灭活疫苗, 家禽免疫后21天, 采集样品检测一次, 以后每隔1~2个月检测一次。每次采样比例0.1%~0.5%, 总量不得少于40份, 每份血样为3~5毫升。
4.1.2 检测方法。按照GB/T 18936的规定执行。
4.1.3 免疫效果评价。弱毒疫苗, 鸡群免疫抗体转阳率达到50%为合格;灭活疫苗, 禽流感H5或H9 HI抗体效价达到24为免疫合格, 群体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70%时为群体免疫合格。
4.2 病原学监测
4.2.1 监测的时间和频率
每季度采样检测1次。
4.2.2 采样要求
采集鸡的泄殖腔/咽喉拭子, 至少20头份。
4.2.3 检测方法
按照GBT18936、GBT19438.1、GBT19438.2、GBT19438.3、GBT19438.4和NYT 772的规定执行。
4.2.4 检测结果处理
病原学检测出现阳性时,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结合相关信息对每次监测结果进行风险分析, 做好预警、预报。
5 消毒措施
按照DB13/T 990执行。
6 疫情报告与确认
当发生禽流感疫情时, 疫情报告和确认必须严格按照GB19442和国务院《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的规定执行。
7 疫情处置
必须严格按照GB19442、NY/T766、NY/T767、NY/T768和国务院《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的规定执行。
8 无害化物处理
8.1 规模鸡场可根据本场的实际情况配套建设无害化处理设施, 无害化处理可采用灭菌锅、焚烧炉、填埋池 (井) 或化尸池等方式, 处理能力应当能够满足场区范围内及时处置病死鸡及死因不明动物的需要。
8.2规模鸡场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区配套建设粪便和污水处理设施 (沼气池、污水分级沉淀池等) , 处理能力能够满足自身需要。
8.3 病死、患传染病死亡的鸡只等无害化处理的具体操作方式按GB16548的规定执行。
8.4 污染饲料、垫料、粪便等无害化处理可采取堆积发酵或沼气方式进行。
8.5 污水的无害化处理可采取分级沉淀池方式或使用沼气等方式进行。
诸城市禽流感综合防控技术和措施 篇2
禽流感(HPAI)是由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以禽类为主的烈性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高致病禽流感列为一类传染病。我国将高致病禽流感、新城疫、猪瘟、口蹄疫、猪蓝耳病一道被列为强制免疫病种。
2005年10月6日美国军事病理研究的病理学家杰弗.陶本伯格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报告指出1918年至1919年的西班牙H1N1流感病毒是流感病毒的一种类型。美国1918年10月是美国历史上最惨的一个月,20万美国人死于禽流感。1978年意大利发生禽流感(也叫真性鸡瘟),随后世界各国都有禽流感发生的报道。如1996年北美的火鸡发生H9型禽流感,1996年我国广东省首次发生H5N1亚型禽流感,随后在东南亚流行,现在流行于世界各地。
1近期国内外禽流感流行现状
据世界粮农组织(FAO)报告,禽流感H5N1病毒出现变异,目前正在亚洲等地扩散流行,已严重威胁人类健康。2011年至今以有越南、印度、中国、香港、韩国、日本、澳大利亚、印尼、尼泊尔、台湾、柬埔寨、以色列、荷兰等国家和地区都发生过。我国近期禽流感流行现状及危害是2011年以来,吉林、内蒙、辽宁、黑龙江、甘肃、宁夏、河北、山东、四川、河南、安徽、湖北、湖南、陕西、山西、广东、海南、江苏等地都发生过禽流感,禽流感病毒多呈隐性感染及垂直感染,总体来说家禽死亡率高,一般死亡率在30~60%。据华南农大资料报道,商品肉鸡禽流感病毒主要流行株为H9,蛋鸡、种鸡禽流感病毒行主要流行株是H5。H9型2013年在我国养殖业中流行,2013年2月起我国先后爆发2次人感染H7N9新型流感病毒,次型主要感染人,但主要宿主和传播者是鸡和鹌鹑。2014~2015年我国报道了4例鸡高致病性禽流感,虽然我国对禽类实行强制免疫,但禽流感对我国的威胁严重,给养禽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进入2016年我国香港、烟台、广东、宁波相继发生人禽流感病例。禽流感毒力包括H5、H9、H7等,高致病禽流感主要是H5、H7;低致病性主要是H9和其他型;无致病性包括H1-H15各种亚型。据报道,H9N2属人畜共患疫病,感染人、鸡、猪;H5N6亚型在鸡、鸭、猪群中均有发生。
2禽流感的流行病学
鸡、火鸡、鸭、鹌鹑、鸵鸟、孔雀、鹧鹄等多种禽类易感,多种鸟类也易感发病。禽流感病毒潜伏期从几小时到数天,最长可达21d。传播源主要为病禽(野鸟)和带毒禽(野鸟)。病毒可长期在污染的粪便、水等环境中存在。病毒传播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经禽(野鸟)及其分泌物和排泄物、污染的饲料、水、蛋托、垫草、种蛋、鸡胚、精液等媒介传播,经呼吸道、消化道感染也可通过气源性媒介传播。
3临床症状
急性病例发病率高(有的甚至几天内全群死亡)或不明原因死亡;临床症状通常表现为精神极度沉、郁脚鳞出血、鸡冠出血或发绀头部和面部水肿,鸭、鹅等水禽可见神经和腹泻症状,有时角膜发炎、甚至失明,产蛋突然下降。
4病理变化
消化道和呼吸道黏膜广泛充血、出血,腺胃黏液增多,可见腺胃乳头出血,腺胃与肌胃之间交界处黏膜可见带状出血,心冠及腹部脂肪出血,蛋鸡输卵管的中部可见乳白色分泌物或凝块,卵泡充血、出血、萎缩、破裂,有的可见卵黄性腹膜炎,胰腺和心肌组织局部灶性坏死等。
5实验室检测
诸城市畜牧兽医管理局动物疫病控制中心常采用常规的血清学试验方法(血凝抑制试验和禽流感琼脂免疫扩散试验)检(监)测,具体试验过程略;对疑似病例作好呼吸道黏膜或泄殖腔棉试子样本,送省畜牧兽医局或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研究中心(原农业部青岛动检所)进行检测。
6综合防控措施
据调查东南亚地区为主要流行区且流行与候鸟的迁徙路线有关,我国是候鸟迁徙必经之地;诸城市是畜牧业大市,2015年全市肉鸡存栏1289万只,出栏7073万只;蛋鸡存栏349万只。形成了以诸城外贸、万年、和生等肉禽龙头企业为带动的肉禽产业体系,年实现产值13亿元;形成了以诸城市龙都街道西见屯玉元蛋鸡专业合作社、诸城市福江蛋鸡养殖场、诸城市大同蛋鸡场等为带动的蛋鸡产业体系,年实现产值3亿元。
诸城市政府高度重视疫病的防控工作,成立了禽流感防控指挥部办公室,成员单位由畜牧、卫生、交通、公安、市场监管(食安办)、商务等部门组成。畜牧局将防控任务分解到局内各科室及乡镇兽医站,建立监管信息平台及时掌握疫情动态,防患于未然。
做好养殖场场址的选择、加强饲养管理、科学制定免疫程序,进行强制免疫等是预防禽流感的关键措施。目前诸城市动物养殖场已由过去的分散式饲养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到目前改造和新建各类畜禽标准化饲养场已达5400余处;建设畜禽养殖园区54个,建设面积1200余亩,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5家、省级13家、潍坊市级24家;养殖场的规划与建设、防疫设施设备等是在畜牧部门的监管下完成的,是严格遵守并符合动物防疫法、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山东省畜禽养殖管理办法及无公害产品生产标准。诸城市形成了市、镇、社区、村网格化疫病防控措施,由局疫病防控中心负责疫苗的采购与供应及防疫技术的指导,局监察所负责对养殖场的监管和检疫监督及行政执法等工作,确保疫病防控万无一失,目前全市无禽流感发生。
6.1改善饲养环境,严格环境消毒
养殖场要远离畜禽屠宰厂、禽及其产品交易市场、水源地和有污染的区域等,必须符合动物防疫条件管理办法,建立健全防疫制度,禽流感病毒对氯制剂碘制剂紫外线等都有较强的敏感性,应每周做到对场内环境进行至少2~3次消毒、进出人员与车辆等及时消毒、饲养用具每日消毒1次。
6.2进行抗体检测,做好免疫时间的预测
通过对禽类禽流感抗体水平的检测能够准确了解禽群禽流感抗体规律,准确判定免疫效果或再免疫的时间,一般情况下在接种后2~3周可进行监测,检测的方法采用血凝抑制试验来断定,根据农业部要求禽流感抗体达到4log2为合格,判为阳性;当抗体效价值小于4log2时,需再次免疫接种;当抗体效价等于或大于4log2时无需免疫。诸城市目前使用的免疫疫苗为H5和H9型,局疫病防控中心对鸡进行禽流感免疫前后抗体检测试验,证明禽流感免疫后20d抗体水平较高,大于4log2,35~40d左右达到高峰值,50d后抗体水平逐渐下降,有效保护期能达到两个月。
6.3免疫注射防控禽流感
免疫注射是防控禽流感的主要措施,实践证明,大范围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禽流感爆发,接种时应注意检查疫苗的生产厂家、批号、生产日期、失效日期、应2~8℃冷藏保存等,诸城市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山东信得药业有限公司(原为诸城市畜牧局药厂)是农业部禽流感疫苗定点生产厂家,诸城市在做好春秋两季免疫的同时,由镇兽医站及村防疫员及时对补栏和新饲养的家禽进行补免,做到镇不漏村、村不漏户(场)、户(场)不漏禽,确保免疫密度100%。通常情况下雏鸡7~14日龄进行首免,3~4周后再免,不足2个月出栏的家禽至少进行1次免疫,2~4个月出栏的应进行2次免疫,超过4个月出栏的应进行3次免疫;蛋鸡开产前应加强1次免疫,以后根据抗体效价的检测情况适时免疫,从而达到理想的免疫效果,一般5周以内每只家禽注射0.3ml,5周以上注射0.5ml,注射部位为胸部肌肉或颈部皮下注射。
6.4加强检疫监督
诸城市严格贯彻执行《动物防疫法》、《畜牧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种畜禽管理条例》、《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技术规范》、《活禽经营市场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办法》、《畜禽产地检疫规范》、《畜禽产品消毒规范》、《种畜禽调运检疫技术规范》、《动物疫情报告管理办法》、《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农业部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管理办法》,认真做好产地、屠宰检疫和引种检疫(国内外异地引入种禽种蛋时应先到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办理检疫审批手续且检疫合格引入的种禽必须隔离饲养21d以上并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进行检测合格后方可混群饲养),禽类及其产品凭检疫合格证明运输、上市、销售,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加强流通环节的监督检查,严防疫情发生传播,饲养、屠宰、生产加工、经营禽类及其产品的场所必须符合动物防疫条件,并取得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在防控禽流感过程中人员的防护按照《高致病性禽流感人员防护技术规范》执行。
6.5强化食品卫生安全
食用禽肉要煮熟、煮透,食用鸡蛋不要生吃或半生吃,不明原因死亡的家禽和野外发现生病及死亡的野鸟时,尽量不接触、不食用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进行无害化处理,据研究证明,活禽交易市场特别是活禽零售市场是目前人感染禽流感的高危因素。
7结论
规模养殖场禽流感的综合防控措施 篇3
1 养殖场禽流感流行特点与防控现状
1.1 禽流感流行病学特点
1.1.1 传染源。
患病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 其次是康复或隐性带毒动物, 另外鹅、鸭等家养水禽和野生水禽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成为传染源[1], 许多鸟类在病毒传播中也可能起一定作用[1]。据国外报道, 已发现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鸟类达88种。
1.1.2 传播方式。
禽流感在禽群之间的传播主要是水平传播, 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 但禽类感染病毒后随粪便排出大量病毒, 因此消化道传播也是一个重要途径。禽流感能否通过禽卵垂直传播的问题还未有大量资料证实, 但也有从流感病禽卵中分离出病毒的报道, 如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就从患禽流感病禽的鸡蛋中分离出H5N2病毒。此外, 被含毒分泌物或者粪便污染的物体, 如空气、房舍设施、水、饲料、衣物、昆虫等都可机械传播病毒。
1.1.3 易感动物。
禽流感的易感动物包括火鸡、珍珠鸡、各种禽类及野禽, 在各种禽类中, 以火鸡最为易感, 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其他易感动物包括雉、鹌鹑、鹅、鹧鸪、鸭等。实验动物中小鼠可感染某些毒株而发病, 而豚鼠、猫、仓鼠、犬等多隐性感染[2]。
禽流感在禽病中占有重要地位, 还可以感染人类和哺乳动物 (猪、马、水貂、虎等) [1], 这就使本病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
1.1.4 流行特征。
禽流感在世界范围均有分布, 20世纪90年代以来, 禽流感先后在澳大利亚、意大利、中国香港、荷兰、美国等地暴发。研究发现, 家禽易在晚秋和春冬季节出现禽流感疫情, 营养不良、阴暗潮湿、养殖密度大、卫生条件差等会加重病情的发生, 本病的大规模流行通常具有一定的周期性。除此之外, 疫情的发生尚未发现有明显的规律可循。
1.2 养殖场禽流感防控现状
1.2.1 防疫意识不强。
目前, 我国规模化家禽养殖发展迅速, 但养殖水平却没有相应提高, 尤其是防疫观念没有得到明显改变, 日常防疫不严格, 很多养殖场都达不到卫生防疫的基本要求。养殖场禽流感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比如场与场、场与居民区距离过近;未配备完善的防疫消毒设施;没有制定及有效执行防疫消毒制度, 一旦出现传染源, 很容易将疫病携带入或传入家禽养殖场内, 造成禽流感的大规模暴发。
1.2.2 饲养管理水平落后。
在一定养殖条件下, 畜禽养殖场的目的是利益最大化, 为此, 过度增加饲养量, 造成饲养密度过高, 畜禽拥挤, 而日常管理落后, 禽舍卫生质量差, 空气中灰尘、毒气、病原微生物含量增加明显。空气质量控制不好, 再加上低饲养水平等因素, 导致禽群抵抗力下降, 直接影响禽群的生产率, 严重时诱发呼吸道、禽流感等疾病的发生。
1.2.3 免疫效果不达标。
一是免疫程序的制定不科学, 不能根据家禽品种、母源抗体水平、饲养环境进行制定, 注射日龄、注射剂量的选择存在差异。二是免疫操作不规范, 疫苗注射部位不准确, 或疫苗发生倒流, 导致剂量不足, 甚至发现把疫苗注射到嗉囊内的现象, 达不到应有的免疫效果。三是疫苗质量问题影响免疫效果, 包括疫苗超过使用期限, 运输、保存不符合规定等。
1.2.4 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一是禽流感疫情的发生与流行规律不明显, 加大防疫工作的难度, 防疫检疫、日常管理出现疏忽就可能导致禽流感的暴发。二是免疫禽群中长期存感疫情的再次发生和流行。三是气温回升缓慢是影响禽流感传播的一个因素。四是商贸经济的高速发展, 流动人口多、消费量增加, 调运、交易频繁, 增加疫情跨区域传播的风险。
2 养殖场禽流感综合防控措施
2.1 按动物卫生防疫要求选址和规划建场
2.1.1 选址。
选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设规模化养殖场要求场址不能位于禽流感、新城疫或其他禽类烈性传染病的疫区或受威胁区内, 周围1 000 m范围内不得有集贸市场、蛋禽与种禽饲养场、家禽屠宰场等;二是与外界要有隔离设施;三是水源充足、卫生, 保证肉禽饮用水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3]。
2.1.2 布局。
养殖场布局要合理:一是在场区门口设消毒、隔离设施;二是每栋禽舍门口设有消毒池或消毒垫;三是人员专用通道设鞋底消毒池、消毒液喷淋装置;四是饲料、兽药、垫料等的运输通道与垃圾处理运输通道、粪污道分开;五是饲养区和办公生活区严格分开。具备与生产能力相适应的粪便、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2.1.3 禽舍结构。
禽舍要保温隔热, 设计建设时应考虑疫病预防的需要, 比如舍内安装换气扇, 利于通风;禽舍间要有一定距离;窗口、排气口安装隔离网、门口安装挡鼠板, 以减少疫病传播的机会;禽舍要建有完善的排水设施, 确保及时排除积水。
2.1.4 生产工艺。
每个家禽养殖场都应建立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严格空舍时间, 每批家禽出栏后空舍时间不得少于15 d, 出栏后、进新禽苗前清洗、消毒棚舍, 空舍期间消毒超过3次。
2.2 科学饲养管理
一是建立科学的饲养管理体系。为促进畜禽的生长发育, 预防沙门氏菌病、球虫病、疫病的发生, 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饲养方式。二是减少应激。在清扫、消毒、免疫等过程中降低对畜禽的刺激, 以免其发生应激, 造成畜禽抵抗力下降, 诱发疾病的发生。三是降低饲养密度, 做好禽舍保温与通风换气, 为畜禽生长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根据季节变化给禽群喂服抗病毒药和防细菌感染的药物。在进行各种传染病防疫、免疫前必须投喂抗细菌继发感染的药物。四是建立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 引进禽种时, 首选合格、优质的禽苗。五是严禁家禽间的混养, 严禁野禽、老鼠等进场, 有条件的鸡场采取封闭管理, 以切断传染源[3]。
2.3 建立科学的卫生消毒制度
2.3.1 外堵。
一是养殖场采取封闭式管理, 在养殖周期内除畜牧兽医、检验检疫人员外, 严禁外人入内, 同时要求饲养人员不得出场。二是自繁自养, 引进种源时要做好检疫工作, 并隔离观察, 确定不带流感病毒时再混群饲养。三是禁止外来动物进场, 养殖场加装挡鼠板、防护网等, 严禁野禽、老鼠等进场, 以免对饲料、水源造成污染。四是同一养殖场内不得同时饲养不同品种禽类及其他动物。五是养殖场、禽舍进出口设置消毒设施, 及时对车辆、人员出入进行消毒, 避免外界病毒进入场区[4]。
2.3.2 内消。
搞好养殖场的卫生和定期消毒, 规模养殖场应配备完善的消毒设施、设备, 定期对饲养环境、禽舍、饲养用具等进行消毒。为减少传染和消灭病原微生物, 养禽场日常管理中可采用物理、机械、化学方法消毒。在大多数情况下, 3种方法结合使用可以取得最好的效果[4]。
病死禽、养禽场被污染的垫料、粪便、饲料和其他物品, 必须进行深埋、焚烧、发酵等无害化处理。搞好环境卫生, 昆虫与鼠类是一些病原体的携带者、宿主, 做好防虫灭鼠工作。
2.4 建立科学的疫苗免疫程序
2.4.1 规范免疫操作。
一是疫苗使用前, 应提前将疫苗从冰箱取出后进行回温, 使疫苗温度达到25℃左右后使用。二是疫苗选择正确, 要选择适合本地区使用的由正规厂商生产的疫苗, 而且运输、储藏规范, 在保质期之内。三是剂量要足。四是免疫部位、方法要适合。五是对疫苗包装材料、容器等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5]。
2.4.2 加强免疫监测。
动物免疫后需采集血清进行免疫抗体效价检测, 根据抗体效价水平确定是否再次免疫。各禽场要做好禽流感抗体水平的日常监测, 以制定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6]。
2.4.3 加强临床观察。
在养殖场日常管理中, 要做好禽群的健康状况观察、病死禽隔离、剖解、送检、处理等工作, 以保证养殖者及时掌握畜禽的健康状况。
2.5 做好应对变异毒株准备工作
由于流感病毒的基因组具有多个片段, 在病毒复制时容易发生不同片段的重组, 从而出现新的亚型, 不同亚型间只有部分交叉保护作用, 同时目前由2种或多种病原引起多重感染, 继发感染、混合感染开始普遍, 这给疫苗的研制和疫病的防治带来极大的困难, 因此我们必须及时追踪病毒变异规律, 研究重组出现的新亚型病毒特点, 积极开发新型疫苗[7,8], 加大新型疫苗的推广力度, 提高变异毒株的防控水平。
3 结语
养殖场一旦暴发高致病性禽流感损失巨大, 我们应加强对规模养殖场高致病性禽流感综合防控措施的研究, 对禽流感的病原学特点、流行病学特点、发病机理、临床症状、鉴别诊断等开展分析, 从而正确认识病毒抗原变异, 科学评价疫苗作用, 规范养殖管理, 结合加强活禽交易市场和流通环节的管理、推进禽流感科学防控知识宣传等措施, 促进禽流感的科学防控。
摘要:国内外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势头再起, 规模化养殖场防疫形势异常严峻, 如何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来应对禽流感疫情, 避免疫情的传入, 减少经济损失, 是目前的首要任务。通过了解规模养殖场禽流感的防控现状, 分析规模养殖场禽流感发生原因及流行病学特点, 从场址的选择及规划、科学的饲养管理、规范的免疫操作、制度化的卫生消毒等方面阐述如何综合防治规模养殖场禽流感的发生。
关键词:禽流感,养殖场,流行特点,防控措施
参考文献
[1]柳增善.兽医公共卫生学[M].1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0:370-374.
[2]吴清民.兽医传染病学[M].1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2:118-124.
[3]蔡奕琪, 陈均林.东莞地区散养家禽禽流感H5免疫效果调查[J].中国畜牧兽医, 2007 (2) :96-97.
[4]吴胜香, 陈芳, 吴胜峰.规模禽场禽流感的综合防控措施[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 2010 (5) :77-79.
[5]单卫东.禽流感的诊断及综合防控措施[J].中国畜禽种业, 2011 (1) :138-139.
[6]郑飞.养殖场禽流感的综合防控措施[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11 (6) :36-37.
[7]张冠华.禽流感的鉴别诊断与防控要点[J].养殖顾问技术, 2010 (6) :162
禽流感综合防控技术 篇4
一、综合防控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1. 群防群控
对于现代规模化养禽场禽流感和新城疫的预防一定要从群体出发, 立足于整个生产禽群, 各种防控措施均要有益于整个生产禽群。根据本场生产实际, 制订科学可行的免疫程序, 选择适合本场毒力及血清型的疫苗, 适时免疫接种;对于一些重要的其他禽类疫病, 也应做到切实有效的免疫, 增强禽群机体特异性抵抗力, 间接增强对禽流感和新城疫的防控水平。
2. 群体保健
大力倡导动物福利, 适时确立禽群保健原则。应特别加强孵化、育雏、育成、产蛋各期的保健预防措施, 尤其应注意与禽群生长、生存相关的各种环境条件, 如空气洁净度、适度通风、温度、湿度、光照、环境清洁度、饲料的营养多价性与适口性, 避免不必要的各种应激因素等。在饲养管理过程中更要建立疫病主动监测制度, 定期对禽群进行血清学和病原学监测, 并根据监测结果, 适时免疫, 科学饲养与管理, 使禽群始终保持持久良好的健康状态。
3. 预防为主
禽场兽医必须改变传统的兽医工作方式, 由被动防疫转为主动防疫。现代化家禽生产的密度高、数量大, 疫病必须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原则, 切实做好隔离饲养、全进全出、消毒、免疫接种等各项防疫工作, 在人、禽、饲料、环境等方面均要采取有效措施, 逐步控制、消灭禽场内疫病的发生。
4. 长远规划
有计划分期地完成各项防疫措施, 使疫病防疫体系不断完善。兽医应相对稳定, 特别是技术骨干, 保证防疫工作的连续性。
5. 多病因论
规模化禽场禽流感和新城疫的疫病发生, 往往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防控时应采用环境、生态及流行病学的观点进行整合分析与研究, 从基础设施、制度、管理等多方面入手, 采取综合防控措施, 有效地控制疫病的发生。
6. 多学科协作
畜牧、兽医、生态、机械设备等学科应密切配合, 从禽场场址选择、场舍建筑、场区布局、种群引进、种源净化等多方面考虑防疫问题, 完善防疫体系。
二、综合防控对策
1. 生物安全
生物安全主要着眼于为禽群生长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 提高禽群机体抵抗力, 尽可能地使禽群远离病原体。在规模化养禽场建立良好的生物安全体系, 可采取严格的隔离、消毒和防疫措施, 降低和消除养禽场污染的病原微生物, 减少或杜绝禽群的外源性继发感染机会。
(1) 选址要合理。养禽场应建在地势高燥、排水方便、水源充足, 水质良好, 交通和供电方便, 远离公路主干道、居民区以及村庄1500米以上的上风向处, 须重视地势地貌, 既往动物疫病史。尤其应远离其他畜禽场、畜禽屠宰厂、肉类和畜禽产品加工厂、垃圾站等。
(2) 场内外的布局和设备 (施) 要求。禽场周围应筑围墙, 外设防疫沟 (宽8米, 深2米) , 在养禽场沟外种植绿化防疫林带 (宽10米) 。生产区和饲料加工区、行政管理区、生活区严格分开。各区的排布主风方向不能形成一条线。生产区内的净道和污道要分离, 饲料、雏鸡从净道进入鸡舍, 淘汰鸡、鸡粪从污道运出。设立的病死鸡尸坑、鸡粪发酵池应远离鸡舍500米以上。原种鸡场、种鸡场、孵化室和商品鸡场以及育雏、育成车间必须严格分开, 距离500米以上。各场之间应有隔离设施, 栋舍与栋舍之间的距离应在25米以上。病畜禽隔离舍、兽医诊断室、解剖室、病死禽无害化处理和粪便处理场都应建在下风口和地势最低处, 并与生产区保持200~500米的间距。周围应有天然或人工的隔离屏障, 单独设通道与出入口, 处理病死动物尸体的尸坑或焚尸坑应严密防护和隔离, 以防止病原体的扩散和传播, 粪便须送到围墙外, 在处理池内发酵处理。养禽场周围不准养狗、猪和禽。具备保证禽场正常运行的饲养、通风换气、光照、消毒、熏蒸、样品采集、保存、免疫接种、温度调节、信息处理、封闭运输车辆、无害化处理、防鸟等设备与设施。
(3) 科学饲养管理。饲喂优质符合各生长期营养要求的全价饲料或浓缩预混料, 禁止饲喂劣质、变质、霉变饲料。做好通风, 降低舍内灰尘, 合理饲养密度, 给禽只创造舒适的生长环境。加强营养平衡, 提高机体免疫力, 注意定期驱虫。实行全进全出、自行孵化, 有严格的空场 (舍) 期, 避免各种日龄的禽群在一个场内饲养。每批禽只在转移调走后, 应用3%烧碱水对禽舍全面消毒, 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 间隔5~7天, 再进另一批。种禽引入后至少需要隔离21天以上, 确保健康后方可入群。定期对禽群进行饮水消毒和预防性投药, 减少细菌性疾病的发生。适当加强其他禽类疫病的免疫, 间接提高禽群抵抗禽流感、新城疫病毒侵袭的能力。
(4) 建立经常性的消毒制度。消毒环节包括入场消毒、场区地面消毒、入舍消毒、带鸡消毒、空舍消毒、浸泡消毒、物品消毒、饮水消毒、周围环境消毒等, 有孵化场的要孵化消毒。特别是在养禽场大门、生产区入口, 要有宽于门口, 长于汽车轮一周半的水泥消毒池 (加入适当的消毒液) , 禽舍入口建消毒池和消毒室, 以便车辆和人员更换作业衣、鞋后消毒。养禽场谢绝参观, 外来人员不得进场。场外运输车辆和工具不准入场, 场内车辆不准外出。经常保持舍内通风良好, 光线充足, 每天打扫卫生、保持清洁。注意通风换气, 饲槽饮水器每天洗刷, 做好定期消毒。场区的环境应保持清洁, 每年春秋季节各消毒1次, 经常开展灭鼠、灭蚊蝇、防火、防盗工作。
(5) 污水、粪便、病死禽及其尸体的处理。有效处理禽群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污水和粪便。禽群粪便应每天清理1次, 在舍外指定位置堆积发酵。尤其是患病禽群的排泄物、垫料及污水, 必须经无害化处理后方可排出饲养场外。在养禽场内发现患病禽时, 应立即送隔离室进行严格的临床检查和病理检查, 必要时进行血清学、微生物学、寄生虫病学检查, 以便及早确诊。病死禽尸体直接送解剖室剖检, 确诊后集中烧毁或深埋。
2. 疫苗免疫
根据禽场的具体发病情况, 制定科学免疫程序, 选用适合本场毒力及血清型的疫苗, 做好免疫接种工作。应选用农业部指定厂家或经国家GMP认证的生物药厂生产的, 或有进口许可的各种剂型的疫苗, 必须有生产厂家、生产批号、有效期等标注。疫苗应严格按照要求运输和贮存, 确保质量。严格按照说明使用疫苗, 注意接种禽群健康状态、接种剂量和接种途径以及接种器械的选择与消毒。接种结束后, 接种器具及所有废弃物必须无害化处理。注意母源抗体的干扰, 不可过早地给禽只接种疫苗。在接种疫苗前几天和后几天停用抗生素, 补充电解多维等, 以防应激。
3. 疫病监测
规模化养禽场应定期进行免疫抗体及病原查毒监测工作。
病原学监测依据GB/T19438.1 (2, 3, 4) 《禽流感通用 (H5, H7, H9) 荧光RT-PCR检测方法》或NY/T772《禽流感病毒RT-PCR试验方法》进行禽流感和新城疫病原检测。一旦检出疑似样品, 可将样本送至国家禽流感或新城疫参考实验室确诊, 确诊阳性的按照《国家动物疫情报告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处理, 及时净化禽群。
对禽群免疫接种后, 监测免疫抗体水平, 采取常规监测、随机抽检、集中监测相结合的方法, 及时掌握免疫动态。依据GB/T18936-2003《高致病性禽流感诊断技术》中的HA、HI试验进行免疫抗体检测。当禽流感免疫抗体低于4log2, 新城疫免疫抗体低于5log2, 且群体免疫合格率低于70%时, 对禽群应立即加强免疫1次。
4. 风险预警
定期且不间断地进行禽流感及新城疫疫病发生风险等级的评估工作, 及时根据风险评估等级, 实施不同的监控模式, 及时调整生产诸多环节中的薄弱环节, 降低疫病发生风险。
5. 应急处置
禽流感综合防控技术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本
选择贵州省规模较大的10个肉鸡饲养场,按研究需要分别采集不同日龄肉鸡血清样本共计880份(用于母源抗体消长动态测定140份、免疫抗体消长动态测定540份和免疫程序推广应用效果比较200份),并随机采集临床健康肉鸡群的咽喉和泄殖腔棉拭子各20份,计40份。
1.2 试剂
禽流感病毒H5亚型血凝抑制试验抗原、阳性血清、阴性血清,购自青岛易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1%红细胞悬液,贵州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自行制备;禽流感病毒H5亚型RT-PCR检测试剂盒,购自哈尔滨维科生物技术开发公司。
1.3 母源抗体消长动态测定
采用血球凝集抑制试验(HI)对不同日龄(1,6,11,16,21,26,31日龄)雏鸡血清样本140份进行抗体检测,从而测定肉鸡母源抗体消长动态。抗体效价≥5 lb判为阳性。
1.4 免疫抗体消长动态测定
采用血球凝集抑制试验(HI)对不同日龄免疫鸡群血清样本540份进行抗体检测,从而测定免疫抗体消长动态。抗体效价≥5 lb判为阳性,农业部规定群体免疫抗体阳性率达70%判为免疫合格。
1.5 免疫程序制定
根据母源抗体及免疫抗体消长动态测定结果,制定肉鸡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合理免疫程序。
1.6 免疫程序推广应用效果比较
将制定出的禽流感免疫程序于A、B、C、D 4个规模化养禽场推广应用,采集推广前后鸡群血清样本,每场各25份,计200份,进行免疫抗体水平监测,比较免疫程序推广前后疫苗免疫保护效果,并以RT-PCR方法对鸡群进行病原核酸检测,排除隐性感染带毒。
2 结果
2.1 母源抗体消长动态测定结果
以血球凝集抑制试验(HI)测定不同日龄雏鸡血清样本140份母源抗体效价,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雏鸡群禽流感母源抗水平在1~6日龄呈现轻微上扬趋势;从6日龄开始,抗体水平随着雏鸡日龄增加而呈现下降趋势;至16日龄时禽流感母源抗体几何平均效价仅为3.4 lb,抗体阳性率降至20%,低于农业部抗体保护水平≥70%要求,至21日龄时相应降为2.1 lb和0。因此,应于雏鸡16~20日龄时进行禽流感疫苗首免。
2.2 免疫抗体消长动态测定结果
以血球凝集抑制试验(HI)测定肉鸡群首免、二免、三免不同日龄鸡540份血清样本抗体效价,结果见表2~4。
从表2~4可知,于17日龄对鸡群实施首次免疫后,禽流感免疫抗体呈现上升趋势,至35日龄时达到峰值,随后快速下降,至60日龄时其抗体阳性率已降至17.5%;50日龄时进行二免,之后鸡群禽流感抗体迅速攀升,至90日龄时达到峰值,随后快速下降,至130日龄时其抗体阳性率降至22.8%;120日龄时进行三免后,鸡群保持较高禽流感抗体水平时间,至240日龄时其抗体阳性率仍达到58.3%。由此可确定,鸡群禽流感疫苗的二免时间应为45~55日龄,三免时间应为110~120日龄,此后每间隔4个月加强免疫1次。
2.3 肉鸡免疫程序制定
根据肉鸡母源抗体与免疫抗体消长动态测定结果,确定出较为科学合理的禽流感疫苗首免及多次免疫时间,从而制定适合贵州省肉禽养殖业生产实际的肉鸡免疫程序,见表5。
2.4 免疫程序推广应用效果比较
2.4.1 免疫保护率比较
选取贵州省4个规模化养禽场(A、B、C、D场),将所制定的肉鸡免疫程序推广应用,并采集推广前后鸡群血清样本,每场各25份,计200份血清样本,进行免疫抗体监测,从而比较免疫程序推广前后疫苗免疫保护效果,结果见表6。
由表6可知,将所制定免疫程序于4个规模化肉禽场推广应用后,各肉鸡群禽流感免疫保护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总体免疫保护率提高了13个百分点,表明所制定的肉鸡禽流感免疫程序可行,且效果较好。
2.4.2 隐性感染带毒检测
免疫程序推广后,随机采集4个规模化养禽场鸡群咽喉和泄殖腔棉拭子(各5份/场),共计40份,以H5亚型禽流感病毒RT-PCR检测试剂盒进行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结果40份棉拭子未检出阳性样本,表明免疫程序经推广后鸡群未出现隐性带毒现象,新制定肉鸡免疫程序符合贵州省当地养禽业生产实际需求。
3 讨论
贵州省地处西南地区,畜禽养殖的地理与气候条件较中部平原地区差异较大,养殖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因此动物防疫工作必须符合生产实际,照搬其他省区的疫病免疫程序无法起到既定作用。试验选取贵州省某规模化肉鸡养殖场,对140份未免疫禽流感疫苗的雏鸡血清样本进行母源抗体检测,并对540份已免疫禽流感疫苗不同日龄鸡血清样本进行免疫抗体检测,分析肉鸡群母源抗体与免疫抗体消长规律,发现雏鸡母源抗体至21日龄时降为最低保护值,免疫抗体则分别在首免后18 d、二免后50 d、三免后40 d开始下降,确定了肉鸡首免时间为16~20日龄,二免时间为45~55日龄,三免时间为110~120日龄,并在三免后每隔4个月补免1次。据此制定出符合贵州省养殖生产实际的肉鸡禽流感疫苗免疫程序并推广应用。应用结果显示,所制定的肉鸡禽流感免疫程序可有效提高鸡群禽流感疫苗免疫保护率,且未发现鸡群隐性带毒感染情况,不会对养殖场环境造成危害。
试验中所制定肉鸡禽流感免疫程序与2004年2月17日所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技术规范》(NY/T 769—2004)中所述“推荐免疫程序”内容基本一致[1],雏鸡首免日龄、二免及加强免疫和补免日龄与农业部推荐免疫程序均不超过3 d,说明所制定的免疫程序不仅符合农业部标准要求,并且更加适合贵州省山区肉鸡养殖生产实际需求,可有效防控禽流感的发生与流行。
有研究表明[2],鸡群在免疫禽流感H5N1灭活疫苗后会出现间接排毒现象,易对养殖场及周围环境造成危害。在本次免疫程序推广应用过程中,专门随机采集了推广应用场所饲养鸡群泄殖腔/咽喉拭子,以H5亚型禽流感病毒RT-PCR检测试剂盒对鸡群禽流感病毒隐性带毒情况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表明,未发现鸡群隐性带毒现象,但在日后工作中除坚持免疫监测工作外,要注重加强免疫监测与疫病监测相结合,保证免疫效果的同时防范因客观原因造成疫病病原偶然性传播[3]。
尽管试验所制定的肉鸡禽流感免疫程序推广应用效果较好,但鉴于贵州省养殖业规模化程度不高、散养户居多的实际情况[4],如何高效、科学地防控全省禽流感仍应根据养殖场类别进行合理规划,并且在后续工作中应制定出蛋鸡禽流感免疫程序,从而首先防控规模场禽流感的发生,再以点带面地将防控工作深入到散养户中,保证养禽业健康发展,不发生重大动物疫病。
摘要:为科学合理防控贵州省肉鸡禽流感的发生,试验采用血清学方法对规模化肉鸡养殖场不同日龄鸡群880份血清样本进行了禽流感H5母源抗体与免疫抗体消长规律的测定,制定了禽流感合理免疫程序并推广应用,对推广应用效果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肉鸡母源抗体于16日龄开始下降,免疫抗体于35日龄、120日龄开始下降,可确定肉鸡首免时间为16~20日龄,二免时间为45~55日龄,三免时间为110~120日龄。免疫程序推广应用效果显示,鸡群禽流感免疫保护率有不同程度提升,总体提高13个百分点,表明所制定的禽流感免疫程序适合贵州省肉鸡养殖生产实际,并具有较好的免疫效果。
禽流感综合防控技术 篇6
1878年在意大利首次报道了鸡群暴发一种严重的疾病, 当时称为鸡瘟, 1955年才证实这种鸡瘟病毒实际上是A型禽流感病毒, 1981年在第一次国际禽流感会议上正式命名为禽流感。现已证实禽流感病毒广泛分布于世界范围内的许多家禽 (包括鸡、火鸡、珍珠鸡、石鸡、鹧鸪、鸵鸟、鸭、雉、鹌鹑、鸽、鹅) 和野禽 (鸭、鹅、燕鸥、天鹅、鹭、海鸠、海鹦和鸥等) 。其中, 禽流感对家养的鸡和火鸡危害最为严重。近几年来, 感染鸭也出现大批死亡。
禽流感是一种毁灭性的疾病, 每一次严重的暴发都给养禽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从上世纪起, 至今禽流感在全球暴发流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0亿美元。所以, 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预防、判定及扑灭工作显得十分重要。现就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判定、免疫预防及扑灭等环节的相关技术及规范介绍如下, 并提出意见供参考。
1 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判定
1.1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高致病性禽流感感染鸡群, 潜伏期短, 突然发病, 临床表现比其它常见病严重。可见体温升高, 呼吸困难, 咳嗽, 打喷嚏, 精神委顿, 扎堆, 羽毛蓬松, 昏睡, 食欲下降或废绝, 头和脸部水肿, 流泪, 眼分泌物增多, 鸡冠和肉髯有紫黑色坏死, 后肢鳞片下紫黑色出血, 腿部有时可见充血和出血。部分鸡出现神经症状。病鸡下痢, 产蛋下降, 急性暴发时出现无明显症状的死亡。病死鸡可见鸡冠和肉髯肿胀, 眼眶水肿, 喉头出血, 肝、脾肿大, 胰脏有白色坏死点, 腺胃黏膜增厚或腺乳头出血, 肾脏肿大淤血等变化。
1.2 诊断方法
1.2.1 血凝 (HA) 和血凝抑制 (HI) 试验:
以完全抑制4个HAU抗原的血清最高稀释倍数作为HI滴度。只有阴性对照孔血清滴度不大于2 log2, 阳性对照血清误差不超过1个滴度, 试验结果才有效。HI价小于或等于3 log2判定HI试验阴性;HI价等于4 log2为可疑, 需重复试验;HI价大于或等于5 log2为阳性。
1.2.2 琼脂凝胶免疫扩散 (AGID) 试验:
(1) 若被检血清孔与中心抗原孔之间出现清晰致密的沉淀线, 且该线与抗原与标准阳性血清之间沉淀线的末端相吻合, 则被检血清判为阳性。 (2) 被检血清孔与中心孔之间虽不出现沉淀线, 但标准阳性血清的沉淀线一端向被检血清孔内侧弯曲, 则此孔的被检样品判为弱阳性 (凡弱阳性者应重复试验, 仍为弱阳性者判为阳性) 。 (3) 若被检血清孔与中心抗原孔之间不出现沉淀线, 且标准阳性血清沉淀线直向被检血清孔, 则被检血清孔判为阴性。 (4) 若被检血清孔与中心抗原孔之间沉淀线粗而浑浊或标准阳性血清与抗原孔之间的沉淀线交叉并直伸, 被检血清孔为非特异反应, 应重做, 若仍出现非特异反应则判为阴性。
1.2.3 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间接ELISA) :
用酶标仪测定每个孔在490 nm波长的光密度值 (即D490 nm) 。D490 nm≥0.2者判为阳性;0.18≤D490 nm<0.2需重复测试1次, 若仍在此范围则判为阳性;D490 nm<0.18者判定为阴性。
1.2.4 病毒分离和鉴定技术:
接种10天内, 能导致6~7只或8只鸡死亡, 判定该毒株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毒株。
1.2.5 禽流感病毒RT-PCR试验方法:
(1) 用H5-380U/H5-380L检测, 出现大小约380 bp扩增片段时, 判定为H5血凝素亚型禽流感病毒阳性, 否则判定为阴性。 (2) 用H7-501U/H7-501L检测, 出现大小约501 bp扩增片段时, 判定为H7血凝素亚型禽流感病毒阳性, 否则判定为阴性。
2 禽流感预防技术措施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与普通流感病毒相似, 一年四季均可流行, 但在冬季和春季, 尤其是秋冬、冬春之交, 气候变化大的时期容易流行。一般情况下, 夏季发病较少, 多呈零星发生, 发病鸡群的症状也较轻。各种品种和不同日龄的禽类均可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发病急, 传播快, 致死率可达100%。
2.1 防止病原传入及交叉感染 禽流感病毒存在于病禽和感染禽的消化道、呼吸道和禽体脏器组织中。因此病毒可随眼、鼻、口腔分泌物及粪便排出体外, 含禽流感病毒的分泌物、粪便、死禽尸体污染的任何物体 (如饲料、饮水、鸡舍、空气、笼具、饲养管理用具、运输车辆) 、昆虫以及各种携带病毒的鸟类等均可机械性传播。健康禽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 引起发病。禽流感病毒的生命力较弱, 极易灭活, 在全进全出的鸡场不可能长期存在, 引起发病的病毒很可能是从禽场外传入, 因此养禽场要有良好的防止禽鸟进入饲养区的设施, 要避免鸡和鸭、鹅等水禽混养。同时, 猪对H1和H3亚型流感病毒敏感, 并能长期带毒, 因此鸡场内不能养猪。
2.2加强饲养管理养殖场建设应远离居民区、集贸市场、交通要道以及其他动物生产场所和相关设施, 在常规的饲养管理中, 鸡舍内要经常保持适宜的光照、温度、湿度和鸡群密度, 以及良好的通风换气。要控制人员进出, 在养殖场中应专门设置供给工作人员出入的通道, 严禁一切外来人员进入或参观养殖区。坚持“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
2.3搞好卫生和消毒工作入舍前, 场内、舍内的一切设备、设施都应进行消毒处理, 定期打扫干净水槽、食槽。禽群粪便要定期无害化处理, 死禽要及时焚烧或深埋, 防止野鸟啄食或野生动物吞食而传播疾病, 同时要防止苍蝇、蚊子的进入, 经常捕捉或毒杀鼠类。对进出禽场的车辆以及场区周围的环境、孵化厅、孵化器、禽舍笼具、工作人员的衣帽和鞋等进行严格的清洗和消毒, 对工作人员的常规防护物品也应进行严格的清洗和消毒。
2.4免疫接种防疫禽流感病毒的变异率高, 感染力强, 传播途径多样, 采用传统的灭活疫苗对禽流感进行预防, 往往由于新的变异株出现而引起免疫失败。尽管如此, 用疫苗预防仍是防治禽流感的主要措施和关键环节。各养禽场、养殖户应在当地兽医卫生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定期进行疫苗的免疫接种和血清学监测, 以保证疫苗的免疫预防效果。
禽流感综合防控技术 篇7
共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0项。
主持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高致病性禽流感综合防控新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主持的国家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多用禽病快速免疫监测盒”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主持的“鸡产蛋下降综合征 (EDS-76) 综合防治技术推广”课题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主持的“鸡新城疫免疫监测技术推广”课题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
主持的“禽类重大疫病免疫监测技术研究及免疫效果评估”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参加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省星火二等奖一项。
申请的“一种适于现场使用的禽病快速检测装置”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申请的国家发明专利“一种病毒血凝抑制试验工作液的生产方法及其应用装置”已公示。
主持的辽宁省重大科技攻关计划课题“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技术集成研究与健康养殖综合示范”被列入《辽宁省十一五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
在省及国家级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共20余篇。参加了4本专著的编著, 任1本书的副主编, 编著逾22万字。
姜新主任多年来深入基层, 为广大养殖场 (户) 提供大量宝贵的禽病诊治建议, 现将其联系方式予以刊登, 以便为广大读者答疑解难。电子邮箱:jiangxin80@163.com
高致病性禽流感 (HPAI) 是由特定亚型的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1],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OIE) 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 我国列为一类传染病。纵观世界上所有禽流感的高发、易发和反复发生难以控制地区, 从防控水平、环境、养殖方式上基本具备如下特点: (1) 不免疫、免疫密度不够或未能有效免疫, 未形成有效的保护屏障; (2) 家禽高密度散养, 集约化程度低; (3) 水网密布、水禽养殖密度高; (4) 处于候鸟迁徙路线上; (5) 家禽及其产品消费量大、流通范围广。因此, 对于高致病禽流感的防控即要常备不懈, 又要有针对性地抓住重点时机, 把握重点环节, 侧重重点地点和对象, 以达到高效防控的目的。
1 重点防控时期
禽流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不同地区禽流感的高发季节由于本地和周围的疫病状况、环境和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差异有所不同。一般来说, 东北地区3月、4月、10月、11月份禽流感发生的风险较高;1月、2月、5月、9月和12月份次之, 6~8月份风险相对较低[2]。夏季不但发病较少, 多呈零星发生, 发病禽群的症状也较轻。秋冬、冬春之交不但气候条件有利于病毒存活, 也是候鸟迁徙季节, 家禽交易又较为活跃, 而且正值散养禽的免疫空白期, 因此最易发生。
我国大部分地区对散养禽实行春、秋两季防疫制度。春、秋防开始前, 有相当一部分家禽血清免疫抗体水平降至有效保护临界值以下, 形成免疫空白期。因此, 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掌握适当时机进行免疫, 不提倡过早或过晚开始秋防工作。特别要防止个别地区为赶进度提前进行春、秋防, 造成秋季和第二年春季长时间的免疫空白期。首免1个月后进行一次加强免疫可极大地提高免疫抗体水平, 缩短或消除免疫空白期, 建立起有效的保护屏障。
周围省份和国家发生疫情时, 特别是同一候鸟迁徙路线上的相邻国家和省份发生疫情时更是防控禽流感的重点时期。
2 重点防控地点
2.1 水网密集区
水网密集区一般水禽养殖量大, 家禽散养, 甚至是家禽、水禽和猪一起混养, 人禽混居。发病禽群活动的池水不经浓缩即可分离出病毒[3,4]。表明水是禽流感的重要传播媒介, 水禽可通过污染水源使疫病迅速传播并进而传播给其他家禽、野鸟甚至是哺乳动物。病毒交叉感染机会多, 疫情扩散风险高[5], 毒株重组和变异几率大, 一旦疫情发生则控制困难。
2.2 野禽栖息地
野禽栖息地拥有高密度的野禽, 易于受到外源病毒侵袭, 并且容易污染水源, 进而危害下游人、畜、禽的安全。
2.3 屠宰加工厂、禽蛋和禽类产品交易市场
由于屠宰加工厂、禽蛋交易市场集聚了多种来源的散养禽、下架禽甚至是病禽和隐性带毒禽, 其排泄物污染环境进而感染健康家禽, 交叉传播的机率较大。活禽及其产品的跨区域调运交易又将病毒带到不同地区, 从而引起疫病新的流行[6,7]。并且疫情一旦发生, 扩散风险高, 污染面大, 追踪溯源困难, 因此这些地点已成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重要传播通道。
2.4 饲养小区
个别饲养小区重建设、轻管理, 多主体饲养各自为政, 形成新的集中连片、高密度散养饲养模式。粪污及病死禽尸体不能及时无害化处理, 成为疫病的传染源。
3 重点防控对象
3.1 野鸟
野鸟特别是野生水禽是A型流感病毒的天然宿主[8], 也是家禽禽流感病原的重要来源[9,10]。目前发现的16个HA和9个NA亚型都可以在野生水禽中分离到[11]。不同毒株的禽流感病毒在候鸟、留鸟、家禽间的互相传播极易使毒株发生变异, 导致防控困难[8]。所以过去数年野鸟在我国和世界各地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流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2,13]。由于易感性不同, 隐性带毒的一种鸟类可以将病毒传播给另一种更易感的野鸟或家禽, 引起大批死亡。特别是候鸟, 迁徙地域辽阔, 路线漫长, 能长距离大范围传播疫情[11]。况且野鸟的流动性大, 监控困难, 不利于及时防控。
3.2 水禽
有资料显示, 禽流感的传播与养鸭数量和方式有很大的关联性, 鸭子密度与禽流感暴发的相关度比鸡密度与禽流感暴发的相关度要高[14]。因为水禽是禽流感病毒的巨大贮存库[1], 家养水禽既可以携带多种亚型的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 又能长期储存陆禽来源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 尤其是家鸭[11]。近年来, 由于毒株不断变异, 水禽发病大批死亡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如越南发生的禽流感疫情几乎都与鸭子有关。因此, 水禽的有效防控在控制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3.3 散养禽
规模场和养殖大户一般都会按推荐免疫程序进行免疫, 防疫条件也相对较好, 发生疫病的几率较低, 但我国的饲养方式主要以小规模散养为主。散养禽的免疫以春秋两季集中免疫为主。大多数地区虽然也能按规定实施集中免疫, 但由于饲养规模小, 养殖密度过大, 甚至是完全散放, 给集中免疫和新补栏禽的补针造成了困难, 容易漏免, 一旦疫情发生则控制困难。
3.4 商品肉禽
商品肉禽和水禽一样, 发生禽流感以及携带病原的机率远高于其他家禽, 已成为疫情传播和扩散的主要根源之一[3]。特别是商品肉鸡, 一般不用油乳剂灭活苗而用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免疫。由于使用活疫苗是在二次免疫后14 d监测抗体转阳率, 在整个饲养周期有相当长的时间不能监测到有效抗体[15,16,17], 并且使用活疫苗免疫易受鸡新城疫母源抗体的影响, 打乱原有的新城疫免疫程序。因此, 一些养殖户可能会抱侥幸心理, 逃避免疫。
4 防控策略
4.1 建立生物安全屏障
预防病毒的传入和控制传播是有效控制禽流感流行的中心问题[18]。应改善家禽的饲养管理和防疫条件, 做好消毒和粪污无害化处理, 严防病毒传播。并从检疫监管、疫情监测、规范饲养区域、控制饲养种类、密度等各个环节采取严格的措施, 建立起有效的生物安全屏障[19]。
4.2 采用及时准确的检测方法
及时准确地进行病原和血清学检测无疑是禽流感防控工作中的关键问题。因此, 既要选择适用的检测方法, 又要正确把握检测结果的分析与判定。
4.2.1 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 和荧光RT-PCR试验
RT-PCR和荧光RT-PCR是目前禽流感病原检测最常用的方法。一般来说, 荧光RT-PCR比普通RT-PCR的敏感性要高, 是国标中规定的可以认定疑似禽流感病例的标准方法。文献中关于RT-PCR方法可敏感、特异、快速检测样品中禽流感病毒核酸方面的研究报导众多[20,21,22,23,24]。但是必须注意的是, 普通和荧光RT-PCR并不是禽流感病原检测的金标准, 其检测结果还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也就是说, 并非所有的检测结果阳性样品都含有禽流感病原, 而可能是禽流感活病毒、死亡病毒、病毒核酸片段、外源污染物或可与引物碱基配对的其他核酸;反之, 并非所有的检测结果阴性样品都不携带禽流感病原。除病毒含量不一定达到检测所需的考贝即试剂盒的敏感性问题外, 还存在由于毒株变异而引起的特异性问题。禽流感病毒可以在禽类宿主中不断发生变异和基因各节段的重组[21], 基因组中突变率最高的为血凝素 (HA) 基因[25], 而分亚型RT-PCR试剂盒正是针对HA基因设计引物。当流行毒株发生重大变异时, 就存在基因错配也就是漏检的可能。特别是荧光RT-PCR试剂盒, 除引物外, 荧光标记的核酸探针序列也要与模板配对, 错配的机率更高。因此, 禽流感病原的分亚型检测要将病原学检测结果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充分结合, 不能单纯依靠病原学检测结果进行判定。并且在选择试剂盒生产厂家时还要兼顾该厂家是否有足够的研发能力, 能及时更新引物和探针序列。
4.2.2 血凝 (HA) 和血凝抑制 (HI) 试验
HA和HI试验是国际通用的检测禽流感抗体的金标准, 用于检测免疫抗体效价, 评估免疫效果或测定未免疫禽的感染抗体, 还用于分离病毒的定性分型。未免疫禽HI抗体的检测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的诊断指标之一, 阳性者可以认定为受到了该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感染。关于未免疫禽感染抗体阳性的界定, GB/T 18936-2003规定为HI效价≥5log2[26], 而GB 19442-2004规定为HI效价达到4log2及以上[27]。两个都有效的国家标准在同一问题上的规定不一致, 造成判断标准的混乱。因为后者在时间上是后发布的, 属强制标准, 而前者是先发布的, 且为推荐标准, 因此在感染抗体阳性的界定上应执行GB 19442-2004, 将HI效价大于或等于4log2结果判定为阳性。但是, 由于HI试验影响因素众多, 各毒株间HI有不同程度的交叉反应[28], 试验时一定按规程操作, 严格判定, 排除非特异性抑制因素的影响, 不可轻下结论。
4.3 选择适用的疫苗株
由于RNA聚合酶缺乏校正功能, 病毒基因组复制时易于出错, 且禽流感病毒基因组分为8个片段, 当不同毒株同时感染同一细胞时, 其核酸片段就有可能发生同源交换, 从而导致抗原性的改变, 因此禽流感病毒极易变异。病毒的变异就可能导致所用的疫苗株对当地流行株减少或失去保护作用。因此, 应对所有检出的禽流感病原进行核酸序列分析, 绘制基因进化树, 随时监测病毒的变异情况, 选择适用的疫苗株进行免疫。据报道, 基于流感病毒基因组保守区域的通用型流感疫苗的研究取得了积极进展, 为防止毒株变异引起的免疫失败带来了新的希望[29]。
4.4 开展风险评估
分析可能影响疫病传入和传播的相关流行病学因素, 对疫病发生的风险进行评估[30], 根据不同的风险等级进行分级管理。在有条件的生产单元建立无高致病性禽流感生物安全隔离区, 并根据标准操作程序采取相应的生物安全措施。
4.5 转变饲养方式
防控禽流感的根本措施是推进养殖业由目前庭院散养的饲养方式向规模化、标准化的饲养方式转变。支持圈养禽, 特别是水禽, 从而有效控制禽流感病毒的传播。
【禽流感综合防控技术】推荐阅读:
禽流感的综合防制06-03
家禽禽流感的综合防治06-17
猪流感的防控技术措施06-11
禽流感的防控措施06-21
禽流感防控期间的饮食原则07-03
新色学校禽流感防控工作领导小组05-28
镇高致病禽流感防控工作总结10-27
防控H7N9禽流感工作方案09-10
H7N9禽流感防控知识宣传资料06-02
我国采取五项措施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