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H7N9禽流感工作方案

2024-09-10

防控H7N9禽流感工作方案(通用12篇)

防控H7N9禽流感工作方案 篇1

H7N9禽流感防控工作方案

张胥小学

2013年4月18日

张胥小学H7N9禽流感防控工作方案

为科学有序地做好我校H7N9禽流感防控工作,提高防控和应对H7N9禽流感的能力,保障广大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正常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在中心校指导下,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H7N9禽流感防控领导小组: 组 长:胡红岩 副组长:谢红彬

组 员:魏正田 胥敬民 李连伟 王晓英 李秀平李明雷

二、制定我校H7N9禽流感应急预案。

三、具体防控措施;

1、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宣教,普及H7N9禽流感防控知识,倡导环境卫生、科学洗手等卫生行为,提高广大师生对流感防治的正确认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① 对全体师生进行H7N9禽流感防控知识普及。

② 通过黑板报对全校师生进行H7N9禽流感防控知识的宣传。③ 利用周五进行“H7N9禽流感防控相关知识”主题班队会。④ 宣传栏张贴H7N9流感防控知识、图片及标语。

⑤ 通过告家长书给全体学生家长温馨提示,提醒每位家长每天学生上学前监测学生的体温,如有发热,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热退48小时后方可返校。

2、做好各班教室及各办公室等的开门开窗通风及清洁工作,每班指定专人做好每天早晨及中午课室开门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3、班主任要做好晨检及因病缺勤学生的随访(了解具体情况)及登记工作。

4、学校安排做好办公室、教室的清洁消毒工作。各班每天下午学生放学后做好清洁工作。

5、学校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学校H7N9禽流感暴发疫情的处理等工作。

2013

张胥小学 年04月18日

防控H7N9禽流感工作方案 篇2

在9月5日农业部在北京召开H7N9流感防控形势专家研讨会上, 与会专家对H7N9流感监测和研究情况进行了认真分析。据统计, 今年1-8月, 全国各级兽医实验室累计采样监测病原学样品21万份, 血清学样品41.4万份。结果表明, 截至目前, 从家禽和环境中分离到的H7N9病毒对家禽仍无致病力。活禽市场仍是病毒感染人和家禽的主要风险来源。专家认为, 今冬明春H7N9流感防控任务依然较重, 防控工作需进一步加强。针对当前的防控形势, 专家建议, 一是要严格按照国家H7N9流感监测计划要求, 及时清除家禽养殖、市场流通环节等重点环节重点区域家禽H7N9流感病毒。二是继续做好H7N9流感防控技术研究, 密切跟踪H7N9流感病毒变异及流行状况, 强化技术支撑和储备。三是统筹做好H5、H7、H9等亚型禽流感防控工作, 及时对相关监测和研究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加强分类指导, 更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控工作。四是切实强化部门协作。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统一协调下, 加强部门合作, 加强指导与协调, 强化措施联动, 有效开展防控工作。

防控H7N9禽流感工作方案 篇3

本方案适用于各级各类学校、托幼机构。其他教育机构及其他部门举办的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学生夏令营和冬令营等参照本方案执行。

一、学校甲型H1N1流感疫情划分

(一)学校未发现甲型H1N1流感病例

在学校内未发现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

(二)学校发现甲型H1N1流感散发病例

在学校内发现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但未发现与确诊病例有流行病学关联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急性起病,发热[体温≥37.5℃],或有明显的咳嗽、咽痛、鼻塞、流涕等呼吸道症状)者。

(三)学校出现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

1周内,在同一学校(或同一校区、高校同一学院)发现10例及以上聚集性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者,且其中至少有2例为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

二、职能分工

按照属地化管理、联防联控的原则,在地方政府及其甲型H1N1流感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或防控指挥部的领导下,教育、卫生行政等部门密切配合,共同监督和指导所辖学校、教育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格局。

(一)卫生行政部门。指导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协助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完善防控预案;负责组织协调和督促医疗卫生机构对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进行指导;及时向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通报全国及行政区域内甲型H1N1流感疫情,并根据疫情变化情况,指导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及时调整和完善防控措施。

(二)医疗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从技术层面具体指导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并与辖区内学校建立信息联动机制;负责辖区内学校疫情分析报告、病例诊治、流行病学调查;学校暴发甲型H1N1流感时,按照卫生部相关防控方案和技术文件,做好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的处理等工作;负责指导学校根据疫情变化及时调整和完善各项防控措施。

(三)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卫生等部门,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学校应对甲型H1N1流感的对策、措施及应急预案;督促学校落实甲型H1N1流感的信息报告制度并及时上报相关信息;配合卫生部门,严密监测行政区域内学校甲型H1N1流感发生情况,并适时做出预警;指导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紧急应对和处置甲型H1N1流感疫情;检查督促行政区域内学校落实各项应对甲型H1N1流感的措施;协调解决学校应对甲型H1N1流感所需的物资、经费等保障;学校暴发甲型H1N1流感时,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的处理等工作。

(四)学校。在卫生部门指导下,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部署,制定本校的甲型H1N1流感应急预案;建立一把手负总责与分管校长具体抓的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责任制,并将责任分解到部门、落实到人;明确并落实甲型H1N1流感的信息报告人;具体落实学校防控甲型H1N1流感各项措施;保障防控甲型H1N1流感所必需的场所、设施、人员等;学校暴发甲型H1N1流感时,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的处理等工作。

(五)其他相关部门。在地方政府及其甲型H1N1流感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或防控指挥部的领导下,依据各自职责,全力支持和做好相关的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

三、防控措施

(一)学校未发现甲型H1N1流感病例

学校未发现甲型H1N1流感病例时,要积极开展以下常规预防措施:

1.制订应对学校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预案、工作方案,明确各相关部门的具体职责。

2.组织校医或负责学校卫生工作的人员参加上级教育、卫生行政部门或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的甲型H1N1流感防控知识及技术的培训。

3.加强疫情应对物资准备。学校应在厕所(洗手间)、食堂、宿舍、教室和图书馆等公共场所配备充分的洗手设施。

4.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宣教,普及甲型H1N1流感预防知识,让每一个学生和教职员工都知晓甲型H1N1预防知识,包括勤洗手,尤其是在咳嗽或打喷嚏后要以清水和肥皂或洗手液洗手;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用过的纸巾要扔入垃圾箱;不随地吐痰;保证充足的营养和睡眠;锻炼身体;自觉监测自我健康状况,有病及时就医,不带病上课等。倡导师生保持健康行为,提高广大学生、教职员工对流感防治的正确认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5.加强教室、图书馆(阅览室)、教研室、宿舍等学生和教职员工学习、工作、生活场所的卫生与通风,特别是教室每一课间都要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6.积极开展学校爱国卫生运动。做好学校的环境清洁工作,尤其是厕所(洗手间)、食堂、教室、宿舍、浴室和会议室等公共场所。

7.坚持晨检制度。中小学校及托幼机构应每日开展晨检,特别是新学期开学或长假返校后一周内应强化晨检工作。高等学校要通过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干部、寝室长等多渠道及时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者,要求其暂停上学,并及时就医。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症状消失24小时后,且晨检无异常即可正常上学,无需出具医疗机构相关证明。

8.做好学生日常缺勤登记,及时了解缺勤原因。一旦发现因急性呼吸道感染所致缺勤异常增多的现象,应立即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9.建立健全校内有关部门和人员、学校与家长、学校与当地医疗机构及教育行政部门联系机制,明确具体联系人和联系方式,完善信息收集报送渠道,保证信息畅通。

10.根据疫情防控需要,按照当地政府及甲型H1N1流感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的部署,在地方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安排下,积极配合卫生部门组织开展本校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工作。接种应坚持知情、自愿、免费的原则,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严格掌握接种禁忌症,具体参见卫生部现行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指导意见》。

(二)学校发现甲型H1N1流感散发病例

学校发现甲型H1N1流感散发病例后,应在强化各项常规预防措施的同时,采取以病例管理为主的防控措施,严防疫情传播。

医疗卫生机构应采取以下卫生防控措施:

1.指导患者按照当地卫生部门的要求,采取居家(在校)休息治疗或住院治疗。

2.做好患者居家和在校休息治疗的医学指导和病情跟踪工作。

3.指导、协助当地学校加强晨检工作,加强学校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监测和因病缺课监测,及时发现、报告和诊治可疑病例。

4.原则上不必对散发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密切接触者指在未采取有效防护的情况下,诊治、照看传染期甲型H1N1流感患者;与患者共同生活;接触过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者)进行判定、追踪、登记和医学观察。

5.接到学校发现5例及以上有流行病学关联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者的疫情报告后,应立即组织调查核实,并采集患者标本送至具备条件的实验室开展检测。

学校应采取以下防控措施:

1.学校应对病例做好登记。

2.加强与居家休息治疗患者的联系,及时了解其每日健康状况。告知患者减少与其他人员的接触,必须接触时应戴口罩。

3.高等学校应在医疗卫生机构的指导下划分独立场所,安排无条件居家的患者自我休息治疗,减少与其他人员的接触,如必须接触,应做好防护如戴口罩。学校应指定专人照顾其日常生活,并配合卫生部门做好患者的相关治疗工作。患者一旦病情加重,应及时住院治疗。

4.居家和在校休息治疗患者症状消失后24小时,且晨检无异常即可正常上课,无须出具医疗机构相关证明。住院的患者应持有医疗卫生机构出具的出院证据方可上课。

5.与病例有过密切接触的学生和教职员工等可正常上课、上班,但学校应要求其进行健康状况的自我观察。观察期限自最后一次接触病例后5天,一旦出现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向学校报告。学校应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6.出现确诊病例的班级在加强晨检工作的同时,应增加午检,以及时发现、报告可疑病例。

7.1周内,学校发现5例及以上有关联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者,应立即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8.按照国家和当地政府有关规定,在卫生部门的具体指导下落实其他应急处置措施。

(三)学校出现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

学校出现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应在强化上述各项防控措施的同时,强化疫情监测、病例管理、感染控制、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和减少大型聚集活动等综合防控措施,减轻疫情危害。

医疗卫生机构应采取以下卫生防控措施:

1.对暴发疫情中发现的确诊、临床诊断甲型H1N1流感病例和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参照上述散发甲型H1N1流感病例进行管理。

2.对出现轻症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并与病例有过密切接触的学生和教职员工等,无需采集标本进行检测,可指导其采取上述散发病例的管理措施;指导密切接触人员中出现重症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者,或密切接触人员中出现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的高危人群及时就医。

高危人群指患甲型H1N1流感后可能病情较重,病死率较高的人群。包括:妊娠妇女;伴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除外]、肾病、肝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免疫功能抑制(包括应用免疫抑制剂或HIV感染等致免疫功能低下)、19岁以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者;肥胖者(体重指数≥40危险度高,体重指数在30~39可能是高危因素);年龄<5岁的儿童(年龄<2岁更易发生严重并发症);年龄≥65岁的老年人。

3.指导、协助当地学校加强晨检工作,指导发生疫情的学校开展晨午检和疫情日报、零报告。

4.及时公布疫情和防控措施信息,加强区域内的信息公布和通告工作,配合教育部门强化防治知识宣传教育,稳定学生和教职员工的情绪。会同教育部门做好媒体沟通工作,发挥媒体传播信息和引导舆论的作用。

学校应采取以下防控措施:

1.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通过多种形式(如健康告知书、宣传材料、电话、短信、黑板报等)做好与病例有过密切接触的学生、教职员工和家长的预防甲型H1N1流感宣传教育工作。

2.中小学校及托幼机构在做好每日晨检和缺勤登记的同时,应增加午检,并每日向当地教育部门和卫生部门报告晨、午检和缺勤登记结果。高等学校应加强晨检工作,健全宿舍、班、院(系)、学生处和校医院等学生健康状况信息收集报送渠道。

3.加强学校的环境、玩具、教学用具等的清洁工作,尤其是厕所(洗手间)、食堂、教室、宿舍、浴室和会议室等公共场所的卫生工作。

4.学校出现暴发疫情期间,按照“非必须,不举办”的原则,尽量减少大型聚集活动。如必须举行,尽量在室外举行;如在室内举行,必须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采取有关防控措施,如保持良好通风,避免使用中央空调,同时尽可能缩短人群聚集的时间。社团和学生团体应尽量避免参加校外的活动。

5.加强对学校人员出入的管理,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校园。不得向任何机构提供场所举办各类培训活动。

6.停课措施。疫情达到以下标准时,可采取停课措施。原则上,停课的范围应根据疫情波及的范围和发展趋势,由小到大,如由班级到全校,由一个学校到多所学校等。

(1)班级停课。

①如班级当天新发现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达5例及以上,或发现当天内仍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的学生累计达30%及以上,该班可实施停课,并立即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②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学校报告后,应立即组织调查核实,并采集患者标本进行检测。确认为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应通知学校继续实施停课,停课期限一般为7天。排除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学校可根据卫生部门建议予以复课。

③班级停课由学校和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共同决定实施,同时报上级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④高校班级停课由高校自行决定。

(2)学校停课。

①如一所学校因急性呼吸道感染休息治疗的学生过多而影响学校正常教学活动时,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应组织专家组对疫情风险进行评估,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会商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共同报请当地政府、甲型H1N1流感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或防控指挥部同意后实施全校停课措施。

停课期限一般为7天。停课期限满后,如仍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的学生,需症状完全消失24小时后方可恢复上课。

②如当地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强度或疾病严重程度有明显增强趋势时,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专家组风险评估结果,会商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共同报请当地政府、甲型H1N1流感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或防控指挥部同意后实施疫情所在地学校停课措施。

(3)各地可根据当地疫情发展的不同阶段作出科学研判,酌情调整班级和学校停课标准。

(4)停课期间管理。

①停课前,除应告知学生、家长及教职员工甲型H1N1流感相关知识外,应让学生、家长及教职员工与学校保持联系,报告其是否出现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学校应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每日报告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健康状况。

②中小学校停课放假后,卫生、教育等相关部门应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加强放假学生的校外管理,学生应减少外出,并避免校外的聚集和其他集体活动。高校停课后,要加强停课学生的在校管理。

防控H7N9禽流感工作方案 篇4

实施方案

为加强幼儿园对幼儿疾病预防和对传染病工作的监测管理,做好H7N9等传染病疫情的防控工作,确保幼儿、教师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我园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充实人员,明确分工,责任到人,确保各项防控工作落实到位。在卫生部门指导下,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部署,制定本园H7N9等常见传染病防控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1、加强领导,建立阶梯负责制,明确分工和职责,互相配合,做好预防H7N9等常见传染疾病的防控工作,确保幼儿健康。

2、各班老师及时正确地掌握幼儿来园或缺勤情况,及时向保健老师汇报,由保健室做好汇总,采取网络直报方式,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上报。

3、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H7N9等常见传染疾病的发生及传播。

二、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组

长:申洪英 副组长:侯红梅

员: 孙冉

李迎

张盼盼

陈萍

玄洪辰及各班班主任

三、具体防控措施:(1)认真做好晨、午检工作(2)认真做好各班消毒工作(3)加强幼儿卫生教育(4)做好正确宣传和讲解工作(5)作好信息报送工作

(一)幼儿园未发现H7N9等其他传染疾病疫情 1.制订应对幼儿园H7N9等传染疾病疫情的工作方案。

2.组织园内保健老师或负责幼儿园卫生工作的人员参加H7N9等传染疾病防控知识及技术的培训。

3.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宣教,普及H7N9等传染疾病防治知识,倡导环境卫生、科学洗手等卫生行为,提高广大幼儿、教职员工对H7N9等传染疾病防治的正确认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4.加强教室、图书室(阅览室)等幼儿和教职员工学习、工作、生活场所卫生与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5.落实晨、午检制度、因病缺课登记追踪制度,发现疫情要在第一时间(2小时内)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

(二)幼儿园出现非校内感染病例

幼儿园未发现H7N9等传染疾病疫情时,各项防控措施采取以控制传染源管理为主,及时发现输入病例,追踪和管理密切接触者,严防疫情传播。

防控措施:

1.经当地政府批准同意,对出现病例的托幼机构实施全园停课的措施。卫生、教育等相关部门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加强放假儿童的校外管理,避免其在幼儿园外的相互接触和聚集。幼儿园复课后,应继续加强晨、午检和病例报告,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每日报告全园幼儿和教职员工的健康状况,至少持续14天。

2、加强对幼儿园人员出入的管理,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校园。3.如疫情传播风险较大,经当地政府批准同意,采取临时停课措施。

(三)幼儿园出现校内感染病例

及时调整防控策略,采取以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链、保护高危人群等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防止或减缓疫情扩散,减少病例,减轻疫情危害。

预防措施:

重点加强医疗救治工作,尤其是重症病例的诊疗救治工作,做到早发现、早诊治,降低病死率。对重点或高危人群采取必要的预防性服药等措施;合理调配医疗卫生资源,确保防控工作科学、有序、有效。

经当地政府批准同意,对幼儿园实施停课措施。强化校内外管理,避免幼儿聚集活动。

岱岳区实验幼儿园

乡镇h7n9禽流感防控方案 篇5

(1)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各乡镇要根据本辖区防控工作要求,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制定方案、周密部署,再次对中小养殖场和散养户的免疫推行“以村为单位,组织免疫小分队,集中人力、集中时间、集中区域,逐村开展、逐户逐场、整村推进”,确实做到应免尽免,不留空挡。在重大动物疫病防疫工作中,落实政府保密度,技术部门保质量。各乡镇要负责具体组织发动,做好群众思想动员工作,向群众宣传动物强免工作的重要性,保证养殖户接受免疫注射;各基层动物防疫监督分站负责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要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确保本辖区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对因防疫工作不到位、工作失职、渎职而造成疫情传播或扩散的要严格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2)全面推行春秋两季集中免疫工作

按照国家总体需要,重大动物疫病防疫实行规模场程序化免疫,散养户春秋两季集中免疫,重点是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推行强制免疫,同时要加强常见动物疫病的防治工作。各乡镇要在当前强制免疫工作的基础上,严格落实禽流感H7N9防控工作。要结合本辖区防控工作现状,引起高度重视,查漏补缺,确保各项防控工作严格落实到位,以消除各种安全隐患。

(3)全面开展消毒灭源和疫情排查工作

当前,由于气候原因,正值动物疫病大流行期间,我县又地处三省七县交界的特殊地理位置,畜禽交易频繁,流动量大,同时我县又是候鸟迁徙带,要求各乡镇要深入第一线进行疫情排查,做到不漏村、不漏场、不漏户、不漏畜禽、不留盲区、不留死角。排查工作中,一经发现有病死或死因不明动物现象,要在第一时间上报当地动物防疫监督分站或农牧局,同时对病死或死因不明动物严格进行无害化处理。要组织开展大规模的饲养场、散养户及畜禽交易场所等消毒灭源行动工作,以消除各种疫情隐患,做到净化环境,减少疫病传播的机会。

(4)切实加强应急管理

防控H7N9禽流感工作方案 篇6

为进一步做好我区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的预防控制工作,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方案(第三版)的通知》(国卫办疾控发〔〕9号)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全面落实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有效预防控制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在我区暴发和流行,有效开展救治工作,最大限度地提高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二、工作原则

按照“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原则;提高警惕,加强监测,一旦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与医疗救治措施。

三、病例定义

(一)人感染H7N9禽流感疑似病例与确诊病例定义参照《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版)》(国卫办医发〔2014〕6号)。

(二)疑似聚集性病例是指7天内在小范围(如一个家庭、一个社区等)发现1例确诊病例,并同时发现1例及以上疑似病例,提示可能存在人际传播或因共同暴露而感染。在上述条件下,发现2例确诊病例的,判定为聚集性病例。

四、防控措施

(一)严格疫情监测和报告管理制度。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就诊的流感样病例,要询问其禽类或活禽市场的暴露史,重点关注从事活禽养殖、屠宰、贩卖、运输等行业的人群。在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后,应当于24小时内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乙类传染病”中“人感染H7N9禽流感”。尚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当于诊断后24小时内填写并寄出传染病报告卡,右江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接到报告后立即进行网络直报。

(二)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采样

1.流行病学调查。右江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辖区内医疗机构报告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后,要按照中国疾控中心制定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方案》进行调查。

对于单例病例,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病例基本情况、发病就诊经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转归情况、病例家庭及家居环境情况、暴露史、密切接触者情况等。对病例可能暴露的禽类饲养或交易等场所,应当采集禽类粪便、笼具涂拭标本等环境标本开展病原学检测。必要时根据调查情况组织开展病例主动搜索。

对于疑似聚集性病例和聚集性病例,在上述工作基础上,要立即排查疑似病例,并重点调查病例的暴露史及病例之间的流行病学关联,对从病例和环境标本中分离到的病毒进行同源性分析,明确是否存在人际传播或因共同暴露而感染。

2.标本采集和运送。右江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对怀疑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病人进行标本采集,要尽早采集其上、下呼吸道标本(尤其是下呼吸道标本)和发病7天内急性期血清以及与急性期血清采集时间间隔2-4周的血清等。标本采集、包装、运送等应当严格按照《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原卫生部令第45号)等生物安全相关规定执行。

右江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同时要加强对活禽市场和家禽养殖场等重点地区环境标本的采集与检测工作。具体操作要点参见中国疾控中心制定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标本采集及实验室检测策略》。

(三)信息管理

对于确诊病例,报告病例的医疗机构要通过人感染H7N9禽流感信息管理系统及时填报病例的病情转归信息,并在其出院或死亡后24小时内网上填报《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调查表——临床部分》(详见《人感染H7N9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对于死亡病例,要认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的相关内容,通过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右江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完成对报告病例初步调查后,要网上填报《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调查表——流行病学部分》(详见《人感染H7N9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并根据调查进展,及时补充完善调查表信息,每日更新其中的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情况。

如已经网络直报的病例转院治疗,转出病例的医疗机构要通过人感染H7N9禽流感信息管理系统录入病例的转出情况。接收病例的医疗机构要通过上述系统对该病例信息进行查询核实,并录入病例的收治情况。

聚集性病例一经确认后,应当于2小时内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并根据事件进展及时进行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

(四)病例管理和感染防护

医疗机构应当参照《人感染H7N9禽流感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版)》(卫发明电〔〕6号),落实病人隔离、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和医务人员防护等措施。右江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关医务人员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样品采集时,应当做好个人防护,并指导涉禽从业人员和染疫禽类处置人员做好个人防护。

(五)可疑暴露者和密切接触者的管理

1.可疑暴露者的管理。可疑暴露者是指暴露于H7N9禽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的禽类、环境,且暴露时未采取有效防护的养殖、屠宰、贩卖、运输等人员。对可疑暴露者,由右江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进行健康告知,嘱其出现发热(腋下体温≥37.5℃)及咳嗽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时要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其禽类接触情况。

2.密切接触者管理。密切接触者是指诊治疑似或确诊病例过程中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医护人员或曾照料患者的家属;在疑似或确诊病例发病前1天至隔离治疗或死亡前,与病人有过共同生活或其他近距离接触情形的人员;或经现场调查人员判断需作为密切接触者管理的其他人员。对密切接触者,由右江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进行追踪、医学观察,医学观察期限为自最后一次暴露或与病例发生无有效防护的接触后7天。一旦密切接触者出现发热(腋下体温≥37.5℃)及咳嗽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则立即转送至医疗机构就诊,并采集其咽拭子,送百色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进行检测。

(六)流感样病例强化监测

右江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加强流感样病例和不明原因肺炎监测。在发生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时,应当在病例确诊后开展为期2周的强化监测。对符合流感样病例定义的门急诊患者,以及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应当及时采集呼吸道标本,询问暴露史,并按照中国疾控中心制定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标本采集及实验室检测策略》开展相关检测工作。

(七)疫情形势研判建议

区卫生计生局根据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疫情形势、病原学监测和研究进展及时组织专家进行疫情形势研判,达到突发事件标准时,应当按照相关预案及时启动相应应急响应机制,并按照相关规定及时终止响应。根据疫情形势建议区政府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在未发生疫情的乡镇,建议采取活禽市场“一日一清洗,一周一消毒,一月一休市”措施;在发生疫情乡镇,建议采取休市和彻底消毒措施;在有条件的乡镇,鼓励采取季节性休市措施。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加强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工作的重要性,要成立防控领导小组和防控工作方案,落实工作责任人,科学规范各项防控措施,切实将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防控工作落到实处。

(二)强化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各单位要积极开展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的发现与报告、流行病学调查、标本采集、实验室检测、病例管理与感染防控、风险沟通等内容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疾控队伍的疫情处置技术水平和临床医生的诊疗技术。

(三)强化宣传,正确引导舆论。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引导公众科学、理性地应对疫情,切实保障社会稳定。同时做好疫情防控知识宣传,指导并促进公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尤其要加强对从事活禽养殖、屠宰、贩卖、运输等行业人群的健康教育和风险沟通工作。

(四)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区爱卫办要结合卫生城镇创建活动,广泛发动群众,动员基层单位,在城乡范围内深入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行动。要重点加强农贸市场的.卫生管理,着力解决活禽销售、宰杀方面存在的突出卫生问题。

(五)强化督查,严格问责。加强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治工作的督查,对存在的问题责令限期整改,对不按要求开展防控工作、疫情处置不力、引起严重后果的单位,予以通报,并按有关规定对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相关责任人员进行问责,确保各项防治措施落到实处。

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知识

人感染H7N9禽流感是由甲型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常在冬春季流行。潜伏期多为7天以内,也可长达10天。肺炎为其主要临床表现,患者常出现发热、咳嗽、咳痰,可伴有头疼、肌肉酸疼、腹泻或呕吐等症状,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多在发病3-7天出现重症肺炎,体温持续39℃以上,出现呼吸困难,可伴有咯血痰,常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性休克和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少数患者症状较轻。

禽流感病毒普遍对热敏感,加热至65℃30分钟或100℃2分钟以上可灭活,对低温抵抗力较强,在4℃水中或有甘油存在的情况下可保持活力1年以上。

传染源为携带H7N9禽流感病毒的禽类,主要经呼吸道传播或密切接触感染禽类的分泌物或排泄物而获得感染,或通过接触病毒污染的环境感染。目前,大部分病例为散发病例,尚无持续人际传播的证据。

专家的预防控制建议:

1.尽量避免接触活禽,更不要接触病死禽。从事禽类养殖、运输、销售、宰杀等行业人员在接触活禽时,要做好个人防护(戴口罩、戴手套、穿工作服),接触后用消毒液和清水彻底清洁双手。

2.尽量改变购买和消费活禽的习惯,选择正规的超市或农贸市场,购买经正规部门检疫确认是安全的冷鲜、冰鲜禽类,烹饪时生熟分开,烧熟煮透,可以极大降低H7N9病毒感染的风险。

3.如果出现发热、头痛、鼻塞、咳嗽、全身不适等症状时,应佩戴口罩,尽快到医院就诊,并主动告诉医生自己发病前10天是否接触过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是否到过活禽市场等情况,以便医生及时、准确做出诊断和给予针对性的治疗。

防控H7N9禽流感工作方案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根据《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2013年第2版)》中的病例诊断标准,以2014年2月长春市报告的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

采用《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方案(第1版)》中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进行回顾性个案调查,内容包括:病例一般情况、发病就诊情况、居住环境与暴露情况、家禽饲养情况、生活习惯与既往健康史、发病前暴露情况、密切接触者情况等。对病例的家人、朋友等相关知情者进行访谈,求证病例发病前活动情况,对主要活动场所进行详细的现场勘察并对在场所有关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调查,并实施为期7 d的医学观察。

1.3 标本采集与检测采集确诊病例的痰液或下呼吸道标本、密切接触者咽拭子和病例曾暴露的外环境标本,用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病例及外环境标本送至中国疾控中心进行病毒分离及全基因组序列测定。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调查情况

2.1.1 病例基本情况病例梁某某,男,汉族,49岁,个体养殖场老板,无既往病史。

2.1.2 发病就诊情况

病例2月15日发病,首发症状为发热,体温38.3℃,因发热于2月15日、16~19日多次前往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就诊,医生给予阿奇霉素和中药喜炎平静脉注射。2月15日患者血常规检测结果:WBC 4.6×109/L,NE%60.4%;17日胸片显示:双肺纹理增强;19日血常规检测结果:WBC 2.88×109/L,NE%75.4%;19日胸部CT显示:右肺下叶前、外基底段及左肺上叶尖后段、舌段可见斑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界模糊。2月19日,病例就诊于吉大一院,被感染科收治入院单间隔离治疗,入院后病情逐渐加重,出现腹泻、发热、咳嗽、痰中带血,甚至血痰。2月19日长春市疾控中心在第一时间采集患者咽拭标本进行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H7N9(+),经吉林省疾控中心和中国疾控中心复核,结果均为H7N9(+)。根据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2月20日,该患被诊断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疑似病例”,21日被诊断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吉林省临床专家组进行多次会诊,给予奥司他韦和甲强龙进行药物治疗、鼻导管吸氧等对症治疗措施,经治疗患者病情逐渐好转,3月7日治愈出院。

2.1.3 病例暴露史

病例自家有一养鸡场,约300~400 m2,养鸡约700只。病例每日会对养鸡场进行巡视,发现有病鸡遂进行检查,鸡舍卫生条件较差,平日无人清扫及消毒。病例在接触家禽过程中从未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发病前10 d内病例无活禽市场暴露史或其他流感样症状患者接触史。

自2013年8月-2014年2月中旬,病例自家养鸡场共购买7批次约1 100只家禽,品种包括火鸡、珍珠鸡、乌鸡、良凤花鸡、麻鸡和土鸡。经流行病学调查,养鸡场购入的鸡部分来自河南和广东等地。2013年10月-2014年1月期间,曾出现鸡陆续死亡的现象。2月14日起,再次有鸡相继死亡,死鸡最初发病的典型症状为打蔫,流鼻涕,气促,病例发病前曾接触过病、死鸡。

2.1.4 标本采集及检测

长春市疾控中心共采集并检测确诊病例标本6份,包括咽拭、痰液、粪便,仅2月19日采集的咽拭标本为H7N9(+),其余标本皆为阴性。采集密切接触者和可疑暴露者的标本11份,经检测均为H7N9(-),结果见表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确诊病例血液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发现我市报告病例标本的流感血凝素基因(H)和神经氨酸酶基因(N)与此前安徽省发现的H7N9流感病毒毒株H和N同源性分别在99.50%~99.60%、98.90%~99.20%。

2.2 密切接触者发病情况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病例自发病前1 d至隔离治疗期间的密切接触者59人,可疑暴露者15人,共计74人。对全部密切接触者和可疑暴露者进行医学观察,观察期限为自最后一次无有效防护的接触或暴露后7 d。可疑暴露者陈某和病例儿子曾出现咳嗽、咽痛等呼吸道症状,经检测均为H7N9(-),排除人感染H7N9禽流感;其余72名密切接触者和可疑暴露者经过医学观察,均未出现发热或其他急性呼吸道等异常症状,全部解除医学观察,未出现新发病例。

2.3 强化监测

根据《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第3版)》和《人感染H7N9禽流感强化监测实施方案》,自2月20日起在长春市净月区8家医疗机构进行为期2 w的强化监测,未发现流感样病例或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报告。

2.4 禽类感染及外环境监测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情况,长春市疾控中心采集了确诊病例养鸡场的外环境标本35份、病例曾购买禽类的本市销售商的饲养环境、运输工具采集外环境标本45份进行检测。在采集的80份标本中,经PCR检测,其中22份为H7N9(+),阳性率为27.50%,阳性标本全部来自于患家养鸡场。病例曾购买禽类的本地销售商的饲养环境和运输工具标本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详见表2。根据《吉林省活禽市场外环境H7N9禽流感调查方案》要求,经过对长春市15个县(市)区、开发区的活禽交易市场进行摸底定位,在12个县(市)区、开发区的50个活禽市场采集了共150份外环境标本进行检测,其中污水、禽类粪便和笼具擦拭物各50份,结果均为H7N9(-)。

3 讨论

3.1 流行病学特征

自2013年以来,我国人感染H7N9禽流感主要发生在南方多个省份及地区,此前东北三省尚无病例报告。2月份东北地区气温仍处在全年中较低水平,且候鸟尚未开始迁徙,气候环境并不利于病毒的传播,与华东地区报告病例的发病时间不同〔1〕。该确诊病例为中年男性,与既往研究中关于易感人群为中老年男性人群的描述一致,也是人感染H7N9禽流感不同于其他流感的特征之一。该病例发病前虽有明确的禽类暴露史,但并非在农贸市场或活禽交易场所,而在自家小规模禽类养殖场,尽管目前尚无法证实病毒是如何污染养殖场外环境的,但此情况也应引起重视,可通过活禽养殖、储存、屠宰等场所的检测来进一步加强进行疫情监测。

3.2 感染来源及病毒溯源水禽是甲型流感病毒的天然宿主和基因储存库,禽类携带的流感病毒偶尔可感染人类,但此次引起人感染的H7N9禽流感病毒与以前在禽类中发现的H7N9禽流感病毒不同,有研究认为H7N9禽流感病毒是由亚欧大陆迁徙的野鸟与我国长三角地区家禽接触后,其各自携带的病毒进行基因重配而产生了新H7N9禽流感病毒,且该病毒可能在华东地区动物间已广泛存在〔2〕。此次发现的H7N9禽流感病毒的受体结合位点上某些关键氨基酸发生了突变,使其与人类上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受体结合能力增强,因而病毒能直接从禽类传播到人类,并有短时间内造成大范围传播的危险。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一步对该确诊病例血液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发现此次报告的病例咽拭标本中流感血凝素基因(H)和神经氨酸酶基因(N)与此前安徽省发现的H7N9流感病毒毒株高度同源,但病毒的传入途径尚不明确。此前农业部门并未在禽类养殖场、野鸟栖息地和屠宰场采集的样品中检出过禽流感病毒〔3〕,但本次调查在病例自家养殖场中病禽的肛、咽拭标本及外环境中检出了H7N9禽流感病毒,阳性率为62.86%,提示病例感染来自于活禽暴露的可能性较大。也有研究称在东南和华南地区有个别家禽养殖场的外环境标本中检出过H7N9病毒〔4〕,虽然这些案例尚不能证明与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有流行病学关联,但为加强疫情监测和制定防控对策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考。

3.3 防控对策

目前我国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的防控措施主要是建议关闭活禽交易市场、暂停农贸市场活禽交易等措施,并且已取得一定效果。根据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小规模的养殖场也可能是疫情散发的原因,因为禽类可携带病毒存活,人暴露于被H7N9禽流感病毒污染的外环境会增加人感染的风险,而小规模养殖场环境卫生差、消毒管理不正规、个人防护意识淡薄、缺少防护装备等因素加剧了小型养殖场出现散发病例的危险。因此,加强对小型家禽养殖场的监测、检测及禽类集中饲养和销售场所的规范管理,阻断人群与感染源的接触是控制人禽流感疫情的关键。在疫情集中的华东地区,在有疫情报告的城市已出现了疫情向郊区、农村或周边城市转移的现象,这也提示区域间及多部门的联防联控是消除感染源和控制感染源转移的重要措施。

鉴于H7N9病毒是一种低致死性的流感病毒,鸡和鹌鹑可在感染H7N9病毒后可以不表现出任何临床症状、携带病毒存活〔5〕,很难通过禽类发病来预测人群发病的风险。虽然目前研究显示多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在发病前有明确的禽类暴露史,但研究者对禽类的感染来源、真实感染情况、野鸟(禽)在病毒传播中的作用以及野禽和家禽共居地受污染情况等尚不清晰,需要不同部门、不同区域之间开展联防联控、进一步进行病毒溯源和感染来源研究,进而制定防控对策,使得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摘要:目的 分析长春市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确诊病例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并进行实验室检测,描述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实验室检测结果,追踪可能的感染来源。结果 该病例发病前无活禽交易市场暴露史;密切接触者中无续发病例。病例自有养鸡场外环境标本中检出H7N9禽流感病毒,但病例曾购买禽类的本地销售商的饲养环境和运输工具均未检测出H7N9禽流感病毒。长春市报告病例标本的流感血凝素基因(H)和神经氨酸酶基因(N)与此前安徽省发现的H7N9流感病毒高度同源。结论接触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禽类和暴露于出现H7N9禽流感病毒的外环境是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危险因素。病毒传入途径尚不明确,该研究尚不能证实H7N9禽流感病毒可引起人与人之间传播。

关键词:人感染H7N9禽流感,流行病学,防控对策

参考文献

[1]闫铁成,肖丹,王波,等.中国大陆130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3,17(8):651-654.

[2]江丽芳.H7N9禽流感病毒研究现状[J].中山大学学报,2013,20(5):651-656.

[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全国动物H7N9禽流感监测[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14.http://www.moa.gov.cn/zwllm/yjgl/yjcl/201304/t20130417_3436622.html.

[4]Yu X,Jin T,Cui Y,et al.Influenza H7N9 and H9N2 viruses:coexistence in poultry linked to human H7N9 infection and genome characteristics[J].Virol,2014,88(6):3431.

H7N9禽流感 重在预防 篇8

2013年4月5日,上海市疾控中心主任吴凡在当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目前正在救治的2例确诊病例中,有一名4岁儿童患者正在儿科医院隔离治疗,该病例是在流感哨点监测点主动搜索发现的,已在恢复期。

近期,在上海、南京、杭州等地患者和禽类身上检出了H7N9禽流感病毒。什么是H7N9?得了H7N9后会有哪些表现?作为易感人群的孩子该如何预防呢?

什么是H7N9?

H7N9是属于甲型流感病毒中的禽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的H7病毒,通常是一组在鸟类中传播的流感病毒。H7N9属于H7病毒大类下的一个亚群。虽然,偶尔会有某些H7病毒(H7N2、H7N3、H7N7)感染人类的报告,但过去没有人类感染H7N9病毒的报告,直到我国最近报告出现了这种病例。

H7N9是通常引起禽类的病毒性流行性感冒,禽类在感染后死亡率很高。目前,由于人感染病毒的暴露源尚不清楚,因此现在尚不清楚人类感染H7N9病毒的确切原因。

相关名词:流行性感冒病毒

简称流感病毒,是一种可造成人类及动物罹患流行性感冒的RNA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在免疫力较弱的老人或小孩及一些免疫失调的病人会引起较严重的症状,如肺炎或是心肺衰竭等。

H7N9会人传人吗?

现在,正在调查动物传人的可能性,以及人传人的可能性。但病毒基因分析表明,尽管病毒是由禽流感病毒演变而来,却显示出可适应在哺乳动物中生长的特性。这些适应包括与哺乳动物细胞结合的能力,以及在接近哺乳动物正常体温的温度下生长(哺乳动物的正常体温低于禽类)。

目前尚无确切证据显示此次的H7N9病毒可以通过人与人之间传播,因此目前在人群中传播力不强。

禽流感是如何传播的?

禽流感病毒和其他流感病毒一样,主要通过空气和接触传播,因此咳嗽或者打喷嚏时应该掩住口、鼻;由于流感病毒往往可以在一些日常用品表面上存活一段时间,因此应勤洗手,还可经常用酒精为日常用品消毒。

具体地说,禽流感病毒可经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损伤和眼结膜等部位,由呼吸道粘液或粪便直接接触传染或间接由污染的水及饲料等传播。有专家认为禽流感的扩散主要是通过粪便中大量的病毒粒子污染空气而传播,人员的流动和车辆往來是传播禽流感的重要因素。因此,少在人多的地方“扎堆儿”也是降低感染概率的一个有效方法。

禽流感患者会有哪些表现?

人类患上禽流感后,潜伏期一般为7天以內,早期症状与其它流感非常相似,主要表现为发热(但发热可高至41℃)、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部分患者可有结膜炎、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通常2~7天內自然痊愈。

对于年龄较大、治疗过迟、部分有基础疾病的患者的病情可迅速发展成高热不退、进行性呼吸困难、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血细胞减少、肾衰竭、败血症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多种并发症而死亡。

目前,有什么方法可以治疗?

目前,没有专门针对人类感染禽流感的特效药。在中国进行的实验室测试显示,H7N9禽流感病毒对于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奥司他韦和扎那米韦) 敏感。当在病程初期(48小时内)给病人使用这些药物时,这些药物对于治疗季节性流感病毒和甲型流感(H5N1)是很有用的,但是目前还没有将这些药物用在治疗H7N9禽流感病例上的经验。

接种流感疫苗,有用吗?

当年的疫苗一般是针对前一年的流行病毒株研制的,因此并没有专门针对新病毒的疫苗。但是病毒之间是存在交叉免疫力的,如果接种了流感疫苗,若感染当年的新病毒可能会产生较轻症状,因而避免产生严重症状的情况,因此会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应该如何预防呢?

世界卫生组织(WHO)研究指出,禽流感病毒能长期存活在受感染的禽类粪便、水和纸巾中,且在低温环境中存活时间更久,22℃可生存4天,0℃以下可生存30天,在冷冻物体中更可无限期生存。但这类病毒不耐热,一般只要以56°C加热3小时、60°C加热30分钟或100°C加热1分钟均可杀灭病毒。

请大家务必做好这些:

勤洗手。

除了饭前便后要洗手外,从户外回家也要先洗手。

洗手要使用洗手液,在流水下洗30秒以上,然后冲洗,把手背、手心、指缝、手指头等都要清洗。 可参照六步洗手法哦。不要为了方便而用免洗液。

Tips:六步洗手法(配图)

避免直接接触病死禽畜类。

不要自己在家杀禽畜类,不要带孩子出入农贸市场等场所,不要在家养不明来源的禽类动物。

切勿食用未烹煮的肉类。

要将鸡肉、鸡蛋等食品清洗干净后煮熟、煮透再食用。冷冻食品

只要食物充分加热,水煮沸就可以减少被感染的概率。

减少出入公共场所。

不要带孩子去人多拥挤的地方,到公园里不要让孩子喂食、触摸禽鸟等。

消毒及室内勤通风换气。

孩子的玩具要定期消毒,每天接近中午时,可开窗换气2小时。

均衡饮食,适当运动,提高自身免疫力。

出现疑似症狀,戴口罩至就近的正规医院或指定医院就诊。

每天早晨送孩子入园前可以先量一下体温,若出现发热就在家休息,症状加重的话可以到就近的正规医院或指定医院就诊,并要说清之前是否有禽类接触史。

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汇报 篇9

2013年3月31日,根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和省卫生厅关于上海、安徽等地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有关通知精神,市卫生局高度重视,就我市疫情防控工作迅速召开会议、制定方案、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一、疫情形势

截至4月7日24时,全国共发现21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其中死亡6例。据了解,H7N9禽流感病毒来源不明、传播途径不清,不排除在更大范围内检出H7N9禽流感病毒的可能性。截至目前,我省及我市没有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疑似和确诊病例。

二、国家和省市卫生部门有关安排

省卫生厅以内部明电形式转发了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的四个通知;一是《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加强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二是《人感染H7N9禽流感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2013年版)》的通知;三是《关于做好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实验活动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四是《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方案第一版的通知》。省卫生厅于4月3日召开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视频会议,我市于会后就我市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

三、目前我市采取的措施

(一)强化领导,落实措施

一是迅速成立组织,强化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工作的领导。市卫生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各位副局长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和市直各医疗卫生单位“一把手”为成员的人感染H7N9流感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了疾病防控、医疗救治专家组,并明确要求各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要成立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控制、医疗救治和卫生监督机构,按照职责分工成立组织,落实工作职责。二是制定、转发相关技术防控方案,加强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治工作的技术支持。4月4日,******市卫生局及时转发了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做好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工作的通知等几个规范性文件,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单位认真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和值班报告工作。并下发《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程序和方案》至各县(市)区卫生局和有关医疗机构,指定******市第三人民人民医院为市级定点医疗机构,六县(市)人民医院为县级定点救治医院。成立的******市诊疗救治专家组,主要由呼吸、感染性疾病、传染病、重症医学、儿科、医院感染、临床检验、医学影像、疾病预防控制、中医等学科专业组成的******市人感染H7N9禽流感临床专家组,主要负责做好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技术培训,参加疑难病例会诊、督导巡诊和重症病例救治。并要求各县(市)区卫生局也要成立相应专家组,参与和指导本辖区内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救治工作,并预留好必要的病房。

(二)提前防控,周密部署

3月31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通报我国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后,我市立即进行安排部署,要求各级卫生部门认真落实防控措施,从4月3日开始对疫情进行全面监控。并通过新闻发布和专家访谈的形势,正确引导舆情,宣传预防知识。强调要切实做好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治工作组织领导、预防宣传、预案制定、人员技术物资储备、医疗救治、人员培训、值班和信息收集上报等应急措施。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一是高度重视,增强对疾病的认知及敏感性,提前准备,抓紧落实各项防控措施。二是宣传普及防控知识。把宣传引导和健康知识的传播,放在目前防控工作的重要位置。三是加强医疗机构救治工作安排,并对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技术培训。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预检分诊、接诊程序。对定点医疗机构隔离病房人员防控、防护等各项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四是强化信息报告。要求信息报告要畅通,及时、准确,对全市疾控人员开展技术及业务知识培训。

(三)做好物资储备,有效应对疫情

根据我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人感染H7N9禽流感应急预案要求,进一步对疾病防控、医学检验、卫生监督和医疗救治人员开展业务技术培训,提高针对疫情的判断、流调、采样、消杀、医疗转运、应急防护、医疗诊断、治疗等应急处置能力。并要求各级医疗(特别是定点救治机构)和疾病防控、卫生监督机构,强化物资储备,确保应急处置物资供应充足,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疫情。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由于我市经过2003年非典型肺炎疫情和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我市医疗卫生力量不断壮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但是目前我市传染病防控工作还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下一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建议市、县财政划拨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工作专项经费,以满足应急物资储备、更新和治疗工作的需要。

(二)建议各级政府督促有关部门对******市禽类交易场所规范管理,做好活禽疫病监测和检测,及时扑杀染病禽类或动物,消灭传染源。

(三)建议工商、农业和畜牧等部门根据上级业务部门的统一安排做好对禽类食品加工、流通环节的有效监管。

(四)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各级各部门适时完善更新突发传染病防控应急预案。

(五)进一步强化对不明原因肺炎的监测预警,为科学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h7n9禽流感防控工作会议简报 篇10

本次演练由市卫计委、嘉陵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何迎晓,市政府副市长李在伟参加了观摩。市卫计委、嘉陵区人民政府、南充市中心医院、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南充市疾控中心、南充市卫生监督执法支队、嘉陵区卫计局、嘉陵区人民医院、嘉陵区疾控中心,市、区农牧业、食药、工商等部门参加了演练。

本次演练模拟嘉陵区一名养殖户李某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后的疫情应急处置,市、区两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按照《南充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南充市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应急预案》的要求全面开展疫情处置。参与演练的嘉陵区人民医院收治该病例后,启动应急响应并报告区疾控中心,随后该信息被层层上报到市卫计委,市卫计委派出市级临床专家赶赴现场指导疫情处置工作,并根据事件进展启动不同级别的卫生应急响应,各级各相关单位立即展开处置工作。整个演练过程井然有序,医务人员表现出较好的应急与急救素养,真正落实了“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防治原则。

抵御H7N9禽流感第一防控宝典 篇11

禽流感来了,我们该怎么办?禽流感来了,公众应当如何正确看待认识并做好必要的防护措施?

面对海内外的H7N9禽流感,人体与心理的免疫是很重要的。除了必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加强体质锻炼外,更重要的还应通过进食相关的食物,以提高我们的身心免疫力。

“非典”会不会流行

“非典”流行10年后的春天,H7N9型禽流感来了。H7N9会不会如同当年的“非典”疫情一样疾速蔓延?

其实,H7N9是禽流感—种亚型。所有人类的流感病毒都可以引起禽类流感,但不是所有的禽流感病毒都可以引起人类流感。禽流感病毒中,H5、H7、H9可以传染给人。感染H7N9型禽流感的患者多表现为起病急,病程早期均有高热(38℃以上),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等症状,起病5至7天出现呼吸困难,重症肺炎并进行性加重,部分病例可迅速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并死亡。人一旦发病,诊治不及时,预后效果差,死亡率高。

对此,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告诫,SARS具有传染性,会聚集性发作;而H7N9尚无证据表明其传染,且呈散发状态,没有很快就会大流行的趋势。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信息称,H7N9病毒是否会造成大流行还是个未知数。其他源自动物的流感病毒偶尔曾感染过人类,但未造成大流行。

科学防控是关键

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活习惯、规范的职业防护、及时的信息获取、必要的预防接种,是预防H7N9型禽流感和其他传染病的关键。

日常生活应注重增强体质,增加营养,室内注意通风换气,及时有效洗手,尽量到正规销售点购买禽类产品,禽肉要煮熟、煮透后再食用。与家禽密切接触的人员应注意自身防护,勤洗手,戴口罩,避免受伤。要随时关注疫情动向,一旦出现流行强度明显增加,要及时调整防护措施。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国家卫生计生委已经印发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2013年第1版)指出“人感染H7N9禽流感潜伏期—般为7天以内。患者—般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咳嗽、少痰,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如果出现感冒类症状,尤其是接触过禽鸟类的病人,要及时就医,争取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高占成同时提醒,医院院内交叉感染防控非常重要。小病应尽量去当地医疗机构就诊,不要集中到大医院。

对临床诊断和确诊患者应进行隔离治疗;对症治疗,可吸氧、应用解热药、止咳祛痰药等;抗病毒冶疗,应尽早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根据其他型别流感抗病毒治疗的经验,发病早期使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抗流感病毒药物可能有效,但对H7N9型禽流感病毒感染的特异性治疗手段仍需观察研究。

防控从食物中获取免疫力

人们知道,人体的免疫系统总是在与人体内外部的致病因子作持久战,以阻止其对机体的危害。已被证实的致病因素有很多:细菌、病毒、吸烟、酗酒、心理压力、运动过量、脂肪摄入过多以及人体自身产生的变异细胞等。免疫系统每分钟都生产数以百万计免疫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生产抗体的细胞、天然的杀伤细胞和吞噬细胞。在与致病因素进行的旷日持久的斗争中,免疫系统从何处获得它生产抗体的基本生物活性物质呢?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研究得出:来源是食物。

世界卫生组织首席专家米利斯·温弗瑞对食物与人体免疫系统关系作了多年的研究,他最近报告说:“在提高人们身心免疫力抵御H7N9禽流感等疾病的初步研究中,均认为饮食可以对免疫系统产生显著影响。”与温弗瑞合作的布鲁斯大学免疫学家威尔顿·R·帕斯卡说:“某种营养物质的缺乏,首先会在免疫细胞的数量以及活跃程度上体现出来。”

温弗瑞与帕斯卡指出:对免疫系统有特殊影响的生物活性物质主要有:维生素A、维生素B6、维生素B12、维生素C、维生素E和锌、硒、铜、铁、β-胡萝卜素或番茄红素以及某些脂肪物质。这些物质有的能激活人体内上百种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的激素和酶,有的能使T淋巴细胞在与细菌和病毒斗争时显得更为活跃;但更多的是,它们能提供免疫系统生产抗体的所需物质,从而确保抗体维持在一定水平。例如,番茄红素能改善人体内的免疫值,血液中的番茄红素越高,对H7N9禽流感的免疫力就越高,而且患胰腺癌、肠癌、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的风险越小;胡萝卜素具有与番茄红素同样的性质,并能削弱有害紫外线对人体的辐射。德国生物学家与皮肤病专家共同研究发现:连续12周每天从自然渠道摄取25毫克β-胡萝卜素,就能抵御H7N9禽流感的侵袭,同时会增强人体抗紫外线能力。

研究认为,免疫系统在与致病源的斗争中,免疫细胞总是大量地与敌人同归于尽,这会加重免疫系统负担,过多消耗免疫球蛋白。这就要求人们科学饮食,多食用有助于维护免疫系统功能的食物。

抵御H7N9禽流感的食物

如何通过饮食来提高免疫力、远离H7N9禽流感与其他疾病?近日,温弗瑞与帕斯卡向社会大众介绍了以下食物。

螺旋藻:螺旋藻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E和其他维生素,可提高体液的PH值,中和酸性体质,使人体处于略碱性,从而提高人体免疫力,并具有抗肿瘤、抗艾滋病的作用。

生姜:姜具有促进血液循环,驱散寒气的作用,可以很好地预防、治疗因着凉引起的感冒。生姜中的姜辣素进人体内后,能产生一种抗氧化酶,其功效要高于维生素!

菇类:促进白血球抗感染。长久以来,人们就把菇类当作提高免疫力的食物。现在,温弗瑞的研究小组找到了这样做的理由:吃菇类可以促进白血球的产生和活动,让它们更具防范性。

酸奶:益生菌保护肠道。酸奶中含有益生菌,保护肠道,避免致病细菌的产生。另外,有些酸奶中含有的乳酸菌可以促进血液中白血球的生长。

大蒜:大蒜素抗感染和细菌。温弗瑞研究小组的实验结果表明,食用大蒜可让感冒发生几率降低2/3。经常咀嚼大蒜的人患结肠癌和胃癌的几率也会大大降低。因此,建议每天生吃两瓣蒜,并在烹饪菜肴时加入一些大蒜末。

燕麦和大麦:健康纤维抗氧化。燕麦和大麦都含有β葡聚糖,这种纤维素有抗菌和抗氧化的作用。食用燕麦和大麦,可以增强免疫力,加速伤口愈合,还能帮助抗生素发挥更佳效果。

豆腐:豆腐有抗氧化的功效。它所含的植物雌激素能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使其不被氧化,而且,豆腐中的大豆蛋白是许多抗菌药物中所含有的成分。

核桃仁:核桃仁含有特殊的维生素成分,能减少肠道对胆固醇的吸收,而且核桃仁具有直接抑菌消炎的作用,比较适宜在细菌泛滥的季节食用。

薏仁米:薏仁米中的胚芽、多糖、维生素B和维生素E都很丰富。这些物质能增强免疫力,加强免疫细胞的功能。

黑香米:黑香米米糠和胚芽部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和维生素E,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促进血液循环,还能帮助人们消除沮丧烦躁的情绪.使人充满活力。

红薯:增强皮肤抵抗力。帕斯卡的研究认为:皮肤也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一员,是人体抵抗细菌、病毒等外界侵害的第一道屏障。维生素A在结缔皮肤组织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补充维生素A最好的办法就是从食物中获取β胡萝卜素,红薯是获得这种营养的最快途径,它含有丰富的β胡萝卜素,且热量低。

蜂胶:蜂胶能提高人体巨噬细菌吞噬病毒和细菌的能力,使肌体免疫处于动态平衡的最佳状态,被称为“天然的免疫增强剂”。

防控H7N9禽流感工作方案 篇12

本方案适用于各级各类学校、托幼机构以及各部门举办的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学生夏令营和冬令营等。

一、学校甲型H 1 N 1流感疫情划分

(一) 学校未发现甲型H 1 N 1流感疫情

在学校内未发现甲型H 1 N 1流感疑似或确诊病例。

(二) 学校出现非校内感染病例

在学校内发现甲型H1N1流感疑似或确诊病例, 但传播链清晰, 病例感染来源为学校外部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或其污染的环境, 疾病危害尚不严重。

(三) 学校出现校内感染病例

第一类情况, 在学校一个班级内发现散发的感染来源不明的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 或由输入性病例引起的二代病例。

第二类情况, 在学校内出现多起感染来源不明的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 形成学校局部疫情暴发, 且有流行趋势。学校局部疫情暴发, 指在同一学校同一个年级两至三个班级, 1 4天内, 出现多个甲型H 1 N 1流感校内感染病例的确诊病例, 且病例呈现明显的聚集性。

第三类情况, 在学校内出现甲型H1N1流感流行, 疫情迅速在全校扩散, 且有波及学校周边地区的趋势。学校流行, 指在14天内, 在同一学校不同年级或同一年级三个班级以上, 出现多起甲型H1N1流感学校局部疫情暴发, 且有持续传播现象。

二、职能分工

按照属地化管理、联防联控的原则, 在地方政府及其甲型H1N1流感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或防控指挥部的领导下, 教育、卫生行政等部门密切配合, 共同督导和指导所辖学校、教育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做好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 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学校甲型H1N1流感联防联控工作格局。

(一) 卫生行政部门

指导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 帮助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完善防控预案;负责组织协调和督促医疗卫生机构对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进行指导;及时向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通报全国及行政区域内甲型H1N1流感疫情, 并根据疫情变化情况, 指导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及时调整和完善防控措施。

(二) 医疗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各级各类医疗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指导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负责辖区内学校疫情分析报告、病例诊治、流行病学调查;协调和指导学校落实密切接触者的管理;学校暴发甲型H1N1流感时, 按照卫生部相关防控方案和技术文件, 做好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的处理等工作;负责指导学校根据疫情变化及时调整和完善防控措施。

(三) 教育行政部门

与卫生等部门配合, 共同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学校应对甲型H1N1流感的对策、措施及应急预案;督促落实学校甲型H1N1流感的信息报告人并及时上报相关信息;配合卫生部门, 严密监测行政区域内学校甲型H1N1流感发生情况, 并适时做出预警;指导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紧急应对和处置甲型H1N1流感疫情;检查督促行政区域内学校落实各项应对甲型H1N1流感的措施;协调解决学校应对甲型H1N1流感所需的物质、经费等保障;学校暴发甲型H1N1流感时, 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的处理等工作。

(四) 学校

在卫生部门指导下, 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部署, 制定本校的甲型H1N1流感应急预案;建立一把手负总责与分管校长具体抓的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责任制, 并将责任分解到部门、落实到人;明确并落实甲型H1N1流感的信息报告人;具体落实学校防控甲型H1N1流感各项措施;保障防控甲型H1N1流感所必须的物质、场所、人员与经费;学校暴发甲型H1N1流感时, 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学校甲型H 1 N 1流感暴发疫情的处理等工作。

(五) 其他相关部门

在地方政府及其甲型H1N1流感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或防控指挥部的领导下, 依据各自职责, 全力支持和做好相关的学校甲型H 1 N 1流感防控工作。

三、防控措施

(一) 学校未发现甲型H 1 N 1流感疫情

1. 制订应对学校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预案、工作方案。

2. 组织校医院、校医或负责学校卫生工作的人员参加甲型H 1 N 1流感防控知识及技术的培训和演练。

3. 加强疫情应对物资准备。

4.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宣教, 普及甲型H1N1流感

防治知识, 倡导环境卫生、科学洗手等卫生行为, 提高广大学生、教职员工对流感防治的正确认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5. 加强教室、图书馆 (阅览室) 、教研室、宿舍等学

生和教职员工学习、工作、生活场所卫生与通风, 保持空气流通。

6. 落实晨检制度、因病缺课登记追踪制度, 发现流感

样疫情要在第一时间 (2小时内) 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

7. 建立健全校内有关部门和人员、学校与家长、学校

与当地医疗机构及教育行政部门联系机制, 完善信息收集报送渠道, 保证信息畅通。

8. 建立与卫生部门信息联动机制, 及时收集所在地区甲型H 1 N 1流感发生信息, 及时准确地进行预警。

(二) 学校出现非校内感染病例

在强化上述学校未发现甲型H1N1流感疫情时各项防控措施的同时, 需采取以控制传染源管理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 及时发现输入病例, 追踪和管理密切接触者, 严防疫情传播。

卫生防控措施

1. 病例应按照当地卫生部门的要求, 及时接受隔离治疗。

2. 卫生部门在学校的配合下, 开展对病例密切接触者

的追踪, 并实施集中医学观察或居家医学观察。中小学生中的密切接触者原则上以居家医学观察为主, 高校学生中的密切接触者原则上以集中医学观察为主。

病例所在学校建立与居家医学观察者的联系, 及时了解其每日健康状况, 并将密切接触者健康状况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医疗卫生机构负责每日对集中医学观察者实行随访、报告。

3. 卫生部门指导、协助学校加强当地学校晨午检工作,

加强学校发热、咳嗽或咽痛等流感样症状监测和因病缺课监测, 及时发现、报告和诊治可疑病例。

4. 卫生部门指导学校对教室、图书馆 (阅览室) 、教

研室、宿舍等师生学习、工作、生活场所进行消毒。采取消毒、感染控制等措施, 做好疫情控制工作。

5. 卫生部门及时公布疫情和防控措施信息, 加强区域

内的信息公布和通告工作, 稳定学生和教职员工的情绪。教育和卫生部门共同做好媒体沟通工作, 发挥媒体传播信息和引导舆论的作用。

学校防控措施

1.经当地政府批准同意, 对出现病例的托幼机构实施全园停课7天 (或7天以上) 的措施。卫生、教育等相关部门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 加强放假儿童的校外管理, 避免其在学校外的相互接触和聚集。

托幼机构复课后, 应继续加强晨检和病例报告, 并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教育部门每日报告全校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健康状况, 至少持续14天。

2.中小学校和高校等教育机构加强对学校人员出入的管理, 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校园。

3.如疫情传播风险较大, 经当地政府批准同意, 中小学校和高校可按照由班级到年级的原则采取临时停课措施。

4.按照国家和当地政府有关规定, 在卫生部门的具体指导下落实其他应急处置措施。

(三) 学校出现校内感染病例

及时调整防控策略, 采取以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链、保护高危人群等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 防止或减缓疫情扩散, 减少病例, 减轻疫情危害。

出现第一类情况时, 在加强非校内感染病例的卫生防控措施的基础上, 采取以下措施:

卫生防控措施

1. 卫生部门指导、协助当地所有学校开展晨午检和疫情日报、零报告。

2. 卫生部门指导学校加强校内环境消毒。

3. 卫生部门指导学校加强居家隔离观察者的管理, 要求其主动接受监测, 每日定时报告身体状况。

4. 按卫生部门要求, 对重点或高危人群进行预防性服

药和免疫接种。

学校防控措施

1.学校停止举办校内各种大型师生集会和会议等活动。

2.在卫生部门指导下, 学校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3.根据当地 (县级以上) 人民政府的决定, 学校采取临时停课或暂时关闭措施。

(1) 原则上, 停课的范围应根据疫情波及的范围和发展趋势, 由小到大, 如由班级到年级, 由年级到全校, 由一个学校到多所学校等。

(2) 如果14天内, 同一班级出现2例及以上甲型H1N1流感病例时, 该班级可停课;如果14天内, 同一学校有2个及以上班级需要停课时, 该班级所在年级可停课;如果14天内, 同一学校有2个及以上年级需要停课时, 该学校可以全体停课。

(3) 停课前, 除应告知学生、家长及教职员工甲型H1N1流感相关知识外, 应让学生、家长及教职员工与学校保持联系, 报告其是否出现流感样症状。学校应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每日报告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健康状况。

(4) 停课时间不少于7天, 自最后一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被隔离或离校之日算起。可根据放假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健康状况, 随时调整放假期限。

(5) 中小学校停课放假后, 卫生、教育等相关部门应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 加强放假学生校外管理, 避免其在学校外的相互接触和聚集。高校停课后, 要加强停课学生的在校管理。

(6) 复课前, 必须对教室、阅览室、食堂、厕所等场所进行彻底清扫消毒;因甲型H1N1流感暂时停课的学生, 必须在恢复健康, 经有关卫生部门确定没有传染性并出具有效的复课证明后方可复学。

(7) 复课后, 未痊愈的学生应继续居家隔离治疗, 至其病后7天或症状完全消失后24小时 (以两者之间较长者为准) , 方可上学。

(8) 复课后, 学校或托幼机构还应继续加强晨检和病例报告, 并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每日报告全校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健康状况, 至少持续1 4天。

4.按照国家和当地政府有关规定, 在卫生部门的具体指导下落实其他应急处置措施。

出现第二类情况时, 强化病例诊治、校内环境消毒、隔离医学观察者管理, 加强当地学校疫情监测、对重点或高危人群进行预防性服药和免疫接种等卫生防控措施。

重点加强相关学校防控措施的实施。经当地政府批准同意, 对出现病例的中小学、幼儿园等实施全校 (园) 停课措施;对出现病例的高校实施学生停课不离校, 在校进行观察措施。卫生、教育等相关部门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 加强放假学生的校内外管理, 避免学生聚集活动;并做好被隔离高校师生的日常生活保障。

学校复课后, 应继续加强晨检和病例报告, 并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教育部门每日报告全校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健康状况, 至少持续14天。

出现第三类情况时, 重点加强医疗救治工作, 尤其是重症病例的诊疗救治工作, 做到早发现、早诊治, 降低病死率。对重点或高危人群采取必要的预防性服药和免疫接种措施;合理调配医疗卫生资源, 确保防控工作科学、有序、有效。

经当地政府批准同意, 对当地所有学校实施停课措施。强化放假学生的校内外管理, 避免学生聚集活动, 并重点做好被停课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保障。

教育、卫生和相关部门要在当地政府领导下, 强化风险沟通工作, 发挥媒体传播信息和引导舆论的作用, 维护社会稳定。

四、停课、放假的实施程序

当发现甲型H1N1流感疫情后, 如需要采取停课、放假等疫情防控措施, 应按下列程序组织实施:

1.当地卫生部门在当地教育部门配合下, 组织调查, 核实疫情情况。

2.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组, 对疫情风险进行评估。

3.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根据风险评估结果, 会商当地教育行政部门, 共同向当地政府、甲型H1N1流感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或防控指挥部提出停课、放假的建议。

4.当地政府、甲型H1N1流感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或防控指挥部审核批准后, 宣布执行。

5.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在开展相关工作时, 应及时上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 并争取相关工作指导和技术支持。

6.停课期间, 如有新病例发生, 可适当延长停课时间。

7.当停课、放假时间超过7天, 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组评估。达到复课条件的, 商当地教育行政部门, 报请当地政府、甲型H1N1流感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或防控指挥部批准后执行。

五、各部门举办的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学生夏令营和冬令营等防控甲型H 1 N 1流感, 参照本工作方案执行。 (本资料源于卫生部网站)

上一篇:学生检讨书卷子丢了下一篇:点燃一盏思乡的灯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