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的综合防制

2024-06-03

禽流感的综合防制(精选7篇)

禽流感的综合防制 篇1

禽流感 (Avian Influenza, AI) 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传染病。根据禽流感病毒 (AIV) 对易感禽的致病性, 将其分为高致病性 (HPAI) 、低致病性 (LPAI) 和无致病性3种。HPAI传播速度快, 发病率、死亡率极高, 被世界卫生组织 (OIE) 定为A类传染病, 我国列为一类动物疫病[1]。由于种属屏障, AIV以感染家禽为主, 仅在偶然的情况可以感染人, 既往确认感染人的AIV有H5N1、H9N2、H7N2、H7N3、H7N7、H5N2、H10N7, 目前又发现H7N9可感染人。亚洲一直是禽流感的重灾区, 东南亚国家疫情尤为严重。广西百色市地处祖国西南边陲, 与频繁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越南民主共和国接壤, 防控任务异常艰巨。自2005年1月广西隆安县叮当镇发生国内首例H5N1亚型禽流感疫情后, 百色市高度重视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 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行政和技术防控措施, 有效地阻止了禽流感疫情的发生流行。

1 百色市禽流感疫情主要防控困难因素分析

1.1 禽流感抗原类型多, 变异频繁, 不同的类型抗原之间无交叉反应, 免疫工作难度大

AIV是有包膜的RNA病毒, 其基因组由8条单股负链RNA组成。根据AIV外膜血凝素 (H) 和神经氨酸酶 (N) 的不同, 其可分为15个H亚型 (H1~H15) 和9个N亚型 (N1~N9) , 它们之间可以相互组合构成135个亚型, 且亚型之间没有交叉保护作用[2]。多种亚型存在给机体的免疫带来困难, 需要分别注射多种亚型疫苗 (如H5、H9等) 才能控制禽流感。

1.2 传染源、传染途径、易感动物多, 且可引发种间传播

家禽禽流感的传染来源渠道多, 可以来自感染或发病的家禽, 也可来自外来野生鸟类、迁徙的水禽和其他动物[3]。病毒通过禽类的分泌物、排泄物和尸体等污染饲料、饮水及其他物体, 通过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发生感染, 呼吸道和消化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几乎全部的家禽和野禽、鸟类都对禽流感敏感。同时, 流感病毒在一种动物体内发生繁殖后又可转到另一种动物中去, 继而又可发生变异, 可以在禽类、猪和人之间形成错综复杂的种间传播, 增加该病的防控难度。

1.3 家禽饲养方式落后, 感染疫情几率大

百色市乃属经济欠发达地区, 养殖收入仍是广大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家禽散养方式比例较大, 一家一户的小规模饲养, 一旦发生疫情, 很难在短时间内引起注意, 即便被发现, 也很难控制。此外, 鸡、鸭、鹅、猪等畜禽混养, 人禽混居现象比较普遍, 增加了病毒基因重组变异和传播疫情的几率。卫生条件差, 饲养家禽防护设施落后, 饲养的家禽与野鸟共栖息, 感染的可能性增大。

1.4 境外疫情威胁大, 防控形势严峻

百色市有靖西、那坡2个县与越南接壤, 共有湖润、岳圩、壬庄、龙邦、安宁、吞盘、平孟、百南、百省、百都等10个边境乡镇, 47个边境村, 284个边境屯, 中越边境线长达362.5KM, 是全广西中越陆地边境线最长的一个市。辖区内有76个沿边境传统路口便道与越南相通, 由于没有天然屏障, 边民互访频繁, 人员流动性多, 境外疫情频发, 威胁大。

2 防制措施

2.1 行政措施

2.1.1 成立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 加强防控工作领导

按《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广西壮族自治区动物防疫条例》等法规的规定, 百色市级及市辖12个县 (区) 人民政府都分别成立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 把发改委、财政、商务、卫生、环保、水利、工商、公安、交通、林业、质量技术监督、出入境检验检疫等相关部门列为成员单位, 在政府统一领导下, 成员部门齐抓共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打好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阻击战。

2.1.2 签订责任状, 执行防疫工作双轨目标管理责任制

每年初, 市、县 (区) 、乡 (镇) 三级人民政府都层层签订《动物防疫目标管理责任状》, 市水产畜牧兽医局、县 (区) 水产畜牧兽医局、乡 (镇) 渔牧兽医站也逐级签订防疫工作管理责任状, 明确各级政府主管动物防疫密度, 业务部门主要负责防疫质量, 认真落实动物防疫双轨目标管理责任制, 确保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双达标。

2.1.3 落实防治经费, 保障工作顺利开展

自“十·五”规划以来, 农业部、自治区人民政府多次安排百色市、县 (区) 实施动物防疫冷链、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边境动物防疫隔离带等建设项目, 极大地改善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百色市、县 (区) 人民政府每年度都将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扑灭、检疫和监督管理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保障了防疫工作有序开展。近几年, 中央和自治区每年都安排给百色市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补助经费570~600万元, 百色市辖12个县 (区) 还将村级动物防疫员的报酬列入年度财政预算, 每人每月预算补助200~680元, 极大地调动广大基层防疫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1.4 建立防疫队伍, 严格疫情报告制度

2006年, 全国开展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后, 百色市建立了完善的兽医行政管理、兽医行政执法、兽医技术支持及乡 (镇) 动物防疫机构, 编制人员全部实行全额预算管理。全市135个乡镇、1815个行政村, 每个行政村都配备1名以上村级动物防疫员, 动物防疫队伍人员非常健全。建立健全动物疫情报告制度, 设置并公布动物疫情报告电话, 接受单位和个人的疫情报告。规定凡发现动物群体发病或者死亡以及动物、动物产品染疫或者疑似染疫的单位和个人, 及时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2.1.5 设立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和边境动物防疫巡检站, 堵住外来疫情

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 在隆林县平班镇、那坡县城厢镇分别设立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 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 严格开展动物防疫监督执法检查, 对进入本市的家禽严格验证查物、临床健康检查和消毒工作。已经建立边境动物防疫巡检站43个, 在受境外疫情威胁时安排当地乡、村干部、民兵值班守卫, 禁止易感动物入境。对出入境人员进行消毒, 对已入境的动物强制扑杀进行无害化处理。边境村民实行“五户联防制度”, 即每五户边民组建一个联防小组, 以一个农户为中心户, 与其相邻的四户为关联户, 分别签订“五户联防”责任书, 中心户对本组疫病防控工作负总责, 中心户与关联户之间相互监督, 认真履行边境疫病防控工作职责。同时本市还设立国家一级口岸1个, 二级口岸2个, 海关、边防等口岸管理部门加强对进出境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检疫和消毒, 严禁染疫动物及动物产品入境。

2.1.6 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提高疫情应急处置能力

市、县 (区) 重防指挥部制定了《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应急预案》, 给成员单位印发预案简明操作手册及应急处置流程图。从重防指挥部成员单位抽调人员和有关专家组建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备队。健全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防疫物资和应急资金储备制度, 储备扑灭疫情足够的疫苗、消毒药、消毒器械、防护服和资金等。一旦发生疫情, 确保对突发疫情能够作出快速反应, 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2.2 技术措施

2.2.1 开展免疫注射, 建立坚强免疫屏障

坚持“预防为主”的防控方针, 对HPAI实施强制免疫。制定百色市规模养禽场家禽禽流感免疫程序 (详见表1) , 要求规模家禽养殖场按免疫程序开展。对农村散养家禽实行“春秋两季突击免疫和月月补针”的免疫工作制度, 以春秋两季突击免疫为主, 每月对新补栏和超过免疫有效期家禽进行补免。根据AIV亚型多、变异快且本市地处边境的特殊情况, 从2012年起全部选择使用H5亚型Re-6株疫苗 (变异毒株疫苗) 进行免疫, 选择使用的疫苗毒株与流行毒株尽可能相匹配。对饲养周期较长的慢大型肉鸡肉鸭、种鸡种鸭、蛋鸡蛋鸭, 既开展H5亚型禽流感疫苗的免疫接种, 又开展H9亚型禽流感疫苗的预防注射, 减少LPAI入侵带来的经济损失。2008~2012年, 全市免疫家禽禽流感疫苗分别为984.9万羽、1327.9万羽、1553.7万羽、2956.1万羽、4553.7万羽, 家禽群体免疫密度常年维持在90%以上, 有效提高家禽抵抗能力, 牢固构筑预防AIV入侵的免疫屏障。

*表中A苗指H5N1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 B苗指H5H9双价禽流感灭活疫苗

2.2.2 开展疫情排查和病原监测, 消除疫情隐患

百色市、县 (区) 、乡 (镇) 、村建立了四级疫情调查监测网络, 在那坡、靖西2个边境县还另建立边境动物疫情监测站, 在右江区建立国家动物疫情测报站, 安排相应的监测人员, 采取春秋两防调查和专项紧急流行病学调查方式, 每年对规模养禽场和农村家禽散养户开展拉网式疫情调查, 及时消除疫情隐患, 对禽流感疫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针对边境疫情严峻形势, 把水禽、野生禽类、河流密布地区和离边境3KM范围内的家禽列为监测重点, 每月定期开展禽流感病原采样检测1次以上。特殊情况时, 扩大监测范围, 增加抽样比例和检测频率, 切实做好疫情预警预报工作。2008~2012年, 采集鸡、鸭、野鸟的泄殖腔棉拭子及病料组织样品分别为766份、853份、1167份、963份、1099份, 共计4848份, 送广西壮族自治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采用RT—PCR方法检测禽流感病毒核酸, 根据病原监测结果, 深入分析疫情动态, 准确把握疫情走势, 提出科学防范应对措施, 提高防控工作的预见性、科学性和针对性。

2.2.3 检测免疫抗体, 评估免疫效果

开展AI的血清学监测, 对使用疫苗的选择、疫苗免疫效果的考察、免疫计划的执行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依据免疫后跟踪监测结果, 可以不断地完善免疫程序, 确保免疫质量达到要求。2008~2012年, 百色市级对辖12个县 (区) 定期组织开展春秋两防免疫效果验收检查, 以采集家禽血清检测免疫抗体效价作为评价免疫效果依据。据统计, 从规模养殖场、屠宰场、交易市场、农村散养户的家禽采集血清样品共计7604份, 由百色市动物疫预防控制中心集中检测禽流感H5亚型免疫抗体, 禽流感抗体血凝抑制试验 (HI) 抗体效价≥24 (1:16) 判定为合格, 监测结果详见表2。鸡、鸭免疫合格率走势见图1。一免与二免效果对比见表3。从监测结果看出, 本市家禽禽流感免疫工作扎实, 连续5年免疫抗体合格率均达70%以上要求;鸡的免疫效果总体比鸭好, 鸡的5年平均抗体合格率比鸭高11.45个百分点;二次免疫效果比一免好, 鸡的5年二免平均抗体合格率比一免高6.76个百分点, 鸭的5年二免抗体平均合格率比一免高7.65个百分点。

鸡、鸭免疫效果比较见图1。

2.2.4 开展检疫, 防止病禽进入流通、交易市场及屠宰环节

全市设立动物产地检疫申报点195个, 凡动物、动物产品出售或调运离开饲养、生产场地前, 由动物检疫员到场、到户、到点实行检疫, 肉用家禽提前3天、种用家禽提前15天报检。动物检疫员严格检疫工作程序, 确认家禽来自非疫区、家禽已进行国家规定的强制病种免疫并处在免疫有效期内、群体和个体临床检查健康、种用家禽进行实验室规定病种检验阴性后方可出具检疫合格证明, 2008~2012年全市开展家禽产地检疫分别为229.6万羽、213.3万羽、237.8万羽、229.1万羽、860.4万羽。产地检疫发现的染疫家禽及其产品一律不能离开原产地并按规定处理, 禁止流入流通、交易市场及屠宰环节, 从源头上控制动物疫情传播。责令未按规定开展动物强制免疫的个人或单位实施补免, 严格凭检疫合格证明上市交易的准入制度, 形成了“以监促检、以检促免”的动物防疫良好工作机制。推行实施“定点屠宰、集中检疫”的管理办法, 有效防止禽流感等疫病在屠宰加工环节传播, 提高禽类及其产品上市检疫率, 确保市民食肉质量安全。

2.2.5 开展业务技术培训和扑灭疫情应急演练, 提高技术队伍人员防控水平

每年在春秋两防开展之前, 市、县、乡都分别举办禽流感防控技术培训班, 使基层兽医技术人员掌握禽流感疫苗保存、免疫技术操作、采样检测方法及防控技术知识, 每年受训技术人员1800人次以上, 提高了队伍人员业务素质。2009年市级举办了1期扑灭禽流感疫情应急演练活动, 参加演练和观摩人数多达2500人, 使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领导及应急队伍人员熟悉应急预案, 掌握了解疫情诊断、疫情报告、疫点疫区受威胁区划分、扑杀家禽方法、无害化处理及解除封锁规定, 未雨绸缪, 防患于未然, 提高应急处置业务知识和实战工作水平。

2.2.6 开展消毒, 做好生物安全工作

AIV属囊膜病毒, 在外界环境中存活能力较差, 对诸如去污剂等脂溶剂比较敏感, 醛类、含氯消毒剂、酚类、氧化剂、碱类等常用消毒剂很容易将其杀死。AIV不耐热, 60℃加热10min, 70℃加热5~7min即可丧失活性。根据这些特征, 本市家禽禽舍、饲养设施及车辆常用次氯酸钠溶液进行消毒, 禽舍地面、墙壁、运动场和污物常用1~2%NaOH水溶液消毒, 密闭的圈舍常用福尔马林熏蒸法消毒, 垫料和粪便通过掩埋、用塑料盖住堆肥发酵方法进行处理, 切实把好饲养场门口、鸡舍、饮水、带鸡喷雾、污物消毒关, 消灭散播于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 切断传播途径, 阻止疫病蔓延扩散。

3 讨论与总结

3.1 加强领导, 落实责任, 是有效防控HPAI发生流行的前提

HPAI防控工作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和安全、畜牧业健康发展、社会稳定大局, 防控工作涉及面广、任务艰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协调、落实经费, 相关部门协同作战, 是确保做好防控工作的前提保证。

3.2 健全体系, 加强培训, 是有效防控HPAI发生流行的基础

市、县、乡三级都配置有稳定的兽医技术干部队伍, 村级配置有动物防疫员, 解决防控工作的人员到位问题。每年定期举办HPAI防控技术培训, 不断提高防控技术水平, 为防控工作取得成效打下坚实基础。

3.3 内防外堵, 防止外疫传入, 是我市有效防控HPAI的特殊有效手段

与本市接壤的越南为HPAI疫情重灾区, 防控境外疫情工作稍有疏忽, 随时都可能导致疫情传入, 防控工作将功亏一篑。内防外堵是本市根据特殊区位和地理环境而采取的特殊防控手段。

3.4 抓好“免疫、普查、监测、检疫、消毒”等综合防控技术措施的落实, 是有效防控HPAI的关键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是传染病传播的三个基本环节。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及时消除疫情隐患;加强检疫, 把疫病控制在源头, 严格消毒, 消灭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全面免疫, 使易感动物变为不易感, 这些都是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提高易感动物免疫力的具体措施。采取“免、查、监、检、消”等技术防控措施, 是本市成功阻击HPAI发生流行取得的宝贵经验, 对其他动物疫病的防制也将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摘要:高致病性禽流感传播速度快, 发病率、死亡率高, 危害严重。百色市采取强有力的行政和技术综合防制措施, 成功阻击疫情发生流行。分析认为, 加强领导是前提, 健全体系是基础, 内防外堵是手段, 落实“免疫、普查、监测、检疫、消毒”等综合防控技术措施是关键。

关键词:禽流感,防制

参考文献

[1]韦平, 秦爱建.重要动物病毒分子生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2]王家敏, 乔自林, 等.禽流感疫苗研究进展[J].山西农业科学, 2012, 40 (2) :181.

[3]宋岩, 史达, 李一经.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难点的分析[J].生命科学, 2005, 17 (1) :68.

禽流感的防制对策 篇2

1 流行特点

禽流感是由正粘病毒科A型流感病毒引起。家禽中鸡、火鸡、鸭较常发生, 该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 尤以冬季为甚。

1.1 发病季节

主要发生在冬春和秋冬交替季节。禽流感不同的毒株, 有不同的传播方式, 快慢不一样, 引起发病面积也不一样。但多暴发于冬春季节, 尤其是秋冬、冬春交界气候变化大的时间, 风对于此病的传播有促进作用。夏季发病较少, 多呈零星发生, 发病鸡群的症状较轻。

1.2 易感动物

许多家禽和野禽, 对本病均有易感性。目前已从50多种禽类, 包括鸡、鸭、火鸡、野鸡、野鸭、珍珠鸡、鹌鹑、鹅、观赏鸟类、候鸟 (尤其是水鸟) 等分离出禽流感病毒。

1.3 传染来源

主要是患病家禽的相互传染, 另外野鸟和水禽也是疾病的传染源。

1.4 传播途径

禽流感主要通过水平传播, 即通过易感禽类与感染禽类的直接接触或与病毒污染物的间接接触, 例如被污染的饮水、飞沫、饲料及其蛋筐、蛋盘、气管、气囊、鼻腔、眼结膜、口腔、泄殖腔、腹腔及静脉等途径感染鸡。因此自然传播中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眼结膜及损伤皮肤等都有可能受到感染。禽流感病禽可以从呼吸道、结膜和消化道排出病毒。感染方式包括呼吸道感染 (感染禽呼出的气体、喷出的分泌物、鼻分泌物等污染了空气, 由呼吸道吸入而感染) ;机械性传染 (传染源污染车辆、工具、饲养人员的鞋、衣服或由野禽传到别地, 是造成两地之间传播的重要因素) 。

2 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可由数小时至数天。其临诊表现主要因感染病毒的亚型而呈现不同的症状。

2.1 最急性型

系由高致病力毒株所引起, 常无明显症状, 突然死亡。

2.2 急性型

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症, 此型潜伏期较短, 一般为4~5d。常由中等致病力毒株所致, 是目前禽流感常见的一种病型。以呼吸道、肠道、生殖或神经系统的异常为主。发病率高但致死率较低。此型症状为精神沉郁, 体温急剧上升 (43~44℃) , 食欲减退或消失, 消瘦, 母鸡就巢性增强, 产蛋量减少。轻度至重度的呼吸道症状, 病禽呈现咳嗽、喷嚏, 气管有罗音和大量流泪。由于副鼻窦腔肿大而使头、脸部水肿, 流粘液性鼻汁, 严重时可引起呼吸困难。鸡冠、肉髯发紫或苍白, 无毛部皮肤发紫, 羽毛松乱。有的病禽可出现神经症状或下痢。病程短, 致死率较低。

2.3 慢性型

此型系由致病力弱的毒株引起, 出现轻微的一过性呼吸道症状 (不显性感染) 。通常野鸟和鸭呈现此种病型。单纯的鸭流感死亡率很低或无死亡, 但在细菌继发感染时常是引起致死的重要原因。发病率和死亡率与病毒株的毒力强弱有关。

病鸭与带毒鸭是主要传染源。病毒可在带毒鸭的肠道和泄殖腔粘膜上皮细胞内大量增殖, 随粪便排出, 试验证明, 其排毒期可长达30d。

3 诊断

根据流行情况, 全身出血性病变即可作出初步诊断。但确诊要靠血清学和微生物学诊断。要注意与新城疫鉴别。

4 防治措施

4.1 加强防范

重点检疫包括家禽、野禽、观赏鸟类、雏鸡、雏火鸡及其他孵化出来的禽类, 禽种蛋、精液、禽肉、来自禽类的病料及生物制品等可能带病毒的禽类及相关产品。对鸡群进行严密的系统免疫接种, 尤其是提高新城疫及传染性喉气管炎的免疫力, 大大地降低禽流感引起的损失。为防止细菌感染加剧造成更大损失, 可适当使用一些抗菌素及喹诺酮类药物。

4.2 阻止流感病毒的传入

根据禽流感的流行特点, 要求贯彻卫生防疫制度。养禽场周围不养鸭、鹅等家禽, 养禽场内不饲养狗、猫等宠物。养禽场的职工不饲养家禽或笼养鸟。采取封闭式饲养, 严防野鸟从门、窗进入禽舍。防止水源和饲料被野禽粪便污染。

4.3 加强疫苗注射

国外曾应用禽流感灭活疫苗进行免疫接种, 但只用于由低等或中等致病力病毒引起的, 而不主张用于由高致病力毒株引起的。应根据当地流行的毒株制成多价疫苗才能起到保护作用。

4.4 严格消毒制度

从理论上说, 疫情暴发最初的2~3周最为关键。如能在这个阶段及时遏制疫情蔓延, 后果将大有不同。因此, 应对养禽场生产区设立消毒设施, 对进出车辆彻底清洗、消毒;饲养人员进入生产区应更衣、帽及鞋靴, 淋浴、更衣。严格杜绝其他养禽场人员参观, 定期对禽舍及周围环境进行消毒, 定期消灭养禽场内有害昆虫, 如蚁、蝇等和鼠类, 死亡禽类必须焚烧或深埋, 养禽场坚持自繁自养和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 在引进禽种及其产品时, 一定要来自无禽流感的养禽场;做好禽类饲养管理。

禽流感病的诊断与防制 篇3

禽流感 (AI) 为OIE规定的A类传染病, 也称真性鸡瘟、欧洲鸡瘟。意大利首先报道, 1901年CEN-TANNIE认为是病毒, 1955年证实是由A型流感病毒所致。该病在世界各地广泛存在并流行, 主要感染禽类。近几年有的国家报道也感染了人, 并引起死亡。

由禽流感爆发造成的死亡是惊人的。因此, 已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OIE的高度重视。

依据病毒毒力所造成的致病性分为“高致病性”的、“中致病性”和“低致病性”的。引起大爆发、大流行的病毒株多为高致病性禽流感 (HPAI) 。

继SARSS流行后的HPAI流行, 给人类提出了一个十分严正的警告:即随着人类的高度文明的发展, 病原微生物在不断的突变并毒力不断增强。这就要求科研工作者要抓紧研究工作, 在理论上要走在微生物变异之前, 从致病的机理入手, 从根本上控制传染的发生。

2 分型

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只有一个属, 根据核蛋白的不同分为A、B、C三个型。禽流感为A型。根据纤突上的化学成分不同, 即血凝素 (HA) 和神经氨酸酶 (NA) 不同分为不同的血清型:

香港1975~1980年共分离出62个亚型:H1~H16、N1~N10。

3 血凝素 (HA)

血凝素 (HA) 是纤突上的主要成分之一, 由片段4编码, 是糖蛋白, 分子量为75 000。能吸附在宿主细胞上, 并能穿透细胞, 能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性抗体。在4~20℃时能凝集人、猴、豚鼠、犬、貂、大白鼠、蛙、鸡及多种禽的红细胞。对牛、羊、猪、兔的红细胞只在4℃下凝集。

HA在感染过程中可被水解为两条肽链HA1、HA2。HA能否被切割成二个片段, 决定了病毒的毒力。而HA能否被切割, 取决于HA三聚体茎部的蛋白酶切割位点的氨基酸种类。

4 抵抗力

因有囊膜, 所以对有机溶剂敏感:乙醚、氯仿、丙酮。常用消毒剂可以灭活, 如:甲醛、稀酸、氨离子、卤素、重金属离子。

对热敏感:56℃--30min;60℃--10min;65~70℃--几分钟均可失活。

对低温有较强的抵抗力, 在甘油中可存活1年以上。在-70℃或冷冻情况下, 可长期保存传染性。在粪便和鼻汁中可存活30~35 d, 在冷冻的禽肉和骨髓中可存活10个月, 估计可以在冰冻的池塘中越冬。

5 流行特点

5.1 自然宿主

在多种禽类中都可以分离出该病毒, 但从鸭、鹅中分离率要高于其他禽类。

5.2 传播途径

传播机制较复杂, 尚不太清楚。但可知从呼吸道、结膜、消化道排出病毒。病禽从消化道和呼吸道排出病毒, 所以粪便是主要传播途径。被患禽粪便污染的水源存在病毒, 在22℃以下可保存4 d, 在0℃以下可保存30 d。在集约化饲养场污染的用具、水、饲料、人也可成为传播途径。禽类带毒的产品和排泄物可传染给人, 但尚未证实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5.3 家禽的最初感染来源

家禽最初的感染主要有3个途径: (1) 来自其他种别的家禽。 (2) 来自野生鸟类 (沿野生水禽的迁徒路线) 。 (3) 来自其他动物 (猪可以带毒) 。

6 临床表现

6.1 高致病性禽流感 (HPAI)

由强毒株引起, 突然死亡, 在数日内达到100%。呼吸困难、流泪、头部和脸部肿胀、皮下出血、冠和肉髯水肿, 下痢 (黄绿稀便) ;体温升高 (43℃以上) , 产蛋率下降, 蛋呈软皮, 拌有神经症状。一般在发病数小时至2~3 d死亡, 死亡率可达50%~100%。鹅:雏鹅、蛋鹅敏感, 死亡率可达100%。临床表现为:肿头、红眼、皮下及胸、腿肌出血。

6.2 慢性禽流感

精神沉郁、羽毛蓬乱、冠发绀、流鼻液、呼吸困难、有罗音、下痢、产蛋率下降, 有零星死亡。

6.3 低致病性禽流感

临床症状不明显, 死亡率较低。

7 病理变化

消化道具有特征性的病变:口腔粘膜、腺胃、肌胃角质膜下、十二指肠出血, 特别是腺胃与肌胃交界处的乳头及黏膜出血严重。胸骨内面、心脏及腹部脂肪有散在的出血点;肝、脾、肾、肺有灰黄色的小坏死灶;腹腔及心包囊有纤维素性渗出物;卵巢及输卵管充血或出血, 卵黄破裂造成卵黄性腹膜炎。

8 诊断与鉴别诊断

8.1 临床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可做出基本诊断。

8.2 实验室诊断

病毒的分离:病料从气管或泄殖腔采集, 加入抗生素, 在4℃或–70℃以下保存制成10%的悬液、离心, 接种于9~11日龄的鸡胚尿囊腔中。

病毒的鉴定:收集72 h内死亡鸡胚的尿囊液检测血凝活性和致病性。

注意与新城疫、禽霍乱、传支、传喉、慢呼的鉴别。

9 治疗与免疫防制

目前尚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法, 金刚烷胺有一定的疗效, 可以降低死亡率, 但不能降低感染率, 停药24 h体内的药物水平可降至零, 但蛋内残留仍维持3 d, 因此, 此药禁用于禽类。

禽流感及其防制 篇4

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 是由正粘病毒科中的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烈性传染病。被国际兽疫局定为一类传染病, 又称欧洲鸡瘟或真性鸡瘟。其他一些家禽和迁徙鸟类都能感染禽流感。按病原体类型, 禽流感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类。

禽流感的传染源主要是病禽或带毒禽类, 不同年龄、品种、性别的鸡群均可感染发病。许多家禽都可感染病毒发病:火鸡、鸡、鸽子、珍珠鸡、鹌鹑、鹦鹉等陆禽都可感染发病, 但以火鸡和鸡最为易感, 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病毒可以随病禽的呼吸道、眼鼻分泌物、粪便排出, 禽类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途径感染发病。被病禽粪便、分泌物污染的任何物体, 如饲料、禽舍、笼具、饲养管理用具、饮水、空气、运输车辆、人、昆虫等都可能传播病毒。

禽流感被定为一类传染病, 20世纪全球的畜牧业由此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对养禽业构成了严重威胁。如果形势失控, 非典的危害和禽流感相比危害较大。禽流感不仅阻碍养禽业的发展, 还感染人, 威胁人类的健康。

2 禽流感的生物学特性

禽流感病毒是怕热不怕冻的, 零下20多摄氏度可以存活两年以上, 一般情况下, 温度越低, 存活的时间越长。病毒在粪便中可存活1周, 在水中可存活1个月, 在p H<4.1的条件下也具有存活能力。病毒对低温抵抗力较强, 在有甘油保护的情况下可保持活力1年以上, 将禽流感病毒放在沸水中3min内就会将其杀死, 病毒在直射阳光下40~48h即可灭活。对热、酸和有机溶剂的抵抗力弱, 常用消毒剂如甲醛溶液、稀酸、漂白剂、碘剂、脂溶剂等能迅速破坏其致病力。但疫区禽类必须按防疫法扑杀、深埋, 不得食用。

3 预防禽流感的措施

3.1 少与禽类接触

在野外接触野生禽类要小心, 一旦接触到禽类或双手碰上它们的分泌物, 应该用肥皂和清水彻底洗净, 处理家禽粪便时应戴手套。发生疫情时, 尽量减少与禽类的接触, 接触时要戴口罩和手套, 穿上防护衣等。同时也尽量减少与信鸽、观赏鸽等宠物禽类的接触。买鸡鸭等活禽时可以戴上手套触摸, 回到家后要用肥皂洗手。

3.2 科学食用禽肉、禽产品

进食禽肉蛋类要彻底煮熟, 加工、保存食物时要注意生、熟分开, 不生食病死家禽家畜的禽肉内脏, 煮蛋时蛋白蛋黄要变的坚实方可食用。禽肉煮熟、煮透后, 通常不会导致禽流感病毒传播。但如果病禽未经煮熟、煮透食用, 病毒很可能进入人体。白斩鸡加工时没完全煮透, 如果此鸡生前感染禽流感病毒, 在烹饪过程中, 病毒可能没有完全被杀死, 就有可能进入人体。如果存活, 是否通过消化道传入各组织、病毒在人体是任何运作的, 这些机理还不清楚。在此情况下, 尽量少吃或不吃白斩鸡, 吃时一定煮熟、煮透。

3.3 可安全食用鸡精、鸡粉

禽流感病毒对低温有很强的适应力。如果在-20℃左右它可能存活几年。但是, 如果是在20℃的温度下, 它只能存活7d;在4℃的气温下, 它能够存活30~35d。经过加温的食品应该是不存在有活性的病毒的。禽流感病毒在56℃条件下30min就能被灭活, 在70℃条件下用两min就被灭活了。阳光直射40~48h以及常用消毒药均可使该病毒灭活。鸡精、鸡粉等以鸡为原料制成的鸡产品, 加工时都经过高温这道工序, 可以放心食用。

3.4 水禽与养鸡场不可混杂

禽流感病毒在不同品种、不同个体上传递, 很容易产生变异。我国家禽存栏量大, 饲养密集, 而且不同种类的家禽相互交错, 有利于禽流感病毒发生变异。

禽流感的综合防制 篇5

高致病禽流感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迅即的、猝不及防的。与之相比, 低致病禽流感的发生是潜在性的, 但也可以给养禽业带来灭顶之灾, 对人类的威胁同样严重。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流行特点就是分布极为广泛, 危害持久和难以控制。尤其是H9N2禽流感病毒 (A1V) , 不仅在全世界范围的禽类中广泛流行, 而且可以感染人, 因此, 对H9N2Al V的研究工作也非常重要。

1 H9N2亚型禽流感病原学

H9N2亚型禽流感是低致病性禽流感。其病毒 (AIV) 属于正粘病毒科、正粘病毒属;病毒粒子多呈球形, 为80~120纳米的直径, 表面有长10~12纳米的密集钉状物或纤突覆盖, 包括血凝素 (HA) 和神经氨酸酶 (NA) 两种不同形状的表面钉状物。AIV属于单股负链RNA病毒, 其基因组由8股RNA节段构成。由于不同禽流感病毒的血凝素 (HA) 和神经氨酸酶 (NA) 有不同的抗原性, 目前已发现有15种特异的HA和9种特异的NA, 由不同的HA和不同的NA之间可形成200多种亚型的禽流感病毒。AIV耐热性差, 在56℃加热30分钟, 60℃加热10分钟, 65℃~70℃加热5分钟即丧失活性。常用消毒药如漂白粉、福尔马林、碘剂等可快速破坏其致病力。但是在有机物的保护下可极大地增强其抗灭活的能力, 尤其的粪便中的病毒;病毒的传染性在4℃条件下可以保持长达30~50天。

2 当前H9N2亚型禽流感的流行新动态

H9N2亚型仍为当前禽流感流行的主型H9N2亚型禽流感呈地方性流行、持续存在, 严重危害我国养禽业的发展:传染源的存在及疫源地的根除十分不易, 疫情隐患长期存在;市场开放、流通频繁、检疫工作滞后等给流行创造了便利条件;不免疫或不按免疫程序免疫;疫苗保护力达不到理想效果;生物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

2.1 临床表现出多样性

典型暴发:突然发病、感染率高、传播范围大;非典型流行:没有特征症状, 主要引起产蛋下降、育雏及育成鸡ND等疫苗免疫失败;条件性发病。

2.2 H9N2亚型禽流感抗原性在漂变

禽流感病毒H9N2亚型抗原漂变、基因重组的现象十分普遍, 已形成一个遗传分支。有研究资料表明:1998~1999年间的毒株抗原性无变化, 疫苗保护率为100%;2000年后毒株间抗原性发生了变化, 疫苗保护率在下降。

2.3 较高致病力的H9N2亚型毒株的出现

在疫苗的选择压力下, 1998~2002年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HA基因已发生了较大变异, 有进一步从低致病性向高致病性转变的可能, 病毒的复制能力也增强, 对此必须高度警惕。

3 H9N2亚型低致病性禽流感的病理变化

3.1 呼吸道型

窦炎;气管充血水肿不明显, 有大量清稀泡沫样分泌物, 严重时影响呼吸;气囊炎为气囊增厚, 有纤维素性干酪样渗出物;肺充血、水肿, 急性死亡的肺呈红褐色。

3.2 生殖系统型

产蛋鸡卵泡变形充血, 严重时甚至破裂, 腹腔内有破裂的卵黄, 输卵管内有白色黏稠的分泌物;卵黄性腹膜炎;卵巢退化、出血;输卵管有黏液性卡他性病变, 严重时黏连, 成型蛋滞留产道。

4 H9亚型低致病性禽流感的诊断

支气管堵塞并发气囊炎的诊治

李建辉1, 林恰2

(1.石家庄利德尔药业, 河北石家庄050041;2.石家庄天元药业有限公司, 河北石家庄050041) 窦肿胀;眼结膜充血, 流泪;鸡冠和肉垂瘀血,

呈紫黑色, 有的呼吸困难。秋冬季节空气干燥, 加之气温低, 鸡舍通风不良, 致使鸡群呼吸道疾病多发, 近年来在肉鸡养殖业中有以支气管堵塞, 气囊炎症为主要病变的疾病, 给养殖户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损失。

1发病情况

本病多发生于秋冬、冬春季节交替时, 各个地区都有发生, 以十日龄以后的肉鸡群发病症状较为典型, 常常造成鸡只死亡, 死亡率最高可达到3%以上。

2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仅表现轻微的呼吸道症状, 病鸡甩鼻, 打喷嚏, 几天后发展为咳嗽、呼噜, 此时鸡群采食量开始下降, 黄绿色粪便增多, 病鸡精神萎顿, 羽毛蓬乱, 鼻腔分泌物增多, 流鼻液, 鼻困难, 张口伸颈, 呈现腹式呼吸。

3剖检病变

胸腺肿胀、出血, 气管有黏液, 充血、出血, 肺支气管有黄白色纤维素样分泌物, 多形成支气管栓塞, 肺部瘀血、坏死, 气囊黏膜增厚, 有黄白色泡沫样分泌物;腺胃乳头出血, 肌胃角质层下出血溃疡, 肠道淋巴滤泡肿胀、出血, 直肠出血;病程稍长的鸡有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肝脏、肾脏充血、肿胀。

4 病因分析

寒冷季节, 天气干燥, 鸡舍湿度小, 一般只有40%左右, 远远小于鸡群生长正常的60%湿度, 干燥的空气造成肉鸡气管支气管在呼吸过程中大量

!!!!!!!!!!!!!!!!!!!!

诊断原则可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等手段综合分析, 予以诊断。也可做血清学诊断如血凝抑制 (HI) 试验或间接ELISA等。本病缺乏特征性的临床症状和病变, 故不容易做出确诊, 应采集病鸡气管、肺、心、脑、脾、胰等组织进行病毒分离, 同时抽取发病时和发病后14~28天的病鸡血清进行血清学检测, 以便确诊。

5 H9亚型低致病性禽流感的防制

针对H9N2亚型低致病性禽流感疫情, 采取坚决淘汰、强化免疫为主的综合性防疫措施, 在严格隔离、封锁、确保疫源不外溢的情况下采取一些治疗措施。以降低死亡率, 尽可能地减少经济损失。

5.1 建立良好的生物安全体系

加强饲养管理, 严格执行生物安全措施, 加强禽场的防疫管理, 不从疫区进鸡, 防止鸡与其他禽类, 如鸭、鹅等接触, 不要让鸡饮池塘水。

5.2 加强疫苗免疫

免疫接种是控制疫病发生的主要手段, 在流行季节宜尽早免疫和多次免疫。合理的免疫程序应根据母源抗体、疫苗的性质、疾病流行的特点及家禽的种类来制定。在制定免疫程序时, 可参考如下方案:

蛋鸡和种鸡:7~10日龄首免;

55~60日龄二免;

110日龄开产前三免;

260~290日龄第一次产蛋高峰后四免。

快大肉鸡 (50~60日龄出栏) :1~5日龄免疫。

中慢速黄羽肉鸡 (90日龄以上出栏) :5~7日龄首免;视不同饲喂时间55日龄进行二免。

5.3 药物治疗

对H9N2亚型禽流感, 适时使用抗病毒药物仍有一些早期预防、减轻症状和减少损失的作用。盐酸金刚乙胺、病毒唑及一些中草药也有减轻禽流感损失的作用。对H9N2亚型禽流感, 适当使用抗菌药物控制细菌性感染, 也可以减少死亡损失。如感染早期在饮水中加入氟甲砜霉素、利高霉素、强力霉素等, 均可减轻一些死亡损失。如能及时与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 效果更好些。

禽流感的综合防制 篇6

广西陆川县一姓李的养鸡户, 饲养肉鸡4200羽, 免疫程序按常规进行, 在49日龄发病, 每天均有鸡死亡, 发病率高达16.2%以上, 死亡率则为3.26%, 病程历时7天。病鸡以精神沉郁、食欲减退、腹泻、死亡为主要特征, 当初该养殖户判断为球虫病, 根据经验用磺胺药治疗, 发现无法控制疫病, 后拿到笔者所在兽医站诊断, 经临床诊断、病理剖检及实验室检验, 诊断为大肠杆菌病并发H9N2亚型禽流感。

2 临床症状

发病鸡群采食量明显减少, 饮水增多, 饮水时不断从口角甩出黏液;鼻腔分泌物增多, 流鼻液, 鼻窦肿胀;精神沉郁, 羽毛蓬乱, 垂头缩颈;眼结膜充血, 流泪;头部水肿, 鸡冠和肉垂瘀血, 呈紫黑色, 一侧或两侧肉垂增厚、变硬, 触之热感增加;腿上无毛处有紫色出血斑。鸡群发病后的当天或第二天即表现出严重程度不一的呼吸道症状, 有的表现为呼噜、咳嗽, 呼吸啰音, 有的呼吸困难, 张口伸颈, 每次呼吸时均发出尖叫声;有的呼吸道症状较轻, 仅在夜间安静时能听到。病鸡腹泻, 拉水样稀粪, 常带有未消化完全的饲料, 有的拉灰绿色或黄绿色稀粪。

3 剖检病变

气管出血, 有黏液, 个别支气管堵塞, 胸、腹气囊浑浊、增厚, 呈白色或淡黄色干酪样, 心肌出血, 盲肠淋巴结出血, 肾脏出血, 胰腺边缘出血, 脾脏白色小坏死点, 个别的鸡只腺胃乳头出血及肌胃角质层下有出血, 有的脏器表面有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

4 实验室诊断

4.1 病料采集

因病鸡死后时间过长, 肠内的大肠杆菌可通过肠壁侵入腹腔扩散到其他组织, 故应从新鲜病料中采样。死亡的鸡胚和有脐炎的病鸡卵黄囊是最好的病料, 有纤维素沉着的心包囊和肝脏, 被感染关节的液体或脓汁及干酪物, 输卵管内、有腹膜炎的腹腔内、气囊内和眼内的干酪物等都是较好的病料。

4.2 细菌分离

钩取上述病料, 于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或麦康凯、远腾氏等鉴别培养基上划线分离培养, 获得单个存在的菌落, 供进一步试验用。

4.3 细菌鉴定

大肠杆菌是革兰阴性杆菌, 染色均一, 不形成芽孢, 大小为 (2~3) ×0.67微米, 多数菌株能运动、有鞭毛。在琼脂平板上, 37℃培养24小时, 菌落边缘整齐, 隆起, 灰白色, 直径1~3毫米, 在肉汤中均匀浑浊生长。菌落在麦康凯培养基上呈红色, 在伊红美蓝平板上呈黑红色带有金属光泽, 在远腾氏平板上呈红色。大肠杆菌可在上述的鉴别培养基上作出初步鉴定, 然后进一步作生化试验。分离菌产生靛基质, 在柠檬酸盐培养基不生长, 能发酵葡萄糖、乳糖、甘露醇, 产酸产气, 则确定为大肠杆菌。

4.4 抗体检测

鸡群在8日龄接种过H9N2灭活苗, 发病阶段采血, 经H9N2亚型血凝抑制抗体检测, 抗体效价在1︰8~1︰128之间。

4.5 确诊

结合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及实验室检测, 确诊为肉鸡大肠杆菌病并发H9N2禽流感。

5 病因分析

5.1 环境卫生因素

没有严格的环境卫生管理制度, 如经常不消毒或者消毒不及时;或由于鸡场地势低洼、粪便堆积、高密度饲养、通风不好, 使得鸡舍内有害气体不能有效排出, 特别是硫化氢、氨气、甲烷等气体严重超出标准, 刺激机体呼吸道黏膜, 容易使机体的组织缺氧, 呼吸道及肺呼吸的功能下降, 致使机体的抵抗力下降, 机体变成了易感动物群, 外界的一些病原微生物容易侵入机体内。

5.2 自身结构特点引起

由鸡的解剖特点可知, 鸡的呼吸系统主要由上呼吸道、气管、肺和气囊组成。尽管上呼吸道黏膜有一定的防御机制, 但是, 由于其禽类特有的气囊结构, 与外界相通, 没有特殊的防御体系, 且与各器官直接接触, 是一种开放结构。如果鸡舍内空气等原因可破坏呼吸道黏膜的完整性, 一旦病原微生物突破了黏膜的防线, 便可长驱直入, 引发呼吸道感染, 进而造成全身感染, 从而诱发多种疾病。

5.3 饲养管理不当

由于养殖密度过大, 鸡舍管理不善, 一些病原体容易在鸡舍内形成流行, 空气、饮水、饲料及垫料容易造成污染, 病原体孳生导致健康动物感染。如不注意饲料质量, 不注意通风换气, 这样恶劣的养殖环境, 容易导致机体的抵抗力下降, 导致疫病的发生。

5.4 疾病防治不科学

由于疫苗预防不科学或不及时, 错过了疫苗最佳的免疫时间, 导致疫苗免疫滞后, 达不到应有的免疫效果。同时由于一些药物治疗不科学, 如有些疾病的毒株或耐药株不断突变, 常常导致临床治疗无效。如使用药物的浓度或作用时间不佳, 可导致耐药菌株的增多, 降低了药物治疗细菌性疾病的疗效。

5.5 气候因素

如气候的变化, 温度忽冷忽热, 都会为病原体的感染提供条件。应激可以导致机体的抵抗力减弱, 抗应激能力降低。再者转群也是机体容易感染呼吸道疾病的原因之一, 再加之天气变化等应激因素存在时, 容易引起鸡只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疾病。

6 防治措施

6.1 所有鸡群不论发病与否, 均全部紧急接种H9N2亚型禽流感疫苗, 注射剂量为0.5毫升/羽。

6.2 加强饲养管理。要注意鸡舍通风换气, 鸡舍温、湿度适宜, 增强鸡体抵抗力。要尽可能减少各种应激因素的刺激。要及时清理鸡粪, 进行带鸡消毒, 每日1次, 连续消毒1周;对用具、食槽、水槽、接触病鸡的人员、污染场地严格消毒, 病死鸡做深埋处理。

6.3 用蒽诺沙星或环丙沙星饮水、混料或肌肉注射。每毫升5%蒽诺沙星或5%环丙沙星溶液加水l千克 (每千克饮水中含药约50毫克) , 让其自饮, 连续3~5天;用2%的环丙沙星预混剂250克均匀拌入100千克饲料中 (即含原药5克) , 饲喂1~3天。肌肉注射, 每千克体重注射0.1~0.2毫升蒽诺沙星或环丙沙星注射液。

经采取以上措施, 在注射疫苗后5天内, 鸡群的发病数、死亡数与注射疫苗前基本一致, 从第6天开始, 发病数逐渐减少, 第12天后, 除个别鸡死亡外, 鸡群病情基本稳定, 没再出现新的发病及死亡病例。

7 讨论与小结

7.1 要正确认识H9N2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的免疫作用。鉴于H9N2亚型禽流感单独感染鸡群不发病, 当与细菌性疾病、支原体混感和鸡群抵抗力下降 (如天气突然变化, 转群、降温等) 时, 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 因此应加强细菌病和支原体的预防和治疗, 提高鸡群的抵抗力。必须在做好饲养管理和控制细菌性疾病、霉形体的前提下免疫H9N2亚型禽流感疫苗可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禽流感的综合防制 篇7

虽然到了阳春三月, 但仍然凉风习习, 鸡场窗户已经全部打开, 昼夜温差相差十多度, 导致鸡群受凉、感冒。

1 临床症状

鸡群整体状态良好, 但有个别鸡嗜睡, 羽毛蓬乱, 采食量明显下降, 喜饮水, 呼吸困难、咳嗽、气喘, 口角流出大量黏液, 嗉囊内充满气体和液体, 个别鸡鼻孔有黏液, 粘有饲料, 产蛋率下降, 鸡蛋皮颜色明显变白, 出现许多软蛋。粪便有黄白色、黄绿色稀便, 个别鸡拉奶油样白色稀便。

2 剖检变化

剖检病死鸡可见喉头充血、出血, 鼻腔黏膜水肿, 腺胃乳头出血, 食道与腺胃交界处有出血点, 腺胃与肌胃交界处有出血带, 肌胃角质膜下有出血斑点, 肠道病变最严重, 十二指肠、空肠及盲肠之间的回肠壁黏膜有枣核样溃疡灶, 盲肠扁桃体肿胀、出血及溃疡, 直肠呈条纹状出血, 心冠脂肪有针尖状出血点, 肝、脾肿大, 质脆, 肾脏肿大, 卵泡充血、个别卵泡破裂流入腹腔, 形成卵黄性腹膜炎, 输卵管内有脓性分泌物, 显著充血。

3 诊断

可根据典型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做出初步诊断, 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3.1 精神萎靡, 采食减少, 呼吸困难, 饮水增多。常有“咕噜”声, 排黄绿色稀便。

3.2 发病后部分鸡出现转脖、望星、站立不稳或卧地不起等神经症状, 多见于发病的雏鸡和育成鸡。

3.3 产蛋鸡产蛋减少或停产, 软皮蛋、褪色蛋、沙壳蛋、畸形蛋增多, 卵泡变形、卵泡血管充血、出血。

3.4 腺胃乳头出血, 肠道表现有枣核状紫红色出血、坏死灶。喉头和气管黏膜充血、出血, 有黏液。

3.5 血凝抑制抗体 (HI) 显著升高或两极分离, 离散度增大。

3.6 注意新城疫与禽流感、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肾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的并发和继发感染情况, 在诊断和防治鸡新城疫的同时, 应特别留意与这些疾病的鉴别诊断与联合防治, 特别是联合免疫工作。

3.7 应注意非典型新城疫患病鸡群和高免鸡群中由于漏免而存在的易感个体在存储和散播新城疫病毒过程中的作用, 重视防治非典型新城疫及避免漏免的情况发生。

实验室诊断:在国际贸易中, 尚无指定诊断方法。替代诊断方法为血凝抑制试验。

4 病原检查

4.1 病毒培养鉴定

样品经处理后, 接种9~10日龄SPF鸡胚, 37℃孵育4~7天, 收集尿囊液做HA试验测定效价, 用特异抗血清 (鸡抗血清) 或I试验判定ND病毒存在。

4.2 毒力测定

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 (ICPI) 测定、6周龄鸡静脉内接种致病指数 (IVPI) 测定、鸡胚平均死亡时间 (MDT) 测定。

4.3 血清学试验

病毒血凝试验 (HA) 、病毒血凝抑制试验 (HI)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用于现场诊断、流行学调查和口岸进出境鸡检疫的筛检) 。

4.4 样品采集

用于病毒分离, 可从病死或濒死禽采集脑、肺、脾、肝、心、肾、肠 (包括内容物) 或口鼻拭子, 除肠内容物需单独处理外, 上述样品可单独采集或者混合。或从活禽采集气管和泄殖腔拭子, 雏禽或珍禽采集拭子易造成损伤, 可收集新鲜粪便代替。上述样品立即送实验室处理或于4℃保存待检 (不超过4天) 或-30℃保存待检。用于血清学试验的样品, 一般采集血清。

5 防制措施

5.1 经确诊后, 弱毒新城疫核酸制剂2倍量注射 (核酸分A、B液, A液注射, B液饮水) , A液注射, 在A液用后24小时应用B液饮水。

5.2 待疫苗接种后36小时, 应用“禽太克口服液” (主要成分:双黄连等) 100千克水/瓶一次性饮水, “清瘟败毒散” (主要成分:黄连、青黛、荆芥、防风、羌活等) 200只鸡/袋一次性拌料, 为防止继发感染, 可在饮水中加入新霉素或环丙沙星, 连用3~5天。

5.3 在使用疫苗前后在饮水中加入维生素“芪芍增免散” (主要成分:黄芪、白芍等) , 以提高机体免疫力, 减少应激反应, 加快恢复。

5.4 对鸡群进行大面积消毒, 应用“三氯异氰尿酸粉”或“聚维酮碘溶液”每天轮流消毒, 可杀灭病菌, 抑制病毒增殖与分裂, 从而切断传播途径。

上一篇:网络博客下一篇:项目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