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的研究概况

2024-08-13

流感的研究概况(精选6篇)

流感的研究概况 篇1

2009年3月中下旬北美墨西哥暴发新型流行性感冒,4月中旬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认本次大流行的病毒株为猪来源的甲型H1 N1流感病毒。2010年10月,我国首先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目前关于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接种研究进展尚总结得不多,本文现综述如下。

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研制,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将特异性疫苗作为缓解这场威胁的最大的希望。但科学家告诫人们[1],许多不确定性笼罩着新毒株疫苗的前景:如流感大流行的疫苗还从未开发过,还不清楚究竟需要多少疫苗;生产商是否要停下季节性流感疫苗而专心致志地研发流感大流行新疫苗;能否确定人们有同等的机会得到新的流感大流行疫苗。WHO及时的选定了甲型H1N1流感重组疫苗的候选毒株[2],根据最早分离并命名为A/California/7/2009 (H1N1) V的病毒而确定,已经对其安全性、抗原性和遗传性进行了分析,并及时地提交给了多家生产商。我国于2009年6月8日从世界卫生组织可用于疫苗生产的毒种,北京科学生物公司经过87天的研制,于9月2日获准生产。

我国甲型H1N1流感疫苗适用人群的年龄为6个月以上人群,优先考虑的人群为:关键岗位的公共服务人员、学生及教师、慢性病患者等。具体接种人群由实施省份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疫苗供应量及疫情监测结果等因素确定。2009年12月11日,卫生部正式将孕产妇列为甲流疫苗的重点接种人群。妊娠各期均可进行接种,具体接种时间和方式需由各地卫生部门确定。2010年1月7日,卫生部建议将6-35月龄儿童列入我国甲流疫苗接种人群。禁用症和接种副反应发生率类似流感疫苗。

朱凤才等[3]等报道,在2200例中接种一剂次和2103例接种2剂次,这两剂次可以是疫苗或安慰剂,所有未发生与接种甲流疫苗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在没有佐剂的疫苗组,有5.5%-15.9%的受试者观察到注射部位或全身反应,但大多数都是性质温和。在15?g没有佐剂的疫苗组,3-11岁年龄组中有74.5%,12-17岁年龄组中有97.1%,18-60岁年龄组有97.1%,60岁以上年龄组中有79.1%都在21天内血细胞凝集抑制反应滴度1:40或更高滴度,在35天各年龄组分别比例达到了98.1%, 100%, 97.1%, 93.3%。在30?g疫苗组,无论有无佐剂,到达到很高的滴度水平。

甲型H1N1流感疫苗应用效果的模拟结果:Basta NE等[4]采用流感传播随机化模型,评价了美国儿童接种不同流感疫苗、不同接种率和不同传播指数情况下的效果。结果显示,给儿童接种疫苗,可以显著的降低人群发病率;当接种疫苗使得传播指数控制在1.2到1.3时,流感发病数减少到最低程度。当传播强度较低或中等程度时,儿童接种疫苗的间接效果和总效果最为显著。随着传播强度减低疫苗接种的效果也会减低。在温和的流感季节如传播指数为1.1时,70%的儿童接种流感疫苗可以预防1900万流感病例,最多可以预防1亿流感病例。当假定甲型H1N1流感的全球传播指数为1.4到1.6时,要对儿童同时进行甲型H1N1流感疫苗和季节性流感疫苗的接种。

澳大利亚研究组[5]报道了注射一针单价甲型H1N1流感疫苗后的反应。在澳大利亚18-61岁健康成人中,采用随机、观察者盲法、平行分组试验,旨在评价2剂裂解甲型H1N1流感病毒疫苗的效果。本文报告了接种第一针疫苗后21d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240名观察对象分成两各年龄组 (小于50岁,大于等于50岁) 分别肌肉内注射15和30毫微克的血凝素抗原。在第21天采血,采用血凝抑制试验和微量中和试验检测抗体滴度。抗体滴度大于1:40以上为阳性,则阳转率在15和30毫微克组分别为96.7% (116/120) 和93.3% (112/120) ;无死亡,无严重副反应。注射局部不适 (如压痛和疼痛) 的比例为46.3%,全身症状 (如头痛) 占45.0%,但呈温和和中等强度的反应。

医务人员在接诊、救治和护理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时,应做好个人防护。医务人员要每日接受体温监测和流感样症状排查。一旦出现发热或流感样症状时,要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并接受排查。医疗机构应当合理安排医务人员的工作,避免过度劳累,并及时对其健康情况进行监测,注意监测医务人员的体温和呼吸系统的症状。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处于防治甲流第一线,由于过度劳累,及每日未患者进行体温监测和流感样症状排查,应优先考虑为医务人员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和甲型H1N1流感疫苗。学生是特殊群体,具有较高的人口密度,教室相对狭小,而且学生学业压力大,免疫力低,又由于甲型流感对人群普遍易感,极易造成学校的广泛传播。我国已有上百起学校甲型流感暴发的事件。有文献研究表明:流感接种率达到75%方能阻止大流行[6,7]。目前甲流疫苗医务人员和学生等重点人群接种率仅30%左右,很可能严重影响甲型流感的有效控制,其接种率的影响因素也不得而知,因此为了进一步做好甲型流感防治工作,必须搞清医务人员和学生的接种率和影响接种率的主要因素。目前此类研究,国内外尚属空白。

参考文献

[1]Enserink M, Kaiser J.Swine flu outbreak.Devilish dilemmas surround pan-demic flu vaccine.Science.2009, 324 (5928) :702-705.PMID:19423782.

[2]WHO.Availability of a candidate reassortant vaccine virus for the novel in-fluenza A (H1N1) vaccine development NIBRG-121.Available at:http://www.who.int/csr/resources/publications/swineflu/2009_05_27_NIBRG121a.pdf.

[3]Zhu FC, Wang H, Fang HH, et all.A Novel Influenza A (H1N1) Vaccine in Various Age Groups[j]N Engl J Med.2009, 361 (25) :2414-2423.

[4]Basta NE, Chao DL, Halloran ME.Strategies for Pandemic and Seasonal In-fluenza Vaccination of Schoolchildren in the United States.Am J Epidemiol.2009, Aug13.

[5]Greenberg ME, Lai MH, Hartel GF.Response after One Dose of a Monovalent Influenza A (H1N1) 2009Vaccine--Preliminary Report.N Engl J Med.2009Sep10.[Epub ahead of print].PMID:19745216.

[6]STEHPENSON I, N ICHO ISON K G.Influenza:vaccination and treatment[J].Eur Resp ir J, 2001, 17:1282-1293.

[7]N ICHO I K L.The efficacy, effectiveness and co streffectiveness of inactive-vated influenza virus vaccines[J].Vaccine, 2003, 21:1769-1775.

流感的研究概况 篇2

卵磷脂的研究概况

综述了卵磷脂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生理活性、制备和分离提取、质量控制和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概况,展示了其在食品、药品等研究开发方面的广阔前景.

作 者:代忠波 丁卓平DAI Zhong-bo DING Zhuo-ping 作者单位:上海水产大学,食品学院,上海,90刊 名:中国乳品工业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A DAIRY INDUSTRY年,卷(期):34(1)分类号:Q545+.1关键词:卵磷脂 制备 活性

绿豆饮品开发利用的研究概况 篇3

关键词:绿豆饮品;保健功能;营养价值;黑芝麻绿豆乳;绿豆酸化全乳饮料

中图分类号:TS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01-0149-03

绿豆,又称吉豆,属于豆科植物,其原产地在印度及缅甸地区,当前东亚各国都已经有了大面积的绿豆种植区域。而我国与缅甸更是绿豆的主要出口国。绿豆可以说用途非常广泛,既能当成饮食的调节品,又能作为食品工业重要的原材料,同时也是预防疾病的良药。自古绿豆就具有降温防暑、清热解毒的效果。绿豆具有非常高的药用价值,在中医理念中,绿豆的叶、花以及种皮等皆可入药,并且在相关疾病方面效果非常明显。

1 绿豆所具有的营养价值以及保健功能

绿豆中的营养价值非常丰富,其中富含多种微量元素、氨基酸等物质,且没有有毒的微量元素存在。绿豆中所含有的蛋白质多属于球蛋白类,其氨基酸的组成成分也多为赖氨酸。绿豆含有的脂肪多属于不饱和的脂肪酸。在绿豆的淀粉中,含有较为丰富的糊精、半乳糖、半纤维生素以及戊聚糖等。在干绿豆当中虽然已经不含有维生素C,但是在其发芽之后,则会含有非常多的抗坏血酸。

1.1 抗菌抑菌的作用

绿豆在抗菌抑菌方面具有较好的作用。

1.1.1 在绿豆中,有些成分能够直接产生抑菌的作用。通过相关的研究,绿豆中含有一种原生质能够产生相应的抗菌活性。再者绿豆中航油的黄酮类物质也能起到一定的抗毒抑菌的作用。

1.1.2 绿豆能够有效地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进而间接地起到抑菌的作用。在绿豆中有很多活性物质,如生物碱、香豆素等,都能很好地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及细胞

数量。

1.2 降低血脂的作用

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可以发现,绿中含有一种醇类结构与胆固醇非常相似,这种醇类就是植物甾醇。该醇类可以与胆固醇竞夺酯化酶,使其不能酯化,继而影响肠道对于胆固醇的有效吸收,不仅如此,它还能够促进胆固醇的异化,使血清中胆固醇的含量降低。

1.3 抗肿瘤的作用

通过相关的试验研究,绿豆能够对由吗啡与亚硝酸钠引起的肝癌以及小鼠肺癌有较为明显的预防作用。另外有试验证明,绿豆中可以提取出一种名为苯丙氨酸的氨解酶,其对于白血病细胞具有较为有效的抑制作用,并且随着时间的增加以及酶剂量的增加其抑制效果会更加明显。

2 绿豆饮品的加工工艺

2.1 黑芝麻绿豆乳的制作

2.1.2 特点:在原材料绿豆与芝麻中都含有非常丰富的营养物质,将它们结合在一起使用,能有效地提高产品的保健价值。并且由于绿豆本身性味干凉,所以将黑芝麻适量地加入到绿豆乳中,黑芝麻甘平的性味就能够有效地使整个产品变得较为平和,这样一来对于一些患有凉食胃病的人群同样可以饮用,扩大了销售市场,同时也使得饮料的口感更加美味。从制作的工艺中能够看出,绿豆富含多种营养物质的种皮并没有被充分地利用起来。再者其中的淀粉只是进行了简单的糊化加工,因而在产品的储藏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分层、沉淀的现象。

2.2 绿豆酸化全乳饮料

2.2.1 具体的加工过程如下:首先取绿豆清杂,然后浸泡——煮沸取汁——澄清——加糖、酸以及稳定剂与食盐——溶解——消毒——加奶液——搅拌——混合搅拌——均质——杀菌——冷却——包装,最后便是成品了。

2.2.2 特点:绿豆制品的口味通常不是很好,其储存期以及营养成分有限,并且通常其颜色上都会产生变化。而加入糖、鲜牛乳以及其他配料之后,有效地改变了绿豆饮品的口味,并且牛乳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弥补了绿豆饮品营养价值不高的缺陷。向其中添加有机酸,能够有效地降低酸碱值,再进行杀菌包装,这样一来就能提高绿豆饮品的储存期,并且在储存期间仍保持原有色泽。除此之外,利用绿豆汤作为原材料,能够有效地避免因淀粉过多而造成的老化、沉淀的现象。

3 对绿豆实行的综合开发利用

3.1 变性淀粉的开发

在绿豆中存在着一些比较明显的天然缺陷,比如淀粉的糊粘度缺少热稳定性,也没有充足的抗剪力的稳定性,与此同时淀粉也不具有冷水溶解性,因此,面对以上的缺陷可以使用物理、化学或者酶法进行适当的处理,使其变性,进而达到增强性能、引进新性能等目的。

3.2 对绿豆皮进行开发利用

在绿豆之中,除了淀粉以及蛋白质外,另一种重要的组成就要属纤维素了,而纤维素就存在于绿豆的豆皮中,在整个绿豆中,豆皮质量要占总质量的7%~10%,然而在豆皮之中,50%~60%是纤维素。因此,对于豆皮中的纤维素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将其转化为食品中的膳食纤维,前景是非常广阔的。由于以上的原因,各国的营养学家已经渐渐将目光放在了膳食纤维上,虽然它不含有营养价值,但是其对于疾病具有非常好的防治效果,因此被称之为第七营养素,是人体代谢不可缺少的物质。现阶段,在市场上有很多商品化的膳食纤维买卖,它被添加到了面包、果酱、面条以及糕点中,弥补了食品膳食纤维不足的缺陷,并且还是肥胖病以及高血压患者的食疗用食品。

3.3 全绿豆的速溶固体饮品的开发

运用酶解、发酵以及超微等相关技术,以提高蛋白质、淀粉以及纤维的溶解性,再添加一些相关的辅料,然后制成能够速溶的固体饮品,这样一来不仅延长了绿豆饮品的储存期限,更是丰富了饮品中所含有的营养。如果将速溶全绿豆的制品作为原材料,再向其中添加月见草油、玉米油以及无水奶油等具有混合功能的油脂,制作成绿豆奶固体的饮品,这样可以大大地提高绿豆饮品所具有的

口感。

3.4 绿豆蛋白的利用

现阶段的绿豆制品普遍将目光集中在了绿豆中淀粉的生产与加工,进而忽略了蛋白的重要性,只是将其作为生产的废料或者饲料,大大地造成了浪费。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绿豆中所含有的蛋白质最高可达33.1%,蛋白质的功效比较高,而且其中含有的氨基酸种类也较为齐全,特别是赖氨酸的含量非常丰富,与鸡蛋中赖氨酸的含量已经非常接近。绿豆中的分离蛋白具有良好的泡沫稳定性以及起泡性,能够用于糕点的制作中,若是其浓度大于10%,便可以形成稳定的凝胶。

4 结语

通过文章的描述我們可以发现,通过对绿豆的药用价值、保健价值的合理开发与应用,能够有效地解决绿豆饮品在市场的产品单一现象,进而对绿豆资源进行更加有效的利用,发挥其最大的价值,创造出更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李敏.绿豆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概况[J].上海中医药,2001,(5).

[2] 方献群.黑芝麻绿豆乳的加工工艺[J].食品工业,2003,(2).

[3] 于祥春,王云峰,吴学敏.绿豆酸化全乳饮料的研制[J].食品工业科技,2000,(5).

流感的研究概况 篇4

Bjorlund与Harnishfeger把抑制定义为一种基本的认知压抑,它阻止与任务无关的信息进入工作记忆,或把无关信息从工作记忆中排除出去,从而有助于任务的执行[1]。Hasher与Zacks认为抑制负责监控哪些信息应进入工作记忆,并根据当前加工的要求编辑工作记忆的 内容 [2]。而Gernsbacher所说的“抑制”(suppression)是指一种积极降低已激活了的与当前任务无关信息的激活水平的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了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这两方面[3]。

总之,抑制是指阻止无关信息进入或保持在工作记忆中,且使无关信息在总体上不损害认知加工的一种主动压抑过程。抑制受损将导致无关信息的激活、保持与提取,从而影响对有关信息的加工。

对于抑制可以有多种分类 方法 ,根据加工的目的性或意识的参与程度可以将抑制分为自动抑制(automatic inhibition)与有意识抑制(intentional inhibition)两类。自动抑制也需要注意的参与,但并不是有目的的加工过程,可以阻止(gate)某些信息进入工作记忆或清除工作记忆中的无关信息。

苹果多酚的研究概况 篇5

关键词:苹果多酚抗氧化作用分离提纯槲皮素

中图分类号:S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a)-0001-02

苹果多酚是苹果中的重要成分。中医认为苹果性味甘、凉,具有生津、润肺、除烦、解暑、开胃、醒酒等功用。研究表明,一天能食用苹果110g或更多的人患心脏病的几率要比其他不食用苹果的人低49%;与年龄有关的人类疾病如心脏病、癌症、炎症、关节炎、免疫系统低下、功能紊乱以及白内障等都是由自由基的细胞破坏导致,而我们饮食中的抗氧化剂则对疾病起了很好的预防作用。

1 苹果多酚的组成

苹果中的酚酸主要有绿原酸和咖啡酸。绿原酸是肉桂酸的衍生物(羟基肉桂酸),咖啡酸在苹果中以咖啡奎宁酚酸的形式存在,酯类水解后产生咖啡酸。苹果中的黄酮类物质主要有儿茶素、表儿茶素、原花青素(B1、B2、C1)、槲皮酮和槲皮苷等。苹果皮中的多酚(除了绿原酸和表儿茶素外)含量要高于果肉中的多酚含量,研究发现整个苹果果实的46%的酚类物质在果皮中。果皮中含有较高含量的儿茶素、槲皮素阿拉伯糖苷、槲皮素葡萄糖昔和半乳糖糖苷混合物,苹果果肉中含有较高含量的绿原酸和儿茶素,但没有槲皮苷和槲皮素。果皮果肉中均含有绿原酸和儿茶素,而槲皮素糖普则只存在于果皮中。

2 苹果多酚的提取与分离

2.1 提取工艺

从苹果中提取多酚,国内外有许多研究,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提取方法,主要如下:

(1)苹果去核→切碎→与7%丙酮均质90s→浸提15min→离心(4100r/min,5min) →上清液→浓缩→CAP→LH-20-柱分离→缩合丹宁(CAT)和小分子酚类

(2)苹果→破碎→提取→浓缩(减压) →吸附树脂分离→乙酸乙酯纯化萃取→真空干燥→成品

2.2 苹果总酚的测定方法

对于总酚的测定,1956年,Signeltno首次采用了福林-肖卡(Floin-cicoaeltu)法,以没食子酸为标准酸;Cilliers和Sigleton利用HPLC测定了不同品种苹果酿成的果酒中的咖啡酸和绿原酸的含量,并得出了绿原酸在总酚中所占的比例(6.2~10.7)。目前测定苹果总酚的方法一般用福林-肖卡法。

2.3 国内外苹果多酚分离提纯的研究

Suarez (1949)等人发现用SpheriosrbODS-2柱可以较好地分离黄烷醇和原花青素(C1和四聚体除外),因为这些组分与其他不明香豆酸酯和表儿茶素一齐洗脱下来。而NoVa-PakC18,柱则可以较好地分离包括黄酮醇苷在内的各种酚类,三聚体C6和四聚体有部分重叠。而这种方法并不能分离3-半乳糖苷和3-葡萄糖苷(异槲皮酮)。而且用乙酸乙酯浸提苹果汁中的多酚可以很好的分析黄烷醇和二羚查耳酮,而这种方法并不适合槲皮苷的定量分析。Tomomasa(1998)等人用Sepabeads sp-850柱分离得到粗多酚(CAP),并用HPLC分析,得到粗多酚中各种成分的含量,用Sephadex LH-20分离得到苹果缩合单宁(CAT);戚向阳用H型树脂吸附,分离物产率达0.1%,原花青素的含量为70.50%。

3 影响苹果多酚组成的因素

在苹果生长成熟过程中,多酚组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果实的成熟,总酚含量会降低。苹果多酚组成除了与成熟度有关外,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

3.1 栽培和生长条件对多酚组成的影响

栽培和生长条件对苹果多酚有一定的影响,即不同品种其多酚含量也有所不同。有研究表明,不同的品种影响果实的总酚含量,而且苹果果肉中的酚类组成由于品种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但果皮中的酚类含量则不会因为品种不同而有变化。当疏果率提高时(从157个果实附冠到30个果实树冠),单个果实的多酚含量有明显提高,低分子量多酚含量提高38%,高分子量多酚含量提高19%。

3.2 加工和贮藏条件对酚类组成的影响

加工工艺也影响多酚的组成,主要决定于苹果浆的存放时间和杀菌以及酶等处理方法。压榨苹果汁中的总酚含量明显低于浸提的苹果汁中的含量。

有研究者发现苹果果实在冷藏过程中总酚含量相对稳定。苹果收获后加工贮藏前,主要酚类的含量会急剧下降到一个水平,然后基本保持不变。Awad发现在1℃超低氧条件下贮藏的苹果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和绿原酸的含量跟常规氧浓度下的没有明显差异,贮藏期间,花色素3-半乳糖苷和槲皮素糖苷的含量相对稳定,而儿茶素、槲皮苷和绿原酸则有微小的变化。苹果浓缩汁在25℃下贮藏9个月后,产生羟甲基呋喃、肉桂(36%)和槲皮素(50%~60%)以及槲皮素糖苷都有不同程度的降解,原花青素全部损失。

4 苹果多酚生理功能的研究现状

4.1 抗氧化作用

对苹果多酚的抗氧化性研究起于20世纪90年代。Tanabe对苹果多酚及其生产方法以及用途进行了专利申请,在其专利中,未成熟“富士”苹果浸提物的抗氧化性比成熟“富士”的苹果浸提物要高。而Lee发现各种抗氧化剂的抗氧化性顺序如下:槲皮素>表儿茶素>原花青素B2>维生素C>根皮素>绿原酸。所以,苹果中的槲皮素、表儿茶素和原花青素B2是苹果的主要抗氧化剂,而不是维生素C。

4.2 抗诱变能力

Shinohara发现苹果的水透析液可以抑制Salminella typhimuriumAT100和AT80的诱变,试验证明苹果的水透析液的成分就是多酚类物质,所以多酚有抗诱变特性。

4.3 抗过敏功能

Tomomasa从未成熟苹果中分离提纯苹果缩合丹宁,并以此为原料研究其对小鼠碱性白血病(RBL-2H3) 细胞中组胺释放的抑制作用,结果发现苹果缩合丹宁可以影响小鼠的早期信号转导包括钙的流动。

4.4 抗龋齿效果

龋齿的形成要经历以下三个过程:(1)糖质的摄食;(2)链球菌变种从而形成齿垢;(3)齿垢中菌生成酸,使牙齿的釉质溶解。其中,使蔗糖转化为不溶性葡聚糖类的酶为葡萄糖转移酶(简称Gtase)。如果抑制了龋齿形成的第(2)阶段,即抑制了Gtase的活性,可起到有效预防龋齿的效果。

4.5 抑制血压上升作用

现已明确血压的上升与血压紧缩素转换酶系密切相关,该酶系中的血管紧缩酶素I转换酶(ACE)可生成有血管收缩作用的血管紧缩素II,而抑制了ACE的活性可起到有效预防高血压的效果。田边正行发现苹果多酚成分具有很强的ACE抑制效果。

5 待解决的问题

1)苹果与其它具有抗氧化性的水果和蔬菜的抗氧化性机理的深入研究

2)苹果多酚分离提纯工艺的优化

3)苹果品种和果实不同成熟度对苹果总酚含量的影响

4)不同的苹果品种中的各种酚类物质在果实成熟过程中含量及其抗氧化性的变化。

6 研究目的和意义

Ebehtardr研究发现,100g新鲜苹果的抗氧化能力相当于1500mg的维生素C,而500mg的维生素C在人休内就可以作为前体氧化剂了,所以苹果多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苹果多酚主要存在于未成熟果实中,其含量是成熟果实的3~10倍,每年5~7月份,大量的风落果和疏果等苹果未熟果落地,果农不能将其合理利用,作为垃圾置之不理,因此,有必要将这部分未熟果加以合理利用,从中提取、分离苹果多酚,既充分利用未熟果,又增加了果农的收入。再者,国内的苹果加工厂所用的原料多是残次果,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生果、涩果,因此可以对其果渣进行二次利用,从中提取苹果多酚,做到变废为宝,又解决了试验中原料季节性的局限。

参考文献

[1]Awad M.A.,de Jager A.& Dekker M.Formation of flavonoids and chIorogenic acid in apples as affected by crop load.Scientia Horticulturae,2001a,91:227~37.

[2]Antonio J.E,Mariela R,& Pulido R.et al.Guava Fruit(Psidiym guajava L.)as a New source of Antioxidnt Dietary Fiber.Journal of Agricunural and Food Chemistry,200l,49:5489~5493.

[3]Awad M.A.,Wagenmakers P.S.,& de Jager A. Effects of light on flavonoid and chlorogenic acid levels in the skin of‘Jonagold’apples.Scientia Horticulturae,2001c,88:289~298.

[4]敏涛,时文,瑶卿.水果蔬菜的保健价值与食用禁忌.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5.

[5]惠毓坤,陈宏等.苹果园综合管理与经营.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126~129.

[6]包兰春,孙建设,吕霞,苹果不同品种果实原花青素含量及其动态变化.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4,13(1):16~18.

[7]戚向阳,王小红,陈伟军等.不同苹果多酚提取物对油脂抗氧化效果的研究.中国油脂,2001,4(26):51~53.

[8]商业部副食品局,上海市果品杂货公司合编.中国果品.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5,10.

[9]石碧,狄莹.植物多酚.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26.

[10]唐传核.植物功能性食品.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0;234~238.

[11]唐传核,彭志英.苹果多酚的开发及应用.中国食品添加剂,2001,2:41~45.

[12]田边正行,神田智正,柳田显朗.水果多酚及其生产方法以及其用途.日本,应用类,CN1121924A1996,5,8.

干燥综合征的中医诊治研究概况 篇6

阐述。

【关键词】 干燥综合征;中医诊治;综述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5.12.017

干燥综合征(sj?gren's syndrome,S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为唾液腺、泪腺等外分泌腺受损[1]。SS可见于任何年龄,40~60岁女性为发病高峰,男女比例为1∶10左右,发病率在风湿免疫病中居第2位,仅次于类风湿关节炎[2]。SS主要表现为干燥性角、结膜炎,口腔干燥,并可累及重要脏器如肺、肝、胰腺、肾及血液系统等,出现复杂的临床表现。SS属中医学“燥证”“燥痹”等范畴,是中医治疗优势病种之一。现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SS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病因病机

1.1 从“虚”论 “虚”是SS发病之本,有阴津亏虚、气虚失运、阳虚无以温化、血虚失养等,并常以脏腑亏损为表现特点。张水艳[3]认为,脏腑气血阴津亏虚是本病基本病机,阴虚的脏腑涉及肺、胃、肝、肾。阴虚则体内阴液亏少而无以制阳,滋润、濡养等作用减退,出现口干、眼干等系列干燥症状。谢幼红[4]认为,SS的发生以脾脏虚弱为至关重要,脾脏在津液的生成与运转中具有重要作用。脾气旺盛,则气血津液化生充足,津液得以输布上承,口眼等清窍得以濡养。正如《灵柩·决气》所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戴恩来等[5]认为,“肺为水之上源”,通过肺的宣布和发散,可将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及津液布散于皮毛周身,滋养脏腑,润泽皮毛。《难经·三十四难》说:“肾液为唾。”唾为肾精所化。马武开[6]认为,肾水不足,津液化生无源,而致津枯血燥,内致脏腑,外致诸窍、皮毛,皆失于濡润滋养。顾军花等[7]认为,肝血虚少,脏腑组织器官失养,血不养目可见目花、干涩。

1.2 从“燥”论 燥是SS的直接表现形式,无论是感受外邪致燥,还是内伤津液亏耗,临床多以燥象为特点。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提出:“诸涩枯涸,干劲皲揭,皆属于燥。”《证治准绳·伤燥》又指出:“在外则皮肤皲揭,在上则鼻咽焦干。”均提示本病的病因为燥邪所致。燥邪为病,临床多见一系列津液枯涸失润的症状,诸如肌肤干燥不泽、起皮落屑,甚则皲裂、口燥咽干唇焦、舌上无津,甚或光红龟裂、鼻干目涩、爪甲脆折、大便不通等症。王新昌等[8]认为,燥邪致病,无论何种致病因素,不外乎外感、内伤两个方面,内外燥合邪上攻,攻于目则目干涩、赤肿、迎风流泪,攻于鼻则鼻干燥、鼻痒结痂,攻于口则口咽干燥,频欲饮而不能止干和咽痒不适。如合邪致病,内外邪气胶着,日久致毒邪蕴结而发为舌下、颌下结肿等症。

1.3 从“瘀”论 SS是一种慢性难治性疾病,以病程长、反复发作为特点,久病入络,易耗伤津血,则津枯血燥,《医学入门》云:“盖燥则血涩而气液为之凝滞,调则血旺而气液为之流。”姜敏[9]研究发现,燥痹患者多有血液动力学异常,微循环障碍等瘀血的表现,如雷诺氏征、肌肤甲错或有红斑紫癜、舌暗红瘀紫等瘀血的征象。董振华[10]认为,本病的发生为“因燥致瘀、因虚致瘀、因郁致瘀”。赵丽娟等[11]对部分SS患者做了微循环检查,结果显示,甲缘微血管模糊不清,管袢细小,排列紊乱、畸形、淤血等。

1.4 从“毒”论 《素问·五常政大论》曰:“燥盛不已,酝酿成毒,煎灼津液,阴损益燥。”体内超量的物质符合中医“毒”的概念。傅宗翰[12]认为,SS的发病为燥毒干扰人体津液生成、转化、敷布、化热,炼津灼液而致。常富业等[13]认为,这里的毒指病因,不是独立的一种致病因素,是邪气演变的产物。素体内燥之人,常致外来湿热燥邪入侵,形成“燥毒”合而为病,出现关节僵硬变形、牙齿脱落等一系列毒侵人体的表现。

综上所述,SS的病位主要在肝肾,因“女子以肝为先天”。现代研究证实,肾虚与性激素变化有着内在联系,并认为性激素为肾虚的物质基

础[14],这与SS好发于中老年女性相契合。SS的主要病机在“虚、燥、瘀、毒”4个方面,但常常互相交叉掺杂,因虚致瘀、因燥致瘀、燥蕴成毒、瘀久成毒,内攻脏腑,外攻皮毛,从而导致肺失宣降、津伤不布;脾胃亏虚,精微不输;肝肾亏损,

津枯竭耗;耗津灼液而成瘀,瘀久成毒损伤脏腑,形成恶性循环。

2 辨证论治

SS的治疗以辨证论治为主,并取得较好临床疗效。岳敏等[16]认为,SS多为正虚邪盛、阴虚内热及毒蕴血瘀所致,并将SS分为3型,气阴两虚型,治宜益气养阴润燥;阴虚毒热型,治宜清热解毒、润燥护阴;阴虚血瘀型,治宜祛瘀通络润燥。谭富媛等[17]将本病分为4型,阴液亏虚治宜滋阴救液,偏于肝肾阴虚型用杞菊地黄丸合一贯煎,偏于脾胃阴虚型用益胃汤合玉女煎,偏于肺胃阴虚型用百合固金汤合益胃汤;气郁瘀血型治宜理气解

郁、活血化瘀,方用四逆散、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气阴两虚型治宜益气养阴生津,方用补中益气汤合沙参麦冬汤;阴阳两虚型治宜滋阴补阳,益肾固摄,方用桂枝汤、小建中汤。潘新[18]对SS进行分期辨治,早期以上焦内燥为主,治宜滋养肺阴,佐以健脾,方以桑杏汤或养血润肤汤加味;中期轻症以中焦内燥为主,治宜健脾养胃、养阴生津,方以玉女煎合八珍汤加味;中期重症以中焦燥毒为主,治宜养血柔肝、润燥解毒,佐以健脾,方以一贯煎或滋水清肝饮加味;晚期以下焦燥毒为主,治宜补肾填精、润燥解毒,佐以健脾,方以六味地黄丸或三甲复脉汤加味。谭玲等[19]总结近年来各医家对本病的治疗,归纳出SS的中医辨证论治9法:①本病多有舌质红降,舌面干燥,苔少舌裂,乃阴虚水涸之征,治予养阴生津;②精血亏虚是内燥的根本,津血同源,失血亦失津,又因“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治当益气生津,补阴养血相辅相成;③活血化瘀,可使瘀去血活,气机调畅,津液畅达;④燥邪日盛,蕴久成毒,燥毒互结为患,相互胶着,煎灼津液,故应予解毒清燥;⑤恣食肥甘、辛辣之品,损伤脾胃,脾胃虚弱,运化无权,水湿停聚,致水津不布,故应予清热化湿;⑥络不通为逆,脉不通为痹,脉络痹阻,气血不能畅顺,津液不能输布,故应予通络蠲痹;⑦酸甘化阴,酸以收之,甘以缓之,酸甘相合,阴血得补,还可通过味觉神经反射,刺激促进唾液及胃液分泌,使残存的腺体得以有效代偿;⑧调节阴阳,阴虚无以敛阳,阳虚则无以化阴,调节阴阳,使津液化生有源;⑨SS为妇女多发病,妇女忧思郁怒,肝郁不疏,以致气结痰凝,故应予软坚化结。

3 辨病治疗

辨病治疗是近几年运用较多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孔德坤等[20]用一贯煎加减(生地黄12 g、沙参12 g、麦冬12 g、当归12 g、枸杞子24 g、川楝子5 g,水煎服,每日2剂,分早、晚2次分服)治疗SS患者,总有效率为96.15%。裴娴哲[21]研究清燥增液汤治疗SS患者的疗效,治疗组28例用清燥增液汤联合羟氯喹、白芍总苷治疗,对照组28例仅用羟氯喹联合白芍总苷治疗,治疗组两目干涩、口燥咽干、神疲乏力、五心烦热、大便秘结等症状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 < 0.05);同时Schirmer试验、含糖试验、红细胞沉降率、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G、类风湿因子、SSB等指标的改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朱跃兰等[22]自拟活血解毒方(丹参、当归、玄参、连翘、生地黄、麦冬、石斛、沙参、太子参、鸡血藤、生甘草)治疗SS患者63例,结果表明,活血解毒方能有效缓解SS的主要症状并改善相关实验室指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张水艳等[23]自拟金菊清胶囊(人参15 g、玄参25 g、麦冬30 g、丹参30 g、金银花30 g、丝瓜络12 g、赤芍10 g、野菊花18 g、穿山甲9 g)治疗SS患者50例,结果显示,金菊清胶囊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增加唾液率、泪流率,降低免疫球蛋白含量及红细胞沉降率,总有效率为95.90%。

4 小 结

SS是具有复杂免疫背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针对单个致病环节的治疗效果有限,因此,研究针对多个致病环节的多靶点个体化联合用药治疗值得进一步探讨。中医药在治疗SS方面为临床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医药在治疗SS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5 参考文献

[1]蒋明.中华风湿病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840.

[2]蒋明,张奉春.风湿病诊断与诊断评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43-154.

[3]张水艳.干燥综合征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J].中医杂志,2009,50(5):468-470.

[4]谢幼红.从脾论治干燥综合征的探讨[J].陕西中医,2010,31(6):710-712.

[5]戴恩来,王庆胜.从肺论治干燥综合征体会[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5,22(2):9-10.

[6]马武开.干燥综合征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J].中医药研究,2000,16(4):2-3.

[7]顾军花,陈湘君.从肝论治干燥综合征[J].中医杂志,2011,52(4):292-293.

[8]王新昌,曹灵勇,范永升.干燥综合征中医病因病机刍议[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5):643-644.

[9]姜敏.干燥综合征的中医研究概况[J].中医药学刊,2003,21(8):1390-1391.

[10]董振华.活血化瘀法在干燥综合征中的应用[J].北京中医,2001(3):9-11.

[11]赵丽娟,黄颐玉,李佳瑜,等.清开灵注射液治疗干燥综合征疗效总结[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8(6):32-36.

[12]傅宗翰.干燥综合征初探[J].中医杂志,1983,24(8):4-8.

[13]常富业,张允岭,王永炎,等.《内经》毒论诠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12):890-891.

[14]张新民,沈自尹,王文健,等.补肾中药对老年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作用机理的研究[J].1994,14(11):686-688.

[16]岳敏,刘维.刘维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介绍[J].新中医,2009,41(10):6-7.

[17]谭富媛,陶筱娟.干燥综合征的中医治疗[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9(6):353-355.

[18]潘新.干燥综合征的中医诊治体会[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7,9(1):61-63.

[19]谭玲,钱先.干燥综合征中医辨证论治九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3):12-13.

[20]孔德坤,杨在波.一贯煎治疗干燥综合征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5):91,99.

[21]裴娴哲.清燥增液汤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山东: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

[22]朱跃兰,韦尼,侯秀娟.活血解毒方治疗干燥综合征63例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0,17(5):1-3.

[23]张水艳,李瑞,朱秀惠,等.金菊清润胶囊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50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09,50(8):708-711.

[24]张廷模,邓家刚,周祯祥,等.临床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55.

[25]周强,栗占国.白芍总苷的药理作用及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3,22(11):96-98.

上一篇:特殊的成员下一篇:自来水管网监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