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的流行与感染

2024-07-01

禽流感的流行与感染(精选10篇)

禽流感的流行与感染 篇1

禽流感作为一种对人、家禽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病,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自1878年Perroncito首次报道AI发生到现在,该病已呈全球性分布,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该病发生的报道,1959年以来,全世界共暴发了21次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其中16次是在鸡群中暴发的,每次HPAI的暴发都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虽然,HPAIV让人触目惊心,然而大部分AIV是低致病力的,低致病性AIV引起的禽流感,死亡率远没有HPAI高,然而其存在也相当广泛。

1 禽流感流行现状

1.1 我国禽流感历史疫情简介

1975年~1978年,香港学者对香港和由广东、广西进口的活禽(鸡、鸭、鹅)进行了市场监测,分离到了62株禽流感病毒,有H3N2、H3N6、H3H9、H6H4、和H1N1等亚型。1975年~1979年,有人报道从上海、广西和北京等地家禽(鸭)中分离出多株禽流感病毒。1978年~1979年,辽宁省丹东市捕捉了17种不同品种的野禽,从4个种属(主要是野鸭)中分离出33株禽流感病毒。1980年徐为燕从南京鸡鸭加工厂屠宰外表健康鸭鹅泄殖腔中分离出H4、H5、H6等亚型禽流感病毒,这些均为LPAI毒株。

1992年陈伯伦等从鸡体内分离到低致病力H9N2亚型禽流感毒株,从而发现H9N2亚型禽流感在大陆鸡群中的流行。1995~1999年唐秀英等从部分地区发病鸡群、鸭群、鹌鹑和鹅等中分离到28株H9N2、1株H3N2、1株H1N1、1株H3N8、2株H4N6和3株H5N1病毒,大多为LPAI毒株,而1996年从广东一个养鹅场分离出1株H5N1亚型的HPAI病毒,这是我国最早分离的HPAI毒株。自此,持续有中国HPAI毒株分离的文献报道。2004年初。中国宣布发生HPAI疫情。此后每年都有HPAI疫情发生。

对比中外禽流感疫情,可以判定,HPAI和其他一些重要的动物传染病(包括口蹄疫、蓝舌病、马传贫)一样,都是从外国传入我国,至少在基因水平上可以下次结论。HPAI传入我国的时间估计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

1.2 野鸟的禽流感疫情

2005年5月迁徙至我国青海湖的野鸟发生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这是世界流感史上首次野鸟发生HPAI。此次疫情持续近2个月,导致6 000多只野鸟死亡。青海湖鸟岛候鸟禽流感疫情发生后,世界各国对疫情的发展情况及候鸟的迁徒路线给予了较大关注。

2005年7月底,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地区首次出现禽流感疫情,死亡的也是数量不多的大雁和天鹅,同时在哈萨克斯坦北部与俄罗斯接壤的巴甫洛达尔州和北哈萨克斯坦州先后暴发禽流感疫情,而蒙古可能更早的时候就存在带病禽鸟,只是因为发现得晚,所以到8月份才有官方的证实。8月2日,蒙古北部库苏古尔省库苏古尔湖发现4只疣鼻天鹅死亡,经实验室诊断为A型流感,此后,疫情扩散到库苏古尔湖南部布尔于省的坎特湖。7月29日至10月14日,蒙古共有647只禽类动物死于禽流感。至今,H5N1亚型HPAI已遍布亚洲、欧洲和非洲30多个国家,涉及包括家禽和野鸟等几十种鸟类,预示着这一致命病毒可能随着鸟类迁徙已扩展到世界其他地区。

2006年4月23日,青海省玉树州玉树县湿地斑头雁开始因H5N1亚型HPAIV感染而发病死亡,之后果洛、海北2个州和西藏那曲、班嘎、安多、当雄、中扎等多个地区出现野鸟的死亡。至6月1日,青海、西藏2省 (区) 累计发现死亡候鸟1 168只,死亡野鸟种类不仅有斑头雁、棕头鸥、鱼鸥、鸬鹚、赤麻鸭、潜鸭、猫头鹰、燕鸥、天鹅、黑颈鹤、喜鹊,还发现新增白鹭、草原雕、野鸭、鹞鹰和乌鸦。截至10月份共死亡候鸟3 641只。

2009年5月8日,青海省更尕海地区兽医部门发现候鸟不明原因死亡,并立即采集病料送检。12日,青海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用RT-PCR方法检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呈弱阳性。17日,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确诊为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截至5月18日,共死亡野鸟121只。

2009年8月21日,蒙古国后杭爱省出现野鸟禽流感疫情,导致107只野鸟死亡。受感染鸟类主要为天鹅、大雁等,已确认为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引发的疫情。

随着野鸟的迁徙,H5N1亚型HPAIV被带到世界各地,给人类公共卫生造成巨大危害。野鸟独特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使人类无法对其实施行之有效的防制措施,目前没有对野鸟未能采取任何免疫措施,我们能做的就是使我们的家禽和我们人类自身尽量远离野鸟栖息地。

2 禽流感的公共卫生意义

一个多世纪以来,流感一直是威胁着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伴随着人类流感的流行,禽流感、猪流感、马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也随着爆发,给当地的经济造成沉重的打击,因此WHO和各大研究机构都密切注意着流感的动向。引起历史上流感3次大暴发的病原均由当时存在于禽类的AIV和人的流感病毒重组而来,同样,2009年新发生的甲型H1N1流感的毒株也有部分基因是从禽流感病毒而来。近10年来,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AIV通过进化变异正逐渐获得直接感染人的能力,给人类的生命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2.1 首例人感染AIV

1995年,在英国从一位患结膜炎的养鸭妇女鼻腔分离到一株H7亚型AIV,分析发现该病毒在分子水平与当地流行的H7亚型AIV高度同源,部分内部基因和NA基因与禽流感病毒高度同源,HA基因完全的核苷酸序列与1995年从爱尔兰火鸡体内分离的H7N7流感病毒同源率达到98.2%,这是第一例鸟类流感病毒通过自然传播方式感染人事件。

2.2 1997香港H5N1禽流感病毒

1997年4月香港罗浮山3个鸡场的4 500只鸡突然死亡,诊断为H5N1毒株感染。1997年5月,香港发生1例3岁儿童死于不明原因的多器官功能衰竭,同年8月经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USCDC)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荷兰鹿特丹国家流感中心鉴定为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人禽流感,并分离到一株H5N1亚型流感病毒A/HongKong/156/97 (H5N1) ,这是世界上首次证实的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病例。11月12日分别发现第2例、第3例、第4例H5N1亚型流感病毒感染者。截止1998年12月11日共有18人确诊为H5N1病毒感染并发病,其中6人死亡。序列分析表明,该毒株的各个基因片段与同年3月底到5月初在香港新界造成3个鸡场6 500只鸡死亡的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几乎完全一致,进一步的进化分析证明,该毒株的8个基因皆来自于禽类,全病毒基因组序列分析发现,这些致人发病死亡的病毒与当时引起香港禽流感暴发的H5N1亚型AIV高度同源。因为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禽流感病毒不能突破种间屏障直接感染人,因此,该事件的发生打破了人们对禽流感病毒的传统认识模式;同时,由于从来没有H5亚型流感病毒感染人类的事件发生,所以人体内缺乏H5亚型流感病毒的抗体,一旦感染,情况往往非常严重。Shortridge (1999) 认为,如果1997年香港特区政府没有屠杀所有的150万只活禽,那么此次流感有可能演变成又一次西班牙流感,因此该事件使我们对H5N1禽流感病毒是否具有引起人类流感再一次大流行的能力倍加关注。

2.3 2003年荷兰H7亚型禽流感病毒

2003年2月28日荷兰爆发H7N7型禽流感疫情。至4月,病毒感染800多家鸡场1 100万只鸡。83人感染,一名男子感染H7亚型AIV而致死死亡。

2.4 近期世界各地人感染H5N1禽流感情况

2003年以后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开始在东南亚部分地区流行,并在短短的几个月内迅速蔓延至该地区的8个国家。同年12月越南确诊了此次禽流感疫情爆发后的首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此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不断增多,并逐渐扩散到中亚、中东、非洲、欧洲等地区。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截止2010年1月,全球共报告实验室确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468例,死亡282例,病死率为60.25%,分布在阿塞拜疆、孟加拉、柬埔寨、中国、吉布提、埃及、印度尼西亚、伊拉克、老挝、缅甸、尼日利亚、巴基斯坦、泰国、土耳其和越南15个国家。其中印度尼西亚是目前世界上疫情最严重的国家,共发现162例,占发病总数的34.6%,死亡134例。其次为越南、埃及和中国等国家。

2.5 国内感染H5N1禽流感情况

国内情况也不容乐观。首例病例发生于2003年,是后期通过对保存的SARS病人病理样品进行回顾性检测而确诊的真正开始出现多发是在2005年。至今,国内共发现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38例,死亡25例,死亡率65.79%,分布在广东、湖北、上海、四川、辽宁、江西、福建、北京、湖南、安徽、广西、浙江、新疆、江苏、山西等17个省份,其中最多为湖南省6例。其中2008年底到2009年初,我国先后报告8起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

综上所述,至2009年止,我国从2004年公布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以来,全国已有102个疫点发生家禽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虽然每年都有疫情发生但是疫点数和发病数都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因此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必须严格按照国务院制定的“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理”的指导方针,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动物和易感人群方面防控。

参考文献

[1]B.W.卡尔尼克主编, 高福, 苏敬良主译.禽病学 (第十版) [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9.

[2]殷震, 刘景华主编.动物病毒学 (第二版) [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7.

[3]甘孟侯.禽流感 (第2版)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98~102.

[4]陈继民.重大动物疫病监测指南[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5]Watsuki-Horimoto K, Kanazawa R, et al.The index influenza A virus subtype H5N1isolated from a human in1997differs in its receptor-binding properties from a virulent avian influenza virus[J].J Gen Virol.2004Apr;85 (Pt4) :1001~1005.

[6]陈光国.直面禽流感[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5.

禽流感:令人心慌的流行词语 篇2

稍有年纪的人都记得,在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那个饥饿成疯的年代,谁家敢把病死的鸡鸭随便掩埋啊,这么奢侈,准是造孽。在我的记忆里,江南水乡每年的大水(即洪水)是必不可少的,而大水之下,那些无处可逃的野鸭或者水鸟成了孩子们竞相追逐的美食。挖一个土穴就地烧烤,根本没等到熟透,旁边的小手早就和着血把野味干了。那味道,啧啧!

正因为有了这一层记忆,中国人对禽流感多了一份粗心,不就是那个鸡瘟吗?但鸡瘟是会变的,这才是关键。伦敦帝国大学的尼尔·佛格森教授认为,目前禽流感形势,甚至比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还要严重。感染禽流感的家鸡死亡率达100%,对人类来说,这种病毒的致命率几乎是50%。一旦到了人传人,美国卫生当局估计,将有1/3的美国人受到传染,190万人可能死亡。当然美国卫生当局是为了向议会哭穷要多点钱,但我们确实不能掉以轻心。中国的人口更为密集,而且有数以百万计的家禽养在农民住家的后院自由走动,政府的担子不轻。日本为了抵御禽流感已经把国际市场上的“达菲”疫苗扫去了60%,我们怎么办?

1918年10月里的一天中,一种不明流感仅仅在纽约就造成了超过850人死亡。在曼哈顿和布鲁克林,鹅卵石街道上行进的灵车成为当时的一景。孩子们被迫呆在家里,望着窗外,哼唱着当时的童谣——“我有一只小小鸟,它的名字叫小感冒,我把窗户一推开,小感冒呼啦飞了进来”。

正当世人翘首以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一场比战争更可怕的浩劫——“西班牙流感”又降临到他们的头上。这种病很像普通感冒,不过病人往往在发病几天后,就会因为肺炎窒息死亡,它是人类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瘟疫,在不到两年时间里,5000万人被夺走了生命,比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的总人数还多。

“西班牙流感”来无影去无踪,一直到80多年后,美国科学家在去年10月宣布,终于找到了西班牙流感的罪魁祸首——一种变异的禽流感病毒。

2005年5月初,位于中国西北的青海省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78只斑头雁异常死亡。这是2005年发生在中国内地的第一起禽流感疫情。但在接下来的五个月中只有新疆、西藏发现零星的三起家禽感染禽流感病例外,一切都似乎如常。

11月,往日的北方已经是寒风刺骨的时候,但今年老天爷显得特别温和,连候鸟也有点留恋北国了。11月3日,一则消息传来,辽宁省黑山县出现禽流感疫情,人们在疫区发现了几只死掉的喜鹊。很快,禽流感就像南迁的鸟儿一样登上了各地报刊的版面。

4天以后,湖南湘潭县一贺姓小女孩,在湖南省儿童医院因“发烧”抢救无效。而在几天前,他们一家四口都吃过生病死亡的死鸡鸭肉。

很快,一向嗜鸡如命的广东人也对嘴巴检点起来,外地来的鸡已经不可能上他们的餐桌了。青海、内蒙古、湖南、安徽等地相继发现禽流感疫情,一时间风声鹤唳,人们谈禽色变。

15元和1毛钱

一个饲养点,只要确定是高致病性禽流感,那么在这个点的周围3公里范围内的家禽要全部捕杀,无一幸免,这是防疫的要求,但是对于很多养殖大户来说,这是拿刀子在割命。中国国家首席兽医官贾幼陵指出,中国家禽饲养60%是小规模的散养户,估计有5000万户,因此禽流感疫情冲击最大的都是一般贫下农民。

政府的捕杀令,老百姓是百分百的遵守了,但是老百姓在服从了大局后,补偿问题怎么解决?遗憾的是我国至今尚未有一部对行政补偿制度作出专门规定的法律。根据安徽一些地方的做法,一只鸡补偿15元,这应该差不多,至少老百姓没有全赔。

而如果对一只鸡打疫苗的话,一只鸡平均需要约1毛钱,由于免疫注射的对象是禽流感中心区以内的10公里范围的家禽,这个代价非常昂贵的。现在只有发达的地方如北京、上海、广州实行了100%的免疫。实际上,由于公共卫生还没有列入政绩的考核标准中去,很多地方都会哭穷,这已经在上演了。

几条消息

一条坏消息是:在越南的一位禽流感感染者身上,高效的抗病毒药物“达菲”已经失去了作用。

一条令人错愕的消息是:安徽天长市刑事拘留了禽流感疫情的举报者,说是他两年前卷入了一宗敲诈勒索案。

思考

禽流感的流行与感染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根据《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2013年第2版)》中的病例诊断标准,以2014年2月长春市报告的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

采用《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方案(第1版)》中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进行回顾性个案调查,内容包括:病例一般情况、发病就诊情况、居住环境与暴露情况、家禽饲养情况、生活习惯与既往健康史、发病前暴露情况、密切接触者情况等。对病例的家人、朋友等相关知情者进行访谈,求证病例发病前活动情况,对主要活动场所进行详细的现场勘察并对在场所有关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调查,并实施为期7 d的医学观察。

1.3 标本采集与检测采集确诊病例的痰液或下呼吸道标本、密切接触者咽拭子和病例曾暴露的外环境标本,用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病例及外环境标本送至中国疾控中心进行病毒分离及全基因组序列测定。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调查情况

2.1.1 病例基本情况病例梁某某,男,汉族,49岁,个体养殖场老板,无既往病史。

2.1.2 发病就诊情况

病例2月15日发病,首发症状为发热,体温38.3℃,因发热于2月15日、16~19日多次前往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就诊,医生给予阿奇霉素和中药喜炎平静脉注射。2月15日患者血常规检测结果:WBC 4.6×109/L,NE%60.4%;17日胸片显示:双肺纹理增强;19日血常规检测结果:WBC 2.88×109/L,NE%75.4%;19日胸部CT显示:右肺下叶前、外基底段及左肺上叶尖后段、舌段可见斑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界模糊。2月19日,病例就诊于吉大一院,被感染科收治入院单间隔离治疗,入院后病情逐渐加重,出现腹泻、发热、咳嗽、痰中带血,甚至血痰。2月19日长春市疾控中心在第一时间采集患者咽拭标本进行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H7N9(+),经吉林省疾控中心和中国疾控中心复核,结果均为H7N9(+)。根据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2月20日,该患被诊断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疑似病例”,21日被诊断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吉林省临床专家组进行多次会诊,给予奥司他韦和甲强龙进行药物治疗、鼻导管吸氧等对症治疗措施,经治疗患者病情逐渐好转,3月7日治愈出院。

2.1.3 病例暴露史

病例自家有一养鸡场,约300~400 m2,养鸡约700只。病例每日会对养鸡场进行巡视,发现有病鸡遂进行检查,鸡舍卫生条件较差,平日无人清扫及消毒。病例在接触家禽过程中从未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发病前10 d内病例无活禽市场暴露史或其他流感样症状患者接触史。

自2013年8月-2014年2月中旬,病例自家养鸡场共购买7批次约1 100只家禽,品种包括火鸡、珍珠鸡、乌鸡、良凤花鸡、麻鸡和土鸡。经流行病学调查,养鸡场购入的鸡部分来自河南和广东等地。2013年10月-2014年1月期间,曾出现鸡陆续死亡的现象。2月14日起,再次有鸡相继死亡,死鸡最初发病的典型症状为打蔫,流鼻涕,气促,病例发病前曾接触过病、死鸡。

2.1.4 标本采集及检测

长春市疾控中心共采集并检测确诊病例标本6份,包括咽拭、痰液、粪便,仅2月19日采集的咽拭标本为H7N9(+),其余标本皆为阴性。采集密切接触者和可疑暴露者的标本11份,经检测均为H7N9(-),结果见表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确诊病例血液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发现我市报告病例标本的流感血凝素基因(H)和神经氨酸酶基因(N)与此前安徽省发现的H7N9流感病毒毒株H和N同源性分别在99.50%~99.60%、98.90%~99.20%。

2.2 密切接触者发病情况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病例自发病前1 d至隔离治疗期间的密切接触者59人,可疑暴露者15人,共计74人。对全部密切接触者和可疑暴露者进行医学观察,观察期限为自最后一次无有效防护的接触或暴露后7 d。可疑暴露者陈某和病例儿子曾出现咳嗽、咽痛等呼吸道症状,经检测均为H7N9(-),排除人感染H7N9禽流感;其余72名密切接触者和可疑暴露者经过医学观察,均未出现发热或其他急性呼吸道等异常症状,全部解除医学观察,未出现新发病例。

2.3 强化监测

根据《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第3版)》和《人感染H7N9禽流感强化监测实施方案》,自2月20日起在长春市净月区8家医疗机构进行为期2 w的强化监测,未发现流感样病例或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报告。

2.4 禽类感染及外环境监测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情况,长春市疾控中心采集了确诊病例养鸡场的外环境标本35份、病例曾购买禽类的本市销售商的饲养环境、运输工具采集外环境标本45份进行检测。在采集的80份标本中,经PCR检测,其中22份为H7N9(+),阳性率为27.50%,阳性标本全部来自于患家养鸡场。病例曾购买禽类的本地销售商的饲养环境和运输工具标本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详见表2。根据《吉林省活禽市场外环境H7N9禽流感调查方案》要求,经过对长春市15个县(市)区、开发区的活禽交易市场进行摸底定位,在12个县(市)区、开发区的50个活禽市场采集了共150份外环境标本进行检测,其中污水、禽类粪便和笼具擦拭物各50份,结果均为H7N9(-)。

3 讨论

3.1 流行病学特征

自2013年以来,我国人感染H7N9禽流感主要发生在南方多个省份及地区,此前东北三省尚无病例报告。2月份东北地区气温仍处在全年中较低水平,且候鸟尚未开始迁徙,气候环境并不利于病毒的传播,与华东地区报告病例的发病时间不同〔1〕。该确诊病例为中年男性,与既往研究中关于易感人群为中老年男性人群的描述一致,也是人感染H7N9禽流感不同于其他流感的特征之一。该病例发病前虽有明确的禽类暴露史,但并非在农贸市场或活禽交易场所,而在自家小规模禽类养殖场,尽管目前尚无法证实病毒是如何污染养殖场外环境的,但此情况也应引起重视,可通过活禽养殖、储存、屠宰等场所的检测来进一步加强进行疫情监测。

3.2 感染来源及病毒溯源水禽是甲型流感病毒的天然宿主和基因储存库,禽类携带的流感病毒偶尔可感染人类,但此次引起人感染的H7N9禽流感病毒与以前在禽类中发现的H7N9禽流感病毒不同,有研究认为H7N9禽流感病毒是由亚欧大陆迁徙的野鸟与我国长三角地区家禽接触后,其各自携带的病毒进行基因重配而产生了新H7N9禽流感病毒,且该病毒可能在华东地区动物间已广泛存在〔2〕。此次发现的H7N9禽流感病毒的受体结合位点上某些关键氨基酸发生了突变,使其与人类上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受体结合能力增强,因而病毒能直接从禽类传播到人类,并有短时间内造成大范围传播的危险。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一步对该确诊病例血液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发现此次报告的病例咽拭标本中流感血凝素基因(H)和神经氨酸酶基因(N)与此前安徽省发现的H7N9流感病毒毒株高度同源,但病毒的传入途径尚不明确。此前农业部门并未在禽类养殖场、野鸟栖息地和屠宰场采集的样品中检出过禽流感病毒〔3〕,但本次调查在病例自家养殖场中病禽的肛、咽拭标本及外环境中检出了H7N9禽流感病毒,阳性率为62.86%,提示病例感染来自于活禽暴露的可能性较大。也有研究称在东南和华南地区有个别家禽养殖场的外环境标本中检出过H7N9病毒〔4〕,虽然这些案例尚不能证明与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有流行病学关联,但为加强疫情监测和制定防控对策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考。

3.3 防控对策

目前我国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的防控措施主要是建议关闭活禽交易市场、暂停农贸市场活禽交易等措施,并且已取得一定效果。根据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小规模的养殖场也可能是疫情散发的原因,因为禽类可携带病毒存活,人暴露于被H7N9禽流感病毒污染的外环境会增加人感染的风险,而小规模养殖场环境卫生差、消毒管理不正规、个人防护意识淡薄、缺少防护装备等因素加剧了小型养殖场出现散发病例的危险。因此,加强对小型家禽养殖场的监测、检测及禽类集中饲养和销售场所的规范管理,阻断人群与感染源的接触是控制人禽流感疫情的关键。在疫情集中的华东地区,在有疫情报告的城市已出现了疫情向郊区、农村或周边城市转移的现象,这也提示区域间及多部门的联防联控是消除感染源和控制感染源转移的重要措施。

鉴于H7N9病毒是一种低致死性的流感病毒,鸡和鹌鹑可在感染H7N9病毒后可以不表现出任何临床症状、携带病毒存活〔5〕,很难通过禽类发病来预测人群发病的风险。虽然目前研究显示多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在发病前有明确的禽类暴露史,但研究者对禽类的感染来源、真实感染情况、野鸟(禽)在病毒传播中的作用以及野禽和家禽共居地受污染情况等尚不清晰,需要不同部门、不同区域之间开展联防联控、进一步进行病毒溯源和感染来源研究,进而制定防控对策,使得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摘要:目的 分析长春市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确诊病例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并进行实验室检测,描述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实验室检测结果,追踪可能的感染来源。结果 该病例发病前无活禽交易市场暴露史;密切接触者中无续发病例。病例自有养鸡场外环境标本中检出H7N9禽流感病毒,但病例曾购买禽类的本地销售商的饲养环境和运输工具均未检测出H7N9禽流感病毒。长春市报告病例标本的流感血凝素基因(H)和神经氨酸酶基因(N)与此前安徽省发现的H7N9流感病毒高度同源。结论接触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禽类和暴露于出现H7N9禽流感病毒的外环境是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危险因素。病毒传入途径尚不明确,该研究尚不能证实H7N9禽流感病毒可引起人与人之间传播。

关键词:人感染H7N9禽流感,流行病学,防控对策

参考文献

[1]闫铁成,肖丹,王波,等.中国大陆130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3,17(8):651-654.

[2]江丽芳.H7N9禽流感病毒研究现状[J].中山大学学报,2013,20(5):651-656.

[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全国动物H7N9禽流感监测[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14.http://www.moa.gov.cn/zwllm/yjgl/yjcl/201304/t20130417_3436622.html.

[4]Yu X,Jin T,Cui Y,et al.Influenza H7N9 and H9N2 viruses:coexistence in poultry linked to human H7N9 infection and genome characteristics[J].Virol,2014,88(6):3431.

流感,21世纪的工业流行病? 篇4

1918年9月30日到10月5日,美国艾奥瓦州举行猪表演大会,各地来的猪“欢聚一堂”。但随后很多猪开始患病,表演大会结束后,猪被主人们各自领回家,没几天中西部的各个农场都闹猪瘟,有的整个猪场的猪全死光了。当时的检疫官凯恩到闹猪瘟的农场检查发现,患病的猪都出现过人类感冒时出现的流鼻涕、发烧、流泪等典型的呼吸道感染症状,他将此病取名为“猪流感”。而就在猪流感爆发之前半年的3月4日,美国堪萨斯州的军营发生流感,到1920年春,这场流感在全世界造成十亿人感染,近4000万人死亡,全球平均致死率约为2.5%~5%,远大于一般流感的0.1%致死率。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猪流感发生之时,也正是人流感爆发最严重的时候,当年10月,20万美国人死于流感,1918年美国人的平均寿命比常年减少了12年。

1933年,三名英国科学家分离出第一个人类流感病毒,并命名为H1N1。之后的各种流感病毒也都围绕着H与N展开,其中H代表血细胞凝集素(Hemagglutinin),主要用来入侵细胞,N代表神经氨酸酶(Neuramidinase),主要用来传染。1997年,美国科学家陶贝格尔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1918年的流感病毒与猪流感病毒十分相似,这使人对病毒的起源又有了新的认识。

其实猪的器官,如心、肺等的大小和人类是最接近的。1992年11月,英国剑桥大学免疫学家怀特把人的基因注入5000个猪胚胎中,获得了311头仔猪,其中有49头携带有人类基因,且有48头存活。怀特把基因猪的心脏移植到十只猴子体内,其中两只猴子体内的猪心跳动了60天。然而,这种现代工业产下的“异种”究竟是人类的福音还是另一个潘多拉魔盒呢?

2009年3月下旬,墨西哥一名五岁男孩赫尔南德斯染上流感。4月6日,最终确认这种流感实际上是猪流感。国际卫生组织却把“猪流感”命名为“甲流”,也就是“A型H1N1流感”。这个专业词汇,其实掩盖了它的来源。

据报道,距离男孩居住的村庄八公里的地方就是美国墨西哥合资的卡罗尔巨型养猪场,隶属于美国弗吉尼亚州的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该食品公司在美国违反了诸如清洁水、污物处理法等上百条法规而被迫迁到墨西哥。据报道,这里的猪舍拥挤不堪,饲料里添加了各种生长激素和兴奋剂,猪粪便被随意排放进村子周围的湖里。尽管公司否认养猪场和“甲流”有关,但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报告,早在上世纪90年代,H1N1流感就在美国养猪场中出现了,而密集的饲养方式助长了疾病的传播。

墨西哥“甲流”爆发仅仅两个月后,2009年6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就发布了五级流行病警报,9月24日,又发布了六级最高警报,这充分说明国际社会对新型流感的重视。

与之相类似的则是禽流感。1997年香港爆发H5N1型禽流感,导致六人死亡。在美国学者恩道尔看来:“禽流感和猪流感的相似之处是大型工厂化养鸡、养猪,造成了病源的微生物发生了变异。世界卫生组织不去追问肉鸡工厂的卫生条件,反而去诅咒在小型的家庭农场上自由漫步的鸡群,并污蔑小农经济卫生条件不达标。最终他们给小农送去的灾难是彻底扑杀!”

尽管目前科学界还很难从研究数据中得出准确的结论,但近几年媒体接连曝光的大型食品公司为了获取高额利润,不惜改变动植物的生长方式和生长周期,从而在经营上取得丰厚利润的黑幕,已经引起人们对“现代工业病”的深入思考。

如今高发的肥胖、高血脂等相关疾病被称为“富贵病”,更多存在于低收入人群,他们买不起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只好吃添加了各种激素的速生肉类制成的“垃圾食品”。

呼吸道传播疾病的流行也和大规模城镇化带来的拥挤有关。在反全球化人士看来,被集中饲养并“催肥”的家牲与“工作人”都是工业化的产物。多年前我们看不到新型流感的大面积爆发,因为那时人们还没有大规模涌进城市,小鸡还能自由地在农舍里吃食,各种化学品还没有作为添加剂被放进食物。而如今,在工业利润的驱动下,人类与动物正一同走向自我毁灭的怪圈。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尽管现代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能很快鉴别出各种流感病毒的构成,但却对如何消灭它显得手段不足。从过去的经验看,最有效的手段其实也就是最古老的治疗手段——“隔离”。

把已经不堪现代文明骚扰的人重新放回自然状态中,让他们尽情地和大自然接触,这是不是也是治疗现代城市病的一剂良方呢?

猪流感的流行趋势与防治策略 篇5

1血清型的发展历程

SI最早于1918年夏天在美国中北部被发现,当时正是西班牙人大流感爆发时期,全球约20亿人染病,2 100万人死亡。而猪群所表现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与当时人群中流行的流感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倍受人们关注。1919年J. S. Koen博士[1]认为该病是猪的一种新的流行病,并用“流感”( flu) 来命名。 直到1931年R. E. Shope[2]首次分离到第一株SIV, 即古典型H1N1( A/Swine /Iowa /30) 。而中国大陆首次分离到古典型H1N1是在1991年[3]。

1957年发生了亚洲人大流感,是当时流行于人群中的H1N1病毒从禽流感病毒中获得了HA、NA、 PB1基因节段而产生的H2N2亚型病毒引起的。世界卫生组织( WHO) 在当年春季的动物血清学调查中也发现了亚洲的H2N2毒株还能感染猪[4]。

1968年香港发生H3N2人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为在人群中流行的人/禽重组H3N2毒株,1969年在台湾的猪群中首次被分离到,随后蔓延至全球各地。1970年H3N2亚型人流感病毒传到猪,在亚洲的猪上分离到H3N2亚型类禽流感病毒。

1976年美国的Fort Dix事件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发现SI致人发病的病例。1979年年末类禽型H1N1毒株首次在猪只中发现,其后也成为欧洲猪群的最主要的流行毒株。H1N2亚型毒株于1980年首次在日本分离到,随后世界各地都报道了这一亚型毒株的分离情况,我国于2004年首次从患有呼吸道疾病的猪群中分离到了H1N2亚型流感病毒[5]。至此,H1N2成为流行于猪群中的主要亚型之一。

H1N7亚型病毒是于1992年在英国猪场被分离到的,1998年在亚洲不同地区的人和猪上分离到H9N2亚型流感病毒,表明禽源病毒已经适应猪。 1999年在加拿大病猪的肺脏上分离到禽源的H4N6亚型流感毒株,而H3N1是在英国和中国台湾猪体内分离出来的。

2009年3月底至4月中旬,墨西哥、美国等国家接连报道人群感染所谓的“猪流感”,迅速蔓延成全球大流行。此次分离的H1N1型流感病毒包含有禽流感、猪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6]。 同年4月30日WHO将人的猪流感更名为大流行性甲型( A型) H1N1流感( Pandemic influenza A/H1N1 / 2009 )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OIE) 认定其为新型A型H1N1流感病毒 ( Novel influenzavirus A / H1N1 ) 。新型A型H1N1 SI病毒与人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之间的基因 序列具有 高度同源 性,应该引起 高度警惕[7]。

2流行趋势

2.1世界的流行

当前,SI已遍布美洲、亚洲、非洲、欧洲等世界各地。在猪群中广泛流行的血清型主要有3种: H1N1、 H1N2和H3N2亚型,其中又包括不同的基因型: 古典型猪H1N1、类禽型H1N1、类人型H3N2及各种基因型的H1N2亚型。

自1918年美国第1次报道SI以来,H1N1亚型的SIV一直在美国流行。而欧洲大陆SI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出现暴发式流行,其流行的毒株也是H1N1。1969年H3N2亚型首次 在台湾被 分离, 1970年在香港也分离到此毒株。这次流行的H3N2毒株及其变异株在以后的10多年间传播到了世界各地。1984年欧洲大陆首次报道了类人H3N2亚型毒株引起的SI暴发,并且整个欧洲大陆的猪群都表现出高水平的抗体。研究表明,近几年发生于日本、韩国、美国的H1N2亚型SIV是H1N1和H3N2的重组产物。

2.2国内的流行

我国流行的SI亚型主要有类人型H3N2、古典型猪H1N1和类禽型H1N1。近年来,据我国不少省市地区调查表明,SI抗体阳性率呈上升趋势[8]。

辛晓光等[9]1997—2002年在黑龙江省6个地区采集414份猪血清,结果SI阳性57份,存在抗禽源H1N1、H3N2和猪源H1N1、H3N2抗体,大部分猪群都被污染。张苏华等[10]1999—2002年对上海 市10个区( 县) 的30个规模化猪场进行SI的血清学调查,结果表明 存在H1、H3亚型抗体,阳性率为31. 8% ~ 94. 9% ,而H4、H5、H7、H9亚型均为阴性。 鄢明华等[11]在2002—2005年对天津市10个区( 县) 44个养猪场进行了SIV抗体检测,结果阳性率为75% ,该地区主要流行H1和H3亚型,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5. 4% 和39. 4% ; 部分猪群中存在H9亚型流感病毒抗体,阳性率为5. 4% 。陈红军等[12]2006年9月—2007年6月对山东省7个市的45个猪场采集疑似SI样品922份,阳性率为9. 65% ,其中H1N1、 H3N2和H9N2的阳性样品数分别为31,57,1份。温纳相等[13]2007—2008年从广东省云浮市39个规模猪场采1 506份血清,结果大部分猪群存在SIV H1亚型抗体,总阳性率为59. 10% ,部分猪群存在H3亚型抗体,总阳性率为67. 73% 。综上结果表明,SIV在我国养猪场中普遍存在,且主要为H1和H3两个亚型,给畜禽养殖业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

根据Gen Bank数据库,对国内SI 2000—2011年间的统计分析显示,从2000年以后,H3N2亚型所占比例呈现下降趋势,而H1N1亚型则呈现递增的趋势。H1N2亚型自2003年出现后,一直占有一定的比例。H9N2亚型只集中在2002—2006年成为优势血清型在 猪群中流 行。在2003—2007年,H1N1、 H1N2、H3N2、H9N2各种亚型在猪群中共存,正向着多重重配的方向发展,这种多重重配的病毒更容易在人群和猪群中传播流行,而耐药毒株比例不断升高, 存在着大流感爆发的威胁。从SIVS分离地区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SI主要集中在东部及东南部沿海的广东、山东、江苏等养殖业发达地区。

3防治策略

SIV是病原的携带者,是主要的猪免疫抑制病之一,是呼吸道综合征的主因或者辅助因子。而猪又是禽、猪、人流感病毒共同的易感宿主,是流感病毒基因重组或重配的“混合器”和流感病毒新流行毒株产生的“孵育器”。因此预防SI不仅对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全球的公共卫生安全具有战略意义。

3.1综合防治

SI是一种群发性的呼吸系统疾病,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和方法,关键是要加强饲养管理和预防。因此应从群体出发,以计划免疫为核心; 加强猪病的日常监测,提高整体保护水平; 严格检疫制度,不从疫区引种; 加强饲养管理,实行“全进全出”制度; 保持栏舍干燥卫生,注意天气变化,定期全场消毒,保证封闭管理。对于发病猪要注意控制并发或继发感染,可添加抗生素或其他药物。肌肉注射解热镇痛药如安乃近或复方氨基比林,可以减轻猪只的发热。还可应用板蓝根等中药,对SIV有一定效果。

如果发现了SI引起大批死亡或疑似感染人病例,必须立即逐级上报疫情,并采取隔离等控制措施, 防止动物疫情扩散。同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进一步确定猪群的发病情况和人员感染情况,尽快划定疫区,严格隔离、封锁,紧急扑杀阳性动物,建立隔离检疫区,制定紧急严格的扑灭措施。对进出猪场的人员和设备必须实行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

3.2免疫防治

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 ( PRDC) 的发生和流行才加速各国对SIV疫苗进行研究。目前市场上使用的SIV疫苗都是进口的灭活苗,有单价苗和H1N1与H3N2双价苗。国内至今没有商品化的SI疫苗[14],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等单位正在SI油乳剂灭活疫苗研制方面做大量工作。目前,国内外许多科研机构都在进行SIV亚单位基因工程苗的研究,如华南农业大学开发的腺病毒载体SI已进入转基因安全评价阶段,应用前景良好。但载体疫苗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在二次免疫时会引发对载体的排斥反应,还可能引发不同病毒间的重组、毒力返强等。核酸疫苗虽没有毒力返祖和不同毒株间重组等风险,还有容易操作、易于构建、稳定、安全的优点。但核酸疫苗的研制和开发刚起步,载体在动物体内表达效率不高,免疫效力低,降低了核酸疫苗的免疫效果[15]。

4展望

目前,国际上人流感、SI、禽流感流行情况比较复杂,而预防新的人流感暴发的关键点可能在于猪群的控制,切断流感病毒沿禽类 - 猪 - 人这一链条循环传播的路径,做好人、猪、禽的相互隔离和猪群监测。因此有必要开展SI多亚型血清抗体的流行病学调查。 虽然现有的诊断技术可以鉴定流感病毒的亚型,但费时较长,不能满足大规模SIV监测的需求。国内外普遍使用红细胞凝集试验( HA) 和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 HI) ,要求所用抗原的亚型与感染的SIV亚型必须一致,它不能检 出新的HA亚型的流 感病毒。 ELISA诊断操作过程复杂、耗时、成本较高,存在散毒危险,因此不利于现场应用。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快速敏感的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RT - PCR) 、荧光定量PCR技术、原位杂交等诸多方法都要借助特殊仪器才能完成,局限于有条件的实验室。因此,建立简便、快速、准确、易于推广的SI诊断方法是目前及时监测、控制和扑灭SI疫情的重要前提和手段。 基因工程技术为重组核蛋白琼扩诊断技术、重组核蛋白ELISA诊断技术、重组核蛋白免疫胶体金技术等提供了技术支持,必将会为我国SI的鉴别诊断、流行病学调查及有针对性地实施SI控制和扑灭计划等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同时也使我国SI的诊断技术与国际接轨。

猪流感的流行现状与防控措施 篇6

猪流感病毒是一种群发性的猪呼吸道疾病, 传染性极强, 发病急, 由正粘病毒科猪流感病毒引起, 以高热和呼吸道症状为临床特征。猪流感是一种反复发作的传染病, 目前已经发现的猪流感血清亚型有H1N1、H1N2、H1N7、H3N2、H3N6、H4N6、H9N2几种, 其中H1N1和H3N2是最容易引发猪流感的血清亚型。在1918年的美国, H1N1被首次报道。1968年由H3N2引发了“香港流感”, 后来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存在。现在的H3N2基本不传染人。除了这两种引起猪流感的血清亚型, H1N2和H1N7及H3N6、H4N6也是较易引起猪流感的病毒亚型。猪流感就有很强传染人的能力, 对人类具有巨大的潜在威胁。在人类发生流感的历史中, 几乎每次的重大流感史都与猪流感有关。

1 临床症状

感染了猪流感的猪一般会在1~2 d后发作, 群猪中同时出现厌食、衰竭、打堆等现象, 群猪还出现咳嗽、流涕等症状, 驱赶时, 它们不肯走动, 体温会迅速升高, 眼睑浮肿, 角膜潮红。4~5 d后, 猪会流出带血的鼻涕, 几乎没有食欲, 肌肉关节疼痛, 精神不振, 体温很高, 可能达到40.5~42.5℃, 病情严重的可能会出现后肢瘫痪的现象, 呼吸困难, 小便黄色, 大便硬结, 少数病猪到了后期, 大腿内侧出现发绀的症状, 病情一般来说时长为1周, 在此期间如果没有其他的并发感染症状, 一般会痊愈。

2 病原

生病的猪和带有病毒的猪是猪流感发病的主要传染源, 且病猪不分年龄段不分品种, 发病时无季节之分, 但有多发期, 一般多发于早春、初冬或是深秋。目前流行的H1N1和H3N2血清亚型病毒, 不发生感染的话, 死亡率不高。但是如果和其他病毒混合感染, 病情会恶化, 能导致猪死亡率升高。

3 流行现状及危害

H1N1、H3N2是广泛流行于猪群中的血清亚型, H1N1引起猪流感的历史比较悠久, 有着近百年的时间。H5N1是目前比较严重的禽流感, 具备传染人的能力, 能导致患者死亡, 而且死亡率比较高。除了常见的H1N1、H3N2引起的猪流感, 其他的血清亚型病毒, 如H1N2、H3N6、H1N7等引起的猪流感也时有报道。2005年印度尼西亚确认从猪体内分离出了H5N1病毒, 这说明猪体内可同时寄住不同的禽流感病毒和人流感病毒, 并在体内重组产生新的病毒。2004年柬埔寨报告了4例人死亡感染病例。2012年广东省爆发了严重的H5N1亚型禽流感疫情, 导致了数万只家禽被捕杀和处理。H9N2病毒是一种更具危害性的病毒, 它的寄主广泛, 对人类更具危险性。1998年我国在广东首次检出了9例H9N2引发的人类病例。同时在华南和华北等地的家禽养殖工人中检出了H9N2抗体, 提示还有没有被人类所识别的H9N2感染。H9N2在禽中症状表现不明显, 不容易被察觉, H9N2还在猪中被分离出来。猪流感在规模化的养猪场里发生时难以被根除, 其危害巨大, 在发病的过程中, 对养猪者的生产成本、药物费用等都有影响, 严重的还能引起猪的死亡, 对猪的健康和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且在发病的过程中, 极易与其他的病毒发生感染, 加重疫情, 使得死亡率增高。流感病毒的危害性极大, 不仅能感染禽类, 还能感染其他的畜类, 猪能为禽流感和人流感作为混合器, 能同时寄存人流感和禽流感, 为它们的交互传播提供便利。

4 防控措施

猪流感的临床表现比较明显, 其他的疾病没有它这样来势汹汹、急剧恶化。在猪发病时, 可对其采血化验, 对鼻腔和喉部进行涂样, 然后在实验室中分离鉴定, 这是目前最常用的可靠度最高的方式。目前, 对于治疗猪流感尚无特异的药物, 只能用药物对其进行控制或减轻。免疫接种是预防猪流感的重要手段, 但受到血清亚型的限制。

防控措施:一是检疫制度必须要严格, 引种时避免从疫区引进, 新引进的猪要进行一段时间的隔离观察;二是饲养管理的力度必须加强, 严格保证“全进全出”制度;三是卫生管理制度必须做好, 要采取合理的安全措施, 感染猪和易感猪要分离饲养, 猪舍要精心整理、收拾干净、经常保持通风, 保证猪舍干燥不潮湿, 保证养猪场的水源足够洁净, 不要让猪直接饮用河流、湖泊中的水。

摘要:猪流感病毒是由正粘病毒科猪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群发性的猪呼吸道疾病, 传染性极强, 发病急, 是一种常发性的传染病, 目前流行的H1N1和H3N2血清亚型病毒。防控上要强化预防, 避免从疫区引进猪, 采取合理的安全措施, 对于感染猪和易感猪要分离饲养。

关键词:猪流感,流行现状,防控措施

参考文献

[1]吴华, 郭万柱.猪流感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06 (28) :27-28.

[2]李海燕, 于康震, 辛晓光等.猪流感的世界流行及公共卫生.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2 (12) :45-46.

鸭霍乱与流感混合感染的防治 篇7

1.天气原因。

入春后, 天气变化异常, 气温时高时低, 天气时晴时阴。

2.管理不善。

鸭舍阴暗潮湿, 通风不良, 卫生条件差。

3.产蛋鸭体质下降。

产蛋母鸭逐渐进入产蛋高峰期, 能量消耗大, 群鸭身体消瘦, 抗病力下降。

二、临床症状

感病鸭群普遍食欲降低, 精神差, 日产蛋量不断下降。发病鸭精神沉郁, 不愿走动, 缩头拥挤, 羽毛蓬松, 有的病鸭钻入稻草堆内, 似怕冷, 鼻流黏液, 眼流泪, 咳嗽, 打喷嚏, 呼吸困难, 有的鼻腔有黏液性分泌物, 口腔有黏液并混有饲料, 摇头甩喙, 食欲废绝, 体温下降, 两脚 (蹼) 瘫痪, 头颈向后并发抖、抽搐, 挣扎几次后死亡。病初鸭体温升高至43℃以上。

三、剖检病变

剖检可见:呼吸道发生病变 (鼻炎及气囊炎) ;口腔和眶下窦有浆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 咽部有黏液;心包膨大, 心冠有弥漫性出血点;丌肺充血;肝略肿大, 质脆易碎, 表面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和灰白色坏死灶;胆囊扩张, 充满胆汁;十二指肠黏膜充血、出血;肠黏液呈胶冻状。

四、防治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

改善鸭舍及周围环境卫生, 定期消毒。密切注意春季天气变化情况, 注意防寒保暖和通风透光。

2.加强产蛋鸭饲料营养。

在日粮配方中适当增加鱼粉、豆粕、玉米粉等。

五、治疗方法

禽流感的流行与感染 篇8

1 临床资料

2013年3月~2014年6月共收治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10例, 其中确诊病例8例, 疑似病例2 例。男性6例, 女性4例。年龄34~74岁, 平均53.5岁, 其中2 例为父女关系。

2 预防与控制对策

(1) 确定患者的就诊流程: (1) 在门诊、急诊分别设立预检分诊台, 对发热 (腋温≥37.5℃) 、有流感样症状, 包括流涕、鼻塞、咽痛、咳嗽、头痛等症状的患者由专人指引到发热门诊就诊。 (2) 合理布局发热门诊, 设有单独的挂号收费处、药房、化验室、放射科、发热诊室、治疗室、输液室、观察室、抢救室、处置室、卫生间、专用隔离室等, 其布局和工作流程符合《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的要求。对于预检分诊出的发热患者由专人引导到发热门诊的专门诊室就诊。如发病前1周内与动物 (鸟、禽类或猪) 及其分泌物、排泄物等有接触史, 或与确诊患者有接触并出现发热、咳嗽等肺部症状的, 进行H7N9禽流感病毒的监测与筛查[2]。 (3) 在普通病区设立应急隔离室, 用于一旦发现疑似或确诊患者的隔离与救治。 (4) 疑似和确诊患者均收入隔离病房。疑似患者安排单间病室隔离观察, 不可多人同室;确诊患者同病种可多人同室。

(2) 规范各项防控制度及工作流程:根据卫计委《人感染H7N9禽流感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结合我院具体情况迅速制定人感染H7N9禽流感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预案、H7N9禽流感消毒隔离制度、三级防护措施、防护要点、防护用品的穿脱流程、医疗废物的处置、医务人员和患者进出病区的流程、各种导引标识等, 并将制度和流程张贴上墙。明确各种物品以及后勤保障的进出流程, 保证各类物品经专用通道出入, 确保各种消毒物品、污染物品、标本等有序流动[3]。

(3) 加强人员培训与考核, 组织应急预案演练。依据《人感染H7N9禽流感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2013年版) , 结合医院情况, 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分级、分层培训及演练。重点针对医务人员自我防护、工作流程、消毒隔离制度等进行培训, 使每一位进入发热门诊、隔离病房的医务人员都熟练掌握培训内容, 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4) 严格执行医院感染防控措施: (1) 加强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进入隔离留观室和隔离病区必须戴N95防护口罩, 每6~8h更换1次, 感潮湿时立即更换;穿工作服、隔离衣、鞋套、戴手套、工作帽;对病人实施近距离操作时, 戴防护眼镜或防护面罩;穿脱防护用品时严格执行穿脱顺序, 以防污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2)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根据《医院隔离技术规范》[4], 为减少疫情传播风险, 在隔离病区划分了相对独立的三个区域, 即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 患者分室安置, 其活动应限制在病室内, 不设陪护, 原则上不探视。病室内保持良好的通风, 有人状态下用循环风紫外线消毒器进行空气消毒, 无人状态下采用紫外线消毒。地面和物体表面湿式打扫, 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拖地、擦拭, 当被血液、体液污染时, 先用含有1000mg/L含氯消毒剂的吸湿材料去除污染物, 再按常规清洁消毒。能专用的物品做到专人专用如呼吸机、监护仪、听诊器、体温计等, 每次使用前、后用75%的乙醇擦拭消毒;尽量使用一次性物品如呼吸机管路、吸痰装置、压舌板、压脉带、床单被套等。需复用的物品, 先经500mg/L含氯消毒剂消毒后再清洗消毒或特别标注后送供应室清洗、消毒、灭菌。隔离病区产生的废弃物 (包括病人的生活垃圾) , 均作为感染性医疗废物, 用双层的垃圾袋及时密封, 损伤性废物放入利器盒。外包装怀疑污染时应进行喷洒消毒或加套一层包装袋, 并按照《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要求做好转运、保存、交接记录。

(5) 加强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的督导。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定期到现场检查指导, 并制定《H7N9禽流感医院感染管理现场督查表》, 具体内容包括:工作人员的防护、医疗废物的处置、消毒隔离措施的落实、手卫生及各种流程的执行等, 发现问题要求立即整改, 并追踪整改情况, 充分体现质控质量的持续改进, 确保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

3 结论

我院作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定点收治医院, 在收治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期间, 通过加强预防与控制措施, 未造成疫情的扩散, 实现了院内零感染。但是目前有不断新发的传染病疫情, 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必须对传染病的传播及危害有充分的认识, 切实加强医院感染管理, 防止医院成为新的感染源。

摘要:目的:探讨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预防与控制对策。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收治在我院的10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的临床资料, 总结预防与控制对策。结论:经过采取各项有效的预防与控制对策, 实现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院内零感染。

关键词:人感染H7N9禽流感,预防与控制,院内零感染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 2013, (02) .

[2]宋蕊, 成军.认识甲型H7N9禽流感.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13, 34:3.

[3]沙莉, 华琳.前馈控制在人感染H7N9禽流感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4, 20:6.

流感大流行 离我们有多远 篇9

■ 2004年1月泰国和越南11人感染H5N1禽流感病毒,其中8人死亡,未发现人际传染。

■ 2005年5月中国境内青海湖1000余只候鸟死于禽流感病毒。

■ 2005年7月21日印尼卫生部确认,1名38岁的农场工作人员因感染H5N1病毒死亡。

■ 2005年10月 土耳其、罗马尼亚、希腊、俄罗斯、哥伦比亚、克罗地亚、瑞典、英国、日本等国相继出现禽流感疫情。

■ 2005年10月中旬以来,我国台湾、呼和浩特、安徽、湖南、辽宁等地发现禽流感疫情,各地加强防疫工作。

2005年10月中旬以来,全球的目光都聚焦在同一个词——禽流感,这三个已经并不陌生的字眼为何在2005年的冬天格外升温?致命的禽流感病毒H5N1是否会向人类袭来?面对新流感暴发的威胁,我们该怎么办?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北京市健康教育所所长王星火

本帕德是个穷人,只能靠打临工养活一家老小。有一天,本帕德得到一笔意外之财——邻居家的鸡突然成批死亡。他把死鸡捡回来拔毛破肚烹煮。邻居们告戒本帕德不要这么做,但他是个固执的人,他说他不怕禽流感。

但禽流感更不怕他,不久本帕德病倒了。第一次检查结果显示是阴性的,但4天后医生解剖他的尸体时,发现是阳性的。尸检医生看他的第一张X光片,发现他的肺部呈白色样变。在第二张X光片中,他的肺已经化为了液体。48岁的他被禽流感夺去了生命。

现在,本帕德的儿子还在首都曼谷的医院里接受康复治疗,这对父子是本年度第一起禽流感相互传染患者。他们所居住的村庄,而今已变成反禽流感战斗的前沿。

——引自《羊城晚报》

上篇:流感,威胁日益增大

1878年,禽流感在意大利首次爆发,此后,就不断侵袭着整个世界。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起,禽流感在欧亚大陆的暴发日趋频繁,给许多国家的家禽养殖业带来了沉重打击。

目前,禽流感在全球有蔓延之势。专家认为,如果禽流感病毒变异,或和流感病毒混合后产生新变异,具有能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特性,那么对人类将是一场灾难。世界卫生组织警告说,新型流感随时可能出现。非典之后,人类再次面临新的威胁!

禽流感,并非只属于“禽”

禽流感本来是只在禽类间传播的传染病,全称禽流行性感冒,又称真性鸡瘟,由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种亚型(也称禽流感病毒)引起。家禽(鸡、火鸡、鸭和鹌鹑等)及野鸟、水禽、海鸟等均可感染禽流感,发病情况轻重不一,从急性败血性死亡到无症状带毒等都有。

◆ 禽流感开始侵袭人类

过去认为动物病毒一般不会跨种属传播,然而近年来却发生了变化,禽流感的传播已经跨越了原先的范围,开始侵袭人类社会。1997年香港的1名儿童死于流感继发的肺炎,分离病毒经鉴定为H5N1毒株,这是人类感染禽流感病毒的首次报道。至今由禽鸟传人的禽流感病毒有三种:甲型H5N1、甲型H7N7及甲型H9N2。

◆ 人间禽流感

目前引起亚洲禽类发病和死亡的主要是H5N1型流感病毒。人也可以感染禽流感病毒,发生严重的急性呼吸道疾病,称为人间禽流感。它所表现出的临床症状的轻重因病毒亚型的不同而异。人感染禽流感病毒后,潜伏期一般为7天以内,早期症状与流感非常相似,主要表现为发热、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大多数患者病程短,恢复快,不留后遗症,但少数患者特别是年龄较大、治疗过迟的患者病情会迅速发展成多种并发症而死亡。

虽然因患禽流感死亡的人数并不多,甚至抵不上一次飞机失事或者一次恐怖分子的炸弹袭击。但人感染禽流感的死亡率,却高达50%以上!

禽流感带来的双重忧患

日前,世界卫生组织警告说,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病毒很有可能变异为容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病毒。

禽流感病毒的威胁并不仅仅是可由禽类传给人类,它还潜藏着双重忧患。

1、变异之忧

禽流感病毒是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种亚型,流感病毒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物,由核糖核酸(RNA)片段和蛋白质外壳组成。科学家通常根据流感病毒表面的两种糖蛋白,即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类别的不同,把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各型又分为不同的亚型。

甲型流感病毒之所以可怕,是因为它非常容易变异。亚型内的变异属于较小的变异,新亚型的出现是较大的变异。甲型流感病毒易发生较大变异,故可导致世界性流行,20世纪的4次流感大流行的“罪魁祸首”均为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变异较慢,可导致局部流行;而丙型流感病毒未见变异,常呈散发流行。

目前虽然还没有确诊的H5N1禽流感病毒在人与人之间传染的病例,但如果病毒在人体内变异,新病毒就可能具备这种能力。

2、与人流感“携手”之忧

禽流感病毒对人类致病的前提是,需要有与人体细胞的特异性结合位点。由于人类与禽类细胞膜上的结合位点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不容易结合。而猪很特殊,体内同时存在人和禽流感病毒的两种受体,因此在猪体内有可能实现禽流感病毒与人流感病毒的杂交,从而获得人类细胞特异结合位点,形成对人类有严重威胁的流感病毒的新毒株。

如果禽流感病毒和流感病毒混合,很可能会产生新变异,衍生出更容易在人体生存和传播的病毒。

流感大暴发,比非典更可怕

除了禽流感带来的双重忧患,现有人类流感病毒也面临出现重大变异之忧。真如此的话,由于人类没有相应的免疫力,可能造成大规模的发病和死亡,甚至造成社会活动的瘫痪。

◆ 传染性超过非典

流感一旦暴发,其“威力”一点不亚于非典,它的传染性要强得多。

流感主要通过空气中的气溶胶传播(气溶胶是指空气中悬浮的固态或液态颗粒。在阳光中,我们能看到悬浮在空气中的灰尘杂质小颗粒,这就是气溶胶),比非典经过飞沫传播的的危害大得多。而且,非典的传染性集中在症状严重期,因而容易在医院感染而不易在社区传播;而流感在发病前的潜伏期和发病期间均有传染性,它既容易发生医院感染,也容易在家庭、单位、学校、托儿所、老人院广泛暴发流行。

◆ 流感“作恶”史

流感是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呼吸道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内曾多次暴发的流感大流行,夺走了数千万人的生命,远远超过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伤亡数字。

■ 世界范围的流感大流行

时间流感名称流感病毒类型死亡人数

1918~1919年西班牙流感甲型流感病毒H1N12000万~5000万

1957~1958年亚洲流感甲型流感病毒H2N2100万~400万

1968~1969年香港流感甲型流感病毒H3N2100万~400万

过去,人们误认为流感是上帝的惩罚,把它命名为“Influenza”,意即“被魔鬼侵入”。在人类历史上,很早就有流感流行的记载,1915年,英格兰就发现了少量的流感患者。

目前得到确证的第一次流感大流行是在1918年的欧洲大陆。这次流感大流行在6~9个月的时间内席卷了全球,造成全球4亿人感染,死亡人数超过2000万,高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的总人数。仅在美国,就有55万人因此而丧生,比其在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阵亡的总人数还多,当年美国人的预期寿命下降了13岁。这一次流感大流行对全世界的经济、社会活动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成为人类传染病史上最大的灾难。

此后,流感又有几次大流行,分别是1957~1958年、1968~1969年、1977年。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据以往流行规律,流感大暴发,时间间隔最长的39年,最短的仅9年。如今,距离上一次大流行已经过去了28年,这个威胁人类的健康杀手是否会卷土重来,导致全球大流行呢?

在2004年11月举行的中国科协年会上,世界著名生物医学研究专家何大一指出:“产生一个新的流感大流行的必要因素目前都已具备,再一次的全球流感流行几乎不可避免。”

不过,也有专家认为,目前还不完全确定2006年春我国是否会出现流感的大流行,但高度重视流感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做好应对大流行的充分准备,非常重要。

相关链接1

流感和普通感冒

人的一生可能患过很多次普通感冒,俗称“伤风”。它多由鼻病毒引起,出现打喷嚏、鼻塞、流鼻涕等症状,大约7天痊愈,不引起流行。

流感与普通感冒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疾病,它的全称为流行性感冒,由流感病毒引起,是较严重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它潜伏期短,传染性强,传播迅速。一般突然发病,全身症状明显,出现高热(39℃以上)、畏寒、头痛、乏力、肌肉酸痛、咽喉痛、干咳等。体弱者会发生并发症而死亡。

中篇:备战,多部门协调防控

中国面临的威胁

本文截稿时,国内尚无确诊的人感染禽流感的病例,但我国对流感大流行仍要格外警惕,原因是:

(1)中国的人口最多,大、中城市多、人口密度大,一旦出现大流行,发病、死亡有可能最多。(2)中国的家禽饲养数目在世界名列前茅,而且和很多亚洲国家一样,存在旱禽、水禽、猪相互接触的饲养环境,有可能成为不同种类流感病毒杂交、变异的地区,因此有早期出现流感新亚型的可能。(3)中国有漫长的边界线,国内外人际交流频繁,流动人口多,境内有数条野禽迁徙的国际路线穿过,病毒既易于从他国传入,也有可能由此传出。(4)此外,由于人口众多,应对流感大流行的后勤准备需求量(疫苗、药物、口罩)大得惊人。

上述情况警示:中国必须比其他任何国家都要更认真地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流感大流行。

预防接种:我国防治禽流感的成功对策

防治禽流感流行是预防流感大流行的第一线工作。世界大多数国家防治禽流感采取监测、发现、扑杀的对策;而中国在此之外,增加了前期免疫的对策。

目前,中国成功地研制了三种禽流感疫苗并且已经大规模应用,对大、中型饲养场家禽的免疫几乎达到了100%。中国的家禽数目占亚洲的40%以上,而近年来发生禽流感的次数却不到亚洲总次数的2%,这充分说明了预防接种的效果。事实证明,虽然免疫后的家禽仍然可能携带病毒,但重要的是只要禽流感暴发流行减少了,人类接触死禽的机会就会减少,罹患禽流感的机会必然减少。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几乎所有的人间禽流感病例都发生在对家禽不免疫的国家。

政府重视 各地携手

11月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研究当前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形势,部署进一步加强防控工作。会议提出了包括中央财政从今年预算总预备费中安排20亿元,设立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基金;立即启动全国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指挥部工作,加强防控工作的统一领导等12条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措施。

此后,各省市纷纷出台措施,对禽流感严密监控,在非典期间的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再次出现。

防治流感大流行,我国成功战胜非典的经验可以充分借鉴,特别是建立政府领导下的全社会动员和多部门协调的防控体制。坚持及时透明的疫情预报和通报制度,广泛开展教育培训。一旦发现,严格隔离控制早期病例,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观察,对接触者早期服用预防药物。如果进一步流行,果断在局部采取停课、停产等措施。必要时医院要对病人按严重程度分类,集中力量收治重症病人,严格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凡是有条件的家庭,都要建立家庭病房及时隔离病人。

下篇:预防,全社会积极行动

世界卫生组织不断向人们发出警告,其目的就是提起人们充分的注意,采取防控措施,从而将灾难避免,或把伤害减轻到最低限度。

据专家介绍,目前还没有公认的有特效的抗流感病毒治疗药物,虽然已有一种针对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的抑制剂,对抗流感病毒有一定的作用,但只限于流感早期有效,而且这些药物只能缩短病程,减缓症状,并不能完全阻断病毒传播和控制病情的发展。所以,对于流感,预防是关键。

除了国家间的协作和科研人员在疫苗研制方面加快步伐外,个人也要积极行动起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接种疫苗

专家建议,在流感流行季节前1~2个月接种流感疫苗。

加强防护,提高抵抗力

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流感非常重要,可采取以下措施提高身体抗病能力、减少流感的发生。

①注意居室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②勤洗手、脸,保持口、鼻、眼部清洁;③避免居住拥挤,不要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④秋冬气候多变,注意加减衣服,加强户外体育锻炼;⑤平时要多饮开水,多吃清淡的食物;⑥多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不吸烟;⑦注意个人卫生,打喷嚏或咳嗽时掩住口鼻。

此外,家里可准备一些体温表、口罩、抗病毒药、洗手液(肥皂)、纸巾等以备急用。针对禽流感,应注意食用禽类制品之前要高温充分烹煮,以杀灭病毒;菜板等烹饪工具要生熟分开;购买正规市场上经过检疫的禽类,尽量不购买活禽;远离禽流感疫区。

摆正心态,科学应对

非典的经历告诉我们,回避和恐慌都不可取,只要我们吸取非典期间的经验教训,全社会携起手来,定能战胜流感病毒的威胁!

应对流感大流行,不仅要做好防病知识的储备、心理承受能力及必要的物质准备,还要具备对大量防病信息鉴别、识别的能力,尤其不能轻信任何传言和小道消息。要关注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健康教育部门对疫情的分析和对传染病知识的宣传,用科学的头脑和正确的心态对待疫情。

相关链接2

应优先接种流感疫苗的人

老人、慢性病患者、免疫缺陷者和儿童由于抵抗力差,医务人员由于直接接触机会多,应成为预防流感的重点人群,优先接种流感疫苗。

专家简介

曾光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任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执行主任,世界卫生组织传染病监测与应对科学委员会委员,卫生部艾滋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卫生部生殖健康专家组成员,国家计生委生殖道感染干预工程首席科学家等。为我国著名流行病学专家,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在公共卫生的众多领域有丰富的实践活动和成果。对非典流行的战略和战术应对提出了重要建议,发挥了关键作用。

安静 第三军医大学基础部微生物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2000年赴日本留学,先后在日本东京都神经科学研究所微生物研究部门做留学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员。主攻方向为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

王星火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北京市健康教育所所长。北京市健康教育协会副会长、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控烟协会青少年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猪流感与蓝耳病混合感染的诊治 篇10

2009年12月18号, 一养殖户打电话问诊, 该养殖户一共饲养肥猪157头。小的35~45千克, 大的75千克以上。12月10号, 一场大风导致全群的采食量急剧下降。怀疑是猪流感, 用黄芪多糖+阿莫西林全群饮水, 7~8天后不见好转, 而且极个别猪的病情加重。期间死亡一头, 7~10头很严重。

2临床症状

2.1大多数猪表现呼吸困难, 肌肉震颤后躯麻痹, 打喷嚏, 嗜睡;有的耳朵发紫, 身体下部皮肤和四肢末梢发绀。

2.2母猪发病时, 精神不振, 食欲锐减或不食, 发热, 流产, 发绀。

2.3公猪发病主要出现咳嗽, 打喷嚏, 呼吸困难, 严重时可出现喘沟, 精神不振, 食欲锐减, 不愿运动, 性欲减弱等, 精液质量下降, 配种的成功率明显降低。

2.4肥猪感染时呼吸困难, 咳嗽, 被毛粗乱, 食欲降低, 个别猪出现耳朵发绀, 可出现结膜炎, 肺炎和腹泻等。

2.5妊娠母猪体温升高, 厌食, 嗜睡, 精神沉郁, 呼吸困难, 前期出现病毒血症造成流产;后期耳尖发绀, 产木乃伊胎, 死胎, 弱子。

2.6哺乳仔猪虚弱, 倦怠, 消瘦, 饥饿, 脚分开, 呼吸深快困难, 眼球结膜水肿, 有些猪的耳尖, 尾巴, 四肢末端发绀, 呈兰紫色, 断奶伤亡率达60%以上。

3病理剖检

笔者过去后, 解剖2头病情最严重的猪。可见肺部广泛的存在间质性肺炎, 有实质性变硬。额下淋巴结肿大灰白色, 伴有心肌炎。血液稀薄。鼻腔有污物, 气管内有污物。

同时采集2头病重猪的血液。经过检测卡的测试, 猪瘟的抗体1∶64, 1∶128合格, 蓝耳病的抗体没有。初步诊断为猪流感与蓝耳病混合感染。

4治疗方案

4.1水里面添加高免稽毒清 (主要成分:黄芪多糖、植物凝血素、淫羊藿提取物) 、康健 (主要成分:硫氰酸红霉素、阿奇霉素、蟾酥、冰片) 、咳喘双宁 (主要成分:氟苯尼考等) 、电解多维。

4.2严重的注射30%的氟苯尼考, 三味黄连+头孢噻呋钠。

4.3饲料改自配的粉料为六和公司的552小猪全价饲料 (提高营养的浓度和有效物质的利用度) , 改自动饲喂为分次饲喂, 这样可以及时发现病重的猪, 及时加强护理和治疗。

4.4用碘制剂消毒, 根据天气的实际情况3~7天消毒一次, 喷雾式自由降落消毒, 注意控制好湿度, 不要因为消毒导致猪舍的温度大幅的变化。

4.5搞一个特护的病猪圈, 把病情严重的猪加强管理。

5效果跟踪

5天后养殖户来电告知, 全群的采食量恢复到正常量的80%, 10天采食量正常。这次发病共计伤亡7头, 病愈良好的140头, 病愈成僵猪的10头。效果良好。

6经验和心得

6.1得病的猪要加强护理, 饲喂的方法也要作出相应的改变, 不要因为饲喂的不合理而增加猪生理的负担。一般是改变饲喂的饲料质量和饲喂的次数。病猪饲喂的饲料应该易消化和易吸收, 同时降低饲喂的量和增加饲喂的次数。这样可以保持猪的食欲, 同时猪的机体没有因为人为的因素而增加的负担, 加速猪的康复。

6.2每年的秋季节应该做好猪舍北边, 西边的封闭, 防止贼风入侵, 保护好猪舍内的温度。养殖有“不怕狂风一大片, 就怕贼风一条线”的实际说法。贼风是引起流感的最直接的外界原因。

6.3季节交换的时候饲料最好做出相应的改变, 一般秋冬要求饲料的有效能量要相应的提高2%~5% (根据猪的大小) 。

饲料里面添加2%~5%葡萄糖 (35千克以前的小猪) , 也可以提高饲料里面玉米的含量2%~5% (35千克以后的猪和母猪) , 还可以添加1%~3%的油 (可以用, 鱼油、豆油、棉油等) 。饲料里面可以添加中草药, 调节猪生理和提高抗病毒的能力, 一般常用的有:第六代复方鱼腥草、荆芥防风散、郁金散等。

上一篇:翻译大赛下一篇:盐酸利多卡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