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感染H7N9禽流感(精选10篇)
人感染H7N9禽流感 篇1
禽流感 (Avianinft Llenza, AI) 是由禽流感病毒 (Alv) 引起的, 禽流感病毒主要侵害鸡、鸭、鹅和野生鸟类, 同时也感染哺乳动物。禽流感病毒表面抗原血凝以及神经氨酸酶抗原性的不同, 可分为16种HA亚型和9种NA亚型, 均可从野禽中分离到。其中对人有致病性的是H5N1、H7N7、H7N9等禽流感病毒。
在2003年的荷兰、日本、捷克和美国都发生过H7N9感染禽的事件, 但我国的出现的H7N9流感病毒亚型根据遗传进化分析表明, 与发生过的H7N9亚型流感病毒不同, 这一新的亚型病毒的出现给人们生命和养禽业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同时增加了人们对流感病毒不安的情绪。
人感染H5N1以后会经常出现严重的结膜炎症状及轻中度的呼吸道症状, 病患在感染H5N1以后刚开始的3到5天, 只有痰少、咳嗽、查验血常规以后显示白细胞偏低等症状, 和普通流感没有差别。如果按照普通流感治疗病情会迅速加重。然后的5~9天高热不退, 并伴随肺部炎症;之后患者会在24到48小时病情恶化, 出现突然呼吸衰竭, 心、肝、肾器官衰退等症状, 最后会导致死亡。
目前认为H7N9禽流感病毒的传染源可能为携带H7N9禽流感病毒的禽类。H7N9在禽类中为低致病性病毒, 禽类感染以后症状不明显, 表现为产蛋率下降或轻度呼吸道感染等临床症候群, 其本身并不一定造成禽群的大规模死亡。由于它们对家禽养殖和贸易的影响没有高致病性禽流感严重, 因此没有被列为A类或B类疾病。但感染H7N9以后往往造成禽群的免疫力下降, 抵抗力降低, 很容易发生并发或继发感染。虽然这种病毒对禽类危害不大, 但此次在中国大陆对人的危害却呈现出高致病性。H7N9这种在禽类身上仅在上呼吸道复制的病毒, 却容易很快侵入人的肺部底部, 大量繁殖。H7N9型禽流感对人具有高致死率, 人发现是此种禽流感时往往是晚期。
疫苗是预防禽流感病毒最好的方法, 但研制疫苗必须是支系或区系特异性的病毒株, 这样无疑就给H7N9疫苗研制带来巨大的挑战。近些年来, 通过接种H7亚型流感疫苗控制家禽流感的发生已经取得巨大的成功[1], 而且H7亚型病毒用于人的疫苗正在进行临床试验, 相信很快就可以研发成功。开展流感病毒病原生态学调查, 对完善流感病毒的监测数据, 了解流感病毒分布及流感病毒制剂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同时, 针对流感病毒急需研制一种新的治疗制剂。抗体是有效的紧急预防治疗制剂, 但流感病毒基因易发生突变重组, 单一抗体不能应对新的亚型流感病毒, 在应用抗体治疗流感病毒时, 多种单克隆抗体混合使用会取得抑制多种亚型流感病毒的效果。
大量研究表明抗流感病毒药物神经氨酸酶类抑制剂药物 (如奥塞米韦和扎那米韦) 和M2离子通道抑制剂药物 (如金刚烷胺) 的疗效已不显著, 因为H7亚型病毒株对这些抗病毒药物敏感性正逐渐降低, 所以我们有必要加强禽流感病毒耐药毒株的监测, 并加大力度开发出新型抗病毒药物, 用以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未知亚型病毒的控制。
此外, 尽可能避免与禽类有不必要的接触, 特别是与病死禽的接触。要勤洗手, 注意远离家禽的分泌物, 如果接触过禽鸟或禽鸟粪便, 注意用消毒液和清水彻底清洁干净双手。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保护好眼睛, 发现眼部症状发热、头痛、鼻塞、咳嗽、全身不适时应积极主动就医。禽流感病毒对热非常敏感, 70℃下几分钟就能灭活, 100℃下1到2分钟即可灭活, 所以, 生活中要吃完全煮熟的禽肉、禽蛋等等就不会感染禽流感。鸡蛋的蛋壳应用流水清洗干净再加工食用。要保证有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休息时间, 均衡的饮食的营养, 多摄入一些富含维生素C等增强免疫力的食物。
人感染H7N9禽流感 篇2
为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控制疫情的传播、蔓延,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
(一)早期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
(二)规范病例发现、报告、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密切接触者管理等疫情处置工作。
(三)指导各地开展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
二、适用范围
此方案适用于现阶段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的防控。
目前对该疾病的感染来源、感染发病的危险因素、传播途径、潜伏期、传染期、临床特点以及该病毒人际传播能力尚不清楚。本方案将根据对该疾病科学认识的深入和疫情形势变化适时更新。
三、病例的发现、报告
(一)病例定义。
1.监测病例。同时具备以下4项条件的病例:
(1)发热(腋下体温≥38℃);
(2)具有肺炎的影像学特征;
(3)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或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减少;
(4)不能从临床或实验室角度诊断为常见病原所致肺炎。
2.人感染H7N9禽流感疑似病例与确诊病例定义参照《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2013年第1版)》(卫发明电〔2013〕5号)。
(二)发现与报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符合监测定义的病例后,须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其他传染病”,并在备注栏中注明“人感染 H7N9禽流感监测病例”。尚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当于24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等)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寄出传染病报告卡,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接到报告后立即进行网络直报。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后,应当于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其他传染病”,并在备注栏中注明“人感染H7N9禽流感疑似病例或者确诊病例”。尚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当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等)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寄出传染病报告卡,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接到报告后立即进行网络直报。
四、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采样与检测
(一)流行病学调查。各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辖区内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报告人感染H7N9禽流感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后,应当按照《人感染 H7N9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方案》(附件1)进行调查,重点了解病例的基本情况、临床表现、发病前7天内可疑动物(如禽类、猪等)和农贸市场的接触和暴露情况,以及发病后至隔离治疗期间接触人员情况等,必要时根据个案流行病学调查情况组织开展病例主动搜索。
(二)标本采集、保存、运送与实验室检测。医疗机构应当及时采集病例的相关临床样本。采集的临床标本包括病人的上呼吸道标本(包括咽拭子、鼻拭子、鼻咽抽取物、咽漱液和鼻洗液)、下呼吸道标本(如气管吸取物、肺洗液、肺组织标本)和血清标本等。应当尽量采集病例发病早期的呼吸道标本(尤其是下呼吸道标本)和发病7天内急性期血清以及间隔2-4周的恢复期血清。如病人死亡,应当尽可能说服家属同意尸检,及时进行尸体解剖,采集组织(如肺组织、气管、支气管组织)标本。
标本采集、保存、
运送与实验室检测按照《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标本采集及实验室检测策略》(附件2)进行。
采集病例的临床标本后,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病例收治的医疗机构要密切配合,按照生物安全的相关规定进行包装,并于24 小时内送当地国家流感网络实验室检测。各地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应开展核酸检测,具备相应生物安全条件的网络实验室可开展病毒分离,并将分离的病毒按要求及时送国家流感中心,未开展病毒分离的网络实验室需将核酸检测阳性的病例原始标本按要求及时送国家流感中心。
发生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的省份,常规流感样病例监测哨点医院采集流感样病例标本数每周不低于15份,并将H7核酸检测纳入常规检测项目。
五、病例管理和感染防护
参照《人感染H7N9禽流感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2013年版)》(卫发明电〔2013〕6号),落实消毒、院内感染控制和个人防护等措施。
六、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和管理
(一)定义。
(1)诊治疑似或确诊病例过程中未采取防护措施的医护人员或曾照料患者的家属;
(2)在疑似或确诊病例发病后至隔离治疗期间,有过共同生活或其他近距离接触情形的人员;
(3)经现场调查人员判断符合条件的其他人员。
(二)追踪和管理。
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和管理,对密切接触者实行医学观察/健康随访,不限制其活动,每日晨、晚各1次测体温并了解是否出现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一旦出现发热(腋下体温≥37.5℃)及咳嗽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则立即转送至当地的定点医疗机构进行诊断、报告及治疗。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标本采集和实验室检测工作。应当采集病例的所有密切接触者的双份血清标本(开始实施医学观察时和间隔2-4周后),当密切接触者出现急性呼吸道症状时还要采集咽拭子,送当地国家级流感网络实验室进行检测。
医学观察期限为自最后一次与病例发生无有效防护的接触后7天。
七、及时开展风险评估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根据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疫情形势、病原学研究进展及时组织专家开展风险评估,进行疫情形势研判,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时,应当按照相关预案及时启动相应应急响应机制,并按照相关规定及时终止响应。
八、做好健康教育工作
各地要积极开展舆情监测,针对公众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及对该疾病认识的进展,积极做好疫情防控知识宣传和风险沟通,指导公众建立正确的风险认识,促进公众形成正确的疾病预防行为。尤其要加强禽畜养殖场、散养户、屠宰场、批发及交易市场等的禽畜饲养、捕捉、屠宰、储藏、运输、交易和经营人员以及宠物禽畜养殖人员的健康教育和风险沟通工作。
九、加强医疗卫生机构专业人员培训与督导检查
对医疗卫生机构专业人员开展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的发现与报告、流行病学调查、标本采集、实验室检测、病例管理与感染防控、风险沟通等内容的培训,提高防控能力。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对本辖区内的防控工作进行督导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附件:1.人感染H7N9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2.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标本采集及实验室检测策略
附件1
人感染H7N9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一、调查目的
(一)发现、追踪和管理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和可疑暴露者。
(二)开展流行病学研究,为阐明疾病的特征和规律、评估人际传播和流行风险积累证据。
(三)为制订疾病干预措施和评估措施的有效性提供依据
二、组织与实施
(一)县级卫生部门。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疫情调查的组织及领导;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在接到疫情报告后2小时内开展具体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及时采取相应预防、控制措施,并将调查结果及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二)市级及以上卫生部门。市级及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派遣调查组前往疫情发生地进行调查;市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应邀或受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派遣指导疫情发生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三)调查准备。调查单位应当迅速成立现场调查组,制订流行病学调查计划,明确调查目的、调查组人员组成,确定成员的任务及职责。调查组成员至少应当包括流行病学与实验室专业人员、临床医生和专业消毒人员。
三、调查内容和方法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病例基本情况、发病经过和就诊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转归情况、病例家庭及家居环境情况、个人暴露史、密切接触者情况等。专项调查方案另行制定。
(一)临床资料。通过查阅病历及化验记录、询问诊治医生等方法,详细了解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进展及转归等情况。
(二)病例家庭及家居环境情况。通过询问及现场调查了解病例家庭人员情况,家庭居住位置,家居环境,家禽、家畜饲养情况,病死家禽、家畜情况。
(三)病例发病前活动范围及暴露史。
1.发病前7天内与禽畜接触及防护情况:饲养、贩卖、屠宰、捕杀、加工、处理禽畜,直接接触禽畜类及其排泄物、分泌物等,尤其是与病死禽畜的上述接触情况及防护情况。
2.发病前7天内与疑似或确诊的H7N9禽流感病例接触情况:接触时间、方式、频率、地点、接触时采取防护措施情况等。
3.发病前7天内有无接触其他不明原因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的情况。
4.若病例无上述三项接触史时,重点调查其发病前7天内的活动情况,以了解其可能的环境暴露情况,如是否到过禽流感疫区或曾出现病、死禽畜的地区旅行,是否到过农贸市场及动物养殖场所等。
(四)病例发病后的活动范围及密切接触者。确定病例发病后的详细活动范围,追踪密切接触者。
四、调查资料的分析与上报
(一)应当及时对流行病学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并及时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二)各地完成个案调查后1周内将原始调查表(见附表1-
1、1-2和1-3)的复印件或电子扫描件,由省级疾控中心以传真或者电子邮件形式上报给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应急中心(传真:XXXX,E-Mail:XXXXX)。
附表1-1
人感染H7N9禽流感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一、病例一般情况
1.病例姓名: 家长姓名(若是儿童,请填写):
2.性别: □男 □女
3.民族:
4.出生日期:□□□□年/□□月/□□日
(如出生日期不详,则实足年龄:□□岁或□□月)
5.身份证号码:□□□□□□□□□□□□□□□□□□(或家长身份证号码)
6.户籍: 省 市 县(区)乡(街道)村(栋)组(单元)号
7.现住址: 省 市 县(区)乡(街道)村(栋)组(单元)号
8.学习或工作单位:
9.联系电话:
(1)手机:(2)家庭电话:(3)其他联系人电话:
10.职业: □幼托儿童 □散居儿童 □学生 □教师 □保育保姆
□餐饮业 □商业服务 □工人 □民工 □农民
□牧民 □渔(船)民 □干部职员 □离退人员
□家务 □待业 □医疗机构工作人员 □其他
二、病例的发病与就诊经过
1.发病日期:□□□□年/□□月/□□日
2.请填写以下就诊情况:
就诊
次数 就诊单位 就诊日期 治疗天数 诊断结果 是否隔离 入住院时间 门诊/住院病历号 转 归
三、病例的临床表现
1.首发症状(描述):
2.临床表现:
□发热:体温(范围)入院时 ℃,最高 ℃;
□咳嗽 □咳痰 □咽痛 □头痛 □流涕
□胸闷 □气促 □呼吸困难 □寒战 □乏力
□肌肉酸痛 □关节酸痛 □结膜炎 □恶心 □呕吐
□腹泻 □脑膜刺激征
3.其他临床表现(描述):
四、病例居住环境及暴露情况
1.病例居住地点(村庄/居民楼)周围环境描述:
2.病例居住地是否能见到候鸟或野禽:
□经常见到 □偶然见到 □从未见过 □不知道 □其他
3.病例居住地周围最近一月是否有死亡候鸟或野禽:
□是 □否 □不知道
4.病例居住地点(村庄/居民区)动物饲养或病死情况: 有□ 无□
养殖场/户名称 动物种类 饲养数量 病/死数量 病/死时间 处理方式 处理时间 参与处理人员数量
5.是否证实禽畜H7N9型禽流感感染或相关环境中检出病毒:
□是 □否 □证实中 □不知道
五、病例家禽饲养情况
1.家中禽畜饲养情况:
动物种类 饲养数量 饲养方式(①圈养、②散养、③养殖场)备注
2.近期内病例家中病死动物情况:
动物种类 饲养数量 病死数量 发病/死亡时间 死亡原因 处理方式
3.是否证实禽畜H7N9型禽流感感染或相关环境中检出病毒:
□是 □否 □证实中 □不知道
3.1 环境/病死禽畜采样情况:
采样种类 采样时间 采样地点 采样份数 检测结果 检测单位
4.病例家庭成员与禽畜接触方式:
序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发病
与否 接触禽畜种类 接触方式
□饲养□打扫禽畜舍□宰杀□烹饪□食用□无
□饲养□打扫禽畜舍□宰杀□烹饪□食用□无
□饲养□打扫禽畜舍□宰杀□烹饪□食用□无
六、病例生活习惯、既往健康史
1.是否有慢性疾病,若有(医生已经诊断,可多选)
□哮喘 □慢性支气管炎 □其他慢性肺部疾病 □冠心病
□糖尿病 □肾病 □免疫缺陷 □其他慢性疾病:
2.一年内是否接种流感疫苗: □是 □否
2.1如有,最后一次接种日期:□□□□年/□□月/□□日
3.是否曾注射免疫球蛋白: □是 □否 □记不清
3.1如有,最后一次接种日期:□□□□年/□□月/□□日
七、病例发病前的暴露情况
1.病前2周内是否接触禽畜类及其他动物: □是 □否 □不知道
1.1 若接触,则接触动物种类: 动物名称为:(可填多种动物)
1.2 接触方式:
□饲养 □打扫、清洗禽畜舍 □接触动物分泌物 □购买加工生鲜禽畜肉
□职业运输 □收集或运输禽畜类粪便 □收集或卖鸡蛋 □清洗禽畜毛
□买卖活禽、活畜 □宰杀禽畜类 □食用 □处理/掩埋禽畜类
1.3 接触时间:
1.4接触禽畜后是否洗手:□每次均洗 □偶尔洗一次
□从不洗手
1.5若未接触过禽畜类,是否在病前2周内到过:
□饲养场 □农贸市场 □河/湖/塘边 □湿地 □公园 □其他
2.病前2周内是否接触病死禽畜类: □是 □否 □不知道
2.1若接触,则接触种类:
动物名称为:(可填多种动物)□未接触 □不清楚 □其他
2.2若接触,则接触方式(可多选):
□宰杀、加工病死动物 □接触病死禽畜排泄物 □接触病死禽畜分泌物
□直接接触病死禽畜 □食用病死禽畜肉 □其他
2.3 累计接触时间: 小时
2.4 若食用病死禽畜肉,则所食用时是否熟透:
□是 □否 □不知道
3.病前2周内,若参与宰杀、加工病死禽畜类,则主要方式(可多选):
□捕捉或固定病死禽畜类 □烫洗死禽畜 □拔除禽畜毛□接触死禽畜血液
□清洗/接触死禽畜内脏 □刀切病死禽畜肉 □清洗、处理禽畜肉
3.1 接触病死禽畜期间,手部伤口情况:
□无伤口 □未愈合旧伤口 □处理过程造成伤口
3.2处理病死禽畜类时是否采取防护措施及其他预防措施(可多选):
□带手套 □穿防护鞋 □带口罩 □服用抗病毒药物
□无任何防护措施
3.3处理病死禽畜后是否洗手:
□每次均洗 □偶尔洗一次 □从不洗手 □其他
八、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第1次检查:□□月□□日,WBC: ×109/L;N %;L % 检测单位:
第2次检查:□□月□□日,WBC: ×109/L;N %;L % 检测单位:
第3次检查:□□月□□日,WBC: ×109/L;N %;L % 检测单位:
2.X线检查:
第1次检查:□□月□□日 结果: 检测单位:
第2次检查:□□月□□日 结果: 检测单位:
第3次检查:□□月□□日 结果: 检测单位:
3.CT检查
第1次检查:□□月□□日 结果: 检测单位:
第2次检查:□□月□□日 结果: 检测单位:
4.其他检查:
5.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
标本类型 采集时间 检测方法/检测结果/检测单位/检测时间
九、转归与最终诊断情况
1.病例出院诊断:1.2.3.4.
2.最终诊断: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 □排除(病名:)
3.转归: □痊愈 □死亡 □其他
3.1若痊愈,出院日期: □□□□年/□□月/□□日
3.2若死亡,死亡日期: □□□□年/□□月/□□日
3.3死亡原因:
十、调查小结
调查单位:
调查时间:□□□□年/□□月/□□日-□□□□年/□□月/□□日
调查者签名:
附表1-2
省 市 县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的密切接触者流行病学调查一览表
姓名 性别 年龄 职业 详细住址(联系电话)接触病例
类型 接触病例时间 最后接触时间 接触频度 接触地点 接触方式 备注
调查单位 调查人员、调查日期 年 月 日
注:
1、接触病例类型:⑴疑似病例 ⑵确诊病例
2、接触地点:包括⑴家中 ⑵医疗机构 ⑶工作单位 ⑷饭店 ⑸公园 ⑹其他
3、接触频率:分为⑴每天 ⑵数次(写明日期或日期范围)⑶仅一次
4、接触方式(多选): ⑴共餐 ⑵同室 ⑶同病区 ⑷共用生活用品 ⑸分泌物、排泄物等 ⑹诊治、护理 ⑺探视 ⑻陪护 ⑼其他
附表1-3
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密切
接触者医学观察/健康随访记录表
姓名 性别 年龄 住址 最后暴露时间 医学观察地点 暴露类型 医学观察开始日期 医学观察记录 医学观察解除日期
月 日 月 日 月 日 月 日 月 日 月 日 月 日
体温 症状 体温 症状 体温 症状 体温 症状 体温 症状 体温 症状 体温 症状
注:暴露类型:1接触患者 2接触病死禽畜 3 接触患者+接触病死禽畜
症 状:指咳嗽或咽痛等
医学观察地点:包括⑴家中 ⑵医疗机构 ⑶其他
医学观察实施责任人、、
附件2
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标本采集
及实验室检测策略
一、标本采集、转送和检测
(一)标本采集。医疗机构应当及时采集病例的相关临床标本。采集的临床标本包括病人的上呼吸道标本(包括咽拭子、鼻拭子、鼻咽抽取物、咽漱液和鼻洗液)、下呼吸道标本(如气管吸取物、肺洗液、肺组织标本)和血清标本等。应当尽量采集病例发病早期的呼吸道标本(尤其是下呼吸道标本)和发病7天内急性期血清以及间隔2-4 周的恢复期血清。如病人死亡,应当尽可能说服家属同意尸检,及时进行尸体解剖,采集组织(如肺组织、气管、支气管组织)标本。为避免标本反复冻融,保证标本检测质量,采集的呼吸道标本每份分为3 管,每管不少于1ml。血清标本每份分为2 管,每管不少于0.5ml。并填写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聚集性病例标本送检表。
(二)标本转送和检测。
1.H7N9禽流感病毒实验室活动和样本运输按照《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进行管理。病例的临床标本采集后,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病例收治的医疗机构要密切配合,按照生物安全的相关规定进行包装,在24 小时内送到当地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进行检测。
2.当地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收到标本后24 小时内,立即对呼吸道标本开展甲、乙型流感病毒通用引物H5、H7亚型的检测。
若当地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检测结果为H5、H7核酸检测阳性时,应当于24小时内将其中2管呼吸道相关原始标本分别送省级疾控中心流感网络实验室和国家流感中心。
具备相应生物安全条件的网络实验室可开展病毒分离,并将分离的毒株按要求及时送国家流感中心。
3.若当地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检测结果为甲型流感和乙型流感通用引物均阴性时,应当立即将1管原始呼吸道标本送省级疾控中心。省级疾控中心收到标本后,应当立即对其中1管进行SARS、新型冠状病毒等相关病原体的检测,另1管送国家流感中心。
4.当地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将采集的血清标本分别送省级疾控中心和国家流感中心开展病原体的抗体检测。
二、标本检测结果反馈和报告
开展实验室检测的疾控中心要及时将标本信息和检测结果信息报送国家流感中心,并在24 小时内由网络实验室所在疾控中心逐级反馈到病例所在医院。
人感染H7N9禽流感 篇3
2013年4月3日,国药中生联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流感中心、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的有关专家,就如何开展疫苗研制工作组织召开了“人感染H7N9型禽流感病毒疫苗研发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专题研讨会,对人用H7N9禽流感疫苗研制的重要环节,如疫苗株重配、疫苗研制、疫苗质量控制方法建立等,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H7N9疫情发生后,国药中生第一时间成立了人用H7N9禽流感疫苗研制专项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及专家组,召集了国药中生内外的流感专家、下属三家流感疫苗研发企业,调动一线科研骨干、生产骨干,积极备战,制定疫苗研发、生产方案。专项工作组已经开始对H7N9型禽流感的抗原性进行探讨,设计了多个实验对照组进行比对分析,为下一步进行疫苗研发积累数据。
国药中生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最大的从事疫苗研究及生产的企业。国药中生总裁杨晓明表示,疫苗是应对疫情大爆发的最经济、最有效的保护工具。H7N9作为一种新型的流感病毒,人群普遍对其缺少免疫力。国药中生已经准备好打一场硬仗,在国家支持下,争取在世界卫生组织分发疫苗株后,最短時间内完成H7N9禽流感病毒疫苗的关键技术储备和疫苗研制。
人感染H7N9禽流感 篇4
1 临床资料
2013年3月~2014年6月共收治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10例, 其中确诊病例8例, 疑似病例2 例。男性6例, 女性4例。年龄34~74岁, 平均53.5岁, 其中2 例为父女关系。
2 预防与控制对策
(1) 确定患者的就诊流程: (1) 在门诊、急诊分别设立预检分诊台, 对发热 (腋温≥37.5℃) 、有流感样症状, 包括流涕、鼻塞、咽痛、咳嗽、头痛等症状的患者由专人指引到发热门诊就诊。 (2) 合理布局发热门诊, 设有单独的挂号收费处、药房、化验室、放射科、发热诊室、治疗室、输液室、观察室、抢救室、处置室、卫生间、专用隔离室等, 其布局和工作流程符合《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的要求。对于预检分诊出的发热患者由专人引导到发热门诊的专门诊室就诊。如发病前1周内与动物 (鸟、禽类或猪) 及其分泌物、排泄物等有接触史, 或与确诊患者有接触并出现发热、咳嗽等肺部症状的, 进行H7N9禽流感病毒的监测与筛查[2]。 (3) 在普通病区设立应急隔离室, 用于一旦发现疑似或确诊患者的隔离与救治。 (4) 疑似和确诊患者均收入隔离病房。疑似患者安排单间病室隔离观察, 不可多人同室;确诊患者同病种可多人同室。
(2) 规范各项防控制度及工作流程:根据卫计委《人感染H7N9禽流感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结合我院具体情况迅速制定人感染H7N9禽流感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预案、H7N9禽流感消毒隔离制度、三级防护措施、防护要点、防护用品的穿脱流程、医疗废物的处置、医务人员和患者进出病区的流程、各种导引标识等, 并将制度和流程张贴上墙。明确各种物品以及后勤保障的进出流程, 保证各类物品经专用通道出入, 确保各种消毒物品、污染物品、标本等有序流动[3]。
(3) 加强人员培训与考核, 组织应急预案演练。依据《人感染H7N9禽流感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2013年版) , 结合医院情况, 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分级、分层培训及演练。重点针对医务人员自我防护、工作流程、消毒隔离制度等进行培训, 使每一位进入发热门诊、隔离病房的医务人员都熟练掌握培训内容, 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4) 严格执行医院感染防控措施: (1) 加强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进入隔离留观室和隔离病区必须戴N95防护口罩, 每6~8h更换1次, 感潮湿时立即更换;穿工作服、隔离衣、鞋套、戴手套、工作帽;对病人实施近距离操作时, 戴防护眼镜或防护面罩;穿脱防护用品时严格执行穿脱顺序, 以防污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2)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根据《医院隔离技术规范》[4], 为减少疫情传播风险, 在隔离病区划分了相对独立的三个区域, 即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 患者分室安置, 其活动应限制在病室内, 不设陪护, 原则上不探视。病室内保持良好的通风, 有人状态下用循环风紫外线消毒器进行空气消毒, 无人状态下采用紫外线消毒。地面和物体表面湿式打扫, 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拖地、擦拭, 当被血液、体液污染时, 先用含有1000mg/L含氯消毒剂的吸湿材料去除污染物, 再按常规清洁消毒。能专用的物品做到专人专用如呼吸机、监护仪、听诊器、体温计等, 每次使用前、后用75%的乙醇擦拭消毒;尽量使用一次性物品如呼吸机管路、吸痰装置、压舌板、压脉带、床单被套等。需复用的物品, 先经500mg/L含氯消毒剂消毒后再清洗消毒或特别标注后送供应室清洗、消毒、灭菌。隔离病区产生的废弃物 (包括病人的生活垃圾) , 均作为感染性医疗废物, 用双层的垃圾袋及时密封, 损伤性废物放入利器盒。外包装怀疑污染时应进行喷洒消毒或加套一层包装袋, 并按照《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要求做好转运、保存、交接记录。
(5) 加强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的督导。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定期到现场检查指导, 并制定《H7N9禽流感医院感染管理现场督查表》, 具体内容包括:工作人员的防护、医疗废物的处置、消毒隔离措施的落实、手卫生及各种流程的执行等, 发现问题要求立即整改, 并追踪整改情况, 充分体现质控质量的持续改进, 确保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
3 结论
我院作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定点收治医院, 在收治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期间, 通过加强预防与控制措施, 未造成疫情的扩散, 实现了院内零感染。但是目前有不断新发的传染病疫情, 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必须对传染病的传播及危害有充分的认识, 切实加强医院感染管理, 防止医院成为新的感染源。
摘要:目的:探讨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预防与控制对策。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收治在我院的10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的临床资料, 总结预防与控制对策。结论:经过采取各项有效的预防与控制对策, 实现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院内零感染。
关键词:人感染H7N9禽流感,预防与控制,院内零感染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 2013, (02) .
[2]宋蕊, 成军.认识甲型H7N9禽流感.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13, 34:3.
[3]沙莉, 华琳.前馈控制在人感染H7N9禽流感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4, 20:6.
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方案 篇5
遵循预防为主;统一领导;依法防治,措施果断;快速反应,协同应对;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原则。
二、指导思想
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商贸部门的职能作用,制定防控措施,分工负责,强化监督,及时沟通信息,严格防范和严厉处理各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加强集贸市场和畜禽屠宰管理,严防禽流感传播,切实把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作为当前工作的头等大事。
三、组织领导
成立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应急领导小组,市场经营公司、商贸服务股、市场秩序股、商务行政综合执法大队为成员单位。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场经营公司,由公司经理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H7N9禽流感防控应急处理的日常工作和调度安排,保证各项应急措施顺利实施。
四、工作职责分工
1、商贸服务管理股:加强对县内定点屠宰场的监督管理,开展对全县生猪定点屠宰场检查,督促各定点屠宰场严格落实检疫检验制度,督促各超市落实肉禽产品的检验检疫合格证溯源管理制度,指导好相关单位的`防控工作;做到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的应急预案。
2、市场秩序股:督促市场经营公司对农贸市场活禽宰杀经营户情况开展摸底调查,指导各经营户开展H7N9防控工作,了解市场肉禽产品来源,建立市场监控和购销台帐,督促各市场经营户落实每周休市和每天消毒的要求。
3、商务行政综合执法大队:负责牵头组织相关业务股室对所辖农贸市场、县内定点屠宰场、各大超市的禽类宰杀交易的日常巡查,汇总上报信息,指导各单位开展H7N9的防控工作。
4、市场经营公司:负责汇总各集贸市场上报的工作动态和信息,做好H7N9禽流感防控的宣传工作;负责落实巡查车辆调度和值班备勤;督促活禽宰杀经营户对各类经营设施每日消毒和每周休市进行一次灭蝇、灭蚊、灭菌等防疫消毒,分片包干,定人、定点、定期检查;对活禽存放、销售区实施每日清空粪便、清洗消杀粪池;配备病、死畜禽集中弃置设施,做好消毒和无害化处理,并对所辖农贸市场活禽宰杀经营户摸底、登记造册;配合机关和各相关部门开展对市场内的禽流感防控工作;落实值班制度,每天安排工作人员值班检查,实施日报告制度,每天下午2:30分前向领导小组汇报每日监测和消毒情况。
5、党政办公室:负责做好H7N9禽流感防控的后勤保障工作。
五、工作要求
1、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值班电话24小时畅通;值班领导必须全天开通移动电话,确保通讯畅通。
2、值班领导必须亲自安排,亲自检查,并主持处理当日突发事件。
3、值班工作人员必须认真做好值班记录(防治H7N9禽流感特护期间记录),遇有紧急、重要事项或者重大突发事件,必须立即报告值班领导。每天下午4:00前向县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县应急办和防重办报告当天值班情况,有事报事,无事报平安。
人感染H7N9禽流感 篇6
1 病例介绍
[例1]病人, 男, 66岁, 2月1日发病, 2月8日咽拭子H7N9核酸检测为阳性, 经省专家组诊断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病人病情危重, 出现重症肺炎、感染性休克、ARDS和多脏器功能衰竭, 且既往有癫痫基础疾病, 入院后给予奥司他韦 (达菲) 抗病毒、抗感染、抗休克、对症及全身支持治疗, 同时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 密切监护病人病情变化。经过50d抢救治疗和精心护理, 病人肺功能无法逆转死亡。
[例2]病人, 女, 14岁, 2月11日发病, 2月13日咽拭子H7N9核酸检测为阳性, 经省专家组诊断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通过7d的住院隔离治疗和护理, 痊愈出院。
[例3]病人, 男, 40岁, 5月11日发病, 5月18日咽拭子H7N9核酸检测为阳性, 经省专家组诊断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病人病情危重, 出现重症肺炎、呼吸衰竭, 入院后给予奥司他韦 (达菲) 抗病毒、抗感染、对症及全身支持治疗, 同时给予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 密切监护病人病情变化。经过22d精心治疗和护理, 痊愈出院。
2 建立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2.1 建立人感染H7N9禽流感应急领导小组
由分管护理的院长任组长, 护理部主任、副主任担任副组长, 科护士长任组员, 护理部干事任联络员;具体工作落实到人, 专项管理, 从而形成网络化的有效协调与管理。护理部主要负责对隔离重症监护室 (ICU) 护士的选派以及统一调配和各科室间的协调工作, 感染疾病科护士长主要负责工作的部署和落实, 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2.2 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医疗抢救护理急救小组
紧急医疗抢救护理急救小组共有20人组成, 分别从重症医学科、呼吸科、全院各ICU等科室抽取, 成员要求高年资且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护理部负责对小组成员进行相关培训, 以提高其专业素养和应急救援能力, 小组成员在非应急状态下由所在科室护士长管理、调配使用, 在应急状态下必须坚决服从护理部统一管理和调配, 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拒绝。
2.3 制定和完善各项制度、各班职责和工作流程
为了保证人感染H7N9禽流感应急工作的顺利开展, 需要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特别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查对制度、差错管理制度、药品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 严格按照《人感染H7N9禽流感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落实消毒隔离制度;制定并规范各级人员及各班工作职责, 制定并优化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应急处置流程, 病人出入院流程, 医疗卫生用品送入流程, 病人标本传送流程, 病人被服、医疗垃圾运送流程, 防护服及隔离衣处理流程。
3 组织应急管理实施方法
3.1 加强人员培训和应急实战演练
加强人员培训和应急实战演练, 增强相关人员对急诊发热病人主动服务意识, 学习相关专业知识, 由医院感染管理科组织学习《人感染H7N9禽流感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并进行实战演练, 请ICU、呼吸科等专家授课, 讲解H7N9禽流感的防范知识, 提高护士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综合应急能力。
3.2 人力资源调配与管理
3.2.1 隔离ICU护士的调配
隔离ICU内均为危重病人, 多合并基础疾病, 呼吸衰竭进展快, 需要密切观察。要求护士必须熟练掌握各种急救知识和技能以及各项呼吸、循环的监测和支持技术, 如气道管理、呼吸机使用、中心静脉压 (CVP) 监测、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 (PICCO) 监测、各种静脉输液、注射泵的使用、精密性集尿袋使用等。隔离ICU内护士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医疗抢救护理急救小组中抽调组成, 并抽调1名胸外ICU护士长负责技术指导、排班和管理;隔离ICU设在感染疾病科内, 感染疾病科护士长负责整个病区和隔离ICU的隔离管理及物品等后勤保障支持。
3.2.2隔离ICU护士的培训
隔离ICU开放前对抽调的护士进行人感染H7N9禽流感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诊断标准、治疗护理方案、隔离要求自我防护的理论及操作培训演练。
3.2.3 普通隔离病房护士调配
原则上轻症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人的收治由感染疾病科内调配, 护理部负责科内人员配比到位, 护士长根据医院感染管理科要求合理安排。
3.3 隔离ICU护士管理
当ICU内为1例病人时也根据APN排班模式, 每班2名护士, 3d为1轮。理由: (1) 护士进入ICU后无特殊事宜不会离开, 同时也保证了1名护士需要离开ICU时病人身边不会无人照管。 (2) ICU内病人病情危重, 管道多, 在进行护理和操作时一人难以完成。 (3) 减轻护士和病人的心理压力, 身着各种防护设施的护士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上都承受巨大的压力, 同伴间的交流能减轻一些心理上的压力, 对病人来说多一个人的陪伴和交流也能减轻其恐惧感和心理压力。ICU护士每轮班后休息2d, 再上第2轮, 2轮结束后回原科室工作1周, 再回隔离ICU上2轮, 如此交替进行。
3.4 感染疾病科的病房管理
3.4.1 物品管理
感染疾病科护士长应备齐常规的抢救物品和药品, 尤其是气管插管用物、简易呼吸气囊、呼吸机、急救药品等。做好中心用氧和中心吸引停用的准备, 如瓶装氧和电动吸引器等相关用物。各种用物定点放置, 标识清楚, 便于各科抽调的护士尽快熟知各种物品放置地点, 同时做好隔离ICU内外的一切后勤保障工作。
3.4.2 人员管理
将隔离ICU和感染疾病科病房护士的排班表放置于醒目位置, 让隔离ICU内外的护士了解各自的班次安排情况, 让抽调人员互相熟悉, 便于隔离ICU内外工作合作与协调, 提高工作效率。隔离ICU内外均设有电话装置, 利于内外工作人员及时有效沟通。
4 小结
综合医院建立一支强有力的高素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医疗护理抢救队伍是提高人感染H7N9禽流感抢救成功的保证, 同时也可增进人们对医院救治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信任和信心, 避免恐慌, 这不仅可以解决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问题, 并能解决日常和紧急的公共卫生问题。通过对3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人的救治, 加强了医护人员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治知识的认识, 体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重要性[3];积极应对突发流行性传染病, 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合理调配人力资源, 优化各项工作流程, 强化专业知识培训, 积极的抢救治疗和精心护理是战胜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的关键;同时也可提高应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预防和控制能力。采取应急管理方法, 及时、迅速、高效、有序地应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 对有效控制疫情蔓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工作简报总第36期[S].2013-05-09.
[2]董晓毅, 孙长贵.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及其实验室诊断[J].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3, 31 (2) :105-107.
人感染H7N9禽流感 篇7
关键词:知信行,人感染H7N9禽流感,应急健康教育,不同人群间比较
近几年,国内发生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引起社会关注。自2013年3月首次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 至2014年5月中国终 止流行应 急响应[1,2],在此期间,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疫情波及包括浙江省在内的多个省市。金华市属浙江省中部,金华市疾控中心在接到疫情通知后,迅速制定应急健康教育方案,开展了以“营造良好健康舆论氛围,设立多途径健康知识平台”为目标,以“资料发放、媒体报道、 网络宣传”为主要措施的一系列应急健康教育干预工作。为了解该市H7N9应急健康教育工作效果和存在问题,2014年4月,金华市健康教育所开展本现况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抽取城区8个街道的360个社区居民进行调查。
1.2方法
每个街道随机抽取3个社区,每个社区随机调查18周岁以上的常住居民(居住时间累计超过6个月) 15名,共调查360名社区居民;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由被调查者自填问卷,无法独立完成者由调查员询问完成。
1.3统计学分析
数据经Epidata3.1进行双录入,运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本情况
360名调查者中,共收回有效问卷351份,有效回收率为97.50%(空缺项超过两项为无效)。其中男性164人,占46.72%;女性187人,占53.28%。年龄最大为84岁,最小为19岁,平均年龄(46.72±14.58)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22人(6.27%);初中86人(24.50%), 高中及中专86人(24.50%);大专94人(26.78%);本科及以上63人(17.95%)。从事家禽养殖、屠宰业者等活禽相关工作27人,占7.69%。
2.2H7N9知、信、行情况
居民听说过H7N9和知道H7N9是呼吸道传染病的人群分别占调查人数的98.01%、82.05%;传播途径中,人传人途径的正确认知率最低,为74.30%; 预防方法中,避免去人群拥挤场所的知晓率最低,为57.82%。在流行时期,70%以上的人会有相应的行为改变,有90.60% 的人接触 活禽后会 洗手;另外, 57.55%的居民非常关注H7N9信息,12.25%的居民非常担心自己会被感染上H7N9。详见表1。
2.3不同人群H7N9知、信、行水平比较
在“经常洗手”、“开窗通风”的预防知识知晓率以及“接触活禽洗手”的行为形成率上,女性均高于男性 (P<0.05),女性为94.12%、84.49%、94.12%,男性为84.76%、74.39%、86.59%;不同年龄和文化程度在“接触病死禽分泌物和排泄物”传播途径知识的知晓率上均不同(P<0.05);不同文化程度在 “常开窗通 风”预防方法知晓率上不同(P<0.01);从事活禽工作人群在“接触病死禽分泌物和排泄物”和“吃煮熟煮透的禽类不会感染”两项传播途径的认知度上均低于非活禽,分别是51.85%、77.78%,同时也更担心被感染H7N9(P<0.05)。详见表1。
2.4知识获得途径及满意度
居民主要通过电视(90.03%)、网络(68.09%)、报纸(53.85%)等来获取H7N9相关知识,其次为印刷宣传资料(33.90%)等,责任医师及讲座获取 途径最少,只有3.7%,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是否活禽工作间获取途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居民对知识获得满意度总体较高,86%以上认为知识获得容易且通俗易懂。详见表2。
注 *为 P<0.05,**为 P<0.01;#为采用秩和检验,其余为t检验。
3讨论
3.1金华市H7N9应急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健康教育工作先要提高个体保健和健康意识,个体和群体应对健康风险的主观能动性是健康教育工作取得实际效果的关键因素[3]。调查显示,流行期间,有96%以上的居民关注及非常关注H7N9信息。金华市健康教育所根据相关应急预案,结合《金华市城镇居民健康教育资料需求分析》开展H7N9应急健康教育工作,针对不同人群研制出一系列健康传播材料,编制核心信息,并采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大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进行第一时间宣传。调查显示,本市H7N9知信行总体水平较高,H7N9相关知识获得途径多样, 86%以上认为知识获得容易且通俗易懂,此次应急健康教育工作有一定成效。
3.2应急健康宣传内容进一步针对性的细化,加强讲座等途径的共同参与
此次调查显示,男性在洗手预防知识知晓率和行为率均低于女性[4],知识是行为改变的基础[5],促进男性的洗手行为,需进一步加强男性对洗手预防H7N9的认知健康教育;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之间,在“接触病死禽”、“接触病死禽分泌物和排泄物”等传播途径以及“常开窗通风”的预防方法等具体知识点上有差异,提示应急健康教育宣传内容应针对不同人群进一步细化。居民知识获得途径主要是电视等大众传播方式,责任医师及讲座的人际传播获取途径最少,只有3.7%,这与赵玉遂、贾谊军等研究接近[6,7]。应急健康教育中大众传播的运用,能快速、有效的唤起公众意识,提高认知度,但缺乏针对性,特别在具体的知识点认知度上,不同人群吸收程度不一。因此,应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力量,有机结合责任医师及讲座的人际传播方式,因人而异选择针对性内容开展健康讲座,确保应急健康教育工作成效。
3.3重点人群风险沟通的健康教育工作
活禽工作(家禽养殖业、屠宰业)为禽流感高危人群之一,该人群为禽流感防控工作的重点人群[8]。调查显示,从事活禽人员对H7N9传播途径的认知度不够,同时也更担心被感染[5]。应急健康教育应及时做好重点人群的宣传,适当增加风险沟通,树立重点人群对H7N9的正确认知,消除对疫情的恐慌心理。
人感染H7N9禽流感 篇8
1 舆情监测对象和范围
媒体网站上社会、公众关注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热点和焦点问题;政府网站上发布的中国和国际组织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重要防控政策、措施和动态情况;防控专业机构 (特别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动物疫情监测机构) 网站发布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信息, 重要研究进展, 重要管理措施和重要活动信息;各种社会机构和个人微博以及国际网站、promed-mail邮件上关于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感言、分析、问题、建议、质疑以及评论。
2 人感染H7N9禽流感舆情监测专刊的分类及内容2.1疫情动态
人感染H7N9禽流感各地发病和确诊情况、病例分布、流行趋势、病例个人的主要信息、传染源和病例转归情况等。
2.2 防控动态
全国和各地政府部门、防控专业机构出台的新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政策、防控措施和防控成效等。
2.3 社会舆论
国际国内 (包括港澳台) 媒体报道的社会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公众反应、对防控工作的正反舆论等。
2.4 专家观点
专业机构、著名专家和权威人士所发表的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看法、预测和对防控措施的评论和意见等。
2.5 预防措施
各地报道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具体的预防措施、方法以及对这些措施的评论等。
2.6 治疗措施
各地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治疗措施、治疗方法、体会和预后等。
2.7 本期看点
对每期专刊的重点内容、特别提示和应该高度关注的看点等。
2.8 其他
每期栏目并不统一, 根据监测到的舆情和需要增减栏目。
3 舆情监测方法[4,5,6,7]
3.1 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舆情主要用搜索引擎采用关键词网络搜索采集
目前舆情监测软件工具较多, 由于智能抓取、过滤和选择信息过于繁杂, 正在逐步完善中, 目前仍选择半人工整理方法。
3.2 作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防控的应急机制, 舆情监测采用日报制度, 根据舆情信息发布的时间特点定时搜索
根据政府部门规定的疫情报告时间、媒体新闻发布时间, 一般每天下午将一天中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舆情采集完毕, 制作成专刊初稿, 经审核后发布。
3.3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舆情监测专刊的服务对象
主要是政府和主管部门及领导、相关部门和本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以及本单位领导和业务相关部门等内部系统交流。
3.4 专刊的分发途径主要采用电子期刊方式传送
3.5 所有摘录的舆情每天都需填写检索记录
包括报道时间、来源、题录、内容提要和网址, 外文的还需记录原文和译文。务必保持舆情来源真实、有效。
4 人感染H7N9禽流感舆情监测的效能分析[8,9,10]
4.1 有利于政府部门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的应对和预警
如针对公众反映的问题, 疾控机构健康教育部门会做专题宣传, 解答公众的疑惑;热线咨询的答疑准备也会比较充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疾控专家可以有针对性地解答相关问题等等。
4.2 有利于专业机构对防控措施的判断
(1) 北京监测的一例儿童感染H7N9禽流感核酸阳性为健康带毒者, 有舆论认为防控机构应加大主动监测力度, 争取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更权威的机构认为尚没有必要采取过度的防控措施, 包括易感者的主动筛查。 (2) 预防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最有效方法是生产H7N9禽流感疫苗, 有报道说疫苗将不久问世, 疫苗生产单位说最快要六个月以后, 也有专家认为流感病毒变异快, 在没有证明人传人的情况下, 没有必要生产。
4.3 有利于澄清社会舆论
(1) 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疫情发生后, 不少地方采取取缔禽肉市场、扑杀禽类的做法, 有舆论认为, 在传染源尚不清楚的情况下, 采用灭禽的做法会影响经济、影响民生。世界卫生组织的代表认为, 人感染H7N9禽流感不需要全民不吃禽肉, 主要是改变食用方法, 居民不要直接接触活禽, 禽肉煮熟后仍可以吃。 (2) 有舆论猜测, 猪易感染流感, 这次人感染H7N9禽流感事件与黄浦江死猪事件有关。经新闻调查, 死猪都是正常死亡, 黄浦江死猪虽多数来源于浙江嘉兴, 是与当地落实死猪补偿机制有关, 从病原上检测, 死猪与人感染H7N9禽流感无关。 (3) 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发生后百姓纷纷购买板蓝根服药预防, 有的地方板蓝根卖断货, 还有不少管理机构和商家推出中药预防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预防药方, 政府机构作出回应, 不要盲目服用预防药方, 不仅没有确切预防效果, 对身体健康反而不利。
5 讨论
5.1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是公共卫生技术和管理机构, 既服务于政府更是服务于公众
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发生后, 政府和技术机构作出的防控政策、措施效果如何, 百姓反映如何, 亟须社会和公众的反馈信息。通过舆情监测, 对进一步作出防控措施和对原有的防控措施进行修正都是必不可少的。为此, 政府部门和疾控机构对舆情的反馈信息有着更多的期待, 这次舆情专项监测作出了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尝试。
5.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本职责中有疾病预防控制信息检索的要求, 并作为信息部门绩效考核内容
2012年以来, 在信息检索基础上, 增加了每周一次的舆情监测报告制度;2013年4月以来随着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出现又在舆情监测基础上, 专项进行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舆情监测。在方式方法上取得了初步经验。信息检索范围较大, 涉及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治的各个领域, 特别是这次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专项舆情监测针对性更强, 目的性明确, 在公共危机时件发生时, 实际效用和效能更直接。
5.3 对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疾病监测是最为重要最为常规的专业手段
当前正处于一个宏量信息的大数据时代, 有理论认为疾病信息既然可以从疾病监测的抽样调查中获得, 同样也可以从公众的宏量信息中获得, 疾病专业监测和舆情信息监测是两种不同方法的监测, 具有同样的价值和意义, 甚至更为灵敏, 反应更快[11、12]。当然多数舆情监测用于政府对媒体的监督和对社会负面影响的监管上, 对疾病控制专业机构来说, 疾病常规监测和舆情监测就是两种监测手段, 不可或缺, 也不能替代。专业机构的舆情监测, 主要放在政府、社会和公众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的监测上, 作为公共管理部门反馈机制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郭山.开展政府机关网络媒体舆情监测服务的实践与思考——以吉林省图书馆的实践为例[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3, 25 (1) :78-80.
[2]薛丹枫.浅谈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及对策[J].电子世界, 2012, (24) :161-161.
[3]李祥洲, 钱永忠, 廉亚丽, 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走势监测与分析[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13, (1) 47-51.
[4]尹朝晖.公共危机事件中的谣言传播与政府治理[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2, 30 (6) :132-135.
[5]马晓薇, 刘艳慧, 袁俊, 等.微博与传统网络媒体对一起人禽流感疫情舆情监测特点分析[J].疾病监测, 2013, (1) :61-64.
[6]丁芳, 缪林芳.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2, (18) :102-105.
[7]唐涛.基于搜索引擎日志分析的网络舆情监测方法研究[J].情报杂志, 2012, 31 (8) :27-30, 26.
[8]刘丰, 韩辉, 周蕾, 等.网络信息技术在传染病舆情监测中的应用[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2012, 35 (4) :273-276, 281.
[9]徐夏娟, 胡晓云.公共卫生舆情监测与风险研究综述[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1, 22 (5) :72-74, 77.
[10]王超, 谭枫.12320在甲型H1N1流感中风险沟通与舆情监测作用[J].中国公共卫生, 2010, (11) :1471-1472.
[11]王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微博舆情监测与引导初探[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5) :148-151.
人感染H7N9禽流感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根据《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2013年第2版)》中的病例诊断标准,以2014年2月长春市报告的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
采用《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方案(第1版)》中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进行回顾性个案调查,内容包括:病例一般情况、发病就诊情况、居住环境与暴露情况、家禽饲养情况、生活习惯与既往健康史、发病前暴露情况、密切接触者情况等。对病例的家人、朋友等相关知情者进行访谈,求证病例发病前活动情况,对主要活动场所进行详细的现场勘察并对在场所有关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调查,并实施为期7 d的医学观察。
1.3 标本采集与检测采集确诊病例的痰液或下呼吸道标本、密切接触者咽拭子和病例曾暴露的外环境标本,用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病例及外环境标本送至中国疾控中心进行病毒分离及全基因组序列测定。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调查情况
2.1.1 病例基本情况病例梁某某,男,汉族,49岁,个体养殖场老板,无既往病史。
2.1.2 发病就诊情况
病例2月15日发病,首发症状为发热,体温38.3℃,因发热于2月15日、16~19日多次前往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就诊,医生给予阿奇霉素和中药喜炎平静脉注射。2月15日患者血常规检测结果:WBC 4.6×109/L,NE%60.4%;17日胸片显示:双肺纹理增强;19日血常规检测结果:WBC 2.88×109/L,NE%75.4%;19日胸部CT显示:右肺下叶前、外基底段及左肺上叶尖后段、舌段可见斑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界模糊。2月19日,病例就诊于吉大一院,被感染科收治入院单间隔离治疗,入院后病情逐渐加重,出现腹泻、发热、咳嗽、痰中带血,甚至血痰。2月19日长春市疾控中心在第一时间采集患者咽拭标本进行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H7N9(+),经吉林省疾控中心和中国疾控中心复核,结果均为H7N9(+)。根据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2月20日,该患被诊断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疑似病例”,21日被诊断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吉林省临床专家组进行多次会诊,给予奥司他韦和甲强龙进行药物治疗、鼻导管吸氧等对症治疗措施,经治疗患者病情逐渐好转,3月7日治愈出院。
2.1.3 病例暴露史
病例自家有一养鸡场,约300~400 m2,养鸡约700只。病例每日会对养鸡场进行巡视,发现有病鸡遂进行检查,鸡舍卫生条件较差,平日无人清扫及消毒。病例在接触家禽过程中从未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发病前10 d内病例无活禽市场暴露史或其他流感样症状患者接触史。
自2013年8月-2014年2月中旬,病例自家养鸡场共购买7批次约1 100只家禽,品种包括火鸡、珍珠鸡、乌鸡、良凤花鸡、麻鸡和土鸡。经流行病学调查,养鸡场购入的鸡部分来自河南和广东等地。2013年10月-2014年1月期间,曾出现鸡陆续死亡的现象。2月14日起,再次有鸡相继死亡,死鸡最初发病的典型症状为打蔫,流鼻涕,气促,病例发病前曾接触过病、死鸡。
2.1.4 标本采集及检测
长春市疾控中心共采集并检测确诊病例标本6份,包括咽拭、痰液、粪便,仅2月19日采集的咽拭标本为H7N9(+),其余标本皆为阴性。采集密切接触者和可疑暴露者的标本11份,经检测均为H7N9(-),结果见表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确诊病例血液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发现我市报告病例标本的流感血凝素基因(H)和神经氨酸酶基因(N)与此前安徽省发现的H7N9流感病毒毒株H和N同源性分别在99.50%~99.60%、98.90%~99.20%。
2.2 密切接触者发病情况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病例自发病前1 d至隔离治疗期间的密切接触者59人,可疑暴露者15人,共计74人。对全部密切接触者和可疑暴露者进行医学观察,观察期限为自最后一次无有效防护的接触或暴露后7 d。可疑暴露者陈某和病例儿子曾出现咳嗽、咽痛等呼吸道症状,经检测均为H7N9(-),排除人感染H7N9禽流感;其余72名密切接触者和可疑暴露者经过医学观察,均未出现发热或其他急性呼吸道等异常症状,全部解除医学观察,未出现新发病例。
2.3 强化监测
根据《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第3版)》和《人感染H7N9禽流感强化监测实施方案》,自2月20日起在长春市净月区8家医疗机构进行为期2 w的强化监测,未发现流感样病例或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报告。
2.4 禽类感染及外环境监测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情况,长春市疾控中心采集了确诊病例养鸡场的外环境标本35份、病例曾购买禽类的本市销售商的饲养环境、运输工具采集外环境标本45份进行检测。在采集的80份标本中,经PCR检测,其中22份为H7N9(+),阳性率为27.50%,阳性标本全部来自于患家养鸡场。病例曾购买禽类的本地销售商的饲养环境和运输工具标本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详见表2。根据《吉林省活禽市场外环境H7N9禽流感调查方案》要求,经过对长春市15个县(市)区、开发区的活禽交易市场进行摸底定位,在12个县(市)区、开发区的50个活禽市场采集了共150份外环境标本进行检测,其中污水、禽类粪便和笼具擦拭物各50份,结果均为H7N9(-)。
3 讨论
3.1 流行病学特征
自2013年以来,我国人感染H7N9禽流感主要发生在南方多个省份及地区,此前东北三省尚无病例报告。2月份东北地区气温仍处在全年中较低水平,且候鸟尚未开始迁徙,气候环境并不利于病毒的传播,与华东地区报告病例的发病时间不同〔1〕。该确诊病例为中年男性,与既往研究中关于易感人群为中老年男性人群的描述一致,也是人感染H7N9禽流感不同于其他流感的特征之一。该病例发病前虽有明确的禽类暴露史,但并非在农贸市场或活禽交易场所,而在自家小规模禽类养殖场,尽管目前尚无法证实病毒是如何污染养殖场外环境的,但此情况也应引起重视,可通过活禽养殖、储存、屠宰等场所的检测来进一步加强进行疫情监测。
3.2 感染来源及病毒溯源水禽是甲型流感病毒的天然宿主和基因储存库,禽类携带的流感病毒偶尔可感染人类,但此次引起人感染的H7N9禽流感病毒与以前在禽类中发现的H7N9禽流感病毒不同,有研究认为H7N9禽流感病毒是由亚欧大陆迁徙的野鸟与我国长三角地区家禽接触后,其各自携带的病毒进行基因重配而产生了新H7N9禽流感病毒,且该病毒可能在华东地区动物间已广泛存在〔2〕。此次发现的H7N9禽流感病毒的受体结合位点上某些关键氨基酸发生了突变,使其与人类上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受体结合能力增强,因而病毒能直接从禽类传播到人类,并有短时间内造成大范围传播的危险。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一步对该确诊病例血液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发现此次报告的病例咽拭标本中流感血凝素基因(H)和神经氨酸酶基因(N)与此前安徽省发现的H7N9流感病毒毒株高度同源,但病毒的传入途径尚不明确。此前农业部门并未在禽类养殖场、野鸟栖息地和屠宰场采集的样品中检出过禽流感病毒〔3〕,但本次调查在病例自家养殖场中病禽的肛、咽拭标本及外环境中检出了H7N9禽流感病毒,阳性率为62.86%,提示病例感染来自于活禽暴露的可能性较大。也有研究称在东南和华南地区有个别家禽养殖场的外环境标本中检出过H7N9病毒〔4〕,虽然这些案例尚不能证明与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有流行病学关联,但为加强疫情监测和制定防控对策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考。
3.3 防控对策
目前我国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的防控措施主要是建议关闭活禽交易市场、暂停农贸市场活禽交易等措施,并且已取得一定效果。根据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小规模的养殖场也可能是疫情散发的原因,因为禽类可携带病毒存活,人暴露于被H7N9禽流感病毒污染的外环境会增加人感染的风险,而小规模养殖场环境卫生差、消毒管理不正规、个人防护意识淡薄、缺少防护装备等因素加剧了小型养殖场出现散发病例的危险。因此,加强对小型家禽养殖场的监测、检测及禽类集中饲养和销售场所的规范管理,阻断人群与感染源的接触是控制人禽流感疫情的关键。在疫情集中的华东地区,在有疫情报告的城市已出现了疫情向郊区、农村或周边城市转移的现象,这也提示区域间及多部门的联防联控是消除感染源和控制感染源转移的重要措施。
鉴于H7N9病毒是一种低致死性的流感病毒,鸡和鹌鹑可在感染H7N9病毒后可以不表现出任何临床症状、携带病毒存活〔5〕,很难通过禽类发病来预测人群发病的风险。虽然目前研究显示多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在发病前有明确的禽类暴露史,但研究者对禽类的感染来源、真实感染情况、野鸟(禽)在病毒传播中的作用以及野禽和家禽共居地受污染情况等尚不清晰,需要不同部门、不同区域之间开展联防联控、进一步进行病毒溯源和感染来源研究,进而制定防控对策,使得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摘要:目的 分析长春市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确诊病例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并进行实验室检测,描述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实验室检测结果,追踪可能的感染来源。结果 该病例发病前无活禽交易市场暴露史;密切接触者中无续发病例。病例自有养鸡场外环境标本中检出H7N9禽流感病毒,但病例曾购买禽类的本地销售商的饲养环境和运输工具均未检测出H7N9禽流感病毒。长春市报告病例标本的流感血凝素基因(H)和神经氨酸酶基因(N)与此前安徽省发现的H7N9流感病毒高度同源。结论接触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禽类和暴露于出现H7N9禽流感病毒的外环境是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危险因素。病毒传入途径尚不明确,该研究尚不能证实H7N9禽流感病毒可引起人与人之间传播。
关键词:人感染H7N9禽流感,流行病学,防控对策
参考文献
[1]闫铁成,肖丹,王波,等.中国大陆130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3,17(8):651-654.
[2]江丽芳.H7N9禽流感病毒研究现状[J].中山大学学报,2013,20(5):651-656.
[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全国动物H7N9禽流感监测[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14.http://www.moa.gov.cn/zwllm/yjgl/yjcl/201304/t20130417_3436622.html.
[4]Yu X,Jin T,Cui Y,et al.Influenza H7N9 and H9N2 viruses:coexistence in poultry linked to human H7N9 infection and genome characteristics[J].Virol,2014,88(6):3431.
人感染H7N9禽流感 篇10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在马鞍山市和县选取一家家禽规模化养殖场和一家屠宰加工厂从业人员共102名。
1.2 方法
结合国家《职业暴露人群血清流行病学监测调查》方案自行设计调查问卷,由疾控中心专业人员面对面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职业暴露情况,预防知识及个人防护与就医行为等。
1.3 问卷质量控制
质控人员现场审核、收集调查表,如有不完善或错误地方现场予以补充完整。调查员事前统一培训,使其充分了解调查项目、内容。
1.4 统计分析
问卷收回后使用Epi Data 3.02软件进行录入,采取双人录入和一致性检验,以保证数据录入质量。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检验水准α=0.05。
1.5 有关定义
知识知晓率=回答正确题数之和/(总题数×人数)。
2 结果
2.1 家禽职业暴露者人口学特征
共调查家禽从业人员102人,其中男性37人占36.3%,女性65人,占63.7%。被调查对象平均年龄44.8±8.22岁,最小26岁,最大69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63人(61.8%),初中36人(35.3%),高中及以上3人(2.9%)。
2.2 家禽职业暴露者预防H7N9流感知识水平
102名从业者预防H7N9流感知识总知晓率为25.0%,“即使H7N9禽流感流行只要家禽相关肉类产品煮熟均可吃”和“加强室内通风换气是否有利于H7N9禽流感的预防”知晓率最高为39.2%,“感染H7N9禽流感发病潜伏期在7d以内”知晓率最低为2.9%。见表1。
2.3 家禽职业暴露者日常防护行为
不论是规模化养殖场还是屠宰加工厂,从业人员均无人使用过护目镜,带手套比例较高,占78.4%。有17.6%的调查中基本无防护措施。接触禽类后吃饭前每次都洗手比例为92.2%。见表2。
2.4 家禽职业暴露者就医行为
如果出现感冒发烧等症状46.1%的人会及时就诊,25.5%的人会先抗几天不见好转后才去就诊。如果到医院就诊,53.9%会首选乡镇或社区医院,38.2%的人会首选私人诊所。
2.5 人口学特征与人感染H7N9流感知识正确认知的关系
男性和女性从业者正确率分别为29.1%和22.7%,男性高于女性(χ2=4.072,P=0.044)。文化程度高中以上的正确率为58.3%,高于初中和小学文化水平的从业人员(χ2=18.780,P<0.05)。规模化养殖从业人员正确率为31.8%,屠宰加工厂人员正确率为22.9%,前者高于后者(χ2=6.139,P=0.013)。见表3。
2.6 对H7N9流感的态度和获取相关知识的途径
54.9%的调查中对人感染H7N9流感持无所谓态度,19.6%的人感到轻微害怕,25.5%的人表示恐慌,担心自己被感染。获取H7N9流感预防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通过电视(72.5%)和通过与周围人讨论交流(21.6%)。
3 讨论
人感染H7N9流感作为一种新发传染病,可在禽间传播,但不同于H5N1禽流感,禽类感染后可无明显症状,使其难被发现与检测[2]。如果该病毒在禽间持续传播并发生高效的进化变异,未来很有可能再次发生大规模人际间疫情[3]。因此,在开展潜在疫源禽类监测工作的同时,提高禽类职业暴露者预防知识水平,加强个人职业防护意识,形成正确就医行为对防控人感染H7N9流感意义重大。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马鞍山家禽从业人员预防H7N9流感相关知识知晓率较低,孙美姣[4]等报道,从事活禽人员对H7N9传播途径的认知度不如其他人员,同时也更担心被感染。因此应提高家禽从业人员预防流感、禽流感相关基本知识,消除对疫情的恐慌。调查对象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通过电视和与周围人交流。此次调查对象为农村居民且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有63人(61.8%)。农民文化娱乐活动较少,接受防病宣传的机会也非常有限,电视是他们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和途径。通过电视宣传有关防病信息传播面非常广,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一是收看时间不好掌握,二是传播的信息量有限,三是不能进行沟通互动。因此今后需针对该人群特征开展易于被他们接受的健康教育。
目前禽类养殖业和加工业特别是农村小型企业,缺乏规范的管理和有效的监管机制,禽类暴露者存在潜在感染风险[5,6]。个人职业防护方面,本次调查发现家禽从业人员工作中带口罩和带手套比例较高,每次工作后吃饭前及时洗手比例也达到了92.2%。说明本次调查的2家单位管理工作较好,但仍有17.6%的人基本无防护措施,也提示在今后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工作中,可以加大对工厂管理人员或员工中的组长进行宣传和干预,借鉴艾滋病宣传中的“同伴教育”形式,引导本单位所有家禽从业人员学习了解防控知识、改变个人职业防护行为。卫生部门也可以积极联系农业部门,联合深入禽类职业暴露场所,为他们开展现场专题防病宣传咨询活动,形成良性互动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环境,为此类人群预防流感、禽流感提供健康保障。
人感染H7N9流感或其他禽流感,及时就诊,早发现早治疗对患者预后非常重要。本次调查发现,仅46.1%的人会在出现流感样症状后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25.5%的人会选择身体抗不住后再去医院就诊,这也比较符合我国目前农村居民看病行为现状[7]。但如果有禽类流行病学接触史人员出现发烧等呼吸道症状,应第一时间主动前往医院就诊。这也需要卫生部门在日常宣传教育中加以积极宣传引导,形成正确的就医行为。调查还发现,38.2%和53.9%的人如出现发热等症状,首次就诊会选择私人诊所和乡镇(社区)医院,与胡明霞等[8]调查结果相似。这与农村医疗资源分布有关,但私人诊所和乡镇级医院鉴别诊断、发现人感染H7N9流感能力有限,采集样品和检测能力也不具备,因此,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诊断鉴别能力、减少基层就诊滞留时间非常重要[9]。
摘要:目的:了解马鞍山市家禽从业人员对人感染H7N9流感预防知识知晓情况、职业防护及行为状况。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由疾控中心专业人员对涉禽从业人员进行面对面询问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H7N9流感预防相关知识及职业防护与就医行为等,同时采集调查者血液样本,进行血清学检测。结果:共调查家禽从业人员102人,预防人感染H7N9流感基本知识总知晓率为25.0%,男性(29.1%)高于女性(22.7%)(χ2=4.072,P=0.044)。规模化养殖从业人员正确率为31.8%,屠宰加工厂人员正确率为22.9%,前者高于后者(χ2=6.139,P=0.013)。78.4%的人工作时能够带手套和口罩,17.6%的人基本无防护措施。如果出现感冒发烧等症状46.1%会及时就诊,就医时53.9%会首选乡镇或社区医院,38.2%的人会首选私人诊所。结论:马鞍山市涉禽职业暴露人员预防H7N9流感知识知晓情况较差,职业防护意识不强,需加强对该类人群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
关键词:人感染H7N9流感,职业暴露者,就医行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2014年版)的通知[EB/OL].2014-01-24/2016-08-25.http://www.Nhfpc.Gov.cn/yzygj/s3593g/201401/3f69fe196ecb4cfc8a2d6d96182f8b22.shtml.
[2]Parry J.H7N9virus is more transmissible and harder to detect than H5N1.say experts[J].BMJ,2013,346:f2568.
[3]秦川.H7N9禽流感的研究现状及对未来的思考[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14,22(1):2-7.
[4]孙美姣,朱军礼,胡跃强.金华市城区居民人感染H7N9禽流感应急健康教育干预效果[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5,35(8):1034-1037.
[5]曹广文.新型H7N9流感防控中的公共卫生问题与应对对策[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3,34(6):581-584.
[5]朱军礼,王凤英,方琼楼,等.活禽市场H7N9流感检测及职业人群感染风险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4,30(8):1088-1089.
[7]王志勇.杭州市社区居民流感样症状就诊行为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5,35(8):1032-1034.
[8]胡明霞,杨艺.杭州市区居民冬季流感样及急性上呼吸道疾病发病情况电话调查[J].疾病监测,2008,23(1):14-16.
【人感染H7N9禽流感】推荐阅读:
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知识宣传12-14
医院人感染H7N9禽流感应急预案11-14
官地小学人感染H7N9禽流感应急预案07-05
人感染H7N9禽流感培训试题及答案12-1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应急处置预案12-11
人感染禽流感演练08-08
人感染禽流感应急预案12-11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11-07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规范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