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方法和措施

2024-07-08

防控方法和措施(共11篇)

防控方法和措施 篇1

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人员密集场所的数量和规模逐年呈上升趋势。人员密集场所的使用功能比较复杂, 人员疏散比较困难, 一旦发生火灾极易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甚至造成群死群伤的恶性事故。1994年12月8日, 在克拉玛依市友谊馆举办迎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两基”评估验收团专场文艺演出活动。全市7所中学、8所小学的学生、教师及有关领导共796人参加。在演出过程中, 18时20分左右, 舞台纱幕被光柱灯烤燃, 火势迅速蔓延至剧厅, 各种易燃材料燃烧后产生大量有害气体, 由于友谊馆内很多安全门紧锁, 从而酿成325人死亡, 132人受伤的惨剧, 死者中288人是学生, 另外37是老师、家长和工作人员。

1 人员密集场所概述

人员密集场所主要是指从事社会活动的人数超过50人, 并且建筑面积为200m2的公共场所[1]。《消防法》第七十三条规定, 人员密集场所, 是指公众聚集场所, 医院的门诊楼、病房楼, 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和集体宿舍, 养老院, 福利院, 托儿所, 幼儿园, 公共图书馆的阅览室, 公共展览馆、博物馆的展示厅, 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加工车间和员工集体宿舍, 旅游、宗教活动场所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筑形式多样, 按建筑类别分为一般建筑、地下建筑、高层建筑;按建筑年代分类分为现代建筑、古建筑;按建筑型式分类分为综合建筑、独立建筑。

2 人员密集场所的火灾危险性以及预防措施

2.1 学校火灾危险性以及预防措施

2.1.1 学校火灾危险性

学校人员密集, 目前大多数中小学校的师生达到了1000多人, 有的学校教室、宿舍人员数量已超标;部分学校为了方便管理, 在教室和学生宿舍上安装了铁栅栏;一旦发生火灾, 极易造成群死群伤的事故。

学校的部分师生消防安全意识淡薄, 在宿舍内随意拖拉电线, 按接插座, 增加用电设备, 超负荷用电现象极为严重。有的学生使用电炉子、热得快等大功率用电设备, 这些极易造成电器线路短路引发火灾。有的学生晚上熄灯后利用蜡烛等明火进行照明, 一旦稍不注意极易引发火灾。

2.1.2 学校火灾的预防措施

1) 确保安全出口畅通。在安全出口上不得安装铁栅栏, 不得将学生宿舍安全出口锁闭, 不得在通廊式宿舍楼内设置隔断影响疏散, 要达到一旦发生火灾, 学生能够及时的疏散逃生;

2) 加强对学校的用火、用电管理。学校应当制定相应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加强对学校的巡查检查, 及时消除学校消防安全隐患;

3) 加强学校消防安全教育。学校要定期开展消防知识黑板报评比、老师授课、灭火疏散演练、聘请消防官兵进行消防知识讲座、消防知识竞赛等活动, 提高广大师生的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

2.2 医院火灾危险性以及预防措施

2.2.1 医院火灾危险性

医院的手术室、药房储有一定数量的易燃、可燃的化学药品, 如:丙酮、乙醚、甲氧氟烷等药物, 病房内还有氧气瓶, 这些都是具有一定的爆炸危险性的。同时医院内聚集着大量的人群, 除病人和医护工作者以外, 还有陪护人员以及探病的亲友等。医院的病人老幼皆有, 很大一部分生活不能自理。一旦发生火灾, 病人行动不便, 加之医院建筑大多数是走廊式的结构, 并且存有大量的易燃物品和药品, 火灾会迅速蔓延, 极易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

2.2.2 医院火灾的预防措施

1) 加强消防安全知识的培训和普及, 增强医务工作者、患者的消防安全意识。在对医务工作者开展经常消防安全知识培训的同时, 也要在病房中广泛消防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 扩大医院防火人群, 增强防火力量, 营造医院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2) 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消防安全检查, 对消防设施每半年进行一次全面检测, 确保消防设施能够正常运行。同时要对医院的病理室、手术室、药房、高压氧舱等重点部位进行重点监控, 对易燃危险药品应限量存放, 一般不得超过一天用量;

3) 定期开展消防安全疏散演练。医院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应急疏散预案, 定期对医院工作人员开展应急疏散演练, 提高医务工作者的引导、帮助患者的疏散、逃生的能力, 增强其对火灾危险性的认识。

2.3 宾馆火灾危险性以及预防措施

2.3.1 宾馆火灾危险性

宾馆用火用电比较频繁, 宾馆厨房可能由于油锅起火或用火不慎起火。宾馆内众多的电器设备可能由于线路故障、设备故障或使用不当引发火灾。宾馆的旅客也有可能乱扔烟头、酒后卧床吸烟引发火灾。同时宾馆内有大量的可燃物, 如:木质家具、电器设备、被褥以及装修装饰, 一旦发生火灾这些可燃材料燃烧猛烈, 迅速蔓延。

2.3.2 宾馆火灾的预防措施

1) 配备完善的消防设施设备。宾馆应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设置消防设施, 消防设施是否配置完善、完整好用, 对宾馆控制火灾危害, 减少火灾带来的损失,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 开展防火检查、巡查。宾馆应建立每日防火巡查制度, 每季度开展防火安全检查, 要把责任制度是否落实、消防设施是否完整好用, 疏散通道是否完整好用作为消防安全检查的重点, 对发现的火灾隐患, 要确定整改的责任人, 落实整改资金, 限期整改;

3) 加强消防宣传、培训。对宾馆员工应开展全员消防安全培训, 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重点培训员工具备扑救初起火灾能力和引导疏散能力。通过开展培训提高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 提升宾馆抗御火灾能力。

2.4 娱乐场所的火灾危险性以及预防措施

2.4.1 娱乐场所火灾危险性

公共娱乐场所的火灾大多是发生在营业期间, 人员聚集密度比较大。[2]由于此时大家都在娱乐消遣上, 并且大部分娱乐场所灯光较暗, 不易觉察易燃、可燃物温度上升或电器设备短路等火灾危险性。一旦发生火灾, 猛烈燃烧, 产生大量的浓烟能见度低, 加之消费者惊慌失措, 极易发生踩踏、拥挤等现象, 易造成人员伤亡事故。

2.4.2 娱乐场所火灾预防措施

1) 组织开展消防安全检查。要组织员工开展好每天的防火巡查, 做好记录。在场所关闭前, 要进行彻底的消防安全检查, 检查顾客遗留烟头、用火用电等情况, 一旦发现火灾隐患, 应当采取措施, 消除火灾隐患;

2) 娱乐场所应当加强电气设备的消防安全管理, 及时消除存在的消防安全隐患, 禁止私自拉接临时电路, 禁止超负荷用电;

3) 娱乐场所营业期间, 不得超过额定人数, 堵塞锁闭安全出口;

4) 娱乐场所须建立全员防火责任制度, 员工应当熟知必要的消防安全知识, 会组织人员疏散、会使用灭火器材、会报警。新员工必须要经过岗前消防安全知识培训;

5) 娱乐场所必须按规定配置消防器材, 保证消防设施完整好用。

2.5 商场的火灾危险性以及预防措施

2.5.1 商场的火灾危险性

商场是人员密集型高的场所, 特别是在节假日, 大量的顾客涌入商场, 人满为患。同时, 商场的大多数商品为可燃物, 特别是一些比较大的商场, 货物堆积如山, 疏散空间非常少。一旦发生火灾, 部分商品发生燃烧, 产生大量的有毒烟雾, 同时商场有大量的顾客, 容易引起拥挤、混乱, 造成踩伤、踩死、挤死、烧伤、烧死等群死群伤恶性事故。

2.5.2 商场火灾预防措施

1) 加强建筑消防设施的维护、保养。消防设施是保障人员疏散安全和建筑消防安全的重要部分, 大型商场要维护、保养好联动消防控制系统, 包括灭火系统和疏散系统, 室内外消防栓系统、机械防排烟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火灾自动灭火系统、应急广播、应急照明、防火卷帘、防火门等;

2) 确保商场疏散通道畅通。不得在商场的安全出口、楼梯和疏散通道上堆放货物、设置摊位。商场内的货物不得影响消防设施和疏散通道的使用;

3) 加强消防安全宣传。商场要开展经常性的消防安全教育, 对新上岗的人员要开展岗前消防安全培训。同时要利用消防标语、广播等进行消防宣传, 警示顾客, 增强顾客的消防安全意识;

4) 制定灭火和安全疏忽应急预案, 开展定期演练。商场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灭火、疏散预案, 定期开展灭火、疏散演练, 不断完善预案, 提高员工和顾客的自防自救能力。

3 人员密集场所火灾扑救方法

1) 启动应急预案, 了解场所情况。人员密集场所一般都制定了灭火预案, 为了迅速、准确完成救人、灭火任务, 首先要启动灭火预案, 掌握场所情况, 确保能够完成救人、灭火任务;

2) 查明火场情况, 确定火场重点。查明火场被困人员的具体位置、地点;查明起火部位、火势蔓延情况, 布置好水枪阵地;查明起火部位的自动灭火系统和防排烟系统是否启动;

3) 先使用建筑消防设施, 扑灭火灾。利用室内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淋系统等建筑消防设施阻止火势, 当起火单元的建筑消防设施不能满足灭火需要时, 再投入移动消防设备, 控制和消灭火灾;

4) 内外结合, 扑灭火灾。人员密集场所大多是多层、面积大, 不实施内功很难扑灭火灾, 内攻时, 对燃烧区灭火时要快、准、狠。同时, 对起火部位靠近的窗、外墙、门从外部进攻, 用水枪进行喷射。内外结合扑灭火灾。

摘要:人员密集场所使用功能复杂, 人员密集度高, 可燃易燃材料多, 一旦发生火灾, 极易造成群死群伤的恶性火灾事故。为进一步加强人员密集场所的火灾防控, 对5类人员密集场所存在的火灾隐患提出了火灾预防对策, 就如何扑救人员密集场所火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人员密集场所,火灾防控,灭火

参考文献

[1]寇丽平.人员密集场所脆弱性分析[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2009, 3.

[2]王景春.公共娱乐场所火灾危险性分析及预防.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 10 (6) .

[3]公安部消防局.中国消防手册第六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92-100.

防控方法和措施 篇2

一、事故的发生

在事故发生时,第一发现人应及时报告安全生产应急领导小组值班成员,值班安全生产应急抢救人员接到报告后,必须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处置,通知和指挥相关工作人员到岗位进行配合抢险,在抢险过程中,及时向上级院领导汇报,汇报情况时应简明扼要,必要时直接拨打119火警电话或120急救中心电话,值班应急抢救人员事后必须做好抢救急救过程的记录和总结。

二、应急的配合

全院职工在接到安全生产应急抢险小组成员通知时,应及时放下手中的工作,快速并积极参与到抢险中,任何工作人员不得以任何借口推卸责任。在参与抢险的过程中,每位工作人员应做好解释工作,尽量避免引起患者及时家属的误解与恐慌。

三、抢险的流程

通知值班应急抢险小组成员

1、第一发现人

发生火灾时及时联系119

2、抢险应急小组成员:

(1)通知各部门人员;

(2)通知上级领导;

防控方法和措施 篇3

一、影响小麦产量的十大因素

1. 土壤酸化,影响肥料的吸收

化肥在小麦肥料使用中占主导地位,据不完全统计,90%以上地块常年不施用农家肥而大量使用化肥,特别是不合格化肥的盲目使用常常引起土壤pH值降低。环境污染、游离在空气中的酸根离子逐年增加,在雨水作用下进入土壤,引起土壤酸化。2014年5月我站协同邹城市土肥站对本市看庄镇冬小麦种植田进行了土壤pH测定,部分地块土壤pH值达到了5.5,当土壤pH值降到4.0时,不仅任何肥料对任何作物失去作用,而且会导致作物生长不良,甚至绝产。

2. 耕层浅,影响小麦根系生长

由于同一地块种植的作物不同或种植的同一种作物选用的品种不同,导致前茬作物收获不一致,大型农业机械很难操作,只能选用小型农业机械。小型农业机械又因动力不足很难进行深耕。调查发现,75%以上的小麦种植田常年只进行旋耕,耕层变浅,小麦根系下扎困难,土壤储水保墒能力差,小麦生长后期很容易发生倒伏。

3. 施肥不科学,肥料利用率低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85%农户不良施肥习惯化较为普遍,比如本市小麦主要生产大镇郭里镇,大多数冬小麦种植户多年沿用原始的小麦施肥配方——尿素+磷酸二铵,由于土壤缺乏钾元素,造成小麦籽粒不饱满、品质差。

目前农资市场较混乱,在利益的驱使下,部分经销商销售假冒伪劣化肥,不仅起不到预期的作用,而且当其含有的铁、锰、铜、铬等部分重金属达到一定浓度时,还会对小麦造成毒害,导致其生长不良而减产。

4. 品种选择片面性,极端天气年份甚至造成绝产

目前,小麦机械收获普及率达97%以上,小麦后期倒伏将严重影响小麦收获质量。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出现,很多农户在小麦品种选择上趋向于矮秆品种,如矮抗58以及衍生品种。这些品种属弱冬性品种,只能在山东菏泽南部种植,在其他地区种植风险较大,遇到极端天气年份,往往出现冻害,缺苗断垄,造成减产甚至绝产。

5. 播期不科学,出现冬前徒长现象

在鲁南以及鲁西南一带,流传着这样的农谚:“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但是随着气候持续变暖,暖冬已不再是异常现象,再按照原来的播种习惯,由于冬前积温高,常常引起小麦特别是弱冬性品种出现冬前旺长,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下降,造成小麦生长后期出现倒伏。

6. 播种量过大,田间基本苗基数大

鲁西南、鲁南地区多为棕壤土,小麦基本苗以每亩18万为宜,根据“斤种万苗”的原理,以发芽率为85%计算,每亩播种量为10.5千克。但是部分农户担心缺苗断垄,习惯性增加播种量,部分地块达到15千克甚至20千克以上,基本苗数过大,造成麦苗田间拥挤、生长势弱,难以形成大蘖,穗分化能力弱,小麦生长发育后期因秸秆韧性低而发生倒伏。

7. 小麦除草剂使用随意,往往出现药害

小麦除草剂使用不当常见的两种情况:①使用时间不当。大多数农户习惯杂草出齐后再用药,造成除草效果差。应根据除草剂种类合理安排用药时间,如唑嘧磺草胺可在初冬5℃以下用药,其他产品在8℃以上施药效果较好。②盲目加大用药量。很多农户为了达到理想的除草效果,盲目加大用药量,往往对小麦造成药害。主要表现:小麦心叶以及大叶的叶缘发黄,严重时植株慢慢枯萎死亡,同时还直接影响下茬作物玉米、夏花生等作物的生长。

8. 极端天气采取措施不及时

近几年极端天气频繁发生,常见的有倒春寒、晚霜冻害、晚春冷害、干热风等,易造成小麦早衰和倒伏。

倒春寒、晚霜冻害、晚春冷害往往造成植株受冻,引起部分弱冬性小麦品种大面积死亡。

晚春冷害易引起小穗受冻,植株虽生长正常但不结穗或有穗无粒,减产较为严重。

干热风在不同年份出现时间有一定差异,出现较早时对小麦危害较为严重,造成植株突然死亡,籽粒不饱满,小麦产量以及商品品质均下降。

9. 病虫害防治被动

暖冬现象频繁出现,导致部分刺吸式口器害虫(如蚜虫、红蜘蛛等)在麦田能够安全越冬,对小麦进行持续性为害,吸食叶片、茎秆、嫩穗的汁液,并且传播小麦黄矮病毒病。

①为害小麦的地下害虫主要有蝼蛄、蛴螬、金针虫三种。蝼蛄从小麦播种到翌年乳熟期均可为害,在秋季时为害小麦幼苗,以成虫或若虫咬食发芽种子和咬断幼根嫩茎,或咬成乱麻状使植株枯死,并在土表穿行活动成隧道,使根、土分离而缺苗断垄,为害重者造成毁种重播。蛴螬主要为害麦苗地下分蘖节处,咬断根茎使植株枯死,为害时期有秋季9~10月和春季4~5月两个高峰期。金针虫以幼虫咬食发芽种子和根茎,可钻入种子或根茎相交处,被害处不整齐呈乱麻状,形成枯心苗以致全株枯死。

②危害小麦的病害主要有根腐病、纹枯病、赤霉病、锈病以及黄矮病毒病等。其中黄矮病毒病有危害加重的趋势。2013、2014年邹城市冬小麦均有发生。

10. 后期倒伏,造成减产

①小麦倒伏从形式上可分为根倒伏和茎倒伏。一般根倒伏多发生在晚期,损失较小;茎倒伏在早期、晚期均可发生,是倒伏的主要形式,损失较大。灌浆前早期倒伏主要影响粒数和粒重;灌浆后晚期倒伏主要影响粒重。

②引起小麦倒伏的原因:a.气候因素。在小麦灌浆末期,雨后或浇水后遇到大风天气可使小麦发生大面积倒伏。b.栽培管理措施不当。如播量过大、返青起身期追肥时间过早、一次性追施速效氮肥过多等都会导致小麦植株底三节节间拉长、茎壁变薄,抗倒能力变差。

二、综合防控技术措施

1. 增施有机肥及生物菌肥

施用有机肥不仅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通透性,而且还能增强土壤有益菌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土传性病害(如根腐病)的危害程度。2012~2014年我们连续在本市根腐病发生严重的郭里镇独山村进行了木质素菌肥应用试验,统计数据显示,使用木质素菌肥不仅能大幅度降低根腐病的发病率,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抗旱效果。对于根腐病发生较为严重的地块,以每亩使用木质素40千克为宜。

2. 配方施肥

配方施肥是节省投资、提高肥料利用率的关键技术之一。有条件的地方可采取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土壤中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钾的含量以及小麦需肥规律科学配方。对于较偏远的地区,可根据往年小麦的生长势确定施肥种类及施肥量。如小麦生长势弱、叶片薄而黄是缺氮的表现;叶片发红、贪青晚熟是土壤磷不足引起的;叶片边缘发黄甚至干枯是缺钾所致。根据小麦外部形态表现特征,合理配比施肥量及施肥种类。

3. 隔年深耕

隔年深耕是提高耕地质量、活化土壤、节省生产投入、为小麦根系营造良好生长环境的有效措施,耕深一般在25~30厘米。

4. 选用适宜的小麦品种

科学选用适合当地生产的小麦品种,通过近几年的生产实践,适合山东种植的冬小麦品种有济麦22、泰农18、良星99、临麦4等。

5. 适宜的播期及播量

播种过早极易出现冬前旺长形成弱苗;播种过晚小麦分蘖率低,难以形成大蘖。在山东南部及西南部冬小麦适宜的播期为10月7~10日。墒情不好的年份应造墒播种或播后压水。根据土壤类型、整地质量确定播种量,每亩播种量砂壤土地块7.5~9.0千克、棕壤土地块9.3~10.5千克,整地质量差的地块播种量可适当增加。推广宽幅精播技术,协调个体与群体的空间,有利于培育壮苗,搭好丰产架。

6. 科学管理,防灾避灾

科学管理包括:除草防病、氮肥后移、防灾避灾等技术的综合应用。推广冬前除草技术,根据田间杂草的种类科学合理选用适宜的除草剂以及安全用量;小麦底三节基本定型后,一般在清明前后再根据小麦植株的外在形态科学配比追肥,结合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溶液,促进小麦茎秆健壮,防止生长发育后期出现倒伏现象。

小麦病虫害防治方面,以往年病虫害发病危害特点做好预防和防治工作。采用25%吡虫啉拌种的方式能够预防蚜虫对小麦的为害,发现红蜘蛛及时用2%阿维菌素1500~2000倍液根茎喷雾防治。结合农家肥或木质素菌肥的施用,每亩使用白僵菌1.5~2.0千克,在小麦整个生育期防止地下害虫为害。用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根茎或叶面喷雾,防治纹枯病、锈病、赤霉病的发生及危害。

根据天气预报提前预防倒春寒、晚霜冻害、晚春冷害等异常天气对小麦的影响,除选用冬性较强的小麦品种外,在冷空气来临前1~2天叶面喷施300倍红糖与氨基酸溶液,在一定程度上可防止冷空气对小麦的伤害。

河北省鼠害防控对策和措施的探讨 篇4

1 对策

1.1 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和完善“政府领导, 部门负责, 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 保证灭鼠期间人、财、物的落实。搞好组织领导, 把灭鼠措施落实到位[2]。在灭鼠过程中采取“四统一”:统一时间、统一安排、统一领导、统一投药;“五不漏”:乡镇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房间、野外不漏地块、地块不漏鼠洞;“六包”: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包户、户包责任田、专业队包荒坡荒山、技术人员包宣传指导。

1.2 搞好宣传教育

采用电台、电视台、报纸等多种形式, 大力宣传灭鼠的重要意义;宣传鼠类的危害性;灭鼠除害的科学方法, 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1.3 建立健全灭鼠专业队

消灭家、野鼠时一般以社区、行政村为单位, 每个社区配备3名投药员, 每个村配备1~2名投药员, 大面积野外灭鼠要根据鼠密度情况, 抽调一定数量的人员为灭鼠投药员, 保证灭鼠方案和实施方法落实到位。并指派专业人员进行技术指导、监督检查、保证灭鼠效果。

1.4 多部门配合

要加强与农业、林业、粮食等有关部门的配合。坚持治标与治本, 近期效果与远期效益相结合的方法。1.5做好鼠害密度监测和检查工作各级爱卫办要组织开展灭鼠监测工作, 落实监测机构和人员, 积累检测资料。灭鼠前进行一次鼠密度监测和检查, 了解鼠的密度和危害情况, 结合监测检查结果制订具体的灭鼠方案, 做到胸中有数, 有的放矢, 为评价灭鼠效果提供依据。确保集中足量投药, 用最少的投入产生最大的效益。鼠密度监测:应采用粉迹法, 每县最少调查500个房间, 方法为:傍晚每个房间 (15平方米) 对角布放20cm×20cm的滑石粉块, 厚度0.5~1mm为宜, 第二天清晨检查有鼠迹块数, 以有鼠迹的块数除以布放的总块数计算鼠密度。

2 方法

2.1 环境治理

结合爱国卫生月活动, 做好单位和居 (村) 民生活区内外环境的清理整治工作。在城镇彻底清除积存的垃圾、杂物, 铲除杂草, 做好旧居民楼垃圾道、地下室、小房内外环境的垃圾收集、储存、运输密闭化管理;提高下水道井口盖的完好率;检查餐饮、超市、食品经营、肉食和粮食加工等特殊行业的仓库、操作间各类物品分类上架、隔墙离地, 下水管道口、门、窗等重点部位的防鼠设施。农村做好街道、院落的柴草乱垛、粪便乱堆等治理, 旱厕尽可能密闭化, 储粮房间的粮食用防鼠的缸、罐盛放, 清除房间内无用的杂物, 做好各种房间的门、窗防鼠。

2.2 灭鼠范围及防鼠

城镇灭鼠重点放在餐饮、食品、肉食加工, 粮食加工等特殊行业等单位。厨房、食品生产车间应使用粘鼠板灭鼠;食堂周围外环境, 旧居民区的平房区和车站等鼠害最容易成害的地方和居民楼的地下室、小房、垃圾道、下水道内使用毒饵灭鼠, 同时做好门、窗、下水口、大便器等重点部位的防鼠。门窗间的缝隙小于6毫米, 木门的下部用白铁皮包钉, 必要时窗户加上孔径小于6毫米的铁丝网。农村灭鼠要以县为单位统一时间、统一投药, 以经济生活条件差的乡、村为重点。对鼠害严重的村要集中整治, 在搞好环境卫生, 断绝粮源的基础上足量投药, 院落、厕所、旧房是投药的重点部位。巩固灭鼠成果, 消灭残存鼠或特殊场所的小范围灭鼠可采用粘鼠板、鼠夹等方法灭鼠。

2.3 灭鼠药物的使用

2.3.1 灭鼠毒饵配制

在野外要实施大面积灭鼠, 从市场上购买灭鼠毒饵需要的资金较多, 往往财力上是难以实现的。则需要专业人员现场配制毒饵, 既经济又实用。配制毒饵首先要掌握好毒药浓度, 因为浓度很低, 要进行充分搅拌, 必须使其分布均匀才能达到药效。为此, 配制毒饵时要到鼠药厂购买配制好的母液或母粉, 同诱饵均匀黏附在一起。毒物浓度, 要根据毒力、消灭对象和诱饵来确定。配制灭鼠毒饵要使用黏着剂, 用量要适当, 以能使药物均匀黏附于诱饵表面而不脱落, 又不多为度。过少毒药不均, 过多不易干燥和运送, 毒药反而不均, 又容易使药沾在容器上, 黏着剂的用量, 和毒药的浓度、种类、诱饵的大小和表面光滑程度等均有关。毒药浓度低于3%时, 黏着剂用量与毒药浓度基本上无对应关系, 毒药浓度超过5%, 则浓度越高, 黏着剂用量越大。在实际工作中常用的是黏附法, 河北坝上地区常用麦粒为诱饵, 将麦粒除掉浮土后, 放入密闭的容器充分搅拌, 再加入一定量的食用油, 经搅拌后放入溴敌隆母液或母粉, 反复搅拌后就可为毒饵。

2.3.2 严把鼠药进货质量关

目前推荐使用的灭鼠药物为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溴敌隆、大隆。适口性的优劣, 对灭鼠效果起关键性作用。任何霉变、有异味的毒饵, 均不能达到理想的灭鼠效果。灭鼠毒饵加工一定要选择新鲜、具有一定引诱作用的诱饵, 严禁使用陈旧粮食。各地应根据不同地理条件, 选用不同剂型的灭鼠剂。严禁使用国家禁用的急性灭鼠药物。要使用十一部委下发的农农发[2003]13号指定的杀鼠剂生产企业生产的药物。要测算药物用量, 统一购买。

2.3.3 毒饵的投放方法

统一时间, 连续投药3天, 老鼠吃多少补多少, 吃完加倍。每间房投药50克, 宜投放在鼠类经常经过的墙根、箱柜的下面等地方;院落以5米为间隔投药, 每堆15~20克或按鼠洞投药, 但投药不要直接投入洞内, 应投在洞口旁即可。为使毒饵能够保持较长时间不失效, 随时为老鼠食用, 在室内要将鼠药投在毒饵盒中, 在室外要将鼠药投在毒饵盒或毒饵站等防雨、防潮设施中。垃圾道投饵要投到垃圾道口, 不要被垃圾埋盖, 下水道投饵从下水井口投到没有被下水浸湿的地方。

2.4 投放毒饵前的准备

根据鼠种的生态习性, 选择最佳的灭鼠时机、地点、灭鼠方法, 制订周密的灭鼠方案。采取逐级培训的方式, 对投药员进行灭鼠知识培训, 使他们了解和掌握鼠的生态习性, 包括食性、越冬栖息地、迁移、种群繁殖等行为的要点。对投药员要做好投药量的示范教育, 掌握投药方法, 送药到户, 投药到位。乡 (镇) 级防疫人员要掌握鼠情监测方法, 承担调查任务, 摸清辖区鼠情及分布情况, 保证投药到位率。在疫区灭鼠要做好个人防护。

3 灭鼠效果评价总结

3.1 野鼠

灭鼠效果考核是灭鼠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也是评价灭鼠成绩和总结经验的重要一环。以灭鼠前后鼠密度下降幅度可反映灭鼠效果。在灭鼠前调查鼠密度, 马上投药, 待药充分发挥效力后 (一般投药二周后) , 要组织灭鼠效果考核, 立即进行灭鼠后的鼠密度调查。调查鼠密度的方法很多, 野外的灭鼠效果考核, 常用的方法是鼠夹法。具体考核方法是:野外灭鼠的面积很大, 在考核时需要抽取一定的比例。一般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 决定抽取的比例。如在一个乡考核鼠密度时, 可不按行政区划的界限, 在灭前调查的基础上, 选择不同生境, 在不同生境抽取一定的样方 (一般不低于30个样方) , 然后布夹捕鼠, 计算灭鼠率。

3.2 家鼠

灭鼠投药前按地点、行业一般采用粉迹法, 分别作鼠密度监测调查, 每类别调查应不少于100间。投药后15~21天同样再做一次鼠密度调查。根据灭鼠前、后鼠密度计算灭鼠率, 作出灭鼠效果评价。灭鼠率大于95%, 灭鼠效果很好;灭鼠率大于90%, 灭鼠效果好;灭鼠率大于85%, 灭鼠效果较好;灭鼠率大于70%, 灭鼠效果一般;灭鼠率小于70%, 灭鼠效果差。

4 注意事项

虽然慢性灭鼠剂急性毒性较低, 对人类相对比较安全, 但仍不能排除误食中毒的可能性。一旦发生中毒事件, 应立即送医院救治, 并使用特效解毒剂维生素K1解毒。投放鼠药要因地制宜, 有的放矢, 不分配指标, 不搞摊派, 不搞一刀切, 对发放或投放剩余的鼠药要立即封存, 责成专人妥善管理, 建立和完善药品管理制度, 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私自处理各种鼠药。要注意安全, 在配制灭鼠毒饵、毒剂和使用时, 要注意操作安全, 搞好个人防护。必要时戴口罩、手套和穿防护服。毒饵要专人保管, 严防误食和中毒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白万翔.康保县鼠间鼠疫流行病学调查及处理报告[J].地方病通报, 2006, 21 (2) :44.

防控方法和措施 篇5

近年来,多重耐药菌(MDRO)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目前常见的包括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细菌和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为加强MDRO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MDRO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一、建立对多重耐药菌的目标性监测、报告

1、临床科室 各科室医师在接诊感染性疾病患者后,应送检相应的病原学标本,并追踪检验结果,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若属于医院感染散发则于24小时内报医院感染报告卡。

2、检验科 微生物实验室进行细菌培养、鉴定、药敏后,对多重耐药菌应在检验报告上标注,并登记在《医院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处置表》(附件1)并报院感办。

3、院感办每天到微生物实验室收《医院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处置表》,然后到科室指导接触隔离工作。

4、医院感染突发事件 发生医院感染暴发、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则按照《医院突发医院感染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处理。

二、控制措施

临床科室根据回报的检验报告单结果,在隔离房间门上或MDRO患者的病床栏挂接触隔离标识,由科室负责人负责病区内的MDRO患者的接触隔离措施的落实情况,感控医师(质控医师)和护士(质控护士)应积极配合。

(一)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导尿、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污染的危险因素。

(二)严格消毒隔离措施

1、应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者或定植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病房不足时才考虑进行床边隔离,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当感染者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2、设置隔离病房时,应在门上粘贴接触隔离标识,防止无关人员进入。

3、进行床边隔离时,在床栏上标贴接触隔离标识,以提醒医务人员以及家属。当实施床旁隔离时,应先诊疗护理其他病人,MDRO感染病人安排在最后。

4、分组护理:应尽量减少与感染者或定植者相接触的医务人员数量。最好限制每班诊疗病人者为医生、护士各一人,所有诊疗尽可能由他们完成,包括标本的采集。

5、在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患者的伤口、溃烂面、黏膜、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预计与病人或其环境如床栏杆有明显接触时,需要加穿隔离衣,必要时戴防护面罩。离开病人床旁或房间时,须把防护用品脱下,并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

6、对于非急诊用仪器(如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输液架)等应专用。其他不能专人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在每次使用后必须消毒。

7、进行床旁诊断(如拍片、心电图)的仪器必须在检查完成后用消毒剂进行擦拭。

8、如病人需离开隔离室进行诊断、治疗,都应先电话通知相关科室,以便他们作好准备,防止感染的扩散。在把该病人转送去其他科室时,必须由一名工作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说明对该病人应使用接触传播预防措施。接收部门的器械设备在病人使用或污染后同样应该依据以上方法进行清洁消毒。

9、感染者或携带者应隔离至连续2个标本(每次间隔>24小时)培养均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三)加强环境卫生的消毒

对于收治多重耐药菌患者和定植患者的房间,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天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剂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每日1次。使用过的抹布、拖布必须消毒处理。

(四)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因根据细菌微生物的培养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当医院感染为质粒暴发时,应根据细菌耐药性,严格控制某些抗生素的应用。

(五)严格遵循手卫生的规范

在直接接触多重耐药菌患者前后、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后、摘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

(六)医疗废物的管理

锐器置锐器盒中,生活垃圾用双层黄色垃圾袋包装,其余医疗垃圾放置在黄色医疗废物专用袋中集中收集后进行无害化处理。

三、监督、处罚

院感科每天按照检验科填报的《医院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处置表》到科室监督MDRO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根据科室的实际情况填写该表上相应的栏目,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反馈、指导,并与科室负责人进行沟通。对MDRO的患者进行追踪,每周应到相应的科室不少于2次监督MDRO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直至解除隔离。

防控方法和措施 篇6

一、大白菜储藏时产生脱帮的主要原因

大白菜品种不同,其耐储性存在差异;早熟品种耐储性不如晚熟品种;白帮品种比青帮品种耐储性差;外叶较多的品种比外叶少的品种耐储。

1. 储藏库温度>3℃或≤0℃、储藏空气相对湿度超过95%时,大白菜叶柄茎部易形成离层脱帮或腐烂。

2. 收获后的大白菜晒菜过重,外叶组织活力下降大,叶片萎蔫严重,易引起脱帮。

3. 储藏库(窖)内乙烯含量超过23毫克/升,大白菜组织会加速衰老,促使脱帮和腐烂产生。

4. 采收的大白菜受冰冻或机械损伤,亦会引起储藏中脱帮。

二、综合防控措施

1. 选栽耐储性强的品种。可能时,要尽量选栽耐储性好的中晚熟、青帮、外叶较多的品种,以利从源头控制脱帮、腐烂等。

2. 施用有机肥的大白菜比偏施或只施速效化肥的耐储藏和抗脱帮。重视磷、钾肥的施用,也有利提高大白菜的耐储性。种植大白菜时,应在翻耕整地时每亩撒施腐熟猪牛粪2500~3000千克、钙镁磷肥50千克、氯化钾10~13千克。大白菜采收前15天左右,叶面喷施1次0.1%磷酸二氢钾溶液,每亩喷洒60千克,可提高储藏性。

3. 大白菜应在霜冻前、叶球8~9成心时收获,过早过晚都会影响储藏性。大白菜采收时要轻采、轻放、轻装、轻运、轻卸,尽力避免产生机械损伤。采收后的大白菜应尽快摘除叶球外面的病虫叶、黄叶和烂叶,然后晒2~3天。大白菜收获前的12~15天不可浇(灌)水,否则会影响耐储性。

4. 大白菜采收前5~10天,于晴天全株喷洒20~40毫克/升防落素溶液或50~90毫克/升萘乙酸溶液,每亩喷洒50~60千克,可有效控制储藏中的大白菜脱帮。

5. 气温降至1~2℃时大白菜适合入储。低温库和地窖最适合储藏大白菜,沟藏等储藏效果稍差。大白菜适宜的储藏温度是1~2℃,空气相对湿度为90%~95%。窖藏的大白菜,每隔4~6天要倒菜1次,倒菜连续3~4次后,可适当延长倒菜的间隔天数。倒菜时应及时清除黄化脱帮和染病、腐烂的外叶等。

6. 室外沟储的大白菜,要在冻前覆盖秸秆并覆土防冻。

(作者联系地址:江西省奉新县畜牧水产局 邮编:330700)

探讨奶牛乳房炎的病因和防控措施 篇7

1.1 微生物感染因素

微生物感染是引起奶牛乳房炎的主要原因, 而且多呈混合感染。乳房炎的致病菌有多种非特定的病原微生物, 包括细菌、支原体、真菌、病毒等。无乳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常见菌, 无乳链球菌是乳腺的专门寄生菌。引起乳房炎的病菌在不同地区又有差异。病原微生物侵入乳头管引起乳房炎是主要途径。

1.2 人为因素

人主观上无菌观念的缺乏, 管理措施不当, 操作不当造成乳房保健不到位, 使细菌乘隙而入, 人为因素是奶牛乳房炎发生的第二大病因。

不正确的挤乳或因摩擦、挤压、碰撞、划刺等机械因素导致乳腺组织损伤, 环境中病菌通过乳头管或乳房上的伤口进入乳腺组织引起感染而发病。

由于泌乳期饲喂精料过多, 或应用激素治疗生殖器官疾病而引发的激素平衡失调, 也是本病的诱因。

母牛产后如发生恶露停滞、急性化脓性子宫内膜炎、胎衣不下、结核病、布氏杆菌病、产后败血症, 病灶内的病菌及其毒素亦可经血液循环途径进入乳腺引起乳房炎。

1.3 外界环境、气候因素

牛舍、运动场的适宜温度、湿度, 通风条件给牛营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饮水、食欲正常、机体免疫力强, 可以抵御细菌的感染。夏季高温湿度大、阴雨连绵, 地面污泥浊水, 粪尿存留, 牛只趴卧, 为细菌侵入创造了机会。

1.4 其他因素

挤奶技术和操作过程不规范是导致临床乳房炎发生的主要原因。营养超标或不足、激素分泌失调、先天性自身因素等也可引起乳房炎的发生。

2 奶牛乳房炎的分类及特点

2.1 急性乳房炎

多出现于产后泌乳早期。具体表现又可分为3种类型:

感染乳区有红肿、热、痛表现, 乳汁稀薄、量少、含有絮状物和凝固乳块, 食欲和体温变化不大。

重患区发硬、疼痛明显, 乳汁呈灰白色、量少, 体温升高、食欲下降。

患区面积较大, 坚硬, 乳房皮肤呈紫红色, 挤不出奶, 只能挤出少量黄色液体或血水, 病牛全身症状明显, 体温升高、呼吸、脉搏加快, 临床上称之为恶性乳房炎。

2.2 慢性乳房炎

临床症状不明显。体温食欲上无明显变化。患区乳房组织弹性降低、略硬。乳汁有轻度颜色变化和数量变化, 有絮状物, 凝块和少量血液出现。

2.3 隐性乳房炎

没有明显临床症状。肉眼观察乳房和乳汁都无大变化和异常, 只有产奶量下降。通过实验室生化、细菌学试验, 主要表现乳汁的pH值, 导电率, 白细胞和细菌数增加。

3 检测乳房炎

3.1 乳汁pH值检查法

当发生乳房炎时, 乳汁的pH值升高, 升高的程度取决于炎症的程度。因此通过检测乳汁pH值的方法可以检测乳房炎。常用的方法有溴麝香草酚蓝试验 (BTB) 法和乳房炎试纸法。应用0.5%或溴麝香草酚蓝指示剂数滴, 滴于试管内或玻片上的乳汁中, 当出现紫色或紫绿色时, 即表示碱度增高, 证明是乳房炎。

3.2 乳汁导电性检查法

当奶牛发生乳房炎时, 其乳汁中的离子浓度升高, 进而表现为导电性的增加。因此, 通过检测牛奶导电性的变化可以用于乳房炎的诊断。目前国内外应用奶牛乳房炎电子诊断仪对奶牛乳房炎及牛奶形状做快速、综合检查。

3.3 体细胞检测法

通过体细胞仪表查奶样中体细胞数, 500万/毫升以上定为阳性。

3.4 外观检测

应用70%酒精擦净乳头, 待干后挤出最初乳汁弃去, 再直接挤取乳汁放于灭菌的广口瓶以备检查。乳汁中发现血液、凝片或凝块、脓汁, 乳色及乳汁稀稠度异常都是乳房炎的表现。乳汁稀薄如水, 进而呈污秽黄色, 放置后有厚层沉淀物, 是结核性乳房炎的特征;以凝片和凝块为特征者是无乳链球菌感染;以黄色均匀脓汁为特征者, 是大肠杆菌感染;乳腺患部肿大并坚实者, 是绿脓杆菌和酵母菌感染。当凝块细微而不明显时, 用黑色背景观察。

3.5 应用化学检验方法 (CMT)

此法在我国普遍采用, 可在牛体旁进行, 通过乳汁的凝结程度来判定隐性乳房炎的轻重。

4 治疗措施

对乳房炎的治疗原则是及早发现, 及早治疗, 消除病原和病因。提高机体抵抗力, 改善全身状况。对于急性乳房炎要采取乳房灌注与全身系统治疗同时进行, 达到最好治疗效果。在乳房炎的治疗上, 影响疗效的主要原因是炎性细胞的蓄积和泡状上皮的增生阻止了药物达到感染深部。解决办法就是增加抗生素与病原体的接触时间。所以在治疗时不管急性或慢性型, 一定要坚持连续3天给药, 而且及时治疗, 越早越好。

4.1 奶牛患区外敷

用10%酒精鱼石脂、10%鱼石脂软膏、安得列斯糊剂涂于患区。

4.2 导管注入药物

目前最理想的药物是头孢噻肟钠, 效果非常好。优点是效果快、残留少 (约一天时间) , 普通乳房炎用3次可治愈。用法:根据患病情况, 每个乳区每次用药1~2克, 配注射水40~50毫升注入。注入前, 先挤净奶, 利于药物扩散吸收。

另外, 在临床上还可以应用具有协同作用的2~3种抗菌素 (青霉素和链霉素;青霉素与新霉素联合应用) , 配合地塞米松或强的松等组成复合方剂, 用蒸馏水稀释为150~200毫升的药液。通过乳头乳导管进行注射。有全身症状时实行强心、补液、抗坏血、预防酸中毒的输液治疗。

4.3 中药疗法

应用北京锦绣大地风华兽药有限公司生产的“锦绣乳痈散”, 奶牛每次500克, 连用3次 (3天) , 效果比较好。

4.4 乳房基部周缘封闭

青霉素50~100万单位, 溶于0.25%普鲁卡因溶液200~400毫升中, 作乳房基部环形封闭, 每日1~2次。

4.5 应用中澳合资东方澳龙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乳炎康

它有两种型号:一是干乳期用药, 停奶时一次性给药, 可在乳房中维持最低药效达4周以上;二是泌乳期用药, 12小时1次, 连用3~4次, 有很高的治愈率。

4.6 其它辅助疗法

乳房炎的初期可选用10~20%硫酸镁液进行冷敷、后期实行热敷。每天数次, 每次30分钟左右。外敷后涂擦活血消肿药物。有条件的采用红外线或紫外线的照射进行物理治疗。

5 奶牛乳房炎的预防措施

对奶牛乳房炎的发生和危害, 通过乳房的保健、挤乳规范、及时发现、定期检测追踪、合理治疗来达到预防的目的。

5.1 牛舍、牛体卫生和防止乳房受伤

牛床应常年有垫草, 这对保护乳房和提高产奶量都很重要。

加强饲养管理。牛舍、运动场要规范化, 防止挤、压、碰、撞等对乳房的伤害。

加强挤奶时的卫生管理, 一定要注意挤奶的顺序, 就是先挤健康牛, 后挤乳房有问题牛, 以免造成人为感染。认真做好乳房和用具消毒。

挤奶机要认真清洗消毒, 及时更换易损坏的挤奶机“衬里”, 要保持挤奶机的真空稳定性和正常的脉动频率, 以减少乳房炎的发病率。

挤奶后乳头要认真药浴, 应用法国新奥兰动物营养有限公司生产的1种乳头药浴液 (牛乳康) , 牛乳康不但灭菌性能强, 而且能在乳头外形成一层水合因子保护膜防止细菌进入, 能保护乳头以避免乳腺管滋生细菌, 从而有效控制奶牛乳房炎的发生。

5.2 干奶期对乳房进行预防治疗

能减少下一个产乳周期乳房炎的发生, 实验表明, 未经干奶期治疗的奶牛下个产乳周期乳房炎发病率是经过治疗的4倍。

5.3 定期检测、监控乳房炎的发生

应用检测技术, 现实行的加利福尼亚检测法 (CMT) , 定期对隐性乳房炎奶牛进行检测、及时发现病牛, 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 防止向临床型乳房炎恶化发展。

5.4 合理使用添加剂

在日粮中补充亚硒酸钠和维生素E、维生素A、几丁聚糖等都可以提高奶牛的抗病力和生产性能, 降低乳房炎的发生病率。

5.5 科学挤奶和干奶的预防

分娩10天内和患有乳房炎的奶牛应人工挤奶。病牛单独隔离挤奶, 病牛痊愈后才可机器挤奶。达到干奶时间的奶牛要根据情况1次或多次干乳。在停乳当天, 充分按摩乳房、挤净乳汁, 每个乳房内经乳头管注射1个治疗剂量的抗菌素或专用的高效、常效的停奶药物 (停乳康) , 最后用抗菌素药膏对乳管时行封闭。对有乳房炎病史的奶牛在第一次注药后, 间隔21天进行第二次注射、封闭。

6 小结

防控方法和措施 篇8

1 国内外流行形势和区别

猪流行性腹泻首先于1978年报道于英国, 确定其是由一种冠状病毒引起的疾病。20世纪70—80年代间, 除澳大利亚和北美外,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检测到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特异性抗体的存在。目前该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 给养猪业造成巨大损失。在欧洲各国仍可发生猪流行性腹泻, 但其流行情况不尽相同。目前, 欧洲对此病的报告主要集中于断奶猪或架子猪顽固性、重复发生的水样腹泻, 并可造成生长迟滞, 但死亡不常见。

在过去的30年间, PEDV在亚洲猪场中的感染非常严重, 日本在一次PED的暴发中, 仔猪死亡数超过30万头, 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在中国, 不同于欧洲的发病情况是PEDV引起的腹泻致死率更为严重, 其感染率明显高于另外的两个猪病毒性腹泻病原———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TGEV) 和猪轮状病毒 (Po RV) , 自20纪世90年代以来, 猪流行性腹泻已成为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肠道疾病。在中国, 虽然病毒的分离株与欧洲的没有区别, 但是从其急性和严重的临床表现来看, 与欧洲的发生情况有所差别。在欧洲PED引起仔猪的死亡率较低, 而在亚洲PED引起仔猪的死亡率较高。在欧洲一些猪场, 断奶猪和成年猪经常发生严重的腹泻, 而哺乳仔猪, 尤其是无母源抗体的哺乳仔猪不发生或仅发生轻微腹泻, 发病率很低。在中国, 大批3~5日龄的哺乳仔猪发生腹泻并死亡, 病死率平均为50%, 最高病死率接近100%, 且多数疫情主要发生在中小规模养猪场。

2 综合防治措施

2.1 免疫策略

疫苗免疫接种是目前预防猪病毒性腹泻的主要手段, TGEV和PEDV二联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的应用大大降低了我国猪流行性腹泻及猪传染性胃肠炎的发生率, 为我国猪病毒性腹泻疾病的预防提供了保障。猪流行性腹泻免疫程序的制定要考虑猪只的用途、年龄、母源抗体水平及疫苗的种类、性质、免疫途径等因素, 因此, 在免疫时要注意下面几点:

第一, 灭活疫苗安全性好, 如体内已有抗体 (如母源抗体) 对免疫效果的影响较小, 可在母猪分娩前20~30 d肌肉或后海穴注射, 仔猪通过吸吮初乳而获得被动免疫。对该病的流行区域或受威胁区域的仔猪, 也可进行主动免疫, 但一般来说, 灭活疫苗的主动免疫效果较被动免疫稍差一些。

第二, 众所周知, 弱毒疫苗诱导抗体产生的时间短, 抗体水平高, 在主动免疫时弱毒疫苗的免疫效果较灭活疫苗好。然而, 在我国由于病毒性腹泻流行较广, 猪群母源抗体水平普遍较高, 因此弱毒疫苗的主动免疫效果有时会受到影响。但当出现疾病苗头时, 紧急免疫弱毒疫苗能迅速控制疫情的进一步扩散。

第三, 在流行季节前20~30 d内进行全群的免疫接种。因为一般的灭活疫苗接种后14 d产生免疫力, 活疫苗7 d, 在接种20~30 d时抗体达到较高水平。同时采取全群免疫后, 可以避免产生易感猪, 使病毒无法在猪群中存在。

2.2 隔离和消毒策略

众所周知, 病猪通过排泄的粪便污染饲料、饮水和环境, 健康猪经口接触了含PEDV的粪便即可发生自然感染。因此, 在实际的工作中, 猪场在发病初期要立即采取了隔离、消毒等措施, 使疫情被限制在最初发生疫情的猪舍中而不会进一步扩散, 效果是最明显的。这里要强调两点是:在隔离其间, 饲养员在1个月内完全不出猪场, 所有病死猪一率进行无害化处理;二是消毒, 在所有人能到达的地方全部铺洒生石灰, 一定要消毒彻底。

2.3 饲养管理策略

第一, 要注意气候变化。此病多发于冬季 (12月份至来年4月份的寒冬季节) 。原因是冬春季节气温变化频繁、气温比较低, 如果此时猪舍保温措施不够, 导致仔猪机体抵抗力下降, 很容易发生仔猪的流行性腹泻, 因此一定要注意猪舍保温。

第二, 加强后备母猪的管理。从流行病学来看, 往往第一、二胎的母猪发生腹泻的可能性比较大, 主要是养殖户不重视后备母猪的管理, 特别是不重视后备母猪流行性腹泻和猪传染性胃肠炎免疫。还有就是在引进后备母猪时, 必须隔离。

第三, 要加强饲料和饮水的管理。有些养殖户对饲料的管理不够重视, 特别是冬春季节, 霉变的饲料 (如玉米) 也用来饲喂, 很容易引起猪的腹泻。当猪发生PED时要注意饮水。

2.4 治疗策略

本病无特效药, 主要是对症治疗。在猪只被感染的情况下, 如果再不予以相应能量物质的补充, 会导致猪只消耗自体营养储备, 加剧机体免疫水平下降。故而应当对有症状和无症状的猪都进行补液, 补充易消化、适口性好的饲料, 增加营养, 增强体质。

2.5 其他

诸城市禽流感综合防控技术和措施 篇9

禽流感(HPAI)是由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以禽类为主的烈性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高致病禽流感列为一类传染病。我国将高致病禽流感、新城疫、猪瘟、口蹄疫、猪蓝耳病一道被列为强制免疫病种。

2005年10月6日美国军事病理研究的病理学家杰弗.陶本伯格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报告指出1918年至1919年的西班牙H1N1流感病毒是流感病毒的一种类型。美国1918年10月是美国历史上最惨的一个月,20万美国人死于禽流感。1978年意大利发生禽流感(也叫真性鸡瘟),随后世界各国都有禽流感发生的报道。如1996年北美的火鸡发生H9型禽流感,1996年我国广东省首次发生H5N1亚型禽流感,随后在东南亚流行,现在流行于世界各地。

1近期国内外禽流感流行现状

据世界粮农组织(FAO)报告,禽流感H5N1病毒出现变异,目前正在亚洲等地扩散流行,已严重威胁人类健康。2011年至今以有越南、印度、中国、香港、韩国、日本、澳大利亚、印尼、尼泊尔、台湾、柬埔寨、以色列、荷兰等国家和地区都发生过。我国近期禽流感流行现状及危害是2011年以来,吉林、内蒙、辽宁、黑龙江、甘肃、宁夏、河北、山东、四川、河南、安徽、湖北、湖南、陕西、山西、广东、海南、江苏等地都发生过禽流感,禽流感病毒多呈隐性感染及垂直感染,总体来说家禽死亡率高,一般死亡率在30~60%。据华南农大资料报道,商品肉鸡禽流感病毒主要流行株为H9,蛋鸡、种鸡禽流感病毒行主要流行株是H5。H9型2013年在我国养殖业中流行,2013年2月起我国先后爆发2次人感染H7N9新型流感病毒,次型主要感染人,但主要宿主和传播者是鸡和鹌鹑。2014~2015年我国报道了4例鸡高致病性禽流感,虽然我国对禽类实行强制免疫,但禽流感对我国的威胁严重,给养禽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进入2016年我国香港、烟台、广东、宁波相继发生人禽流感病例。禽流感毒力包括H5、H9、H7等,高致病禽流感主要是H5、H7;低致病性主要是H9和其他型;无致病性包括H1-H15各种亚型。据报道,H9N2属人畜共患疫病,感染人、鸡、猪;H5N6亚型在鸡、鸭、猪群中均有发生。

2禽流感的流行病学

鸡、火鸡、鸭、鹌鹑、鸵鸟、孔雀、鹧鹄等多种禽类易感,多种鸟类也易感发病。禽流感病毒潜伏期从几小时到数天,最长可达21d。传播源主要为病禽(野鸟)和带毒禽(野鸟)。病毒可长期在污染的粪便、水等环境中存在。病毒传播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经禽(野鸟)及其分泌物和排泄物、污染的饲料、水、蛋托、垫草、种蛋、鸡胚、精液等媒介传播,经呼吸道、消化道感染也可通过气源性媒介传播。

3临床症状

急性病例发病率高(有的甚至几天内全群死亡)或不明原因死亡;临床症状通常表现为精神极度沉、郁脚鳞出血、鸡冠出血或发绀头部和面部水肿,鸭、鹅等水禽可见神经和腹泻症状,有时角膜发炎、甚至失明,产蛋突然下降。

4病理变化

消化道和呼吸道黏膜广泛充血、出血,腺胃黏液增多,可见腺胃乳头出血,腺胃与肌胃之间交界处黏膜可见带状出血,心冠及腹部脂肪出血,蛋鸡输卵管的中部可见乳白色分泌物或凝块,卵泡充血、出血、萎缩、破裂,有的可见卵黄性腹膜炎,胰腺和心肌组织局部灶性坏死等。

5实验室检测

诸城市畜牧兽医管理局动物疫病控制中心常采用常规的血清学试验方法(血凝抑制试验和禽流感琼脂免疫扩散试验)检(监)测,具体试验过程略;对疑似病例作好呼吸道黏膜或泄殖腔棉试子样本,送省畜牧兽医局或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研究中心(原农业部青岛动检所)进行检测。

6综合防控措施

据调查东南亚地区为主要流行区且流行与候鸟的迁徙路线有关,我国是候鸟迁徙必经之地;诸城市是畜牧业大市,2015年全市肉鸡存栏1289万只,出栏7073万只;蛋鸡存栏349万只。形成了以诸城外贸、万年、和生等肉禽龙头企业为带动的肉禽产业体系,年实现产值13亿元;形成了以诸城市龙都街道西见屯玉元蛋鸡专业合作社、诸城市福江蛋鸡养殖场、诸城市大同蛋鸡场等为带动的蛋鸡产业体系,年实现产值3亿元。

诸城市政府高度重视疫病的防控工作,成立了禽流感防控指挥部办公室,成员单位由畜牧、卫生、交通、公安、市场监管(食安办)、商务等部门组成。畜牧局将防控任务分解到局内各科室及乡镇兽医站,建立监管信息平台及时掌握疫情动态,防患于未然。

做好养殖场场址的选择、加强饲养管理、科学制定免疫程序,进行强制免疫等是预防禽流感的关键措施。目前诸城市动物养殖场已由过去的分散式饲养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到目前改造和新建各类畜禽标准化饲养场已达5400余处;建设畜禽养殖园区54个,建设面积1200余亩,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5家、省级13家、潍坊市级24家;养殖场的规划与建设、防疫设施设备等是在畜牧部门的监管下完成的,是严格遵守并符合动物防疫法、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山东省畜禽养殖管理办法及无公害产品生产标准。诸城市形成了市、镇、社区、村网格化疫病防控措施,由局疫病防控中心负责疫苗的采购与供应及防疫技术的指导,局监察所负责对养殖场的监管和检疫监督及行政执法等工作,确保疫病防控万无一失,目前全市无禽流感发生。

6.1改善饲养环境,严格环境消毒

养殖场要远离畜禽屠宰厂、禽及其产品交易市场、水源地和有污染的区域等,必须符合动物防疫条件管理办法,建立健全防疫制度,禽流感病毒对氯制剂碘制剂紫外线等都有较强的敏感性,应每周做到对场内环境进行至少2~3次消毒、进出人员与车辆等及时消毒、饲养用具每日消毒1次。

6.2进行抗体检测,做好免疫时间的预测

通过对禽类禽流感抗体水平的检测能够准确了解禽群禽流感抗体规律,准确判定免疫效果或再免疫的时间,一般情况下在接种后2~3周可进行监测,检测的方法采用血凝抑制试验来断定,根据农业部要求禽流感抗体达到4log2为合格,判为阳性;当抗体效价值小于4log2时,需再次免疫接种;当抗体效价等于或大于4log2时无需免疫。诸城市目前使用的免疫疫苗为H5和H9型,局疫病防控中心对鸡进行禽流感免疫前后抗体检测试验,证明禽流感免疫后20d抗体水平较高,大于4log2,35~40d左右达到高峰值,50d后抗体水平逐渐下降,有效保护期能达到两个月。

6.3免疫注射防控禽流感

免疫注射是防控禽流感的主要措施,实践证明,大范围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禽流感爆发,接种时应注意检查疫苗的生产厂家、批号、生产日期、失效日期、应2~8℃冷藏保存等,诸城市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山东信得药业有限公司(原为诸城市畜牧局药厂)是农业部禽流感疫苗定点生产厂家,诸城市在做好春秋两季免疫的同时,由镇兽医站及村防疫员及时对补栏和新饲养的家禽进行补免,做到镇不漏村、村不漏户(场)、户(场)不漏禽,确保免疫密度100%。通常情况下雏鸡7~14日龄进行首免,3~4周后再免,不足2个月出栏的家禽至少进行1次免疫,2~4个月出栏的应进行2次免疫,超过4个月出栏的应进行3次免疫;蛋鸡开产前应加强1次免疫,以后根据抗体效价的检测情况适时免疫,从而达到理想的免疫效果,一般5周以内每只家禽注射0.3ml,5周以上注射0.5ml,注射部位为胸部肌肉或颈部皮下注射。

6.4加强检疫监督

诸城市严格贯彻执行《动物防疫法》、《畜牧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种畜禽管理条例》、《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技术规范》、《活禽经营市场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办法》、《畜禽产地检疫规范》、《畜禽产品消毒规范》、《种畜禽调运检疫技术规范》、《动物疫情报告管理办法》、《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农业部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管理办法》,认真做好产地、屠宰检疫和引种检疫(国内外异地引入种禽种蛋时应先到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办理检疫审批手续且检疫合格引入的种禽必须隔离饲养21d以上并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进行检测合格后方可混群饲养),禽类及其产品凭检疫合格证明运输、上市、销售,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加强流通环节的监督检查,严防疫情发生传播,饲养、屠宰、生产加工、经营禽类及其产品的场所必须符合动物防疫条件,并取得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在防控禽流感过程中人员的防护按照《高致病性禽流感人员防护技术规范》执行。

6.5强化食品卫生安全

食用禽肉要煮熟、煮透,食用鸡蛋不要生吃或半生吃,不明原因死亡的家禽和野外发现生病及死亡的野鸟时,尽量不接触、不食用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进行无害化处理,据研究证明,活禽交易市场特别是活禽零售市场是目前人感染禽流感的高危因素。

7结论

防控方法和措施 篇10

1 球虫病的影响因素

1.1 温、湿度

鸡舍温度低于20℃, 或非常干燥时, 因卵孢子化不良, 鸡球虫病的发生也随之减少;在高温和高湿的夏季和秋季, 鸡球虫病的发病率较高, 在这个时期, 由于垫料较潮湿引起球虫病反复发作。

1.2 卫生、防疫

有些鸡场和养鸡专业户由于鸡场条件差, 技术力量薄弱, 卫生消毒、合理防疫等工作做得不够科学, 对球虫病不够重视, 容易暴发球虫病。

1.3 光照的影响

间断光照比连续光照感染球虫的危险性要高些, 原因是前者会造成鸡积极翻动垫料而致感染机会增加, 同时改善了卵囊孢子化条件。

1.4 垫料的管理

垫料的管理在控制球虫病上具有重要意义, 不可忽视, 其总的要求是松、干、薄。

1.5 饲养密度

高密度饲养是一种不良致病因素, 当密度过大, 鸡舍内空气较差, 球虫病的发病率较高。高密度鸡群会造成卵囊密度增加, 而致感染机会提高。

1.6 饲养方式

饲养方式不同可引起对球虫病感染的显著差别, 对网上饲养的鸡群而言, 感染球虫病的机会极低。这主要是网上饲养的鸡不容易接近地面感染源的原因。

1.7 饲料因素

饲料中的各种抗营养因子, 如单宁酸、植酸、棉酚和抗胰蛋白酶等, 易与肠壁粘膜而结合, 导致肠壁的损伤, 饲料中电解质平衡失调, 使排泄的粪便湿度增加, 都使球虫病的发生率提高;饲料中维生素A和维生素K缺乏, 使消化道粘膜和血液凝固机制受损, 容易遭受球虫病的侵袭。

1.8 应激因素

应激反应包括营养失调、习性的改变、运输和气候变化等。剧烈的应激反应除有利于球虫病的发病外, 还可促进球虫病的恶化。鸡群如受到MD、IBD病毒感染, 其机体对球虫免疫会受到干扰而引发球虫病等。

1.9 宿主差异

鸡的品种、年龄、性别不同, 对球虫病抵抗力有显著差别。一般而言, 幼雏对球虫的易感性较大;公雏对球虫的易感性高于母雏;白鸡的抵抗力比褐色鸡的抵抗力差;品系越纯对球虫的易感染性越强。

1.1 0 与其他病原关系

组织损伤和肠道功能的变化可造成各种有害细菌的入侵和繁殖, 在鸡体内大肠杆菌和球虫之间有相互作用。鸡群如受到马立克氏病病毒的感染后, 对球虫病的免疫力受到干扰容易引发球虫病;传染性法氏囊病可加剧球虫病, 而球虫病会大大加剧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危害作用;球虫病和呼肠孤病毒同时存在时, 鸡发生跗关节疾病的比例比单独发生呼肠孤病毒时大大提高;球虫病和黄曲霉毒素同时存在时, 死亡率可高达60~65%左右。据资料介绍, 球虫与其他肠道细菌具有协同作用, 肠道细菌会起到增强球虫致病力的作用;球虫感染后可使机体对ND、MD、IBD的易感性增强。

2 鸡球虫病的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应该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 若球虫病已发生且出现血便等症状时, 用药效果较差。

2.1 卫生与消毒

保持鸡舍干燥, 勤换垫料, 及时清粪, 饲养密度适当, 定期消毒等可有效切断球虫体外生活链, 防止本病爆发。

2.2 药物预防

这是预防球虫病的常用方法, 方法是在饲料中混入抗球虫药物。较低量的药物预防可使球虫在鸡体内只能少量繁殖, 不至于爆发此病。

2.3 球虫苗的使用

目前已有野毒卵囊、有毒活卵囊及弱毒活卵囊等多种, 原理是通过数量有限的各种球虫卵囊刺激鸡体产生免疫力。免疫方法以逐只滴喂法和拌料法效果较好。当然, 使用球虫卵囊免疫还存在许多不足, 免疫效果不够理想, 存在多次接种而使其毒力返强的担心, 所以使用时应慎重对待。

2.4 实行笼养

笼养可切断鸡与粪便的接触, 从而切断了传播途径, 是预防鸡球虫病的有效办法, 但成本投入较大, 管理技术要求较高。

2.5 其他方面

预防沙门氏杆菌病、呼肠孤病毒感染和黄曲霉素中毒的发生, 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A和K等可以减弱球虫病的发生。

3 治疗措施

(1) 应用30%磺胺氯吡嗪钠可溶性粉、地克珠利可溶性粉、磺胺类药物配合维生素K3可溶性粉 (按产品说明使用) 混合饮水, 连用5d。

防控方法和措施 篇11

1 防控措施

1.1 实行彻底扑杀

发生口蹄疫后, 为防止疫情扩大传染、蔓延, 应立即对病畜及同群畜进行扑杀处理, 扑杀后的尸体在动物防疫监督人员的监督下, 进行1.5 m以下深埋或焚烧等无害化处理[2,3]。1.2封锁猪场消毒 (1) 猪群用0.5%的过氧乙酸带猪消毒, 2次/d; (2) 猪栏用2%的戊二醛用于栏内消毒, 1次/d; (3) 猪场用氢氧化钠在栏舍外消毒, 1次/d。

1.3 保护易感猪群

(1) 复方花青素1 000 g+食用盐1 500 g, 饮水; (2) 复方花青素1 000 g+93%维生素C 300~500 g, 拌料; (3) 猪群机体健康, 尚未感染的猪群紧急接种猪口蹄疫O型浓缩灭活苗; (4) 猪群已经感染, 注射本场耐受过口蹄疫猪的血清, 每头用3~15 ml, 根据猪群体重的大小。

经实践证明, 复方花青素有明显的调理猪群机体健康的功效, 并且能阻止病毒复制和病毒净化等作用。复方花青素主要成分:金银花、槐花、人参皂苷、连翘苷、灵芝多糖等复合萃取制剂, 为纯中药复合提取物, 产品中主要含绿原酸、总黄酮、植物血凝素、总皂甙等成分。本产品通过促进机体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与NK细胞的活性, 从而增强机体细胞的免疫功能, 同时提高了抗御病毒感染的能力。

洗心清毒散 (金银花、青黛、沙参、麦冬、柴胡、葛根、甘草等) 具有清热解毒、养心生津、解肌开胃、抗病毒、提高免疫力之功能, 此外, 对治疗心肌炎有特效。可每120 kg体重肌注10 ml或口服给药 (小猪每头5 ml, 中猪每头10 ml, 大猪每头20 ml) 。清开灵+ATP+维生素C, 也可用于控制心肌炎;头孢他啶+恩诺沙星, 用于控制继发感染。

2 疫苗应用现状及展望

FMD具有高度传染性, 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控制和消灭FMD的工作, 疫苗接种是控制FMD的有效措施之一[4]。在我国已经取得生产文号的FMD疫苗有:单价或双价灭活油佐剂疫苗和合成肽疫苗;已经取得新兽药证书的有猪O型口蹄疫基因工程疫苗。

2.1 灭活疫苗

最早的灭活疫苗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 此疫苗免疫后无变态反应, 但难以大规模生产。而1962年英国开始大规模工业化生产FMD灭活苗, 在实验室中用BHK-21传代细胞培养FMDV, 经浓缩-灭活-加佐剂-安全性和效力性检验等程序生产而成。

灭活苗因具有良好的抗原性, 免疫后动物可产生良好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 成为我国预防猪口蹄疫的常用疫苗[5]。目前, 在我国使用最为普遍的是O型灭活苗, 其中O型缅甸98谱系全病毒灭活疫苗是一种新型的口蹄疫没活疫苗, 在使用过程中, 表现出良好的光谱抗原性, 且对猪、牛、羊均有较高的免疫效力。推荐免疫程序为:仔猪35~45日龄首免2 ml, 间隔4~5周二免2 ml, 接种后2~4 d产生免疫抗体, 28 d达到峰值, 有效抗体可持续3~6个月。

2.2 合成肽疫苗

O型口蹄疫合成肽疫苗是近年来开发的具有高效免疫力且无过敏等副反应的新型口蹄疫疫苗之一。这种疫苗是用化学合成法人工合成病原微生物的保护性多肽, 并将其连接到大分子载体上, 加入佐剂制成的疫苗[6]。2005年, 我国农业部批准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申联生物医药 (上海) 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为一类兽药新生物制品, 并核发了《新兽药证书》, 目前已在多省推行试用, 免疫副反应小是其显著优点。

2.3 基因工程疫苗

是指采用基因工程手段制备病原体亚单位成分, 由于亚单位疫苗只含有病原体的一部分, 不会引起病原体所导致的动物发病, 在安全性方面大大提高[7,8]。1994年, 我国复旦大学研制成功抗猪O型口蹄疫基因工程疫苗, 已经获得新兽药证书, 并申请了专利, 但尚未取得生产文号。此疫苗不带有任何感染性病毒, 免疫保护期为4~5个月, 在8℃下可保存1年。

临床事实证明, 中大猪乃至成年猪猝死于FMD的现象日益增多, 多是由于广泛的慢性霉菌毒素危害使之特异个体的心肌纤维在FMDV入侵前就有了变性, FMDV的入侵加剧了病变的发展终至猝死。患有FMD与传染性水疱病、水疱型口炎的猪只仅从黏膜与皮肤上的疱疹难以确诊, 此时若有新生仔猪猝死病例发生可视为FMD临床确诊的有力依据, 因为其他两种病不会出现此种病例发生。

参考文献

[1]郎洪武, 杨汉春.口蹄疫研究进展[J].中国兽药杂志, 2005, 10, 16-24.

[2]陈定宏, 陈志宏.猪口蹄疫的预防与控制[J].畜禽业, 2011, 9, 10-13.

[3]汪忠永.猪口蹄疫的综合防控措施[J].农技服务, 2010, Z (73) :378, 416

[4]闫海滨, 赵刚, 朱江巍, 等.口蹄疫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J].现代畜牧兽医, 2010, 66-69.

[5]程泽华.口蹄疫疫苗的发展展望[J].畜禽业, 2003, 8, 32-34.

[6]孙震.口蹄疫疫苗研究进展[J].北方牧业, 2010, 4, 26.

[7]钱平, 李祥敏, 陈焕春.口蹄疫病毒基因工程疫苗研究进展[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03, 3, 238-243.

上一篇:益气养阴类中药论文下一篇: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