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成效(精选12篇)
课程改革成效 篇1
课程资源是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载体, 如果缺少了课程资源, 任何教育设想都无法变成实际教育成果, 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就无法实现。课程资源是为教育教学过程提供的一切资源的总和, 包括课本、师生、家长和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所有帮助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资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将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教师要进一步提高对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视程度, 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 合理开发各种课程资源, 为提高教学成效提供重要保障。我多年从事初中政治教育教学工作, 在工作中一直注重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 将其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 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立足教学实际, 进一步拓展教材资源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书本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教师要将书本作为课程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来发挥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 灵活使用书本, 通过对书本内容进行进一步加工、开发补充等形式, 使书本这一文本资源的课程价值进一步提升, 使书本的作用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一是对书本内容进行加工完善。书本一般从编写、出版到再版有一个时间过程, 在这个过程当中世界形势发展会有变化, 甚至国家方针政策也可能会出现重大转折, 从而造成教学中书本知识、结构落后于发展的现实, 甚至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脱节, 导致初中思想政治课的一些内容无法寻找与实际更加切合的角度来开展教学。这要求政治教师树立立体教材理念, 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 灵活运用教材, 对书本的内容、前后顺序和教学时间安排等方面开展适当的调整。二是变通教材使用方法。对教材进行合理开发, 使“教材”转变为“学材”,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归纳、对比、总结能力。例如, 我在教学中向学生补充正在全国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时, 有的学生因一些地方政府部门错误的决策而对科学发展问题产生错误认识, 如果此时空洞讲解道理, 就会显得枯燥乏力, 难以让学生接受。因此, 我一方面向他们介绍深圳速度、浦东开放、西部大开发等各项决策取得的伟大成功与巨大成就, 另一方面介绍一些地区违背科学发展规律的现象和各级党委政府对这些事件的处理结果。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对比, 学生明白了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看到了党中央的高瞻远瞩, 消除了错误认识, 实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统一。
二、利用地域优势, 进一步开发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以本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 立足于本校乃至本区域发展实际, 自行组织开发与实施的辅助课程, 是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有效补充。学科教材提供了丰富的学科基础知识, 但学生的发展需要的不仅仅是一小部分的书本知识, 更需要多种多样的知识, 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 合理开发校本课程可以提供必要的补充。在协助编写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 我结合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 建议实施三方面的开发方向:一是红色教育资源。通过查阅市志、县志, 拜访老红军、建国前老党员, 开展有奖线索征询等方式, 搜集整理本地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 将他们的感人事迹以书面的形式记载下来, 在经过考证后正式编进教材。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先后搜集了29位本地英雄人物的事迹, 丰富了教育内容。二是秀丽家乡资源。我和学校政教处、团总支老师一起带领学校摄影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 对本地所有较有名气的地理环境、名胜古迹进行了勘查, 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来, 包括丰富的地貌奇观、美丽的公园景色、雄伟的高层建筑,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家乡的了解, 增强了对家乡的感情。三是民俗风情资源。我和编写组发动广大学生共同参与, 向家人、邻居、朋友广泛打听搜集了本地的民俗风情材料, 进行了归类整理。通过这样的多种形式, 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 我们编写出了内容丰富、针对性强、学生喜闻乐见的校本课程, 在教育教学中起到了很好的辅助、补充作用。
三、综合多种因素, 进一步发掘人力资源
在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学生接受的政治知识将均衡分布在三个不同的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书本所提供的各种基础知识, 第二个方面是教师个人所具有的各种政治知识, 第三个方面就是师生双边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知识。教师、学生和其他相关人员在课程资源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 这说明人力资源构成了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政治课任教师是教学过程当中最关键的人力资源因素, 开展政治教学工作的教师自己所拥有的知识结构、容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资源开发的深度和效果。所以, 要圆满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目标, 教师就要不断地对自己进行充电完善, 不断学习各种技能和方法, 进一步提升自己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学生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注重培养“学生学”, 发挥好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建立以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全体学生, 特别注重关注学生的情绪与情感, 关注他们的品格与人生观念养成, 引导学生从思想上转变观念,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彻底改变被动的学习方法, 构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体现主体性的丰富的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自主学习, 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 人力资源还包括家长和其他所有相关人员, 我们要把关心、支持教育工作的力量集中起来, 进一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四、理论联系实际, 进一步创造实践资源
初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 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资源,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政治教学中, 教师尤其要改变只重结论而不重过程的片面做法, 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发挥空间, 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 在实践中获得知识与情感的体验。教师要牢固树立“社会大课堂”的教学理念, 结合教学内容, 安排合理实践, 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企业、社区、青少年活动单位、军营和其他单位, 进行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 让他们在社会生活第一线充分体会感受,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并建立与青少年活动中心、图书馆、烈士陵园、地方志展览馆、特色博物馆和风景名胜等部门的正常联系, 为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开展调研、搜集资料、体验社会等活动提供各种方便, 帮助学生依据需要灵活选择活动内容、方式等, 使教学真正走进社会, 走进生活, 焕发生机与活力。
课程改革成效 篇2
学校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课程改革,多元化考核改革势在必行。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过程和培养目标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二是强调课程体系的针对性,课程设置从职业岗位群需要出发:三是突出实践环节教学,主动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发展要求。因此,要全面、系统、公正地评价教学效果,就要从考核内容、形式、管理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制定相对完整、切实可行的能充分发挥考试功能和实现高职教育教学目的的考核制度。
过去的考核模式存在着诸多弊端,比如考试内容重理论,轻应用。考试内容大多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论考试多,应用测试少;标准答案试题多,不定答案的分析试题少,记忆性成份所占比重较大。这样的考试仅仅是对学生知识点的考核,应用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仍得不到验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强调学科的严密性,思维的严谨性,应用性不能受到足够的重视;考核方式单一,评价方法片面;缺乏考试的反馈机制。由于考试是期末一次性终结考试,学生考试结束,就意味着本门课程学习的终结。考试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不能与学生进行反馈与交流。这样的考试模式有可能将学生引向一种僵化、死板的学习轨道。
为了充分发挥考试在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教育作用、引导作用和导向作用,体现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创造性,生物统计学考试方法突破原有的模式,采取多样化的考试、考核方法,针对考试中存在的问题,充分认识到考试不仅要检测知识点,更要检测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教学参与程度等,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1、树立注重岗位能力测试的考试观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促使我们必须构建适应高职教育的考试评价体系,通过考试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运用知识能力、自学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充分认识到考试不仅仅是核定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反馈以调整教学进度与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进而提高教学的质量。通过考试还要检测到不同个性学生的素质发展水平。建立突出职教特色的考核模式 职业教育的考核应坚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知识、技能并重,以能力和技能考核为主线的原则,摒弃那种只考查学生背书能力的考核方式。考试在教学活动中具有显示功能、反馈功能和导向功能,因此我们建立了“考试形式与教学内容、能力培养相适应的”职业教育课程考核模式。
(1)注重平时成绩。为了提高学习质量,减轻学生的期末学习压力,推行平时考核制度,即学生的平时成绩可占到总评成绩的30%~60%。这种办法避免主要由期末考试决定学业成绩的弊端,激励学生将功夫用在平时,而不是期末突击,有利于学风建设。
(2)考核方式多元化。考核形式根据课程性质和特点来确定,重点考察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操作技能,实施模块式(理论+技能)考核。理论模块以闭卷为主,间或采用开卷考试、论文与答辩、案例分析、调查报告等形式;技能模块以过程式考核为主、间或采用实验设计、课程设计、实际创作、动手操作、模拟项目及职业技能鉴定等形式:综合成绩考虑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及平时成绩,使得考核方式多元化。这样更全面的考查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
(3)注重反馈机制
考试结束不意味着学生本门课程学习的终结,通过考试,学生可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通过考试成绩分析,可发现学生在知识体系、运用知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综合素质方面的情况,从而发挥考试的预测及诊断功能。教师要将考试成绩分析与学生进行交流,使教师和学生从中受益。
自从生物统计学采用了多元化的考核模式,包括出勤考核登记,作业,课程学习心得总结,实验计划书编制,期末试卷的考核模式,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
将学习总成绩分成若干个考核项目,学习过程中始终穿插着考核的过程考核方法,明显提高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重视程度,促使学生关注课程学习的每一个细节,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而且显著提高了课堂时间利用率,使学生能够达到高效率的学习。学生课堂提问和作业成绩明显高于往届,说明过程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平时学习的确起到了促进作用。由于学生平时对本课程的重视,除实操能力明显提高外,与实操相关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明显提高:用课程学习心得取代了原来的课程总结,要求学生在学期末完成,所以督促学生进行整本书的回顾学习。实验计划书的编制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研素质,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理论考核在总成绩中比例的减小,平时考核与实操考核在总成绩中比例的增加,也明确了学习态度的重要性及实操技能的重要性。所以多元化的考核方法,是适应学校转型发展和职业教育教学的较好的考核模式,其“过程考核”的理念及课程考核项目设置等对所有的职业教育课程均有良好的借鉴作用。
当然生物统计课程多元化考核方式改革具体措施的实施略见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相关问题。
多元化考核改革出现新旧观念的碰撞,使本人在实践中不断产生新问题和新困惑,如:如何进一步加深对课程理念的理解和创新?如何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而不是简单的坚决执行)?如何既重视个性、人文性,又注重面向全体,重视科学性等等。所有这些需要我们广大教师本人在今后的多元化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梳理。
多元化考核中出现学生的学习状况呈两极分化日趋严重的倾向,不少学生过分注重平时成绩,完全无视期末闭卷考试对于书本基础知识的学习,导致卷面成绩较低。再比如,实验计划书编制时,就出现部分学生把计划做成了有实验结论的内容,完全偏离了主旨。多元化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学困生的学习更应该得到关注,教师对这一部分学生的辅导的科学化、有效性的研究还应该进一步加强。
改革作文评改 提升教学成效 篇3
一、传统作文评改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传统作文批改模式,耗时费力并且效率低下,其主要不足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学生关注程度不高。对于许多学生而言,拿到作文之后最为关注的是等第,以及进行错别字的订正等等,而在后作文时代进行深刻分析、反思与总结的学生比例少之又少。
二是费时耗力成效低下。在高中语文教师所有作业的批改中,作文是耗费时间最多的,占据了教师较多的精力。实际上,教师的付出与教学成效的提升并未呈现正比例关系,这种以教师包办的批改模式,实际上并未能完全发挥出作文批改环节的作用。
三是指导反馈不够明显。教师在对学生作文进行各方面的评价点评之后,学生并未完全从中真正掌握了要点,评改效果并不十分明显,究其原因主要与评改的模式单一、不够生动形象有关,学生对这样的评改活动参与度不高,影响了对点评内容的深度理解与全面把握。
二、改进高中作文评改模式的几点探究
针对高中作文传统评改模式存在的弊端,教师应当深入研究,以改革的理念与扎实有效的措施,推动作文评改成效的提升。
1、将“教师评改”转变为“自主评改”。教师包办式评改并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高中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研究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可以尝试将教师评改转变为学生自主评改,每学期选取一定比例的作文开展自主评改的尝试,原则上这样的比例应当控制在二分之一以内,让学生有参与评改的机会,并在自主批改中直观形象地对作文存在的问题以及写作的技巧等方面具有深刻的感知,这对于提高学生作文写作技巧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2、强化对学生进行评改技巧的有效指导。开展自主批改活动并非完全放手让学生进行,教师要强化点拨引导,尤其是要强化自主评改技巧的指导。如评改的重点应当抓住哪些方面,从错别字、病句到文章的结构、合理性分析,主题立意、写作技巧手法分析等等,要指导学生抓住评改的重点,避免不得要领的评改方式。另外,对评改的顺序、评改的方式等方面也要强化指导,评改的顺序可以按照从易到难,评改的方式应当采取个人思考评价和大家集体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以提高评改的准确性。教师在这样的环节强化技巧辅导,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自主评改的效率和质量。
3、发挥小组在作文自主评改之中的作用。教师强化了对学生自主评改的技巧指导,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按照这样的顺序、方式方法开展初步的批改,但是其中一些内容尤其是写作手法的分析,学生受制于自身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的限制,并不一定能够分析客观、全面和正确。此时,就应当在合作小组这样的载体中进行共同研究,集中大家的智慧进行分析与点评,这对于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公正性方面能够起到巩固的作用。另外,对这一篇习作的最终评价等第,也应当通过小组这样的载体进行集体研究,以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小组在作文自主评改中所发挥应当是积聚智慧、提高准确性和深刻性这样的功能,教师在组织自主评改的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好这一载体的作用。
4、相互交流反馈以提高写作技巧的领悟。开展高中作文自主评改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对自己习作的不足具有直观的认识,对他人写作技巧方法进行学习借鉴与提高。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相互交流反馈环节显得尤为重要,每一位学生都要与习作的原作者进行当面交流反馈,指出这一篇习作中存在着哪些问题,要求作者进行订正与完善,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每一位学生对写作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增强感知印象,这样的效果等同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批改点评。另一方面,每一位学生在批改完其他学生的习作之后,还要撰写评改心得,从评改过程中学到了哪些写作方面的经验技巧,以及对那些不足具有了更深的印象,通过这样的方式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作文教学中,强化评改模式改革是活跃教学氛围,调动学习兴趣以及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抓手,应当为广大教师所重视。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及成效 篇4
1 课堂教学改革坚持与时俱进, 注意信息反馈, 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在微生物学教学中要实现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就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学习特点, 让教师充分发挥教学主导作用, 更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并结合微生物学知识和专业特点, 制订出针对学生特点、适合学生接受能力的教学方法, 且针对具体的育人目标, 有的放矢地确定微生物学课程的主要内容, 做到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因材施教”[2]。
课堂教学以阐明微生物学基础知识为主线, 思路清晰、提纲挈领[3,4]。优选教材, 合理配置教学内容, 突出重点, 强调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针对易于理解的内容, 通过提出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解答的方式来指导学生自学掌握, 而一些与其他章节有交叉的重复性内容, 则仅要求学生掌握关键内容, 并注重将课程内容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以保证学科内容的完整性。
微生物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比比皆是, 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联系实际,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介绍相关热点问题, 如PM2.5、H7N9、HIV和SAR等,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也会活跃课堂气氛, 优化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经典实验应用案例, 如神奇的端粒酶、Taq酶的应用, 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及应用等, 以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学在各方面的广泛应用, 有助于学生今后能够学以致用。针对不同教学内容,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如启发式、引导式、讨论式、问题式、研究式等, 变“主讲”为“引导”, 变“讲堂”为“学堂”。将教学的重心从“教”转移到“学”上, 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主体效应, 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收效甚佳。
2 创新实验设计, 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微生物实验课程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通过实验课程不仅可以有效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 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 对于学生今后的毕业论文实验课题的有效开展起到了铺垫作用。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根据这一教学理念, 在具体的实验课教学过程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自主学习实验教材, 进行实验准备工作, 设计实验方案, 并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实验结束后成组讨论实验结果和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进行互动, 并由指导老师进行总结。这对学生理解试验内容、锻炼设计思路, 提高动手能力等各方面都大有益处。教师在实验前先布置实验内容, 并提出启发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分析解答;同时, 教师要严格审阅学生的实验报告, 指导学生对科学研究持严谨态度, 注重细节。细节决定成败, 培养学生形成认真严谨的学术作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后, 学生不仅完成了实验内容, 掌握了实验相关知识, 并且实验技能和实验思维能力都得到较大的提高, 教师应针对学生在实验中困惑的问题进行解答, 并对学生的实验设计进行指导优化。利用课堂教学指导实验内容, 利用实验课程促进课堂教学效果。实验合理优化设置密切联系服务于课程内容, 实验与课堂相辅相成, 使学生接受知识由浅入深, 学以致用, 有利于学生夯实理论知识基础, 并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教学上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 通过创新实验教学改革, 合理设置实验内容达到了既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 又锻炼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达到了满意效果[5,6,7]。
3 探讨考试模式改革和考试信息反馈系统
以往教学中向来过于重视学期末考试成绩, 现在强调把对学生的考核分配到日常教学考核过程中, 通过对学生课堂表现, 如回答课堂思考题, 课后习题完成情况等进行考核计分, 同时学生在实验课中的表现也应作为考核内容的重点, 对学生的实验参与积极性、实验设计情况、实验完成情况以及实验报告撰写情况进行综合考核, 并将考核结果计入期末整体考核内容中。淡化期末考试的成绩评定, 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评定, 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尝试考试方式多元化, 突出考察学生的思辨力、创造力、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等。通过开卷考试、小组合作进行测试等方式进行期末考核, 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 可以采取撰写课程论文并进行答辩的方式, 提高学生的思维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做好试卷评估和分析工作对于提高考试模式水平效果显著, 因而教学管理部门应及时对考试试卷进行评估和分析, 实现考试对教与学的反馈调控功能。教师将考试结果和预期目标相对照, 可以检查结果和期望值的差距, 找出教学中成功的部分和薄弱的环节有针对性地选择改进措施[8]。
4 注重学科发展前沿, 开创教学新领域
近年微生物学领域发展动向为学生今后在微生物学领域的探索、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启示, 对于学生在校期间和今后从事相关专业乃至生活的影响将是巨大而深远的。跟踪学科热点, 发展新动向, 例如列举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奖项获奖情况让学生了解学科优势、拓宽视野, 以期激发学习兴趣。
渗透就业信息, 及时跟踪反馈以往毕业生就业及读研信息, 与生物技术相关公司企业如羚锐制药、维雪啤酒集团、双汇集团等密切联系, 建立良好合作实践教学。如:企业对对口专业优秀生奖学金机制、校企互动培养创新型人才, 通过职业规划、岗前培训、职业技能鉴定, 把行业动态与引起广泛高度关注的学生就业紧密相连。学生实践技能训练同时创新思维能力提高, 为培养优秀的综合应用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往届优秀毕业生的榜样力量是对同学们学习热情极具点燃效应的正能量。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推动教学中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通过理论教案、试验教案及多媒体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 方便学生预习、复习;通过电子邮箱, 增加了学生和老师交流的途径;提供常用的精品课程教学网站、微生物学专业网站, 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学科海量信息、最新的热点知识及发展前景, 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学习微生物, 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媒体教学灵活根据所讲内容插入色彩缤纷、形态各异的高清晰图片, 提高课件内容的丰富度和吸引力, 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 教师提高授课技巧, 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保证整个教学过程“有声有色”。将枯燥的文字表述变为妙趣横生的多媒体教案, 既可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 又能强化学生学习理解, 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5 开放实验室, 开展系列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通过开放实验室, 开展相关实验兴趣小组, 例如果酒酿造、食用菌栽培、酸乳发酵等, 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学以致用,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衔接。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 尝试让表现优秀的学生参与到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当中, 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聘请客座教授进行专题讲座, 提升师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认识新水准。开设第二课堂, 鼓励每个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进行归纳,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设计课件进行讲述, 不仅锻炼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 而且很好地深化了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驾驭能力。可显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
6 重视教研室活动
教研室教师间交流互动, 专业教师相互切磋推动学科水平总体提高。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不会干涸, 教研室间相关课程教师多交流, 相互听课学习, 讨论不足之处, 以期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优化教学效果, 相互交流反馈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备课时要求教师除了要抓住教材核心, 还要增添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等内容, 并将相应的内容总结、融会贯通后成为其授课资料。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身教胜于言传, 专业教师自身较高学术水平和过硬科研素质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专业课骨干教师勇于开拓进取, 积极主动学习新知识、了解本学科新动向, 不断提高自身教学及科研水平。骨干教师培养带动教研室学科水平整体提升, 打造优秀教学团队。
近年来, 信阳农林学院组织开展了教学质量评价与奖励、青年教师讲课竞赛、院系本科教学工作评价、校级优质课程评估、重点实验室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等工作, 取得了以点带面, 整体推进教学工作上水平的良好效果。
摘要:介绍了信阳农林学院对微生物学理论及实验教学进行的改革措施, 包括改进教学手段与方法、考试方式改革及教学信息反馈、创新实验设计、注重实践与校企互动培养创新型人才模式、开展教研室活动等, 并分析了以上教学措施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综合素质方面的显著效果。
关键词: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效果
参考文献
[1]喻子牛, 何绍江.微生物学教学研究与改革[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2]陶树兴, 张双民, 梁健, 等.以学生为中心的微生物学课堂教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66-69.
[3]陈向东, 唐兵.使用面向21世纪国家级重点教材微生物学进行教材改革的体会[J]微生物学通报, 2002, 29 (2) :96-99.
[4]张玲.建立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微生物学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 2007, 34 (5) :1018-1020.
[5]袁生.微生物学课堂教学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尝试[J].微生物学杂志2008, 28 (2) :111-112.
[6]刘森林.微生物学实验创新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 2005 (4) :153-155.
[7]冀宏, 赵黎明, 顾建华.“因材施教”与“循序渐进”——微生物学教学中的“以人为本”教育观浅析[J].微生物学通报, 2007 (5) :174-177.
深圳国资国企改革成效 篇5
深圳菜篮子、米袋子等民生行业,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巴士、地铁、机场、港口、高速公路等公共交通系统,创新企业集聚的各大产业园区……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事业,均由深圳国资国企承担运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 年来,全市国资国企始终牢记党中央创办经济特区的战略意图,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始终秉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坚定不移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改革发展创造多项全国第一,质量效益名列前茅,走出了一条具有深圳特色的国资国企改革道路,努力打造全国国资国企改革先行示范样本。
改革篇
围 绕国资国企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
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
年来,深圳国资国企始终坚持以改革为突破口,围绕国资国企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不断做强做优做大。
产权改革率先破冰
深圳国资国企将产权改革作为国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1983年,组建新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发行第一张股票。1986 年,出
台《国营企业股份化试点暂行规定》,选定 10 家国营企业开展试点,率先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1990—1992 年,抢抓深圳证券市场发展先机,推动深振业、深物业等企业上市。2002 年,启动能源、燃气、水务、公交等国有大型企业国际招标招募改革试点,开创城市基础设施公用类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先河。2015 年,率先探索管理层和核心骨干持股制度化路径。
监管改革开创先河
从管企业到管资本,始终坚持强监管与激活力相统一。1987年,深圳成立全国第一家国有资产专门管理机构——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探索建立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1995 年,颁布全国第一部地方国资立法《深圳经济特区国有资产管理条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深圳管理模式”。1997 年,编制全国第一份国资预算,在全国率先建立起国资收益预算制度。2007 年,在全国率先实现包括国有金融资产、文化资产在内的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目前,已形成市国资委直接监管、“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基金群”辅助履职、产业集团市场化运作的国资监管运营体制。
市场化改革走前列
深圳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努力打造充满生机活力的市场主体。1993 年,全面取消企业行政级别,实行企业分类定级制度,随后在全国率先开展现代企业制度试点。2003—2005年,先后完成 34 户市属一级企业、250 多户二级企业整体改制,涉
及员工 6 万名。到 2005 年底,在全国大中城市率先完成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的阶段性任务,实现竞争性领域劣势企业平稳退出。2007 年起,分批开展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建设试点。2008 年,率先完成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与市场接轨的经营机制。近年来,持续加强规范董事会建设,全面启动商业类企业经营班子整体市场化选聘。
推进综合改革试验
2019 年 7 月 8 日,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批复《深圳市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实施方案》,标志着深圳率先成为全国开展国资国企综改试验的两个城市之一。
以抓落实为根本,全面构建权责清晰、善作善成的改革架构。优化调整推进综改试验和“双百行动”组织架构,全面推进落实 39条改革举措、106 项具体任务。当前,深圳正按照“1+4+4”改革总体框架,持之以恒深化改革,全力答好国企改革深圳试卷。
“1”,就是锚定方案关于“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要求,明确改革目标。在定量方面,到 2022 年,市属企业总资产超过 4.5 万亿元,资产负债率控制在 65%以下,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成本费用利润率保持全国前列。在定性方面,努力将深圳打造成为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国资监管科学高效、国企活力充分激发的改革高地。在战略方面,推动深圳国资从城市型国资向区域型、全国性、国际化国资转型。
第一个“4”,就是落实方案关于“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发挥国有企业在优化结构、畅通循环、稳定增长中的引领带动作用”等要求,在国资改革层面努力实现“四个先行示范”。一是在彰显功能优化布局上先行示范。加快构建城市保障、城市建设、金融投资、新兴产业四大板块。二是在国资监管机构职能转变上先行示范。力创资产佳、效益优、责任强、服务好、品牌响的地方国资监管机构。三是在完善国资监管体制上先行示范。努力打造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国资监管立法典范,建设一流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运营公司,建好智慧监管系统。四是在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党的建设上先行示范。完善国企党建“1+N”制度,“一企一品”打造更多特色党建品牌。
第二个“4”,就是落实方案关于“形成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国有企业活力和效率”等要求,在国企改革层面,打通产权改革、公司治理、选人用人、激励约束“四个关键环节”。一是发挥混合所有制改革牵引作用。实现引资本与转机制相促进。二是优化党领导下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深入探索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深度融合。三是以“市场化、契约化为导向”推进选人用人改革。完善区别于党政领导干部的国企领导人员管理机制,探索建立国企职业经理人制度。四是构建“要薪酬就是要业绩、增量业绩决定增量薪酬”的激励约束机制。编制激励约束机制改革规划纲要,全面激发企业活力。
以管资本为重点,努力探索具有深圳特色的国资监管路径。突出“放活管好”总要求,着力在破除以管资本为主的监管体制性障碍上下功夫,切实增强国资监管的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
以市场化为导向,全力打造机制完备、活力充盈的现代国企。深圳国资国企按照“产权改革是基础、公司治理是核心、选人用人是关键、激励约束是保障”的改革逻辑,全力克服机制性梗阻,探索具有深圳特色的国企治理模式。一是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序推进。以企业新设或引进战略投资者时同步实施管理层和核心骨干持股等方式,2019 年完成星火绿创、育仁科技等 5 家企业混改。今年以来,深投环保成功引入平安资本、能源环保两家战略投资者,并成立核心骨干持股平台。特发集团与西北工业大学通过合资方式成立深圳智胜,积极拓展军民融合产业领域。目前,市属企业混合所有制比例达 83.5%。二是公司治理结构持续优化。直管企业基本建立内部董事、专职外部董事和兼职外部董事科学搭配、专业互补的规范董事会,在 13 家直管企业试点监督与管理并重的财务总监履职模式。三是市场化选人用人改革扎实开展。按照“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差异化薪酬、市场化退出”原则,坚持组织选拔与市场化选聘相结合,对组织委派干部和市场化选聘干部进行分层分类管理,累计完成 115 家一、二级商业类企业经营班子整体市场化选聘,今年面向全球市场化选聘 8 家直管企业 15 名高级管理人员。四是激励约束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出台市场化选聘高级管理人员经营业绩考核与薪酬激励管理等指导意见,全面落实董事会对经理层契
约化考核、差异化薪酬分配权利,建立薪酬与考核强挂钩机制。统筹开展“组织策划国资国企绩效月”“建立任期制、契约化管理机制”“改革薪酬预算管理体系”“完善薪酬结构”“建设智能绩效管理系统”等 5 个重点项目,商业类直管企业长效机制建设覆盖面达 81%。
以优服务为目标,持续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紧扣市委、市政府对深圳国资“服务大局、服务城市、服务产业、服务民生”的功能定位,深圳国资国企加快推动资源向优势企业、上市公司集中。进退有序活存量,立足全市国资“一盘棋”“一张图”,编制实施资源配置“战略地图”、重组整合“1+N”方案,遵循“产业相近、行业相关、主业相同”原则,推进巴士集团对全市国有出租车资源、环水集团对环保水务资源、交易集团对交易平台资源等深层次整合,推动优质资源向“头雁”企业集中。积极稳妥强增量,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人才房保障、城市公共安全、新兴产业发展等重大议题,重组或组建环境水务集团、交易集团、人才安居集团、城市公共安全研究院、重大产业投资集团、智慧城市科技集团、特区建工集团、铁路投资建设集团等企业,加快构建市区集中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和企业服务、建材销售交易、军民融合服务、央地合作采购等平台。加快实施“上市公司+”和“+上市公司”战略,持续推进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市属国资代表深圳出资 100 亿元参与南方航空集团股权多元化改革。通产丽星与力合科创重大资产重组顺利完成,为科技服务型企业资
产上市提供了深圳案例。特发服务 IPO 顺利通过创业板注册制发审会。目前,市属企业资产证券化率达 57.1%。
发展篇
四十年深圳国有经济总资产增长 4 2.64 万倍
77.6% 净资产集中到“一体两翼”领域
在特区化茧成蝶、华丽绽放的历程中,深圳国资国企抢抓机遇、砥砺前行,奋力推动改革发展不断增创新优势、迈上新台阶。
规模效益快速增长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以来,深圳国资国企成长速度让人惊叹。深圳国有经济以年均 28.9%的速度,实现了总资产增长 2.64 万倍。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国资国企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与2012 年相比,2019 年市属企业总资产增长 6.3 倍,年均增长32.9%;净资产增长 4.2 倍,年均增长 26.5%;营业收入增长 7.2倍,年均增长 35.1%;利润总额增长 6 倍,年均增长 32.2%;上缴税金增长 7.3 倍,年均增长 35.2%。在全国 37 个省级监管机构中,深圳市属企业总资产从第 18 位升至第 4 位,利润总额由第 11 位升至第 2 位,总资产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销售利润率等指标在全国位居前三。
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市国资国企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努力推动国有经济平稳运行。截至 8 月底,市属企业总资产和净资产分别比年初增长 6.9%和 5%。1—8 月,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8.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6 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增长 12.7%,净利润增长 14.5%,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6.9 个和 41.8 个百分点。累计上缴税金 722 亿元,其中在深圳缴纳税收 274 亿元。
功能布局持续优化
近年来,深圳国资国企聚焦特区发展需要,优化调整国有资本产业布局、空间布局、形态布局,推进存量资源整合、增量资源扩容不断取得新突破,推动 77.6%的净资产集中到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为主体、金融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两翼的“一体两翼”领域。
深圳国资国企功能布局得到持续优化。2017 年底,实现“僵尸企业”全部清零。2019 年以来,为更好满足全市环境水务产业公益性、功能性要求,建立系统、集成、长效的环境水务治理新格局,完成深圳市环境水务集团组建工作,积极打造国际一流的环境与水务全产业链综合服务集团。立足服务深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孵化、引进重大产业项目资源和人才团队,组建重大产业投资集团,打造深圳市重大产业的发现平台、引导平台和投资运营平台,助力提升特区创新能级。同时,还完成了特区建工、交易集团、智慧城市科技、食品物资等企业组建工作。
深圳国资国企坚持“深耕深圳、立足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在全球 16 个国家和地区、全国 167 个城市投资布局。深入实施“上市公司+”和“+上市公司”战略,推动优质资源向上市公司集中,全系统拥有上市公司 30 家,同时战略性参股中国平安、国泰君安、长城证券等上市公司和南航集团、南方基金、华润信托等一批知名企业。目前,市属企业承担深圳 100%的管道燃气供应、100%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99%的供水和原特区内全部的污水处理、80%的果蔬交易、70%的公共交通服务、66%的粮食储备、60%的高速公路运营、60%的危废品处理、50%的集装箱吞吐量、40%的公共住房供给。
服务大局坚强有力
深圳国资国企在基础设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支撑作用,每年承担全市重大建设项目投资总额 1/3,打造机场 T3 航站楼、沿江高速、深圳湾科技园等一批城市新地标。制定市属企业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实施空间格局优化、科创中心共建等8 项行动,推进 122 个重点项目。秉持“感恩改革开放、回报全国人民”理念,在新疆、黑龙江、云南等 9 省 11 个对口帮扶合作地区开展项目 37 个,带动投资近500 亿元。深圳(哈尔滨)产业园区完成投资 13 亿元,引入华为鲲鹏等企业 62 家,加快打造世界一流产业园区。四川广安产业园引入投资 156 亿元,成为东西部协作典范。
创新动力加速释放
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深圳国资国企积极融入全球创新创意之都建设,打造涵盖产业空间、金融服务、人才资源、场景应用、载体平台“五大关键环节”的全链条综合生态服务体系,助推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
在产业空间方面,在全国主要创新节点城市梯次布局各类产业园区 218 个、总建筑面积 4900 万平方米,打造出投控公司“深圳湾科技”、深业集团“智慧园区”、特区建发“创智云城”等一批深圳国有园区品牌,为新兴产业提供优越发展空间。
在金融服务方面,依托市属金融企业,建立涵盖天使孵化、创业投资、融资担保、上市培育、并购重组等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超 1 万亿元融资支持,在全国率先设立运营规模 100 亿元的天使母基金,源源不断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注入资本活水。
在人才资源方面,从引才、聚才、铸才、育才、扶才、优才等方面系统发力,通过深圳人才集团“招才引智”、深圳人才安居集团“筑梦安居”、人才创新创业基金“以财助才”,为科技创新提供第一资源。
在场景应用方面,大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在国有企业先试先用,机场、地铁、巴士、园区、港口等企业,为 5G、人工智
能、光伏发电、新能源汽车等新技术加快推广提供应用场景,为创新成果产业化提供最快速、最高效转化渠道。
在载体平台方面,组建重大产业投资集团、智慧城市科技发展集团,打造新兴产业发现平台、引导和投资运营平台,建设 68 个国家和省级创新载体、11 个院士工作站,为深圳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提供最宝贵的智慧源泉。
疫情防控担当有为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深圳国资系统迅速投入到疫情防控中去,发挥了国有企业“顶梁柱”作用。
在城市运行保障方面,确保疫情期间菜篮子、米袋子、水电气、海空港、公交地铁高速平稳运行。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市国资委研究制定深圳市“1+N+1”战略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国资端方案,加快建设以国资国企为运行主体的全市战略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推动实施涵盖米袋子、菜篮子、医疗、水电气、物流运输和智慧城市等六大板块的 125 个支撑项目,全面提升超大型城市物资保障能力。
在纾困惠企方面,率先推出系列有力举措,帮助市场主体渡过难关,累计为市内 2.47 万家市场主体减免租金 19.49 亿元,为市外4314 家市场主体减免租金 1.47 亿元。组建运营 1000 亿元民营企业平稳发展基金,累计决策支持 263 家民营企业 326 亿元;完成和推
进担保发行债券 929 亿元;高效运营中小微企业银行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覆盖企业 8.5 万家。
在驰援湖北武汉方面,全力以赴、不计成本,最紧要时期对武汉航班实行优先保障,日供应湖北蔬菜 600 吨,日处理武汉生活垃圾近千吨,全力做好武汉火神山医院、方舱医院物业保障工作。
在捐款捐物方面,设立慈善信托资金 2 亿元,向湖北和法国、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等累计捐赠 N95 口罩 23 万只、医用口罩 67 万只、防护服 2.8 万套等物资和现金,款物折合 5510 万元。发动6.95 万名党员捐款 1304 万元,捐款人数、金额均居全市前列。
党建篇
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
国企党建与公司治理“两手抓、两促进”
近年来,在深圳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市国资委党委始终坚持“国企姓党”“强国企必先强党建”,在党旗引领下,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国企党建与公司治理“两手抓、两促进”,硕果累累。
国企党建与公司治理融合 深圳国资国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推进国企党建与公司治理深度融合。
一是明确法定地位。推动市属企业基本全面完成章程修订工作,指导企业在章程中写入党建总体要求、权责边界以及参与决策等内容,为明确和落实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提供根本保障。
二是完善领导体制。在全国较早推行党委成员与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班子“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领导体制,市属一、二级企业基本实现企业“一把手”和党组织书记“一肩挑”,在全国率先实施企业纪委书记兼监事会主席履职新模式,从组织上推动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有机融合。
三是理顺工作机制。开展“中国特色国有企业治理机制研究——深圳市属国有企业的探索和实践”课题调研,荣获国企党建专委会 2019 课题全国一等奖。指导市属企业党委、总支层面全面建立以党组织工作规则、议事规则、“三重一大”事项决策清单为主要内容的一整套议事决策体系,确保重大事项党委前置研究落到实处。
推动基层党建全面提升
深圳国资国企以“四项工程”为主线,推动基层党建工作水平全面提升。
抓“责任党建”,坚持政治建设不放松,全面落实“第一议题”学习制度,打造市国资委党校平台,2017 年成立以来累计开展
党性教育培训 94 班次,16430 人次。坚持开展党建工作书记述职和可量化的党建专项考核,实现党建与企业经营业绩考核衔接联动。
抓“规范党建”,建立并不断完善“1+N”国企党建制度体系,出台党组织换届等标准化指引,由上至下对党建工作进行优化设计。
抓“质量党建”,按照市委统一部署,持续开展基层党组织提质晋级、软弱涣散整治、“空挂”“口袋”党员清理等专项工作,有效解决企业党建弱化、淡化、虚化、边缘化“四个问题”。
抓“活力党建”,坚持党建带群团建设,打造市国资委团工委等群团工作平台,地铁、盐田港、能源、巴士等多家市属企业和个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奖章)”“全国劳动模范”“中国企业文化建设标杆单位”等荣誉称号。
转党建优势为发展优势
深圳国资国企以品牌战略为抓手,把国企党建政治优势转化为竞争发展优势。
“一企一品”创品牌。指导鼓励市属国企结合各自主业开展党建品牌创建,培育出深圳湾创业广场“跟党一起创业”、特区建发海外党建、创新投党建共建、深国际“党建+企业文化”等一系列有
鲜明特色的品牌项目,相关成效获中组部组工信息以及南方日报、特区报等宣传报道。
打造党建“生态圈”。构建“1+4+N”党群服务中心体系,建成全国首个空港党群服务中心、首个 5G 党群服务中心等平台阵地,以产权、业务和区域为纽带,积极推动国企党建融入城市基层治理,实现投资到哪里,经营到哪里,党组织的作用和影响就辐射到哪里。
改革创新新突破 积极参与新成效 篇6
一、晨间体锻,倡导四化,变消极等待为积极参与
(一)活动材料合理化
有目的有计划地提供晨间体育锻炼活动材料,分散自主活动材料具体要求做到五点:一是品种至少5种以上,确保人均1件以上:二是定期更换品种;三是新颖安全卫生;四是操作性强;五是摆放要求按照品种分类归放,品种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孩子在自主选择活动材料时,不仅不会再出现拥挤或者排长队消极等待现象,而且有足够的材料供孩子选择,新增材料也吸引着孩子们,孩子们都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
(二)场地设置多样化
我园幼儿人数多,活动场地相对来说比较小,为尽可能地扩大活动空间,减少活动中幼儿消极等待现象,创设良好的体育活动环境,为此,我园专门组织教师展开专题研讨、观摩学习、反思交流等活动,通过相互学习、反复实践,各班一周内每天都能设置别具一格的综合体育活动场地形状,传统的场地形状(圆形、长方形、正方形、条形)与新颖的场地形状(U字形、S字形、Z字形、五角形、螺旋形等)有机结合,交叉使用。每天不同的场地设置不仅扩大了活动空间,也有效减少了幼儿消极等待现象,而且促使孩子们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孩子们兴趣盎然地沉浸于仿佛迷宫似的体育游戏中,身心悦愉,乐此不疲,流连忘返。
(三)组织形式科学化
活动形式多样,做到“两个结合”。一是集体活动与分散自主活动相结合,各班可以根据幼儿一些明显特征(性别、体质强弱等)分成两大组,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活动,集体活动与分散自主活动有机结合,活动时间、活动密度、活动量恰当适宜。二是鱼贯式活动和竞赛式活动相结合,在开展集体综合体育游戏时,尽量采用鱼贯式练习,可以减少幼儿消极等待现象,保证充分的活动时间。少量采用竞赛式练习,以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增强敢于争先意识。
(四)指导方式个性化
注重个别差异,给幼儿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方式和帮助。一是手把手式,这个方式适用于发展比较缓慢的幼儿;二是平行式,当出现新材料时,教师注重示范讲解,和幼儿一起进行集体练习;三是激励观望式,适用于发展比较快的幼儿,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创造性地玩,一物多玩,及时肯定,捕捉游戏创新玩法。个性化的指导方式也减少了幼儿消极等待现象,促进幼儿积极参与活动。
二、点名方式,倡导三法,变消极等待为积极参与
(一)小组点名法
以小组为单位,由小组长清点自己小组内幼儿实际来园人数,然后要求用完整连贯的语言汇报本组内幼儿来园情况。这种点名方式改变了传统的以老师逐个点名的方式,不仅有效减少了幼儿消极等待现象,而且充分调动了小组长的工作积极性,也锻炼了小组长的工作能力。
(二)相邻点名法
以每个幼儿为中心,引导幼儿观察一下左、右两旁的同伴有没有来园,如果发现同伴没有来园,就主动站起来向老师汇报一下。这种点名方式也大大缩短了传统的点名时间,可以有效减少幼儿消极等待现象,而且发动每个幼儿都参与到点名活动中,主动地去观察、关心同伴。
(三)快速点名法
带班老师根据幼儿早上来园晨检时的插牌情况,汇总未插牌(未插牌一般代表缺席)的幼儿,然后请全体幼儿快速浏览、核对一下。显而易见,这种点名方式,在减少幼儿消极等待现象的同时,也促使幼儿积极参与到观察、核对活动中。
三、操作活动,倡导三性,变消极等待为积极参与
(一)活动材料突出层次性
投放活动材料时,一方面,应当考虑到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要,另一方面,更应当为不同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促使不同水平的幼儿都能找到适宜自己发展的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努力促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
比如区域活动时,教师为幼儿提供活动材料时,可以根据材料的难易程度贴上幼儿容易理解的标记,以便幼儿有目的地取放、操作。另外,投放活动材料时,教师还应讲究投放技巧,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逐步增添,给幼儿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不断地获取新活动材料,经常性地形成幼儿新的刺激点,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
又如数学操作活动时,当个别发展较快的幼儿完成第一张操作卡时,再提供第二张难度较大的操作卡。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减少幼儿消极等待现象,也能激励发展较快的幼儿大胆挑战难度大的活动内容。
(二)活动过程突出自主性
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由此可见,注重培养幼儿的自主性显得至关重要。诚然,幼儿只有在自主的活动氛围中,在没有来自教师压力的时候,才会真正体现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首先,作为教师应树立崭新的教育观,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幼儿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幼儿不同的等待时间。在实践活动中,把教育观念切实转化为教育行为,并不断地加以反思、提升。其次,应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自主发展的良好心理环境,吸引幼儿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自主环境中,大胆自主地开展活动,促使幼儿潜在的能力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
(三)指导方法突出开放性
倡导开放式指导方法,促进幼儿独立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性和教师的指导性并不是矛盾的,恰恰是相辅相成的。
比如当发现幼儿采用的操作方法达不到活动结果时,也不强迫幼儿停止操作,而是蹲下来采用建议或者协商的尊重方式,平等地与幼儿对话;当发现幼儿不会操作时,多采用启发式指导,耐心引导幼儿寻找恰当的操作方法,留给幼儿自己自主探索的空间;当发现幼儿找到恰当或者创新的操作方法时,及时赏识,激励幼儿以更高的热情、更大的自信投入到活动中。
又如绘画活动时,当个别幼儿完成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再添画一些与主题有关的内容,使画面更加丰满生动,或者引导先完成的少部分幼儿相互交流观摩作品。一边添画或一边交流着,等待大部分还没有完成的幼儿。无容置疑,采取适宜的开放式指导方法,可以有效减少幼儿消极等待现象。
其实,在组织幼儿一日活动中,如何减少幼儿消极等待现象,还有很多值得大家实践探讨的地方。比如,餐后活动,我们可以因人而宜,为先吃完的幼儿提供活动材料,然后再组织幼儿一起散步;离园活动,我们可以为晚离园的幼儿提供活动材料,而不是让幼儿枯燥消极地等待。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是有心人,以幼儿为本,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那么,一日活动中幼儿消极等待现象会越来越少,甚至一定能从源头消除。
苏州科技体制改革成效与不足 篇7
一、苏州科技发展的成效
(一) 机制创新,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一是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投入主体。目前全市大中型内资工业企业已普遍建立了研发机构;推动企业将技术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知识产权标准化、技术标准产业化;引导企业介入高校院所早期研发, 构建利益共同体;二是强化创新型企业梯队建设。实施促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瞪羚计划”和“雏鹰计划”。仅2014年上半年, 两类企业受益面分别达100%和59%;三是加大科技政策落实力度。2013年落实科技创新税收政策减免企业所得税66.7亿元, 同比增长12%, 其中落实企业研发加计扣除2, 377家, 加计扣除额66.38亿元, 增长26%, 折合减免企业所得税16.54亿元。
(二) 创新引领,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连续三年设立纳米技术、医疗器械及新医药与科技成果转化专项, 在创新源培育、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方面持续加大投入;二是加快创新载体建设。2014年以来, 中科院电子所分所落户苏州, 苏州纳米城、纳米产业技术研究院建成使用, “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大科学装置、中科院药物所成果转化中心等载体的科技成果研发及产业化也得到加快推进;三是积极打造创新型园区。全市已建有7个国家级、省级高新区, 并建成了苏州太阳能光伏、昆山可再生能源、吴中医药等23家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 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三) 多元投入, 完善科技金融机制。
一是构建多元科技投入体系。构建了以财政科技资金为引导, 金融信贷、上市融资、股权交易、风险投资为重点渠道, 科技保险、融资担保、质押借贷、信用评估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投入体系;二是不断改进财政科技投入方式。从事前支持、直接支持更多地转向事后补助、间接支持。制定了《苏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设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科技支行风险池专项资金等;三是不断规范科技经费管理机制。实现了项目管理流程的信息化。市级科技计划均通过媒体公布项目申报要求、拟立项数等信息。
(四) 整合资源, 全力构筑人才高地。
一是大力培育引进高端人才。2014年上半年, 组织申报省双创人才计划150人;新增姑苏领军人才计划70人, 累计514人;新增国家千人计划32人, 累计达157人, 其中创业类“千人计划”专家95名;二是全力扶持领军人才创新创业。2014年上半年, 450家姑苏人才创业企业预计实现销售收入达60亿元, 同比增长20%。目前人才企业中, 销售额过亿元的17家, 过千万元的110家;三是优化高层次人才服务环境。成立苏州科技服务中心 (姑苏人才计划服务中心) 和千人计划专家联合会, 深入开展国际精英创业周等活动。
(五) 更新理念, 完善科技服务体系。
一是完善创新要素的优化配置。建成苏州自主创新服务广场并获批“国家技术转移苏南中心”, 打造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等六大服务平台。仅2014年上半年, 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共举办专题对接会12场, 达成意向52项, 落地2项;技术经纪人队伍超过1, 000人。科技咨询平台会员数量达3, 722人, 访问量累计达82万次;二是完善科技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全力打造“科技金融超市”, 进一步提高“科贷通”的覆盖范围。2014年上半年, 制订了《关于进一步推进苏州市科技金融深度结合的实施方案》。“科贷通”为14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银行信贷支持21.8亿元;三是完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网络。仅2014年上半年, 大仪网累计入网仪器1, 602台 (套) , 原值9.8亿元, 服务企业300余项, 通过平台完成供需对接130项;四是大力推动科技合作交流。开展了8场大型产学研对接会, 共有500多位企业家赴高校对接, 近100家企业与学校达成合作意向。第六批科技镇长团的105名成员共走访企业2, 600余家次, 举办专题报告或讲座140余场, 帮助企业申报各类科技项目500多项, 引进高层次人才250余人。
二、苏州在科技创新中的不足
苏州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对于“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从思想认识到体制机制上都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创新文化建设仍然滞后于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有待提高。
一是创新要素的活跃程度不高。首先, 创投风投活跃度不高。虽然目前苏州市拥有创业投资机构272家, 管理资金规模达880亿元, 但与苏州市近2万家科技企业总数相比, 苏州市创业投资的活跃度还不够高, 尤其是缺乏投资早期的知名天使投资机构;其次, 科技服务业规模偏小。2013年, 苏州市技术交易额58亿元, 全省第二名, 低于南京 (169亿元) , 仅占全省的1/10;科技服务业收入135亿元, 全省第二名, 低于南京 (351亿元) , 占全省的14.5%;最后, 全社会R&D投入偏低。2013年, 苏州市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为2.6%, 不但与省内兄弟城市相比, 无优势可言 (低于南京2.92%、无锡2.7%) , 更是与北京 (6.16%) 、上海 (3.4%) 、深圳 (4%) 、杭州 (2.95%) 等先进城市的差距明显。
二是产业综合竞争力还有待增强。在全市有13万多家工业企业, 其中高新技术企业仅占到0.18%。与之相比, 早在2012年底, 上海市中小微型高新技术企业达4, 400多家, 占全部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94%。
三是产业缺乏核心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反映地区创新能力的发明专利比重偏低, 与国内先进城市比差距较大。2013年, 苏州市专利申请量为141, 076件, 其中发明专利44, 477件, 占31.53%;专利授权量81, 665件, 其中发明专利4, 413件, 仅占5.4%。与之相比, 上海市的专利申请量为86, 450件, 其中发明专利39, 157件, 占45.3%;专利授权量48, 680件, 其中发明专利10, 644件, 占到21.9%。另外, 深圳市的专利申请量为80, 657件, 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32, 208件, 占39.9%;专利授权量49, 756件, 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0, 987件, 占到22.08%。
四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还不强。首先, 研发投入偏低。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0.98%, 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更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 (全省平均1.1%, 全国平均0.99%, 发达国家2.5%~5%) ;其次, 中高层人才缺乏。领军人才普遍反映, 在管理、营销、工程技术等方面的中层人才相当缺乏, 而在面广量大的传统企业中, 人才缺乏现象更加突出。
五是科技资源的使用和管理还有待完善。已有的科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科技经费使用方式需要进一步创新。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小科技企业发展等方面, 一些固有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没有消除, 比如税收政策、财政管理体制。
三、原因分析
课程改革成效 篇8
中日韩三国均推行全国性的大学入学统一考试(即高考),其成绩是考生能否获得高等教育机会的唯一指标,因此,高考对基础教育的指挥棒效应十分明显。由于三国升学考试的英语科目均以读写能力的考核为主,导致英语教学多年来一直忽视对听说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较弱,招致民众的强烈批评[1]。为突破这一困境,中国、日本和韩国均将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作为英语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
作为中国最新一轮英语课程改革的标志,《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要求,学生应通过大量语言实践活动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真实语言交际打下基础。修订后的英语课程标准(2011)进一步强调,此次英语课改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忽视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2]。日本文部科学省的英语课程改革纲领《培养“能使用英语的日本人”的行动计划》指出,英语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提高国民的英语使用能力,使其达到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的水平[3]。韩国第七次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外国语科教学大纲》规定,要培养国民基本地用英语与人交流的能力,并提出基础英语以交际教学法为主、以培养听说能力为中心的教学要求[4]。
二、指导理念与具体措施
1. 指导理念
为实现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课程改革目标,中日韩均以交际教学法为指导,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设计。但在交际教学的具体实现方式上,三国有各自不同的选择。中国的英语课程改革强调以任务组织教学,力图让学生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通过体验、实践、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和掌握英语,并做到熟练运用。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设计形式多样的学习任务,努力做到语言教学真实化和语言课堂社会化。韩国的交际法教学则强调“浸入”,通过提供全英文的教学环境,努力使教学过程交际化。韩国政府为此双管齐下,在课内环节,要求中小学英语课堂实现全英文授课;在课外环节,花费巨资建立十几个“英语村”,为学生提供使用英语的真实环境。日本的英语课程改革沿袭了本国英语教育的实用主义传统,着眼于全球化时代日本对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需求,特别强调对交流技能的掌握。但与中韩不同,日本文部科学省仅提出一个比较笼统的“语言活动”要求,并将小学阶段的英语课程定位为非正式的语言活动课,至于语言活动如何开展,相关的课改文件并未加以明确[5]。
2. 课程体系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中日韩三国从学时、课程形式、课程内容多个方面对英语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首先是提前英语学习年龄,将英语引入小学课程体系。中国从2001年起将英语定为小学阶段的必修课程,以三年级为起点推进英语教学,每周4课时。在上海等较发达地区,英语课程的起点甚至被提前至一年级。韩国的英语课程同样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改革之初每周仅1个课时,2008年修订为2课时。日本步伐较慢,直至2011才强制规定小学必须开设“英语活动”课,教学对象限于五、六年级。其次是在中学阶段设置多种形式的英语课程。韩国在高中二、三年级开设会话、讲读等多元化英语选修课程,日本也在初、高中各阶段增加了口语、口译等实用型课程。我国的中学英语课程设置虽然在形式上没有明显变化,但以新教材为载体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较大调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侧重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3. 评价方式
由于升学考试的导向作用被认为是英语课程注重语法和阅读、忽视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的直接诱因,对评价方式的变革自然成为英语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政策层面看,三国的改革举措均涵盖了课程评价和升学考试两个主要环节。在课程评价环节,三国都力图改变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方式,逐步确立以形成性评价为核心的教学评价体系,鼓励教师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做出发展性评价,在关注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对于升学考试,中日韩均着力加强对学生交流能力的考查。三国压缩了升学考试英语科目的语法内容,引入听力项目,以强调听说技能的重要性,同时提高阅读和写作试题的实用性,最终实现考核重心向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转移。更重要的是,三国从不同角度对高考英语科目的有效形式进行了探索。中国计划从2017年起在部分省市一年举行两次外语考试,高中生在校阶段最多可参加两次考试,并取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日本的思路是将社会考试引入评价体系,鼓励使用托福等社会英语考试成绩作为大学升学评价成绩,以此淡化英语高考的唯一性地位。韩国则尝试用独立的国家英语能力考试(SEAT)来取代高考英语科目,已于2009年起在首尔部分高中进行了试点。SEAT的运作模式类似托福,一年内举行多次,是基于实用理念的全方位英语技能测试,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按预期在全国推广。
4. 师资建设
作为课程改革的操刀手,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的成败。随着英语学习年龄的提前、教学规模的扩大以及教学方式的转变,中日韩都出现了英语教师数量不足、教师素质落后于课改要求的问题。对此,三国均从教师来源和教师培训两方面着手加强师资建设,但具体措施迥然不同。中国的教育部门主要通过小学教师转岗(其他科目的教师转教英语)的方式来弥补因学习年龄提前造成的小学英语教师缺口,这更加剧了英语教师队伍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的状况。此外,考虑到我国地区发展的巨大差异,教育部门暂未设置基础英语教师的职业入门门槛,对在职教师也未提出统一的职业技能要求。相比之下,日韩主要通过加强对新任教师的聘用工作来解决英语师资的缺口,韩国从2009年到2013年分阶段共招聘本国英语教师2万多名。对新任教师,日韩均设置了比较严格的职业资格标准,日本要求英语教师必须达到实用英语技能鉴定考试(STEP)准一级、托福550分或托业(TOEIC)730分;韩国则提高了英语教师资格认证的考核要求,除笔试外,申请者还须参加英语听力测试和口语论述项目,以证明自己的语言交际能力。为弥补本国教师交际教学能力的不足,三国均聘用了大量英语本族语者从事基础英语教学。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日本推行的“协同教学”模式:政府每年斥资约5亿美元,通过“日本交流教学计划”聘请大量英语本族语者到中小学担任助理语言教师,和班主任协同完成教学任务[6]。与日韩不同,中国对外籍教师的聘用由地方教育部门主导,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
三、改革成效及影响
1. 课程负荷
课程负荷是课程目标、学习量和课程资源三个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负荷水平。相关研究以CEFR能力等级为尺度衡量三国的基础英语课程目标,并以教材总词汇数为学习量指数,以课程标准规定的课时数为课程资源指数,计算单位课时学习量,得数越大表明单位课时内需要学习的内容越多。结果显示,中国和日本的英语课程目标大致对应B1级,属中级要求,韩国略低,为A2级。与此矛盾的是,韩国单位课时学习量在三国中却最高,是日本的两倍[7]。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日本教育受“生本化”思想影响很大,承认学生在能力、性情、兴趣等方面的差异。高中英语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必修课仅5个学分,要求很低,选修课21个学分,与中国的英语课程目标相当,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英语学习负荷。而韩国政府虽然出于降低学生学业负担的考虑将课程目标设得较低,但一直强调英语的作用,在升学考试中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种高要求与低水平之间的矛盾,导致韩国英语补习班盛行,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参加校外补习,学业不堪重负,招致韩国社会的普遍担忧和激烈批评。在中国,英语学习负荷过重的呼声也不绝于耳,很多学校实施“阴阳课表”,学生实际课时数远远超过大纲要求。
2. 教师认知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具体操作者,教师群体对来自顶层设计的课程理念和课改措施持有怎样的观念,直接决定其贯彻教改方针的行动路径,并最终影响英语课程改革的成效。相关调查发现,中日韩三国的英语教师对本国课改后的课程理念认可度普遍较高,大部分教师持有“交际教学法会更好地促进学习者英语水平的发展”这一信念
四、差异分析及启示
对中日韩三国的英语课程改革加以比较,可以发现,三国虽设定了共同的改革目标,但采用的指导理念不同,导致各国在基本一致的改革框架下,具体措施差异巨大。从课程设置、师资建设、评价体系各方面综合衡量,韩国课程改革力度最大,包括英语村的建设、以国家英语能力考试取代英语高考等诸多措施,都是对原有教学理念和教学体系的巨大撼动。从整体上说,韩国英语课程改革的成效是最直观的。韩国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是以举国上下对英语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投入为背景、以学习者高强度的学习负荷为代价的。韩国一直把民众掌握英语作为加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前总统李明博上任之初便将提升国民英语水平纳入施政纲领,韩国家庭对英语也高度重视,在英语教育上的投入大约是日本家庭的三倍。日本的英语课程改革收效虽不及韩国,但学习者在学习负荷较低的情况下,英语能力仍有一定提高,也有可供借鉴之处。日本教育承认学生在能力、性情、兴趣等方面的差异,使用社会考试成绩作为升学英语评价成绩以淡化高考的唯一性地位,这些都赋予英语教师更强的职业自主性,使其能够在教学中灵活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从而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荷。
对照日韩改革经验,结合我国英语课程改革动向,可得出如下启示:首先,加强课程评价方式改革的顶层设计。高考改革酝酿过程中降低英语分值的呼声十分强烈,意在为英语学习减负,但日韩的经验表明,社会的高度重视是国民英语水平发展的必要保证,简单降低高考英语分值的做法必然弱化英语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对提高国民英语水平十分不利。评价方式的改革应跳出降低分数、增加考试次数、变动口语/听力分值等操作层面的思维,从顶层设计着手,对考核的能力分布、能力考核方式以及测试形式等诸多内容加以调整。其次,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研究我国中学毕业生应具备的核心英语素养,并根据不同学生毕业后使用和学习英语所需知识与能力的差异,研究构建适合我国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理论模型,据此设计核心大纲与扩展大纲,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不同的通道,通过差异化学习降低课程负荷。
摘要:全球化背景下,一国的教育政策会受到他国教育政策和实践的影响,因此国际间的课程比较具有重要价值。中国、日本和韩国几乎同时开始最新一轮英语课程改革,通过比较三国的改革措施和所取成效,发现三国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框架基本一致,但具体措施差异巨大,效果亦有所不同。在差异分析的基础上,从评价方式等方面对我国的英语课程改革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英语课程改革,比较研究,教育政策,效果
参考文献
[1]朱适,黄河.日韩英语教育政策的发展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4(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日本文部科学省.培养“能使用英语的日本人”行动计划[Z].文部科学时报,2003.
[4]韩国教育部.外国语科教学大纲(I)[S].首尔:大韩教科书株式会社,1997.
[5]Hu,Guangwei&S.L.Mc Kay.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in East Asia some recent developments[J].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2012(4).
[6]骆凤娟.日本小学英语教师教育及其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5(11).
[7]邹为诚.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比较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5).
龙岗区财政国库支付改革成效 篇9
龙岗区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重点在于将会计集中核算功能融入国库集中支付。会计集中核算是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出台之前,各地政府为加强财政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对公共财政支出改革进行的有益尝试。实践证明,会计集中核算虽然存在弱化单位财务管理、会计主体责任难以落实等问题,但它改变了分散核算带来的会计信息质量低、会计监督不到位的缺点,加强了对财政资金的管理,强化了会计核算与监督,对从源头上遏制腐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降低行政成本等有积极作用。而国库集中支付主要解决财政资金拨付中多户头、多环节造成的资金闲置浪费问题。因此,将会计集中核算融入国库集中支付是完全可行和有效的。
一、对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认识
国库集中支付方式,是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以健全的财政支付信息系统和银行间实时清算系统为依托,所有预算单位需要购买商品或支付劳务款项时,由预算单位提出申请,经国库集中支付机构审核后,将资金通过单一账户体系支付给收款人的制度。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包括财政部门在央行设立的国库单一账户和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设立的用于工资支付、政府采购、经费支出等集中清算的财政集中支付专户,以及财政部门为预算单位开设的用于日常支出的零余额账户。
预算单位按照批准的用款计划向财政支付机构提出申请,经支付机构审核同意后在预算单位的零余额账户中向收款人支付款项,然后通过银行清算系统由零余额账户与财政集中支付专户进行清算,再由集中支付专户与国库单一账户进行清算。在国库集中支付方式下,由于银行间的清算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实时进行的,因而财政支付专户和预算单位的账户在每天清算结束后都应当是零余额账户,财政资金的日常结余都保留在国库单一账户中。
二、龙岗区国库支付改革的具体做法
区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总原则是:国库集中支付与会计集中核算的衔接模式、国库支付中心与会计核算中心的兼、容、并、转方式,由各区按照严格执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核心规则、确保改革平稳推进、有效整合现有资源、努力提高内部运转效率的原则自行选择。按照改革的总原则及财政部有关文件的要求,龙岗区国库支付方式发生如下改革:
1. 账户管理方式发生变化
根据财政部有关文件的要求,国库改革过程必须实行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改革后仍然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不能设立核算中心自有账户,不能实行第二金库,不能实行财政资金的二次分配。因此,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由多重分散设置银行账户,改为由财政部门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所有的财政性资金都要在单一账户体系中运作。具体改革方式为:改变预算单位的银行账户设置方式,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除财政部门本身开设的“国库存款账户”、“预算财政支出专户”、“财政零余额账户”外,各预算单位分别开设一个“单位零余额账户”。该账户可办理转账支付,也可提取现金,其每日发生的支付按资金性质分别与国库存款账户、预算外财政支出专户进行资金清算,日终余额为零。
2. 资金拨付方式发生变化
按照财政部有关文件的要求,国库必须实行资金的集中支付,财政资金须以直接支付或授权支付的形式,从零余额账户直接拨付到商品、服务的供应商或最终用款单位。确有困难的,允许过渡期实行一定程度的辅助办法。资金支付以直接支付为主还是以授权支付为主,由各区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
(2)实行财政资金银行清算方式。无论是财政直接支付资金,还是财政授权支付资金,都是由代理银行先行代垫资金支付到商品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再与在人民银行开设的“国库存款账户”或“预算财政支出专户”进行清算,将资金划归代理银行。
3. 资金管理方式发生变化
单位要加强用款的计划性,即必须根据实际需要按月编制用款计划,财政部门也要按时批复单位的用款计划,形成额度后才能使用。预算单位要根据预算和支出进度,按月分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编制用款计划。基本支出按年度均衡性原则编制,项目支出根据项目进度编制。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处理试点单位年终预算结余资金,对当年预算单位未使用完的预算指标,经财政核定后,可结转下年由预算单位继续使用。
三、龙岗区财政国库支付改革的成效
龙岗区启动国库集中支付专项支出改革试点和部门改革试点以来,着力采取各项有力措施,成效显著。以纳入龙岗区宣传部为例来说明,其下属的文联如果需要用一笔资金,按照以往的运作方式,文联首先要向宣传部提出申请,由部里汇总报向区财政局;区财政局审核后,将资金拨给宣传部,再由宣传部拨给文联。层层上报、层层下拨,就是沿用多年的旧管理体制的特征。而在新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里,文联所需资金只要事先纳入了部门预算和单位分月用款计划,用钱时,文联只需简单地通过电脑向商业银行发出一个电子指令,商业银行将自动审核并作出拨款。从这个变化可以看出,改革取得了如下成效:
1. 实现财政资金支付的高度透明化
通过建立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财政部门对支付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可以保证每一笔财政资金的支付都严格控制在预算之内,使财政资金的支付处于有效的监控之下。杜绝了预算单位挪用、截留财政资金的现象,有效整治了个别单位通过虚报预算多谋取部门经费的行为,提高了财政资金运行透明度,确保财政资金运行安全。
2. 整合了沉淀资金,增强了国库资金调度能力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财政资金在向商品、劳务供应者支付前均保留在国库单一账户。一方面预算单位的财政性资金统一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内运作,使原来传统拨付方式下沉淀在各预算单位账户上的闲散资金集中在国库单一账户,有效整合了闲置资金,提高了财政部门调度资金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国库现金余额大大增加,为国家开展国库现金运作,实施进一步宏观调控提供财力保障。
3. 规范了财政资金支付行为,强化了预算刚性约束机制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实行后,财政资金不再经主管部门层层下拨,而是按规范程序由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直接支付到商品、劳务提供者。财政部门在事前制止不符合规定的支付申请或没有计划的支付申请,实现了预算执行机制的创新以及对预算单位财政性资金支付的全过程监督。预算单位用款必须遵循指标、计划以及支付的操作程序,并经财政部门严格把关,减少了对财政资金使用的随意性。
四、进一步做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建议
1. 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逐步建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将改革成果固化在法律层面。
一是不断完善国库集中支付法律法规体系,二是完善国库集中支付相关操作办法。
2. 统筹规划,全面实施,从广度和深度上扩大改革范围。
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实施,在增加改革部门的同时,还要继续深化和规范改革程序,扩大改革的资金范围,将预算单位各项资金,包括政府性基金及预算外资金,逐步纳入集中支付范围。进一步扩大支付层次,将基层预算单位使用的各类财政资金全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
3. 进一步落实相关配套措施,促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协调发展。
一是进一步推进部门预算编制改革,深化细化预算编制。二是推进投资计划管理体制改革,实现年度投资计划与年度财政预算的同步执行。三是加快金融管理体制改革,尽快建立起所有商业银行与人民银行联网的实时资金汇划清算系统。
4. 加快信息系统建设,扩展集中支付系统功能。
在目前已建成的国库支付外围信息交换平台以及部门财政直接支付和用款计划网上申请、网上审核支付、网上信息反馈的基础上,继续扩大系统网络覆盖范围,为财、税、库、行、部门的全面联网打下基础。实施网络安全防范措施,在与部门、人民银行和代理银行联网后,要将财政核心业务信息与外网相隔离,提高系统安全管理水平。
五、结束语
总之,通过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建立和完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将财政资金通过该账户体系直接拨付到收款人或用款单位,解决了财政资金拨付环节过多的问题,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强了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加强了资金监管,从制度上逐步解决了财政资金被截留、挤占、挪用等问题,规范了各单位的支出行为,加强了单位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
摘要: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是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的重要举措, 是继分税制改革后我国财政的重大改革之一。深圳市龙岗区于2007年6月1日正式启动国库集中支付改革,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运行, 国库集中支付在加强单位财务管理, 规范会计工作行为以及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取得了一定成效。
湖北建材工业供给侧改革成效初显 篇10
数据显示, 湖北省建材行业主要产品产量走势进一步分化。2016年1~5月, 湖北省建材行业26类主要产品中有21类产量保持增长, 增速较快的是中空玻璃、石膏板、混凝土排水管, 产量增幅分别为34.0%、29.7%、21.8%;受水泥、平板玻璃产能过剩影响, 该省水泥熟料、平板玻璃产量均下降-3.1%。
湖北省建材联合会有关负责人表示, 下一阶段, 该省将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为指南, 进一步加大建材工业供给侧改革力度, 以市场资源配置和绿色建材应用为抓手, 加快全省建材行业转型升级步伐。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成效探讨 篇11
关键词: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成效
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事业单位具有与一般的单位、企业不同的性质和特点,也造成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工资收益是激励职工圆满完成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一,工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员工行为和工作绩效,因此,要重视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工作,使改革朝着调动职工积极性、促进工作开展的方向发展。
一、绩效工资概述及其基本认识
薪酬包括物质薪酬和非物质薪酬,包括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加班工资、津贴、福利等,绩效工资制属于事业单位薪酬管理的一部分,它的有效实施有助于吸引和保留優秀员工,改善单位整体水平及塑造良好的组织文化。目前,我国有事业单位130多万个,在职人员3000多万人,离退休人员900多万人,集中了大批优秀人才。事业单位社会影响大,如何设置绩效工资体系、完善绩效考核成为众所关注的焦点问题。1998年国务院发布,2004年修订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定义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事业单位绩效的核心是它所提供的公益性服务的质量和数量,因此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是围绕其所提供的公益服务来设置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是以职工被聘上岗的工作岗位为主,根据岗位技术含量、责任大小、劳动强度和环境优劣确定岗级,以单位经济效益和劳动力价位确定工资总量,以职工的劳动成果为依据支付劳动报酬的工资制度。
绩效工资的绩效是要同时注重业绩数量和质量的,不能只看数量而忽视质量,也不能只强调质量而不看数量。此外,绩效不仅有高低之分,且有正负、显隐之别。绩效通常可分为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事业单位管理者的绩效工资,既要考虑个人绩效又要考虑组织绩效。不过,事业单位无论是组织绩效还是个人绩效,因其公共服务的社会属性而使其绩效经常难以定量化,就更须用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单位内部评价与社会公开评价相结合的办法来测定其绩效。所进行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是为了进一步激励和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更好地进行公益性服务。这次绩效工资的薪酬制度改革实际上是在政府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建立一种考评模式,通过考评拉开差距,激发事业单位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形成内部竞争机制,提高其公共服务水平,是政府财政投人分配的一种方式。同时,薪酬设计的核心就是价值贡献度的度量,价值贡献度是对价值创造者各自价值贡献的评价,即事业单位职工及管理人员在机构中的贡献大小。从薪酬设计的程序看,还需要一套可行的价值分配方案,即以什么形式,在什么时间支付薪酬等。根据角色的不同,分配形式也不同,而对同一个对象,为达到不同的激励效果,应该采取不同的分配方式。如果能灵活、有效地运用各种分配方式,发挥各个价值创造者的最大效能,那么其发展必势不可挡。
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历史沿革
从1949年算起,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经历了1956、1985、1993、2006和今年五次改革。1956年工资制度改革是三大改造完成后,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大背景下,为扭转职工工资非常繁杂和混乱的状况而进行的。1985年改革,主要针对的是职务等级工资制的弊端,事业单位行政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均改以职务工资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工资制。1993年的工资改革,则是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进行的改革。2006年的改革,则是为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不尽合理,激励作用不明显,工资收入水平偏低、差距拉大,工资管理体制不健全等日渐突出的问题而进行的改革。今年的改革是对2006年改革的深化,原因在于目标是落实2006年的绩效工资改革,同时明确事业单位性质、遏制其创收冲动为目的。因此,从我国事业单位工资改革的历程上看,并不是因为每次改革收效不到,而不停改革,而是基于不同社会经济背景和事业单位工资中面临的问题不同,而进行的改革,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
计划经济下的事业单位没有完善的收入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平均主义和吃大锅饭现象严重,既不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也不能激励单位工作绩效的提高。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改革一直是事业单位改革的焦点问题,虽然它伴随着我国的改革进程,但工资制度没有根本改变。直到21世纪,以绩效工资为方向的工资制度改革才开始有实质性的进展。
我国现有事业单位工资体系基本结构是在1993年和2006年两次工资改革的基础上形成的。2006年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建立与岗位职责、工作职责、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鼓励创新机制;实行“一岗一薪、岗变薪变”,“一级一薪、定期升级”,加大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的倾斜力度。改革后薪酬由基本薪酬、激励薪酬和其他薪酬这三部分构成。其中激励薪酬包含根据单位公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和绩效考核结果确定总量、根据工作人员的实绩和贡献确定的绩效工资和国家实行统一管理和制定政策的绩效工资津贴补贴。2006年改革后,按照人事部、财政部在2006年下发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事业单位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岗位绩效工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四部分组成,其中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为基本工资。而事实上,当前公益性质的事业单位仅落实了岗位工资、薪级工资两项,无论是全额拨款还是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其绩效工资部分基本都未实施。因此,可以将2009年的这次改革看作是对2006年改革的全面实施和深化。此外,由于事业单位的组成复杂,所以对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工资发放方式也不同。事业单位工资发放依据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大致划分为三种:一类是参照公务员工资发放,一类是工资由国家全额或部分拨款,还有一类是完全按企业标准自筹。
这之后事业单位开始建立符合自身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但“绩效工资”仪仪作为概念被提出未受重视。2009年9月2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决定分三步走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提出到2010年事业单位将全面实行绩效工资制。会议上明确了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基本原则:一是实施绩效工资与清理规范津贴补贴相结合,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收入分配秩序,严肃分配纪律。二是以促进提高公益服务水平为导向,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搞
活事业单位内部分配。三是分级分类管理,因地制宜,强化地方和部门职责。这将进一步推动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从过去计划、行政手段下的品位分类管理,逐步转变为市场导向的体现岗位价值的岗位定价、绩效导向的绩效薪酬制。从这个意义来说,两次改革是一脉相承的。
三、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改革的初步成效
随着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事业单位的整体建设与发展已经产生了一定影响,树立了正确导向,收到初步成效。可以有效解决事业单位人员“只吃饭,不干活”的问题,促进事业单位职工转变作风,提高服务水平,有利于激励事业单位内部人员的竞争,提高事业单位服务社会的公益性,减少潜在的营利性和自立性动机等。
1.增强了工资构成中的激励因素
绩效改革的目的是要建立一种把薪酬分配与公益性服务绩效紧密联系的新的激励约束机制。实施绩效工资改革可以形成合理的工资决定机制,提高社会事业和公益事业的发展水平。绩效工资改革可以盘活我们事业单位僵化的工资分配体制,有助于促进事业单位内部人员的有效竞争,激发人员潜力,有利于刹住事业单位自我牟利的冲动,从而提供更多优质、高效的社会服务。在组织方面,绩效工资收入的多少与事业单位自身的行业特点和社会职能密切相关,并直接体现在事业单位创收与服务能力上。实施绩效工资,事业单位会在社会效益和公共服务的基础上注重经济效益的提高。个人方面,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目前事业单位使用的是较为简单的办法,如身份、学历、行政职务、技术职称等来确定薪酬,无法体现员工在本单位的实际价值,更无法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绩效工资作为一种激励薪酬的发放与个人对单位的贡献、所做出的业绩密切相关,能够有效激发、引导、强化和修正员工的动机和行为。
2.调动了事业单位管理者的积极性
随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绩效工资改革的逐步推进,传统的统一工资分配模式与事业单位自身的工资水平、工资总量与服务质量、社会信誉、经濟效益、个人贡献等脱节,没有利益驱动力,难以调动单位和员工两方面的积极性的局面正在转变,事业单位内部分配的自主权进一步扩大,职工收入来源日益多元化,有利于打破那些长期为人诟病的弊端,如官僚主义严重、专业技术人员不被重视等,可以给事业单位以更多的评价权力,一方面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调动了事业单位管理者的积极性。从国家和事业单位两个方面来看,自主分配的权力空间都有所扩大。
3.激发了事业单位的内生动力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倾向于平均主义,绩效工资的实施有利于搞活工资分配机制,给事业单位注入新的活力,有利于革除事业单位长期以来“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固疾,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原则。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允许事业单位从科技成果转化取得的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奖励有重大科技发明、贡献突出的人才;通过提高和保证人员工资,可以稳定一些社会急需的基层技术人员、服务人员队伍。部分单位和岗位,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兼职兼薪,从而调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一方面,绩效工资改革将对小部分高收入事业单位的收入进行调节,降低他们乱发补贴津贴带来的相关收入;另一方面,把大多数收入不高人员的收入提上去。同时,改革遏制了公益性组织的牟利动机,保证其公益性回归,对维护社会起点公平,机会公平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
彭阳县深化集体林权改革的成效 篇12
1 以改革促效益, 林业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林权制度的改革有力地促进了林业产业的发展, 农民增收渠道得到进一步拓宽, 发展林果、苗木、林下养殖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1.1 林果产业初具规模
立足生态优势, 着眼农民持续增收, 大力调整林业产业结构, 认真实施“特色产业富民”战略, 把做大做强林果产业列入全县四大特色产业之首, 着力推动生态型林业向生态经济型林业转变。大力培育退耕还林后续产业, 以示范园建设为抓手, 培育典型, 提升层次, 以点带面, 扩大规模, 不断推进林果产业优化升级。立足光、热、水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以杏、核桃、花椒为主的特色经济林, 已建成以杏为主的生态经济林3.25万hm2, 发展设施林果80 hm2。杏产业发展已初步形成优势, 年鲜杏总产量达11.1万t, 林业总产值达到7 900万元。县内2家果品加工企业年均生产能力1 000 t, 产值达1 200万元。
1.2 林下养殖业初步发展
加大对林下养殖生态鸡的扶持力度, 强化科技服务, 不断扩大养殖规模, 提高养殖水平。在鸡苗补贴政策上, 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 以县财政补贴为主, 争取区财政、发改、扶贫和农业产业化项目扶持为辅, 对一般养殖户、重点养殖户、规模养殖户、新建的标准化鸡舍进行补贴。目前, 全县养殖朝那鸡农户达到4.2万户, 饲养总量达到100万只以上, 成立生态鸡养殖协会17个, 年产值达4 000万元。
1.3 苗木产业初具规模
县委、政府立足全县生态建设实际, 制定出台政策, 明确在全县苗木收购过程中, 优先采用县内苗木, 同时加大招商力度, 引进西安金成林景观园林绿化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六盘山园林景观苗木示范园区, 示范带动茹河流域种植业结构的调整, 引导农民积极发展苗木产业。目前, 全县累计发展苗木6 666.67 hm2, 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
1.4 积极探索生态观光游
依托“彭阳山花节”等活动, 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生态观光旅游, 仅2009年至今, 旅游总人数约3万人次, 对加快彭阳县旅游业发展和经济增长起到推动作用, 实现了生态建设和产业培育的良性互动[2,3]。
2 以改革激活力, 林业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通过深化林权制度改革, 全县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得到完善, 农民享受到的林改成果也越来越多, 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生态经济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一是林业保险逐步推行。随着国家农业保险政策的实施, 全县于2013年4月开始推行, 把全县3.25万hm2的经济林纳入了保险范围, 确保在大灾之年果农仍有7 500元/hm2以上的收入。今后, 全县将积极探索, 逐步将生态林建设纳入保险范围, 为全县生态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二是积极探索林权交易平台建设。利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 完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 搭建交易平台, 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对森林资源进行开发建设。在小岔乡卷槽村探索“以经营促治理”的模式, 引进企业参与生态建设, 发展林下经济, 取得了一定效果。三是大力发展林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针对林改后农民创业致富积极性高, 但林农单户经营效果差的实际情况, 全县积极引导农民成立林业农民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产业覆盖经济林建设与管理、果品销售、加工与储藏、绿化、生态及经济林苗木培育、林间养殖等。截至目前, 全县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数量已增加至97家, 会员19 800人, 带动农户6 600户, 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在数量和质量上有了较大发展, 成为林业产业化的重要载体[4]。
3 以改革促发展, 生态彭阳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随着林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入, 激发了农民参与生态建设、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生态彭阳建设水平正在不断提升。一是生态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县抢抓机遇, 进一步完善生态建设, 认真组织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沟道治理等项目, 不断提高生态建设水平。截至2012年底, 全县森林资源累计保存面积13.17万hm2, 其中退耕地造林5.04万hm2、荒山荒地造林4.69万hm2、封山育林3 200 hm2、生态经济林3.23万hm2, 森林覆盖率由建县初的3%提高到现在的24.8%, 享受国家生态补偿的公益林面积达2.45万hm2。二是生态提升工程全面推进。把生态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 深入实施“813”生态提升工程, 即用3~5年时间, 打造8个生态乡镇、100个生态村、3万户生态户, 整体提升生态建设水平, 积极打造生态优美乡镇、村庄。目前, 获得“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的乡镇1个, “自治区环境优美乡镇”4个, “区级生态村”4个。三是生态保护得到全面加强。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 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 广大农民收益也不断地增加, 使农户逐步认识到生态环境改善带来的诸多好处, 保护森林资源, 改善生态环境,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正在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
摘要:介绍了彭阳县开展深化集体林权改革工作的概况, 包括发展林业产业、完善林业发展体制机制、生态建设, 并分别阐述了各方面改革工作的具体成效, 以供参考。
关键词:集体林权改革,林业产业,体制机制,生态建设,宁夏彭阳
参考文献
[1]李周.林权改革的评价与思考[J].林业经济, 2008 (9) :3-8.
[2]侯元兆.从国外的私有林发展看我国的林权改革[J].世界林业研究, 2009 (2) :1-6.
[3]殷鸣放, 康宗楠, 谭希彬, 等.层次分析法在集体林权改革综合效益评价中应用——基于抚顺市清原县为例[J].辽宁林业科技, 2010 (3) :8-13.
【课程改革成效】推荐阅读:
体育新课程改革成效10-08
教学改革成效06-25
三农事业部改革成效09-13
中国人民银行改革的历程及成效10-23
镇简政强镇事权改革成效初显07-12
工商局实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一年来成效显著09-09
教研改革课程改革09-05
EDA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课程改革05-09
新课程改革课程纲要09-04
课程结构改革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