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游县扶贫开发工作成效问题及对策

2024-10-18

麟游县扶贫开发工作成效问题及对策(精选4篇)

麟游县扶贫开发工作成效问题及对策 篇1

麟游县扶贫开发工作成效、问题及对策

一、“十一五”扶贫开发工作成效

麟游县1993年被列为国家“八七”扶贫攻坚县,2002年再次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麟游县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扶贫惠农政策,把扶贫开发工作列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四大战略”之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扶贫开发统揽农村工作全局,以减少贫困人口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创新机制,加大力度,转变作风,狠抓落实,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呈现“六大变化”:

一是以贫困人口减少为标志,农村贫困现状进一步缓解。五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3.37万人,农村贫困现状进一步缓解,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二是以贫困村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为标志,贫困人口生产生活环境显著改观。五年来,累计投入资金6442万元,搬迁贫困人口1060户4875人,建房4782间9.56万平方米,建成整体搬迁点38处。共启动建设扶贫重点村36个,完成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67个,完成投资3520.7万元,扶贫重点村基础设施条件极大改观,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三是以贫困群众增收脱贫为标志,产业扶贫成效突出。五年争取信贷扶贫资金8950万元,其中投放小额到户贷款6200万元、企业贷款2750万元;共启动互助资金项目村15个,发展协会会员1529户,互助资金总量达到290.4万元,累计投放到户205.74万元,破解了贫困群众发展主导产业投入不足的难题,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四是以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增强为标志,科技

扶贫力度逐年加大。五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488期,培训贫困户劳动力4.4万人(次),其中就业技能培训1593人,贫困人口科技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高。五是以大扶贫格局初步形成为标志,社会扶贫深入开展。五年间,共有10个中、省扶贫单位和45个规模以上企业在麟游县开展扶贫工作,累计投资491.1万元,为贫困村办实事92件;81个县级部门和单位为包扶村投资371.4 万元,办实事670件,加快了扶贫开发进程。六是以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顺利推进为标志,为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奠定了基础。2010年麟游县按照全省统一安排,把“两项制度”衔接试点工作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县上下通心协力,紧密配合,圆满完成了各阶段的工作任务。通过试点,摸清了全县贫困底子,探索出了“六步识别法”的贫困人口识别机制,得到省、市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2010年,麟游县荣获全市扶贫开发工作先进县,2011年3月,麟游县荣获全省“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先进县称号。

二、目前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十一五”期间,麟游县扶贫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统筹城乡发展、“三化同步”的要求相比,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扶贫开发的任务十分艰巨。首先,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529元,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1328元,仅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9.3%,二者的差距很大。其次,全县有50个低收入村,有2.1万名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28.4%,远远高出全国、全省平均比例,贫困面依然很大。再次,已实现脱贫的低收入人群,致

富基础很不牢固,发展动力不足,收入很不稳定,极易返贫,加之因残致贫、因病返贫等因素的影响,巩固扶贫开发成果的任务仍然很艰巨。二是基础差、底子薄,整村推进仍然处于低水平。麟游县自然条件差,发展后劲不足,在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中,由于财政投入有限,捆绑资金量少且不能及时到位,群众投资投劳难度大,造成已完成建设任务的重点村建设标准低,整村推进仍然处于低水平、低层次。三是大扶贫理念没有真正树立起来,一些干部、群众有弱化淡化扶贫工作的倾向。一些干部、群众认为贫困问题基本解决了,扶贫工作压力减轻了,思想上有所放松,认识上有所弱化,安排上有所边缘化,群众参与扶贫开发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对低保与扶贫的认识比较模糊,大扶贫理念没有真正树立起来。

三、“十二五”扶贫开发工作对策及措施

“十二五”时期是麟游县实现“打造关天能源新基地、建设和谐奋进新麟游,奋力挺进全省十强县”战略目标的关键期,也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大机遇期和转折期,全县扶贫开发工作要突出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条件、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和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三大重点”;大力实施连片开发整村推进、贫困人口搬迁、互助资金、产业发展、贫困户能力建设、社会扶贫“六大工程”;巩固“十一五”扶贫成果,实现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5万人的目标。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要实现“十二五”扶贫目标,必须在对策和措施上实现“六大突破”:

一是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在重点项目建设上实现新突破。落实各级责任,整合各类资源,集中用于扶贫重点项目建设,不断改善贫困村

基础设施条件。特别要切实抓好千村贫困人口搬迁、“三无户”(无安全住房、无可靠收入、无依靠力量)安全住房和整村推进重点村工程建设,使全县低收入村生产生活条件和贫困户人居环境有大的改观。

二是突出重点,扶持到户,在发展主导产业上实现新突破。坚持扶贫到户方针,瞄准贫困群体,用足用活扶贫政策,切实发挥小额扶贫到户资金和扶贫互助资金在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中的推动作用,每年投放小额信贷资金1000万元,扶贫互助资金总量达到700万元以上,发放产业发展到户资金250万元,扶持贫困人口发展特色产业,增加群众收入,使贫困户人均纯收入每年增长20%以上。三是以人为本,强化培训,在提升贫困群众能力建设上实现新突破。抢抓煤田开发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大好机遇,每年完成实用技术培训5000人(次)、扶贫技能培训300人,就业率和稳定就业率分别达到95%、80%以上,不断提升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

四是多轮驱动,通力协作,在社会扶贫工程上实现新突破。加强联系和汇报,搞好协调与服务,为包扶单位营造良好的投资氛围和工作环境,争取包扶单位、企业的大力支持和扶持,着力营造大扶贫格局。社会扶贫每年完成投资160万元以上,到2015年达到800万元以上,力争达到1000万元,着力为包扶村和贫困户办实事、办好事,不断提高包扶成效。

五是转变作风,抓点示范,在打造亮点工程上实现新突破。牢固树立群众意识和服务意识,把贫困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去办,切实转变作风,经常深入实际搞调研,促落实,集中精力,扑下身子为贫困村和

贫困户办实事、办好事;把抓点示范与实施扶贫重点项目、与统筹城乡发展、与加快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集中项目、资金、技术、人力,抓典型、树亮点,每年至少抓好一个移民搬迁、一个整村推进、一个产业发展示范点,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全力打造亮点和精品工程,辐射带动全县扶贫开发工作上水平。

六是加强领导,强化考核,在夯实工作责任上实现新突破。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来抓,纳入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摆上重要位置,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建立“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健全党政领导包抓制度和考核机制,并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目标考核范围,逐级签订责任书,层层夯实工作责任。教育引导全县干部群众,强化大扶贫理念,树立全县一盘棋思想,各负其责,各尽其职,确保“十二五”扶贫开发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麟游县扶贫开发办公室 张海峰)

麟游县扶贫开发工作成效问题及对策 篇2

玉米是麟游县第一大粮食作物, 面积达到1.03万hm2, 占全县粮食种植面积1/2以上。多年以来, 该县玉米生产过程特别是收获环节采用传统人工方式, 劳动强度大, 劳动生产率低, 成本高, 成为制约全县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瓶颈。随着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乡村青壮劳力大量转移, 农村人口呈现出以老年人、妇女和儿童为主的人口结构, 玉米收获面临缺劳力的问题更加突出, 实现玉米机械化收获, 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出路[3]。虽然近2年来通过政策扶持、宣传动员、现场推介、典型示范等措施, 广大农民群众开始认识玉米机收的好处, 机收面积实现了零的突破, 但要实现玉米生产机械化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尚需要解决[4]。最近在调研工作中, 通过召开座谈会和走访农机户, 进一步调查了解玉米机械收获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1 存在的问题

1.1 农业机械的宣传与推广不到位

受地域影响, 山区农民远离市郊, 对新型农机具大多没有接触过, 农机具展销会上山区农民参与少, 见过实物的没有见过演示, 认识上比较模糊, 另外部分农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认为玉米收获周期长, 限于晾晒的场地有限, 延长收获期, 有利于玉米的逐步晾晒。农业机械在山区的推广力度不够, 知晓率不高, 影响了农民对机械的需求。

1.2 农机与农艺结合不够

目前麟游县玉米种植主要有宽窄行播种、人工点播、玉米点播器播种、玉米精量播种机播种, 行距包括40~80 cm多种规格, 在播种环节, 农技部门难以考虑到农机收获的需要, 农机与农技部门之间的衔接互动不够, 浪费了公共资源。而目前推广的玉米联合收获机割台为卧式摘穗辊型, 一般适应60~70 cm的规格, 对多规格的行距难以适应, 出现农艺农机之间的矛盾,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玉米机收的发展。

1.3 山区地势限制, 有碍部分玉米联合收获机作业

一家一户经营模式, 耕地面积零散化, 山区坡耕地较多, 部分田间道路路窄坡紧, 年久失修, 大型农业机具进不了田, 加之一些田块面积较小, 不够规则, 机械收获作业地头转弯困难, 机具转移频繁, 空行程多, 作业效率下降, 影响农机户收入, 致使一些农机户不愿去, 不敢去。

1.4 小、散、乱的农机流通格局难以适应农户对高品质的服务要求

目前市场上推广的玉米收获机品牌较多, 良莠不齐, 部分企业夸大宣传, 农户对此持谨慎态度。部分机具对倒伏玉米不能收获, 籽粒破损和遗失率较高, 是制约玉米机收的因素之一。

1.5 收获机价位偏高

机具投资回收期长。农户购买玉米收获机械一次性投资较大, 跨区作业市场还不够成熟, 作业量难以保证。加之很多山区农户整体经济支付能力不强, 购机户的盈利空间较小, 资金回收期长, 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购机的积极性。

1.6 缺乏政府积极引导的政策环境

山区县农机推广部门存在人员老化, 知识陈旧, 推广形式单一等问题, 在农机购置补贴的政策环境下, 农机流通效率低下, 企业欠款结算周期长, 财务成本大幅提高, 农企对接做得不够, 农民需求和企业需要不对路。

2 对策

2.1 政府农机部门应加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宣传力度

一方面在农机购置补贴上, 重点扶持玉米收获机, 调动广大农民购机积极性, 尽快提高玉米联合收获机的拥有量。另一方积极与玉米收获机相关企业联系, 鼓励企业近距离、面对面为农民推广农业机械。通过召开演示会、观摩会的形式, 现场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 让农民看到实际作业效果, 亲身感受到玉米机收的优越性, 打消他们的顾虑, 充分调动农民购买玉米收获机械的积极性。

2.2 生产企业应继续加大技术攻关, 做好售后服务

玉米收获机生产厂家要加大科技攻关力度, 提高机具适应性能和产品质量, 减少玉米机收损失。同时要及时了解掌握玉米收获机使用和服务情况, 处理质量和服务纠纷, 做好用前培训、用中服务、用后回访, 搞好跟踪服务, 保证玉米机收作业的顺利进行。

2.3 加强农机手培训, 提高机手素质

农机部门要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技术优势, 在宣传推广的同时, 做好对机手作业前的培训。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用性与操作性相结合, 使机手们能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 同时加大机手对机械维修保养方面的知识培训, 减少因操作不当造成的人为故障和损失, 提高机械利用效率。

2.4 加强农机与农艺的融合

要加大农机农艺的融合、相互促进有效配合, 一方面要大力推广新型玉米收获机械, 满足农民对高品质服务的要求, 另一方面要推广抗倒伏、脱水快的玉米品种, 减少玉米机械收获损失率。

2.5 大力扶持合作社和粮食大户, 提高机械化水平

通过政策宣传、项目带动, 鼓励农民自愿通过土地流转、承包、转租等方式把土地向合作社、粮食大户聚集, 优先发展农机合作社和种粮大户, 鼓励他们率先应用玉米收获机, 发挥其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逐步实现玉米机械收获机由推广阶段向普及阶段过渡。

参考文献

[1]张福俊, 虎治礼.加强农业机械化体系建设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9 (5) :16-17.

[2]谈志斌, 妥文.彭阳县农机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1 (2) :88-89.

[3]李春茹.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7) :258.

麟游县扶贫开发工作成效问题及对策 篇3

关键词:仙游县;土地流转;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4-12-1

仙游县是传统农业大县,辖18个乡(镇),325个村,人口11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2万人,占总人口的83.6%,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34亩。截至2013年底,全县耕地31.08万亩,流转5.69万亩。农村土地流转,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初步实现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1 主要做法与成效

1.1 积极宣传发动,引导土地流转

仙游县十分重视农村土地流转工作,除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外,多次组织乡(镇)党政领导、农技干部、村干部及农业企业、专业大户等参加土地流转知识培训,参观土地流转先进典型和示范点,引导农户和种养大户进一步解放思想,摒弃小农意识,积极进行土地流转。

1.2 培育典型示范,带动土地流转

积极支持种养殖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大户等发展规模农产业,提高经济效益,带动土地流转。利农农业技术(莆田)有限公司,通过流转获得7500多亩土地,从事农产品研发、种植、加工和销售,投资4.15亿元,建有10个示范园区,栽培蔬果品种80多个,生产的甜椒、西红柿等18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26个品种获“无公害认证”,既为农户带来土地承包金收入,又解决剩余劳力在公司就业,同时还为周边农户提供种苗、技术等服务,带动发展高技术、高效益农产品种植。龙头企业的带动,以及土地流转的多重好处,打消了农户的顾虑,有力地促进了土地流转。

1.3 集聚优势产业,促进土地流转

按照“发展重点产业、培育新兴产业”的思路,着力优化产业区域布局,通过生产设施补贴和优势品牌建设支持,扶持粮食、蔬菜、果茶、畜牧和名贵树种、中药材、花卉等种养业大户,不断扩大产业规模,促进土地、技术等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推进了土地流转。

1.4 强化项目建设,拉动土地流转

积极争取资金,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小流域治理等项目,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区、台湾农民创业园、省级农民创业园等试验示范基地,打造集中连片基地,进行集中高效经营,拉动了土地流转。

1.5 建立工作机构,服务土地流转

县和乡(镇)成立了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中心,村级设立土地流转信息员,收集、发布土地流转供求信息,指导合同签订,做好土地流转的指导、协调、管理和服务等工作,为土地流转创造好的环境和条件,帮助规范开展土地流转工作。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土地流转的政策和观念尚未深入人心

一些基层干部和农民对土地流转认识有偏差:一是担心土地流转到期后收不回或失去承包权,不愿将土地流转出去;二是受传统观念束缚,恋土观念强,宁愿撂荒也不愿流转给他人;三是城市近郊和可能开发到的地方农民,害怕会失去土地升值效益和被征收时应有的权益,不愿流转。

2.2 土地流转行为和合同不规范

大多数土地流转是农户间自发的行为,是口头约定,没有书面合同,有的即使签订了书面合同,也不规范,为产生纠纷埋下隐患。

2.3 自然条件等制约因素多

仙游县是丘陵地区,连片耕地500亩以上的不多,符合农业企业成片要求的更少。另外,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34亩,农户以分散经营为主,开展规模化经营涉及的农户过多,制约了土地流转。

2.4 缺少交易市场和评估机构

目前虽有管理服务机构,但没有正式的土地评估机构和交易市场,土地评估没有统一性和权威性,影响了土地流转。

3 对策

3.1 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

一是进一步完善县和乡(镇)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中心,配齐村级土地流转信息员;二是设立土地评估机构和交易市场;三是设立纠纷调解仲裁机构,加强对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的调解仲裁工作,确保有序顺畅流转。

3.2 夯实土地流转工作基础

一是按照国土资发[2011]60号《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规定,发放所有权证,把地块的面积、空间位置和四至等落实到户,做到产权明晰、四至清楚、没有纠纷,为土地流转奠定基础;二是按照农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要求,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落实到户,为土地流转提供依据和创造条件;三是制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施细则,有章可循,促进规范流转。

3.3 加大土地流转政策支持力度

一是协调银行、信用社和税务部门为土地流转开展融资信贷和税收减缓免,协调电力、水利部门对规模化生产经营和设施农业予以用电、用水优惠,协调农业、土地管理部门按照设施农业优惠政策建设生产和管理用房,支持土地流转;二是在农业产业化、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机械购置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和扶持;三是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流转面积达到一定规模的专业大户和农业企业给予奖励补助,鼓励规模化生产经营;四是通过项目扶持和科技、劳务培训等,为农民转岗就业创造条件,减少土地流转阻力。

3.4 创办土地流转新型经营主体

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入股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支持发展“土地托管”合作社或信托公司和“土地银行”,提高土地规范化、市场化流转水平。

3.5 进一步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

充分发挥土地流转机构和交易平台的作用,帮助供需双方及时沟通和流转土地;提供统一规范流转合同,指导流转双方签订书面合同;统一管理土地流转档案,对合同及有关文件、文本、资料等及时进行归档并妥善保管。

麟游县扶贫开发工作成效问题及对策 篇4

——金昌市深入推进双联行动和扶贫开发综述

双联行动开展以来,金昌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一系列决策部署,坚持把双联行动作为推进扶贫开发的重要抓手,把实施精准帮扶作为体现双联行动成效的关键举措,聚焦目标同向发力,整合资源重点突破,凸显帮扶力量凝聚、群众持续增收、干部作风转变的多元综合效应,取得明显的阶段性成效。

2014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900元,较上年增长11.7%,较2011年增长47.5%;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以上,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4470人,贫困发生率较2011年降低了8.3个百分点。

措施一:统筹联动,全面落实帮扶责任

双联行动开展以来,金昌市委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和市委双联行动协调推进领导小组会议,准确理解和把握精神实质,统筹部署双联行动,明确工作重点,落实工作责任。

立足全市贫困人口呈“插花型”分布的特点,坚持三级联动、领导带头、全面覆盖、抓实见效,由全市在职副地级以上领导包抓联系12个乡镇,407个市、县、乡单位叠加联系138个行政村,8466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10107户困难农户,做到了所有联村单位、联户干部无遗漏,所有行政村、所有困难户全覆盖。针对全市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32个贫困村,成立由市级领导牵头的帮扶工作组,明确提出“不脱贫不脱钩”的职责要求,并在其中15个省上确定的重点贫困村成立了驻村帮扶工作队,长期蹲点帮扶。

同时,创新丰富活动载体,认真组织开展“人大代表在行动”“政协委员助推双联”“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参与双联”等活动,积极搭建帮联平台,引导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社团组织等社会各界,采取投资筹资、捐款捐物、人才技术支持等方式参与双联行动,引进北京弘顺等18家省外客商在贫困乡村投资兴建富民产业项目,进一步扩大了双联行动的参与度和覆盖面。

措施二:重点发力,有效破解瓶颈难题

金昌市坚持把夯实农村基础、破解发展瓶颈作为双联行动的重中之重,市级财政每年列支1000万元双联专项资金,通过采取对产业发展实行贷款贴息,对基础设施建设“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联系村产业发展、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改善等。统筹安排市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补助资金、村庄环境改造整治项目资金、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资金、“菜篮子”工程专项资金、草食畜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企业支持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等,向联系村、联系户倾斜。不断拓宽融资渠道、搭建融资平台、创新融资方式,制定出台《关于在“双联”行动中加快推进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的意见》,与建行甘肃省分行签订“深入开展双联活动,加快金昌新农村建设”战略合作协议,落实“农耕文明”联村联户富民贷款,引导和支持其他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加大涉农贷款发放力度,探索创新融资担保机制,整合市级支农专项资金3600万元,支持永昌县成立了扶贫开发贷款担保公司,为3556户贫困户担保发放贷款1.91亿元。截至2014年12月底,全市涉农贷款余额93.16亿元,较2011年同期增加45.61亿元,长期困扰农村发展、农民致富的融资瓶颈制约得到一定缓解。

措施三:多管齐下,着力培育富民产业

在双联行动中,金昌市紧扣为民富民主旨,突出资源禀赋特色,认真实施富民产业培育计划,大力发展多元富民产业,不断增强联系村、联系户的造血功能和持续发展能力。

立足干旱缺水的实际,帮助联系村大力培育发展高原无公害蔬菜、食用菌、制种玉米、优质饲草等特色优势产业和设施种植、设施养殖业。积极探索推广“3331”“以井定田”等土地生产经营模式,采取财政补贴、先建后补等措施,支持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推进土地流转。统筹整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绿色农业培训工程”等培训资源,积极开展种植、养殖、加工等实用技术和务工技能培训,使联系农户实现了在乡务农有产业、外出务工有技能、增收途径能长效。坚持就近就地输转,协调金川公司、八冶公司、金泥集团等驻地企业优先吸纳本地务工农民。编印发放《强农惠农政策选编》6万余册,督促联系乡镇、联系村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使广大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措施四:创新举措,健全完善长效机制

金昌市始终把健全完善工作机制作为推进双联行动与扶贫开发深度融合的重要措施来抓,建立了牵头单位抓总协调、联村单位各负其责、乡镇党委上下衔接、村社农户具体实施的工作推进机制。以基层组织建设为核心,在乡(镇)、村分别设立了双联行动联合党组织,明确联合党组织职责、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统筹协调三级帮扶力量,加强对联系点的工作指导。

在乡(镇)、村分别建立了双联帮扶基金和救助基金,并制定基金管理使用办法,对各联村单位帮扶资金进行有效整合,确保帮扶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3年来,共注入帮扶基金1194.36万元、救助基金577万元,利用双联帮扶基金实施双联强村富民项目52个,利用双联救助基金救助困难群众1062户次,发放救助资金161.18万元,有效解决了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把联系对象分联系户、帮扶户、救助户进行分类帮扶,并对重度贫困村的贫困户进行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因户施策,精准帮扶,动态管理,做到了省上提出的“五到村”“六到户”“七到人”。同时,不断建立完善调研指导、督促检查、考核评价等工作机制,采取定期督查、专项督查、行业督查、明察暗访等多种形式,推动双联和扶贫开发工作持续深入开展。每年按照省上的部署要求,认真开展半年督查和年终考核,将督查考核结果向全市通报,对考核排名靠后的单位采取通报、约谈等方式督促整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措施五:强基固本,提升为民服务本领

金昌市立足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的活力和动力,制定了《金昌市村(社区)干部激励保障机制的意见》,健全完善了村干部报酬稳定增长机制,充分调动村级党组织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各级联村单位围绕解决好“有地方办事”的问题,帮助联系村争取项目资金,积极化解村级债务,加强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村级组织阵地不断巩固。结合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组织对换届后村党组织书记、大学生村官、入党积极分子和挂职党员干部进行专门培训,认真开展联村单位党组织与联系村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选派69名后备干部到贫困村驻村挂职锻炼,村“两委”班子的整体素质和带领群众发展的能力明显提高。帮助健全完善农村基层民主自治,推行“四议两公开”和村内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引导农民规范有序参与村内事务管理,有力地促进了村级组织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特别是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严格落实联村干部轮流驻村制度和“逢提必下”制度,确保帮扶工作长流水、不断线。坚持把双联行动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紧密结合,积极学习推广“枫桥经验”,建立了“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明确责任、归口办理”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机制,分期分批组织干部进村入户,帮助化解矛盾纠纷,疏导群众情绪。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风尚。近3年来,累计开展普法宣传教育62场次,化解调处各种矛盾纠纷2900多起,有力地促进了邻里和睦、农村和谐。

措施六:宣传引导,推动双联行动向纵深发展

金昌市坚持把宣传引导与典型引领作为推动双联行动向纵深发展的有效措施,不断创新宣传方式,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互联网等主流媒体和手机短信等新兴媒介,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加大对双联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了社会高度关注、干部倾心投入、群众普遍参与的浓厚氛围。

积极选树和推广典型,各级联村单位采取蹲点抓典型的方式,按照每个乡镇每年培育1个以上示范村,每个联村单位每年培育1户以上示范户的要求,积极培育示范村、示范户,深入挖掘和培育推广双联行动中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行动开展以来,共培育双联行动示范村36个,双联示范户276户,双联干部典型35个,并有2名个人典型被省委、省政府表彰命名为全省双联行动标兵。实践证明,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是破解“三农”难题、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有力抓手,顺应了形势发展要求,呼应了人民期待,得到了群众衷心拥护和社会广泛认同。

成效一: 农业农村发展条件显著改善

金昌市坚持把改善联系村发展条件作为双联行动的切入点,坚定不移地实施基础先行战略,结合村情实际,大力推进乡村道路、农田水利、安全饮水、能源建设、村容村貌改善等基础性、公共性、民生性项目建设。

3年来,累计投入资金11.5亿元,实施产业发展、道路硬化、渠道建设、安全饮水、危旧房改造、公共设施配套等基础设施项目420多个,新建、维修渠道731.68公里,新建、改造通村道路398.12公里,改造危旧房7488套,全市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5%,较2011年提高12个百分点;户户通电率达到100%,村道硬化率达到100%,较2011年提高15个百分点;砖混砖木结构住房覆盖率达到69.92%,较2011年提高9.72个百分点。

成效二: 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不断拓宽

金昌市紧紧围绕促农增收这一核心,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通过政府引导、科技驱动、龙头带动、市场拉动的方式,大力实施富民产业培育计划,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和农民劳务技能培训,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逐步形成了农民增收多元支撑格局。3年来,全市日光温室、食用菌棚、塑料拱棚分别达到5648座、5596座、8936座,畜禽总饲养量达到240万头(只),优质肉羊饲养量达到135万只;申报认定和注册家庭农场达到188个,农民合作社达到707个,土地流转率达到49.56%;累计完成各类培训2.3万人次,输转劳动力17万多人次,实现劳务收入近21亿元。

成效三: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

金昌市坚持把双联行动与统筹城乡发展紧密结合,以满足贫困农民基本需求为落脚点,全面落实省上提出的小额信贷业务、融资担保服务、贫困家庭劳动力技能培训、贫困家庭劳动力输转、公共卫生室、文化活动室、“两委”办公场所、综合服务社等“八个全覆盖”和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力争使特困户的危房全部得到改造、推进闲臵土地合理有偿流转、关心村内孤寡老人的生活和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为贫困村0-3岁的儿童捐赠营养包等“五件实事”,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进一步完善养老、医疗、低保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城乡低保三年并轨计划,着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均等化。

3年来,全市共建成乡镇高标准幼儿园10所,“五室”分设标准化村卫生室达到128所,改造提升村文化活动室49个,建成村民活动广场56个,建成农村互助老人幸福院58个,除低保外的社会保障实现城乡并轨,城乡低保并轨乡镇达到9个。成效四: 干部服务群众能力明显提升

金昌市坚持把锤炼干部、转变作风贯穿于双联行动始终,以作风转变的成效推动双联行动重点任务的有效落实。市委双联办会同财政等部门编印了《强农惠农政策选编》,各联村单位强化党员干部怎样做群众工作、向群众讲什么、如何帮联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并严格落实驻村入户各项规定和纪律要求。各级联村单位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结穷亲、交穷友,通过宣传政策、帮办实事、疏导情绪、化解矛盾,了解村情民意,感知百姓冷暖。广大干部在联村联户中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磨炼了意志,在为民富民中强化了宗旨意识,转变了工作作风,增强了为民服务的能力。

上一篇:建筑工程施工索赔管理探讨下一篇:等待花开感悟日志作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