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效和经验论文(精选12篇)
成效和经验论文 篇1
自农业部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以来, 陕西省咸阳市始终坚持“集中力量、集成技术、主攻单产、提高效益”的工作原则, 积极实行“三级联创、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通过配套高产技术, 建立高产创建区, 树立高产典型, 带动了全市粮食大面积平衡增产。项目区按照“技术示范的样板、生产方式的典型、推广方法的创新”要求, 建立百亩攻关田和万亩示范片, 做到统一种植模式、统一良种供应、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械作业的“五统一”, 良种覆盖率、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和机械耕种达到100%, 示范区和辐射带动田全部实现了目标产量, 平均亩产是全市粮食单产的近2倍, 为农民增收和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进一步提升粮食单产水平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探索新途径。
1 工作成效
2009~2013年, 由陕西省农业厅组织有关专家对咸阳市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田进行现场实产验收, 春玉米、夏玉米、旱地小麦和水地小麦单产连续创造和刷新了10多项全省高产纪录。
2009年, 旬邑县春玉米千亩示范方, 平均亩产925.8kg, 创造了陕西省旱地春玉米千亩以上集中连片最高纪录。2010年, 长武县旱地小麦百亩攻关田平均亩产406.7kg, 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336.7kg, 超高产示范户平均亩产507.3kg, 分别创陕西省旱地小麦三项高产纪录;旬邑县春玉米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868.1kg, 创造了陕西省旱作雨养万亩连片春玉米亩产800kg以上的高产记录;泾阳县夏玉米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703.5kg, 在陕西省夏玉米区率先实现了万亩大面积玉米单产超过700kg, 创造了夏玉米万亩连片高产纪录。2011年, 泾阳县小麦百亩攻关田平均亩产660.4kg, 万亩示范方平均亩产603.7kg, 分别创造了陕西省水地小麦百亩和万亩高产纪录;永寿县旱地小麦百亩攻关田平均亩产453.8kg, 万亩示范方平均亩产381.1kg, 分别刷新了陕西省旱地小麦高产纪录。2012年, 三原县小麦超高产示范田平均亩产704.2kg, 创造了陕西省水地小麦3亩以上高产纪录;长武县旱地小麦百亩攻关田平均亩产602.7kg, 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498.1kg, 再次刷新了陕西省旱地小麦高产纪录;永寿县旱地小麦千亩示范方平均亩产509.5kg, 创造了陕西省旱地小麦千亩连片高产纪录;泾阳县夏玉米百亩攻关田平均亩产761.0kg, 实现了陕西省夏玉米百亩连片亩产超过750kg的突破, 并创造了百亩高产纪录。2013年, 泾阳县136亩夏玉米高产创建百亩攻关田平均亩产790.7kg, 10 020亩万亩示范方, 平均亩产707.8kg, 刷新了陕西省百亩和万亩连片夏玉米高产纪录;旬邑县139亩春玉米高产创建百亩攻关田平均亩产1 064.2kg, 10 039亩万亩示范方平均亩产902.0kg, 刷新了陕西省渭北旱地百亩和万亩春玉米高产纪录。
2 主要做法
2.1 强化组织领导
咸阳市委、市政府对粮食高产创建工作非常重视, 在每年召开的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会议上, 对该项工作进行了专门的安排部署。市农业局成立了以局长任组长, 主管局长任副组长, 业务科室和相关站负责人为成员的粮食高产创建工作领导小组, 切实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同时成立以市农技站牵头, 种子、植保、土肥等单位参与, 农业科研院校专家教授为特邀顾问的粮食高产创建技术指导小组。在关键农时季节,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 省市农业行政、业务部门领导多次深入高产创建示范田, 现场检查指导工作, 为高产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全市粮食大丰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2.2 加强督促检查
把考核检查作为促进任务落实的重要方式, 明确考核指标, 严格考核标准, 督促和指导基层搞好项目落实工作。年初, 召开专题研讨会, 进一步明确创建目标, 落实工作责任, 提出了具体的考核办法和奖罚措施。在关键生育期, 由站领导带队, 逐县逐片督促检查项目落实。在作物收获前, 按照省、市要求组织相关专家深入实地从产量水平、规范程度、示范效果、组织体系、档案资料、宣传报道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联评。
2.3 整合各类资源
充分利用配方施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项目, 使资金、物资等向高产创建示范方倾斜, 把高产示范田建成科技入户示范田、配方施肥的示范田、良种统供的示范田、农业新机械推广的示范田。各示范县积极整合农技、植保、土肥、种子各部门的力量, 发挥各专业的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 加强协作, 密切配合, 形成合力, 促进高产创建配套技术的全面落实。
2.4 强化技术指导
根据农时季节, 采取组织技术骨干下乡蹲点、邀请专家现场指导、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等形式, 全方位开展技术培训活动。各项目实施县抽调精兵强将, 在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 进村入户, 包村抓点, 加大宣传指导力度, 确保关键技术到位。旬邑县组装大型宣传车, 三原县开通科技喇叭, 兴平市利用科技夜校送技术、良种、资料到村入户, 泾阳县先后召开了播种、化除、统防统治等现场演示会落实增产措施, 极大地提高了推广效果。各项目县在高速路或主干路旁设立大型宣传牌, 在示范区建立技术宣传牌, 增强宣传效果。
2.5 开展高产竞赛
结合高产创建活动的实施, 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高产大赛活动, 通过抓典型、树样板, 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高产创建的积极性, 激发广大农业技术干部的工作热情。兴平、泾阳、三原、长武等县对种植大户和超高产户每户给予现金和物资奖励, 进一步提升了高产创建活动的管理水平和覆盖面。
2.6 发展专业组织
为确保高产创建工作的实施效果和持续开展, 各项目实施县积极筹建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大力发展订单生产。据统计, 全市共建立三原金成、秦杨, 泾阳泾丰、键潍、旬邑旺禾、永寿永红等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30多个。合作社为高产创建示范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 提高农业新技术应用率和到位率, 创新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的管理模式和机制, 使粮食高产创建逐步走上服务专业化、效益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的新路子。
3 经验启示
3.1 部门重视是基石
民以食为天, 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大局。我国受资源约束限制, 稳定粮食生产最有效的途径是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提高单产。粮食高产创建正是全面提高单产、带动广大群众科技种田的一项活动。面对如此重要的工作, 省市各部门高度重视, 多次通过各种途径指导工作, 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确保高产创建工作的顺利实施。
3.2 技术配套是关键
农业要发展一靠政策, 二靠科技, 三靠投入。政策和投入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可低估, 但却是有限的, 只有科学技术对农业的贡献是无限的。在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中, 充分发挥技术优势, 不断总结学习, 探索研究高产高效集成生产技术, 把先进的科学技术真真正正地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 应用到提高单产水平上来, 确保粮食高产、稳产。
3.3 宣传培训是桥梁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 传统的种植模式已经在群众中根深蒂固, 但很多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要使广大群众摒弃落后的种植模式, 接受先进的栽培技术, 做好宣传培训工作是重中之重。为此, 通过技术人员下乡宣传, 开展技术培训讲座, 积极联系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以及在主要交通路口竖立大型宣传牌等措施加强高产创建的影响力, 使高产创建深入人心。特别是加强与电视台的沟通, 充分利用电视效果直观、覆盖面广的优势进行专题技术讲座和宣传, 扩大高产创建的影响, 提高技术覆盖率, 为高产创建的顺利进行做出了重要贡献。
3.4 多方协作是动力
在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中, 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 积极与种子、农机、土肥、植保等部门联系, 整合农技体系内部力量, 发挥了农技体系的整体优势, 提高了农技部门的战斗力和工作成效。同时加强了市县联动, 积极指导各县相关工作, 协调解决相关问题, 上下齐心, 形成高产创建的合力, 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 拓展服务领域。
3.5 整建推进是方向
随着高产创建工作的逐年深入, 高产创建将要把力量和资源向中低产田聚焦, 努力实现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 实现更大范围的高产, 整建制发展成为方向。旬邑、兴平、武功为整建制推进示范县, 泾阳、三原、乾县积极探索整建制推进运行模式, 为更好地开展此项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推动粮食高产创建工作向更深层次发展, 打造新的亮点和典型。
成效和经验论文 篇2
日期:2010/5/14 9:30:01 作者: 来源:《云南日报》
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是省委、省政府和国家烟草专卖局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大战略部署。2009年4月以来,省政协办公厅和省烟草公司组成调研组,就“建设现代烟草农业,推进云南农业现代化”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
云南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成效显著
自2008年启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以来,云南省按照国家烟草专卖局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一切从实际出发,大胆开拓、务实创新、由点向面、整体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为以下6个“明显提高”:
一是积极探索生产经营模式,烟叶生产效益明显提高。为推进云南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全省各地、各部门积极探索现代烟草农业发展新模式,取得重大突破。如禄丰县在整县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中,探索出在“一基四化”、烟叶生产组织形式、烟叶基层管理方式、工商合作等方面均有良好成效的“6634”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模式;砚山县的一次规划、整合资金、整合力量、分步实施的大规模连片建设;马龙县坚持重在山区、重在标准、重在整合的中低产田改造;云县的“小班制规划、井田式建设”的山地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模式等。烟叶生产管理模式的创新和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了烟叶生产效益的提高。
二是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烟叶生产综合能力明显提高。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变,统筹使用,形成合力的原则,各级政府和烟草部门积极创新投资机制,努力争取国家支持,有效吸收利用社会资金,整合发改、财政、国土、水利、农业、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等涉农部门资金,在烟田改造、烟水配套、烟路畅通、烟苗培育、烟房统建、烟机购置等方面加大投入,加快推进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2009年全省烟草部门投资21亿元,完成中低产烟(粮)田改造71.13万亩,占全省2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任务的35.5%,成为我省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烟叶生产基础设施的加强,为烟叶规模化种植、机械化生产提供了较好的生产作业环境,使得烟区烟叶生产条件明显改善,较大提高了烟区综合生产能力,有力地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是努力创新生产组织形式,烟叶规模化种植水平明显提高。全省各试点地区通过政府引导、中介搭桥、土地入股、农户互帮互助等方式,积极创新烟叶生产组织形式,形成了种烟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烟叶生产组织形式。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加强宣传引导,强化政策支撑,积极推进宜烟土地的有序流转,有效地促进了烟叶规模化种植。2009年全省10个试点地区共流转土地10.1万亩,其中出租4.25万亩,股份合作4.55万亩,互换1.3万亩。全省烟叶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整县、整乡、整村”推进工作取得新进展。
四是不断完善生产服务体系,生产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按照服务内容全过程、全覆盖、服务水平上台阶、服务设施普惠制、广受益的思路,打破行政区划,建立健全专业化生产服务体系。建立工厂化育苗基地,成立育苗服务社,形成专业化育苗服务体系;建立植保服务社,形成统防统治的专业化植保服务体系;建立农机服务体系,完善农机服务社,鼓励引导烟农积极配置使用烟用农机具;建立烘烤、收购服务体系,提高烟叶烘烤质量和收购效率;健全完善风险防范体系,提高烟叶生产安全保障能力。生产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有力促进了生产集约化和服务专业化。到2009年底,多数试点烟叶产区实现了“10个百分之百”:即集约化育苗100%、商品化供苗100%、专业化机耕起垄100%、专业化施肥100%、统防统治100%、专业化封顶抑芽100%、专业化烘烤100%、专业化分级100%、集约化收购100%、烟用物资配套供应100%。
五是着力构建科技支撑平台,烟叶生产信息化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在加大烟叶生产技术创新和实用技术推广的同时,云南烟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按照“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数据库、统一网络”的思路,建立完善现代烟草农业综合管理系统。试点地区重点围绕站点生产收购管理系统、站点远程监控系统、烤房集中监控系统、烘烤工场收购管理系统四大模块进行信息化配套建设。信息技术在烟农培训教育、烟田数据库建立、烟田生产情况监测、烟叶流水线收购、实施电子化结算、收购数据查询、气象信息发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高起点、高标准的信息系统建设,云南现代烟草农业生产管理实现了精细化和电子化作业,烟叶生产信息化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六是热情参与新农村建设,典型示范作用明显提高。坚持“重心下移,着眼基层,突出服务,加强基础”的烟叶工作方针,积极筹措资金,不断加大投入扶持力度,把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与支持农村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建设了一批多功能公共设施,在农村饮水、道路硬化、村中绿化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云南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宝贵经验及有益启示
云南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在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经验,概括起来主要为4个“始终坚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三农”工作方针政策,切实落实好国家有关决策部署;始终坚持党委政府主导、烟草部门主抓,烟农发挥主体作用、部门积极配合服务的工作机制,发挥组织优势,集聚资源、集中力量、集成技术,合力推进;始终坚持既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又符合地方实际的建设思路,转变观念、敢闯敢试、苦干实干;始终坚持发挥市场作用、统筹各方利益的原则,以烟农得实惠为落脚点,努力创造政府、企业、烟农和谐共赢的新局面。
现代烟草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成功经验为全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启示。
启示一:推进云南农业现代化必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紧迫任务。云南在建设现代烟草农业过程中,按照“整体规划、系统设计、综合配套、分步实施、创新发展”的思路,突出抓好烟叶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牢烟叶发展基础,有力促进了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云南山区、半山区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4%,常用耕地面积6300万亩,现有耕地中坡耕地占61.2%。加快云南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必须努力突破农业基础薄弱的瓶颈制约,当前特别是要继续加强以中低产田地改造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启示二:推进云南农业现代化必须完善生产经营制度。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云南在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过程中,对土地流转方式和生产组织形式进行了有益尝试和积极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要改变云南长期以来农村土地流转规模不大、速度不快、农户对土地依赖程度较高的状况,就必须进一步完善生产经营制度,不断激发农民的创造活力,大力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启示三:推进云南农业现代化必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工农关系也不同。一般在工业化第一阶段,农业通常支援工业发展,提供工业发展所需原始资本。在工业化第二阶段,工业开始反哺农业。目前云南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的发展阶段,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近年来,云南实施工业反哺农业,烟草行业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为“三农”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推进云南农业现代化进程,必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依靠工业发展的物质和技术积累来支持农业的发展。
启示四:推进云南农业现代化必须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通过发挥龙头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的辐射带动功能,把传统生产方式与社会化大生产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充分调动农户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规模化经营、市场化流通。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实践证明,深入拓展专业化分工,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发展先进生产力的有效途径。继续实施农业产业化提升行动,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是推进云南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选择。
启示五:推进云南农业现代化必须强化科技支撑。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传统农业要实现向现代农业过渡,技术进步是关键因素和根本动力。云南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中,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将现代科技和装备运用到选种、育苗、耕作、烘烤、收购等各环节,较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推进云南农业现代化进程,必须着力强化科技支撑,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农业高新技术发展、农民科技素质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用农机装备推广、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实现农业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启示六:推进云南农业现代化必须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力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是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现代烟草农业通过运用现代工业装备、先进适用技术、先进管理方法,加大生产要素投入,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烟叶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推进云南农业现代化进程,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借鉴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经验、推进云南农业现代化的建议
通过认真调查研究和多方征求意见,我们就借鉴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经验、推进云南农业现代化,提出5点建议:
巩固成果,把云南建成全国现代烟草农业强省。为进一步巩固提升云南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试点成果,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在新的起点上取得更大的发展,建议各地各部门进一步认识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对促进云南烟叶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的重大意义,认真总结成功经验,坚定发展的信心决心,将思想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和国家烟草专卖局的决策部署上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极主动投身现代烟草农业建设。
制定规划,进一步明确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明确现代农业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协调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建立健全全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十分重要。制定云南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规划要根据农业现代化基本特征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目标的要求,建立相应的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基础,充分体现各地的比较优势,有效配置农业资源,合理确定各具特色的农业功能区;要结合云南农业发展实际,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坚持循序渐进、实事求是的原则,突出各地各行业富有特色的发展模式,分地区、分行业、分阶段、分步骤有序推进。
统筹协调,研究出台全省工业反哺农业新举措。采取切实措施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对推进云南农业现代化至关重要。制定出台云南省工业反哺农业的具体意见和实施办法,从云南基本省情和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各项强农惠农重大措施,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关系。加大财政支农力度,设立省级工业反哺农业专项资金。鼓励、引导工业企业支持现代农业建设,积极引导工业企业与农业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实施“村企挂钩”合作。
创新模式,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推进云南农业现代化进程,应率先在优势产业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通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云南的烟、糖、茶、胶、菜、果、花等产业逐渐成为特色优势产业。建议充分借鉴烟草的做法和成功经验,积极创新发展模式,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创新生产组织形式,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在生产布局规模化方面取得突破;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发展,发挥市场主导作用,不断完善生产服务体系,在集约化、专业化方面实现突破;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发展,提高装备水平和信息化程度,在科技现代化方面实现突破。
成效和经验论文 篇3
[关键词]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成效;赤城县
一、项目区概况
旧站项目区位于赤城县东北部,县域云州水库上游,北靠坝上沽源县,地理坐标于东经115。42'-115。46',北纬41。06'-41。19'之间。包括4条小流域(青羊沟、水磨、马营沟、三山),涉及15个行政村1.01万口人。项目区总面积286km,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35km2。项目区属土石山地丘陵区,整个地势北高南低,海拔高程1011m~2211m,沟壑密度为1.2km/km2。多年平均气温为4.4℃,多年平均降水量420ram,年内分配不均匀,年际变化大,主要集中在7~9月间,占年降水量的70%,十年九旱,且春旱较频。
项目实施后,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累计完成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05km2,其中植物措施9785hm2,乔木林3402.68hmz,灌木林1533.07hm2,经济林310.24hm2,种草120hm2;封禁治理4419hm2。工程措施:修建梯田715hm2,建谷坊坝756座,护坝4.54km,沟头防护224.708km,旱水窖30个,修工程区道路25km。完成投资2969万元,完成土石方739.66万m3,总用工92.86万工日,机械台班3530台班。
二、综合效益显著
通过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的合理配置,使项目区形成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坡面、沟道均有水保工程的立体防护体系。各项治理措施全面实施后,年减少土壤流失量36.54万t,减沙保土效益达到68%。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43.2%提高到77.4%,林草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的72.5%,综合治理保存率达80%以上,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
随着水土流失治理目标的实现,水土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以骨干工程与小型拦蓄工程相结合的沟道防护体系基本完善。显著地减少了输入白河堡水库的泥沙,延长使用寿命,净化了首都水源,达到“筑首都绿色屏障,还北京碧水蓝天”的建设目标。
1.保土效益
根据监测该项目区2003年拦沙量为1.33万t,2004年拦沙量为8.757万t,2005年拦沙量为10.61万t,2006年拦沙量为10.71万t,2007年拦沙量为16.03万t,2008年拦沙量为1 8.24万t,六年累计拦沙量为65.67万t。2008年底保土率达74.8%。
2.经济效益
结合项目区各年度各项治理措施的实施数量来计算各年度的经济效益。经计算,2003年至2008年年底,六年累计增产1129.32万元,随着项目区内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经济效益也将逐渐发挥、扩大,人均年纯收入将超过1500元。
由于水土保持产生的经济效益具有滞后性,以上分析计算的经济效益为水土保持直接经济效益,未计算节约的劳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收入,以及农产品深加工后增值等间接经济效益。
3.社会效益
项目区通过土地利用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广种薄收为集约经营模式,生产生活设施得到改善。同时加大了项目区内生态治理的理念,水土保持工作得到当地农民的肯定和支持,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有深刻的影响,是一次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与知识的普及。
4.生态效益
项目区通过六年多实施水土保持治理,生态环境大为改善,项目区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43.2%增加到74.4%,提高了31.2%,林草成活率达70%以上。由于植被条件的改善和植被覆盖的增加,为许多野生动物提供了很好的繁衍与栖息生存环境,山鸡、野兔等各类动物数量明显增加。
三、项目区建设经验
1.加强领导,完善制度
为切实加强对项目工程实施的领导,县政府成立了“21世纪初期密云水库上游水土保持工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政府县长担任。为搞好《规划》的实施,县政府制定了《赤城县(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水土保持项目管理实施意见》,对项目的前期工作、年度建设任务作了具体安排。同时开展宣教活动,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真正统一到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为赤城增资源,为首都阻沙源保水源,为百姓拓财源的认识上来。
2.规范管理,保质保量
根据《河北省(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水土保持项目管理实施细则》及水利基本建设程序的要求,该项工程县水务局为项目法人单位,水务局局长为项目法人代表,对项目建设的全过程负总责。按照项目建设要求,经县政府批准成立了“密云水库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处”,具体负责工程建设与管理。对工程建设管理、监督检查与验收的全过程负总责,工程建管处下设6个工程实施小组,分别为综合管理组、规划设计组、技术指导组、物资供应组、资金管理与审计组、质量监督检查验收组。各小组密切配合,相互监督。
3.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在编制小流域治理规划中,把规划措施的实施与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工农业生产条件、人民群众生活条件的改善紧密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防治技术路线。达到治理后“洪水不下山,泥土不出川”的目的。根据各小流域实际做到坡面工程与沟道工程相配套,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近期效益与长远效益相兼顾,始终坚持把生态效益放在第一位,千方百计在保持水土的前提下给项目区群众留下一个扎根富业,早日实现脱贫致富。
4.精心组织,科学施工
由于水保工程点多、线长、面广,同时又受季节和气候的影响,为了确保工程质量,施工技术人员始终要坚守在工程第一线,吃住在项目实施村。在施工中采取分组划片,责任到人的办法,并实行定额管理,日工与计件相结合的多种方式进行施工。在工程施工中要做到先上游、后下游,先坡面、后沟道,坡与坡、沟与沟、村与村集中连片治理,形成规模大、质量高的工程。
5.规范程序,执行“三制”
按水利基本建设程序的要求,在工程建设中严格按照工程建设“三制”管理执行。一是项目法人责任制:县水务局为该项目法人单位,经县政府批准成立“密云水库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处”,具体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与管理,解决工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二是实行工程建设监理制:项目法人单位与河北环京水利水保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签订了工程建设监理合同,配备了监理工程师,严格执行监理工作制度。三是实行工程建设合同管理制,项目建设单位与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农民施工队签订施工合同。工程所需水泥、砂、石料由管理處统一采购或施工队自己就近采购,苗木和籽种集中采购,所购苗木均经林业部门进行质量检验,并出具植物检疫证书、苗木检验证书和苗木标签。
6.严格检查验收
在检查验收中采取阶段验收与竣工验收相结合的办法,以项目工程为单位,乡镇、施工队负责人与现场技术人员进行初验,向项目建设管理单位提交初验报告,而后由项目建设管理单位组织验收组进行复验。在验收过程中,个别施工队单位存在不同程度的质量差和多报工程量的问题,验收人员坚持原则,不徇私情,按实际验收数量确定完成数量,严格按设计标准验收。
7.严格资金管理,做到专款专用
在资金管理上严格按照国债资金管理办法执行,设立了专账,实行了专户储存,推行了资金报账制,所有工程投资不一次性付完,而是工程开工时先预付一部分启动资金,然后根据工程实施进度逐步拨付,工程建设完成并经验收合格后再付清其余款项。为了提高植物成活率,加强建设工程管护,报账时预留10%~15%质量保证金,待来年成活率达到要求、工程不被破坏、经验收合格后再拨付到施工单位。
8.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巩固工程建设成果
工程按照“明确所有权,稳定经营权、搞活使用权”的思路,抓住“林(草)权”这一核心,做到“不治无主山、不造无主林”。进一步放宽拍卖“四荒”政策。采取先治后卖,边治边卖,拍卖“四荒”使用权。有效的调动广大农民参与项目治理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管理管护工程的责任落实到农户、个人,提高了工程管护效果,充分发挥工程效益。遏制因过度放牧造成的对治理成果的破坏,巩固治理工程建设成果。
9.加强项目档案管理
成效和经验论文 篇4
1 小流域概况
忻城县花红小流域位于忻城县果遂乡, 距离忻城县县城58公里, 地处东经108°24′~109°07′, 北纬24°23′, 该流域境内具有良好的交通优势。花红小流域境内属于喀斯特地貌, 岩溶发育地区, 属浅切割低山丘陵, 沟槽两侧露出硅质岩和含硅质石灰岩, 岩层节理发育, 很破碎。地面最低海拔高100m, 最高400m, 山与山之间形成洼地, 片浊与沟蚀十分明显, 石山岩石均顶部凸出, 半山以下均为沙地、丘陵地环抱而成, 整个地形向东南倾斜, 每次暴雨均汇流流向红水河。小流域内有两条终端交汇的大沟槽, 沟槽两侧又由数十条大小不等的小沟向山岭上延伸。由于沟长坡陡, 沟底比降又大, 加上含沙量大, 每次山洪瀑发, 沟两侧都被冲刷并淘空。该流域总面积为1.736km2, 水土流失面积达1.477km2, 占流域面积的85.1%。流域内有2条终端交汇的大沙槽, 一条位于花红屯的左侧, 名称古万沙槽, 主槽全长5130m, 最大宽度250m, 槽底平均比降为2%;另一条位于花红屯的右侧, 它又由三条较大的沙槽汇流而成, 名称花红沙槽, 主槽全长4610m, 最大宽度180m, 槽底平均比降为2.5%。小流域内涉及8个自然屯58 6户29 32人, 其中农业人口2803人, 农业劳动力1121人, 人口密度169人/km2。耕地81600亩, 自1992年以来, 该流域已经开始综合治理建设, 由于多方面原因至今未能彻底治理, 该流域引起了水利部的高度重视。
2 工程建设规模
花红小流域2004年度曾得到国债资金项目, 2008年又被列为第四季度新增投资水土保持项目, 并分期投资, 目前已下达两期投资, 第一期工程于2009年7月20日开工建设, 到2010年10月9日止, 一、二期投资计划全部完成, 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7km2, 其中:拦沙坝6座, 谷坊10座, 4处通道口, 路面平整2111米。投入建设资金293万元。
3 小流域水土流失原因
从1991年开始, 花红小流域严重的水土流失就开始引起了各部门的关注, 但是每年的汛期间, 因沟道汇水面大而易引起山洪, 加剧了水土流失, 所建成的拦沙坝在建成后的第二年就蓄满泥沙, 上游形成的坝台地已种植甘蔗、玉米等作物, 而下游在山洪瀑发时却把已改造恢复耕种的农田将再次遭到重新沙化随流, 这些泥沙从上游漫过坝顶直冲下游所形成。2005年至2008年, 我们通过规划综合治理争取国债专项资金继续投入到该工程, 现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累计总投资538万元。总结近年来, 我县花红小流域频频遭受水土流失灾害, 除了近年处于暴雨多发期的客观因素外, 人为因素也不容忽视。主要有以下原因。
(1) 降雨强度高。高强度的持续降雨是小流域水土流失产生的客观原因, 也是主要原因。小流域内雨量充沛, 年平均降雨量为1424.1mm, 5~8月的降雨量占总量的65.5%。由于降雨分布不匀, 夏季降雨集中, 且强度大, 冲刷力强, 在荒坡地、沙槽壁上, 随着降雨径流的产生和增大, 坡面土壤易遭侵蚀, 逐渐由面蚀转为沟蚀并不断发育。
(2) 建设不合理。原建设的拦沙坝距离太远且没有统一综合规划, 加上库容量有限, 对拦沙容量的要求远远不能满足, 沙害仍在继续漫延, 由于没有彻底切断沙源, 每年汛期, 在两沙槽内因沟道汇水面大, 在水力和重力蚀作用下, 沟道两侧的底部极易被掏空, 进而产生大大小小的崩塌、滑坡等。洪水夹带的砂石便加剧了对下游的冲击和淹没。受资金因素制约, 这些防护工程建设标准低, 无法抵御大洪水, 造成年年治理年年流失。
(3) 砍滥不科学。近几年来, 当地群众放火烧山后就全垦整地、顺坡耕种, 而山坡地成为荒山后, 土质疏松, 地块内的幼苗起不到覆盖作用, 因而一旦降雨径流发生, 水土流失立即发生。
4 主要做法
4.1 把整个小流域进行综合规划, 合理布置各项措施
2005年国家再以专项经费治理该流域, 但由于所建设的拦沙坝都蓄泥沙, 不再发挥作用, 加上一直都只进行局部治理, 没得到彻底治理, 所以效果甚微。2008年, 技术人员在经过实地踏勘后, 了解本流域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情况、水土流失状况和土地利用现状, 对整个小流域进行综合规划, 坚持“预防为主, 全面规划;综合治理, 因地制宜;加强管理, 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方针, 形成了完整的水土保持防护体系。
4.2 以工程措施为主, 合理布设谷坊、拦沙坝
该流域内有两条终端交汇的大沟槽, 沟槽两侧又由十条大小不等的小沟向山岭延伸。沟长坡陡, 沟底比降大, 每当山洪瀑发, 沟边不断被冲刷淘空, 随着洪水的反复冲刷, 下游泥沙淤积面积不断扩大。为减少泥沙进一步恶化下游, 保护下游农田, 在沟道上游沟谷切割深、口小肚大, 地质状况良好的地方, 按10年一遇防御标准布设梯级谷坊和拦沙坝, 有效地抬高沟床, 提高侵蚀基准面, 防止沟头前进, 沟底下切, 沟岸扩张, 减缓沟床纵坡、稳定沟坡, 调节洪峰流量。新建设谷坊10座, 拦沙坝6座, 产生保土效益4.93万T。
4.3 以植物措施进行结合, 合理选择树种
花红小流域属于荒山荒坡较多的流域, 根据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 花红小流域紧靠自然恢复植被远远不够, , 因此必须结合人工造林来减少水土流失, 树种选择耐旱、耐贫瘠、耐寒、抗风、抗冲刷、根系发达、能固结土壤、落叶量少的树种;苗木选择一级苗木。根据当地群众的意愿, 大多群众都乐意种植马占相思、荷木等, 当这些苗木成林后既能有效拦截雨水, 调节地表径流, 固结土壤, 改良土壤性状, 降低风速, 保护和改善小流域生态环境, 又能发展当地经济, 增加农民增收。
5 主要经验
5.1 领导重视
自从花红小流域治理项目被关注以后, 县水利部门、国土部门、发改部门还有当地政府高度重视这一工作, 国时都曾不同规模地治理。县水利部门一直以来也都对该小流域进行综合规划和建设工作。多年来, 不管领导班子如何变动, 都坚持换届不换规划, 一张蓝图绘到底, 确保了决策上和工作上的连续性。
5.2 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布局工程措施, 把好质量关
在工程规划过程中, 县水利局选派水保技术人员亲自到工程点进行踏勘、测量, 并根据地形需要该谷坊则设谷坊, 该设拦沙坝则规划拦沙坝, 宜林则林等方案, 同时定好位置。在工程的建设中, 我们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工程技术要求, 对质量达不到设计要求的坚决责令施工方返工。由县水利局派施工代表驻守工程地把好技术关、质量关, 同时按时向上一级汇报工作进度, 县水利局领导也经常到工程点实行检查情况, 确保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5.3 施工队选择了专业的施工队伍
在这次工程实施之前, 当地群众也曾投工投劳治理过, 因为技术经验不足, 一场暴雨袭击又被冲跨。本次由于得到国家资金的支持, 在治理该小流域中, 我们将全部承包给专业队进行机械化施工, 不但效率高而且效果好。
5.4 争取资金, 继续加大投资
花红小流域从开始治理到今天已有20来年了, 也可以称为“长治”工程了, 由于该流域水土流失非常严重, 也曾得到水利部的关注, 小资金治理根本达不到治理目标, 因此, 需要不断地争取资金, 加大投资力度, 彻底治理该小流域。
5.5 制定科学管理机制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 根据规范项目建设管理要求, 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资金报帐制、项目质量监督责任制等制度, 建立建全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做到各负其责, 各尽其职。
5.6 加强工程后期管护和监督检查
在治理过程中, 全面落实管护人员和其责任、管护人员的酬劳, 并对工程经常检查, 切实做好后期工作。
5.7 加大宣传力度
为加强全民水保意识, 营造良好的水保生态建设, 需要激发全民都参与项目建设的热情, 花红小流域始终把宣传工作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 通过下乡宣传、拉横幅、发传单等形式广泛宣传水土保持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
6 该小流域的治理为当地村民减灾发挥了巨大作用
2011年6月15日, 花红小流域首遇百年一遇洪水。强大的降雨过程引起花红小流域内山洪暴涨, 致使多年来在两条沙槽中建成的水土保持设施遭受严重毁坏, 小流域下游为村庄, 虽然这些水保措施遭受严重毁坏, 但保护了下游村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011年大灾后, 当地群众发自肺腑地感叹:如果没有2008年这次新增投资水土保持项目, 后果将不堪设想, 所以由衷地感谢水土保持项目为群众解决了实际问题。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减灾发挥了巨大作用。
摘要:自1991年《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以后, 花红小流域成为忻城县“长治”工程, 该小流域从1991年以来一直得到地区、自治区等水土保持主管部门的关注, 同时连续4年列为重点治理项目。1995年又得到国债资金投资, 2008年被列为第四季度中央新增投资水土保持项目, 建设成果显著。
关键词: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措施
参考文献
成效和经验论文 篇5
为了有效防控廉政风险,进一步提高我校的内部管理水平,我校高度重视, 积极行动, 内控规范的贯彻实施已取得初步成效。我校现整理本校的内部管理有 关主要经验做法,供大家学习参考。
学校作为贯彻实施内控规范的单位之一, 在内控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 紧密 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 以问题为导向, 有效实现了权力制衡, 使单位领导从源头 上规避了经济责任风险。主要做法是:
一、组建领导小组,作为内控抓手
单位内控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工作涉及到预算业务、收支业务、采购业务、资产管理、建设项目、合同管理、内外监督等各项经济活动,需要内部各处室的 协作和配合。我校在工作中意识到单位领导重视是推动实施内控的关键。工作中 与党风廉政建设密切结合, 使单位领导树立起风险防控意识, 为内控工作的推进 奠定了基础。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后勤工作的副校长任副组长、各办公室负责人为 成员的内部控制规范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内控工作办公室, 其中计财处牵头 协调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工作, 各办公室为内部控制的具体执行机构, 积极配 合内控工作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 学校财务部门牵头内控评估, 对内部控制的建 立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 及时发现并指出我校内部控制管理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督促各办公室落实内部控制的整改计划和措施, 确保我校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运 行。
二、拟定工作方案,明确推进计划 印发了《潍水学校<内部控制规范 >试行工作方案》。我校的内控建设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阶段:一是宣传准备阶段(8月-9月),主要包括学习内控相关知识,制定内控工作方案,成立内控工作团队。二是内控梳理阶段(10月-12月),组织培训、召开启动大会,梳理制度流程、费用支出,风险分析、建立控制机制,优化制度、流程、表单等。三是成果汇编阶段(12月-1月),汇编内控规范管理手册,汇编经费支出管理指南,开展内控工作总结、汇报等。四是内控运行阶段(1月-3月),发布内控手册、费用指南,按照手册、指南实施业务,监督 检查、开展内控评价,组织开展风险评估。五是信息化阶段(3月后),收集信息 化建设需求,部署初始化信息系统,试运行内控信息系统。
三、构建内控机制,保障内控实施
(一)建立了单位层面的内控运行制约机制。主要包括 8个方面的内容:内控 管理职责分工,经济活动决策机制,关键岗位责任机制,关键人员资质能力,财务信息编报要求,信息技术应用要求,经济活动风险评估,内部控制监督评价。(二)梳理了单位主要经济业务管理制度及流程。针对预(决)算管理、经费收 支管理、我校专项资金管理、政府采购管理、合同管理以及资产管理等 6个业务 模块,在规章制度方面,总计梳理 6份外部制度文件,分六个模块汇编成册 , 梳 理 6类 28份内部制度文件, 其中 6份涉及经济活动管理;在业务流程及风险管控 方面,总计梳理优化 6个业务流程, 6个风险控制矩阵(涉及 10个主要风险点、11个关键控制措施), 总计梳理近20个表单, 新建预算执行分析表、合同审批单、空白支票领用备查登记簿、合同归档表等 4个表单, 优化完善费用报销单、差旅 费报销单、借款单等 3个表单。
(三)汇编内控管理工作手册。汇总整理《内控规范管理手册》,共分为手册 说明、单位层面内控概况、业务层面内控实施、内控监督评价五个部分,做到经济业务管理规范有序, 内控管理职责清晰, 提高单位人员工作效率, 实现内部管 理的规范化、法治化和信息化(四)通过信息化对制度和流程进行 “ 固化 ”。要保障内控真正落地, 信息化是 实施内控的最重要手段。市农机局在信息系统建设中将内控理念嵌入信息系统中, 将制度和流程进行 “ 固化 ” 并达到常态化,真正实现从 “ 人治 ” 管理向 “ 法治 ” 管理和 科学管理的转变。
ERP的实施成效和实施方法分析 篇6
关键词:信息共享;全员参与;业务流程再造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4-37-2
0 引言
ERP在1990年由GartnerGroup公司最先提出来,集成了物流、商流、资金流、人力资源,包含客户/服务架构,使用图形用户接口,应用开放系统制作,除了已有的标准功能,它还实现客户个性化需求定制,如品质、过程运作管理以及调整报告等。在MRP和MRPⅡ基础上有效的整合了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了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思路。
1 ERP的实施成效
1.1 实现内部各部门间无缝链接,提高竞争能力
传统的企业里面各个部门的管理各自为政,接口主要是通过纸质材料,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推动式信息传递,信息的传达途中经常失真,生产部门、销售和采购部门之间需要不停的追踪销售订单、采购情况、交货期、物流状态、生产进度、每一批货物的财务状况等等,同时,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不能及时共享,决策的制定受约于信息资料而使其准确性大打折扣。
ERP的出现大大提高了计划制定的准确性,ERP系统可以变被动告知为主动查询,通过网络运行,集中处理存储数据,分步访问,位于网络内的任何一个客户端或操作者,只要有权限,可以随时随地的查询想要获得所需要的信息,而不需要打电话或要求他人报送资料。国内推行比较早的联想公司,1994~1998年,年销售额平均增长率达到43%,业务飞速增长使得财务的截止日和出表日不断推迟,由15天一直到超过30天。在推行ERP之前的流程是销售员查库存报表或打电话给库房,确认有货以后,再去开票、去财务交款、拿票提货、库管收票、发货,接下来是晚上盘点、录入。在使用ERP后,杨元庆说“我们的每个采购和生产计划人员每天一清早打开计算机,就可以得到一个今天他要做事情的提示”,所有的信息都可以通过ERP系统获得,不管是远程的还是本部的,大大缩短了财务结算时间。
1.2 便于数据处理和存储,节约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ERP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在进行信息共享的同时,实现了信息的高速处理和永久存贮。ERP继承了MRP的血统,首先具有的是数据处理的功能,通过客户订单生成生产计划、通过生产计划生成物料需求计划、通过物料需求和粗能力平衡生成采购计划、通过采购计划生成采购订单、库存报表的处理、财务报表的处理等等,都可以通过ERP系统自动生成,而不需要再去通过各种工具去计算数据。
人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现实事务达到一定的繁杂程度后,人就会在所难免的出错,通过ERP系统,可以减少人为原因的错误,库存水平和生产制造成本都会大大降低,各种废料、怠工、交货期不准确等状况都会得到很好的改善,库存周转率得到大幅提高。
ERP系统运行以后,节省了劳动力,提高了工作效率,企业不用再设置文控人员专门保管文件,所有的信息都存储在计算机数据库中,由信息中心独立维护,只要ERP账户不注销,数据可以无限期保存下去,需要查询时候也可以随时检索调用,而不用再去翻阅大量的纸质文件去查询。同时,纸质文件保存年限和日常管理也不用再去操心。另外,在ERP中做的每一个操作都会留下路径,做到了完事可循、万事有依、万事可查。避免工作中的那些独裁行为和暗箱操作行为,实现了工作透明化。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对于防腐和打击违法行为也有很好的作用。
1.3 与外部企业实现战略合作优势
传统企业里面,每个企业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独立运营、独立进行市场竞争,进入21世纪以后,利润空间越来越少,单凭自己一个企业很难再去生存,必须发展与合作伙伴的关系,实现共赢,同时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要求企业间必须快速响应。ERP系统把战略伙伴链接了起来,从生存到销售实现了无缝链接,提高供应链管理深度。
比如尔玛和保洁之间的战略合作,沃尔玛货架上的货物一旦售出,缺货信息就会通过EDI传到宝洁的数据库,保洁的数据库生成相应的订单,订单信息下达到物流公司,物流公司立马进行配送。这种快速反应和无缝链接使得保洁产品在沃尔玛的销售从1987年到2005年增加了30%,沃尔玛在宝洁产品的利润上增加了4%,采购定单的匹配率增加了6.5%,采购定单量增加了38%。
1.4 便于其他管理思想的加载
在生产制造领域的很多现代化管理方式都是集成在ERP系统上的,最早风靡的丰田看板管理、再到JIT(准时制生产)以及TQC(全面质量管理),如果没有ERP系统的准确信息和良好管理路径很难实现。精益生产LP(Lean Production)和敏捷制造的思想,也只有在ERP的环境下才得以良好的实施。
这些管理思想和工具通过与ERP相互融合,进一步促进了企业的管理提高,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库存周转率、提高客户响应速度、提高供应链合作水平,提高企业效益。
2 ERP实施方法
2.1 一把手工程
ERP涉及到许多人的隐形利益,会遇到不少人的敌对意见,同时,有的人习惯了老一套工作方法,也会对新事物有敌对情绪,因此,公司一把手必须亲自带头,排除这些隐患,为ERP在执行中开辟出道路,同时在人员的选择和录用上,一把手的意见也至关重要。
2.2 全员参与的系统工程和业务流程再造
ERP涉及到公司的所有部门,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求所有部门所有人员参与,推到原有的管理思路重来,因此ERP管理要配合业务流程再造进行,如果仍然通在旧的管理上进行ERP管理,工作将很难开展。
2.3 重视复合型人才的选用和人才培训
ERP是一种以计算机为依托的管理思想,操作计算机是基础,领会管理思想是根本,要求企业管理人员既懂计算机技术,又要懂管理,企业在用人方面要重视复合型人才的选用。同时,由于在应用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需求,ERP培训师对应用人员建立长期的培训机制。
2.4 加强沟通和持续改进
ERP涉及人员广,人员需求个性化程度高,要充分了解客户需求,建立适合本企业发展的ERP系统,实现个性化需求定制,不可以生搬硬套别的企业的ERP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如果有个性化需求也要及时通知ERP实施顾问,只有这样,ERP才会越来越与企业的管理融入一体,真正为企业的发展如虎添翼。
ERP是一个长期工程,无法收到立竿见影的良好效益,ERP的投入也是需要在之后慢慢体现出价值的,犹如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因此企业要把它作为企业的长期战略执行下去,每年应有相应的投入,才能保证系统健康地运转,持续为公司带来效益。
3 结论
我国最早使用ERP的企业是沈阳第一机床厂,1981年从德国工程师协会引进,在30多年的时间里从起步、探索到成熟的风雨历程。然而,其应用的效果很不平衡,各个企业差距较大,如果企业通过各种途径,高效应用好ERP,将会企业带来巨大发展空间,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参 考 文 献
[1] 程控,革扬.MRP Ⅱ/ERP原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
[2] 杨建华.ERP原理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04.
成效和经验论文 篇7
惠水县位于贵州省中南部, 全县总面积2 470 km2, 林地面积15.63万hm2, 占63.29%, 森林覆盖率41.24%, 全县集体林地面积15.29万hm2, 因纠纷等其他原因经批准不纳入林改的面积0.803万hm2, 该次实际参与林改的林地面积14.49万hm2, 涉及25个乡镇, 200个村, 1 879个村民组。
林改工作启动以来共成立了28个林改工作机构 (县级3个, 乡级25个) 。举办县、乡、村培训1 391次, 培训林改人员22 500多人。投入林改工作经费237.71万元, 其中县政府拨付20万元, 中央拔付171.4万元, 省级配套31.9万元, 州级配套14.41万元;林改宣传电视广播2个月, 出动宣传车300余次, 悬挂宣传横幅25幅, 书写各种宣传标语2 500余条, 其中永久性标语211条, 印发宣传扑克1万副, 印发林改政策问答资料8 500份, 印发《致全县广大林农朋友的公开信》12万份, 召开县、乡、村、组层层宣传动员会1 273次, 共编发林改信息29期, 县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对林改工作进行了多次报到。自2008年1月全面开展以来, 用2.5年的时间, 按照省、州对林改工作的统一部署, 先后经历了宣传动员、调查摸底、制订方案、外业勘界、内业资料整理、定权发证、档案整理、自查验收8个阶段的工作内容。
2 存在的问题
2.1 林权纠纷调处率低
惠水县林权纠纷调处率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一是目前未调处的、相对较为突出的林权纠纷大多是历史遗留问题, 是经过多次调解无效不能达成调解协议的;二是纠纷双方均不能提供有效权属证明, 双方各执一词, 互不相让, 不能协议解决的;三是由于“林业三定”时工作粗放, 一些山头地块有重复发放山林权证、四至界线文字描述不清、小地名不准确的现象, 导致纠纷调解时不能准确界定界线, 纠纷双方协商不成, 无法调解;四是没有专项林权纠纷调处经费, 影响调处工作的顺利开展。
2.2 林权证联户发证率较高, 林权档案资料不够完善
由于该次林改工作量大, 技术人员严重缺少, 时间要求又十分紧迫, 为确保林改工作能够按时顺利完成, 在老百姓自愿的基础上允许技术人员在开展外业勘界确权时, 采取了联户勾图、联户发证的方式进行外业勘界确权。因此, 惠水县联户勾图、联户发证的比例较高, 将给以后的林业工作增加不少困难。
林权档案资料不够完善表现在:一是“四签两不准”和“两个三分之二”表格有少量代签现象;二是少量村、组林改方案制定不够完善, 林改措施较为单一。
3 成效
通过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把握“还权、让利”的精神实质和认真落实林改“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内容要求, 群众对林改操作反映普遍良好, 惠水县林改工作成效也逐步显现。
3.1 促进了集体和林农增收
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 不仅对产权进行了明晰, 还实现了集体山林资产的有效盘活, 通过集体山林租赁、承包及转让的落实, 促进了林农与村财政的双增收。
3.2 增强了林农发展林业的信心
通过“谁造谁有”及自留山等政策的落实, 并通过签定合同的方式, 对产权进行了明晰, 并根据产权发放了林权证, 让广大林农吃下了“定心丸”, 促进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实现, 对林农的合法权益进行了保障, 进而提高林农发展林业的信心及造林的积极性。
3.3 解决了部分历史遗留问题
通过对林改法规政策的大力宣传, 耐心地做广大群众的思想工作, 为其解疑, 化解其释惑, 并化解农村林权存在的矛盾, 有效地对纠纷进行调解, 解决部分林权上一直遗留问题。
3.4 强化了林农爱林护林意识
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 有效地促进了山林产权归属的明晰, 对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进行了保障, 进而促进山区群众爱林护林意识的提高, 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5 维护了林区的社会安定及稳定
各乡镇、村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过程中, 严格按照《惠水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方案》的要求, 严格对生态公益林进行管理, 稳定并落实自留山和责任山, 以放活用材林。另外,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使林农充分认识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 提高了党和政府在林农心中的地位。
4 工作经验
4.1 加强领导, 健全机构
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 四大班子分管林业的领导为副组长, 相关成员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县级林改领导小组, 在林业局下设办公室。25个乡镇政府也相应成立了以一把手为组长的乡 (镇) 级林改领导小组, 明确5人以上负责此项工作。全县200个村均成立了村级林改工作组, 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具体实施林改工作。
4.2 宣传发动, 组织培训
县、乡、村层层召开宣传发动会, 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标语、公开信等宣传形式, 广泛宣传林改的内容、目的、意义、政策规定、方法步骤等, 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认识林改、积极支持林改、自觉参与林改。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 分别对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和政策培训, 确保每一名参与林改工作的人员都能正确运用相关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
4.3 加强督查整改, 保证工作质量
一是县四大班子分管领导分片包乡, 进行经常性的督促检查;二是县林改办坚持一周一调度, 掌握乡镇林改进度, 督促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 确保调查摸底、制定方案、勘界确权、定权发证、归档立卷各个工作按规定程序和标准操作, 切实做到林权登记内容齐全规范, 数据准确无误, 图、表、册一致, 人、地、证相符;三是认真搞好查缺补漏工作, 及时对各乡镇之间的山林交界进行复查, 搞好乡镇间的接边核对, 发现问题及时更正, 对乡镇的各种残缺资料进行补充、完善, 及时将林权档案资料归档入库。
4.4 经费到位及时, 工作保障有力
根据黔府发[2007]34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通知》的精神, 该次林改经费按照30元/hm2的标准, 中央财政补助15元/hm2, 不足部分由省、州、县3级财政按4∶3∶3的比例分担, 并将经费列入当年本级财政预算。目前中央15元/hm2的工作经费已足额下拨171.4万元 (中央下拨林改经费的面积是根据省林业厅2005年第5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上报的惠水县未分到户的集体林地面积, 与惠水县实际参与林改的面积有差别) , 省31.9万元、州14.41万元、县20万元也已到位, 全部用于县、乡、村的宣传培训、林改外业勘界确权、林权证打印发放、责任山承包合同签定、各种林改资料印刷、聘请林改技术员工资和科信公司签订的林改工作承包合同经费等。
4.5 强化措施, 加强档案管理
强化联络协调, 认真对林改进度比较慢的乡镇进行原因分析, 实行工作倒计时, 增强工作人员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确保林改进度。集中对各乡镇林改档案资料进行逐村逐组严格审查核对, 按照整理分类、归档保存、依法管理等相关要求, 建立完整、准确、系统的林改档案。
5 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亟需解决的问题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完善亟需解决以下问题:提高公益林 (国家、地方)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增加公益林林区林农收入, 对保护公益林、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具有重大意义;继续完善林木采伐管理机制, 让商品林区林农在林业生产经营中有更大的自主权;尽快建立森林资料资产评估师制度和评估制度;规范森林资源评估, 为林农服务, 维护林农的合法收益权;加强领导, 深化林改, 加强对全县林改工作的领导力度, 做到县、乡两级林改工作机构不撤、队伍不散、力度不减, 确保乡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结束后农村社会的稳定;及时完善好有关林改工作的相关政策措施, 确保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向纵深推进;加大林地纠纷调处力度, 林权纠纷能否成功调处是影响林改顺利推进的瓶颈, 要形成县、乡2级分级调处、齐抓共管的机制, 加大宣传力度, 克服畏难情绪, 及时调处存在的林权纠纷, 积极完善林地权属纠纷现场口头调处的资料整理归档工作, 确保林改工作顺利进行;落实好林地权属纠纷责任措施, 确保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农权属合法稳定, 确保惠水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不留后遗症;要理顺乡镇和村级集体林场的自主经营权关系, 理顺林地流转中林地流转农户与承包人的权责关系, 有效促进集体林业更好更快发展;查遗补漏, 完善林改, 认真做好林改工作中资料的查遗补漏和后期完善工作, 确保林改资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加快林权资料的整理归档及移交保存工作;加大宣传, 促进林改, 继续加强对林改政策和林业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深入宣传林改政策与林农的切身利益关系, 不断提高林农对林业生态的发展意识和保护力度, 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建立健全森林资源管护制度, 完善相关管理机制和工作机制, 有力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现象, 着力提高全民管林、护林、爱林的责任意识;加大植树造林的发展规划力度, 积极鼓励林农对确权后的荒地进行植树造林, 不断提高森林资源的覆盖率。
6 对策
任何制度的变革, 本质上都是对其利益进行再分配与再调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后, 要保障惠农的实现, 就需要林业部门集思广益, 多方面、多渠道地开展惠农新路子[1,2]。
6.1 争取林业重点工程
积极争取林业重点工程, 这些林业工程项目的有效实施, 不仅能对农村的生态环境进行改善, 还能够为惠水县广大农民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及良好的社会效益[3,4]。
6.2 大力培植林业龙头企业
应大力对林业龙头企业进行培植, 并对工业原料林基地的建设进行强化, 以点带面, 以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对当地林业资源进行发展壮大, 让广大的农民群众在林业龙头企业的产业链中得到实惠[5]。
6.3 加大林业科技推广力度
在广大农民群众中大力推广林业科技, 可通过开展送科技下乡等活动对农民进行培训, 引导农民积极种植, 发展以果树、花卉为产业的高效林业基地, 开展林下经济, 以科技促进林副产品附加值的提高, 通过林业产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为农民的增收带来一些实惠[6,7]。
参考文献
[1]回良玉.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J].林业经济, 2009 (10) :5-8.
[2]陈玉斌, 王小明, 罗书发.推进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林业健康发展[J].现代园艺, 2012 (2) :19-20.
[3]陈建贵.玉林市石和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24) :256.
[4]万婧.集体林权改革中的环境问题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 2012 (2) :186-188.
[5]李钢, 王泽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大理州集体林权改革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22) :10733-10735.
[6]朱再昱, 曹建华, 王红英.现阶段江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评价与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5) :2250-2252.
成效和经验论文 篇8
1 取得的成效
1.1 天然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1.1.1 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
兰坪县实施天保工程后, 全面停止了对天然林的商品性采伐, 与1997年相比, 森林资源消耗量已从643600m3调减到238100m3, 调减量为405500m3;商品材产量从1997年的193100m3调减到0m3;完成沼气池3630口, 节柴改灶7132眼, 太阳能622户, 切实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减少森林资源消耗, 促进节能减排。
1.1.2 天然林资源得到有效管护。
落实森林管护责任227900hm2, 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的管护和休养生息。活立木蓄积由2000年的27270000m3增加到32480000m3, 净增5210000m3, 森林覆盖率从1987年的58.65%提高到66.32%, 林木绿化率为73.91%。生态效应明显改善, 过去兰坪县山体滑坡、泥石流、洪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工程实施后, 改善了生态条件, 森林生态功能显著增强, 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强, 每年减灾效益近千万元, 森林资源发挥了巨大的固碳减排功能, 据有关部门测算, 兰坪县天保工程区现有森林碳汇2760000t, 每年每1hm2的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达7.41万元。
1.2 加大绿化造林力度, 增加森林面积
一期工程实施期间, 兰坪县加大绿化造林力度, 完成天保公益林建设33180hm2, 其中人工造林2373.33hm2、森林抚育5006.67hm2、人工促进天然更新6500hm2、封山育林13566.67hm2、人工模拟飞播5733.33hm2。完成木本油料核桃产业基地建设28333.33hm2、退耕地还林6266.67hm2, 经省、州阶段性验收工作, 保存率、建档率等各项指标均为100%, 扩大了森林面积, 实现林农得实惠, 生态得改善, 取得较为明显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1.3 妥善分流安置森工企业富余人员, 林区社会和谐稳定
天保工程实施后, 兰坪境内的省、州、县三级国有森工企业于2000年顺利实现转产转业, 通过一次性安置, 从事森林管护、公益林建设等渠道, 妥善分流安置森工企业职工247人, 森工企业职工全员转入天保, 变砍树人为种树人、管树人, 林区职工收入明显增加。天保工程国家投入成为林区职工收入和社会保障的主要渠道, 2010年国有林业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5170元, 是1999年的9761元的2.6倍。新建国有重点林区棚户区改造120套,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职工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五项保险补助政策得到落实, 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业有救济、工伤有保障。工程的实施为全县提供284名森林管护人员临时就业机会和近万个工日投工收入, 山区群众经济收入相应得到提高, 促进林区社会的和谐稳定。
1.4 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天保工程实施后, 加大了涉林案件的打击力度, 遏制了各种涉林案件的发生, 林区生物多样性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生态环境的好转, 改善了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恢复, 工程区内滇金丝猴、云豹、金钱豹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明显增加, 工程区分布有各类植物134科, 52属, 1323种。其中珍稀濒危植物20种, 隶属11科, 16属, 国家一级保护的有3种。野生可食植物39种, 野生淀粉植物7种, 野生油料植物15种, 野生药用植物199种以及各种鞣科植物、园林观赏植物众多。鸟兽有142种, 分隶属于2纲20目46科, 其中哺乳动物31种, 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滇金丝猴、云豹、黑颈长尾雉等, 属国家二级保护的有24种, 野生动植物种类、数量有了明显增加, 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 实现了资源增长、生态良好、民生改善、林区和谐。
2 取得的经验
2.1 坚持地方政府主导、部门配合、落实工程实施责任制是工程持续、稳步推进的根本保证
天保工程启动后, 兰坪县委、政府高度重视, 及时成立由主管林业工作的副县长为组长, 林业局局长为副组长, 各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领导小组, 县林业局成立了天保工程管理办公室, 负责工程的组织管理和协调实施。天保工程实施初期, 在云南省林业勘察设计院的支持帮助下, 编制了《天保工程兰坪县2000~2010年实施方案》, 将全县天然林保护工程区227900hm2, 划分为12个管理区, 3个核心区。设立了12个基层天保所, 工程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 逐级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 即县人民政府对各乡镇人民政府实行目标管理;乡镇人民政府对各村委会实行目标管理;县林业局对各天保所实行目标管理;各天保所对森管员实行目标管理。通过一期工程的实施, 兰坪县已基本建立起一套纵向到底, 横向到边的天保工程组织管理和建设体系, 形成山头地块责任落实到人, 山山有人管, 箐箐有人护的良好格局。
2.2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民众对工程的认识
天保工程实施范围大, 涉及面积广, 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因此工程实施效果与当地群众保护天然林资源的意识密切相关, 兰坪县充分认识到宣传工作的重要意义, 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标语、传单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实施天保工程的重要意义及相关林业法律、法规、政策, 逐步增强林区群众保护天然林资源意识, 将保护天然林资源变为其自觉行动, 确保工程建设稳步推进, 据不完全统计, 一期工程期间, 共发放传单8万余份, 张贴标语2780幅, 设立宣传碑 (牌) 245块, 组织大小会议213次, 受教育人数达数万人, 从而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促进工程区广大群众了解工程、关心工程、支持工程、参与工程。
2.3 强化工程管理, 规范建设行为, 提高工程质量
为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 确保工程质量, 一是坚持精心组织, 科学规划, 严格按计划依法依规操作, 建立质量跟踪和验收检查机制, 是确保工程建设稳步推进的前提;二是坚持“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是确保工程建设稳步推进的核心;三是坚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 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 是确保工程建设稳步推进的组织保障;四是坚持广泛宣传, 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建设, 树立护林、爱林意识, 是确保工程建设稳步推进的根本动力;五是坚持落实责任, 层层签订目标责任制, 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 不断强化工程管理是工程建设稳步实施的根本保证;六是坚持依法治林, 切实加强乱砍滥伐、毁林开恳、偷砍盗伐等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 是确保工程建设稳步推进的重要措施;七是坚持人工造林实行招投标制, 使工程建设质量有质的提高。
2.4 依法治林, 确保天然林资源安全
一期工程实施期间, 兰坪县积极采取以下禁伐配套措施。一是关闭了所有木材交易市场,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收购木材。二是关闭了所有以天然林为原料的木器厂、加工厂 (点) , 坚决取缔非法经营加工。三是加大木材运输证使用的监管力度, 对木材运输证的使用、去向进行跟踪调查, 如发现违反木材运输管理规定的, 严肃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使木材检查站成为保护天然林的哨所和监督站;四是强化林业综合执法, 在原有的森林公安、资源林政股管理的基础上, 增设了兰坪县林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 加大了对乱砍滥伐、违法经营加工、违法运输木材和非法侵占林地的打击力度, 严历惩处一切破坏天然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一期工程期间, 累计查处破坏天然林资源的行政案件376起, 收缴木材802.82m3, 处理违法人员441人 (次) , 林政罚款29.61万元;共办理林地征 (占) 用18起, 依法征收森林植被恢复费33.239万元。共立案查处各类林政案件240起, 其中刑事案件51起, 治安案件92起, 林政案件97起, 共收缴木材635.6m3, 缴获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只, 查处珍贵木材制品11件, 共处理涉案人员282人, 治案罚款1.72万元, 林政罚款4.53万元, 查处率95%以上。天保工程的实施, 极大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力量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通过大力宣传, 充分调动了全社会各界参与生态建设、发展林业、保护森林资源的积极性, 林区人民群众对天保工程的认识得到全面提高, 广大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明显增强, 形成了良好的生态保护氛围。
2.5 加强监督检查, 推进项目绩效评价
加强天保工程专项资金监督检查, 推进项目绩效评价, 对优化财政资金支出结构,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起着重要的作用, 县财政局和林业局着力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的管理监督检查机制, 对资金使用, 项目效益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督管理, 明确每一工作环节的资金管理责任人, 依法对项目具体执行和资金使用行为以及各有关责任人实施严格的奖惩措施和责任追究制度, 配合审计等监督部门对专项资金进行审计或检查, 总结分析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 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处理意见并及时处理, 确保专项资金合理、安全、有效使用。规范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行为, 改变“重分配、轻监督、轻绩效”的现状, 切实提高了天保工程资金的管理效能和使用效益。稿:2014-12-19)
参考文献
[1]云南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管理办法
成效和经验论文 篇9
关键词:灌区,节水改造项目,总体规划,节水方式
尊村引黄工程是一座大型多级提水工程,灌区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境内,承担运城部分农田的灌溉。运城市是一个农业大市,也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地区,全市常年多风少雨,十年九旱,农业对水利的依赖性很大。灌区控制灌溉面积269.86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3,在全市的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自1978年上水以来,经过三十多年的运行,水源脱流、渠道淤积、工程设施老化失修等问题日渐突出,致使泵站装置效率逐年下降,渠系利用率越来越低,严重的制约了工程效益的发挥和灌区经济的发展。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灌区现状,实现灌区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为了切实的用好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我们坚持以节水节能为重点,以扩大灌溉面积、降低供水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合理安排改造项目,科学组织施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圆满的完成了改造工程的阶段性目标。
1 认真调查研究,搞好总体规划
尊村灌区建设之初,其建设目标和渠道防渗率都是比较高的,然而经过三十多年的运行,大部分工程年久失修,损毁严重,渠系工程因泥砂多,纵坡缓基本淤平,已无法过水。为了搞清灌区现状,找准节水改造工作的重点,我们首先从调查入手,组织了专门的调查班子,自1998年开始在全灌区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查活动,尤其是因工程原因造成的影响渠道输水、威胁群众安全的问题;摸清灌区田间工程使用情况及毁损情况;弄清水资源利用现状;探讨节约用水、提高灌区效益的途径。通过调研,对灌区工程情况、水资源利用情况进行了系统剖析,弄清了灌区工程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摸清了“家底”,理清了节水建设思路。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尊村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总体规划》,并通过了国家纪委和水利部的审查。按照全面规划、分期实施、效益优先、先易后难的原则,灌区节水改造首先解决影响工程安全运行和严重制约灌区效益的老化及淤积问题,提高泵站效率,增加提输水能力。其次,重点解决影响灌区效益的续建配套问题,完成干、支渠加固、修复和配套工程,进一步扩大灌溉面积,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再次,逐步改善生产条件,完善管理措施,提高管理水平,充分发挥灌区效益,实现工程管理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该规划不仅为灌区节水改造工作提供了一套系统完整的宝贵资料,而且为今后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较为科学的实施步骤。
2 坚持因地制宜,合理选择节水方式
节水灌溉的目的就是要节约灌溉用水,而节水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的水资源条件,不同的气候、土壤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节水灌溉的要求也不同。因此在引黄灌区发展节水灌溉,关键是要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节水方式。从尊村灌区的发展情况来看,我们采用的较为适合的节水灌溉模式主要有:
1)渠道防渗技术。尊村灌区每年由渠道损失的水量几乎占一半,浪费水量之多,确实惊人。从实践看,节水效果最明显的为输配水系统的节水。渠道经过防渗处理可减少损失50%~80%,节水效果十分明显。其次,渠道防渗技术简单易行,造价较低,适宜大面积推广。尊村灌区渠道总长2 486 km,现已防渗2 386 km,防渗率96%,每年可节水580余万立方米。实践证明,对引黄灌区来讲,一方面,沉砂含量较高,采用小口径管道容易堵塞;另一方面,提水量较大,若采用大口径管道,不仅造价高,而且生产困难。所以,采用渠道防渗形式最为适宜。特别是近年来广泛使用的“U”形混凝土防渗渠道,具有过水能力大、占地少、受力条件好、工程造价低等优点,是一项费省效宏的重要节水措施。尊村灌区现有“U”形渠道171.59 km,输水和节水效果明显好于梯形渠道。
2)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管灌)技术。管道输水与渠道输水相比,具有输水快、省地、省水、节能、增产等优点。输水损失可减少到5%左右,管灌主要应用于灌区输水系统层次少(一级或二级)的小型灌区,对输配水系统层次较多的大型灌区,管灌可用作田间配水系统。近年来,我们灌区的支、斗渠已开始采用管灌技术,现有管灌面积2.5万亩,管道长度16.94 km,几年来不仅运行良好,而且节水效果十分明显,管系水利用系数达到规范规定的95%。下一步随着沉砂池工程的建设,我们将在末级渠道广泛使用管灌技术,进一步扩大高标准节水灌溉面积,不断提高节水水平。
3)田间工程节水技术。实践证明,在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节水潜力最大的还是地面灌溉。所以,加强田间节水工程建设是减少田间水量损失的有效途径。尤其是渠系配套、平田整地等节水措施,投资很少,效果却很好。过去我们只注意输水过程的节水,而忽视了田间面节水,使来之不易的水到田间后又浪费掉近一半。我灌区的灌水定额一般在50 m3/亩~150 m3/亩,上下差异较大,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田间工程配套较差。近年来,我们将田间工程节水技术作为灌区发展节水灌溉的一项基本措施大力推广,发动农民进行田间渠系配套、平田整地,改大水漫灌为小畦节灌,畦田长度一般控制在75 m以内,收到了较好的节水效果。
总之,发展节水灌溉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当地自然、气候条件、作物种植结构以及社会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地采用各种适用的节水灌溉技术和模式,大力提倡推广使用简单易行的渠道防渗和管道输水技术,田间节水仍以平田整地、畦灌和管灌为主,同时辅之以科学管水、用水等节水措施。这样既能收到较好的节水增产效果,又容易被群众所接受。
3 以改革促节水,再上新台阶
尊村灌区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在许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与兄弟灌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灌区节水改造虽已初见成效,但整体水平还不高,今后改造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尤其是严重困扰灌区发展的泥砂和水源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今后我们将集中力量,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继续深化灌区改革。尊村灌区的改革还处在摸索试验阶段,尽管目前势头很好,仍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为此,我们将在近期对前一段的灌区改革工作进行一次全方位检查,认真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和新的并发症,确保灌区改革健康有序地进行。2005年年底已全面完成机关改革,彻底解决人浮于事,平均主义等问题,建立起廉洁、高效、勤政、务实的服务体系,研究制定各项改革细则,逐步实现灌区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2)进一步加大节水改造步伐,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尊村灌区战线长,摊子大,存在问题多,经过两年的节水改造,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灌区落后面貌仍未彻底改观,跑冒滴漏现象仍很严重,节水潜力依然很大。今后,我们在重点解决水源和漏水问题的同时,一要完成各级泵站超声波流量计的安装,解决泵站计量问题,促进节约用水;二要认真筛选节水改造项目,以扩大灌溉面积,节约用水为目的,分期安排重点支渠的防渗配套;三要加强田间节水工程建设,搞好田间渠道配套,辅之以平田整地、小畦节灌,全方位搞好节水工作;四要科学管水、用水、完善灌溉制度,调整灌溉水价,最大限度地挖掘节水潜力。
3)拓宽供水市场,提高经济效益,促进节水改造工作健康发展。节水改造工程实施后,有力地促进了灌区工农业生产。引黄供水量增加,保证率、利用率提高,既克服了井水灌溉易造成土壤板结和盐碱化等弊端,又确保农业高产稳产,丰产丰收,同时促进了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继而促进了社会稳定。据了解:灌区小麦由原来的350斤/亩上升到800 斤/亩~1 000 斤/亩;棉花亩产籽棉500多斤,亩收入1 500元;果树亩产5 000 斤,收入4 500元~9 000元。农民人均收入由1998年的2 106元增加到2009年的4 500元,灌区第一产业的GDP总值也由1998年的9.52亿元增加到2009年年底的26.19亿元。此外,节水改造工程还向工业用水提供了优质水源,促进了我市经济的发展。我们在抓灌区改造的同时,积极拓宽供水市场。1999年~2009年12月,先后为南风集团、海鑫集团、关铝热电厂等企业供水1.60亿m3,尊村灌区的经济状况将得到彻底改观,为灌区的可持续利用创造了条件。在水源和节水方面的投入也将逐年加大,必将大大推动灌区节水工作。
尊村灌区节水改造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节水改造项目已发挥了显著效益。尊村灌区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坚持灌区改革与节水改造相结合,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相结合,抢抓机遇,加快发展,逐步建设成设施先进、管理一流的现代化节水型灌区,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再创新功。
参考文献
成效和经验论文 篇10
1 封山禁牧的做法
1.1 扎实开展宣传教育
封山禁牧前, 利用广播、电视和印发告农民朋友一份信等多种形式, 广泛进行宣传。抽调千名干部深入村、组、农户发放封山禁牧宣传材料, 讲解封山禁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使封山禁牧这项国策家喻户晓, 人人皆知。在封山禁牧过程中, 通过召开县、乡、村“三级”会议, 从政治高度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对个别农户专门走访、特殊谈心。树立典型, 教育引导其他农户树立全局观念, 以国家利益为己任, 积极参与配合封山禁牧工作。
1.2 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为搞好封山禁牧, 彭阳县及时成立了由党政一把手为组长的封山禁牧领导小组, 抽调公安、林业、畜牧及乡村干部组成工作组, 分赴各乡村组开展工作;将任务分解细化, 逐层下达, 责任到人, 形成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在实际工作中, 各工作组不分昼夜、不怕苦、不怕累, 来回巡视在山头、梁峁、沟壑之间, 及时发现偷牧行为, 及时制止并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
1.3 推行草原经营承包责任制
在封山禁牧的同时, 推行草原经营承包到户责任制, 实行“谁承包、谁投资、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 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养殖户的积极性, 有力地推动了封山禁牧工作的顺利开展, 有效地巩固和扩大了禁牧成果和生态建设成果。
1.4 搞好科技培训服务
为了提高养殖户舍饲养殖的能力和水平, 政府组织县乡畜牧技术骨干120多名, 深入村组农户, 通过集中讲课、座谈会、印发资料、上门指导、实地操作等形式, 向养殖户推广暖棚养畜、品种改良、饲草料加工调制、疾病防治等养殖新技术。共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366场, 培训农民2.76万人 (次) , 发放培训资料3.6万余份, 培育发展养殖示范村36个, 养殖示范户22 650余户, 从根本上改变了天然放牧条件下粗放经营的生产模式。
1.5 加快畜种良种化进程
在对退牧的牲畜给与适当草料补助, 减轻养殖户饲料压力的同时, 一方面加快淘汰老弱病残及不良品种, 另一方面通过优良畜种的引进及人工改良技术的推广, 扩大良种覆盖面, 提高畜牧养殖业经济效益。
1.6 加快畜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通过项目资金的补贴和农户自筹相结合的融资办法, 着力解决养殖户缺圈舍、缺设备、缺水等问题。截止2007年12月底, 共建设养畜暖棚圈舍24 560栋, 入户率80%;打井窖51 820眼, 入户率85%;建造青贮氨化池12 650座, 入户率41%;购置小型铡草机械15 850台, 入户率53%。有效改善了养畜基础条件, 很好地解决了禁牧后群众发展畜牧业面临的实际困难。
2 封山禁牧的成效
2.1 生态建设效果明显
实施封山禁牧5年多来, 通过对草原草山的划管封育、补播, 以及借助国家退耕还林 (草) 工程的实施, 累计完成人工种草9.04万hm2, 围栏改良天然草原草山4.98 hm2;天然草场植被迅速恢复, 牧草高度明显增高, 种类增多, 植被覆盖率由禁牧前的15.3%提高到现在的44.5%, 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山变绿了, 水变清了, 风沙变少了”。
2.2 畜牧生产经营方式彻底转变
实施封山禁牧以来, 通过加大养殖基础设施建设, 先进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 使广大养殖户学会和掌握了一定的科学养殖技术, 提高了养殖户舍饲养殖的技术和水平, 使他们切身体会到科学技术给畜牧养殖业带来的巨大效益和变化, 从而使他们从根本上转变了传统思想观念。畜牧业生产方式由传统放牧转向舍饲养殖, 由粗放经营转向集约化经营, 由单一数量型转向质量效益型, 由传统畜牧业转向现代畜牧业。
2.3 社会效益显著
实施封山禁牧以后, 一是畜牧生产方式得到了彻底转变, 使一部分养殖户增加了经济收入, 告别了贫困走上富裕的道路。二是充分利用了农作物秸秆及人工牧草等饲草料资源, 使富裕作物秸秆得到有效利用, 防止了污染和火灾发生, 从而改善了生态环境。三是促进种养业结构调整, 有效转化粮食和农副产品, 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四是对促进退耕还林 (草) 后续产业开发和利用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3 封山禁牧的经验
3.1 处理好封山禁牧与改革发展的关系
封山禁牧是改革和生态建设的一条新举措。实施封山禁牧必将对养殖户的当前利益暂时带来负面影响。处理不好就会影响改革、阻碍发展,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 必须紧紧围绕封山禁牧和农民增收这个核心, 一方面抓好封山禁牧, 另一方面抓好“强村富民”万户增收工程和各种养殖项目的实施,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增加养畜收入。
3.2 处理好封山禁牧与畜牧业发展的关系
随着国家退耕还林 (草) 生态建设项目的深入实施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 畜牧业在彭阳县农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新亮点。封山禁牧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放牧生产方式, 实行舍饲养殖有效地化解了封山禁牧与畜牧业发展的矛盾, 但舍饲养殖作为畜牧业新的生产方式, 必须要发达的草业作后盾, 具备良好的基础设施和饲养条件和高效有力的服务保障体系, 才能使畜牧业长足发展。
3.3 处理好封山禁牧与草原生态建设的关系
成效和经验论文 篇11
【关键词】护士;团队意识;培养
随着医院管理模式和患者需求的的转变,医疗市场的竞争由个人素质的竞争转变为以医院或科室为群体的整个医疗队伍的竞争。护理团队作为医疗团队中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护理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有執行力的护理队伍,成为高效团队,才能做好护理工作,才能服务好患者,对提高医院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科室简介
脾胃病科是医院重点专科,配置床位25张,作为首批优质护理示范病房,根据床护配置要求,有10名护理人员,其中主管护师1人,护师2人,护士7人,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8人,中专学历2人,十年工作经历以上3人。目前专科在读2人,本科在读4人。
2 团队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团队构成是一个平衡问题,团队需要的不是平衡的个人,而是组合后能够平衡的一群人。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是满足特定需要而又不与其他角色重复的人。护理团队也是如此,老护士经验丰富,但缺乏创新性;年轻护士充满活力,但经验不足。要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重视人员合理搭配,形成优势互补,才能发挥团队的合作精神。
3 培养团队意识的具体方法
3.1 加强护士能力培养及考查,确定岗位,优化护士结构
通过业务学习及考核,促进团队成员不断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团队竞争力,同时使团队成员通过学习,实现个人能力与工作能力的真正融合。进而进行优化护理人力资源的科学配置,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明确护理岗位的设置,明确岗位职能,逐级管理,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其长处,开发护理人力资源的潜能。工作中通过近两个月的培训考核,确定护理组长,明确分管病区、组织成员及职责范围。形成护士长---责任组长---护理组员三级塔形结构,逐级管理。
3.2 规范工作模式,提高效率
一个团队需要制度和流程来保证细节的执行和完美,根据科室工作特点,制定各班工作职责及考核标准,简化流程,细化标准,量化考核,明确奖惩,提高组长执行力,给予不同的权利和责任,实现能力和职位的对应,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个人才干。加强对组长的督导检查,做到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密切结合,使护理工作形成无缝隙监控循环系统,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对护士全程考评,增强工作自觉性,使指导、检查、督促贯穿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提高护理质量。
3.3 按岗定酬,按劳取酬
制定合理人才使用原则,各护理岗位都有明确量化指标,考核结果与个人绩效挂钩,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分配机制,全面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服务热情,同时,护士的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明显增强,在护理队伍中营造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3.4 注重情感管理,增强团队凝聚力
尊重护士个体要求,主动申请,自主组队,在严格要求按制度、流程落实各项工作的同时,多关心、鼓励、理解,给护士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每个护士明确自己承担的任务和责任,由被动执行变为主动参与,从而增强护理队伍的凝聚力,发挥整体优势,为整个护理团队的建设工作增添浓重的人文气息,产生最大组合效应。
4 效果
护理团队建设激发了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强化了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也发挥了个人职业价值在工作中的杠杆作用,形成自我加压、务实奋进的工作氛围,团队协作能力及凝聚精神得到提升,护理差错及护理缺陷明显减少,医护、护患关系更加融洽,病人及家属对本科护理质量工作满意度明显提升。
5 讨论
成效和经验论文 篇12
一、裕华区概况和城中村改造动因
裕华区成立于2001年, 位于省会东南方向, 总面积70平方公里, 人口42万, 共辖7个街道、1个镇、23个村 (其中17个已村改居) 、56个社区居委会。未成区面积高达3/4, 全区23个村中, “城中村”和“城边村”占到17个, 都已经进行了“村改居”, 但是农村的形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特别是被包裹在城市当中的11个典型“城中村”, 已经成为了城市现代化的突出制约,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影响城市总体规划。
由于城中村的存在, 城市总体规划不能有效落实, 基础设施、公益设施、商业设施得不到合理摆放, 一些管线的铺设需要绕村而行, 也产生了许多断头路。
(二) 破坏城市环境的整体协调。
“城中村”里私搭乱建现象非常严重, 楼上楼、“贴面楼”、“拉手楼”、“一线天”等特殊“景观”比较普遍, 建筑密度高, 有的甚至高达70%以上, 同时绿化率低。基础设施不完善, 配套设施不健全, 环境脏乱差, 与整洁有序的城市环境相去甚远。
(三) 社会问题突出。
一些城中村群众沿袭多年来的旧习, 文明程度低, 责任意识差, 群众思想混乱, 各种矛盾错综复杂, 产生了大量社会问题。“城中村”也是外来人口聚集地, 如尖岭村, 本村只有6, 000人, 但外来人口近2万人。而且形形色色、良莠不齐, 存在严重的治安隐患和计生、疾控等各方面管理难题。
(四) 制约城市生产力。
“城中村”的土地使用普遍存在无序粗放、利用率和产出率低的问题, 集体经济规模效益不高。虽然都位于“金角银边”优势地带, 但是大多还基本处于“捧着金碗要饭吃”的尴尬境地。
(五) 加剧城乡二元矛盾冲突。
“城中村”虽然经过“村改居”, 村民已经变成市民, 但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低保等社会福利方面, 仍然遭遇制度的壁垒, 无法享受到与市民同等的待遇。城中村已经成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对立最突出、最尖锐的区域。
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 “城中村”成为了城市的“孤岛”和“角落”, 加快“城中村”的城市化步伐, 已经成为历史必然和现实的需要。
二、裕华区城中村改造的主要做法
“三年大变样”启动以来, 裕华区深刻理解省市决策意图, 首先确定了“以城中村改造为重点, 实施成区连片开发”的思路, 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城中村拆迁改造战役。2008年、2009年两年时间, 共有13个村列入市改造计划, 7个村彻底拆平。回迁楼建设顺利推进, 省市领导多次调查研究, 给予高度评价, 省内外近百个考察团前来学习考察。裕华区的城中村改造, 主要抓了以下六个环节:
(一) 坚持因地制宜, 确定恰当的开发模式。
集体经济势力强或规模不大的村采取自主开发模式, 如槐底、方北、大马、小马。村集体经济实力弱和规模较大的村采取合作开发模式, 如尖岭、东岗头、塔冢、赵卜口等。并且在实践中逐步确定了以合作开发为主的模式, 引进战略开发商, 进行合作开发, 为现实利益和长远发展提供双重保证。与大连万达集团合作谋划了尖岭万达城市广场项目, 该项目总投资80亿元、180万平方米、商业面积40万平方米, 是集多样三产业态于一身的城市综合体。建成后, 可提供10, 000个就业岗位, 年利税超亿元。与上海仲盛集团合作谋划了南焦南茵河城市园林项目, 总占地2, 000多亩, 水系环绕, 建成后将成为现代宜居宜看新城区的范本。
(二) 坚持理念先行, 提高规划设计水平。
针对城中村干部群众眼光狭窄、观念落后、土打土闹的现实问题, 分期分批组织村干部、村民代表到大城市参观, 到理念先进、布局科学、样式新颖、环境和谐的现代化小区里考察, 引导城中村干部群众不断拓宽视野, 更新理念, 不断完善规划设计。大马村在经过几次考察后, 对改造项目双子星金色假日酒店的设计, 进行了完善;小马村回迁楼也由起初的多层连体楼全部改为27层的高层住宅, 腾出了更多的土地规划商业设施。
(三) 坚持民利至上, 让群众最大限度地享受改造成果。
始终把保障群众利益放在首位, 最大限度地考虑群众利益。在回迁安置标准上, 一般每户分配300~330平方米住房;在发展商业上, 每个村民可以分得25~30平方米的商业门脸或产权, 作为失地、失业后永久的生活保证;在过渡安置费上, 每户每月2, 800元, 对于提前按规定时间搬迁的还给予一定奖励。拆迁户子女上学、就业等方面也优先安置, 最大限度地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 坚持统筹兼顾, 均衡各方面利益关系。
既照顾大多数群众的利益, 也兼顾闺女户、职工户、大宅户等少数特殊群体的合法利益, 均制定了合理的安置补偿办法。
(五) 坚持股份制改革与城中村改造同步推进。
在大力开展城中村改造的同时, 裕华区也积极稳妥地不断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制改革, 通过对集体资产清产核资, 对村民身份界定, 合理配置股权, 把村集体资产量化到人。做到了村集体资产明晰化, 资产运行透明化, 资产共享合理化。同时, 也明确了闺女户、职工户这些特殊群体到底能够享受到多少利益, 为城中村改造打下了坚实基础。
(六) 坚持政府主导, 凝聚强大拆迁合力。
变项目单位拆迁为政府主导拆迁, 利用政府拥有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组织手段和群众工作等手段多样化的综合优势, 统筹开展拆迁工作, 收到了“拆迁成本最低、拆迁手段最多、拆迁速度最快、拆迁效益最大、拆迁效果最佳”的“五最”效果。尖岭村仅用8个月的时间, 完成全村1, 462宅, 学校、供销社等公用设施11处, 共计80万平方米拆迁任务, 腾地666亩, 6, 000多名动迁群众全部妥善安置, 没有发生一起大的不稳定事件, 没有发生一例重大事故。大马村148户仅用了34天就拆迁完毕, 槐底村469多户不到一个月内拆完, 二十里铺654户也只用了两个多月时间完成拆迁任务。
三、城中村改造效果
(一) 极大地改善群众生活。
改造后提供了面积大、质量高、环境优的居民回迁房, 改善了群众的居住条件。开发商为村集体提供相当数量商业面积, 其经营收益为广大群众提供了生活保障。纳入城市管理系统, 使广大居民享受到市民的各种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
(二) 提升城市形象。
通过改造, 城中村脱胎换骨, 一大批新建高档小区及商业设施, 出现在城市主要道路, 高楼林立、节次鳞比, 更不乏一些亮点建筑。夜间流光溢彩, 增添了现代化气息。其中, 万达城市广场、剑桥春雨等项目, 还将成为地标性建筑。
(三) 打造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
在城中村改造腾出的宝贵土地上, 一些大型商业设施相继开工建设, 便利的交通、完善的设施、优美的环境吸引了各种服务业态入驻经营, 形成了新的产业集群和商圈, 大大提高了城市生产力, 也促进了城市的繁荣与繁华。
(四)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城中村改造后, 一些特殊区域社会管理难度大大降低。原尖岭村流动人口超过2万, 是本村人口的3倍, 人员构成复杂, 治安问题突出, 发案率占裕华区的1/3, 改造后这一问题得到根治。在改造过程中, 大量的历史遗留问题、一些信访积案、“老大难”问题得到彻底解决。结合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 将建立新的更加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 避免许多信访隐患和社会矛盾发生。
四、推进城中村改造问题与建议
城中村改造过程中, 也遇到一些问题, 有的需要在今后工作中加以改进, 有的则需要在政策、法律上作出相关规定予以支持,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规划滞后。目前, 石家庄在城中村区域还缺乏区域性的详规, 各地块招商引资各自为战, 缺乏与周边环境的规划衔接。既需要出台详规, 为科学摆布项目提供框架, 也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产业引导。
二是资金缺口大。城中村改造是一个庞大工程, 所需资金投入相当大, 亟须研究措施, 拓宽融资渠道, 为加快回迁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三是回迁楼布局集中。现阶段, 所有城中村项目都是将村民集中安置, 与城市之间还存在相对的隔离, 不利于农村城市化, 需要积极引导各村在旧村改造中减少住宅性房产安置, 增加货币安置和商业性股份安置, 让村民更多地通过回购住宅实现回迁, 从而引进大量城市人口与原村民混合居住, 加快城中村城市化进程。
四是一些特殊问题有待深层次研究解决。城中村改造过程中, 巨大的利益分配带来了尖锐的冲突, 突出的表现在“闺女户”、“职工户”的具体问题上。如何妥善解决这一问题, 还需要从民主制度、法律、政策各个层面进行探讨。
五是“新市民”素质有待提高。村改居后, 大部分“新市民”仍保持原来农村的生活习惯, 特别是婚丧嫁娶中的一些旧风俗, 一时难以摒弃, 需要通过市民学校等平台, 大力开展宣传教育, 提升“新市民”的文明素质, 使他们真正融入到城市中。
摘要: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而改造城中村则是城市现代化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任务。但随着城市化的推进, 在人居环境、公共安全、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负效应正日益显现, 越来越成为城市健康发展的瓶颈。2008年以来, 河北省委、省政府在全省部署并在省会率先启动了“三年大变样”工作, 掀开了省会城市化的新篇章。本文通过对城中村改造工作方法研究分析, 力求把握城中村改造的背景动因、主要方法、工作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三年大变样,城中村,改造
参考文献
[1]马航.城中村改造的城市社会学视野分析[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下册) , 2006.
[2]张光文.城中村改造中的思考与启示[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中册) , 2006.
【成效和经验论文】推荐阅读:
成效及经验06-26
陈扬勇: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成效和主要经验07-04
练兵比武活动经验及成效总结12-06
招商引资经验谈:如何提高招商引资成效11-08
学习成效论文07-10
列提纲成效论文08-28
成效中学班级和学生量化管理细则05-27
党员社会服务做法和成效心得和体会06-20
班主任工作,让愉悦和成效同在12-20
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成效明显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