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棉县加强乡镇纪检组织建设主要做法及成效

2024-09-18

石棉县加强乡镇纪检组织建设主要做法及成效(共8篇)

石棉县加强乡镇纪检组织建设主要做法及成效 篇1

石棉县加强乡镇纪检组织建设的主要

做法及成效

石棉县纪委监察局

尊敬的XX书记,各位领导:

2008年以来,我县一直高度重视乡镇纪检组织建设,积极创新工作举措,充分调动基层纪检干部工作积极性,不断提高基层反腐倡廉工作水平,取得了“五个更加”的成效。现将主要做法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组织体系更加完善

历年来,我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纪检队伍建设,党内监督体系日趋完善。去年,乡镇纪委换届,班子按3人配备,设纪委书记1人,专职副书记1人,纪委委员1人。我县明确规定:纪委书记由乡镇党委副书记兼任,专职副书记按副乡科级或相当级别干部配备。乡镇纪检干部大专及以上学历47人,占97.9%;平均年龄为37.8岁,比上届降低0.9岁,文化程度和年龄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

我县率先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延伸到村(社区)。自2008年起,我县按照支部提名,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讨论,乡镇纪委审查后报同级党委批准的程序,配齐配强村级纪检委员。目前,初步形成涵盖16个乡镇、8个社区和92个行政村的基层纪检组织网络体系,为深入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

二、创新制度,工作流程更加优化

我县在认真做好对乡镇纪检干部日常管理的同时,针对-1-

新情况、新问题,创新管理制度,优化工作程序,不断增强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是以制度建设为抓手,推进基层纪委工作规范化建设。从纪委职责权利、工作对象、工作范围、工作要求、自身建设等方面入手,建立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度、乡镇纪委书记工作例会制度、工作台帐制、派驻机构联系乡镇制度、乡镇纪委工作季度督查制、村居纪检委员工作职责及考核办法等10余项制度,加强对乡镇纪委和村纪检委员管理。

二是以保障重点工作推进为着力点,率先实行乡镇纪委办案。为确保县委重大决策部署有效落实,县纪委在全市率先发挥乡镇纪委查办案件功能。通过制定《乡镇纪委查办案件暂行办法》等工作制度,赋予乡镇纪委案件初核权、调查权和处分建议权。2010年,实现了全市乡镇纪委办案零的突破。截止目前,我县乡镇纪委立案8件8人,其中2人为党支部书记。

三是整合村级监督力量,强化监督实效。积极理顺村纪检委员与村民主理财小组的关系,部分乡镇整合使用村级纪检委员与村民理财小组,由村纪检委员担任村监督小组组长,有效解决监督力量单薄的问题,取得较好监督实效。

三年来,乡镇纪委书记先后有9位得到提拔使用,10位交流到县级部门任职班子成员,23名村级纪检员在2010年换届中进入村支“两委”班子。在全县移民、灾后重建、文明县城创建、城市拆迁等重点工作中受表彰奖励纪检干部176人次。严格做到“五严守、五禁止”,没有纪检干部因违纪违法被处分。

三、提升素质,工作成效更加明显

1.强化培训,提升素质。县纪委每年开展纪检监察信访、案件检查、党风廉政建设等为内容的培训会,由县纪委机关业务科室、审计、财政、检察院等单位领导亲自为乡镇纪检干部授课。以乡镇为单位组织对各行政村(社区)纪检委员进行集中培训,县纪委派员指导。与此同时,县纪委各派驻机构分片联系乡镇纪委,着力促进乡镇纪委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2.整合力量,成效明显。村级纪检委员会同村民主理财小组共同发力,有力地促进乡村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主要体现为:一是健全了纪检组织体系,逐步实现有党组织的地方就有纪检组织,使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村级党组织得到了有效地贯彻和落实。二是加强了对村级重要事项、重要决策、重大项目、“三资”管理、强农惠农资金落实情况的监督,督促做好党务、村务“两公开”,促进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三是及时反馈群众意见,化解社会矛盾,解决苗头性问题,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无序上访现象的发生。仅在2011年,在村级纪检委员的大力配合下,通过真情感化,解决实质问题,大力扶持发展经济等途径,转化信访老户8人,稳定3人。四是会同理财小组加强对村集体开支情况的审核,减少了村里不合理费用开支。2009年,我县栗子村纪检委员审核出该村领导近万元违规吃喝费不予核销,有效刹住大吃大喝的歪风。五是积极协助上级纪委加强对辖区党员的管理。对涉及违法违纪的党员案件线索及时上报,拓展了纪委工作覆盖面,实现违纪责任追查无盲区。近年来,共提供农

村党员廉情21条,经筛查成为案件线索9条,立案查处7人。

四、严格考核,工作责任更加落实

为切实推进乡镇纪委工作落实,我县建立了乡镇纪委目标考核制度。一是定期述职述廉制度。县纪委每年年终都要组织全县各乡镇纪委书记进行述职述廉,总结经验教训。二是绩效考评制度。年初县纪委根据反腐倡廉工作任务制定下达工作目标,以严格落实季度督查制度为保障,注重对平时工作考评。县委、县纪委将考核的结果作为乡镇纪委书记工作业绩评定、奖励惩处、推荐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连续二年列后三名的党政主要负责人、纪委书记到县纪委述职。加强对村纪检委员的工作考核,对作风漂浮,履职不到位、存在违纪违法行为的,将及时清出纪检队伍,并依纪依法追究责任。三是目标责任制。把纪检工作任务量化分解,责任到人。同时加大考核力度,严格奖惩,每年年底对乡镇纪检工作进行考核,对成绩突出的予以表彰奖励。

五、保障有力,工作效率更加提升

县纪委高度重视乡镇纪委办公设施设备建设工作,积极协调县财政和各乡镇党委政府,目前各乡镇都挂牌上岗,有单独的办公室、电脑、打印机、电话、文件柜等必要的办公设施设备,村居委会都设有纪检委员办公室。乡镇纪检干部办案补贴落实,村级纪检委员误工补贴部分乡镇以年终考核形式兑现。

六、工作建议

基层纪检干部工作在反腐倡廉第一线,对农村基层党风

廉政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使纪检委员尽职尽责,建议:

一是在政治上进行关心,把年轻优秀、思想政治素质好、工作成绩突出、群众公认的纪检干部列入党政和村支“两委”后备干部,平时加强培养锻炼。

二是在生活上关心纪检干部,积极争取县委政府支持,落实乡镇纪委办公经费和村级纪检委员报酬待遇,进一步激发工作积极性。

三是我们在不断探索和争取过程中,希望上级纪检监察机关出台统一的村级纪检组织报酬待遇保障规范化管理的机关制度。

谢谢大家!

石棉县加强乡镇纪检组织建设主要做法及成效 篇2

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是农业部2012年认定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自2013年以来, 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5个100工程”决策部署, 切实抓好农业园区规划建设, 使盘石生态畜牧业示范园区、正大现代高效茶叶产业示范园区、太平现代农业综合产业示范园区、长兴中药材产业示范园区、普觉现代高效循环农业示园区被列入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 共覆盖17个乡镇128个村19.36万人。全省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推进会、全省智力支边现场观摩会、全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推进会、全省畜牧业工作现场观摩会、全省扶贫工作现场观摩会、全市现代农业园区现场观摩会相继在松桃召开和观摩, 为抓好省市园区建设积累了一定的经验。2015年按照农业园区乡镇全覆盖的要求, 全县启动了大路乡、盘信镇、大坪场镇、寨英镇、孟溪镇、世昌乡、平头乡共7个市级农业示范园区创建, 并已获市级批复, 7个市级园区主导产业分别为油茶、茶叶、精品水果、食用菌、蔬果、中药材等产业, 涉及7个乡镇、49个村、340个村民组, 覆盖人数6.34万人。除5个省级、7个市级园区外, 其余15个乡镇即长坪乡、蓼皋镇、迓驾镇、甘龙镇、永安乡、沙坝河乡、黄板乡、九江乡、冷水溪乡、妙隘乡、木树乡、石梁乡、牛郎镇、乌罗镇、瓦溪乡已被认定为县级农业示范园区, 15个县级园区主要涉及茶叶、畜牧业、中药材、油茶、烟草、休闲农业等产业, 涉及15个乡镇、64个村、452个村民组, 覆盖人数5.32万人。

2 主要做法

2.1 重视规划引领, 高标准建园

立足实际, 按照“一次性规划、分年度实施”的要求, 围绕三大主导产业 (茶叶、生态畜牧业、中药材) 和四大特色产业 (烤烟、油茶、特种养殖、果蔬) , 编制5个省级农业园区规划、供水水源工程规划、现代水利设施建设规划, 经市政府、省级牵头指导部门批复后实施。5个省级园区面积1.49万hm2, 总投资31.66亿元, 其中:基础设施投资9.08亿元, 占规划投资的28.7%;产业发展投资22.58亿元, 占71.3%。7个市级园区规划面积4 893.33 hm2, 15个县级园区规划面积3 586.67 hm2。

2.2 强化政府引导, 市场化发展园区

一是成立了5个园区建设指挥部、农业园区管委会和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统筹协调、整体安排园区建设工作;二是全面落实扶持政策, 制定了松桃县农业园区建设扶持办法 (试行) ;三是重点培育扶持园区经营主体, 鼓励大中型农业龙头企业入驻园区[1,2,3]。

2.3 实施连片开发, 主导产业集聚园区

以园区建设为目标, 明确了园区主导产业, 并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平台, 促进了园区土地规模流转, 实现连片种养, 使园区主导产业集聚发展, 园区规模经营优势逐步显现。2015年, 5个省级园区累计流传土地8 706.67 hm2, 现有种植基地面积1.37万hm2, 基地种植业产量达12.81万t, 养殖业共存栏猪、牛、羊11.39万头 (只) 、出栏10.64万头 (只) , 禽类存栏26.29万羽、出栏27.38万羽。

2.4 强力整合项目, 集中资金投入园区

松桃农业园区以“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各记其功”为原则, 整合项目资金, 优化资源配置, 加快建设园区核心区基础设施、生产设施[4]。2014年5个省级园区共投入各类建设资金15.61亿元。累计签约34个招商引资项目, 签约资金24.77亿元, 到位资金11.69亿元。

2.5 大力培育品牌, 发挥园区综合效益

以“园区+公司+农户”“园区+合作社+农户”“园区+公司+合作社+农户”等订单产销模式形成园区与农户的利益连接方式, 2014年园区核心区主导产业订单生产比重达94.6%, 辅助产业达36.5%。园区内已获“三品一标”产品认证7个, 认证面积1 806.67 hm2、畜类2.5万头 (只) , 园区农产品品牌定位为生态型农产品, 目前有梵净山绿茶系列、“跑山牛”牛肉、“贵猪牌”野猪肉、梵净山香菇等30余种农产品销往省内外市场, 部分企业已入驻“淘宝·铜仁馆”, 搭建起了电子商务平台。

2.6 注重融合发展, 增强园区发展后劲

融合发展是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趋势, 在突出主导产业的同时, 把每个农业园区作为农业综合体来打造, 将园区与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生态移民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等相结合, 重点打造正大大健康产业园, 着力推进园区景区化、农旅游一体化建设, 各园区都新增和完善了一批景区干道、观光步道、观景台、标识牌、停车场、接待中心、公厕等景区旅游设施, 努力将农业园区打造成乡村休闲旅游景点, 打造成宜居宜游的新型农村社区, 切实推进农村城镇化, 促进松桃县城乡统筹发展[5]。

3 取得的主要成效

3.1 园区建设得到省、市各级部门的肯定

自2013年以来, 全省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推进会、全省智力支边现场观摩会、全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推进会、全省畜牧业工作现场观摩会、全省扶贫工作现场观摩会、全市现代农业园区现场观摩会相继在松桃举行, 省、市各级各部门先后观摩了太平园区、正大园区、长兴园区、盘石园区和普觉园区, 为全县抓好省市县级园区建设积累一定的经验。

3.2 农旅一体化驱动正大茶叶园区转型升级

正大茶叶园区定位于铜松大健康产业带的核心区, 以苗茶主产区、3A级旅游景区、健康养生产业区园区为发展战略, 依托本地现有旅游资源, 结合茶区生态茶园, 着力打造园区升级版[6]。园区茶叶面积达1 233.33 hm2, 无公害茶叶面积966.67 hm2, 现已有17家农业龙头企业入驻 (其中省级以上4家) , 农民专业合作社15个、家庭农场4个、种养大户10户。2014年共接待游客20.63万人次, 旅游综合收入5 068万元, 园区实现总产值4.98亿元, 销售收入3.87亿元, 园区农民人均纯收入8 725元。

3.3 龙头企业带动盘石畜牧园区主导产业快速发展

盘石畜牧园区引进了德康牧业、梵净山牧业、努比亚牧业三大省级以上龙头企业, 分别从事肉猪、肉牛、肉羊产业, 企业实力较强, 经营理念先进, 与园区合作社、养殖大户建立起了连接机制, 形成了名符其实的“园区+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 引领园区乃至全县肉猪、肉牛、肉羊产业发展。2014年园区共存栏猪、牛、羊5.82万头 (只) 、出栏4.43万头 (只) , 实现产值3.97亿元、销售收入3.34亿元、销售利润1.09亿元。

3.4 土地规模流转推动长兴园区中药材产业集聚发展

长兴中药材园区自然条件相对较好, 土地资源丰富, 园区建立了镇、村、组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 签订了镇到村、村到组、组到户的土地流转协议, 现已累计流转土地2 800hm2, 成片的土地流转促进了中药材规模种植。同时, 按照“田成方、渠成网、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 着力抓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现已累计建成主干道路31 km、机耕道路35 km、作业便道24 km, 累计建成加工厂房2 200 m2、仓库 (冷库) 1 001 m3、温室大棚66个24 000m2。园区作为全县现代水利灌溉示范区, 建成10 000 m3蓄水供水池2口、小型蓄水池30口、排灌渠道25.6 km、喷滴灌设施20 km。

3.5 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实践普觉园区发展之路

普觉园区依托1 866.67 hm2林地、1 466.67 hm2茶园, 以生态循环农业为着力点, 延伸产业链条, 开发了“七香园” (桃香园、粟香园、桂香园、樱香园、竹香园、杏香园、梨香园) , 打造林中有园、园中有茶、茶中有花、花中有果、果中有农家的乡村旅游示范区, 并拟建年出栏5万头生的猪育肥基地, 发展“猪—沼一茶 (果) 生态循环农业, 实现主导产业 (茶叶) 、自然风光、休闲娱乐、环境保护融为一体, 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7,8,9]。全县以普觉园区为试点, 组建园区建设的融资平台, 也作为普觉园区景区经营机构, 承担园区国有固定资产管理和休闲旅游项目的经营, 负责整体开发、包装、宣传和推荐园区乡村旅游产品, 逐步建立起全县农业园区景区经营管理的市场化运作机制。

4 存在的问题

一是资金投入不足。目前, 除省级园区有部分产业发展项目投入或可整合部分项目投入外, 市、县级园区创建尚没有投入资金来源。二是市、县级农业园区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 企业、农户自身投入能力也有限, 部分园区还没有企业入驻, 仅仅靠合作社、种养大户在带动发展。三是大多数县级农业园区虽有一定的产业基础, 但基础设施条件较差, 部分园区尚未通水、通电、通路。四是农业园区建设涉及面广, 涉及因素多, 在园区协调管理方面, 特别是整合资金机制方面有待改进和加强。

5 展望

松桃是将以2016年迎县庆办旅发为契机, 统筹推进全县农业园区建设, 推动形成特色各具、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农业园区发展格局;对照各个园区年度建设项目计划表, 进一步分解责任, 明确时间表, 确保各个项目全部启动实施, 重点抓好基础设施项目、产业发展项目的实施;谋划好各个园区产业发展, 重点在精品水果、设施蔬菜、茶叶、牧草等产业的集中连片发展上有所突破;以园区为载体, 以正大园区为重点, 大力培育园区健康养生产业, 推动园区由单一的生产功能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转变, 促进现代农业与文化旅游产业、健康养生产业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前生, 华坤.松桃:园区撬动现代农业发展[N].铜仁日报, 2015-08-03 (A01) .

[2]华坤.松桃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风生水起[N].铜仁日报, 2015-08-17 (A09) .

[3]成嘉廷, 黄前生.乡镇强起来村子富起来[N].铜仁日报, 2015-10-11 (A01) .

[4]苏武峥, 李苗, 赵鑫, 等.新形势下新疆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调查与建设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13 (7) :3179-3180.

[5]陈小忠, 徐攀峰, 戚小飞, 等.杭州市余杭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路径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 2014 (5) :337-339.

[6]田应学, 刘亚群.松桃县全力打造生态畜牧业示范园区[J].中国畜禽种业, 2013 (6) :5-6.

[7]文自杰.松桃县盘石生态畜牧业示范园区建设成效调查[J].山东畜牧兽医, 2015 (10) :48.

[8]吴曼, 马蕾, 马锦义.浅议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工作的几个重要环节:以江苏盐城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20) :8566-8567.

石棉县加强乡镇纪检组织建设主要做法及成效 篇3

——XX县加强行政服务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近年来,XX县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以打造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为目标,把推进阳光政务建设作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服务经济发展、优化发展环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加强领导,强化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政务服务的长效机制基本确定,取得了可喜成绩。自2010年正式组建行政服务中心以来,共受理客商和群众行政许可(审批)、服务登记事项累计17289件,已办结17289件,办结率100%;注册企业359家,注册资金78693万元。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改革体制机制,把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作为优化政务服务环境的主战场

为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影响发展环境的突出问题,促进全县发展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和优化,我们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着力在改革体制机制上下功夫,积极推进行政服务中心建设。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设行政服务中心,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的有益实践;是改善投资环境,为投资者提供优质服务的迫切需要;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党群关系的有效载体;是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重要举措。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成立了由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任组长,县委常委、县政府常务副县长,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任副组长的行政服务运行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专人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协调及

推进实施。在工作推进过程中,县委、县政府领导多次听取工作汇报,对工作的开展提出明确要求,确保了各项工作的扎实有效推进。仅用了短短10天的时间,就完成了行政服务中心办公场所的装修、各种设备的调试和工作人员的进驻,2010年3月11日,行政服务中心正式挂牌运行,进驻单位24个。

(二)创新运行机制。按照“应进必进、能进必进、坚决杜绝体外循环”的原则,从根本解决部门囿权问题。重点是在涉及行政审批职能的县直部门推行“两集中、两到位”。“两集中”,即将原来分散在多个内设股(室)的审批职能向一个股(室)集中,新设置的行政审批股(室)整建制向县行政服务中心集中;“两到位”,即行政审批事项全部纳入行政服务中心,部门对派驻县行政服务中心窗口的首席代表充分授权。这一做法,有效解决了部门在审批事项进中心上“抓大放小”、在审批窗口授权上“避重就轻”、在履行审批职责上“推诿扯皮”等问题。县直24个部门的行政审批、行政服务已全部进驻县行政服务中心。

(三)健全服务体系。坚持将建好县级行政服务中心和指导乡镇完善政务服务网络体系并重。将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建设纳入领导班子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按照硬件建设标准化、软件建设规范化的要求,县乡两级财政投入200多万元,建成了覆盖全县各乡镇的便民服务中心和60余个村级民事帮办点,形成了县乡“两级联动”的政务服务网络。

二、创新服务方式,打造快捷优质透明的政务服务流程

我们始终坚持群众满意、企业满意、发展受益这一标准,切实推

进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转变干部作风、改进服务方式。主要做到了三各方面的“抓好”:

(一)抓好流程再造。按照“程序最简、效率最高、环节最少、授权最大”的要求,对行政许可(审批、服务)流程全面开展优化再造工程,围绕权限、时限和程序等审批服务要素,对行政审批事项逐一进行优化设计,制定出了最优、最快的流程。

(二)抓好充分授权。为了有效解决部门进驻不到位、窗口授权不到位的实际问题,我县定期与不定期开展专项督查和明查暗访,对不愿进驻政务服务中心和授权不到位的部门,由纪检监察部门进行诫勉谈话、挂牌督办,情节严重的进行问责。目前,县本级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部门和191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进驻行政服务中心。各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工作实施单位均签订了授权委托书,对派驻县行政服务中心的窗口人员授权。

(三)抓好服务窗口创新。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次性告知、一条龙服务、一次性收费、限时办结”的运作方式,安装电子票据开票系统,设立了统一收费窗口,利用电子显示屏,即时公开各窗口信息,及时公开办事依据、办事程序、办事方法、办事结果。让群众随时掌握需办理业务的各种流程和所需的资料;对监督情况及时公布,对外公布投诉方式,公开受理效能投诉。针对群众房产证办理较多的情况,对行政服务中心窗口进行了调整,将房地产办理的有关窗口统一设置在行政服务中心的一、二楼办公,县房管局办证人员全部进驻中心窗口办公,真正实现了房产证“一条龙”办理。

三、完善服务载体,提高政务服务效能和行政权力运行监督水平

为确保政务服务特别是行政审批服务公开、规范、高效运行,我们始终注重采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不断夯实政务服务工作基础,着力提高政务服务效能和行政权力运行监督水平。

(一)加强中心平台建设。县行政服务中心是行政审批的重要载体,是群众办事的重要平台。为建设好这个平台,县委、县政府从人力、财力给予大力支持,确保“三个到位”。一是办公场所到位。2010年11月,我县购置原县稽征所办公大楼,作为行政服务中心办公使用。二是建设经费到位。先后投资80多万元用于行政服务中心大厅改建,服务大厅面积扩至近1200平方米,极大满足了审批工作人员进驻的需要。三是人员落实到位。县委、县政府在行政服务中心挂牌成立之时,配齐中心的领导班子,并从各行政审批单位抽调审批业务骨干近60人到中心审批窗口工作。

(二)推行网上审批系统建设。为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打造阳光电子政务平台,在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项目建设工作中,做好了三项工作:一是设备采购。2010年12月,投资133.2万元采购了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设备和软件,并对县信息中心网络和线路进行改造。二是业务培训。2010年9月底,举办了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全体窗口工作人员50名余人进行了业务培训。三是网上应用。今年1月,我县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正式试运行,截止8月底,网上办理事项736件。县直部门的审批及服务事项基本完成与县行政服务中心电子政务平台的联网,该系统的建成,实现了县行政服务中心、县直部门行政审批服务事项的网上办理,真正做到了审批时限提速、审

批效率提高。

石棉县加强乡镇纪检组织建设主要做法及成效 篇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们按照中央提出的“二十字”总要求,进一步完善机制,创新举措,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推进项目农业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把发展项目农业作为解决分户生产与市场对接的矛盾、发展规模经营和标准化生产、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实现生产发展主抓手,强势组织推进。一是突出“三资”开发农业。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重中之重,抢抓把握大桥、大路、大港建设加速推进,如皋成为国内外产业资本竞相投入热土的新机遇,全方位、大力度地吸引“三资”投资农业。今年新春农业招商协议项目总投资额达9亿元,上海农业招商引资推介会签约项目58个,签约额达9.54元和1.26亿美元。农业实际利用外资到帐2800万美元,新增50万美元以上农业项目14个。二是突出打造市场主体。牢固确立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着力打造强势市场主体。全市农业龙头企业累计达到97家,企业带动种植基地10万多亩,带动农户3万多户。积极鼓励引导农业龙头企业通过预付定金、供应种苗、赊销饲料、建立风险基金、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返还一定利润、进行技术培训、提供贷款等形式,使企业和农民建立比较紧密的利益联合机制。三是突出培育主导产业。重点发展花卉苗木草坪、湖桑、粮经作物、蔬菜和高效渔业等特色主导产业,高效种植业面积占比达到43.43%,建成了一批高标准、有特色、成规模的现代农业园区,做大做强区域特色板块;大力实施“一村一企”、“一村一品”发展战略,鼓励镇村积极主动与农业龙头企业沟通、协调,加快推进基地对接工作。四是突出推进现代畜牧园区建设。研制出台了《关于加快现代畜牧园区建设的意见》,重点健全了生猪产品质量、动植物疫病控制、技术推广和生产经营合作体系,科学推进现代畜牧园区建设,实现了生猪生产的规模化、良种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推动了我市规模生猪养殖的快速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途径。三年来,市财政对园区建设奖励金近300万元,累计新建畜牧园区56个,年生猪饲养生猪180万头,加工生猪60万头,调出活猪60万头,规模养殖占比达到46.21%。建成生猪加工的国家级龙头企业1个、省级2个、南通市级5个,江苏长寿集团、南通银燕集团分别投资建成万头猪场,带动了周边农户发展规模养殖。

二.促进充分就业创业,着力培育新型农民。坚持把促进农村劳动力内转外输、充分就业创业作为主攻方向,切实改变农村劳动力与土地资源低效配置的状况,让更多的农民成为产业工人、成为自主创业者,实现生活宽裕。今年来,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55万人,转移农民1.35万人,累计转移劳动力37.1万人,农民工资性收入占比达80%以上。累计登记私营企业17075户,登记个体工商户51790户,私营企业注册资本累计347亿元。当年引进市外民资60.5亿无。一是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形成农村内部增收合力。始终坚持工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千方百计做大工业经济蛋糕,为农民就业提供更加宽广的平台;加快农村发展服务业,鼓励镇村充分挖掘本地优势,选准发展路子,形成区域特色努力以农村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吸引更多的农民就业创业。二是大力加强农民培训,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全面实施万名农民创业培训工程,充分利用各类职业学校、培训机构和社会力量办学等职业技术培训阵地,切实强化文化知识、技术技能、就业观念、法律法规等培训,使广大农村劳动力的创业观念不断更新,法制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不断提高;支持各类社会教育培训机构承担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任务,主动开展多领域、多渠道、多形式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活动。充分发挥劳务组织作用,就地转移、异地输出、外地输入三措并举,全力推动农村劳动力大转移,变富余农

民为富裕农民。三是大力推进全民创业,拓宽农民外部增收空间。努力营造政府支持创业、社会鼓励创业、民众勇于创业的良好氛围。建立培养和造就农村能人的机制,对广大农村能人创业致富、带动一方,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尤其是引导农民参与工业标准厂房建设,为民营经济提供发展载体;大力实施“千名能人、百亿投入”工程,吸引更多的在外能人带资金、先进技术、管理经验返乡创业;强势推进“双强”、“双带”工程,确保千名“双带”型村干部全部创办私营企业,百名“双强”型村党组织书记领办企业全部成为规模企业,带动全民大创业。

三、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全力建设生态农村。坚持把农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作为实现村容整洁、乡风文明和管理民主的重要着力点,扎实加快推进。一是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了三四级河道疏浚任务,并落实了河道长效管护措施,农村河道实现“底清、面洁、岸净、树绿”。在完成通居和危桥改造任务的基础上,对不符合通车条件的道路进行了拓宽改造,落实了长效管理机制;全市332个村公共服务中心今年将全面建成,已建成的村公共服务中心按照 “三大超市、八大功能”的定位,修建了健身广场(路径)、篮球场、文体活动室、会议室、图书室、爱心超市、生活用品超市、生产资料超市等活动场所,全天候向农民开放,为农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闲娱乐、学习培训场所。二是扎实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坚持以农村清洁工程为抓手,扎实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完善工作运行机制。确保有专门的工作班子、有专职人员、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有严格的考核措施、有足够的工作经费、有必需的装备,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抓出实效提供保障;创新资金筹集办法。在优先安排村级一事一议资金用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同时,积极采用市场化运作、加大镇级财政扶持力度、发动社会力量捐资等办法,努力化解资金瓶颈制约;强势组织推进。通过出台激励政策、强化督查考核等措施,促进了农村清洁工作的高效推进。清理垃圾、清理粪便、清理秸秆、清理污染源、清理乱搭乱建等工作取得突破性成效,一个“天蓝、地绿、水清、居佳”新农村初见雏形。三是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推行公平教育,继续优化学校布局,教育教学质量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普通高考和职教对口高考连获丰收,倾力打造全省一流的“教育如皋”品牌。积极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确保今年所有定点小学建成省标合格学校,创建教育现代化先进镇6个、四星级高中1所、省级职教示范专业或实训基地1个、省现代化幼儿园1所、南通特色成人教育中心校2所。加快发展公共卫生事业,市镇村卫生服务网络健全率达到95%,合格和示范社区卫生服务站组建率分别达90%、3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到98.48%,并逐年提高补偿水平。着力改善市卫生医疗机构的设施条件,积极筹建沿江甲级医院。提升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防范和处置能力。群众体育工作被评为全省先进。文化、新闻、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等工作整体水平不断提升。

四、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创新发展机制。坚持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源泉和制度保障,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推进思路和举措,切实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努力让发展成果惠及百姓。一是强势推进农民集中居住。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积极引导、能快则快,积极、稳妥、有序推进”的基本原则,坚持高起点编制规划、高标准培育典型、高效率组织推进的思路,稳步推进农民聚居化进程。全市493个农民集中居住点累计开工建设431个点,开工29363户,建成19234户,入住16453户,通过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累计节约整理土地近两万亩,为全市经济社会全面腾飞提供了土地资源要素保障。在推进过程中,为有效化解基础配套资金不足的难题,成功地探索出招商建区的新路子,筹建了新农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通过成立以村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有效地解决了农民聚居化和公益用地落实难的矛盾。二是逐步完善农村社保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为基础,临时社会救济、城乡特困户大病医疗救助为补充,各项政策优惠相配套的社会救济体系。目前,全市98.48%的农民

石棉县加强乡镇纪检组织建设主要做法及成效 篇5

从 2014 年,起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与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实现并轨,统称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1、中低产田改造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1. 1 基本情况

临河区地处河套灌区中部,总面积 2 354 km2,有灌溉面积14. 13 万 hm2,耕地面积12. 66 万 hm2。总人口 52 万,其中,农村人口 26 万,是国家重要的粮、油、肉、菜生产基地。

临河区从 1992 年开始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1992 ~ 2007 年这段时间,主要是以渠沟路林田为主要建设内容的农田基本建设来进行土地治理,项目实施了 3. 40 万 hm2,其中,改造中低产田 3. 19 万hm2,开荒0. 2 万 hm2。2008 ~2013 年实施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以来,是以节水灌溉为主要内容的,自治区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农业综合开发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先后实施了中低产田改造 3. 68 万 hm2,累计完成投资 4. 65 亿元。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临河区根据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发展现代高效农牧业为方向,以节水为中心,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以推广农牧业适用新技术为动力,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适时调整开发思路,将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按节水农业项目区的标准来实施,重点发展以井渠双灌为主要内容的节水工程,突出解决农业生产中供需水不衔接的瓶颈矛盾,提高项目区建设标准,取得了显著成效。临河区农业综合开发已实施中低产田改造项目面积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 29. 1%,新增节水灌溉面积 3. 68 万 hm2,有3. 68 万 hm2土地晋升等级,成为旱涝保收田。项目区全部实现了渠、沟、路、林、田五配套,98% 以上的土地得到了利用,基本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生产格局,极大地改善了全区农业基础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1. 2 主要做法

(1)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不动摇,常抓不懈。从区到镇全面推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形成主要领导抓农业开发,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农业综合开发已成为农田基本建设的主要内容与重要投资渠道。

(2)以国家投资为主导,地方配套,农民自筹,群众投工投劳是建设标准农田主要融资方式和投资渠道。

(3)以节水灌溉为中心,建设渠、沟、路、林、田配套,形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稳产高产农田是中低产田改造的目标。

(4)以新建水工建筑物、衬砌渠道、开挖疏浚渠沟等水利工程为主,皆有道路、防护林、条田建设、培肥地力、科技推广等农业和林业的综合措施是中低产田改造的主要建设内容。

(5)在项目实施中,严格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县级报帐制、竞争立项、公示制、群众监督等是保证资金全部到位和工程建设标准质量的有效管理制度和措施。

2、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资金投入不足,建设标准低,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要求差距大,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投资 2011 年为13 584 元 / hm2,2012 年为 13 677 元/hm2,2013 年为14 043 元 / hm2,年平均公顷投资不足 1. 38 万元,通过测算,建设高标准农田实际需要投资 21 540 元/hm2,因此,在建设内容安排上难免顾此失彼,建设标准也比较低,与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相距甚远,受投资标准限制,建筑物和渠道衬砌数量少,标准低,导致使用年限短,维修费用高。

(2)农业投入少,土肥地力难以提高。农业机械无投资,机械化水平低。这就很难实现“高产稳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标准和目标,同时,与现代农业的机械化生产,规模化种植要求相差距大。

(3)配套资金筹措难,群众筹资投劳难。巴彦淖尔市一直是国家和自治区商品粮生产基地,是典型的“农业大市,工业小市,财政困市”,财政收入低,支出大,工业、农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差,欠帐多。配套资金投入难,同时,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中要求群众筹资投劳困难,其原因一是目前农村大部分青壮劳力外出务工、务商,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力老年和妇女多,投劳很困难。二是农业税取消,而“一事一议”难落实,政府从群众中筹资难。三是(农田水利论文 http://)国家对农民有粮食补、农机补、综合补、良种补都是补钱而农业综合开发是筹资投劳,大环境是补钱,严重影响筹资投劳,群众筹资投劳不到位,为完成总投资下的建设内容,只能压低工程造价,降低标准甚至缩小建设规模,这就与建设高标准农田要求不相符。

(4)水利骨干工程建设与田间工程建设不配套,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主要建设的是斗级以下的田间工程,而斗级以上的支、分干工程建设慢与之不配套,影响整体节水效果和高效灌排效益的发挥。

(5)建后管护工作滞后,影响工程效益的长久发挥,水利工程的建筑物和衬砌渠道,林业工程的苗木,农田道路需要经常维修和管护,目前的管护资金缺少,责任缺位,措施缺力,建设好的工程破损速度快,成度重,影响工程效益的长久发挥。

3、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建议

高标准农田的内涵应包括: 土壤肥沃,稳产高产,节水高效,旱涝保收,规模种植,机械作业、科技配套,环保绿色。根据临河区目前的生产条件、现状、潜力、关于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几点建议 刘 冬等21气候等因素,高标准农田产量标准应该是小麦 6 000kg / hm2以上,玉米 1. 05 万 kg/hm2以上,这个标准既有一定的增产幅度,又通过建设可以达到。

(1)把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中。可以得到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和支持,同时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形成合力,齐抓共建,互相促进。其原因一是新农村建设是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也是衡量旗县、乡镇工作的重要方面,因此,会得到地方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和支持。二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藏粮于田,保证粮食安全,促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目标任务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任务。

(2)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力度,提高建设标准。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粮食核心产区农业基础建设迫切要求,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现在的农业综合开发的投资标准是远远不能够满足高标准农田建设需要,要建设永久性高标准农田,必须大幅度提高投资标准,因此,建议国家按 2. 10 万元/hm2、以上投资来建。

设高标准农田,并随建设原材料价格上涨,而提高标准。

(3)增加农业措施投入,延长建设期,切实培肥地力,实现稳产高产,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水利措施解决得是保灌保排,高效灌溉,林业措施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小气候,而要实现稳产高产农业措施、科技措施才是根本。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指标是稳产高产,要实现稳产高产,就必须改良土壤,培肥地力,而深松深翻,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磷石膏改碱等农业措施是实现目标的主要措施,这就需要提高农业措施的比例,特别是财政投入比例。同时,因培肥地力与工程建设相比不能够一次完成,需 2 年以上的时间,因此,需延长建设期。

(4)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项目区的选择依据,应该包括: 一是产粮大县;二是土壤肥力好;三是水资源充足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四是通过投资建设能达到稳产高产的要求。

(5)取消农民自筹和市级配套资金,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藏粮于田的基础性工程,只有投资足额到位,才能保证质量标准,而农民自筹投劳和市级配套资金很难筹集到位,为保证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标准和长期发挥效益,建议取消农民自筹和市级配套资金。

(6)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与产业化项目有机结合的途径。一是高标准农田建在产业化项目扶持的龙头企业原料基地上。二是扶持的农村专业合作社,要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三是通过土地入股,土地流转等形式使土地集中经营,规模化生产的地方应优先立项重点扶持。

(7)把土壤肥力和实际产量指标纳入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标准。因为高标准农田的各项建设内容和措施最终目的是实现高产稳产,农民增收,因此,验收和衡量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是否合格,既要看各项工程完成的数量和质量,更要看土壤肥力和产量能否达标,因此,建议把土壤肥力和产量水平纳入验收指标中。

石棉县加强乡镇纪检组织建设主要做法及成效 篇6

遂昌县自2003年与省、市同步开展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建设以来,全县上下凝聚共识,合力创建,经过8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全县的生态环境保护明显加强,环保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生态经济快速发展,生态文化弘扬深入人心,省级生态县创建的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县生态环境质量在继续保持全省领先的基础上稳中有升,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指数评价全为优,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值达96.9,位居全省第6位,比上一年上升了三位。2008年、2009年、2010年遂昌县连续三年获生态市建设工作考核名列优秀,在2010创建省级生态县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调查中总得分位居全省16家创建单位第一名,于2011年2月16日通过省级生态县创建现场考核验收。主要做法如下:

一、坚持生态引领,全面加强生态县建设规划和政策建设。遂昌县从地处全省重要生态屏障地区和欠发达山区的实际出发,坚持举生态旗、走生态路、创生态业,以生态文明为引领,全面实施“经营山水、统筹城乡,全面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发展战略,把生态县建设作为基础性工程来抓,围绕2010年建成省级生态县、2012年基本建成国家级生态县的目标,切实加强生态县建设规划、政策的编制、实施工作,2008年根据创建计划的调整对《遂昌生态县建设规划》(2004年)进行了修编,同时组织编制了《遂昌县农村环境保护规划》、《乌溪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还先后组织编制、实施了《遂昌县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遂昌县饮用水源环境保护规划》、《遂昌县城饮用水源环境保护“十一五”专项规划》、《乌溪江流域生态保护与发展规划等生态规划》,到目前为止,共编制完成了2个生态综合规划,6个专项规划,已基本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生态环保规划体系,为全县生态环保的发展及时提供了科学、合理、前瞻的理论依据。同时,县委县政府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县创建工作的若干意见》、《遂昌县生态建设九大工程行动计划》、《遂昌县“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计划》、《遂昌县城区噪声功能区划分方案》、《遂昌县主要污染物减排奖励办法》、《遂昌县建设洁净乡村的实施意见》、《遂昌县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进一步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为全县的生态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政策保障。

二、坚持项目带动,全面实施生态建设九大工程。2008年,遂昌县在全市率先启动实施了总投资达1.13亿元,包括“乡镇政府所在地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环境整治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农村垃圾收集处理、饮用水源地保护、生态公益林标准化建设、河道疏浚、农村生态公墓建设、生态乡镇村创建、生态宣传教育”等内容的生态建设九大工程行动计划;目前,九大工程已全面建成投入使用并开始发挥效用。全面实施了全省最大的“森林保护计划”,目前全县省级以上重点生态公益林总面积达到195.1万亩,实现森林保护面积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一半以上,成为全省公益林面积最大的县,使遂昌真正成为了浙西南的绿色生态屏障。在全省首开先河探索实施集河道保洁、禁采、禁占、禁渔“四位一体”的山区生态

河道管理新机制,初步实现了水更清、鱼更多、河更美的目标。乡镇政府所在地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全县所有乡镇全覆盖,全县三分之一行政村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建成375个村级生态公墓,生态殡葬改革和生态公墓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在全省率先开展并完成了全县所有乡镇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创建工作。生态乡镇村创建活动蓬勃发展,目前全县已成功创建三仁、安口2个国家级生态乡镇,妙高、北界、新路湾等16个省级生态乡镇,市级生态乡镇20个,市级生态村37个,县级生态村175个。

三、坚持特色创建,开展“中国洁净乡村”建设。全面启动开展“中国洁净乡村”建设,重点加强农村垃圾、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县城环境综合整治,从2010年开始每年投入不少于1300万元资金用于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村庄河道保洁及垃圾清运等费用,计划通过三年努力,建成全部20个洁净乡镇、7个洁净社区、80%的洁净村庄、80%的洁净家庭,着力打造“中国最洁净乡村”。县、乡、村三级纷纷加大资金投入,及时配套完善各项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行“户集、村收、乡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新模式,全面建立了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体系。各乡镇、村及时跟进长效管理,建立健全了相关的日常保洁、卫生管理制度、督查制度等长效管理机制;县级组建成立五个“洁净乡村”建设督查小组,每月分片对各乡镇的省级生态县创建和洁净乡村工作情况进行督查,并不定期进行暗访,根据督查情况每月进行综合评比排名,并在新闻媒体上进行通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通报反馈并督促整改落实,极大地推动了洁净乡村建设。县、乡、村三级通过发放倡议书、张贴标语、宣传车、广播、宣传栏、手机短信和小手拉大手、志愿者行动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洁净乡村知识和相关政策措施,积极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环境卫生习惯和提高生态环保意识,在全县上下营造了全员参与、人人动手清洁家园的良好氛围。目前,县、乡镇、村三级长效管理机制全面建立,农村日常保洁进入了全覆盖、常态化管理阶段,村庄、河道、公路、景区全面实施保洁制度,城乡环境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四、坚持完善机制,努力形成推进生态县创建的强大合力。县委县政府把生态县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来抓,不断完善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常务副组长、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生态县建设工作机制。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议、县长办公会议经常听取生态环保工作汇报,研究解决生态环保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全县上下形成了县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政协监督、部门协作、公众参与的良好工作机制。县委县政府于每年年初召开生态县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当年生态环保工作,与各乡镇、各部门签订生态环保工作目标责任书,将生态环保工作列入县委县政府工作考核内容,对各乡镇、各部门完成生态环保工作情况实行举证扣分考核。县人大加强对生态县建设的执法检查和创建工作检查指导,县政协积极开展创建工作的民主监督和建言献策,县生态办做好综合协调,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全县上下合力推进生态建设的共识不断得到深化。

石棉县加强乡镇纪检组织建设主要做法及成效 篇7

长沙县电子政务办公室

2017年3月

为率先完成两型社会和智慧城市创建,努力把长沙县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品质、人民引以自豪的创业之都、宜居城市和幸福家园。长沙县作为全国智慧城市试点县,大胆创新智慧城市建设思路,设定了智慧城市创建目标和主要任务:加强基础建设,完善智慧城市的支撑体系;智慧化建设,构建宜居城市;智慧化管理,提升人民幸福感;推进产业创新升级。长沙县公共信息平台作为智慧城市的子项目,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建设、协调管理的建设模式,建设了国内一流、省内领先、独具特色的县级电子政务平台。长沙县公共信息平台的主要成效与做法如下:

一、明确发展战略,完善推进体系

2013年8月,我县正式获批2013年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县。9月,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省住建厅与长沙县人民政府签订了“国家智慧城市创建任务书”,明确了我县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具体目标与任务。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迅速构建了强有力的智慧长沙县建设推进体系,成立长沙县创建国家智慧城市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顾问,县委副书记、县长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常务副县长任办公室主任,县政府办主任、县住建局局长任副主任,30个县直重点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长沙县创建国家智慧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强化了对长沙县智慧城市建设的统筹协调。二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智慧城市创建联席会议,加强部门间协作,共谋项目推进;创建项目明确实施 单位、时间和实施时限,创建进度每两月进行一次汇总。三是强化资金保障。县政府每年设立5000万元以上智慧城市建设专项资金,制定引导扶持办法,重点支持智慧城市建设重大公共项目建设,并争取上级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鼓励自筹资金建设信息化应用项目,引导民间资本参与长沙县智慧城市建设。

二、加强顶层设计,理清发展思路

2015年上半年县电子政务办通过对全县信息化建设现状与需求进行了深度调研,经认真分析研究,委托湖南省邮电规划设计院对长沙县公共信息平台项目的可研方案进行了编制,理清了长沙县公共信息平台的发展思路。在现有长沙县政府信息化建设成果基础之上,采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与政府各单位信息化需求紧密结合,为解决既有技术瓶颈,进一步提升信息化应用成效,为长沙县智慧城市建设打下信息化基础。长沙县公共信息平台将实现全县共性问题的统一处理,解决单个部门难以独立完成的问题,实现“大机房”、“大网络”、“大数据”三大信息化建设:

1、大机房:新建云计算中心机房,各机关所有软硬件设备全部集中到新建机房内。项目建设完成后,县内各机关所需IT硬件设施均由县政府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维护、统一提供。

2、大网络:整合现有电子政务内外网及专网,充分满足各机关的网络带宽、安全等需求。

3、大数据:清理县内各机关的数据资源,促进信息资源整合,解决条块分割、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等问题,促进 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协同合作。

三、引进PPP模式,打造核心平台

通过前期大量需求调研,综合考虑长沙县公共信息平台潜在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建设投资大、技术要求高的实际,我们探索创新了PPP建设的新模式。2015年6月,长沙县公共信息平台PPP项目面向全国招标,从企业资质、诚信状况、核心技术、实践案例等方面高标准设置准入条件,浪潮、中兴、湖南信息产业集团等多家国内一流企业参与角逐,最后由湖南信息产业集团及海信网络联合体中标。经过6个月的部署实施,2015年底,投资3700多万元的长沙县公共信息平台(一期)建成运行。并由湖南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出资65%)与长沙县人民政府(出资35%)共同投资5000万元成立“长沙星城智慧科技有限公司”,专门负责长沙县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和运维,并授予大数据开发特许经营权为基础,提高公共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供给效率。县电子政务办制订了长沙县公共信息平台运维服务质量考核管理办法,对长沙星城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向政府提供的服务进行量化考核,督促该公司保障长沙县公共信息平台进行安全高效、资源有序分配。

四、坚持基础先行,加强数据整合

按照基础先行,数据共享的原则,在三个方面加快推进建设,确保尽快建成运行,达到实效。一是基础网络建设。按照省、市电子政务网络的统一规划和标准规范建设,长沙县电子政务外网上联市电子政务网络,横向联通县直机关单位以及市直管理单位,向下延伸至镇(街道)、村(社区)。目前,互联网出口主干链路为电信2G,备用链路为联通200M、移动200M,全网接入终端接近15000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工作网。二是云计算中心建设。按照国家B类机房标准建设了云计算中心,占地面积约800平米,主要面向长沙县各县直部门提供虚拟化服务与IDC托管服务。目前,电子政务云计算中心机房共有各类网络及安全防护设备总数达500余台。并建设了统一的云平台,其中外部数据中心计算资源共计CPU1248核、内存3.3TB、存储296TB,内部数据中心计算资源共计CPU192核、内存512G、存储133TB,使用率已超过60%。今后,各机关单位将不再修建新的机房,已建成的机房逐步整合到云计算中心,云计算中心将成为各部门现有系统、新建系统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唯一支撑,实现资源上的最大整合,资金上的极大节约。三是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建设。建设了全县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采取前置机方式实现各部门业务数据库与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在线实时交换,按照“共享其他部门的信息必须先提供本部门信息数据”的原则,初步建立共建共享和共建公用的机制,已整合对接县民政局、县教育局、县卫计局、县规建局、县政务服务中心试点单位部分数据。梳理完成55个部门的数据资源目录,整合了1210张数据表、16802个指标项、3千多万条数据记录,为推动信息数据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奠定基础。

五、加强统筹管理,促进资源整合

石棉县加强乡镇纪检组织建设主要做法及成效 篇8

育工作,用优秀客家文化占领全县党员干部的思想阵地。该县的主要做法是:

一、设立并组织全县党员干部参观乡村客家文物陈列室

客家的历史,是一部吃苦耐劳、艰辛奋斗的历史。随着岁月的流逝,一些年轻党员、干部淡忘了祖辈的艰难困苦,对客家的发展、衍变等所知甚少。在党风廉政建设中,该县成立乡村客家文物陈列室,把那些破旧蓑衣、笨重石臼、古朴锡壶等统一收集整理摆放其中,较好地发挥了客家文物的教化功能。桃江乡容屋设立客家文物陈列室后,不仅使客家文物得到了有效保护,而且让后辈们了解长辈以前的生活,激起了农村党员干部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探索祖辈创业历程的兴趣。同时,该县积极组织全县各级党员干部参观乡村客家文物陈列室,让党员干部在参观中认知、感悟、积淀、传承客家人廉洁自守、救世拯民、正气修身、扶危助困、浩然正气的精神。据了解,该县农村目前建有61个客家文物陈列室,仅今年以来,参观的党员、干部共达2800多名,陈列室里的这些“破旧的东西”成了活生生的作风建设“教材”,客家文化的传承找到了有效载体,让全县各级党员、干部从中体会到客家先民创业的艰辛、智慧和勤劳。

二、挖掘并着力宣传客家清廉名人

龙南是著名的客家祖地,客家清廉名人辈出,在他们身上有许多感人的事迹,闪耀着清正廉洁、开拓进取、勤奋好学、艰苦奋斗、勤劳节俭的客家精神。该县在干部作风建设过程中,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原则,充分挖掘、提炼和丰富这一宝贵资源,依托这些客家廉政名人来进行廉政文化教育。根据先进的廉洁文化要求去辨析、扬弃,进而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给予创造性转化。县纪委牵头组织文化、宣传、党史办、地志办等部门专家人员对龙南客家廉政名人文化进行再创作,整理创作成廉政故事、廉政诗歌、廉政小品等,并通过廉政宣传走廊、廉政墙报、廉政广告牌等廉政文化宣传阵地,采取讲座、参观、廉政故事演讲比赛、客家廉政知识等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引导党员干部树立起清正廉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拓进取、勤奋好学的客家文化理念。同时把党的有关廉政建设的政策、制度、纪律、要求结合起来,通过宣传教育,使之变为全县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自觉规范,促进党员干部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关西镇关西村是全省历史文化名村,该县大力保护关西围屋、斜塔等客家文物,着力挖掘和提炼客家清廉名人文化资源,整理编印了关西围屋《徐老四传奇》书籍,并通过客家采茶戏、客家山歌、香火龙、客家婚庆习俗、客家礼仪习俗表演等艺术形式,创作并宣传客家清廉名人徐老四的有关事迹,制作出版了徐老四等客家清廉名人有关的客家民俗风情系列丛书、光碟、画册,开发了数十种客家文化工艺品,较好传承了客家优良传统,成为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强大精神动力。

该县各乡镇积极对历史典故、历史传说、历史名人等有关史料进行挖掘、整理,并形成文字后刊刻在祠堂、社区等公共活动场所,供乡镇、村党员干部观赏,以弘扬优秀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起到了不忘前人,激励后人的作用,促进了党员干部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汶龙镇江夏村在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中,挖掘整理“秀才村”的历史文化名人事迹,并刊刻在社区公示栏上用以教育后人,营造了崇学尚书的文化氛围。如今,该村不仅有20多人考取了大学,而且,许多农村党员干部在全民创业热潮中通过学习掌握种养科学技术和利用互联网做生意走上了致富路。

三、整合客家文化资源,开展廉政文化“六进”工作

龙南县在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和党风廉政教育工作中,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挖掘客家传统美德,整合各种文化资源,总结客家文化内涵,把与社会主义价值观一致、与新时期廉洁文化要求合拍的内容提炼出来,融入到党风廉政教育和全县廉政文化“六进”工作中。

龙南县供电公司在廉洁文化进企业工作中,大力宣扬“一条扁担走天下”的坚韧顽强精神,倡导刻苦耐劳、冒险进取的客家精神。通过在机关设立廉政标语、开展崇尚节俭标兵和进取创业先锋系列评选、唱廉政之歌比赛等活动,将客家文化中的优秀品质固化,使党员和干部知晓和认同刻苦耐劳、冒险进取的客家精神,继而利用它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该县龙师附小、龙南二中在客家少年儿童、客家青少年中开展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设立客家廉政文化长廊和廉政漫画墙等硬件设施,开展廉洁诗歌朗诵比赛等活动,从小培养学

生的廉洁意识和强烈的客家认同感、客家责任感,收到了较好的工作成效。

龙南拥有370多座客家围屋,被誉为“客家围屋博物馆”,龙南是赣南客家围屋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县。该县利用客家围屋充满伦理亲情的文化特性,加强廉政文化进家庭建设和党风廉政教育,宣扬忠于家庭、孝顺父母、悌友兄—弟、和睦毗邻等客家伦理规范。该县地税局、县检察院在廉政文化示范点创建工作中,通过建立警示教育视频室、廉政书架,开展廉政文化宣传月活动,在机关大院设立廉石、荷花池、廉政碑文等,建立充满尊重、理解、沟通、信任的人文氛围,培育团结、和谐、奉献、进取的工作精神,形成了宽松、廉洁、清新的机关廉政文化。

各乡镇在廉政文化进农村工作中,加大对客家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力度,注重对客家古围屋的保护。对确定为保护对象的客家围屋予以公布,建立记录档案,并对号入座制定保护措施,做到“三个一”,即一个保护对象一个记录档案和一项保护措施。安排专项资金对有代表性的客家围屋进行修缮,尽量恢复围屋原貌,做到修旧如旧。里仁镇栗园围有500多年的历史,占地68亩,是全县最大的围屋。在廉政文化进农村工作中,该镇充分发掘围屋深厚的客家文化,侧重以“一祠三厅”为主的宗祠文化,以八卦围、八卦巷、八卦林为主的八卦文化,以怡心池、垂钓台、柳树林为主的水乡文化,以农田耕作区、农耕生产流程区、农耕生产器具陈列室为主的农耕文化,以香火龙、舞狮、腰鼓、轿嫁、山歌为主的民俗文化和以客家博物馆、围中围、文化体验场为主的客家文化等六大文化理念建设廉洁新村。武当镇大坝村在廉政文化进农村工作中,将一块距今已235年的乾隆年间公德碑进行重新修复,整理了碑文大意和来龙去脉,用来教导农村党员干部继承祖先教诲,如今,村里形成了讲究卫生、爱护公物、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勤学思进的良好风尚。

【石棉县加强乡镇纪检组织建设主要做法及成效】推荐阅读:

石棉作业卫生管理规范06-21

上一篇:关于开展民主评议行风工作的实施方案下一篇:六一晚会节目串词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