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素质德育教育

2024-06-16

思想素质德育教育(共12篇)

思想素质德育教育 篇1

一名好教师, 应该是学习者、探索者、教学工作的研究者, 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 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和高超的专业水平, 应该站在时代的前沿, 具有较为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 掌握了较先进的教育教学技术。每一位教师要有一种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和自豪感, 我们肩负的责任重于泰山, 我们承担的使命堪比太阳。这就要求我们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来, 认真研究教育对象, 积极探索教育规律, 勇于改革落后思想, 不靠经验搞管理, 不靠意志搞决策, 要实行科学管理,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那么, 什么是素质教育呢, 怎么理解素质一词呢?

“素”, 平素, 平常的, 自然的, 不刻意修饰的。

“质”, 本质的, 内在的, 内涵的, 是一种比较稳定的, 不易更改的属性。

“素质”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自然而然呈现出来的不刻意修饰的比较恒定的行为特征。

素质本身不带褒贬色彩, 但现在我们谈到素质教育时赋予了它正面色彩。

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以至于以后的工作中形成一种比较稳固的、恒定的、持续的、健康的思维习惯、生活习惯、工作态度、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的教育。这种教育过程比较漫长而艰难, 可一旦形成, 就会终身受益。所以, 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为了子孙后代, 为了民族未来, 我们必须下大力气搞好素质教育。

搞好素质教育的前提是改变教育理念, 要把学生当“人”看, 现在很多学校、家长都把学生看成了“学习机器”或者是“宠物”。根本不把学生当成将来要立足社会的“人”来看待, 教育的结果只能是培养出不是“人”的人。所以, 我们看到了很多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学生变得自私、懦弱、浮躁、缺乏良知、缺乏是非判断力、缺乏责任感、缺乏使命感、缺乏自主性、没有创新精神、没有进取精神。有些人虽然高分, 但却低能。如2002年湖南省理科状元肖某, 曾经在1999年考进北大电子信息与技术专业学习, 因不适应, 两年后退学复读。2002年成为湖南省高考理科状元, 进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 再次因不适应而退学复读。后又考入北京大学进入生物系学习。这样的人, 适应考试, 却不能适应学习环境的变化和社会现实, 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教育的失败, 也是教育工作者的悲哀。因此, 要搞好素质教育, 首先要转变几种思想。

一、不再把学生当成“产品”

学校不是工厂, 不能生产同一规格, 同一型号的产品, 而应该是个性张扬、不可复制、自由发展、独一无二的个体。学生是一个个灵活的个体, 他们有思想、有活力、有主动性, 他们既需要从教师那里学习知识, 又对各种现象有自己的见解。而现阶段, 我们看到的是千人一面、众口一词, 面对问题, 所有的答案都一样, 所有的声音都一样。学生的个性被磨平, 锋芒被遮盖, 创新遭挫折。学生变得唯师命是听, 唯书本是对, 唯高分是目标, 唯考学是理想。于是我们的教育培养的是一个个没有了自我的学生, 一个个缺乏创新的学生, 一个个只会埋头做题的学生, 这样的人才, 将来家长能够指望的上吗?这样的人才, 将来国家能够指望的上吗?

救措施, 我们教师上课却不能重来, 因为学生与我们共同度过的课堂是他们生命的组成部分。我们要敬畏学生的生命, 所以我们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让每个学生在与我们共同度过的时光里有最大的收获, 从而留下美好的足迹。

学生的青春只有一次, 每一分钟都不可能重新来过。所以, 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不能敷衍塞责, 要有这样一种紧迫感和责任感, 就像对待自己的生命一样珍爱学生的生命。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我希望, 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 不会因碌碌无为而遗憾, 不会因为耽误了学生而惭愧。我们可以坦然地告慰自己, 我的生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崇高的事业, 我的思想, 我的智慧已经在学生身上得到了延续。如果有这种想法, 我们的课堂一定是高效的, 我们的教师备课, 一定是精心准备的, 学生的每一天都是收获满满的。

二、不再进行急功近利鼠目寸光的短效教育

教师应明确自己的责任, 深入理解“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这一概念。教师要有长远的眼光, 要从培养人才出发, 要为学生终身受益考虑。

太多的教育工作者只是知道要完成本阶段的教育任务, 而没有立足于被教育者生命全过程, 思考自己所承担的本阶段的教育任务是否出色地完成, 也就是不同阶段的教育者都是各顾各的事, 哪里来得及顾及到生命的下一个阶段以致于更长远的未来。

我们知道, 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是一个春风化雨的过程, 尤其是学生的能力,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可是目前的教育状况是, 领导只关注成绩, 教师只关注分数, 学生只关心名次。到底明年谁接手这个班, 还是一个未知数, 那么, 谁还去着眼于学生的长远教育, 谁还去关心知识的内在联系, 谁还去关注学生的明天是什么样。在教育者这种观念的影响下, 被教育者也就只顾眼前, 只为下一个阶段去拼命, 根本就不去考虑自己究竟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结果, 教育就如同熊瞎子掰苞米, 掰一穗丢一穗, 甚至到后来还是两手空空。

改变目前教育的不足, 最根本的就是应当把不同阶段的教育统合在一起, 使教育的整个过程与被教育者的生命成长整个过程保持和谐一致, 而不是教育过程的断裂, 也不是生命发展的断裂。

三、教会学生读书

有一个乘飞机的现象是这样的, 观察同样是30到40这个年纪的旅客, 头等舱的旅客往往是在看书, 公务舱的旅客大多看杂志用笔记本办公, 经济舱则是看报纸、看电影、玩游戏和聊天的较多。在机场, 贵宾厅里面的人大多在阅读, 而普通候机区全都在玩手机。那么, 到底是人的位置影响了行为呢, 还是行为影响了位置呢?

学校教育最关键的一点是, 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兴趣和能力。如果一个学校将这个问题解决了, 主要的教育任务应该说就算完成了。如果一个学生在十多年的教育历程中, 还没有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一旦他离开校园就很容易将书本永远丢弃到一边, 这样的教育一定是失败的。相反, 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成绩虽然普普通通, 但对阅读养成了浓厚的兴趣, 养成了终生学习和阅读的习惯, 他的未来一定会比考高分的学生走得更远。

思想素质德育教育 篇2

孔子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

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 张广祥

[内容提要]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与当前素质教育有很多相通之处。一、启发诱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孔子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论断,教育活动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二、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孔子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实际水平,进行不同的教育,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教育目的。三、倡导乐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方法主要有:一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民主教育;二是正面表扬激励。四、指导学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孔子在其教育活动中,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和指导,让学生自己会学习。总之,今天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很有必要研究、学习、借鉴孔子的教育思想。

21世纪国际间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实际是科技、人才和国民整体素质的竞争,归结到当前就是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教育质量的竞争。现在的青少年一代到下世纪将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所受的教育和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为使我们的祖国在新世纪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我们当前最要紧的任务是要使中小学真正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素质教育的口号吹得更响,把素质教育的旗帜举得更高。如何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许多教育工作者都撰文发表了睿智卓见;本文拟就孔子的教育思想和素质教育的关系谈点粗浅看法。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从事“施教”,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笔者认真阅读了《论语》,对孔子教育思想作了较为细致的研究,发现他的教育思想与当前的素质教育有许多相通之处,很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

一、启发诱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启发式教育,是孔子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认识到,要使学生获得广大博深的学问,就必须依靠学生自觉地思考,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于是他总结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的著名论断。孔子在这句话中关于“启”、“发”的议论,就是我们今天“启发”一词的最早起源。按照朱熹的解释,孔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一个人不发愤求知,我是不会开导他的;如果一个人不是到了自己努力钻研,百思不得其解而感觉困难的时候,我是不会引导他更深入一层的。不难看出,孔子的这种启发式教育的精神就是,学习的主动权必须交给学生,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其学会举一反三;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只起主导作用,即对学生有目的地引导和及时启发。

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如他的学生子贡未能做到全面发展,孔子就注意启发诱导,《公冶长》载有这样一件事:“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有一次子贡问孔子:“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孔子说:“你好比是一个器皿。”子贡又问:“什么器皿?”孔子回答说:“宗庙里盛黍稷的瑚琏。”意思是说,从个别场合看来,子贡是个体面的器皿,但却没有注意到全面发展。你看,孔子的教育不正是启发式教育吗?孔子的教育活动不是以学生为主体吗?

孔子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对我们现今教育是很有启示的。有一段时间,我们的教师认为课堂上不讲似乎对不起学生,不讲就是没有尽到教师的责任,不讲就是没有水平。于是课堂上一讲到底,满堂“灌”的情况屡见不鲜。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没有自己学习、消化的时间。课堂上,“主体”变成了“客体”,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主导”变成了“主宰”,教师完全成了教学活动的中心。这实在是有悖于教学规律的。我们必须学习和领会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像孔子那样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启发诱导,而不越俎代庖,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二、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孔子在他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立了人性差异的观念,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作为教育实践的指南,并进而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他说:“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八佾》)主张根据学生的特点水平,进行不同的教育,即“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虽然孔子并没有直接提出“因材施教”这四个字,而是由南宋大儒朱熹在《论语注》中的“夫子教人,各因其材”这八个字所归纳的,但孔子确实有着这种“因材施教”的思想,孔子的教育实践实实在在地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实施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对学生有深刻而全面的了解,准确地掌握学生各方面的特点,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孔子就十分注重观察、研究学生。他采用的方法有“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以及“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废哉,人焉瘦哉?”(《为政》)即通过观察和与学生谈话进行全面了解。正因为如此,孔子十分熟悉他的学生的特点与个性,比如他说过:“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 。”(《先进》)就是说他的学生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

正是由于对学生的充分了解,所以孔子的教育和教学就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来进行。同样问“仁”、问“孝”、问“政”,孔子的回答往往是难易、深浅、详略、繁简各不相同。如樊迟和颜回都问“仁”,孔子回答樊迟是“爱人”,回答颜回却是“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于现在实施素质教育也是大有启发的。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的教育模式采用的是“齐步走”的做法,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出现了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怪现象,不能保证全体学生的素质都得到提高。另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评估片面,只考查学生所谓“正课”分数,高分则优。学生的思想品行、身心素质、个性特长等,一律被置之度外。于是造成了“高分低能”、个性特长被扼杀等可悲的现象。今天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就应该吸取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培养的目的。

三、倡导乐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是乐学(愉快教学)的积极倡导者。他深知,要博学,必须愉快地学,要学习得好,必须心情舒畅,所以启发学生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之。”(《述而》)指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他还把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他以“知之”、“好之”、“乐之”这三种学习的态度相比较,一层深入一层,说明乐学的效果最佳。所以,孔子学习起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他说:“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意思说,在学习中发现了乐趣,本身就是一种最高的享受了,那么,即使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有着乐趣。

孔子善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总是巧妙地把学生领入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境地,使他们感到美不胜收,学起来轻松愉悦,“欲罢不能”(《子罕》)。那么孔子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的呢?

一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注重民主教学。这应该是令学生乐学的前提。人是有情感的动物。师生感情融洽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感情冷漠,不可能创造出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师生感情融洽,师爱生,生敬师,这样学生内在的情感自然被触发,并进而如同“爱屋及乌”般喜欢上教师的讲授,学习的.兴趣浓了,劲头足了,此所谓“亲其师而近其道”也。孔子对学生十分热爱,与学生关系十分融洽。从不摆教师的架子,总是与学生平等地讨论问题,而且也能放下架子向他的学生学习。教学态度谦和、民主、诚恳、友爱,教学气氛轻松愉悦。今天,我们更应该像孔子那样,对学生讲平等,讲民主,讲感情。

二是正面表扬激励。这是让学生乐学的重要手段。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自尊心,有让人肯定的心理。孔子就善于从正面表扬学生、激励学生。据统计,《论语》中关于孔子对学生的表扬共有17处,批评只有6处,说明孔子是以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即使批评学生,也总是善意的,从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如此,他的学生总是爱学习,学习起来有积极性,乐此不疲。我们今天的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心理,恰如其分地运用激励机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分数,都可以给学生很大的鼓舞,从而使他们学习起来更投入。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今天,我们应像孔子那样,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扬民主,热爱学生 ,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多肯定,多表扬,创设轻松、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和氛围,从而使教育活动生动活泼,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四、指导学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善于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和指导,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内容。比如,孔子要求学生多闻多见,“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为政》);要求学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学习要循序渐进,“无欲速……欲速,则不达”(《子路》);学习要有恒心,“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子罕》);重视温习,“学而时习之”(《学而》),“温故而知新”(《为政》)……不一而足!

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应该为孔子最为强调的。

孔子十分重视学,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同时又重视思,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四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孔子通过自己的体会,说明了学与思二者不可偏废,只强调一面或者使两者脱节都不可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徐干的《中论・治学篇》也引用过孔子的话:“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足见孔子是大力主张学思结合,二者并重的。

总之,孔子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是十分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的。孔子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自己会学习。在孔子看来,光有知识,没有能力,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学会生存》一书的作者埃德加・富尔精辟地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句话不难理解,但可惜的是,目前相当多的教师仍没摆脱只教知识不教方法的传统教育模式,他们自己从教材中提取知识,然后通过分析把它“喂”给学生,这种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做法,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结果是相当一部分学生一离开教师就手足无措。因此,实施素质教育,我们就必须像孔子那样,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构建德育网络,提高学生思想素质 篇3

一、构建德育制度管理网络

德育常规工作是德育工作的根本。对小学生而言,常规德育就是“养成教育”,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运动习惯……“养成”是靠长时间培养才能形成的,为了使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习惯,学校制订了各项规章制度,构建起从要求、措施到奖励的制度管理网络。比如对学生提出要求的除了《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以外,还有升国旗制度,学生一天生活常规要求、班务常规要求、作业要求等,为了落实以上制度而制定出台了相关措施,如文明班级评比细则、文明学生评选办法、学生德育百分评比办法、“三好”学生评选条件等等。有评比就有相对应的奖励制度,对文明班级授匾奖励,对文明学生、劳动标兵、健康标兵、阅读标兵、“三好”学生、进步大的学生、贡献大的学生发给奖状并照像挂标兵栏,对受县以上表彰的学生给予重奖等等,通过从要求→措施→奖励的制度管理网络的实施,让学生学有规范,行有约束,好有奖励,有效地促进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构建环境育人网络

校园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它在德育工作中起着渗透作用。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构建一个寓教育性、知识性、艺术性、愉悦性于一体的育人环境,并发挥环境的作用,使它真正起到育人的作用至关重要。为此,我们在校园环境的布置上着力构建一种能体现学生“学习”、“表现”的育人环境网。1. 在内校门两侧的墙上,以及校园走廊的墙壁上,分别贴上世界地图、中国地图,挂上《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新三字经》、名人名言,开辟德育、团队、校园、体育、语文、数学、学法、法制等宣传园地,在一楼的左右两侧橱窗设立公开栏。校道旁边布置有教师荣誉、学生荣誉、师生书画、专题教育展示栏、学生书法作品展等,构成校园文化长廊。2. 在电教楼四楼用三个场室布置成德育室,室内简明扼要地向学生介绍有关学校、家乡、祖国的一些知识,并陈列着学校获县以上奖励的奖状。3. 在操场外的围墙上,张贴祖国人文历史的图文,让学生在休息时间也能受到环境文化的潜移默化。4. 在各班教室外墙悬挂该班学生的优秀书画作品,树立学生身边的榜样,使学生能自我比较学习,激励学生“写好字,做好人”。5. 整个校园创设成花园式学校,环境优美,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这五部分构成我校的环境育人网络,也形成了我校德育工作五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构建后进生转化网络

后进生的转化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我校在后进生转化工作中,从建立“一帮一”(一个老师帮助一个后进生,一个行政、一个党员帮助一个后进生)、“多帮一”(几个好学生帮一个后进生)的后进生转化制度,到建立鼓励老师与家长配合教育的“家访奖励制度”,鼓励老师们不怕辛劳转化后进生的“后进生转化奖励制度”(转化一名后进生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并在评优时加分奖励),构成后进生管理网络。

后进生的转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也不是一个制度就能办得到的。在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中,我们还充分发挥老师、家长、学校与社会的力量,要求班主任对后进生要关心、爱护、从爱入手,用爱感化学生,针对后进生的特点开展教育;要积极与家长联系,使学校与家庭互相了解,从而形成合力共同教育。为了更好地教育后进生,我们调动社会一切可能调动的力量,如团县委、关工委、派出所、司法局等,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并通过不同形式的激励教育,鼓励后进生进步。还利用一切有利于学校发展的社会活动,如做好事、旅游、参加少年宫兴趣学习等等,从不同角度教育和培养学生,并聘请校外辅导员,经常与不同的后进生座谈、谈心,构建教育合力,从而使得后进生的转化效果明显。

四、构建目标管理网络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人们的重要精神支柱,能产生强大的思想动力。有明确的目标,才有努力的方向、信心和决心。学校从开办初,就根据县委、县政府的要求,提出把丽群小学办成县立重点小学、示范小学作为全校师生为之努力的目标。当学校环境、设备、管理、质量逐步上档次,争创名校的条件逐渐成熟,这几年,我们针对创办名校提出创办“习惯培养”为主题的特色学校,通过创办特色学校以达到创办名校的目的。学校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职责,完成职责的情况通过目标管理体系——教师百分评比竞赛条例评估,百分评比竞赛以学期为单位评比一次,每位教师能按时按质量完成学校分配的任务,实现学校下达的指标,可获得基本分100分,工作出色、成绩显著的教师给予加分奖励,特别是获县以上重奖等为学校争得荣誉的老师,对没完成工作或工作达不到要求的就扣分,教师的百分评比竞赛还与老师的评优、评先挂钩。这样,通过学校目标管理网络的构建,使学校的建设与发展目标和教师个体的工作与成长目标紧密联系,相互统一,共同的愿景将全体教师凝聚在一起形成了推动学校前进的强大合力。

(作者单位:梅县丽群小学)

儒家教育思想对素质教育的作用 篇4

一、儒家教育思想精华

儒家优秀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倡导所有人都应有受教育的权利, 即“有教无类”, 终身教育。二是关于教育内容, “子以四教:文, 行, 忠, 信”。三是关于教育方法, 即孔子、孟子提倡“因材施教”, “大匠诲人, 必以规矩”。四是关于学习方法, 如“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先行其言, 而后从之”,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五是应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加强教育, 如:“以善先人者, 谓之教”, “乐善不倦”, “敏于事而慎于言”, “君子成人之美, 不成人之恶”, “言忠信, 行笃敬”, “志士仁人, 无求生以害人, 有杀身以成仁”。六是对教师的道德教育要求, “教人以善谓之忠”, “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记问之学, 不足以为人师”。“见利思义, 见危授命,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儒家思想体系中, 重视教育内容对学生品质道德的教育, 在所有教育思想中都贯穿了一个重要的理念:做人重于做学问, 即先学做人, 后做学问。儒家教育思想的这种理念, 揭示了教育规律的核心。一种教育, 都是通过不同的方式途径和丰富有趣的内容, 使受教育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其思想、道德、气质、情操等方面有一个全面的培养提升, 使他们通过学校教育获得人生最基本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而我国目前的教育, 在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教育上比历史以往任何时期都成功, 但在道德、伦理、气质、人格等教育上存在许多弊端, 严重制约了教育目标成果的实现, 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致使学生的创新能力难以得到较好的培养与锻炼。因此我们必须从历代教育中成功的思想理论意识中思考改变今天教育中重学分轻素质的弊端。

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 以尊重学生个性, 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 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提倡素质教育, 有利于遏制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着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 有助于把全面发展教育落到实处。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 素质教育势在必行。这是我们基础教育改的时代主题和紧任务。

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需要, 违背人的发展规律, 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 是教育工作所存在弊端的集中表现。它是以升学率的高低来检验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学生的学业水平。以考试为目的的教育, 教育模式与考试方法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 被动地学习, 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工作和社会的发展。它是求升学率, 基础教育出现畸形发展现象, 高等教育接纳的生源综合素质偏低, 存在重智育、轻索质的倾向, 忽视思想政治教育, 不注重人格索质、精神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方式。

教育制度在变迁中呈现出路径上的依赖性以致有制度选择上的低成本偏好。首先是旧的教育制度运行成本降低。“老规则是好规则”的格言很有影响, 因为广泛存在的准自动化规则服从降低了协调成本。结果在制度变迁中存在着路径依赖性, 制度系统会在相当程度上顺从惯性。他们通常会循着相当稳定的路径缓慢演变, 演进性调整而非根本性转换, 对于制度发挥节约信息成本的基本功能来讲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把“应试教育”模式看成是个体之间、组织之间、个体与组织之间所达成的基于“分数定终身”的共识性契约。那么契约一旦建立并稳定下来就会产生边际收益递增的功效。因为契约的达成与固化形成了人们稳定的合理化预期, 在既有规则的约束下, 单个行为人对对手的反映是明晰的, 对自己所应采取的行动策略也是一目了然的。

这样便产生了一种广泛存在的准自动化规则服从——一切以分数为准, 它降低了行为主体之间的协调成本和信息成本, 按照科斯的定义就是交易费用的下降。成本的降低产生了制度稳固化后的边际递增收益, 由此便产生了对应试教育模式的路径依赖。在应试教育模式下, 标准化测评手段的使用越来越娴熟, 而相比之下对于素质教育为何学术界还缺乏统一的认识, 更难以形成有效的评价方式, 既使得以推行, 在运行成本上也不见得比应试教育更有优势。然而, 个体发展的终极目的要求我们所致力于的是人的发展性, 而不是手段的娴熟性。

其次是新教育制度存有的引入成本与学习成本。任何一项新教育制度的推行都伴有相应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 这便是新教育制度的引入成本。素质教育模式在引入过程中同样要受制于人力、物力、财力的供给, 引入成本过大便制约应试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的转化。对于组织和个人来讲, 新教育制度在推行过程中还存有另外一种成本——学习成本。两种教育模式的转换就是要打破既有的共识性契约 (“唯分数论”) , 建立新的契约条款 (“唯素质论”) , 从而在打破既有稳定性心理预期的同时建立一种新的稳定性心理预期。新预期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了解他人对新规则的反映, 以决定自己的行动策略, 在重复博弈过程中达成新的帕累托均衡都需要时间和费用。在此过程中, 个体和组织会经历“不适”。管理学的需要层次理论中讲到, 当行动个体追求高层次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会转而寻求低层次的需要, 出现行为选择上的倒退。对于素质教育模式学习者的组织和个人来讲, 在经受新制度运行过程“不适感”后也可能会转而抱守过去的应试教育模式。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既得利益集团的牵制。既得利益集团对教育制度选择的影响体现在一项旧的教育制度持续存在而新的教育制度却迟迟建立不起来, 这在深处转型期的国家表现的尤为明显。根据拉詹的分析, 制度和教育的确是不发达状况持续的可能原因, 但更深层的因素, 是自我持续的利益集团的存在。“发展陷阱”的本质在于, 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 (比如教育资源的初始分配) 造就了其特定的支持者, 这些支持者构成的利益集团又成功地使那些坏的政策得以延续, 并继续产生新的支持者, 从而自我复制。

因此, 要改变不发达状况, 就必须把注意力从坏的制度转向需要这些制度的人们, 否则就会徒劳无功。既得利益集团通过两种方式阻碍有效的教育制度变迁:一是以国家利益或集体利益的名义影响政府制定或延续对自己有利的教育政策或保护政策;二是管制需求, 对试图进入既得利益领域者设置准入门槛, 强行以行政的手段分配教育资源。在应试教育模式下, 升学指标与教师、校长的奖金福利挂钩, 与学校从行政部门所能争取到的资源配备挂钩, 这样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就不单是教育模式的转换, 更是利益格局上的调整。以行政手段在各省区分配招生指标则是一种准入设置, 由于省与省之间存在着录取分数的绝对差异, 越是推行应试教育的考试模式, 对既得利益者来说就越有利。既得利益集团的存在使得教育制度的变迁难以实现, 即使是在得以变迁的领域, 教育制度的变迁也是以类似于渐进式决策的方式实行对既有教育制度的边际调整。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本质的区别在于, 它们从一个前提出发, 即随着科学和社会的飞速发展, 任何教育中给出的知识都是不完备的。因此, 传授知识的目的不是让学生简单的记忆现成的东西, 二是通过现有知识的学习与启蒙, 一方面使学生从原有的自然状态提升到理性的存在状态, 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养成自学的能力和习惯, 即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勇于实践、毅力坚韧、积极乐观、自觉学习的品的素养。另一方面则是培养一种自觉奋斗的创新能力。而上述精神品质的培养, 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都会提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三、儒家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

儒家思想重视教育对人格、品质、精神的培育, 而素质教育就是儒家教育思想在当代的变革与发展。要讲变革是对儒家教育思想中消极成分的舍弃, 要讲发展是对把儒家教育思想中积极成分进行吸收与发展。素质教育指教育首先以丰富和提升个体人的素养为己任, 以培养健全人格发育和发展为宗旨, 其主要任务是以知识与智慧教育启迪为核心, 它关注人的价值取向, 人的生命质量, 人的发展成功。

儒家教育思想提倡“有教无类”, 就是让所有人都应接受相应的教育, 并注重道德伦理精神的教育培养。孔子认为教育的内容应包括“文、行、忠、信”, 其具体内容是古代文献、品德修养、忠诚老实、遵守信用。这四种内容中有三种是关于人的道德品质教育。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德之不修, 学之不讲, 闻义不能徙, 不善不能改, 是吾忧也。”这话意为学生在学习中, 如果品德不修习, 学问不讲习, 听到正义的事情而不能亲身实践, 有了错误而不能改正, 这是孔子最担心的事。儒家强调教育学习首先要在品德上下功夫, 做一个心中“有仁”的人, 去爱家人、爱社会, 平等的对待每一个人, 这才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宋代大儒学家张载的“民吾同胞, 物吾与也”是对儒家教育道德价值观的一种阐释和发展。教育的目的使受教育者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又能在人格精神和解决社会矛盾的能力上有一个全面的培养与锻炼。从教育的规律来讲使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全过程中, 学习培养一种品质伦理或价值观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儒家教育思想特别强调做人应有的精神境界, 就是要顾身后留名, 讲究人不仅要生前清白高尚, 就是死后也要不污青史, 人要追求“永恒”的人生价值。这不是宗教思想, 孔子明知自己看不到这个世界了也不认为有另一个世界, 但他认为世界是发展的, 人人是生生不息的, 所以前辈必须对后辈起模范作用, 一个有德的人要注意“后生可畏, 焉知来者不如今也?”故应该做到“达则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这是儒家教育思想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自觉自律精神, 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社会责任和对历史的崇敬。

儒家教育思想中关于教书育人的方法准则, 对于当代德育教育仍有其可借鉴性, 和操作性。儒家认为教育应使学生的品质道德有一个基本培养, 也就是说做人应有起码的准则, 即“仁、义、诚、信”。

什么是“仁”?《论语》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还说:“夫仁者, 已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 可谓仁之方也”。他认为, “仁”并不难做, 人们通过努力是可以做到的。孔子进而还说明, 人们怎样去实践“仁”的方法途径。他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 宽则得众, 信新则人任焉, 敏则有功, 慧则足以使人。”“出门如见大宾, 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 勿施于人。在邦无怨, 在家无怨。”

孔子讲“仁”是有具体内容的, 不但自己可以在生活中践行, 而且也有具体可检验的方法标准, 其中最重要最独特的检验方法就是“自省自查”, “吾日三省吾身”。什么是“义”?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 礼以行之, 孙以出之, 信以成之”。可见义占有根本性质的地位。孟子解释“仁”和“义”的含义说“人皆有所不忍, 达之于其所忍, 仁也;人皆有所不为, 达之于其所为, 义也。”荀子认为:“夫义者, 所以限禁人之为恶与奸者也。”“义”与“利”的关系, 影响到社会的“治”与“乱”, 可见它的重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 人们对于“义”的认识更深刻了。王夫之指出了不同范围和不同层次的“义”, 他说:“有一人之正义, 有一时之大义, 有古今之通义”, “公者重, 私者轻” (《读通鉴论·卷一五》) 。根据这种对于“义”的区别, 可以得知在育人时应加强“义”的教育, 而且时时处处注意“义”对人行为的判断取舍作用。“修身”、“齐家”、“平天下”都需要“义”的濡养与支撑, 在一个人发展过程中, “义”的准则将是人品质培养形成的重要尺度, 而且这个尺度伴随生活事业的不同方面;由于人的道德精神有了“义”来奠基, 其人格魅力就增加了内在的原动力, 使人以新的思想、开放的理念对待社会生活, 既尽力做好对自身发展有益的事, 又努力自觉担负起促进社会进步的责任, 崇尚并做到“天下行之, 匹夫有责”。

什么是诚信呢?仁义与诚信是相通的。诚出于仁, 而“信近乎义”。儒家伦理认为, 诚信是人们立德立功的基础, “君子进德修业, 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里其诚, 所以居业也。”在儒家看来, 诚信的重要有过于生死。孔子言, “自古皆有死, 民无信不立。”可以去兵, 可以去食, 但不可以去信, 说明“信”在政治活动中的重要地位。王安石《商鞅》诗云:“自古驱民在信诚, 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 商鞅能令政必行。”讲的就是这个道德。“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这说明在人际交往中“信”的重要。

儒家教育思想, 其中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在学习修身中寄寓着远大的社会理想, 即把个人修身的价值同国家、天下的命运结合起来, 反映了儒家伦理中关于人的社会责任、社会理想的本质所在。《礼记·大学》中说, “物有本末, 事有始终, 知所先后, 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成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以修身为本, 而以治国、平天下为理想, 这就是从自己做起而以天下为己任。这是儒家伦理中极为宝贵的内容。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仁人志士对此身体力行, 认为自己对社会承担着责任, 从而对促进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做出了贡献。如果说做人的准则反映了儒家教育中关于人格修养和理想人生价值追求的话, 那么修身的目的就反映了儒家伦理思想中个人同国家社会的关系, 即个人的价值是在个人同国家、社会的关系中实现的。

爱国奉献、责任使命、坚毅进取、包容大度、无私自强、厚德仁爱是人才素质教育的核心, 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 2003.

[2]安继民.荀子[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6.

[3]王文锦译解.礼记[M].北京:中华书局, 2003.

贯彻素质教育思想经验总结 篇5

临泉县长官职业高级中学刘光

自从踏入工作岗位以来,我一直从事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在这期间,我深刻地认识到,要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尤其是对我们从事农村中学教育的。我认为素质教育的初衷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素质教育的过程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是素质教育最直接的实施者,因此,教师的素质教育思想必须根深蒂固。教师要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思想呢?那就是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树立起面向全体学生,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的思想;树立起使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思想;树立起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的思想。

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呢?谈论、研究这个话题的人很多,本人在这里就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感受,一、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等重要,都要得到充分发挥。

课堂教学活动要从关注教走向关注学。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有效的课堂既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努力发挥好教师的引领作用。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与教师价值引领相统一的过程。就算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的引领仍然是必要的。“当学生遇到疑难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去想;当学生的思路狭窄时,教师要启发他们拓宽;当学生迷途时,教师要把他们引上正路;当学生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铺路架桥;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我们常说,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我建议教师在课堂上“该出手时就出手”:当学生学得没劲的时候,教师应该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当学生学得困难、找不到头绪的时候,教师要启发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启迪学生的智慧,激活学生的想象。教师的正确引领是保证学生学习方向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前提,而学生的学习过程又是在教师的启发、点拨、引领下自主探索完成的。实现着“教学相长”,实现着“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实现着“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二、真正让学生参与课堂

学生主体参与教学过程是他们在教学中主体地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学生参与教学蕴含着活动、民主、自由的现代课程理念。在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的统一之中,新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能够全面实现。

在这方面我是这样做的:

1、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提高课堂参与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常把所学的知识变成学生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有的是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学生在学习语文中完全陌生的内容是很少见的,对学习的内容总是既感到熟悉,有感到陌生。要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与区别点,顺利的完成正迁移,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3、设置认知冲突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因素。

4、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同时,又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个性差异毕竟存在,所以在课堂上必须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在教学中,可针对各种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有梯度的练习。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师对学生道德知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教育与培养。号称“中国基础教育活化石”的教育家吕型伟曾说:“如果孩子能对你讲悄悄话了,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在和谐的师生氛围中,因为相互信任和尊重,视教师为知己,则可消除对方的顾虑,让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扉,把他的困难与问题在一个轻松和讲理的环境中说出来,从而得到一些精神上的发抒和松弛,然后教师就可以对之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信其道才愿受其教。师生关系融洽亲密,学生对教师的教导,在感情上才具有相容性;而在不融洽不亲密的师生关系中,学生

容易形成对教师的“逆反心理”,与教师的教导背道而驰。

在这方面我是这样做的:

1、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认真做事。工作中无论是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习困难生等,每一件事我都会认真去做,快乐地去做,从不给学生留有丝毫不负责任的印象。

2、赞美学生。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实践证明表扬有着奇迹般的作用。老师对学生的欣赏、赞美可以驱散学生心头的阴影,点燃学生即将泯灭的希望之光,铸就学生不屈不挠的坚强性格,帮助学生克服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让他们尽情享受成功的喜悦。学生在老师那肯定和信任的一言一行中感受着老师对自己的欣赏和信任。

3、拥有一颗宽容的心。老师做学生的知心朋人,以一颗宽容的心去理解、体谅学生。或许,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令您生气万分,但您的宽容远胜过指责和批评,在您的宽容之下、学生会心悦诚服地改正其错误,而决不是表面的顺从。老师对学生的宽容是增进师生感情的催化剂,是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的“一味良药。”

4、用幽默的语言修养,使课堂生花,教学增色。调查显示学生都是喜欢有幽默感的老师,我自己也是如此啊。幽默能使严肃紧张的气氛变得轻松、活泼。教学中,我常用幽默的语言让孩子们在开怀一笑中记住某个抽象的名词或理解抽象的概念,教学效果很好,孩子们很喜欢我,喜欢我给他们上数学课。当然,我也非常喜欢我的学生们。

教学中总会有学生给我带来的惊喜,在彼此的交流、交往中,我们正在教学相长,我们实践着素质教育,探索出不少有效地方法,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不断实践,不断改革,不断总结,不断提升。

教育教学经验总结

临泉县长官职业高级中学

刘光

思想素质德育教育 篇6

关键词:素质教育 思想政治 素质

一、政治思想道德素质

1.政治素质是中学思想政治教师的前提条件

中学思想政治教师是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学习“三个代表”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舵手,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引路人。这决定了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在教育教学和教研中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

2.塑造自身形象,提高思想品德素质

要有较完美的人格,用人格的力量去影响学生,提高学生对我们的信任感。优秀的品格可使学生产生敬佩感;真挚的师爱会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体会到,中学思想政治教师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平等的师生关系、宽松的教学环境,不仅能够使思想政治教师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地全面展现思想政治课内容的科学性、真理性,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教师人格的魅力,而且能以健康广泛的兴趣、愉悦的心情向学生潜移默化地培养健全的人格。

3.坚强的事业心,执著的敬业精神

当前,思想政治课被认为难教,思想政治教师被认为难当,这更需要思想政治教师具有执著的敬业、乐业精神和坚强的事业心。高扬人文精神,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以人为根本,关怀所有的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着想。“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的教育事业兴旺与否,是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能否继往开来的大事。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我们应时刻提醒自己:把教师这一职业当做事业去追求,达到职业与事业的一致。

二、现代教育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素质

1.现代教育理论知识

教育理论研究是一种综合性的高层次的能力体验,一个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如果光教学,不学理论,不搞教育理论研究,一辈子只能是个“教书匠”;如果边教学,边学理论,边进行教育理论研究,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教育家”,至少可以成为一名学者型或专家型的思想政治教师。

2.专业技能知识

专业技能体现了中学思想政治教师特有的素质,熟悉国内外一些带有共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等),并结合学科特点、学生实际、个人的实际(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进行改革创新,形成独具个人特色的教学模式和风格。作为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对社会、人生、生命的价值等方面有深刻的见解,讲课才能具有震撼力、穿透力和渗透力,否则照本宣科、人云亦云、苍白无力。

三、教育科研能力和发展创新能力素质

1.教育科研能力

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必须刻苦努力,勤于思考,和同行一起探讨,充分发挥教研组的集体力量,甚至是片区学校之间的教学教研活动,积极实践,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课外实践活动等教学环节,以及当今教育改革的重点、难点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2.发展创新能力

思想素质德育教育 篇7

洋思中学形成“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模式, 其教学过程分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三个基本步骤。“先学”就是教师用简洁的语言或投影片来揭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然后提出自学的内容、要求、方法及自学的时间, 接着让学生自学。自学的形式较多, 可以学例题、读课文、看注释、做实验, 发现问题及时做上记号, 做与例题相类似的习题等;“后教”并不是完全由教师讲解, 而是将遇到的疑难问题先让学生通过相互讨论, 相互交流, 自己来解决, 学生实在解决不了的教师再做出点拨, 适当讲解。

“以学为本”是洋思经验的精髓, 依据教学过程实质, 课时教改的基本思想, 是以学为本、以学定教、以教定学、先学后教、当堂巩固。从时间序列对学、教、练三者关系作了规定:以“学”作为“教”的基础和前提, 以“教”作为“学”的发展和深化, 以“练”作为“学”的巩固和提高。在“学”、“教”、“练”三者关系中“学”为主轴, “教”和“练”都围绕“学”这主轴展开。为此, 对每一堂课改要达到“五变” (即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 变自主获取知识, 变自主提问、答题、解题, 变当堂巩固作业, 变单一为各项教学目标的完成) ;“五突出” (即突出重点、难点, 不面面俱到;突出精讲, 不以讲代练或以练代讲;突出因材施教, 不搞满堂灌, 满堂问;突出课时教学效率, 不大面积补课) ;“五个保证” (即保证学生的自主参与率, 主动发言率, 自由讨论率, 个体达标率) ;“五为” (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创新为目标) 。

当然, 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过程中, 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教师发挥好主导作用, 这是学生学得好的前提。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揭示课堂教学目标。

开始上课时教师三言两语, 准确揭示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进行自学前的指导。

在揭示教学目标, 让学生自学之前, 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 即自学什么内容, 用多长时间, 还要交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如看书是独立围绕思考题看书, 找答案, 还是边看书, 边讨论, 边解决疑难问题等。

3. 加强督查。

在学生自学时, 教师主要“导”在两个方面: (1) 督促学生按照教师的方法自学, 确保完成自学任务, 及时表扬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 (2) 通过行间巡视、个别询问、板演、提问、讨论等形式进行调查, 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并认真分析倾向性还是个别问题, 把主要的、倾向性的新问题进行梳理、归类, 为“后教”做好准备, 这实际上是教师在进行“第二次备课”。

4. 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学生自学之后, 即进入“后教”的环节。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 (1) 明确教的内容, 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 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的倾向性的疑难问题, 对学生通过自学已掌握的不教。 (2) 明确教的要求, 要不折不扣地达到大纲的要求。教师不能就题讲题, 只给出答案, 而要寻找出规律, 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并准确估计学生运用时可能出现的毛病。 (3) 明确教的方式, 先让已掌握的学生讲, 教师给予肯定、补充、更正。这样, 教师讲的时间就很少, 一般不超过10分钟, 但能通过补充、更正的方式达到解决疑难问题的目的。

5. 当堂训练检测。

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后,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当堂完成作业, 进行严格的训练,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 (1) 保证训练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 确保学生能够把刚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2) 训练的内容重在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培养能力, 不搞死记硬背。 (3) 训练的形式像考试那样让学生完全独立地、快节奏地按时完成, 教师不做辅导, 学生不得抄袭。这样的课堂作业实际上是高强度的训练, 它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很有作用, 它能够检测课堂教学的效果, 能及时反馈准确的信息, 便于教师进行补缺。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高度紧张地学习,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减轻了课外负担。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 伴随着市场经济对多种人才的需求, 迫使我们冲破传统应试教育的模式, 以全新的教育理念迎接21世纪的挑战。由此, 国家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素质教育目标, 积极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适应新世纪新时代的要求, 洋思中学再次掀起了一次新课程改革的风潮, 将素质教育推向全面。本次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要求我们应该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 培养学生的个性。我们在课堂上, 最重要的不是使学生获得知识, 而是要让他们学会如何探索未知。马克思说“自由是创造的前提”, 只有发展学生的个性, 才能培养其创造性, 才能帮助学生踏上成功之路。采用“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 不仅使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得到充分的发挥, 而且使课堂教学发生根本的变化。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课堂教学的过程由传授知识的过程变为学生自己探索、获取的过程, 变成研究信息、增长知识、形成才能的过程, 这样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过程, 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基础必不可少的过程。

素质教育的实施, 对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那么,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体现以学生为本, 全面发展学生, 从而推进素质教育呢?

首先, 坚定不移地树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教育信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是对学生作为“人”的平等尊重。在教学实践中, 要把维护学生的尊严和权利作为施教的前提条件。一方面, 充分尊重和高度信任学生。从教学情景的创设, 到问题的提出, 到理论的论证和结论的得出, 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 无不凝聚着学生的智慧。另一方面, 师生平等交流、共同研讨。以尊重事实、服从真理为标准, 不唯师是从, 不把某些过时的甚至是错误的观点强加于学生, 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原则。尽管教师在单一学科的学科知识和能力、专业知识和水平等方面超过了学生, 但在人格、人性和人权方面, 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的。师生之间不但是平等的朋友, 而且还应该是探求知识、追求真理道路上的同志。

其次, 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 教师的教, 是为了学生的学, 离开了学, 教就没有了存在价值, 因此必须确立起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观念, 注重他们的能力素质的培养,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培养学生自学、理解、说明问题的能力,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主要起激励、组织、点拨的作用。一句话, 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都必须围绕学生转, 让他们参与教学过程。每堂课必须先听取学生的心声, 了解学生不知道什么, 想知道什么, 哪些内容该多讲, 哪些不该讲, 哪些内容需要补充更深、更广的资料, 哪些需要指导学生自己去研究分析等。

最后, 用心记住“我们要创造的是适合学生的教育”。思想政治教学说到底就是学会怎样做人的教育, 更多的是强调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这种形势下, 我们的教学应更强调师生之间情感的交往和心灵上的沟通。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 它总在创造奇迹, 创造新的人。”只有对学生付出了, 才能得到同样的回报, 不是说“亲其师, 信其道”吗?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每天教育学生要树立远大的理想, 自己就得先树立远大的理想。如果你是一个对社会对生活充满热爱, 充满激情, 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教师, 学生才能从你身上找到他们做人的标准。我们还应该有理想、有感动、有热爱、有激情, 而学生的理想、感动、热爱、激情从哪里来, 就从教师的言传身教中来。

总之, 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改革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需要我们用勇敢的探索精神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去反复实践总结。我们政治教师肩负着提高学生素质, 培育一代新人的历史重任。

素质教育思想和小学管理分析 篇8

学生的素质教育的价值主要有两方面表现:其一, 成人。成人就是具备完善的人格, 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可用之人, 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及各方面发展之人。其二, 成器。成器就是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一技之长, 在后期学习中更为多才多艺, 能够快速融入社会, 并在其中准确找准自身位置, 通过对自身能力或多或少的付出, 推动社会的不断发展及进步。素质教育的价值是学生是否成才重要衡量标准和依据, 同时也是对学校办学成功与否的重要衡量内容。需要将其育人目标予以实现, 应始终基于实际角度来分析及考量问题, 将素质教育的大致方向进行确立。

如果想要使素质教育发挥其应有功效, 还需要相对应的先进管理方法给予辅助, 在先进管理办法的支撑下方可实现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就先进管理办法来讲, 其不仅要与社会要求相适应, 同时也是教育对多规格人才进行培养的现实需要。伴随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社会对教育提出更为苛刻且全新的多样要求。其不仅要求教育要是全面教育, 还要将科学育人及人文育人给予融合, 实现培养与通识之间的相统一, 确保知识、情感、道德及能力等协调掌握及运用得以实现, 在对受教育者的创造力进行培养时, 还要对其周围与之相称的合作意识及协调能力进行培养, 并始终把持教育的个性化、开放性、多样性及创造性等基础特征。教育管理者要善于把学生的创造力及意识的培养作为工作重点, 并对学生的智力提升及个性发展给予足够重视。应按照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为依托, 对高素质、多规格及多层次人才进行深入培养。

二、小学管理必须善于理性创新

理性作为智慧的深层结晶, 小学管理必须对理性创新给予足够重视。开展管理应善于主动学习, 培养出积极学习且善于学习的教育团队。在不断学习管理经验当中, 对先进的管理理念进行掌握, 并且在具体学习中对教育理念进行创新和改革, 在对各级各类学校经验的借鉴当中, 促进自身正确教育观的树立, 教师在团体性的教学活动、教研及培训当中获得更为准确、科学的教学观。管理应始终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创造与所在院校相协调的特色教学管理模式。开展小学管理要对学校的工作思路进行梳理, 对学校运行当中所存在的问题能够知晓并分析, 对教师相应思想及情绪进行着重了解。管理还应该具备进步的思想及科学的处事方法, 还需要经历总体论证的检验, 促使管理更为准确和高效, 在教育改革理论的大框架下对管理进行论证, 分析教学管理是否与时代发展要求及潮流相适应, 是否与科学规律相协调;对小学管理在学校日常工作当中给予融入并论证, 观察教学管理是否与学校的客观实际相适应。此外, 还应在工作当中将教学管理置入其中并实施检验, 观察教学管理是否科学及其可行性。对于小学教育管理来讲, 其应始终具备相应情感性。实现以情感人及以理服人, 通过情与理的紧密结合, 方可实现管理效果的充分发挥。

三、教育管理必须对创新理念予以落实

校本管理作为学校开展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 对于素质教育的完善及人才深层培养作用明显。由于小学长期受制于“外控型”学校管理体制的影响, 小学在校本管理的相应实践经验及传统普遍缺乏, 对于校本管理来讲, 其实现制度化运行需要一个具备渐进性模式的实现方式。伴随学校在管理体制方面改革的持续深化, 小学校在主体意识及能力方面得到有效提升和增强, 至此, 其为校本管理的深入落实奠定坚实的运行基础。因此, 小学应以我国学校的现实状况为基础, 并对西方先进且有益的校本管理经验进行借鉴, 实现我国小学管理的不断创新及完善。

思想素质德育教育 篇9

一、实践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

课本上的道理是确凿而翔实的, 课本的榜样是感人至深的, 可是在实际生活中并不都是如此, 有些理论与学生的生活相距较远, 初中学生由于其生活阅历、知识水平有限, 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许多概念原理直接了解有一定的困难, 很难把课本的理论知识有效地联系到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中去, 这就需要借助实践的力量了。

学生要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来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如在学习《维护消费者权益》时, 教师可让学生自编自演这样一个小品:一个身穿马褂的老头在地上, 正在口若悬河地向围观的观众吹嘘自己的药如何神奇能包治百病, 这时帽子不小心被挤落在地上, 原来他是个秃子, 既然你的药能治百病, 为什么不先治自己呢?骗局被揭穿了, 他是卖假药的骗子, 为了避免更多的人被蒙骗受害, 问大家应该怎么办?学生都说:“送派出所。”短短几分钟, 不仅激活了课堂气氛, 调动了学生的思维, 而且还还使学生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

二、通过实践化难为易

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 许多问题单靠某一方面的知识是难以解决的, 需要考虑诸多因素, 运用多方面的知识的技能才能解决得了。课堂实践活动使学生接近社会和自然, 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和许多有价值的新知识, 同时使他们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接触的实际现象进行对照、比较, 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真诚、善良、诚实、勇敢、好学、关心他人、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等美德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扎下根, 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并基于学校周围活生生的现实生活条件来精心设计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学生不断动手、动脑、动嘴, 自由地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使学生更新知识结构, 获取新的知识信息, 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一方面,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其主要职责是创设学习情境和学习途径;另一方面, 学生的“创作性学习”, 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 学生要根据教学任务提出问题, 然后通过自主探索进行创作, 讨论并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上机操作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 一个和同学、教师共同协作的过程, 在此整体教学过程中必然有创新意识产生。

教师要将创新的思想纳入到备课中加以研究和解决, 才能卓有成效地解决学生探索或学习中的问题, 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创新的意义, 并于探索中受到启发, 获得创新的动力。

四、关注生命教育

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事情不断出现, 学生的生命教育缺失不仅与家庭教育有关, 同时与全社会的生命教育密切相关。生命不断发展, 社会需要和谐, 人心需要稳定。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 民族的希望。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 加强青少年的生命教育, 不仅关系到青少年的成长, 而且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社会环境无时无刻影响着学生。因此, 学校、教师、家长联合, 对学生开展社会教育, 进行思想品德升华不容忽视。

浅析高职素质教育的思想文化诉求 篇10

1.1 国家对素质教育的重视

国家为改变学校的应试教育模式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改革,这是针对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做出的一项努力。作为国家输出技术人才的高职院校,需时刻响应国家的号召,努力进行素质教育改革。为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国家专门成立了机构,对改革进行指导。随着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兴国战略,深受国家的重视。

1.2 高职教育的主题应是素质教育

高职教育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职业型和应用型的人才,致力于培养就业于社会一线的职业人才。许多职业院校看中市场的需求,大力兴办教育,以适应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要求。但高职院校不能为了就业而将专业技能教育作为办学主题,一味的要求高技能而忽略了人格的培养,不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应立足于人的发展,将素质教育作为办学主题,专业教育加以辅助,使高职人才具备过高的人品和过硬的技术。

1.3 高职教育的改革方向是素质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教育在办学规模和办学理念上进步了许多。立足于目前高职院校的发展,扩建基础设施已不再是其发展方向,深化改革、发展内涵成为新时期社会对高职院校的新要求。深化改革要求高职院校将素质教育放在教育首位,发展内涵要求其培养的人才具有真正的“软实力”。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贯彻执行国家的改革要求,将素质教育作为改革的大方向,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推进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 高职素质教育的培养要求

2.1 身体素质,心理素质

身体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做人的长度,心理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做人的宽度。素质教育中的身体素质培养不仅关系着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着其将来为社会做出贡献时间的长短,因此身体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步入工作岗位后,多多少少都会遇到压力,如何合理的调节压力取决于个人的心理素质。因此,高职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铸造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豁达的胸襟,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2.2 职业素质,创新素质

职业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做人的深度,创新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做人的强度。职业素质决定了工作后能力的高低,职业素质是今后事业能否成功的决定性条件。因此,职业素质作为高职教育的重点,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创新素质决定了学生今后发展方向,随着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高职教育也将创新教育放到教育的基础课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3 思想素质,文化素质

思想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做人的高度,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做人的厚度。思想的高度在评判一个人的标准中的处于首要位置,思想决定了一个人的品行和为人处事的态度,缺少了思想,相当于缺少了品格。社会要求高校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要求学生首先要有“德”,再有“才”,只有具备良好的品格,才能发挥社会主义的新风尚,成为国家的栋梁。而文化素质要求人才具备一定的文化内涵,书籍可以使人明智,缺乏文化素质会让人无知和迷失方向,因此,文化素质的培养也是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3. 高职素质教育的思想文化诉求

3.1 高职教育缺乏思想文化教育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过多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文化的教育,使得一些学生在品德等方面比较欠缺。思想文化教育的严重缺失使得职业教育偏向单一化和形式化,影响了人才的综合素质发展,降低了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评判和认可度。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教育是学会做人的基础,高职教育应教会学生“先做人再做事”,因此高职素质教育的思想文化教育极为迫切。

3.2 思想文化教育提高人才的质量

随着高职人才向市场的投入,高职人才的素质较低的问题也被人们发现,限制了高职学生在社会中的发展。思想文化素质是决定人今后发展的基础,只有思想上要求进步,才能在具体的行动中进行实践。各个高职院校在培养上应注重思想文化素质的培养,在课程上相应的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争取为社会输出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

3.3 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即使学生具备了过硬的职业技能,但是缺乏更胜一筹的思想素质,依旧不能在社会上长远的立足。随着高职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技能型人才涌入市场,企业录用的标准渐渐的不再只依靠技能,更多的将对思想品质的考量作为评判标准。

4. 素质教育中的思想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高职素质教育的思想文化诉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我国的经济体系是依据我国的发展国情而制定的,因此教育应致力于思想文化的教育,改善社会的风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立足于我国的国情,加强思想文化教育是保证社会主义在中国深入发展的前提。

结论

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高职教育,高职教育为我国各个专业输出了大量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为保证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正确认识高职素质教育中的思想文化诉求十分必要,应将思想文化教育作为高职素质教育的灵魂。

摘要:高职教育的本质和发展方向仍然是素质教育。作为高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文化教育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保证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正确认识高职素质教育的思想文化祈求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职,素质教育,思想文化诉求

参考文献

[1]瞿振元.素质教育: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J].中国高教研究,2014.

[2]徐警武.大学素质教育新视角:促进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16.

素质教育思想和小学管理分析 篇11

学生的素质教育的价值主要有两方面表现:其一,成人。成人就是具备完善的人格,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可用之人,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及各方面发展之人。其二,成器。成器就是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一技之长,在后期学习中更为多才多艺,能够快速融入社会,并在其中准确找准自身位置,通过对自身能力或多或少的付出,推动社会的不断发展及进步。素质教育的价值是学生是否成才重要衡量标准和依据,同时也是对学校办学成功与否的重要衡量内容。需要将其育人目标予以实现,应始终基于实际角度来分析及考量问题,将素质教育的大致方向进行确立。

如果想要使素质教育发挥其应有功效,还需要相对应的先进管理方法给予辅助,在先进管理办法的支撑下方可实现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就先进管理办法来讲,其不仅要与社会要求相适应,同时也是教育对多规格人才进行培养的现实需要。伴随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对教育提出更为苛刻且全新的多样要求。其不仅要求教育要是全面教育,还要将科学育人及人文育人给予融合,实现培养与通识之间的相统一,确保知识、情感、道德及能力等协调掌握及运用得以实现,在对受教育者的创造力进行培养时,还要对其周围与之相称的合作意识及协调能力进行培养,并始终把持教育的个性化、开放性、多样性及创造性等基础特征。教育管理者要善于把学生的创造力及意识的培养作为工作重点,并对学生的智力提升及个性发展给予足够重视。应按照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为依托,对高素质、多规格及多层次人才进行深入培养。

二、小学管理必须善于理性创新

理性作为智慧的深层结晶,小学管理必须对理性创新给予足够重视。开展管理应善于主动学习,培养出积极学习且善于学习的教育团队。在不断学习管理经验当中,对先进的管理理念进行掌握,并且在具体学习中对教育理念进行创新和改革,在对各级各类学校经验的借鉴当中,促进自身正确教育观的树立,教师在团体性的教学活动、教研及培训当中获得更为准确、科学的教学观。管理应始终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创造与所在院校相协调的特色教学管理模式。开展小学管理要对学校的工作思路进行梳理,对学校运行当中所存在的问题能够知晓并分析,对教师相应思想及情绪进行着重了解。管理还应该具备进步的思想及科学的处事方法,还需要经历总体论证的检验,促使管理更为准确和高效,在教育改革理论的大框架下对管理进行论证,分析教学管理是否与时代发展要求及潮流相适应,是否与科学规律相协调;对小学管理在学校日常工作当中给予融入并论证,观察教学管理是否与学校的客观实际相适应。此外,还应在工作当中将教学管理置入其中并实施检验,观察教学管理是否科学及其可行性。对于小学教育管理来讲,其应始终具备相应情感性。实现以情感人及以理服人,通过情与理的紧密结合,方可实现管理效果的充分发挥。

三、教育管理必须对创新理念予以落实

校本管理作为学校开展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素质教育的完善及人才深层培养作用明显。由于小学长期受制于“外控型”学校管理体制的影响,小学在校本管理的相应实践经验及传统普遍缺乏,对于校本管理来讲,其实现制度化运行需要一个具备渐进性模式的实现方式。伴随学校在管理体制方面改革的持续深化,小学校在主体意识及能力方面得到有效提升和增强,至此,其为校本管理的深入落实奠定坚实的运行基础。因此,小学应以我国学校的现实状况为基础,并对西方先进且有益的校本管理经验进行借鉴,实现我国小学管理的不断创新及完善。

伴随信息时代的快步来临以及知识经济的综合发展,家长对于子女教育的关注程度也日益增强,其不仅要求学校要不断提升教育的相关质量,还要求对学校的管理参与其中。还有一些企业也有要参与到教育当中的良好愿景,所形成的企业教育理念开始逐步转变为契约原则、利润导向及投资取向等,这也为传统类似官僚化的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带来了新的动力及契机。伴随社区教育的不断发展及兴起,学校管理者开始意识到学校和社区之间的紧密联系。学校自身的发展及日后生存,需要建立在对社区进行服务的基础之上。不仅对学校管理者相应小本管理能力给予了锻炼,还对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校本管理当中的意念思想予以增强。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素质教育的实施 篇12

一、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是为了科教兴国而提出的具体实施方案, 是教育发展的大方向。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初中教学研究的重要话题之一。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 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素质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还能帮助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的心理。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为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在飞速发展的社会, 各种矛盾和元素都多少对学生的价值取向有着一定的影响, 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就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左右, 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从中进行正确地引导。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1. 观念是最强的执行力, 教育观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

确立新的教育观,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观念, 尊重学生,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的“主体型”人格。增强师生平等的观念, 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 这是使教学生动活泼, 充分发挥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和保证。只有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 学生才敢于真实地表达自己, 深入思考问题, 进而提高自身的素质。

2. 素质教育能够帮助国家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想要实现素质教育, 教师要巩固自身的专业知识, 及时更新, 提高自身专业能力, 不断地学习和充电能够帮助教师在改革发展和政治理论不断丰富的今天适应发展的需要, 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不断探索和掌握学科教学的好方法, 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

3. 利用好社会大课堂, 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 课堂与社会之间相互结合是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不同的年级, 不同的课题, 要让学生能够从课堂走向社会, 在社会教育的环境中, 用学生所掌握和理解的知识去认识社会、了解社会, 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师可以根据课题需要, 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调查采访, 通过这些来开阔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的发展。这样, 不仅使课堂所学的知识得到检验、升华, 还能从中激发学生对社会的探索欲望和创新精神,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学生通过体验生活, 开始关注科学, 走向社会。通过感受自然、发现社会、体悟人生, 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独立判断、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发展, 为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奠定基础。让学习不再是负担, 而是一种享受。特别是通过故事引趣、设疑引趣、诗歌引趣等, 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达到人人积极参与、乐于学习、明理导行的目的。

4. 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是时代发展赋予的深刻内涵, 也是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必由之路。归根结底, 课堂教学依然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对素质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创设学习情境, 帮助学生主动学习, 积极思考, 体验成功的乐趣。指导学生开展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学习活动, 尽量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 如:谈话式教学、阅读、对话、游戏、表演等等, 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见解, 敢于标新立异,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从而培养创新型人才。

总之, 要想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实施素质教育, 就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更新教学理念, 提高自身素质, 优化课堂结构, 改进教学方法, 真正做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周云帅.浅探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2009 (3) .

[2]代明荣, 代明富.面对素质教育, 如何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7 (26) .

[3]于清业, 李静.思想政治课要转入素质教育的轨道[J].中国体卫艺教育, 2011 (02) .

上一篇:循环水冷却塔风机论文下一篇:实验室数据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