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思想素质(共12篇)
爱国主义思想素质 篇1
思想道德素质是指作为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 在接受教育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后, 经过理性思考, 所确认和形成的道德原则、道德理想、道德信念、道德规范等, 并具有与之相应的行为和能力。通常意义上, 即人们将长期教育、生活实践积累的知识升华, 内化为自身的品质。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含理想信念、爱国、民主与法制、诚信、责任等等。努力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水平, 需要突破学科的边界, 深入探索思想道德培养与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交叉联系, 彼此相互借鉴。基于建构主义认知理论指导下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研究正是一种积极的尝试和探索。
1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 (constructivism) 是认知心理学派的分支, 在康德理性主义哲学和杜威经验自然主义哲学理论的基础上诞生。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 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个人的知识建构。康德研究了个体经验对于认知的影响和作用, 强调个体经验在认知实践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杜威则认为个体知识的获取是源自一定的社会情境, 强调社会情境的重要性。
知识建构是建构主义理论的最核心问题, 也是学习的最终目的。知识建构的本质是将外在的客观规律、行为法则、事物属性等在个体头脑中形成认知结构, 即对事物属性、规律、外在联系等达成深刻的理解。奥苏泊尔提出“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 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建构主义理论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 是确定获取新知识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教学活动的重点在于学生的主动学习, 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起到引导和辅助的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 大学生既不是一张简单的白纸, 也不是脑袋空空走进课堂。大学生在以往十余年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经验, 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和判断力, 他们对很多事物、问题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即便有的问题他们并不是那么明确的了解, 但也能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 作出认知判断。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无法利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将知识直接灌输进学生的头脑里。教学的过程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 而是基于学生现有知识经验的信息处理、转换与接纳。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聆听学生的声音, 重视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和态度, 观察和思考学生的具体行为, 在具体问题的讨论中相互交流, 建立了解与信任关系, 在这个基础上, 逐步引导学生将外在信息内化思想认识, 建构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2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现状
(1) 当前高校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缺乏创新, 过于强调知识的灌输, 侧重学生的组织管理。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缺乏合理的考核机制, 忽略大学生个体在思想道德素质上的显著差异。
(2) 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 缺乏成熟而独立的思考判断力, 往往容易受到负面信息影响。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 年轻、有活力, 对世界充满好奇心, 但思想仍不成熟。当今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 世界上任何地方发生的任何一件事件或思想都能迅速而广泛的进入大学生的视野。
(3) 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淡泊。当代大学生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坚定。当前, 我们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走向深水区, 随之浮现出各种的社会弊端、也暴露出一些社会问题。当前, 党内的腐败问题仍然突出, 大学生作为青年人, 对于社会敏感问题和热点问题抱有强烈的好奇心, 但由于无法正确的理解、看待和认识这些问题, 从而有可能走向极端。
(4) 人生观、价值观悄然改变, 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 我国的经济体制的改革不仅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也影响了社会资源的分配, 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也悄然走进大学生心中,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在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 部分大学生的行为选择上更倾向于个人利益考量, 而非社会责任, 从而导致某些价值观扭曲, 崇尚享乐与金钱, 迷失自己。
3 建构主义理论下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
(1) 注重社会实践, 通过实践环节, 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大学生的实际行动, 对大学生原有认知和价值判断体系进行提升和拓展。生命的意义在于探索, 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重点在实践。大学时期是形成和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阶段, 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提升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日常行为实践中, 点滴积累, 将外在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
(2) 重视情感培养,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针对有个人需求的大学生展开一对一式的引导和教育。比如心理咨询、观点讨论等等, 通过平等的沟通与对话, 增进师生彼此之间的了解, 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遇见的问题去理解和思考。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活跃的青春期, 思想道德培养的过程不仅是学生认知接纳的过程, 更应该是大学生理想信念逐渐形成和建立的过程。人很长一段时期, 大学思想道德培养都忽略情感培养。而思想道德正是基于人的认知和情感上建立的, 对引导者的尊敬和信任可以促进其在思想认知和价值判断上的观点接纳与认同, 并产生积极的实践欲望。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和深厚的情感基础, 不仅为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提供良好的氛围, 同时也是将大学生由认知学习转化为信仰的媒介。缺失情感基石, 理想信念就难以建立, 这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难点问题。
(3) 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不能仅仅依赖于知识的讲授, 还需要环境的熏陶和感染。良好的周边环境可以对群体中的个体产生积极的相互影响作用, 使其同化。充分利用班级、宿舍两个集体开展活动, 从而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在集体中形成关心、理解、有爱、互助的良好氛围。当学生处于和谐向上的良好氛围中时, 日积月累、耳濡目染, 不经意间就能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
(4) 建立合理的思想道德行为评价体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是其思想道德素质最直接的外在表现形式, 是促进思想道德认知转化的重要途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不仅是认知理论学习和教化, 而是理论见之于行动, 将行动的内化为思想道德信仰和个人行为能力的综合体现, 是显性认知式教育与隐形的信仰式导引教育的结合。应将实践性教育、情感性教育与认知性教育进行无缝对接, 并且完善其配套考核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周先进, 周其林.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措施[J].高等农业教育, 2003, (11) :34-37.
[2]程立鸿.建构主义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 2005.
[3]卢黎歌, 杨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9, (8) :21-26.
爱国主义思想素质 篇2
初二2班席小康指导老师:宋锋枝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传承爱国精神,提高自身素质。
“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作为北京精神,今天已经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这是首都人民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宝贵财富。
“爱国“是”北京精神”的核心,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在这里充分展现,一二九运动中“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呼号,1949年天安门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每一刻都展现了北京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
但爱国不仅是抛头颅、洒热血,爱国的方式有多种多样。今天的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爱国就是爱家、爱校、爱学习,将来能够成为一个有用之才,为国家建设出力,这是首都中学生新时代的爱国。所以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提高自己的素质,就是最简单最朴素的爱国方式。
如何提高自己的素质?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我认为,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学着真心爱自己的学校。对于每天生活的校园,我们应该维护它的整洁。雪白的墙壁、温暖的问候、安静的走廊都是我们向往的校园环境,但我们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有意识地为之努力呢?也许有,但是有的同学习惯了我行我素,忽略了自己的行为对环境和别人的影响。今天我们代表的是班级、年级、学校,以后如果走出国门,代表的就是我们的国家,你能说提高自己素质不是爱国吗?
爱国,不是空洞的口号,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是每天的生活和学习!为此,我向同学们发出倡议:从身边的第一件小事做起,提高自身素质,表达我们的爱国之情,为祖国的美好未来而努力!
爱国主义思想素质 篇3
[关键词]科学人文主义;素质教育;启示
中国分类号:G4
科学主义教育思想和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在历史上经常表现为互为消长的发展形式,“在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认识和情感、科技知识和人文修养以及教师和学生关系等等方面,都存在着各执一端的不同观点和主张。”[1]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都明显有各自的优点和偏颇,都是构成完整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都只是完善教育的一半,只有加強和促进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沟通,既给学生科学知识,又给学生人文知识;既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又培养学生求善、求美的人文精神,才有可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科学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内涵
科学主义教育思想侧重于人的社会化,为生活生存做准备,而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侧重于个性化,重视知情意的发展。事实上“人格的教育和为生活作准备二者事实上是不能分离的。没有人格的世界不过是一架无生命的危险的机器,而处在真空中的人格不过是一些幽灵而已”。[2]科学与人文整合的教育就是要求从现实的社会发展和个体自身需要出发,使人最终成为一个多方面健全发展的人。
(一)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的概念
科学人文主义兴起于二十世纪中叶,是人文主义、科学主义相互对立之后的高度融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把科学人文主义称为“科学人道主义”,并解释道:“它是人道主义的,因为它的目的主要是关心人和他的福利,它又是科学的,因为它的人道主义的内容还要通过科学对人与世界的知识领域不断地做出贡献而加以规定和充实。”[3]
“科学人文主义教育即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合流,既给学生科学知识,又给学生人文知识;既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又培养学生求善、求美的人文精神。”[4]引导和满足人的两种需求和追求,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
(二)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的哲学基础
科学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不仅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且有着一定的哲学基础。首先,科学人文主义教育既要提升人认识、适应和改造社会的发展,又要促进社会向前发展。其次体现培养人的内在价值,又要体现社会的外在价值。“社会的发展并不必定促进个人的发展,手段价值的实现未必能满足目的价值的需要。因而,科学人文主义教育据弃了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主张教育的个人价值或者内在价值与社会价值或者外在价值的统一,使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实现有机的整合。”[5]
二、对我国提倡的素质教育的认识
(一)对素质教育概念理解
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相接班人的教育活动。”[6]素质教育“是以树人,育人,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形成人的健全人格、提高主体意识、发展良好个性为根本目的的教育”。[7]
(二)对素质教育的重新认识
我国已经围绕素质教育进行全面的教育改革,但是对素质教育的认识还存在误解。其实素质教育不是全方位开课的代名词;不是取消学生作业,少做作业甚至于不做作业;不是仅仅加强音、体、美的艺术教育;不是自由放任的取消考试的教育。素质教育涵盖了教育的方方面面,是开放的,是多元的,充满智慧的教育。它倡导教育要使每个学生都尽可能地得到充分而和谐的、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所关心的是整个的人,而不只是作为产品的人,教育所关心的是富有创造性的生活,而不只是物质生产的生活。”[8]这些恰恰与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
三、科学人文主义对我国提倡的素质教育的启示
(一)科学人文主义在教育目的方面,培养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人
科学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与当代素质教育改革的目的都是要成为既重做事又重做人的教育,教人有方向感、有信仰。科学人文主义教育使学生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学习、学会认知、学会关心、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我国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也将以追求人的终身发展效益,对学生一生负责,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审美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科学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在德育中将表现为理与情的结合
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归根结底是真与善的问题,真与善的关系具体化为科学理性与道德理想的关系问题。科学人文主义教育思想重视道德教育,在培养人关心自己同时关心他人、社会和人类利益。既尊重科学的价值,强调科技教育;又关注学会关心,学会负责任;培养人的自我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意大利诗人但丁有句名言:“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有德无才要误事,有才无德要坏事。科学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培养德才兼备的综合型人才。所以,我国的素质教育只有发展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能够独当一面的人。
(三)科学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在教育内容方面,既重科学知识、也重人文知识
科学人文主义教育会在理工学科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人文的精神,引导学生明确科学技术是用来造福人类,人文学科教育中有意识的穿插科学精神,培养学生既懂专业技术,又有人文精神,既能够有效地工作,又能更好地生活的新型人才。这样的教育正在成为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目标。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为人类本身服务的科学知识,促进人和社会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和谐发展,从而达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共存。
(四)科学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把智力因素和非致力因素结合起来,促进人潜能的发挥
科学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不会因重视非智力因素,而忽视智力的发展与能力的培养,而导致影响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形成。也不会因重视智力因素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而导致人格的缺失。科学人文主义教育把非智力因素引入教学工作,完善教学理论,转变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改革教学内容。把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结合起来,使学生得获得理性的、情感的、精神的、审美的、体格的多方面健全的发展,同时也造就了完美的人格,使人的巨大潜能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264
[2]陈友松.当代西方教育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161
[3][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226
[4]张娜.杨兆山.简论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的地位[J].江西教育科研,(2003)12
[5]陶志琼.新旧之间:教育哲学的嬗变[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195
[6]肖文娥.素质教育概论[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1.6
爱国主义思想素质 篇4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品德综合素质,必要性,措施,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体现在它积极影响着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 它影响着国家的兴旺发达, 同时它是国家今后的发展道路上的一个路标, 这是在党的会议中所提出来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杠杆提高初中生的思想品德综合素质也是会议所提出来的重点。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综合素质的培养须“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使他们的选择、判断、追求得到一个价值性的体现。让孩子们的价值观念能与社会价值、人文价值和自然文化产生一定的共鸣性, 这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杠杆提高初中生思想品德综合素质的价值体现。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杠杆提高初中生的思想品德综合素质的必要性
学生们在初中学习阶段过程中, 发展的不仅仅是身体, 还有就是他们对社会的认知, 对世界的看法和自己的价值观及思想品德综合素质, 所以初中时期是一个学习阶段中较为重要的时间段。处于初中时期的学生, 他们对社会的认识比较缺乏, 分辨是非以及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都有一定的困难, 不能很好地独自地理性地看待一个事情。那思想品德综合素质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他们也渴望在这个素质培养中得到一个准确的指导。思想品德综合素质培养的本质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它所给予的文化知识包括国家国情、国家法规、社会义务与责任、社会伦理、个人道德、个人心理健康, 让初中生能够形成一个正确的价值观, 一个健康的心理, 让他们对社会有了一个总体的认识, 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总的来说,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杠杆提高初中生的思想品德综合素质, 是让初中生增进对社会的认知, 让他们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选择观, 使其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杠杆提高初中生的思想品德综合素质的措施
1.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初中思想品德课中, 实行新课程的理论。对于学生来说, 教学者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教学者需要一定程度地讲解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拥有好的言行和树立好的思想品德是思想品德课的最终目标。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课程中, 践行新课程理念, 这就要求教学者能够正确地传授核心价值体系的知识。
2. 明确思想品德综合素质课程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明确一个课程的目标是学习好这门课的基础, 根据书本编辑的标准来看, 思想品德课主要遵循国家政治思想的各种理论, 如三个代表等, 让学生拥有对国家对社会以及对人民的热爱之心, 做一个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的青少年, 从而能建立良好的正确的三观。
3.用社会现实、正确的社会舆论来指导初中生。初中生正处于慢慢接触社会的时期, 用社会实际与生活中的正确舆论为教材来教导初中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遵守社会主义价值观所形成的道德综合素质与提高社会分辨能力。通过结合社会中的实际例子, 让学生们积极讨论, 最后进行全面分析, 让孩子们能正确分析与评价社会中的事情。
4.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加强实践行为。通过实践能够使中学生对社会、国情有了实际的认识。同时实践活动也比较能激起学生的积极与主动性, 让他们能体会到亲自体验的趣味, 从而更好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的思想品德综合素质。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杠杆提高初中生的思想品德综合素质的意义
1.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党的会议中曾提出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与目标为中华民族儿女的思想品德综合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每个人都能够成为“四有”公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杠杆提高初中生的思想品德综合素质能提升人们的认知能力, 同时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改善社会风气, 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社会主义社会。
2.促进初中生健康成长。建立一个正确的良好的思想品德综合素质有利于初中生的心理与生理的健康成长, 如今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 网络信息的广泛转发与浏览, 让学生不能进行正确地分析, 从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 加强思想道德的提升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从而不易受外界不好因素的影响。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杠杆提高初中生的思想品德综合素质, 这是提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充要条件, 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这不仅仅能促进初中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也能促进社会公民的精神文明建设, 从而增进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智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策略——以粤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八年级上册为例.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4年7期
[2]闫克义.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如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考试周刊.2015年35期
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思想 篇5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今天的演讲题目是《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思想》。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中央政治局围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集体学习。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本质、最重要的部分。
其中,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故有岳飞刻字“精忠报国”,后有革命年代无数前赴后继勇于牺牲的开国元勋。爱国主义贯穿中华民族始末。发展和弘扬民族精神,从小建立爱国情操,树立坚定的爱国主义思想,既要继承优良传统,从祖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中汲取营养,又要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体现时代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既要以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虚心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长处,又要自觉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和尊严,决不妄自菲薄。
爱国主义不是愤青,而是理智的、合乎礼法的行为和操守。在钓鱼岛事件中,我们有许多跟风砸车,砸日货的“强盗”行为,有人认为这就是爱国。
不,这不是!正确的爱国,是以历史为证据,以法律为依据,以和平为原则,进退有据的为维护祖国主权和领土统一而呐喊!而不是蛮横的搞破坏来发泄心中的不满。
我们是接受科学社会主义教育的青少年,肩负着祖国未来发展和壮大的历史使命,树立正确的爱国思想,在学习中,生活中,不随便跟风,不做损害祖国利益的行为,坚决维护国家形象和主权统一,文明呐喊,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
爱国主义思想素质 篇6
当今社会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室是学生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接触英语的场所。英语教师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关键因素。
事实上,根据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和中介理论的观点,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正在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即教师在学生和知识之间充当中介的角色。
社会建构主义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
中介作用理论是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框架,认为学习者从出生之日起,就开始和周围的人建立起各种各样的联系。他们在和这些人持续交往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使用语言来了解世界。因此学习者周围的人便充当了中介者的角色。英语课堂上的情况与此相似,教师也应该通过和学生互动,帮助他们自己使用语言而不仅仅是告诉他们有关的语言知识;教师应该进行“中介”而非“传授”。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是促使学生进入“最近发展区”的最佳途径。
二、 立论依据
在当今世界中,英语日益突出的重要性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英语教师的素质与作用。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是通过建构来认识世界的,但这种建构是在社会情境中,通过社会互动得以实现的。对该理论而言,“知识只有在合作和互动的情境中才有意义和价值。”
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中,语言教师承担“中介者(mediator)”的角色。所以作为中介的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英语的效果,对学生身心的发展也产生着显著的影响。
三、 研究设计与目的:
笔者根据有关权威文献,认为小学英语教师素质应包含以下21个方面:
1. 对工作认真负责,踏实敬业,不仅给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教育学生怎样做事与做人。
2. 尊重学生人格,能和学生平等相处。对学生有爱心,有耐心,不体罚,不打骂。
3. 发音标准,语调流畅自然。
4. 教育方法灵活,能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5. 上课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活泼有趣,学生很喜欢上英语课。
6. 上课组织能力强,很会调控课堂气氛,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
7. 能熟练地使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和手段(如录音机、录象机、电脑等)。
8. 幽默风趣,活泼外向,能说会笑。深受学生的喜爱。
9. 多才多艺,能歌善舞,会画简笔画,并能用到课堂教学中。
10.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11. 有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
12. 具有较高的人品修养。
13. 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和英语习得方面的知识。
14. 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具备英语语音、词汇、语义和语用等方面的知识。
15. 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即有较高的听说读写译水平。
16. 有很强的课程开发意识,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17. 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有很强的创新精神。
18. 与家长、与同事之间有很强的合作交流的能力。
19. 有终身学习的意识,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还要坚持参加继续教育,进修学习,不断提高自己。
20. 具有谦虚、好学、慷慨大方、宽容等令人愉快的个人性格。
21. 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
(1-9方面的素质信息是通过调查学生而获取的,10-21方面的素质信息是通过调查老师而获取的)
本研究的宗旨是:一、了解当前郑州市小学英语教师的实际素质;二、了解小学英语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理想素质,从而为教育部门对英语教师进行培训提供依据。
四、 研究过程
为了预测可能出现的调查结果,笔者先在河南大学2006级教育硕士中进行了一项先锋研究(pilot study), 了解了他们对目前英语教师素质的看法和观点。之后,笔者采取问卷、个人访谈和课堂观察(field observation)等方式将研究范围扩大至郑州市不同规模的小学,分别在教师和学生们中间进行了调查,并通过SPSS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处理。
五、 结果和分析
调查的结果由以下两个图表显示出来:
图1:郑州市小学英语教师实际素质与理想素质数据平均分的比较
图2:郑州市小学英语教师实际素质与理想素质数据标准差的比较
由图1我们可以看出,英语教师的实际素质与理想素质之间确实存在着差距。也就是说,小学英语教师目前尚未具有人们认为他们应该具有的理想素质。图表显示,实际素质与理想素质之间的差异大小各不相同——有的方面差距大些,有的方面差距小些,有的方面甚至基本达到了人们所期望的理想素质。
由图2我们可以看出,师生对于理想素质的观点看法较为一致,差异较小。大家普遍认为,英语教师在这21个方面都应达到较高的水平。但相比之下,实际素质的差异明显较大,尤其对学生进行调查的前9个方面的素质显示出,差异非常明显。也就是说,在学生看来,有些教师的素质比较高,但同时有些教师在这些方面的素质相当低。
六、 结语
朱熹爱国主义思想浅谈 篇7
一、师承关系构成了朱熹爱国主义思想的有机整体
在古代受限于技术手段,学术传播和传承主要靠学者和文本,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史称“闽学四贤”,他们是递相授受的师徒,“夫以一郡之狭,四邑之小,二三百里之近,百年之中乃有四贤并生于一时,上承下启,以延千万年道学之脉,其地盖视东周之邹鲁也。”(明邱浚《道南书院记》)。
位居“延平四贤”之未的朱熹,二十四岁,从崇安赴同安上任途中,路过延平,拜见父亲的同门学友李侗,“服膺于先生之训”,此后直到李侗去世,朱熹经常往返于五夫里与延平之间,拜李侗为师,完成了“逃禅归儒”的转变。清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全祖望说:“朱子师有四,而其推以为有统者,称延平(李侗)。”(《宋元学案,豫章文集》)朱熹在《延平先生李公行状》中也说:“熹获从先生游,每一去而复来,则所闻益超绝。若先生之道德纯备,学术通明,求之当世,殆绝伦比。”朱熹在接受先师理学思想的同时,也继承了他们强烈的爱国抗战思想,无论是从政还是创作讲学都始终坚持国家统一的主张。
二、儒学风范勾勒出朱熹爱国主义思想的核心价值
《四书章句集注》这部儒家经典著述,奠定了朱熹的儒学宗师地位。朱熹一生著述丰厚,流传于世者也颇多,但最重要的是《四书章句集注》又称《四书集注》,它是朱熹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本儒家经典所作的注释,共有《大学章句》1卷、《中庸章句》1卷、《论语集注》10卷、《孟子集注》14卷。朱熹用毕生精力撰写和反复修改《四书集注》,直至临死前仍在修改《大学章句》中“诚意”章的注,他在释解儒家经典的同时,赋予其时代内涵。
传承儒学“倡教化铸德性”思想,成就了朱熹大教育家的历史地位。朱熹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个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非常丰富,突出的有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目的非常明确,即强调传“道”,也就是通过教育,传播理学之“道”,培养一批匡扶社会、拯国爱民的杰出人才。二是强调“格物致知”的认识规律。格物就是探究一切事物之理,致知就是在探究事物之理过程中获得知识。他不仅提出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并安排不同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而且把道德教育放在改变人性的地位上,主张将道德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他说:“德行之于人大矣……土诚知用力于此,则不唯可以修身,而推之可以治人,又可以及夫天下国家。故古之教者,莫不以是为先”。就是说,德行对人有重大意义,不仅可以修身,而且还可以推而广之去治人、治国。朱熹把复兴教育、传播先圣之道当作恢复失土、振兴国家的大事,而且把他所建构并身体力行的爱国主义思想理论,言传身教给门人。这套思想理论经代代相传,积淀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心理要素。
三、言传身教展示了朱熹爱国主义思想的厚重情怀
忧国忧民的官德修养是朱熹爱国主义情怀的体现。朱熹担任过知漳州、知潭州、焕章阁待制兼侍讲、兵部侍郎等职,历经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他始终秉持正君爱国、勤政爱民、廉洁奉公、不畏权贵的道德情操。朱熹对国家前途命运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曾屡次向朝廷上疏,一再阐明他热切渴望恢复中原,反对屈膝求和的立场和主张。
理学集大成者的学术造诣是朱熹爱国主义情怀的表达。朱熹面对“靖康之难”和宋廷南迁历史巨变的社会现实,勇敢地承担起了国家意识形态重建的使命。朱熹一生著述极丰,全祖望在《宋元学案》中称他“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他的著作后人收录在《朱文公文集》111卷和《朱子语类》140卷中,其中最重要、最有影响的,除《四书集注》外,当推《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朱子家礼》。朱熹在《孟子集注·腾文公章句上》中说“夏,诸夏礼义之教也,变夷,变化夷狄之人也。”即“以夏化夷”,就是希望用华夏民族的先进文化融合、感化较为落后的民族,从而实现汉民族的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朱熹一年创作了大量诗文,其中有许多篇章,强烈地表达了爱国情怀。
诲人不倦的师德风范是朱熹爱国主义情怀的坚守。朱熹无论是为官任职,还是养亲奉祠,甚或是罢祠隐居,毕生不曾放弃教育活动,由他创办、修复和讲过学的书院就达30余所。他传道授徒常和学生弟子过着艰苦的生活,“诸生之自远而至,豆饭藜羹,率与之共,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宋史·朱熹传》)在长期的教育生涯中,他不仅总结出一整套具有真知卓见的教育理论而且把自己的学术思想作为讲学的重要内容。如,他向门人传授自己编撰的《孟子集注》有关“尊王攘夷”内容时,为了强调这个观点的重要性,他用笔授的方式向学生写下这样一段话:“正谊不谋利,胆道不计功;尊王,贱伯;内诸厦,外夷狄,引《春秋》之大旨,不可不知也。”(《朱子语集》卷83)。
爱国主义思想素质 篇8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与经验的积累, 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 小学学校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推广主要课程, 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小学体育教师素质高低决定教育改革的成败, 我们首先要从教师素质方面改革。教育要进行改革就必然会对教师的素质提出新的要求, 教师的素质随着教育改革不断的深层次变化。本课题的研究在于, 把小学体育课程中的健康理念结合建构主义理念, 通过分析小学体育教师的素质, 建构主义的理念是引导体育教学理念、目标进行改革。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上有很大的进步, 对现在小学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建立起新的教育理念, 小学体育教师要进行培训, 并且要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 并付出实践, 为小学体育教育的教学良好发展提供更好的理论支撑。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小学体育教师的关系
2.1、建构主义理论对小学体育教师的启示和要求
首先, 小学体育教师的素质应该能够适应大的时代发展需要, 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 学生成为体育教学的主体, 小学体育教师最基本的素质应该能够满足小学生学习需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改变了小学体育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所以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合理的安排课程时间, 充分的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其次, 小学体育教师要在建构主义理论下转变自己的角色, 在体育教学中要求小学生在以积极主动的状态来学习, 并不是被动接受体育知识, 在体育教学中要对知识主动探索。体育教师要设计教学内容符合小学生的生理特点, 让学生身心能够快速的发展。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来学习体育知识, 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让小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
2.2、建构主义视野下小学体育教师的职责
体育教师在小学生体育技能传授和训练上都有着重要的责任, 教师的素质决定其能否达到教学质量。我们有必要优化教师专业水平, 改善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 小学体育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小学生正处在一个善于模仿阶段, 对于教师的教授的体育动作, 多是通过模仿来理解的, 所以体育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体育素养的学习。体育教师需要认真的准备好每节体育课程, 设计好一堂体育课程, 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的阶段, 体育课程是小学生活动的主要方式, 上好一节体育课也是衡量体育教师的素质能力的前提。所以, 教师要认真对待好每一节体育课程, 体育教师要跟小学生的特征与教学规律来安排好一节体育课程。
3、建构主义视野下小学体育教师素质分析
3.1、小学体育教师应具有的教学观念
我们在过去的体育教学中, 往往只重视给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 并没有把学生个性需要考虑进去, 并不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通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 要求学生主动去学习, 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小学生, 培养他们不同的体育项目兴趣, 这是因为学生个性需要所决定的。满足了小学生各种兴趣的需求, 才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体育知识。我们要从小培养小学生终身体育锻炼观念, 让学生一生都在参与体育锻炼, 保持一个健康的体质。
终身体育思想是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在每节体育课中都要贯穿的思想, 让小学生体验体育锻炼的快乐, 认识到体育锻炼的价值。
3.2、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
首先, 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体育教师必须具有较好的运动技能, 学生学习体育技能是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 然而,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亲身做很多示范, 让小学生来模仿学习, 所以教师的运动技能一定要过硬。教师的运动技能过硬, 动作优美、准确的示范动作, 能够激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小学生树立信心。其次, 是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 一堂好的教学课堂, 需要教师按照教学计划认真编写技能, 把体育教学动作的基本教学方式方法写出来, 同时体育教师还要布置好每节体育课堂的教学环境, 并在每堂课后要进行教学评价与反思。
4、结束语
我们通过对建构主义下小学体育教师的素质研究, 我们现阶段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以学生主动学习为基础, 引导小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兴趣, 体育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 构建一个开放的、多元的体育课堂, 把小学生主动学习体育知识放在首位, 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体育教师队伍而努力。
摘要:在我国大力推广教育改革的背景下, 学校教育要以素质教育和全面教育为主导, 我们中小学教育是全面推广素质教育的主力。那我们小学体育工作在全面教育的推广上起到重要作用, 是健康第一的思想传播主阵地。体育教师是上述一切工作的关键因素, 体育教师的素质高低决定学校体育教育的推广范围。建构主义的理论被我国很多教育教学专家所研究, 建构主义是课程建设和体育教师素质提高的理论基础, 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推广下, 体育教师有必要对自身的素质进行重建。对小学体育教师素质要求是能够满足小学生身心发展需要, 转变教师的角色, 转变教师的职责, 要求学生尽可能多的参加体育锻炼等等, 通过建构主义的研究, 能够为小学体育教师素质提高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小学体育,教师,素质,研究
参考文献
[1]董立叔.建构主义教学观在体育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10) .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5, (9) .
[3]吴军.建构主义—革新高校体育教学的理论基础[J].体育学刊, 2002, (5) .
用爱国主义统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 篇9
一、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表现
目前, 高校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计算机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所带来的新问题等, 使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激烈, 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巨大的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第一, 部分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部分高校重视专业知识教育, 轻视思想素质教育, 在把学生培养成专业人才上有明确的要求, 但是在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要求很模糊, 讲教书, 忽略了育人;讲授业, 忽略了传道;高校中的“两课”教学和管理脱节, 不能很好地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 致使一些学生纪律松弛, 缺乏政治敏感性;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少高校尚未开设, 心理咨询机构不健全, 手段落后, 方法陈旧, 适应不了学生的要求, 学生一旦有了心理问题往往束手无策。
第二, 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思想政治理论建设落后, 不能很好地对大学生关心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热点问题给予及时、准确的回答, 说服力不强, 这就使得部分大学生对一些原则性问题产生模糊的认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式不能很好地适应多学科交叉的发展趋势, 不能真正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传统教育往往依靠单纯的理论说教方式, 而不是启发式的互动教育,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理论阐述的生硬、枯燥, 特别是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做得不够, 使得学生不能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头脑,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载体有待完善。
第三, 部分高校对文化多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缺乏清醒认识。文化多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加大, 愈发凸显传统的工作理念、方法的僵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和网络的全面普及, 社会文化的多元化趋势日渐明朗。国家间的竞争已从传统的经济、科技领域扩大到文化领域。文化多元化对于文化交流、综合创新、科技进步及科学发展有积极作用, 但是它也具有负面影响, 西方的功利主义观念也得以广泛传播, 加上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措施滞后, 引发了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选择上的偏差, 淡化了自身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第四, 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欠佳, 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教育环境不佳表现为, 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开展不够丰富, 活动对象范围窄, 学生参与度有限, 尤其是理论社团与民族传统文化活动数量少, 影响力小。另一方面, 是教育资源开发有限, 既不能有效利用校内资源, 又不能积极开展外联;保障机制不健全, 软、硬件建设滞后;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无法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 学生工作经费长期存在较大缺口, 没有形成有效的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激励与保障机制, 不能很好地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五, 内容方法陈旧呆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陈旧枯燥, 重复交叉, 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小学、中学和大学缺乏衔接与整体规划, 强调高度, 忽视梯度, 没有形成层层递进的体系。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单调呆板, 脱离生活, 忽视学生个体的需求。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还是单向的灌输, 老师讲授照本宣科, 学生考试死记硬背。面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 一些高校采取简单的行政手段去禁、堵、统, 用约束管理代替思想引导, 极易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第六, 学校教育未形成合力。目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还没有完全理顺, 缺乏对实施途径、人员力量和内部资源进行系统规划、科学整合, 没有形成最大可能的教育合力。高校的教学、管理和服务部门及其人员的育人职责不明确, 任务不具体, 考核不到位, 奖惩力度不够大, 结果是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还停留在理念和制度层面上。有的高校还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管理和服务分割的现象, “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还没有成为学校所有部门和全体教职工的共识, 一些部门和教职工甚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委、共青团、宣传和学生工作等部门的事, 是书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 甘当旁观者, 乐当裁判员, 继而出现“有些人干、有些人看、有些人怨”的状况。
第七, 队伍建设有待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 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 辅导员或班主任。近几年,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加强, 但要承担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任务和具体工作的辅导员队伍情况却不容乐观。一是缺编严重, 导致辅导员超负荷工作, 压力大, 影响工作质量、效果。二是专业人才缺乏, 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还没有纳入专业化视野, 缺乏专业和学理支撑, 处于有职业无专业、有岗位无学理的状态。三是队伍稳定性差, 绝大多数辅导员把现在的工作当作过渡, 把从事“一线”专业教学工作和其他党政工作作为奋斗目标。四是个人素质有待提高, 辅导员大多年轻, 缺乏经验, 加之培训又不到位, 严重影响了这支队伍的成长。
第八, 考核评价严重缺位。考核评价是为了及时发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为加强和改进提供可靠依据, 具有重要的导向激励作用。目前, 无论是高校的外部 (教育主管部门) 还是高校的内部都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评价体系, 没有完全形成检查、督导、考核、评价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有效运行机制。考核评价的缺位, 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在一些高校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在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部门, 个人干与不干一个样, 干多干少一个样, 干好干坏一个样。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央下了很大决心, 中央和省里下发了一系列文件, 出台了一系列措施, 关键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这都要靠科学、严格的考核评价来解决。
二、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一定的精神力量支撑和激励, 中华民族在独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 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和文明创造活动中,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外来侵略者无比痛恨, 对卖国求荣的民族败类无比愤怒, 对爱国志士仁人无比崇敬, 已经成为我们宝贵的民族性格。
鸦片战争以来, 中国遭到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 人民遭受了巨大的灾难。面对西方的强势入侵, 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斗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结束了旧中国四分五裂、人民灾难深重的局面, 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爱国主义的主题由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转变为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正是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激励和感召下, 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爱国主义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主题, 爱国主义在当代中国最鲜明的主题就是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坚持爱国主义就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爱国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统一, 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不断发展, 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加富强, 人民才能更加富裕;只有不断发展, 我们才能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也才能解决我们前进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只有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 一心一意谋发展, 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爱国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统一, 必须把改革开放作为富民强国之路。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之所以能够发生历史性变化, 最根本的就是我们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始终坚持改革开放,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 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由此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未来的发展仍然必须靠改革开放。实践永无止境, 探索和创新也永无止境。我们前进的道路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风险, 改革发展任重道远。同时, 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我们既不能把书本上的个别论断当作束缚自己思想和手脚的教条, 也不能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东西看成完美无缺的模式。我们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 顺应人民新期待, 坚定信心, 砥砺勇气, 坚决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 坚持不懈地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 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取得新的进展。
坚持爱国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统一, 必须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离开了四项基本原则, 就无法坚持以人为本, 就无法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就无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就不能走共同富裕道路, 就无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 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就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充满艰辛、充满创造的伟大壮丽事业, 需要把爱国主义精神转化成为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自觉把思想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 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回答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要推动改革开放,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更加注重提高创新能力, 提高环保水平, 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发展决不允许“竭泽而渔”,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要推动科学发展上台阶。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走共同富裕道路,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科学发展, 就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 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要共谱社会和谐新篇章。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也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和表现。目前, 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 但也存在着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 如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等。我们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扩大公共服务, 完善社会管理,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三、爱国主义是统领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灵魂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缺陷, 必须通过观念、内容和做法的全面创新来努力克服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走出认识的误区, 改革过时的内容, 扬弃陈旧的做法, 才能真正体现时代性和增强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第一, 注重大学生的自我教育。高校学生思想政冶教育工作的最终实现, 必须将作用于大学生身上的由教育引发的外部压力, 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在动力。这种转化不能仅仅依靠教育者的教育, 还必须依靠自我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大学生开展积极的自我教育, 触及大学生更深层的心里层面, 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坐标, 在此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校思想政冶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第二, 重视大学生的内在心理需要。大学生的内在心理需要是他们接受外部教育影响的根本前提。只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满足大学生心理需要, 并经由各种教育渠道进入大学生主体视野, 才能促进大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接受和践行。所以,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内在心理需要, 根据其内在心理需要组织设计和开展教育活动, 因势利导, 使其自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在受教育中汲取营养, 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养。以情感人, 真心的关心他们, 帮助他们克服各方面的困难。
第三,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的健康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创建一个和谐、优美、宽松、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 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前所面临的艰巨任务。高校要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 增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环境的有效互动, 积极构建一个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以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重点, 以深厚的校园人文底蕴为支撑, 以健康向上、形式活泼、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阵地为载体, 营造一个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互动对话的生态教育环境。
第四, 考虑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大学生由于受自身条件、环境、教育和主观能动性不同的影响, 其素质结构不可能完全一致。如果教师忽视大学生个体差异, 单纯利用和采取集体灌输式教育方法, 忽视个别教育, 势必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既要注重全体学生知识获得的教育, 又要注重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 而不是把大学生囿于固定呆板的框框之中。要把培养和发展学生形成丰富多彩的综合素质列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教育目标, 全面细致地观察分析每个大学生, 注意开发大学生潜在的素质闪光点, 因材施教, 给大学生创造自主的发展空间, 让学生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 使大学生形成独立高尚的品格。
第五, 创新教育方法, 建设高水平职业化的高校辅导员队伍。教育的责任就是要创造条件, 为学生进行正确的选择服务。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最为关键的是要摒弃过去居高临下、说教灌输等简单做法。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要确立辅导员在高校中应有的地位, 让辅导员有想头、有劲头、有奔头, 让辅导员岗位成为优秀人才向往的岗位。只有建设专业化、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 让辅导员系统地接受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和职业指导等专门知识、业务能力培训, 才能提高其育人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第六, 建立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体系。要真正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就必须建立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体系, 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落实到每一所学校、每一个部门、每一个教职工。高校要对校内各部门和教职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绩效评估, 落实校内每一个部门、每一个教职工的育人职责, 形成检查督导、考核评价和奖惩激励的有效运行机制。高校要改革和完善学生思想品德 (操行) 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办法, 采取多种方式, 进行综合考核, 结合学生实际表现, 全面、客观反映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
总之,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作, 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要我们全体思想教育工作者齐心协力、团结一致, 切实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导, 开展积极有效的工作, 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完善和发展。在新时期新形势下, 我坚信我们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一定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摘要: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 这是我国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支柱。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们党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实现了爱国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 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是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只有采取有效的对策, 才能不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关键词:爱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教育
参考文献
[1]田建国.高校德育环境和对象的变化[N].中国教育报, 2004-10-26.
[2]田建国.也谈现代大学理念[N].光明日报, 2006-07-12.
[3]苏霍姆林斯基.培养全面发展的个性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4.
[4]教育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如何培养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N].光明日报, 2007-12-10.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爱国主义思想素质 篇10
1 提高农民素质的主要内容
1.1 有文化
所谓有文化就是指拥有一定的文化知识, 能够明辨是非的一种能力。文化素质是反映我国农民整体水平的基本素质, 没有良好的基础教育和文化水平, 也就没有新农民。目前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 与城市相差3年, 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农村劳动力中, 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8.2%、初中文化程度占49.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11.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0.6%;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有9.1%, 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只占5%。农民的文化素质低, 已经不能适应建设新农村和现代农业的需要。
1.2 懂技术
所谓懂技术就是指农民掌握一定的科学道理、技术知识和劳动经验、生产技能。在农业生产方面, 农民要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求, 科学合理的使用肥料, 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采取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使用对路的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等;在农产品加工方面, 农民需要掌握一些关于相关标准和安全生产等具体内容。技术是农民素质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不论是在我国的现阶段还是以后的发展中, 农业都将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因此懂技术是农民的致富之宝, 只有农民懂技术了, 他们才能在农业生产中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1.3 会经营
会经营是指农民具有一定的市场意识、信息接受与反馈、能够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经营者无论从事什么项目, 关键是要具有强烈的市场竞争意识, 对自己生产的产品要在创优争先上做文章, 不仅要能生产出名特优新的硬货, 更要能生产出独具慧眼的“俏货”。在市场经济主导的社会, 农民是无法脱离市场而走上致富之路的。
1.4 讲文明
所谓讲文明就是指农民以现代观念意识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具体表现为思想观念、精神风貌、移风易俗、民主选举、修养提高等方面。“讲文明就是要建设乡风文明的新农村, 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 其核心是推动和引导广大农民树立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观念和文明意识, 养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提倡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 努力创造一个农村群众安居乐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邻里和睦相处的良好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
1.5 守法纪
所谓守法纪就是指农民应该具备一定的法制观念, 主要表现在一是遵守法律, 二是学会用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正当权益。建设新农村, 调动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 首先就是要让农民认识到他们与城市居民一样, 都平等的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力和义务。只有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制意识和民主意识, 新农村建设才是个相对完整的事物。
2 提高农民素质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2.1 基本素养不高
基本素养不高在这里主要指的是, 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不高。长期以来, 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 农业科技水平受到一定的制约, 农村的科技水平提高缓慢。“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 家庭作坊式经营和分散经营难以形成规模和特色, 加之存在急功近利思维, 难以接受新技术, 导致农民加工生产的产品科技含量不高, 附加值低,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占到一席之地”。
2.2 市场观念不强
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交换中的价格调节供求和资源分配的经济运行体制, 它具有自发性、竞争性等属性, 它是自然界优胜劣汰法则的社会表现。市场是只无情的手, 它不会因为你付出的多就给予你必然高的回报。市场只是一种规律, 只要你能合理的运用它, 你就能有好的收益, 相反, 如果我们在实际的生活中不按市场的规律, 自发的、盲目的办事情, 那么市场将以其无情的一面来回击我们。
2.3 法律意识淡薄
现阶段, 我国农民的法制观念相对淡薄, 这就致使一些人不注意对法律的学习, 成为法盲。农村中存在着一大批不懂法的人, 他们往往在案发后悔恨自己对法律一无所知。但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法律是无情的, 它不会因为你不知道而不对你处罚。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农民将面临着更多更复杂的法律纠纷。
2.4 思想观念陈旧
在我国广大的农村, 特别是山老区, 农业种植结构单一, 农民仍然坚持着传统的耕作方式, 科学种田的推广相当缓慢;而强烈的小农意识, 使得农业的规模效益低下。重男轻女的传统积习难改, 越是落后的地方超生越严重。由于超生使得家庭负担加重, 沉重的负担又使子女得不到应有的教育, 如此恶性循环, 只能是越来越穷。有的地方农民把赌博当娱乐, 赌资巨大, 让人无法相信。在西北的有些农村, 农民过着“3个月种田, 3个月过年, 3个月耍钱, 3个月游闲”的生活。在我国, 有很多地方的农民诚信缺失, 迷信盛行, 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严重。
2.5 环保意识较差
越是落后的国度, 环境意识越淡薄, 这句话用于农村也是成立的。因为穷, 所以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不能停下来统筹考虑, 于是不记后果的发展。我国农村地区正在经历着发展的大好时机, 但环境也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如土地荒漠化, 水资源不足, 大气污染严重, 矿产资源浪费严重等环境问题存在。而在大多数农村, 村民们只是为腰包的鼓起而沾沾自喜, 却对环境的不断恶化视而不见。
3 提高农民素质的途径
3.1 牢固农村义务教育的根基
在我国, 九年义务教育是最基本的素质教育阶段。近年来, 在党和政府的高度关心之下, 我们的义务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是从全局看形势仍然不容乐观。全国文盲半文盲92%以上集中在农村, 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就是这样一个文盲半文盲占大多数的社会群体所支撑着的。进入21世纪以来, 农民已经无法应对知识信息和资源环境的挑战了, 反映到具体生活中, 最明显的便是农民收入一直处于低速增长状态。面对这种局面, 党和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于是, 决定从2006年开始, 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 2007年将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 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 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这对于经济上贫困的农民无疑是雪中送炭, 对提高农民的基本素质, 必将产生战略上的推动作用。
3.2 抓好农村成人职业教育
农村成人教育的目的不只是培养安于农村、服务农业的人才。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农村的现代化也渐渐提上议事日程, 这就决定了农村成人教育培养目标要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因此, 政府相关部门要精心设计, 统筹安排, 努力在基础教育中加入一些职业技术教育的因素, 加强农村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劳动力的在职培训。政府要加大投入, 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 充实教学设备, 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 这将对开创农村成人职业教育的新局面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3.3 促进城乡人才的双向流动
城乡人才的“双向”流动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长期以来,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严重阻碍了城乡之间人员的流动, 特别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输入。农民进入城市后, 会在工作过程中逐渐认识并且学会某些技能, 这在无形之中提升了进城农民的专业素养。在城市中居住的农民还会受到城市文明的熏陶, 眼界不断放宽, 思维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发生质的飞跃。而当农民“衣锦还乡”, 到农村家乡投资办厂时, 他们在城里学会的技术、管理、收集信息等技能, 使他们在事业的进程中如鱼得水。因此, 我们可以看出城乡“双向”流动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农民工进城后, 给城市带进了充足的劳动力, 保证城市建设的速度;而农民工返回家乡时, 又把新的理念和技术带回相对落后的农村, 客观上推进了农村的发展。
3.4 加强高校与农村的联系
在我国, 高等院校是高素质人才的“聚宝盆”, 是科技开发和创新的“桥头堡”。所以, 需要一批高校如农林院校、职业技术学院甚至是综合性的院校, 能够采取设立代培班等多种形式, 在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3.5 实施“大学生支援农村计划”
爱国主义思想素质 篇11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爱国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c)-0230-01
从古至今,思想品德教育都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在古代,要求学生尊师重道,同时为了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还编写了专门的课本,如《弟子规》《童蒙训》《童蒙须知》等。在新民主主义时期,革命根据地通过语文教学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1981年秋季,思想品德课正式开设,被列为专门的教学课程。1982年5月,教育部又颁布了《试行草案》,明确规定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效国之才。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渠道。那么,如何利用思想品德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
1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
1.1 联系实例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我们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我们的人民勤劳、勇敢、善良、坚韧,在面对外族侵略时不畏牺牲,英勇抗战。特别是在中国近现代史,帝国主义列强为了获取利益,对别国进行无耻的侵略。在对抗侵略过程中,我们的战士顽强抵抗,涌现出了一大批爱国人士。“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一直被我们熟知。这五位壮士是指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省易县狼牙山战斗中,英勇抵抗日伪军五位八路军英雄,他们分别是葛振林、胡德林、胡福才、马宝玉、宋学义。这五位英雄在战斗中临危不惧,英勇抗争,在打光子弹之后,捡起石头,用石块进行还击,面对凶狠的敌人,他们宁死不屈,在毁掉枪支之后,毫不犹豫地纵身跳下深达数十丈的悬崖。这五位战士用鲜血和生命谱写出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血性,被誉为“狼牙山五壮士”。在思想道德课上,教师通过讲授历史上的英雄故事,教育学生: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烈士用鲜血换来的,来之不易,我们要懂得珍惜生活[1]。
如果说在革命战争年代,那些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前赴后继的革命先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者,那么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那些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呕心沥血进行研究改革的人士,也是当之无愧的爱国主义者。因此,思想品德课除了教育学生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学习诸位先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之外,还要为爱国主义内容增添新时代的色彩。讲解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一些爱国者的感人事迹,如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农村改革重大决策参与者和亲历者,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之父”—— 杜润生;勇于献身国防事业,被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邓稼先等,从而培养青少年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责任感、义务感。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振兴祖国的神圣使命感。把过去与现在的爱国主义精神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也就随之深化了,认识到自己作为中华儿女,要有责任、有义务完成先烈的遗愿,继承先辈的事业,肩负起强盛祖国的责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
1.2 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传统的教学只有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材、一本教案,主要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忽视了对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进入我国的教育领域,并得到迅速的发展,至今,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已经成为了现实[2]。与传统教学上,教师单纯的语言叙述进行比较,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展现鲜艳的色彩、优美的音乐、逼真的视频画面等,更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目前,由于学生对国家的认识不深,不了解祖国母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这么一句俗语“知之深,爱之切”,只有加深学生对祖国母亲的认识才能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首先要了解祖国的人民、河山、物产等,然后要了解我国的国情。通过多媒体技术,将这些化作影像,使学生深入其境,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思想上撒下爱国主义的种子。在讲述我们国家锦绣山河、悠久历史时,要收集我国各地区的美丽图片,将其制成幻灯片,再配上优美、悠扬的音乐,让学生深入其境,萌发出强烈的自豪感,以自己身为中华儿女而自豪[3]。在为我们拥有灿烂文明兴奋、自豪的同时,我们不能盲目乐观,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近现代史,八国联军火烧掠夺圆明园等历史故事,教育学生落后就要挨打,要发奋图强,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雄壮激昂的音乐烘托下,展示我们士兵们保卫国家、英勇无畏的事迹,让学生明白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情感,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让学生在这种浓郁的爱国氛围当中,滋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为国家的富强而奋斗。
1.3 鼓励学生上台演讲
在思想品德课上,适当的抽出部分时间,鼓励学生上台演讲。以上课的内容为中心,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或者周围发生的事情,把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通过自己拍摄的录像、照片,讲述自己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以及学到了什么,因为他们之间拥有共同的语言,相较于老师的讲述,他们彼此之间更能够互相了解,所以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他们对所讲述的事情感受真实,思想上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刻[4]。通过这个方式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和口才,巩固了学生所学的思想品德知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还促使了他们留心身边事,促进了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培养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2 结语
在思想品德課的教学中,通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教育以及革命前辈先进事迹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历史责任感和献身精神,他们懂得什么是爱国,什么是献身,国家发展的每个历史阶段都有精英,而他们就是完成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下一步的义不容辞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孙小花.如何利用思想品德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0(13):45-46.
[2]谢晓林.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J].考试周刊,2010(54):33-36.
[3]邱大凤.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J].成才之路,2011(8):25-27.
爱国主义思想素质 篇12
首先, 初中历史教材的内容选材简练而广泛, 涉及到的历史事实与历史人物较多, 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 往往会产生很多疑问来对教材提出质疑性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对历史事实的可靠性与历史内容的丰富性等层面, 因此, 围绕着历史教材所能反映的历史事实, 我们可以通过对周围博物馆以及抗日革命胜地等一些历史遗迹和历史虚拟现象形式的参观, 来对学生们的历史学习形成形象化、直观化的演示, 从而可以进一步地增强历史事实所带给他们的说服力, 比如通过参观三峡博物馆可以把古人的生活习俗, 还有历史上精美而优异的工艺品制造艺术展现给大家, 在歌乐山烈士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也可以使同学们在身临其境当中感受抗战时期革命烈士英勇献身的伟大精神, 从而让他们了解当前的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历史不只提供给我们文献上的记载, 也会留给后人可以瞻仰和参考的重要资料。所以, 我们不能只是采用对教材的讲述来向学生传达历史发生的客观事实, 而是要利用周围身边所拥有的一切历史资源, 这样才可以更具说服力地使学生进行反思与感触。
其次, 历史发展的主线终究是人的存在, 正是因为有人类多年对物质和文化领域的不断追求与探索, 才有了我们今天所能感受的现代生活, 因此, 在对学生们讲授历史人物的同时, 不能简简单单地一笔概括, 不能把每个历史人物都白描成一幅幅相同的性格图画, 历史名人都是很有个性和创造力的, 把历史的名人通过性格卡片的形式展现给大家, 让他们在学生眼里显得更有吸引力和更具个性魅力, 这才能真正做到对历史思想的领会与感悟。比如, 无论是学习古代史、近代史还是当代史, 那些地位重要、影响巨大的学者、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等等, 依据这些人物所取得的历史成就, 可以把他们独特的性格魅力和当时的历史背景相结合, 让学生对他们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进行探讨, 这样才不会显得历史上的人物都千篇一律, 可以使他们在同学们眼中显得更为活泼、更为生动, 而不会显得呆板。
再者, 对同学们讲述历史事件的同时, 也要不断地促使他们对历史与当今有关事件的紧密联系, 比如屈原与端午节的来历, 当下热播的影视剧与历史真实的相同与差别等等, 历史已经成为无法复制的过去, 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对曾经辉煌或羞耻的国家命运进行简单又简略的叙述, 在当今媒体与商业因素的参与之下, 历史俨然成了一个众人皆可表达其话语权的主观性产物, 对于封建王朝统治者过于美化和颂扬的现象是存在最普遍的, 在教学过程中, 也会有同学不时地依据电视剧作品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如“康熙微服私访”“包青天”“汉武大帝”以至“还珠格格”等与我进行探讨, 媒体在表现这些人物存在的同时, 都是抱有商业获益的原初目的来进行表现, 所以就会不自觉地夸大和改变历史事实, 因此, 我在教学的过程当中, 就围绕学生关切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比较详尽的表述, 这些表述所依靠的材料就是相关的历史资料所表现的历史真相, 把这些详尽的历史事实进行阐释, 可以使同学们逐渐剔除电视剧目的“偶像化”和“模式化”的表现方式。只有把真实的历史现象结合历史背景展现在学生面前, 才能使他们更有兴趣去了解自己所关注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 并使他们对历史发生更为贴切的关怀。
总之, 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要时刻让同学们了解到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民族在历史上所占有的影响空间, 沿着历史发展的主线, 多个朝代的更替与发展, 多种民族的迁徙与融合, 还有那些惊心动魄的连年战争与惨绝人寰的悲惨现象。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讲述历史事件的重要案例来进行重点描述。同时, 通过挖掘更多历史场景的演绎, 把当时人类生存的客观环境, 还有当时人类在特定时代背景下选择的特定命运, 使同学们融会贯通, 举一反三, 把同一时代的历史现象进行多样的比照, 并向学生展示历史人物更具独特的性格魅力, 这些都能够使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因素得以传达, 并得到实质性的进展。
摘要:在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 我们不只要对一系列历史客观事实和历史事物进行简单讲述, 而是应通过对历史现象存在的深入描述, 向学生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历史人物的独特魅力, 使他们从内心产生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