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诗词

2024-08-03

爱国主义诗词(精选12篇)

爱国主义诗词 篇1

《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金陵驿》

宋·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辉,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杜鹃带血归。

《酹江月》

宋·文天祥

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

风雨牢愁无着处,那更寒虫四壁。

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

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

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

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

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

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满江红》

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

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鹧鸪天》

清·秋瑾

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

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对酒》

清·秋瑾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破阵子》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 个人弘扬爱国主义演讲稿

★ 弘扬爱国主义的演讲稿

★ 爱国主义

★ 爱国主义心得

★ 关于爱国主义演讲稿精选

★ 爱国主义诗歌

★ 爱国主义故事

★ 爱国主义演讲稿

★ 爱国主义教育计划

★ 爱国主义读后感

爱国主义诗词 篇2

一、聆听古诗词的音乐美

古诗词讲究韵律, 是有声的画, 如:“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白居易·《琵琶行》) 即是对音乐的描摹。诵读古诗, 尤其注重读的速度、停顿、重音、语调等,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 让学生体会古诗词抑扬顿挫的韵律特点。如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学生要能体会这首诗的一、二、四句押的是“ɑo”韵。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诗中一、二、四句的“光”、“霜”、“乡”押韵, 句内平仄交错, 句间平仄相对, 诵读起来朗朗上口, 铿锵有声, 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 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古诗词的音乐美, 当然不限于由合辙押韵产生的韵律美, 还有它所描摹的对象给人的美好乐感。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两岸猿声啼不住”、“夜半钟声到客船”、“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等诗句, 都让人如闻其声, 如见其形。

二、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

古诗词的语言美, 首先是指语言的节奏美。它与乐曲的韵律、节奏相符, 讲究合辙押韵、平仄搭配, 字数、句数整齐、均衡。如李贺的五言诗《马》:“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 快马/踏/清秋。”七言诗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其语言显示出一种疏密相间、缓急交替、整齐匀称的节奏美。其次是语言的精确美、凝练美。由于古诗词的字数有限, 因而作者十分讲究用词的精当确切、凝练含蓄, 其间的一字一词, 包含极丰富的内容。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画面, 表现了长江的磅礴水势及天门山夹江对峙的险要。句中一个“出”和“来”, 化静为动, 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地势的险要, 给人以动态美。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 一个“绿”字, 把春风使江南披上绿装的过程写活了, 在诗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欣赏古诗词的画面美

小语教材中有不少堪称“诗中有画”的名篇。如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人着眼于小池, 抓住泉眼、树阴、小荷、蜻蜓等景物的特点, 用清新活泼的语言, 描绘了一幅静谧、温馨而富于生机的“泉池小荷”图。又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一句一景, 合起来宛如一幅浑然一体的画卷。就色彩而言, 有鹂之“黄”, 柳之“翠”, 鹭之“白”, 天之“青”、雪之“白”, 还暗含江之蓝、船之褐等。从景物来说, 有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窗、岭、雪、门、江、船, 远近高低, 相映成趣, 真是一派春和景明、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象。教学时可借助幻灯、绘画、音乐、图片等多媒体手段, 启发学生联想与想象, 以感受诗的画面美, 进而理解全诗的意境, 熟读成诵。

四、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

所谓意境, 是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情趣、理想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古诗词意境的营造借助丰富的想象、充沛的情感和准确的遣词造句而实现。古诗词创作的年代较久远, 如果要深入理解古诗词的丰富内涵, 就必须诱发学生的想象。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作者借烟花、孤帆、碧空、长江、天际等意象, 营造了苍茫、雄阔、渺茫的意境, 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后惆怅失落的心绪。要深入理解, 离不开想象。又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在诗人眼中, 国家残破, 连盛开的花儿也会落泪, 鸟儿的鸣啭也令诗人心悸。可见战乱给诗人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诗作情景交融, 意在言外, 构成了风韵天成、含而不露的独特的意境美。教学时应注意介绍作者生平、写作背景, 结合理解词句,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 由入其“境”, 悟其“神”, 达到会其“意”。

五、感悟古诗词的哲理美

小语教材中不乏哲理诗, 诗人往往把自己的情操、理想等融入景物描绘之中, 暗含深刻的哲理, 或给人以鼓舞, 或给人以启迪, 正如别林斯基所说:“哲学家用三段论说话, 诗人用图画和形象说话……一个用逻辑上的论证, 而另一个则用图画罢了。”要使学生发现并理解古诗的哲理美, 教师应处理好情与理、形与神、理与趣的关系。如:“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诗句蕴含着“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不可扼杀的”这一深刻哲理。又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它给人们以启迪的哲理是:一切新生事物、美好事物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任何人想压制它都是不可能的。再如李绅的《锄禾》:“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它不仅表现了农民劳动的艰苦和对农民的同情, 而且抒发了对挥霍浪费粮食的剥削者的无限愤慨, 同时道出了一个不可移易的真理: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 都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的。人们还常常用“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来说明“只有站得高, 才能看得远”的深刻道理。

六、激发想象, 发展思维

古诗词作者一般都是凭借丰富的想象, 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 创造生动、形象的艺术形象, 表达思想感情。诗词语言不但简洁凝练, 而且有较大的跳跃性, 留下了很大的空白。教学时要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 全面、深入地理解诗歌描写的意境。如:“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 诗中的“问童子”, 问了什么?针对这一空白, 可以联系“言师采药去”的回答想象出问的是“你的师傅去了哪里”?这样想象, 对诗的理解就完整了。有的诗句本身就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想象, 如:“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这一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表达方式, 从中体会诗人赞美祖国山河壮丽的情感。再如:“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枝在春风的吹拂下抽芽长叶, 本是十分平常的自然现象, 可诗人却说柳叶是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 只有激发学生想象, 才能感悟诗人这样写既形象、生动, 又新颖、贴切。

七、汲取营养, 熏陶情感

诗词拾趣 爱国诗词名句撷趣 篇3

一、 哀忧国之情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三国】曹 植

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唐】李 白

每愤胡兵入,常为汉国羞。【唐】陈子昂

在家常早起,忧国愿年丰。【唐】杜 甫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hé)棺。【宋】陆 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清】丘逢甲

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清】梁启超

浊酒难消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近代】秋 瑾

二、 坦报国之诚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曹 植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唐】杜 甫

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唐】岑 参

所愿除国难,再逢天下平。【唐】张 籍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唐】戴叔伦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宋】陆 游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明】于 谦

人生宝贵岂有极,男儿要在能死国。【明】李梦阳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谭嗣同

三、 发保国之誓

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三国】王 粲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唐】李 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宋】辛弃疾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宋】岳 飞

扶衰忍冷君勿笑,报国寸心坚似铁。【宋】陆 游

裹尸马革英雄事,纵死终令汗竹香。【明】张家玉

此中何处无人世,只恐难酬烈士心。【清】顾炎武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

爱国主义的古诗词 篇4

1、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夜泊水村》

2、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黄庭坚《虞美人·宜州见梅作》

3、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4、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戎昱《咏史/和蕃》

5、舒卷江山图画,应答龙鱼悲啸,不暇顾诗愁。——杨炎正《水调歌头·登多景楼》

6、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7、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高蟾《金陵晚望》

8、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9、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

10、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11、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佚名《荆轲歌/渡易水歌》

12、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陆游《金错刀行》

1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14、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5、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1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7、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国殇》

18、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

19、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书怀》

20、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21、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

2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23、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24、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扬子江》

25、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原来是逐臣。——严遂成《乌江项王庙》

26、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示儿》

27、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8、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二首》

29、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30、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出塞》

31、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写怀》

32、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

33、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咏史二首·其二》

3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3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及其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6、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五首·其一》

37、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屈原《国殇》

38、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39、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40、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令狐楚《少年行四首·其三》

41、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于谦《立春日感怀》

42、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43、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张耒《和端午》

44、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45、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46、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李益《塞下曲》

47、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

48、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金陵五题·石头城》

49、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爱国诗词 篇5

1、《田中奏折》抗日名将杨靖宇 世上岁月短,囹圄日夜长。民族多少事,志士急断肠。

2、《西征歌》 抗日名将杨靖宇 红旗招展,枪刀闪烁,我军向西征;大军浩荡,人人英勇,日寇心胆惊。纪律严明,到处宣传,群众齐欢迎;创造新区,号召人民,为祖国战争!

3、《毛泽东主席颂》(现代)刘少山 开国元勋首大功,人民爱戴寸心忠,千秋创业睡狮醒,统一中华赞我公!

4、《毛泽东同志诞辰百周年》(现代)刘少山 星火燎原革命风,太阳不落在心中。大山三座今推倒,解放中华举世崇。

5、《彩云归》(现代)田茂生 紫荆花引凤,莲蕊戏蜂飞。南海濯尘耻,濠江吐曙晖。台湾何处去?祖国唤儿回。华夏团圆日,彩云驾鹤归。

6、《惜别》(现代)李存孝 今夜月儿分外鲜,月人相伴两团圆。此生此夜难长久,明月明年何处看。千山难隔怀亲念,万水长迎游子还。莫道乡亲多怠慢,家园水土也香甜。

7、《刘胡兰》(现代)李谟言 小小英雄刘胡兰,苍鹰乳虎不心寒。公堂对簿横眉怒,面壁相持冷笑观。残暴荒淫全不顾,飞扬神采尽开颜。精忠报国千秋颂,主席题词万古刊。

8、《江姐》(现代)李谟言 红岩洞内出英雄,沥胆披肝向党忠。铁监豪吟三部曲,囚歌高唱五星红。木兰浩气千秋凛,江姐坚贞万古崇。烈火焚烧浑不怕,挺身就义亦从容。

9、《香港回归》(现代)杨元洲 闻道交权归故主,一朝洗雪百年侮。明珠碧海焕雄姿,重谱新章留万古。

10、《澳门回归》(现代)杨元洲 港澳回归双比翼,蓝天无际任翱翔。繁星灿烂结虹彩,春雨催花得艳阳。

11、《出塞》(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12、《凉州词》(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3、《塞下曲》(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4、《七律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5、《沁园春 雪》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6、《对酒》(现代)秋瑾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爱国诗词中的浩然之气

“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岂为全躯士,效命争战场。”品赏中华文明浩瀚典章中的爱国诗词,有不可胜数的充满战斗精神的名言警句,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当代军人铸造战斗精神的精神源泉。随手采撷几瓣,读来令人慷慨激昂,热血沸腾。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赤心惟报国。”

“白刃临头唯一笑,青天在上任人狂。”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诗词泣血的字里行间,令人展卷仰止,感慨有三:

一曰爱国情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为国牺牲奉献的崇高精神境界,代表了历代爱国志士“愿得此身长报国”、“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壮烈誓言,似乎让我们听到了千百年来无数热血男儿在灵魂深处发出的对祖国剖心明志的呐喊。从“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到“死犹未肯输心去”的黄宗羲,从“恨死犹衔负国殇”的翟式耜,到“将军徒手犹搏战”的关天培,从“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到“不惧仇人气焰高,频倾赤血救同胞”的秋瑾,国家有难时,他们“视身若敝屣”;民族危亡时,他们“临难不顾生”。镇守边关,“拔地参天是勇将”;问鼎中原,“安邦定国尽忠臣”。诗词中一首首长虹贯日般的慷慨高歌,不仅描摹了历代将士以身许国、效命疆场的英雄壮举,也道出了历代爱国志士捍卫民族尊严的共同心声。

二曰忠贞守节。“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忠贞守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文天祥所作《正气歌》“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四句诗中,列举了严颜、嵇绍、张巡、颜杲卿四位先贤,虽历经千百年岁月沧桑,其气壮山河、慷慨忠义的音容仍在眼前,值得我们后来人永远记住。在这些诗词中,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不在于隐忍苟活,也不在于享受世俗的荣华富贵,而在于实现和维护赴汤蹈火、舍生取义的道德和尊严。从东汉马援提出“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的豪言以来,历代效命疆场的军中将士,都以“马革裹尸”作为军人奉献精神的体现。历代将士这种“首身离兮心不惩”、“终刚强兮不可凌”、“重名节如泰山,轻生死如鸿毛”、“宁可玉碎,不为瓦全”、“断头今日意如何”的义薄云天的节义观和生死观,令“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值得我们当代军人继承和发扬。

三曰不畏艰苦。“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军人的职业从来都是与艰苦为伴的,常常陷于“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的恶劣战场环境。然而,为捍卫国家和民族利益的爱国志士,却表现出了坚定的必胜信念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像过着“渴饮月窟水,饥餐天上雪”非人生活的苏武,能够“十年持汉节”、“留胡节不辱”;诗人陆游在“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的艰苦条件下,还满怀豪情地写道:“风餐露宿宁非苦,且试平生铁石心”,纵是“飞霜掠面寒压指”,置身裂肤堕指的冷,也动摇不了诗人“一寸赤心惟报国”的忠诚。

古来沙场征战苦。在“创业艰难百战多”的战争年代,老一辈革命家吃的是红米饭,喝的是南瓜汤,却表现出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在毛泽东的眼里,五岭逶迤,如细浪奔腾;乌蒙磅礴,如走泥丸;金沙江水的澎湃汹涌,不过是拍暖了云崖而已。

经典爱国诗词朗诵 篇6

爱国,是一种极高贵的.感情活动。爱国从来需要的就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而不是口号和空谈。

《金陵驿》

宋·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书愤》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关山月》

宋·陆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梅岭三章》

现代·陈毅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

余日,虑不得脱,

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

《满江红》

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

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正气歌》

宋·文天祥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是气所磅礴,凛然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

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

磋余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

鼎镬甘如馅,求之不可得。

阴房冥鬼火,春院閟天黑。

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

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

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

哀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

岂有他谬巧,阴阳不能贼!

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

悠悠我心忧,苍天曷有极!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

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杞人忧》

清·秋瑾

幽燕烽火几时收,闻道中洋战未休;

膝室空怀忧国恨,谁将巾帼易兜鍪。

《对酒》

清·秋瑾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破阵子》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爱国主义诗词 篇7

一、爱国英雄, 军中将才

辛弃疾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人, 义端说他是“青兕”[1]232, 陈亮说他是“真虎”[2]232, 姜夔说他是“前身诸葛”[3]232, 是个当之无愧的爱国英雄。早在孩提时期, 辛弃疾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性格与气质, 他从小就树立了读书报国的理想。他出生时, 山东已为金兵所占。父亲因病早逝, 他由祖父抚养成人。辛弃疾幼年时拜当时著名的田园诗人刘瞻为师, 与党怀英同为刘瞻最得意的学生。一次, 刘瞻问他们两人:“孔子曾经要学生谈各人的志向, 我也问问你们将来准备干什么?”党怀英回答说:“读书为了做官, 为了取得功名, 光宗耀祖。我将来首选的志向是到朝廷里去谋求显赫的官位;如果不能如愿, 那只好学习老师, 隐居乡间, 寄情水山间, 写写田园诗了。”辛弃疾却回答说:“我的志向不是想做官, 我要做词人, 用笔骂尽天下的奸臣贼子, 用剑杀尽天下的污浊之徒!”此后, 辛弃疾与党怀英两人的生活道路截然不同:辛弃疾21岁参加抗金义军, 不久归南宋, 英勇地投身到抗金的民族战场上去;而党怀英则投身于金人统治集团, 成了卖国贼。

与一般爱国文人不同的是, 辛弃疾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 这得益于他的祖父———辛赞。辛赞曾任亳州县令, 那时的亳州已被金人占领, 他深感在沦陷区做官对于广大宋朝人民来说无异于犯罪, 闲暇时光常常带着辛弃疾和另外几个儿孙登高远望, 告诉他们这片大好河山都是宋朝的国土, 如今却被人侵占。辛赞还指画着眼前的山川沟壑, 说明哪些地方曾经做过战场, 哪些地势可以作为军事的屏障, 如此的训练, 再加上从小就聪颖非常, 少年时代的辛弃疾便在心中运筹着排兵布阵的方略。辛弃疾21岁时组织了2000人的队伍起义了, 起义之后投归了耿京担任掌书记一职, 当时军营里有个叫做义端的和尚曾经是辛弃疾拉过来投奔的, 却不料一日义端忽然从营中盗走耿京的大印投靠金人去了, 而这大印正好是由掌书记辛弃疾保管的, 义端和尚此次过去无疑会向金人献印。耿京知道后震怒不已, 当时要将辛弃疾军法处置。辛弃疾要求:三日擒获义端, 否则情愿受死。辛弃疾料准他逃跑的方向, 于是在下一站将叛徒截获。

而后, 在辛弃疾离开滁州去赣州上任时, 有一批贩卖私茶的商人在湖北起事了, 400多人组成了一支武装队伍, 首领叫做赖文政, 这伙人的势力日益壮大, 还曾把南宋的官军打败几次, 辛弃疾就是这时上任的。茶商军原以为自己善于在溪谷险阻之地作战, 而且竹丛树林密布, 官军的弓箭够不着, 金戈铁马也踏不过来, 所以才选定这样的地区长久驻扎, 但辛弃疾首先调集了大批当地的乡兵和弓手, 淘汰了老弱, 只把强壮留下, 分别散布在各个阵地, 再令其率领乡丁深入山中搜索, 这样, 茶商军所要的独特地理条件都已解体, 日益陷入极其恶劣的处境中。辛弃疾趁机进行招降工作。赖文政看到茶商军斗争前途已希望很少, 便投降辛弃疾, 被辛弃疾押解到江洲杀掉了, 剩下的残部, 一部分编入军中。

二、忧国游子, 报国情怀

尽管辛弃疾有着极高的政治军事才能, 但在那个压抑人才的时代, 他先后做过几任地方小官, 始终没能得到重用。在辛弃疾南归后的第二年, 张浚挥师进行北伐, 结果在符离吃了败仗, 南宋王朝的统治者又开始对金议和。辛弃疾这时不顾自身官职的低微, 写成《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论文前三篇说:金国的实力外强中干, 不足以惧兮, 女真人把地盘扩张得那么大, 对汉族施行种族压迫, 造成辖境内矛盾重重。军队编制上, 多为中原汉军, 怨愤所积, 一有战事必定反戈相向。金人的部族首领远在塞北, 调集大批军队很困难, 故, 其军队数量虽多, 但仍有败绩的因素。而各地汉人由于不甘忍受压迫, 每每爆发起义, 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有利的凭借。论文的后七篇, 为南宋政府总结出多方面治理整顿的措施。他主张:要主动出兵以攻人, 而不要被动地坐而待人之攻。要进而战于敌之地, 不要退而战于自己之地。这篇论文是当时的主和派想也不敢想的, 他们也无力对战事前途作出明确估计和判断, 因此没有被采纳。

之后, 辛弃疾因人推荐被皇帝召见, 任命为司农寺主簿, 又向当时的宰相虞允文呈上了九项建议, 称《九议》。他说, 对敌应当无欲速, 应当知所先后, 且必须能任败。也就是说, 要有远虑和成算, 深虑既定, 不应以小胜小败而有所改变。应尽量利用敌方弱点而扩大其内部矛盾, 要提供旷日持久的用兵费用。在未战之先要“惜费用”“宽民力”[4]137, 把一切不相干的费用全部减免, 用在恢复生产上, 以备将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等。这些策略仍然被搁置在一旁, 不予问津。在辛弃疾往返淮南两地之时, 他发现这地区民物萧条, 防守过于薄弱, 又接连两次向宋廷上疏, 提出要想求得长江流域的安全, 必须严守淮南, 而且要依靠民兵……这两次奏疏依然没有受到任何注意。

辛弃疾做官都是来去匆匆, 在任上不过一两年便调任。那年在湖南担任荆湖安抚使, 当地的乡社武装对农民压榨严重, 一般的地方官都会想办法遣散, 但辛弃疾却另有作为。当时南宋军队不论是朝廷还是地方, 风习和纪律败坏不堪, 辛弃疾创制了飞虎军计划, 把这些军队中的强壮收编。为赢得宋廷的同意, 他把经营过程、费用来历、营栅绘图全数上缴, 其实在呈上之前他早已将一切办妥了。招募的士兵严格挑选并训练, 军纪严明。很短时间, 飞虎军的素质便成为沿江地区的军队中最上等的, 被称为虎儿军。

几年来, 辛弃疾独当一面的作风和卓著的政绩为他赢得了威望, 同时也遭到士大夫们对他的嫉恨。很多捕风捉影的诽谤无端滋生。并对他提出弹劾, 说他“用钱如泥沙, 杀人如草芥”[5]139, 不容辛弃疾有任何分辩, 宋廷便依上述把辛弃疾罢免了。

三、词坛领袖, 名垂青史

报国无门的辛弃疾只能将满腔热情付诸笔端, 变成一首首慷慨激昂的雄词。1168年, 时为建康 (今南京) 府通判的辛弃疾因多方报国无门, 在秀美的秦淮河畔, 写下了《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 呈史留守致道》这首吊古伤今的词章。1174年, 辛弃疾已经35岁了, 他又一次登上了建康城楼上的赏心亭。多年来, 他一心向往献身于统一祖国的大业而朝廷却一直没有把他放到能施展才干的位置。作为一个有志之士, 能不痛苦?他忍不住又一次拿起笔来, 又填了一阙《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 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 献愁供恨, 玉簪螺髻。落日楼头, 断鸿声里, 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 无人会, 登临意……倩何人唤取, 红巾翠袖, 揾英雄泪?”这首词, 是辛弃疾名作之一, 它不仅对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 而且也有对自己壮志难酬的哀叹。从43岁起一直到63岁, 辛弃疾这段时间除在福建有过短暂任职经历外, 其余的时间基本都是在江西上饶带湖的家中赋闲。那段日子, 辛弃疾比较快乐, 游山玩水, 结交朋友, 他先后认识了陆九渊、吕祖谦、朱熹、陆九龄、陈亮等词人和学者, 他们一起喝茶饮酒, 一起纵谈诗词和政事。然而, 辛弃疾总在不知不觉间, 想起自己报国尽忠的往事, 那时的他宝剑在手, 骑马杀敌, 为国建功。这些动人场面从他的词《破阵子》中就可以看出:“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以前的护国英雄, 到如今只能是陪着友人借酒解愁了, 看到头上的白发日益增多, 这怎能不让他悲愤呢?

宋宁宗嘉泰三年 (1203) , 那年辛弃疾已是64岁的高龄, 他迎来了人生的最后一次报国时机。韩侂胄 (大宋名臣韩琦的曾孙) 被宋宁宗任命为宰相, 韩侂胄是主战派, 主张北伐雪耻的他大张旗鼓地起用主战派人士。韩侂胄任命辛弃疾为浙东安抚使兼绍兴知府, 一年后又被调任到抗金的最前线, 担任镇江知府。韩侂胄有勇无谋, 在战场上急于冒进, 要求速战速决, 出兵立即伐金。深知欲速则不达的辛弃疾自然是极力反对了。辛弃疾说:北伐必行遵循“无欲速”、“审先后”、“能任败”三大原则, 不能轻易冒进, 否则的话, 北伐会遭到失败。

1205年, 辛弃疾66岁, 在韩侂胄的打压与排斥下, 他只得离开了镇江。临行前, 满腔悲愤的他登临了镇江北固山上的北固亭, 登高远望祖国的大好江山, 连连哀叹自己报国无门。于是, 他提笔写下了《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宋词中的千古名篇。他在《永遇乐》中写道:“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 孙仲谋处。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 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他的《南乡子》:“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 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两首词, 词风奔放豪迈, 开宋词另一豪放派之先河, 是宋词中的至尊和经典之作。1207年秋, 一代爱国词人辛弃疾悲愤而亡, 享年68岁。

参考文献

[1][2][3]吴熊和.唐宋词通论[M].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9.

爱国主义诗词 篇8

【摘 要】文章通过阐述建构主义理论,分析建构主义理论对初中语文诗词教学的意义,对建构主义理论下初中语文的诗词教学策略展开探讨,旨在为促进初中语文诗词教学有序开展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 初中语文 诗词教学

诗词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组成部分。长期以来,诗词均是语文教材编者推崇的文体。然而由于诗词语言含蓄凝练,内容牵涉面广,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一定距离,所以对诗词情意的认识、体会,自然转变成初中语文诗词教学的重难点。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后结构的学习理论,其强调教学并非将知识技能自外部灌输进学生脑中,而是指引学生自原有经验出发建构起新的经验[1]。由此可见,对建构主义理论下初中语文的诗词教学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与理论意义。

一、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起初是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来的。20世纪90年代,建构主义作为认知心理学的深入完善,是基于前人皮亚杰、布鲁纳、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等思想理念发展形成的教育心理学新观念。建构主义以专研学习人员知识建构机制问题为重要核心,特别提出学习是学习人员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建构主义倡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经由相应的情境,也就是社会文化背景,依托教师、同学,借助一定的学习素材,通过意义建构手段而获取知识技能。所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自身归结为四方面要素,分别是情境、对话、协作以及意义建构,并且以意义建构最为重要。就建构主义特征而言,主要包括下述几点:(1)建构主义下,学生所扮演的是意义建构者的身份,而并非知识技能被动灌输、接受者的身份;(2)建构主义下,教师所扮演的是学习组织者、指导者以及意义建构推动、促进者的身份,而并非知识技能灌注者、提供者的身份;(3)教材被视作建构的对象,而不再是传授的唯一内容;(4)媒体并非帮助教师开展知识传授的工具,而是用以创设情境,开展协作学习、方法互动,也就是用以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究的认识工具[2]。

二、建构主义理论对初中语文诗词教学的意义

(一)凝练丰富语言促进学生自主空间建构

初中语文诗词凭借极其浓缩的语言表现了作者真切的情感。在对语言凝练的诗歌精选鉴赏过程中,学生可依托鉴赏资料提炼诗歌中蕴藏的丰富信息,调动起自身的想象、创新思维去建构作者创作时的真切画面。如此,完美的建构画面便得以显现。就诗歌建构而言,多以联想、想象为基础。而联想、想象会由于不同事物、情形而发展转变,也会由于不同的人所处不同层面、立场、心理等于同一首诗歌中建构出不同的画面。学生有着自身的思想、主观能动性,学生会依据自身现有知识素养对诗歌展开建构、再创造,即依托自身联想、想象的一种自主创造。建构主义理论下初中语文的诗词教学,诗词凝练的语言、丰富的内容可为学生提供充分自主建构空间。

(二)情感风格促进学生性情陶冶人格健全

诗歌作者将真切情感转移至诗歌中所承载的自然事物、景物上,经由事物景物传达各式各样的信息,诗歌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使其文化共感、生命律动,实现有效表达。不管是古人还是当代教育者,均注重知人论世,注重借助诗中的情感去陶冶鉴赏者,使鉴赏者的性情得到陶冶。此外,每一位教育者均注重把诗歌搁置于相关历史背景下去理解,将鉴赏者置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体验,各式各样诗歌培养出各式各样个性健全人格。以王维的《送别》为例,诗人借助具体景物来慰藉友人的艺术手法,使我们能够体会到诗人在无限惆怅情境下散发的顽强不息的信念。在对诗歌充分鉴赏后,学生为诗歌的丰富内涵所感染,同样能够领会到景物中的情感,陶冶性情的同时也促进了人格健全发展。

(三)学习情境促进呈现創设意境

诗歌中的美妙意境鉴赏并非信手拈来的,需要学习情景的调动刺激。不管是学术界还是教学实践中,均十分强调学习环境的设计,然而在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初中语文诗词教学中的学习情景创设却缺乏深入的研讨。依托共同合作互助方式塑造整体理念,结合现代教学设备开展多媒体教学,进一步建构学习活动。该种硬件学习环境为诗歌意境创造了有利的鉴赏前提,可以基于此类前提为学生带来相关相似作品,及相应的画面、音效。所以可将诗词置于特定历史情境下开展理解。遵循该项原则还可对学生知识的缺乏予以补充,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此外,建构主义学习情景对诗词鉴赏还可起到其他作用,比如通过创设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交流、协作机会,并以自我角度出发去进行体会、领悟、建构。

三、建构主义理论下初中语文诗词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诗词教学工作在时代发展的新形势下,要与时俱进,大力进行改革创新,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成功的发展经验,逐步强化建构主义理论的科学合理应用。如何进一步促进初中语文诗词教学有序开展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建构主义理论下情境的生活化拓展

建构主义理论下,可结合其情境理论联系实际应用于初中语文诗词教学中,强调对诗词教学情境进行生活化拓展。

1.结合学生现实生活提炼出诗词学习的一系列因素,将学生生活中大量觉察不到的语文学习的机会转变成习以为常的语文素养提升,通过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诗词情境,指引调动起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诗词学习机会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有效充分将诗词课堂教学中掌握的知识在生活中进行实践应用。

2.将诗词教学与其他相关文体教学、不同学科教学开展相配合,一方面强化学生在多种不同学习情景中对诗词的有效利用,另一方面使其他相关教学为学生诗词学习创造一系列实践机会。

3.强化开展诗词拓展课,促进学生已掌握学习内容与新学内容的有效结合,以诗教诗,开拓学生诗歌学习视野,达成“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二)建构主义理论下师生关系民主化对话与合作

师生关系民主化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其告别了传统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工具主义,迎来了社会民主教育历史新篇章。诗词教学即为一个“对话”的过程,是互为主体的教师与学生各自精神的“幸会”。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对话”原则,既凸显了诗词教学文本鉴赏的精神实质,又体现了师生民主观念的本质要求。在对话过程中,教师并非充当知识的拥有者,而是以积极参与者身份,以对话方式对学生心智、精神形成科学启迪。同时,学生相互间开展沟通、协作,使每一位学生切实投入进学习中,做学习的主人。以辛弃疾《破阵子》这首词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可要求学生自读,看注解,了解一定语句含义后,再要求学生以尽可能用言简意赅的语言对整首词的内容进行叙述,然后着重指引学生在语句表层含义基础上对诗人内心感情进行感悟,与学生一同对诗人的深切感情轨迹进行追踪。通过一环一环的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引导学生通过相互对话方式补足阅读方面的缺失,并经由学生相互合作方式强化重视共享。

(三)建构主义理论下培养健康的审美情感

在初中语文诗词教材中,有大量表现崇高道德之美、人生之美的优秀作品,诸如李白诗中呈现的豪迈、浪漫主义,杜甫诗中蕴含的现实忧患意识,苏轼词中包含的深刻人生哲理,陆游、文天祥诗中表现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等。教师在初中语文诗词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对诗词中的自然之美、艺术之美进行体会的同时,还应当启示学生去探索诗词中蕴含的道德之美、人生之美,调动起学生不畏艰险、不惧牺牲、勇于与恶势力抗争到底的奉献精神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深切为国分忧的思想品质,从而促进对心灵的陶冶、人格的塑造,由情感的触动升华至对内心的启迪,进一步起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3]。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建构主义理论下初中语文的诗词教学对传统支离破碎的教学经验与研究局面进行了扭转,使教师得以跳出课堂来从整体上对初中语文诗词教学进行重新审视。鉴于此,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清楚认识建构主义内涵,全面分析建构主义理论对初中语文诗词教学的意义,积极促进初中语文诗词教学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林茂彪.品读诗词 感悟人生 塑造自己——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古诗词教学策略[J].现代语文(理论研究),2004(10):20-21.

[2]黎敏,查玉瑶.建构主义支架式理论运用于中学古诗词教学摭谈——以《登高》为例[J].华人时刊(旬刊),2015(04):130,132.

爱国诗词 篇9

宋·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书愤》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关山月》

宋·陆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梅岭三章》

现代·陈毅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

余日,虑不得脱,

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

《满江红》

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

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示儿》

宋·陆游

死后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听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尽泪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诉衷情》

宋·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登楼》

唐·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庭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写爱国诗词 篇10

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有机统一,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这是当代爱国主义精神最本质、最重要的表现。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疆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来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马篇》

三国·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关山月》

宋·陆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夜泊水村》

宋·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题西安邸》

宋·林生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闻军官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呼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满江红》

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春愁》

清·丘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塞下曲》

唐·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记南征诸将》

现代·朱德

南征诸将建奇功,胜算全操在掌中。

国贼军心惊落叶,雄师士气胜秋风。

独裁政体沉云黑,解放旌旗满地红。

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

《送紫岩张先生北伐》

宋·岳飞

号令风霆迅,天声动地陬。

长驱渡河洛,直捣向燕幽。

马蹀阏氏血,旗袅可汗头。

古诗词鉴赏·宋代诗词 篇11

摸鱼儿

辛弃疾

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1. 本词的词眼是什么?请结合全词加以解析。

2. 你认为这首词的语言风格是豪放还是婉约?请结合全词分析。

3. 上片写“春意阑珊”有何用意?

4. 请赏析结句“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8题。

翠楼吟

姜 夔

淳熙丙午冬,武昌安远楼成,与刘去非诸友落之,度曲见志。予去武昌十年,故人有泊舟鹦鹉洲者,闻小姬歌此词,问之,颇能道其事,还吴为予言之。兴怀昔游,且伤今之离索也。

月冷龙沙,尘清虎落,今年汉酺初赐。新翻胡部曲,听毡幕元戎歌吹。层楼高峙。看栏曲萦红,檐牙飞翠。人姝丽,粉香吹下,夜寒风细。

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天涯情味,仗酒祓清愁,花销英气。西山外,晚来还卷、一帘秋霁。

5. 作者吟咏的对象是“翠楼”,词中写出了“翠楼”怎样的景观?

6. 请从情景角度赏析结句“西山外,晚来还卷,一帘秋霁”。

7. “此地”指的是哪里?有何用意?

8. “叹芳草萋萋千里”翻用崔颢诗“芳草萋萋鹦鹉洲”,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2题。

蝶恋花·海岱楼玩月作

米 芾

千古涟漪清绝地。海岱楼高,下瞰秦淮尾。水浸碧天天似水。广寒宫阙人间世。

霭霭春和生海市。鳌戴三山,顷刻随轮至。宝月圆时多异气。夜光一颗千金贵。

9. 开头一句“千古涟漪清绝地”对全词有何作用?

10. “海岱楼高”体现在哪些方面?对其他写景句有何作用?

11. 词的下片写“玩月”,但首句却不去写月,而是写“海市”。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12. 根据你的理解,请赏析“宝月圆时多异气,夜光一颗千金贵”句的理趣。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6题。

病起荆江亭即事十首

黄庭坚

其一

翰墨场中老伏波, 菩提坊里病维摩。

近人积水无鸥鹭, 惟见归牛浮鼻过。

其六

闭门觅句陈无己, 对客挥毫秦少游。

正字不知温饱未, 西风吹泪古滕州。

【注】①此组诗作于作者峡州待命期间,此诗,作者的好友秦观已死于贬所滕州,陈师道虽被召回京中,却只是一个“正字”小官。诗中的陈无己即陈师道。②伏波:指汉代将军马援,马援六十二岁时自请出征,并“据鞍顾盼,以示可用”。③未:一作“味”。

13. 对于“近人积水无鸥鹭, 惟见归牛浮鼻过”两句,前人就有“隔岸水牛浮鼻过,傍溪沙鸟点头行”之句。任渊注说:“此本陋句,一经山谷妙手,神采顿异。”请简要赏析。

14. 请从两首诗中概括出诗人的形象。

15. 两首诗共同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6. 第一首中的“惟见归牛浮鼻过”是化用诗人陈咏的“隔岸水牛浮鼻渡”一句,作者将改“渡”为“过”。你认为哪个字更好?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7~20题。

伯牙绝弦图

郑思肖

终不求人更赏音,只当仰面看山林。

一双闲手无聊赖,满地斜阳是此心。

【注】郑思肖,宋末诗人、画家。宋亡后,他在诗集自序里说:“凡有求皆不作,绝交游,绝著作,绝唱和。”

17. 请你对第三句中的“闲”进行赏析。

18. 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19. 请对末句进行赏析。

20. 诗人借“伯牙子期”的故事表达自己内心什么样的情感?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21~24题。

东 坡

苏 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 ①此诗为苏轼贬官贵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石大而多的样子(地貌)。

21. 诗歌的第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22. 试分析一、二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23.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爱国主义诗词 篇12

翻开我们的初中语文教材, 我们可以发现书中有很多古典诗词, 这些诗词无一不是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精彩美妙的诗词, 让学生在咀嚼诗歌精华, 品味诗词优美意境的同时, 也接受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深厚文化的熏陶, 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养, 但我们在古典诗词的教授过程中却陷入了困境。

一、诗词教学的现状

由于中考出题开始倾向诗歌鉴赏, 因此, 目前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 教师将很多的精力都花在重点字词句的理解上, 教师希望通过这些知识的讲授帮助学生了解古典诗词要表达的意思, 并通过积累, 达到“一理通, 百理明”的效果。然而现在中学生品味诗歌时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并不是字句的难懂, 而是不能深入文本之中, 理解作者创作时的情感, 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只是浮于表面, 即使有深层次的理解内容出来那也只是强记老师的分析内容而不是自己的真实感悟。为什么学生不能真正体会诗歌的内涵呢?笔者认为主要是由我们学生的语言环境决定的。曾有人说要学好英语最好的方式便是让学生出国, 让他生活在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三个月, 等到这个学生回来的时候, 他的英语水平就会有很大的提高。对很多学生来说, 学习古典诗词跟学习英语差不多, 由于没有一个相应的语言环境, 很多基础差的学生不能完整的理解诗意, 他们普遍认为古典诗词晦涩难懂, 因而他们在上古典诗词课的时候积极性不高。然而考试中古典诗词又是必考内容, 为了应付考试, 学生们只能选择死记硬背。

诗词是一种因“情”而生的艺术, 对诗词意境的体会, 主要还是取决于阅读者的对诗词作者创作时的情绪和寄托的理解, 以及阅读者自身对诗词的一种阅读体验。然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人的阅读感受都是不同的, 但无论如何, 只要读者可以做到深入文本之中, 必定可以有所得。然而, 现在学生普遍缺乏这种置身于文本之中, 深入理解诗词意境的能力。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诗词, 我们很多教师都想到了运用音乐这一辅助手段。然而, 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很多教师只是简单地选择在当堂课的最后播放一段音乐, 然后让学生配乐朗诵, 希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此点到即止的做法, 真的会有效果吗?

二、诗词与音乐的结合

自古以来, 诗词与音乐如同一对伴侣, 形影不离, 而音乐又是一种极具感染力的艺术, 在诗词教学中, 将音乐与诗词结合起来, 确实会起到一定的效果的。倘若对音乐的运用时机不当, 抑或是对音乐的选择不当, 只是为了运用而运用, 笔者认为这样是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的。那么, 如何做才能真正有效地运用音乐引导学生品味诗词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 运用的时机恰当

莎士比亚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话:“人间万事都有一个涨潮时刻, 如果把握住潮头, 就会领你走向好运。”由此可见, 把握时机的重要性。在教学中, 我们把握运用音乐的时机也是如此。到底什么时候才是运用音乐的恰当时机呢?笔者认为这个主要还是要与学生当时的感悟有关。

我们运用音乐的时机, 我们主要可以选择在教学的开头或是结尾两部分。将音乐置于开头整体感知部分的时候, 音乐就可以起到一个创设意境, 帮助品味的作用。如在教学陶渊明的《游山西村》一诗时, 笔者给学生播放了一个《游山西村》的配乐朗诵音频。伴着音乐, 随着教师的吟诵, 学生仿佛置身于一个淳朴自然幽静的田园生活场景之中, 这就为学生学习这首诗作好了情感铺垫。随后, 老师再介绍陆游的人生经历以及写作这首诗的背景, 学生就可以设身处地地去理解诗词中的意境, 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当然, 在播放音频, 创设情境这个环节中, 我们也可以让学生闭目欣赏, 以便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更好地将自己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当然, 将音乐置于教学最后环节的时候主要起到一个升华主题, 加深理解的作用。现在很多教师都会选择如此操作, 在教学完一首诗词之后, 播放一段音乐, 让学生跟着音乐进行诵读。学生在经过一系列的赏析活动之后, 对诗歌的意境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 此时音乐的播放就可以更好地起到升华感情, 让学生融情于诗, 融情于诵的作用。

(二) 选择的配乐恰当

当然, 诗词教学时, 音乐的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 与诗词作品中的意境相匹配的音乐, 就可以很好地激起学生的审美兴趣以及自主品味诗词的欲望。倘若诵读的配乐不合适的话, 有可能会得到一个画虎不成反类犬的结果。因此在选择配乐时, 教师要根据诗词的意境来选取。如在教学岑参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时, 可以配上委婉的古琴曲。学生在音乐的渲染下, 读得入情入境, 这就很好地让学生实现了由被动的“要我读”转变成了主动的“我要读”的转变。再比如品味《琵琶行》时可以运用小提琴曲或琵琶独奏来创设意境, 在体会《望岳》时我们则可以配上二胡曲, 欣赏《蝶恋花》可以运用排箫声来搭配。如此恰当的音乐引入课堂之后, 即使是基础差的学生也可以通过音乐来体会诗词的主题, 拉近读者与诗歌, 与诗人之间的距离, 甚至可以让读者与诗人进行一次跨时空的灵魂上的交流。

(三) 运用的方式恰当

现实生活中, 我们的情绪往往会被歌曲中的意境感染, 有时会因歌曲而放声大笑, 有时也会潸然泪下。这一切都是因为歌曲将乐曲的感染力与文字的描绘力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让听者的心湖泛起了阵阵涟漪。此外, 如今中学生都非常喜欢流行歌曲, 校园里时常会听到他们的哼唱, 有时还会看见学生在玩歌词接龙。学生对音乐如此爱好, 势不可当, 我们为什么不能让我们的古典诗词同歌曲中的歌词一样欢快地深入学生的内心, 让学生爱上这如歌一般的诗词呢?

在课堂上对音乐的运用, 除了让音乐当背景音乐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之外, 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着在音乐的帮助下将这些诗词唱出来。笔者在教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 给学生播放了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 学生很快就跟着哼唱起来, 学生在吟唱的过程中发现了诗歌音乐的魅力, 仅仅几分钟时间, 学生就将整首词背诵了下来, 同时, 通过歌声的渲染, 学生很快地捕捉到了诗词中流露出的思念之情。学生也会借由这种歌曲的运用而进行一种快乐记忆, 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当然《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的现代演绎, 已经出来了很久了, 虽然久, 但对部分学生来说在课堂上听到此曲, 还是感觉很新鲜的。也许有人说, 古词新唱的歌曲并不多啊, 这种方式在课堂的实际操作中可操作性并不强, 其实不然, 看看我们的歌坛, 还是有部分作曲家对部分的古典诗词进行了全新的谱曲, 例如:方焕翔作曲的柳永的《雨霖铃》;邓丽君演唱的李煜的《虞美人》及《相见欢》;羽泉演唱的岳飞的《满江红》;陈力演唱的《枉凝眉》《分骨肉》《秋窗风雨夕》《葬花吟》《题帕三绝》等等。现如今也有不少人会利用自己的创作才能, 开始从事古诗新唱的创作, 他们也愿意与大众分享, 并将这些成果上传至网络, 我们教师完全可以合理利用这些资源。虽然我们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吟唱的方式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但并不是所有的古典诗词我们都可以这样操作, 关键还是要看我们所学诗歌的内容, 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注意这种方式的合理性。毕竟学生上的是语文课, 而不是音乐课。我们这种采用这种模式的目的, 并不是仅仅为了教授一首诗, 主要是希望借由这种模式的引入,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有了学习的兴趣, 才有可能学好。

将音乐引入课堂的教学方式, 不仅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古典诗词诗词的兴趣, 同时也给学生自主鉴赏诗歌打开了一扇窗口。不过, 音乐毕竟只是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的一种手段, 在实际教学中万不能为了应用而应用, 使音乐成为一种摆设, 也决不能让音乐喧宾夺主。

总之, 在恰当的时机, 让音乐走进语文, 让音乐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响起来, 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随着音乐起舞, 舞出美丽的身姿, 相信我们的语文会更加精彩。

摘要:在古典诗词教学的课堂中, 教师有时会运用音乐手段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然而在运用的时候似乎只是浮于表面。为了应付考试, 学生们只能选择死记硬背, 而绝无精神陶冶可言。诗词与音乐自古以来便是一对黄金搭档, 在诗词教学中, 如若能够返璞归真, 将诗词与音乐真正有效地结合起来, 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诗词,乐,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张颂.诗歌朗诵[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 2008.9.

[2]古诗新唱 (http://www.gushi160.com) .

上一篇:滁州学院第四届曲艺大赛活动总结下一篇:艺术设计专业优秀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