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爱国主义

2024-09-12

论爱国主义(共9篇)

论爱国主义 篇1

论爱国主义

著名诗人艾青曾写道:“为什么我的眼睛满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为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源远流长。自古以来,爱国的思想和行为就受到人们的褒奖和敬仰。刻骨铭心的爱国之情,矢志不渝的爱国之志,生死不移的爱国之行,写满了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位卑未敢忘忧国”,“报国之心,死而后已”等名言,都寄托了对祖国矢志不渝的热爱和一片赤诚之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北宋,范仲淹曾发出过这样的感叹。以天下为己任,无论身居何位,都忧心天下。“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这是自古就传承下来的爱国之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纵观中国历史,也发生过民族战争,也出现过分裂和内乱,但民族团结和睦却始终是各族人民共同的心愿。促进民族团结和维护祖国统一始终是人心所向,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和自由,但绝不能容忍外来的侵略和压迫。在抵御外来入侵、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精神,开拓进取、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道路的民族创造精神,坚持正义、自觉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民族奉献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心。在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中,爱国主义始终发挥着民做精神的核心作用。正是出于对自己故土家园、骨肉同胞和灿烂文化的眷恋与热爱,中华各民族才能求同存异、维护整体,在自己的国土上繁衍生息,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共同发展,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在中国历史上,一些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爱国人士站在维护民族团结的高度,坚持“以和为贵”和宽厚仁爱的原则,主张用信义、和平的方式处理复杂的民族矛盾,“化干戈为玉帛”,使各民族和睦相处,同舟共济。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实践中特别是近代以来,在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切身感受到国家的统一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颂歌。在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发展史上,维护祖国统一、反对祖国分裂是中华儿女爱国情怀是重要体现,也是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及民族感情的认同。

中华民族历来以爱好和平著称于世。“礼仪之邦”、“协和万邦”、“德莫大于和”等观念,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中。“亲仁善邻”、“讲信修睦”等,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宽宏胸襟。联欧亚,开辟丝绸之路;通亚非,郑和七下西洋;历万难,玄奘印度取经;为传经,鉴真东渡扶桑。。。这些典型的事例,是中华民族热爱和平,与其他国家和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发展友好关系的历史见证。

在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中,爱国主义在观念上和实践中,都发挥了作为民族精神核心的作用。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服务于爱国兴邦这一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也会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延续而变得更加厚重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中华民族精神,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形成的。它既根植于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之中,又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革命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结合在一起,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要弘扬中国古代的民族精神,更要大力弘扬和培育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强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反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需要,反映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火热生活为源泉,批判的继承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和道德,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和道德的积极成果,不断丰富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使民族精神得到大力弘扬。

另外,时代精神也是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强调的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好、和社会风尚的总和。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紧密相连。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两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中国精神的本质内涵。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要把弘扬民族精神与弘扬时代精神有机统一起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振兴中华,从我做起”,这是改革开放初期大学生喊出的响亮口号。这个口号鼓舞着无数青年学子投身于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应当以振兴中华为己任,担当起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努力做到立报国之志、增建国之才、践爱国之行,为国家和民族做出应有的贡献,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

论爱国主义 篇2

关键词:爱国主义精神,意义,原则,策略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是中小学德育的基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是学校工作的主旋律。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是一切思想道德培养的前提, 缺少爱国主义精神, 无论多优秀的学生都无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真正的接班人。

提到爱国, 有些学生会觉得老生常谈, 觉得不合时宜, 甚至有人会说:国家, 看不见摸不着, 我想爱它, 可是它爱我吗?再说, 又不是战争年代需要我们为它抛头颅洒热血, 和平年代, 我们又能怎么爱它呢?这就要求教师们必须充分理解社会主义建设中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了解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意义并掌握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方法。

一、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

为什么要爱国?这个问题类似于“为什么要爱父母”, 在你出生、成长、发展的过程中, 无一不和祖国有着最深刻的联系:思想、道德、习惯、语言……从这一层面上来说, 爱国主义是一个人的精神血脉, 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 更是一个国家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祖国, 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 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所以, 抛开其社会意义、国家意义不谈, 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对于个人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 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为学生的发展指明方向。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 最容易迷失方向、迷失自己的无疑是价值观、人生观。还未定型的青年学生, 他们是看着日本的漫画, 以及美国的大片、听着流行歌曲、玩着网络游戏长大的一代, 他们生活在对旧有伦理道德的痛痛快快的解构之中, 可是他们并不能重新建构自己的价值世界, 无聊、空虚、贫乏使他们成了最为“贫血”的一代。对于他们来说, 世界是一体的, 无所谓国家;个人的一切是最重要的, 无所谓集体;在精神上他们缺乏认同、缺少归宿, 爱国精神的缺位使他们成了漂泊、流浪的一代。正确的爱国观的树立无疑会给他们提供一个精神的底子, 使他们从漫无目标的浪荡状态中走出来, 这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其次, 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是学生发展的有效激励机制。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激励的不仅是一代人, 更是后来的无数中国学子。当前的青年学生普遍存在理想缺位的情况, 一方面是由父母理想对于孩子理想的强力取代造成的, 另一方面也是由成人世界、现实社会的功利造成的。理想的缺位使得人们在做任何事情时都只能从眼前的利益出发, 为眼前的琐事所左右, 无法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和快乐。作为青年学生, 没有了理想的动力, 只把读书看作是谋求未来生存的手段, 他们自然不会从中得到什么乐趣, 在外部世界的新鲜刺激面前也只能毫无坚持地随波逐流。在这样的状态下, 给予他们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无疑是给了他们一个理想、一个动力。

曾有学生家长非常精辟地概括思想道德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如果身体不好, 他是一个残品;如果学习不好, 他是一个次品;如果思想不好, 他就是一个毒品。”对于国家来说, 培养一个人才首先就要培养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必须坚持的教育原则, 是当代教师必须认识到的教育责任。

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原则

人们常常会对爱国主义教育产生误解, 认为提倡爱国就是要人们放弃自我、放弃个体利益, 事实上, 爱国主义精神的提倡恰恰是对于个体的保护和张扬。德国哲学家康德说:“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值得我们不懈的求索———内心崇高的道德律令与头顶灿烂的星空。”俄国作家果戈理说:“为了国家的利益, 使自己的一生变为有用的一生, 纵然只能效绵薄之力, 我也会热血沸腾。”爱国主义精神是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的前提, 是一个人实现人的价值的保证, 它应该是一个人内心归宿感、充实感、崇高感的自然需要。基于此, 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重在找准切口、启动人的内心需要。所以, 在进行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中, 我们必须以人为本, 坚持“三近”原则, 即贴近学生生活、接近学生个体、亲近学生心灵。

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应贴近学生生活。以往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往往流于高、大、全, 形成远离学生生活的“空洞”教育的弊病, 爱国主义的榜样自然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题材, 但贴近于学生生活的题材更能启动学生的心灵世界, 利用流行歌曲、利用网络、利用明星效应能够起到的作用可能要远远大于教师的口头宣传与教育。

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应接近学生个体。在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之下, 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学生显然是其中最大的受益者, 个性的张扬使得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不再是整齐一律的群体, 而是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个体, 所以,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就必须从每一个个体入手, 从他们的兴趣、爱好、成长环境入手, 这样才能真正让他们接受而非排斥。

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应亲近学生心灵。每个人的心灵都是最为敏感的地方, 对于外在于心灵、强加于它的东西会自觉地产生抗拒力, 所以, 只有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工作者应本着保护心灵、关怀心灵的宗旨进行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这就要求教师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并和学生成为人生道路上的同行者。

三、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策略

在了解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原则的基础上, 教师还必须掌握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方法, 这样才有可能真正落实爱国主义教育, 让爱国主义精神真正深入学生心灵, 成为他们的道德选择。

1. 首先要让学生认识现阶段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

一个人只有在能够分清是非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去培养其道德精神, 只有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是与非才能更进一步地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

热爱祖国就是热爱祖国的土地, 这块土地上的一切都是一个人的责任, 大到维护领土完整, 小到生活中的节约一滴水、一粒米、一度电……你从地上拣起一个纸屑, 你扶起一棵小树, 这都是你爱国的表现;热爱祖国就是热爱祖国的人民, 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人们都是祖国的人民, 热爱他们, 和他们和谐相处, 这就是爱国。孝敬父母、礼貌待人、团结互助……公交车上的一次让座, 给陌生人的一句善意的提醒, 这也都是你爱国的举动;热爱祖国就是热爱祖国的文化, 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中华民族所走过的每一步都值得我们关注。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秦砖汉瓦……一点一滴都是中华民族的魂魄, 都是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 它以你不能察觉的方式在铸造着你, 在指挥着你的行走。你写方块字、说中国话、哼中国歌, 其实都在证明着你的爱国。

所以, 要让学生认识到提倡爱国并不是要去做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 从自己的认真学习做起, 从一点一滴的身边小事做起, 这就是爱国的内涵。

2. 其次是要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 一个社会中的个体必须遵守社会约定俗成的规则, 也就是个体的利益必须服从集体的利益。只有养成利他、利群的集体主义观念, 才有可能培养学生为祖国而努力的爱国主义精神。所谓的集体主义观念某种程度上就是当下时髦的“团队精神”, 强调的是合作、双赢, 所以, 教师应更多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团队中成长, 学会合作, 学会暂时牺牲个人利益而取得团队利益的最大化, 学会享受集体的荣誉, 一个人只有习惯了集体利益才是个人利益的前提。这样的思维方式, 才会使学生自觉地在内心深处生成真正的爱国主义精神。

3. 再其次是要培养学生的正确的民族情感, 即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对于一个国家的每一个成员来说, 只有具备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才会自觉地将自己与国家联系在一起, 并注意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维护祖国的良好形象;只有具备了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才会乐意与自己的祖国站在一起, 理直气壮地时刻维护祖国的尊严和利益。所以, 作为教师, 不仅要引领学生了解我们这个民族的优秀的文化、曾经创造的辉煌、社会主义建设中伟大的成绩, 而且要将我们祖国过去、现在和未来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和生存压力通过各种形式展示于学生的面前, 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自己与祖国命运的联系, 感受到自己身上所承担的重任。

4. 最后是培养学生“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

对于祖国的责任源于个人的责任意识的树立:对自己的责任、对他人的责任、对环境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人们对于责任总有一种误解, 以为其总是外加于人、让人不堪重负, 因而总想逃避。其实, 任何人的生存都离不开责任, 有责任才会让一个人活得充实完满, 不承担任何责任的人生只能是不能承受其“轻”的人生。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会担当, 勇于承担自己的错, 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只有习惯于自己承担自己的人生, 不推委于他人, 一个人才会自觉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无论是对他人的责任还是对社会、国家的责任, 自觉地将祖国的未来与自我的未来联系在一起, 从而在行动中努力落实爱国主义精神。

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为我国各族人民风雨同舟、开拓进取提供强大精神支柱, 鼓舞和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而团结奋斗。我们要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积极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中国人民热爱自己的国家, 始终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 决不允许任何势力侵犯。”这是对我国现阶段爱国主义特征的精辟概括, 对祖国未来负责的当代教师无疑应率先努力成为这一精神的体现者和实现者。我们一定要对新的历史时期下新的学生群体、新的历史使命进行认真的探索、研究, 这样才能让爱国主义精神真正成为养育学生心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问答.人民出版社, 2006.

[2]高震东.一台湾校长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演讲.http://bbs.gter.net.

[3]梁衡主编.爱国的理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4]朱小蔓.加强未成年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http://www.lzjy.gsnet.cn.

论爱国主义 篇3

关键词: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教育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4)-08-0047-01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思想与道德的底线,是推动国家改革创新、人民不懈奋斗的永恒动力。爱国主义具有丰富的含义,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现特征。新形势下,针对当前关于爱国主义的内涵、内容及教育、方式进行梳理和总结,对内形成统一认识,对于培养正确的爱国观、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爱国主义的内涵

爱国主义是一个很宏观的概念,是一个国家总体凝聚力的考量;同时,爱国主义也是一个十分微观的概念,它是每个人的所思所想、一举一动。对祖国的成就和文化感到自豪,强烈希望保留祖国的特色和文化基础,对祖国其他同胞有着深刻的认同感,这些都是爱国主义。所谓爱国主义,不仅仅是一味地对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国家盲目热爱,而是在我们了解了这个国家所有的一切好的坏的、那些光明正大的和蒙羞受辱的事件之后,我们依然愿意在这样一个国家继续生活下去,并坚信它会在这些或质疑或支持的声音中越走越好,保持它有特色的发展。

爱国之情应该是真挚、宽容、深沉的,因为我们所爱的中国是一个复杂的国家,成就与问题共存、光明与黑暗同在,能够以包容的心态全面客观地看待中国,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爱国主义同样应该是具体、明确、实在的,贴近生活,贴近自我,这是一种微观的爱国主义。爱国主义在平民化过程中实现,在生活中具体体现,从身边人、事、故乡开始爱起,直到祖国,与我国传统知识分子追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路一脉相承。因此,爱国主义是历史地形成的忠诚和热爱自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是群居的人的自然情感、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当下中国凝聚力量的重要纽带。爱国主义不是盲目的爱国,也不是狂热的民族主义,而是在世界大同理念下对民族国家的一种源于血统、文化、情感方面的认同。

二、爱国主义的内容

在新媒体时代,全方位、多形式的发声渠道带来了纷纭的意见表达,广阔的信息传播领域反映这复杂的社会现象,爱国主义的内容必然要对这些变化做出回应。新的历史条件下,爱国主义的内容应该与时俱进,向多元化内容敞开大门,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今天的爱国主义已不是当年面临亡国灭种之时对生存捍卫的单一线条,国歌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已伴着国耻渐行渐远,爱国主义也呈现了独特的多元面貌。

在今天的中国民间,爱国主义常常缺少具体的目标,钓鱼岛冲突等只能提供传统的、也是短暂的凝聚。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内容应该是宽泛的、包容的,理应得到更大范围的接纳。发展中国、并让越来越强大的中国与世界相互接受,让中国人民的福利改善与这个进程充分兼容,这些都是现代爱国主义的核心内容。在这些方向上做了贡献和努力的人,都是爱国者。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内容,应该在继承历史上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吸收鲜活的时代精神,及时更新升级,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对于所处国家,有一种尊严感和安全感,愿意为它贡献青春,愿意无论身处何处都心系之,更愿意则爱之深则责之切的忧患意识让它变得更好,都属于爱国主义的范畴,而且是一种更积极意义上的爱国主义。

三、爱国主义教育

目前内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陈旧落后、内容老套,与当前民主化、信息化、全球化浪潮叠加的现实环境严重脱节。例如,现在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大都不感兴趣,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强制的灌输导致了学生盲目地抵制,过于注重形式,流于表面。新时期,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及爱国情感面临着市场经济转型、信息全球化的挑战和冲击,出现了国家意识弱化等问题,形式不容乐观。为此,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爱国主义教育应该被放在首要地位,要不断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对高校大学生的熏陶和影响,以爱国主义来引导学生,直达其情感和内心深处,让爱国主义成为潜意识,从而提高大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积极性,增强爱国热情,以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此外,现在质疑爱国主义的知识分子比较活跃,却很少有知识精英敢于公开力挺爱国主义。往往是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这从侧面说明掌握知识的精英尚未达成共识,爱国主义在学校与社会推行必受其扰。因此,有学者指出,学校和社会都不是分离的,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挑战,也是需要全社会认真对待的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环节。

四、践行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人民对国家深切的爱之下的心理选择和行为活动,我们应不断思考当下历史条件下真正的爱国主义是什么,如何践行爱国主义,怎样真正做到爱国。这是国家对人民提出的要求,更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使命所在。爱国主义不只是简单的一个定义。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学习和工作、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动力,把自己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更加强大是一种理性而有效的爱国主义方式。

中国现在处于转型社会,成就巨大,问题丛生,但这都是发展中的问题,最终也要靠发展来逐个解决掉。现在的中国如同一个处于成长期的孩子,不免会犯错;更如同一列处于转轨中的火车,从一条轨道转到另一条轨道的过程中必然要产生摩擦,如果我们都以赤子般真挚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国家,中国何愁不能崛起。因此,我们要践行爱国主义就必须首先实现日常化。把爱国主义精神寓于日常生活中、内化于心中,以此为基底,努力做好自己。同时,怀着自豪与热忱,将我们的全部精力,投身在国家的建设上,在日常生活中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做一个扎实而奋进的践行者,体现出一种履行公民责任的担当和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胸怀。

其次,现在更重要的问题在于西方舆论凭借娴熟的批判技能和丰富的批判经验已经征服和俘虏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面对存在很多问题的复杂中国,很多中国人被夹裹着参加了这场战斗。因此,中国急需进行一场捍卫爱国主义的公共舆论运动,而“中国梦”的感召恰逢其时。虽然我们可以经常看到一些反爱国主义的人士在网上一时走红,但是他们能不能成大气候,完全取决于我们心中的那份爱国情怀是否足够真挚、并以客观理性的材料对待批判的理性分析。任何对历史和现实的批判必须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真实的地理环境,否则就会陷入以“假设”导致的“历史虚无主义”和用“纸笔”对阵的“大鸣大放大字报”。

最后,我们的爱国主义行为必须是理性的、平和的、合法的,在表达情绪时:第一不破坏社会秩序,第二不伤害无辜的同胞,第三不影响社会正常的发展。我们要认识到自身还未足够强大到可以凭借唾沫和文章就可以保卫祖国母亲和抗击外来侵略,我们奉行和平主义但决不委曲求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在每个中国人追逐自己梦想的征程上,“同心共筑中国梦”内含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尽其能,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王静,梁述清.我国公民爱国主义教育的正强化和负强化初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07).

论美术教学的爱国主义教育 篇4

陶行知曾说:“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华国。”如何使学生树立“我是中国人”这个坚定的信念?作为教师应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抓住思想教育的契机,激发爱国之志。《新课标》说:“向学生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陶冶高尚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意志;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美术教学中应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美术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

一、课堂教学中积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利用中国历代美术作品的简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优秀的中外历史名作是进行爱国主义的好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美术介绍外国侵略者火烧圆明圆,掠夺祖国艺术瑰宝,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进而增强热祖国的情感。在美术教学中,可以看到徐悲鸿的《群马》,华君武的《磨好刀再杀》、《在反革命后台》,周思聪的《人民与总理》,任伯年的《苏武牧羊》,许荣初的《白求恩在中国》,刘开渠的《胜利渡长江》,滑田友的《五四运动》及大型泥塑《农奴愤》等中国历代美术作品简介。通过这些讲解,不仅使学生重温了过去学过的历史知识,加深了理解,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受到了美的熏陶,而且让学生基本了解我国历史上一些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的情况,使他们对祖国极其丰富的古代文化和艺术遗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引导学生去理解、领会和感受艺术的美,通过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感,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中学美术教材中的欣赏部分有大量的中国历代各种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图片资料,如彩陶、青铜器、秦长城、秦陵兵马俑、汉画像石、壁画、帛画、版画及有代表性的美术家及其作品等。在这些课本中,又有大量的内容蕴含着爱国思想情感因素,可谓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揭示教材的内在思想性。在教学中,应首先围绕作品的时代背景、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向学生作简要的介绍。在此基础上,对作品中有关的爱国主义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进行分析,使学生逐步加深理解、领会东方文化的骄傲--我国历代美术作品自信、豪迈、博大、精深的艺术所孕育的民族传统文化精神。通过教学,引导和启发学生热爱祖国悠久的光辉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美术,培养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加深对中华民族的热爱。

2、利用著名画家的爱国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做为教师,应该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于美术教学中,发掘教材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从而激发学生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去发奋学习,积极进取。

在美术教学中,可以介绍任伯年、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关山月、傅抱石、叶浅予等著名画家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介绍他们为追回国宝而不惜重金、倾囊借债的爱国行为,不为高官厚禄而移其志的民族精神,扎根生活、反映工农火热斗争的革命热情及推陈出新的创造精神等,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美术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对人民艺术家的敬仰和爱戴,进而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恰当渗透德育内容外,还可以利用第二课堂,如野外踏青、写生等形式来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从而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无论哪一种形式,都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科学地、有计划地安排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内容,注意思想性、艺术性和科学性,力求富有吸引力、感染力和启发性。

3、通过介绍文物史迹和美术发展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着极其丰富的文物史迹,我们可以介绍或参观万里长城、云岗石窟、龙门石窟、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兵马俑、十三陵、故宫博物院等文物古迹。这些文物史迹体现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创造力,体现了我国美术有着悠久、辉煌的历史,它的每一发展历程都闪耀着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光辉。中国美术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工艺美术,都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和青睐,受到各国人民的高度赞扬与评价。在欣赏中,应以史迹中的艺术成就和在世界上的声誉与地位为中心,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辅以挂图、录相、幻灯等手段,概要地介绍产生的年代与世界名家对我国传统艺术的高度评价等。这些文物史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在美术课教学中,通过介绍我国美术发展史,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从而产生学好美术的强烈动机,树立为人类文明做贡献的理想。结合美术史介绍外国侵略者火烧圆明园,掠夺祖国艺术瑰宝,至今仍有许多稀世珍品为他国所占有的历史史实,可以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进而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在实际教学中,除了以上角度而外还可以分别从以下角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利用作品的创作背景:每件作品的产生都有一定的创作背景,太平盛世,画面气势磅礴,国破家亡,画面多表现残山剩水。而许多作品创作背景则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如《风雨鸡鸣图》、《万山红遍》等作品,教师应加以分析利用,可以达到较好效果。

2、利用作品反映的内容:许多作品的内容反映的是历史上和当代的爱国人物、民族英雄和无私奉献的普通劳动者,如《父亲》、《老照片》等,这些人物个性鲜明,画面所反映的情节动人。还有许多作品刻画的是祖国辽阔壮丽的河山和各民族的风采,如《清明上河图》、《步辇图》等。有的则是描写历史上发生种种重大事件,以及当今祖国在经济、政治、文化、体育上的巨大成就,如《艰苦岁月》、《开国大典》,这些作品反映了一定的时代特征,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当然,还有更多更广泛的内容需要我们去挖掘。

3、利用作品的影响:在五千年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族人民都创造出的许多在世界上有重大影响的作品,无论是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雕塑《陶俑》、还是在工艺美术和建筑上,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如秦始皇兵马俑陵墓、万里长城、故宫等,这些作品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4、利用作品反映的历史:中国的近代史可以说是一部民族屈辱史、抗争史,摄影《我送亲人过大江》反映的是1949年4月22日,在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中,一位身材瘦弱的大辫子小姑娘正在拼命全力划桨,和其他支前的船工一起,用最快的速度把解放军送往江南岸,去消灭蒋匪帮。表明了中华儿女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贡献自己的毕生余力的动人情景。告诉学生“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让他们明白“落后就会挨打,就会任人宰割”。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热情,树立报效祖国的信心,增强为了祖国繁荣昌盛,国力强大而努力不止,奋斗不息的精神。如国画《山石小鸟图》等,它们的命运则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很好素材。

5、利用业余写生课:写生课是同学们最喜欢上的一种课,积极性较高,配合性较好。我抓住他们这一心理倾向,带同学们溶入到社会这个大学校,去校外描绘家乡的田园风光,感受自己的城镇日新月异的变化,走乡村,进城市,踏高山,感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给祖国带来的巨大变化,一种爱国之情定会油然而生。

6、利用中国画独特的发展史和工具材料:中国画是一种特殊的画种,在世界美术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当前,一种国画“废纸论”是对中国画的全盘否定,是继“中国画已走进穷途末路”的又一次大讨论,我们认为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画熔诗书画印为一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审美怡情功能和鲜明的艺术风格。笔、墨、纸、砚、色等绘画材料和装裱的特殊程序和方法则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东方绘画的杰出代表。那些为了炒作自己而对中国画的否定,是别有用心的。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习作时,体会博大精深的笔墨情趣,理解源远流长的民族传统文化,寓教于乐,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

7、利用中国其它有影响的独特画种和工艺:除中国画外,课本中还涉及到一些世界上我国独树一帜的画种:如汉代画像石、画像砖、水印木刻、杨柳青年画;工艺美术中的彩陶、瓷器、青铜器、玉雕、漆器、唐三彩、景泰蓝、刺绣、蜡染等制作工艺,令人叹为观止。它们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对其它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这足以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8、利用绘画课业中的命题创作:命题创作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最好题材。以“我的美丽的家”、“城乡大巨变”、“我爱祖国”等命题,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大胆想象,勇于创新,不拘一格,这对培养未来的建设者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弘扬民族文化艺术,中华民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只有立足于民族的根基,中华民族才能得到发展。所以,弘扬民族文化是时代的要求。在中国悠久的发展史中五十六个民族在不同时代创造出了丰厚宽广的民族文化艺术,它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好的素材,完成爱国主义教育这一重任,应多从这一方面入手。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千万不要喧宾夺主,美术课毕竟不是政治课和思想品德课,爱国主义教育仅仅是美术教学中的一个方面,是在传授美术知识的同时渗透这种教育,不能把美术课上成思想政治说教课,占用的时间太长,还可能完不成其它的教学任务。所以美术教师在课堂中应把握准教育的时机和时间的长短,不应喧宾夺主。

最后,要注意教师教育、在教师教育影响下的学生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三种教育形式相结合,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教师教育仅是一个方面,而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所以,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根据课本内容自己搜集相关的爱国主义素材,可以对学生起到自我教育的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中把爱国主义素材自己讲出来,又可以起到相互教育的作用。这种自我和相互教育的形式往往比教师的教育效果还大

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篇5

【摘 要】: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的民魂,是一个国家的国魂。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精神最为核心的内容和表现形式。随着历史的发展,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深厚的文化内涵已发展成为内涵丰富、涵盖领域广泛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文化。关键词: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教育

一、爱国主义的内涵

爱国主义包含思想、情感与行动三方面,其中爱国行动是落脚点和归宿,爱国行动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同时爱国行动也有不同的表现方式。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完善我们的爱国行动,是对爱国传统的更好继承。随着历史的不断地积淀和发展,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深厚的文化内涵已发展成为内涵丰富、涵盖领域广泛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文化,并植根和贯穿于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之中。特别是在肩负民族复兴的大学生心目中,爱国主义已成为广大大学生对祖国的真挚情感和精神支柱,成为大学生内心深处的伟大感召力和向心力。

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一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中华儿女的爱国奋斗史。古人说过:奄有四海,为天下君。这标志着早在远古时代,国人就有了以天下兴亡、人民安康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有了更多的表达方式。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经典名句,也有“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的朴实古语。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酷爱自由、追求进步、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的光荣传统,爱国主义已经内化为一种民族性格,体现出国人对爱国主义传统的高度认同。

二、爱国主义教育任重道远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必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但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却存在着一

1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厚此薄彼”。厚重的民族文化,悠久的爱国传统,使人们在些问题:○

日常生活和学校教育中,爱国主义的情感和思想愈益深化。但在具体的爱国主义行动的引导中,却相对比较缺失。由于爱国主义行动没有统一的表现方式,而我们又不可能穷尽所有的2弱化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情形,使得我们作为被引导者和今天引导学生时都有一定的缺失。○

时代性。“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爱国主义的不同内涵要求我们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尤其在引导学生们的爱国行动时也要与时俱进。但是,现实的情况却是,我们树立的爱国主义榜样关于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却少之又少,当我们以榜样的力量来引导学生时,回头看,黄继光、邱少云、董存瑞等革命时期的英雄依然是最耀眼的,而缺乏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可以从行动上效仿的时代英雄。面对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为更好地继承这一传统,使爱国主义不仅仅表现为一种情感和思想,更落实到具体的行动,并以此来感染更多的人,在教育的过程中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1在继续继承爱国主义传统的同时,要明确爱国主义的落脚点和归宿是具体的爱国行○

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思想对人们的行动起到的是促进作用。“言行一致”是我们

2突出爱国主义历史常用的评判君子的标准,也是使爱国主义传统提高实效性的根本保证;○的、具体的特点。以今天的认识来看待历史人物,我们不难发现其局限性,但我们也绝对不可能用今天的观点去影响古人,这也正是爱国主义传统历史和具体的根本体现。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妨借用《新闻联播》的方式,既有“红色记忆”,又有“时代先锋”,不忘历史的同

3强化个时,又树立了新时代的模范榜样,使得人们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增强了可操作性;○

人行为与国家利益之间的互动关系。中国有句老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是说,每个人都应该以天下为己任,无论身居何位,都心忧天下,关心国家的命运和民生的苦乐。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继承和发扬爱国传统,是我们国家增强凝聚力,也是促进国家早日实现统一、加速发展的内在动力。爱国传统已被人们广泛认同内化,更希望看到由此而生发的自主、普遍的爱国行动,使我们对爱国主义传统的继承真正全面推进。

参考文献:

[1]江泽民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121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3

论爱国主义 篇6

一、利用常规教学渗透爱国情感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感的主要阵地,让学生在学习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爱国意识,学生对于爱国主义思想及行为的理解也就更加有效。目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很多素材,不仅有知识性和思想性的.知识,还有浓厚的情感因素,如爱国英雄郑成功、林则徐、邓世昌、黄继光、钱学森、王进喜等,还有许多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激情都可以作为爱国主义的素材。总之,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有几千年的历史文明,爱国主义因素众多,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挖掘爱国主义因素,结合学生特点运用多媒体、人物故事、文本素材等方式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渗透。

二、利用历史课外活动培养爱国情感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但是,课外活动并不是放任自流的,需要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按照教育规律有效指导学生活动,营造良好的活动情境,从而在生动的情境中感受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受到耳濡目染。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历史专题讲座、节日文化、游览名胜古迹、重要任务诞辰纪念及生平回顾等等课外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注重情感熏陶,注重历史教育的知识性、趣味性和激烈性,再加上各种古代文学形式的情感教育,可以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增强爱国主义的情感。

三、利用乡土历史素材深化爱国情感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可以利用乡土历史素材,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学习中体现自主性,从而实现爱国主义情感的自主渗透和深化。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一切学习都是在教室里,这很难满足探究性学习的需求,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到社会这一大课堂中去,在确定某一历史探究主题,通过访谈调查等方式,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此外,为了深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网络、地方图书馆、党史办公室、博物馆等中去搜集乡土素材,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

浅论中学语文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篇7

中学语文新大纲不仅强调语文的工具性, 而且强调语文对学生思想品德与人文素养的培养:“语文训练必须重视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必须根据语文的特点, 渗透在教学的过程中, 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爱国主义是几千年来积累起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教师应通过语文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光辉历史和传统, 了解一百多年来的国难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重新站起来而做的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斗争, 了解我国伟大而长远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以培养青少年自尊、自信、自豪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树立祖国的利益、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 确立为祖国的繁荣稳定而奋斗终身的崇高理想, 是落实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发展进步, 都需爱国主义的支持。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对祖国深厚、真挚、恒久的情感, 是指引各族人民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是支撑民族精神的核心, 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精神力量。无论是战火纷飞的年代, 还是和平建设时期, 爱国主义都体现了激发爱国热情、凝聚群众力量、振奋全民精神的巨大作用。爱国主义的培养基础依赖于国家长期积极的、主动的方略。1994年8月, 中共中央印发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指出:“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 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的共同基础, 是全社会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为了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 进一步加强全民和青少年的德育建设, 树立爱国主义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001年9月20日, 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纲要》。2004年2月26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这两个文件是十分重要的纲领性文献, 是我们加强和开展青少年德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指路灯。

邓小平同志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爱国是中华儿女的终生要求, 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从小抓起。正如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的:“青年是祖国的未来, 民族的希望。”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少年兴则国家兴, 少年强则国家强, 少年有希望, 祖国未来的发展就充满希望。青少年的教育, 历来是各个历史时期有识之士十分重视的问题。所以, 邓小平同志讲得好:“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学生爱祖国的感情, 是从爱家庭, 爱学校, 爱故乡, 爱集体农庄, 爱工厂, 爱祖国语言开始的。”所以, 当前的初中语文课本中包含了大量的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爱国、爱家、爱校的篇章, 教师们应该注意到使之成为结合知性的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学生发自内心、基于自主自由的爱的意识与能力。这种爱的意识与能力集中体现为对同胞的给予和为同胞承担责任。

爱国主义的问题, 是一个重大的人生主题。对祖国忠诚和热爱, 是每个中华儿女都要努力追求的。作为身负重担的教育工作者, 教育好青少年, 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人才, 我们具有无比重大的责任感。

通过语文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必须与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科学教育结合起来, 与爱党、爱社会主义教育结合起来, 但是不能把语文课讲成政治课。这就要从语文课的基础出发, 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

伟大祖国地大物博, 山川秀丽;先哲忧国忧民, 勇于献身;炎黄子孙反抗强暴, 百折不屈, 这些中华民族的灿烂瑰宝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均有记载或表现。而近代革命先辈追求民族解放, 抛头颅、洒热血, 呕心沥血, 光照千秋的业绩, 在初中语文教材里更是一一体现。这些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丰富, 思想性强, 通过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 应着重抓住以下几个要点。

1. 讲述自然风景的美丽, 激励学生的“爱国之情”。

如《桂林山水歌》、《春》、《苏州园林》等。这些作品通过描绘而注入社会美的内容, 将客观的自然美同主观的情感有机统一, 产生诱人的美感。通过授课, 学生面对祖国的壮丽美景, 必将激发起爱国之情。

2. 学习杰出人物成长历程与社会贡献, 鼓励学生立“报国之志”。

如《木兰诗》、《谁是最可爱的人》、《谈骨气》、《梅岭之章》、《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科学探险的壮举》等。这些作品从不同侧面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崇高道德境界和伟大的科学成就, 汇聚了整个民族的优良传统。通过授课, 学生会感受到伟大的人格力量, 从而树立报国之志。

3. 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斗争的艰苦历程和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引导学生的“爱党之情”。

如《红军鞋》、《草地晚餐》、《七根火柴》、《白杨礼赞》、《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件珍贵的衬衫》、《陈毅市长》等, 描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艰苦历程和革命前辈的崇高品质。通过授课, 使学生懂得“没有共产党, 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

语文学科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与其它学科的是有区别的。语文课更具生动性、形象性、情绪性, 能震撼学生的心灵, 促使学生去思考, 大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这就是语文学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

教师是道德楷模, 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于爱国主义, 应该有正确的认识, 并正确运用到教学当中去, 而不该忽略它。因为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蕴和优秀传统, 这种传统是一个国家凝聚力与向心力的结晶, 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 更是一个国家民族进取和进步的力量源泉。爱国主义是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需要的。因此,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长期任务。初中是青少年所受的基础教育, 而基础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未来, 因此绝不能掉以轻心, 要确保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尤其不能认为爱国主义教育是政治课、历史课的任务而忽略了语文教学的作用, 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它。

总之, 中学语文教师应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契机, 对学生晓之以情, 动之以理, 使他们树立远大理想, 并把它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 让学生学习语文教材课文中人物的思想, 懂得教材课文所阐发的哲理, 这对于培养祖国建设的人才, 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语文教师应以之为己任, 在教学中一以贯之, 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苏秀水.语文教学怎样渗透爱国主义教育[J].湖南教育, 2002.6.

[2]朱绍禹.中学语文教材概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4.

论陆游诗歌中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 篇8

清代赵翼称陆游的作品“言恢复者十之五六”(《瓯北诗话》),他的爱国主义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主要有:

一、表现攘外安内、统一祖国壮志的

陆游生活的年代是一个内忧外患的年代,外族的入侵、本族统治者的无能,使少年时代的陆游饱尝兵荒马乱之苦。成年后的陆游亦仕途坎坷,但他信念坚定,要做一名坚持抗战、反抗妥协投降的爱国志士。于是他“挺身而出,站在民族的立场,不屈不挠地斥责侵略者的罪行,揭穿卖国者的面目,并呼吁人民奋起抗争”。他早年就立志“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关有感》),在《夜读兵书》中也写下“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表达了抗敌报国的决心;中年亦“报国计安心,灭胡心未休”(《枕上》);到了老年仍在诗中发出了奋激铿锵的声音——“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行》)。

陆游的爱国之情是很强烈的,他以社稷为重,时时关心国家大事,希望能富国强兵,同时也希望自己的才能有所施展,可以创功立业,为受欺的祖国、受苦的百姓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二、抒发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愤慨的

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两句中,作者将梦境和现实相结合,表现出陆游报效祖国忠心不衰之情,读来悲壮苍凉!“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写出陆游以衰老多病之身,尚想为国戍边,不忘抗战报国的激情。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外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在这首《书愤》中,诗人从对早岁威武雄壮的战斗生活的向往和追忆出发,哀叹自己壮志未遂,抒发了无比深沉、愤慨的感情,并且倾泻出强烈的爱国激情。正如严修教授所言:“空怀‘忧国孤臣泪,平胡壮士心’(《新春》)的陆游,至死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愿望。‘至死恨不见中原’(《太息》),成了他永远的遗恨。”“他的诗在慷慨中有悲愤,豪爽中有沉郁……这些诗句是悲歌,是叹息。是诗人用泪水写成的……这种理想破灭的凄凉,也是一种崇高的悲剧美,是陆游诗歌最感人的精神力量。”

三、揭露朝廷腐败、当局软弱行径的

作为一个有强烈责任感的爱国志士和诗人,陆游对造成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失所的苟延残喘的统治者和卖国投降派产生了强烈的憎恨和愤懑。

在《醉歌》中,他揭露了“战马死槽枥,公卿守和约”的投降政策,因而造成了“穷边指淮肥,异域视京洛”的危险局面。他的《关山月》更是反对和议、批判苟安的名作: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这首诗陆游以乐府旧题写时事,作于罢官闲居成都时。诗中痛斥了南宋朝廷文恬武嬉、不恤国难的态度,同时也表现了爱国将士报国无门的苦闷以及中原百姓盼望恢复统一的愿望,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渴望统一的爱国情怀。全诗十二句,每四句一转韵,表达一层意思,分别写将军权贵、戍边战士和中原百姓。可以说,这是当时南宋社会的一个缩影。诗人还选取了一些典型事物,如“朱门”“厩马”“断弓”“白发”“征人骨”“遗民泪”等,表现了诗人鲜明的爱憎之情。

四、表达爱国爱民、忠贞不渝的感情的

热爱祖国和热爱人民是统一的。陆游的爱国主义很大一方面就表现在对人民的关怀和同情上。不管是《农家叹》里百姓的“竭力事本业”,但因“县吏征租声”而“自计无由生”,《岁暮感怀》里的“富豪役千奴,贫老无寸帛”等等,无不表现了这一主题。另外还有一部分作品则揭露了异族统治者对中原人民的暴行,如《题海首座侠客像》的“赵魏胡尘千丈黄,遗民膏血饱豺狼”,在悲愤交加的同时,也表达了沦陷区人民渴望南宋军队收复失地、解救人民疾苦的强烈愿望。

抗敌御侮、收复失地、为国雪耻,是陆游一生不曾放弃的理想,也是陆游生活与诗作的主题。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南宋统治集团的妥协投降决定了陆游一生郁郁不得志。于是,陆游转向了自然山水与田园风光。他游历过祖国的大好河山,晚年又久居乡间,体察农民的欢乐和疾苦。他以清丽明畅的诗句写景,以清隽流畅的诗句写情,或发思古之幽情,或现明媚之风光,或寄怅惘之悲愤,多了对如画江山的热爱,多了对农民命运的关切。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清新俊逸、典雅韵致的千古名句,依然似清澈之水,浸润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田。

尽管放浪林泉,但陆游却没有忘记那象征耻辱的北方失地。在自然山水景物与田园生活的语境里,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常袭陆游心头,身在山水,却心系国事。仿佛此时此刻的自然山水景物与田园生活并不是陆游的精神寄托,而是触发陆游爱国情感的导火线。一方面美丽的大自然使诗人感到审美的愉悦,“远游无处不消魂”;另一方面国家的事业毕竟是诗人终生的追求,透过“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的浓浓诗意,我们感受到了诗人报国无门的辛酸与惆怅。总而言之,在自然山水景物和田园生活的语境里,陆游的爱国情怀得到了多层次、多角度、淋漓尽致的发挥。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能勾起他高昂的爱国激情。

陆游的爱国思想是深沉的,陆游的山水田园诗由于其浓厚的爱国思想之贯注而显得更加恢弘。在那恢弘的意境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诗人的拳拳报国心,盈盈赤子情。请看《金山观日出》:“系船浮玉山,清晨得奇观。日轮擘水出,如觉江面宽。遥波蹙红鳞,翠霭开金盘。光彩射楼塔,丹碧浮云端。”玉山、红翠、金盘、丹碧,诗人大放笔彩,绘出了一幅色彩斑斓、气势磅礴的日出巨画。就是在梦中,诗人也未曾忘却祖国的自然山水,他忘不了“地瘴霜常薄,林深日易昏”(《梦藤驿》)的藤驿,忘不了“太华峰头秋意新,醉临绝壁岸纶巾。世间事迈惟堪笑,禹迹茫茫九片尘”(《梦游》)的美妙绝景,忘不了“曲廊下阚白莲沼,小阁更对青萝峰。林间突兀见古碣,云外缥缈闻疏钟”(《梦游山水奇丽处有古宫观云云台观也》)的神秘。陆游山水田园诗中的爱国情怀,是厚实的,也是炽热的,是魏晋以来山水田园诗的又一次自我拓展和完善。

陆游至死不变的爱国之情,不仅在同时代诗人中无人能与之相比,即使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很少见的。他的爱国主义诗词“在我国的诗歌园地里竖起了一面光辉灿烂的爱国主义的旗帜”。

直到临终时,他还谆谆告诫他的儿子,国家统一之后,要在家祭时告知于他。陆游的《示儿》诗不仅感人至深,而且教育着我们中华民族每一个人。陆游的爱国主义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大力继承和弘扬。

论爱国主义 篇9

林则徐(1785-1850)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中国近代进步思想家和伟大的爱国者。由于他在鸦片战争中的影响和作用,他的生平事迹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注意,清朝就有人著书、编年谱,详细记载他的活动和思想,并汇集林则徐的诗文、信札、奏稿,编辑文集。民国后,关于林则徐的传记、资料也出版了不少。但真正对林则徐进行科学研究和大规模地编辑出版林则徐文集应当说是建国后开始的。建国后,除大量出版与林则徐研究有密切关系的鸦片战争史料外,还出版了《林则徐集》的奏稿、公牍、日记、书简等,为林则徐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史学界一致认为,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者,高度的爱国精神贯穿了他整个一生。分歧是林则徐爱国主义思想的阶级属性问题。杨国桢认为,林则徐的爱国思想属于地主阶级范畴。丁名楠等则认为,林则徐的爱国主义已从本阶级的思想中游离出来,升华为全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属于人民的范围。至于林则徐在禁烟运动中的爱国主义思想人们则有下列的阐述:

林则徐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张斌荣,俞祖华等人认为林则徐在禁烟运动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形成的具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那就是:“鸦片的输入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首先白银大量外流,造成银贵钱贱,财政拮据,国库空虚。其次,鸦片贸易使整个地主阶级更加腐朽不堪。再次大量鸦片的涌入导致吸食者的明显增加,必将危害清王朝的统治,影响整个民族的素质。”

戴逸、张代春、徐飞等人主要认为林则徐禁烟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是:“首先林则徐所在地位具有特殊性。其次,这也是林则徐民本思想发展的结果,在政治实践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民心可用,民心可恃。再次,林则徐还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了我国民族英雄和爱国者的坚持的‘抵御外侮’的传统思想。”当然这样的爱国主义思想也与林则徐的家教良好,父亲对其进行严格的教育,包括爱国主义的教育,使其从小就树立了爱国的思想分不开。

成弓认为:由于清政府的腐败,鸦片不可能做到另行禁止。相反鸦片贩子的活动日益猖獗,烟已经到了非禁不可的地步。在清政府内部形成了“弛禁派”和“严禁派”,而林则徐就是少数严禁派中的一员。张代春认为:“林则徐的早期禁烟是在与弛禁派不断斗争的情况下进行的。”而林则徐的话“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几无充饷之银”,对道光帝的触动很大。另一方面林则徐之所以会到广州进行虎门销烟,也正是英国不顾中国的禁烟法令,为了牟取暴利,毒害中国人民的结果。

成弓认为:“林则徐的爱国思想首先表现在他对禁烟的态度和实践上。禁烟抗英是当时关系国家民族命运与前途的头等大事。”在广州,林则徐根据实际情况,认识到鸦片的根源在外,于是他改变了原来“重治吸食”为主的方针,其禁烟活动开始进入与英国鸦片贩子进行面对面的斗争阶段。张卫明、王黎明等人认为:“林则徐在广东查禁鸦片之时,就注意将禁烟与《国际法》结合起来,从《国际法》中得到了有力的支持。于此同时,中国的禁烟运动在国际法的正义旗帜下得以进行,并在实践中有效地将维权与禁毒结合起来,由此也捍卫了国际法的道义和权威。”

林则徐在禁烟的同时,千方百计地了解敌情和外事,最先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徐飞等人认为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主要途径和贡献是:“第一、林则徐在禁烟运动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具有很多的现实意义。今天我们更需要爱国主义,我们应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而为官的人更要向林则徐那样为国为民,不求异己私利。另外我们国家应当坚持改革开放的既定国策,我们要勇于借鉴和吸收外国先进的文明成果,发展好自己,维护好自己的民族利益。同时我们应当增强自己的海军力量,维护自己海洋国土权益,保护自己在国外的能源投资和关键航线不受干扰,进而更好地向海洋进军。

【参考文献】

[1]林言椒,李喜所主编.中国近代人物研究信息 [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 [2]戴逸主编.中国近代史通鉴[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7 [3]张斌荣,俞祖华主编.中国圣贤·贤传 [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4]张代春.林则徐早期禁烟述论.广东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1999,Vol.13(No.2):48-50 [5]萧致治.林则徐禁烟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江海学刊[J],2006,(3):20-26 [6]徐飞.论林则徐的爱国主义思想及其特点.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0,(增刊):50-53 [7]邹方红.试论林则徐爱国主义思想的时代特色.鞍山师范学院学报[J],2007,Vol9(No.5):62-65 [8]成弓.林则徐的爱国思想.法制与社会[J],2008,02(上),296 [9]张卫明,王黎明.近代国际法与林则徐禁烟.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5,(4):48-50 [10]纪江红主编.中国名人百传(中)[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11]萧致治.首倡建立中国近代海军.史海一页[J],2002,Vol.15(No.1):30-32 [12]江之宜.林则徐诗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忧患意识.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J],2005,(6):73-75 [13]王长流,杨成龙.再论林则徐的爱国主义思想.厦门教育学院学报[J],2007,Vol.9(No.1):37-38,48 [14]木拉提·巴海.论林则徐对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传承与拓展[J],2005,Vol13(No.3):1-3

上一篇:恐怖诉求浅析下一篇:无陪护免责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