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爱国主义

2024-06-20

新爱国主义(精选8篇)

新爱国主义 篇1

新写实主义小说(3课时)

一 教学目的:了解新写实小说的发生发展情况;主要的新写实小说作家作品;新写实小说的意义。二 教学重点:了解新写实小说的内容和意义

三 教学难点:理解新写实小说“新”的表现及评价。四 教学方法:讲授 五 教学步骤:

(一)课程导入:新写实小说没有终止时间。它的出现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与其语境有重要关系。80年代中后期社会转型,社会阶层各个成员的文化色调在重组,知识分子的启蒙精神淡化,一部分人认同普通市民立场,这是一个自觉的文化立场的选择,对日常生活采取近距离写实性的扫描。

(二)概念

“新写实主义”这个称号的出现大概始于1989年第三期《钟山》的“新写实主义小说联展”。根据批评家的概况,新写实主义是继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之后中国文学出现的又一面旗帜,它“从情感的零度写作”,“纯粹客观地对生活本态进行还原”,展现了现实的“原生态”,将“原色原汁原味”和盘托出,达到了“毛茸茸”的程度。

(三):兴起背景

1989年之后,中国社会现代化演进所必然产生的商业主义盛行和传媒行业的兴起,使中国现代文学所张扬的具有精英主义色彩的政治理想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遭遇空前的挑战,从思想文化层面入手来解决民族-国家问题的精英主义理想,在文学领域中不得不被摒弃。因此,在八九十年代之交,文学实际上面临着一个由国家意识形态话语向民间话语、由公共话语向个人话语转变的问题。

这一转变的标志性文学事件,就是所谓的“王朔现象”:王朔小说的流行、大规模地进入影视传媒及对于王朔作品的争论。王朔的现代性特征在于:立足于市民立场来把握社会历史,这为历史批判的精英主义传统划上了一个历史界线。王朔小说的流行与时代的“渴望”有关,它使以国家政治为核心的话语系统与民间生活实际上的严重错位暴露无遗,展开了一个抛弃了政治意识形态,作为日常生活价值框架的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审美旅程和言说方式。这样的开端未免充满了过犹不及的极端色彩和快意宣泄,它所遭受的种种非议,正是来自于精英主义话语的抵抗。

与市民言说的王朔小说的放肆而简单形成对比的是,代知识者言说的新写实主义小说则琐碎而无力——它们同样是精英主义在90年代的中国政治生活和道德生活双重失败,向民间意识形态迅速转向的结果。新写实主义小说是对先锋小说乃至寻根派和现代派小说的反拨。当方方将新写实的“风景”首先展现在当年光怪陆离的文坛上,在转换了审视现实的立场之际,新写实主义小说预示了某种对历史的解构姿态。问题在于,《狗日的粮食》、《烦恼人生》、《一地鸡毛》、《风景》等关怀人的生存问题的新写实主义代表作,实际上没有足够的立足于现代性立场上的人道主义理想与信心作为理性支持,它们使当代小说从现代主义小说的理性化批判框架进入理性疲乏的生活原生态描摹。如果说,使“文革”后小说大规模回到市民社会是新写实主义小说的历史功绩(就文学而言),那么,新写实小说的理性疲乏却不仅是当代中国理性困境的映射,更是知识精英在脱离了意识形态话语中心之后尚不能作为边缘性力量创建新理性的真实反映。

(四):小说的主要特点及不足之处 1:特点

(1):经验的日常性是其共同点之一,日常生活经验成了小说的集中叙述经验。

(2):群体性还表现在作家采取的相对中立、客观、冷静的叙述立场,尽可能的还原现实。2::缺点

(1):众多个性迥异的作家都被归入“新写实小说”名下。外延的无限扩大维持着这个概念的空洞运转。

(2):在叙事学已经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背景出现之后,新写实小说提出的那些概念说明表露了对叙事意义的无视。1):情感的零度忽视了叙述者的暴露。

新写实小说推崇“情感的零度”,即不让叙述者的情感介入故事,干扰读者的判断。但叙述者不可能在文本中完全消失,作者可以删去叙述者的抒情、道德评论、社会理想表述或者人物鉴定,但叙述者仍会在背景描写、人物识别或时间性概述方面留下痕迹。叙述者的情感可能强烈、可能淡漠,但却不可能成为零度。

2):对生活纯粹的还原忽视了语言层面的中介。

现代语言学认为语言自成系统,不是一面和现实毫厘不爽的镜子。叙事学认为叙事包含着某种人为的结构,某种程度的预先制作。叙事所操持的话语经常携带了种种隐蔽的判断,悄悄地对叙事对象做了改变。因此,现实纯粹的还原不过是新写实主义的一个理论神话。

3):无视叙事,叙事话语丧失深度而趋于平面。

新写实小说写了大量平淡琐碎的生活场景和操劳庸碌的小人物,在这点上新写实小说继承了关注小人物的文学传统。现实主义往往通过一个完整的情节呈现小人物之为小人物的独特个性,新写实小说则有意消解小人物的独特个性,使他们成为芸芸众生。这些人物缺少强烈的自主精神,新写实小说更多揭示的是他们日常生活的现状:琐碎的、凡俗的、安分守己的。生活世俗化并不等于表现世俗化生活的文学作品也要世俗化。人们在新写实小说中体察到生命的坚韧与顽强,体察到人生的乐趣与满足,但恰恰在这点上,新写实小说的作家们放弃了改造世界的特权,他们又一次接受了传统观念:叙事话语无足轻重,重要的是素材。不少作家倾向于如实叙述,使小说出现了“流水帐”倾向。叙事的风格与现实的平庸不谋而合,新写实小说的叙事并未达到一个更高的真实,而是回归到传统的阅读经验,尽可能无阻碍地为读者接受。

(3):新写实小说的提出更像是商业思维进入纯文学领域的一个表征,它更多地与办刊策略、制造文坛热点等想法联系在一起。

(五):代表作家作品

“新写实小说”概念的提出是在1989年,但其代表作品的出现则要早一些。对“新写实小说”的讨论,自1989年下半年至1994年末,一直未间断。目前得到大多数作家、评论家承认的,可以包括在“新写实小说”里的作家有池莉、方方、刘震云以及叶兆言、苏童等。1:池莉(87-97小说)

生于50年代干部家庭,随父母的调动到处迁移。故乡的感觉没有,也找不到精神家园的根。因此对池莉来说时间有意义,故乡没意义。

童年时期人格分裂,对峙。红孩子——黑孩子

由童年到少年经历了一个精神上的失乐园的过程,看生活的立场发生了很大扭转。在把握生活时,用一种复杂的眼光看待社会:对峙和视角下调,用世俗眼光看。《烦恼人生》即是这种视角的产物,写了真正的生活。池莉作为作家时的偏执很突出。(1):《烦恼人生》

池莉1987年发表《烦恼人生》,引起很大反响。这部作品描写武汉钢铁厂职工印家厚一天的生活,在24小时内浓缩了他整个烦恼的生活状态。小说“生活流”的写法呈现了一种“毛茸茸的原生态”,让人似乎能亲身感受引家厚的“烦恼人生”,从而引起了无数处于同样境遇的读者的共鸣。从小说结构特点上看:沿着印家厚的脚步把所有的情节都串起来,当下烦恼经验和过往的浪漫经验交织起来表达了一个主题:生活就要认命,普通人要过普通人的生活。这种判断是池莉的认识。一天中所有烦恼经验加起,所有浪漫经验减去,其结果就是文本的主题。

小说中亚莉形象设置了却没有展开。亚莉——印家厚。亚莉——妻子

池莉压抑着亚莉,使这样一个三角的浪漫故事变成印和妻子两个人认同生活的平面结构。通过这样一种文学操作,池莉表达了对生活的观点。(2):《来来往往》

《来来往往》中康伟业与段丽娜的婚姻建立在一种时代的错误上。段丽娜在文化价值上比康伟业大,但作者的目光聚焦在康伟业与三个女人的浪漫故事上。段丽娜的形象实际上被弄坏了。时雨蓬是一个粗糙的物质时代塑造的一个物质女孩。(王安忆:上海表面的繁荣掩藏了精神的粗糙,上海的物质形态塑造了一批极端物质化的人。)

《来来往往》表面上极浪漫,实际上很不浪漫,由追求爱情到爱情幻灭。康段之间:饱暖思淫欲;康林之间: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康时之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小说仍是一个不谈爱情的主题。

总结:池莉几乎所有的创作都与爱情有关。但回答爱情时都是没有爱情,她用的不是爱情逻辑,而是婚姻逻辑。婚姻是世俗的概念,爱情是价值层面的话题。婚姻是知识性的命题,可以言说,爱情是一个信仰性的命题,不可言说。这是一个很大的错位。2:方方(1):《风景》

方方的《风景》发表于1987年,被誉为“新写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新写实小说”中最富于现代主义色彩的一篇。小说选择了一个出生后不久就死去的鬼魂“小八子”作叙事主体,叙述了“汉口河南棚子一个十三平米的板壁屋子里”,一对夫妻和七子二女的家庭生活。作者的叙述语调是平静的,但却并不是所谓“零度情感”,而是对“恶”的生存法则,以及这类法则拒斥文明的无可奈何的认同。

小说叙述框架、视角都带有很强的虚拟性。但经验又是很现实的、近距离的。父母构成了一个人文背景,是孩子们成长的一个外在环境。老大和枝姐的爱情故事留有很大的空间,老二是一个带有女孩子气质的男孩子,在母亲的溺爱下成长起来,恰恰是这种保护造成了另一种悲剧:老二的毁灭是河南棚子的粗糙环境造成的,老二与其生活环境的不协调构成了他的悲剧。老七生不逢时,父亲又怀疑他不是自己的儿子,用暴力迎接老七,同时,老七也不受他两个姐姐的欢迎。他是生活在这个环境最底层的人。长大后上山下乡,大学毕业后做了中学教师。之后就变成了一个报复家庭的人。在老七成长过程中,其性格的扭曲变态是明显的,这表现在他不择手段地往上爬的人生经历。

补:一组人物形象:高加林、老

七、于连、拉斯蒂涅。当一个人与其生活的环境有很大不合时,这种环境反而会培养出野心、反叛,但又毫不顾道德准则。由这类形象体验的一种弱势地位的创伤感形成一种原型:即由创伤感而开始感到世界的不公,从而反叛,报复。马克思的阶级论给这类人改变命运提供了一条出路,但更多的人选择联姻、色相等方式改变命运。这类反叛者的形象体现了我们每个人对缺失的反抗,在传达着个人的白日梦。(2):《桃花灿烂》

写得很细。故事背景是搬运站,男主人公米西的生活环境类似老七。米西在他的家中形成了心理阴影,从而影响他日后的生活。女主人公墨子与米西产生了爱情,米西想表达爱情,但又不明确表达。墨子处于女人的被动地位,认为女人只能被爱,米西不表达,墨子就不接受。水香的漂亮引起了米西的注意,他与水星调侃。在设置上,墨子和水香代表两种不同的文化身份,水香代表了身体的、世俗的东西,墨子代表了精神东西。二者是一种精神爱与身体爱的悖论,男人迷惑于二者之间。

男女之间的爱情很复杂,性欲的影响很大,甚至使你去接受你不想要的。但性欲并不是爱情,它还有别的东西,爱总是伴随着一种恐惧、焦虑,说不清道不明,越爱的东西越不敢接近和占有它,这是一个困惑的命题。小说结局米西死了,相爱的两个人之间隔着某种东西,而死亡真正让两个人走到了一起(对爱的高峰体验是否与死的体验类似?)。方方对爱情的想法有世俗层面上的,又有宗教层面上的。她对爱情的信仰是显而易见的这一点与池莉处于两极,方方表面上归于新写实,但在精神意义、价值层面上,方方高出新写实小说。3: 叶兆言

南大硕士,在文学出版社做过编辑,有家学渊源,培养全面。叶圣陶在人格上很诚实,知识功底扎实,是个温厚长者,常站在启蒙立场对世俗生活进行透视。叶至诚、叶至善对体制有信赖,对体制之外的价值有很高的警惕,关注的是体制内人的成长,昂扬的精神状态。叶兆言在85年后的创作让我们看到他在文化色彩上既不象祖辈,也不像父辈,其文化色彩很难定位。同时他又游离于知青之外,处于红卫兵或红小兵之间,与王安忆、张炜同一代,既不指认世俗,也不高扬理想。他身上集中了其祖父的温厚,同时又有点闲士的甚至是看透了某种东西之后的一种智性色彩,但又不像史铁生看的那么透,他始终关注的是世俗东西。

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新历史小说中都有他。其创作的文类文体很宽。他有时极端世俗,把当下最日常的世俗的生活经验作为研究对象。如《关于厕所》对世俗生活看的很透:人生活在现实中,受动性是随处可见的,甚至是撒尿也能影响人的一生。《艳歌》

叶兆言小说拒绝浪漫小说的逻辑。小说结局的苍凉、荒凉感是新写实小说中很少见的。《艳歌》触到敏感的知识分子内心深处的东西,与妻子的冷战让迟钦亭感到婚姻的无奈,与心中的恋人谈话后却感到苍凉,有更深的感叹(这部小说可与《白玫瑰与红玫瑰》相比)。小说表现了一个困境:人需要爱情,但爱情具体到一个人,你会发现你找的不是他,这是一个所爱非人的命题。迟钦亭的悲凉体验既是爱情的,也不是爱情的。人有理想,当你实现后,这个理想又变了质。时间的有限性和人的欲望的无限性的悖论是苍凉的,是人无法挣脱的一个受困体验。小说没有结局。在新写实小说中,小说达到了一种别的小说无法达到的体验。池莉的烦恼体验停留在一种较情绪的层面上。《艳歌》没有一定的意象性,表现的是一种困境。题目是一种反讽,故事一点都不艳,表现了这种生活状态对人的捆绑。4:刘震云

当代作家中少有的有智慧的人之一,有人说他的写作有鲁迅的风格。

《单位》和《一地鸡毛》是姊妹篇,分别发表于1989年和1991年。《单位》写的是在某部某局某处这个“单位”里,“官”“民”都活得不轻松。《一地鸡毛》转到小林的家庭生活。其生活的烦恼程度,和池莉笔下那位印家厚也相差无几。刘震云在叙述这些生活中的“鸡毛”时,使用了大量的反讽笔调。对于小林,他是反讽中带有同情,对于老张、老孙、女老乔,也并非毫不留情的讥刺,而是有一点理解在里面的。

小说写了一个关于知识分子成长的故事,小林的经历是反成长的过程。

“一地鸡毛”、“蚂蚁”两个意象都来自小林的梦境。“一地鸡毛”的隐喻是那种纷乱的日常生活在人的内心中唤起的恐惧。梦表达的是一种本真的真实,小林虽被世俗化,内心并不甘心,很痛苦、恐惧,害怕自己被同化。城堡、铁屋子等与鸡毛都是围、困,表现主体与客观的关系,主体为客观所困。但城堡、铁屋子是硬的,鸡毛是软的,它表达的是日常生活对人的慢慢的异化。

“蚂蚁”合群,无个人、无主体性,盲目。陈凯歌《黄土地》结局一群人去祈雨,出现一个小孩逆向人群,越变越大,表现了个人从群体中出现。蚂蚁实际上反映了小林在把自己变为俗人后的恐惧。小林成了蚂蚁群中的一个。而“一地鸡毛”和“蚂蚁”都表现了小林内心中的不甘心。

(五):意义(总结)

新写实小说并非铁板一块的思潮,每个人的作品都有独特个性,不同作家也有不同的价值立场。作为一个流派,一个群体,新写实的作家们在精神层面上是不同的,新写实小说不是整合意义上的存在,不是审美、精神层面上的归类,它只是从某种角度上来进行确定的一个流派

试图用一个流派来统合一批风格独特的作家是非常困难的,大部分“新写实”小说家会对这种做法不以为然,甚至愤愤不平。“新写实主义”不过是一种命名,不过是人们谈论的一个话题,不过是对理论匮乏的一次勉强满足。在80年代后期中国文学落入低谷的岁月里,“新写实主义”这面旗帜似乎鼓起了重新聚集的勇气。在“新写实”的名下,我们至少可以看到这样一些变动。

1、文学写作不再依循意识形态推论实践,写作者不再有充当历史主体的欲望。

2、那些凡人琐事成为写作的中心素材,文学回到单纯的生活,因而对生活的洞察力显得十分重要。另一方面,故事也朝着“传奇性”方面发展,制造远离乌托邦冲动的阅读快感。

第七节

新历史小说(2课时)

一 教学目的:了解新历史小说的发展状况。

二 教学重点:掌握新历史小说的历史观和审美特点。三 教学难点:认识新历史小说与传统历史小说的差别。四 教学方法:讲授 五 教学步骤:

(一)课程导入: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出现时间差不多,在87年前后,到目前没有终止。集中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主要作家和代表作品有:先锋小说中一部分涉及历史创作的作家。刘震云《故乡面和花朵》。叶兆言夜泊秦淮系列和《枣树的故事》。苏童“枫杨树乡村系列”、妇女生活和新妇女生活系列。格非《大年》、《迷舟》。刘恒《伏羲伏羲》、《苍河白日梦》。女性作家的一部分作品也属于新历史小说,如赵玫。

(二)新历史小说观念:

新历史小说的出现,可视为鲁迅《故事新编》创作观念的承传和超越。由于道德失范、政治宽松和艺术民主,当今新历史小说拒绝接受“十七年”小说惯用的政治——历史话语,改变用历史小说阐释历史教科书的做法,从而表现出鲜明的“异端”性。

1:新历史小说家通过重叙历史,表现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在“五四”新文化背景上形成的“现代”话语,家庭的潜在文化语义就是封建、保守的营垒,是腐朽、堕落、衍生罪恶的渊薮,是民主自由与个性主义的否定力量。而新历史小说家将目光从宫廷、议政、战事、暴动、改朝换代这样巨型景观转向了村落、家族、血缘、人伦、性这些微型社会组织及其冲突。这表明新历史小说家对家族为内核的传统文化作了重新的审视和认同,因而写出来的作品富有深广的思想文化蕴涵。这类作品如《白鹿原》、《苍河白日梦》、《旧址》、《呼喊与细雨》、《活着》、《故乡天下黄花》等。

2:新历史小说家注重建构个人的历史话语。他们不愿以“再现”的手段去绘制与社会历史毫厘不差的真实图景,而宁可通过想象和虚构追求感觉的真实、情调的真切,用自己的眼光、自己的话语去探寻奥秘和重构历史。李锐在《旧址》中的题记:“我们的叙述不会给世界和时间带来任何增损,我们的叙述只是为了自己”,他还说自己只是“一意孤行地走进情感的历史,走进内心的历史”,看来,他并不钟情于历史的真实,强调以主体化的视角观照历史,这一点,体现出新历史小说家对历史的个人性的认识和体验。

李锐的《传说之死》,主人公六姑婆出身名门望族,并且是古城第一位女共产党员。她曾舍命救过后来当上部长的弟弟,是一位对革命有过贡献的功臣。如果按照传统的创作方法,应该把六姑婆塑造成一位颇具传奇色彩和叱咤风云的人物,并且是一篇可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但是作者却洗去这段历史中的那些最能表现革命本质的浓烈的火红色调。而另辟蹊径,从疼爱和保护弟弟的亲情人性方面,去描述这位用香火自毁容颜以永不嫁人,终身信佛之志的六姑婆,是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去完成党的地下交通站重任的,又是如何为了“杨家的根”,怎样奋不顾身从敌人的监牢和枪口下将她弟弟救出来的。总之,六姑婆似乎没有多少革命的自觉意识,却完全具有甘愿牺牲自我的人性亲情的意识。从中可看出,即使带有浓厚“正统”色彩的故事,由于作者个人历史话语的顽强楔入,我们所见到的历史景观与已既定的历史面目发生较大的差异,凸现了历史被重新“书写”的个性化特征。

(三)新历史小说的审美特征:

新历史小说最突出的审美特征在对历史的解构和意义的消解,诸如人物的世俗化,故事的虚构摹写和文本的戏仿艺术等。而这些方面,鲁迅早在《故事新编》时就有意尝试过。鲁迅的《故事新编》除了取材神话、传说外,主要取材春秋战国的史实,但他并不以修撰正史的方式,为古人树碑立传,而是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写出人物世俗化的特点。《理水》,塑造了治水英雄禹的形象。关于禹的传说,先秦典籍多有著述,然而,鲁迅祛除禹头上的神秘光圈,着力描绘他“乞丐似的”穷困艰苦和“铁铸”般的意志。有一段描写就很典型:“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在上面坐下”,“伸开了两脚底都是栗子般的老茧。”小说结尾处还有一个令人回味的描述:“但幸而禹爷自从回京以后,态度也改变一点了,吃喝不考究,但做起祭祀和法事来,是阔绰的;衣服很随便,但上朝和拜客时候的穿着,是要漂亮的。”禹,在鲁迅强大的艺术聚光灯照射下,现出凡人的一面,暴露了一些人性的弱点。这些圣人,在鲁迅笔下都突出其形象的“世俗化”和“非英雄化”的特点。而这一点,对后世历史小说创作颇有启示作用。

1:人物的世俗化,成为新历史小说自觉追求的审美特征之一。作为反拨和重构历史的需要,新历史小说由再现重大的历史事件和显赫的历史人物以揭示必然的历史本质,转变为叙述日常生活的风俗活动和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以展现历史的本色。新历史小说是借一种历史氛围、历史情调、历史话语方式,在生命存在的体验上来展示人物的命运,以现代意识把对现实生命存在的思考,放在假定性的历史框架中来加以表现。作家在有意或无意间偏离或疏远了正统的历史,他们感兴趣的甚至是“正史”所不屑写的妾、妓、兵、匪,其身份一反传统话语中的政治色彩,而带有十足的民间性。新历史小说比较喜欢展示历史中处于“边缘性”的人物,写他们吃喝拉撒,婚丧嫁娶,朋友反目,邻里争斗等生活的日常性、世俗性、甚至是卑琐性的一面。

2:故事的虚构摹写,是新历史小说第二个审美特征。新历史小说家对历史不再保持谦卑,时常轻而易举地进入历史,从从容容地展开想象,至于史料的搜集和疑难考订均被洒脱地省略了。王安忆《父系和母系的神话》由一个中篇《伤心太平洋》和一个长篇《纪实和虚构》组成的。这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我”就是王安忆,父亲就是王Ⅹ,曾祖父开创了我家的出洋史,同乡王木根说他还保留一本福建同安王氏家谱;母亲就是茹Ⅹ,她是一个浪子的女儿,“集孤儿与被抛弃于一身”,解放后以“同志”身份重返上海,等等,都说得有名有姓,可谓言之凿凿。但它又同时带有虚构性,在本书《跋》中,王安忆明白地说过:“我以交叉的形式轮番叙述这两个虚构世界。我虚构了我的家族,将此视作我的纵向关系„„我还虚构了我的社会,将此视作我的横向关系。”同时,她又说:“我在虚构时候往往有一种奇妙的逆反心理,越是抽象的虚构,我越是要求有具体的景观作基础。”这就说纪实和虚构是难分难解的,互相牵制,实者似实而虚,虚者似虚而实。这样小说就把纪实和虚构手法发挥到了极致。

3:文本的戏仿,是新历史小说表现出来的第三个审美特征。鲁迅把《故事新编》中文本的戏仿,称之为“油滑”手法,它表现了作者一种新的思维向度和艺术创造天赋。《出关》中对《庄子》中哲学语言的戏仿:

庄子——慢慢的,慢慢的,我的衣服旧了,很脆,拉不得。你且听我几句话:你先不要专想衣服罢,衣服是可有可无的,也许是有衣服对,也许是没有衣服对。鸟有羽,兽有毛,然而王瓜茄子赤条条。此所谓“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你固然不能说没有衣服对,然而你又怎么说有衣服对呢?„„

这段话,其实是鲁迅把《庄子》中几段话杂糅在一起,并把它们译成现代汉语的形式,达到了文本的戏仿效果。

新历史小说出于解构历史,消解意义,必然要建构自己独特的话语机制。而文本的戏仿便是最能代表他们历史话语的审美追求。

莫言《丰乳肥臀》对古人诗句、现实生活中的严肃或通俗歌词的文本戏拟,如:“黄鹤一去不复返,待到黑天落日头,让你亲个够。啊欧啊欧啊欧欧。”“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我是一张饼,中间卷大葱,我是一个兵,拉屎不擦腚。” 刘震云《故乡天下黄花》的结尾:

一年之后,村里死五人,伤一百零三人,赖和尚下台,卫东卫彪上台。

两年之后,卫东和卫彪闹矛盾。一年之后,卫东下台,卫彪上台。

“文化大革命”结束,卫彪、李葫芦下台„„一个叫秦正文的人上台。

五年之后,群众闹事,死二人,伤五十五人,秦正文下台,赵互助(赵刺猬儿子)上台。

刘震云《故乡天下黄花》的这个结尾,也是一种文本的戏仿,它是对历史的严肃性和正义性的嘲讽和消解,让人觉得历史的前进不过是既有事实的重新演绎而已。

(四)代表作家作品: 1: 刘恒

北京长大,当过兵,文学编辑、知青。现实经历并不特别,但他的作品总感觉其经历中有创伤经验(创伤是关联心理学、文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创伤和记忆有关,记忆和语言有关,语言和主体成长有关,主体成长是文学关注人的一个重要方面。)。

新写实小说视角尽可能放的很平,刘恒也关注当下经验,但他并不关注经验的日常性,而关注日常的本能,欲望(希腊神话关注人的日常性,希伯来神话关注宗教、超验的东西。)。刘恒的叙述和中国注重社会经验的主流文学不同,他更重内心经验,即心理学上的第二宇宙,强调人生中的创伤对个人成长的影响。《苍河白日梦》

以中国近现代史为背景,20世纪家族小说之一。(类似的有巴金的“激流三部曲”)

叙述人是一个家奴,是活到一百岁的时候,用回忆的语调讲述家族故事。小说以讲述型取代书写型。百岁老人与年轻作者的讲述含有一种历史沧桑感,老人是一个家族边缘的窥视者,其视角是有局限的。这给读者的想象留下很大余地。二少爷表面上有启蒙思想,深层里是一个没有长大的人格上的侏儒,人格严重分裂。二少爷的形象让人对启蒙话题有所思考。(可与巴金三部曲中的青年启蒙者比较)。

传统家族小说多以进化论、阶级论把家族成员分为老少两种,老代表保守,少代表新生,这已经是现代性叙事中的一个标准规范。但在这部小说中,父亲形象没有一点权力,什么都不操心。他唯一的担心是死。母亲只知吃斋念佛,父亲只知

益寿。

2:格非

《大年》,以辛亥革命前后为背景,大旱之年,地主丁伯高的院子被一群饥民围住,丁家常客私塾先生建议分粮,丁听从了,矛盾化解了。

与传统的地主、农民构成小说主要驱动线不同,这篇小说的人物关系很复杂。豹子、私塾先生、玫构成了小说的核心,替代了丁伯高与豹子的结构。三个人的关系是一种性关系,而非财产关系。小说真正的驱动是两个男人争夺一个女人的关系。这是作者对乡村关系的一个新理解。与传统的阶级、经济、政治关系不同,是一个人的情欲的关系。3: 叶兆言

“夜泊秦淮”《状元镜》、《十字铺》、《半边营》、《追月楼》。四篇小说的背景是辛亥革命到45年抗战胜利。剔除了以重大革命历史事件来构成的小说,叙述重点放到家常的世俗的生活上。

《十字铺》:士新与季云被放到对比的关系上。士新形象萎缩、木讷,侍从原型,走上坡路。季云:风流才子,敢作敢为,白马王子原型,走下坡路。真珠:才女、美女。士新步步为营,季云最终被杀。小说讲了一个吃到天鹅肉的故事,是反传统的才子佳人小说。南山先生把家安在妓院中,这是一种反讽。季云和南山的关系既有上下辈关系,又有朋友关系,这打破了传统家族中的权力关系。小说把爱情至上主义、英雄至上主义、理想至上主义、一切都放到了务实的基点上。

(五)总结: 1:意义:新历史小说有自己的对立面,相对于传统历史小说的讲述规范、意义规范来说是新的。

(1)结构上的颠覆:题材上选择家族日常世俗经验,替代传统的革命历史重大事件的题材。题材由大变小,使小说内部事理逻辑被颠覆。新历史小说内在逻辑和结构不再是二元对立的压迫反压迫的关系,变成了更复杂的血缘、欲望关系。(2)意义的颠覆:结构形态之后是意义形态,传统的历史进步论变成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历史循环论。这是新历史小说在意义上的颠覆。

(3)选择边缘身份的人讲述历史也是其文体上的变化之一。(4)“新历史小说”受“新写实小说”的影响很大,除取材外,主要特征与“新写实”极为相似,尤其“新历史小说”在“记史”的掩盖下,将新写实小说被琐事的“实录”遮蔽的“故事性”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使得新历史小说的可读性甚至远在新写实小说之上,从而最后完成了对先锋小说文体实验导致的精英化倾向的反拨。2:缺点:

“新历史小说”对历史的文学化的重构,对于传统的意识形态化的历史文学当然是一个突破。但它本身的弱点也很快暴露了出来。新历史小说的作者们太强调对历史决定论的反拨,以至于常常陷入另一种模式之中;他们对叙事快感的过分热衷也让他们随意放纵自己的想象力,甚至顾不上逻辑和情理的制约。

第八节 女性文学(3课时)

一 教学目的:了解新时期女性文学发展的状况。二 教学重点:掌握新时期重要的女作家的创作,以及新时期女性意识的几次转变。

三 教学难点:理解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四 教学方法:讲授 五 教学步骤:

(一)课程导入:女性文学的繁盛是新时期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文学成果。新时期也是继五四文学之后的又一个女性作家和女性文学作品迭出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女性文学不仅参与了女性意识的解放过程,而且参与了当代文学的重建过程。

(二)女性文学概念:女性文学指由女性作家创作的反映女性问题的作品。

(三)当代女性文学概况 1:17年文学中的女性文学

17年脱离了表现女性世界的规矩,女性意识隐藏起来。艺术个性、性别特征隐退。女性意识当时被看作小资产阶级意识。宗璞的《红豆》和茹志娟的《百合花》因为叙事角度和笔调都是女性化的、诗意的而遭到批判。2:新时期女性文学创作(1):在中国现代史上成名的前辈女作家在当代焕发青春。如冰心、丁玲、杨绛、草明、韦君宜等。A:冰心:从多年沉默中走出,进入创作盛期

她是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中影响广泛、长久的作家。晚期作品成就很高,小说与散文都进入炉火纯青的状态。如《从八十岁发起的誓言》

B:丁玲:《杜晚香》、《牛棚小品》、《风雪人间》等。C:韦君宜:《老干部别传》、《洗礼》、《母与子》 D:杨绛《洗澡》、《干校六记》

(2):50、60年代成名的新中国第一代女作家,很多人都成为新时期文学的中坚

A:宗璞《我是谁》、《三生石》、《南渡记》 B: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 C:刘真《黑旗》

D:柯岩《船长》(报告文学)、《寻找回来的世界》(3):新时期崛起的女作家

张洁、谌容、凌力、霍达、戴厚英、程乃珊、舒婷、陆星儿等

(4)八十年代中期的崭新一代的女性作家群

残雪、蒋子丹、张辛、迟子建、张抗抗、张辛欣、铁凝、王安忆、池莉、方方等

(5)90年代成为焦点的作家,如陈染、林白、卫慧等。

(四):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 1:女人也是人(五四到80年代)

五四时期女性作为人的意识觉醒,女人是和男人一样的人,小说通过掩盖女人的性别身份,来突出女性与男性平等的地位。小说中忽视性别差异的写法,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女性解放的趋势,但也造成了小说中的女性人物雄化的弊端。2:女人就是女人(90年代)

90年代市场经济繁荣,都市文化繁荣,女人成为欲望和消费的热点和卖点,这样的语境下,以女性性别身份为荣成为写作时尚。这是一个充满偏执论的反驳,只见女人不见人。如美女作家运用自传体小说这一修辞手段,引导读者把主人公经历与作者经历联系起来。消解小说的虚构性,刺激读者的联想。是一个牺牲个人尊严的性别秀,有意无意迎合了男权的期待。

3:女人和个人相互支撑(世纪之交)

女性文学中最先提出个人概念的是王安忆,她在八十年代中期就提出:女人比男人更具有个人性,这就和文学的基础结成了同盟。

林白《个人记忆与个人化写作》“女性写作面临的语境是主流叙述下还有男性话语的覆盖。这两重覆盖轻易就能淹没个人。”

陈染:作为个人要从多数群体中疏理出来,很多人很多时候就是那种茂盛的泡沫。

(五)作家 1:张洁、谌容

(1)张洁:早期作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忏悔》、《沉重的翅膀》可谓主流文学的代表作;而《爱是不能忘记的》、《祖母绿》、《方舟》、《红蘑菇》、《无字》等则昭示其女性意识的觉醒与超越。

张洁小说的女性思考:张洁是首屈一指的最具才情的敏感的女性作家。有敏锐的女性意识,关注女性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方舟》题记:你将格外的不幸,因为你是女人。“ 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反映了复杂的女性意识、个体意识,呼唤女性美的复归,同时又参与了当时寻找男子汉的文化主题。《方舟》、《祖母绿》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女性系列篇,表达女性追寻过程中的失落,其中男性形象软弱、令人失望。有亮色的是女性。《方舟》中三个女性结成朋友,反映了女性对男性失望后,在同性中寻找情感寄托的姐妹之情。《祖母绿》塑造了富有牺牲精神的曾令儿形象,为了爱一个男人,宁肯自己品尝爱的苦果。

(2)谌容:75年开始发表作品,命运多舛,大器晚成。80年代初以《人到中年》蜚声文坛。后有《太子村的秘密》、《懒得离婚》等小说,均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此外《错,错,错!》、《杨月月与萨特之研究》、《减去十岁》、《散淡的人》、《送你一束夜来香》等亦影响重大。题材多涉及知识分子,农民问题,爱情婚姻等。

2:张辛欣、张抗抗、池莉、毕淑敏

(1)张辛欣:《我在哪儿错过了你》表现女性在爱情、家庭夹缝中的生存。《在同一地平线上》表现了一个贤妻良母的困惑,想走出家庭,寻找自己的价值,却由此导致夫妻感情出现裂痕。小说提出了女性在家庭和事业中的两难,即男女在家庭中没有平等待遇,工作上则要处于同一地平线,否则男人觉得你是累赘。

(2)张抗抗:《爱的权力》、《北极光》(女性的理想之光,追寻理想男人)、《夏》、《情感画廊》(女性的关于爱、美的自然话语。)

(3)池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人生三部曲),用笔解构传统意义上的爱情神话。

《你是一条河》、《预谋杀人》、《凝眸》、《绿水常流》、《你以为你是谁》、《午夜起舞》、《口红》、《小姐你早》、《云破处》等小说对人性、道德展开追问。

池莉认为生育才是一个女人真正的成人仪式。《怎么爱你也不够》写尽对女儿的爱。

(4)毕淑敏:《昆仑殇》、《女人之约》追回女人的失落的尊严和价值,提出女性解放的阻力在女性内部,往往由于女性间的身份等的不同,妨碍了女性解放。3:王安忆,铁凝

(1)王安忆:创作风格多变,文学视野开阔。其反映女性的作品展示了男女两性微妙的支配关系。如小说《逐鹿中街》以喜剧的方式展示了夫妻的支配与反支配的斗争,同时也不无悲哀的反映了女性对男性的根深蒂固的依赖性。小说《叔叔的故事》和《我爱比尔》则从两性角度探讨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揭示出东方文化在占有优势地位的西方文化面前所扮演的尴尬的女性角色。

(2)铁凝:其作品多在对社会文明进程的思考中展示女性的矛盾与困境,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的乡村女性群体,如大芝娘、香雪等。小说《玫瑰门》被誉为展现女性历史命运的厚重之作,它通过对庄家几代女性命运的描写,揭示了女性生存与现代历史和社会秩序之间的深刻矛盾。4:陈染、林白——新女性小说

“新女性小说” 往往也被人叫做 “私人小说”,或 “私人写作”、“个人化写作” 等,主要是指陈染和林白等近年的小说。它以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为写作背景,站在女性独立的立场上进行女性个体生存状态的描述,自女性角度发出对生活和社会的诘问。其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强烈的无所不在的性别意识。

(1)陈染的作品充满了哲学味和内心的思考,构建出鲜明的女性意识,被人为是女性私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代表作有:《破开》、《私人生活》、《无处告别》、《与往事干杯》、《凡墙都是门》、《流水不逝,圆圈不圆》

(2)林白是当今的女作家中最直接进入女性意识深处的人,她把女性的经验推到极端。代表作有《一个人的战争》、《守望空心岁月》、《致命的飞翔》。

新爱国主义 篇2

同样, 爱国主义也是流淌在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血脉中的基因,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无数中华儿女为着祖国的强盛和安危, 辛勤劳作, 奔走呼号, 抛洒热血, 无私奉献, 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不断走向辉煌的坚强支撑。既有奉行“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高尚精神的林则徐, 也有“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还有许多在平凡岗位上取得不平凡业绩的劳模, 他们是我们践行爱国主义的榜样, 永远温暖着我们的心灵, 激励着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新时期以来, 中国的社会结构深刻变动, 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文化和道德观念等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爱国主义在一些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中出现了一些与党和国家倡导的主流不和谐的音符。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功利化。功利化的爱国主义集中表现在体育比赛等方面, 多数人特别在乎表面的荣耀和名次, 胜则傲气十足, 败则垂头丧气, 认为是有辱国格。而在教育、文化等领域, 却很少有人关注目前我国还相对比较落后的状况。人们只关心高考升学率和学生文化课水平, 很少注意到学生自身应该具备什么素质。

二是妄自菲薄。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一些人看不到中国发展的巨大进步和复兴中国梦的美好愿景, 更不愿为之而做艰苦细致的工作, 老是觉得一切都是国外的好, 无论是政治制度、公民福利, 还是自然环境, 都比中国要强, 于是千方百计花大价钱, 把子女送到国外接受教育, 甚至费尽力气出国定居。

三是盲目冲动。在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大趋势下, 中国的复兴之路不可能永远是平平坦坦的, 肯定还会遇到阻挠、破坏、磨擦和冲突。此时, 一些人以为强硬和极端行为就是“爱国”, 于是以爱国之名煽动社会不满情绪, 打砸外资或中外合资商店和商品, 制造混乱, 浑水摸鱼, 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这种行为, 超越了法律底线, 损害了国家形象, 只能使亲者痛, 仇者快, 玷污了爱国主义这个光辉的词语。

真正爱国的教师, 应当明确地认识到, 爱国并非一时的口号和激情, 而是要从实际出发, 从本职做起, 踏踏实实地践行爱国主义精神, 立志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 把爱国主义情感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的动力, 用自己的才干为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增添力量。

新时期, 教师践行爱国主义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要认清形势, 努力积聚爱国主义的正能量。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 不同的历史时期赋予其不同的内涵和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 要在广大公民中大力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当前, 我们已进入全力打造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和基础, 发展更需要稳定的环境。迈上复兴之路的中国人民怕的就是动荡, 求的就是稳定, 盼的就是世界和平。但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背景下, 我国依然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 存在着不确定的因素。因此, 有责任感的教师, 应当把爱国热情和科学理性结合起来, 用和平的方式表达爱国诉求, 将爱国之志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报国行动, 使之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二、要爱岗敬业, 以实际行动报效国家。

爱岗敬业, 是指恪尽职守、热爱劳动、乐于奉献, 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素。所谓“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 就是激励人们在本职工作中踏踏实实地敬业奉献, 实现人生价值和远大理想。教师应当把实现中国梦的远大理想融化到自己的工作中, 辛勤劳动, 勇于奉献。

爱岗敬业, 要勤于学习实践, 成为本职岗位上的行家里手。学习提升境界, 实践铸就伟业。在知识不断更新、科技高度发达、分工日益精细的时代, 如果不加强学习, 与时俱进, 必然会出现知识老化、技能落后的现象。因此要跟踪时代前沿, 提升自我, 加快教学创新步伐, 巩固并不断扩大创新成果, 为教育的发展振兴持续不懈地贡献聪明才智, 这是每一位教师的光荣使命。学习呼秀珍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把学习作为一种需要, 一种精神, 努力掌握本职工作所需的最新理论和技能, 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力, 用实际行动为国家的振兴争光添彩。

爱岗敬业, 需要发扬实干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 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可谓语重心长。成功源于实干, 祸患始于空谈, 空谈历来是治国理政的大忌。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用他一生的实干事迹, 向我们阐释了什么是实干兴国, 实干为国。

爱岗敬业, 需要发扬奉献精神。谭千秋老师在多年如一日的繁忙工作中, 恪尽职守, 无私奉献, 始终将个人理想与教育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 矢志不渝地将教育事业作为报效祖国的舞台, 无论在班主任岗位上, 还是在教学岗位上都勤勤恳恳、兢兢业业, 全身心投入。在灾难来临的时候, 他用自己的生命阐释了奉献两个字的崇高内涵。还有为救学生, 牺牲了自己双腿的张丽莉老师, 也是奉献精神的楷模。

在我们教育行业里, 还有很多爱岗敬业的教师。他们为了国家的教育事业, 付出了青春年华。在教学任务面前, 体现出刻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 他们笑对学生, 迎接挑战;面对领导家长的期盼, 他们把一腔热心化作为学校和教育事业竭诚奉献的永恒动力, 他们是当今时代在平凡岗位上体现爱国情怀的最可爱的人。

三、要遵守公德, 善待学生, 努力为学生服 务。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中, 形成了在对待祖国的态度问题上爱憎分明、讲风骨、重气节的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的这种扬善抑恶作用, 经过千百年来亿万人的践行、发扬和光大, 日渐理论化、规范化, 最终成为人们判断行为善恶、是非、荣辱的道德标准。

遵守社会公德, 就要与人为善, 善待学生, 善待社会, 才能获得学生的理解和信任, 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从而愉悦地生活和工作。对学生要真诚, 要有一颗爱心, 真心, 真正去善待他们, 乐于帮助学生, 才能保持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师生友好相处, 团结互助, 关系才能和谐稳定。

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 亲切接见某工兵团“雷锋连”指导员谢正谊, 对他说:“雷锋精神是永恒的,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你们要做雷锋精神的种子, 把雷锋精神广播在祖国大地上。”雷锋把克己奉公服务人民作为自己的人生价值, 立志做一颗螺丝钉, 永远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我们既要学习雷锋“忠诚于党、热爱祖国, 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的精神, 更要学习雷锋克己奉公、服务人民的无私胸怀。在学校里, 每个教师都会面临一些诱惑和困惑, 因此要学习雷锋热心服务、无私奉献的精神, 理清“私利”与“公利”的关系, 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四、要从小事做起, 从自我做起, 努力体现 担当精神。

再崇高的精神, 如果缺乏化大为小的传承播撒, 也只是空洞的理念;再恒远的价值目标, 如果没有每个人的奋力以求, 也会变得遥不可及。战争时期的爱国主义形式则是为了提高士气, 并使士兵因此奋战。和平时期的爱国主义, 则以公民对国家的贡献来衡量其爱国程度。除了保家卫国, 驻守边疆的军人之外, 大部分人都只能从身边小事做起, 来体现自己的报国之情。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践行爱国主义, 教师就要将爱国主义精神内化于教学生活深处, 落脚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古人说得好, “人人皆可以为尧舜”。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具体而微,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发扬钉钉子精神, 图难于易, 聚焦于小, 久久为功, 才能积小成为大成, 化量变为质变, 以良好的社会风貌谱写践行爱国主义的时代新篇。

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 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三句诗“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 将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熔铸于百余年中国沧桑巨变的历史图景, 展现于几代人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艰辛历程, 令人感慨, 令人奋进。如今, 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我们这一代人手中,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 我们在无比骄傲和自豪的同时, 勿忘昨天的苦难与辉煌, 无愧今天的责任与使命, 不负明天的梦想与追求。更加美好的中国, 要靠亿万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 要靠我们每一个人不懈奋斗, 才能真正成为现实。

摘要:文章提出并分析了自新时期以来, 爱国主义在一些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中出现的三方面问题。论证了新时期教师践行爱国主义, 要从认清形势, 努力积聚爱国主义的正能量, 爱岗敬业, 以实际行动报效国家等四方面做起。

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初探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B-

0088-01

当前,伴随经济全球化而来的多元文化涤荡,已经成为对中国青少年的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的严峻考验和挑战。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形式上呆板、单调,内容上“空、大、远”,效果上不尽如人意。那么,在新时期,如何使思想品德课更好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呢?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依托教材,实时更新

教材是学生在学校开展学习、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爱国主义的知识和思想广泛渗透于思想品德教材中,需要教师仔细挖掘并加以灵活运用。而当前思想品德教材中的素材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往往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依托教材及时补充一些新鲜的元素,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奠定情感基础。

例如,笔者讲授《不言代价与回报》时,在简要介绍教材中的徐虎、徐洪刚等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后,又补充了南通籍“中国杰出青年志愿者”赵小婷的先进事迹、南通“莫文隋现象”、本镇企业家设立爱心捐赠基金的感人故事等。身边的鲜活事例很容易就使学生明白:无私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又如,笔者教授《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时,结合教材中的袁隆平的事迹,为学生播放了视频“超级水稻亩产突破900公斤”。当“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能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不爱国不能成为科学家”等旁白响起时,学生们发出一阵阵欢呼。学生能够深切体会袁隆平院士之所以能在杂交水稻领域一再取得突破,源于他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从而激发了爱国热情。

二、创设情境,情感激发

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爱国思想的灌输,更是一种高尚情感的培养。作为一种“爱”的教育,应让学生产生真实的情感体验,通过拨动情感这根弦,让学生在内心深处产生共鸣。只有把爱国认知内化为爱国情感,才有可能使其进一步外化为爱国行为,而使爱国情感内化的最佳的方式莫过于熏陶和感染。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情境和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深感其情,引起共鸣,以达到激发学生情感的目的,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收到教育的实效。

例如,讲授“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内容时,笔者运用多媒体播放《七子之歌》,配上诗朗诵(余光中的《乡愁》),让学生在艺术的情境中受到感染,懂得了维护祖国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一国两制”是实现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树立了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定决心。又如,讲授《灿烂的中华文化》时,笔者用多媒体播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片段。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灿烂中国古代文明,令人眼花缭乱的中国现代科技展示,让学生为之动容,为之欢呼,鲜活的情境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 由知而行,思想升华

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终归宿是让学生有自觉的爱国主义行为。只有将爱国认知和爱国情感转化为具体的爱国行动,爱国主义教育才有真正的实际意义。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课外作业、组织实践活动等形式,让学生从身边的事做起,从小处入手,将爱国主义情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在活动中增进爱国主义情感。

例如,笔者通过介绍“九八抗洪”和“5.12”大地震中广大人民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事迹,使学生懂得了当国家处于困难时刻时,主动为国分忧、勇担重任、与国家共渡难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接下来的“我为灾区献爱心”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们踊跃捐款、捐物,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通过实践活动,学生懂得了爱国和服务社会是一体的,爱国并非一定要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实实在在地履行对社会的责任就是爱国。又如,笔者组织了“我为家乡的可持续发展献一计”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本镇的人口、环境、资源等乡情出发,结合课本所学知识,从教育、环保等方面提出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并提供给当地政府部门。学生们提出的“建立垃圾处理站”、“设立贫困生救助基金”、“综合利用秸秆”等建议被政府有关部门采纳,此举还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这个活动激发了学生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责任感,爱家乡、爱祖国得到了有机统一。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努力挖掘课内外的爱国主义资源,从学生的感性认知入手,优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促使学生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论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 篇4

颜宪源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深远意义,积极探索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途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崛起和振兴,需要全民族具备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基本的精神动力,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伟大实践成功的客观要求和重要保证。这一伟大实践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努力建设共同的思想基础和拥有基本的精神动力,大力倡导和弘扬时代精神,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们的灵魂,激发人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振兴中华的热情。其中爱国主义乃是时代精神的主旋律,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

一、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美德必须继承和弘扬

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瑰宝。历史上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事迹如群星闪烁着不朽的光芒,几千年来爱国主义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华夏数经倾危而复兴的力量所在,一直激励着中华儿女为振兴华夏而奋发图强,拼搏进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华民族正是凭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和社会责任感,面对外国侵略者的欺凌,不畏强暴,前仆后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举爱国主义大旗,拯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中,从而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依靠爱国主义形成的凝聚力取得的。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形势下,弘扬爱国主义传统美德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在市场经济繁荣的同时也诱发了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一些人灵魂扭曲,人生价值观受到冲击。面对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消极现象,我们必须做好各方面的思想政治工作,特别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才能确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充分显示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及深远意义。

1、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能塑造人们的灵魂,荡涤精神垃圾,净化社会风气。

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一个人如果没有纯洁而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那么,当个人与国家、社会发生矛盾冲突时,就有可能做出有损于社会、有损于国家的事情来。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人灵魂扭曲,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国家民族观念淡薄,责任心、使命感不强,究其根源,就在于缺少强烈的爱国意识,为此,我们就要注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用这一传统美德所形成的精神力量,来净化人们灵魂,美化社会风气,这样,才能使人们在市场经济建设中,用纯洁而高尚的爱国主义思想支配自己的行为,为国家、为社会而忘我的工作。

2、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能增强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祖国共命运。

人是社会的人,是国家的一员,离开国家和社会,孤立的个人是无法生存的。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时刻都应具有整体意识,要把自己与国家民族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努力投身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去,使我国尽快走向富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们每个人的真正幸福。进行爱 1

国主义教育,可以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时刻将自己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结在一起,自觉地投身于市场经济建设的宏伟事业中去,为国家和民族的共同事业而奋斗。

3、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素以团结和睦而著称于世,各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并积累了包括爱国主义在内的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传统美德。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中华民族正是凭着爱国主义情感所铸就的凝聚力,赶走了帝国主义,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我们更应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发挥中华民族巨大的创造力,使中华民族继续前进走向繁荣富强。

三、新形势下,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历史时期,各有不同的内容和方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爱国主义教育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激发人们树立坚定的爱国信念,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方法,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将爱国主义作为永恒的教育主题。

1、教育人们正确认识和了解中国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

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现代史的教育,使人们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发展历程,了解我国各族人民对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了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精神和业绩。作为炎黄子孙,只有通过学习祖国的历史知识,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方能培养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并从中吸取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将爱国的种子深植于人民的心中,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

2、注重中国国情与现状教育。

通过国情教育,帮助人们系统地了解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人口、资源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了解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步骤和宏伟前景,并从中国和世界其它不同类型国家的对比之中,看到我国的优势和差距,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从而使人们面对国家的贫穷、落后,在差距面前不是责怪挑剔,怨天忧人,而是看到自己责任的重大,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去,用自己辛勤的双手改变中国落后现状,使我们的祖国日益繁荣昌盛起来。

3、广泛宣传爱国主义人物的先进事迹。

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历史事件和爱国主义人物的先进事迹,往往是最能打动人心的爱国主义好教材,特别是不同历史时期的爱国仁人志士所具备的精神、品质、情操,是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食粮。如中国历史中的岳飞、文天祥、林则徐等;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涌现出来的李大钊、刘胡兰、王进喜、孔繁森等爱国主义先进人物。通过学习这些先进人物的爱国事迹,使人们有一个明确的学习榜样和努力方向,唤起人们的觉醒,用先进人物的事迹鞭策自己,把自己的行动自觉地融合到爱国主义的事业中去,从点滴做起,从自我做起,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自己的贡献。

4、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重点是对青少年的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重点是广大青少年。比起中老年,我们的青少年对中华民族兴

衰成败的历史知之较少,对新中国发展壮大来之不易的征程也体验不深,所以青少年尤其需要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上好这一课,各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学校都要把培养广大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感情,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觉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5、必须创造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

爱国主义教育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全社会的各方面都要共同努力。要使爱国主义成为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成为社会的永恒主题,必须努力创造一个浓郁的爱国主义氛围,增强全民的爱国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和环境。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介对爱国主义内容的宣传报导;鼓励弘扬爱国主义的文学作品的创作、发行;提倡有助于培养对国旗、国歌、国徽崇敬感的必要礼仪,搞好爱国主义基地的建设,把各类纪念馆、烈士纪念碑、历史遗迹、风景名胜等作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激发人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爱国意识。

总之,爱国主义历来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我们必须面对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复杂多变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切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的传统美德,积极推进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谱写振兴中华民族新的壮丽篇章。

新时期如何开展高校爱国主义教育 篇5

社会科学部赵月莲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它根源于对自己生长的故乡、生活的环境及父老乡亲的热爱,随着这种情感的不断升华,最终凝结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向心力和凝聚力,并以此为基础产生的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的责任感。

一、改革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理念的必然性

在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理念中,一切置身于民族复兴、祖国统一、现代化建设的行为都是爱国主义的行为,认为只有海外求学归来,献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学子们才高度体现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但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美女排之间的“和平之战”吸引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同时也挑战了我国高校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理念。赛场上,在激烈的比赛中,现场中国观众不仅高声为陈忠和率领的中国女排加油,同时也有不少观众为郎平率领的美国女排加油。在传统的爱国主义观念里,郎平作为一名国家培养的优秀运动员,在退役后更应该用她的运动经验为国人造福,可是摆在我们眼前的现实却是郎平率领了一支国外球队来与中国队比赛,她的行为难道还是爱国的吗?同时,运动场上还有一幕令国人难忘:加拿大花剑选手栾菊杰,赛后用双手高高举起“祖国好”的条幅向全场观众致意的那一刻,难道我们还质疑她的行为是爱国吗?鉴于此,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教学必须抛却传统理念,以新时期新理念应对全球化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新课题。为此,我认为高校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

二、树立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新理念

1.让学生懂得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与真谛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遗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简单说爱国就是爱国土,爱人民,爱政府。

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祖国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具体体现在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现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现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

爱国就是对祖国热爱的一种朴素感情与真诚行动的统一。它不是一种口号,也不仅仅是思想或觉悟,而是思想与行动的高度一致,是平凡与伟大的和谐统一。凡是立足本职,尽心竭力,为祖国的社会稳定与发展做出贡献的都是爱国。爱国就是人人想做都能做得到的最简单的身边之事,平凡小事。——从而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2.引导学生站在更高的高度去看爱国主义

全球化时代,爱国主义不应该仅仅固守在国富民强、国强民安的狭小苑囿,更应该站在全人类解放的高度,弘扬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优良传统、自强不息之精神,让中华之正气、中华之精神引领世界发展的方向。——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3.引导学生学会用更开阔的视野去看爱国主义

全球化时代,爱国主义不应该仅仅固守在本民族本国的范围,更应该将视野拓展到全世界,凡是为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的都是为国争光,都是爱国之举,孝国之行。

4.引导学生学会用开放的思维理解爱国主义

全球化时代,爱国不分地域信仰。全球化为每个人报效祖国开辟了更多的渠

道和更大的空间。不论我们身在何处,只要心中装有祖国,都一样可以爱国,都一样可以为祖国争光添彩。——从而引导学生懂得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爱国之心没有差别。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5.引导学生学会用政治文化的眼光看待爱国主义

全球化时代,西方借机大肆鼓吹政治一体化、文化一体化,这是别有用心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要用多元化的眼光看待世界,但也要用政治文化的眼光看待爱国主义,懂得时始终维护祖国的主权与尊严。这一点是丝毫不能含糊的。——从而引导学生培养政治敏锐性。

三、探索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的新模式

新时期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高校必须改革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理念,以崭新的爱国主义教育理念,探索和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模式,多形式多渠道的开展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结合目前各高校探索的情况现总结出几个方面:

1.渗透式性隐性形爱国主义教育模式

整合教学资源,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实施渗透式性隐性形爱国主义教育模式需要进行包括机制、教材、教法与手段等方面的一系列创新与改革。

2.反思性研究型爱国主义教育模式

在各科教学活动中,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反思、批判、研究的思维方式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有选择的消化、吸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探究性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产生复兴民族、振兴中华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

3.艺术熏陶型爱国主义教育模式

把爱国主义融入艺术教育之中。高校团委学生处可以组织开展各种艺术活动,让文学艺术、音乐艺术、绘画艺术、演讲艺术、影视艺术等活动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独特功能。

4.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模式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普及给爱国主义教育创造了新平台,开拓了新空间。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建立爱国主义教育网站,开展各种爱国主义争鸣和思想交流,利用虚拟世界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教育的平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5.模拟参与型爱国主义教育模式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注意设置爱国主义情景教学,比如:组织开展课题讨论、课题演讲、课题表演、课题辩论、课题游戏、视频讲评等教学活动,让学参与其中,亲身感受和体验,从而提高爱国主义觉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6.参观游览型爱国主义教育模式

高校团委和学生处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游览,让学生目睹此情此景亲身感受革命先烈们当时的高昂的革命斗志与情怀,身心的合一,从而进行反省和教育,进而洗涤灵魂,净化思想,升华觉悟。

7.社会实践型爱国主义教育模式

高校团委、学生处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组要充分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发现社会问题,思考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总之,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面临着极大的挑战,高校应当积极调整爱国

主义教育教学理念,改革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优势和途径,以切实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新爱国主义 篇6

爱国主义是贯穿中国发展的主线,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石。当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古老的中国饱受凌辱。那是的爱国主义具体表现为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抗击外敌入侵,探求救国之道。今天,新时期的中国正飞速发展,我们是否仍然应该坚持爱国主义,我们又该如何践行爱国主义呢?

首先必须肯定的是爱国主义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坚持爱国主义对于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是最崇高的使命。当然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更不能以不恰当的方式表现出来。对于中日钓鱼岛争议、跳梁小丑们在南海群魔乱舞等现象,愤青们放言冲击外国大使馆、悍然出兵挑起战争的行为不但不能解决问题,更会让祖国蒙羞。中华乃礼仪之邦,对于外敌的挑衅,我们应该根据国际法有礼有节地给予回应。当前的国际局势于我不利,所以有时候我们也应该采取克制的态度,一时的、有底线的忍让会为未来成功赢得更大的胜算。因此,新时期的爱国主义要求我们拥有长远的目光,理性的对待一切问题。真正的爱国主义才能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学生,我们身上肩负着振兴中华的重任。从实际角度来说,我们现在能做些什么?要知道近代中国之所以会被列强凌辱,就是因为我们落后了,落后就要挨打。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掌握过硬的技术知识,培养创新精神为祖国发展做贡献。无论是科技领域还是文化领域,我们中国人都会迎头赶上。我们中国人能做一切我们想做的事!钱学森学长的豪言壮语时时刻刻激励着我们。当前海洋成为世界竞争的焦点,21世纪更被称为海洋世纪,中国由于海权的丧失和海洋意识不浓,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急需海洋科技人才。作为一名交大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的学生,我更应该认真学习,为祖国海洋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另外面对全球化的冲击,外来文化挑战中国本土文化的形势愈演愈烈,我们应该如何坚持爱国主义呢?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具有一致性。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首先体现在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上,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必须坚持的立场和态度。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有些人盲目崇拜外国制度,甚至希望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制度选择资本主义,固然,资本主义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有着它优越性,但他并不适合今天的中国,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我们的繁荣富强的唯一选择。党在我们心中应该占据着神圣的地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社会上有些人往往看不到我国的优势所在,只是一味夸大我们建设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而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又缺乏分析,产生盲目崇洋媚外心理,丧失一个爱国者应有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因此“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自信才能昂首挺胸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

最后我想谈一谈学生出国留学的问题。许多人认为学生出国留学往往会一去不复返,造成国家人才流失。然而他们忽视了重要的一点,只有交流与合作我们才能永远保持活力,闭门造车是无法成功的。留学生带回来的新的技术与思想会为中国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因此,只要海外学子秉持一颗爱国之心,我们应该支持他们。师夷长技以制夷,古有明训。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不仅代表了我们对祖国的深厚情感,更体现为现实的义务和责任。脚踏实地,做忠诚的爱国者,应当成为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基本追求。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 篇7

一、现阶段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透过高校红红火火、激情洋溢的爱国主义教育表象, 我们却发现, 与中学阶段甚至小学阶段相比, 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非常差, 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目前,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常见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首先, 爱国主义教育组织混乱, 缺乏系统性。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学校与家庭、社会等不能有机结合, 教育的内容不能体现知、情、义的结合;[1]

其次, 教育效果差, 形式主义严重。教育只重形式不重效果, 只讲活动数量不讲活动质量;

最后, 教育对象盲目、缺乏针对性, 没有因材施教。大学生个体差异非常大, 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大学生, 接受的却是通篇一律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思路

(一) 注重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特色

要教育大学生妥善处理好爱国主义和改革开放的关系, 赋予爱国主义强烈的时代感。爱国主义教育既要继承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又要确立时代精神的新鲜内容。改革开放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的现代化是与我国改革开放的民族活动方式和现代化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离开了改革开放的实践和经验, 爱国主义教育的现代化是难以奏效的。[2]同时, 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特色又有其自身特点的思想体系和时代内容。高校应当紧密结合时代特点, 去开拓爱国主义教育情感的新天地, 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体系。

(二) 注重高校学生的个体差异, 实施因材施教

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将爱国主义思想观念内化为行动。现在的社会是价值观多元化, 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化和自由化, 大学生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 具有文化层次高, 思想敏锐, 有历史责任感, 但缺乏社会实践经验, 世界观、人生观不够成熟等特点, 而且学生个体知识背景、生活经历以及价值观念等都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基于此, 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应当充分考虑到大学生个体的差异, 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开展个性化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 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也是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高校要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构建一整套的教学体系, 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实效性。

当代大学生是思维相当活跃的一个社会群体, 当今社会快速发展,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 信息的更新速度也相当快。面对这样的一个群体, 面对这样的一个社会背景,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就必须紧跟时代的节奏, 也要有所突破, 有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应改变以往教育形式不生动, 教育内容过时, 与现实脱节, 容易引起学生反感的老毛病, 要力争做到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相结合, 与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 应准确把握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特点, 科学分析他们的思想状况, 认真听取他们的呼声, 切实考虑他们的需要, 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不断增强教育的实效性。[3]

(四) 重视细节教育, 以小见大, 由近及远, 进行渗透式教育

爱国是具体的, 在高校教育中也可通过专业课的学习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渗透。专业课是大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规划未来的主要阵地, 为了使爱国主义教育取得长期效果, 深入人心, 高校应重视将爱国主义教育与专业课相结合。一是可以挖掘各学科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因素, 自觉将其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深度挖掘和充分利用丰富的学科发展史料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 积极引导学生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自觉转化为爱国之行。二是可以通过各学科发展史的介绍以及有巨大贡献的老一辈学者、专家的事迹介绍, 激发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使其确立为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功立业的思想。[4]

(五) 充分有效地利用形势与政策课推进爱国主义教育

在形势与政策课中,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以反思、批判、研究的思维方式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有选择地消化、吸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探究性问题的设置, 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产生复兴民族、振兴中华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5]

针对教材中的典型事件, 教师应注意将其潜移默化地渗透到爱国主义教育中。由于这些事件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政治敏感性, 它们能在短时间内迅速积聚起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对国家繁荣富强的荣誉感、使命感,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精神,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语

新形势下, 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对高校而言形势更为严峻。因此, 高校应积极调整爱国主义教育理念, 改革爱国主义教育模式, 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和途径, 切实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做出最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勇, 梅红, 王欢.《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历史回顾、基本经验和探索创新》.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1年4月.

[2]周剑波, 张宝娣.《以民族精神为核心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发展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3年第5期.

[3]秦国伟.《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中的理论创新研究》.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2期第5期.

[4]骆宾岚.《当代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初探》.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第5期.

新时期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反思 篇8

【关键词】新时期;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强烈、最温柔、最无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据笔者调查,目前,我们一些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正在荒芜。新时期,爱国,正远离我们的青少年。目前某些中小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问题。笔者调查分析认为,目前某些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者政治地位低,工作不能与时俱进

中小学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其积极作用不用多说,但由于校长个人素质的不全面,意识的不够充分,导致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者政治地位低,工作不能与时俱进。在校长负责制下,某些校长片面认为,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党支部的事,而学校党支部书记、副书记,自然而然变成支持协助校长做好行政工作,无权也无钱组织开展学生爱国主义活动。支部管辖下的团支部,少先队教育工作者,地位也无法确立,工作积极性不高,开展活动,走走形式,发展一下队员、审批一下团员。同时,作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主管者的学校党支部书记、副书记,大多数学校是行政指派的临近退休的老同志,几十年的拼搏,几十年的风雨让他们精力,体力适应不了新形势下人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让他们无法与时俱进。在这些客观因素的影响下,爱国主义教育成为班主任的事情,有责任感的班主任非常重视,反之,则令人担忧。

二、中考、高考的激烈竞争挤压了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空间

从二000年高校扩招以来,现在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在六百万左右,几千上万人去竞争一个公务员职位的情况已数见不鲜。面对激烈的社会就业竞争,家长对孩子的要求片面:只要成绩好就行,别的都不在乎。学生读书的目的是能考一个好大学,将来找到一个好工作。为了迎合社会,某些校长、班主任片面的以中、高考高分、名校率、一本率为中心,爱国主义教育淡化,一切活动围绕学生的分数转,要求学生发扬白加黑、五加二、朝九晚五的拼搏精神,形成了“天下熙熙,皆为分来;天下攘攘,皆为分往”的局面。

三、五一、十一放假对爱国主义教育载体的冲击

五四运动所孕育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最直接、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材。国庆节是以深化国民情感、强化国家认同、巩固政治合法性为宗旨,倾力打造国民身份,全力激发国民爱国热情的节日。这两个特殊的节日,是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最好的载体。可某些班主任,不辩证考虑五四青年节、十一国庆节的爱国教育作用,没有合理安排爱国教育活动的时间,让五四青年节、十一国庆节理所当然的变成了学生放假娱乐的狂欢节。要么举家出游,疯狂购物;要么电子游戏、通宵达旦……强化国家认同,激发爱国情感的机会就这么失去了。

笔者学习成功学校的工作经验,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认为,要做好中小学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提升学校德育工作者素质,抓好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课堂。在学校党支部配备不得力和行政领导不重视的情况下,班主任要抓好课堂这个爱国主义教育主战场,注意组织爱国主义专题培训,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方法。想方法动员科任教师领会《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形成爱国主义教育共识。让科任教师结合学科特点,找准切入点,寻找结合点,有机、适度、自然、和谐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其次充分挖掘本地爱国主义基地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真实地记录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展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壮丽诗篇,班主任只有想方设法让爱国主义教育走出学校,走向社会,扎根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肥沃的土壤,爱国主义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和厚重的底蕴。

再次结合时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长期的安逸生活,往往会淡化忧患意识,使年轻一代的爱国主义情感走向低落。针对这样的情况,班主任应有意识地借助国际国内一些重大事件,如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神舟八号载人飞天、涉叙决议案中俄投反对票等问题,在学校组织专题报告、学生演讲、集体讨论等系列活动,不但能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颖性和吸引力,而且能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具感染力和渗透力。

最后利用传统民俗节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爱国主义情感实际上就是民族认同感,我国有很多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内容十分丰富,而且都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在班级教育中,如果对优秀传统文化开发利用得太少,会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失去可以依托的根基,成为飘渺的空中楼阁。

班主任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抓住中华民族文化的根,生动活泼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民族认同感,铸造学生“国魂”,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的动力。笔者浅见,敬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上一篇:电厂环保专业实习报告下一篇:爱国诗词硬笔书法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