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民族主义

2024-09-26

爱国民族主义(精选12篇)

爱国民族主义 篇1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本中的重要章节, 这一章的教学广泛存在的问题是教学内容流于表面, 走马观花, 难以让学生真正理解爱国主义的深厚内涵和意义。为此, 本人在教学中引入历史视野, 对中国古代爱国主义传统追根溯源, 从家国一体的角度对我国爱国主义精神加以揭示和阐发, 使学生较为深入地理解爱国主义, 达到新的认识层次和高度,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展示具体的教学内容, 与同行切磋砥砺, 以冀抛砖引玉。

一, 爱国主义与国家概念紧密相连。“国家”概念的产生与西周的封建制密切相关。在西周封建制下, 贵族形成三个主要的政治层级:天子、诸侯和卿大夫阶层。“天子”字面的意思是天的儿子, 代表上天统治人间, 既然如此, 天子统治的范围即天所覆盖的土地, 是为天下, 故古人谓“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 (《诗经·小雅·北山》) 。所以在理论层面上, 天子的辖域没有明确的边界。天子分封给诸侯的土地叫“国”, 天子和诸侯赏赐给卿大夫的采邑叫“家”。“国”和“家”除都来自上层的分封外, 有如下共同点:都有一定的疆域和范围, 都有一定的人口, 都拥有对封地的治理权。由这样的“国”和“家”构成我们今天的国家概念, 国家即一定疆域、人口、政治权力的统一体。

与爱国密切相关的还有祖国一词。祖国指列祖列宗共同生活的地方, 即祖宗所在的国度。祖国一词中祖在国前, 寓意尊亲为大, 这反映出传统中国人核心的宗教信仰观念:宗法血缘信仰, 即以家族为核心构建起来的信仰系统。这一信仰往上追溯乃祖先崇拜, 往下延伸是传宗接代。所以这一信仰体系贯通神人, 接续古今。祖国乃父母祖宗之邦, 正折射出宗法血缘的信仰。国家与祖国的区别即在于国家是一个中性词, 是一个政治概念, 祖国则带有信仰、情感色彩, 成为文学诗歌常用语。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爱国主义的传统, 但内涵和特点各有不同。在中国宗法文化的背景下, 中国爱国主义传统的精神本质和精髓乃是家国情怀, 而其基础则是古人深厚的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思想观念。在这种观念下, 家和国的本质是一样的, 家国密不可分, 家是浓缩的国, 国是放大的家。在这里, 我从一个特定的视角来揭示这种观念。古代的皇帝自称天子, 即天的儿子, 那么天对于皇帝而言就是父, 即天父。在古人的宇宙观中, 天是父, 地是母, 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天地所生, 因此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大家族。这种宇宙大家族观是宗法血缘信仰在宇宙观上的表现。在此观念下, 天人关系被描述为父子关系。皇帝在天的面前称子, 尊天为父, 在大臣那里则被尊为君父, 古人自小读书时就被灌输一个理念:事君如事父。既然尊君为父, 大臣自然也就成为臣子, 即大臣对于君父应尽子道。君臣的政治关系被转化为父子关系。大臣到了地方官的任上被百姓称为父母官, 百姓也就相应成为子民。这样, 官民这一政治关系也被转化为父子关系。西方从古希腊时代开始就是以法治天下, 因而西方有强烈的法治精神;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崇尚以德治天下, 因而特重内在德性的修养。在所有的德性中, 百善孝为先, 历代皇帝都标榜以孝治天下, 而孝道同样源于家族关系之中。综上可见, 古代治国的根本原则和理念都转化自家庭家族层面, 这是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根本表现之一。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深刻理解《大学》中“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之说, 古人认为齐家必定能够治国, 甚至可以平定天下, 正是基于家国同构的观念。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观念也可以通过许多包含“家”“国”的成语表现出来, 如保家卫国, 国破家亡, 败国亡家, 国仇家恨, 爱国如家, 国有国法, 家有家规, 忧国忘家, 天下为家, 毁家纾国, 国尔忘家, 天下一家, 于家为国, 黼国黻家, 开国承家, 齐家治国等。

二, 在宗法血缘信仰下, 中国人特重自己的小家, 每个中国人都对自己的小家充满、倾注了全部的心血、情感和关爱。中国人的奋斗不是个人主义式的, 而是家族本位主义, 即光宗耀祖, 封妻荫子。由于普通百姓没有受到正规教育, 胸怀和境界往往局限于小家的范围难以推扩出去, 这导致我们民族一个根本弊病, 即公私分明。中国人在家族内部往往德性较好, 孝父慈子, 兄友弟恭, 而一旦越出家族范围, 置身公共域场, 就会感觉周围的人事环境与己无关, 因而公德观念淡漠, 公德素养偏低。林语堂曾专门论述过中国人公共精神的缺失:“中国是一个个人主义的民族, 他们系心于各自的家庭而不知有社会, 此种只顾效忠家族的心理实即为扩大的自私心理。”[1]在西方人看来, 恰恰社会公德体现真正的国民素养, 因而感觉中国人缺乏教养, 国民素质低下。究其原因, 就是中国人的德性有私德和公德之分。正因为普通百姓往往限于私域 (当然这不能一概而论) , 因而古人特重公私之辩, 希望藉此引导人们由私达公。最具代表性的即《礼记·礼运》篇对理想社会 (大同之世) 的描写:“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方式则是“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即要把自己在小家中的行为感受推扩出去, 做到推己及人。儒家强调家族亲情是人伦道德的始源和根基, 即《孝经》中“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 但人又不能仅限于这一层面, 而应延伸、超越之。这种精神与《孟子·梁惠王上》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尽心章句上》中“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 《论语》中“弟子入则孝, 出则悌, 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的精神境界是一致的。

普通百姓精神的超越性不足, 对小家的感受很深, 但对宏观公共层面 (国、社会) 体察不足 (这同样不能一概而论) , 难以贯通家国, 但由于他们缺乏正式教育, 不能代表中国爱国主义的正统和主流, 真正代表中国爱国主义精神的是儒家的知识分子和士大夫阶层。他们从小饱读圣贤之书, 胸怀开阔, 境界高远, 眼界宽广, 具有强烈的道德自觉和担当精神, 能够主动将家、国联系在一起, 形成深沉的家国情怀, 而这正是中国爱国主义精神的精髓和本质。所谓家国情怀, 即将家、国融为一体, 把国当作自己的家一样去看待。在宗法文化背景下, 中国人最爱自己的小家, 如果一个人能够真正做到爱国如爱家, 就能将国人当做自己的亲人一样看待, 这是仁民爱民的思想基石;当一个人可以爱国如家的时候, 就会将国家、国土、朝廷、君王当作父母一样, 为保卫他们不惜舍弃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当一个人爱国如家, 就会将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视为家史族谱一样珍视和保全。

这种家国情怀是爱国主义的最高境界, 这种精神可以通过许多名人名言来领略, 这些名言之所以能流传千古, 不是语句优美, 而是因为发自肺腑。如岳飞“以身许国, 何事不敢为?”司马迁“常思奋不顾身, 而殉国家之急。” (《报任少卿书》) 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 (《病起书怀》) 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离骚》) 曹植“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白马篇》) 李希仲“当须徇忠义, 身死报国恩。” (《蓟北行二首》)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 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 不指南方不肯休。” (《扬子江》) 诸葛亮“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后出师表》) 顾炎武“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日知录·正始》)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吉鸿昌“恨不抗日死, 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 我何惜此头。”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种源于内心的强烈的爱国精神正是我们今天所应学习和继承的。

三, 课堂最后的结论是, 爱国并不空洞, 爱国从爱家开始, 爱家从修身做起。一个有修养的人才懂得怎样用正确的方式真正去爱自己的祖国。上述内容学生深感兴趣, 自觉主动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教学秩序良好, 课堂气氛活跃。通过上述内容的讲解, 学生深受感染和启发, 对爱国主义有了新的认识和更深的理解。最重要的是了解到爱国主义并不空洞, 知道自己应当如何去落实爱国主义, 所有这些都是以往的教学内容所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林语堂.吾国与吾民[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57.

爱国民族主义 篇2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总结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历史经验,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始终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6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始终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在奋力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伟大实践中不断赋予爱国主义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在未来前进的征途上,我们仍然需要正确把握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内涵,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展现了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如果说,在旧中国,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反抗侵略,争取独立,寻求救国之路,并为之不懈奋斗;那么,在社会主义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爱国主义最深刻的时代内涵和最本质的时代要求。因此,用实际行动书写爱国主义新篇章,我们必须首先准确把握爱国主义的科学与时代内涵:

第一,始终坚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统一,坚定不移地维护党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肩负着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在长期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第二,始终坚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统一,坚定不移地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带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振兴。这是新中国成立60年的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的一个真理。

第三,始终坚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统一,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我们党正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

第四,始终坚持爱国之情与报国之行的统一,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顽强奋斗,奋力推进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高度的奉献精神,奏响了爱国主义的时代强音,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崭新的精神风貌和良好的整体形象。

论爱国主义 篇3

关键词: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教育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4)-08-0047-01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思想与道德的底线,是推动国家改革创新、人民不懈奋斗的永恒动力。爱国主义具有丰富的含义,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现特征。新形势下,针对当前关于爱国主义的内涵、内容及教育、方式进行梳理和总结,对内形成统一认识,对于培养正确的爱国观、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爱国主义的内涵

爱国主义是一个很宏观的概念,是一个国家总体凝聚力的考量;同时,爱国主义也是一个十分微观的概念,它是每个人的所思所想、一举一动。对祖国的成就和文化感到自豪,强烈希望保留祖国的特色和文化基础,对祖国其他同胞有着深刻的认同感,这些都是爱国主义。所谓爱国主义,不仅仅是一味地对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国家盲目热爱,而是在我们了解了这个国家所有的一切好的坏的、那些光明正大的和蒙羞受辱的事件之后,我们依然愿意在这样一个国家继续生活下去,并坚信它会在这些或质疑或支持的声音中越走越好,保持它有特色的发展。

爱国之情应该是真挚、宽容、深沉的,因为我们所爱的中国是一个复杂的国家,成就与问题共存、光明与黑暗同在,能够以包容的心态全面客观地看待中国,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爱国主义同样应该是具体、明确、实在的,贴近生活,贴近自我,这是一种微观的爱国主义。爱国主义在平民化过程中实现,在生活中具体体现,从身边人、事、故乡开始爱起,直到祖国,与我国传统知识分子追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路一脉相承。因此,爱国主义是历史地形成的忠诚和热爱自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是群居的人的自然情感、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当下中国凝聚力量的重要纽带。爱国主义不是盲目的爱国,也不是狂热的民族主义,而是在世界大同理念下对民族国家的一种源于血统、文化、情感方面的认同。

二、爱国主义的内容

在新媒体时代,全方位、多形式的发声渠道带来了纷纭的意见表达,广阔的信息传播领域反映这复杂的社会现象,爱国主义的内容必然要对这些变化做出回应。新的历史条件下,爱国主义的内容应该与时俱进,向多元化内容敞开大门,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今天的爱国主义已不是当年面临亡国灭种之时对生存捍卫的单一线条,国歌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已伴着国耻渐行渐远,爱国主义也呈现了独特的多元面貌。

在今天的中国民间,爱国主义常常缺少具体的目标,钓鱼岛冲突等只能提供传统的、也是短暂的凝聚。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内容应该是宽泛的、包容的,理应得到更大范围的接纳。发展中国、并让越来越强大的中国与世界相互接受,让中国人民的福利改善与这个进程充分兼容,这些都是现代爱国主义的核心内容。在这些方向上做了贡献和努力的人,都是爱国者。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内容,应该在继承历史上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吸收鲜活的时代精神,及时更新升级,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对于所处国家,有一种尊严感和安全感,愿意为它贡献青春,愿意无论身处何处都心系之,更愿意则爱之深则责之切的忧患意识让它变得更好,都属于爱国主义的范畴,而且是一种更积极意义上的爱国主义。

三、爱国主义教育

目前内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陈旧落后、内容老套,与当前民主化、信息化、全球化浪潮叠加的现实环境严重脱节。例如,现在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大都不感兴趣,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强制的灌输导致了学生盲目地抵制,过于注重形式,流于表面。新时期,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及爱国情感面临着市场经济转型、信息全球化的挑战和冲击,出现了国家意识弱化等问题,形式不容乐观。为此,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爱国主义教育应该被放在首要地位,要不断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对高校大学生的熏陶和影响,以爱国主义来引导学生,直达其情感和内心深处,让爱国主义成为潜意识,从而提高大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积极性,增强爱国热情,以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此外,现在质疑爱国主义的知识分子比较活跃,却很少有知识精英敢于公开力挺爱国主义。往往是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这从侧面说明掌握知识的精英尚未达成共识,爱国主义在学校与社会推行必受其扰。因此,有学者指出,学校和社会都不是分离的,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挑战,也是需要全社会认真对待的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环节。

四、践行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人民对国家深切的爱之下的心理选择和行为活动,我们应不断思考当下历史条件下真正的爱国主义是什么,如何践行爱国主义,怎样真正做到爱国。这是国家对人民提出的要求,更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使命所在。爱国主义不只是简单的一个定义。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学习和工作、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动力,把自己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更加强大是一种理性而有效的爱国主义方式。

中国现在处于转型社会,成就巨大,问题丛生,但这都是发展中的问题,最终也要靠发展来逐个解决掉。现在的中国如同一个处于成长期的孩子,不免会犯错;更如同一列处于转轨中的火车,从一条轨道转到另一条轨道的过程中必然要产生摩擦,如果我们都以赤子般真挚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国家,中国何愁不能崛起。因此,我们要践行爱国主义就必须首先实现日常化。把爱国主义精神寓于日常生活中、内化于心中,以此为基底,努力做好自己。同时,怀着自豪与热忱,将我们的全部精力,投身在国家的建设上,在日常生活中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做一个扎实而奋进的践行者,体现出一种履行公民责任的担当和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胸怀。

其次,现在更重要的问题在于西方舆论凭借娴熟的批判技能和丰富的批判经验已经征服和俘虏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面对存在很多问题的复杂中国,很多中国人被夹裹着参加了这场战斗。因此,中国急需进行一场捍卫爱国主义的公共舆论运动,而“中国梦”的感召恰逢其时。虽然我们可以经常看到一些反爱国主义的人士在网上一时走红,但是他们能不能成大气候,完全取决于我们心中的那份爱国情怀是否足够真挚、并以客观理性的材料对待批判的理性分析。任何对历史和现实的批判必须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真实的地理环境,否则就会陷入以“假设”导致的“历史虚无主义”和用“纸笔”对阵的“大鸣大放大字报”。

最后,我们的爱国主义行为必须是理性的、平和的、合法的,在表达情绪时:第一不破坏社会秩序,第二不伤害无辜的同胞,第三不影响社会正常的发展。我们要认识到自身还未足够强大到可以凭借唾沫和文章就可以保卫祖国母亲和抗击外来侵略,我们奉行和平主义但决不委曲求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在每个中国人追逐自己梦想的征程上,“同心共筑中国梦”内含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尽其能,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王静,梁述清.我国公民爱国主义教育的正强化和负强化初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07).

爱国民族主义 篇4

下面,我着重就如何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画种的中国画进行爱国主义“情化”教育问题作些粗浅的例释。

一、情景交融的意境—思想境界的升华:中国山水画赏析

情景交融的意境,是中国山水画的一大艺术特色。因此,在进行中国山水画赏析时,我注意有针对性地选择《寒江独钓图》和《早春图》为范画,引导学生重点了解、感受山水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画中有诗、诗意盎然”的独特意境。譬如,对南宋马远《寒江独钓图》的赏析,我首先请学生仔细观摩画面,思考作者在构图上有何独到之处,学生一般都能谈到:马远对自然景物进行了大胆剪裁,把富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加以突出,通幅只一叶扁舟漂浮在浩淼的寒江上,一渔翁独自在船头垂钓,除寥寥水波外,画面留出了大片的空白。这时,我又适时提问:“可以想象,这种空白留给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境呢?”同学们大胆想象,众说纷纭。有的说:“这种实则虚之、虚则实之、计白当黑的运用空白的艺术处理,给欣赏者以一种浪漫的诗意:是水?是天?还是水天相接?任凭想象。”有的说:“大片的

“课时界定”和“课程界定”中所指的隐性辍学对象是狭义的“学业困难儿童”,形成“厌学”的原因基本上是生理性、心理性方面的原因,决定实施辍学基本属于辍学者自身的个体性主动行为。而在“学籍界定”中隐性辍学对象则是广义的,既包括所谓的“差生”,也包括部分中等生,甚至包括少数优等生;形成“厌学”的原因主要是体制性、教育性方面的原因;决定实施辍学既有属于辍学者自身的个体性主动行为,也有属于辍学者被迫接受的群体性被动行为,即使表面上是个体性的主动行为,其背后也隐藏着深刻的群体性的被动因素。(对于这些观点,笔者将另文予以阐述)

三、辍学与隐性辍学的关系辨析

辍学是一个结果,更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一个从隐性到显性的变化过程。如果厌学情绪得不到纠正、学业困难得不到帮助,就会出现缺席、迟到、早退等现象;如果偶尔的缺席、迟到、早退不加控制,就会形成经常性的行为,逐渐积累就会达到“课时辍学”,也就是辍学的标准。

在我国,辍学仅指显性的“学籍辍学”,而“课时辍学”“课程辍学”等现象则表现为隐性辍学。隐性辍学达到一定程度,就会由外化为显性辍学,隐性辍学的学生由短暂性、间歇性放弃学习、离开教室最终走向彻底离开学校。所以,无论是隐性辍学还是显性辍学,其性质都是辍学,只不过程度有别罢了。隐性辍学是显性辍学的过渡阶段,显性辍学是隐性辍学的可能结果。隐性辍学的学生群是显性辍学的后备军,要消除显性辍学,就必须有效控制隐性辍学。当然,不是所有的隐性辍学都会转化为显性辍学,只有少部分会走到这个极端形式的结果,大部分则是维持隐性辍学的现状,或者在校混到毕业,或者回家等到毕业,拿个毕业证书。所以,控制过程比控制结果空白,给人一种水天一色、无边无迹、空旷、渺茫的境界。”也有的说:“这一空白巧妙地突出了江面的辽阔、‘独钓’的情景和寒意萧索的氛围,使人自然联想起‘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意境。”而北宋郭熙的《早春图》,学生们赏析后的感受是:此画通过纯客观的全景式的描绘,描画了初春时节,草木正要发芽、放青,薄雾绕着山腰轻飘的景致,表达了“春山淡洽而如笑”的优美意境,令人回味无穷。

同在宋代,两幅山水画为何意境迥然不同呢?我在对两幅画进行对比赏析时,侧重引导学生联系作者所处的不同社会背景加以思考,这样,同学们就较容易理解中国山水画是“笔墨间有大境界、方寸中见大社会”,如《早春图》是北宋国泰民安、山河锦绣的艺术再现,是作者借赞美自然美景,寄托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因而使同学们深受感染,增强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寒江独钓图》则是作者对异族入侵、山河破碎、偏安一隅、歌舞升平的南宋社会现状的不满和无奈,只好对天抒意,追求完美的诗意聊以自慰。通过赏析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使学生们由山水画的意境欣赏达到民族情感、思想境界的升华。

二、形神兼备的刻画—独特情感的深化:中国人物画赏析

进行人物画赏析,我重点选择了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和明朝陈洪缓的《屈子行吟图》。在引导学生对两幅画的表现技法、艺术风格进行比较分析后,重点要求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作者通过主要人物的外貌、神情的刻画,分别反映

更为重要,控制隐性辍学比控制显性辍学更为迫切,更有必要,更符合义务教育法的基本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控制隐性辍学才是真正的“控辍保学”,只抓控制显性辍学则是舍本逐末,自欺欺人,只有下大决心,花大功夫狠抓控制隐性辍学才是治本之途。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编.义务教育效益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04.

[2]杨润勇等.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现状调查和规律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01:36.

[3]栾焕俊.山东省高密市第一中学:凯迪论坛文章,2005

[4]彭冰.中国农村初中隐性辍学严重[N].中国青年报,

[5]义务教育辍学率造假[N].国际先驱导报,2005.01.25.

[6]课题组.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07.

[7]森田洋司.“不登校”现象的社会学.学文社1991年第2版第14页.转引自袁振国:《关于辍学问题的中日比较》[J].教育研究,1994.01:75.

[8]王淑娟.他山之石,可以攻错[J].台湾:学生辅导,2002

[9]董小苹等.上海初中辍学生研究[J].青年研究,2007

[10]袁强.农村初中生隐性辍学的危害及原因探析[J].科技信息,2007.02:69.

课堂教学要正确把握“六度”

胡大江

(余庆县敖溪中学,贵州余庆

政治课教学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也是对中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课程,既有高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更有严密的逻辑性和实效性。作为政治课教师,要搞好思想政治课教学,实现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做到“知”、“信”、“行”的有机统一,教学中应着力正确把握好如下六“度”:

一、深浅度

中学政治课教材涉及知识面较广,重难点较多,有的也较复杂,因而在教学中,有时为了讲清某一问题,必须对教材内容加以深化和拓展。如,“我国的人大制度”、“我国的政党制度”这些重、难点涉及知识面较广,也较复杂,这就要求教师作些必要的深化、拓展,才能真正突出重点和难点。但这种深化和拓展必须把握好一定的“度”。一是要考虑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如果讲授中忽视了这个“度”,教师随心所欲、尽情拓展,这样尽管教师费了功夫,讲得头头是道,学生仍难得要领,最终会阻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从而吃“夹

了韩熙载和屈原什么样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表达了什么样的独特情感?从而使学生达成这样的共识:《韩熙载夜宴图》分五个连续的场面刻画了主人翁在家里夜宴时和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沉郁寡欢的神情,揭示了他怀才不遇,又怕遭暗算,而不得不故意沉湎于声色所带来的一种深深的苦闷,把韩熙载始终处于不能纵情欢娱,沉思、压抑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屈子行吟图》的作者,则以其杰出的想象力,成功地刻画了战国时期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高大形象和精神风貌。全画构图简洁,形象突出,以寥寥数笔构勒出屈原的大体形象,大块的空白更增添了屈原流放独处的孤独气氛和他因去国离乡、忧国忧民而产生的内心痛苦,“世人皆浊,吾与谁行”的悲怆迎面袭来。但是,从对屈原本身形象的刻画来看,他虽然孤单,但其飘然远行的庄重、沉稳的动态,正反映了他的洁身自爱、不甘消沉,使人自然会联想起他的千古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其实,通过人物外貌神情的刻画,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精神面貌和独特情感,在中国人物画创作中真是不胜枚举:《李白行吟图》从总体上把握人物的精神气质,以工笔刻画的李白,目光直视前方,昂首挺胸,似乎目空一切又仿佛在轻吟高歌,既体现了诗仙的才华横溢、气度不凡,又体现了李白藐视权贵、向往自由的精神;《采薇图》刻画的伯荑形象清逸瘦削,紧抿双唇,气宇轩昂,眉宇间隐含着智者的气概和威武不屈的倔强灵魂,一个坚信个人理想至死不变节的艺术形象撼人心魄……

三、托物言志的内蕴—理想信念的追求:中国花鸟画赏析

赏析中国花鸟画时,我选择了以元代吴冕与清代朱耷的画为重点。吴冕画的梅花充满生气,清新可爱,具有鲜明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通过《墨梅图》的引导赏析,同学们反映:全画虽然只用淡墨,但一笔两顿挫的圈梅画法,显得笔力挺秀,把梅花的姿态表现得飘逸动人。一枝含苞欲放的梅花,横斜画中,卓尔不群;劲拔的枝干、已开未开的梅花洋溢着一种蓬勃的生机,显得十分清新动人。其题诗“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不但和梅花一样充满生气,而且说明了作者的创作意图,表明了作者在元朝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的年代里,不甘忍受民族压迫、不

生饭”。二是教材的深化和拓展要有“度”。这个度就是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二、疏密度

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对知识点的传授应疏密有度,当疏则疏,应密则密。对那些学生一看就懂的知识点,应遵循“疏”的原则。如果低估学生的接受能力,把学生一看就懂的问题反复讲解,不但激不起学生的求知欲,而且会影响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掌握,抑制学生学习激情,还浪费教学时间;对于那些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应遵循“适度密”的原则,如果不顾学生接受能力,快节奏、大容量地讲授,使知识安排过密,学生会难以消化吸收,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更会打击学生积极性,事倍功半。要避免以上不当之法,教师必须做到:吃透大纲和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备课、授课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课堂讲授详略得当,找到既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又能使学生较好地消化、吸收的最佳结合点,做到疏密适度、疏密

愿与统治者合作的政治态度和远大抱负,崇高的民族气节使人油然而生敬意。

朱耷的画“以丑直锲人心,以丑傲视甜媚”,有一种借物抒情的特点与残山剩水影射时势的独特风格,笔简意深,展现出一种荒凉寂静之美,使观赏者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因此,在赏析《荷花水禽图》时,一些学生认为:画面上郁郁而立的残荷,寂然倒立的孤石,那只耸肩缩颈、形影相吊、好像瞪着白眼的水鸟孤零零地蹲在石头顶上,显得极其冷落孤僻,其实就是画家的自然写照。作者用浓墨简笔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他的亡国之痛、悲伤失望之情,在洒脱不羁的用笔中作者狂傲孤高的性格呼之欲出,强烈的民族情感、坚定的爱国信念跃然纸上。

其他诸如疏疏淡淡、清新净洁的竹是清代郑板桥精神的慰藉、理想的依托和毕生信念的追求;晶莹欲滴的墨葡萄则是明代画家徐渭怀才不遇的落拓和狂傲不羁的叛逆性格的写照;张牙舞爪、横行霸道的蟹,充分揭示的是齐白石大师对日本侵略者的深恶痛绝之情和坚信祖国必胜的理想信念。借描绘花卉禽鸟,抒发情感、托物言志,成了中国花鸟画的传统特色。对此,我们在进行赏析时,不仅要注意牢牢把握画风画技,而且要透过画面进行深化教育和启发诱导,以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民族情感教育。

四、笔墨情趣的赏析—审美情趣的提高—爱国情操的陶冶

爱国民族主义 篇5

作者:辛向阳 《光明日报》(2016年03月23日 13版)

2015年12月30日,总书记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29次集体学习时提出了一个重要论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这一论断的背后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为什么要强调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这两者能统一吗?如何才能统一?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很好地予以解答。

我国爱国主义始终围绕着实现民族富强、人民幸福而发展,最终汇流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1840年以来176年波澜壮阔的历史来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历史已经告诉我们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是有机统一的。曾经有一种观点说:我虽然不爱社会主义,但我是爱国的。从表象上讲,似乎有些道理,但深入分析,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祖国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由具体社会形态、社会制度构成的实体。祖国是与一定的社会形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先进的社会制度,才能使一个国家真正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地方。在当代中国,祖国的繁荣发展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的,爱祖国就应当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书记指出:“今天之中国,同新中国成立以前之中国相比,同鸦片战争以后之中国相比,有天壤之别啊!”为什么会有天壤之别?就是因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走出了一条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伟大祖国,因为走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展现出激荡一切的力量,展现出无比壮美的未来。我们爱伟大祖国,自然就应该爱这条使伟大祖国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密不可分。在当今时代,离开了先进政党的领导,离开了先进制度的依托,就不会有强大的祖国。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有一种观点流行着:全球治理正在替代民族国家。有的学者宣称: 民族国家已经过时,民族国家正在终结。有的学者甚至提出必须建立世界政府,“没有世界政府,世界共同体就缺乏优先考虑和有义务照顾普遍利益的全球制度。”在他们看来,民族国家即将消失,什么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什么共产党、社会民主党都已经不重要了。现实真的是如此吗?

事实并非如此。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后,一些国家出现的悲剧就说明了这一点。没有先进政党的领导,没有先进社会制度的优势,在风云变幻的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就可能被肢解、被削弱,就会因为外部势力的干预而导致民众大量流离失所,祖国就会成为一个遥远的梦想。叙利亚自2011年内战爆发以来,已经有超过30多万人在战争中丧生,400多万叙利亚人逃往国外,国内还有1000多万人流离失所。中东地区乱象丛生的时候,中国这边是风景独好。尽管中国的发展遇到了经济下行压力等一系列问题的挑战,但人民安居乐业,各方面事业蓬勃发展。什么原因?很重要的就是我们有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基石。这一点,总书记曾经在2014年8月20日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过,他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特点、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理论和实践,所以才能取得成功,并将继续取得成功。”

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弘扬爱国主义就要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与对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内在一致的,并不是对立的。

首先,爱国就要自觉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经受住 了各种风浪考验的政党,95年来我们党所经历的困难与风险世所罕见,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言:“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遇变不惊、知难而进、化险为夷、百折不回的奋斗历程,这也是我们党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所以能够不为一切困难所吓倒、不为一切风险所征服,而终能不断地开创出一个又一个胜利局面、不断地推动事业向前发展的历史逻辑。”

其次,爱国就要自觉维护社会主义制度。亚当·斯密曾经在其名作《道德情操论》中提出一个观点:就是爱国心本身就包含着对于国家政体的遵循。他说:“我们的爱国心,似乎含有两种不同的情操:其一是,对那个已实际确立的政体或统治形态怀有一定程度的尊敬;其二是,真心渴望尽我们所能使我们同胞过着安全、体面与幸福的生活。”可以说,没有离开国家制度的抽象的爱国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我国国情,符合时代潮流,符合人民利益,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再次,坚决反对国家虚无主义,对公民进行国家意识教育特别是进行社会主义国家意识教育。所谓国家虚无主义就是以否定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为基础,以丑化社会主义国家历史为手段,以经济全球化为借口,否定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的合法性。我们要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使人们的国家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融入内心的坚定信仰,使全体国民自觉抵制国家虚无主义等消解弱化国家主权的思想,不断巩固和强化国家主权意识。

最后,制定五年到十年的国家爱国主义教育规划。这个方面,俄罗斯的经验有借鉴意义。进入2016年的第二天,俄罗斯政府就宣布,根据总统普京指示制定,总理梅德韦杰夫签署决议,批准2016-2020年爱国主义教育国家计划。国 家计划旨在创造条件加强社会团结,以保证俄罗斯稳定发展和国家安全。我们也应当结合中国的国情,制定相应的国家规划,让爱国主义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

谈爱国主义教育 篇6

和平的年代有和平年代爱国的方式,今天所谓的爱国并不像远去的战火纷飞的年代,它更贴近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就连平时的一句话、一句歌词、一个细微的举动都是息息相关的。作为一个语文教师,笔者谈谈个人的看法。语文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把课文学好,有时候更重要的还得把文章里面的精神吃透。这当中尤其是要把含有爱国主义教育的精神领悟透。

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论述了中国人的自信并没有失掉,提到方方面面的思想,也提到了一批批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一种是代表人民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为解除或减轻人民疾苦而奔走呼号、为民请命的人,如杜甫、白居易、关汉卿等。一种是历尽艰辛、奋不顾身、探求佛教真理的人,如法显、玄奘等。虽然他们离我们远去的声音我们没有办法再次重听,离我们的脚步我们也无法再次找回,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中华民族在历史的进程中所受的种种磨难,因为它带来的伤痛已经在我们每个中国人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每年9月18日,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民的洗雪国耻之日。我们并没有忘怀,也不能忘怀。

班会课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基地,笔者为了让学生都团结起来,有爱心、助人为乐,于是提到向雷锋学习,究其根源是让同学们了解“雷锋”。可是提到雷锋,全班80多人竟然没有一人能正确地说出雷锋是干什么的、是什么样的代表人物、是什么时代的人等问题。在课堂上,笔者被一张张有疑问的表情惊住了,心被深深地刺痛了。“中国,中国……母亲,母亲……”

为了不让这节课以失败结束,笔者不得不从零开始,领着同学们回忆那段尘封的历史。慢慢介绍雷锋的点点滴滴,“雷锋的精神”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他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精神文明的同义词、先进文化的象征。周恩来总理把雷锋精神全面而精辟地概括为“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对于一个时代的标志——雷锋,我的这些学生们竟然是如此陌生,给我这个在一线教学的教师一次深深反省的机会。没有理由再强忍着痛喊道“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虽然我们天天高呼素质教育,并在某地某校搞得如火如荼,某些学校天天高呼升学率高达多少,比去年同期又上升了多少个百分点。殊不知我们的教育者在进行国民素质教育的同时,究竟又渗透了多少爱国主义教育。

和平始终会淹没战争,这是不争的事实。不能说我们今天这样的和平年代就可以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不能说我们天天高唱革命的凯歌就是爱国,但是你我在这样的和平年代又有多少人会唱经典的“红歌”。曾经伴随我们一路走来的红歌,那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可遗忘的历史。在那特殊的年代,我们的中华民族涌现了一批批像邓稼先、钱三强那样的世界顶尖科学家,在大洋彼岸离家万里听到祖国胜利的消息,是如何奋不顾身地辗转回到祖国的怀抱?可如今,却有多少人觉得拥有了外国的绿卡是何等的“荣耀”。

“国是我的国,家是我的家……”让我们在这首《国家》当中去领悟我们国家的伟大和博爱。让我们把这种爱国精神传承下去,告诉孩子不要忘本,牢记祖国的历史,热爱祖国,因为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作者单位:江西省鄱阳县金盘岭镇上兰学校)

民族艺术歌曲的爱国主义主题 篇7

所不同的是, 中国的民族艺术歌曲以爱国情为“主旋律”;外国的艺术歌曲则以爱情为“主旋律”。例如意大利的艺术歌曲《我亲爱的》、德国的艺术歌曲《爱情的喜悦》、奥地利的艺术歌曲《纺车旁的葛莱卿》等, 无不以爱情为主题。至于歌剧咏叹调选段《我的太阳》 (《罗密欧与朱丽叶》选段) 、《今夜无眠》 (《图兰朵》选段) 等, 爱情的成分就更加明显了。而中国的民族艺术歌曲, 虽然也有如《教我如何不想他》、《我住长江头》、《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 (歌剧《小二黑结婚》选段) 等爱情主题, 但并不很多, 占主导地位的, 是爱国主义主题。

中国民族艺术歌曲爱国主义主题的表现, 取得了高水准、全方位、深层次的艺术成就, 成为我国民族艺术歌曲的一条红线、一道彩虹。

一、爱国主义主题的思想高度

爱国主义是人类自有国家以来最伟大的情感和最高尚的道德, 也是中国人民传统的思想和美德。“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苟令国家生死已, 岂畏祸福趋避之”、“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思想, 一直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准则。中国的民族艺术歌曲, 同样继承了这一优秀传统, 在爱国主义主题的开掘与拓展上, 不断提升其品格与内涵, 并不断登上不俗的思想高度。

中国最早的艺术歌曲, 可以追溯到汉末蔡文姬 (琰) 词曲的《胡笳十八拍》, 这可视为是声乐套曲, 共收18首歌曲, 抒写了国破家亡和战乱之苦, 所谓“蔡女昔造胡笳声, 一弹一十有八拍, 胡人落泪沾边草, 汉使断肠对客归。” (唐·李颀:《听董大弹胡笳》) 到宋代, 著名词人姜白石 (夔) 根据1161年金主完颜亮入侵扬州, 屠城三日的史实, 作词谱写了歌曲《扬州慢》, 抒发了“自胡马窥江而去后”的激动情感与“波心荡, 冷月无声”的慨叹之情, 其忧国之情, 溢于言表。近代的歌曲《苏武牧羊》和根据岳飞的《满江红》谱写的歌曲, 也都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名曲。

“五四”运动之前, 被誉为中国“学堂乐歌之父”的沈心工就奏响了中国现代艺术歌曲爱国主义“主旋律”的“序曲”。从1903年到1919年的16年间, 他先后创作出许多艺术歌曲, 其中的《同胞同胞须爱国》、《黄河》、《美哉中华》等, 都跳动着爱国主义的时代脉搏。

“五四”运动时期, 中国艺术歌曲的爱国主义主题更加鲜明。由易韦斋作词、萧友梅谱曲的《问》, 发出了“你知道今日的江山, 有多少凄惶的泪”的感慨, 充满了对祖国前途命运的忧虑。由赵国钧作词、萧友梅谱曲的《五四纪念爱国歌》, 发出了“壮哉此日!壮哉五四!”的爱国主义呐喊。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 《大刀进行曲》、《在太行山上》等一大批爱国歌曲应运而生, 其中尤以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与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为代表, 后者还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新中国成立以后, 一大批歌颂祖国的艺术歌曲争奇斗艳, 《我的祖国》、《祖国颂》、《歌唱祖国》、《我爱你, 中国》、《我的中国心》等, 深受国人喜爱, 全国人民唱响了爱国主义的“大合唱”, 艺术歌曲的思想高度, 令世界瞩目。

二、爱国主义主题的题材广度

我们不仅有直接弘扬爱国主义思想的《祖国赞美诗》、《中华大家园》、《红旗飘飘》、《爱我中华》等歌曲, 而且有通过对家乡的热爱、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来表现热爱祖国之情的《黄河泰山》、《珠穆朗玛》、《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在希望的田野上》、《谁不说俺家乡好》等优秀的艺术歌曲。题材的广度也是举世闻名的。

三、爱国主义主题的情感深度

中国民族艺术歌曲在表达爱国主义情感方面, 也达到了一定的深度。例如《生死相依我苦恋爱着你》, 就以小见大, 别开生面。紧紧围绕一个“爱”字, 把爱国之情写进“血肉”里, 将“痛苦”与“幸福”、“微笑”与“泪花”并列, 强调的正是“儿不嫌母丑, 狗不嫌家贫”的赤子之爱。

爱国民族主义 篇8

一、充分利用当地有教育意义的场所和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作为班主任, 我们应该针对班级学生实际, 结合本地特点, 充分利用本地区革命烈士、爱国志士以及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足迹、事例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使学生有一种切近感, 易于入心入脑。

二、以活动为载体,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班主任要从班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实际出发, 根据不同时期的教育内容和要求, 设计和组织丰富多彩、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 让学生积极参与, 身临其境。通过具体的活动,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1. 认真开展国旗教育活动

班主任可以通过班会、队会, 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国旗法》, 使他们充分认识制订和执行《国旗法》的重要意义, 教育学生严格按《国旗法》中有关条款和程序规定升降国旗;发动学生自己编写《国旗下讲话》;聘请老教师向学生介绍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斗争史和国旗知识等活动。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国旗是无数革命前辈前赴后继浴血奋战历史的缩影, 是社会主义祖国的象征, 从而更加热爱、尊敬国旗。

2. 组织参观旅游和实地考察家乡的壮丽景观及革命遗迹, 激发热爱家乡的真挚情感

教育家加里宁说:“爱国主义教育, 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家乡开始的。”人们对家乡的美好景物、文化氛围、生活条件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热爱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点。班级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从爱家乡、爱集体教育入手。家乡的名胜古迹、物产资源、革命遗址、文物史料和粮食生产基地等, 都可以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和内容。我平时注意利用寒暑假和重大节日、纪念日组织学生参观访问, 实地考察, 祭扫烈士陵园,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撰写调查报告, 让学生身临境地, 亲身感受家乡的巨变, 透视祖国的发展, 明确肩负的历史责任, 进而把激发起来的对祖国的真挚情感及时转变成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具体行动。

3. 举办红色经典读书演讲和知识竞赛, 树立爱国主义信念

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 富有热爱祖国、反抗侵略、维护国家和平的优良传统。班主任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 选择《野火春风斗古城》、《敌后武工队》、《苦菜花》、《平原枪声》、《烈火金刚》、《平原烈火》、《青春之歌》、《红日》、《红岩》等书籍, 组织开展“热爱可爱的祖国”读书演讲活动或知识竞赛活动。引导学生步入中国历史的长河, 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和社会主义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教育学生树立热爱祖国, 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我平时加强对学生开展读书活动的指导, 充分利用黑板报、墙报、手抄报和多媒体等手段向学生介绍有关书籍, 和学生一起拟定读书提纲, 做好读书笔记, 启发学生通过阅读进行思考, 举办读书讨论会, 举行“读一本红色书, 讲一个革命故事”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爱国信念, 深化爱国意识。

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班级实施爱国主义教育, 班主任要做好协调教学工作, 以发挥各课任教师的群体效应。通过任课教师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渗透到各科教学的每个环节, 使其善于挖掘教材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 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班主任可以主动配合其他学科教师, 组织采编中国历史上名族英雄事迹、名胜古迹简介, 以及爱国的诗句、祖国建设成就等, 结合参观、考察, 开展观后感、考察报告的写作练习。遇到重大节日, 举办专题征文、诗文朗诵等活动,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树立榜样,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班主任在实施爱国主义教育中, 应着力启动学生的内在动力, 促成知转化为行, 做到知行统一, 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爱国主义榜样教育是一种巨大的力量, 它像种子一样击穿学生爱国情感的原子核, 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推动学生成长进步。

1. 开展向英模学习活动, 使学生奋起报国之志

中国近代史上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英雄, 为国捐躯的仁人志士, 社会主义建设中更是英模辈出, 班主任可结合学生实际, 组织学生开展向英雄、革命烈士、先进人物、劳动模范和优秀的同学学习的活动。也可以聘请英模来校做报告, 现身说法, 提高学生对英模的认识, 举行“我与英模比差距”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确立报效祖国的伟大志向。

2. 寻找榜样教育的结合点, 把爱国主义意识和情感落实到行动上

爱国主义是一种具体实在的崇高情感, 学习和发扬爱国情感最终要落实到行动上。所以, 班主任要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榜样教育的结合点。我们可以将爱国主义教育和贯彻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起来, 要求学生从身边学起, 从小事做起, 强化行为规范的自我训练, 将爱国主义教育同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相结合, 组织学生开展“学雷锋、学赖宁”、“让班级充满爱”、“我为学校添光彩”、“为孤老送温暖”等活动, 培养学生爱班级、爱同学、爱集体的情感, 并使之上升为爱国主义精神;将爱国主义教育与“爱我中华”、“抗洪救灾”等重大活动相结合, 开展“爱我阜宁, 爱我江苏”、“情系灾区, 共献爱心”、“送给灾区一片情”等活动, 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内化爱国主义的自觉行动。

爱国民族主义 篇9

1948年秋风萧瑟, 寒雁划空, 朱德总司令一行来石家庄视察, 在他的提议下, 石家庄人民政府利用当时的“胜利公园”旧址改建成了烈士陵园, 以纪念牺牲在华北大地的诸多革命先烈, 著名的冀中回民支队司令员、民族英雄马本斋就在此安葬。

英雄马本斋原名马守清, 回族人, 1901生于河北献县东辛村, 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的创建者。少年时期的马本斋随父到东北谋生, 投身东北奉军, 拟报效国家, 投身军戎。1924年, 马本斋毕业于东北讲武堂, 由于个人的聪明才智, 很快从士兵升到团长。1931年, “九一八”事变, 蒋介石对日本的嚣张采取不抵抗政策, 马本斋怒发冲冠, 弃官还乡, 宁可以种地为生。

“常思奋不顾身, 而殉国家之急 (司马迁) 。”1937年, 爆发了卢沟桥事变, 英雄马本斋随即率领家族父老和兄弟姐妹创建了“回民抗日义勇队”。队伍扩大以后被改编为“河北游击军回民教导队”。此后不久部队人数迅速增加。后来, 马本斋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他的入党志愿书上写得真挚感人, 发人肺腑, 他说:“我决心为回民族的解放奋斗到底, 而回民族的解放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

1939年日寇侵略我华北, 马本斋领导回民支队英勇转战各地, 不断回击日本军队的扫荡, 后来与八路军主力纵队和贺龙、关向应率领的120师协同作战, 消灭众多的土匪, 保卫了人民的财产和生命, 因此, 回民支队威震冀中平原, 令敌人闻风丧胆。

1941年, 日军血洗东辛庄后抓住马母, 意图利用母子感情打击马本斋的意志和控制马本斋, 大义为重的马母, 智慧地识破敌人的奸计, 痛骂汉奸, 水米不进, 数日后绝食而死。马本斋得知后, 悲愤莫名, 数次昏厥, 但是他, 强忍痛苦, 克制住感情, 识破敌人的无数次诱降。

1942年6月, 马本斋采用游击战术, 率部奋战, 歼灭敌人无数, 战斗几百次, 取得了“反扫荡”战斗的多次胜利。在长期的战争生活中, 由于东奔西走, 艰苦异常, 加之军务繁重, 马本斋营养奇缺, 屡受创伤, 南征北战, 积劳成疾, 1944年2月7日在山东省莘县不幸病逝, 年仅43岁。

党中央在延安为他举行了盛大的追悼会, 总参谋长叶剑英高度赞之。毛主席题词曰:“马本斋同志不死”;周恩来总理题词:“民族英雄, 吾党战士”;朱德总司令挽联“壮志难移, 汉回各族模范;大节不死, 母子两代英雄”。英雄马本斋母子的事迹, 英名昭著, 令人敬仰。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列宁) , 作为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的一名宣传工作人员, 不仅是英雄们的守护者, 也是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的宣传者, 我们只有不断挖掘爱国主义的内涵, 弘扬民族精神, 才能促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好更快地发展。

国父孙中山说, 做人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样爱国。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的建立, 就是旨在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激励起人民尤其是青少年对祖国的热爱。爱国是义务, 也是一种光荣。陵园内安葬着华北军区牺牲的248名革命英烈的灵柩以及建国以来的600多位烈士的骨灰。英雄在此长眠、安息, 激励着后人, 成为人们净化精神, 洗涤心灵, 坚定信念, 树立理想, 开拓奋进, 立志成才和为国现身的象征和精神支柱。

爱国民族主义 篇10

一、通过祖国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别具一格的人文景观的教学, 培养学生炽热的民族自豪感

爱国主义情感都是同祖国的地理风貌、文化传统等具体事实联系在一起的。人们把滔滔黄河、滚滚长江、蜿蜒雄伟的万里长城作为祖国的象征, 这种思想感情的寄托是很自然的。《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大好河山任我游”“不同地区不同生活”“请到我的家乡来”等课文, 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试想一下, 当辽阔富饶的东北林海雪原、磅礴雄奇的泰山、“高峡出平湖”的长江三峡, 硕大威武的秦兵马俑、小巧精致的苏州园林等视频画面出现在学生面前, 再加上耳际激荡着老师富有激情的解说词时, 哪个学生不为祖国有如此多娇的自然人文景观而动容?此时此刻, 在学生们的心田中, 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

二、通过祖国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的教育, 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

国防是一个独立自主国家的防务, 祖国的每一寸国土神圣不可侵犯。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从世界看中国”“隔海相望”“可爱的地球”等课文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通过对这些课文的学习, 学生知道我国领土广大, 国界绵长, 地貌复杂多样, 这时教师不能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 应及时对教材进行适度拓展延伸, 可进一步告诉学生:我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 绵长的国界使得我国的周边关系历来复杂, 但复杂多变的地貌条件也是我国国防的极大优势。教师可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多种渠道去了解国防知识, 待时机成熟时腾出一节课时间让学生进行“国防知识我知多少”的擂台赛, 对国防知识了解得多的学生可自告奋勇当主持人, 这样学生就在自主活动中增强和巩固了自己的国防意识。

三、通过相关国情教学, 对学生进行基本国策、法规教育

《品德与社会》教材中“从一滴水说起”“自然资源取之不尽吗”“地球在发低烧”等课文明确告诉我们: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和人均资源较少的国家, 这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最基本的国情, 实行计划生育和“珍惜每一寸土地, 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根据我国国情, 国家先后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等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作为一名小学品德教师, 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国情知识, 宣传党和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 对学生进行忧国忧民教育和普法教育。同时, 教师应趁热打铁, 激励学生课外广泛搜集和了解各种法律知识, 特别是《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 把品德课和班队课、综合实践活动课有机融合在一起, 组织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动, 如开展“法律在我心中”的主题队会, 从而在学生中间形成一种自觉学法知法守法的浓浓氛围。

四、在新旧对比中充分感受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在品德教学中, 只有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才能保证德育渗透的顺利进行, 同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较法是其中切实可行的方法之一。品德教学中有大量的事实材料, 对它们进行比较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学生也更容易接受, 产生的教育作用也就更为明显。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课前, 教师可布置学生通过调查、参观、采访、查阅等实践途径采集有关资料, 通过我国解放前后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航天技术成果的比较, 人民生活水平的比较等, 让学生真正明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是党和社会主义给我们带来了繁荣和富强, 从而有力地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民族主义 篇11

苏霍姆林斯基说:“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这是在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能催人奋进,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思想品格。作为民族精神的培养,在爱国主义教育上应体现环境和传统文化的熏陶。

一、环境熏陶。

学生每天都生活在校园中,校园中的爱国主义环境对学生有直接影响。“让每一块墙壁都说话,让每一行字都浸润孩子的心灵。”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性目标,转变传统的、呆板的校园文化设计方式,会让民族精神的培育方式灵活起来。

如今我们的校园中,醒目的地方常常会写着诸如这样的话:“人类因为有了责任而生生不息,社会因为有了责任而日新月异。”学校的校训也变为期待话语:“我们是友爱的,我们要孝敬父母、爱同学、爱师长、以礼待人,我们是坚强的,我们意志坚定,不管多大困难,我都敢面对它。”这样的期待语言,取材于中国历代能体现民族精神的名言,再把名言中的精髓进行了全新的表达,使小学生特别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学校也十分重视班级文化建设,高年级悬挂着学生书写的名言、警句,低年级则用学生亲手制作的守纪的大雁、助人的小象、红红的中国结装点墙壁。可以这样说,如今学生们走进校园浓厚的民族教育气息就始终萦绕在他们身边。

在无声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我们又充分发挥有声环境文化的功能,在校园广播站和校园电视台中开设两个全新栏目,即《民族伟人故事》和《中华科技之光》。一方面,使学生们了解民族杰出人物的生平,喜欢其名言,效仿其志向;另一方面,让学生们了解我国古代文明和现代科技的辉煌,从而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校园文化建设充满了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充满了勃勃生机。

另外校内还设立了“爱国主义教育”宣传栏,定期宣传爱国主义知识,展示学生的风彩,并设立了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展室以大量的图片、文字和军模,展现了中华民族受人欺凌的屈辱史,反抗外国斗争史,共产党、人民解放军的成长壮大史及其建立的丰功伟绩,告诫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

二、优秀传统文化熏陶。

只有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育人”活动,才能真正使民族精神深深地根植于学生心灵深处,才能真正引导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因此,我们尝试拓展出“文化育人”的三条途径,即“练书法,学乐器,读典籍——与经典文化同行”,为学生深入体会民族精神,形成爱国主义品质,搭建起实践的平台。

首先是利用书法习练,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熏陶

书法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蕴涵着宝贵的精神食粮。我国的书法艺术对人品、书品和人的道德情操提高有很高的要求。因此,书法习练有助于学生内化书法艺术中丰富的精神内涵。我们把书法习练的过程设定为三个步骤,第一步:让学生广泛收集书法故事。我们精心选择汇编成《书法故事集》,让书法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阅读,从中体会出蕴藏的民族品质和做人风范;第二步:我们组织优秀教师精心编写了《西市区青少年书法》教材,使这本教材既成为技法学习的基本,同时也成为传承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在教材中我们有意识增加了三个板块内容,即“名句模仿、名篇欣赏、教师寄语”。“名句模仿”中我们选择了诸如“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等名人的处世箴言做為书帖;“名篇欣赏”中我们选择了《满江红》《岳阳楼记》《石灰吟》等展现前人报国之志的诗篇;教师寄语是由教师们书写的激励学生在书法习练中克服困难的话语。教师们把古人的格言进行了阐释和升华,用现代语言表述出对人类面对挫折与成功的正确态度,一段段清新隽永的话语都成了推动学生的巨大精神力量。第三步为习练阶段。各校有固定的书法习练时间,通过“看——写——说——展”四个习练环节,使学生养成一丝不苟、持之以恒、虚心好学的学习习惯,从而为他们做人、处世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是利用民族器乐,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感染

近来,我市正积极打造乐器城,提出了中小学“乐器进课堂”的要求。钢琴等西洋乐器因其价格昂贵,一直只是少数学生的专属品。因此,我们倡导将民族器乐引进课堂,学校先后购置了二胡、古筝、扬琴等极富民族器乐特色的乐器百余件,组建了民族乐队,活跃在家庭、学校、社区,喜爱民族文化、崇尚民族艺术在学生中已蔚然成风。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民族乐器演奏的过程中,经典的民族乐曲所蕴涵的民族气节、民族感情、民族风尚已深深地根植于学生心灵,这种主旋律将伴随他们一生,也使我们的器乐与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一条崭新的教育途径。

三是利用经典书籍欣赏,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教育

多年来,我们发现,学生们读书的视野往往被外国童话故事、科幻小说所占领,这固然无可厚非,但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台湾教育名人王财贵曾痛心疾首地说:“不读《论语》、《老子》,不算泱泱大国之民。”由此可见,中华优秀的典籍不应成为历史,更应在现代教育中闪现其应有的光辉与灿烂。为此,我们经过细心筛选,拟定了学生的必读书目与推荐书目。这其中有古代蒙学典范书籍《三字经》、《千字文》、《论语》,书中的内容,蕴涵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道德规范,经常背诵就会成为学生的行为指南。书目中还有新课程倡导的课外必背古诗词,也有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更能生动地表现出古人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学生们常常被他们的民族品质所感染。为使经典书籍赏析活动真正落到实处,我们明确提出“三三二”的活动构想。班级读书“三做到”:做到每天有晨读时间,每节语文课前有好书推荐时间,每周有一次读书交流时间;学校要保证开展三项读书活动:读书心得征文活动,诗词积累竞赛活动,与家长同读一本书活动;还要进行两方面的考查与评价,即语文测试卷中要有课外读书积累的专项考查内容,每学期举办一次全区规模的读书知识竞赛。如今,典籍欣赏已成为校园里的文化大餐,经典文化中的民族智慧与情感滋养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使民族优秀的艺术特征和精神品格被悄悄启蒙并内化为他们的人文素养,也使读书成为我们培育学生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应该说,我们拓展的三条文化育人途径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启迪了他们的智慧,同时将培育民族精神蕴藏于活动之中,使德育走向润物无声的全新境界。

爱国主义,是一种民族精神和民族意志的体现,在这种意识支配下会引发自觉、不自觉的爱国主义行为。它是属于情感和意识、行为方面的教育内容,只有多方结合,共同推动,才能取得扎实效果。

在“文化育人”的崭新道路上求索,使我们更加感受到民族精神内涵的博大精深,也使我们看到民族精神使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不朽根基。我们将把培育学生民族精神视为历史的重任,真正让我们的学生成为拥有健全人格和良好道德品质的,眼中充满灵气的,心中充满正气的,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刍议幼儿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篇12

爱国主义教育包含着美感和道德感的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反映, 它的产生包括刺激情境及对其解释、主观体验、表情动作反应等过程。情感教育又不同于知识教育、技能教育, 它不可能通过“传授”的方式使幼儿获得。情感的产生只有依靠幼儿对客观事物的体验, 然而, 幼儿对客观事物的体验又受其年龄、活动方式、活动内容和活动范围的限制。孩子的心是一块纯洁的土地, 而不是“真理的冷库”。列宁曾经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国家的一种深厚的感情。”多少革命者, 正是因为怀着对祖国最强烈的爱, 才甘愿为祖国的胜利抛头颅、洒热血。因此, 只有从孩子的情感入手, 重视孩子的情感教育, 才能真正让孩子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一、美丽中国地图, 激发幼儿爱国之心

活动课上, 我特意给孩子们准备了一张大大的彩色图片, 是我们亲爱的祖国, 美丽的家。孩子们的眼睛瞪得大大的, 被眼前的绚丽色彩迷住了——以为是对他们美术教育的启蒙呢!但我指着封面上方方正正的汉字轻轻地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孩子明白了:中国, 是国家, 是他们的国家, 是一个美丽如画的国家, 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国家, 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 是一个有着不同生活形态的国家, 是一个不停地变化着的国家, 是一个需要我们去爱、去珍存、去为她做些什么的国家。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是“爱”, 这种爱是强烈而深沉的, 而幼儿的情感是与认识联系起来的, 幼儿的情感体验具有直接性和情境性。一幅美丽的中国地图, 利用直观形象的画面, 不但给孩子带来美的感受, 更焕发了孩子的爱国之情!

二、庄严的国歌, 唱出对祖国的爱

一个热爱祖国的炎黄子孙, 无论你走到哪里, 见到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 听到令人奋进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看到金光耀眼的国徽, 或是仰望象征着首都北京的天安门, 都会情不自禁地涌起一种庄严、神圣的情感:“我是中国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这雄壮高亢的旋律, 如此生动的旋律, 我要让孩子们聆听!

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 极短的时间里, 中国的国旗一遍遍地升, 国歌一遍遍地唱, 满大街的人都在问今天拿了几块金牌, 就连话说不全的孩子也会因此而激动不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和感人的事件, 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因此, 抓住这个很好教育的契机, 我给孩子们播放了奥运会比赛视频, 随着画面上出现运动员跳水、乒乓球、举重、跆拳道……一场场激烈的比赛以及观众的喝彩声, 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尤其是赛场上奥运健儿们登上领奖台, 在庄严的国歌声中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我一遍又一遍地播放着, 孩子们沸腾了, 有的甚至站在了小椅子上, 嘴里哼唱着“邦邦邦邦———邦邦”, 那份小小的冲天的豪迈, 让人涌起心底的感动, 知道了有一种感情是发自内心的天生的爱。作为教师, 我能为这一激动的行为呵斥他们吗?在他们用全部的力气、努力学习着发音、高声唱着“冒着敌人的炮火, 前进, 前进, 前进进!”的时刻……孩子们慢慢地懂得了, 这是我们国家的国旗, 这是我们的国歌!他们开始在大街小巷认出国旗, 他们快乐地指给我看:“老师, 看, 国旗!”接着哼唱着:“冒着敌人的炮火, 前进, 前进, 前进进!”那个时刻我是快乐的, 因为我知道, 孩子们一遍遍地把自己和这面红色的旗联系在一起, 懂得了要爱护国旗、珍惜国旗, 要为祖国争光。在嘹亮的国歌声中, 孩子们感受着国歌所产生的那种巨大的凝聚力, 把每一个中国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这祖国的心声, 也是每个孩子唱出的对祖国的爱!

三、稚嫩画笔, 描画心中的爱

孩子们的心灵是纯洁的, 犹如一张白纸, 只有好的教育, 才会在纸上绘出五彩缤纷、绚丽多彩的图画。鲁迅先生说过:“塑造孩子, 最重要的是塑造孩子的心灵。让孩子拥有一颗感恩、善良的心, 就等于给了一个光明的未来。”我给孩子们布置作业:给国旗涂颜色。看着孩子们涂画着五星红旗, 似乎格外地认真。家琪小朋友第一个画好了, 说:“老师, 我再画一个大国旗!”我问:“为什么呢?”他说:“我们的大中国, 应该是很大很大的国旗。”多么质朴的语言!我拿出一张8开大纸, 为他画出红红的旗、金黄的五角星, 他开始努力填上温暖的颜色, 涂好星星后, 他怕红色不慎掩盖住黄色的星, 所以小心翼翼地用红画笔绕着黄色星星画了一个轮廓。他的手还没有精细到严丝合缝绕着星星的五角边描绘的程度, 结果在黄星星和红边边之间, 又出现了一道窄窄的白色空白区。他突然说, “老师, 你看, 五颗星星变成了花儿了。”是啊, 五颗黄色的星星像五枚绽放的花蕊, 白白的花瓣, 红红的边。我笑着说:“没关系, 像花一样的国旗是最漂亮的。”其实, 我是想说:“你们就是祖国的花朵, 在党的光辉的照耀下茁壮成长!”不知是哪个小朋友哼唱着:“我们的祖国是花园, 花园的花朵真鲜艳, 和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 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娃哈哈, 娃哈哈, 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孩子们是如此地纯真与可爱, 可是却表达了对祖国浓浓的爱!

像花一样的国旗, 贴在主题墙上, 红红的一片, 那张像花一样的国旗在最中间, 让我感觉到爱的温暖气氛。我充满自信, 对这个国家的责任, 随着孩子的长大, 对祖国的热爱会自然地生发在孩子的心里, 不用我再喋喋不休地训导。他们对祖国的爱不仅仅是一种口号, 而是发自内心的情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艺术是幼儿的另一种表达认识和情感的“语言”。是的, 虽然孩子的画笔是稚嫩的, 但这稚嫩的画笔就是无声的语言, 比高喊着空洞的口号更强百倍的语言!

我呼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需要我们从点滴做起, 从娃娃抓起, 从而使爱国成为一种氛围, 成为一种习惯, 成为一种真正的情感!

上一篇:全固态发射机故障实例下一篇:边缘平滑滤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