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扬爱国主义旗帜

2024-10-04

高扬爱国主义旗帜(精选8篇)

高扬爱国主义旗帜 篇1

“弘扬爱国精神 服务科学发展”实践报告 调查时间: 2010年1月26日

调查人:济南大学 管理学院 工商1004 李培泽

今年寒假我校团委根据团省委和学校党委的总体部署,结合建党90周年,组织开展主题为“弘扬爱国精神服务科学发展”的2011年济南大学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弘扬爱国精神,服务科学发展的主题,结合我市和服务地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广泛开展理论及成就宣讲、学业辅导、医疗卫生、科技支农、文艺演出等活动。在活动过程中集中力量,发挥优势,示范带动,引导青年学生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同发展,对口开展扎实深入的服务,促进服务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活动概况

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培养综合性人才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大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科学文化知识运用到服务新农村的实践活动中去,发挥所长、学以致用。我院充分动员本学院的青年大学生,紧扣今年“弘扬爱国精神 服务科学发展”的活动主题,把学习、宣传、实践“科学发展”作为重点,把文化科技卫生服务作为拓展,组织了几支主要的实践分队,开展了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效果显著,走访地址遍及全省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为新农村三个文明建设添上了自己的一块砖。宣讲农村政策,身体力行,推广“科学发展”。

为了更好的发挥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模仿带头作用,根据实践分队自身特点,结合实践基地具体情况,我院参加实践的大学生组成宣讲团,结合“新农村建设”和“科学发展”,以及“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科学发展观,通过广播、报纸和电视媒体的宣传作用,加上在实践过程中和农民群众、各级政府领导的交流中潜移默化的灌输,和乡、村干部一起召集当地农民专题学习,从而有效地完成了把党和政府在新时期的农民政策送到基层的任务。

为了解农村第二产业的发展,了解乡镇企业的发展状况,在实践过程中,我院实践分队选择参观了几家规模较大的乡镇企业,我们在参观工厂设施和生产流程的过程中,我们还亲自参与到企业的文化宣传和产品推介中,学习了解企业的组织和管理运行模式,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相关知识,增加社会阅历,而且也尝试把这些应用技术和产品营销方案推广到我们走访的其他地区,针对当地的经济资源和发展条件的实际,对部分困难企业向乡镇府提出我们的见解,同时也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受到了当地领导的重视和认可。

为了获得新农村发展概况及发展模式的第一手研究资料,我院实践分队成员深入村民群众当中,特别是热心于新农村发展的有识之士,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从与普通群众,基层干部茶余饭后的闲聊中,了解他们认识中的新农村发展政策,以及他们对于新农村建设该如何开展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更好的学习、宣传“三农”政策,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使自己真正融入到新农村建设的队伍中去。

为了总结实践基地发展状况的优劣、发展模式的利弊,总结经验教训,失败之处引以为鉴,不足之处加以改正,成功之处加以推广。我院每支实践小分队都对所在实践基地展开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调查,采取的调查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生动有趣,不拘泥于一种模式。走访特色新农村是我院此次实践活动的主要亮点,各个实践基地既有成功的发展经验,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和不足,实践分队对此进行了讨论和总结,形成了自己的实践课题及论文。其中涉及的成功发展模式和经验教训,将是其他贫困及落后农村地区的最佳借鉴。

活动收获

此次寒假社会实践得到了我院青年大学生的热烈响应,各小分队的实践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实践基地各级政府及干部群众对我院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也给与了充分肯定和广泛好评。同时,从各实践分队最后形成的实践课题、总结报告、专题论文中也能得出,此次我院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无论是实践基地还是实践分队和个人,都取得了多方面的收获。主要体现在:

1.增进了对省情、民情以及新农村发展概况的了解,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我院广大青年大学生通过本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农村实地,走进农民生活,体验农村建设,搜集到大量的关于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的第一手研究资料,了解了我省各式新农村发展的概况及发展模式。深深明白我省经济在全国现代化建设浪潮中站稳脚步,就必须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重视新农村的建设。而如今我省新农村的建设规模也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离不开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正确指导。同时我们当代大学生也通过此次寒假实践更加清晰的感受到我们身上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而视“天下为公”为己训的公管学子们更应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下深厚的理论基础,培养科学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求真务实,开拓进取,随时准备投身到新农村建设的浪潮中去。

2.提高了广大青年学生和基层干部群众对“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识。“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一骄奢淫逸为耻”。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我院实践分队紧扣“践行荣辱观,服务新农村” 这一主题,进行宣讲活动。同时各分队成员也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在于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的接触中,学习、宣传和践行了上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具体含义,在耳濡目染中,提升了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识。大学生是党和国家培养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我们公共管理学院培养的是未来社会的领导者,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神内涵,更是我们树立科学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需要,是促进我们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分队成员的宣讲和实践,当地基层干部群众对社会主义荣辱观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3.考验了自身的意志,培养了艰苦奋斗、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

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正值寒冷的冬日,部分偏远地区的生活条件也比较艰苦。实践分队成员克服了艰苦的环境,忍受日常生活条件欠佳,以及交通不便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赴全省多个具有鲜明特色和代表性的新农村进行以“践行荣辱观,服务新农村”为主题的实践走访活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调查活动。他们以自己的热情和爱心洗去了实践中的艰难和困苦,以自己的执著和信念换来了活动后的成就与幸福。在学校大学生享受着高等教育,在课本上学习各类知识技能,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但是

一味的书面学习往往会造成理论与实际的脱节。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是我们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大学教学的延伸。培养了青年大学生们艰苦奋斗、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

4.拓展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实现了大学生自身的价值。

在农村开展调查和服务活动,其生活和工作的环境是欠佳的,特别是在偏远的贫困地区,尤其艰苦。生产劳动,蚊虫叮咬,除此之外还有生活上的不习惯——衣、食、住、行都要自理,对每一个分队成员来说都是一次不小的考验。同时,分队的骨干成员还要负责活动的策划、组织、开展。所有的这些无不是对成员们意志与毅力的考验。通过这样的磨炼,不仅能提升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组织协调活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得当代青年大学生的自我价值得到了提升。

社会实践的体会

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实践活动一直被视为是高校培养全方位综合素质俱佳的跨世纪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学的一种延伸,也是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实践也是大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才干的有效途径,更是大学生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一种良好形式。

或许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创造出的经济效益微乎其微,但在实践交流中所迸发出的潜在社会效益是不可限量的;或许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给同学们带来的物质享受是零增长的,但它对大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势不可量化的。

在此次以“弘扬爱国精神 服务科学发展”为主题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看到了新农村建设给当地农民带来的巨大影响,看到了新农村的发展和变化,看到了乡镇领导带领全村人民因地制宜推动新农村经济所做的努力,但同时也看到了农村发展的局限和问题: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拥进了城镇,留下的只是老人和孩子,这样农村许多土地被闲置或非自然性减产,我们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就显得更加得缓慢;农村教育条件滞后,无法跟上新农村建设的脚步,农村现居人口普遍的受教育水平只在初中程度,加上农村培养的人才普遍向发达城市外涌,造成农村人才缺乏严重„„所有的一切都在提醒着我们青年大学生应怀德社会责任感和肩负的历史使命。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时,我们社会特别是我们的高校同时也应该加快脚步,正确引导我们大学生的择业观念,鼓励我们的学生能够运用自己所学,认清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责任与优势,促成大学生“走进农村,建设农村,贡献社会”理念的形成,让所有有志大学生在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一展身手。

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已经结束了,但社会实践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影响却远没有结束。使我们走出校园,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上了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到社会的大课堂上去经受风雨,见识世面,增长才干,以实际行动去实践“爱国主义”的学习与宣传。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我们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在实践中成长;另一方面,我们与当地人交流的过程中,接受了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表现出了经验不足,认识问题不够全面等问题,使我们回到学校后更加要珍惜在校学习的时光,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识,并不断深入到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为今后更好地报效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扬爱国主义旗帜 篇2

●鲜艳的健康主义旗帜

余进华告诉记者, 经过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发展, 我国皮革行业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 为“十二五”的发展夯实了坚实的基础。2010年皮革业产值和出口额均创下新的记录, 行业产值增长了26.9%, 达7473亿人民币, 约占到全国轻工业总产值的5.4%。皮革进出口额增长迅速, 创下历史新高, 皮革和皮革品进口额增长了33.8%, 达538.3亿美元。鞋类出口额增长了26.6%, 至336.6亿美元;与2010年同期相比, 鞋类出口数量上升了21.5%, 几乎达到100亿双。“十一五”期间, 皮革行业一路凯歌, 可喜可贺, 但是, 皮革业也沉积了许多问题:1、粗放的增长方式及低水平扩张影响了行业的核心竞争力;2、行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3、环保治理任务艰巨;4、出口依存度偏高;5、劳动力匮乏, 民工荒现象愈发严重。环保和用工荒是目前皮革业面临最大难题。“十二五”如何解决这些难题?关键要看我们能把新健康主义旗帜举多高举多久。

什么是新健康主义?余进华解释说, 新健康主义是建立在健康、环保、低碳的基础上的工业潮流, 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后危机时代创业发展的一种价值动向。它既是现代化的传统工业与健康消费的产物, 又在价值观上体现出健康至上, 要求产业适应健康发展、产品符合健康理念的诉求。对于产业来讲, 新健康主义要求行业进行环保治理, 实现低碳发展;对于企业来讲, 新健康主义要求企业在设计、生产、经营中渗入科学、环保理念;对于产品来讲, 新健康主义要求企业研发的产品注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人文健康, 从而有利于消费者的全面健康。

2010年, 吉尔达鞋业公司开始倡导新健康主义, 在企业发展、产品研发、品牌理念等方面推广新健康主义, 使之成为了一杆新健康主义猎猎喧响的鲜艳的旗帜。

日前, 在吉尔达2011年度全国营销会议上, 总经理李国华明确提出了吉尔达“十二五”时期的战略目标———努力将吉尔达品牌打造成环保、健康鞋的第一品牌, 并将新健康主义进行到底!

●新健康主义将大行其道

后危机时代, 随着皮革产品出口受国外绿色壁垒制约的日益加重, 再加上国内环保政策持续加强, 残酷的市场竞争将淘汰一些没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出局。按照中国皮革协会秘书长苏超英的话来讲, “十二五”规划中国皮革业最大的重点是节能减排。“十二五”期间, 年产量在3万张以下的近1000家的皮革制造企业将被淘汰,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降10%, COD和氨氮化合物的排放量比“十一五”末期下降10%。

中国皮革协会理事长张淑华认为, 皮革业虽然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巨大进步, 但品牌建设和专利技术仍是整个行业的薄弱环节。在“十二五”期间, 皮革业将更加注重环保、科技、效率和质量, 努力实现皮革行业转型升级, 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毫无疑问, 在“十二五”期间, 新健康主义理念将渗透在皮革业的每一个发展细胞中, 将引领皮革业走向一个环保、低碳、健康科学发展的新时代。

目前, 我国很多省市在皮革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对节能减排, 加强工业污染治理都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四川省皮革行业协会提出, 到“十二五”期末, 全省皮革工业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一五”末期降低20%;主要污染物COD排放比“十一五”末期减少10%;氨氮排放比“十一五”末期减少20%;废水排放比“十一五”末期减少20%。全省制革废水排放达标企业要达到100%。

福建省亦出台了《福建省皮革行业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方案》, 对皮革行业化学需氧量 (COD) 、氨氮 (NH3N) 两项水污染物指标排放总量实行严格控制。福建计划到2015年, 全省皮革行业COD排放量比2008年下降40%, NH3N排放量比2008年下降36%。《方案》对该省九市一区总量削减任务作了详细分解, 并要求所有皮革企业必须采用国家推荐的清洁化生产技术, 因地制宜、因厂制宜实施水回用, 严格落实含铬废水单独处理, 实现含铬废水、含硫化物废水、综合废水、生活污水、雨水的“五水分流”, 分期分批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

由四川和福建两省的皮革行业节能减排的力度, 窥一斑而知全豹, 昭示着新健康主义将在“十二五”大行其道。

●新健康主义将促使皮革业三大转变

“环境问题是重大民生问题”。2010年12月,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成果应用座谈会上如此断言。显然, 环保成为维持人民生活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也是时代发展必然的追求。相对于皮革业, “十二五”期间环保工作更是重中之重, 余进华断言, 皮革行业高扬新健康主义旗帜至少能促使皮革业发生三大转变:

———理念:从利润为先向“以人为本”转变。皮革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无可厚非, 但是, 皮革业归根结底是为人服务的, 恰如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耶鲁大学演讲时所说:“天地之间莫归于人”。所以, 新健康主义要求企业研发的产品要注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人文健康, 要有利于消费者全面健康的意识;同时, 新健康主义企图将“以人为本”理念贯穿到产业的发展中, 关心人、注重人文关怀、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 营造良好用工环境, 维护和谐劳动关系, 引导企业加快转型升级, 改变企业依赖加班、低薪获得竞争优势的格局, 逐步完善公共服务条件, 充分激发员工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产业:从粗放型向环保型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皮革行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我国的环境、资源优势和廉价的劳动力。然而, 皮革工业的快速发展和总量的扩张所依赖的劳动力、资源和环境已进入高成本和短缺时代, 对皮革制品实施生态检测认证已成为国际市场准入的前提条件。去年8月8日, 国家工信部就对18个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进行了公告, 皮革行业企业名列其中, 为整个皮革制鞋行业资源节约敲响了警钟。

因此, 新健康主义要求皮革工业在“十二五”时期进行环保治理, 淘汰落后产能, 实现低碳发展, 广泛采用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技术, 迅速淘汰那些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技术和工艺, 实现经济发展与能源利用、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打破欧盟的“绿色壁垒”, 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生产与检测体系, 从而完成皮革业从粗放型向环保型的历史转变。

———产品:从注重量化向注重功能转变。目前, 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皮革大国, 皮革及其制品出口创汇连续6年居轻工行业第一, 制革、制鞋、皮衣、箱包、毛皮服装等的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然而, 中国皮革工业在实现产品数量扩张的同时, 以自主品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明显不足。新健康主义要求我们在改变传统的粗放发展的同时, 更应该加强自主创新, 研发高附加值产品, 如薄层皮、水洗皮、装饰皮等。此外, 制鞋、皮衣、皮件、裘皮服装等, 皮革制品需更加注重使用环保绿色化料、高效节能机械设备, 更加注重新技术、新功能产品的研制和开发。在“十二五”时期, 中国皮革行业必须培育一批拥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 迅速拉动产业升级, 增加产业核心竞争力。

吉尔达公司鞋业董事长余进华认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消费者更加追求生活的品质, 消费者对皮革制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吉尔达研制的纳米功能空调鞋在不断地升级换代, 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这说明产品的功能化健康化是一种趋势。相信在“十二五”期间, 在新健康主义引领下, 皮革制品的种类和功能将不断地增多和扩展延伸。

高扬爱国旗帜 彰显历史功能 篇3

关键词:高扬 爱国主义 彰显 历史 功能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民族核心凝聚力的灵魂,是提高综合国力的精神支柱。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对他们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就变得十分重要。中学历史课程必须适应新形势的这一要求,承担起爱国主义教育的重担。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正在发生着快速而巨大的变化,国际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如何在竞争中使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中国人民亟待解决的共同问题。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是适应新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必然要求。近些年来,我们一直强调提高自己的科学技术能力,增强经济竞争力。但是,却忽视了新的国际经济环境给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带来的影响,或者说是忽略了新形势下的思想武器的运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正是在这一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爱国主义是指人们热爱自己祖国的崇高思想和忠于祖国的坚贞信念,并愿意我祖国而献身的精神。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华民族的凝聚点和精神支柱,也是我国繁荣昌盛的思想武器。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中共中央颁发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1994)(以下简称《纲要》),把对全国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到了更高的层次。在《纲要》中,提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是青少年”的重要观点。这是因为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的形成时期,在这一时期对他们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理想、信念以及人生观、世界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爱国主义教育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基础性工程。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因而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还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未来。所以说,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策,而且还是青少年顺利成长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纲要》中还尤其强调了学校课堂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指出各级教育部门应当按照《中小学加强中国近代、现代史及国情教育的总体纲要》和《中学思想政治、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学科教育纲要》的要求,“制定出爱国主义的分科计划,把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分界、贯穿到各相关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去”。 这一规定,指明了中小学各个课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历史作为一门特殊的课程,它更应该承担起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任。我们知道,历史是群体认同和文化延续的基点。一个群体要保持凝聚力,必须要有他们共同的经历从而形成某种认同感;一个民族要存在和延续则必须保持共同的历史记忆,一旦丧失了历史,这个民族就离消亡不远了。对一个国家来说,历史可以成为国际竞争的资本,因为悠久的历史文化本身就是一种资源。一个民族正是因为有着相同的经历和共同的认同感,才能血脉相连,齐心协力打造共同的幸福家园。因而,我们可以说,历史就是爱国主义的滋生土壤,是爱国主义思想产生的基石。早在唐朝時期,史学家刘知几说:“史之为务,申以宪诫,树之风声。”强调了史学的道德教化功用。一代国学大师章太炎也曾说过:“不读史书,则无从爱其国。”1932年3月在燕京大学的演讲中,他对青年学生说:“现在的青年应当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的人,现在的中国处于什么时期,自己对国家负有什么责任。这一切在史志上面全都可以找到明确的答复。”章太炎先生十分重视青年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尤其是强调了历史学习与爱国主义的关系。这都说明了,爱国主义教育要渗透历史教学的必要性。爱国主义历来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也是中国繁荣昌盛的思想武器。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尚未形成的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历史教学仅仅限于让学生接受具体知识、理解概念、分析历史材料、掌握解题方法和步骤,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养成教育,从而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教学中,我们历史教师应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历史教学的核心地位,通过历史课堂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以教材为依据,抓住教学内容,采用恰当的教育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让爱国主义教育成为历史课堂教学的生命线,做到“寓教于史”。首先,准备充分和详实的历史教育素材。历史学科具有理论的科学性、史料的真实性和内容的客观性等特点,在道德情感领域的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真实、感人、可信、可塑。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历史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形象、具体、深动的人物事件去感染、熏陶人,在潜移默化中使人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滋润和升华。其次,结合学生特点进行教学。初中生正处于从少年期向青年期的发展阶段,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一个过渡时期,其生理和心理处于急剧变化的状态,表现为自我意识高涨,独立意识增强。因此,我们必须用和风细雨般的渗透,尊重个性和差异,适时引导,才能达到教育人、塑造人的目的。第三,要紧密结合时代要求。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要结合当然的热点社会问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高扬的旗帜 篇4

一枚枚小小的徽章,又轻又重,他们一戴就是9年,肩负责任,照亮人生;

一个个期盼的面庞,又生又亲,他们一帮就是三千多天,扶贫济困,不离不弃;

一条条抢险的道路,又远又近,哪里有灾害哪里就有他们,以人民利益至上,风雨兼程。

他们是桥梁和纽带,将党和政府的温暖传递给百姓;

他们是旗帜和标杆,将国家电网四川电力创先争优推向纵深;

他们是绚丽的风景线,用光明照亮巴蜀城市和乡村。

他们,就是被百姓亲切称为“电力110”的国家电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共产党员服务队。

字幕:

高扬的旗帜

“不在抢修现场,就在抢修的路上”。

9年来,每天24小时服务,时刻随叫随到。2002年4月,省电力公司率先在国家电网系统成立了第一支共产党员服务队,随后在全川供电单位全面推广,16个中心城市共成立了20支共产党员服务队。

他们恪守“有呼必应,有难必帮”的庄严承诺,不分白天黑夜,不论酷暑严寒,以居民户表故障抢修为重点,将为民服务作为创先争优主战场。他们甘于奉献,昼夜坚守,把汗水洒在抢修的现场,把温暖留在群众的心里。

2010年7月的一天中午,电业局共产党员服务队接到电话,市中区天津街楼下电线起火,服务队员们立即赶到气温超过40度的现场开始抢修。由于连续抢修,队长杨方文流鼻血不止,但他视居民利益无小事,坚持不下火线。傍晚6点恢复送电后他也不歇息,又立即带队去了新的抢修现场。

“国家电网照亮您回家的路”,“服务进社区、惠民千万家”,9年来,党员服务队走进578个社区,开展了29736次惠民服务,受到居民广泛称赞。

共产党员服务队以百姓需要为第一信号,以解决百姓困难为第一职责,扶贫济困对象不断增加,涵盖了残疾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失学儿童、贫困大

学生等弱势群体。党员服务队队员鲁鹏十年如一日,共帮扶孤寡老人15名,被授予德阳十佳文明市民称号。

9年来,党员服务队共受理电话和咨询480805次,上门服务258825次,特殊服务27399次,参与抢修129278次,开展社会公益活动4474次,定点联系困难户13656户,用100%的群众满意率交上了一份真情为民的合格答卷,生动地诠释了“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国家电网形象!

9年来,无论是故障抢险还是抗灾救灾,无论是扶贫帮困还是急难险重任务,共产党员服务队鲜红的旗帜一直飘扬在老百姓心中。

供电局工程队在“5.12”特大汶川地震中有18名员工被埋,党支部一班人临危不乱,迅速成立“共产党员突击队”,在废墟旁立下“27个人要像40个人那样去战斗”的誓言,带领员工以坚强的意志冲锋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第一线,圆满完成了700余项“硬骨头”任务,被誉为“震不垮的脊梁”。

“洪水退到哪里,电就恢复到哪里!”

在2010年“7.18”洪灾发生当天,达州、广安、巴中等地的共产党员服务队立即爬山涉水奔赴灾情最

严重的万源等地抢险,共出动1500多人次,连续抢险8天,帮助转移群众15次,恢复供电3万余户。

在汶川特大地震抢险救灾中,在支援青海玉树地震抢险救灾中,在映秀特大洪灾和山洪泥石流等严重自然灾害中,广大党员冲锋在前,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共产党员服务队高扬的旗帜。

9年来,共产党员服务队贴心、用心的服务,常态、规范的管理,用辛勤的劳动和汗水架起了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成为了城市党建工作的亮点。

共产党员服务队是一面旗帜、一个标杆、一座熔炉。

公司党组书记,四川省电力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高度重视共产党员服务队这一国家电网品牌的建设和推广,要求大力弘扬共产党员服务队精神,全面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蓬勃开展党员示范行动和志愿服务行动。近年来,公司共组建共产党员突击队233支、党员突击队员3477人,青年突击队员2245人,成为为民服务、抗灾抢险的主力军。

在建设坚强电网中创先争优。公司围绕重点工程开展党员先锋岗、示范岗活动,在生命禁区建设“电力天路”,率先完成了世界上难度最大的青藏直流联网

工程第三标段的施工任务。

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创先争优。公司开展党员身边无事故、无违章、无违纪的“三无”活动,筑牢安全生产屏障,在用电负荷、电量大幅增长的情况下,仍然保证了全省电力可靠供应,9年来首次实现枯水期不拉闸限电。得到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省长蒋巨峰的充分肯定。

在促进社会和谐中创先争优。公司在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地震灾区开展扶贫帮困活动;200所“川电留守学生之家”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创先争优当先锋,为民服务做表率。

高扬爱国主义旗帜 篇5

长征中学校长、党总支书记李少保

上海市长征中学是一所以伟大的“长征”命名的完全中学,这一校名蕴涵着极其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育人的价值功能是新时期学校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我校高扬伟大长征旗帜,大力推进“长征精神教育”,并使其成为贯穿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条红线,努力构筑学校红色文化。我们的行动研究也被市中小学德育研究协会确立为市级学校德育重点研究课题。我们以丰富的实践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长征精神成为我校学校文化的重要构成,这一学校文化有力推进学校的快速发展,“长征精神教育”已经成为上海市基础教育知名的德育品牌。

长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丰碑,长征精神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中国工农红军的两万五千里长征虽然发生在70多年前,其精神已积淀为红色文化,永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更是学校文化建设不可多得的资源。长征精神之所以历久弥新,就在于它不是静止的,它承接着井冈山精神,又不断延续,形成了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载人航天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更为它注入了新的时代血液,增加了鲜活、丰富的内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新的长征与当年红军长征一样将是山重水复的漫漫征程,也将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考验。当代青少年学生是在和平环境中、享受着现代生活的环境下生长,如果不了解长征,就不了解民族复兴的曲折道路、新中国诞生的艰辛历程,就难以把握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今天,我们在学校教育中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旗帜,让长征精神在学校推进素质教育中焕发出时代光芒,为青少年学生的生命成长增添一股精、气、神,引领青少年学生思想、学业、品格健康发展。

红色文化-----长征精神蕴涵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革命道德情操,传播其理念、彰显其精神有益于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深入人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传播红色文化有益于抵制肮脏、腐朽的价值观。

让爱国主义旗帜高高飘扬 篇6

2007-10-2

党的十七大即将召开之际,人民共和国迎来了58周年华诞。我们党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这次重要大会,使今年的国庆节格外喜兴而又隆重,人们在丰富多彩的节日生活中,感受着祖国欣欣向荣的万千气象,抒发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豪情壮志,表达着爱国主义的炽热情怀。

每一个节日,都是民族文化的展示、民族情感的体现。庆祝新中国的生日,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庆贺自己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浴血奋战获得新生,祝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庆祝这个节日,不仅体现了全国人民对新中国的深厚感情,而且凝聚着全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的信任和拥护。

58年求索奋斗,58年历史巨变。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新中国,亲历着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感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机活力。从解放初期火柴、铁钉等都要靠进口的“一穷二白”,到今天电器汽车等走上国际市场、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生产力的蓬勃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面貌。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共建共享和谐社会,向人民展示了更加美好的前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人民,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国庆节前夕,307位全国人民“海选”出来的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会聚北京,接受表彰,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体现了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可喜进步。

历史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繁荣中国、富强中国。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历经艰辛而开辟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团结在这面旗帜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就能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开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局面。新世纪新阶段热爱祖国,就要坚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让爱国主义热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绽放光彩。

高扬爱国主义旗帜 篇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已经飘扬了30年。30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这面旗帜是实践层面的道路旗帜, 理论层面的思想旗帜和目标层面的事业旗帜的内在统一。

从理论层面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是因为, 它不仅清晰地勾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轮廓, 更重要的是, 它适应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新实践的需要, 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集中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 从而为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继续完善和不断创新, 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从实践层面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复兴中华民族的唯一正途。中国人民最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是历史的必然, 人民的选择, 也是复兴中华民族的根由所在。同时,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实践也客观上要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 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和一种合理的模式。30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艰辛探索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为标志, 我们终于找到了复兴中华民族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 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立足基本国情,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双重理想一定会实现。

从目标层面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全中国人民复兴中华民族的崇高事业。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在世界历史的很长时期一直处于领先的地位, 只是近代以后开始落后了。然而, 近代以来,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始终是中国各阶层民众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生生不息追求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 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领导的几代共产党人, 带领中国人民所从事的事业更是为了早日实现复兴中华民族的目标。这一事业就是坚定不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他们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的形成与发展中, 在重大历史关头和对一系列关键问题的决策中, 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求实精神, 集中全党的集体智慧, 做出了创造性的伟大贡献。没有他们的领导, 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和发展, 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辉煌,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就无从实现。

在当代中国,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而没有别的主义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它是中华民族永不褪色的思想旗帜。

二、从近90年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在新时期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虽然只在特定的阶段中诞生并作用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但是, 却是与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90年奋斗历程密切相关。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史, 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历史。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 在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 在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建设党的伟大工程两个方面, 都曾做出过卓越的贡献, 为后继者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旗帜。

从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看, 在3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中, 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创新, 实现了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 是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领导的几代中国共产党人, 继往开来, 带领中华民族在30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丰富和发展的。他们在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 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从而形成了自成体系而又一脉相承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从党的建设看, 在3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中, 中国共产党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同时, 又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走向深化。毛泽东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就提出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形成了非常卓越的党的建设理论。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 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党建理论, 总结中国共产党执政几十年的经验教训, 针对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新实际, 在党的奋斗纲领和历史使命、党的性质和建设目标、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能力、保持党先进性的问题、党的执政资格新的时代标准等方面, 都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 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 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执政党的建设目标、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体布局, 赋予了党的执政理念更加鲜明的时代内涵, 不仅深化了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而且为我们党更好地领导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新思路。

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经验表明, 中国共产党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是内在统一的, 统一的基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可以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永恒旗帜。

三、从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160年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值得借鉴的旗帜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至今已有160年历史。在这一历史过程中,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既有过胜利的喜悦, 也有过挫折的泪水, 更有逐渐走出低谷的欢欣。而这一切, 均源自各国及其政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不同理解以及在各自理解的基础上所走过的社会主义道路。相比较而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整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更具有科学性和代表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创新。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是社会主义运动不断发展的理论先导。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 都曾根据时代条件的变化和本国的具体实际对社会主义进行过大胆的理论创新, 使得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 并在其指导下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进而由一国模式变成多国实践, 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展现辉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精神, 更是反复强调并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 中国共产党才能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 完成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二次飞跃, 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使马克思主义焕发出勃勃生机, 展现出广阔美好的前景, 从而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开辟了新道路。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相比, 邓小平所开创、江泽民和胡锦涛建设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是在总结国际国内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前提下, 在科学理解和正确贯彻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展开的, 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的正确结合。他们带领中国共产党和全中国人民, 在遵循科学社会主义一般规律的基础上, 所开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道路, 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模式。他们所体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所积累的丰富的经验 (十七大将其概括为“十个结合”) , 都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实践中的宝贵财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开拓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同时也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值得借鉴的旗帜。正像邓小平意味深长指出的那样:“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 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个试验, 我们相信会成功。如果成功了, 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在中国改革开放卓越成就的示范效应下, 世界上包括社会主义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开始注意学习借鉴中国的经验, 并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四、从人类思想文化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类进步事业新的认识论旗帜

人类在社会文明进步中创造了灿烂的思想文化, 积累了无数的科学认识。这些文化成果和科学认识因在各自的领域和时代显示了其重要价值和历史意义, 而成为人类思想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世人所铭记和传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因为代表了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路、新的认识方法和新的理论导向, 具有巨大的思想解放意义, 也成为人类思想文化宝库中一个新亮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人类进步事业创造了一种新的制度文明。人类文明的演进是以制度文明进步为载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理论, 一种道路, 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立的, 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又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新型制度模式。这一新型制度, 尽管不十分完美, 还在发展与完善中, 但是, 它的优越性已经被其30年伟大实践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所证明。因此, 与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和其它模式相比较, 可以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顺应时代潮流、与人类文明进步同步的、崭新的制度文明。它能够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进步潮流, 也能够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重要贡献, 也会使人类制度文明的发展道路更为宽广。它是中国共产党对整个人类进步事业做出的重大贡献, 必将载入人类社会制度文明发展史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世人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新的科学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30年的建设实践充分证明, 是符合世界历史进程和时代潮流的。它熔铸了人类文明的精华, 在充分吸纳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 也给予现代世界文明以巨大影响。它不囿于以往陈旧的思维定势和已有的成果, 也不囿于社会主义一个国家、一种制度的实践经验。它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时, 高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对世界社会主义的振兴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它在“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甚嚣尘上之时,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为丰富世界思想理论宝库做出了重大贡献。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认识问题的理论导向,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提出了许多关乎人类发展命运的一系列命题, 诸如:关于和平与发展问题、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与动力问题、关于人类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关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关于人类文明的多样性问题、关于科学发展、共建和谐问题等等。这些理念皆属于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价值观, 可以超越国家、政党和民族的藩篱, 在世界各地发扬光大, 为当代世界的发展提供了许多经验和极大的可能性, 为世人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新的科学方法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竞争提供了“新武器”。这里的“新武器”不是指与马克思主义完全相异的理论, 而是指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一经形成并奠定制度基础后, 直到今天, 一直与资本主义制度并存竞争。在经历了胜利与挫折两方面的实践后,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关系, 越来越成为关乎人类发展方向的深层次问题。社会主义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 最大优势在于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恩格斯曾经指出, 德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之所以能站在国际无产阶级斗争的前列, 是因为:他们“同欧洲其他各国工人比较起来, 有两大优越之处”。第一, 他们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第二, 他们重视总结经验, 以避免可能发生的失误和挫折。在观察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并存竞争的问题上,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用历史的、世界的、发展的眼光, 而不是简单地把问题局限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绝对的、抽象的对立。他们认为, 当代世情、国情和党情同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生存的时代相比, 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还强调, 一定要看到《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发生的重大变化。正因为如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其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更富有时代特征的认识, 成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思想交锋的新武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属于无产阶级, 属于社会主义, 属于马克思主义;又是属于全人类, 属于整个社会, 属于整个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0年的成功实践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它是人类思想文化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规律之一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版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

[2].邓小平文选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高扬爱国主义旗帜 篇8

[关键词]影视作品高扬爱国情结

评价一部影视作品。不单是看其剧情是否引人,而是要看它赞美、歌颂什么?憎恨、唾弃什么?弘扬怎样的旋律,让人们从中受到教育?现代“中国功夫”片以其各具风格的表达方式,塑造了许多爱国主义形象。其中近期在央视频道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李小龙传奇》在广大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剧中吸引观众的李小龙形象不是他短暂一生的传奇,也不是咏春拳和截拳道,而主要是他的“爱国情结”的执着追求。

一、剧中塑造具有浓厚爱国情结的李小龙形象,用李小龙时代的社会背景和他的人生经历与特质方式来演绎

李小龙的横空出世,之所以如此令国人骄傲,是因为他所处时代的中国被称为“东亚病夫”之时,其时的中国和现在绝非同日而语,李小龙年代的中国经济落后。殖民地的香港华人备受欺凌。李小龙在香港一所贵族学校就读高中,有来自世界各国的学生,欧美人都看不起黄种人,尤其看不起华人,布莱尔的一句“东亚病夫”已成为了他一生不能释怀的心结,成为李小龙短暂的一生不停奋斗的不竭驱动力,也使得许李小龙的民族意识来得更为强烈和勇敢。他讨厌瞧不起中国人、中国武术的任何人,遇到不平之事,立即上前制止。一位英籍同学——布莱尔,擅长拳击术,向他挑衅,骂他“东亚病夫”,他感到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侮辱,义愤填膺,出手将布菜尔打翻在地。鼻口出血,以示教育,以示警告。因为被英美学生看不起,为了维护尊严他一次次被打得鼻青脸肿都不服输,为了证明中国人不比外国人差甚至更为优秀,他经过刻苦训练,夺得了许多欧美人参赛的全港冠军和拳击冠军。

美国很多武林高手各自认为空手道,跆拳道,柔术,泰拳是世界第一。他们瞧不起中国武术。更瞧不起黄皮肤的中国人。李小龙非常痛恨别人对中国人的“蔑视”,每次不惜冒死去和他们格斗:好莱坞想要他去拍电影,李小龙本来希望与好莱坞合作,但是他听说放弃中国到印度去选景,他断然离开;从学生到武师,从武师到明星,从香港到西雅图,从西雅图到奥克兰,他始终用自己的坚强和拼搏向世人宣言:我是中国人!为了自己的尊严,更为了中国人的尊严!

剧作展现的李小龙时代,西方人对中国文化毫无了解是和当时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的。试想,若当时的中国很强大,即使布莱尔仍然说了“东亚病夫”这个词语,那也只会引来李小龙的愤怒和拳头,而不会在李小龙的心中形成心结。李小龙是位天才。如果他出生在现今的年代,他也一定能成功,但我们可以肯定,他所经历的艰难困苦一定不会像剧中的那么大。没有强大的国家力量做后盾,谨以个人的天才、智慧和力量去完成一种宣扬民族文化的过程势必异常艰苦。李小龙从香港中学生恰恰舞、拳击冠军到美国空手道冠军,从办武馆到在好莱坞确立首位华人国际巨星的地位,其间他尝尽了各种辛酸苦辣,但驱使他义无反顾地为了这些目标而不停奋斗,支持他在经历了无数困难和挫折后仍然屹立不倒的强大力量无疑就是为了维护民族的尊严!李小龙时常强调自己是Chinese,他没有一刻忘记自己是一名中国人,强烈的爱国心在李小龙心里已超越了本能。所以,剧作塑造的李小龙形象,以当时的历史和社会背景,通过展现李小龙坎坷、曲折的个人经历,为中国文化、为中华民族在世界上赢得了尊严!剧作这种演绎形式极大地增加了感染力和影响力。

二、剧中展现给观众的李小龙不只是一个为民族呐喊的武术家,而是具有博大胸怀的民族主义者

李小龙神奇的武术天赋和惊人的意志力让他在美国避难留学期间迅速崭露头角。令人汗颜的是,他并没有把那些曾经视自己为敌人的外国人为敌人。李小龙从美国加州大学休学办起第一家武馆,在他的事业团伙中,有一个英国人布莱尔,一个美国黑人杰西,一个日本人木村,一个美国白人琳达(随后便成了他的老婆)。除了他的老婆,这些外国人与李小龙的最初相识都是不愉快的,而那个英国人和日本人更是与其有着民族仇恨情结。当他们尊敬李小龙、尊敬中国人的时候,李小龙很坦然的接受了他们,并且成了一生的挚友。

李小龙在骨子里痛恨日本人,但是当日本人木村拜倒在他的咏春拳之下并且一心一意要拜他为师时,他还是放弃了自己“永不收日本人为徒”的誓言。这不是说明李小龙的爱国之心不诚,相反是证明了李小龙不仅仅是民族主义者,更是一个世界主义者。李小龙仇视英美白人和日本人源于他们瞧不起中国人、欺负中国人,当他们能够正视中国人、尊敬中国人的时候,就都成了相互帮助的朋友。正是这种情怀才让李小龙的形象高大丰满起来。

以往的影视作品,尤其是在表现中国赢弱时期的作品,多是仇视日本人、英美人,中国与他们的关系是誓不两立的民族敌人。这些作品为此树立了许许多多的民族英雄。但是《李小龙传奇》给了我们更为客观伟大的民族英雄形象。“民族主义”不等于“排外主义”,我们需要的是具有博大的胸怀的爱国人士,而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

三、剧中塑造的李小龙形象,在诸多方面将成为现代社会年轻一代的青年偶像,成为一本极富感染力的爱国主义教材

近些年来,国内电视剧市场每年都会推出大量作品,也有关于李小龙故事的作品,但是真正能让观众广泛关注的却并不多。以往描写李小龙的影视剧,大多把关注点放在他神乎其神的武功技艺和传奇般的一夜成名上。用大量“造神”的手法塑造一个高高在上的“功夫皇帝”。而电视剧《李小龙传奇》却更多地把笔墨放在了李小龙的成长和坎坷上,让观众看到,一个莽撞青涩的少年是如何在异国他乡,顶着各种歧视和压力成长奋斗的。在他身上,没有奇迹和光环。只有顽强和坚忍。所以,与其说这是一部传奇片,还不如说是一部极富感染力的励志片。

1、剧中塑造的李小龙形象,勤奋、执着、不畏困难。李小龙从小是一个顽皮、不爱学习、到处惹事生非的毛头小子。他之所以能成为一代武学宗师。这与他静心学习、不懈追求是分不开的。该剧第一次展现了李小龙的青少年时代,为了不让人蔑称他为“东亚病夫”,他毅然投入到武学生涯中,专心致志苦练功夫。站马步、举棍子,这些基本功他都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练,常常到深夜一两点还不休息。为了思考武学,他还常常茶饭不思,深夜不寐。每次比武失败,他都要认真回忆、琢磨、思考、总结,最后终成武学大师。这让人们看到,明星的光环背后也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跋涉,也得一招一式地苦练。剧中李小龙的形象,在中国人眼中无疑是力量的化身。因为他

在面对逆境尤其是外来压迫者时。展现出了不屈不挠、永不言退的精神。

2、剧中塑造的李小龙形象,好学、博采、开拓创新。为了弘扬中华武术,李小龙不仅勤于练功,还博采众长,打破旧的、封闭的、本门派武功不外传的传统观念,吸取各门派的武术精华,去除糟粕,不断改革,创新新的拳法——截拳道,在世界武坛上独树一帜,成为世界著名的技击术。他练过洪拳、白鹤拳、谭腿、少林拳、戳脚等,为了提高搏击水平,李小龙还研究西洋拳的拳法。为了扩大交流,李小龙经常到各处参加武术比赛,美国国内各流派的拳师经常聚集在李小龙的武馆切磋武艺。这种海纳百川的胸怀正是武术大家的风范。在当代中国。我们开放自己的同时,从他人甚至对手身上也会获取了新鲜的东西和前进的动力,,必然催人奋进,提升自己。

3、剧中塑造的李小龙形象。正直、刚毅,爱憎分明。他同情广大的贫苦大众,为他们打抱不平,憎恨邪恶势力,因此得罪了黑社会的头目。这一小撮人千方百计找机会暗害他,他勇于面对,不畏强暴,同邪恶势力坚持斗争到底。剧中李小龙邪不压正,坚持抗争的人生理念,对于今天许多崇拜李小龙的青年人来说。应当具有不可忽视的巨大影响。

4、剧中塑造的李小龙形象,豁达、包容、品德高尚。李小龙创办武馆,主张在传授武术的同时,还要传播武学思想和做人的道理,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在影响着周边的人,包括学徒、朋友、武术界人士。与对方比武,点到为止。“较量”绝不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而是让对方输的心服口服。从李小龙身上。不仅使观众看到了他精湛的武技,更有高尚的武德。他用自己的博大、宽容,赢得了曾经为敌的人的尊敬,坦然的接收了布莱尔、杰西、木村等,并且成了一生的挚友。他是中国功夫的传播者,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武术技艺传授给大家,无论是国籍的不同,还是肤色的不同,均同等看待,把真刀真枪的中国功夫推向新的、更高的层次。推向全世界,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武术功夫。

5、剧中对李小龙爱国情怀的描写,对青少年尤其具有很深的影响作用。李小龙的传奇人生无一不与他的爱国心紧密相连。无论是在香港中学取得全港的拳击冠军,还是在美国成为全美空手道冠军,包括他立志成为好莱坞的首位华人巨星。都充满着他的爱国激情。李小龙面对“东亚病夫”的嘲弄时表现出的抗争和勇气,在那个时代成为了一个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即使在今天。剧中所表现出的爱国精神,同样也能激发人们心中的感动。所以即使没有大量激烈的武打场面和复杂纠葛的爱情故事。《李小龙传奇》依然能让人们眼前一亮、心中一热。观众可以从他的一生中读懂这一点。历史上的李小龙曾经在好莱坞及香港两地拍摄过多部功夫片,最成名的四部半电影,其中有他自编自导自演的功夫片,轰动世界,他的影片突破了以往功夫片的狭隘的复仇主题,上升到民族大义的高度,强烈的爱国意识和民族精神引起人们的广泛的共鸣。作为每一个中国人人,尤其担负时代重任的青年人来说,有了这种发自内心的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民族大义,才会从民族和国家的高度审视我们个人的行为,才会有意识地激励自己、宽容他人,才能担当未来民族的重任。

《李小龙传奇》是一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力作。在李小龙身上,集中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民族精神,那就是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百折不挠、永不言败的坚强意志,以德报怨、宽以待人的博大胸怀。这种精神和人格的力量。超越了国界,不仅征服了普通人,也征服了对手和敌人。剧中李小龙开设武馆,并据理力争,打破国术不传外族的常规和保守观念。对外国学生开放;不惜挨打,不耻下问,团结了日本人、英国人、美国黑人、菲律宾棍王、泰国拳王等一大批国外武术界人士:以德报怨,制止内耗,感动和征服了华人武术协会会长和黄皮小子等人:严格遵守中国武术不成文的传统规矩,比武中点到即止,从不主动出手伤害对方:不畏强权,在与好莱坞大公司的合作中要求对等公平:尊师重教,对自己的老师始终保持虔诚的敬意。李小龙身上体现出来的这些精神与品格,大大提高了剧作的思想品位。剧中李小龙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同样刻画深刻,并贯穿始终。每当李小龙战胜对手,他总是高举双手,以其独特的表情和声音大叫:“我是中国人!,”这是李小龙的呐喊,也是全世界华人的心声。李小龙的一生是短暂的,但他那颗热爱中华民族、渴望中国强盛的赤诚之心,却永远铭刻在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李小龙身上强烈的民族精神、民族尊严,使他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和尊重。

上一篇:知我中华,爱我中华3分钟演讲下一篇:ZXZ奖励计划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