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观念素质

2024-08-06

思想观念素质(共10篇)

思想观念素质 篇1

德雷斯德纳指出:“绘画是富有创造力的一种艺术。”保护幼儿的创造动机、创造兴趣, 是培养幼儿艺术创造力的重要基础。在美术教学中要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教师尽量少干预, 要强调创造的过程, 要注重情感的体验, 教师不要太过于在乎创造的结果。教师在与幼儿交流过程中要多了解孩子, 善于观察、分析孩子的各种情况, 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教给孩子技能技巧, 让孩子画出心中的画, 促进了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一、因时而动:在绘画中培养创造力应从幼儿抓起

心理学家皮亚杰在谈创造力和教育改革时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创造者。”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也认为, 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虽然幼儿的创造力有时看起来很可笑, 但是, 没有这些幼稚可笑的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做基础, 即使长大成人以后也不可能对社会做出有贡献的创造。幼儿已具有思维能力, 有自己的主见和追求, 有求知好奇、创造的需要, 这是幼儿人格发展的需求。因此, 开发人的创造力应该从幼儿抓起。无视幼儿这种发展需求, 很容易使幼儿的想象和创造被抑制或弱化。

二、因画制宜:区分不同绘画对幼儿创造力的功用

绘画是培养幼儿创造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各种类型的绘画对幼儿创造力的发展也起着不同的作用。

(1) 主题画。主题画是在幼儿感知的基础上, 围绕某一主题, 通过回忆和经验加工而画成的。这种画有很强的伸缩性, 幼儿有充分的想象余地。比如以“春天”为主题, 有的幼儿画了公园美丽的景色, 有的幼儿画了清清小池塘里的小蝌蚪, 有的幼儿画了在绿绿的草地上放风筝……这许多情节和画面, 幼儿过去并未画过, 但由于有自己的感知经验, 所以主题激起了每个幼儿不同的遐想, 帮助他们创造勾画自己心目中的春天形象。

(2) 故事画。故事画就是引导幼儿把喜欢的故事构思画面, 把其中的故事人物和情节画下来。故事中鲜明的人物形象、有趣的情节、新颖的内容, 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开拓他们的思路。如幼儿听完故事《小水桶》后, 有的幼儿能抓住主要情节, 用画简洁地表现出来;有的幼儿则注重表现人物的情绪, 勤劳的人喜笑颜开, 懒惰的人愁眉苦脸;有的幼儿还把“井娘娘”这个神话人物画成了古代仕女模样。

(3) 诗画。诗画就是要求幼儿对诗的理解和领悟进行作画。由于儿童诗的意境常常是超现实的、夸张的、拟人化的, 因而儿童拥有比成人更多的想象自由。比如让幼儿根据诗歌《家》画一幅画, 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已有的经验, 画出了“蓝色的大海是鱼儿的家、密密的树林是小鸟的家、绿绿的草地是蘑菇的家……”幼儿的想象创造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4) 装饰画。幼儿美术活动中, 经常有一些在纸张或器皿上运用所提供的花纹、图片进行装饰。如线描装饰画《花蝴蝶》, 幼儿根据对称、均衡、协调美的规律, 运用各种色彩和线条, 构成千变万化的蝴蝶图案。既培养了幼儿的审美感和欣赏力, 又有助于发挥幼儿的观察力、创造力和表现力。

(5) 自由画。自由画最能培养幼儿创造力, 一方面它能满足幼儿想象的欲望, 另一方面可以激发他们画自己想象出来或自己喜欢的事物, 因此, 幼儿的想象力在画自由画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在自由画中, 既可以画现实生活中没有的东西, 如外星人、怪兽、有手有脚的足球娃娃等;也可以是对现实生活中可以实现的某种新的要求, 如机器人、太空游等, 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发展。

三、因势而作:如何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

(1) 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学习绘画和学习其他知识一样, 与兴趣有密切关系。只有在幼儿真正对这件事情感兴趣后, 幼儿才会认真地去学、去做, 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 要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性, 就必须使幼儿产生兴趣。

在绘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 采用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 激发幼儿强烈的绘画兴趣, 对此产生好奇心, 从而为创造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2) 创设环境。幼儿天生好奇心强, 想象大胆, 他们只有在心理上处于宽松的状态, 才能尽情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产生大胆表现的安全感。因此, 我们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自由、和谐平等的环境, 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开放、活跃的状态。

在绘画教学中, 教师应该经常让幼儿走向社会, 去观察、去体验生活, 让幼儿自己去思考, 大胆创作。还要多给幼儿自己创作的时间, 对绘画的工具, 色彩不必过于强调准确性。让幼儿自由地发挥, 按照他自己的意愿去完成作品, 这样才能让他们发挥出自身的创造力。

(3) 生活积累。生活经验的积累是幼儿进行绘画创造的源泉。幼儿年龄小、知识经验缺乏, 如果没有具体的材料来支撑, 他们将很难去想象, 也会导致无法很好地进行创造。因此, 要尽可能让幼儿去接触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 让幼儿运用感官感觉周围的一切, 获得深刻细致的生活感受。在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后, 脑子里有了对生活中一些事物大量的形象生动的印象后, 他们才能在绘画活动中表现得非常充分, 才会“画之有物”。

比如, 教师在辅导幼儿画“春天”的时候, 可以组织一次春游, 带幼儿去看生气盎然的小草, 看那百花盛开的场景, 看看公园里的人们在春天的时候是在做什么的。这样, 幼儿去画春天就不会有陌生感了。

(4) 启发引导。由于幼儿年龄小, 语言比较贫乏, 他们更喜欢用绘画来表达思维。在绘画中发展幼儿的创造性首先应着重从诱发激情, 培养兴趣入手。教学中我们应舍弃那些枯燥无味的填鸭式及照葫芦画瓢样的临摹式的教学方法, 也不能以技能、技巧的传授为核心, 应该运用观察、记忆、联想、欣赏等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 教师尽量不示范画, 而侧重教会幼儿运用各种工具和材料的方法, 强调表现形式多样化、个性化。

(5) 过程评价。有研究表明, 幼儿往往是为了得到家长和教师的认可而学习的。在幼儿完成一幅绘画作品后, 他希望与他人共同分享这种喜悦, 对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宝贵想象力、创造力希望得到肯定与赞赏。尽管有时画面上事物的关系是混乱的, 也尽管画画的技法不熟练, 但作为教师, 我们要尊重幼儿的创造成果, 不应该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 以成人画的要求去评价, 更不能以绘画艺术的标准去衡量, 我们要以孩子的眼光去理解, 欣赏孩子的画, 去领悟孩子为什么用这种画法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事实证明, 创造力并不是天才幼儿的专利, 所有的幼儿都具备非凡创造力的潜能。教师要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 安排富有趣味性的教学内容, 以及为幼儿提供各种作画材料,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文学渗入, 促进幼儿创造思维的发展。为幼儿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创作环境, 采取有趣多样的形式, 通过多看、多想、多讲、多画, 为幼儿提供创作小天地等方法, 树立幼儿的自信心, 培养其观察能力、表现能力, 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作为幼教工作者, 在教学中应时刻加强创新教育, 努力使自己成为教育改革的积极倡导者和行动者, 用创新教育思想观念来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

摘要:幼儿时期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时期。为了使幼儿在绘画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力, 教师可以从培养绘画兴趣、创设自由环境、积累生活经验、启发引导幼儿、客观评价幼儿绘画作品等几个方面入手, 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关键词:绘画,创造力,培养

参考文献

[1]虞永平.学前教育学[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3]侯令.美术教育与学生创造才能的培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提高自身素质 转变教学观念 篇2

关键词:素质教育 新课程改革 高中生物

1、提高业务理论水平

一个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的培养。因为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完成所规定的任务。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需要教师帮助解决。学生需要的知识和达到的技能,并不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掌握的。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探究知识不再是教师单纯的传授和学生机械的记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来指导学生;掌握各种技能和技巧,来和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原由。

高中生物的《课标》在能力方面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能够正确地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实验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第二,能够运用多媒体搜集生物学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第三,发展探究能力,……。在第一项能力要求里面,教师必须要熟练、正确的使用实验器具,知道如何采集和处理试验材料的方法,实验操作的步骤明了,熟练正确的绘图。在第二项能力要求里面,教师要熟练使用电脑,熟练利用因特网搜集生物学有关的知识,熟悉有关生物学的有关网站,熟练发电子邮件等等。在第三项能力要求里面,教师应该在第一项能力和第二项能力基础上,巧设各种问题情景,来培养学生发展科学的探究能力,这要求教师不仅仅掌握生物方面的知识,还要掌握与之相关的各方面的知识,如同位素示踪技术等,还要求教师要通晓物理和化学等方面的知识。

2、转变教学方式与教学效果思考方式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课改的一个重头戏,课程改革强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究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应注重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方法,如讨论法、自学辅导法、探究法等百花齐放。这些教学方法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均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对探究性学习等的倡导,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通过合作讨论与参与的各种教学方法广泛出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这对教学的有效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往往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很容易走入误区,不能辩证的看待各种教学方式,或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那么,我们任何看待这些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的关系呢?

“每种教学方法都是相对辩证的,它们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每种方法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但解决另一问题则无效;每种方法都可能会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却妨碍达到另一些目的”。以探究活动为主的引导发现法,在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形成科学思想和方法等方面有优势,但难以保证学生在短时间获得最多的知识,而且对于陈述性的知识,也没有探究的必要;讨论法具有多向信息交流、针对性强、便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特点,但往往使知识缺少系统性;自学辅导法,有利于学生独立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但只适合于较简单的学习内容;而讲解法虽然具有信息量大、系统、逻辑性强的优点(这些优点是其他方法所不及的,对于知识接受为主要目标的课型,讲解法也是高效的),但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之,教学目标的多重性、教学系统本身的复杂性、教学客观条件的千差万别和千变万化,使得我们不可能找到适合于一切教学环境,符合每一特定教学情境的教学公式,一种方法的优点,可能恰恰是另一方法的不足所在。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克服其劣势,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与组合,使方法结构协调、合理,各种方法优势互补,长短相济,立体结合。

例如,对于伴性遗传的学习,我们也可以有两种基本的方法:一是先给出学生伴性遗传的具体实例,让学生结合学过的遗传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揭示其本质;二是首先给出性染色体及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然后要求学生分析这些基因可能怎样传递,基因的这种传递可能使后代的性状遗传表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和规律。第一种方法采用的是分析归纳的思路,第二种方法采用的是演绎推理的思路,两种方法都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各有侧重。因此,有效的教学应该是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化与有效组合,应该与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个性特点以及具体的教学环境相适合。多元的教学目标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达成,单一的教学方法是难以与多元教学目标的实现相适应的。我们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方法,但如果将探究泛化,将之用于一切教学情境,那是有悖于有效教学的。有效的教学方法还应有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该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这种参与应以思维的参与为核心标准。课堂上看似热闹非凡,学生个个参与,而学生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参与,思维活动停留在浅层次上,这样的参与是低效或无效的,这样的课堂教学也不会是有效的。反之,有些课堂学生看似没有太多形式上的参与,但却是积极地在进行深层的思考,有其思维的参与,这样的教学却是高效的。

新课改, 新观念, 新素质 篇3

这次的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根本性的改革, 其内涵十分丰富, 洋溢着时代的气息, 充满了创新精神, 它标志着我国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新课程以最前沿的思维和崭新的理念让广大教师耳目一新, 为之振奋, 但同时也向广大小学教师提出全新的挑战。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 更是参与者。那么, 对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来说, 如何面对这次课程改革呢?让本人说, 最重要的是更新观念提高素质。

一、彻底更新教学观念

重新认识教学内容。新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有了全新的要求, 新世纪的小学语文教师, 要对新的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控, 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意识和能力。课前准备很关键, 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调查、查阅相关资料, 为课上学习的良好效果打下基础;课中把准备的资料, 如文字、音像等, 恰当地运用到教学环节中, 适时、适当地结合课文进行补充阅读, 达到预习与学习的完美统一;课后不是讲完就没事了, 所有的教学任务其实在课堂上只是完成了一半。一是拓展、延伸, 二是温故而知新, 并在两手抓的情况下将知识溶于实践中、活动中, 在实践中运用、认识、巩固知识。

重新认识语文教学。在教学中要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现代教育论》认为: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在师生的社会关系基础上教师为教学活动的主导, 学生为教学认识的主体。教学的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 其中学生应为主角。师生关系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教师与学生应当互相尊重, 树立民主、平等、和谐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无论在课堂中, 还是在其他场所, 师生的社会关系与业务关系和谐统一, 将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利于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教学中有效地发挥。只有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 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 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才是新课程下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堂。

重新认识角色的定位。伴随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到来, 人们接受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多样化, 教师的权威正在受到很大的冲击, 教师应该如何面对呢?只能是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 努力学习业务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此外, 教师应教给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方法和渠道, 鼓励学生自助学习, 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现在, 有人提出”学校消亡论”, 认为学校阻碍了人性的发展。但在实际中, 学校教育仍是主要存在的教育方式, 这就要求广大小学语文教师, 从语文的起步教育入手, 和学生努力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把自己从“神坛”中请下来, 从“经验”中请出来, 敢于承认不足, 敢于和学生共同学习, 敢于向学生请教, 以全新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

二、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教师职业的核心在于既教书又育人, 在育人的过程中, 教师的身教胜于言教。而语文教师肩负的责任相对其他科任教师要重得多。小学生思想正处于打基础的时候, 对于小学生今后思想的奠定尤为重要。所以, 这就对从事这项工作的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一个紧迫的任务, 那就是强化和优化自己的素质构成, 使自己能够按照新课标的要求, 准确地、科学地、系统地、生动地进行语文教学。首先, 教师要有诚实的品行。“言必信, 行必果”是教师恪守的信条。讲诚信的教师才能教出讲诚信的学生, 诚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诚实的学生。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就是将来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 小学语文教师还要有坚强的意志。在和学生接触的学习、生活中, 可能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 教师要冷静对待, 带领学生努力克服, 学会磨炼坚强的意志。教师还要有崇高的人格力量, 既要有崇高的人格魅力, 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既要有高尚的事业理想, 又要有坚定正确的思想信念。总之, 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语文教师是德育的重载者, 小学语文教师是重载者中的基础, 地位之重要可见一斑, 这就要求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重视语文课的德育功能, 重视德育渗透, 加强自身德育修养, 做一名合格的新型语文教师。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知识素质。语文教师是培养学生语言素质的人, 所以必须具备厚实的语文专业素养。首先,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对语文教学的总体知识结构、知识内容、学科动向了如指掌, 具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 并能透彻地理解教材, 驾驭教材。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教会学生作文。在教学过程, 教师的文章就是学生的样板。因此, 想要把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 语文教师自己就应该具备较高的写作素质, 写一手漂亮的作文。“唯有教师善读善写, 乃能引导学生善读善写。”教师要学的勤快, 敢于下水, 发挥教师的示范和榜样作用,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从而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其次, 小学语文教师还要拥有丰富的课外知识。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具有广博的文化素养, 有幽默感。教师在授课中懂得多才能讲得多, 才能举一反三、妙趣横生。这样, 教师的课堂内容丰富了, 让学生不仅学到课本上的知识, 还学到了许多课外的知识, 在快乐中学习, 轻松学到较多的文化知识。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能力素质。能力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 对于一个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 他不仅需要拥有广博的知识, 而且还必须具备广博的能力素质。这方面的内容就比较多了, 比如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会写一手好字, 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 能够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 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的情感等等。这就要求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学有所专还有学有所博, 是良材还要是全才。比如, 讲普通话, 不仅要做到发音准确, 吐字清晰, 声音洪亮, 注意停顿、重音、语调、节奏等诵读技巧, 还要在讲话和讲课时注意内容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努力使自己的课堂语言准确、严密、规范、优美。掌握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这就是一种能力, 讲话能力、表达能力、渲染能力, 这些能力的综合运用, 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达到声情并茂、妙语连珠、心领神会。

转变教学观念 搞好素质教育 篇4

一、正确认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育工作者应当认识到历史发展到今天,教师的责任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将越来越少的传递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教师越来越像一个顾问、一个交换意见的参加者,帮助发现问题的人。

要上好一节课,首先教师应确立自己是导演,学生是演员的思想。尤其是物理课,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能让学生按自己的安排有条不紊的进行思维,不但让学生掌握本节内容,而且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教师处理一节课的主要工作是:课前设计好课堂教学程序,课堂上准确把握学生的思维方向,确保学生时时在思考知识内容,让每一个环节都要紧所讲的内容。

二、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即教师教学生知识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因此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要多动眼、动口、动手、动脑。学习探究知识、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方法。

如在讲“物体的浮沉条件”时,可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一支牙膏袋,实验时,先让学生把牙膏袋捏扁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则见它沉到杯底。这时教师提问:“它为什么沉下去了呢?”学生可能会回答:“因为这个牙膏袋比水重,所以沉下去了。”也有的可能会说:因为牙膏袋是金属做的所以沉下去了。教师对学生这样的回答,既不肯定也不否定。接着让学生将牙膏袋鼓起来再放入水中,它就能浮于水面而不下沉。这时老师再问:“为什么同一个牙膏袋(其重力不变)瘪的就下沉而鼓的上浮呢?”学生对“矛盾”的事实,必然思考活跃,开始动脑寻找理由来进行解释。

对于探究实验,首先引导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或假设,然后根据猜想或假设制定相应的实验计划。各组分析自己的实验计划可行后再进行实验操作,最后得出结论进行评估,通过探究使学生学到了基础知识,同时也学到了获得物理知识的方法。培养了学习兴趣。在实验教学中,将学生分成两人一小组,四人一大组。开始,每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弄清用什么仪器,怎么做,及观察的现象。做完后互相交流,如果同组学生结果不同或有问题,互相讲解演示,直到得出统一答案。实验操作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也使学生学会了分析、总结问题的方法。学生也不是枯燥被动地去接受知识,而是通过分析、研究、总结得出结论,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课程标准》,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教学中,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是与科学知识的学习同等重要的。所以我们教师要不断的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大胆地创新,改进教学方法,贯彻素质教育方针,培养高素质人才。

立足素质教育, 转变教学观念 篇5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 重视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 忽视学生的交流、合作和主动参与、实践和探索;重视已有结论的死记硬背, 被动模仿, 忽视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人生态度的培养;重视教学过程的严格统一, 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复习巩固, 忽视学生的实践和经验, 忽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认知目标, 忽视情感目标;重视“应试技巧”的训练, 忽视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巴班斯基说过“如果没有适当的教学教法就不能实现教学目的与任务”, 也就是人们常说教法是教学的灵魂, 并非夸大之词, 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形势下, 教师唯一能做的是立足于素质教育, 深化教改。

二、当下社会发展对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诉求

面对科技文化的不断加速发展, 世界各国都在思考如何为未来培养人才。胡锦涛主席曾说过:“科技人才是自主创新的主体。要大力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 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人才在自主创新中的能动作用。”可见社会对人才的科学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这样的要求, 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要求教学方式相应的改变, 中学教育阶段是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 也是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教师的教学方法势必要冲破“传统模式”, 用新的方法来组织教学。教师既要注重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和理论, 更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做到知行统一。

三、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开展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

1.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注入式, 只重视教学的结果, 把现存的知识教给学生, 即使有讲练结合, 也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而开放式教学是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为原则的。教学方法多采用讨论式、讲座式等课内实践性活动方式和课外教学实践性活动方式等。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并给学生留给自主学习的空间。只有学生自己建构的知识才能得到迁移并在实际中应用, 才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和自我认同感、自我存在感、自我价值感等自我意识的觉醒。

2.创新教学方法, 改善教学手段,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第一, 认真备课, 作到胸有成竹有备而教。

科学的东西来不得半点虚假。这就是说老师给学生传授的知识首先必须是科学的, 否则就会误人子弟。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 扎实打好知识基础, 认真钻研教材, 把握内在联系, 明确目的要求, 了解教学重点、难点, 做到知识系统、线索明朗, 要点完整、容易掌握。同时, 搜集整理教学参考资料, 精心选择要补充的内容, 报纸杂志, 电影电视, 街说巷议, 到处有可以选用的材料, 要真正做到贴近学生, 贴近社会实际, 贴近生活, 才能吸引人。

第二, 凝练语言, 把呆板的知识变成鲜活内容。

教学语言是教与学的桥梁, 对上好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 语言要严密准确, 教师讲课, 思路要清晰, 逻辑要严密, 表达要正确。其次, 语言要浅显易懂, 教师必须把比较艰难的死板的书本语言, 转化为浅显易懂的口头语言, 即把教学语言通俗化。再次, 语言要声情并茂, 教师根据讲课内容和学生听课情绪, 生动机灵地展现语言风格上的多滋多味多色彩, 切忌平铺直叙单调, 枯燥抽象, 呆板无力。

第三, 深入实际, 使教育教学作到有的放矢。

教书的目的在于育人, 育人首先要知人, 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知己”就是教师要吃透教材, “知彼”就是要热爱教学的对象, 了解学生的实际, 只有这样, 在教学中才能切合学生实际, 正中下怀, 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 把旧知识和新知识有机的衔接进来。古人曰:亲其师, 必听其言。真正做到思想上多引导, 学习上多帮助, 生活上多关心, 情感上多亲近, 让学生在浓浓的师生情中奋发学生, 提高思想觉悟, 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第四, 授人以渔, 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不仅要通晓教法, 更要通晓学法。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要达到“不教”的目的, 就要对学生进行先教, 让学生掌握自己学习的金钥匙。向学生介绍科学的学习方法, 课前自学——专心听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系统小结。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就等于抓住了教学的重要环节, 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学法指导, 把知识转化为技能, 促进教学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第五, 注重引导, 融教学互动于知识传授一体。

一堂生动的课就是一出好戏, 在这台戏上, 学生是主体, 教师则是主导。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以巧妙的启发, 拨动学生的心弦, 激励学生顺利进入角色, 敞开心扉, 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适当讲解, 帮助学生扫除障碍;对学生的发言, 要从不同的角度给予鼓励, 即使出现错误, 也要肯定其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精神;对学生提出的看法, 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 而应交给学生自己讨论, 引导学生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深入分析。

3.加强学生的自律教育

当代学生独生子女占有很大比例, 他们家庭条件普遍比较优越, 从小娇生惯养, 他们怕吃苦, 怕困难, 缺乏抗挫折的能力, 意志比较薄弱, 自律意识不强。出现厌学、违纪等现象。针对这些情况,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训练, 是完全可能的, 是可以收到实效的。在内容上可在教材基础上适当扩展, 在教育形式上可以组织他们自学、讨论, 教师作适当的点拨和讲述。通过教育, 引起他们在思想情感上产生共鸣, 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思考后促使学生客观地看待社会现实问题, 正确地估价自己, 主动调整自己与社会的关系, 增强自己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以增强意志力和自律意识。

总之,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在教育改革的实践研究和探索中, 我们深深感到, 在教学中只有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促进其知行统一, 学以致用, 才能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才能适应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才能培养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人才。在这样的一个信息型的社会里, 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有责任不断深入地研究有效的教学方法,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促进他们积极探究, 成为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本领的人才, 这是新课程标准的目标, 通过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我们会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近。

参考文献

[1]方晓红.加强高职学生的自律教育.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2) .

[2]胡现红.浅谈课堂讨论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政治课教学, 1997, (9) .

思想观念素质 篇6

一、转变传统的小农观念, 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农民观念

中国农民的小富即安、重义轻利和不愿接受新鲜事物等等的传统观念, 主要是因为他们生活在中国传统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地方, 从小就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 农耕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深深地支配和束缚着中国农民。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以后, 现代农民应当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观念, 具体包括:

1. 市场导向观念。

农民作为市场主体必须以价格为指挥捧, 以利益和效益为内驱力, 以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为外驱力, 面向消费者, 面向同行的经营者, 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以获得最大收益。

2. 产品的商品观念。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农民作为农产品的生产者和供给者必须把向市场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作为农业生产的经营理念, 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 以优质的农产品和具有竞争力的价格来争取市场, 获得收益。

3. 知识和技术的价值观念。

当代的农业生产已经不是单单依靠增加产量来增加收入, 而更多的是将知识和技术应用其中, 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以知识和技术的投入来获得更大的收益。

4. 生产的规模效益观念和协作观念。

所谓规模效益是指一种产品只有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 才能形成现实的市场, 产生聚集效益。针对现阶段我国农民的经营现状, 必须改变一家一户分散经营, 经营思路难以统一, 很难形成规模的现状, 通过各种组织形式, 在生产的各个环节相互协作, 形成规模, 应对中国农业加入WTO后面临的严峻挑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农民的观念已经有了许多可喜的变化, 但是, 我们不得不清醒地看到这些变化还是初步的, 距离现代社会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 因此, 要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搏击立足, 现代农民可以通过到经济发达地区经商、打工, 感受现代社会的观念, 通过与外界社会的交流更新传统的观念;即使暂时条件不允许或者没有胆量到外地区闯荡, 也可以积极争取到当地的城镇获得经商和打工的机会, 在参与现代社会的社会生产中改变传统的农耕观念, 逐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农民观念。

二、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 应对农业现代化的挑战

目前, 中国农村发展的突出矛盾就是农民的素质状况和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要求不相符合的问题。建国后农民的整体素质虽然有所提高, 但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等原因, 农民素质仍然偏低, 农村中存在着庞大的文盲、半文盲阶层。据最新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文盲总数的90%分布在农村, 占农民总数的10%~15%左右, 约8千万人[2], 而现在我国每年又有200万青少年失学, 绝大多数又是在农村, 这又会使农村出现新的文盲。

农民素质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 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其核心和关键在于农村教育。

首先, 要更新教育观念, 重视农村成人教育和农业职业教育。受当前社会风气的影响, 许多农村家长送孩子上学的惟一目的, 就是希望通过上学来跳出“农门”, 如果觉得没有希望考上高一级的学校, 就减少孩子上学的年限, 认为书读多了也没用, 反正种田用不着读书。结果是, 能够考上大学的农村孩子绝大多数进入了城市, 用农村的教育投入增加了城市的人才, 没有考上大学的农村孩子却仅仅接受了识字教育, 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低下。广大农民应该更新教育观念, 不仅仅是提高对不能升学的农村儿童的教育水平, 也要重视农民自身的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通过各种形式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素质。

其次, 要想方设法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当前的农民收入有限, 而教育的费用却是连年递增。面对高额的教育费用, 很多品学兼优的孩子没有能够完成学业。广大农民首先应当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 努力增加收入, 提高教育投入的能力。对于没有子女上学压力的农民家庭也应当调整家庭的支出结构, 控制翻建新房、婚丧大操大办等等方面的支出, 参加一些适宜的培训学习, 提高成人教育培训的费用支出;对于仅仅支付子女上学费用已经捉襟见肘的家庭, 即使通过信贷等途径, 也要想方设法提高子女的受教育程度, 通过长期的教育投入来提高自身素质和下一代的整体素质。

三、提高农民的组织程度, 实现协作互助和维护自身利益

农民组织起来在经济上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 降低生产和经营成本, 克服当前农村生产规模过于狭小的弊端, 缓解单个农户的农业生产和市场规模需求的矛盾。在社会政治参与方面可以更好地进行政治参与, 保障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 限制政府行为的不规范性, 在政府和农民之间建立一个缓冲层;还可以更好地帮助农民满足那些不能依靠自己去获得满足需求的各种有组织的活动, 如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区服务等等。近些年来, 农村农民组织得到了较大发展, 组织形式也呈现多样化的特征, 合作的空间越来越大, 合作的内容也越来越多。

目前存在的农村组织主要是经济合作组织和农村宗族组织。经济合作组织的主要形式有:

1.“公司+农户”模式。

农户通过公司的带动进入市场, 公司凭借自身比较好的营销网络, 比较强的经济势力, 比较先进的科学技术, 组织农民进行生产, 通过创造品牌优势, 把产品销售出去。同时通过这种组织方式, 农民也可以知道种些什么, 怎么种, 从而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市场风险。

2. 农民经纪人带动模式。

主要是农民经纪人凭借个人的经营能力和实力, 以及他们拥有的经营产品、信息、渠道、网络、信誉等资源, 进行农产品营销活动。农民经纪人作为联接农民与市场的纽带, 有效地解决了农民与市场脱节的问题, 部分缓减了农村中的“卖难问题”。

3. 农村专业协会。

我国的农村专业协会主要是参照国外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合作社和组织制度模式建立起来的, 它是围绕某项生产或服务项目开展的, 其把分散经营的农户联合起来, 促进主导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当然, 用这三种模式框架中国的农民经济组织形式是不全面的, 目前存在的农民经济组织形式还有许多, 这些组织在不同程度上为农产品流通做出了贡献。

除了农村的经济组织之外, 一些传统的农村民间组织在改革开放以来也得以复兴,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宗族会社组织[3]。对于农村宗族会社组织既不能简单地把它视为落后加以限制和取缔, 也不能放任不管, 听之任之, 应当正确引导, 充分发挥它对建立现代农民组织的积极作用。

但是, 就目前我国农民组织的建设现状看, 还存在诸多问题。面对入世后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和农民组织的现状, 广大农民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立足现实的原则, 根据当地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 充分利用现有的组织资源, 依法保护自己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和资产收益不受侵害, 实现有组织的协作互助, 共同发展, 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 探寻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组织形式。

总之,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首要问题。农业兴, 百业兴;农民富, 国家富;农村稳, 天下稳。”[4]“三农”问题的解决不仅仅要依靠政府的重视和政策的扶持, 更需要作为“三农”主体的亿万农民群众的积极努力, 只有转变了观念的农民才有可能积极主动地去提高自身素质, 只有提高了素质的农民才能很好地组织起来, 也只有这样的现代农民才会适应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才会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我国的“三农”问题, 并最终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温锐.理想.历史.现实:毛泽东与中国农村经济变革研究[M].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1995

[2]中国文盲90%在农村, 一半在西部7成为女性[Z].新华网, 2002-2-22

[3]温锐, 蒋国河.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中国农村宗族问题研究管窥[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4)

思想观念素质 篇7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把素质教育放在首位, 只有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里, 才能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的文化水平, 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 使语文教学面向未来, 为二十一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 则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和义务。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 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教育。

那么, 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素质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粗浅的认识。

一、教育理念要更新

每一位教师都应深刻地认识到, 应试教育是片面的教育, 而素质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为教师一般都只注重少数的尖子生, 而往往忽略了差生, 它只重视学习的培养, 而忽视了德育方面的培养, 素质教育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必须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因此, 语文教师就必须更新教育理念, 必须认识到语文教学应是全体、全面的教育。

二、教师要有创新精神

语文课堂应该灵活多样, 最忌千篇一律,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按照不同文章、不同体裁,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如讲记叙文时, 可以改变传统的演讲方法, 让学生使用不同的阅读方式, 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是以学生为主体思想的组成部分, 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 教师要注重从语文教学活动诸方面去调动学生参与语言训练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四、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水平、良好的师德修养等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 以提高教师师德为重点, 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为目标, 以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为导向, 通过强化教师基本功训练, 进行教育学习脱产培训, 在职进修, 多渠道、多形式, 努力使全体教师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 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并自觉地渗透到教育的教学过程中, 这样就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推动素质教育向前发展。

五、教学结构的优化

教育方向的改进和教学手段的优化尤为重要, 教师要改变以往“填鸭式”、“满堂灌”等旧的教学方法,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拓学生思维, 调整教学结构, 增加相关素质教育的比重, 增设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建立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估方案,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六、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要从根本上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就必须建立一套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考核机制, 即对知识水平、能力、心理素质水平等的综合评估, 实行量化考核, 引入竞争激励机制, 做到既促进又制约, 既有能力又有动力、活力, 真正形成一套运转自如、调节灵活, 具有自发作用的考核机制, 从而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增强敬业爱岗精神, 真正做到“千斤重担众人挑, 人人头上有目标”, 从根本上提高素质教育的水平。

七、要有个性化的教学思路

思路要新颖, 不同凡响, 就要别出心裁, 不拘一格地设计教学思路。首先, 要有超前意识, 尽可能打破原先的课堂教学模式, 赋予新意。其次, 找准教学“突破口”。个性的差异和个体发展都要求教师因材施教, 有针对性、创造性地促进“有个性的人”的全面发展, 使之形成优良的个性。教学的思路应该是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说自由的话, 讲真实的事, 让课堂充满学生的个性活力。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实施素质教育 篇8

在实施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 我从日常课堂教学中总结了几点尝试, 与同行们交流, 以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转变教学观念

怎样转变观念?关键在“转”字上, 依据新英语教学大纲要求“英语素质”应是通过英语教学, 使学生受到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 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初步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我认为, 作为一个教师, 同样有责任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以明确学习目的, 增强他们对学习的动力, 在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 教书育人,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奋发向上、乐于助人的奉献精神。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更新知识结构、科学合理地使用教材、改变教学方法, 努力从教书型、教学型教师向学者型、教育家型教师转化。深刻领会教学大纲的实质, 明确各年级、各知识领域的具体要求, 使自己的教学理论系统化、规范化。特别注意学习各项先进的教学理念, 搜索、交流及反馈各种教育信息, 从宏观上对教学进行及时调控、不断改进。

二、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以学生为中心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为了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采取了形式多样的、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表演、猜谜、对话, 按交际情况分组提问、回答, 学生很自然地被引到活动中去, 学得积极主动, 轻松愉快, 最大限度地扩大学生的活动量和个体化学习, 使学生得到最大的学收获。

三、创设轻松愉快的英语环境, 把情感教育作为进行英语素质教育的前提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英语教学就应建立在一个具有生活感的轻松环境里, 这种环境可使学生减少紧张和焦虑的情绪, 促进学生轻松愉快地积极参与英语学习, 这样能充分发挥学习兴趣, 从而增强记忆效果。因此, “玩中学”原则是我的一贯方法, 寓教于乐, 有利于师生交流感情, 让学生扮演角色, 做游戏、猜谜语、唱英语歌曲等, 使学生在看似玩中获得知识, 达到预期效果。

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功的教育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只有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 他们的积极性才会提高, 素质教育的理念才能得以有效实施, 也会使学生产生对英语的求知欲, 达到教学的目的。由此,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成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当然, 兴趣是靠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的培养和训练才会产生的, 因此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 要用满腔热情去关心、爱护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抓住学生学习英语的新鲜感和好奇心, 做好英语起始课的教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旦学生找到学习的快乐, 带着学习的自觉意识和欲望, 走进学习的兴趣里, 他们身上隐藏的智慧之门就会洞开, 教育也因此迈向了成功。

五、交际英语在中学英语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英语素质教育指的是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 而这些又集中表现在交际英语的运用上。坚持每天课前三分钟的值日报告, 形式多种多样, 除汇报当天的日期、星期、天气、出勤情况等还可讲故事、诗歌朗诵、即兴表演、对话、介绍西方文化等, 为避免在值日生作值日报告时个别学生精力分散, 教师采用值日生报告针对全班及个别同学提问, 轮流值日使每个人都有锻炼的机会, 既培育了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坚持课堂教学中的情景化。情景是进行语言活动交流的必要因素, 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室里的实物、挂图、卡片、简笔画、图表等创设情景进行直观教学, 还可利用动作表情来辅助教学, 让学生在自然情景或模拟情景中扮演不同角色, 学习和使用各种场合所需的恰当的语言, 在大量的言语实践中获得为交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六、坚持德育渗透到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挖掘英语学科的思想政治内容, 寓德育教育于英语课堂教学之中, 就必须要教师在课堂上循循善诱, 并在教师的激励引导中逐步提高、完善, 所以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稍有疏忽, 学生就有可能被一些不良现象的负面牵引所俘虏, 达不到素质教育的总目标。从实践中, 我认为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是实施基础外语素质教育的前提, 深化教学改革是英语素质教育的核心, 强化思想教育是英语教学的方向。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还要不断开拓, 创设新的教育方法, 以进一步完善教育过程, 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摘要:素质教育是当前最热门的教育话题之一。就素质教育的内容、特点, 阐述语言素质培养和语言运用能力培养, 提出从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中, 发展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 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品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 除了强调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培养学习爱好外, 还应充分利用媒体, 初步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分析信息的学科整合能力, 提高学生的交际策略, 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自主学习模式。

历史教师要树立素质教育观念 篇9

关键词 教师 树立 素质教育 观念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对传统教育观念提出了史无前例的挑战。当今世界各国无不高度重视教育的改革,关注素质教育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在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素质教育就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特别是近期党和政府正在对我国的教育进行中长期规划,更把素质教育提高到了战略发展的高度,认为素质教育改革的成败关系到我国的经济转型的成功与失败,更关系到四个现代化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未来。然而,我国的教育,主要是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总体效果还不明显,“应试”教育还很有市场。因此,转变教育观念已成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历史教育的实施者历史教师以应当在当今经济大潮中适应社会发展,及时转变教育观念。

一、当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面临的困境

第一,社会对历史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将历史课程与自然学科相提并论,历史教育的价值,导致历史教育在教育领域中地位低下,特别是长期受到“ 应试教育”的影响。评价一个学生好坏,主要看分数的高低。这使得中考、高考成为学校教学的指挥棒,片面追求升学率、及格率成为各学校重视的指标。同时也使得各学科有了主科和副科之分,由此又令学生心目中认为历史、地理、生物等科是可有可无的。这样作为社会学科的历史科就被搁置冷落于一旁,导致很多历史教师因为肩无多大重任,从而缺少了奋斗的动力,至于业绩荣誉也无从谈起,这些令从事历史教学的教师感到极为的困惑与失落。

第二,历史学科的发展落后于其他学科,教育理论研究滞后和历史教学手段简单枯燥。旧的历史教学基本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巴”上,即使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推行,农村初中学校配发了多媒体、VCD等现代教育技术的相关设备,但是数量上有限远远满足不了实际的需求,再加上有些老师的认识不够使得这些有限的资源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严重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感受,由此激发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再者,历史课本的内容与数、理、化、外等各科相比较,在学科收益上无法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这就造成了众人对历史学科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而且对它的教学困难性也同样缺乏足够的认识。

第三,历史教育观念陈旧落后。从传统上来看,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习惯于“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以接受为主的教学方法。这样的历史教学,除了应付考试,没有任何用处,很难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是人类的精神故乡,是人类生命力的水源头”。加上课堂上讲究“师道尊严”和“上下尊卑”,学生的个性被压抑,泯灭,潜能得不到开发,历史的魅力也就荡然无存了。

二、历史教师应该确立正确的历史教育思想

(一)历史教育究竟能贡献什么?历史是一部社会教科书,它具有多方面的社会教化和人文精神滋养功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知识宝库,也是人们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一面镜子,因而历史课自然也就成为一门极富生命活力的学科。“学史使人明智”英国大哲学家叔本华曾经说过,作为历史教师应该认识到我们从事的教育不是讲述陈腐的万年之谷,而是先祖千百万年遗留的人类文化精髓和来自灵魂深处的传统。后来之人,不忘前师之事,要以古鉴今。历史教师应该认识到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人文教育,是帮助学生形成历史观念和历史思维能力,形成完善健康的人格和认识适应社会的能力。倘若我们有这样的认识,职业荣誉感就会油然而生,就会不因从教“历史”而愧色。我们就会感到自豪,就会在本职工作中不断鞭策和激励自己,积极进取,努力工作。

(二)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实现在历史教育中由传统的以培养“单一型”、“继承性”和“标准型”的应试教育观念向开拓型、富有创造性的教育观念的转变。“应试教育”教育模式是一种畸形发展,填鸭式、满堂灌的知识传递模式,其特征是封闭、僵化、一成不变,这样就会使历史教学僵化、死板、教条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力。素质教育则是因才施教,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强调对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启蒙和培养,强调对儿童、少年与生俱来的好奇本能的保护。对学生任何创新尝试,奇思妙想,作为教师都应该积极鼓励,而不是压制、怀疑和鄙夷。

(三)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实现由传统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向新型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的转变。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品德诸多方面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着眼点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坚持以培养受教育者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四)初中历史教师要实现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的转变。改变传统的“搬动工式”的教师角色,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和过死的教学方法,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独立思考、生动讨论、主动探索的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

思想观念素质 篇10

“素质”在教育学上所表现出的含义更多的偏向于社会属性, 是指受教育者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 经过后天的学习与教育而形成的基础性的、稳定性的以及具有社会评价意义的特点的总和。素质是以一个社会的文化、风气等各种因素结合在一起进而升华所得到的产物, 同样它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评价出一个人身心发展的健康与否。在个人素质形成的过程中是可以认为的对其引导与教育, 从而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人才。素质本位的美术教学观念通常体现在两方面:第一, 在教师方面, 不仅要体现出良好的美术专业素养以及美学的素养, 而且更加的需要拥有高超的教学水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第二, 接受教育的学生也需要具有一定的美术教学与作品欣赏的素养, 同时将所学的美育与自身的专业相互结合的素质。

(一) 注重教学教师所具有的综合素质

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主体, 其素质必须可以独自完成安排的理论教学, 而且还可以领导学生开展实践性教学, “双师型”教师是现阶段教师所追求的目标。美术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主要指专业素质, 即一般专业素质与特殊专业素质。

1. 美术教师所具有的一般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我们也可称之为专业技术素质, 其含义表现在人在在完成一项工作的过程中或是在做某一个行业时所经历的、用到的专业技术以及相关职业操作技能的理解程度以及占有范围。专业技术素质在职业技术教育师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是培养美术专业人才的基础, 专业技术素质的内在含义主要包括专业技术知识、与职业指导方面相联系的理论以及方法等。教师应具有一般专业素质, 这样才能出色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从而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学生。

2. 美术教师所具有的特殊素质

美术教师的特殊素质是由美术教育的技术性与职业性来确定的, 美术教育的职业性体现出美术教师必须具备指导受教育者创业、就业的能力与丰富的知识, 美术教育是以一个学生将来从事的美术领域的需要出发, 以此作为基础来探索、分析、总结学生所必须要具有的能力、素质等因素, 寻找出一条科学的、适当的教学模式。所以说, 职业定向是其根本的特性;美术教育是一种技术性比较强的专业, 因此作为领导者的教师一定要具有高超的专业技能以及娴熟的技巧, 以技术作为其教学根本、用够作为其衡量是否合格的尺度, 在专业课方面除了知识的讲解还应提高应用性与针对性, 同时适当的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

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对教师的工作能力也有相当高的要求, 主要体现在美术教师对实践教学的设定、安排以及组织能力, 实践性教学目前以成为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领导者的角色, 其教学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而且对学生的学法以及技能的培养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说, 美术教育注重实践教学的特点反应出美术教师对实训、实习等环节具有一定的了解, 并具备很强实践教学组织能力。

(二)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重点培养出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内容涵盖多方面, 即观察力与感受力、表现力与创造力、记忆力与想象力、理解力与鉴赏力以及专业素质。

观察与感受在美术的学习过程中是最基础的东西, 虽然是最基础的, 但也是最重要的, 例如在美术教学的写生训练中, 学生首先要做的就是观察、分析物体的形状、形象, 通过观察从而发现物体的造型特点, 以物体的“形”作为基础, 经过不断的理解与领悟升华为“神”,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具有“形神兼备”的观察力与感受力的目的。

通过美术的双边教学和不断的美术训练, 在素描和色彩表现的基本手法与平面和立体构成的基本规则中, 了解、熟悉和掌握美术的各种的技法和表达等。美术表现力与创造力的培养与提高需要一个过程, 即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不能一蹴而就, 而要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把美术的专业知识逐步的传授给学生, 从而培养学生的表现力与创造力。

记忆力与想象力在美术作品的创作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良好的视觉记忆是对观察感受的站定、筛选和强化。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对记忆能力的培养包括很多种, 例如场景记忆、形象记忆以及情态记忆。学生记忆力与想象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加运用艺术“移情”、艺术联想等方式。

上一篇:征地补偿安置下一篇:国学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