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业素质(精选11篇)
教育专业素质 篇1
20世纪60年代以来, 随着教师专业化运动的推进, 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素质的培养越来越成为教师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关注的内容之一。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得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重大转变, 对教师的教育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培养高质量的教师, 师范院校必须加大对师范生进行教育素质培养的力度, 努力构建以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实践活动为主体的三元结构模式, 做到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发展有机统一, 培养适应当代教育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教育专业人才。
一、改革现有课程体系,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程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专业素质培养的基本平台。培养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专业素质, 首先要根据教师教育专业素质结构,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自主成长型人才。
(一) 构建合理的教师教育专业教育课程体系
教育专业素质是教师在其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直接决定其专业活动效果的教育品质的总和, 其结构包括教育信念、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教育情意等。传统的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涉及教育专业素质的课程只有心理学、教育学、普通话、书法等几门课程, 课时紧、内容少, 尤其是教育类课程, 远远不能满足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根据教师教育专业素质的结构, 教师教育专业教育专业课程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学习领域: (1) 儿童发展与教育。课程为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品德心理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 (2) 教育学基础。课程为教育学原理、现代教育理论、班级管理等。 (3) 学科教育与活动。课程为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综合实践活动等。 (4) 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为教师心理学、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研究方法等。 (5) 教师专业技能。课程为普通话、书法、现代教育技术等。为此, 教师教育专业必须加强课程建设, 进一步加强课程模块之间的合理整合和协调, 在开设专业必修课的同时, 根据教师教育专业的素质结构与社会需求, 积极加强教师教育专业拓展课程建设, 同时改革学科中心课程体系, 树立多元化课程理念。在学科教学的同时, 开展项目教学、实践教学, 促进学生教育专业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的形成。
(二)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培养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专业素质的主渠道,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培养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专业素质的保证。因而在课堂教学中, 必须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从培养教师专业素质、实现教师专业化的高度, 变单一的知识性教学目标为全面的发展性教学目标, 走出学术性、理论性的狭窄胡同, 突出教育学科的发展功能, 关心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专业思想的树立与情意的培养,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对学生教育智慧、教育理念的启发和培养价值。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以开放的心态, 根据地域、学校、教师、学生的特点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 充分开发与利用教材、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实践课程、教师与学生等课程资源, 彻底改变教师“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式, 把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主动权还给学生, 创造有利于学生全面成长的教学环境, 使他们成为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实践者;并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情境中选择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案例教学法、微格教学法、实践作业法等, 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良好教育专业素质的形成。
二、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引导自主学习
教师专业发展是终身的、持续的过程, 自主发展是教师教育专业素质发展的本质。为促进教师教育专业学生自主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一) 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专业实际、自身情况等制订的职业目标、职业道路、发展规划, 以及为实现目标而确定的行动方向、行动方案。对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有助于学生明确目标、把握方向、提升行动力, 对其教育专业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首先应引导学生明确教育专业素质的目标与内容, 即通过教育教学, 要热爱基础教育职业, 掌握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 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 具有初步的基础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教育科研能力, 具有良好的沟通表达、组织协调、交流合作能力, 形成自我专业特长。大学一年级侧重培养热爱基础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职业情怀, 培养教学基本功;大学二年级侧重掌握教育基本理论, 培养教学能力;大学三年级侧重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 培养教学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大学四年级侧重培养自我专业特长和基本的教育科研能力。根据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的步骤, 在指导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时, 教师应帮助学生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估, 对照教育专业素质的内容, 拟定专业发展目标, 制定行动方案, 积极展开学习与训练, 并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反馈与修正, 从而促进学生教育专业素质自主发展、自主提高。
(二)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培养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专业素质重要的环节。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端正学习态度, 激发学习积极性, 并积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如课外阅读、课前预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同时, 教师还要积极引领学生进行实践与研究, 加强对教学的反思, 开展叙事研究与专业对话, 从而形成自主成长的内在动机、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反思能力、自主成长的人格特征, 为将来的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 创建学习型团体是提高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专业素质的重要途径。学习型团体是指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的、有共同的持之以恒的愿景、注重心智改善、坚持系统思考、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学习共同体。在学习型团体中, 学生共同创造实现理想的良好环境和团体氛围, 把学习共享系统组合起来, 坚持学习新知识、新见解、新理念, 不断修正自己行为, 不仅能促进知识、信念、行为的变化, 而且能增强个体的成长能力和团队意识, 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为此, 教师应将集体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有机结合,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和与策略的讨论, 建立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导向与程序结构, 加强学生合作交往意识及小组合作技能的培养,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发展。
三、改革评价方式, 强化实践教学
(一) 改革评价方式
传统的教师教育对学生学习按照所谓的标准指标体系进行评价, 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教育专业素质的依据, 片面强调知识的获得, 忽视情感、能力的发展, 束缚了学生个性的自由。
要培养学生教育专业素质, 教师就要改变原先简单片面的学生学业评价办法, 建立全面科学的评价制度, 构建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 包括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实践活动、期末考试等;对学生的评价要突出学习态度、责任心、实际行为、创新能力、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的评价;恰当使用学生成长档案袋评价, 突出其对学生评价的自主反馈性、发展的全面性、独特性、动态性、生成性等特点, 充分发挥它的激励功能、评价功能、学习功能和教育功能, 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最终实现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全面评价、动态评价, 更好地促进学生教育专业素质的培养。
(二) 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培养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专业素质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班杜拉通过研究发现, 几乎所有起源于直接经验的学习现象都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替代性地产生。因而加强课堂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模拟训练, 加强教育实践课程, 强化与基础教育的联系, 对学生实施观察学习、模拟学习, 提升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专业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实施的基本途径可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种:校内实践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学科教学、微格训练、小组模拟训练、各种教学实践竞赛活动、社团活动、每日练活动、教学录像观摩等;校外实践的具体形式主要有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社会实践活动等。教师应特别注意实践内容的系统性、层次性, 注重指导学生进行反思, 引导学生从单项到多项, 从分散到集中, 从校内到校外, 受到多层次、多方面的实践锻炼, 真正达到教学实践的层次化、自主化;同时, 学校可聘请知名中小学教师作为兼职辅导老师, 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另外, 学校还应加强教学基本功与能力的日常检查与训练, 加强学生社团建设, 开展富有成效的活动, 充分利用周边教育资源, 通过义务支教、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 从而帮助学生充分了解中小学和中小学生, 不断提升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摘要:教育专业素质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提升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专业素质, 师范院校应努力构建以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实践活动为主体的三元结构模式, 做到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发展有机统一, 培养适应当代教育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教育专业人才。
关键词: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专业素质,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吴志华, 柳海民.论教师专业能力的养成及高师教育课程的有效教学途径[J].教师教育研究, 2004, (3) .
[2]朱玉东.论教师的教育专业素质及其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 2003, (12) .
[3]李其龙, 陈永明等.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4]桂建生.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自主发展和专业对话[J].当代教育论坛, 2003, (12) .
[5]连榕主编.教师专业发展[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素质教育改革 篇2
关键词:学会学习;实践能力;审美素质
中图分类号:G6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1-0174-02
当今,素质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教育界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更是着重于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他们作了多方面的探索论证,提出了现代人才素质必须适应现代科技、经济、文化的发展需要的看法。国际教育界正注视着未来的人才竞争,把人才素质放到十分突出的地位。为适应新时期对音乐教育人才的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应将素质教育作为教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将它作为培养跨世纪音乐教育人才的突破口。本文你从高师音乐教育的特点出发,探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些问题。
一、学会学习——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关键
学会学习,是大学生成才的必备基本素质之一。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对世界各国教育考察的基础上,出版了一部极具世界性影响和巨大震撼力的教育报告——《学生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该报告向全世界的教育机构提出警告:明天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并且认为智力是一种适应力,即是一种理解、适应并能机智地对付周围世界挑战的能力;在学校期间的“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现代教育观和学习观表明,“学会学习”的行为是一切学习行為的归宿。现代社会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由于信息交换速度越来越快,并日趋自动化,信息的消费水平逐步提高,这就要求人们必须改变过时的学习方式,加强主体自控能力。在学校教育中,不能只单纯地传授知识,而应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对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来说,具有“学会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而这一点恰恰容易被学生所忽略。他们在音乐文化课程的学习时,常以死记硬背作为掌握知识的主要方法;在技能课的学习时,不是开动脑筋,积极思维,以巧练加勤练来提高学习效率,而常以机械练习来消磨时间。教师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应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改的一个中心问题。教会学生学习,应成为各类理论课和技能课的教学指导思想,贯穿于所有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学会学习”的能力不断提升。
“学会学习”的过程即是科学思维培训和训练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应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要善于激发学生内在潜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运用获得的知识去解决面临的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选择、获取、吸取新知识和总结新经验的思想方法。这样,才有可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二、实践能力——音乐师范生所必备的教师素质
大学是直接培养社会生活中需要的各种人才的基地。因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在精神、知识、能力等方面作好参加工作的各种准备,应是大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合格的音乐教师,除了必须具备课堂教学的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组织、辅导课外音乐活动的能力。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中进行“音乐师范生全能比赛”,对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多是以一种器乐或声乐专长考入大学,客观上容易造成学生的学习偏科现象,因而不利于培养合格的音乐教育人才。全能比赛引入了竞争机制,有助于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音乐水平、音乐修养和教学能力。传统的考试只考察了学生对该课程教学内容所掌握的程度,无法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各学科知识的能力。因此,举行音乐师范生全能比赛在某方面上弥补了传统考试的不足。全能比赛的内容应是高等学校音乐教师所必备的技能,主要有:钢琴、声乐、钢琴即兴伴奏、自弹自唱、自选器乐、舞蹈、朗诵、板书、音乐理论知识笔试,等等。全能比赛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在培养、提高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为毕业后的独立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育实习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素质的重要课程,是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所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和音乐专业知识的技能,以独立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教师职业道德,巩固专业思想,为学生顺利地参加教育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总之,要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组织学生参加艺术实践和教学实践的锻炼,并且把学生在各种实践中的表现作为素质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
三、审美素质——当代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审美素质包括健康的审美意识、良好的审美趣味和正确的审美准则。审美素质是新时期人才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对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审美素质的提高,不仅对完善人格、提高文化修养、文明素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也会极大地促进专业学习质量的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一般是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的。审美教育也称美感教育,亦即美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美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内含的情感因素,因为任何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通过审美主体的感情体验来实现。从教育心理学方面来看,情感、性格等属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长期以来,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往往忽略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样,势必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完善和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特定目的就是要培养感情方面的品质,特别是在人和人的关系中的感情品质。”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日益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提高的同时,要求更加丰富的文化生活和充实精神世界,在西方国家的大学中,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大学社团应运而生,社交、娱乐成了他们的“必修课”。在人们的生活中构造一种完美的情感生活和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可以说是现代文明发展的一种趋势和客观需要。从中我们领悟到:不能把美育的内容仅仅局限于艺术的领域。除了艺术美的教育外,美育还应包括自然美和社会美的教育内容。因此,应该让学生投身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广泛地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通过人对美的感受,引动感情的激荡,造成感情共鸣,在身心愉悦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显然,审美教育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完善美好人格、发展和谐个性等精神生活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审美教育还能激发人的创造力,增强记忆力,在智力开发方面也有一定的功用。由此可见,审美教育应是大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它的中级目标是着眼于人的基本素质的提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应将审美教育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审美教育有意识地贯穿于所有的专业课程之中,不断挖掘课程内容中可能潜藏的美感因素,努力将音乐专业课中的技能、技巧与美感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充满着音乐美的氛围中学习音乐专业知识。此外,组织各种学生社团,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学生综合审美素质的提高,必定促进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的音乐教育人才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在教学活动中,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审美能力,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中心,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音乐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沈致隆,齐东海.音乐文化与音乐人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教育专业素质 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经济管理,专业素质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 其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这也正是当前中国现实的教学方式改革的基本立足点。
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 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适应当前社会或行业的技术或技能, 对于学生的人文素质的重视度不够。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发展的人文化, 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当前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它的诱因主要是全球化趋势加强, 竞争压力加剧, 国际界限正逐步消失, 资本和劳务流动增加, 网上贸易流动增加, 世贸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加强, 新技术特别是信息和通信技术蓬勃发展, 服务产业迅速增长, 闲暇及用于文化和旅游活动的时间增加, 预期寿命延长。职业及生活状态的变化, 增加了人们的焦虑并有可能导致社会的动荡。因此, 仅培养职教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忽视人文素质无法适应国际化、现代化的社会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改变, 无法适应全球化的经济发展对职业技能人才的素质要求。
当前职业教育的素质教育研究, 就是要在社会主义的素质教育中探索出“职业发展”的具体规定性, 探索如何依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
一、职业教育的素质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一) 国外职业教育的素质教育现状
国外对职业教育的重视, 明显早于我国, 尤其是世界上职业教育成效显著的欧美国家, 对于职业教育的培养研究体系非常成熟。国外对职业教育学生的素质培养以培养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为主, 其内容涵盖了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教师教育、学生培养模式等内容, 主要包括:一是培养时间具有灵活性、以方便培养对象的选择;二是培养内容具有时代性, 即教给学生社会需要的最新知识和技能;三是培养内容具有综合性, 即将对专业岗位的技能培养与职业道德、思想人文素养培养融为一体;四是培养形式多样, 含在校学习、校企联合培养等;五是通过对师资的及时培养, 确保教师的能力与素质与时俱进;六是对学生培养成效的评价与考核三位一体 (校方、企业、第三方) 。
澳大利亚TAFE (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 , 采用“政—企—校”的合作模式、设置符合市场需求、极具实用性的课程内容 (见表1 TAFE学院金融英语课程) , 实行“一所学校、多种学制”的教学管理体制, 采用团队协作练习、角色扮演、模拟实习公司培训、企业培训等教学方式, 提升了学生的兴趣, 增加了学生的实践经验, 有效地实现了专业技能培养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完美结合。
英国的职业教育强调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以及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点培养。其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与供给间的定量关系主要依靠市场来调节, 并力图通过完备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来保障 (见表2英国ACCA课程教学安排, ACCA的教育融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为一体) , 它们在教育中将职业对专业教育的能力要求和人文素质完美融合。
从以上极富代表性的澳大利亚和英国的职业教育分析, 可以看出, 国外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明确、培养方式灵活, 将人文思想素质教育的内容全线贯穿在专业技能的培养过程中, 使培养出来的学生, 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中其业务技能和人文素质都符合岗位的需要。
(二) 我国职业教育的素质教育现状
步入21世纪以来,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已经进入重大机遇期和关键时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贯彻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 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目标, 为落实强国富民政策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 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职校学生的素质教育。
在我国以往的职业教育体系中, 实际上已经较为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安排, 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精神, 开设了专门的思政及人文历史课程 (见表3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课程安排) , 但其将思政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分开设置, 似乎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职业教育的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从发展成效看, 我国职业教育的整体步伐慢于美国、德国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从调研和分析发达国家与我国职业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方面来看, 我国的职业技能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同时, 新疆作为我国的西部边远地区, 职业教育的发展落后于我国东部地区, 尤其是从职业教育强化对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来看, 新疆地区职业教育的专业素质培养还存在许多问题, 下面以经济管理专业为例, 分析专业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 业务技能培养方式单一
首先,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新疆地区大部分的专业课程还是主要以课堂讲授和课堂内的项目练习为主。第二, 由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较慢, 投入职业教育的实训条件建设资金严重不足, 无法满足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
(二) 强调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 忽视职业所需的人文素质培养
许多学校为了强化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 将应用文写作、英语、数学、德育、历史等感觉与专业无太大关系的课程降低学时量, 甚至取消, 这些改变一方面影响了学生本人的深造, 另一方面使企业对职教学生的人文知识和职业道德的满意度下降。
(三) 单列的思想道德素质课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教育管理部门的规定, 许多学校开设了传统的思政课程, 但这类课程的讲授过程理论多, 授课方式传统,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四) 校企联合培养缺乏动力
一是, 由于人文条件和培养成本等经济利益的影响, 在我国尤其是新疆, 能够积极接受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理念的企业为数不多。大多数企业都认为培养新人, 尤其是还没有毕业的学生太浪费时间和金钱。二是由于经济管理类岗位, 涉及企业的商务秘密较多, 学生在实习过程当中, 基本都在外围工作, 较难掌握核心的专业技能。三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业务技能标准及考核内容的客观标准较难确定。由于各企业的管理文化不同, 对于经济管理岗位的考核目标不尽相同。这种学和教脱节的模式, 使学生无法完全掌握专业对应岗位真正的能力与素质要求。
三、按照培养专业综合素质为目标修订的经济管理专业素质教育方法与内容
通过对国内外职业教育领域素质教育的充分研究及对我国尤其是新疆职业教育领域的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本项目组从以下几方面实施了新疆职业教育领域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素质教育。
(一) 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为目标, 修改了经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修改后的人才培养方案, 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为目标, 以利于学生的自我深造与职业发展为原则, 明确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在其知识结构中保留当前社会深造和职业发展必需的英语、应用文、计算机等人文课程的学时量, 同时, 通过开设选修课的方式, 将国际金融、国际贸易、企业文化等专业拓展课程, 文学、社会学相关的人文素质课程作为学生自我发展的选择。
在其能力要求中, 除明确专业的核心技能要求外, 增加了对专业前沿知识的掌握, 模拟企业管理案例的处理等能力目标。
在其素质结构中, 除了传统的素质要求, 还明确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抗压、感恩等心理素质, 积极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团队意识, 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诚信意识和敬业精神。同时, 增加职业规划课程, 讲授专业面向的职业发展前景及创新创业的方法。
在以上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规定下, 重新规划了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以“夯实基础、拓宽知识、强化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激发潜能”为原则, 构建“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 以知识教育为主线, 以能力培养为重点, 以精神养成为突破口, 坚持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坚持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相结合”的“基础厚、口径宽、适应广、能力强、素质高”的教学培养模式, 并将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内容相互贯通。
(二) 将专业要求融入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中
结合专业培养需要, 以案例打包方式, 在思政课程中加入专业所面向岗位的知识和素质要求, 并通过企业专家讲座等形式, 将专业培养与岗位素质教育结合。
1. 加强学生爱岗敬业教育
借鉴成功企业或成功人士的案例, 通过新生入学讲座或邀请企业管理人员作专题讲座, 让企业专家以身示范, 与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有机融合, 强化以敬业爱岗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 积极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或将具体企业案例引入专业课和学生日常管理及实训中, 介绍企业用人理念和管理制度, 增强学生的吃苦耐劳、团队合作、忠于职守的职业意识。
2.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 从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三个层次, 及时与学生交流, 为学生及时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咨询、辅导和援助。第二, 通过班级德育课等形式, 开设结合职业岗位素质要求和职业岗位标准的专题教育, 渗透专业所需的职业道德、人际交流等人文素质。
3. 将专业培养目标与思政或人文课程进行有效打包
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当中, 结合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岗位应该具备的思想道德修养进行案例讲授, 同时, 讲授一些违背职业要求或违背法律标准的案例, 强化学生明确本专业岗位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要求, 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工作态度。
(三) 将职业素质要求融入专业课程的内容与方法中
在专业课程的核心技术技能的培养过程当中, 融入职业道德等素质教育内容。
(1) 运用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适合职业教育的教法,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融入职业岗位的专业能力、团队合作、人际交流、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要求, 培养学生责任意识、自主学习和勇于实践的能力。
(2) 探索实施模块化教学。即根据企业岗位需求, 对专业理论课和技能训练课进行优化整合, 形成相应专业技能教学模块, 让学生边学理论边实践, 逐步达到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或行业技能标准。
(3) 开发各种教学软件, 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信息化, 满足不同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要求。
(四) 加强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的有效性
(1) 校内教师与企业指导老师, 保持密切联系, 在确定学生的岗位技能培养目标的同时, 加强岗位所需的人文及职业道德素质的引导。
(2) 加强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论文) 的针对性, 以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选题方向, 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研究能力。
(五) 以提高实践能力为目标, 加强校企育人的紧密度
一是适应企业的最新要求, 确定学生的实训项目, 加强校内实践教学。二是将校内实验、实训设施和校外实习基地有机地结合起来, 不断探索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可以与相关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 也可以采用混合所有制等形式, 引进企业资源, 在校内建设可提供实体经营与学生实训为一体的企业子公司或分支机构, 为专业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和职业体验。三是加大企业在学生能力素质考核评价中的话语权, 校企联合客观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质。通过这些方式, 有利于培养学生强烈的职业意识和合格的岗位实践能力, 真正实现高职经济管理类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四、新疆职业教育的经济管理专业素质教育的成效
本项目自实施以来, 为了解项目成效, 项目组于2015年7—8月期间, 调研了经济管理专业的在校生、实习生、毕业生及与之相关的实习企业和就业企业。其中在校生和实习生均表示, 学院现在实施的专业技能与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们上课更有精神, 且对专业面向的职业提前有了更好的认知, 增加了就业的信心。学生实习的企业和就业企业, 均反映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更好的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 团队意识、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都较之前的学生有了很大的提高。
总之, 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是当今各国的强国策略, 职业人才的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职业院校应当充分分析国际、国内的现实需求, 改变教育观念, 优化专业设置, 深化课程改革, 把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实际教育教学之中, 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改善国家的人文环境, 适应社会的需求, 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陆丽君.英国职业教育模式与启示[J].宁波大学学报, 2010 (4) .
[2]赵明威.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借鉴探索[J].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 .
[3]陈艳琴.经管类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2 (4) .
[4]李蕾.对高职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探讨[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2 (3) .
[5]OECD 2010年报告Learning for Jobs: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EB/OL].
大学要把专业教育提升为素质教育 篇4
作者:田建国
胡锦涛总书记最近几次关于教育的讲话以及《国家教育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非常强调素质教育。但目前素质教育未引起足够重视,尤其在高等教育领域,不少人认为大学是培养专业人才的,素质教育是中小学的事,与大学无关。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大学必须认真研究素质教育。
大学素质教育是一种潜质教育
化知为识,化识为智,化智为能,就是大学素质教育。
何谓素质,素质就是知识加能力,再加上能使知识和能力发挥作用的动力品格——做人。素质就是品格,就是做人。素质包括知识和能力,但更强调人的内在素养。大学素质教育是一种潜质教育,重视“化育”,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内化为信念和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化知为识,化识为智,化智为能,就是大学素质教育。“内化”是素质养成的基础途径,是大学素质教育的基本规律。大学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学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强调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
古往今来许多事例证明,素质教育是培养杰出人才的基础。杰出人才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应该是站在巨人肩上的人。因为他是全面发展的人,知识广博,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从而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因为他站得高、看得远,前瞻未来,能开风气之先,引领新潮流。中外历史上许多杰出人才,尽管从事的职业不同,但他们往往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集科学、文学、艺术、哲学于一身,表现出全面的良好素质。究其原因,科学、文学、艺术、哲学的结合使他们想象力更丰富、视野更开阔,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因而获得巨大成就。
大学教育并非单纯的专业教育
大学教育不是片面发展的教育,大学教育也是素质教育。
大学素质教育是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过去我们重视知识的传授,后来注意能力的提升,现在强调素质教育。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新型培养模式,这是对大学教育思想的深化,是大学教育本质的观念性变革。中小学强调素质教育,主要是针对应试教育,以分数多少论英雄、以升学多少比高低;大学强调素质教育,主要是针对专业教育,过窄的专业设置、过弱的文化陶冶、过重的功利导向。大学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教育不是专业教育,更不是狭隘的专业教育,大学教育也是素质教育。
把大学教育视为单纯的专业教育,是对大学教育的一大认识误区。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对21世纪人才素质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目前,世界发达国家都在研究21世纪人才素质,尽管世界各国有各自构想的目标,但都强调全球的战略眼光、一流的意识和站在国际发展前列的精神。哈佛大学明确提出,要培养国家的领袖人物,而不是专业人才。麻省理工学院在20世纪提出,要培养具有科学背景的工程师。现在,他们提出要培养全球经济背景下的工程师。世界教育专家研究提出,21世纪人才所需要的关键素质包括用新技术获取和处理信息、主动研究、与人合作、终身学习。未来最重要的素质将体现在两个领域:“方法思考”——提供解决问题的先进方法,“复杂沟通”——涉及说服、协助及谈判的人类人际交流。事实证明,大学专业教育解决不了“方法思想”、“复杂沟通”领域的问题。推进大学素质教育,需要深刻理解大学素质教育基本内涵。大学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而不是片面发展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面向少数精英的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而不是学生被动学习的教育;是鼓励创新和重视实践的教育,而不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的教育。我们必须对现代大学教育进行深度思考:不仅要重视学什么,更要重视怎样学;不仅要重视思考什么,更要重视怎样思考;不仅要重视做什么人,更要重视怎样做人。要把握时代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把专业教育提升为能力教育,把能力教育提升为品格教育,把品格教育提升为素质教育,引导青年学生胸怀理想、崇尚真理、刻苦勤奋、追求卓越。
大学素质教育包括三方面内涵
核心是道德教育,重点是实践能力,灵魂是创造性。
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大学素质教育核心是道德教育。人源于教育,生成于教育,提升于教育。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让学生正确回答:人生应当怎样度过,人类应当怎样存在。德育是根本性的,智育是工具性的。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学习知识只是服务社会的手段。如果重智轻德,培养出来的人才必然是有智商没有智慧、有知识没有文化、有文化没有修养、有欲望没有理想、有目标没有信仰的人,这将是十分危险的。要成才先成人,不成人宁无才,有德无才要误事,有才无德要坏事,成小事靠业务本领,成大事靠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道德人格、思想品质比专业知识学习、谋生手段训练、竞争能力培养更重要。因此,要积极加强青年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胸怀远大理想、陶冶高尚情操、培育科学精神,立为国贡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牢牢把握人生正确航向。
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大学素质教育重点是实践能力。推进大学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关键是要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目前,大学人才培养总体是以学术为导向,人才培养都是按照学科进行课程设置的。推进大学素质教育,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学科型的课程体系转变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根据实践要求构建知识体系。科学理论、创新思维来自于实践,又服务实践。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激发其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打好知识根基前提下,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不断认识和掌握真理。大学生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基层一线砥砺品质,在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中锤炼作风,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要让学生、社会,特别是教师认识到,书本知识是知识,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是更重要的知识;上课读书是学业,实践训练也是重要的学业;获得奖学金的是好学生,被企业认可重用的更是好学生;考试成绩好的是好学生,成功创业的也是好学生。
发展优势潜能和个性。大学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创造性。发展个性,发展优势潜能,注重个性培养,是大学素质教育尤为强调的重要方面。急剧变化、丰富多彩的社会为每个人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人的潜能也各不相同,正视个体、包容差异、尊重个性,是当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每个人最大的成长空间,在于他最擅长的领域,在于他的优势潜能。个性越突出,创造力越强,越能出类拔萃。没有个性就没有人才,没有创造性。大学素质教育要高度重视学生个性发展,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强化个性化培养,强调不同群体学生的个体需求,为创新人才施展才华、显现个性创造广阔的平台和自由的空间。
财会专业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 篇5
关键词:财会专业;大学生;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力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人格、提高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全面推进财会专业大学生素质教育,就要在加强和重视财会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着力提高财会专业大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一、财会专业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1.职业道德素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会计工作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对财会人员职业道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职业道德是对会计人员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会计人员必备的基本条件。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具体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爱岗敬业,努力钻研业务技术,能适应会计工作的要求;二是熟悉法律法规,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财经政策、财经制度;三是依法办事,严守法纪,廉洁奉公,维护国家利益,抵制一切违法乱纪行为;四是客观公正,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客观公正的态度;五是搞好服务,要熟悉本单位的生产经营和业务管理情况,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六是保守秘密,要保守本单位的财务秘密,不得私自向外界提供或者泄露单位的财务信息。
2.专业文化素质
财会人员要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服务,除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还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较强的专业能力。会计人员要具备扎实的会计理论知识,包括会计知识应用能力、财务预测分析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具体表现在财务管理的经营计划统筹能力、经济资本调控能力、财务预算达成能力、绩效考评引导能力、财务资源支撑能力和财务核算管理能力等方面。会计理论知识为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提供了基本思想,能帮助会计人员进行推理、分析和判断,使会计人员科学地开展会计管理工作。会计人员应具备敏锐的分析判断能力,能运用自己的职业判断能力为本单位选择最优的会计核算方法。
3.开拓创新素质
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因而知识经济时代就是创新的时代。财务管理人员不能简单地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应具备改变环境、创造机会的能力。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要善于对有用的信息进行整合,从而形成富有企业特色的理财模式和经营策略,指导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活动。知识社会中各个领域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科学技术的全面竞争。因此,知识社会要求财会人员决不能仅仅满足于现有的专业知识,而应善于不断采集、加工信息,学习最新的知识。
二、财会专业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途径分析
1.在教学内容上,依托专业特点,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进行现代化建设不仅要求人们拥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而且要求人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主人翁精神。而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关系到国家财务制度、财政法规的贯彻执行,也关系到国家资产的安全完整、科学使用。因此,财会专业教学内容要结合专业特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第一,要加强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热爱学习、严于律己等品质,提高学生承受挫折和压力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学生时代具备的勤奋好学、积极向上、为人真诚等品德是形成踏实肯干、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良好职业素质的基础。
第二,要加强政策教育,让学生了解国家的财经政策。掌握不同行业的会计制度,明确会计人员的职责范围和分工,引导学生树立全局思想和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实事求是的品质,逐步养成稳定的、持久的、自觉的职业道德素质。
第三,要加强案例教育,在讲授专业知识时引进一些现实生活中的违纪案例,让学生讨论、判断、分析,找出错误原因及正确做法,正面引导学生。财会专业大学生必须做到“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不屈从和迎合任何压力和不合理要求,不以职务之便谋取一己之私,不提供虚假会计信息。
2.在课程建设上,优化教学计划,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
加强课程建设,优化教学计划。根据专业课所需要的理论设置基础理论课。基础理论课的构建要以职业需要为依据,根据能力结构具体制定学生应掌握的实践技能和实习内容、学习方法。根据职业工作的实际需要确定课程内容、教学大纲,指导编写教材和教学计划,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真正使学生了解生产过程和实际工作。
3.在教学方法上,要形式多样,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第一,要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不仅要教给学生专业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只有使学生“会学”,才能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更新知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并将其渗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为此,可以专门开设学法指导课或相关讲座、召开学习方法交流会等。
第二,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财会案例教学、模拟实验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是财务管理专业和会计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也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要根据会计案例反映会计与理财实际活动的复杂程度,结合学生现有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少到多,合理确定会计案例教学的内容和学时,科学安排会计案例教学进度和课堂理论教学进度。以财会案例为主线,在课堂教学的启示下,使学生自觉地进入会计与财务管理工作的“现场”,充当其中的“角色”,从而大大提高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工作中的具体经济业务,按照出纳、审核、采购、成本计算、销售等岗位职责对学生进行分工,辅导他们从建账到凭证的审核、汇总、装订、登账等整个环节的实际操作,依次完成整个账务处理程序。
此外,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填制支票、汇票、办理银行转账等业务;让学生掌握如何申请成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如何办理工商和税务登记变更年审等基本常识。这样,学生就业后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就可以进行实务操作,提高就业素质。
4.在创新能力上,加强创新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江泽民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能否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关系到我国能否兴旺发达,决定着我国在未来的科技竞争中能否赢得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他们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悬疑设问,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最终得出结论;可以通过启示和点拨,引导学生推陈出新摆脱常规的思维方式,运用发散思维、联想思维,进而提出一些新见解、新设想、新方法。
总之,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国家未来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任务,是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财会专业大学生素质培养涵盖了教育的各个阶段,涉及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社会结构、用人制度等方面。当前,要在我国教育大发展的宏观背景下,积极优化教育资源,构筑有利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整体合力,不断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源源不断地培养更多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小兰.财会教学与素质教育[J].财经与法,2009,(5).
[2]陈康奎.高等职业教育财会人才培养的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7).
[3]程培岩.基于ERP环境的财会人才素质培养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9,(2).
[4]武建芝.面对素质教育谈财会专业建设[J].中国科技信息,2010,(2).
[5]谷晓婷.谈知识经济时代对财会人员的素质要求[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责编:路童
浅论艺术专业创新素质教育 篇6
关键词:艺术,创新,素质教育
“以德育为核心,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我国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 其中关于创新能力培养尤其引人注目, 成为教育界内外关注的热点。人们在按照创新能力来衡量教育现状的同时, 也在思考着创新能力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创新教育不仅是高等院校艺术专业发展和改革的要求, 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创新教育的发展模式, 有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更新, 有利于艺术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我国高等院校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创新的艺术教育体系。首先, 确定明确的培养方向, 把立足点放在面向市场、面向学术、面向科研的基点上, 将技能型教育转换成创新型教育。艺术教育应该在注重历史文化传承和实际应用的同时, 特别注重艺术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将人文知识作为艺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立足当代教育与艺术实践, 建构科学可行的我国艺术教育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艺术人才培养机制。这些有关创新素质教育的方法,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科建设、有利于推动学校教学改革。高等院校坚持创新教育的策略, 不仅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规律, 也顺应了世界各高等艺术院校发展的趋势, 有利于我国的艺术教育和国际接轨。
教育系统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既具有社会关联性, 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 一种教育范式的转换, 就不仅仅是一项方方面面、细致入微的深切体察和建构。
一、在社会和高等院校中, 努力形成创新素质教育的公共话语
创新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核心力量, 它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和教育内容的更新, 而且更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和带有全面性、结构性的教育革命。创新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 更是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目前, 在高校教师当中还没有对创新素质教育有一个较为系统明确的认识, 在思想上还没有充分准备和重视。因此, 在社会和高等院校中加强创新素质教育系统理论的宣传与普及, 使其成为中心话语, 形成理论气候和一定程度的外在强化因素, 是我们实施创新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
二、大力加强高校艺术专业教师职业化进程, 强化教师的导向功能
社会分工的加剧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伴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 职业化趋势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对高校教师艺术专业设定职业资格, 赋予高条件的限制, 意义非常重大。适应高校艺术专业教师职业化进程,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与能力, 强化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示范导向功能, 就成为目前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在高等院校建立创新素质教育的实践体系
1. 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制度的转变
学分制是和创新素质教育相适应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是我们目前的教学制度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 高等院校师生关系的重塑
传统的依附式的师生关系, 由于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平等与民主的社会价值观, 因而极大地限制了大学生人格的自由发展, 也妨碍了大学生思维方式的活跃与发展, 堵塞了大学生创新潜质的迸发。在这种时空背景下, 重塑高等教育中的师生关系, 弘扬平等互助、民主自由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价值观念, 是实现创新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具体而言, 就是指在高等院校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工作关心上, 实现教育活动中的教师和学生的协调一致。这就首先要求艺术专业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教育技能水平和思想品德、人格力量等, 有效地控制整个教育过程, 协调与学生之间的行为能力。在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上, 实现情感上的沟通与融洽。
3. 教学方法的改进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 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的所采取的教学途径。教学方法不是唯一的、固定不变的, 它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 要求有不同的教学方式: (1)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习动机。 (2) 讲授教学内容, 点明基本原理。 (3) 设立研究问题, 指导学生讨论。 (4) 组织社会实践, 体验社会生活。
4. 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1) 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并非一种独立的思维形式, 而是直觉思维与辩证思维、分散思维与辐合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创新性想象综合运用而呈现的—种思维状态。所谓发散思维, 就是以某些已知信息为思维起点, 采取推测、想象等方式, 让思维沿着不同的路径任意发展, 重组记忆中和眼前的信息, 从而产生新的信息。在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中, 应特别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与训练,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首先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宽容标新立异者和偏离常规者的环境, 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向学生表明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
(2) 知识结构的完善。发散思维要真正发挥作用, 还需要合理、完善的知识结构作支撑。“学愈博则思愈远。”在具备扎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了解邻近学科知识和边缘学科知识, 是向创新发起挑战的前提性要件。
(3) 人文精神的熏陶。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 人文教育不仅关系到人格的高低、思维的聪愚、言行的文野, 更关系到民族的存亡, 国家的兴衰和社会的进退。因此, 人文教育在整个教育中有基础性地位。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呢?这就要营造文雅有序、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 整个校园要散发着浓郁的人文知识气息。
(4) 个性发展的注重。创新在很大意义上, 取决于诸个体呈现的多样化, 而个体呈现的多样化则必须以个性的充分发展为前提。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发扬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学习意识, 注重因材施教, 让学生充分地发展自我、挖掘自我、塑造自我, 使每个人都平等地得到发展和进步。
(5) 考核方式的重建。到目前为止, 我省高校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仍然呈现着以闭卷考核为主, 以开卷考核为我们的考核结构。在这种结构方式下, 考核内容必然以知识的记忆和掌握为主, 而忽略了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目前的考核方式, 要向研究性学习报告的方式转变。这种考核方式重点考核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而且意在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发掘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社会体验进行创新的能力。
纵观以上各点, 可以看出, 该培养模式在理论上反映了艺术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 它将对提高艺术院校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起到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宗顺.现代学校教育导论[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
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篇7
1 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 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 成为个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教育实质上是以传授人文知识, 培养人文精神及提高人文素养为主的教育, 是一种以人格完善为最终目的的教育[1]。
2 高等护理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2.1 加强人文教育是现代护理学发展的需要
现代护理强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 以病人的需求为中心, 特别注重病人的心理需求的满足和人格尊严的完善, 尊重对生命内在质量的关怀。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 还要具有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人、关心人和帮助人, 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人的健康需求。
2.2 加强人文教育是适应文化背景护理模式的需要
现代社会, 人们对于医疗护理的需求越来越倾向于人性化、个性化。美国著名学者伟恩· 尹·莱宁格提出了“适应文化背景护理模式”的理念, 认为在发展科学人道主义护理知识的同时, 应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护理要求、健康及疾病观念、信仰和行为方式, 以便向病人提供适应特殊文化需求的护理理念。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的经济文化领域进一步开放, 越来越多的护理对象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种族或民族, 其文化背景不同, 这就需要护理思维向多元化拓宽视角, 要求护理人员要有更广泛的人文知识, 了解多元人类文化, 才能正确评估不同文化背景患者的需要, 从而提供符合其文化需要的个体化整体护理。而目前我国护理人员这方面的知识远不够用,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多元文化护理的需要。
2.3 就业市场的形势需求
现代医学模式下的护理工作, 要求护理人员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还应具备较深厚的人文底蕴, 如优良的品德、高度的责任心、包容的胸怀、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抗御挫折的能力、应变合作的意识以及高雅的气质仪态等。在就业市场日益严峻的今天,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无疑会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素质。
2.4 加强人文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21世纪护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使学生在科学文化、心理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及艺术修养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具备健全的人格, 就必须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3 高等护理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3.1 对人文教育重视不够
我国高等护理专业的主要生源是高中理科生, 他们在高中阶段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缺乏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 造成人文素质的“先天不足”。进入大学后, 学生一方面渴望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人文方面知识的内容, 全面发展自身素质;而另一方面又认为人文知识与基础课、临床课相比, 不具有立竿见影的作用, 从而在思想上轻视人文知识的学习, 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 忽视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培养, 导致学生片面发展。人文知识的缺少、人文精神的缺乏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道德理性、社会责任感、敬业精神、思想深度以及法律意识的缺乏或淡漠。
3.2 护理教学课程体系的不完善
由于种种原因, 当前许多护理院校开设的人文课程设置不合理。李秋萍等[2]收集国内10所护理学院 (系) 本科教育计划及相关资料, 对各所院校的人文课程设置情况进行整理, 结果显示:①人文课程所占课时比重仍偏小, 10所院校人文课学时占总学时数平均为13.3%, 而护理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有1/3为人文学科课程。②课程设置不平衡, 随意性较大。③对人文核心课程的选择体现出不确实性, 各高校表现出较大的差异。④课程设置未能很好地体现其培养目标, 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⑤课程结构体系缺乏整体优化, 学科知识之间存在交叉重复现象, 缺乏学科整体性规划;此外, 人文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大多采取讲授法进行“填鸭式”教学, 教师注重教给学生多少, 而忽视学生感悟多少。而护理人文素质教育是要学生从获取的人文知识中探究其中的人文精神, 只有感悟了其中的精神才能领悟人生的真谛, 才能塑造健全的人格、锤炼坚强的意志、培养创新的精神。
3.3 教师知识结构不全面
护理人文教育横跨医学和人文科学两个不同的学科领域, 对师资素质要求较高, 而我国护理教育者的现状是:绝大多数护理院校教师的教育思想、人文修养与现代护理学发展不相适宜, 缺少人文素质与护理专业的融合[3]。一方面, 护理人文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许多承担护理人文教学的教师是由护理专业教师转型来的, 缺乏深厚的人文、社会学知识。一些则是对医疗、护理了解很少的专门从事人文、社会学科课程讲授的非专业教师, 他们在护理人文课程的讲授中, 不能很好地将护理学与人文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 无法更好地适应护理人文教育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 由于受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和传统教育观的长期影响, 护理专业教师课堂上讲“病”的生理、病理因素多, 讲心理社会因素少, 不能把医学基础、护理和人文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3.4 课程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的影响
当前的课程评价体系不尽合理, 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上, 存在“重视认知领域目标的测试, 忽视情感领域、精神运动领域目标的评价”的问题, 尚缺乏可操作的人文素质评价体系, 人文素质教育的成绩难以被社会所认可[3]。
4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措施
4.1 重视理念的导入
各个护理院校领导率先深刻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价值和深远影响,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意识, 并通过各种宣教方式使教育工作者认识到时代发展对护理教育的内涵和学生素质的要求, 使之树立新的护理专业教育理念, 并将新理念在护理专业学生中进行科学的教育引导。
4.2 建立和完善具有护理专业特点的人文课程体系
确立人文学科及相关知识和技能教学的基础地位, 形成“突出护理、加大人文”的新型的护理课程结构体系。高校一方面要重视人文学科的发展, 在资源的配置、经费的投入等方面加大力度, 保证人文学科的教学需要, 同时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依然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大胆进行课程结构改革。例如:物理、化学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的主课程, 有一定的基础, 大学一年级的医用物理、医用化学少讲、精讲, 适当减少部分课时, 用以增加应用性人文知识的传授和训练。既利于学生适应从高中“应试教育”过渡到大学“自主学习模式”, 又得到对未来职业的了解和憧憬, 更好地投入今后的学习中。杨朝晔等[4]适当增加人文课程的课时, 使其占到总课时的15%~25%, 适当增加医学人文和护理人文方面的课程比重, 使其占到人文课程总课时的60%。采用必修课、选修课和讲座相结合的办法, 少量作为必修、大量作为选修。在课程的编排上注意加强学科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 使各门课程之间护、医、文相互渗透;在教学中应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 以意境为中心,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5]。例如我校的《护理美学》课教学全程采用讲授、艺术作品欣赏、演示、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授课, 以全体学生参与一台自编自导自演的晚会结束考核, 90%的学生认为护理美学教育增加了其感受美、表现美、应用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人文教育不是速成教育, 而是长期教育, 人文课程应贯穿在各个年级, 构成人文课程体系。
4.3 构建科学评估体系
培养是目的, 评估是手段。护理院系应按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 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学生培养的整体规划中, 完善学生人才素质的评估标准, 形成综合评估体系。比如将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各种社团、文体活动或比赛等所取得的成绩或表现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定、各项评优挂钩;将学生参加专题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及其见习、实习期间的实际操行和学生的实习点分配、就业推荐、学位授予挂钩, 逐步完善学生人文素质评估内容和评估手段。
4.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实现人文素质教育与护理专业教育的整合, 应抓好两支队伍建设:一方面有计划的培训、深造或进行任职资格考核, 加强对专门从事人文素质教学教师的培养, 提高其业务水平、教学能力及教学效果。另一方面, 通过经常性的师资培训, 提高护理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 使护理专业教师能有意识地将人文应用性知识融入专业教学的相关环节, 将人文关怀渗透到护理操作技术中。
4. 5 注重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利用
国内外诸学者认为, 隐性课程应作为人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隐性课程蕴涵在学校的各种情境中, 如校园环境、教师人格、师生关系、艺术活动、学术讲座、社会实践等, 它具有广泛的渗透性, 潜在的影响力和无形的教育价值[6]。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常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 在校园的人文景观建设上力求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 比如在校园内设立南丁格尔的塑像, 张贴南丁格尔的名言和护理学专业理念的格言等, 处处体现人文思想, 对学生有积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其次,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比如成立各种社团, 进行形体训练和护士礼仪训练;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文讲座、心理沙龙、文艺汇演等活动, 以此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塑造自我;再次,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 如进入社区、医疗机构、养老院等, 开展献爱心及各种公益活动, 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关爱社会、关爱健康、关爱生命, 同时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吃苦精神及奉献意识等。另外, 教师应用其人格魅力、教学行为来表达人文关怀, 这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人文精神的塑造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丰富的人文知识是学生人文素养生成的内部环境, 加之良好校园文化的外部环境, 两者双向互动, 学生的人文素养随之不停地外化、内化, 最终达到升华人格的目的。
摘要:从高等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措施等方面阐述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关键词:人文素质,学生,护理教育
参考文献
[1]赵艳, 赵玲.我国护理人文教育发展的现状与思考[J].中华医院管理, 2007, 23 (2) :114-116.
[2]李秋萍, 杨支兰.护理学专业本科人文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J].现代护理, 2006, 12 (16) :1567.
[3]曾莉.人文护理在护理教育中的价值及伦理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 2010, 10 (1) :73-74.
[4]杨朝晔, 秦红兵.护理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护理研究, 2006, 20 (11B) :3003-3004.
[5]李秋萍, 杨支兰.国内外护理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现状对比及发展趋势[J].中华护理教育, 2006, 3 (3) :132-134.
教育专业素质 篇8
一、成人教育体育专业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目前, 我国成人教育体育专业开设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全面掌握人体科学、社会科学、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了解现代体育科学的有关成就、新的技术发展情况, 从而具备组织指导课外体育锻炼、运动训练、科学研究和裁判工作等实际工作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 目前, 在成人教育中大多数学生存有“学历教育”的观念, 这种观念过分注重“增加人的所有物”之目的, 严重忽视了对人文精神的提升, 忘记了为个体建构一个和谐完整的“生活世界”的目的, 从而造成了学生文化素质差, 对人文科学知识理解力、领悟力差等不容乐观的现实。
二、加强成人教育体育专业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 时代发展的需要。
体育人文素质是由体育的本质与功能来决定的, 包括体育道德修养、体育美学修养、体育礼仪修养、体育史学修养等。成人教育的对象多是已踏上工作岗位的从业人员, 他们的言行举止、体格、气质等时刻影响着身边的人。尤其是那些作为教师的学员, 他们的人文素质更是直接影响着所教学生的行为规范和为人准则。高校体育学是一门融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行为学为一体的优势学科, 对培养学生健全的品格、认知能力、独立生存能力, 以及合作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都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迁移性, 这正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所需要的。因此, 成人教育要吸取高等体育教育的精华, 密切结合成人的学习需求、心理发展和就业现实, 高质量、高要求地培养体育成教学生, 使之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体育专业发展的需要。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 人文教育、教育的人性化、教育的人文意义和价值, 正在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改革的重点。然而, 长期以来, 由于我国成人高等体育教育是以提高学历、培养学员的技术与技能为主要目标, 偏重于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 因而致使相当一部分学生知识面狭窄、人文素质较差, 此现象在成人教育体育专业领域是显现相当突出的。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 对成人教育体育专业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就显得更加有必要。
3. 成人体育专业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
大量的研究表明, 在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中, 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的培养则主要依赖于人文教育, 就学生个人自身发展而言, 人文教育不但可以增强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社会交际的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而且正确运用人文教育对使学生思维方式、方法的改善也有着更为直接的作用。
三、加强成人教育体育专业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1. 重新明确体育专业成人教育的目的。
目前, 成人教育目标虽明确规定了成人教育体育专业工作的出发点和宗旨, 并一直在成人教育实践中起着主要的作用。但其过于实用和功利, 对成人教育学员的体育方面比较注重, 而对于德育方面却一笔带过, 此现象正突出说明了体育专业成人教育中对人的关怀的缺失。因此, 在制订教育目标时, 除要考虑上述目标外, 还要兼顾其对人文需要和人文关怀的满足, 人文理想和人文信念的培养。具体来讲, 成人教育体育专业的人文性, 要在教学目标中体现出人文的基本内涵, 即, 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与学生个体人性、人权和价值的尊重。其具体表现可通过体育教学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对体育的需要, 向学生传授体育、健康、安全的知识和技能, 发展学生的个性,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心理品质及社会交往能力。总之, 明确体育教育目标对学生进行文人教育价值培养不但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更有利于个人的成长。
2. 对成人教育体育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重新定位。
成人教育体育专业教学目标的人文性, 某种意义上也引导和规定着其对教学内容和课程的选择。因而, 一定要体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从现有专升本函授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不难看出, 在体育专业基础理论课和专业技术必修课中, 专项选修课占去3年总学时的90%, 而占10%的基础理论课中, 只有政治学和教育学两门课程, 开设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专业性较强, 知识面较窄, 很难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战略的要求。因此, 体育专业应重新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 要选用那些具有迁移作用和延伸价值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 及能反映学科发展和交叉的、具有生命力的前沿知识和边缘知识, 而淘汰那些旧的与培养目标不相关的知识。
3. 成人教育体育专业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美国著名社会预测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曾撰文指出, 今天的社会正处于从强迫性技术向高技术与高情感平衡转变时期, 并警告道:技术决定论是危险的, 我们周围的高技术越多, 就越需要人的情感, 需要高技术和高情感相平衡, 这是我们需要平衡物质与精神现实的原则。如果对其所说的话加以认真探究可以发现, 其实, 这种平衡也需要体现在成人教育体育专业的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上。随着科技的发展, 成人教育体育专业教育手段也越来越科学化, 教学手段的科学化, 固然能提高课堂授课的形象性, 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 避免“说教式”教学模式的空洞、枯燥、乏味、无吸引力与有效性, 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但另一方面, 由于学生一直忙于观看丰富多彩的教学录像画面, 很少有时间动手模仿和总结, 也却必然使师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减少, 弱化学生的情感平衡性。
4. 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教育专业素质 篇9
从积极的角度讲, 人文学科教育本身, 就包含了深厚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讲授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类的课程, 是一种求真判断, 用韦伯的话来说, 就是一种工具理性, 讲求形式合理性。文史学科教育呢, 则含有基本的价值判断, 讲求价值的合理性。科学研究可以面对世间一切事物, 将价值观念悬置起来, 人文学科教育却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文学艺术的价值判断, 永远有其难以逾越的边界。有位哲人讲过, 在舞台上, 一个少女可以歌唱她失去的爱情, 但是一个守财奴却无法歌唱他失去的金钱。尽管说, 这两者在现实中都是经常发生的, 但是艺术的表现有它基本的底线。舞台上的守财奴也是有的, 无论是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 还是莫里哀的《吝啬鬼》, 还是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 作品中出现的那些拜金狂, 只能遭受作家和观众、读者的嘲笑和唾弃。即便是到了市场化、网络化的时代, 文学和审美都有自己的基本规则, 它的求善求美的本性, 都难以改变, 也永远不会转向什么诲淫诲盗的歧途, 转向金钱至上的邪路。同样地, 在历史学中, 描述历史的进程, 揭示历史演进的规律, 永远都不会是为了培养阴谋家野心家, 不是要教育学生如何不择手段地玩弄权术、操纵民心, 视历史为任人打扮的少女, 而是要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像古人所言, 以铜为鉴, 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鉴, 可以知得失, 以史为鉴, 可以知兴替。治史和读史, 也都是包含着明确的目的性的, 鉴往知来, 醒人警世。所以, 孟子才会说, 孔子修《春秋》, 乱臣贼子惧。我们在教学中, 应该是将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结合起来, 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合在专业学科教育之中。而且, 无论修文修史, 都含蕴了丰富的、生动的、可以用作人文素质教育的鲜活的材料, 都可以通过潜移默化、薰炙陶冶的方式进行人格养成。
然而, 问题还有它的另一面。在今天这样的学历至上、数字化管理的社会里, 人才招聘的时候, 需要应聘者的各种证书, 英语四六级证书, 汽车驾驶执照, 电脑操作证书, 乃至各种各样的专业学习证明。在这些“硬件”、硬指标面前, 人文素质教育作为“软件”, 就成了软指标。我们很难对学生进行量化的、显性的人文素质教育考核, 甚至, 即使有了这种考核, 拿到社会上, 何以取信于招聘单位, 何以像模像样地派上用场?另一个难处在于, 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与今天的市场化、商品化的社会现实的错位, 还和人文素质教育自身的特性分不开。有一位文学教授说过, 学生在学校把文学学得越好, 走到社会上就越是难以适应现实、难以在社会上立足。因为我们强调文学中的美和善的价值, 希望把这些内涵日积月累地灌输到学生的性格养成之中;但是, 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市场化社会中, 许多方面, 其追求的目标都是只讲当下性实用性, 立竿见影, 短平快, “一次性消费”大行其道, 却不去关注心灵世界, 不去关注精神状况, 不去关注那些无法在市场上获得直接经济效益的内心品格。屈原在《离骚》中曾经骄傲地自诩, “吾既有此内美兮, 又重之以修能。”这内美和修能, 如果无法在数字化管理中表现出其实用价值, 恐怕今人很少会加以重视。尤其是在时值巨大的转型期的中国, 一方面是旧神已死, 新神未立, 现状的急剧变化, 与相应的行为规范的缺失, 造成了人们的行为失范, 伦理道德水准低落;一方面则是权力与金钱的媾和, 腐败现象、花天酒地和进城民工们的血汗工资制度、矿难频发的触目惊心、不容回避, 以及种种丑行陋俗的沉渣泛起、大行其道, 都在冲击和颠覆着人们的良知, 都在挑战人们的道德底线。人文学科给学生讲善讲美, 讲精神境界的超拔高蹈, 美哉善哉, 可信守这些信念, 就很难在社会中立足。我们这些人, 今天都熬到了教授副教授, 工作稳定, 衣食无忧, 站在讲台上, 可以堂而皇之地向学生宣讲人文精神。文学作品所揭示和批判的那些东西, 往往是在现实中和人性中较为严重的负面现象, 因此文学中的这种揭示和批判, 具有了鲜明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才引人注目, 才会产生相当的社会影响, 进而被引进到文学的课堂。而且, 这些作品, 也容易引起年轻学生的关注和情感共鸣。但是, 不要忘记古人的训示:衣食足然后知荣辱, 仓禀实然后知礼义。今天的青年学生所面对的第一难题, 却是就业的压力、生存的竞争, 如何顺应时势、选择自己的职业和未来, 是当务之急, 那些形而上的追求, 恐怕只能是暂时要被束之高阁了。
还有一难, 是课堂教学和监督检查难。人文学科的教学, 是建立在对学科文献的大量阅读之上的。先有文学作品, 然后有作家和文学史, 先有历史记载, 然后有历史学。我们每个学期, 都会给学生开列一连串的书单, 指望学生能够遍读诗书典籍, 而且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自出机杼, 创出新见。但是, 今天的素质教育取代精英教育, 加上扩大招生, 报名读人文学科的很多学生, 出于各种各样的现实考虑跨入大学门槛, 对文史本身并没有多大兴趣, 学习积极性不高。同时, 文史教育, 不能象数学、物理学那样, 环环相连, 逻辑严谨, 将学习内容都通过一道道练习题、一个个公式推导和一个个理化试验, 加以验证和考察。学生不读作品不读史料, 只要看看教科书, 也能略知一二, 应付考试。这样的本末倒置, 让我们哭笑不得, 以至于现代文学著名学者刘纳教授说, 我们编撰了那么多的文学史, 它的基本作用就是供学生们报考研究生的时候背条条。何其本末倒置是也。另一位著名教授说, 在课堂上讲到作家的生活轶事的时候, 学生们听得很有兴趣, 一讲到作品分析, 学生们就读外语的读外语, 打瞌睡的打瞌睡。我自己也有这种感受。和学生讲讲郭敬明、安妮宝贝, 他们显得比教师还要热衷、还要熟悉, 但是, 对于现当代文学史上那么多的重要作家作品, 他们的兴趣就大打折扣。要在有限的课时里, 把学生引导向文学的路子上来, 谈何容易?尤其是文学的鉴赏能力, 是一种非常精微、玄妙的能力, 它需要的是多读多想基础之上的“顿悟”, 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今天的浮躁喧嚣的时代氛围, 何以让学生遁身世外、参禅悟道式地去进行审美感悟呢?
教育专业素质 篇10
【关键词】医学专业课程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 统一
众所周知,未来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未来人才的标准是: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具备现代观念意识、完善的个性和良好的伦理道德等人文修养。因此,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当前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需要。
目前,我国许多学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式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①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②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改善校园文化氛围;③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④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课程教育的始终。笔者认为前三点容易做到,但专业教师如何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使二者达到内在的统一是个难点。下面谈谈个人的看法,供大家商榷。
一、医学专业课程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
医学专业课程教育属于科学教育范畴,是以物为中心的教育,传授的是科学知识,培养的是科学精神,积淀的是科学素质。它关注的是人与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整个物质世界的关系,旨在通过传授科学知识来培养人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质,引导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变化做出准确的事实判断,探索客观世界的各种规律。它重在发展人的能力,是“如何做事”的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传授的是人文知识,培养的是人文精神,积淀的是人文素质。人文教育关注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整个精神世界的关系,旨在通过传授和阐释生活意义、人生哲理等人文知识来培养人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引导人们对社会的各种现象包括自己的行为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它重在提高人的文化修养、道德修养,提升人格的内在价值,是“如何做人”的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是相通的,前者是精神的支柱、追求真理的动力,后者是探索自然奥秘的实践,二者相得益彰。人文精神完全可以渗透到专业课程中去,使学生不仅获得具体的科学知识,而且受到高尚的人文精神与道德情操的熏陶。
二、医学专业课程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医学教育中存在着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不平衡状态。大部分学校开设的人文课程较少,专业课程的设置一般都在60%以上,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而且备受学生的重视。教师队伍中,人文课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缺乏较为理想的跨学科专业结构的教师;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师“重专业、轻人文”,他们往往只强调专业知识的重要性,而没有意识到人文知识的积累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但是,专业课程的教师常常占学校教学人员的大多数,如果这部分人仅仅是纯专业性的,不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我们就会丢掉这片教育的主阵地,文化素质教育就难以深入,也难以持久。因此,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贯穿人文教育的精神,实现科学化的人文教育和人文化的科学教育的有机结合,是使人文素质教育得以持续、深化和提高的重要环节。
三、医学专业课程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统一
(一)提高医学专业课程教师的人文素质
医学专业课程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统一,关键在教师。教师对学生而言是活榜样,“身教重于言教”。健康高尚的教师文化和教师形象对学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直接的,它更容易使学生产生价值的认同,而自觉培养与效仿。教师的人品、学问、胸襟、气质以及创造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对科学真理的追求、对人生的感悟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学生在毕业多年后,对学校里面印象最深的常常是专业课老师的人文素质状况。因此,要求教师自身不仅要有很高的科学文化素养,而且要有较高的人文素质。
1.要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教师是学校的灵魂,教师只有具有崇高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才能影响学生,才能培养学生克服困难、攀登科学高峰的志气和毅力。很难想象一位缺乏科学精神和敬业精神的教师,能培养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为科学精神献身的学生。教师教学中要表现出对科学的极大热情,敢于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与学生平等相待,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自由进行辩论;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如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及谦虚谨慎、和而不同、相互尊重的人文精神等。
2.要有良好的道德准则
符合道德准则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道德准则就其范畴来讲,不外乎对人、对己、对事等方面,即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别人,如何处理事情。这就要求:作为师长,为人要态度豁达,恭敬谨慎,性情温和而又有主见;要行为谦逊而又严肃认真,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又不为纷杂的意见所迷惑;行为正直,遇事从大处着眼又能从小处着手。
3.要有较强的读书能力
教师不但要自己会读书,而且要有指导学生如何读好书的能力。要多读经典的书,多读好书,如古文、诗词、散文、名著等,它们能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气质,会使人受益终生。
(二)课堂教学中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最主要的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1.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
任何一门科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背景,都离不开科学家的执着追求。因此,专业教师如果能善于发掘教材,讲出自然科学的人文内涵,这种人文素质教育可能更为深刻具体,更具说服力。如,教师在讲科学概念、原理、方法时,一定会提到发现科学规律的动机,提到科学家如何通过艰苦的努力甚至牺牲生命取得的创新,以及这些成果的应用对社会造成的影响等,还会以自己的认识、情感、体会去影响学生。
2.要引导学生求“真”求“美”
教学中难免会出现教师在课堂上讲错了、突然忘了要讲的内容、学生提问教师不能准确回答等意外情况。教师是否敢于面对,不回避,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积极处理,这种敬业精神和严谨的科学作风就是教师自身人文素质的体现,并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和启发学生去感受和鉴赏科学的“美”,比如人体细胞的多姿多彩、DNA的双螺旋结构、胚胎的发育过程等等。美的追求能丰富人的生活内涵,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与品位,发展与升华对美的追求,使之系统化与理性化始终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3.要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和发展,结合时事及时讲解我国在医学行业的发展状况,要挖掘优势,同时也讲不足及努力的方向,以此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三)在实践课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1.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
医学专业实践课的操作大多数是在模型上进行的,由于模型不能说话,无法将治疗和护理过程中的感受与医护人员交流,导致学生无法进行实际的人文关怀。因此,我们要求学生树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思想,将模型当成是一个有生命、有思想、有各种需求的人,多动口,加强与“病人”的交流;多动手,反复练习,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技能。
2.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团队意识
在实际工作中,不仅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个体素质和技能,而且要有较强的合作协调能力。不同单位、工种、行业的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对完成一个项目是非常重要的。在实践课中,采取分小组进行,大家分工合作,互相配合,荣辱与共。教师要对小组的分工进行指导、适时调整,对小组成绩要评判合理,促使成员人人参与、积极配合。经过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处理与他人的合作关系。
3.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经受挫折、坚持不懈的顽强毅力
在实践教学中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经受挫折、坚持不懈的顽强毅力。如,有的实验不一定第一次就能成功,需要反复总结和多次实践才能完成。有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选用较陈旧的设备,使学生在实验中反复调试,经受失败和挫折,体会成功的快乐,促进理解力、判断力和意志力的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
加强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篇11
一、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教育是一种根据现代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特征,有意识、有目的地既教导人怎样做人,又教导人怎样做事的社会现象,是一种铸造现代人文精神,培养现代人文素养的教育。在护理教育中开展人文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未来护士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塑造全人格的必修课。
二、人文素质与现代护理的关系
人文素质是整体护理深入开展的内在动力。整体护理以人为本,强调以病人为中心,以病人的利益和需求为中心,它在关注疾病的同时,关注患病的患者,关注患者所处的家族和社会环境,注重患者心理需求的满足和人格尊严的完善。这就要求进行整体护理的人要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在护理过程中,除了进行护理操作和生活照顾外,还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及人际沟通渠道,给患者以心理支持和社会支持。
三、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并逐步建立和完善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终身教育思想,不仅是对医学教育本质认识的飞跃,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终生教育的任务有两个:一是确定能够帮助一个人在其一生中不断学习和得到训练的结构和方法;二是通过多种自我教育的形式,向每个人提供在最真实程度上完成自我发展的目标和工具。终身教育落实到个人就是终身学习,因此要注重加强护理专业学生的终身学习态度、方法和习惯的彻底养成。要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发挥图书馆的功能,提倡利用闲暇时间阅读人文社会科学书籍和文章,提高人文素质。此外,还可通过组织宣传终身教育,举办讲座、知识竞赛、读书节、艺术节等活动,确保终身学习体系的实施。
2、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整体素质。
调查发现,多数护理专业学生对护士形象的确定首先来源于专业教师。专业教师的言行举止、职业素养和人格魅力对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而多数护理专业教师未经过系统的医学护理教育培养,相对缺乏或忽视人文素质教育。所以,要加强从事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师培养,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及效果。应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如有计划的培训和深造或进行任职资格考核以提高专业教师的自身素养。
3、结合临床教学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素质培养。
作为一名护理专业学生想要成为优秀的护理人才就必须将掌握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充分结合:(1)做好岗前教育。从护理道德、业务水平、护理礼仪等各个方面进行培训使实习护理专业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完成角色转变,为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2)加强护理专业学生的护理技术操作训练以减少其手生、紧张、恐惧而出现护理差错的几率。(3)要培养护理专业学生良好的沟通和语言表达能力。只有通过和患者的沟通交流才能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生活和心理状态、情绪变化等。成功地取得患者的信赖与合作为护理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4)护理专业学生要学会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对患者实施身心两方面的护理,并在护理工作中使用鼓励性、解释性、安慰性、告知性语言以便于护理专业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顺利地做好护理这项工作及成为一名优秀的护理人才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育专业素质】推荐阅读:
专业导论与高职素质教育心得09-15
试论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方法创新论文11-18
数学教育专业专业定位01-20
人力资源专业专业教育08-29
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05-22
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10-26
英语教育硕士专业教育05-22
专业钢琴教育05-11
专业认知教育06-11
中医专业教育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