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教学研究

2024-08-30

政治课教学研究(精选12篇)

政治课教学研究 篇1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要更新理念

1.以 学生 发展为 根 本 目 标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思想政治课的最高宗旨与核心理念。在教育教学中,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及信息的咨询者, 是学生情感的维护者、学生尊严的捍卫者。教师在教学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发现并尽最大努力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思想政治课的知识体系由师生合作构建。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 把学习过程变成推动学生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注 重 探 究 式 学习方法

“探究式学习强调科学概念、科学方法、 科学态度三者的结合和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理解”, 要求学生亲自体验, 在体验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在探究中获取知识, 提高技能, 形成能力, 并受到价值观科学方法、进取精神的教育, 塑造个性。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前提是:第一,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时间与空间;第二,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资料;第三, 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探究。

学生可探究的问题有很多, 方式方法亦多种多样。比如中国经济经历30年高速发展, 还会继续发展下去, 这种发展与我国的现行体制有无关系?乌克兰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只要放手让学生探究, 学生的才华就会全部展现出来。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定量分析法与定性分析法、个案研究法都可以, 但都要与研究内容相适应。

3.倡导 民 主 、平 等教学

教学民主化就是教师必须从“神坛”上走下来, 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 视学生为与自己地位平等的一员。同时, 把学生视为教学的主体, 教学活动要围绕学生展开, 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及创新精神。

二、高中政治课教学原则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系统公民品德教育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教育的课, 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及其教学基本原则。

1.目 标导向 性 原则

教学目标是教学任务的集中体现, 是教学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与最终归宿。教学目标使师生的活动有了共同的方向, 是教学的行动指南。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调控教学, 使每一教学步骤都有明确的方向, 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2.主体 性 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 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主体人格和主体能力, 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主体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人格, 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全 面性 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 使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性原则要求教师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 不可厚此薄彼, 并保证他们学习的权利;不可厚优等生而薄“差生”, 厚与自己关系亲近的学生而薄与自己疏远的学生。教师备课时要树立整体观念和意识, 既要研究教材, 又要研究学生;教案既要有层次性, 又要有难易梯度;布置作业、考试命卷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 不“一刀切”。

4.知 情 并 重 原则

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 还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兴趣, 发展他们的情感, 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态度, 磨炼他们意志, 做到知情结合、知情并重, 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5.开 放 性 原则

打破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旧有教学模式, 树立开放意识,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把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联系起来。

思想政治课除了遵循以上原则外, 还要遵循学习化原则结构化原则、最优化原则。只有遵循这些原则, 才能上好思想政治课, 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目标与内容

1.明 确 思 想政治 课的 教学 目 标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 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指针, 是教与学所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 它是根据教育目的构建起来的。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即指向性、客观性和整体性。指向性是指它对教学活动具有指导作用, 指明教学工作的努力方向, 也是教师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和教学评价的依据。客观性是指它是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确定的, 无随意性。整体性是指它涵盖得比较全面

根据《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的规定,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是: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的教学,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

2.组织 思 想政治 课 教学内容

(1) 从教学目标出发 , 根据学生的实际 , 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单元, 按顺序讲授。 (2) 教学内容的选择。高中一年级以经济生活为内容进行公民素质教育, 高中二三年级则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是贯彻整个中学思想政治课教育的主线。

摘要: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核心任务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体现在教学中就是着眼于“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基于此, 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调整价值取向, 发挥育人功能。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更新理念,教学原则

参考文献

[1]苏娅.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体验式教学的情境设计[J].新课程研究 (基础教育) , 2009, (4) .

[2]杨吉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法的运用[D].上海师范大学, 2005.

[3]刘颖.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2.

政治课教学研究 篇2

浅议政治课教学方法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较强的学科,它通过抽象的观点、深刻的道理对学生进行政治方向、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因此,要学好政治,难度较大。对教师来说,上好一堂政治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提高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归纳论证等能力是相当关键的。而恰当的教学手段的方法的运用,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首启于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它在培养自我分析、自我反思和开放性思维能力诸方面卓有成效。所谓案例教学就是首先提供一个典型的案例(事例、材料)给出具体的材料,然后启发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这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讨论,从中抽象出一些认识、经验、观点、道理,以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内容。富有典型意义的事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而且能够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二、情景创设法。

要把一些抽象的理论,讲解得较为生动透彻,除使用必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外,教师还应当注重教学情景的创设。通过录象、录音、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或者是歌曲、照片、图片、挂图等生动形象且直观的教学手段,也可以是师生的讲述,把学生带入某种特定的情景之中,如故事情景、现实生活情景、问题情景等。激发学生情感,引发联想的同时,结合具体情景思考一些问题,使学生进入主动的学习状态中。

三、抽丝剥茧法。

政治课是典型的知识型教学,需要学生用理论知识和原理去解释各种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当遇上一些概念性较强、较抽象的知识点时,用抽丝剥茧法,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步步推理,使学生在繁杂的思绪中豁然开朗,融会贯通。

四、情感滋润法。

政治课教学研究 篇3

一、回归教育本质,彰显三维度教学目标

1、确立三维度目标是回归教育本质的表现。教育是起源于人类社会生产发展和生活的需要,是随生产与生活需要同时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最早的教育是与自然、社会相结合的教育。到了近现代,学校教育成了系统知识教育的专门场所,由于忽视其他目标,造成教育瘸子显现。在对教育深刻反思之后,人类再一次把教育同自然、社会、生活结合起来,重新确立三维目标。这是教育在走过许多弯路后回归教育本质,将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更和谐发展。

2、三维度的对话性实践是对教学活动的科学定位。现代教学观主张,任何教学现象都不是孤立发生的,可把教学看成是一种涉及到三个维度的对话性实践学生探究和理解教材,形成新知识和新认识的认知性活动;学生与同学、老师互动中体验多元见解的碰撞,这是一种通过沟通方式来感受社会交际的社会性活动;学生的自我修养,这是一种反思性、道德性、伦理性实践活动,三种实践交织在一起,无法分离。

二、转变教师角色,凸显主体性地位

1、转变教师角色是课堂教学转型的抓手。有效教学最终衡量标准是学生成长,它关注的是学生成功的活动,所以有效教学研究应当引导教师转变角色。如何转变角色,如何判断教师转变角色?美国教育家西尔伯曼在1970年曾出版过一本著作《教室里的危机》,书中认为,课堂要真正转型,必须体现两个要素:一是课堂气氛是否转型,二是学习方式是否转变。所谓班级氛围的变革是指走向人性化的理解和相互信赖的班级氛围:所谓学生方式变革是教师并不是全部知识的源泉,教师不包办代替,而是采取使学生学习变得容易,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形式。可见,教师角色的转变是课堂转型的一个抓手。

2、转变教师角色是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传统教学思想认为,教师是施教者,具有绝对权威,而学生则是教学对象和接受教育的客体,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及评价都由教师来决定,学生只能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了课堂的主宰,剥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扼杀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即使在那种精心排演好的学生一问就答,一答就对,一对就过的所谓“优质课堂”上,学生充其量只是课堂的配角。所以新课程要求转变教师角色,由传统知识占有者,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引导者,合作者,由教学支配者,控制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组织者和促进者。由规则、方法的规定者转变为学习的帮助者。

三、转变学习方式,实施生活化教学。

1、“知识建构型教学认识论”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供理论依据。该理论以崭新的知识观和学习观为理论基础。其特点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主张人类知识涉及两个维度——“明示知识”和“默会知识”,人类知识进步正是这两个知识维度互动的产物。第二,主张真正的学习一定涉及到人类知识的默会知识维度,而默会知识总是同具体的特定的情境联系在一起,与学习者所处的社会生活实践息息相关。第三,主张所谓知识并不靠教师传递,而是靠学习者自身建构起来的,即学习是一种能动的活动,一种对话性实践,决不是靠教师片面灌输,被动的活动。其实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作为人类两种基本学习方式,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往往交织在一起。因此新课程凸显探究学习,并非全盘否定接受学习,而旨在改造学生学习方式。

2、实施生活化教学是政治课开展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教学生活化是政治课的生命线,新课程呼唤政治教学回归生活,围绕生活,反思生活,在生活中学政治,到生活中用政治。

首先,在实践中实现对认知的超越。作为一门生活性和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政治课教学的时空不能仅局限于课堂,而是要走向社会、走向实践、走向生活。而且一个人只有在实际生活环境是通过自身实践才能体验和内化思想品德。因此教师要增强实践意识,尽可能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实践提出问题,为学生亲身实践奠定基础。创造性地打通书本与生活的渠道,把课堂知识学习与社会经验学习结合起来,发展自主获取知识和能力,提升学生基本学力,激发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同时在实践中不时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新要素,需要学生主动进行批判与反思性活动,不断对新情境进行认识,对新要素进行辨别,对新问题进行思考,对原有的认知图式进行批判、反思和建构,在新旧材料不断碰撞与融合中产生新发现,形成新的意义联结,生成新的认知结构,实现认知超越。

其次,在探究中加深对生活的体验。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要求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思考,自我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体验与合作探究,克服从文本到文本的学习,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和思辨能力,学会交流和分享学习成果。由于体验是个情感触动且生成意义的过程,学生在探究中能体验到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和思维方式,在体验中产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甚至对文化的认识和感悟。同时形成一系列思想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良好的个性品质。

四、营造对话环境,追求真实性效果。

“对话中心教学”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它坚持以“相互赋予意义”为基础而形成认识,并进行意义交流的见解。认为课堂教学就是师生共同生成意义,交流意义的场所。因此有效教学的研究应致力于揭示灌输中心教学转型为对话中心教学的条件是什么。日本教育家佐藤说过,“学习,可以比喻为从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之旅。在这旅途中,我们同新的世界相遇,同新的他人相遇,同新的自我相遇;在这旅途中,我们同新的世界对话,同新的他人对话。同新的自我对话。”

教学中的对话是旨在实现教学的目标而展开的不同于无轨电车式的胡扯,也不同于学术讨论。它是以教师指导为特征的,因应教学过程的阶段而设计和展开的活动,具有引导学生发展的功能。而现在很多所谓的“对话”实际上是假对话,学生只是‘想教学所想,说教师所说,”这些假问现象与满堂灌实质上是一回事。因此对话中心教学应致力于对话学习环境的创造。

1、对话的课堂环境是真正“思辩”的。从生活中引出问题,再创设问题情境,最后回到生活中解决问题,这是政治课教学应遵循的一般程序。在教学内容处理上,应将教材目标化,目标问题化,从问题入手,围绕问题的解决开展教学。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回答教师提的问题,而是在解决问题学会提出新的问题。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敢于提出问题,向权威挑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来,带着新问题出去。

2、对话的课堂是真实生成的。虽然备好课是课堂上好课的前提,但是随着课堂教学的展开以及师生,生生多向互动,就会不断形成基于不同学生发展状态和教学推进过程的课堂教学新起点,所以课堂应是生成的,它是师生合作探究、生成新知,共同提高的过程。它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过程,是师生之间情感、思维、智慧、能力的投入和碰撞的过程,是师生对课程开发、生成、转化和提升个性的创造过程。

高职思想政治课双语教学研究 篇4

所谓双语教学是指“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 c hool for the te a c hing of c onte nt s ub je c t”, 即在学校教学中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所进行的学科内容教学。因为政治学科涉及的范围较广, 单纯从理论知识的角度看, 高职政治课涉及了经济、哲学、政治、法律, 更何况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又特别注重案例教学, 那涉及的范围就更广了, 经营管理的、外交的、医药的、法律的、生物的、航天的等专业领域, 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综合性学科。

高职思想政治课双语教学就是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使用两种语言 (汉语和英语) 进行授课和学习的一种教与学活动。这种教学是以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为依据的理论课, 通过双语教学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空间, 让学生学习理论的同时培养外语语言能力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一、高职思想政治课双语教学的过程

双语教学实施的渠道主要是课堂教学, 有时还辅之以课外活动。课堂教学是学校最稳定、占用时间最多、涉及面最大、内容最广泛的教学活动, 双语教学要真正落到实处, 课堂教学就必须成为双语教学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 可以根据学校、教师、学生情况的不同, 将英语教学定在渗透、整合、主体等不同的地位。

1. 双语教学第一阶段——汉语为主

双语教学的第一个阶段, 就是在课堂教学中, 以汉语教学为主体, 以英语教学为渗透。英语的渗透地位取决于学校的教育状况、师资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目前大部分学校存在着学习英语的困境:非英语类教师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不强;学生虽然也在孜孜不倦地学习英语, 但运用英语显然有一定的困难, 特别是农村和郊区的学生。为了解决语言问题, 我们选择英语专业的学生作为双语教学的对象, 英语专业的学生英语水平相对高些, 容易完成双语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另外, 教师可以将学科领域中的有关专业术语以英语词汇的形式整理, 增加教师、学生的英语词汇量。如我在教《经济生活》时, 让学生初步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的基础上, 分别介绍了一些与学生当前和未来生活相关的商品 (goods) 、货币 (currency) 、市场 (market) 、企业 (corp ora tions) 、三大产业 (p rima ry, s e c ond a ry a nd te rtia ry ind us trie s) 、财政 (finance) 、税收 (taxation) 、储蓄 (savings) 、保险 (insurances) 、股票 (stocks) 、信用卡 (credit cards) 、支票 (checks) 、家庭消费 (family c ons ump tion) 和个人消费 (p e rs ona l c ons ump tion) 、国际贸易 (inte rna tiona l tra d e) 、国际金融 (inte rna tiona l fina nc e) 等市场经济的具体知识和相关的政策。同时, 由于思想政治这门学科的本身特点, 与时事政治紧密联系, 可发动、组织学生阅读《二十一世纪学生英文报》等报刊, 使学生感性地、直接地了解本学科的知识, 从中获取文化、政治、经济、科技等各个领域的信息。这样, 学生在两种语言的结合下学习新知识,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 双语教学第二阶段——汉英结合

双语教学的第二个阶段, 就是在课堂教学中, 将汉语和英语整合起来, 仍以“母语教学”为主, 但逐步提高英语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教学的关键是课堂40分钟的双向交流。如我在《银行的业务及职能》的教学中是这样进行的 (教案节选) :

Teather:If you walk on the street, which banks can you see?

Student 1:I can see many ba ks, for example, people’bank of China and construction bank of China and soon.

Teathe r:Good, what about you?

Student 2:I usually see ICBC, but I don’t know what it means?

Teathe r:Who can tell her wha t’s meaning of ICBC?

Student 3:I think ICBC is industrial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

Teather:Yes, you are right.I think industrial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 is very common in our life.But these banks are very different.Next, you can discuss with each other about the differences among banks.

……

当然, 教案的准备仅仅是第一步, 更关键的是课堂上能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学生的交流大多采用英语交流, 基本的、简单的知识点也都用英语讲解。但在难点的讲解中, 就采用汉语为主。由于是刚起步, 教学的容量、教学的进度容易受到限制。但随着我们教师英语功底的不断扎实, 学生运用英语能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就可以用一种新的角度来认识所学的学科, 加深对学科的理解。

3. 双语教学第三阶段——英语为主

双语教学的第三个阶段, 就是在课堂教学中, 在熟练掌握英语的基础上, 以英语教学为主体, 甚至全部用英语教学。这是双语教学的最高阶段, 也是双语教学的真正实施和最终归宿。这对师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不仅要有相当的词汇量、语法结构和英语的背景知识, 而且要有相当的学科功底。对于政治课来说, 可以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作用, 大大拓宽知识领域, 加大课堂容量。师生在双语教学活动中, 既体会了教与学的艰辛与压力, 更能体会到双语教学所带来的提升与魅力。

二、高职思想政治课双语教学的实践

1. 教学内容的确定

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是双语教学的主要矛盾, 它在双语教学系统中处于支配地位, 对其发展起决定作用。教学内容最终确定为两大系列:

一是政治教材双语系列。政治教材英语系列是在认真研究政治课程标准和政治教材的基础上, 精选适合双语教学的内容, 重新安排, 以中英文对照的形式作为同学们的学习资料。如值得关注的八大经济看点:Agriculture (农业) 、state-owned enterprise (国企) 、Finance (金融) 、Export (出口) 、Information Industry (信息产业) 、Real estate (房地产) 、Social security (社会保障) 等。从理论上讲高职思想政治所学的全部内容都可进行双语教学, 但从实践上看, 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进行双语教学, 也没有必要每节课都进行双语教学。这部分内容与时政英语相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二是时事政治双语系列。时事政治教育是政治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 抓住当前国内外的重大热点问题, 这些主题与学生学习、生活、思想紧密相关, 题材广泛, 多是学生感兴趣且乐于交谈的题目, 容易让学生产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强烈欲望。这部分内容需要不断地进行更新和补充。这些内容的学习不是简单地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在英语教学中不常接触到的术语和单词, 而是要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倾向。

2. 课堂教学的开展

政治课双语教学是一个新生的事物, 光有热情是不够的, 我们要冷静地思考, 根据教学规律和语言规律办事。要与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告别, 否则就无法顺利开展双语教学。高职思想政治课双语教学是一个系统, 要用系统工程方法去研究双语教学。

(1) 课前的“师生互动”。光有教师的精心准备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做适当的“热身运动”, 包括预习中英文对照材料、搜寻相关的资料、学习小组内的交流, 通过网络或校园局域网浏览教师的教学课件并对教学提出建议等。双语教学不仅对教师提出了高要求, 而且对学生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了。

(2) 教学过程中的“生生互动”。“生生互动”在于创造以学生为中心, 重视小组活动, 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控制和指导的双语教学局面。根据合作学习的理念, 在教学形式上, 强调以集体授课为基础, 以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为主体形式, 力求体现集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将双语教学学习成员根据性别、学业成绩、性格、能力等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小组通常由5人组成, 其中1名是优等生, 2名是中等生, 2名是差生。各个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 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3. 教学过程的评价

每节双语教学课后, 要及时进行总结提高, 可采用作业法、调查法、谈话法和反思法等。

(1) 作业法。布置作业主要是课后口语的练习, 并准备在下节课前将所学内容作简短的3分钟英语演讲, 培养学生用简单而基本正确的英语表达思想的能力。同时训练学生思维, 使表达具有一定的逻辑性。

(2) 调查法。主要针对参加双语教学的全体学生, 以便从整体上了解双语教学的效果。如在双语教学的第三节课后, 进行了一项调查, 其中有一项目为:你上双语课能听懂多少, 请用百分比表示, 并说明主要原因是什么?

(3) 谈话法。与个别学生进行交流, 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坦诚相待, 并认真作谈话记录。

(4) 反思法。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成功=经验+反思) , 认真撰写教学后记, 这样可以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 激发不断追求超越的动机, 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

4. 双语教学的考核

考核的宗旨是“不求人人成功, 但求人人进步”, 摒弃“选拔为本”的评价观, 力主“发展为主”。

其考核指标如下:能就国内外普通关心的问题如环保、人口、和平与发展、金融危机、美国大选等用英语进行交谈, 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能利用各种机会用英语进行真实交际;自主开拓学习渠道, 丰富学习资源;有较强的世界意识;有明确和持续的学习动机及自主学习意识;有较强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能就熟悉的话题与讲英语的人士进行比较自然地交流;用外语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形式为英语口语形式。

教师就所学内容设计考题, 学生以抽签方式决定被考内容, 作5分钟准备, 主考人由教师担任, 两人一组, 就考核内容提问、交谈, 主考人打分作为参考成绩, 最后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确定考核成绩。当然如果学生对考核结果不满意要求再考一次, 我们应该给他机会。因为考核只是手段, 而不是目的, 要建立一种开放、宽松的考核氛围。

双语教学的出现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顺应时代潮流、加大教育改革力度、确立新的科学教育目标的重要举措。高职思想政治课的双语教学是新生事物, 还处在探索阶段, 我们只有通过深入地学习思考, 并积极付诸于实践, 认真分析研究, 统一认识, 理清思路, 确定目标, 才能将思想政治课双语教学的探索顺利成功地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刘爽.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 2008 (2) .

[2]俞福君.从学生满意度看高校双语教学[J].理工高教研究, 2008 (1) .

[3]杜承南, 李毓明.双语教学纵横谈[J].重庆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2 (1) .

政治课教学反思 篇5

回顾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在新课程标准下,我对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一、学科素质几近空白——教学须从细节起始

学生的基础是教学依据之一。初中的政治课,对基础知识不作要求,政治学科的知识储备,运用政治学科知识分析认识事物的能力,政治学科的思维,学习政治学科的方法,等等无从谈起。等他们进入高中,政治学科知识陡然以艰深难懂而又对学习者素质有较高要求的现实出现在面前时,学生无论如何也不能适应,政治课教学处于艰难境地。

政治课教学只能小步走,低台阶,课时授课内容要少,教学运行进一步退半步,下一节课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变换方式予以再学习,直至掌握。教学要从最简单的预习、听课、练习等开始,教会学生听、说、读、写。其次,就是手把手地教学生读题,做答案。同时还要通过具体知识的学习,引领学生学习政治学科的学习方法、学习技巧。教学中万不可操之过急。要取得学校的支持,多给一些课时,用以缓解教学任务与教学时间的尖锐矛盾,没有时间保证是不能把整体素质这只木桶上的短木块加长的。

二、“两懒”的学习行为——教学要富有引力

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案例教学 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堂;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274-01

案例教学的实质是开放、互动,强调师生、尤其是学生的高度参与。教师的重要职责是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保证案例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典型性原则

所谓典型性是指所选择的案例必须主题鲜明,含义明确,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有价值的实例,符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通过对案例的研究,就能探索同类事物相同的内在规律,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

2、趣味性原则

思想政治课的知识很抽象,学生学习起来十分吃力。如果再遇上一个一味强调记忆,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老师,学生就很难提起思想政治课的兴趣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就要求我们在选取案例时注意趣味性。这样学生才会对涉及的问题主动的思考和探索,刺激他们的兴奋点,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3、坚持突出教学主题的原则

案例教学模式是完成教学工作的一种新模式、新载体,所选取的案例是为完成教学任务、突出教学主题而服务的。因此,在实施案例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突出教学主题的原则,紧扣教学主题来选取案例,以便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文化生活中“文化的继承性”教学中,选用了同学们耳熟能详的周杰伦的歌曲《青花瓷》导入,在优美的旋律和精致的画面中,让学生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再进一步思考,文化生活中的“中国风”之种种表现,引导学生将服饰、建筑、绘画、园林等等文化现象的历史传承与创新,体味传承的必要性和创新的时代要求。这节课,案例选取紧紧围绕主题,层层展开,力求主题鲜明和兴致浓厚。

4、遵循时效性原则

引入的时政事例要具有针对性,教师注意博采,广泛选材,如电视、广播、报纸、网络都是选材的常用渠道,要注意精挑细选、归类整理,为此班级为学生订阅了《人民日报》《半月谈》《中国青年报》。政治教师及时从新闻联播、新闻30分、东方时空、当地的新闻报道等学生熟悉的栏目中选择新闻。事例的典型性也非常重要,有的放矢地使用,引导学生恰到好处地运用所学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等教材知识进行分析。这种教学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政治课对生活的指导性,由此培养自主学习的精神。例如,中央电视台发起了“爱国你想到什么?”的调查,针对这一主题,利用政治课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结合教材编课本剧等,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比传授知识本身的意义更加重大。学生通过这一平台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就自己或他人的某个问题畅所欲言,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

为了保证案例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教师还必须注意把握以下问题:

1、注意区分传统教学模式与案例教学模式的异同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讲为主,是“灌输”型的,形式比较呆板,师生之间的互动较少,但可以在较少的时间里向学生传授系统、准确的知识。案例教学模式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是一种师生互动型的教学模式,教学形式较活泼、生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弊端,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得到了一定的锻炼。但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并不是所有的章、节都适合搞案例教学,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2、注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定位

必须树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朋友式的交往往往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老师当作他们中的一员,觉得老师的行为正是符合自己价值判断标准的可以接受的行为,才会使他们心悦诚服地“听其言,从其行”。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则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教师由传授者变为组织引导者,因此,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要注意角色的转变。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分析案例,多方查询资料,积极参加讨论,撰写分析报告。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精心选择案例,设计教学过程,创造融洽气氛,适时参与讨论,作出恰当的归纳和评价。

高中思想政治课经典名言教学研究 篇7

一、经典名言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作用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所引用的经典名言, 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言论, 以及少量中外政治家、哲学家、科学家的言论。这些名言有的是他们对宇宙自然的深刻体悟;有的是对人生世界的思考认识;有的是治理国家的独到见解;有的是对人伦天理的创造性理解和阐述。这些凝练的语言, 是人类最睿智的语言, 每一句都蕴含着先哲贤达的智慧, 体现出哲学之妙和文字之美, 是人类思想的瑰宝, “文明的圣水”。正如哲学家尼采所说:“名言在任何时代都是营养补剂, 虽历经千年也不会衰微。”

经典名言蕴涵着深邃的哲理, 闪耀着理性的光辉, 它是思想政治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名言的解读是对历史的再认识, 或者说是对实践者已有经验的传承。经典名言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既可作为论点, 又可作为论据, 其作用之大, 不可低估。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引用这些名言, 有的是为了印证教材的可信度, 增强论证的说服力;有的是为了对教材观点进行引申, 从而扩展和丰富教材的内容, 增加课文的容量和信息量;有的是为了激发学生思维,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哲学家走进课堂”, “与哲学家对话”, 经典名言这种独特的认知形式, 能使学生感受到哲学思维崇高的境界, 把学生引向课外, 引向对哲学史的学习, 引向对哲学问

(兰

730050

)

题的思考, 使学习哲学的学生进一步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 达到“深者得其深, 浅者得其浅”的效果。教材中的名言有机地拓展了课文的内容, 弥补了正文表达的不足, 能把教材中的知识点有机联系起来, 在一定程度上能强化教师的教学。

二、对中学思想政治课经典名言教学的几点建议

1. 经典名言教学时, 教师要结

合名言产生的历史时期的特点, 交代名言产生的历史背景, 讲清其本义和寓意。学习哲学的最佳途径之一是学习哲学史。深刻理解哲学范畴和哲学原理, 离不开对哲学史的探讨。但系统地学习哲学史, 对中学生来说, 还难以做到。因此, 教师在进行经典名言教学时, 应指出其历史背景, 进行解析, 讲清名言的本义和寓意, 这样既使学生学到了理论观点, 又使学生感受到了哲学思维的境界。

2. 经典名言教学时, 教师要运

用阅读、阐释、讨论等方法感染、启发学生, 使学生能对名言有所感悟和体会。哲学是最高层次的理论思维方式, 领悟哲学思想, 体验哲学思维, 更多地要依靠学生的独立思考, 教师应引导学生自觉地进入思维过程, 通过自身的探究获得感悟和体会。而学生对问题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思考, 特别是进行各种争论, 更有利于形成正确观点。

3. 经典名言教学时, 教师要善

于提供和收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哲学名言, 并结合时代特点加以引申, 借“言”喻今, 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创造精神。“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哲学的本性最适宜培养创造性人才。哲学思维是批判性思维, 其最具开放性, 最具创新性。因此, 名言教学中, 教师必须关注时代课题, 关注国家大事, 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补充最新鲜的材料, 把时代精神引入哲学课堂, 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创新精神。

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研究 篇8

一、教学目标与学生生活相结合

一是与社会问题相联系。学生在进行政治常识学习, 感到很多政治知识与自己的生活距离遥远, 没有什么兴趣。针对这个问题, 教师可以将社会中近期的热点焦点问题引入到课堂上来。如针对钓鱼岛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上网、读报等方式, 及时了解相关问题。可以组织学生运用相应的知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在这样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感受到所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是必须注意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贴近学生生活, 以适应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需要。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等方面的培养, 将课堂与社会联系起来。例如, 在进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学设计时, 教师应该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 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能够维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 能够给家里编制消费计划表, 让学生能够将学过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明白到教学目标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以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设计生活化作业。通过生活化作业的设计, 可以有效地巩固所学的知识, 并让学生在亲自体验的过程中, 感受到思想政治知识的实用性。生活化的作业, 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的知识, 有利于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同时, 增加新的经验体会。整个作业的完成过程, 就是学生思考、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十分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譬如, 针对可持续发展问题, 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调查研究, 通过实践增强学生对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深刻意义的正确理解和把握。

二、学习过程与生活现象相联系

由于教学与生活相脱离, 导致思想政治课程无法吸引学生, 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想的发展。

一是创设生活情境。因此,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 不仅要使教学目标生活化, 而且要转变教学方式, 创设生活情境, 将传授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学时, 应该将生活中素材引入到教学中来, 创设一种让学生体验思想碰撞的过程。譬如, 在进行“消费观”问题讨论时, 教师可以先列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和现象, 让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讨论和分析。如让学生对生活中有的同学比吃比穿的问题进行探讨, 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懂得科学合理地理财。

二是开展模拟化活动。教学既要源于生活, 又要高于生活。在剖析生活素材时, 应该创设模拟性情境。在教学“家庭理财”时, 让学生模仿股票、保险的推销员, 开展模拟推销活动。在模拟活动中, 很多学生的兴趣都比较高。他们为了在模拟活动中获得良好的表现, 事先就会收集资料, 进行充分的准备, 为模拟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 在模拟活动中获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又如, 在学习完企业兼并和破产的相关知识后, 教师请有兴趣的同学对“威力洗衣机”的发展历程提出建议。通过这样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思想政治知识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能够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态度和理念, 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三是合理创设情境。在进行情境创设的过程中, 必须确保情境与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相匹配, 从而以此作为顺利过渡到新知识的桥梁。情境应该具有思考性, 可以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如设置悬念式问题, 引导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 积极地思考, 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把握好情境创设的“度”, 确保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情境的创设次数、时间都要把握好, 不宜过多或过于频繁。如果情境创设过多, 则会削弱其对学生的吸引力。

三、有效创设生活化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 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向社会生活实践活动相结合, 改变过去的学习方式,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是对教材进行整合和处理。将生活中的问题素材引入教材中, 紧紧围绕一些问题开展讨论, 以丰富教材内容, 弥补教材内容的局限性, 引导学生进行充分地讨论和想象。譬如, 在教学银行知识时, 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 对生活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生们联系生活实际, 探讨了信用卡的作用。有的学生列举了到百货商场购物采用信用卡的好处, 如比携带现金更安全更方便, 结算快捷, 且不会出现假币。有的学生从税收角度分析, 认为信用卡能够有效地避免逃税。针对有的人利用信用卡犯罪的问题, 很多学生都结合平时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探讨了许多防范对策。这样不仅学习了新的知识, 而且将相关知识有效地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

二是创设社会实践大课堂。在进行生活话题方面教学的过程中, 应该积极创设条件, 如在教学利息等相关知识时, 让学生走进银行等金融机构, 亲自去观察、计算, 并对相关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学生可以与银行专业人员一起探讨。在进行学习时, 可以把书本知识拓展到社会中, 如一起分析透支问题。因为这些问题都源于生活, 学生会感到比较亲切, 就会比较感兴趣。通过这样的教学, 不仅能够让学生学到相关的理论知识, 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意识、风险意识和理财观念。

四、结语

总之, 生活是一本丰富多彩的教科书, 加强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的处理, 不仅能够最大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且能够优化课堂结构, 提升课堂的实效性。因此,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 应该加强教学与生活的练习, 采用多种方法处理好思想政治教学的生活化问题。

参考文献

[1]杜娜.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略谈[J].群文天地, 2012, (07) :186-187.

[2]王士友, 杨雷.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路径解析[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 (03) :96-98.

高中政治课研究性教学感悟 篇9

目前高中政治课所采用的研究性教学一般分为四个阶段:理论学习、问题设计、课题研究、交流评价, 每一阶段又由若干个环节组成。

一、理论学习阶段

在高中政治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学习阶段,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和学习过程的参与者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自主探索, 完成对教材内容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如在高一“经济生活”第六课《投资的选择》的教学中就可以抽出2节课由学生进行自学, 找疑点、找难点、找关键、交流信息, 培养质疑问题的能力。教师从中点拨、概括, 以教师的少讲来促使学生多学。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找出知识的内在联系, 归纳整理书本的知识结构, 并列出表格分析比较储蓄存款、债券和股票的异同, 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公司债券的不同, 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区别等, 通过对比掌握各个概念的特殊本质, 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能力。

二、问题创设阶段

1. 注重导入。

“教师可利用背景介绍、情境设置、时事牵引等方法, 诱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激发学生的认识动机, 使其产生探究欲望, 进而推动学生去思考、去研究。”如在高一“政治生活”教学“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时, 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导入, 一是背景介绍, 回顾我国民族关系发展史;二是时事牵引, 介绍车臣问题、以色利与巴勒斯坦的冲突、美国的白人警察殴打黑人事件等等。

2. 创设问题情境。

根据教材理论知识,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利用时事政治等资料创设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确定研究课题。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可采用两种方式:以‘疑’入境——设置悬疑, 激活学生的思维。如教学《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一课, 可以用新闻报道“中央银行2008年9月16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 这是自2004年10月29日以来的首次降息;下调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 汶川地震重灾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2个百分点, 这是自2003年9月以来存款准备金率的首次下调”的背景提出问题。央行双率下调对社会经济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银行降息之后我们应如何去投资理财?以‘情’入境——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展示现实材料, 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学习了“整体与部分的联系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原理”后, 把“世贸组织第4次部长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北京获得第29届奥运会主办权”、“中国足球圆梦世界怀”、“国家三代领导人的西部开发思想”、“下岗工人也要有保尔精神”等文字及音像资料, 制成网页让学生浏览。引导学生从哲学角度去提出问题, 并寻求解决方案;然后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触最深的问题, 运用相关观点进行分析、探究。

三、课题研究阶段

课题研究是高中政治课研究性教学的实质性阶段, 由组建专题小组、制定研究方案、搜集处理资料、成果表述四个环节组成, 主要以小组合作、专题研究的方式在课外进行。

首先, 学生根据选题情况以共同兴趣、乐于合作、特长互补为原则组成专题研究小组 (小组人数以4~6人为好) , 并推荐小组长。教师在专题小组组建时要做好协调工作, 提醒学生在自愿组合时要注意把擅长社交、写作和电脑操作的同学合理搭配起来。

其次, 对课题研究的结果进行预测, 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的功能有多方面:一是对所学知识改造和内化的过程, 能使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以及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二是能增强学生研究的计划性、自觉性;三是有利于研究的外在监督和学生的内在约束, 增强他们完成研究的责任心。学生在这方面的意识和能力较薄弱, 因此, 需要教师参与其中, 与学生一起共同设计研究方案, 以逐步提高学生的预测分析和统筹规划能力。

第三个环节是学生课后分工协作, 分头收集、处理信息, 在实践中体验探究过程。这一过程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环节, 也是学生在实践中边学边干边提高的过程。教师要参与其中, 同时也要把握好技巧, 让学生在研究中去体验学习的成功和失败。

这一阶段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资料汇集, 学生相互协作, 形成研究成果。教师要事先和学生商量确定最终的学习成果是以政治小论文、调查报告的形式表述, 还是以课件的形式表述, 以便学生对研究的目标、内容、方式、进程等有一个充分的了解。

四、交流评价阶段

评价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 是一种重要的激励因素, 通过总结评价可以为学生优化其研究过程及结果指明方向。交流评价阶段由成果展示、综合评价、课后延伸三个环节组成, 是学生实现自身的研究价值、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共享的过程。它具有强化学生探究欲望、激励学生再研究的作用。

成果展示环节可在课堂上抽出1~2个课时来完成。政治教师在高中各年级教学中实施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尝试不同的交流展示形式。例如, 高一年级的《人民币存款利率下调的必要性及其影响》研讨会、《家庭投资理财计划》展览、《市场诚信面面观》小品汇演, 高三年级的《聚焦巴以冲突》辩论会等。

根据“研究性学习”追求的目标, 综合评价要以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为主, 要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在力求科学量化的同时, 又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以便给学生留下进一步发展的空间。评价时首先由学生自我评价, 然后再由课题小组内部互评, 教师在充分考虑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意见的基础上, 逐项评价, 得出总分。

课后延伸是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在独立的研究性课程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 激发学生进一步从不同学科角度进行再学习、再研究, 从而拓展学生的思路,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有同学在做《家庭投资理财计划》研究时, 设计了一个方案:用家庭闲置资金交首期购买商品房, 然后一边向银行申请七成30年按揭贷款供楼, 一边出租获利。在答辩会上, 可进一步启发他们:30年按揭是否为贷款的最佳年限?期间银行贷款利率的变动对还贷成本有何影响?会带来什么风险?如何将贷款供楼的风险降到最低?等等。

摘要: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引发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由传统教学方式向研究性教学方式转变。本文对高中政治课研究性教学的内涵进行了界定, 并结合教学实例说明高中研究性教学各阶段的具体操作过程。

关键词:高中政治,研究性教学

参考文献

[1]李丽芳.研究性学习——理论与实践[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2.1.

[2]曹宝静.中学政治教学建模[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3.115.

中职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研究 篇10

一、政治课堂上有效互动的必要性

在中等职业学校政治课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规律,是永恒的教学主导方向,但在创新教学手段和提升教学有效性研究中,主体的含义却始终发生着变化,它既是客观存在,也是一种内在的无形的诉求。 所以,课堂上如何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创新教学效果的永恒话题。特别是中职学生,他们虽然成长的经历各不相同,但他们对文化课学习的兴趣不高、视课堂为“监狱”的抵触和课上不作为,却是高度统一,对付课堂各有奇招。所以,在中职学校政治课堂上,教师更应该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上,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才能起到事半功倍效果。如果在教学中不能让学生用心去体会和感知,仍然由教师一言堂,或让学生的思维和言行放任自流,课堂就成了学生生命自灭的场所。 因此,课堂上有效互动十分必要。

二、中职政治课上师生互动的科学依据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尽管学习文化课的主动性差,知识基础比较薄弱,但他们渴望得到老师认可和肯定的心理,仍然存在。科学研究告诉我们,在以下几种情况下更容易激发起他们学习的热情,并能够充分实现教学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这些情况包括他们对事物的好奇感、他们对学习的专业发展憧憬处于身心最佳状态时、他们感觉心智受到挑战时、他们感觉到自己被他人重视时、他们认为可以自由而充分地表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时,他们的言行得到比较积极的肯定时。

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能有效实施教学目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亲其师而信其道。要成为一名好老师,首先要得到学生的喜爱,然而喜爱的前提,就是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以承认和关注学生存在的差异并且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为行动指南,优化课堂教学情境,营造出平等、民主、互动的课堂氛围,给每一名学生都创造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仅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因此,在有效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的角色意识要转变。课堂上的动,不是教师或学生的单方面的动,而是师生的互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所有教学资源之间的互动。这个过程要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促进每个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主动地并富有个性地学习,有效地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中职政治课师生有效互动的基本形式

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互动主要体现在师生之间的双向沟通,学生受到启发和鼓励,就会积极参与、积极反应、积极创造、积极接受新知识和技能,教师在学生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的课堂上,才会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中职政治课上,师生有效互动主要有情感、观念、氛围、 思维过程、教学过程等基本形式。从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过程看,这些互动表现的更为具体。以“经济政治与社会”为例,在课堂上积极把学生引入情境教学中,关键的两点就是 - - 倾听和引导。倾听,简单的字面含义是侧着头听,形容很注意地听、细心地听取; 广义地说,就是凭着听觉器官接受言语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的全过程。互动教学中的倾听,是指教师从讲台上走到学生身边,认真听取学生表达的观点、对社会现象的辨析、个人的价值取向及他们对经济发展的分析能力等。在倾听过程中,教师要迅速搜集和整理自己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及时做出适当反应, 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一环扣一环地层层深入,达到有效沟通目的。引导, 是指带着人向某个目标行动。在向目标迈进的过程中,引导者总是在被引导者的前方,可以是行为和动作上的先进,也可以是思想和技术上的先进。 在有效教学理念的推动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已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因此,有的教师误认为,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了,教师就成了旁观者,局外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自主学习是学生重要品质,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也关系到人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以,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不等于放任自流,应该是在教师的策划下,有序、有法、有规律的动态学习过程,需要教师的周密组织和合理引导,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千方百计激励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 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主体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发挥。

四、中职政治课有效互动的特征

课堂如果没有互动,就缺失了生气和生命的灵动。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多种多样,互动目的各有不同,但其本质特征是不变的,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归纳,中职政治课师生有效互动主要有以下特征:

1. 师生互动的计划性和预见性。若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首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就要设计出互动的形式和内容。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和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 没有课前的胸有成竹,就没有课上的游刃有余。有的教者,误以为中职学生的知识基础薄弱,在备课时轻视互动问题的设计,上课时信口开河地与学生进行话题互动,致使课堂教学偏离了教学目标。因此,课前设计中,要充分预见在课堂互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采取有效的措施,通过真实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使互动按照既定目标和方向发展。

2. 提问的艺术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学生课堂上的灵动性思维的发展, 需要教师有效的艺术的提问。如在讲授“关注国际社会维护国家利益”时, 我借助习主席到非洲和拉美国家进行访问的时机,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习近平主席要进行这样的访问,并通过新闻视频回放,感受国家领导人访问时受到群众欢迎的场面。师生在活泼严肃的互动中总结出,领导人的出访,体现出国家的国际地位、民族的文化和精神、民族的自信力和威信的展示等结论,达到了预期的有效教学目标。因此,课堂教学的提问不是简单的寻求一种答案,是师生之间的合作、沟通、创新,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3. 师生互动的整体性与和谐性。师生关系的和谐是有效互动的关键,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亲和力的标志,就是互相之间的欣赏。课堂上教师欣赏学生,不断地把“你太棒啦”“你说的真好”“你们的团队力量真大啊”抛给学生,学生高兴地接受老师的夸奖,课堂上和谐的师生关系, 为有效互动提供了富有张力的空间。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的政治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课的有效教学,就是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并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有机融合,共同育人。

政治课教学研究 篇11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合作学习

一、 合作学习概述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20世纪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但布鲁纳、布鲁姆等人的教学实验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20世纪60年代,越战加剧了美国社会种族冲突和歧视问题的凸显,传统班级授课制的弊端局限了讨论深入进行,在此背景下,合作学习的倡导者们积极开展个案研究,到了 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一些突破性进展,目前,合作学习被欧美等国家教学广泛运用。我国虽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就开始对合作学习进行研究,但大力倡导和推广,是在实施新课标准之后。合作学习主要依据社会互赖理论、认知发展理论、行为学习理论,因为这三个理论都预测,合作学习比竞争和个体化学习更能促进学习成绩。合作学习有斯莱文、约翰逊兄弟、沙伦、嘎斯基、戴维森、赖特和梅瓦里克、文泽、王坦、林生傅等较典型的定义。从这些定义来看,其基本内涵是强调合作、强调合作学习是以完成共同任务为目标。合作学习的特征首先是有合作小组或合作团体作为合作学习的基础和载体。其次是有始终坚持的学习目标作为合作学习的指向标。再次是有足够长的合作时间作为合作学习的时间保证。此外是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性。合作学习的类型有共同学习、小组调查、拼图法和团队游戏竞赛等。合作学习与合作的联系是合作(cooperation)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合作的显著特征是具有共同的目标追求和积极的人际互动,这两个特征也是成功进行合作学习的必备条件;因而,要成功进行合作学习,离不开共同的目标和积极的人际互赖。合作学习与教学合作的区别主要是二者地位不同、教学方式不同、教师角色不同、学生地位不同和教学目标不同。

二、合作学习与高中思想政治课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在前言部分介绍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高中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这与合作学习的价值追求是完全一致的。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应用合作学习教学不乏成功案例,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如下:认为有分组、有讨论就是合作学习;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指导不及时,评价不到位;盲目照搬,脱离实际;准备不周,要求不到位;形式主义;时间安排不合理等。

三、 高中思想政治课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高中思想政治课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侧重于课程的普遍性,主要包括合作学习的教学准备策略、教学互动策略、教学设计策略以及教学评价策略四个部分。其中,合作学习的教学准备策略主要包括合作意识的培养策略、合作学习的分组策略和合作学习的课程资源开发策略。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策略需要注意对合作学习过程和成效的回顾与总结就是评价,需要注意评价目的的激励性、评价内容的全面性与系统性和评价标准的科学性。注意绝对评价、相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的综合运用。注意评价方法的选择和各种评价方法使用的场合与时机。做到倡导个体内差异评价法,灵活运用绝对评价法和慎重应用相对评价法。主要涉及学生自评、小组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高中思想政治课合作学习的具体教学过程设计是首先需要向同学们解释合作学习的意义和原因。其次,需要稳妥确定合作学习的分组和主题。再次,需要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行动过程。此外,还需要及时对合作学习进行总结评价和安排合作经验的交流。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合作学习的教学对策思考

为了克服高中思想政治课合作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需要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合作学习方式应当多样化。教师的教学观念要加以转变。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意识。教学评价应公平、客观、全面,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热情。用程序公平来保证小组成员机会均等,将合作学习的话题引向深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要利于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和积极性。妥善解决合作学习的方式与教师素质间的矛盾。处理好集体教学、合作学习和个人学习三者间的时间安排,正确处理合作与竞争的关系,促进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等。

总之,在信息时代,培养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日益引起重视,培养高中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是中小学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我所进行的合作学习做法还是尝试性、浅层的,仅抛砖引玉。对合作学习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学习方式的探索和应用没有终点。

【参考文献】

[1]Johnson,D.W.&Johnson,R.T.(美).合作学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David.W.Johnson & Roger T.Johnson 著,伍新春等译.合作学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美)Jacqueline Grennon Brooks&Martin G·Brooks.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4]王淑珍.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李彰有.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优秀案例[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6](美)George M.Jacobs,Michael A.Power,Loh Wan lnn.合作学习的教师指南[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7]代蕊华.课堂设计与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8]陈旭远,张捷.新课程实用课堂教学艺术[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9](美)A·J·斯塔科.创造能力教与学(刘晓陵等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政治课教学研究 篇12

我们在创设情景时, 不仅要考虑情境在形式上要有活跃课堂气氛的功能, 更应注意情境的内容必须来自生活, 而且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 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故事、热点问题或贴近生活的具体事例来设置情境,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政治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 促进学生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 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用现场调查创设情境

用现场调查创设情境可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缩短知识与现实的距离, 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及强烈的求知欲望, 完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比如:讲授“经济全球化是个大趋势”时, 经济全球化对学生来讲非常陌生, 也非常遥远, 因此, 在讲授新课之前可以先做个现场调查, 调查一下学生所了解的“走进中国的国际品牌”和“走向国际的中国品牌”。通过这样一个调查, 学生踊跃发言, 既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也让他们切实感受到经济全球化就在他们身边, 并且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这样让政治课真正融入他们的生活。

二、用艺术作品创设情境

艺术作品具有形象性、典型性、情感性等特点, 诸如漫画、音乐、视频等形式, 能够渲染气氛、烘托主题、活跃思维, 吸引学生注意力, 引发学生思考, 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比如, 在讲“资本的全球化”时, 为了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这一知识点, 我展示了“资本的跨国运动”的漫画, 学生极有兴致地欣赏漫画, 不仅了解了资本全球化的内涵, 而且也从漫画中体会到了资本全球化的原因, 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用文字材料、图表数据、图片等创设情境

政治学科的知识信息很多是通过文字材料、图表数据呈现的, 而且文字材料、图表数据也成为考查学生能力的重要载体。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也要运用文字材料、图表数据来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分析材料、处理数据的能力。在运用文字材料、图表数据创设情境时, 材料的选取要反映时代的脉搏, 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气息;同时所选材料应尽量贴近学生实际, 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比如, 在讲经济全球化的第一个表现———“生产国际化”的时候, 如果照本宣科, 泛泛地进行知识讲授, 一定会很乏味。我们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图片, 用动态的手法表现出一部轿车是由很多国家参与设计、制造的过程。通过这样一幅动态的画面, 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这是生产领域内国与国的合作, 从而更好地感知经济全球化。再如, 讲“贸易全球化”这一知识点时, 通过图片展示1950—2009年世界贸易额的快速增长, 从数字变化看世界贸易的发展, 从而轻而易举地引出并理解了贸易的全球化。

四、用社会问题创设情境

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知识都来源于社会实践, 具有较强的生活性。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社会问题创设情境能使学生感到新鲜, 有吸引力,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探究的愿望, 从而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展开。例如在讲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时, 讲到经济全球化给许多国家带来了发展机遇, 教师话题一转, 经济全球化是否使各国都受益呢?为了回答这一问题, 展示一组“智利反全球化示威游行活动”的图片, 通过介绍示威游行的背景, 让学生了解这些现实的社会问题。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 学生很自然理解到经济全球化也会带来许多消极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上一篇:传统杨氏太极拳下一篇:基于DES的加密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