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命题作文预测:本质洁来还洁去

2024-08-29

高考命题作文预测:本质洁来还洁去(精选2篇)

高考命题作文预测:本质洁来还洁去 篇1

每个承诺的开头总是澄澈干净的,就好比那幽幽山谷间盼着流向远方的小溪一般,可总做不到每次都如心所愿。

那是说来也不久的一年前,我们遵守了诺言,站在这个梦寐已久的白色大门前,不禁回想起过去的种种辛酸,但这份巨大的成果仍让我们更想努力。我对她信誓旦旦地说:“嘿,接下来的三年我一定,一定,一定好好学习,不辜负自己也为了将来的我们。”现在想来,当时如果可以,我必将这几个字刻在我心里,恐怕才不会这么快被抹去。她只笑了笑,大大的眼睛望着前方,里面却有说不尽的坚定。怕是言语总会不经意把梦想轻描淡写,不愿轻易说出口罢。

后来,一次大考,她收获了她应得的成绩,而我却空空望着那串密密麻麻的数字发呆。起初竟还有些不满,到后来寻思良久,我才发现错的是自己。那天中午,我饱含泪水向她道:“下次一定会好的,我会努力的。”她一句话也没说,只是用那双小手努力想要握住我,似乎想把那份信任与鼓励都一丝不漏地传达给我。现在又想起来,如果当时我能把这一幕深深印在脑海里多好,每天默念一遍,也就不会

轻易忘记了。

要说承诺,并不难,我们的初心,都是如此纯粹。恐怕让我们沦落,无法还给当初信誓旦旦的自己的,还是那颗跟随在梦想的路上,不坚固的心吧。

之后我确实进步了一点,她也真心为我高兴。但每次有了甜就忘了苦。又因为各种诱惑我的状态直线下滑,甚至比之前更加惨状。如果整整三年我都只是在虚度、后悔、再许下空空的诺言往复循环有什么意思呢?最终也是诺言的太美好玷污了自己。

看着她始终坚守着心中的那颗种子,每天不厌其烦地浇灌它,滋养它,这样小心呵护看似最简单也是很难做到的。这次,她就那样走过来抱着我,我们什么都没说,就只是不出声地抱着。其实我明白,她执着的,不仅是那个梦想,还有我们的友谊,那种从头到尾未变过的纯粹让我折服了。

唯有初心,方得始终。如果每天踏入这扇白色大门,毫无他念,就如一年前的自己,只在心中默守住那个承诺,也许到两年后,梦想收尾之时,才能依然纯洁。

毕竟,只用一支笔,一个诚恳的梦就能给自己一个未来去绽放。本质洁来还洁去,这一路上,不虚虚浮浮,只留下沉淀。

高考命题作文预测:本质洁来还洁去 篇2

一、每天一个小故事, 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

悠久的文化沉淀, 是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历史长河里流淌至今依旧熠熠发光的金子, 是一个民族情感的长廊。如明月霜露、白发、杜鹃等融合的乡愁;阳光、春天、莺啼、燕语等组成的希望;梅、兰、菊、竹等体现的气节;名人垂今的楷模婉约的李清照、豪迈的陆游、乱世关心寒士的杜甫……这些传统的意境对于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积累、丰富学生的情感作用很大。

让历史文化来影响学生的认知规律, 个性的张显、生命的活力注定他们不会在历史洪流中流失。这是在历史雄浑的文化支撑下找自己的路, 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问题, 更散发文学底蕴深沉的内涵。

二、重视周记训练, 积淀学生的情感

宽松、民主、和谐的气氛, 能使学生产生亲和力和积极的情感。周记, 顾名思义是一周记事, 是学生个体情感和体验的表达, 是学生与教师沟通的渠道。一般来说, 写作周记时心灵处于自由的状态, 这一种状态如果受到一点干涉, 就会敏感地关闭。通过周记谈心, 就不一样, 因为谈心时大家的心灵都处于同一种放松状态, 它能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氛围, 让学生自由地表达真实情感。

只要心灵之窗打开了, 就可以用潜移默化的方式诱发学生对生活的感受,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较为稳定的情感素质, 形成体验———积累———打磨———升华的良性循环, 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并有意识地用丰富的感情去唤起、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是“双赢”的: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心理, 接近学生, 培养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同时学生个体方式的成长的愉快和满足, 会沉积下来, 在作文中不时表露。

三、精心创设条件,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全方位的情感教育能丰富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 达到积多于内而后发于外, 直至流之于笔端的效果。

首先, 利用教材进行情感教育。教材中丰富的情感个案, 如《出师表》中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的人格魅力令人折服;《陈涉世家》中陈胜“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英雄情怀让人赞叹……

在语文审美教育中情感是核心, 学生所读的文学著作极为有限, 所以学生的情感调动有赖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分析文学作品进行引导。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 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情感积淀深厚, 在写文章时才有真情实感。

其次,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感受生活, 抒写人生的独特感受。

真情实感从何而来?源于生活。情感只能从生活中来, 离开生活就无所谓情感, “真情”是从“实感”中产生的。因此, 走出封闭的课堂, 走向真实的社会, 用饱含感情的双眼去观察社会, 做生活的有心人, 对生活要细心全面观察, 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把握富于表现力的细节, 筛选出独具特色的材料, 表达出自己的东西。这样每个人的感情历程、人生经历、思维过程, 无疑就是宝贵的材料。“我口话我思, 我手写我心”, 让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自然进入文中, 就不无道理了。

四、教师“下水”, 促进学生的思维扩展

在十几年的教学中, 我听课的次数很多。一位老师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她的教学能力不能算是佼佼者, 但她就是把一些微小的事例与“如何选材”这一个写作方法天衣无缝地连在了一起, 并不漏痕迹地伸展开, 谈到如何把握文体, 如何缩小范围等。一节课就在这个老师煽情的故事和学生激情的回应中悄悄溜走, 令我暗暗佩服。我想, 我如果在这个班, 一定不会为思路展不开担心。

毕竟, 能“切问而近思”的人并不多, 平凡而真实的生活感受, 经过老师浓缩提炼, 运用起来就能克服写作中常见的抒情议论空洞无物, 而获得自然贴切的效果, 进而促进学生感情的激发与思维的扩展。学生的写作热情就会汩汩而出, 由一个小人物、一桩小事情、一幅画而产生的真情实感, 像一根扎到心头的长针, 像一阵奔涌而来的怒潮, 让学生用最真切、最简练的文字, 描绘出心尖上那一霎的惊惶。

质本洁来还洁去。中学作文本应是一片净土, 来不得半点虚假, 也要不得半句空话。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 有何理由不还中学作文的本来面目?

摘要:真情在作文中渗透, 作文在真情中升华。只要教者有心, 在语文课堂里, 以作文教学为载体, 真情教育得到的将是实实在在的落实。

上一篇:调查与决策——《对做好灾后招商引资工作的几点建议》下一篇:农村党员学习什么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