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时政的命题特点(共4篇)
中考时政的命题特点 篇1
数学
一、首先了解一下2009年中考数学的命题特点
1. 注重考查基础, 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各地的试卷均能注意知识的覆盖面, 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的“三基”要求, 突出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传统, 试题较好地联系教学实际, 试题的要求与平时的教学要求基本保持一致。
2. 突出学科特点, 加大探究力度
今年的中考数学试卷, 继续关注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探索发现能力以及合情推理能力、抽象归纳能力的考查。
3. 拓展思维空间, 着眼学生发展
今年的试题, 在新情景中考查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 不局限于对知识本身的考查, 而是注重让考生在新情景中活用“三基”。这些试题创设的情景富有思考性, 考生必须分析情景, 活用知识, 而不能靠单纯的知识和方法的复现或套代模式来解题。
4. 注重知识整合, 考查思想方法
关注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体现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和互补性, 用具体的试题为载体考查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是今年中考数学试卷的又一亮点。这些试题删繁就简, 不堆砌技巧, 突出了对数学的理解、把握和活用。运算看似很简单, 但对有关算理、运算法则的考核却比较深刻, 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形成, 也有助于让考生在解题中领悟数学的本质。
二、2010年中考命题的基本走向
预计2010年的中考数学试题的题量不会有大的变化, 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 突出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命题原则将继续保持, 以数学问题为载体考查考生基本的数学素养和一般能力的基本方针不会改变。
在应用题的考查上, 会更加注重应用性问题的背景设置, 题型会更加丰富多彩, 涉及知识面也会大为拓宽, 体现数学的人文教育价值, 体现时代的生活气息等特质将更为明显。在试题的取材上, 将更注意联系现实生活, 将有更多亲切又真实的背景材料, 涉及面将更宽广, 信息量将更大, 寓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于试题中。
总之, 进一步强调试题的基础性、应用性、实践性、开放性、探究性将是2010年中考数学试题的重要特征。
三、2010年中考数学复习与应试策略
针对今年中考试题的基本特点和2010年中考数学命题的走向, 特向参加2010年中考的同学们提出复习与应试的几点建议。
1. 全面夯实数学基础知识, 构建完善的知识网络
扎实的数学基础是成功解题的关键。针对中考数学强调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查, 我们在总复习的第一阶段就要全面、系统地复习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 正确理解基本概念, 正确掌握定理、法则、公式等, 并形成记忆, 形成技能。
中考试题大部分考题是基本题, 但基本题不是简单题, 而是利用基本方法、基本知识和能力解决基本的问题。
基础知识的复习要在形成体系上下工夫, 要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 新知识应及时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 特别要注意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 逐步形成和扩充知识结构系统, 构建“数学认知结构”, 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有机体系。这样, 在解题时, 就能由题目提供的信息启示, 从记忆系统里检索出有关信息进行组合, 选取出与题目的信息构成最佳组合的解题途径, 优化解题过程。
2. 科学确立复习目标, 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和复习内容
从科学复习观的角度上来看, 每一复习阶段必须科学地制定复习目标和复习计划, 并配给合理的复习时间。那种在复习中不按复习计划进行, “今天到哪里算哪里”的现象显然是不科学的, 同时也是违反学习规律的。
为了避免走弯路, 提高复习的效率, 必须认真研究本地区教育部门制定的《中考数学考试说明》, 要非常清楚《中考数学考试说明》中的考试性质、考试内容、考试要求、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等, 同时要注意《考试说明》中对具体考试内容的特别说明, 上述问题弄清楚了, 复习的方向也就明确了, 复习的针对性就强了。
3. 强化训练过程, 及时总结解题的经验教训
中考复习必然要做大量的练习, 在练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明确练习的目的, 各章 (节) 练习涉及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有哪些具体的内容, 自己是否掌握, 通过练习发现自己知识的盲区、思维的误区、方法的弱区。
要注意练习后的反思。每次练习后适当的回味与反思, 可以进一步体会这些练习的题目中所蕴藏的数学思想方法。复习中要淡化特殊的方法与技巧, 要对一些通性、通法进行不断总结和提炼, 并提升为自己的解题能力。
不论是平时作业或复习中的定时练习、模拟考试, 都要做到练习 (或考试) 完后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将易错的地方记录下来, 并采取必要的纠错措施, 确保以后的解题活动不犯或少犯类似的错误。
4. 注意实际应用问题,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际应用问题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考查仍是重点。要多注意用数学的观点去分析和感受身边发生的一些现象, 注意深入分析和研究近两年各地中考试题中出现的情景应用性问题、开放探索性问题、猜想归纳性问题和阅读理解性问题。学会从材料的情景、问题中去联系理论。
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 只有运用数学思想方法, 才能把数学的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才能体现数学的学科特点, 才能形成数学的素质。因此, 在系统复习的阶段, 一定要在复习巩固数学知识的同时, 深刻领会数学思想方法, 把握数学学科的特点, 以适应中考改革的要求。
试论中考记叙文阅读的命题特点 篇2
一、多元的文本结构
为了体现答案的创新性和多元性, 很多中考记叙文阅读试题在文章的内容与写法方面, 都给考生预留了广阔的答题空间。
【示例1】阅读第7题:2011年3月18日的《扬子晚报》刊登这篇文章时, 删去了第①②小节中划线的三个句子, 请你比较阅读, 你觉得删去好还是保留好, 为什么?
【答题策略】
这是一题关于文本结构的开放性试题, 答“可以删”或“不可以删”都可以,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分析人物的形象与本文中心 (或作者对人物的感情色彩) 之间的关系。从文章第3至5节看, 主人公的形象是:精神明媚、热情动人、妆容精致, 而划线的三句话 (她笑着说, 红唇鲜艳, 她乐得眉毛眼睛都在笑) 也正是体现了“她”美丽、健康的外在形象。当然, 联系全文, “她乐得眉毛眼睛都在笑”, 固然表现了“她”爱笑的特点, 但这一特点文章有两次涉及, 一再写有重复之感。显然, 站在不同的角度, 得出的结论只要言之成理都是正确的。
【参考答案】
(1) :留好。因为这几句话既能够体现“她”美丽、健康的外在形象, 又刻画了她爱笑乐观的人生态度, 表达了作者对她的喜爱之情。
(2) :删好。①“红唇鲜艳”“灿若木棉花”, 这是“她”的外在形象, 并非作者要着力表现的内在品性;②“她笑着说”“她乐得眉毛眼睛都在笑”, 固然表现了“她”爱笑的特点, 但这一特点文章多处涉及, 一再写有啰嗦之感。
二、开放的语言赏析
中考记叙文阅读一般都会有一道语言赏析题。主要类型包括赏析语段、赏析句子和赏析词语三大类。
【示例2】阅读第8题:文中第⑨小节划线句含义丰富, 试作分析。
眼睛里, 一片一片的蓝, 相互辉映交融。
【答题策略】
本题对句子的赏析, 只给定句子, 但没给定角度, 考生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思考:从关键词语、修辞方法、描写角度 (环境描写或人物描写) 、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角度赏析句子。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答题切入口, 运用最熟悉的答题方式进行答题。
【参考答案】
答:蓝, 既指“湖蓝”“天蓝”, 又指“蓝蓝”。情景交融, 写我们为纳木错变幻无穷风光诡异的圣湖美景所陶醉, 也为蓝蓝与疾病抗争的精神所感动。
参考答案是从修辞的角度来赏析句子, 这句话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方法, 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了赏析。
三、广阔的阅读体验
这类试题往往从阅读材料发散开去, 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作出多元的解读。
【示例3】阅读第10题:这篇文章引发了同学们对“我想要的生活”的一场讨论, 以下是部分同学的观点:
观点一:生活就应该像文中的“她”一样, “养花种草, 出门旅游”“去做义工”, 这才是丰盈的生命。
观点二:在追求事业和成就的时候有得失名利之心, 无可厚非, 只要合情合理合法, 就不能苛责。
观点三:追求事业和成就应该是人生的主旋律, “她”的生活是在生命只剩下三个月的情况下“非常态”的选择。
观点四:功名得失、事业成就都是浮云, 生活在于把每一天当做最后一天来享受。
你是怎么看的?你可以赞成上述某个观点, 也可以反对某个观点, 或者提出自己的新观点。请阐明理由。
【答题策略】
上述题目是基于文章内容的开放, 对观点持赞成还是反对, 或者提出自己的新观点, 都应该符合基本的心理认同, 而不是游离开认知规律。因而答题时必须明确作者在文中表露的观点和立场, 结合自身体验, 答题才能得心应手。比如本文的中心是:蓝蓝在“身患绝症”之时, 坚定了活下去的信念, 她重新打理自己的生活, 更热爱生活, 珍惜每一天。她战胜了自己, 创造了奇迹。作者赞美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而观点三过于强调事业和成就对于人生的意义, 却忽视了健康、幸福等与生命本真相关的要素;而观点四表达的却是一种“虚无主义”、“享乐主义”的消极思想, 显然与中心是对立的, 如果考生对观点四表示赞同, 那肯定是错误的。
【参考答案】
例1:我同意观点一, 我觉得这是一种充实愉悦的人生态度。“养花种草, 出门旅游”, 为一朵花停留, 为一片水感动, 灵魂安宁, 岁月不惊, 何其美好!
中考时政的命题特点 篇3
作为一直沿用的题型,完形填空题虽然在形式和题数上变化不大,但是在命题思路上有了很大的突破。
一、题型特点
1. 选材的特点
(1)以语篇为载体,考查学生在篇章中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所选用的语篇通常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或有一定教育意义的话题,具有主题思想鲜明、逻辑关系清晰和语言富有特色等特点。
(2)所选的语篇通常没有标题,但语篇的首尾句一般不设空,因为首末句通常是文章的主题,给出完整的句子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主旨。
(3)语篇的难度适中,长度一般在250词左右。
2. 设题的特点
(1)以意义填空为主,主要考查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根据上下文的语义关系选择合适的选项。
(2)题量在10~15小题之间,一般各小题所提供的四个选项中,词形、词性保持一致。
(3)考点多以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等信息词汇为重点,兼顾对介词、连词、冠词等结构词的考查。所设空白处,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代词这五类词约占80%。
(4)各题难易有别。有的设空的答案通过理解句子即可得出,有的设空的答案由相邻的几个句子决定,还有的设空的答案涉及篇章理解,由文章字里行间的意思才能得到。
二、选项统计
三、试题解析
例1阅读下面短文,从文后各题所给的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选项。(保留原题号)(2012·盐城)
When I was eleven years old,God gave me a gift of happiness.One day,on my way home from school,a truck ran over me and cut off my16.As I lay there bleeding,I realized that I might have to live the rest of my life17legs.How depressing(令人沮丧的)!18then I realized that depression won't get my legs back.So I decided not to19my life feeling depressed.When my parents arrived at the20,they were shocked and sad.I told them,“I've already21the fact.Now you also have to get used to this.”
Ever since then,I often see my friends getting22about little things:their bus comes late;they get a bad grade on a test.But I just23life.
I was lucky to realize that it is a waste of energy to focus on what you have24,and that the key to happiness is to take pleasure in what you have.Sounds simple,doesn't it?So25are many people unhappy?
People often think happiness is based on what you26.“My whole life would improve if I had a new car.”But when you get the27and what happens?For a whole week you are walking on air.Then you go right back to being28.
Happiness is not a happening;it's a state of29.You can have whatever there is in the world and still be uncomfortable.Or you can have relatively30and feel full of joy.Happiness comes from mastering the art of appreciating and consciously taking pleasure in what you already have.
( ) 16.A.arms B.legs C.feet D.fingers
( )17.A.without B.by C.on D.with
( )18.A.So B.Or C.But D.Once
( )19.A.spare B.devote C.influence D.waste
( )20.A.hotel B.hospital C.station D.school
( )21.A.believed B.accepted C.refused D.received
( )22.A.worried B.guilty C.excited D.curious
( )23.A.hate B.enjoy C.save D.dislike
( )24.A.struggled B.supported C.lost D.completed
( )25.A.how B.why C.when D.whether
( )26.A.achieve B.promise C.donate D.admire
( )27.A.car B.life C.job D.grade
( )28.A.wise B.silly C.friendly D.unhappy
( )29.A.pain B.appearance C.anger D.mind
( )30.A.much B.many C.little D.all
【考点分析】
所选语篇从作者被卡车轧断了腿而不能站起来的例子出发,探讨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这个话题,表明了幸福实际上就是一种心态。全文共设15个空格,考点涉及5个动词(包括动词短语和情态动词)、4个名词、2个形容词、1个副词、1个连词、1个介词和1个代词。从考点分布来看,本题的考点以考查动词、名词等实词为主。从考查能力的角度来看,考点涉及直接信息题、综合理解题、词义辨析题、固定搭配题和行文逻辑题。
第16题所提供的四个选项都是身体部位的名词,根据下文“卡车轧断了我的双腿”,可选出答案B,legs。
第17题给出的四个选项都是介词,由句意“我意识到我的余生可能没有双腿了”,可以得出答案C,without。
第18题的选项都是连词,前后句是转折关系,只有C选项是“但是”的意思,符合文意。
第19题的选项都是动词,句意为“我决定不让我的生命浪费在沮丧中”,四个动词只有waste符合,故选D。
第20题的四个选项都是地点名词,根据上文“我”的腿断了,推断出“我”应该在医院里,本句意为“我的父母赶到医院,他们很震惊,也很悲伤”,所以选B。
第21题的选项给了四个动词,上文提到“我”不能把生命浪费在沮丧中,所以说“我”已经接受了事实,故选B,accepted。
第22题的四个选项是形容词,下文列举了很多小事情,所以由“我看到朋友因为一些琐事感到焦虑”可以得出答案A,worried。
第23题选项B与选项A、D意思相反,意思为“我的朋友对一些琐事感到焦虑,但是我只是享受生活”,故选B,enjoy。
第24题的选项均为动词,根据句意“我有幸意识到把注意力集中在已经失去的东西上是浪费精力”,故选C,lost。
第25题的选项为连词,上文提到了“听起来简单”,所以,推知此处是“为什么这么多人不高兴呢?”故选B,why。
第26题的四个选项都是动词,根据本句的句意“人们经常认为幸福是建立在你所取得的东西的基础之上的”,选择A。
第27题的四个选项为名词,文章上文提到“如果我有一辆车,我的整个生活水平将会提高。”所以此处指车,选择A。
第28题的选项都是形容词,本句承接上句,描述有了新车之后,你一周之内会得意洋洋,而这种新鲜劲过后,你又重新回到之前的状态———unhappy,故选D。
第29题的选项都是名词,根据句意“幸福是一种心态”,a state of mind意为“一种心态”,故选D。
第30题选C,little。上文提到了“你可能拥有了世界上的一切东西,但仍然会觉得不舒服”,而下文是转折,“或者你可能拥有相对较少的东西,但你感到快乐”。
例2阅读下面短文,根据短文内容,从短文后各题所给的A、B、C、D四个选项中,选择最佳选项。(保留原题号)(2012·镇江)
Once there was a king who offered a prize to the artist who would paint the best picture of peace.Many artists16.The king looked at all the pictures.But there were only two he really liked,and he had to choose17them.
One picture was of a18lake.The lake was a perfect mirror for peaceful high mountains all around it.Overhead was a blue sky with white soft clouds.All that saw this picture19it was a perfect picture of peace.
The other picture had20,too.But these were rugged(崎岖的)and bare(光秃的).Above was an angry sky,from which rain fell and in which lightning played.Down the side of the mountain was a waterfall.This did not look peaceful21.But when the king looked closely,he saw behind the waterfall a bush22in the crack(裂缝)in the rock.In the bush a mother bird had built her nest(鸟窝).She sat on her nest,watching the running water.
After the king compared the two pictures23,he chose the second picture24explained,“Peace does not mean to be in a place where there is no noise,trouble,or hard work.Peace means when facing unenjoyable situations,you can still be calm in your25.That is the real meaning of peace.”
( )16.A.argued B.invited C.tried D.invented
( )17.A.between B.except C.within D.through
( )18.A.calm B.round C.small D.clean
( )19.A.announced B.thought C.doubted D.promised
( )20.A.lakes B.clouds C.mirrors D.mountains
( )21.A.at all B.at last C.at once D.at present
( )22.A.lying B.growing C.dying D.moving
( )23.A.actively B.carefully C.angrily D.widely
( )24.A.so B.but C.or D.and
( )25.A.voice B.world C.heart D.view
【考点分析】
所选语篇主要讲述了国王要给能画出最好的“宁静”的画的画家颁奖,最后国王从最好的两幅画中选取了一幅,并从画里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宁静”。全文共设10个空格,考点涉及2个动词、2个名词、1个形容词、1个副词、1个连词、2个介词和1个代词。从考点分布来看,本题仍然以考查动词、名词等实词为主。
第16题考查上下文内容的衔接,文章开篇提到“国王想给画出最好的‘宁静'的画的画家颁奖”,所以很多画家都想尝试,得出正确答案try,选C。
第17题的上句提到在众多的画中国王喜欢两幅画,但是,他必须从两幅中做出选择,因此between是正确的,即答案是A选项。
第18题的四个选项为形容词,根据下文“这个湖就像四周环绕着平静的高山的镜子”,所以这幅画中是一个平静的湖,故选A,calm。
第19题的四个选项为动词,根据句意“所有看过这幅画的人都认为这是一幅关于‘宁静'的完美图画”,应选择B,thought。
第20题的选项为名词,根据下文提到“这些是崎岖的且光秃的”,同时结合本句句末的too,所以另一幅画上也有山,因此选择D,mountains。
第21题的选项都是介词短语,上文提到了崎岖的山和瀑布,所以看起来一点也不平静,选择A,at all。
第22题的四个选项都是动词,根据句意“但是,当国王靠近看的时候,他看到了瀑布后面的岩石裂缝中长着一丛灌木”,可判断选B,growing。
第23题的选项均为副词,根据句意“但国王仔细比较了两幅画之后”,选择画时国王要慎重和仔细,故选B,carefully。
第24题的选项均为连词,根据语境,国王选择了第二幅画后,接下来肯定要解释。所以选择D,and。
中考时政的命题特点 篇4
一、展现语文“两味”:文化味与人性味, 凸显语文“两感”:唯美感与厚重感
试题要展示出语文的韵味, 这是命题的基本要求。2015年全国各套试题中都有体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感受亲情友情、讴歌人性的善良等民族美好道德及情感的基本取向。
1. 传承传统文化, 展示语文魅力。试题的阅读材料注重传承传统文化、传统美德, 展示文化魅力。如江西南昌卷《< 汉字书法之美> 自序》以童年时练习书法的经历, 感悟汉字之美及书法蕴涵的品德修养。山东聊城卷《素颜如雪》中展示了张岱、季羡林文字的素雅自然; 林风眠、吴冠中画作的纯洁静美;钱钟书等暮年爱情的素净如雪;唐诗宋词中意境的清澄素洁。北京卷《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直言: 传统美德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湖南株洲卷《军机处:在帝国的夹缝中》带我们走进神秘的宫廷要害之处军机处, 感悟博大的宫廷文化。
2. 感悟文化之美, 考查文化功底。命题者要求考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 以文化作为思考的切入口, 品味文化, 检测文化功底。如:
例1. (2015·湖南长沙) 借助文中介绍的相关知识, 具体说说下面链接材料中长沙人喜欢吃辣的原因。
【链接材料】长沙人不分男女老幼, 普遍嗜辣, 所谓“长沙人有一怪, 不放辣椒不成菜”。 压扁爆炒的灯笼椒、牛角椒最令人垂涎, 被称为“送饭菜”。红辣椒往往晒成干椒, 再碾成粉, 使用方便;或剁成辣椒酱, 拌入蒜头、刀豆、豆豉等, 再倒入适量的酒和麻油, 可长期保鲜, 四时皆备。据研究, 长沙人嗜辣与嗜苦的原因如出一辙。
例2. (2015·四川成都) 在下列选项中任选一项, 简要分析其方位词是否符合本文所介绍的“位次的研究”。
A. 二世元年七月, 发闾左適戍渔阳, 九百人屯大泽乡。
B. 时难年荒世业空, 弟兄羁旅各西东。
例1关于饮食文化, 例2关于传统礼仪文化, 都散发着厚重的文化气息。题目直接考查对文化的理解与运用, 检测文化知识的底蕴。
3.品味语言之美, 体验唯美情感。品味语言, 体验情感是语文审美的重要方面, 各地语文试题中处处可见踪影。如:
例3. (2015·湖南长沙) 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在我的生命中, 竟然也有这么多的珍珠! 只是, 这些珍珠都被一层厚厚的灰尘蒙住了, 让我看不到它们的光泽。现在, 拂去灰尘, 晶莹的光亮, 照亮了我整个的内心, 我感受到了内心的快乐!
这类试题主要通过学生对题中语言或者修辞的赏析, 挖掘出文字背后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让学生来一次审美的感悟与熏陶, 体味语文之美。它考查学生品味语言, 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检测语文欣赏能力及综合素养。
二、聚焦了语文“两点”:热点与正能量, 关注了语文“两性”:科学性与思辨性
新课标指出:“语言文字的运用, 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 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1.聚焦生活热点, 弘扬社会正能量。郴州卷 《莫让手机电脑毁掉汉字书写的美好》关注了科技发展, 文化传承的紧迫性。衡阳卷《聚焦 “PM2.5”》关注社会焦点环境保护问题。邵阳卷 《食品添加剂中的“白富美”》关注社会热点食品安全问题。长沙卷《幸福的篮子》关注快生活节奏下的都市情感问题。北京卷《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关注社会大事件南水北调工程。重庆卷《我的暖, 一寸长》、杭州卷《继父》都是讴歌了父爱的伟大, 弥漫的是一种人性的温暖与爱的力量。一般来说, 实用类作品阅读展示当今科技的最新成果, 文学类作品阅读涉及亲情、 友情、师生情等美好的人性。如长沙卷“谈谈你对文中‘幸福的篮子’的理解和感悟”;黄冈卷 “文中‘我’的父母理解、尊重孩子的‘怪癖’, 对此, 你肯定很有感受, 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 谈谈你的看法”。这些考题都要求考生在理解作者表达的美好情感基础上谈自己的感悟。
2.了解前沿科技知识, 在人文熏陶的基础上培养理性的思辨思维。如娄底卷 《“超速高铁”比飞机还快》, 广州卷《数字时代, 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 荆门卷《昆虫般大小的机器人》, 韶关卷《超越时空的量子通信》, 益阳卷《让阅读回归为享受》, 黄冈卷《“看脸社会”的悲哀》, 重庆卷《怎样的“水土”才养人》等, 选材与命题都围绕着前沿科技及理性思维。如:山东济宁卷问题“通观全文, 本文作者所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引导学生对“世界那么大, 我想去看看”这个热点问题的理性思考, 不要盲目跟风。答案“辞职看世界不应成为主流;心怀梦想, 脚踏实地, 生活充实, 同样可以成就精彩人生”, 明确告诉学生对问题的看法要寻找多角度思辨。
三、紧扣课后“思考与练习”:巧做知识迁移与题目变式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 改善教师教学。”教师的教要与学生的学相贯通起来, 联在一起。以课后“思考与联系”题为母题, 对知识做迁移与变式又是一大亮点。
例4. (2015·浙江湖州卷) 结合上下文, 品味下列句子, 写出加点文字的表达效果。
最是月色荡满河川的夜晚, 正万籁俱静, 突然一声蛙鸣如冲天炮一般从水田里。
例5. (2015·湖南衡阳卷) 请赏析第9段的划线句。
老范喜得声音都震颤了, 眼睛像一对灰色的小灯泡亮了起来, 双手郑重地接过烟斗, 激动地吭吭巴巴, “谢谢您, 唐先生, 真谢谢您……”
例6. (2015·湖南益阳卷) 试简要分析第③ 段中划横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这些问题都能够在教材之中找到相对应的母题。例4题对应人教版9年级下册第10课“思考与练习”第二题品味语句题, 都是考查词语在句中的表达效果。例5题对应人教版9年级上册第6课“思考与练习”中“作者用了哪些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来表现这两个人物性格?”都是考查描写手法及其作用。例6题对应语文版7年级下册第8课《少年爱因斯坦》“思考与练习”第二题“下面句子在课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两题都是围绕句子在全文中的结构来设题。据统计, 很多中考真题都能够在“思考与练习”中找到对应的母题。
针对以上的命题特点, 我们从以下这些方面做好准备, 轻松应对2016年中考阅读复习。
一、研究语文考试说明与样卷, 准确把握命题范围与题型
考试说明是命题的依据, 它对命题范围, 考点及能力层次, 试卷结构及难易程度与分布, 题型等做了具体的要求。对考试说明要做纵向的对比与分析, 明确与上一年比较的变化之处, 以便准确地做好复习的针对性。如2015年长沙考试说明与2014年长沙考试说明相比, 变化如下:“积累与运用”部分增加了“传统文化常识”和“综合探究”的考查, “阅读与鉴赏”部分调整了古诗词、文言文、说明文和记叙文的题量与分值;“写作”部分调整了分值。样卷是考试说明的进一步细化, 是考试说明的具体体现。研究样卷以考点为基础对它进行变形演练。对必考点、常考点、易出错考点多花点时间巩固, 对新考点多加以练习。这样, 对复习备考教学的方向就十分清楚了。
二、以课后“思考与练习”为基础构建知识体系, 做好知识的迁移
我们要对7至9年级课后“思考与练习”题分文体、分知识点、分答题方式等做归纳整理, 构建一套完整的体系。然后, 通过课外材料的练习, 做好迁移, 融会贯通, 这样就能够在考场上得心应手了。
【中考时政的命题特点】推荐阅读:
抓好中考时政复习01-13
中考政治时政热点09-07
2019中考时政热点12-17
2024中考政治时政热点10-04
2022年中考时政热点01-18
中考思想品德时政小热点与练习09-30
2023中考时政热点:奋斗成就中国梦11-25
2022年中考思想品德时政十大热点专题11-27
2022思想品德中考时政热点专题复习策略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