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记叙文的写作(精选8篇)
复杂记叙文的写作 篇1
复杂记叙文写作
1、了解什么是复杂记叙文,和初中的简单记叙文有何不同
初中:①简单记叙文,情节简单,一览无余,仅从一件事、一个生活场景去表现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
②简单记叙文写事要全景叙述,需要完整地表现事件的来龙去脉,要展现连续的时空里相对完整的事件,要写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要素”这些主要内容。
③简单记叙文,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记叙、描写。
高中:①复杂记叙文,视野更开阔,情感更饱满,一般要有多个片段(也可以看成有若干件事),如果只叙述一件事,那就要求把事情叙述得曲折有致,避免直线性的叙事。
②复杂记叙文写事需要更多的特写镜头,它不注重事件的来龙去脉,所写的多个片段(也可以看成多件事),它们表面上没有多大联系,它们靠的是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把多个时间、地点并不连贯的个片段(或说多件事),串成一个完美的整体,构成合乎逻辑的、有节奏的、完整的内容,共同围绕同一个中心,从多个角度立体地共同凸现同一个思想。
③复杂记叙文,仍以记叙、描写为主,但也少不了精当的议论和饱满的抒情。议论抒情可以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认识与感悟,在凸现文章中心,体现作者的审美取向、价值判断上,有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议论、抒情还能起组织、联结记叙材料的作用。
就以上三个复杂性而言,这表达方式的复杂最容易捉弄学生。我们在作文训练的时候,一提及复杂的记叙文可有精当的议论和饱满的抒情,学生就会不自觉地把文体写走样了,叙事不足,空泛的议论和抒情喧宾夺主,最后文本呈现出记叙不像记叙、议论不像议论的怪模样。要知道,复杂的记叙文仍然是记叙文,以写人和叙事为主,议论和抒情是为了“提神”而已,它们离开了叙述就无所寄托了。
复杂记叙文的这些特性决定了它在文章结构方面有比较高的要求,而目前高中生作文恰好普遍存在不善于安排文章结构的问题。所以复杂记叙文在结构方面的基本要求和几种常见的结构式。
要确定好记叙的线索。文章的线索可以是某个事物,、某个人物,也可以是某种感情、人物的某种精神,也可以是某句话、某种行动,还可以是某一悬念,某一矛盾冲突等等。
要安排好行文的顺序。记叙比较复杂的事件,一篇文章中往往是以一种叙述方式为主,结合其他几种方式,使文章条理清楚,错落有致。如舒婷名作《真水无香》,主要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抒写了对母亲的热爱,同时又辅之以插叙、倒叙表达对母亲的思、追忆,行文活泼,选材丰富却又有条不紊。要注意层次段落之间的衔接,注意过渡和照应。
1.逐层递进式。文章各个片段的中心之间形成层递关系,使得文章主旨不断升华或深入。
2.片断并列式。对于记叙性作文来说,可以是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片段形成并列,也可以是不同时间、同一空间的片段形成并列。比如朱自清的《冬天》,全文四段,首段写幼时父爱,第二段写友谊温馨,第三段写夫妻情深,三个片段都发生于冬天这一季节,但时空变换,成为有序的并列式。
3.一线串珠式。即根据内容特点选准恰当线索,一线串珠式的基本框架是由实物引起话题——就实物陈述往事——因实物抒发感情。
4.情景交融式。
5.点面结合式。找准一个切入点,由点及面组织文章内容。如毕淑敏的作品《回家去问妈妈》由出游敦煌回来偶然听妈妈忆及往事得出“在我和最亲近的母亲之间,潜伏着无数盲点”的感悟,继而写道“我们在悲痛中愕然回首,才发现自己远远没有长大”,“趁老树虬蚺的枝丫还郁郁葱葱时„„”。另外,较为常见的结构形式还有前后比照式、悬念设置式、铺叙点化式、虚实相生式等等。
复杂记叙文的要求:
1、要写自己亲历(参与其中)的身边人、身边事(非报道的新闻人物或名人事迹)
2、最好写一个人的几件事(至少两件),表现一种品质或统一于一个大中心。
3、要写一个人的一件事,但要有几个情节片断或几处波折(至少两个或两处)。
4、无论写不连贯的几件事还是写一件事的几个情节,一定注意前后衔接自然。
5、要用三种以上的描写手法体现出场面感、镜头感(其中必须同时具备语言描写和细节动作描写)。
6、不能让描写虚设,必须让描写的文字体现主题和人物符合主题的那些特点;更不能主次颠倒,陪衬人物的笔墨一定要少于主角。
7、要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兼具,但以描写为主
8、做到事中波引人,事中情感人(有震撼人心、与众不同的动情点),而不是以理服人(议论文)或单纯的以情感人(抒情散文)
9、要有明确的中心观点和扣题语。
精心选材
真。所记叙的人物、事件或景物是记叙文的主体,如果主体虚假,文章就很难站得住,俗话说:“砍的不如旋的圆。”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某某同学在一个雪天,用手推车送生了急病的王爷爷去医院,路上他顶风冒雪,昂首阔步„„显然这是为了突出人物的高大形象而编造的故事情节,经不住推敲。作文的事例要真,抒发的感情也要真。
新。在保证真实的前提下,要力争新。汽车上帮老大娘拎提包,假期中帮五保户扫院子,麦子地里往外轰小猪子,风雪夜老师来家里补课„„许多同学对这类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陈年旧事情有独钟,百写不厌。应该对这些“俗”的材料“忍痛割爱”!旧布料最难为巧裁缝。“新”还有另一层意思,对同一材料,选择新的角度,采用新的写法,抒发新的感受。表达方式
记叙要有详有略。很多学生在记叙时平均使用笔墨,一笔一笔地像记豆腐账,这是造成文章平淡的重要原因。比如写游记,从假期中几个伙伴怎样商量,如何准备,到途中所见,爬山流汗,山顶休息,高兴返回,一一写来,没有重点,没有高潮,通篇平淡。“文似看山不喜平”,必须培养这样的意识:在哪部分惜墨如金,在哪部分泼墨如水!
注意描写和抒情。这是复杂记叙文不可缺少的表达方式,文章是否生动,有无文采,主要靠这两种表达方式来体现。
描写要有明确的目的。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的就多写。反之就少写或不写。
看看鲁迅先生如何描写眼睛:祥林嫂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何等的麻木!康大叔的“目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何等的凶恶!
描写要真切细腻。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中描写景物最精彩的句子是:“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又如孙犁的《荷花淀》中:“„„这风从稻秧上苇尖上刮过来。”何等的真切、细腻,又何等的美!
高潮处要泼墨如水去描写,去抒情。写作时不能总停留在这样的层次上:爬呀,爬呀,终于爬上了山顶,带了一会儿就高高兴兴地回家了。或者:长城啊,真长!辛苦功成,极目远望,凉风拂面,那景物,那诗情画意哪儿去了?那心情那感受哪儿去了?那联想想象,那瑕思迩
想哪儿去了?应该尽力描写极力抒情呀,这正是泼墨如水的时候!
议论必不可少。文章的分量,主题的升华,主要靠议论来完成。记叙、描写和抒情是“画龙”,议论是“点睛”!很多学生在写记叙文时,忽略了议论,议论的成分太少,议论的深度不够,文章就显得平淡了。
因此,写复杂记叙文,作者要先“复杂”起来。
复杂记叙文的写作 篇2
一、练就慧眼, 拓展“创意”表达空间
在记叙文写作中, 常有同学觉得提笔无事可叙, 勉强写出的文章也单薄无趣, 自己都不满意, 写作成了痛苦的“差事”。其实, 有这样经历的, 不只是这些同学。莫泊桑是世界公认的短篇小说巨匠, 但是他最初的作品也是平平常常, 屡遭退稿。苦恼的他, 拜福楼拜为师, 并向他求教。福楼拜没多说什么, 只是让他看门前经过的马车并详细地记下来。莫泊桑连续看了三天, 感觉非常单调, 没有什么好记的。福楼拜告诉他, 写作必先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如富丽堂皇的马车跟装饰简陋的马车走法上的区别, 不同天气下马车的走法, 马车上坡、下坡时马的状态和赶车人的表情、做法等等。莫泊桑大受启发, 之后, 他天天全神贯注地观察过往马车, 渐渐地, 他从中看出了人间万象、世情百态, 加深了对社会、人生的认识, 创作也就大有起色。我们从莫泊桑成长的例子中发现, 生活中并不缺“高分作文”的素材, 古人云:“博见而善择, 多闻而体要”, 说的是同样的道理。可见, 记叙文的写作, 要从善于拓展“创意”表达空间开始。
练就一双慧眼, 在平凡小事中寻找饱满的细节、丰沛的情感, 洞察人情、人性的闪光, 表达出自己的真感情抑或是真性情, 你的作文无疑会顺势就体, 笔意清明。从这个角度说, 我们不必抱怨生活平淡无趣, 也无须去胡编乱造人间悲喜剧, 记叙文的素材, 就在凡人小事、自己的生活里。
二、随体赋形, 必得“中规中矩”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为主要内容, 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 反映社会生活的文体。简单说, 记叙文的写作要达到四个方面的要求, 即要素齐备, 结构完整, 思路清晰, 情节“抓人”。因此, 我们在写记叙文时, 首先要紧抓并落实记叙文的“六要素”, 使得记叙的要素完备, 文体特征鲜明。记叙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事件 (场景) 时, 要避开平铺直叙, 力求行文曲折有致, 情节完整。在记叙中, 可采用多种记叙方法, 如倒叙、插叙、补叙等。就表达方式而言, 描写是记叙文中不可或缺的表达方式。如果说叙述是枝干, 描写就是娇嫩的叶, 能使情节更丰满、人物形象更鲜明。好的细节, 还能推动情节发展, 表现或深化主题, 这样, 记叙文中的描写才起到丰富内容、增添文采, 增加表现力的效果。如:《祝福》中对祥林嫂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等, 无不表现祥林嫂这一人物在封建礼教束缚和戕害下可怜可悲的形象, 有力表现揭示出“吃人礼教”这一主题;而文中雪这一景物描写起到反衬并凸显主题的作用。人物的相貌神态, 言行举止, 甚至是一景一物, 皆气韵天成, 有回味久长之妙。
高考中虽然不限文体, 但文体特征必须是鲜明的。如果我们能够写出符合题目要求, 叙述饱满生动的记叙文, 那么, 我们的作文就很可能是成功的。
三、善择体要, 把握综合运用尺度
复杂记叙文写作中仅使用记叙与描写的表达方式, 只能使得文章“中规中距”。事实上, 要把一件事、一个人写好, 光叙事完整、内容充实肯定是不够的, 还要综合运用议论和抒情等表达手段。
文章的基本表达方式除记叙、描写外, 复杂记叙文中较常有抒情和议论。记叙文中的抒情, 有直接的, 如朱自清《背影》中“唉, 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寥寥片语, 表达了“我”对父亲念之切, 爱之深;有间接的, 如周立波《娘子关前》“已经是夜了, 没有月亮, 只有星星。队伍里寂静无声, 咳嗽的人都没有, 只有骡子的蹄子, 踏在石头上, 杂乱地响。”几笔点染, 从这庄严肃穆气氛中就表现出八路军的沉着、坚定的革命意志, 饱含着革命情愫。记叙文中的议论, 其形式是灵活的, 可以先叙后议, 可以先议后叙, 也可以夹叙夹议。就一篇文章来说是如此, 就文章的一个部分来说, 也是如此。不论哪种结合的方式, 议论在这里都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或者点明所叙事件的思想意义, 或者阐述所叙事件包含的人生哲理, 或者揭示事件结局的根本原因等等。它可以使文章气势纵横, 增强感染力。如鲁迅《藤野先生》中“也有解散辫子, 盘得平的, 除下帽来, 油光可鉴, 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的议论句强烈地表达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无奈之情和讽刺之情。当然, 复杂记叙文中的描写、议论、抒情不是多多益善, 而是有度的。不做无用的描写, 不抒发虚情假意, 不为议论而议论;否则, 喧宾夺主, 可能写成“四不像”的作文。
审明记叙文的文体特点,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内容充实、丰富且有文采, 如此的作文, 可算是“有模有样”。怎能不受到阅卷老师的赏识呢?
摘要:2012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的作文要求与往年的要求相比有所变化, 就记叙文而言, 淡化选材, 强化行文的生动、细腻。如何达成这样要求, 众多学生感到困惑。本文就记叙文中灵活、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破解记叙文内容干瘪、语言枯燥、情感匮乏等写作现状, 提供一些技法指导。
关键词:记叙文,表达方式,运用策略
参考文献
[1]秦堃.追求文学化的表达——高考“记叙文写作”备考策略[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程创.融多种表达方式于一炉——高考记叙文写作备考策略[J].新课程研究·作文教学, 2010 (03) .
复杂的诗意与难度写作 篇3
用“孤独”一词来形容李浩和他的诗歌写作,也许并不合适,然而,真相或许就隐藏于无处不在的孤独中,而且在孤独中与世界“进行的一场复杂而封闭的对话”。他的诗歌因其内在的精神深度,已经拒绝了一部分读者,诗人与世界的“相遇”,注定了他必须走向那处精神的高地。内外双重的“孤独”,造就了一个登高的诗人,他是下不来了吗?他再也无法回到世俗中?他其实也有自己的日常书写,只不过它与我们惯常所理解的日常不一样,那样一些幻化的、理念中的场景,瞬间也能迷惑无知的我们。“我站在窗口。成群的/白象,从海上/穿过升起的大火。//尖叫的光,在我的/头颅里,回荡着,撞击着,/即将关闭的门。//我的眼中,海水已经/堵住了,这座城市的所有的路口。/夜晚,从不开始。//天空的身体,已经成熟。/下午亲吻着我的手臂,光芒的降临,/始于盛开的嘴唇。”(《午后》)这段午后的记忆,在不同诗人那里,也许会有完全不同的呈现。更多诗人可能会选择“向下看”,并将其还原为一道世俗的景观:城市的新感觉派们追逐的是车水马龙,灯红酒绿。但在一个疯狂的资本时代,所有景观的变化都只是投射在表相上,而难以深入到内核里。李浩没有选择“向下看”,而是在“向内看”,城市风景都服从于他内心的真实。即便于它们是破碎的,不成形的,他也以隐喻的方式对其重新命名,这中间暗含着他对存在不同于一般层面的现代性理解。
这就是李浩的美学:立足深邃,拒绝简单,不论这种简单是形式上的,还是主题本身。他进入世界的角度与方式,有一种特殊的幽闭性,这种微妙的关照触及了自身的理性,毕竟他是在致力于有源头的承担型写作。尤其是当那些没有来路的纯粹依赖想象力的写作,一旦被视为天才之举,那么,经验如何进入写作就可能变得混乱。因为接受美学上的原因,我们一向对思辨性的写作缺乏必要的关注,认为那样的作品属于没消化的西式残渣,未经本土化,很难获得全面认同。当然,针对这一事实,有些人干脆放弃了挖掘,而李浩则是不多的坚守者。其实,他也不需要坚守,因为他从来都没有放弃过,于是,所有的悲壮都成为了假象。当他和北京青年诗会的小伙伴共同探讨独属于他们自己的诗之经验时,一种真正的美就诞生了。那些《圣经》般的句子,那些宗教式的表达,就是想象力与知识性构筑的一道诗歌风景线。
在获得独立立场的同时,李浩和他的同道们走向了一片决绝的三角地,他们在寻求生命内部的复杂与丰富,这与其说是在赋予世界一种华丽的表达,不如说是在自身的言说中创造一种新的价值。“我将手送给了,湖边的火焰。/只剩一颗大脑躺在铁丝床上,//在烧烤的炭火中,繁星众多。/在繁星下,让我和你靠近点,//爱一次。爱这个岛。让我们/躺在静闭的栗子树下,抚摸//朱砂。我们用朱砂在手心里/画野兽,让它们寻找、我们//在星光下,拿树枝修的夜路。/让它们走进橄榄林提升夜空。”(《岛》)我们如何体验这岛上之夜,而我们又怎样描绘这种体验?一切都会归置于感觉,然而,诗人把握住了神圣性的美好,它无需过多渲染,仅仅亮出彼此的感观,这种体验就足以在诗的意义上成立了。诗人将想象放飞到了现实里,后又无可避免地延伸到了历史中,这样他的写作就一直处于某种神秘感的笼罩下,这是他的精神背景,也是其立足于内心的思之所在。
在思与诗的融合里,诗人到底是需要关注思还是诗?这其实是一个困扰很多人的问题。只有在诗与思的距离中定位好一个尺度,那种在经验和想象之间寻找共鸣的审美主体,才会得以重新焕发出诗的光芒。李浩曾经写过两首同题的《挽歌》,一首收录于诗集《风暴》中,带着更多的激情与速度:“请你们放心大胆地去活,我身上还有足够的土壤,/埋藏心灵上,滋生的欲场。可是,/你们也要相信衰老,相信赞歌,别像孩子那样,/安慰我睡觉,掠夺我的小酌。”这种召唤,或多或少地拓展了抒情的空间,继而找到它的归宿。可是在后一首《挽歌》里,所有的出场又开始变得戏剧化,无限地接近“上帝”的安排。“拖拉机、勘探镜、打桩机、挖土机,从遥远的/高速公路至铁轨,开到渺小的/回龙寺。我丈量南水,我卖地,/我在大广高速公路上听完了/莫扎特所有的交响曲。很可惜,/他和我的工友,并没有死于上帝。/村民抱着灵位正在迁徙,/潘金莲身后排队的高女,都跳进了/挖成湖泊的基督教堂里。”诗人是基于一个什么样的视点在罗列他的想象和他的所见所闻?他根本不需要去讲一个好听的故事,从某种意义上讲,他甚至是反故事的。他用幽默、知性、既否定又肯定的语气在启迪我们进入他的文字内部,这似乎不是一种引导,更像是在促使一个人完成他的道义和使命。诗人将自身的经验融入到了对神圣与灵性的开掘中,于是,那些相对纯粹且又不乏内涵的美不断浮现出来,并生成了具体而微的幽暗意识。
我在李浩的诗歌中读出了幽暗意识,那是由他所营造的寓言流露出来的气息。像《那边还有,去吗?》完全是由对话完成的一首截取之诗,诗人截取生活的一个横断面,看似酿成了一杯生活的苦酒,可这诗性又受困于心灵的秘密而无法更为明晰地展开,于是,我们只能接受这相对模糊的记忆,去呼应他更为精确的表述。悖论或许就在这里,至高的精准也会带来一种混沌的美学,诗意就相应地在这种悖论中生成。李浩在《太阳岛之诗》《场景》《十年前,在回龙寺》等诗作中,都涉及到了这一命题,他开启了反思悖论存在的模式,但并不一定是要建构一片新的天地。如《场景》的最后,诗人终究要安顿自己,一种绝望与温暖混合的幻境出现了,“银行躺在群星的阴阜上,/邀请我跳崖自焚。篝火在森林里,粉身碎骨。/黄土与平原,静坐如泥。我沐浴晨风,形如孤魂。”我虽然读到的是幻想中的场景,但它们又确实曾在现实中复原,不管诗人是将历史移植到笔下,还是将现实置于历史的现场,他只是在为自己的写作重构一种力量。李浩这些带着极强超越感的诗歌,是在挑战自我的途中去寻求某种精神自觉,而他的话语坐标已经在一个向上的目标上,以神性的方式诉说、演绎失败,并由此获得信仰。
在追求真理的写作中,李浩以源于经验又超越经验的方式,触及了对宗教的认知,这里面有他安放自我的信念,包括他所使用的诗歌体式,都更接近于某种命运的基调。在诗与真的较量中,他并没有顾此失彼,而是注重二者之间的平衡。他已不满足于抒情,相反以更精确的画面般的素描,来统摄诗的整体。包括像《奇幻广场》,貌似移步换景,他也是在目力所及的范围内,给所有的“风景”以准确的定位,无论这风景是内心的,还是现实中的,他要以一条线索将其贯穿起来,并为其通向更高贵的信仰之路留下思想的烙印。就像《埃博拉式》《在铸钟厂》这样以长句子构筑诗性的作品中,反诗式的表达也建基于更精准的修辞和叙事中,每个词的背后都有源头,也有诗人个体的思索。李浩说他爱看电影,而且电影影响了他的写作。“在我被恩赐了生命的真理之后,我开始将电影中蒙太奇的技巧,引入到诗歌创作之中,这个经验,让我的长诗写作更加自由、丰满,在结构方面我‘发现’了一条隐秘的渠道‘借鉴’上帝与他的子民立的法约。”电影画面与宗教画面构成了他诗歌写作的两条路径,这交叉的路径让他获得了不同于他者的人文情怀。“最深切的感受是,当我以语言对经验、事物命名之时,我似乎也在‘重建’上帝与人、道德与情感,以及世间万物之间的秩序与法则,我通常会在他们的各自的‘音域’上进行精确的计算,以使它们在自己的诗中找到‘最合适的位置’。”这是以观看之道激活写作潜力的过程,它不仅开启的是知识之门,同样,它也为诗人的写作提供了“有意味的形式”和通往真理的诗意。
李浩的诗歌,已在新世纪以来的宗教写作范畴里获得了自己的位置,而且他的写作给我们的启示会更显丰富:既有宗教的庄严肃穆,又有着后现代的反讽拼贴,尤其是那种超现实主义画面的呈现,无不带着异质混成的“风景”之魅。在当下普遍转向日常的写作风潮里,我们也需要有一种向上的趣味,李浩的写作虽然是献给无限的少数人,但他的宗教诗学建构,在渐趋平面化的美学格局里,更是一种有难度的别样探索。
(作者为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
雅思写作复杂句分类 篇4
例6: A growing number of parents believe that being overly dependent on social networking websites only makes their children more isolated in the real world.
点评:这个句子就是通过宾语从句来阐述作者的观点,即“过分依赖社交网络只会让自己的孩子在现实中更加孤独”。
雅思写作范文:入乡随俗与多元文化
Some people think visitors to other countries should imitate local custom and behaviors. Other people disagree that the host country should welcome culture diversity. To what extend do you agree?
Identifying the foreign customs is a difficult task for any visitors. Cultural conflicts may occur when one does not know much about the strange social codes other than his own country. In reality, people’s opinion about whether the host country should encourage cultural differences or to what degree should they accept the alien cultures as they may cause annoyance to them. In my opinion, I insist that the local customs should be highly respected in many occasions but not necessarily be followed blindly.
The primary concern is given to the significance of one’s national traditions and heritage that has been passed down. It is important because all these customs has undergone thousands of years of practice and become the treasure of a nation. For instance, the eating tradition in many areas and regions such as people eat red eggs when they have a new baby, eating jiaozi—a kind of Chinese dumpling when we celebrate Chinese lunar year, and still eating when someone’s grandpa passed away. This might be a blunt for many visitors who first come here. Visitors in such a situation may choose to practice as if he were a local or he may just see and enjoy the atmosphere.
Even if visitors keep a stance away from the traditions of a foreign country, they should not be hostile to them. The reason is simple. If the visitors refuse to take the fact that the local customs may offend their faith or something they believe, and even they are disheartening, they will possibly act improperly under such situation. Take eating out custom as example, Chinese people when eating out, there are always a person who masters the table and even pays the bill. This might be offensive to a foreign who does not get used to this manner. But as we Chinese people say” Ru Xiang Sui Su” literally means that one should get used to the local customs when visiting it, this is a reflection of what we discuss here about the culture diversity.
In general, one should see how he knows about the cultures and how he should react upon it. There are no fixed rules to be followed. What seems important is “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 philosophy applies to many situations when one feel uncertain about the host culture.
雅思写作范文:因材施教还是统一教学
Some people think that teaching children of different abilities together benefits everyone. others believe that intelligent children should be taught separately and given special treatment.
Discuss both sides of view and give you own opinion
Education is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our world and becoming a vital task for 21 century. undoubtedly, parents are paying moi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it so that they come up with a variety of methods. some people hold that children with different abilities and gifts should be educated together, while others think that it is better to separate intelligent children from the average, provided with special treatment.
As first option is concerned, that teaching children together is the most common used way in schools. children have the equal right to be inculcated in school, regardless of age and sex. they should be ingesting knowledge from teachers with same status and sharing the facilities equipped by schools. moreover, different children own distinct gifts and abilities, which makes them distinguished from each other. by communicating with classmates and friends around these children, they are more likely to complement each other. in other words, they could learn from or be influenced by other children. just because of the diversity, the children have much more knowledge and novel thoughts to absorb from their peers. definitely, teaching children of different abilities together benefits everyone.
By contrast, how about these intelligent children separated from others? they could not get more opportunities to make new friends and be confined in such a narrow scope, either mentally or physically. in china, there are several special schools or classes sponsored by famous universities, called: juvenile class, which means they just enrol intelligent children with very high iq. most of these children are very young but accepting overwhelming study burden. they do not study with the same age children, yet separately. they are in spotlight, and become the focus of society with high expectation. however, not all of them could be successful in the future, even some children get seriou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under such pressure. they lose the rights of sharing happiness they should have.
Then, to be a successful person, s/he should be an ordinary person first. if the children are deprived of spending time with their friends and classmates, they will lose happiness. then, they could not grow up normally and healthily. in my opinion, children should not be separated but study together.
雅思写作范文:因材施教还是统一教学(2)
题目:
Some people think that teaching children of different abilities together benefits everyone. others believe that intelligent children should be taught separately and given special treatment.discuss both sides of view and give you own opinion
分析:
在写作的时候一定注意审题,在考试时最好把最后一句划上,即:discuss both sides of view and give you own opinion 。其实,这句话已经告诉你了文章的结构,
导入:背景铺垫,引出话题。
主体:
一段 Some people think that teaching children of different abilities together benefits everyone.
二段 Others believe that intelligent children should be taught separately and given special treatment
结尾:
提出自己的观点,总结全文。
(法无定法,此结构仅供参考)
例文
In one class, a variety of students can be found, with different knowledge bases, study habits as well as intelligence, posing certain barriers for studying, esp. the influence to smarter students, who are far more demanding in teaching progress and content, is concerned.
One opinion is that an ideal method to solve the problem might be to separate the more intelligent students from the rest and be nurtured individually. in this case, the reorganized students, who are much quicker to master what they learned, will enjoy their owe lessons conduction scheme, programmed accordingly. simultaneously, their knowledge-thirsty intention will be catered for. however, such drawbacks as isolation amongst students will occur, and, psychologically speaking, the rest are greatly discouraged; their study morale will be seriously undermined. further more, it is unlikely that a great number of extinguished students do exist.
Some people are strongly against such separation, but for integration teaching. everyone is endowed with their own merits in various aspects, which can be beneficial for others to overcome shortcomings and better themselves. studying in school not only serves academic purpose, but also learn how to balance their developments in both mentality and physicality. to learn how to behave in different occasions, for example, how to handl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and so forth. we can not blink the fact that there are still some flaws refected from the students with high intelligence, for instance, embarrassed in communication, dull in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being isolated from others, etc. undoubtedly weakening their future competition ability.
记叙文的写作方法 篇5
1、交代清楚人物、时间、地点、事由。
2、按故事或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依次叙述。
3、主题鲜明,内容清楚。 文章中的故事应有头有尾,要写出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结束的过程。确切地说,在记叙时要把与一件事物有关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等因素交代清楚,才能给人一种完整的认识和印象。
4、层次分明,有条有理。 记叙时,要有开头,正文及结尾。有时涉及几个人或几件事,一件事往往牵涉到相关的次要事情;有时一件大事中还包括小事,这就要对记叙的事情做出分析,分清主线和副线,围绕主线安排副线。
解读记叙文写作的要点 篇6
记叙文的写作是各种文体写作的基础。如何写好记叙文,笔者认为,应联系学生写作实际来探析,才能对症下药,找出打开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
首先,学生写记叙文普遍存在着“粗枝大叶”的毛病。一切事都用概括,只注重事情的完整叙述,而缺少生动逼真的细节,缺少细节,就无法传神。“于细微处见精神”,好的作品一定具有独特的.细节,如朱自清《背影》中父亲买橘子的细节、老舍《小麻雀》中麻雀的神态描写、鲁迅《药》中华老栓买药的心理,等等,都是以细节取胜的经典之作。
那么,怎样才能把文章写“细”呢?一是平常多观察、多积累、多记笔记;二是平时练习把“短”文章写长,这样可以锻炼想象能力;三是临场时要闭目沉思,脑中会“过电影”,力求再现人和事物的形象,让“情景”在脑子中活起来,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形象思维。学生坚持这样训练,文章的生动性、形象性会有很大的增强。
学生写记叙文存在的第二个问题是缺少真情实感。许多学生写作都是人云亦云,都是空话、套话、想当然的话,而没有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如学生一写到老师,不是深夜批改作业,就是送学生上医院,没有一点新意和动人之处。有一位学生写出老师的另一面,写老师喝醉了酒上课,并写出了其的酒后神态言行,同学们对其的议论,等等,笔者至今对这篇文文章记忆犹新,认为这样的文章才有活力,才能使人眼前一亮。
学生写不出好文章,有两个原因:一是思维定势。人和事都模式化了,打不开思路,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二是缺少足够的勇气。学生顾虑“实话实说”会惹怒他人,老师、家长会训他们,会影响同学之间的团结,等等。著名作家张炜曾经在某报上评点过一个中学生关于早恋的习作,这篇习作看起来文笔很好,但张炜批评它“矫情”,没敢写出真正心灵上的东西,坠入了社会上普遍的思维。所以,学生在文章中应大胆打开思路,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第三,学生写记叙文还存在着形式单一的问题。文章四平八稳,平铺直叙,缺少变化。事实上,同样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形式来写,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形式上出新,记叙文最具优势,从顺序上来说,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多种顺序;从表现方式上来说,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多种手段,只要巧妙加以运用,文章就会丰富多彩。如有一篇文章写换灯管,作者把灯管拟人化,写灯管如何喜欢这个班级的同学,如何得了感冒不亮,换它时如何把它弄疼了,它又如何故意把灰尘落入换灯管者的眼睛里……同样的事,不同的角度来写,效果大不相同。有一篇高考满分作文叫《生命之床》内容是写一个母亲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也要把婴儿生下来。作者选取母亲向婴儿倾诉心声的角度来写,看后让人为之动容,带给人很大冲击力。如果作者选取纯客观的角度来写,情感冲击力就会降低许多。另外,记叙文的范围十分广泛,小说、童话、神话、寓言、散文、传记等等都在它的范畴之内,写作时有十分广阔的选择空间。
提高中考记叙文写作能力的思考 篇7
关键词:记叙文,审题,选材,立意,锤炼语言
中考作文分值大(60分),几乎占半壁江山,历来是各位考生关注的重点。然而,农村中学学生一谈起作文,就感叹:“作文难,难于上青天! ”教学中体会到现在学生写作记叙文的最大问题是缺乏真情实感,没有个性,关键在于没有好素材。
面对这些情况,不仅学生着急,老师和家长也着急。这就产生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有效提高记叙文写作能力? 下面笔者着重从作文审题、选材、立意、锤炼语言等方面谈谈如何提高中考记叙文写作能力。
一、审题
审题是作文第一关,这一关一定要把好。不论哪一种题型的作文,都要认真推敲每一个字,领会命题人的要求和用意所在。面对形形色色的作文题目,我们该怎么审题呢?
1.记叙文要注意题目人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如《我的快乐》指的是第一人称,《笑了》中谁笑了,题目没有规定,这就有了选择的自由。有些题目有时间限制, 如《一个愉快的假日》,所写的事就要发生在假日里,否则就是离题;《在迎接中考的日子里》, 这就要求写中考前几天或前一两个月的事,否则也算偏题。
2.细心琢磨“提示”,有些题目写什么、怎么写可从“提示”中找到答案。 如《生活就是这样》,这道题目乍看无从下笔,然而它的前边有一重要提示:“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可谓文章的中心、主题;“有时小有波澜”隐喻有点困难和曲折,“有时阳光灿烂”隐喻美好、如意;“有时免不了飘来几片阴云”隐喻伤感失意,细心琢磨这些提示,这道难题就不难了。
3. 有些题目看似 普通平常 , 没有难点 疑点 , 仍须解词 释义,以突出中心、主题。如《我终于战胜了自卑》,题中的副词“终于”表示经过较长时间 ,有个较长过程 ,曾遇到种种挫折和失败,经过艰苦努力最终获得成功,因此文章应突出与困难做斗争的信心和意志,反映自卑的曲折过程。对于有些题目,我们要善于联想和想象, 运用象征、比喻等手法引申题目的意思。如“路”,题目隐含另一层意思:不仅是脚下的道路,更指“成长的历程”。
4.有些开口小、范围有限的小题目 ,学生经常被困住手脚。对这样的“小”题必须打开思维,挖掘“小题”中的“大”思想、“深”内涵。如“一份答卷”这样的小题,我们不能只想到考试时的答卷,还要想到生活中的“答卷”:对某次艰苦经历完成的答卷,在严峻考验面前做出的表现,在诱惑面前提交的答卷等。
二、选材
题目审好后,第二步就是确定“选材”,也就是“写什么”的问题,即文章的“内容”。材料选得好,文章就成功了一半,怎样才能选好材呢?
1.选材要典型有意义。指所选的材料是有代表性的、有 意义的。因为有代表性的材料能以一当十、以个别反映一般,从而深刻全面地反映事物本质。如有位考生写《这事发生在我班》,选取班上有个同学为灾区捐献500元。一人就捐出全班的二分之一多,可谓突出、意义重大的事例。当然也可写平时吝啬的人捐出很多钱,这也是典型。
2.选材要新颖而生动 , 做 到人无我有 , 人有我新 , 人新我奇,只选罕见的,不选常见的。 有时间,换个角度想想,可以老材料出新意。比如:写《一次难忘的考试》,选择考场上考试这一材料的肯定很多,所以应尽量避开。有个学生不落俗套,这样写:模拟考试结束后,老师让大家放松放松,进行爬山比赛,当我快到山顶的时候,路遇一对老夫妇,老妇人意外摔伤,我和另一个同学放弃爬山,把老妇搀扶下山。文章结尾写道:这不也是一场考试吗? 是一场道德考试,在这场考试中我们交上了正确的答卷。这位学生选材新颖,把“考试”理解为“道德的考试”,表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视角”,这篇作文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立意
文章的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那么,作文时,如何选择立意角度呢?
首先,从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发现、开掘主题。如“我渴望”这个题目 ,选材立意的灵活性很强 ,给学生提供自由天地,有的学生便紧扣自己的生活选材立意,写了“我渴望每天晚上都停电”,文章写的是:一天晚上自己正在做作业,突然停了电,正准备拿火柴,但手不由自主地停住了。爸爸妈妈和老师的面孔一齐涌到我眼前。接着回顾了自己在老师的精心培养和父母的热切希望督促下的熬夜生活。文章最后写道:“电来了 ,我又写了起来 ,不由自主写出的却是———生活需要七彩阳光。啊,每天晚上都停下电吧,哪怕只有十分钟,我渴望着。”这篇文章选材真实,读来令人信服。小作者通过对停电这一学习生活中小事的描写, 巧妙地向学校、家庭和社会发出“减轻学习负担”的呼声。这呼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因此这样立意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其次,选择角度力求“新”。就是写作意图要紧扣时代脉搏,考虑的问题有新的角度,所写内容有独立见解。写法上应采取新颖别致、富于变化的方法,使人读了耳目一新,受到感染。
(1)立意新颖 ,莫忘了避“俗”。一写蜡烛 ,老师就像蜡烛 ,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一写蜜蜂,劳动人民就像蜜蜂,得到的少,付出的多……这几乎成了通用的公式,立意真正要做到有新意,务必避俗避熟。
(2)立意新颖,莫忘了变“角”。变“角”就是变化切入角度 ,角度一新,立意也为之一新。比如,有一学生写家乡变化,以“稻草家庭上法庭”的形式 ,“控诉先是蜂窝煤 ,后是液化气挤占原本属于稻草家庭的农村市场的罪恶”,文中夹杂蜂窝煤与液化气的自我辩护。全文从稻草“遭遇”透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立意角度让人拍案叫绝。
最后,选择角度要“小”。这就要求学生站在时代高度观察生活,从细小材料中挖掘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小”,才能“深”。课文《一厘米》通过买票这一件小事揭示一个人应该怎样看待尊严的问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以小见大”的典范。
四、锤炼语言
古人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里的“文”,就是文采,富有文采的文章富有感召力和吸引力, 读起来令人感到韵味无穷。要让作文出类拔萃,在中考中得高分,就要有意识地锤炼作文的语言,使其表达贴切清新,富有文采。
1.锤炼词语 ,贴切表达。作文时 ,尽量选用那些恰当的、精妙传神的词语表达,尤其重视动词、形容词的使用,做到“一字传神”。如课文《背影》在具体写父亲的背影———望父买橘时,抓住“攀”、“倾”、“缩”等动词,写出父亲为儿子买橘子艰难攀爬月台的过程,真实感人、催人泪下。
2.巧妙运用修饰语言为作文增添色彩。写作中 ,对描写的事物增加恰如其分的修饰语言,使表达的内容更有立体感。如下列两个句子:
1月亮照在草原上。 2皎洁的月亮温柔地照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
记叙文写作的“四大”“七小” 篇8
[关键词] 高考 记叙文 写作
2011年参加广东高考语文作文评卷,我发现绝大多数考生继续演绎“八股文式”的议论文,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几乎都是“中心论点+几个分论点+几个事例”的议论文,很少写真情实感的记叙文。这种现象不符合当代中学生的个性特点,也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宗旨。
那么,高考语文记叙文写作要注意什么?我认为要注意“四大”、“七小”。所谓“四大”就是四个大方向,即:演绎一个故事;刻画一个人物;表达一种感情;揭示一个哲理。所谓“七小”就是七个小技巧,即:细节描写;设置悬念;创设误会;制造巧合;虚实结合;抑扬并用;结尾点题。
一、把握四个大方向
1.演绎一个故事。记叙文就是要写人、叙事。看到标题或话题就可以由此联想到与题目相关的故事,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耳闻目睹的事。
2.刻画一个人物。记叙文除了叙事以外,刻画人物也必不可少。故事中的主人公形象的刻画可以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进行,从大处着眼,小处着笔,重点突出人物的个性。
3.表达一种情感。演绎了故事,刻画了人物,第三个大方向就是表达一种情感。我们在选材时,注意选取自己亲身经历的典型事例,不一定要轰轰烈烈的大事,日常生活的小事也可以,可以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抒写真切的感受,表达人生的感悟。
4.揭示一种思想。一篇记叙文如果只有故事没有思想,也就失去了文章教育人的功能。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揭示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要写出人生的感悟;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要有真知灼见,有教育意义。这是写记叙文要把握好的第四个大方向。
二、演绎好七个小技巧
1.细节描写。所谓细节描写,简而言之就是情节中那些极富个性特点的细枝末节的描写。细节描写对烘托人物、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深化文章主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细节描写主要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神态等方面进行描写,以达到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目的。那么,如何进行细节描写呢?首先,要注意观察。处处留心,时时在意,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现实生活中,一个人总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某个习惯性动作或说的某句话,这些细节都会反映出其个性品质或兴趣爱好等。只要我们善于发现,注意观察,便能发现其中的道理。
2.设置悬念。设置悬念,也叫“卖关子”,即设疑团,不作解答,借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这样就可以使文章情节更加曲折,富于变化美,而且还能使文章波澜起伏,有张有弛,吸引读者。
3.制造误会。制造误会就是借助人物之间的各种误会造成一定的矛盾冲突,从而铺排情节,它能使叙事波澜起伏,使人物形象生动丰满。如《驿路梨花》一文对小茅屋的主人误会多多,悬念重重,曲折动人,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因此,我们写记叙文时,可以以某件事为基础,通过艺术加工,让人与人之间产生一点美丽的误会,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文章在曲折中增加更多趣味,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4.创设巧合。创设巧合,是指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碰巧相遇,使矛盾突显或突然得到解决,从而产生文势起伏曲折的小技法。我们创设巧合时,对巧合的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等都要合情合理,切不可胡编巧合,违背常理。否则,文章就会失去真实性,弄巧成拙。
5.虚实结合。虚实结合是作文构思的技法之一,对刻画人物而言,又可以称之为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直接是实写,间接是虚写。一般来说,实写是指真实地把正在发生的人和事写清楚,而虚写是写与真实的正在发生的事件相关的回忆、联想、想象、心理活动等。虚实结合的写法能使文章的感情表达更真实而富有层次感,更能打动人心。
6.抑扬并用。抑扬并用可以使文章更为曲折多变。最常见的是欲扬先抑,具体来说是文章为了更好地颂扬人物或事件,先对其进行贬抑,最后才褒扬,构成一种由贬到褒的写作过程。这样使行文曲折生动,波澜起伏,造成悬念,形成对比,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恍然大悟的快感,留下深刻的印象。
7.结尾点题。记叙文要防止就事论事,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没有主旨,没有点明事件的意义,没有让人得到启迪或受到教育。卒章显志,结尾点题,是记叙文最常见的技法之一。在充分叙述的基础上,水到渠成,一语破的,既让读者充分地、准确地把握中心思想,也让人受到启迪。
总之,高考记叙文写作要拿高分,要让评卷者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就要把握好四个大方向,演绎好七个小技巧;从大处着眼,小处着笔,具体地叙事,细腻地刻画。让故事曲折多变,波澜起伏;让人物形象丰满,个性鲜明;使文章主题深刻,哲理凸显;使读者心灵净化,思想升华。
(作者单位:广东省罗定市素龙第一中学)
【复杂记叙文的写作】推荐阅读:
高中假期复杂的写事记叙文09-24
高中记叙文的写作12-20
初中记叙文的写作指导10-29
叙事记叙文的写作技巧09-21
记叙文写作的六要素05-27
高考材料作文的记叙文写作05-28
环宇记叙文的写作技巧指导07-15
解读记叙文写作的要点参考09-05
记叙文写作中的抒情10-25
记叙文作文开头的写作指导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