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的审题技巧(精选11篇)
记叙文的审题技巧 篇1
记叙文写作, 审准题极为关键。下面就如何提高记叙文审题的有效性, 结合近三年的高考试题, 谈几条审题的经验, 以供参考。
一.总体认知法
对题目中的每一个字、词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都要仔细地推敲, 辨析, 然后综合起来, 从总体上完整地把握题目的要求。例如2007年天津卷《带着感动出发》, 在作文时, 我们可以将题目分解成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思考。1.带着什么出发, 感动。2.带着感动去干吗, 出发。既然有出发, 那就有出发到哪里去, 去干什么。所以具体的作文落脚点应当在“感动”, 什么人、什么事让你感动了;写作的重心在于“出发去干什么”。再如2008年上海卷《他们》, 一个“他”字, 给了考生旁观者的立场, 只能关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 来投射我们浓烈的感情, 却不能写我们自己。而一个“们”字, 则点出了群体性要求, 不能只关注某一个个体。这些信息, 都需要考生快速反应, 认真审题, 在较短的时间内加以捕捉。“他们”很多, 从众志成城抗击暴风雪中为抗冰保电牺牲的三英雄, 到奥运圣火传递过程中掀起的爱国热潮, 再到汶川大地震中为救学生牺牲的老师们……这些人物、这些事件都无不令人感动。考生可以把以上素材串联起来作文, 形成一条“感动链”。写出来的作文既涉及到了热点, 又涉及到了情感, 不但具有社会价值, 也有一种普遍性的感染力。
二.捕捉题眼法
所谓“题眼”, 就是题目中的关键性词语, 它往往显示题目的特殊性, 规定作文的重点。抓住了题眼, 也抓住了题目的核心。在多数情况下, 题眼往往是由题目中的定语或状语充当的。例如2007年天津卷《有句话常挂嘴边》, 要突出一句话, 而且这句话是常常挂在嘴边的。那么, 偶尔提提、不轻易谈起的话, 就不能写。这句话的内容是什么, 为什么要常挂在嘴边, 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 这应该是作文的主要内容。不管你选择谁来写, 都要突出写他 (她) 的那一句“常挂嘴边”的话, 否则即视为偏离题意。再如2006年上海卷《我想握住你的手》, 从题目看, 这是一个完整句子的题目, 主语、谓语、宾语齐全, 很清楚地叙述了一件事, 即“我” (考生) 因为什么“想”“握住你的手”。文章写作重点就在“想”字上面, 为什么“想”, 怎样“想”, 这就是文章构思的重点。为什么想握住你的手, 即握手的背后是什么, 既然想要握手, 肯定是有一番话语要倾诉, 此中的情感是什么, 或者对生活有什么感受要交流。
三.题意引申法
有些作文题目, 其中的关键词语往往含有一定的比喻义、象征义。审这类题目, 除了对字面本身的理解之外, 还要从它们可能具有的比喻义、象征义着眼。如2007年安徽卷《提篮春光看妈妈》, 现在我们对“提篮春光看妈妈”这一短语作一些语义分析。“一篮春光”实指春天的美好事物, 虚指骄人的成绩、丰硕的成果、美好的情感等等。“看妈妈”的“妈妈”实指赐予生命的妈妈, 虚指山水灵动的自然、谆谆教诲的良师、临危济困的路人、亲情弥漫的故乡、欣欣向荣的祖国等等。而题目中的“看”也有“回报、感恩、反哺、报效”之意。总之, 这个作文题目给人巨大的想象空间, 但又不乏生活的韵味。想到了这些, 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 找准一个合适的写作角度, 写一篇有情文应不在话下。然而有许多考生却在审题时出了偏差, 没有对题目中的关键词语的含义加以引申, 写出的作文可以说是离题万里。有考生写不谈回报“母爱”的, 也有考生写不求感恩“妈妈”的。至于“提篮春光”更是有多种不可思议的理解, 有的理解为“妈妈提着篮子在明媚的春光下”, 有的理解为“‘提篮春’这个人只去看妈妈”, 把“提篮春”看做一个人的名字, 把“光”理解为“只”的意思。正所谓一着不慎, 满盘皆输。
纵观近年来的高考记叙文, 在审题方面存在着诸多严重失误:误读误解, 偏离题意;反偏为主, 转移话题;穿靴戴帽, 生套硬搬;抛开话题, 另起炉灶;选材不当, 转移话题等。如果我们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 总结其规律, 掌握其要领, 也就不会谈“审题”而色变了。
记叙文的审题技巧 篇2
命题人员拟定试题,一般从立意、情境和设问三个方面进行。
1.高考政治试题的立意
所谓立意,是指确定命题的意图和考查目的。立意是命题专家以《考试说明》为依据,按照教育测量学的理论与方法来进行命题的主旨。
立意是试题的核心,是情境和设问的统帅和灵魂,没有立意,情境和设问就失去了主旨和方向。同时,情境和设问又是立意的载体和血肉,没有情境和设问,立意也就无所依附、无从实现了。
近年高考试题着重体现“能力立意”和“问题立意”的要求。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对于“能力立意”问题,在《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更强调考查考生对文科各学科知识整体把握、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考试既反映各学科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又表现注重学生思考、知识迁移、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通识教育理念。”主要从记忆、理解、应用三个能力层次进行考查。
记忆要求是指观察、描述基本的社会科学现象、了解社会科学现象的规律及意义。如20--年高考“浙江等21省(市)卷”第34题: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每逢中秋佳节,海峡两岸都会庆祝这一传统节日,这体现了中华民族有
A.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 C.共同经济生活 D.共同文化心理
【答案】D
理解要求是指理解社会科学的主要概念与结论;数据、图表、公式、简图的意义及其关系。如20--年高考政治“广东、河南、广西卷”第37题:贸易顺差越大越好。
【答案】这一说法是不全面的。
贸易顺差通常反映出一个国家在对外贸易收支上处于有利地位,它表明在世界经济竞争中该国商品处于优势地位。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实行出口导向政策,不断扩大出口,保持适度的贸易顺差,有利于推动和带动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贸易顺差过大,将会限制一国通过进口利用国外资源、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生产技术,从而不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与竞争力的提高。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不可能长期保持巨额贸易顺差。
应用要求是指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推断、归纳、预测;分析、说明成因;解决问题。如20--年高考“浙江等21省(市)卷”第39题第5问:如今古城开封焕发了新的青春。旅游业已经成为该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龙头,20--年旅游收入已占该市国民生产总值的10.9%。分析该市为什么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兴市之本”。
【答案】古都开封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是按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必然选择。
发展旅游业将带动该市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建立适合于该市市情的产业结构,推动整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强调“问题立意”是指“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的主体设计思想。”如经济的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可持续发展问题等,在近年来的高考试卷中体现得特别充分。
2.高考政治试题的情境
所谓情境,原指情景(情形与景象、感情与景色)与环境,这里是指为实现思想政治学科考查目的而提供的特定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
针对情境,回答问题,考生不是背出教材现成的答案写在试卷上,而是必须经过考场上紧张的思维活动,克服固定的思维模式,独立思考,开阔思路,分析试题所提供的新情境,回答新问题。
从试题的三个方面看,情境是试题的基础;从情境与设问的关系看,情境也是设问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情境就无处设问,而设问又是情境的关键,没有设问,或设问不灵活、不巧妙、不新颖,情境也就失去测试的价值了。从一定意义上说,设问也是试题的关键。
3.高考政治试题的设问
所谓设问,是指命题者为对考生提出作答的要求而设置的问题。是命题专家按照试题的立意,针对试题的情境,设计的问题。
高考政治试题的立意、情境、设问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立意是核心、情境是基础、设问是关键,必须综合分析。
高中物理审题的方法和技巧 篇3
所谓审题就是通过读题,对题目提供的信息认识、分析、辨认、记录,获取题目的信息以便选用正确的物理规律,是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环节,也是打开物理思路的金钥匙。
科学的审题方法有:
一、认真读题,发现信息
认真细致阅读题目,多角度无遗漏的收集题目信息,发现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题目所求,弄清题目的物理过程及其遵循的物理规律,明确研究对象,确定研究过程,分析对象与外界的联系,把握物理过程中的不变量、变化量、关联量以及不同物理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
例1、据《科技日报》报道,科学家正在研制一种可以发射小型人造卫星的超级大炮,它能够将一个体积为2m3(底面积为0.8m2)、质量为400kg的人造卫星由静止开始从大炮中以300m/s的速度发射出去,再加上辅助火箭的推进,将卫星最终送入轨道。发射部分有长650m左右的加速管道,内部分隔成许多气室,当卫星每进入一个气室,该气室的甲烷、空气混合物便点燃产生推力,推动卫星加速,其加速度可看作是恒定的,据此请估算一下这种大炮的加速度大小为( )
A、69.2m/s2 B、0.46 m/s2 C、138.5 m/s2 D、不能确定
解析:本题给出的信息很多,要学会提取有用的信息。比如,本题的研究对象是人造卫星,把它看作质点,它被发射的过程是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建立物理模型),它从静止开始运动,其初速度为 ,在大炮中运动的位移为 ,末速度为 ,由 ,可得 。
答案:B
二、把题目的表述“翻译”成物理条件或要求
1、把题目的表述转化为物理情景
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读完一道题后,觉得无从下手,陷入“山穷水尽”的困境,如果在审题的过程中,把一些题目的文字表述转化为形象的物理情景,就能达到“柳暗花明”的境界。
例2、质量为m,电荷量为的质点q,在静电力作用下以恒定的速率v沿圆弧从A点运动到B点,其方向改变的角度为θ,AB弧长为L,则A、B两点的电势差为 ,AB弧中点的场强大小E=
解析:把题目的表述作如下转化:
以恒定的速率沿圆弧运动 电荷做匀速圆周运动;
在静电力作用下 静电力为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方向改变θ,弧长L 弧半径
因此得出此质点在静电力( )的作用下,以半径做 匀速圆周运动的物理情景,因此A、B两点的电势差为0,AB弧中点的场强 。
答案:0
2、把物理情景转化为物理条件
有些题目直接给出物理情景,我们还需要通过分析把这些物理情景转化为具体的物理条件后,才好利用物理规律求解。
例3、电动机通过一质量不计的轻绳用定滑轮吊起质量为8kg的物体,已知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120N,电动机的输出功率可以调节,其最大功率为1200W,若将此物体由静止开始用最快方式上升90m,试求所需的最短时间为多少?(不计空气阻力,g取10 m/s2 )
解析:此题物理情景有:
以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使物体匀加速上升,
其加速度最大值:
此时由 可得;速度:
上升高度:
时间:
此过程维持至电动机的输出功率增大到额定值;此后电动机以额定功率使物体做变加速运动,其最终速度满足
且变加速运动过程由动能定理
可解得时间:
故总时间:
答案:7.75s
3、把物理条件转化为数学条件
应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是《考试说明》中要求高中学生掌握的能力之一。有些物理习题给出的是物理条件,我们可以把这些物理条件转化为数学条件后,再利用数学知识求解。
掌握实用的审题技巧 篇4
所谓“审题”, 就是在作文前仔细分析题目中的内涵和要求, 弄清写作的具体要求, 确立写作中心, 确定写作范围和重点的过程。因此, 仔细揣摩题目中的内涵和要求是审题的第一步。有些考生生怕浪费答卷时间, 于是快速浏览一遍作文题就动笔构思, 这是很不明智的做法。审题一定要仔细, 要把握好命题者的用意——看题目究竟要求你写些什么, 让你表达一种怎样的观点。对于一些模棱两可的话语, 考生只有认真思考, 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 不认真思考的最终结果只能是跑题。
首先, 审题时一定要全面分析, 整体把握。考生只有把作文题目中的材料、导语、话题、要求等全部看清楚, 才能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材料和把握话题。如2009年安徽省中考作文题《师生之间》, 这道命题作文看起来很贴近学生的生活, 易于学生从自身的现实生活中去选材。师生之间有太多的故事和感动的情怀, 也提升着我们的认识。但是, 这道让考生看起来感到熟悉好写的作文题, 却又设置了审题障碍。这道题的核心词是“之间”, 关键词是“师生”, 如果把笔墨集中在写“老师”或“老师们”的故事, 赞扬老师的品质, 或者只写自己对老师的认识、感悟, 没有写出师生之间的故事, 或者没有写出你对这二者的认识, 就不知不觉地偏题了。所以, 考生一定要留足时间对作文题目进行全面分析, 整体把握。
其次, 审题时一定要抓住题眼, 提取重点。审题就是要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来确定文章的重点, 那如何才能确定文章重点呢?关键是要抓住题目的“题眼”。“题眼”是题目的灵魂, 是题目的核心。尽管作文题中所给文字均有其作用, 但其重要性却不尽相同。“题眼”往往浓缩了所给文字的核心意思, 抓住了它就等于抓住了那段文字的“灵魂”, 而且去除了旁杂的非关键词句后, 便于连缀思维的碎片, 从而激发考生全面思考。抓“题眼”的过程就是一个去粗取精的过程。
考生还应该明白:题目要求中的每个词语,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都有其特定的意义, 因此, 考生在审题时一定要弄清词语的具体含义及与其他词语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 审题时一定要把握要求, 确定写作范围。现在作文要求非常宽泛, 文体你可以自由选择, 但是不等于没有要求。你如果选择了记叙文的体裁, 就必须老老实实地按照记叙文的规矩去写;如果你选择了议论文, 就必须按照论点、论据、论证老老实实地写下去。千万不要把两种文体糅合在一起, 乱了方寸。所以我们在审题的时候, 一定要把作文要求进行认真研究, 发挥自己写文章的长处。注意扬长避短, 就能够写出最能反映自己作文水平的好文章来。
高考数学的审题技巧介绍 篇5
审题的目的是准确理解题意。认真审题至少有3层意思:一是防止受到熟悉题目影响“无意中”看错题,比如有这样的一道题:“圆锥轴截面的顶角是 120度,腰长是12,则过圆锥顶点的最大截面面积为。”一次考试中有超过一半的同学误答为轴截面面积。这是受“当轴截面的顶角为锐角或直角时,轴截面面积最大”的影响所致,而当轴截面的顶角为钝角时,应该是两条母线垂直时截面面积最大。考试时由于紧张,又是一个简单问题,没来得及多想,就把答案填上。
二是对文字较长或符号较多或较新的题目,理解难度较大,有时要读两遍甚至数遍才能理解,要有耐心,经验表明,较长的题目往往不难,这不仅考查数学知识,也考查心理素质。
三是遇到难题做不下去,要回头仔细审题,看看还有哪些条件没有用到(尤其是题目中括号内的条件不可忽视)或没有充分使用(有些条件在解题过程中不止使用一次)。
小学数学作业中应用题的审题技巧 篇6
做应用题作业历来是小学生的一大难题。小学新的《课程标准》不独立设置“应用题”单元,取消对应用题人为分类。而是分学段目标中将“解决问题”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及“情感与态度”并列,分学段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要使学生作业时会做应用题,我们教师就要做的是应用题的教学改革,交给他们应用题的审题技巧。
应用题教学最主要的就是要学会审题。审题的过程就是获取、收集加工信息的过程,不会审题就无法弄清题意,也就谈不上分析、解题了。因此,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数学的解题教学要认真抓好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特别是一些中下成绩的学生,没有良好的审题习惯和技能,而解答应用题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在解题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困难,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兴趣.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在解答应用题时,审题是分析数量关系的前提是正确解答应用题的保证.老师在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必须具备审题训练,培养学生审题的能力,在应用题教学中,多年来我坚持指导学生“读读、划划、想想、说说”,并注意做到了下面几点,来强化审题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审题要对字、词加以分析
数学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指导学生审题时,要注意“咬文嚼字”。找出题中一些关键的字、词、句。如:“多”、“快”、“提高到”……。在这些字词上仔细斟酌一下,切实理解其意义,以免解答时出错。
如:125与75的差,乘以183除以61的商,积是多少?这类题在列式前,如果找不出题中的和、差、积、商等关键字、词,就很容易列式出错。
如:小华有46枚邮票,小明的邮票比小华多了16枚,小强的邮票等于小华和小明邮票总数的3倍。小强有多少枚邮票?如果审不出“谁是谁的倍数”、“谁比谁多”,就会列成46+46+16×3或46+46-16×3的错式。
二、审题思路要宽广
许多习题就同样的条件、同一个问题,可解法并不是一种。解答应用题引导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要开动脑筋,展开联想,多角度,多途径地思考,采取灵活多样,具有独特的简便方法去解答。
如:编筐小组每人每天编16个筐。照这样计算,5个人4天一共编多少个筐?
引导学生分析,此题可有两种解法:
第一种解法:要想求出5个人4天共编多少个,先要求出5个人1天编多少个,再求5个人4天编多少个?
第二种解法:要求出5个人4天一共编多少个筐,可先求1个人4天编多少个,再求5个人4天一共编多少个筐。
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体系,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又可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审题过程要详细得当
指导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不要在那些与题意无关或关系不太大的词句上下大功夫,白白浪费时间。如:表示人物、地点的词句及一些关联词语等。要善于舍弃非本质的东西,挑
选整理出与题意密切相关的内容抽取问题的本质,这样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益于概括、归纳抽象能力的提高。
如:某车间有32名工人,5月份前9天共加工零件1400个,平均每个工人每天加工零件多少个?
如果把此题简略为“32名工人,9天共加工零件1400个,平均每人每天加工零件多少个?”。问题即明显变得简单了。
四、审题方式要灵活
有些题,如果你刚一看,哎呀!很难解答,实际上,通过认真审题,灵活的想,便豁然开朗。如:三步应用题都是在两步应用题的基础上发展来的。把两步应用题通过增加条件、改变条件的叙述方式、改变问题等方式改编成三步应用题。
如:华山小学三年级栽树56裸,四年级栽的棵数是三年级的2倍。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
如果改变条件的叙述方式、改变问题,该题就转化为三步应用题了。如:华山小学三年级栽树56棵,四年级栽的棵数是三年级的2倍。五年级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少10棵。五年级栽树多少棵?
这类题我认为最好让学生利用线段图,有利于帮助解题。(如图)
要想求出五年级栽树多少棵?必须先求“四年级栽树多少棵”。然后,再求出“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这样,最后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五、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步骤
在小学虽然概括解题步骤是在学习了复合应用题时才进行的,但低年级开始应用题教学时就要注意引导学生按正确的解题步骤解答应用题,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特别是检查验算和写好答案的习惯。
一道题做的对不对,学生要能自我评价,对的强化,不对的反馈纠正,这实际上是一个推理论证的过程。完成列式计算只解决了“怎样解答”的回答,而推理论证是解决“为什么这样解答”的问题。然而低年级学生不善于从已知量向未知量转化,有时又受生活经验的制约无法检验明显的错误,因此,一要教给学生验算的方法,如联系实际法、问题条件转换法和另解法等;还可以先由师生共同完成,然后过渡到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最后发展成学生独立完成。
在教学中还经常遇到学生不重视写答案,只写“是多少”就算完成了现象。答案实际上是很重要的,是一件事情的结果。我们做事强调有好的开端,也得有好的结束,那才是一件完整的事,我们做题就同做工作一样,应该有完美的结束。因此,不仅要使学生重视写答案,还要使学生学会写答案。
记叙文的审题技巧 篇7
一、要明确话题的类型
话题作文常以三种语言形式出现:一是以词语的形式出现, 如:“获取”“鼓励”“书”等;一是以短语的形式出现, 如:“人与自然”“百姓故事”一是以句子的形式出现, 如:“相信自己”“从我做起”这三种类型的话题, 对写作对象的限定程度是不一样的。句子型的话题本身一般都蕴涵着一个观点, 写起来难度较小, 观点容易把握。词语型的话题最为灵活, 往往需要在话题之下确立某个观点, 然后去写作。短语型的话题既有限定, 又有自由度, 写作时需要考虑限定因素, 例如:“百姓故事”就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故事”“人与自然”也不能看成“人与社会”或“动物与自然”。
二、要关注话题里的提示语
综观几年的中考话题作文的提示语, 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1.列举写作内容的范围。2.拓展作文题目的外延, 3.搭建学生想像的平台。
所以, 考生在平时训练时要注意培养读题的习惯, 要认真研读提示语, 以明确命题旨意, 把握文题限制和开放的方面, 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写作。
三、审题时要注意发散思维
话题作文虽不在审题上为难考生, 但是也还要注意审题时构思出新意。我们在中考作文的写作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文体要新鲜。
作文时都要选择拿手的文体, 做到记叙以情感人, 议论以理服人, 说明以知传人, 这些是众所周知的。但更重要的是大胆创新, 张扬个性, 话题作文提倡“真实的体验、创新的表达。”因此写作的文体除了记叙、说明、议论外, 还可以写寓言、童话、日记, 也可以写戏剧小品、通讯报道、对话访谈、电子公告等。如重庆市中考满分作文《责任》, 某考生写了一个三幕剧, 其中有道具、场景的交代、人物语言的刻画 (包括人物的独白和旁白) , 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多角度地反映了交通警察是如何对待事业和家庭的, 塑造了一个责任心极强的人民警察形象, 是一篇很成功的考场作文。
2. 拟题要新巧。
“题好一半文”,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个靓丽夺目的题目, 能为作者行文提供一个明确的中心点, 也能使阅卷老师对你的作文一见动心。因此可以让学生多拟一些借鉴引用式、辞格口语式、悬念奇语式的题目, 让题目有充足的“韵味”。例如以“美丽”为话题的作文, 有的考生拟了这样一个题目“有一种美丽叫希望”, 的确让人们耳目一新, 为之一动。
3. 立意要新颖。
“意犹帅也”, 决不可忽视, 构思时要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新”, 要从侧面、多向把握时代脉搏, 关注社会热点, 体现思维的个性特征。同时要注意告诉学生, 尽管话题作文的话题均有“立意自定”的提示, 但这类文章在立意上都设有立意底线, 写什么内容可以不尽相同, 但立意只能是对真善美的追求, 而决不能是对假恶丑的选择, 切不可盲目进入反面立意的误区。
4. 切口要小巧。
话题作文最忌大而空, 所以写作时一定要化大为小, 从小处切入。一般说来, 需要在原话题下找出适宜自己写作的子话题, 然后构思立意, 定题写作。比如以“自然” (黑龙江) 为话题写作, 我们马上会联想到自然环境的恶化, 想到环保的重要。由“自然”想到了“环保”, 写作对象就已经缩小。那么怎样体现环保的重要性呢?一个考生写了一篇《小鸟的诉说》, 用拟人化的手法, 让小鸟对破坏自然的人类进行了诉说, 表达出新一代青少年对环保工作的重视, 紧扣话题, 表现了一个有意义的主题。
当然, 写好话题作文的技巧很多, 只有在平时的作文写作中注意有意识的对照训练, 才能做到熟能生巧, 在考试时写出优秀的一类作文来。
参考文献
[1]周文忠.给中考作文加些亮点[J].作文教学研究.2007.
[2]陈法.供材料题意作文的审题方法指导[J].作文教学研究.2007 (05) .
[3]江云翔.话题作文立意创新指导[J].作文教学研究.2007 (05) .
[4]张娉婷.写好话题作文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作文教学研究.2007 (05) .
高考作文审题技巧 篇8
一抓住“关键字眼”
一般而言, 材料、命题和半命题作文中都会出现几个关键字,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题眼”, 抓住了“题眼”便能成功开启写作之门, 避免跑题、偏题现象。那么学生如何抓住关键字要注重平时的训练。首先要看清写作的要求。其次要关注文题, 如果是一个词, 这个词就是关键字, 比如《童年》、《家乡》和《春游》等。审题时应当对文题加以适当扩充, 再添加新的元素, 就能凸显文章的主旨。比如《快乐的童年》《外婆家的童年》等, 围绕主题可以展开对童年生活趣事的描写, 表达对童年的怀念之情。如果写的是《童年的歌谣》, 侧重点放在了“歌谣”上面, 与题意发生了一些偏颇, 学生要引起注意, 避免扩充时发生类似的错误。审题时找不到关键字前不要动笔随便确认主旨, 哪怕你文采再出众, 偏题作文也不会得高分的, 所以作文审题的第一步就是要找准关键字。
二猜“出题人意图”
阅读材料作文时我们不难发现, 材料中多少都包含了出题人的情感, 对待一件事情或持褒奖的态度, 或持批判的态度。学生要学会“察言观色”, 从文字里感悟出题人的情感倾向, 做出正确的价值观判断。写作时不能单凭自己的喜好和习惯贸然行动, 如果和出题人的意图相违背, 那么作文的立意就相反了。比如有一次作文给出下面一则材料:有个船主, 让漆工给船涂漆。漆工涂好油漆后, 看到船上有一个很危险的漏洞。好心的他把这个致命隐患给修理好了。几天后, 船老大找到这个漆工表示重谢。漆工谢绝了船老大的重金酬谢。船老大说:“我以为我的孩子这次出海, 再也回不来了。他们能安全回来, 全是因为您的一片好心啊!”看到这则材料学生可以从两个角度审题, 一是从船主的角度来讲, 做人要有感激之心。第二是漆工的角度来说, 工作要认真负责, 不把一些事情看成分外事, 要有奉献精神。偏偏有些学生曲解了出题人的意图, 以为是船主想谋害自己的孩子, 而漆工把漏洞补起来是不按照雇主要求办事。这些同学只能说是小说看多了, 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了, 没有考虑出题人的意图, 主旨跑偏了。
三找到“潜在意思”
有时作文题目有潜在意思, 考的并不是表面意思, 比如有象征意义的词:“莲花”代表高风亮节, “梅花”代表不怕艰难困苦的精神, “松柏”象征长寿等。学生要敢于挖掘题目的象征意义, 深化文章主题, 促进审题的准确度。比如有次作文题目如下“回家时, 无论多晚, 家里都有一盏灯亮着, 等着我回来”。以“回家那盏灯”为话题, 自拟题目, 写出800字左右的作文, (诗歌除外) 。看到这个题目, 相信大家都能明白本题潜在的主题是写什么的。家里面亮着的灯是谁打开的?谁在等自己?当然是自己的爸爸或妈妈。毫无疑问, 写作的主旨便是表达父母对儿女的无私关爱和默默奉献, 或者写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如果有学生只写了题目的表面意思, 介绍了家里的几盏灯, 未免让人觉得可笑了。潜在内容并不难找, 只要我们学生多加思考, 就能发现写作的真正要求。
四学会“联想创新”
作文审题时不能故步自封, 把自己局限在给定材料的框框内, 而是要敢于大胆想象, 拓宽写作思路, 不重复别人的话题, 老生常谈。文贵有新, 因此笔者常鼓励学生审题时要多角度分析, 对有新奇想法的学生适当表扬, 激励其他学生大胆地构思作文, 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增加对作文写作的信心, 提高作文水平。比如, 写自己的父母, 除了写爸爸妈妈对自己付出了多少、怎么关爱自己外, 可以写过节时一家人集聚一堂其乐融融的场面, 侧面烘托出家庭的和睦。写自己一次失败经历后的感想, 没有必要都写敢于面对失败, 相互鼓励, 相互扶持, 失败是成功之母等。可以从比赛过程中对手成功的方法着手, 分析对方的优势及自己的不足, 反省自己, 争取下一次可以成功。看待事情的角度是多方面的, 只要我们以乐观积极的眼光去看待, 不要带着悲观的情绪去评判, 写出的文章都是好文章。创新还需要平时的积累, 逐步加强写作的熟练度。
记叙文的审题技巧 篇9
一、简述初中话题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方法相对陈旧。
在初中话题作文教学中, 有些教师采取的是老套的教学方法, 对话题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或者重要的信息掌握不迅速, 在教学中单纯的让学生自己进行材料与话题的比较, 没有深入的引导, 尤其是在话题教学中没有系统化的常规训练, 在教学中对于话题的探究性分析不够, 造成更多知识点的严重缺乏, 学生往往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要点, 教学显得呆板甚至枯燥无味。
2. 审题偏差相对较大。
在初中话题作文教学中, 审题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但是, 在教学中, 教师往往在引导的过程中侧重于对知识点的分散性教学, 由于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不同, 就会出现审题上的偏差。譬如, 在话题作文教学中, 有这样一个话题:人生的一切变化, 一切魅力, 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在这样的话题背景下, 要形成鲜明的话题特征以及个性化的表述, 就要突出个性化的审题, 但是,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有些学生就会侧重于写红花和绿叶、警察和小偷、好学生和差学生、台上和幕后等此类话题, 造成主题思想的偏差, 这些不利于学生整体的发展需要。
二、分析初中话题作文教学中审题的技巧性
1. 选题立意紧扣主题。
在初中话题作文教学中, 要确定好全新的写作角度就要构建适合自己写作又能体现主题的选题与立意, 并且要遵循主题思想表达的原则, 在不违反话题中心意思的前提下, 从不同角度进行权衡, 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各种发散性思维训练, 最后进行中心思想的全面表达, 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 形成全面的主题表达, 更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譬如, 有这样一个话题:书可以医治愚昧, 书可以使人聪慧,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寄托着长辈的期许, 书演示着人成长的途径;书折射着老师、同学的情义和我们的喜怒哀乐……要求:请以书或读书为话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题目自拟, 文体不限。在这个话题的写作教学中, 教师要采用不同的引导方式,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立意, 在文体上也可以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这样更加有利于对这个话题的中心思想把握。
2. 审题写作的技巧性运用。
在初中话题作文教学中, 审题是写作的第一步, 在话题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把准审题的关键词, 让学生在学会在关键词中找到更多的亮点和写作途径, 尤其是可以通过提炼中心法、抓关键句法、领会寓意法、由物及人法、明确褒贬法等方式, 从多方面进行审题, 并在审题的过程中, 权衡各种不同的思想主流, 尤其是要进行整体中心思想的表达, 形成全方位的技术控制和审题。如以"水"为话题:经过组词、析词、联想后, 可确立如下中心:第一、装点大地秀色的水--要为别人带来欢乐。第二、孕育一切生命、哺育万物的水--伟大的母爱。第三、认准方向, 千曲百折不回头的水--要有坚强的意志, 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通过审题的整体把握, 能形成具体的运用方式。
3. 教学方法的更新运用。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要突出不同的教学手段, 尤其是将各种技巧性的运用, 包括有想象法、拟人法、悬念法等, 并结合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的个性化写作需求, 在整体的教学过程中, 融入学生的个性化思维, 在教学中体现出全面性、深入性的审题、构思、谋篇等, 更好的推动话题作文中审题的技巧性运用。因此,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首先要审明题意, 审材料、审话题、审要求、审提示。然后注意文体, 选用擅长的文体。例如, 要“告人以事, 使人同感”, 选用记叙文;要“晓之以理, 使人信服”, 选用议论文;要“授人以知, 使人懂得”, 得写说明文。有体式的样子, 有意规范的写作。接着是拟定题目、确定中心、组织文字, 形成良好的写作风格。
初中话题作文的审题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要突出在构思、选题等多方面的引导, 让学生在综合知识的运用中掌握更多的技巧, 学会更多的知识, 提升话题作文教学的整体效率。
参考文献
[1]瞿秋霞.高中生材料作文偏题问题及对策例谈[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 (35) .
[2]高惠彦.包恩齐.新材料作文最佳角度立意的技巧[J].阅读与鉴赏 (下旬) .2011 (07) .
[3]陈惠.材料作文训练教学案例[N].语文周报 (高中教研版) .2011 (42) .
掌握读题技巧 培养审题能力 篇10
关键词:读题技巧,审题能力,小学数学
对于小学数学的学习, 许多学生常常由于读题不认真, 未认识到审题的重要性, 没有养成审题的习惯, 从而对题意的理解不清, 造成错误。尤其是在做卷子时, 大多学生的解题错误多是由于未读懂题目而造成的。因此, 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本文针对这一问题, 分析了培养低年级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审题能力。
一、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经由反复的练习, 才能成为学生自动化的学习行为。它是促进学生成绩提高的有效保障, 也是学生成才的必要因素。因此, 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是十分重要的。作为小学数学教师, 应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借助审题的训练, 学生在解答数学题目前, 首先的任务应是读题, 只有经过认真阅读, 才能获得题目所给出的全面信息, 例如, 符号、数据、文字、图形等。这是解题的第一步, 只有认真、准确地阅读, 才能获得解题的正确思维框架。经过这一过程能够促进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同时, 审题中要对条件与结论做认真的分析, 分析必须要有一定的依据, 经过这样的练习同时可以促进学生养成严谨的好习惯。
二、培养学生出声读题的审题方法
读题是提高学生审题的重要前提, 借助读题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题意, 为其进一步的思考做铺垫。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特点, 明确读题的要求与形式, 例如允许大声读、小声读、默读, 必须读通句子, 避免漏字、添字的现象, 低年级学生识字量比较少, 其阅读的速度较慢, 理解的能力比较弱, 因此, 教师必须进行有目的指导。首先, 要有求学生读通题目,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较少, 因此教师在呈现文字题目时, 必须帮助学生解决其不理解的词语或是生字的含义;其次, 要求学生读准题目, 低年级学生默读的能力较低, 出声读或是用手指读可以有效避免出现漏字、添字的现象。另外,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出声读题之后, 再默读题目, 以便详细理清思路, 逐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最后要求学生读懂题目, 要想真正弄清题意, 抓住题目的关键内容, 学生就必须养成仔细阅读、推敲题目的习惯。教师因此要强化学生的审题意识, 强调学生认真读题, 抓住关键词, 必要时可以做些标记, 帮助提醒其注意。
三、培养学生圈题的审题方法
很多学生审题后仍然无法理清思路, 不了解数量间的关系是什么, 这主要是由于其无法抓住题目的关键字。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与小学生思维的特征是分不开的, 其习惯于对整体的观察, 往往易于忽视细节, 也常常由于此而弄不清楚题目的含义, 结果造成了判断的错误, 而最终得出错误的答案。例如, 一数学题目:要求选出3个4相加是多少的错误答案。A.3×4 B.3+4 C.4×3。对许多学生来说这是一道很简单的题, 但是仍然有许多学生出现了错误。并非是因为他们不会, 而往往是由于其忽视了题目中的两个关键字, 也就是“错误”而导致选错, 题目要求的是选择错误的一项, 但是, 大多数学生还是能够选择出正确答案的。
另外, 尤其是针对数学专用术语, 许多学生并不理解或是难以区分, 例如, “增加到”与“增加了”、“减少到”与“减少了”等。如下面一题:去年小红生日收到同学送的4份礼物, 今年小红收到的礼物增加到10份, 小红今年收到几份礼物?许多学生将式子列为:4+10=14 (份) ,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不理解“增加到”的含义。
由此, 教师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重视引导学生对于题目中出现的关键词及时圈出来, 以便提醒自己注意。同时, 要耐心讲解一些关键词的含义, 帮助学生区分其具体的用法, 通过类似题型的练习, 帮助学生掌握规律, 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培养动手操作的审题方法
低年级的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 其注意力保持的时间较短。动手操作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别样的乐趣。数学抽象、精炼的语言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审题难度, 为更好的帮助学生弄清题意, 教师可以借助摆、折、画、量、拼以及剪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动手机会, 促使学生感到动手审题的优点。例如, 在进行“求两数相差多少”的教学时,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摆出4个方形纸片与4个圆形的纸片, 首先引导学生巩固下同样多的概念, 之后呈现题目, 一年级二班有13名女生, 8名男生, 女生比男生多几人?依据图示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看谁比较多, 将那个分成两部分。学生通过图示, 就能够理解到在女生的人数中去掉男生的人数, 就可以得出女生比男生多的人数。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 学生借助动手操作, 不但获得了乐趣, 而且获得了新知识。不仅对题目有了明晰的数量关系理解, 而且掌握了一定的读题、分析题的技巧。
五、结论
提高小学生审题的能力是较为细致、艰巨的任务, 教师必须在教学中, 结合低年级的学生特点以及思维习惯来有计划地进行引导, 加强对于学生的训练。本文为促进低年级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提高, 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方法, 如培养学生养成审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出声读题的审题方法、培养学生圈题的审题方法、培养动手操作的审题方法。
参考文献
[1]王玉莲.小学数学低年级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 2013 (18) .
[2]刘类.从引导观察到自主审题——低年级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J].教育科研论坛, 2010 (01) .
高考命题作文审题立意技巧 篇11
命题作文的题目常常是以词语、短语、句子的形式出现的,可采用以下方法审题立意。
1.重心法
即通过对“题眼”细加推敲,透彻理解作为标记的关键词语的涵义,就不难明确题目的要求和议论的对象,也就能有效地防止离题跑题。
偏正式题目:中心词是写作的对象,修饰限制性词语是题眼。如:《我心中的歌》题眼是“心中”,心中之歌珍藏在主人的心里,构成了主人生命的旋律,所以写出来的一定是一段埋藏在心底的具有感人情怀的事情。
动宾式题目:宾语规定写作的范围、对象,动词是题眼。如:《看家乡》题眼就是“看”,“看”是视觉的感受,题目规定了是从视觉写家乡,写出来的应该是自己眼中所见的家乡的独特的风土人情,或家乡的变迁。文章中当然能写思索,但一定要是由“看”而引发的思索。
主谓式题目:谓语部分是题眼。如:《我看课外阅读》“看课外阅读”就是题眼,意为“对课外阅读的看法”。因此,写出来的应该是自己对某种课外阅读现象的探讨,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2.虚实法
所谓虚实法,具体地说,就是实题虚作、虚题实作法。
实题虚作:当题目是喻体,就写它的本体;题目是象征性事物,就写被象征的事物。如:《过河小卒》这道题很显然是不能够照“过河小卒”的表面去理解、构思的,必须准确揭示出它的真正的指向,也就是象征意义。俗话说:“过河小卒胜过车。”由此我们可以明白:未过河的小卒微不足道,但过河小卒力量强大,因此,小可以变大。
虚题实作:如:《追求》这个作文题看起来很大很虚,不着边际。但采用虚题实作,就非常好写了,可以写一个老教师的追求,一个中学生的追求,也可以写自己的追求。
虚实结合:还有些命题可能虚实兼备,我们则需要虚实结合。如:《我想握住你的手》,命题中的“你”既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实指时,“你”就必须是一个具体的、身边的事物或人物,如“父亲”“同桌”“友人”等,来抒写动人心魄的亲情、友情乃至书写美好纯真的爱情等。虚指时,“你”就应该是一个抽象的事物,或超越时空限制的事物、人物。如由虚处着墨,写想与某位历史名人握手,想握住某部文学名著主人公的手,或是握住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甚至外星人的手;也可以想握住“节约”的手、“诚信”的手或“青春”的手等等。
3.添加法
有些命题,如词语或短语式命题,审题时,我们可以通过“添加语素,构成语境”的办法来完成审题,即在所给定的词语前或后添加词语或短语,丰满所给的词语,来显示自己要表达的主旨。要尽可能多角度添加,以便自己有筛选的余地。如:《北京的符号》:可以在短语前再添加内容,使命题更明确,如“留住北京的符号”“创新北京的符号”“设计北京的符号”“什么可以称为北京的符号”等;也可以在短语后添加内容,使命题更具体,如“北京的符号是什么”“北京的符号有什么特点”等。
4.逆向法
有些作文题从正面思考无法破题,而换一个角度从逆向思考就能很快把握题旨。如:《静静的夜晚》这个题目,如果仅从正面思考,是无法下手的。夜晚静静的,万籁俱寂,有什么好写的呢?其实,这个题目要求写的是在静静的夜晚发生的不平静的事情。静静的夜晚,大地万籁俱寂,树叶在沙沙作响,小偷在蠢蠢欲动……思维的闸门一经打开,就觉得有写不完的材料。
有些题目按照常规从正面审题,也可以很快入题。但总嫌角度不新,立意不佳。这时如果改从逆向入题,往往很快就可以找到新的突破口。如:《谈“雪中送炭”》这个题目正面入题立论为“要提倡雪中送炭”当然可以。但是如果从逆向入题,立论为“送炭何必等下雪”,可能更富于启发性和新奇感。
5.辨明关系法
有些作文题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故构思作文之前,最重要的是要辨清题目中的词和词、短语和短语之间的特定关系。这种关系即为文章主旨。
并列共存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也可称之为有此有彼式。如:《和而不同》则须理解为“既要做到‘和’,又要做到‘不同’”,意即“既要善于调和矛盾,与别人和谐相处,同时又要有不同于别人的独立见解,不能随风倒、随大流”。
对立统一关系:就是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也可称之为无此无彼式。如:《平凡与伟大》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个话题可理解为:没有“平凡”也就不会有“伟大”。还可理解为:平凡孕育伟大;伟大源自平凡;我们只有从平凡的点滴小事做起,才能构筑伟大人格的大厦。
是非取舍关系:即指关系型话题的诸要素之间是一是一非、一对一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也可称之为有此无彼式。如:《偏见与关爱》我们只能理解为“要消除偏见,勇于关爱”,若作其他理解则是不科学的。
条件结果关系:即话题两个要素之间为一是其中另一个的条件。也可称这为有此就有彼式。如:《名师与高徒》谈的是条件与结果。
运用辨明关系法审题,思维具有明确的方向性,不会走弯路,因而能大大提高审题速度。
【记叙文的审题技巧】推荐阅读:
命题记叙文如何审题07-10
记叙文的拟题技巧05-20
记叙文的点题技巧10-30
叙事记叙文的写作技巧09-21
环宇记叙文的写作技巧指导07-15
高考考场记叙文开头的写作技巧06-15
记叙文的写作特色与答题技巧10-01
初中生做记叙文阅读的技巧05-10
考场记叙文答题技巧08-28
初中记叙文阅读技巧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