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的细节描写

2024-07-08

记叙文的细节描写(精选12篇)

记叙文的细节描写 篇1

一、课题起源

作文是语文综合素养的熔炉,但作文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中困扰教师的主要问题。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曾经说过,有相当一批老师是没有作文教学的。那些有作文教学的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大多只做——出题目、打分数、写评语,这个过程中没有教学,只有要求和结果。作文教学的普遍问题是没有真正作用于学生的写作过程。写作过程中需要字、词、句、段、篇、逻辑等“硬件”,还要调动社会阅历、生活感受、写作情感等“软件”。作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但是目前在整个初中作文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都存在很多困惑。很多同学一提作文就头痛,缺少作文素材、词语积累不够,不知道怎样描述、表达,也就是说,不知道用什么样的写作技巧和手段“我叙我事”、“我写我心”。于是,作文课上有的同学记流水账、东拼西凑、假编乱造,使得作文内容假大空,毫无情感。如此,不仅没有达到训练的目的,反而浪费学习的时间,加重学生的负担。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提醒广大考生,记叙文必须强调三个基本要求:1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2有一两个比较清晰的人物形象;3以记叙、描写为主,特别要重视细节描写,抒情和议论应当压缩到最小的篇幅中,甚至不发议论。其中第三条是作为作文的“亮点”出现的,有了它,往往能提升作文档次。那么如何在记叙文的写作中营造“亮点”呢? 学生练习好描写,巧写细节,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二、细节描写的要义和特征

细节描写指的是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某些细微的举止动作,以及景物片断等的具体、生动、细腻的描写。它可以是人物行动方面的, 也可以是神情方面的、心理方面的,还可以是环境方面的,但更多情况下,其是一种综合性描写。巴尔扎克说:“唯有细节才组成作品的价值。”好的细节,能使文章生动形象,写人则如见其人,写事则生动传神,写景则如临其境,给人真切的感受。

记叙文细节描写有以下特征:

(一)主体性

作文是一项创造性活动,学生是这项活动的真正主体,记叙文中细节的描写必须通过学生的脑子想、眼睛看、耳朵听、嘴巴说和手操作才能完成,必须用自己的身体经历,用自己的心灵感悟。离开了学生的主体参与, 细节的描写只是一句空话。

(二)差异性

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智能、经历、兴趣、爱好、特长、性格等各不相同,因此,细节描写的过程也不尽相同,并且最终成果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层次性。

(三)开放性

既然细节描写具有明显的差异性,那么在教学中就应该正确对待这种多样性,训练时应允许和鼓励不同的方式存在,应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有利于细节描写的具有开放性的学习气氛。

(四)实践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细节描写训练中,学生不能单纯依靠老师的单向灌输,更不是老师的一厢情愿,而是更多的由学生自主构建,自主体验。只有与学生的亲身实践相结合才是真正意义的提高, 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学生才能获得更加深刻的体验。

三、记叙文细节描写的具体教学策略

李准曾说:“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品, 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初中阶段的学生习作内容离不开事的叙述,而事离不开人,细节描写是记叙文的灵魂。如果把一篇作文比做一棵树,那么作文中的细节描写就好比树上的枝叶,树没有枝叶就不像一棵活树,作文没有细节就显得平淡,不生动,不真实,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赵树理说:“细节的作用在于给人以真实感, 越细致越容易使人觉得像真的,从而使人看到以后印象更深刻。”细节的作用就在于加强真实感和形象感。我认为在记叙文细节描写训练中要以生活的细节观察入手,多赏析经典细节描写,同时学习细节描写练笔,由点及面,由段及篇,循序渐进。

(一)观察生活细节,种种发现遍地生花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艺术大师罗丹说:“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我认为真正的好作文都是来自原味的好生活,生活中有的是作文事件。“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水之源,丰富多彩的生活能帮助学生积累素材。细致观察、用心感悟生活,是写好细节的前提。

1.出 亮招——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人事物景 。

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情感。”生活中从不缺乏写作的材料,但同学总抱怨生活太单调,我是不同意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仔细观察身边的人事物景,让学生懂得,那些生活中的看似平常的人事物景都存在美,都是精妙的写作素材。

【例如】《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我让学生回家观察家里的情况:有哪些人? 各有什么经历、嗜好、习惯? 家人之间、亲戚之间、邻里之间关系好吗? 从你记事以来,有哪些事最能表达家人对你的爱? 你觉得家里有什么“秘密”没有? 你最爱家里什么人? 有什么心愿?

学生作文片段——母亲轻声叮嘱我:“就要中考了, 你也挺辛苦的。去玩就玩高兴些,放松些吧,别总担心考试,玩过了就认真学习,妈妈相信你会是最美的朝阳。”我点点头看着母亲,好久没有这样近距离看母亲了。母亲的头发不再有光泽,而是冒出了些许白发,脸上的红润也已褪去,眼角也出现了皱纹蔓延的痕迹。只是那声音依然动听,那眼神依然慈爱,那叮嘱依然深情。

2.出 绝招——引导学生观察不同事物的特征 。

要写好文章,就要善于发现事物的特别之处,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我们在写人记事的时候,要指导学生观察人或事物的差异处,发现人或事物的特别之处,细致描绘出来,就是独特之处。

【例如】我在七年级第一学期组织过这样一个活动 ,要求学生选择一位新同学作为描写对象,从人物的外貌、衣着、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着手,抓住人物特征说说那位新同学,不能出现人物的真实姓名。然后把每位同学的文章展示出来,要求全班一起猜猜描写对象的姓名。这个活动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写作时着眼于事物的特征,发现描写对象的特别之处,不能千人一面。

一位学生描写一个特别爱好体育的女生片段: 如风一般的女子便是形容此时正冲向操场的她。看到那一米六的个头,跑起来像屁股着火一般,快到沙坑时突然飞身跃起,轻盈的身子如同一条美丽的抛物线,完美落地,还不忘回过头来伸出剪刀手,大声喊着:“耶! ”

3.出妙招——引导学生调动所有感官去观察 。

观察不仅仅指用眼睛“观”。生活中不仅有有形的人、事、物,还有无形的声音、味道、色彩,等等,有时仅凭双眼是难以全面、深刻地认识和把握的。朱自清先生正是运用多种感官体验,才将春描绘得那么美丽。只有观察时五官齐用,观察的生活才是立体的、完整的,写出来的文章才形象、生动,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因此,在写作指导中不断引导学生训练感官,灵敏、准确地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 是指导学生摆脱混沌的写作状态,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方法之一。

【例如】《综合性学习·感受自然——寻找一种植物观察它的特征》的案例。

(1)五官并用观察法:调动各种感官去观察。

(2)作用 :运用“五官并用”观察法 ,往往能更全面地了解景物。

(3)要求:请同学们用“五官并用 ”的观察方法 , 完成你所观察的植物报告,记下你所选植物的颜色、形状、声音、气味、质地、味道,等等。

(4)根据你的报告,写一个片段介绍这种植物。

学生作文片段——窗前那树上浓碧的枝叶总嬉笑地越过保险窗铁栏间的缝隙,伸长胳膊逗着玻璃窗户。关窗时候,紧贴着透明玻璃片,赌着劲儿想窥探房间里面的世界。人瞅着,就有一股绿色扑面而来的生机盎然。深绿浅绿浓绿碧绿橄榄绿,仿佛试探似的微微蜷着,映着光线镶着一圈金边,缀成一片。这时候普普通通的桌面上就会有阳光慷慨施舍细细碎碎撒的一把碎金。我轻轻地用手触碰它的枝干,斑斑点点,有点些微的凹凸曲致, 然而绿叶却滑得腻你的手。在阳光的映照下,整棵树散发着一种特有的清香,在空气里酝酿着,渐渐弥漫了整间屋子。忍不住心软将窗户打开了罢,树枝变大了胆子放肆了,精致的叶片连带着嫩嫩的枝干,探入房里。颇有些冒失毛孩儿无赖的小脾气,亦是舍不得再关上窗了,怕伤了那能掐出水来的小臂。

(二)赏析经典细节,浓厚兴趣跃 然欲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由此可见,叶圣陶先生认为写作水平的提高与阅读是分不开的。教材中的课文有很多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典型性,是学生体验生活、积累语言不可缺少的好材料,更是向学生提供写作技巧的好范本,能开拓学生想象力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因此,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赏析经典细节描写,引导学生用他山之石攻玉。

1.品味经典细节,体悟魅力 。

教学中,我们要与作者的节奏合拍,跟随作者的视线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品味课文经典细节,让学生得到美的感受和熏陶,进而让学生感受到细节描写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例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文 ,重点安排了学生分析“父亲买橘”片段:“蹒跚”,说明父亲身体肥胖 ,走路摇摆。两手的动作用“攀着”,两脚的动作是“向上缩”,上身的动作是“微倾”,爬上月台,多不容易。通过典型性的动作描写,表现出的父亲形象确实栩栩如生。如果写成“父亲很困难地爬下月台,买了橘子又很费劲地爬上月台,走回来”,我们就不可能体会到他流眼泪的心情。

学生作文片段:每当在卫生间时,妈妈照着镜子,一边梳着头发,一边会像小孩似的抱怨:“怎么会这样,怎么会有这么多的白头发呢? ”于是踮起脚尖,把头贴近镜子,瞪大眼睛,伸手一根一根地拔掉,拔着拔着,似乎觉得越拔越多,竟懊恼地把头发揉做一团, 似乎这样就可以让黑发把那讨厌的白发遮住。

此生通过“照”、“疏”、“抱怨”、“踮起”、“贴近”、“瞪大”、“拔”、“揉”一系列典型性的动作描写 ,把妈妈讨厌白发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2.精读经典细节,模仿学习。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儿童模仿前人, 获得最初的知识。模仿就是学习。”学生模仿性、创造性极强,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为学生提供练笔的平台, 是锻炼学生理解运用能力的最佳途径,也是学生展开智慧翅膀、拓宽创新空间的舞台。学生作文是在“由仿到创”的过程中提高的,模仿是学习的最初形式。我的做法是学习课文中经典细节必定让学生仿写文中的句子或片段,这样既积累了知识,又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较为全面的训练。

【例如】教完《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我要求学生学习莫泊桑对人物的描写方法,运用肖像、语言或动作描写,介绍一个或几个你的同学或老师。

学生作文片段——我们的班主任吴老师,她的穿着打扮,就如她对教学一样——一丝不苟,头上的马尾辫,随着轻盈的脚步,一颤一颤地,张扬着青春的活力,脸上随时浮现出微笑,总让人想到那和煦的春光,使人心情愉快。

我们的英语老师,她长得微胖,皮肤有点黑,脸上很少有笑容,总是一副严肃的神情。只要她一走进教师,全教室立刻鸦雀无声,她总能制造出一种安静的气氛,静谧得让人敬畏。她一说话就像连珠炮一样,让人胆战心惊。

我们的语文老师,生就一张娃娃脸,微微一笑,就会露出两个浅浅的酒窝,她戴副眼镜,更透出文人气派。她的课堂总是引经据典,娓娓道来,带领我们徜徉于文学的海洋。

(三)明晰细节技巧,片片思绪促成 提高

细节描写赋予人物以生命,赋予情感以活力,赋予中心以光华。杂乱无章的细节描写是不可取的。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文章,形容词一大堆,细节画面一连串,但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一旦学会写出细节中的细节,笔下的文字,就会一下子变得透彻清晰生动,有了深度和新意。

1.真实点——符合生活的逻辑 。

细节来自生活,细节描写必须真实地表现生活。这个“真实”,应该是生活中会存在的情景。失真的细节描写只会令自己的作文褪色。

【例如】有个同学写“深夜我发烧了 ,母亲不顾外面的狂风大雨,背着我向医院冲去”,作者的本意是表现母爱的深挚,但由于这个细节失真,按照现实的生活条件,母亲不可能背着高烧的孩子直接冲向雨中,可以开车,也可以坐车,结果让母爱大打折扣,被人怀疑真实性。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一定要认真观察生活。尊重客观生活的实际,绝不能凭空想象。这是恰当运用细节描写的基础。

2.独特点——着眼人物的个性。

细节描写是为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主题思想服务的,因此要挑选那些最能表现主题和人物的细节, 特别要描写能展现人物所独有个性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

【例如】《故乡》一文 ,写迅哥儿在回到离别十多年的家乡时,与儿时最好的伙伴闰土相见时,作者没有写他俩一见面就热情拥抱,或没完没了地叙离别后的相思、各自的生活,而是写道: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叫道:“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这里对闰土动作、神态和语言的细节描写,非常形象地表现了中年闰土在生活重压下自卑、麻木的形象,引发了读者的无限同情和感慨。

学生作文片段——外婆露出早已没了牙齿的牙床, 笑呵呵地看着我,脸上虽然显得疲惫,但她全然没有抱怨。想不到,又苦又累的外婆竟然笑得如此灿烂。也许,对外婆来说,能为孩子分担生活的重压,那是她最大的享受。即使再苦再累,她也是快乐的。”

这些动作、神态描写,把外婆的高兴快乐描写得活灵活现,也写出了外婆对孩子独特的爱。

3.仔细点——留下传神的片断 。

既然细节描写于人物、于情节、于主题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在写作上就不该轻描淡写,而应该工笔细描,传其神韵。这样才能让细节深入人心,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用。

学生作文片段——风习过耳际, 把我从回忆中唤醒。眼前,祖母倚在藤椅上,已经睡熟了。那安详的神态却掩映不了岁月留下的痕迹,前额上细细密密的皱纹,深深浅浅地纵横沟壑着;一头短发被打理得井然有序,却抹不掉夹杂其中的丝丝银发;曾经红润泛着淡淡光泽的皮肤,也在岁月的打磨中松弛下垂。一阵秋风起,祖母身上遮盖的衣物轻轻滑落到地上,瘦弱的身体不禁微微颤抖,我的心也随之一颤,猛然间我发现祖母老了。

(四)练笔细节描写,点点智慧绽放异彩

细节描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要求我们在展现具体环境中的人物语言、动作等细微之处塑造人物形象,彰显个性。好的细节描写,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1.细化动作,增加内涵 。

老舍说:“描写人物最难的地方是使人物立起来, 我们须随时用动作表现出来……人物的感诉力才能深厚广大。”人物的动作可以说是反映人物精神、性格的一面镜子。只有成功地描写了人物的动作,才能使人物的精神世界得以充分展示,使笔下的形象活灵活现。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进行动作描写时要注意细化动作,写出行动的过程;要抓住特点,写出行动的情态;要抓住细节,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要抓住下意识的动作,揭示内心活动;要描摹人物肖像的动态,把握人物性格。

【例如】下面是一生《学游泳》的动作描写:

今年夏天,爸爸带我到南湖去学游泳。爸爸带着我骑着自行车去南湖。路上瞧见建筑工人在造房子,听到树上的蝉儿在不停地鸣叫。到了南湖,从自行车上面跳下来,放好自行车,脱下衣服,走到水里,就开始游泳。吃力了,休息一会儿,再游。过了一个小时,我们就回家了。游泳真开心。

“带着”、“骑着”、“瞧见”、“听到”、“放好”、“脱下 ”、“走到”等动词很多, 但读来枯燥无味, 好像工厂流水线在做机械运动。动作描写,并不是动作堆砌,而是要选择那些关键性的动作写,就是要选择最生动、最精彩的动作,选择那些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动作。

下面是经过指导后修改的动作描写:

终于下水了,可不像岸上,两腿发软,身体好像飘来飘去。我急忙紧紧地抱住爸爸的脖子,两腿夹住爸爸的腰部。口里直喊着“我要回家”。爸爸说:“别害怕,一步一步地学,总是能学会的。”过了一会儿,我才壮着胆,两脚稍微向后伸了一下,觉得没事,接着两脚再用力一前一后地伸了几下,好像后半身浮了起来。反反复复,终于学会了用脚游水。这时,我脸上露出了笑容。

删除了和学游泳无关的动作描写, 着力描写学游泳的动作,体现学游泳时的感受。“两脚发软”、“紧紧地抱住”、“两腿夹住”、“口里直喊”, 真实地表现出小朋友刚学游泳时害怕心理;“壮着胆”、“稍微向后伸了一下”,体现了小朋友的小心谨慎。

2.巧用修辞,画其神韵 。

成功的细节描写是客观事物(景物)与作者主观感情的有机结合,适当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形象的画面与生动的语言结合,可以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为有形,使读者透过生动细腻的文字表白,看到更精神的画面,真正触及内心的动情点。学生借助各种修辞就能将身边不经意的人和事写活,感觉到平淡的生活其实是那样富有情趣、生意盎然,同时文章更能散发出熠熠光彩。

学生作文中的精彩句子——祖母乐呵呵的,脸上那细细的皱纹,映衬着灿烂的笑容,就如一朵在深秋粲然绽放的雏菊。

合上书本,心满意足地伸个懒腰,回想着刚才的经历,心中就像一个可乐瓶似的,冒出许多小气泡在心中荡漾。

吊兰就像一位疯狂地舞者,在风雨中尽情地跳着、舞者、旋转着。

我细细地打量着它,仿佛感受到了它那颗顽强不屈的心,它用坚强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价值。

记得清晰的就是菜市口一成不变的拥挤,令人厌恶、直窜云霄的尖利叫卖声。

3.穿插环境,点缀美文 。

茅盾在《关于艺术的技巧》中指出:“人物不得不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因此,作品中就必须写到环境。”作文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人物的思想行动,是成就一篇美文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教师指导学生在平时的写作中穿插环境描写,营造多种不同的自然环境,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

【例如】学生在《寂寞里的幸福》一文中 ,开头写道 :“初秋 ,已经不经意间亲吻人间。在一个黑夜,角落里,一棵树上,奶黄色的花瓣挣脱了花萼的包裹,贪婪地呼吸着潮湿的空气。当初日放射出白色的耀眼的亮光,拥抱这一树的花朵,那,是一种让人不敢相信的生命力。

这种生命力,让岁月都不忍心氤氲它的容颜。”

结尾写道:“一路上,心一直静不下来。忽然,闻到一股浓烈的芬芳,我不经意的抬头,原来,是一棵开满了奶黄色小花的树……”

这篇文章要表现的主题是奶奶在晚年里积极向上的生活及社区为老人带来幸福生活, 这样的环境描写用在开头和结尾,就自然而然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一生在《记忆中那一抹亮色》一文中,写他萨克斯考级失利了,穿插了这样一段环境描写:“雨停了,天空经过暴风雨的洗礼,澄亮而透明。我走下楼来,想呼吸新鲜空气来缓解自己压抑的心情。楼前,一地支离破碎的花盆渣子,那盆吊兰也已被蹂躏得七零八落,东一枝、西一串,散乱地掩埋在泥土和碎渣中,黑黑的早已黯淡了先前的翠绿和生机。我拾起一枝,雨水顺着叶片滑落,吊兰啊,这可是你的泪? 是叹息老天对你的残忍,还是同情我虽努力付出却无法通过考级的厄运? 我不忍再看,只是轻轻地把它拢在旁边的大花盆里。”这样的环境描写比别的作文只是单纯的描写考级失败要出彩、生动得多。

再次考级时,写道:“我在门前徘徊着,忽然一抹清新的绿色映入眼帘, 竟然是那株吊兰, 在暴风雨后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枝干上几株初生的小苗,嫩嫩的、绿绿的,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地摇曳着,犹如一群舞者,伴随着美妙的音符翩翩起舞,炫动着青春的活力。几朵小花高高地悬挂在枝头,白白的花瓣映衬着淡黄的花蕊,朴素却不失高贵,在微风中,袭来阵阵花香。我细细地打量它, 仿佛感受到了它那颗顽强不屈的心,它用坚强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价值。”

一滴水能反映出太阳的光辉, 一片枯叶能显现出肃杀的清秋。好文章之所以能动人肺腑,精彩的细节描写功不可没。成功的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四、指导学生细节描写训练的成效与反思

实施细节描写训练写作教学的探索研究,经一年多的具体实践,我初步得出以下成果:

该课题的提出和策略构想, 出于对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文章总显得干巴巴的,不形象、不生动现象进行改进,是顺应新课程改革的大势,帮助学生开发潜能、引发其习作动机、激发其创作欲望的激活素,更向学生提供写作技巧的好范本,提高初中学生语文写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本策略的实践研究已基本达到了这一目的。细节描写训练,学生既动脑又动手,思维活跃,学习主动愉快,使全体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实际水平的学习尝试和不同程度的写作发展, 并大大提高综合应用能力。我所教的两个班的作文优秀率有所提高,这证明这样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当然,在实施细节描写训练的过程中,教师也遇到了一些阻力,比如学生的差异较大,如何分层成为一个困惑,还有待今后探究。

摘要: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针对目前初中学生记叙文内容虚浮空洞、言之无物、缺乏真情实感的情况,为了给记叙文营造亮点,从体味生活细节,赏析经典细节,明晰细节技巧,练笔细节描写等方面,对记叙文教学中细节描写的教学过程进行了探索,并针对实际情况提出了思考。

关键词:细节描写,体味生活,赏析经典,明晰技巧,练笔细节

记叙文的细节描写 篇2

井田中学 林朝阳

当今的语文教师被学生的作文所困扰。一方面作文分值在语文试卷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重,在各种考试尤其是选拔性考试中地位十分重要,可谓半壁河山,师生都不敢怠慢;另一方面教师面对堆积如山的作文,如何修改有效、省力又显得那样束手无策、苍白无力,加之语文学科还有其它作业,语文教师感觉教语文教学太累了。但是,我们的语文教师费劲了九牛二虎之力为学生改了文章,学生却并不领情。他们或是当老师发下作文之后,看一看批语就塞到书包里了;有的人甚至连批语也不看,更别期望他们修改了。写过文章的人都知道,一篇较好的作文是经过反复修改出来的教学目标:

学习细节描写的修改,从而学会对细节的描写 教学重点:

品味并构思传神的细节

教学方法:

指导与训练相结合。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音乐课件展示)(3分钟)

衣服破了,我们要修补;人出问题,我们要修身;作文出问题,我们要修改。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如何修改记叙文中的细节描写。

(一)、美文同赏、学习借鉴

⑴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例⑵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学生从例⑴的细节描写中看出了水生嫂听到丈夫要参军,并且今晚就走时的心理震动,而‘一吮’这典型的动作则反映了女主人公不愿让丈夫看到自己的心理,表明她还是一个思想先进的妇女。

学生从例⑵的细节描写(一连串的动作----穿、爬、蹒跚地走、探身、攀、缩、倾….)中看出了父爱的伟大。甚至有的同学还想起了自己的父母送自己来学校的情形,并谈了感受,如果我们能正确的引导学生使用细节,是不是就可以写出感人的文章来

(二)、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许多同学的作文中没有细节描写或不会细节描写,主要是不知道什么事细节。不少学生作文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字词不够废话凑,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如何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呢?其实,作文并非一定要写轰轰烈烈的大事,否则哪来的“以小见大”、“细微之处见真情”?作文最主要的是写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受,写出真情实感。因此,要教育引导学生做有心人,留心身边的一人一事,一草一木。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去观察感受,理解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这“源头”就是我们五彩缤纷的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自己真正的创作源泉。也只有占有够多的材料,才能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修改。(三)、修改文章出华章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现在让我们一起修改细节描写片段吧!

(一)范例剖析 原稿

关键的比赛马上就开始了,我班运动员吸取刚才失败的教训,大家两手一前一后,一个紧挨一个站定。当哨子大声响起,大家握住绳子拼命拉,总算挽回了一场。

先讨论不足之处,然后对照修改稿谈谈好在哪里。

改后稿

当哨子响起,打头的那位运动员“嘿”的一声响,后面的人身体尽力往后仰,脚就像钉子一样,钉在地上,一动不动。他们两个两眼瞪圆,盯着中间的红线。有的嘴巴紧闭,鼓起腮帮,脸憋得通红;有的呲牙咧嘴,身体拼命往后仰。

请同学们仿照以上例子为下面的片段进行修改 温馨提示:

可加进语气、语调、动作、表情、神态、独特用词、习惯用语。这样,人物的语言就鲜活多了。

原稿:

爷爷人喜欢喝酒,哪种就都喜欢。别人都知道他这一喜好,逢年过节,别人送爷爷的都是酒。他将每一种酒都仔细打量一番,然后才小心翼翼地放下。爷爷喝酒也很讲究,每次总是拿他的小玻璃杯喝酒。我和饮料都是一饮而尽,而爷爷,每次只是抿一小口,精神十分享受。

改后稿:

爷爷喜欢喝酒,哪种酒都喜欢。小辈儿们都知道爷爷这一喜好,逢年过节,送给他的礼物准是酒。他带上老花眼镜,细细打量这每一样宝贝,想考古学家在研究文物,喊他吃饭都不答应。和爷爷一起吃饭时,我拿着饮料,咕嘟咕嘟地一饮而尽,他却用拇指和中指轻捏着他的小玻璃杯儿,将杯口轻轻送到嘴边,长长地吸一口气,呷上一小口,然后眯缝着眼,啧啧地陶醉好一会儿。

(二)实践演练

任选生活中的一个精彩镜头,比如篮球赛、打饭、商场购物、与好友久别重逢等等,用动作、语言来刻画特定环境中典型人物的突出形象。(写作与交流)

记叙文中的细节描写 篇3

第一,首先一定要对细节描写的相关知识烂熟于心,只有这样,才可能在写作中加以具体运用。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的具体细腻的描写。而且要分清楚细节描写的类别,对人物的细节描写有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等,当然在具体描写的时候,往往是以上几类的综合运用。比如陈伟杰的《无言之美》:

教育是一笔不小的投资,父亲为了使他的儿子将来能出人头地,白了头发,瘦削了身体,却到底经不起岁月的扼杀。那次父亲犯了脚病,在家静养。但是没过几天,便到学校看我。温热的饭盒只盛了花生、豆腐,还有家中的老米饭。打开,清香瞬间将我拥抱。隔着升腾的水汽,朦胧中,父亲依旧严厉、冷酷的脸上却平添了几多沧桑,干巴巴的皱纹已爬上父亲的脸庞,岁月的老人无情地雕刻出皱褶的菊花。父亲老了。我不禁鼻子一酸,蓦然间我好怕,好怕,怕现实如那首“回首回首,只见两抔黄土”。痛苦一时间袭击了我,我低下头来,狠狠地扒了两口饭。父亲却嘿嘿地笑了。

正因为小作者对细节描写知识的纯熟,所以写作中运用得游刃有余。这个片段里有直接对父亲的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正面展示父亲的辛勤付出。另外还有“我”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活动,从侧面传达出父爱对“我”心灵的震撼,更突显父爱的伟大。

第二,要学会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素材,使用时再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例如陈忠南写的一个片段:

今日在食堂就餐时,偶然听见某同学说:“学校里的水饺还蛮好吃的,不过就是没家里的那种味道,就是没有我老妈包的好吃。”是啊,其实学校里的什么饭菜都没有家里的好吃,那是因为学校的菜里少了一味作料:爱。在家里,那馅是母亲一刀一刀细细地切出来的;水饺是父亲一个一个地精心包出来的。他们做饭的时候想到的是我们吃水饺时开心的样子,父母会把他们的微笑包在水饺里面,把他们对我们的爱和祝福包在里面。所以即使我们吃完了,齿颊间还萦绕着久久不能散去的香气。

这个片段通过对父母包饺子的细节描写,传达出学生对父母之爱的独特感悟。小作者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他看到了生活的美,嗅到了生活的芬芳,发现了“爱是最美的调料”,真不简单!

第三,选取的细节要新鲜新颖,避免落入俗套。比如肖洋写的片段:

我家到车站还有一段路要走,路很滑,天还飘着雪。父亲在前面疾走,扛着很重的包,但步伐很快,好像害怕我超过他似的,突然我摔了一跤,父亲赶快回过身要来拉我,但我却很快地爬了起来,父亲很惊讶,拉我的手也很快地缩了回去。记忆的弦忽然被这习惯性的动作拨动,回想小时候,每逢下雨、下雪路滑,父亲都会来学校接我,走的也是这条路,不同的是,小时候,我一路上都是紧紧地抓住父亲的手,即使要滑倒,也会被父亲一手提起来,那种感觉很安全,很幸福。现在的我,已经长大了,好像已经懂得怎样保护自己,但是父亲你知道吗,我很想拉住你的手不放开……思绪被父亲的一句话打断:“踏着我的脚印走,不滑。”果然这坚实的脚印犹如父亲粗大的手、厚重的背。此刻给我最大的安慰莫过于那坚实的脚印,踏上去很安全。现在我才明白,父亲走那么快,都是冒着险在替儿子铲平障碍。脚印越深,越坚实,爱也就越浓。

善于观察和敏于感悟的作者通过一个不起眼的脚印来展现伟大的父爱,表现对父亲的深深感激。作者眼光独到,并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在平淡中见真情。

第四,在细节描写中要融入感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例如吴安鹏的《温暖的后背》中一片段:

父亲启动了摩托车,“嗵嗵”的几声车响,在以前听来是那么的刺耳;现在,在这昏黄的冬日里竟有些优美了。我双臂张开,扣在父亲的腰间,两手插在父亲那又大又深的荷包里,顿时一阵暖意涌遍全身。我又轻轻地将身体贴在父亲那宽广的后背上,父亲的阵阵温暖顺着我的脸庞涌入我的身体,然后到达了身体的每一个细胞。我脸庞如坚冰一样的冷也被父亲温暖的后背融化了。我被爱紧紧地包裹着,甚至有些陶醉了,下意识地搂紧了父亲。这时父亲笑着说:“小东西,别搂得这么紧,影响我骑车了。”我笑了笑,没有回答父亲,而是沉浸在这如三春阳光般的温暖之中。

这一段主要是通过“我”的感受写父爱的温暖动人。抓住“父亲后背温暖我”这个细节,有摩托车声音的渲染,还有“我”的一系列动作描写——扣、插、贴、搂,正是用这些动作紧密接触父亲,才能感受到温暖的涌动、爱的涌动,才会如此之陶醉。

记叙文的细节描写 篇4

那么何谓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使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记叙文的细节描写主要有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景物描写等。细节描写可以真实地展现人物形象、景物特点,使读者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从而传达出真挚动人的情感。那么如何指导学生精雕细琢出传神的细节呢?

1. 细描外貌,突出变化

描写人物的外貌,应该抓住给人印象最深刻、最突出的特征进行细描。如梁实秋在《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一文中就抓住了人物外貌的显著特征进行细致描绘:“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的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如此细致的外貌描写让人物不再局限于平面上而是立起来了。这样定能让读者对这一个外貌古怪的老师印象深刻,从而达到作者欲扬先抑的目的。所以说描写人物外貌时突出其前后变化更有助于反映出文章的主旨。

2. 放慢动作,延长过程

对动作进行细致描写时要像电影的慢镜头一样,放慢动作,延长过程,使这一动作更加清晰地呈现给读者,有助于显示出这一人物的内心活动、处世态度、思想品质。《一个人的遭遇》中有一段动作的细节描写:“他扑在我的脖子上,吻着我的腮帮,嘴唇,前额,同时又像一只太平鸟一样,响亮而尖利地叫了起来,叫得连车厢都震动了:‘爸爸!我的亲爸爸!我知道的!我知道你会找到我的!一定会找到的!我等了那么久,等你来找我!’他贴住我的身体,全身哆嗦,好像风下的一根小草。”作者将凡尼亚与新爸爸相认时激动的举动慢慢写来,使读者在具体的过程中感受凡尼亚的兴奋和怕再次失去父爱的担心。

3. 精雕语言,揣摩心理

有些学生在写作记叙文中通篇都没有语言描写,更不要说是精雕细琢的语言细节了。适时的语言细节描写可以表现性格、传达情感、反映主题。《最后的常春藤叶》中,老贝尔曼听说琼珊望叶等死的行为后嚷道:“什么话,难道世上竟有这种傻子,因为可恶的藤叶落掉而想死?我活了一辈子也没有听说过这种怪事。不,我没有心思替你当那无聊的隐士模特儿。你怎么能让她脑袋里有这种傻念头呢?唉,可怜的琼珊小姐。”这段文字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善良的老画家,为后文他在凄风苦雨的夜里画叶子埋下了伏笔。

除了人物对话的语言要具体细致地描写,还有人物心理的语言,即内心活动。如《林黛玉进贾府》:“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此处的心理就真实传神地描写出了林黛玉自尊自重、处处小心的性格。

4. 穿插景物,烘托形象

适当地穿插景物描写可以渲染氛围,烘托人物形象,使人物更加立体丰满。学生在写记叙文时似乎只记得要写人叙事,而忘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妙法。如《边城》中翠翠找不到祖父时有一句环境描写:“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的薄雾。”简单的一句景物描写却能烘托出翠翠内心的焦急和对祖父的依赖。

5. 锤炼词语,巧用修辞

有的学生意识到要进行细节描写,但是因为没有认真推敲锤炼词语导致细节不够真实。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描写朦胧的月光用词准确,生动传神。“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泻”“浮”“洗”“笼”四字巧妙地写出了月光洁白柔和、朦胧朗照的特点。细节描写时巧用修辞也会让读者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如杨绛的《老王》:“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作者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老王病情严重,更能体现老王的善良。

有效地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细节描写还有一个大前提:仔细观察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捕捉到生活中的真实细节,才能更好地进行创作。玉不琢,不成器;细节不琢,不成好文。细节描写,就像磨一块玉一样,只有经过精细地雕琢才能打造出出色的细节,创作出优秀的记叙文。

参考文献

[1]吴迪.高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细节描写指导初探[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2015,(4):40—41.

记叙文细节描写篇 篇5

编写:徐明生

审定:张明玺

时间:2014-08-26 班级:

组别:

组名:

姓名:

知识与技能:理解细节描写的概念及分类,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学会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细腻的情感,为文章增色。

过程与方法:1.创设情境,赏析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2.例文引导,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

3.写作训练,将细节描写融入作文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细节之美,形成热爱生活、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揣摩、讨论、归纳、操练 课前准备:1.了解细节描写的相关知识点;

2.回顾所学过的记叙文(小说),初步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课 时:2课时

导学过程:

一、导语 众所周知,记叙文的灵魂在于细节描写。同学们在作文里缺少的不是把某件事写完整的能力,而是缺少细节捕捉、描写的能力。这些缺失细节描写的文章读来生涩呆板,缺乏感染力。而高考作文评分在发展等级项中有明确的规定,即:“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这“形象丰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考生对细节的描摹与刻画。细节描写之重要,不仅可以在“生动”上“出彩”加分,而且可以使作品形象丰满,使整个文章升格。所以作文缺少感人的细节实在是一个制约记叙文成绩提高的瓶颈。

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其实,纷繁的生活,是由无数小的细节构成的。细节虽小,却是美的源泉,情的聚焦。生活中的细节之美,看在眼里,便是风景;握在掌心,便是花朵;拥进怀中,便是温暖;写在笔端,便是精彩。今天这节课,我们来一起用双眼发现细节,用心灵感悟细节,用文字展现细节,让我们作文中的人与事如生活中一般于细处见情,微处见妙!

二、了解概念、分类,感受作用、魅力(1)什么是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就是某些细小的能很好表现中心的环节和情节,如对人物的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句话等以及事物发展的具体环节、环境中的细小物体,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

细节描写如电影中的特写镜头,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它将我们身边不经意的事和人写活了,让他们感觉到平淡的生活其实是那样的富有情趣。细节描写往往会使记叙文更具有可读性与真实性,会让你的作文别开生面。细节描写的训练,是快速提高记叙文写作水平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2)细节描写的分类

记叙文中的细节描写包括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其中最主要的是对(人物)的描写。

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些细节描写的例子:

① 语言细节描写:孔乙己“多乎哉?不多也”、“读书人窃书不算偷。”

《项脊轩志》中,通过老妪回忆先母事: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一个细节,其情其景历历在目,无怪“(妪)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就是读者,我们能不感动流泪吗?

② 行动细节描写:……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走了。”(鲁迅《药》)

作者对康大叔取钱的动作描写,用了“抓”“捏”等动词,准确地写出了他接钱、数钱的熟练程度,生动地刻画了康大叔凶狠、贪婪、惯于敲诈的丑恶嘴脸。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个。”(孙犁《荷花淀》)

作者用“震动”、“吮”两个动词准确、细致而生动地写出了水生嫂得知丈夫明天就要上大部队去的消息之后丰富、复杂、细腻的情感世界及其微妙的心理变化,一个关心丈夫,体贴丈夫,但又深明大义,顾全大局的思想进步的青年妇女形象跃然纸上。③ 肖像细节描写:“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

作者正是运用这种夸张的语言,漫画式的勾勒来揭示别里科夫种种有形的套子及自愿入套的心理,因循守旧的性格。这种独特的肖像描写,显得幽默诙谐,令人忍俊不禁,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④ 景物描写: 有一篇作文《门》,写的是北方一个学校的一间教室的门。

中午,有的同学在教室里睡觉,有的同学在教室里写作业,为了不让夹带沙尘的风吹进教室,不得不把门插上。但是,还有的同学要进教室,敲门声不断,搅的教室里面的同学觉也睡不实、作业也写不好。一来二去班级里就因为门发生了**,后来,干脆就不插门了,任凭风吹得满屋尘土。第二天,门的问题解决了,因为有人在门框上钉了一块黑胶皮。那块方寸大小的黑胶皮牢牢地钉在了门框上,它填补了门与门框之间的间隙……好多同学在开门的时候都把惊喜的眼光投向了这黑色的、普普通通的、用三个小钉钉住的胶皮。”

这处细节就更突出了黑胶皮的作用,也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使读者能和文章里的同学们一起,去感谢做这件好事的人。

⑤场面描写:刘和珍君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张静淑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杨德群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鲁迅 《纪念刘和珍君》)

此处,作者只描写了子弹的出入部位和一只手枪,却表现了反动政府的官兵们穷凶极恶,不择手段地枪杀青年学生的场景。这样写,比正面描述喊杀震天的全景更令人回味。因为细节描写可以让肤浅走向深刻,让枯燥走向生动。(3)细节描写的作用。

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安排线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使文章生动传神、形象感人。从技巧上讲,细节描写是记叙文升格写作的第一步,也是美化记叙文语言的重要方法。“唯有细节将组成作品的价值。”(巴尔扎克)

“我在生活中到处寻找细节,如果把我的作品比做编织好的生活网,那么细节就是网中的结点。”(托尔斯泰)

“细节决定成败,一个典型的细节描写,作用胜过一大片笼统的叙述。细节的作用在于给人以真实感,越细致越容易使人觉得像真的,从而使看了以后的印象更深刻。”(赵树理)“我偏爱生活的细节。我觉得人类发展了这么多年,大的故事怎么也逃不出兴衰存亡,生老病死,只有细节是崭新的,不同的时空,不同的人群,拥有绝对不同的细节。”(池莉)“一个细节在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的作用上,有时和一个情节、一场戏肩着同样的作用。”正如平常所谓的“于细微处见精神”。(李准)

“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

(李准)

【赏析】例1:鲁迅的《阿Q正传》中有一段阿Q刑前画押的细节描写:

“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只是抖,于是那人将纸铺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尽平生的力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合缝,却又向外一耸,成了瓜子模样了。”

这个行为细节,具体、形象、生动地反映了阿Q的性格特点——直到死还恪守着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当人们读到这一细节描写时,谁又能不觉得阿Q的可笑、可悲、可怜?又怎么会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进而深思国民愚昧落后、麻木不仁的劣根性。例2:严监生竖起两根指头——晚间挤了一屋子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接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著两个指头;大侄子上前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的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妇抱著儿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惦念?”他听了这话,两眼闭著摇头。那手只是指著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老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这一细节正写出了中国吝啬鬼严监生爱财如命的特点。

例3:微型小说《立正》——那位国民党团副一听到蒋介石的名字马上“啪”的一个立正,就是文革中打断双腿后也是一听到蒋介石的名字马上挺直上身,举手敬礼。

文中共有十次写立正。“立正”就是小说的线索。可见细节延伸开来就是一篇微型小说。例4:小说《百合花》中的被子——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这条被子就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唯一的嫁妆。

通讯员牺牲后,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新媳妇献出的新婚棉被上那洁白、美丽的百合花一般,交汇成感人至深的美与爱的颂歌。期间,棉被起着推动故事发展的作用。

三、习作修改,感悟技法

1.自我感悟: “语文课开始了,老师把批好的试卷发了下来。在拿到试卷之前,我紧张得要命,就怕自己考砸了。试卷拿到手以后,我一看不及格,很是伤心。”

这是一个同学的一段作文,写的是他知道考试成绩前后的心理活动。虽然,他用“紧张得要命”、“很是伤心”等词,但我们并不感觉到他有多紧张,有多伤心,原因就是他用抽象的概述代替具体可感的描写。那么如何多角度进行具体可感的细节描写呢?我们可以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对这一片段进行改写。

2.范例展示:A环境描写:一个人在不同的心情时看相同的景物,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因为人对使自己心灵产生感应的事物特别敏感,因此人的眼睛能根据自己的心情选择景物,并伴随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紧张的状态下,人会焦虑、烦躁等等,因而对声音、光线会产生与平时不同的感受。把这些经过眼睛选择过的在特定感受笼罩下的景物描写下来就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

如: 天阴沉沉的,不时刮来阵阵冷风。风刮到我身上,我就不由自主地打颤。教室里静悄悄的,只听见“沙沙”的发试卷的声音,“哗啦!”我的心随之猛跳了一下,一个同学不小心把书碰到了地下。同桌的试卷已发下来了,72分,看着同桌哭丧的脸,我不由得心里直打鼓。

B 语言行动描写:语言行动是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人物的心理通过语言行动向外界传达。人在紧张的状态下他(她)的语言行动就会扭曲,就会与平时不同。写作时只要抓住这些不同,就能生动形象地刻画人物紧张内心世界。如:

试卷静静地反躺在桌上。我用有点颤抖的手去掀试卷,一个鲜红的“4”字映入我的眼帘,我的手一抖,试卷又合上了。我一咬牙,把手伸到试卷底下,用力一翻,随着“啪”的一声,我看到了我的分数——48,可怜的“48”,我“唉”的一声便瘫在了桌上。

C 内心独白描写:就是自己对自己讲的无声的话。人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会对自己讲不同的话,这不同的话就能反映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把特定状态下自己对自己讲的话详尽地描写下来就能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例如要描写上文中那位同学的紧张心理就可以这样写:

我不停地在心里念叨:“阿弥陀佛,上帝啊,保佑我吧!我再也不听录音机,不看电视,不打游戏机了。唉!都怪我自己,老想着打游戏机,考试前一天还趁父母不在家偷看了一个小时的电视。老师啊,发发慈悲,手下留情,我以后上课一定好好听讲,千万别让我不及格啊!”注意在内心独白之前应加上“想”、“心说”等提示语。

D 幻觉描写法:人在极度紧张的状态下,眼前或耳边会有虚幻的画面或声音,其内容往往是自己最怕看到或听到的,把这些详细描绘下来,就能十分准确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例如:我好像看见满试卷鲜红的叉组成一张巨大的网向我走来,使我不得动弹,不能呼吸。我又仿佛看到了老师满面的怒容,仿佛听到了父母悲伤的叹息声和旁人的嘲笑声。

小结:人物类细节描写的基本方法

第一招:抓住特点写外貌 第二招:特色语言显个性

第三招:巧用动词写过程 第四招:神态逼真见其人 第五招:心理描写显真实 营造环境(正衬、反衬)渲染人物的处境

运用联想(相似、修辞)活化人物的性情

化虚为实(心理、幻觉)张显人物的心境

借助想象(动作、语言)揭示人物的体验

四.指点迷津,强化方法:

作文片断:A可我能感觉妈妈并没有出去,反而好像到了我的床前。我微微睁开眼,妈妈果然站在我的床边,眼睛愣愣地看着我。

„„眼睛看着我,我分明地感觉她的目光在我的头发上抚摸,妈妈好长时间没有爱抚我的头发了,她在回忆那逝去的岁月吗?妈妈的目光抚上了我的眉,漫上了我的眼,我的眼珠不自觉地转动了几下,她的目光便一如我儿时她那双温柔的手,轻轻地按摩着我的眼睑,我知道她在让我好好睡眠。妈妈的目光滑到了我的脸颊上,似乎在找寻着什么,我知道那是在找她自己影子,又似乎在欣赏着什么,我知道,那是在欣赏凝聚她一生心血的艺术品。„„

B 父亲坚持要亲自帮我铺床,他慢慢地从楼下抱上来三床被,将两床铺在床板上当垫被,又摸索着将被子沿床边折叠好,再铺上床单,然后将盖被放在上面。做完这一切,他又下楼去找来一个枕头,放在我的床头,把手伸进被窝里捂一会,说道:“这下应该不冷了”,看着父亲忙碌的样子,我想伸手帮忙,他却让我先歇着。

归纳:方法一:细化动作、延长过程

作文片断:A:“说得非常好!” 老师向我递过一个赞许的眼神。这眼神,犹如冬日里送来的一缕阳光,让我从头到脚都感到暖洋洋的;又像沙漠里的一汪泉水,清澈、清凉,滋润我干涸的心;更像黑夜里拉开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我整个心房。我是一个胆小少语的孩子,这个眼神让我充分感受到了关爱、勇敢和自信,嗅着这样的味道,我回敬老师一个微笑。

B可我能感觉妈妈并没有出去,反而好像到了我的床前。我微微睁开眼,妈妈果然站在我的床边,眼睛愣愣地看着我。

„„眼睛愣愣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那是第一缕晨曦对娇花的抚弄,那是三月里的春风对碧水的温柔,那是夏日晚霞对嫩柳的辉映,那是秋夜月光对修竹的依恋,那是冬日里的朝阳与小草的交谈!

归纳:方法二:运用修辞,画其神韵

作文片断:可我能感觉妈妈并没有出去,反而好像到了我的床前。我微微睁开眼,妈妈果然站在我的床边,眼睛愣愣地看着我。

„„眼睛楞楞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我在这眼神的普照下,顿时有种异样的感觉:我好象变成了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在酣然入眠,感动得母亲满脸都是幸福;一会儿,我好象又变成了一朵俏丽的月季花,激动得母亲绽开了笑颜;一会儿,我好象又变成了一副五彩的画,陶醉得母亲在那儿欣赏啊欣赏!

归纳:方法三:变换角度,增加层次

作文片断:可我能感觉妈妈并没有出去,反而好像到了我的床前。我微微睁开眼,妈妈果然站在我的床边,眼睛愣愣地看着我。

„„眼睛楞楞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我曾在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里见过,那母亲的眼神是一种无言的祝福;我曾在屠格涅夫的《呱„„呱„„》里见过,那母亲的眼神是一种幸福的安详;我曾在毕淑敏的《我的五样》中见过,那母亲的眼神是一种不能割舍的珍爱!

归纳:方法四:类比联想,添其内涵

注意事项:细节描写须遵循的三条原则:a、真实。b、典型。c、细致。

运用细节描写应注意 :要符合生活

新颖要有代表性

有选择的为中心服务

*写记叙文,要选择最佳的点进行细节描写。综合细描,最关键是选好点。

选点的这个“点”应该是对中心有作用的“点”,只有“点”到位,才不至于跑题和偏题。比如以“母爱”为话题,我们选点可以是妈妈给自己加上一件外衣的动作点,可以是妈妈注视自己模样的状态点,可以是告诉自己如何做人的语言点等,其实,这个选点在某种意义上和选材相关,但不管选哪个点,都应该是表现“母爱”主题的。当然,不能正确选择“点”,我们将无法展开描述,当然也就面临着跑题和偏题的可能性了。因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而这个最能表现主题的“点”也正是我们在写作时需要特写和加以浓墨重彩着力渲染之处。那么,选择什么样的点进行细节描写才是最好的呢?

老舍说过:“描写人物最难的地方是使人物能立得起来。我们都知道利用职业,阶级,民族等特色,帮助形成特有的人格;可是这些个东西并不一定能使人物活跃。„„我们须随时用动作表现出他来。每一个动作中清楚的有力的表现出他一点来,他才越来越活泼,越实在。„„这样,人物的感诉力才能深厚广大。”

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人物的每一个行动都受到自己思想、性格的制约。对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进行成功的描写,可以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可以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候还能推动情节的发展。

由此,我们认为在记叙类的文章中应选择最能表现主题的“动作点”,以动作细节描写为主,辅以肖像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和环境细节描写等进行综合细描。

选择事情发生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动作点去描写,辅以其他描写方法、其他角度,才能把语言的力量集中到一处,最大程度地展现出文字的功底。如果把动作发生以前、发生过程中、结束以后的情况等等全都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文章就没有了重点,我们只能知道人物每一步所做的内容;而且容易形成流水账,篇幅冗长,笔墨均分,乏味而平淡。这是同学们在记叙事情的时候,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动作进行的过程中必有精彩的亮点,把握住这个亮点进行具体描写,不仅能突出事情的重点部分,显示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内心活动、处世态度、思想品质等等,还给读者留下强烈而深刻的印象。

【举例及点评】那天,我们上地理课,一位同学和老师顶嘴。这件事不知怎么传到了班主任的耳朵里,只见她踱进教室,扫视大家,问:“谁干的?站起来!可以从轻发落。”教室里只有四种声音:老师的脚步声、我们的呼吸声、心跳声、钟表的滴答声。“快站起来!别耽误大家时间!”由于是下课时间,大家都浮躁了起来。“就是!”同学们应和着。他站起来了,满脸涨得通红。老师首先表扬了他的诚实,接着把他平静地带到了办公室。点评:这则片段选取学校课堂上一个常见的“点”,事情不大却很真实具体。有班主任的动作、语言,有班里同学的动作和反应,也有“他”的动作和表现。可见,在选择综合细描的“点”时,无须选择那些惊天动地的大“点”,只要符合主题,都能起到以小见大的效果。并且写出了真人真事,真情真意和真感受。而这样的“点”,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是比比皆是吗?世事洞明皆文章呀!

五、结语:于微处见妙,于细处见情,细节的力量就是“润物细无声”。生命因为有了细节,才成就美丽。文章因为描写细节,才创造精彩。让我们用心去感受、品味那些动人的瞬间,把世间真情收藏于心灵;让我们潜入写作实践之河中不断练习,我们手中的妙笔一定会开出绚烂美丽的花朵!

让细节之花在生命中绽放,让细节之花在笔尖永驻芳华!

六、才艺比拼,学以致用

A牛刀小试 ①根据你平时的观察(或体验),把下面一段话改成具体描写的文段,200字左右。

昨天测验,我几次想拿出书来看,由于老师看得紧,都没有成功,最后一次还是被老师发现了,我觉得很不好意思。

②就某一位任课老师从教室门外走进课堂到正式上课这一过程所表现出的一系列动作进行细致描写。

B罗大佑一曲“光阴的故事”感动了多少人,让人沉思往事,感慨颇多。你的生活中一定也有过让你值得回味的人与事,请也以“光阴的故事”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关联话题,人生感悟类,如感悟高

记叙文细节描写训练 篇6

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于至微。”这里的“至微”就是指那些显示人情美、人性美,具有永久艺术价值的细节。所谓细节描写,就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或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场面片断等,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的一种描写方法,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

运用好细节描写,不仅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性、生动性和形象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还可以深化文章的主题,或达到“一瞬传情,一目传神”之情动人的艺术效果。举凡肖像、服饰、语言、动作、神情、心理,乃至景物描写,都离不开细节,学生对这些描写方法——尤其是通过阅读和写作接触到的动作细节描写——也是较熟悉的。可是在实际写作中,学生们并不能很好地运用细节描写这种能使自己作文出彩的手法,这就需要老师在日常写作教学中想一些点子,启发、引导学生学会细节描写。

在平时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将课文阅读与作文练笔结合起来,即将教材经典细节赏析与学生的写作练习相结合,学中写,写中悟,加深理解,相互促进,最后让细节描写点亮习作全篇。例如,在教授《项脊轩志》时,我引导学生赏析文中的细节: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我先让学生找出该段里面的细节描写,并引导学生分析其表情达意的作用。如对“阖门”这一细节,我提出疑问:祖母离开书斋时“以手阖门”,为什么要“阖门”呢?不久祖母还要再回来,开着门不是更方便吗?通过体悟,学生们明白了祖母这样做,怕打扰了孙儿读书。这一动作细节正体现出祖母对孙子的关心。同理,对“自语”的神态和“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的话语,同学们感受到了祖母对孙儿求取功名的殷殷期望。而这些细节有共同突出了文章老屋依旧、人事已非的“亲情”主题。

通过对教材中的细节描写的鉴赏,同学们领悟到了记叙文中细节描写的魔力,正所谓“虽是微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那么我们平时在记叙文写作中,就应当引导学生在积累生活素材的基础上,借鉴教材中的成功做法,多训练细节描写,让学生形成细节描写的迁移能力。比如,可多引导学生留心生活中许多精彩感人的细节:一个背影,一次牵手,一句叮嘱,一则短信,一个手势,一个电话,一次流泪……无不蕴含着深深的爱意和浓浓的亲情,用心体悟,再用优美的文字将这些细节记录下来,最后锤炼语言,力求能生动形象地表情达意。

请看一次作文细节描写练习中学生写的这段文字:

“现在我可以安心地去学习了。”临走的时候,我对妈妈说。妈妈惊奇地说:“你以前不能安心学习吗?”我沉默了。妈妈啊,你从来都不会随便花钱,一整年都舍不得买一件新衣服,更不必说给自己买化妆品,而是把零零碎碎的钱都积聚起来供我上学,我怎么忍心看着你那么操劳?我多么希望早点完成学业,来帮你减轻劳苦,为你分担生活的重压。妈妈啊,你知道吗?当我站在你的面前,我健康而挺拔的身材已经高过你了。你知道吗?有一天我拥着你的肩膀,突然发现在阳光下面有亮晃晃的东西刺痛了我的眼睛。当我看清楚那是什么的时候,那东西刺痛了我的内心。那亮晃晃的在阳光下面炫耀着是妈妈的白发!从那一片茂密的青丝当中突兀地绽露出来,用它那细如针尖的锋利,刺入我的眼帘,刺痛我的心甚至我的灵魂。

这段描写较好地应用了细节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细腻,情感真挚,颇能动人。我让同学们反复品读,反复赏析,学习其优点,并在作文中加以运用。

在记叙文作文训练中,我和学生们一起提炼出了如何写好细节的五种方法,分别是:①关键之处驻足,“慢”说细微之处;②细化动作描写,延长行动过程;③巧妙运用修辞,传达叙写神韵;④精心锤炼词句,表现对象特征;⑤适时类比联想,丰富文章内涵。而且让同学们在作文练习中加深理解,反复运用,自然提高了记叙文水平。

当然,细节描写也不是越多越好,而要恰到好处,如苏轼所言,“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记叙文细节描写四技法 篇7

很多学生在记叙文写作的时候总是流于平淡叙事、缺乏情感与生机、文章读来索然无味, 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必要的细节描写。

为什么学生作文缺乏细节描写呢?

一是不善于观察。在叙事作品中, 叙述被称为“走马观花”看个大概;描写为“下马观花”看个明白;细节描写则是“贴近花看花”看个究竟。朱自清的《背影》感人至深, 很重要的一点是他有深刻的生命体验, 把深刻的体验融注于细腻的文字之中, 才成就了《背影》中的经典细节描写。很多同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但是由于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观察、不善于捕捉细节, 写作时往往不知如何下手。以一个作文片段为例:

我在校住宿, 一日中午突然下起了雨, 天气比较寒冷, 而我穿的是网状运动鞋, 鞋子湿透了, 我好冷。下午妈妈给我送来了鞋子, 我看着妈妈, 然后接过鞋子, 非常感动, 也非常开心。

母亲在雨天到学校给孩子送鞋, 本是非常感人的生活细节, 但是作者却只是纯粹地叙述, 文章读来就显得干瘪、乏味。我曾经把这段文字呈现给全班同学看, 学生都觉得记叙比较清楚, 明白讲了什么事情, 当我追问这段文字给你们留下的印象深刻吗?学生们普遍摇头否定。我再追问:“你们能体会到作者冷的程度吗?”“你们能看出作者的感动吗?”“这段文字是否打动了你呢?”最终, 学生们开始明白细节描写在记叙文中的必要性。

二是语言贫乏。很多同学写记叙文, 只是想着如何完成对人、对事的叙述, 如何表达情感, 但可能因为语言贫乏而找不到合适的表达方式。描写性的语言具有画面感, 细节呈现也需要能形成画面感的描写性语言。刘白羽在 《长江三峡》 中写道:“这一天, 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这是一句典型的描写性语言, 如果换成叙述性语言大概就是“这一天, 我游了长江三峡”。相较而言, 效果可想而知。当然, 叙述性语言更好操作一些, 而对片段进行精雕细刻却并非易事。

如何在记叙文中展开细节描写呢?主要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 相貌堂堂:善用肖像描写, 昭示人物的身份、境遇

作文中可通过描写人物的形象、服饰、神态等展现人物的身份特征以及境况遭遇。鲁迅先生在塑造孔乙己的形象时这样写道:“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 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 可是又脏又破, 似乎十多年没有补, 也没有洗。”鲁迅先生着力于孔乙己的身材、脸色、服饰, 进行细腻的描写, 一个封建穷酸知识分子形象跃然纸上。

在肖像描写时, 作者要关注描写顺序, 从上到下, 从整体到局部, 主要到次要, 善于抓住表现人物特征的细节来写。例如学生常常写这样的句子:“他衣衫破烂, 穷困不堪”, 这句话表达较模糊笼统。他衣衫怎样破烂了, 穷困到何种程度, 文章都没有交代清楚。加了细节描写之后, 学生进行了一番修改, 改成“他头发蓬乱, 不知多久未曾洗过, 其中还夹杂着根根杂草, 犹如秋天般荒芜, 衣袖破烂, 渍迹斑斑, 裤子膝盖部位还破了个洞, 显得更加‘凉快’。”抓住典型细节反映人物处境境况, 如此一写, “他”的形象即刻就清晰了。

(二) 言行相顾:从语言、动作中展示人物特征

当我们以第二、第三人称叙述事情并对他人进行刻画时, 我们不可能知道此时对方的内心活动。但是因为人的心理变化、性格特征会支配着人物的语言和行动, 所以要表现人物性格、心理活动, 可从其语言、动作入手。

以下为一位同学写班主任经过教室走廊时的场面:

他来到窗外, 停下, 探出脑袋, 眼神犀利, 一眼扫视全班, 脸上严肃的神情没有丝毫变化。检查完毕, 他把手放在身后, 仍旧顶着那“黑面”迈开脚步。教室里的人还是不敢动, 他走到后门, 又停下再次探视全班后, 才大步走向别的班级。他走远后, 教室内不约而同地发出了“呼”的声音, 如同逃过了一场灾难。

“探出”、“扫视”、“顶着”、“迈开”、“大步走向”等一连串精心锤炼的动词合理使用, 将班主任巡视班级时学生紧张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读者读来也随之紧张万分, 一位严厉有加的“黑面神”班主任形象跃然于前。因此, 进行动作描写要善于使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使人物形象更丰富、饱满。

听声辨人, 语言更能体现一个人的性格、身份、心理等。如学生作文中写老师时引用老师的语言“不要紧张, 我长得有那么凶吗?我又不是怪兽。”可见是位和蔼又不失幽默的老师;“最近, 是有什么事吗?能与我分享一下吗?”这是温柔体贴的老师;“你们这群没良心的家伙, 非要我用自己来逗乐你们才精神起来。”这是和学生打成一片的老师。未见其人, 先闻其声, 王熙凤的泼辣就是从其语言中声声见影。

(三) 心安理得:刻画心理, 倾诉心声

人于社会中, 是复杂的个体, 具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丰富的情感。想要揭示出人物灵魂深处的奥秘, 仅靠外部形象难以表现, 精心刻画人物心理, 才能使人物更立体、完整、真实。

刻画人物心理时要善于运用联想和想象, 设身处地揣摩人物情感, 以达到洞幽烛微、传神达韵之效。以下为学生的文段:

“咱俩做的一模一样?”我半信半疑地接过试卷。果然, 两道题解法一样, 但老师的批改却一个是“√”, 一个是“×”。我先是一惊, 然后我想一定是老师批错了。我一边为自己“侥幸脱险”而暗自庆幸, 一边又为同学发现了自己的错题而忐忑不安。

文中先是“半信半疑”, 然后“一惊”, 再又“暗自庆幸”、“忐忑不安”如此跌宕起伏的心理活动, 真切地体现了内心的感受。

“写着作业时, 脑海突然蹦出你的身影;相遇时装作若无其事, 其实心跳得飞快。”写出了朦胧时期的少女心;“我闭上眼去感受这一切, 激动之情在心中汹涌澎湃, 感恩之情又存于心脯之中。”写出了激动感恩交集澎湃之感;“一种属于父亲的温暖向我袭来, 传遍全身, 令我泫然欲泣, 感受着流入心泉的温暖, 回忆起父亲亲切的微笑, 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油然而生。”对父亲的感动溢于言表。

(四) 情随境迁:以环境渲染烘托点染情感

王国维《人间词话》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情随境迁, 内心情感不同那反射出的外在景象也不同。因此, 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渲染不失为好的途径。

环境描写要注意交代一定的背景, 不给人突兀之感;同时还要做到有点有面, 详略恰当, 而不是主次不分;能渲染气氛, 烘托情感的部分要详写重写。怎样写才是最恰当?最重要的是要用词准确, 细心锤炼, 找出最富表现力的词语。一位同学写进茶园的情景:“一路上, 风光秀丽, 鸟语花香, 来到山腰, 宛如进入仙境般, 云雾缭绕, 多么惬意!渐进, 隐隐约约传来一阵茶香, 感觉清新自然, 沁人心脾。到了, 我睁大眼睛, 茶园就像一片花海, 无边无际, 而且还泛着阵阵清香, 我陶醉其中。”从山底、山腰到茶园, 条理清晰, 形容词运用也贴切恰当, 读来仿佛置身其中, 享受阵阵飘香。

“风轻轻地划过身边, 传来哥喘气的声音, 麦浪中飘飞着哥的滴滴汗水, 在阳光下, 像一颗珍珠, 飞起又沉入无边的麦浪。”这是一高考满分作文《哥, 是捡来的吗?》的片段。短短的一小片段, 精雕细刻, 一个憨厚勤恳的哥哥在田间劳作的情景呼之欲出。

将生动的画面、丰满的人物、饱含的情感, 都融注于人物、环境的精雕细刻之中, 加之深刻的体验、细腻的笔触, 才能真正写出扣人心扉、意蕴深刻的记叙文。

参考文献

[1]肖希望:浅谈作文教学中的细节描写教学方法[J].井冈山医专学报, 2009 (5)

记叙文的细节描写 篇8

例如某一次学生作文练习,题目是“爱,可以这样表达”,80%以上的学生都选择写真挚的亲情,尽管也有感人至深的佳作,但是由于选材的雷同,多数是父亲严厉责备,母亲送上牛奶的套路,无法让我捕捉到灵动的细节。作文练习中,一边是老师多次强调要写细节,另一边是学生无“米”下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以在训练中做一些尝试,引导学生思考理解细节的内涵,进一步捕捉细节,提升作文的价值。

一、细节源自有心观察,细心品味

上海春季高考作文曾以“细微深处”为题,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

想起日本女诗人加贺千代一次清晨的经历。她晨起穿花园小径去提水,走到井边发现“朝颜”蔓儿爬满了井口,她立刻转身到邻家提水,不假思索。后读到她为此写的徘句,我再也无法将目光从她的身上移开:一个肯为自然让位的诗人,她的心该是多么谦卑又多么高尚。清晨她的一个转身的细节,深深地牵动着我、牵动着一代人,牵着一个世纪的感动。而那“朝颜”,只是平素不屑被人们收纳的牵牛花。

还有季羡林先生老年养的一只老猫。晚寝季老都有个习惯,即在被褥上铺一层布。半夜一股暖气透过两层棉被扑到他的双腿上——老猫爬在他的腿肚处睡得正香。季老便僵卧着一动不动,即使又酸又疼也强忍着,免得惊了猫儿的清梦。“此时它也许正梦着捉住了一只耗子,只要我腿一动,它这耗子就吃不成了,岂非大煞风景。”读到这里,我忍俊不禁;而联想到当下有多少人,遇上黏人的小猫蹭上来,不是憎恶得一脚踹开?我不禁要落泪了。

其实生活中爱的细节俯拾皆是,但并不是所有的细节都为我们留意。只要我们怀着一颗感激的心,就会处处冰浴着爱的阳光。在训练“熟悉的人”这一记人作文时,我给学生一周的时间,在周记本中书写观察日记,记录自己最熟悉的人的言谈举止。一周下来,学生积累了平日熟视无睹的素材,例如家人每天轻手轻脚起来做早饭,老师富有特色的教学用语等等。其实一个眼神,一抹浅笑,本身微不足道,但只要牵动的是人性最柔软的情感,就会像冬天的一杯热茶,将冰凉的手指一点点摩挲温热,心思也会开出美丽的花朵。

二、细节不是鸡毛蒜皮,而是见微知著

生活,总向着细微之处;细微之处,又深含着人生。但是鸡毛蒜皮琐事的累积,并不能全部成为写作的素材。如上例中女诗人之于朝颜,季先生之于老猫,那份对生命细致入微的敬重,吐露着人世间最深的秘密。细节虽小,也要如一滴水折射阳光,展现个性化的形象,阐发或普遍或深邃的道理。

例如,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奶奶头发全白,个头比小学生更瘦小,浑浊的目光都聚焦在我的身上,问我在学校怎么样,问我吃饭睡觉,然后听说我带东西给她吃,她端起碗,眉开眼笑说我好。手抖得厉害,使得筷子与碗击打出了刺耳之声,振得我心头一颤。”这令人惊颤的击打之声,似乎可以借此触摸到老人的寂寞。之前的“问”和“笑”,还是不动声色,却在最后一句,一下子激荡起心底涟漪。迟暮的老人,竟然这样无力!

又如,表现老师富有特色的语言的细节描写:“一天上课,老师出了难题,要求我们分组讨论,后面几个男生趁老师写板书喧闹起来,老师突然幽幽地说,我东南方向45度的那组同学,请认真讨论!全班都愣住了。那几个男生像被电击了一样,羞愧地低下头。课后,一个男生说,没想到他戴着深色眼镜比那二郎神的三只眼还厉害!”不用多想,这写的一定是严谨的数学老师。作者抓住个性化的语言,巧妙地刻画了人物,惟妙惟肖。

细节不仅仅是局部速写,而是凝聚着文章主旨的聚光点。要捕捉具有典型性的内容,有时除了借助人物肖像、动作、语言描写之外,还要运用修辞增强其生动性。

例如,学生写一位严厉的班主任老师,着重描写她的眼睛:“她的眼睛很大,这时,就像是一个探测器,一股寒气充溢了整个教室。”比喻、夸张加上通感,展现了人物特点。

三、细节描写,不必面面俱到,定要精雕细刻

怎样写好细节描写?精彩的细节描写,不是以字数多寡而定,要能起到“以小见大”的效果。面对典型细节,写作高手的笔下,通常不是冗长而烦琐的叙述,而是将它定格,浓墨重彩,加以渲染。游离文章主题的细节描写,多写反而会让读者感到乏味。

冬天到了,学生对温暖的感知特别深刻。平常不少学生会写放学后家人等候晚归的背影,但是经过观察比较,有一个学生独具慧眼,在作文中写到了父亲垫鞋垫:“父亲将鞋垫的两侧微微卷起,用食指顶住鞋垫的上部,慢慢往里面塞,可是这鞋垫好像大了一点,于是他轻轻拿过剪刀,比照一下鞋底的尺寸,然后小心的剪了一个弧形。然后再次塞进去,哈,成功了。”

还有一个学生写自己与父亲坐飞机的经历:“我吓坏了,抓着父亲的手更紧了,感受由父亲手中传来的温度,恐惧不安的心才慢慢平静下来。当飞机又恢复平稳了。我慢慢松开父亲的手,啊,父亲的手上赫然有几道深深的指甲印,有些地方都有些破了。原来父亲为了减轻我的恐惧,被我抓着这么疼哼都不哼一声。看着那指甲印,父亲,我……”

最值得称赞的是一篇记录奶奶无微不至关怀的文章。选录如下:

刚到家,大气还没喘,奶奶就开始问了:“晚上回来冷不?怎么没戴手套呢?”

我应声说了一句:“不冷。”

“饿了吧?”“吃点东西吧?要不下点水饺?”

“不想吃。”

奶奶皱皱眉头。“那汤圆呢?今天刚买的,你最喜欢吃芝麻馅的。”

“不了。我还要再看会书。你先睡吧。”

奶奶不高兴了。拉下了脸。“怎么会不饿呢?这么晚,吃点东西看书吧。”

“真的不用了!”我对着奶奶不耐烦地说道。

“那你去看书吧,”奶奶一边走一边说,“我再给你倒点水。”说完又去倒水,走回房间。当时看着奶奶一趟一趟地走着,刚才的不耐烦一扫而光,心里充满着感动,满满的都是奶奶的爱。

欲言又止,欲止又言,繁复的语言背后,书写的是老人的牵挂,令人动容。

记叙文的细节描写 篇9

一、借助文本, 揣摩细节, 领会细节描写的魅力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文化气息浓厚、思想内容深邃、语言富有魅力, 能启人智慧、开人心窍的精品。其中不乏精彩的细节描写。我们在教读课文、分析文本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个资源, 让学生悉心揣摩文本中的细节描写, 领会作者独具匠心的细节描写所产生的表达效果。如《背影》中: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探身下去, 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 要爬上那边月台, 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这一段文字为什么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究其原因这里运用了一系列的动作细节描写, 把父亲怎样走去、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等都如实写下, 我们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 仿佛看到一位慈爱的父亲为了让儿子吃到桔子的艰难过程, 拳拳父爱跃然纸上, 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细节描写所产生的魅力。这样的例子在我们所接触的文本中比比皆是。如果我们在解读文本的时候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认真揣摩细节, 领会细节描写的魅力, 让学生明白一篇文章的成功与否、能否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篇文章中是否有精彩的细节描写, 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产生在以后写作中也要用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传情达意以打动读者阅读的欲望。

二、分析思考, 品读细节, 归纳细节描写的方法

除领会细节描写魅力外, 在解读文本的同时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引导学生分析思考, 归纳细节描写的方法, 找到打开细节描写大门的钥匙。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归纳了以下几种细节描写的方法。一是锤炼词语。通过对一些精彩的动词、形容词的辨析和筛选, 精心锤炼词语可以准确生动地修饰和限制描述内容, 达到以少胜多、一字传神的效果。如《孔乙己》中的“他便排出九文大钱”和“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这里的“排”和“摸”显然是作者精心锤炼出来的。“排”字生动表现了孔乙己卖弄自己是规矩人, 但又拮据、穷酸的本相;“摸”字生动表现了孔乙己已穷困潦倒到极点, 显示了他悲惨的境地。虽然“排”、“摸”只是一字之差, 但是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表达效果, 如没有精心锤炼词语又怎能达到如此效果呢?二是巧用修辞。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 变抽象为具体, 变无形为有形, 变平淡质朴为文采斐然。如《孤独之旅》中:“当杜小康一眼望去, 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 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他望着父亲, 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这里运用了两个比喻把杜小康在家庭衰落之后无奈走上离家放鸭之旅的孤独、无助、胆怯的心里很好地传达出来。三是调动五官。调动各种感觉器官, 细腻描摹, 写准写活人、景、物的形、声、味、质感等要素。如《社戏》中:“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那声音大概是横笛, 宛转, 悠扬, 使我的心也沉静, 然而又自失起来, 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这一段文字作者通过视觉、听觉、嗅觉等进行细腻地描写烘托出人物欢悦而迫切的心情, 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四是细化过程。细节描写就像电影中的“特写”和“慢镜头”, 写作时必须真实地再现动作的整个过程, 把过程细化, 才能让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原文中的“扫开一块雪, 露出地面, 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 下面撒些秕谷, 棒上系一条长绳, 人远远地牵着, 看鸟雀下来啄食, 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 将绳子一拉, 便罩住了。”这里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动词把捕鸟的这个过程细化, 传神地写出了捕鸟技术的娴熟, 也生动地写出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给童年的“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三、观察生活, 捕捉细节, 记录生活中的精彩细节

方法来源于实践, 又指导实践。《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捕捉事物的特征, 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归纳完细节描写的方法后, 还要教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观察生活, 捕捉细节, 运用所学的细节描写的方法去记录生活中精彩细节的习惯。而且艺术大师罗丹说“生活中不缺少美, 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悉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 并将平时观察到的素材进行整理归纳, 使零碎的变为系统的, 分散的变为集中的, 陌生的变为熟悉的, 以便在写作时提取。要求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某一个瞬间, 把捕捉到的精彩瞬间及时地记录在周记本中。笔者在实践此种教学方法时发现有不少学生通过留心观察日常生活, 把自己捕捉到的细节在作文中细腻地描写出来。如学生在习作《今天我当家》中写道:“我拿出两个鸡蛋, 把鸡蛋的中间部分在碗边轻轻一敲, 然后用双手抓住磕破处用力掰开, 蛋白和蛋黄像两个乖顺的小孩倏地滑进碗里, 我操起一双筷子, 双手像上了发条似的飞快地搅拌着蛋, 筷子撞击着碗发出“哒哒哒”的声音, 不一会儿, 蛋清和蛋黄就融为一体了。”读着这一段文字, 我们仿佛和小作者一起站在厨房里进行紧张的餐前准备, 这一段文字也正因为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对打蛋的过程细化, 同时也运用了拟人、比喻, 调动了视觉、听觉把当时在厨房里打蛋的情境全方位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四、片段训练, 强化细节, 让细节描写深入人心

正如人的十指长短不一, 我们的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是参差不齐。自觉的同学会在平时养成观察、记录的习惯, 也会在周记、习作中有意识地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等增强文章的神韵, 使文章变得更具可读性。但是仍有不少同学细节描写的意识薄弱, 教师可以利用作文课进行片段训练,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对细节进行刻画。纵观近几年的中考作文命题, 仍然是全面对接中学生的生活, 强调表达真情实感, 在内容上更多关注“自我与成长”、“素质与情感”等方面, 我们可以围绕这几个方面精心确定片段描写的重点。如针对“考试受挫的情境”、“取得成功时的喜悦”、“独自面对黑暗时的害怕”、“感人的亲情”、“坚持不懈的过程”、“美的瞬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等题材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片段训练。进行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 原先写作中描写意识比较薄弱的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他们细节描写的意识得到了强化, 描写的方法也领会在心上, 运用在笔端。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进行片段训练, 强化细节描写, 相信在同学们写起作文时也能够得心运手地运用细节描写。

五、修改习作, 锤炼细节, 让细节描写增添神韵

古人云:文章不厌千回改。学生要反复修改自己的作文, 在修改中锤炼细节, 使文章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 让细节描写能够为作文添神韵。一篇好文章的细节描写有如下要求:细节要典型, 紧扣文章的中心, 为中心服务, 不能为细节而细节;细节描写要真实、自然、贴切;细节描写要生动、形象。关于如何教导学生修改习作, 笔者的方法如下。一是批注批阅。对于学生交上来的作文不写最后的总评语, 不打分数, 但是在文章需要修改的地方, 如入题较慢、详略不当、细节不真实、细节不够细腻等处做出批改, 提出要求。二是改后自改。针对学生共性的问题在集体讲评之后, 要求立即修改。个性的问题, 如细节不够典型等, 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对个别同学面批, 指导他们重新选择细节来服务中心。三是互批互改。在老师指出不足, 学生自己修改之后, 很多学生很难再发现自己的不足, 可谓“当局者迷”, 这时我们可以利用“旁观者清”组织学生互批互改, 启发智慧, 交流经验来对文章进行修改。四是讲评佳作。把学生精心修改的作文收上来, 再次批阅, 写上评语, 并在学生习作中精彩的细节描写处做批注, 把好的细节描写拿出来与全班同学共同分享。经过反复多次修改, 可以让学生对习作中的细节做到精心锤炼, 让细节描写生动又不失真实, 使细节描写典型又不矫揉造作, 让细节描写真正为作文添神韵。巴尔扎克说:当一切的结局已准备就绪, 一切情节都已经过加工, 这时, 再前进一步, 唯有细节将组成作品的价值。于细节处见功夫, 在记叙文写作的教学过程中, 通过老师的精心引导, 学生认真观察, 细致描绘, 反复修改, 及时总结方法, 学生的作文会因细节描写而增添神韵!

摘要:初中的记叙文写作应加强细节描写,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应引导学生, 借助文本, 揣摩细节, 领会细节描写的魅力;分析思考, 品读细节, 归纳细节描写的方法;观察生活, 捕捉细节, 记录生活中的精彩细节;片段训练, 强化细节, 让细节描写深入人心;修改习作, 锤炼细节, 让细节描写增添神韵。

关键词:揣摩细节,归纳方法,观察记录,片段训练,修改交流

参考文献

[1]王立根.作文智慧[M].海峡文艺出版社, 2009.

[2]裴海安.走向有效的作文教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2.

细节描写让记叙文鲜活起来 篇10

一、赏析佳作,明白细节描写的意义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事件、景物的细微之处进行具体细致深入的描写,包括动作、神态、心理、语言、景物等描写。 精彩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鲜明、推动情节发展、深化文章主题,会给读者心灵的震撼,赋予文章生命力。 因此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细节描写,写作时才会有的放矢;学生感受到细节描写的魅力,写作时才会积极运用。

1.学 生佳作赏析 ,激发细节描写的意识 。

空洞的说教难以激发学生的意识,身边同学的优秀习作、 中考满分作文的赏析,更直观形象,我也随时把每周学生佳作投影朗读,并在点评时突出文中细节描写之处及其作用。 赏析结合点评,学生就会知道什么是细节描写了,会产生“我也要加强细节描写”的紧迫感。 实践下来,大部分学生有了进行细节描写的尝试。

2.课 文名作赏析 ,感受运用细节描写的魅力 。

课文名作也是赏析的良好途径, 教师可在阅读教学中随时点拨,让学生感受细节描写的魅力。 如《绿》中,我们可引导学生品析 “追捉 、揪 、攀 、探 、鞠躬 ”这一系列 动作细节 , 体会急切 的心情 ,感悟攀爬 的艰难 ,领略绿的 魅力 ,读来作者追求美好事物的形象仿佛就在眼前。 再如《变色龙》中“一跟手指 头 ”的肖像细 节 ,可以让学 生品味其 在引发事 件 、推动情节、刻画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性格和表现小市民的穷极无聊等方面的作用。 细节描写的生动实例在课文中 随处可见 ,引导学生 揣摩细节 使文章的 人 、事 、物鲜活的魅力,明白细节描写的意义,就会激发学生运用细节描写的意识。

二、观察生活,寻找真实典型的细节

学生有了细节描写的意识, 还需要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细节,从细节中寻找典型。

1.细节描写讲究真实性 ,要细致观察生活 。

细节描写之所以会打动人,是因为它源自生活,符合生活的真实。 爱默生说:“细节在于观察,成功在于积累。 ”可见,捕捉真实的细节离不开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教学时,我指导学生细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及时记录精彩的生活瞬间,我让学生每周记录两个细节片断,积累观察所得, 以便写作时能细腻描绘。 如学生在作文中写道:“她咬了咬牙,用右肩头作支撑,左膝以冰冷的地面为支点,慢慢缩起,踮起脚尖, 用力一蹬,她竟然颤颤巍巍地站了起来。 ”这是学生对失臂女孩在摔倒后爬起来的过程描写。 因为真实,观察细致,读来小姑娘的坚强形象就在眼前,这就是有生命力的细节的魅力。

2.细节描写讲究选择性 ,要善于寻找典型 。

细节在生活中比比皆是,阳光下的一朵鲜艳的花朵、同学的会心微笑、老师的一声叮咛,都是细节,但细节不是拿来就能用,一定要有所选择,要选择突出中心的,使人物形象鲜明的典型细节。 典型细节的寻找需要学生有一双观察生活的慧眼。 正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

教学时我指导学生抓住特征选典型细节, 例如景物描写可抓住季节特征, 写浅草突出春的生机、 写知了突出夏的热烈、写落叶突出秋的肃杀、写风雪突出冬的阴冷;人物描写可抓住年龄性格特征,如抓住年老的特征选取白发、皱纹等典型细节,抓住乐观、勤劳的性格特征选用微笑、粗手、目光等典型细节,细节典型才能感动读者。

三、训练写作,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

在明确意义和善选细节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学习文本,学以致用,进行写作训练,掌握描写方法,让记叙文鲜活起来。

1.用 词要精当 。

细节描写讲究真实性, 用词要精准, 最好能做到一字传神。 如《孔乙己》一文中的“摸”,用字精准,传神地写出孔乙己潦倒的境况。 指导写作时,我让学生推敲动词、形容词等,不断修改,力求用词精当,刻画鲜明形象,突出文本中心。 “我紧紧抿着嘴唇,努力不让喉咙里的哽咽声发出”,学生用“抿”“紧紧”精准地把细节写活了,把人物的委屈心理写活了。

2.呈现要细致 。

细节描写讲究细腻性,可将动作等描写动态化、具体化。 如《社戏》里“跳、拔、点、磕、退后、上前、出、飞”等一系列开船的动作描写,具体细腻,细致的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学生习作中用“我拿出钥匙,迅速插进锁孔,一扭转,一推门,书包一扔,冲进厨房,拉开冰箱,拿起牛奶就饮”一系列动作细节,细腻地突出他急于饮水的渴态。

3.修 辞要巧妙 。

细节描写讲究生动性,巧妙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可化平淡为精彩,化抽象为具体。如《故乡》用“细脚伶仃的圆规”作比喻, 写杨二嫂的肖像细节,活画出其可怜。 学生习作中写道:“看到我, 爷爷脸上的褶皱顿时像阳光下逐渐开放的太阳花。 ”巧妙的比喻将爷爷内心愉悦时的脸部细节变化描写得跃然纸上,形象可感。

4.描摹要立体 。

细节描写讲究丰富性,生活是多彩的,可以高低结合多角度;比喻、拟人多修辞;动作、语言多方面,视觉、听觉多感官立体描摹,这样文章才会传神。 《春》一文中对春风的立体描摹, 令读者如沐春风。 在习作片段“鲜红的血从鼻腔流出,它带着点鱼腥似的味道,走回喉咙,凉凉的,我心一惊,脚下一滑,差点晕倒”中,学生就调动视觉、触觉,运用比喻、拟人,描写动作和心理,立体形象地描摹了流鼻血的情景。

5.前 后要呼应 。

细节描写讲究整体性,写作时细节前后呼应,可以推动情节发展,使文章结构完整。 《最后一课》“出操、收操”的首尾环境细节,使叙事完整。 学生习作《我心头一震》中开头用“飞舞的衣袖”的细节交代女孩摔倒的原因(失臂),随后用它推动情节发展(独立站起),最后用它引发女孩对自己的触动(要不畏难),由此点题,细节前后呼应,贯穿全文,很有神韵。

浅谈记叙文作文细节描写方法 篇11

如行动细节描写:

(1)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鲁迅《孔乙己》)

(2)他不回答,……便排出九文大钱。(鲁迅《孔乙己》)

以上句(1)(2)两句中,“罩”这个动词准确地描写出孔乙己在自己不多的茴香豆中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而孩子们吃完茴香豆后不肯离开的情况下迫不得已和无奈的动作,表现出他心地的善良。“排”的动作活灵活现地揭示了孔乙己明明穷得要命却还要摆阔的迂腐性格。记叙文中的细节描写大致有以下方法:

一是抓住特征,工笔细描。

细节描写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主题思想服务的,因此要挑选那些最能表现主题和人物的细节,特别是属于所写人物独有的细小动作。当然也要新颖,切忌一般化。同时,细节来自生活,细节描写也就必须真实地表现生活。这个“真实”,当然不必是曾有的事实,但一定是会有的事实。既然细节描写于人物、于情节、于主题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在写作上就不该轻描淡写,而应该工笔细描,传其神韵。这样才能让细节深入人心,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用。

例如2008年高考湖北省的满分作文《举手投足之间》:

小时候,我爱去外公家。外公知道好多趣事,外婆的厨艺精湛。每每听外公眉飞色舞地讲完一段,爷孙俩都饿了。于是外公蹑手蹑脚钻进厨房,趁外婆没在,夹几片刚炸好的鸡排,赶忙回来和我分享,像一个小孩子。有几次外公被外婆“人赃并获”,只得被外婆打手。然后我们乖乖地摆好桌子准备开饭,那个时候,真开心。

作者用“眉飞色舞”“蹑手蹑脚”“趁”“被外婆打手”“乖乖地摆好桌子”这一系列非常生活化的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极为传神地描摹了恩爱老年夫妻之间的相濡以沫,传达出无限的情思,使这一形象显得真实,丰满。文章能够以情感人,得益于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与深刻体验。

二是精心炼字,以少胜多。

在细节描写中,我们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期以少胜多,乃至一字传神。一篇应考作文要求写800字,但出彩的字(词或短语)往往只有“一个”!所谓“一字立骨”,就是因一字(实则词或短语)之功,主旨毕现。如有一篇学生习作《把伤痕当酒窝》:

我下楼找来了一位老人到家里收废品。可当他快要离开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的手表不知道弄到哪儿去了。我怀疑是他拿的,便高声呵斥,叫他还给我。父亲一个箭步上前制止了我,并从他包里拿出了我的手表。原来父亲今天上班时看见我的表停了,就拿去换了一个电池。正当我准备道歉时,老人笑了……

题好一半文。此题好在有“象”又有深刻的内涵,好在所统摄的事情很小点化的意义却很大,好在同所叙之事用语不同却有实实在在的植根点——“正当我准备道歉时,老人笑了……”,其中的“笑”字入木三分,含义深刻。而如果能将标题换为“变伤害为酒窝”,就更为精彩了:不仅更能体现“收废品”的老人丰富的内心世界,还能表现“我”因之而“除去精神垃圾”的勇敢态度。高考作文有时可以“自拟题目”——这是看似不作要求的重大“要求”。标题中有“酒窝”的事物,能支配它的还有“笑”这个动作。文章中写到“收废品者受到精神伤害时,却笑出了酒窝”,一个“笑”字把标题中蕴含的旨意“宽容”显示出来了。

三是巧用修辞,合理想象。

如鲁迅的《药》有这样一段描写:“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群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这一细节,是用比喻的手法来描写一群麻木的、不觉悟的人们,在冷漠地观看刽子手杀害革命者情景的。比喻生动形象,真如浮雕一般现于读者眼前。自己的同胞惨遭杀戮,人们却无动于衷,像看与自己毫不相干的街头热闹似的,令人伤心痛心。作者那种强烈的愤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炽烈情怀,通过这一细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法国文学大师巴尔扎克说:惟有细节将组成作品的价值。赵树理也说过:细节的作用在于给人以真实感,越细致越容易使人觉得像真的,从而使看了以后的印象更深刻。记叙文中的细节描写,让肤浅走向深刻,让枯燥走向生动,让单调走向神奇!

注重细节描写,让记叙文神采飞扬 篇12

那么, 我们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细节。所谓细节, 就是有典型意义的细枝末节, 它可以是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 也可是一花一叶、光影声香……而细节描写就是对这些内容加以生动细致地描绘。运用细节描写, 可以使语言更生动, 动作更贴切, 肖像更逼真, 心理更细腻, 环境更真实, 情节更充实, 主题更深刻……进而对写人叙事起到很好的优化作用。作家李准曾说:“细节在揭示人物性格与特征的作用上, 有时和一个情节、一场戏有着同样的作用。这正如平常所谓的‘于细微处见精神’。”

理科学生写出的记叙文往往简洁明了, 绝不拖泥带水是他文章的最大优点, 只是文采与他绝缘。比如:

到了下午, 弟弟怂恿我说:“其实我们不需要一直守着这儿的。”我心思一动, 好像真的是这样, 舅舅并没有关照说每时每刻都得守着床前。弟弟接着说:“我们可以先到楼上玩一会游戏, 只要每隔一段时间看一下就可以了。”我迟疑着, 想了想, 没有答应。可弟弟妹妹们已无法忍耐了, 当即离开了房间, 过了一会儿, 我也克制不住了, 我对自己说:我过一会儿就下来照看一下。最后我朝躺在床上的外公看了一眼, 转身向楼上奔去。 (《后悔》)

标准的理科生作文, 交代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条理清楚, 但整个过程平淡乏味, 人物形象不鲜明。于是, 我就给这位同学进行面批, 要求他仔细回想当时自己的心路历程, 要求他积极调动各种感官, 综合运用各种表现手法, 改写这段文字。经过几易其稿, 终于形成了下面的文字:

到了下午, 弟弟妹妹由于无聊, 在怂恿我无果后就跑上去玩电脑了, 我独自一人和外公呆在一起。外公被病魔折磨, 脸上的表情已僵硬了, 两眼瞪得大大的看着天花板, 喘息粗重的如同排风扇发出的声响。看着外公, 我一时陷入天人交战中。听着间或传来的弟弟妹妹的欢笑声, 我的心就像有爪子在挠一样, 痒个不停。我站起来朝门口走了两步, 快出门时, 眼角的余光看到了外公无神的脸。我的心刺痛了一下, 又转身到床边坐下。我想起了小时候, 外公给我们讲故事, 陪我们玩游戏, 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那一幕幕场景就仿佛是在昨天, 难道我就是这样回报他的吗?

可坐了一会儿, 我又坐不住了, 我在心里安慰自己说:想要回报外公, 以后机会多的是, 何必在乎这一次呢?下次, 下一次我一定会报答外公的恩情。为自己找好了借口, 我飞也似的逃离了房间, 逃避心灵的责问。

非常明显, 改后的文字比原先生动形象得多, 有对外公的神情描写, 有自己独特的心里纠结描写, 把作者那种既想去玩又想回报外公, 最终把玩的想法占据上风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而一篇记叙文只要有两到三处这样传神的细节描写就是一篇很不错的文章了。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的:

一、注重环境烘托

人物, 首先是具体环境中的人物, 而景和物, 或渲染气氛, 或烘托形象, 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的场景, 人物的情感就在特定的场景之中展现出来。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无论描摹山水田园、花鸟虫鱼, 还是状写日月星辰、风霜雨雪, 抑或写意繁枝茂叶、天光云影, 其所关注的始终是人。

我曾经要求学生拓展这样一段文字:“这次月考, 我考了350分, 我太高兴了, 把这个喜讯告诉妈妈……”

很多同学都把描写的重点放在了“我一路小跑奔回家”上。有一个同学就这样写道:

等不及放学铃打完, 我一个箭步冲出教室, 骑上我的“小毛驴”。西边的太阳迟迟不肯回家, 是不是等着给我祝福?路边的杨柳随风摇曳, 似乎为我的成功雀跃;往日叽叽喳喳吵个不停的小鸟此时也唱出欢快的歌……空气里弥漫着一股甜蜜的味道, 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这位同学充分调动了自己的视觉、听觉、嗅觉, 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自己取得优异成绩之后的喜悦和兴奋。

在进行细节描写时, 关注人物所处的环境, 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心情, 刻画人物的心理, 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个性化的描写

要提个性化描写, 不得不提我们高一学过的《林黛玉进贾府》中关于王熙凤出场的一段描写:

“心下想时, 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 彩绣辉煌, 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 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 裙边系着豆绿宫绦, 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袄, 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 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 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 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 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 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 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 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 便用手帕拭泪。

在这段文字中, 曹雪芹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 刻画了王熙凤不可一世、善于奉承的形象, 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在同学们所写的记叙文中, 人物往往千人一面, 写男同学总是“浓眉大眼, 闪着睿智的光芒”, 写女同学总是“一笑两酒窝”, 写爸爸妈妈总是满嘴的大道理, 而且充满哲学的意味, 写爷爷奶奶总是一副教授的风范, 语言充满禅机……所有这些使得学生的作文显得特别假, 缺乏真情实感, 严重脱离生活实际。鉴于此就要求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仔细观察, 认真揣摩, 做生活的有心人。

所以, 在平常的片段作文训练中, 我经常要求学生写本班的同学, 可以是独特的外貌描写、不同凡响的语言描写, 也可以是招牌式的行动举止描写, 不允许署名, 让我来猜。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大家发现原来外貌看似相似的同学还是各有各的不同, 而且也能够写出同学的个性来了。

三、学会特写

学生在写作记叙文时, 对人物的一个动作、一个神情的刻画往往就像这个动作和神情本身那样稍纵即逝, 很简单的一笔带过, 没有考虑深入挖掘一个动作或神情, 借此刻画人物形象。对此, 我就借用姜文主演的电影《让子弹飞》, 要求学生在进行动作描写时做到“让子弹飞一会儿”。具体就是要求学生能抓住“子弹”击穿物体那一瞬间的细节进行具体描摹, 从而表现人物性格。

表现学生对于下课铃响起的渴望, 在学生作文里比比皆是。有一个同学写晚自习下课铃响是这么写的:

还有十分钟就要下课了, 我们早已按捺不住放学的冲动, 都在下面偷偷地收拾书包。我也不例外, 东西都已整理完毕, 眼睛紧紧地盯着墙上时钟挪动的脚步。“铃……”, 下课铃一响, 我们“哗”地一下冲出了教室。

这段文字虽说有一点描写, 但远远不够, 我就要求他“让子弹在铃响起一分钟时再飞一会儿”, 让那种迫不及待的心情更明确些。

经过修改, 这段文字变成这样:

离晚自习下课大概还有十分钟时, 像老鼠一样“咋咋嗦嗦”的声音陆陆续续在下面响了起来。最后一分钟, 该带回家的东西都已经收拾完毕, 我手捏着书包拉链, 慢慢往上拉, 一格、两格、三格……动作很慢, 声音极小, 指针正不紧不慢地一格一格往“12”挪, 这时老师在讲什么已完全不知道, 还有最后五秒, “5、4、3、2、1”, 同学们很多眼睛盯紧表盘, 指针每移一格, 有的同学头每点一次。最后那一格, 似乎都要屏住了呼吸, “铃…..”铃声响起 , “噌…. 噌….”的拉链声 , 拉拉链 , 提书包 , 起身 , 一气呵成 , 又争先恐后地向门口冲去。

很明显, 经过修改的文字比原先要生动形象得多, 他做到了在最后五秒“让子弹飞了一会儿”, 增强了文字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把那种对放学的渴望刻画得淋漓尽致。

综上所述, 在记叙文的写作过程中, 要想使你的文章风生水起, 神采飞扬, 综合运用各类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 增加特写镜头, 在能表现文章主题的地方有几处精彩的细节描写, 无疑是你文章升格的重要筹码。

摘要:要想写出一篇出色的记叙文, 除了需要有真实的生活体验、真切的情感体验外, 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也至关重要。而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对细节描写的关注, 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上一篇:项目研究型教学下一篇:一体化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