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记叙文只如何描写

2024-07-07

高考记叙文只如何描写(精选6篇)

高考记叙文只如何描写 篇1

高考作文指导:记叙文语言描写的方法

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思路比较狭窄,他们的目光只注意好人好事,作文的材料老是不能扩大。如果我们同学把观察的目光投射到整个生活里,既看到那些好人好事,也看到那些坏人坏事,作文的材料一定会丰富多采起来。

法国巴黎艺术馆里,陈列了一座伟大的文学家巴尔扎克的雕像,奇怪的是:他的雕像却没有手。他的手呢?是被艺术家罗丹用斧头砍去了。罗丹为什么要砍掉巴尔扎 克雕像的双手呢?原来,在一个深夜里,罗丹好不容易完成了巴尔扎克的雕像,非常满意,连夜叫醒了他的学生来欣赏雕像。他的学生把雕像反复地看了个够,后 来,目光渐渐地集中在雕像的手上:巴尔扎克的那双手叠合起来,放在胸前,十分逼真。学生们不禁连声地说:“好极了,老师,我可从没见过这样一双奇妙的手 啊!”罗丹的脸上笑容消失了。他突然走到工作室的一角,提起一把大斧,直奔雕像,砍掉了那双“完美的手”。

罗丹的雕像是要表现巴尔扎克的精神、气质,现在那双手(次要部分)突出了,人们看了雕像,只欣赏手的完美,而忽略了主要的内容。所以,罗丹砍掉了雕像的双手,以突出雕像所要表现的意义。

雕塑是这样,写作文也是这样,只有围绕中心安排详写和略写,叙事的重点才能突出。

那么,在记叙的过程中,怎样妥当地安排详写和略写呢?

1、事情的发生和结果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要详写。事情的发生阶段,往往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起因,事情的结果部分,往往是写出事情的结局或点 明事情的中心。它们在整个事情中,或者说在整篇文章中,仅仅是枝节部分,所以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是整个事情,或者整篇文章中的主体部分,它往往具体 体现中心思想,因而要详写。

2、有点有面地叙事,“面”要略写,“点”要详写。有点有面地叙事,“面”上的内容往往是渲染气氛,交代背景,起烘托的作用。“点”上的内容往往是文章的 重点。直接体现中心思想的,所以要详写。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文章中,重点突出详写的部分时,不能忽视略写的部分。略写虽是寥寥几笔,但运用得好,可 以对文章重点的突出、主题的表现,起到“绿叶映衬红花”的作用。

一篇文章,好比一架运转正常的机器,文章中的一个个段落就好比机器中那些大大小小的零件,这些零件不仅相互照应,而且那些大零件需要小零件把它们连接起 来。文章里的段落也需要相互照应,也需要一些“小零件”,即过渡段和过渡句把它们自然、紧密地连接起来。不然,文章就会显得支离破碎。所以,写文章时,一 定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过渡和照应。

一般说,记叙文在下面几种情况需要过渡:

1、由这件事转到另一件事时需要过渡。

2、记叙的时间发生变化时需要过渡。

3、由倒叙转入顺叙时需要过渡。

4、运用插叙时的起止处需要过渡。

一般来说,插叙内容写完以后要注意与原来的叙事线索衔接。叙事中的照应有三种情况:

1、文题照应。在叙事过程中,我们所写的内容务必切题,要和文章的标题相照应。

2、首尾呼应。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可以使文章结构紧凑。

3、前后照应。在一篇文章中,前面的内容和后面的内容要互相照应。

总之,过渡和照应,是叙事文章中必不可少的,我们在作文时千万不能忽视。

写文章应该怎样开头?怎么结尾?谁也不会带着这个问题去问警察,因为警察不是教语文的,跟他关系不大。然而有一则外国幽默,却说有人向警察请教作报告的诀窍,而这个警察终于谈出“门道”来了。

现将全文摘抄如下:

有人向警察请教作报告的诀窍,警察说:“作报告时,首先要有信心,报告的开头要像逮捕犯人一样,富于戏剧性;报告中间要像审讯犯人一样有条不紊;报告的`结尾要像宣判一样简洁明快。”

看了这则幽默,同学们可能会捧腹大笑,有的笑那个“向警察请教作报告”的人,是向聋子借听力,是向盲人问路;有的笑那个警察是:“不懂装懂,胡说八道。” 其实,那位外国警察谈的作报告的诀窍也一样适用于写文章,所谓开头要“富于戏剧性”,就是说开头要漂亮;所谓结尾要“简洁明快”,就是说结尾要干脆有力。

做到“开头漂亮”的主要途径是:

1、叙述好事件的起因。如《边线》作文,开头这样写道:“大扫除刚结束,不知哪个‘缺德鬼’把一小团废纸扔在五年级的走廊上。”文章的开头便是军军和牛牛争吵这件事的起因,具有夺人眼目的力量。

2、描写环境,烘托气氛。如《风》作文,作者一开头就描写了风的猛烈:“走在路上,风要把我吹得飘起来。”甚至“前面路口的大杨树被风刮得东倒西歪,发出‘唰唰’的响声……”文章的开头交代了上学路上的恶劣环境,正是为了适应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也增强了感染力。

3、激人兴趣,引人入胜。如《一堂有趣的自然课》,作者开头就写道:“清脆的上课铃声刚止住,马老师就抱着一大堆毛皮子、丝绸帕、玻璃棍和橡胶棒等东西,快步走进了教室。”马老师究竟要干什么?难道你不想看下去吗?

开门见山,点明题旨。如《“雷锋”来到运动场》作文,作者开头写道:“学校十三届田径运动会结束了。在总结会上,老师和同学们纷纷赞扬一位不知名的‘雷锋’。”这样直截了当,一下子把读者注意力吸引到中心思想上,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做到“结尾有力”的主要途径是:

1、把事件的结局交代清楚。如《一堂有趣有自然课》,是这样结局的:

下课铃声响了,当同学们恋恋不舍地放下手中的实验时,一个个不由自主地埋怨道:“怎么搞的,这节课时间这么短!”

这种顺着情节的发展,以事情的终结作全文的结尾,干净利落,不枝不蔓,事情结束,文章也就结束了。

2、语言含蓄,发人深思。在记叙文中,作者以独特的认识和理解,写下深刻含蓄的结语,力求意味深长,发人深思。

3、结尾同开头呼应。结尾照应开头,能使文章结构谨严,浑然一体。

4、篇末点题,突出中心。篇末点题,尤如画龙点睛,这“睛”点得好,会使全篇顿生光彩。画龙点睛式的结尾,能帮助读者悟出全文的深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指导学生阅读记叙文应抓住以下几方面:

一.各种表达方式。

(1)记叙。弄清记叙的要素和线索是阅读记叙文的基本要求,同时,还要分清记叙的顺序与人称。

(2)描写。描写是记叙文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用来表现人物、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突出中心;说明文中的描写是为了把事物说得更准确、更易懂、更形象。

(3)说明。理清说明顺序,抓住特征,分清说明方法。

(4)议论。分清议论的要素和议论的方式,分析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5)抒情。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要正确理解作者的情,就必须因人因事因物,从对人、事、物的叙述和描写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二.线索及作用

文章线索的安排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以主题为线索。 2、以人物为线索。 3、以事物为线索。 4、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5、以“情”为线索。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三.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四、怎样分析记叙文的写作特色?

1、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

2、分析文章的顺序与结构。记叙文常用的顺序有顺叙、倒叙和插叙。

3、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记叙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对比烘托法、欲扬先抑法、象征手法、借物喻人、情景交融等。

4、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记叙文在语言的运用上有两种类型,一是朴实无华,二是优美生动。分析时应把握不同类型的语言特色,还要结合作者的感情和态度。

可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高考记叙文只如何描写 篇2

一、卷面书写要清爽

卷面书写是作文应试的急先锋是相当重要的。特别是自实行网上阅卷以来, 对作文卷面书写的要求又提高了一个档次。应该说, 在教师反复强调之后, 大部分学生还是注意保持书写工整和卷面整洁。但在评卷过程中, 除了一些考生胡写乱草外, 还发现了一些问题, 值得重视。如:有些考生字迹过小, 笔画粘连在一起不易辨认;有些考生用尺子架着写字, 虽然整齐, 却容易出现笔画重叠的问题;有些考生选用的水性笔, 笔画较细, 经扫描到电脑之后, 显示不够清楚;个别考生甚至用铅笔写字。这些问题, 都不利于评卷教师阅卷评分, 特别是在教师视力疲劳的情况下, 出现错判误判在所难免。

还有一种现象, 就是一些考生没有注意合理分段, 整篇文章只分两段或三段, 卷面上写得满满的, 结构过于满胀, 评卷老师看起来较吃力。

如果让阅卷老师在巨大的疲惫压力下再看不够整洁清爽的卷面, 那么他有何感受? 这已不仅仅是病句错别字扣分的问题, 是印象分、印象差了, 甚至对文章反感, 进而怀疑写作水平和考试态度, 就可能把文章往下一档打分。在短短几分钟内, 想让阅卷老师深入了解, 又不给他好的第一印象, 可能吗? 不要怪阅卷老师, 先找找自己的问题, 其实, 只要你态度到位, 卷面就会相对清爽。

二、重视景色描写

“春色满园关不住 , 一枝红杏出墙来”, 就是这“一枝”探出墙头的“红杏”, 活灵活现地炫耀春天的美丽, 给我们展现了生机勃勃的春色。“一枝红杏”确实数量极少, 但是, 对于绚丽的“春色”来说, 仅以“一枝红杏”点睛就足够了。

一篇好的记叙文犹如满园的“春色”, “六要素”是构成“春色”的基本要件。然而, 要想给读者呈现真正动人心魄的“春色”胜景, 那么, 恰当的“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记叙文中穿插景物描写的道理。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 并非是为了写景而写景, 但是, 适当的景物描写, 会起到举足轻重的点缀作用。有人把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比做画布, 可以包容众多线条与色彩, 为记叙文中的人物活动提供场所、营造环境氛围, 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也可以起到推动情节发展, 甚至是暗示主题、深化主题的作用;还可以起到缓和叙述节奏、丰富文章内涵等作用。可见, 这“出墙来”的“一枝红杏”, 在为记叙文服务方面是不可小觑的。

三、细节描写要出彩

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和景物片断等的具体细腻的描写。

有一篇作文《门》, 写的是北方一个学校的一间教室的门。中午, 有的同学在教室里睡觉, 有的同学在教室里写作业, 为了不让夹带沙尘的风吹进教室, 不得不把门插上。但是, 有的同学要进教室, 敲门声不断, 导致教室里的同学觉也睡不实、作业也写不好。一来二去, 班上里就因为门发生了风波, 后来, 干脆不插门了, 风吹来, 满屋尘土飞扬。第二天, 门的问题解决了, 因为有人在门框上钉了一块黑胶皮, 它增强了门和门框之间的摩擦力, 不用再插门, 门也不会轻易被风吹开。作者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道:“一块方寸大小的黑胶皮牢牢 地巴在了 门框上, 它填补了门与门框之间的间隙……好多同学在开门的时候都把惊喜的眼光投向了这黑色的、普普通通的、用三个小钉钉住的胶皮。”这样就更加突出了黑胶皮的作用, 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运用细节描写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真实, 符合生活实际;二要有选择, 为表现中心服务;三要新颖, 切忌一般化。

语文教师大都有这样的体会, 很久以前看过的小说中的精彩细节, 会时时浮现在眼前, 历久而弥新。像祥林嫂手中的空碗, 开裂的竹竿, 以及她那木刻似的脸;孔乙己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 多乎哉? 不多也”的穷酸气;冯幺爸被曹支书逼得在一处房檐下蹲着, 眼睛直愣愣地, 抱着双手, 耳鬓有一股细细的汗水, 顺着又方又宽的脸淌下来的神情。真是历历在目, 甚至能回忆整个作品的情节和内容。

巴尔扎克说:“当一切的结局都已准备就绪, 一切情节都已经过加工, 这时, 再前进一步, 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这个细节怎么设计? 当然方法很多, 我认为用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能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因为细节描写可以让肤浅走向深刻, 让枯燥走向生动。

四、饱含真情

文章能打动别人, 才算没有白写。什么样的文章最能打动读者呢? 饱含真情的文章, 尤其是那些从平凡生活中领悟美、抒发真情实感的文章最能打动读者。一位同学写自己小时候特别喜欢过生日, 但是在进入高中后的第一个生日, 却不愿意过了。为什么呢? 原来是他想到了自己过一次生日, 就长大了一岁, 父母就老了一岁, 向暮年多跨了一步。想到这里, 他倍感凄凉, 于是以后不希望再过生日, 这篇文章不少人读了以后, 真的感动得流出了眼泪, 因为真情实感太动人。

写到这里, 我不禁想起冰心年轻时生肺病的事。她生了肺病, 不但不苦恼, 反而感到高兴。为什么呢? 冰心在文章中写道, 这是母亲的遗传, 母亲生过肺病, 我也生肺病, 也算是一种母爱。母女总是紧紧相连的。冰心老人的这篇文章一直使人难以忘怀。

我想:一位是中学生, 一位是文学大师, 但他们的文章却同样赢得了读者的眼泪, 这是什么缘故呢? 答案只有四个字:“感情真挚”。

文章要写出真情实感, 首先材料要从亲身体验过的生活或是感受最深的生活中选取, 不要一味追求新奇、编造故事 (当然, 记叙文也不排斥符合生活真实的某些细节的加工或虚构) 。其次, 表达要自然, 切忌矫揉造作。最后, 叙述中要融情于事, 融情于物, 将自己的情感倾注于描写的对象中, 渗透于文章的字里行间。不要将情感与记叙分开, 要使抒发情感成为一种装饰。

一位同学以“宽容”为题写了一篇记叙文。文中叙述一位护士给作者打针, 一次又一次都扎不进去, 但作者毫无责怪之意, 相反不断鼓励她。护士十分感动, 更加细心, 终于在第四次把针扎进去了。文章叙事很具体, 情节很紧凑, 描写也很生动, 特别是作者在叙事过程中不时插入了抒情、议论, 使主题不断深化。比如, 在第四次针扎进去, “一股鲜红的血涌了出来”的时候, 作者没有就此停笔, 而是紧跟着一段抒情议论:“宽容, 使我们都减轻了痛苦。让我们大家都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善待他人, 用一颗宽容的心去美化世界吧! ”这段议论既点明了题意, 又使情感得到了升华, 使读者读后懂得了一颗宽容的心是何等珍贵。

五、富有文采

描写细节要逼真, 刻画人物形象要丰满。比如说, 描写一个人的动作, 要让读者读过之后就像亲眼见到了一样;叙述某一事物, 要让读者一看就立刻产生似曾相识之感等。但是, 有的考生在写作时主观地认为读者一定会知道他写的事, 认识他写的人 , 因而细节 一带而过 , 读者不会 留下深刻 的印象。当 然 , 这些问题 不难解决 , 只要作者 增强描写 意识 , 写作时时刻想到要把信息准确地传达给他人, 这样, 写起来就会生动形象。

文中要有“点睛之笔”。记叙文的主体是记叙, 但也需要适当的议论和抒情, 因为这种议论 (抒情) 如处理得好, 就成了文章中的“点睛之笔”, 使文章的内涵增加了韵味, 即增添了记叙文的“文采”。

一位学生在作文中真实地记叙了对外公的种种不良印象。可是一旦外公去世, 这位学生就不禁悲伤起来。为什么作者的态度会有如此转变呢? 作者通过生动细致的描写回答了这个问题, 但并未就此停止, 又在文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这一夜我没睡, 就这么呆呆地坐着。

为什么在一个人的垂暮之年, 我们还不能原谅他, 而让外公在惋惜、悔恨、孤寂、彷徨中撒手人寰呢?

这时, 我望着外公的遗像, 好像看到他的嘴角边挂着一丝解脱和赎罪的微笑。轻烟袅袅地升起变幻, 纯真质朴的香味仿佛充斥整个天地间, 让我们每个人都得到心灵的净化, 得到真与美的人间亲情吧! ”

这段话融描写与抒情、议论为一体, 发出了对人生的感叹, 特别是最后几句, 不仅升华了文章主题, 而且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一种内涵丰富的美, 打动了每个人的心。

如何在记叙文中融入景物描写 篇3

一、 交代事件背景时,融入景物描写

人物的活动,故事的发生,总是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背景、自然环境。在叙事中穿插必要的环境描写,能为事件的发生、开展做好必要的铺垫,或者为人物行为、心理做出一定的暗示。如《最后一课》开头部分: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一段优美生动的文字既描绘了当时的自然风光,又交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为最后一课做出了暗示,也为小弗郎士的心理、行为的转变做好了铺垫。

二、 渲染气氛时,融入景物描写

杜甫在《春望》中写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原本没有情感的花怎么会溅泪,鸟鸣怎么会惊心呢?只是因为人面对国破家亡的惨境格外伤痛、脆弱罢了。人将自己的感情移之于物,物便著上人的情感。所以须要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时,比直接描写气氛、抒写情感更好的方式是,用景物含蓄地去营造、去表

会,要求对生活的观察更细致,对人生的思考更深刻。我们可以结合课文《阿长与〈山海经〉》《背影》《老王》《藤野先生》《我的母亲》《散步》等进行读写指导。这几篇文章对人物的描写细腻具体,在内容上都有一定的思想深度,通过细节描写,比如阿长帮我买《山海经》、父亲给我买橘子、老王送我香油、藤野先生为我修改讲义、母亲惩罚我说错话、用舌头舔我生病的眼睛等事例,充分展现出人物的精神世界,讴歌了人间真情。从写作技巧方面说,首先,这几篇文章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比如《背影》一文以线索背影贯穿全文,《阿长与〈山海经〉》的欲扬先抑的手法、《老王》一文的卒章显志手法等;其次,多种表达方式要灵活运用,特别是描写手法在记叙文中的灵活运用,以《散步》为例,本文虽然篇幅短小,但是作者却前后两次集中描写了初春田野的生机勃勃,我们可以和学生重点探究这两部分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同样,写景抒情的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其训练的重点也是有所区别的。初一年级上册的单元写作活动“感受自然”,须要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能够多角度、有顺序地进行观察,通过运用修辞手法、长短句,来抒发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本次作文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参考课文有《春》《济南的冬天》以及《祖父、后园和我》的写景片段。而初三年级上册的单元写作活动“寻觅秋天的踪迹”,则侧重从一种景物的角度,来深刻展现秋天的唯美,引发对秋天的思考,最好能有一定的哲理思考。

作文重点训练,有利于学生把握每次作文的训练重点,集中训练写作的某一方面,逐步夯实写作的基本功,避免每次作文“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当然,对于初四学段来说,作文的综合训练还是非常有必要的,文体的把握、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选材与立意等,都是训练的重点。

高考记叙文只如何描写 篇4

叙述,就是把人物的经历、言行和事件的发展变化描写出来。简单地说就是学会讲故事,把发生的.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清楚。常见的叙述方法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叙述在作文的分说部份,因此学会了叙述,就学会了写作文。如何做到叙述时要详略得当,条理清晰,不记流水账,是这一章学习的关键。

一、以时间的先后为序进行的叙述——顺叙:

顺叙:按事情自然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写事为主的记叙文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在叙述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中,起因和结果要略写,事情的经过则要详细描写。

二、在顺叙的过程中插叙一段过去的或相关的事—插叙:

插叙是在叙述的过程中,由于要表达写作目的的需要,暂时中断叙述主要事情,插进一段过去的事,或者相关的另外一件事,使叙述更加有声有色。在插叙结束后又回到主要事情的叙述上来。

当时只道是寻常记叙文 篇5

那时花开,春花徜徉。外婆里里外外操持家务,却是个爱诗词的温婉女子。阳光从树叶的缝隙中洒落,似一地碎汞。一高一低的木板凳上,外婆与我傍槐树而坐,一双留有岁月痕迹的大手握着一双稚嫩的小手,捧着一本泛黄的《诗经》: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我学着外婆的样子,将青丝扎得整齐,又在耳边缀上一朵野花。诗词中的美好意境,和着各种花的香,在微醺的空气中酝酿,幻化出一抹轻盈。一老一少,微阖双眸,嘴角含笑,眉峰舒展。那时,心头有芳香初绽。

那时花开,甜蜜阵阵。星稀月朗,黛青色的天幕,辽阔茫。外婆坐于院中的摇椅上,我依偎在外婆的怀中。她拿着大大的蒲扇,为我驱赶虫蚊。不知何处,夜来香的香气踱步走来,似轻柔的江南女子,散发着淡雅的气息,与我和外婆一起看苍穹中星斗闪烁。外婆变戏法似的,从身后拿出一小盆李子,依偎着的水珠映着我的惊喜。李子是新摘得的,放于井水中沁上半晌,更添风味。拿一个,咬一口,轻呷汁水,甜蜜滑进肺腑,好似每一个毛孔都迫不及待地张开,吮吸着香甜。外婆只是含笑,望着我的欣喜。听着熟悉的歌谣和躺椅咿呀的旋律,嗅着夜来香的弥漫,嘴角挂着尚未抹去的汁水,我昏昏睡去。梦里,花开。

那时花开,绣手翩翩。年画为屋内镀上一层年味。与外婆坐于炕头,观外婆刺绣。一勾,一挑,一扣,针尖翻飞跳跃,诉说美丽翩跹。一朵朵不知名的花在一块儿雪白的绣缎上撑着五彩的小伞,踮着小脚尖,鼓着小嘴,使劲地吹着香。我趴在这香气里,一双小手捧着脸,仰首,满是羡慕地望着外婆,轻抚那热闹而灵动的花。因外婆的巧手,冬日中花开。

当时光的沙漏淌尽,席卷脑海,流下了抹不去的回忆。那诗意的徜徉,夜半的清凉,绣出的花香,和着人间烟火气,悄悄幻成一品芳酿,在心头,朵朵榴花绽放。

文明只差一步记叙文 篇6

空气是那么新鲜,阳光是那么明媚,花儿是那么鲜艳,就连小草都在随风招手点头。可是,走着走着,空气中飘来一股令人不舒服的臭味。我们扭头一看,原来有许多垃圾躺在垃圾桶外,有烟头、果皮、废纸、塑料袋等等。这些垃圾和公园的春日美景形成强烈对比,看起来很不和谐。

“竟然还有塑料袋?”小丽惊呼,“不知道有多少小动物因为误食塑料袋而影响健康甚至失去生命呢!海洋里的鲸鱼、公园里的小狗小猫都有吞食塑料袋的可能,这样太不文明了。”

听了小丽这么一说,我们都皱了皱眉。看着春天的美景,这里的垃圾既破坏风景又危害健康,对游客影响也很不好。

于是,小丽拉着我走向前去,弯下腰捡起一片片垃圾,投入垃圾桶。看着小丽的举动,我一边加入捡垃圾的行动,一边说:“有些人距离文明真的只差一步,现在我们捡的垃圾和垃圾桶就一步之遥,为什么不投入垃圾桶呢?这一步就是文明和不文明的区别。有的人只差一秒就闯红灯过马路,有的人因为需要绕几步就踩踏草坪,身边这样不文明的事情还真是时有发生。”

小丽说:“这些人真不文明,怎么才能防止这种现象呢?”小丽一边捡拾垃圾,一边喃喃自语、若有所思。

只见小丽灵机一动,从书包里拿出纸笔,趴在地上写了一副标语“文明只差一步,请投垃圾入桶”小丽开心地笑了。

看到小丽写的`文明标语,我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夸奖道“小丽,你太聪明了!”

小丽对我说:“文明只差一步,还是刚才你说的呢,这是我们两个人的主意。我们虽然年龄小,但是让我们为文明环境做点事情吧。”小丽拉着我,一起把标语贴在了垃圾桶上。

上一篇:结业论文靳强下一篇:多和成功者接触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