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描写

2024-11-07

记叙文描写(精选12篇)

记叙文描写 篇1

作家刘真说过:“作品中的细节就像活人身上的细胞,是艺术作品当中的灵魂。所谓作品的高度深度是由它的细节部分决定的。”所以在指导学生记叙文写作时就要在细节描写上多下功夫。

那么何谓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使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记叙文的细节描写主要有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景物描写等。细节描写可以真实地展现人物形象、景物特点,使读者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从而传达出真挚动人的情感。那么如何指导学生精雕细琢出传神的细节呢?

1. 细描外貌,突出变化

描写人物的外貌,应该抓住给人印象最深刻、最突出的特征进行细描。如梁实秋在《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一文中就抓住了人物外貌的显著特征进行细致描绘:“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的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如此细致的外貌描写让人物不再局限于平面上而是立起来了。这样定能让读者对这一个外貌古怪的老师印象深刻,从而达到作者欲扬先抑的目的。所以说描写人物外貌时突出其前后变化更有助于反映出文章的主旨。

2. 放慢动作,延长过程

对动作进行细致描写时要像电影的慢镜头一样,放慢动作,延长过程,使这一动作更加清晰地呈现给读者,有助于显示出这一人物的内心活动、处世态度、思想品质。《一个人的遭遇》中有一段动作的细节描写:“他扑在我的脖子上,吻着我的腮帮,嘴唇,前额,同时又像一只太平鸟一样,响亮而尖利地叫了起来,叫得连车厢都震动了:‘爸爸!我的亲爸爸!我知道的!我知道你会找到我的!一定会找到的!我等了那么久,等你来找我!’他贴住我的身体,全身哆嗦,好像风下的一根小草。”作者将凡尼亚与新爸爸相认时激动的举动慢慢写来,使读者在具体的过程中感受凡尼亚的兴奋和怕再次失去父爱的担心。

3. 精雕语言,揣摩心理

有些学生在写作记叙文中通篇都没有语言描写,更不要说是精雕细琢的语言细节了。适时的语言细节描写可以表现性格、传达情感、反映主题。《最后的常春藤叶》中,老贝尔曼听说琼珊望叶等死的行为后嚷道:“什么话,难道世上竟有这种傻子,因为可恶的藤叶落掉而想死?我活了一辈子也没有听说过这种怪事。不,我没有心思替你当那无聊的隐士模特儿。你怎么能让她脑袋里有这种傻念头呢?唉,可怜的琼珊小姐。”这段文字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善良的老画家,为后文他在凄风苦雨的夜里画叶子埋下了伏笔。

除了人物对话的语言要具体细致地描写,还有人物心理的语言,即内心活动。如《林黛玉进贾府》:“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此处的心理就真实传神地描写出了林黛玉自尊自重、处处小心的性格。

4. 穿插景物,烘托形象

适当地穿插景物描写可以渲染氛围,烘托人物形象,使人物更加立体丰满。学生在写记叙文时似乎只记得要写人叙事,而忘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妙法。如《边城》中翠翠找不到祖父时有一句环境描写:“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的薄雾。”简单的一句景物描写却能烘托出翠翠内心的焦急和对祖父的依赖。

5. 锤炼词语,巧用修辞

有的学生意识到要进行细节描写,但是因为没有认真推敲锤炼词语导致细节不够真实。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描写朦胧的月光用词准确,生动传神。“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泻”“浮”“洗”“笼”四字巧妙地写出了月光洁白柔和、朦胧朗照的特点。细节描写时巧用修辞也会让读者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如杨绛的《老王》:“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作者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老王病情严重,更能体现老王的善良。

有效地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细节描写还有一个大前提:仔细观察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捕捉到生活中的真实细节,才能更好地进行创作。玉不琢,不成器;细节不琢,不成好文。细节描写,就像磨一块玉一样,只有经过精细地雕琢才能打造出出色的细节,创作出优秀的记叙文。

参考文献

[1]吴迪.高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细节描写指导初探[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2015,(4):40—41.

[2]刘素琼.细节之真文章之美——谈谈记叙文写作中的细节描写[J].中学语文,2008,(27):79—80.

记叙文描写 篇2

江门市新会李文达中学

高一语文科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让学生学习掌握通过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

情感目标

通过自身的体验来领悟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和实践,锻炼学生语言运用的简炼、准确性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能对人物的动作进行较细致的描写,写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教学难点:

动作描写中怎样才能做到语言的准确、简练,写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教学设备或教辅工具 :多媒体

学生课前准备: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活动:

一.动作描写精彩片断欣赏(PPT投影)

1、《守财奴》(《欧叶妮·格朗台》)

《守财奴》中的资产阶级暴发户箍桶匠葛朗台弥留时,当“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他动作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抓”,送了暴发户的老命,也使守财奴至死不改的贪婪本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2、《阿Q正传》

鲁迅笔下的阿Q在《阿Q正传》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在法庭画圈,“阿Q伏下去,使尽了平生的力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阿Q就在这“画圈”中糊里糊涂结束了自己生命„„ 二.理论研究——何为动作描写

描写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叫做动作描写。

人物的每一行动都是受其思想、性格制约的,因此,具体细致地描写某一人物在某一情况下所作出的反应──主要是动作反应,就势必显示出了这一人物的内心活动、处世态度、思想品质。成功的动作描写,可以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可以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候还能推动情节的发展。

(ppt投影)茅盾说:“人物的性格必须通过行动来表现。”又说:"既然人物的行动(作品的情节)是表现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那么,人物性格是不是典型的,也就要取决于这些行动的有没有典型性。作者支使人物行动的时候,就要尽量剔除那些虽然生动,有趣,但并不能表现典型性格的情节?(《关于艺术的技巧》)三.动作描写应注意什么?

1、描写人物动作不能空洞、抽象、笼统。例1:(PPT投影)

注意到了运用一系列动词来描写人物的动作,但是“带着”、“骑着”、“瞧见”、“听到”、“放好”、“脱下”、“走到”等动词,虽说可以装满一箩筐。但读来枯燥无味,好像工厂流水线在做机械运动。

毛病的病根在哪里?原来动作描写,并不是动作堆砌,而是要选择那些关键性的动作去写。就是要选择最生动、最精彩的动作,选择那些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动作。经过修改的动作描写:(PPT投影)

删除了和学游泳无关的动作描写,着力描写学游泳的动作,来体现学游泳的感受。“两脚发软”、“紧紧地抱住”、“两腿夹住”、“口里直喊”,真实地表现出小朋友刚学游泳时害怕心里。“壮着胆”、“稍微向后伸了一下”,体现了小朋友的小心谨慎。

2、要选择准确的动词,写出动作的连贯性。

例2:PPT听、飞、越、扳、落,一招一式,清清楚楚,突出了乔北溟听觉灵敏,反应迅速、轻功高超。

一发、一倒、一跌,表现管神龙碰到了极厉害的对手,毫无反抗之力,落得个惨败,极其狼狈。

一连串的动词,让事件的具体发展过程历历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人物形象也从纸面上立起来了!这就是一连串动词的功劳。

3、要具体传神。要善于抓住那些最能体现人物性格,最能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的动作进行细致的描写。例3:(PPT投影)(学生领悟)教师总结:“纵、扑、撬、放、摆、推”等动词写出了葛朗台动作之神速、之利落、之强劲,堪称绝妙之笔。这哪里可以看出是一个“跨到七十六个年头”的老头儿的行为,哪里可以看出是一个慈爱的父亲,哪里可以看得出一场家庭争执,分明是弱肉强食的残酷。这些动作夸张式地展现了葛朗台攫取金钱的丑态,揭示了他崇拜金钱,聚敛无厌的思想本质。

4、多用短句。例4:(学生品味并谈出自己的感悟,体现出了一个怎样的刽子手形象)教师总结:透过这段文字,读者似乎体味到了双手沾着革命鲜血的刽子手攫取华老栓用辛劳积攒下来的洋钱时贪婪和凶狠。

5、其他要点

:A动作描写的语言要简炼准确 ;B用上比喻等修辞手法;C和其它人物描写的方法相结合。

四、练习

1、写一段精彩的动作描写。

2、运动会一瞥

要求:在学校运动会中,肯定会有一些比赛场景让你难以忘怀,请你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章,把某运动员参加比赛时的动作描绘出来。【训练引言】(PPT投影)

要写好人物的动作,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好人物行动的特定场景。

2. 以个性鲜明的动作表现人物特点。3.合理分解动作,精描细摹完整过程。

记叙文写作之风物描写 篇3

1.了解什么是风物描写。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营养。

【技法指津】

风物描写主要指的是对当地的风光景物或物产风俗所进行的描写。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不同的地域孕育出了不同的物产风俗,而这些物产风俗正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如以乡土文学代表作家的身份确立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地位的鲁彦,最令他难忘的是故乡那颜色喜人的杨梅。可见,同学们在写有关风物类作文的时候,务必要写出这种风土特产或民间风俗究竟与你结下了何种不解之缘,并由此传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具体写作时,同学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整合素材,发掘特征

若想写好风物类的文章,就得从多方面搜集素材,进行整合,从中发掘出地方民俗的闪光点。尤其是要着重查阅这种民俗风景的形成原因、历史渊源、当今现状、文化底蕴等方面,并对这些素材加以整理,深入思考,抓住闪光点,归纳出其民俗特征,并结合自我感悟写活民俗特色。

二、捕捉精彩,描摹生动

写当地的风物,就是要善于捕捉当地精彩的民俗活动中的细节的本质特征,以此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在行文中,一定要对当地的风光景致、活动盛况、民俗特色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刻画。

三、方式多样,以情感人

写这类作文,同学们可以凭借自己平日里的积累,或妙用修辞,让文章以气势见长,以文采取胜;或灵活地运用长短句、整散句,巧展才情,提升文章的品位。但无论运用哪种语言表达形式,字里行间都要淋漓尽致地抒发出你对所写的地方风物特产的热爱之情。

【牛刀小试】

食在故乡

□张雯静

小时候的我很贪吃,每次见了姥姥家鸽楼上的鸽子总是两眼冒光,不是想着从鸽窝里拿几颗鸽子蛋,就是打算趁姥姥姥爷不在的时候偷偷把鸽子们的毛都拔光烤了吃。我可以凭借眼神就将它们料理成一道道美食,天生对食物的敏感嗅觉早让我想好了一百种烹饪它们的方法。

这大概就是鸽子们一见到我就急眼的缘故吧。我怕它们啄掉我的眼睛,便常跟在姥姥身后,等姥姥取完蛋后冲它们扮鬼脸。这么一来,原本聚在一起咕咕直叫的它们闹得更厉害了,在昏黄的灯光下,整个鸽楼里的尘土都飘扬起来。我拉着姥姥的衣襟,催她快些走。到了楼梯上,我想到刚才发生的一幕,不由得笑了起来,姥姥轻拍了下我的脑袋说:“捣蛋鬼,你可不能再去招惹它们了,它们着急起来连你外公都不是对手。”我吐吐舌头,噤了声儿。

姥姥喜欢把鸽子蛋放在搪瓷碗里煮,煮熟后拿出一颗挨着炕边敲一敲,剥了皮后沾点棕黄色的不知名的粉末塞我嘴里。我的舌头顿时有点微麻,蛋黄的黏濡在唇齿间慢慢化开。不多时,一颗蛋就滚下了肚。我舔舔嘴角的沫子,呆呆地盯着手里雪白的蛋壳。姥姥笑着戳戳我的额头:“还没吃够吗?”我下意识地点点头,又赶紧摇摇头:“饱了,超级饱!”

吃多了鸽子蛋难免会口渴,这不,姥姥早在一旁备好了姜花红糖蛋汤。褐色的汤里隐约露着一两点黄白,凑近细细一嗅,姜片的辣味儿就全出来了。啜一口汤汁,整片舌苔都卷着麻,呼一口气,然后敞开肚皮往里灌,一股暖意很快就自胃里涌遍全身。

吃饱喝足后当然得好好运动一下,我戴上草帽、扛起镰刀跟着姥姥姥爷下地干活。那时正逢十月初,田里好似一片金黄的海。掰玉米可是件苦差事,那些叶子又硬又锋利,一不小心就会被划道口子。可是把它们下锅煮了吃,就另是一番甘甜的滋味了。丢进几根玉米,撒些盐巴,盖上锅盖,热腾腾的汽儿咕噜咕噜地往外冒,闻着香却不能碰,馋得我直咽口水。我坐在炕边不停地添柴,好不容易才盼来了姥姥揭开锅盖,眼快手快地挑根最大的狠狠咬下一口。瞬间,我的泪便直往外涌,刚出锅的玉米实在太烫了!姥姥在边上笑得眼睛弯成了一弯月牙儿,还喊姥爷一起来看。我捧着玉米逃也似的跑开了。

现在,姥爷老了,脑子也不再灵活了。他只是每天坐在家门口静静地发呆。姥姥日日照顾着孩子似的姥爷,不知何时,一头黑发也全变白了。看着他们,我的心里一阵疼痛。我终于明白了时间不等人,现在只能在回忆里寻找那份遗失的对故乡的眷恋了。

村里再次升起袅袅炊烟,姥姥催促开饭的声音从弄堂里传来,我推着姥爷的轮椅回到屋里。桌上的鸽子蛋静静地躺在我的碗里,我不由得失了神。一切都在前进,好像只有它被时间遗忘在了角落。

点评:本文的开头运用夸张修辞,表现出“我”对食物的热忱;然后又重点叙述了吃鸽子蛋、喝姜花红糖蛋汤以及收割玉米、吃玉米等场景,体现出食物最原始的味道。文章语言生动活泼,细节描写突出,结尾时光的变迁,更是将主题升华到爱与生命的高度,读后引人深思。

【指导并置评:徐琤】

【误区警示】

一、观察要有序,不能记流水账。只有进行有序的观察,才能写出条理清晰的文章。

二、方法不能一成不变。如变换叙述的角度,不仅可以增添语言的魅力,还可以使行文错落有致。

【延伸训练】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美食。不信,你看:北京的烤鸭,西安的羊肉泡馍,云南的米线,山西的刀削面……从宴会上的美食佳肴到街头巷尾的风味小吃,真可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请选择你家乡任意的一种美食,向大家介绍一下,注意要写出它的色、香、味、形,表达出你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不少于600字。

思路点拨:写作这类文章,同学们不妨调动多种感官,或从视觉上介绍这种美食的颜色、形状,或从嗅觉上介绍这种美食的气味,或从味觉上介绍这种美食的味道;或从情感上介绍这种美食与你的特殊关系……以表达出你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记叙文细节描写训练 篇4

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于至微。”这里的“至微”就是指那些显示人情美、人性美, 具有永久艺术价值的细节。所谓细节描写, 就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或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 以及场面片断等, 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的一种描写方法, 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

运用好细节描写, 不仅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性、生动性和形象性,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还可以深化文章的主题, 或达到“一瞬传情, 一目传神”之情动人的艺术效果。举凡肖像、服饰、语言、动作、神情、心理, 乃至景物描写, 都离不开细节, 学生对这些描写方法———尤其是通过阅读和 写作接触 到的动作 细节描写———也是较熟悉的。可是在实际写 作中, 学生们并不能很好地运用细节描写这种能使自己作文出彩的手法, 这就需要老师在日常写作教学中想一些点子, 启发、引导学生学会细节描写。

在平时教学中, 我是这样做的: 将课文阅读与作文练笔结合起来, 即将教材经典细节赏析与学生的写作练习相结合, 学中写, 写中悟, 加深理解, 相互促进, 最后让细节描写点亮习作全篇。例如, 在教授《项脊轩志》时, 我引导学生赏析文中的细节:

“比去, 以手阖门, 自语曰: “吾家读书久不效, 儿之成, 则可待乎!”顷之, 持一象笏至, 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他日汝当用之。”

我先让学生找出该段里面的细节描写, 并引导学生分析其表情达意的作用。如对“阖门”这一细节, 我提出疑问:祖母离开书斋时“以手阖门”, 为什么要“阖门”呢?不久祖母还要再回来, 开着门不是更方便吗?通过体悟, 学生们明白了祖母这样做, 怕打扰了孙儿读书。这一动作细节正体现出祖母对孙子的关心。同理, 对“自语”的神态和“吾家读书久不效, 儿之成, 则可待乎!”的话语, 同学们感受到了祖母对孙儿求取功名的殷殷期望。而这些细节有共同突出了文章老屋依旧、人事已非的“亲情”主题。

通过对教材中的细节描写的鉴赏, 同学们领悟到了记叙文中细节描写的魔力, 正所谓“虽是微末技艺, 却是顶上功夫”。那么我们平时在记叙文写作中, 就应当引导学生在积累生活素材的基础上, 借鉴教材中的成功做法, 多训练细节描写, 让学生形成细节描写的迁移能力。比如, 可多引导学生留心生活中许多精彩感人的细节:一个背影, 一次牵手, 一句叮嘱, 一则短信, 一个手势, 一个电话, 一次流泪……无不蕴含着深深的爱意和浓浓的亲情, 用心体悟, 再用优美的文字将这些细节记录下来, 最后锤炼语言, 力求能生动形象地表情达意。

请看一次作文细节描写练习中学生写的这段文字:

“现在我可以安心地去学习了。”临走的时候, 我对妈妈说。妈妈惊奇地说:“你以前不能安心学习吗?”我沉默了。妈妈啊, 你从来都不会随便花钱, 一整年都舍不得买一件新衣服, 更不必说给自己买化妆品, 而是把零零碎碎的钱都积聚起来供我上学, 我怎么忍心看着你那么操劳?我多么希望早点完成学业, 来帮你减轻劳苦, 为你分担生活的重压。妈妈啊, 你知道吗?当我站在你的面前, 我健康而挺拔的身材已经高过你了。你知道吗?有一天我拥着你的肩膀, 突然发现在阳光下面有亮晃晃的东西刺痛了我的眼睛。当我看清楚那是什么的时候, 那东西刺痛了我的内心。那亮晃晃的在阳光下面炫耀着是妈妈的白发!从那一片茂密的青丝当中突兀地绽露出来, 用它那细如针尖的锋利, 刺入我的眼帘, 刺痛我的心甚至我的灵魂。

这段描写较好地应用了细节描写, 心理活动描写细腻, 情感真挚, 颇能动人。我让同学们反复品读, 反复赏析, 学习其优点, 并在作文中加以运用。

在记叙文作文训练中, 我和学生们一起提炼出了如何写好细节的五种方法, 分别是:①关键之处驻足, “慢”说细微之处;②细化动作描写, 延长行动过程;③巧妙运用修辞, 传达叙写神韵;④精心锤炼词句, 表现对象特征;⑤适时类比联想, 丰富文章内涵。而且让同学们在作文练习中加深理解, 反复运用, 自然提高了记叙文水平。

初中描写老师记叙文 篇5

那天,她正给我们上《狼牙山五壮土》这一课,她表演了五个壮士的动作、神态、语言。首先是班长马宝玉。老赵抬起右手,正目不转睛地盯着同学们,她那严肃的表情,吓得同学们捂住了嘴巴和小鼻子,教室里朗朗的读书声瞬间消失。在安静的教室中,突然传出一阵声音,吓得同学们大惊失色,原来是老赵大喊“打”。顿时,教室里炸开了锅,一阵阵欢笑传遍了校园内外。

接着,老赵又学起了葛振林。她放下手的语文课本,右手比成小枪枪,对着同学们“打枪”。边打边配音:“啪、啪、啪,啊!你们来呀!”老赵像一个小孩,不注重形象。几个调皮的同学也学起了老赵,对着同桌“开枪”,吓得同桌一蹦三尺高。几个同学抱着肚子,忍不住,用力地拍桌子,缓解枪打之痛。老赵没有打断同学们,只是抡起拳头,本以为她要找同学出气,却抡了几圈,然后将虚拟手榴弹投出,演得同学一脸懵。原来,老师是在模仿宋学义的动作,教室里的欢笑源源不断。

记得还有一次,班上的有一位同学学习态度不端正,有几次不完成作业。本以为他完蛋了,可老师在课间找到了他,和蔼可亲地对他说:”小毛,现在是六年级了,最关健的一年了,一定要努力,不能再贪玩了。”说完,老赵用温暖的手搓着他的脸,似乎他的脸成了老赵手中的一团面。同学们听了老赵这意味深长的话,再看了老赵的动作,控制不住地笑了。“小_”也十分尴尬,脸变得红红的。

记叙文细节描写四技法 篇6

很多学生在记叙文写作的时候总是流于平淡叙事、缺乏情感与生机、文章读来索然无味,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必要的细节描写。

为什么学生作文缺乏细节描写呢?

一是不善于观察。在叙事作品中,叙述被称为“走马观花”看个大概;描写为“下马观花”看个明白;细节描写则是“贴近花看花”看个究竟。朱自清的《背影》感人至深,很重要的一点是他有深刻的生命体验,把深刻的体验融注于细腻的文字之中,才成就了《背影》中的经典细节描写。很多同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但是由于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观察、不善于捕捉细节,写作时往往不知如何下手。以一个作文片段为例:

我在校住宿,一日中午突然下起了雨,天气比较寒冷,而我穿的是网状运动鞋,鞋子湿透了,我好冷。下午妈妈给我送来了鞋子,我看着妈妈,然后接过鞋子,非常感动,也非常开心。

母亲在雨天到学校给孩子送鞋,本是非常感人的生活细节,但是作者却只是纯粹地叙述,文章读来就显得干瘪、乏味。我曾经把这段文字呈现给全班同学看,学生都觉得记叙比较清楚,明白讲了什么事情,当我追问这段文字给你们留下的印象深刻吗?学生们普遍摇头否定。我再追问:“你们能体会到作者冷的程度吗?”“你们能看出作者的感动吗?”“这段文字是否打动了你呢?”最终,学生们开始明白细节描写在记叙文中的必要性。

二是语言贫乏。很多同学写记叙文,只是想着如何完成对人、对事的叙述,如何表达情感,但可能因为语言贫乏而找不到合适的表达方式。描写性的语言具有画面感,细节呈现也需要能形成画面感的描写性语言。刘白羽在《长江三峡》中写道:“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这是一句典型的描写性语言,如果换成叙述性语言大概就是“这一天,我游了长江三峡”。相较而言,效果可想而知。当然,叙述性语言更好操作一些,而对片段进行精雕细刻却并非易事。

如何在记叙文中展开细节描写呢?主要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相貌堂堂:善用肖像描写,昭示人物的身份、境遇

作文中可通过描写人物的形象、服饰、神态等展现人物的身份特征以及境况遭遇。鲁迅先生在塑造孔乙己的形象时这样写道:“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鲁迅先生着力于孔乙己的身材、脸色、服饰,进行细腻的描写,一个封建穷酸知识分子形象跃然纸上。

在肖像描写时,作者要关注描写顺序,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主要到次要,善于抓住表现人物特征的细节来写。例如学生常常写这样的句子:“他衣衫破烂,穷困不堪”,这句话表达较模糊笼统。他衣衫怎样破烂了,穷困到何种程度,文章都没有交代清楚。加了细节描写之后,学生进行了一番修改,改成“他头发蓬乱,不知多久未曾洗过,其中还夹杂着根根杂草,犹如秋天般荒芜,衣袖破烂,渍迹斑斑,裤子膝盖部位还破了个洞,显得更加‘凉快。”抓住典型细节反映人物处境境况,如此一写,“他”的形象即刻就清晰了。

(二)言行相顾:从语言、动作中展示人物特征

当我们以第二、第三人称叙述事情并对他人进行刻画时,我们不可能知道此时对方的内心活动。但是因为人的心理变化、性格特征会支配着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所以要表现人物性格、心理活动,可从其语言、动作入手。

以下为一位同学写班主任经过教室走廊时的场面:

他来到窗外,停下,探出脑袋,眼神犀利,一眼扫视全班,脸上严肃的神情没有丝毫变化。检查完毕,他把手放在身后,仍旧顶着那“黑面”迈开脚步。教室里的人还是不敢动,他走到后门,又停下再次探视全班后,才大步走向别的班级。他走远后,教室内不约而同地发出了“呼”的声音,如同逃过了一场灾难。

“探出”、“扫视”、“顶着”、“迈开”、“大步走向”等一连串精心锤炼的动词合理使用,将班主任巡视班级时学生紧张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读者读来也随之紧张万分,一位严厉有加的“黑面神”班主任形象跃然于前。因此,进行动作描写要善于使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使人物形象更丰富、饱满。

听声辨人,语言更能体现一个人的性格、身份、心理等。如学生作文中写老师时引用老师的语言“不要紧张,我长得有那么凶吗?我又不是怪兽。”可见是位和蔼又不失幽默的老师;“最近,是有什么事吗?能与我分享一下吗?”这是温柔体贴的老师;“你们这群没良心的家伙,非要我用自己来逗乐你们才精神起来。”这是和学生打成一片的老师。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王熙凤的泼辣就是从其语言中声声见影。

(三)心安理得:刻画心理,倾诉心声

人于社会中,是复杂的个体,具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丰富的情感。想要揭示出人物灵魂深处的奥秘,仅靠外部形象难以表现,精心刻画人物心理,才能使人物更立体、完整、真实。

刻画人物心理时要善于运用联想和想象,设身处地揣摩人物情感,以达到洞幽烛微、传神达韵之效。以下为学生的文段:

“咱俩做的一模一样?”我半信半疑地接过试卷。果然,两道题解法一样,但老师的批改却一个是“√”,一个是“×”。我先是一惊,然后我想一定是老师批错了。我一边为自己“侥幸脱险”而暗自庆幸,一边又为同学发现了自己的错题而忐忑不安。

文中先是“半信半疑”,然后“一惊”,再又“暗自庆幸”、“忐忑不安”如此跌宕起伏的心理活动,真切地体现了内心的感受。

“写着作业时,脑海突然蹦出你的身影;相遇时装作若无其事,其实心跳得飞快。”写出了朦胧时期的少女心;“我闭上眼去感受这一切,激动之情在心中汹涌澎湃,感恩之情又存于心脯之中。”写出了激动感恩交集澎湃之感;“一种属于父亲的温暖向我袭来,传遍全身,令我泫然欲泣,感受着流入心泉的温暖,回忆起父亲亲切的微笑,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油然而生。”对父亲的感动溢于言表。

(四)情随境迁:以环境渲染烘托点染情感

王国维《人间词话》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情随境迁,内心情感不同那反射出的外在景象也不同。因此,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渲染不失为好的途径。

环境描写要注意交代一定的背景,不给人突兀之感;同时还要做到有点有面,详略恰当,而不是主次不分;能渲染气氛,烘托情感的部分要详写重写。怎样写才是最恰当?最重要的是要用词准确,细心锤炼,找出最富表现力的词语。一位同学写进茶园的情景:“一路上,风光秀丽,鸟语花香,来到山腰,宛如进入仙境般,云雾缭绕,多么惬意!渐进,隐隐约约传来一阵茶香,感觉清新自然,沁人心脾。到了,我睁大眼睛,茶园就像一片花海,无边无际,而且还泛着阵阵清香,我陶醉其中。”从山底、山腰到茶园,条理清晰,形容词运用也贴切恰当,读来仿佛置身其中,享受阵阵飘香。

“风轻轻地划过身边,传来哥喘气的声音,麦浪中飘飞着哥的滴滴汗水,在阳光下,像一颗珍珠,飞起又沉入无边的麦浪。”这是一高考满分作文《哥,是捡来的吗?》的片段。短短的一小片段,精雕细刻,一个憨厚勤恳的哥哥在田间劳作的情景呼之欲出。

将生动的画面、丰满的人物、饱含的情感,都融注于人物、环境的精雕细刻之中,加之深刻的体验、细腻的笔触,才能真正写出扣人心扉、意蕴深刻的记叙文。

参考文献:

[1]肖希望:浅谈作文教学中的细节描写教学方法[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9(5)

[2]张庆红:浅谈作文教学中的细节描写指导 [J].教育实践研究(中学版),2009(2)

记叙文描写 篇7

作文是语文综合素养的熔炉,但作文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中困扰教师的主要问题。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曾经说过,有相当一批老师是没有作文教学的。那些有作文教学的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大多只做——出题目、打分数、写评语,这个过程中没有教学,只有要求和结果。作文教学的普遍问题是没有真正作用于学生的写作过程。写作过程中需要字、词、句、段、篇、逻辑等“硬件”,还要调动社会阅历、生活感受、写作情感等“软件”。作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但是目前在整个初中作文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都存在很多困惑。很多同学一提作文就头痛,缺少作文素材、词语积累不够,不知道怎样描述、表达,也就是说,不知道用什么样的写作技巧和手段“我叙我事”、“我写我心”。于是,作文课上有的同学记流水账、东拼西凑、假编乱造,使得作文内容假大空,毫无情感。如此,不仅没有达到训练的目的,反而浪费学习的时间,加重学生的负担。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提醒广大考生,记叙文必须强调三个基本要求:1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2有一两个比较清晰的人物形象;3以记叙、描写为主,特别要重视细节描写,抒情和议论应当压缩到最小的篇幅中,甚至不发议论。其中第三条是作为作文的“亮点”出现的,有了它,往往能提升作文档次。那么如何在记叙文的写作中营造“亮点”呢? 学生练习好描写,巧写细节,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二、细节描写的要义和特征

细节描写指的是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某些细微的举止动作,以及景物片断等的具体、生动、细腻的描写。它可以是人物行动方面的, 也可以是神情方面的、心理方面的,还可以是环境方面的,但更多情况下,其是一种综合性描写。巴尔扎克说:“唯有细节才组成作品的价值。”好的细节,能使文章生动形象,写人则如见其人,写事则生动传神,写景则如临其境,给人真切的感受。

记叙文细节描写有以下特征:

(一)主体性

作文是一项创造性活动,学生是这项活动的真正主体,记叙文中细节的描写必须通过学生的脑子想、眼睛看、耳朵听、嘴巴说和手操作才能完成,必须用自己的身体经历,用自己的心灵感悟。离开了学生的主体参与, 细节的描写只是一句空话。

(二)差异性

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智能、经历、兴趣、爱好、特长、性格等各不相同,因此,细节描写的过程也不尽相同,并且最终成果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层次性。

(三)开放性

既然细节描写具有明显的差异性,那么在教学中就应该正确对待这种多样性,训练时应允许和鼓励不同的方式存在,应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有利于细节描写的具有开放性的学习气氛。

(四)实践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细节描写训练中,学生不能单纯依靠老师的单向灌输,更不是老师的一厢情愿,而是更多的由学生自主构建,自主体验。只有与学生的亲身实践相结合才是真正意义的提高, 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学生才能获得更加深刻的体验。

三、记叙文细节描写的具体教学策略

李准曾说:“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品, 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初中阶段的学生习作内容离不开事的叙述,而事离不开人,细节描写是记叙文的灵魂。如果把一篇作文比做一棵树,那么作文中的细节描写就好比树上的枝叶,树没有枝叶就不像一棵活树,作文没有细节就显得平淡,不生动,不真实,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赵树理说:“细节的作用在于给人以真实感, 越细致越容易使人觉得像真的,从而使人看到以后印象更深刻。”细节的作用就在于加强真实感和形象感。我认为在记叙文细节描写训练中要以生活的细节观察入手,多赏析经典细节描写,同时学习细节描写练笔,由点及面,由段及篇,循序渐进。

(一)观察生活细节,种种发现遍地生花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艺术大师罗丹说:“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我认为真正的好作文都是来自原味的好生活,生活中有的是作文事件。“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水之源,丰富多彩的生活能帮助学生积累素材。细致观察、用心感悟生活,是写好细节的前提。

1.出 亮招——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人事物景 。

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情感。”生活中从不缺乏写作的材料,但同学总抱怨生活太单调,我是不同意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仔细观察身边的人事物景,让学生懂得,那些生活中的看似平常的人事物景都存在美,都是精妙的写作素材。

【例如】《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我让学生回家观察家里的情况:有哪些人? 各有什么经历、嗜好、习惯? 家人之间、亲戚之间、邻里之间关系好吗? 从你记事以来,有哪些事最能表达家人对你的爱? 你觉得家里有什么“秘密”没有? 你最爱家里什么人? 有什么心愿?

学生作文片段——母亲轻声叮嘱我:“就要中考了, 你也挺辛苦的。去玩就玩高兴些,放松些吧,别总担心考试,玩过了就认真学习,妈妈相信你会是最美的朝阳。”我点点头看着母亲,好久没有这样近距离看母亲了。母亲的头发不再有光泽,而是冒出了些许白发,脸上的红润也已褪去,眼角也出现了皱纹蔓延的痕迹。只是那声音依然动听,那眼神依然慈爱,那叮嘱依然深情。

2.出 绝招——引导学生观察不同事物的特征 。

要写好文章,就要善于发现事物的特别之处,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我们在写人记事的时候,要指导学生观察人或事物的差异处,发现人或事物的特别之处,细致描绘出来,就是独特之处。

【例如】我在七年级第一学期组织过这样一个活动 ,要求学生选择一位新同学作为描写对象,从人物的外貌、衣着、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着手,抓住人物特征说说那位新同学,不能出现人物的真实姓名。然后把每位同学的文章展示出来,要求全班一起猜猜描写对象的姓名。这个活动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写作时着眼于事物的特征,发现描写对象的特别之处,不能千人一面。

一位学生描写一个特别爱好体育的女生片段: 如风一般的女子便是形容此时正冲向操场的她。看到那一米六的个头,跑起来像屁股着火一般,快到沙坑时突然飞身跃起,轻盈的身子如同一条美丽的抛物线,完美落地,还不忘回过头来伸出剪刀手,大声喊着:“耶! ”

3.出妙招——引导学生调动所有感官去观察 。

观察不仅仅指用眼睛“观”。生活中不仅有有形的人、事、物,还有无形的声音、味道、色彩,等等,有时仅凭双眼是难以全面、深刻地认识和把握的。朱自清先生正是运用多种感官体验,才将春描绘得那么美丽。只有观察时五官齐用,观察的生活才是立体的、完整的,写出来的文章才形象、生动,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因此,在写作指导中不断引导学生训练感官,灵敏、准确地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 是指导学生摆脱混沌的写作状态,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方法之一。

【例如】《综合性学习·感受自然——寻找一种植物观察它的特征》的案例。

(1)五官并用观察法:调动各种感官去观察。

(2)作用 :运用“五官并用”观察法 ,往往能更全面地了解景物。

(3)要求:请同学们用“五官并用 ”的观察方法 , 完成你所观察的植物报告,记下你所选植物的颜色、形状、声音、气味、质地、味道,等等。

(4)根据你的报告,写一个片段介绍这种植物。

学生作文片段——窗前那树上浓碧的枝叶总嬉笑地越过保险窗铁栏间的缝隙,伸长胳膊逗着玻璃窗户。关窗时候,紧贴着透明玻璃片,赌着劲儿想窥探房间里面的世界。人瞅着,就有一股绿色扑面而来的生机盎然。深绿浅绿浓绿碧绿橄榄绿,仿佛试探似的微微蜷着,映着光线镶着一圈金边,缀成一片。这时候普普通通的桌面上就会有阳光慷慨施舍细细碎碎撒的一把碎金。我轻轻地用手触碰它的枝干,斑斑点点,有点些微的凹凸曲致, 然而绿叶却滑得腻你的手。在阳光的映照下,整棵树散发着一种特有的清香,在空气里酝酿着,渐渐弥漫了整间屋子。忍不住心软将窗户打开了罢,树枝变大了胆子放肆了,精致的叶片连带着嫩嫩的枝干,探入房里。颇有些冒失毛孩儿无赖的小脾气,亦是舍不得再关上窗了,怕伤了那能掐出水来的小臂。

(二)赏析经典细节,浓厚兴趣跃 然欲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由此可见,叶圣陶先生认为写作水平的提高与阅读是分不开的。教材中的课文有很多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典型性,是学生体验生活、积累语言不可缺少的好材料,更是向学生提供写作技巧的好范本,能开拓学生想象力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因此,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赏析经典细节描写,引导学生用他山之石攻玉。

1.品味经典细节,体悟魅力 。

教学中,我们要与作者的节奏合拍,跟随作者的视线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品味课文经典细节,让学生得到美的感受和熏陶,进而让学生感受到细节描写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例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文 ,重点安排了学生分析“父亲买橘”片段:“蹒跚”,说明父亲身体肥胖 ,走路摇摆。两手的动作用“攀着”,两脚的动作是“向上缩”,上身的动作是“微倾”,爬上月台,多不容易。通过典型性的动作描写,表现出的父亲形象确实栩栩如生。如果写成“父亲很困难地爬下月台,买了橘子又很费劲地爬上月台,走回来”,我们就不可能体会到他流眼泪的心情。

学生作文片段:每当在卫生间时,妈妈照着镜子,一边梳着头发,一边会像小孩似的抱怨:“怎么会这样,怎么会有这么多的白头发呢? ”于是踮起脚尖,把头贴近镜子,瞪大眼睛,伸手一根一根地拔掉,拔着拔着,似乎觉得越拔越多,竟懊恼地把头发揉做一团, 似乎这样就可以让黑发把那讨厌的白发遮住。

此生通过“照”、“疏”、“抱怨”、“踮起”、“贴近”、“瞪大”、“拔”、“揉”一系列典型性的动作描写 ,把妈妈讨厌白发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2.精读经典细节,模仿学习。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儿童模仿前人, 获得最初的知识。模仿就是学习。”学生模仿性、创造性极强,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为学生提供练笔的平台, 是锻炼学生理解运用能力的最佳途径,也是学生展开智慧翅膀、拓宽创新空间的舞台。学生作文是在“由仿到创”的过程中提高的,模仿是学习的最初形式。我的做法是学习课文中经典细节必定让学生仿写文中的句子或片段,这样既积累了知识,又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较为全面的训练。

【例如】教完《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我要求学生学习莫泊桑对人物的描写方法,运用肖像、语言或动作描写,介绍一个或几个你的同学或老师。

学生作文片段——我们的班主任吴老师,她的穿着打扮,就如她对教学一样——一丝不苟,头上的马尾辫,随着轻盈的脚步,一颤一颤地,张扬着青春的活力,脸上随时浮现出微笑,总让人想到那和煦的春光,使人心情愉快。

我们的英语老师,她长得微胖,皮肤有点黑,脸上很少有笑容,总是一副严肃的神情。只要她一走进教师,全教室立刻鸦雀无声,她总能制造出一种安静的气氛,静谧得让人敬畏。她一说话就像连珠炮一样,让人胆战心惊。

我们的语文老师,生就一张娃娃脸,微微一笑,就会露出两个浅浅的酒窝,她戴副眼镜,更透出文人气派。她的课堂总是引经据典,娓娓道来,带领我们徜徉于文学的海洋。

(三)明晰细节技巧,片片思绪促成 提高

细节描写赋予人物以生命,赋予情感以活力,赋予中心以光华。杂乱无章的细节描写是不可取的。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文章,形容词一大堆,细节画面一连串,但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一旦学会写出细节中的细节,笔下的文字,就会一下子变得透彻清晰生动,有了深度和新意。

1.真实点——符合生活的逻辑 。

细节来自生活,细节描写必须真实地表现生活。这个“真实”,应该是生活中会存在的情景。失真的细节描写只会令自己的作文褪色。

【例如】有个同学写“深夜我发烧了 ,母亲不顾外面的狂风大雨,背着我向医院冲去”,作者的本意是表现母爱的深挚,但由于这个细节失真,按照现实的生活条件,母亲不可能背着高烧的孩子直接冲向雨中,可以开车,也可以坐车,结果让母爱大打折扣,被人怀疑真实性。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一定要认真观察生活。尊重客观生活的实际,绝不能凭空想象。这是恰当运用细节描写的基础。

2.独特点——着眼人物的个性。

细节描写是为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主题思想服务的,因此要挑选那些最能表现主题和人物的细节, 特别要描写能展现人物所独有个性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

【例如】《故乡》一文 ,写迅哥儿在回到离别十多年的家乡时,与儿时最好的伙伴闰土相见时,作者没有写他俩一见面就热情拥抱,或没完没了地叙离别后的相思、各自的生活,而是写道: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叫道:“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这里对闰土动作、神态和语言的细节描写,非常形象地表现了中年闰土在生活重压下自卑、麻木的形象,引发了读者的无限同情和感慨。

学生作文片段——外婆露出早已没了牙齿的牙床, 笑呵呵地看着我,脸上虽然显得疲惫,但她全然没有抱怨。想不到,又苦又累的外婆竟然笑得如此灿烂。也许,对外婆来说,能为孩子分担生活的重压,那是她最大的享受。即使再苦再累,她也是快乐的。”

这些动作、神态描写,把外婆的高兴快乐描写得活灵活现,也写出了外婆对孩子独特的爱。

3.仔细点——留下传神的片断 。

既然细节描写于人物、于情节、于主题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在写作上就不该轻描淡写,而应该工笔细描,传其神韵。这样才能让细节深入人心,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用。

学生作文片段——风习过耳际, 把我从回忆中唤醒。眼前,祖母倚在藤椅上,已经睡熟了。那安详的神态却掩映不了岁月留下的痕迹,前额上细细密密的皱纹,深深浅浅地纵横沟壑着;一头短发被打理得井然有序,却抹不掉夹杂其中的丝丝银发;曾经红润泛着淡淡光泽的皮肤,也在岁月的打磨中松弛下垂。一阵秋风起,祖母身上遮盖的衣物轻轻滑落到地上,瘦弱的身体不禁微微颤抖,我的心也随之一颤,猛然间我发现祖母老了。

(四)练笔细节描写,点点智慧绽放异彩

细节描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要求我们在展现具体环境中的人物语言、动作等细微之处塑造人物形象,彰显个性。好的细节描写,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1.细化动作,增加内涵 。

老舍说:“描写人物最难的地方是使人物立起来, 我们须随时用动作表现出来……人物的感诉力才能深厚广大。”人物的动作可以说是反映人物精神、性格的一面镜子。只有成功地描写了人物的动作,才能使人物的精神世界得以充分展示,使笔下的形象活灵活现。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进行动作描写时要注意细化动作,写出行动的过程;要抓住特点,写出行动的情态;要抓住细节,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要抓住下意识的动作,揭示内心活动;要描摹人物肖像的动态,把握人物性格。

【例如】下面是一生《学游泳》的动作描写:

今年夏天,爸爸带我到南湖去学游泳。爸爸带着我骑着自行车去南湖。路上瞧见建筑工人在造房子,听到树上的蝉儿在不停地鸣叫。到了南湖,从自行车上面跳下来,放好自行车,脱下衣服,走到水里,就开始游泳。吃力了,休息一会儿,再游。过了一个小时,我们就回家了。游泳真开心。

“带着”、“骑着”、“瞧见”、“听到”、“放好”、“脱下 ”、“走到”等动词很多, 但读来枯燥无味, 好像工厂流水线在做机械运动。动作描写,并不是动作堆砌,而是要选择那些关键性的动作写,就是要选择最生动、最精彩的动作,选择那些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动作。

下面是经过指导后修改的动作描写:

终于下水了,可不像岸上,两腿发软,身体好像飘来飘去。我急忙紧紧地抱住爸爸的脖子,两腿夹住爸爸的腰部。口里直喊着“我要回家”。爸爸说:“别害怕,一步一步地学,总是能学会的。”过了一会儿,我才壮着胆,两脚稍微向后伸了一下,觉得没事,接着两脚再用力一前一后地伸了几下,好像后半身浮了起来。反反复复,终于学会了用脚游水。这时,我脸上露出了笑容。

删除了和学游泳无关的动作描写, 着力描写学游泳的动作,体现学游泳时的感受。“两脚发软”、“紧紧地抱住”、“两腿夹住”、“口里直喊”, 真实地表现出小朋友刚学游泳时害怕心理;“壮着胆”、“稍微向后伸了一下”,体现了小朋友的小心谨慎。

2.巧用修辞,画其神韵 。

成功的细节描写是客观事物(景物)与作者主观感情的有机结合,适当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形象的画面与生动的语言结合,可以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为有形,使读者透过生动细腻的文字表白,看到更精神的画面,真正触及内心的动情点。学生借助各种修辞就能将身边不经意的人和事写活,感觉到平淡的生活其实是那样富有情趣、生意盎然,同时文章更能散发出熠熠光彩。

学生作文中的精彩句子——祖母乐呵呵的,脸上那细细的皱纹,映衬着灿烂的笑容,就如一朵在深秋粲然绽放的雏菊。

合上书本,心满意足地伸个懒腰,回想着刚才的经历,心中就像一个可乐瓶似的,冒出许多小气泡在心中荡漾。

吊兰就像一位疯狂地舞者,在风雨中尽情地跳着、舞者、旋转着。

我细细地打量着它,仿佛感受到了它那颗顽强不屈的心,它用坚强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价值。

记得清晰的就是菜市口一成不变的拥挤,令人厌恶、直窜云霄的尖利叫卖声。

3.穿插环境,点缀美文 。

茅盾在《关于艺术的技巧》中指出:“人物不得不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因此,作品中就必须写到环境。”作文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人物的思想行动,是成就一篇美文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教师指导学生在平时的写作中穿插环境描写,营造多种不同的自然环境,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

【例如】学生在《寂寞里的幸福》一文中 ,开头写道 :“初秋 ,已经不经意间亲吻人间。在一个黑夜,角落里,一棵树上,奶黄色的花瓣挣脱了花萼的包裹,贪婪地呼吸着潮湿的空气。当初日放射出白色的耀眼的亮光,拥抱这一树的花朵,那,是一种让人不敢相信的生命力。

这种生命力,让岁月都不忍心氤氲它的容颜。”

结尾写道:“一路上,心一直静不下来。忽然,闻到一股浓烈的芬芳,我不经意的抬头,原来,是一棵开满了奶黄色小花的树……”

这篇文章要表现的主题是奶奶在晚年里积极向上的生活及社区为老人带来幸福生活, 这样的环境描写用在开头和结尾,就自然而然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一生在《记忆中那一抹亮色》一文中,写他萨克斯考级失利了,穿插了这样一段环境描写:“雨停了,天空经过暴风雨的洗礼,澄亮而透明。我走下楼来,想呼吸新鲜空气来缓解自己压抑的心情。楼前,一地支离破碎的花盆渣子,那盆吊兰也已被蹂躏得七零八落,东一枝、西一串,散乱地掩埋在泥土和碎渣中,黑黑的早已黯淡了先前的翠绿和生机。我拾起一枝,雨水顺着叶片滑落,吊兰啊,这可是你的泪? 是叹息老天对你的残忍,还是同情我虽努力付出却无法通过考级的厄运? 我不忍再看,只是轻轻地把它拢在旁边的大花盆里。”这样的环境描写比别的作文只是单纯的描写考级失败要出彩、生动得多。

再次考级时,写道:“我在门前徘徊着,忽然一抹清新的绿色映入眼帘, 竟然是那株吊兰, 在暴风雨后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枝干上几株初生的小苗,嫩嫩的、绿绿的,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地摇曳着,犹如一群舞者,伴随着美妙的音符翩翩起舞,炫动着青春的活力。几朵小花高高地悬挂在枝头,白白的花瓣映衬着淡黄的花蕊,朴素却不失高贵,在微风中,袭来阵阵花香。我细细地打量它, 仿佛感受到了它那颗顽强不屈的心,它用坚强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价值。”

一滴水能反映出太阳的光辉, 一片枯叶能显现出肃杀的清秋。好文章之所以能动人肺腑,精彩的细节描写功不可没。成功的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四、指导学生细节描写训练的成效与反思

实施细节描写训练写作教学的探索研究,经一年多的具体实践,我初步得出以下成果:

该课题的提出和策略构想, 出于对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文章总显得干巴巴的,不形象、不生动现象进行改进,是顺应新课程改革的大势,帮助学生开发潜能、引发其习作动机、激发其创作欲望的激活素,更向学生提供写作技巧的好范本,提高初中学生语文写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本策略的实践研究已基本达到了这一目的。细节描写训练,学生既动脑又动手,思维活跃,学习主动愉快,使全体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实际水平的学习尝试和不同程度的写作发展, 并大大提高综合应用能力。我所教的两个班的作文优秀率有所提高,这证明这样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当然,在实施细节描写训练的过程中,教师也遇到了一些阻力,比如学生的差异较大,如何分层成为一个困惑,还有待今后探究。

摘要: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针对目前初中学生记叙文内容虚浮空洞、言之无物、缺乏真情实感的情况,为了给记叙文营造亮点,从体味生活细节,赏析经典细节,明晰细节技巧,练笔细节描写等方面,对记叙文教学中细节描写的教学过程进行了探索,并针对实际情况提出了思考。

细节描写让记叙文鲜活起来 篇8

一、赏析佳作,明白细节描写的意义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事件、景物的细微之处进行具体细致深入的描写,包括动作、神态、心理、语言、景物等描写。 精彩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鲜明、推动情节发展、深化文章主题,会给读者心灵的震撼,赋予文章生命力。 因此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细节描写,写作时才会有的放矢;学生感受到细节描写的魅力,写作时才会积极运用。

1.学 生佳作赏析 ,激发细节描写的意识 。

空洞的说教难以激发学生的意识,身边同学的优秀习作、 中考满分作文的赏析,更直观形象,我也随时把每周学生佳作投影朗读,并在点评时突出文中细节描写之处及其作用。 赏析结合点评,学生就会知道什么是细节描写了,会产生“我也要加强细节描写”的紧迫感。 实践下来,大部分学生有了进行细节描写的尝试。

2.课 文名作赏析 ,感受运用细节描写的魅力 。

课文名作也是赏析的良好途径, 教师可在阅读教学中随时点拨,让学生感受细节描写的魅力。 如《绿》中,我们可引导学生品析 “追捉 、揪 、攀 、探 、鞠躬 ”这一系列 动作细节 , 体会急切 的心情 ,感悟攀爬 的艰难 ,领略绿的 魅力 ,读来作者追求美好事物的形象仿佛就在眼前。 再如《变色龙》中“一跟手指 头 ”的肖像细 节 ,可以让学 生品味其 在引发事 件 、推动情节、刻画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性格和表现小市民的穷极无聊等方面的作用。 细节描写的生动实例在课文中 随处可见 ,引导学生 揣摩细节 使文章的 人 、事 、物鲜活的魅力,明白细节描写的意义,就会激发学生运用细节描写的意识。

二、观察生活,寻找真实典型的细节

学生有了细节描写的意识, 还需要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细节,从细节中寻找典型。

1.细节描写讲究真实性 ,要细致观察生活 。

细节描写之所以会打动人,是因为它源自生活,符合生活的真实。 爱默生说:“细节在于观察,成功在于积累。 ”可见,捕捉真实的细节离不开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教学时,我指导学生细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及时记录精彩的生活瞬间,我让学生每周记录两个细节片断,积累观察所得, 以便写作时能细腻描绘。 如学生在作文中写道:“她咬了咬牙,用右肩头作支撑,左膝以冰冷的地面为支点,慢慢缩起,踮起脚尖, 用力一蹬,她竟然颤颤巍巍地站了起来。 ”这是学生对失臂女孩在摔倒后爬起来的过程描写。 因为真实,观察细致,读来小姑娘的坚强形象就在眼前,这就是有生命力的细节的魅力。

2.细节描写讲究选择性 ,要善于寻找典型 。

细节在生活中比比皆是,阳光下的一朵鲜艳的花朵、同学的会心微笑、老师的一声叮咛,都是细节,但细节不是拿来就能用,一定要有所选择,要选择突出中心的,使人物形象鲜明的典型细节。 典型细节的寻找需要学生有一双观察生活的慧眼。 正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

教学时我指导学生抓住特征选典型细节, 例如景物描写可抓住季节特征, 写浅草突出春的生机、 写知了突出夏的热烈、写落叶突出秋的肃杀、写风雪突出冬的阴冷;人物描写可抓住年龄性格特征,如抓住年老的特征选取白发、皱纹等典型细节,抓住乐观、勤劳的性格特征选用微笑、粗手、目光等典型细节,细节典型才能感动读者。

三、训练写作,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

在明确意义和善选细节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学习文本,学以致用,进行写作训练,掌握描写方法,让记叙文鲜活起来。

1.用 词要精当 。

细节描写讲究真实性, 用词要精准, 最好能做到一字传神。 如《孔乙己》一文中的“摸”,用字精准,传神地写出孔乙己潦倒的境况。 指导写作时,我让学生推敲动词、形容词等,不断修改,力求用词精当,刻画鲜明形象,突出文本中心。 “我紧紧抿着嘴唇,努力不让喉咙里的哽咽声发出”,学生用“抿”“紧紧”精准地把细节写活了,把人物的委屈心理写活了。

2.呈现要细致 。

细节描写讲究细腻性,可将动作等描写动态化、具体化。 如《社戏》里“跳、拔、点、磕、退后、上前、出、飞”等一系列开船的动作描写,具体细腻,细致的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学生习作中用“我拿出钥匙,迅速插进锁孔,一扭转,一推门,书包一扔,冲进厨房,拉开冰箱,拿起牛奶就饮”一系列动作细节,细腻地突出他急于饮水的渴态。

3.修 辞要巧妙 。

细节描写讲究生动性,巧妙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可化平淡为精彩,化抽象为具体。如《故乡》用“细脚伶仃的圆规”作比喻, 写杨二嫂的肖像细节,活画出其可怜。 学生习作中写道:“看到我, 爷爷脸上的褶皱顿时像阳光下逐渐开放的太阳花。 ”巧妙的比喻将爷爷内心愉悦时的脸部细节变化描写得跃然纸上,形象可感。

4.描摹要立体 。

细节描写讲究丰富性,生活是多彩的,可以高低结合多角度;比喻、拟人多修辞;动作、语言多方面,视觉、听觉多感官立体描摹,这样文章才会传神。 《春》一文中对春风的立体描摹, 令读者如沐春风。 在习作片段“鲜红的血从鼻腔流出,它带着点鱼腥似的味道,走回喉咙,凉凉的,我心一惊,脚下一滑,差点晕倒”中,学生就调动视觉、触觉,运用比喻、拟人,描写动作和心理,立体形象地描摹了流鼻血的情景。

5.前 后要呼应 。

细节描写讲究整体性,写作时细节前后呼应,可以推动情节发展,使文章结构完整。 《最后一课》“出操、收操”的首尾环境细节,使叙事完整。 学生习作《我心头一震》中开头用“飞舞的衣袖”的细节交代女孩摔倒的原因(失臂),随后用它推动情节发展(独立站起),最后用它引发女孩对自己的触动(要不畏难),由此点题,细节前后呼应,贯穿全文,很有神韵。

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的妙用 篇9

一.交代背景。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 (也可在中间) 往往用来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等, 为故事的产生、发展作好铺垫。如鲁迅《故乡》开头:“我冒了严寒, 回到相隔二千余里, 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时候既然是深冬, 天气又阴晦了, 冷风吹进船舱中, 呜呜的响, 从蓬隙向外一望, 苍黄的天底下, 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 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先点明回乡的时间是冬季, 然后写远望故乡所见到的沉寂、荒凉、死气沉沉的景象, 渲染悲凉的心境, 为全篇定下了抑郁深沉的感情基调, 为故事的发展做了必要的铺垫。

如有位同学在《亲人》中写道:“昔日周身裸露的村庄, 如今披上了郁郁葱葱的绿衣, 透过密密的树梢, 露出白墙高楼……”由景物描写展现时代的变迁, 渲染气氛, 引出下文, 为下文做了必要的铺垫。

另外, 运用写景抒情来描写背景, 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开头方法。乌云、暴雨象征黑暗或凶祸;旭日东升显示生机盎然、朝气蓬勃;波涛汹涌促使人们思绪万千, 激动不已……这样的景物描写犹如一幅幅油画的底色、背景, 衬托了近景、主景。

所以, 好的景物描写往往可以渲染浓烈的气氛, 组织故事情节, 增强艺术作品的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

二.渲染气氛。自然景物是客观的, 但是一定的景物可以引起某些联想, 造成一定的气氛。例如鲁迅的小说《药》, 作者在华大妈上坟时对周围的景物是这样描写的: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 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 在空中愈颤愈细, 细到没有, 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 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 缩着头, 铁铸一般站着。这是寂寞、凄凉的自然环境, 衬托着华大妈悲哀的心理。这令人毛骨竦然的境地, 不也可以使人联想到清朝末年的黑暗社会吗?自然景物与人物心理及社会背景和谐地统一在一起, 这就是大手笔的独具匠心。又如小说《孤独之旅》中写道:“一早上, 天就阴沉下来。天黑, 河水也黑, 芦苇成了一片黑海。”这里的景物描写就渲染了暴风雨来临前令人压抑的气氛, 烘托了杜小康内心的孤独苦闷之情。

三.烘托人物。人的生活离不开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同样, 环境也影响着人。由此, 自然环境的描写, 写出其特定的境况就能烘托人物的内心世界。如鲁迅的《社戏》其中有这样一段写景:月还没有落, 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 月光又显得格外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 却又如初来时候一般, 又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 满被红霞罩着了。作者写月光, 如此“皎洁”, 写灯火光申的戏台, 像“满被红霞”的“仙山楼阁”。这一段写景。写出了“我”对社戏的依恋, 烘托出了“我”的美好的心绪。

四.深化主题。在记叙文写作中, 有些山水游记之类的文章可以直接通过写景来表现主题, 有些有情节、人物的作品往往“托物言志”, 用写景来深化主题, 使主题更深刻, 更富有抒情色彩。小说《红岩》中有这样一段:“窗外, 突然一阵闪电, 接着就是一声震耳欲聋的巨雷。黑牢, 在雷声中不住地抖颤……又是一声春雷, 紧接着耀眼的闪电。粗大的、豪放的雨点, 清脆地洒在屋瓦上, 发出铿锵的金属般的声音。这声音铮铮地拨动着心弦, 发出强烈的共鸣……‘狂风暴雨啊, 快点来吧!’‘震撼世界的春雷啊, 快点来呀!’”这段文中的闪电、巨雷、雨点, 是实写, 但更是虚写, 目的是突出“革命风暴席卷全国, 新中国即将诞生”的主题, 最后那句强烈共鸣的呼喊就更为明显了。

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可以采用如下方法:一、以景衬人, 以人带景。记叙文当中的景物描写都是融入了人的情感的, 周围的环境美与当时作者的心境有必然的关联。其时, 人物的心情好环境就美丽的, 反之则不然。俗语云“马上看将军, 花间看美人”, 以景衬人就是让景物为烘托人物服务。为了把景物写活, 常常采用以人带景的方式, 由人物把景物带出来, 让读者通过景物来了解作者的心境。如:“我喜欢在微风吹拂、细雨飘洒的日子里, 撑着伞儿漫步垂柳间, 观察那雨中的荷塘的景致。这时雨疏疏密密地落着, 偶尔看到几只燕子穿梭于垂柳间。呈现出一幅‘细雨鱼儿出, 微风燕子斜’的图画来。再看那雨中的荷叶上盛满的水珠, 闪烁着明亮的光点。微风徐来, 轻轻地吹着荷叶, 大大小小的水珠在荷叶上滚动。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侧耳侧听雨落在荷叶上的声音, 就如同游丝似的似有若无, 缥缥缈缈, 几朵红色的荷花像水中仙子, 低首羞颜, 似有千般幽思, 万种情致, 欲说还休” (《荷塘听雨》) 。通过人物的视角来写景, 人在图画中, 以荷塘雨景来烘托人物的心情, 让人的情感溶入到了自然景物之中。人是风景的构成者, 写景与写人如能达到有机的结合, 文中的景物就会更富有神韵。如“不知什么时候, 绚烂的朝霞染红了半边天, 又将柔和的色彩洒在校园里, 到处都移动着火焰般的红领巾、蝴蝶般鲜艳的花裙、飘荡着同学们的欢声笑语……小树醒了, 沾了露水;野花也醒了, 她与露珠做了一个甜美的梦;小鸟醒了, 亮出那清脆的歌喉, 唱着向天空飞去……此时操场上, 同学们正在认真地做操, ‘一、二、三、四’的韵律, 轻快的乐曲, 伴随着同学们那矫健的身影。” (《校园的早晨》) 这段描写校园的早晨的一角风景, 就是以景衬人的活动, 通过人物的晨练来表现出校园的美丽的晨风, 从而把平常的校园晨景写得生机勃勃, 富有朝气。二、情随景生, 触景生情。古今中外好的文章或优美的散文无不是情景交融, 寓情于景, 让读者读后回味无穷, 杜甫说:“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生活中, 我们经常看到某种景物, 心中忽有感受, 思绪满怀, 进而借着对景物的描写来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 这就是所谓的“情随景生, 触景生情”。如“远看, 叶儿青青, 花儿点点, 好像色彩缤纷的珍宝, 散落在绿色的地毯上。近瞧, 那一串串的红花, 还有各种不知名的花, 它们这时也都竞相争艳。校园花坛的文化走廊, 那红榜上写着数理化的竞赛的获奖名单, 各年级的的学习园地、黑板报, 如春雨后的艳花争妍吐芳, 似乎在眼前展现一幅幅学科学、爱科学的动人画面。秋天是凋零的世界, 一片凄清。可如今于我没有一点感觉, 有的只是心中荡漾着春意, 科学的春天到来了, 到处洋溢着科学的芬芳和新文化的气息”。这一段描写秋天的景物, 但字里行间抒发出作者对科学春天的赞美。三、移情于景, 借景抒情。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篇好的文章作者都有是带着强烈的感情来描绘客观景物, 把自己的感受情注入到客观景物之中, 所写之景都是被赋予了浓厚的主观色彩, 这就是“移情于景, 借景抒情”。如“那‘千株扫一番黄, 只有芙蓉独自芳’。站在花前, 我吸了一口掺和着芙蓉花香的空气, 尽情地欣赏它的盛装:浅绿色的花萼, 粉红的花片, 金黄色的花蕊。它的娇嫩、恬淡时时透出一种妩媚而不妖治的风韵……它只默默地蕴蓄着生命, 不在三月争艳, 也不与九月菊花比美, 等到秋风来, 便发出一种令人惊诧的美, 为深秋增色, 真可为真正的花君子, 花中‘国色天香’的好女子”。这段精彩的描写, 是作者的借景抒情, 借花寓意, 展现了芙蓉花的美艳, 表达作者的对君子之士们的赞美。再如《故乡的榕树》中描写故乡的夏夜, 作者就是通过描写月华、流水、夜风, 并融入富有诗意的想像, 把故乡的夏夜写得宁静、美丽又温馨, 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 寄托了作者美好的情怀, 令人神往、陶醉。四、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就是把自己难以表达的情感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 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如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写洞庭湖的美景, 及欣赏周边的景色的不同心情, 产生的不同情感, 抒发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表达作者的宽阔胸襟。文中的景物描绘虽没有诗情画意, 但又可从中体会到景情融合。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 就是通过对月色下荷塘美景的描绘, 以通感的修辞手法写出作者当时的心情, 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喜悦与哀愁。情景结合, 水乳交融。情与景不可分离, 融情于景, 情景交融, 是创造意境的重要手段。一篇好的优美散文要避免有物没人、有景没情, 就得做到情为景生, 景为情注, 只有二者妙合无痕, 才能使文章含蓄隽永, 意味深长。古今中外流芳后世的美文无不如此。晋朝的陶渊明的诗文无不是情寓于景, 情景相融, 字里行间无不透出一种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

浅谈记叙文中景物描写的训练 篇10

既然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有那么美妙的效果, 那么我们作为语文教师, 就一定得注重学生景物描写能力的训练。我在教学中的做法如下。

第一步, 教学生运用五官法描写景物

运用五官写作法, 能使景物鲜活、生动地表现出来。其中, 视觉形象最重要。而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若能综合运用, 文章效果则会更佳。

1.视觉描写法

我们平时的文章就是用五官写作法写出来的, 只是我们经常忽略这一方法。五官写作法最重要的是视觉, 我们依靠它来辨别色彩、形状和动态。例如:

此时, 西方的半边天就像一个又大又圆的调色盘, (形状) 不断和其他颜色一起重叠、混合。中间是绯红色, 往外是淡红色, 再往外是粉红, 然后是橘黄, 橘黄的旁边是浅黄, (颜色) 天空像有无数朵形态各异的彩云在不停地变幻, (动态) 远远望去, 那一大片彩霞像一大幅流动的风景巨作, “镶嵌”在西方的天空中。天渐渐暗了下去, 夕阳慢慢坠落, 然后一头扎进了西山后面。 (动态)

在这段文字中, 有颜色———绯红、淡红、粉红、橘黄、浅黄;形状———又大又圆的调色盘;动态———不停地变幻、慢慢坠落、扎进了西山后面。作者充分运用了视觉描写手法, 描写了夕阳的形状、颜色和动态, 刻画得非常细致, 给读者造成了视觉上的强烈冲击, 留下了生动形象的印象。

2.五官写作法综合运用

五官写作法通常是结合起来运用的, 这样才能多角度、多侧面的立体感知事物, 从而使景物描写形象而生动。例如:

细细的雨丝密密地斜织着如烟似雾; (视觉) 润湿的泥土散发的清新和芳香沁人心脾; (嗅觉) 雨点滴入口中, 甜甜的, 令人回味无穷; (味觉) 春风把雨丝送上你的脸颊如少女的手儿温柔细腻; (触觉) 俯身静听草长的声音如一望无际的旷野上悠扬的笛声在耳畔回响。 (听觉) 啊, 潇潇春雨, 春雨潇潇。 (学生习作《春雨》)

这段文字中, 视觉———如烟似雾;嗅觉———清新和芳香沁人心脾;味觉———甜甜的;触觉———如少女的手温柔细腻;听觉———悠扬的笛声在耳畔回响, 作者综合运用了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五种感觉写春雨, 细腻传神,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由此可见, 五官写作法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写作方法。

第二步, 教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法

要想写出一篇语言精彩的文章, 就要注意运用修辞手法。在景物描写中, 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运用得最广泛, 它们也是最有效和最容易掌握的修辞手法。因此, 掌握和学会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法, 是写出精彩语言的关键。例如:

桃树、杏树、梨树, 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 都有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 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 有名字的, 没名字的, 散在草丛里, 像眼睛, 像星星, 还眨呀眨的。

不难发现, 在这段文字中, 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形象地描述了春花的繁多、烂漫和勃勃生机。

第三步, 教学生运用寓情于景的写作法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有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客观的, 而写景之人则是有情的, 作者对任何景物, 总会有自己的感情。我们可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当心情舒畅的时候, 看什么都顺眼, 听什么都舒服;当心情郁闷时, 看什么都碍眼, 听什么都闹心。就以蛙噪虫鸣为例, 蛙本无情, 虫亦无意, 但如果心情不同, 听的结果就会截然不同。有人充耳不闻, 因为他正徜徉于自己的“壶中天地”;有人认为是小夜曲、是交响乐、是天籁之音, 因为他心情舒畅、豁亮、恬静;有人以为是噪音、是嘲讽、是丧钟, 因为他烦躁、失落、绝望。放耳声音的世界, 夜半蛙声午时蝉, 夏日雷鸣冬日风, 这些均无情无意可言, 可言的只是人自己的心情。《岳阳楼记》中的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不正是很好的例证吗?

以上三个步骤, 由浅入深, 只要悉心引导, 步步都会奏效。我曾在给学生训练时, 拿出一幅图画, 画上有:山坡、小溪、草地、绿树、蓝天、白云, 学生们可根据这幅图多角度地描写景物。

第一节课, 讲授五官写作法, 然后要求学生当堂训练。

在学生的习作训练中, 有意识地调动起学生的五官感受, 他们很自然地就写出了优美的片段。

第二节课, 讲授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再要求学生当堂训练。其实在第一节课的训练中, 有的学生已经在无意之中运用到了修辞手法, 只是这节课, 我对学生提出了更为具体明确的要求, 这样学生就会有意识地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进行描写, 他们笔下的景物也会因此而多了几分灵性。

第三节, 讲授寓情于景写作法。我要求学生在习作中注入感情, 注意运用具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来表达。首先, 让学生在景物描写中表达愉快的情感:

太阳还在天那边微笑着, 看云朵在互相嬉戏, 云朵们一个个都笑开了脸, 山坡敞开了胸怀, 似乎在享受着四周的一切, 微风袭来, 树木便随风起舞, 不住地摆弄着一头秀发, 树上鸟儿在唱着婉转的歌儿, 映着霞光, 小溪欢快地向前跑去…… (学生习作)

在这段“愉快”的景物描写中, 由于我要求学生注意运用“微笑”、“笑开了脸”、“欢快”等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来描写, 因此, 文中处处显现出了一种欢快愉悦的感情, 收到了良好的训练效果。

当学生写完了带有“愉快”感情的景物描写片断后, 我紧接着要求学生在写景当中有意识地注入哀伤的感情。同样要求他们注意运用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句来表达。请看学生习作:

夕阳西下, 山坡上的草儿花儿大多都败落了, 个个都没精打采地垂着头, 似乎不再留恋这个最后的夕阳, 我不禁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抬头看看天空, 太阳似乎也厌倦了这闷热的大地, 早早就回家了。云朵也悄悄散去……

在这里, 学生根据我的要求, 有意调动了能表达伤感的词语“败落”、“没精打采”、“厌倦”等, 因而笔下的景物也就充满了忧伤的曲调。

记叙文中怎样运用景物描写 篇11

一、 运用景物描写构建文章的框架,以夺人的景物描写开头和结尾,可以充分展示你细腻的情思、丰富的想象以及优美的文笔。

一考生在《园丁絮语》中,便是这样开篇的:

阳婆将最后一抹胭脂抿在了西方的天空,可就是这仅有的一点亮色,也被她匆匆又收回到锦囊里,于是,夜公便出门巡视天下了。此刻,我在园中静静地走着,满含怜惜地观察着每一丛鲜花,每一畦芳草;会心地谛听着鸟儿的歌唱、虫豸的吟叫。转瞬间,明月的银灰撒满了春园,我情不自禁地陶醉在温馨恬适的夜景之中,品味着生命的内蕴、生活的因缘。

我们可以看到,以景物描写开头,可以比较容易地运用到各种修辞手法,而文中开头两句那新奇贴切的拟人手法无疑会使阅卷人眼前一亮。而后面的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那种天人合一的意境,是任何一个人所向往、追求的,自然会得到阅卷人的青睐。

叙述完了中间繁杂的人间世事,我们不妨再回到这一片无限的美景之中,这篇文章便是这样结尾的:

夜深了,鸟儿栖巢,紧锁歌喉,只有虫声唧唧。我的思绪已归入平静。一阵清风送来花香,我深深地吸了口气,感到生命的充实和自豪的力量。

这个结尾与开头浑然对接,用出神入化的景色描写包容了中间的叙事部分,给文章披上了一件优雅的外衣。

二、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为人物活动设置特定的舞台(平台)。在一篇记叙文中,如果出现具体的时间、地点,就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使人可感可触,如身临其境。但是在这一点上,务必要注意,要将枯燥的时间、地点的简单交代转化为生动、细腻的描写,让自己在想象的具体情景中触发情绪,在一种兴奋中抒情作文。

请看下文中关于这方面的描写:

咸阳古道,衰草披离,旷野中不时地传来几声未眠野狗的叫声。这时,从远处隐隐约约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这“达达”的马蹄声撕破了黑夜的寂静,正如战斗的鼓点一般一下一下敲在骑马人的心上,催促他不断地扬鞭奋力……

是谁,因为何事在这深夜疾驰?

月亮终于摆脱了乌云的纠缠,得以露出她那姣美的容颜。月光澄澈,洗掉了黑暗,骑马人的脸也被月光清晰地显露出来。他面色凝重,面部线条甚至因此显得有些僵硬。他的眼睛一刻也没停下搜索,在确定无人跟踪后,才又奋力策马而去,只留下古道边的秋虫在有一声没一声的叫着。

这是学生根据《鸿门宴》中曹无伤告密的情节进行的一段扩写,在文中巧妙地运用了景色描写交代出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并与“告密”这一主题紧密相连,烘托了气氛,并且使文章虎虎有生气。

三、 在整篇中贯穿特定的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反映人物的心路历程。

如下文是一篇关于纪念自己老师的学生习作:

萧瑟秋风今又是

梁化雪

深红的叶载着深红的情,落了。凛冽的风带着凛冽的寒,狂了。天真的我怀着天真的梦,睡了。疲惫的你拖着疲惫的身子,去了。而我,却还在梦里傻笑着……

——题记

漫步在校园中,抬头,享受这狂烈的秋风。无意间看到了那一树炫丽的火红,忽然我看到您跃动在那火红中被狂风撕裂,吹散。

您,就是在这个季节中归去的,如那红叶飘落般炫丽无息,让人欲哭无泪。

您总是戴着黑框的眼镜,穿着深蓝色的中山装,抱着教科书站在讲台上,显得古板而又严厉。

那时的我,比班上的同学差不多要小两三岁,娇小瘦弱地蜷缩在第一排,从不敢抬头正视严厉的您。

“A,过来。”是您在叫我,尽管很温和,但我却很害怕,因为这是您在叫我。第一次。

我小心翼翼地从座位上离开,谨慎地走到您身边。

“这道题怎么能这样做呢?你看,这个……”

您就是这样,总会在自习课上批我们的作业,而那满是红叉的作业本,是您最大的心病,因为它,您会常常皱着眉头,然后无奈地把我们叫上前去,详细地讲解着,严厉却又慈祥。

夕阳欲坠,在天边涂满了绯红的眷恋。

您迎着秋阳的余辉立在门口,眼镜迎着光反射出几丝无奈,头上白发黑发在夕阳中都已金黄。坐在第一排的我却怎么也看不清站在门口的您那张古铜色的脸。接着您走进来,用疲惫的嗓音说:“我下个星期就……呃,放学吧!”随后,我们欢呼雀跃地冲出教室,只留下您一个人立在那儿。

具体时间已经记不清了,大概是一个月后吧,早晨来到教室却看到讲台上不见了您慈祥的身影,心里很纳闷。直到中午才听说,您,去了。

几天后的追悼会上,我和几个同学代表去了,那天正好下雨,蒙蒙细雨打湿了我们的心。

从悼文中知道,您早就该退休了,而您却一拖再拖,是为了我们……

如今秋风又起,远在天堂的您,可还好吗?

通过文中几处特定含义的景色描写,烘托了作者对老师深深地怀念和悼念之情,情节的发展、人物的情感与景物的变化是和谐的、一致的,进而达到了事、景、情的高度统一。

四、 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景物描写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 为人物出场烘托出特定的气氛。

如下文中关于“雨”的描写:

小雨淅淅沥沥。小雨细细,没有细成檐前飞舞的燕子,小雨斜斜,没有斜成湖面荡开的微笑,而是淋在波兰人的脸上,湿在波兰人心上。

勃兰特一行静静地走在路上,迎着波兰人那灼痛的双眼,仇恨的目光……

这是关于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访问期间的一段描写,丝丝细雨就像笼罩在人们心头的阴影,密密地织在波兰人民的心上,为勃兰特的出场营造了一种压抑、沉重的气氛。

2. 烘托人物心理。

请看例文中的片段:

最美的彩虹

沈格格

昨天是八月十五。忙碌了一天,作业还有些小尾巴没处理,嗯,还有两门课没预习,结果,连电话也忘了打。不知道爸妈昨晚是怎么过的,月饼一定很好吃吧。虽然无奈,但我也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高中的学习,不再像初中那样轻松,自然不会轻易放假。

叹了口气,拿起黑板擦,将黑板上的画与字和着昨夜的记忆一并擦去。今天,不是中秋,自然也应该没有了思乡的借口。

轻轻向手心吹了口暖气,边搓着手,边走向窗边。秋天,到了啊。看着窗外憔悴的黄叶被风托着,渐渐躺到地上,心中不由得一颤,落叶也是会回家的啊,回到大地的家中,去见见阔别了半年的亲人,感觉一定不错吧。

轻轻推开窗户,凉爽的秋风捎来些许湿气,我不由得寻向它的源头。远处的喷泉,仍在不知疲倦地绽放着。朝阳的光芒在它的身上雀跃,一道彩虹赫然浮现在我的眼前,再加上带着秋之颜色的落叶,好一幅明媚的秋景图啊。只是,明媚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阿宏!”门外一声轻唤打断了我的思绪,回头一看,是舍友汶磊。“你又是第一个来教室的,明明成绩都那么好了,怎么还这么努力?”他提着一个袋子走了进来,“喏,给你的。昨晚回家,带了些月饼。尝尝吧。”

“那么,谢了啊。”我这才想起来,昨晚他好像专门请假回的家。

……

说真的,今天早上一切都像是梦,兄弟一样的关心,没有瑕疵的微笑,这连接我们心与心的友谊,才是我今生见过的最美的彩虹!

中间两段集中运用了景色描写,烘托出了作者思家之情,尤其是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以美景写哀情,颇得古典诗歌的神韵。

3. 展示人物性格。

如下文片段:

他总是喜欢在校园中那条两旁伫立着棵棵挺拔的白杨树的路上行走,走在暖暖的阳光下,能清晰地听到路旁那一排白杨树高大的叶子随风跳动的声音,和不知名的小虫在落叶间唧唧的歌唱。白杨树,它静静地站在这里,沉默无语。只有春夏秋冬的更移交替,在苍老的树干上刻下岁月的痕迹。白杨树虽然出身寒微,却是最讲究生存质量的。土壤里还透着冰碴,春风中还夹着寒意,她的枝头已经冒出翠绿的嫩芽,在沉重的压力下,她的每一片嫩芽,每一片叶子都是努力向上的,而绝不弯腰乞求,更没有媚俗的面孔。秋风里,虽然脱尽了叶子,单薄的枝条依然透着精气,枝干向上,高昂着头。严冬里,她迎着刀霜雪剑,依然伫立在寒冷的黄土地,枝枝傲骨,树树无字,树树有声。而此时,贵族的花草,却在暖房里,接受着送到叶面和根部的养料,懒洋洋地打发着没有血色的日子。

通过对白杨树特点的描写,强烈地传达出了作者像白杨树的不畏生活艰难、决意奋发向上的性格,笔法是含蓄的,却给人以强烈地冲击。

五、 细小景物却能勾勒出典型的环境,传达考生对社会的关注和思考,这无疑会加深文章的思想深度,增加思想内涵。

如下文片段:

他漫步街头,齐崭崭的草坪上不时起落几只觅食的小鸟,完全不顾忌在旁玩耍的市民,小脑袋有节奏地伸缩着,时常会抬起乌溜溜的小眼睛瞥你两眼。

小小的细节,却展示了我们周围环境的变化,久已不见的小鸟又飞回来了,并且建立起了对人类的信任,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写出了社会的进步。

记叙文描写 篇12

细节描写能让记叙文生动起来;细节描写能让文章更真实可信;细节描写能决定文章的深度;细节描写能使文章具有可读性。既然细节描写如此重要, 那么在记叙文写作中, 如何才能巧妙运用细节描写, 从而提高写作能力呢?

一、细节描写求真实

内容求真实, 情感要真实。只有真实才能打动人, 真实的感受才能使读者对文章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真”即说真话, 抒真情。如果生搬硬套别人的生活, 矫揉造作, 无病呻吟, 是不能描写出真实的细节的, 倒不如写自己的更自然, 也只有写自己的生活, 才不会出现明显的编造痕迹这样的硬伤。内容符合生活的逻辑, 合乎情理, 才会是真实的细节描写。符合特定的人物性格, 符合特定的环境氛围。怎样才能描写出真实的细节?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也说过:“作文就是用笔说话。”作文是要说真话, 说实在的话, 说自己的话, 不说假话, 不说空话, 不说套话, 要使你的文章感人, “说真话, 抒真情”是很关键的。

首先要细致地观察。斗牛时, 牛尾是夹在两腿间的, 而唐代名画家戴蒿的斗牛图中, 相斗的牛的牛尾却都低垂着, 明显失实。

其次要思考及感悟!当然, 我们不可能逐一观察, 怎么办?那就要多读书, 多思考, 多感悟, 在大量的阅读中掌握生活常识, 了解动植物的生活规律和生活习性。这是把握“生活真实”的一条捷径。书籍报刊杂志是作文材料的另一个丰富的源泉。通过阅读, 用心品味文章中的细节描写, 可以在作文中运用这些细节描写的素材和技巧, 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二、细节描写求典型

事件求典型, 典型化的细节, 有助于刻画人物的典型性格, 有助于描绘典型环境, 有助于表现作品的主题。如《儒林外史》中有严监生临死前牵念两茎灯草费油的细节描写。这是吝啬的典型特征。

描写人物时, 要抓住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典型特征具体描写。如写母亲这个人物, 母亲的口头禅、习惯性动作、心理等等都是琐屑小事, 但是都是独特的。具体操作上, 描写的时候可以找准形容词, 对人物的容貌、穿着、体型、神情等进行描写, 来揭示人物的性格, 表达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正如肖像漫画一样, 突出特征。

描写事物时, 要准确抓住事物特征, 因为代表性特征才能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抓住环境典型特征, 具体描绘, 通过景物具体地描绘出来, 一枝一叶总关情。也许一棵树是普通的, 但是如果它生长在你的家乡, 且又在家门口, 那么它就是典型的、独特的。写人则如见其人, 写景则如临其境, 细节描写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此。

三、细节描写求精简

语言求简洁, 当简则简。有的同学认为细节描写就是在描写上的不厌其烦, 越详细越好, 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应该抓住最传神的点去描写, 其他部分可以略写。细节描写不等同于语句啰唆。比如有些学生在写日记时, 把一天中从起床到睡觉每一件事都流水帐般记录下来。写作像流水账一样, 不能将一件事写具体, 在细节描写上也还是缺乏完整性和具体性。这样的“细”, 没有重点、没有看点, 自然不可能得到高分。

具体对策:精选词语。选择能体现人物或事物个性的细节, 能够抓住两三个写就可以, 不必十个、八个地写, 要以一当十, 以少胜多。不要认为细节就是要写得繁复, 相反, 很多细节性文字都是很简约的, 寥寥数语, 便具神韵。

四、细节描写求细致

描写上当细则细。学生写记叙文, 大多是把事情的经过简单记叙, 概括叙述太多, 具体的细节描写很少。描写求细致, 细化动作, 而不是记流水账。具体做法如下:

1. 细化分解动作, 细致描摹。

学生对人物的动作描写, 运用的动词往往比较通俗, 缺少变化, 没有对动作进行细微的分解, 没有设身处地地去考虑人物是如何一步步活动的, 文章自然鲜活不起来, 有时甚至不能准确表达。动作描写, 我们引导学生把动词横向分解, 可以从感官等角度尽量细分。朱自清《背影》:“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马褂, 深青布棉袍,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探身下去, 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 要爬过那边月台, 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斜, 做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我的眼泪很快的流了下来。”攀、缩、斜等就是细节, 体现除了父亲爬月台之艰难。

2. 巧妙运用修辞, 画其神韵。

《我与地坛》中“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 猛然间想透了什么, 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 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 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 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 聚集, 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比喻手法, 如一朵小雾。摇头晃脑、不耐烦等拟人手法, 这些让读者感受到了地坛的生机。描写细节时, 如果适当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增强语言的生动性, 变抽象为具体, 变无形为有形, 会使细节更生动。

一篇记叙文是由细节定成败, 如果细节描写能做到真实、典型、精简和细致, 必然能使作品熠熠生辉。

摘要:在记叙文写作中, 细节描写对作文的成功与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 对学生进行细节描写能力的培养, 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升和成绩的提高。

上一篇:常见管理工具下一篇:雕塑的艺术抽象